聽覺神經
」 耳機 助聽器 雙和醫院 陳伯岳三歲定一生 把握孩子聽覺發展關鍵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嬰幼兒聽覺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是在3歲以前,若此階段沒有足夠的聽覺刺激,可能會造成語言發展不全或緩慢,間接影響孩子的自信心、社交溝通技巧及耐挫力等各項能力的發展。依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的比例為千分之三左右。但有些孩子可能在出生時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過幾年才出現聽力異常。因此,比例很可能隨著年紀而升高。資深聽力師蔡明憲表示,守護孩子的聽覺健康要從聽力篩檢做起,及時改善嬰幼兒時期的聽力問題,是語言發展的關鍵。目前台灣採取的是一三六早期療育的原則,出生後1個月內完成聽力篩檢,篩檢陽性個案3個月內確診,確診的聽損個案建議在6個月內開始進行聽能復健。所以,最好是愈早確診並盡快安排相關治療為上策。3歲定一生,把握孩子的聽覺發展關鍵期由於聽覺是學習說話的必備條件之一,唯有學會如何去「聽」,才有辦法進一步開口「說」。而嬰幼兒聽覺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是在3歲以前,若此階段沒有足夠的聽覺刺激,可能會造成語言發展不全或緩慢,間接影響孩子的自信心、社交溝通技巧及耐挫力等各項能力的發展。據統計,超過半數以上有聽損的孩子們都曾有過不好的人際相處經驗,由於自身的生理障礙和過往累積的人生經驗,容易讓他們將一切問題都歸咎在自己身上。而這樣的錯誤歸因會不斷瓦解他們的自信,一旦完全喪失了信心,便可能對一切都抱持著負面的態度。在多篇探討聽障生遭遇霸淩行為的相關文獻指出,外觀配戴聽覺輔具和聽障生遭遇霸凌其實並不存在顯著的關聯性,其問題的癥結點反而是在缺乏有效的社交溝通能力,使得孩子無法順利融入群體之中,被誤解成是自私或沒禮貌的人,甚至導致衝突的產生。「戴好戴滿」 是培養溝通力的第一步一但確診為聽障,家長切莫驚慌,如果能儘快確定孩子的聽損類型,也能早日給予必要的訓練和協助。▲提早習慣穩定配戴聽覺輔具,對孩子社交溝通能力的養成至關重要。在確定聽損程度及類型之後,會透過聽覺輔具給予適當的聲音刺激。不過,除了輔具之外,聽與溝通的訓練更是關鍵的一環,透過訓練引導孩子發揮聽覺潛能,同時適應輔具所提供的聲音並建立聆聽習慣至關重要。現今常見的聽力輔具大致可分為助聽器及電子耳,其原理並不相同。助聽器的作用在於將音量放大,而電子耳則是透過在耳蝸內植入電極,將聲波轉換為電波,直接刺激聽覺神經。家長們除了幫孩子選配適合的助聽器並且建立全天配戴的習慣之外,讓孩子儘早學習傾聽的技巧及發音的方法,才能慢慢理解聲音並說出有意義的語言,並建構出自信心及穩定的溝通能力。因此,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才能有好的聽語能力及社會技能發展。為了將預防醫學的觀念貫徹到更多領域,宣導聆聽和聽力保健對維持良好聽覺的重要性,知名聽力集團集結業界聽能照護菁英,致力於推廣全民例行性聽力健康檢查的服務,使民眾能了解自身的聽覺機能狀況,若發現聽力出現狀況,就能及早採取行動,守護自身的聽力。此外,為滿足台南市民的聽力照護需求,虹韻助聽器近期在台南東區新設立了虹韻崇德聽力所,提供專業的聽力諮詢及檢查服務,採用醫學中心等級聽力檢測設備,並由通過國家考試的聽力師依據個案的聽力狀況,給予合適的助聽輔具配戴建議。未來,仍將持續投入資源開辦聽力所,提供優質、全方位的聽能照護服務,滿足全台民眾的聽力照護需求。
無聲之愛2/「飛機來他都聽不到」父母好崩潰 戴上電子耳「再做這些事」差很大
許多聽損兒父母起初都相當崩潰,登登爸媽也是如此,聽力師告訴他們「就算飛機飛過,登登也聽不到」,為了孩子只能堅強向前走,全家人陪伴登登一路動手術戴上人工電子耳,同時搭配聽覺口語訓練課程,而且將課程帶進日常生活運用,現在2歲多的登登口語表達一流,爸爸還打趣說「我甚至懷疑他是天才」。出生沒幾天的登登剛做完聽力篩檢,檢查結果,登登屬於重度聽損,「這代表飛機從他頭上飛過,他都聽不到。」聽力師對著登登的父母解釋。登登媽媽開始自責,「是我哪裡做的不好,才讓他變成這樣?」爸爸則放棄原本對兒子的諸多期待,看著眼前小小的登登,「只要你健康快樂,你想做什麼我就陪你做。」登登爸爸說,「當時媽媽陷入自責情緒,我對她說,事實無法改變,自責或追究原因只會奪走注意力,讓我們忽略當下可以改變的事。」於是媽媽開始積極行動,陪著登登檢查、配戴助聽器、進行聽語訓練等,「我知道我正在幫助他步上軌道」,1歲時,登登開刀植入他的第一耳電子耳,緊接著1歲9個月,開第二耳電子耳。植入電子耳之後,更重要的是聽語訓練。不只爸媽每堂課都不缺席,阿嬤更在課堂中勤作筆記,「從沒看過一個阿嬤會為孫子製作詳盡的教學計畫,每天照表操課。」如今,2歲多的登登已經認識十幾個國字,恐龍名字也朗朗上口,登登爸爸甚至打趣說「懷疑兒子是天才」!媽媽回想,登登講出的第一個「爸爸」以外的單詞,是「腳踏車」,雖然那時的發音並不標準,可能只有家人才聽得懂,但登登成長的速度真的如騎上腳踏車一般,一切正往好的方向前進,這是登登媽媽起初完全不敢奢望的事。雅文基金會聽覺口語師張宇彤表示,確診聽損之後,建議先進行基因檢測,因為某些基因可能會造成之後聽力的波動,同時也要進行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等,以確定生理構造如耳蝸是否健全,上述都確認之後,才能根據孩子的狀況進一步擬定治療方向,例如選擇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堂權說,「一般會優先使用助聽器,藉由放大聲音改善,但如果屬於重度聽損,內耳絨毛細胞受損嚴重,助聽器的效果有限,此時可以考慮人工電子耳。」人工電子耳售價較為昂貴,並非所有家庭都能負擔,現在健保已有條件給付,也有相關基金會可申請補助。(圖/翻攝自雅文基金會臉書)人工電子耳可取代耳蝸的功能,直接刺激聽覺神經,先手術植入電極與接受器,耳後則掛著聲音處理器,當有聲響出現時,就可透過聲音處理器傳送到內耳的電極,進而刺激神經產生聽覺。所以若是聽覺神經萎縮或耳蝸構造有異,也不適合使用人工電子耳。「無論是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都不是戴上去之後就一勞永逸。」王堂權說,透過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聽到聲音之後,其實還需要一連串的復健、訓練,聽損兒才能真正了解「聽到什麼」。張宇彤說,以聽覺口語訓練為例,幫助聽損兒利用剩餘聽力,並輔以合適的聽覺輔具,協助聽損兒童透過聽能學習口語溝通。「例如出現風聲,但聽損兒一開始不能理解那是什麼聲音,就要透過學習去認識這是風的聲音。」雅文基金會的聽覺口語課皆採取一對一的教學,也就是一位聽覺口語師對一組家庭,尤其重視聽損兒父母或照顧者的參與。「其實我們主要教導對象是聽損兒家長或照顧者,讓他們能夠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多為聽損兒童進行語言刺激,家長的積極度非常重要。」例如正在用餐,家長就能以較慢的語速、搭配清晰的口型與聲調說出「湯匙」兩字,而且隨著日常生活,不斷重複地進行這些練習,這樣聽損兒就能在無形中增加更多的詞彙。張宇彤說,只要把握0~3歲的治療黃金期,多數孩子的進步程度都相當明顯;部分聽損兒的口語表達甚至超越同齡孩子,就算較晚才開始早療,只要父母夠積極,許多孩子依舊能迎頭趕上。「我對一位小女生印象很深刻,她長得非常可愛,大約3歲時才確診聽損,剛開始來上課時,她只能發出一些音調很奇怪的聲音,而且對於一些簡單的字彙如『汪汪』,也完全聽不懂,令人感到相當心疼。」張宇彤說,雖然小女生較晚開始早療,但媽媽非常努力、積極參與課程,日常生活時也不斷與孩子互動,協助孩子學習傾聽並發展口語,大約1年後,女童已能說出短句子,2~3年後的現在,女童甚至能清楚介紹事物,說出一個完整的論述。「只要努力,不管再晚都會有成效!」
嘴邊長痘以為火氣大 蔡詩萍確診康復後染帶狀皰疹蔓延到鼻腔
資深媒體人蔡詩萍日前確診,康復後出現長新冠後遺症,臉部出現紅腫痘子,蔓延至鼻腔逼近眼眶,產生刺麻的不適感,被醫生診斷為帶狀皰疹,對於染疫後的免疫系統修復,醫師表示:「太激烈的運動,會讓免疫系統失調的身體,很不容易抵抗外來病毒。」蔡詩萍在臉書向大家分享,自己感染帶狀皰疹的過程,表示自己在康復後,恢復馬拉松的訓練,嘴角出現幾粒很小的痘子,他以為是「天熱火氣大」所以不以為意,直到痘子大爆發,變大呈現紅腫狀,發覺事態嚴重,才前往皮膚科就診。蔡詩萍熱愛馬拉松運動,染疫康復後迫不及待恢復訓練,再度感染帶狀皰疹。(圖/翻攝自蔡詩萍臉書)醫生提醒,蔡詩萍可能是感染帶狀皰疹,但情況不嚴重,給予內服和外擦藥物的治療,沒想到症狀未見好轉,顆粒逐漸蔓延至鼻腔、面部,甚至逼近眼眶,在老婆林書煒打電話和醫生進行照片確認後,證實感染「帶狀皰疹」。蔡詩萍表示:「帶狀皰疹攻擊臉部,可以是很嚴重的一樁事,可能導致顏面(視覺和聽覺)神經受損」,在感染帶狀皰疹的那幾天,他充分感受到視覺和聽覺神經受損的威脅,輕壓耳朵連結臉頰的部分,會出現輕微刺痛感,眼睛閉合間,總有「一沙一世界」的不適感,醫師表示,這就是病毒攻擊視覺和聽覺神經的訊號。蔡詩萍藉此告訴所有染疫的朋友:「千萬不要不信邪,染疫後不妨好好休息吧!」他的主治醫生也進一步表示:「染疫後免疫力下降,之所以建議大家多休息,少做劇烈運動,是為了讓免疫系統慢慢恢復,太激烈的運動,會讓免疫系統失調的身體,很不容易抵抗外來病毒。」
耳機後遺症1/聽力障礙年齡急遽下降 每7位就有1位青少年
根據研調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報告指出,今年第一季全球穿戴裝置出貨量成長29.7%,其中耳機佔整體出貨量的54.9%。和去年同季相比,耳機銷量更成長了68.3%,將近7成。其實耳機熱潮延燒已久,走在街上,幾乎人人都戴著耳機聽音樂、追劇,就連國高中生也不例外,但如果音量過大,反倒變成日復一日持續傷害聽力。聽覺神經一旦受損,就算戴上助聽器,也可能同時聽到大音量的環境噪音,而感到不適。(圖/報系資料照)根據高雄榮總資料顯示,近來因聽力障礙求診的患者,平均年齡已從70歲降至55歲。另一項研究則顯示,平均每7位因聽力障礙而求診的病患中,就有1位是16~20歲的青少年,而且比率持續上升,推測與使用耳機有關。「聽力受損是不分年齡的,但若是愈早因噪音而影響聽力,隨著年齡增長,再加上退化因素,就會使病況更加嚴重。」雙和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伯岳說,別以為戴上助聽器就好,耳朵的構造、分工十分精細,聽覺神經一旦受損,可能會產生無法預期的後果。聽力障礙的年齡層逐漸下降,雙和耳鼻喉科醫師陳伯岳提醒,若加上年老退化等因素,就會讓聽力更加惡化。(圖/讀者提供)舉例來說,有些患者戴上助聽器之後,雖然聽得到聲音,但其餘環境中的噪音聲卻也會被放大,因此感到嚴重不適,這也是許多長輩抗拒助聽器的原因,所以預防勝於治療,應該先保護聽力才是正確觀念。(待續)KTV有礙年輕人聽力據研究顯示,高達8成的年輕人平均一年至少參加一次以上的高噪音性娛樂活動,例如演唱會、KTV、PUB等,其中又以KTV占69.3%為最高,而9成年輕人有使用耳機的習慣,其中每天都使用的比例高達11.9%,平均每次配戴 1.61 小時,顯見年輕人暴露在噪音環境的比例相當高,也嚴重影響聽覺健康。
耳機後遺症2/通勤族忘情聽音樂 超過1小時聽神經恐受損
許多人經常在搭乘公車、捷運或騎車時戴上耳機,其實風險相當高!亞東醫院耳鼻喉科吳伯軒醫師說,「馬路、捷運等處的音量大約在80~90分貝之間,如果想要聽清楚耳機中的音樂,勢必會將音量調得更大聲,非常容易超過85分貝的標準值,就會變成噪音傷害聽力。」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內耳組成,外耳收集聲波,耳膜接收到聲波會出現震動。而中耳的三塊聽小骨,則將耳膜震動傳送並擴大傳遞到內耳,內耳的耳蝸中有數以千計的絨毛細胞,再經由聽覺神經傳至大腦,以產生聽覺。戴上耳機之後,聲波會直接作用於耳膜,其實頗為刺激耳蝸,如果音量過大就容易造成傷害,關鍵在於噪音持續時間長短,世界衛生組織就建議,每次戴耳機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以上。追求3C潮流的同時,也要懂得保護自己的聽力健康。(示意圖,非當事人)(圖/彭子桓攝)「這是為了避免傷害內耳的絨毛細胞!」陳伯岳建議,每次使用耳機1小時後,就應該休息5~10分鐘,就算耳朵血管累積不少噪音帶來的自由基,但休息一下就能自行代謝掉,不至於損害內耳的絨毛細胞,但如果時間太長,恐怕就會造成不可逆的後果。(待續)
耳機後遺症3/哪種款式最安全? 醫師:通過耳道會擴大音量
宅經濟當道,全球第一季耳機銷量較去年大漲近7成,但耳朵內長期過大的音量,卻也引爆年輕世代的聽力障礙潮!研究顯示,每7位求診患者中,就有1位是16~20歲的青少年,醫師提醒,捷運公車等環境音十分嘈雜,已達噪音上限,若再戴上耳機聽音樂超過1小時,恐怕就會使聽神經受損。除了控制使用時間,耳機的樣式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其中最多人使用的「耳塞或入耳式」,由於貼近耳膜、又具有放大音量的效果,所以較易傷害聽力。雙和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伯岳說,「相較於其他樣式,這類耳機傳到耳膜的聲波會比實際音量多出7~9分貝!」亞東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伯軒表示,聽覺神經受損引起的耳鳴大多數是與心跳頻率不一的高頻聲音,建議趕緊就醫治療。(圖/鄭清元攝)而骨傳導耳機則是直接透過顱骨震動聲波到內耳的聽覺神經,沒有經過耳道,所以不會有放大音樂的缺點;而耳罩式耳機雖然同樣有擴大音量效果,但因為較能阻隔外界噪音,所以音量比較不會過大。「重點還是音量大小!」亞東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伯軒說,無論任何樣式的耳機,只要音量大於85分貝,長期使用一樣都會傷害聽力,而且每個人對於噪音的耐受度都不同,假設天生對噪音較為敏感,聽力較容易受損。人們50歲後因生理機能退化,每年聽力會下降1至2分貝,應定期做聽力測試。(圖/華科慈善基金會提供)想要及時發現聽力下降,其實不太容易,陳伯岳建議年輕人若有疑慮便就醫檢查,而老年人則要每1~2年進行聽力檢查,另外,也可以注意是否出現耳鳴的,這是聽力下降常伴隨的症狀。曾有研究針對388位16~35歲民眾進行調查,95.6%平時會使用耳機,90%使用耳機時間已有3~6年,20.6%已經出現耳鳴。國外研究也指出,63%耳鳴患者同時伴隨聽力障礙的情況。(待續)
耳機後遺症4/吸菸肥胖不僅傷健康 噪音「後座力」更猶如土石流
研究發現,癮君子、高膽固醇、高血壓患者很容易受到噪音傷害,雙和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伯岳認為這與血管健康有關,吸菸、三高患者的血流速度本來就差,因此他們的耳朵血管也容易受到傷害,進而造成聽力受損。另外,隨著年齡增長,50歲之後聽力每年也會下降1~2分貝。陳伯岳說,「耳鳴是聽力下降的症狀之一,這是因為噪音導致聽覺神經受損。」亞東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伯軒分析,耳鳴大致分為非脈搏性與脈搏性兩大類,其中噪音引起的耳鳴大多數屬於非脈搏性,也就是與心跳頻率無關的高頻聲音。抽菸、三高患者因為血管健康不佳,耳朵血管也容易累積自由基,因此更容易遭受噪音的荼毒。(圖/周志龍攝)而脈搏性耳鳴與心跳頻率一致,當醫師判斷可能有血管健康的疑慮時,也會進一步進行頭部的頸部超音波或腦部核磁共振檢查,來確認是否有心血管相關疾病。吳伯軒提醒,「無論是哪種耳鳴,最好都要去醫院檢查一下,同時進行聽力檢查。」噪音造成的聽力下降可能無法逆轉,耳鳴也可能無法根治,但如果及時發現,就能避免聽力繼續惡化。吳伯軒說,多數噪音導致的聽力下降,兩耳的聽力應該差異不大,但若是兩耳聽力相差50~60分貝以上,就需要進一步釐清原因,可能會採取腦幹波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來查看是否有腫瘤。聽力障礙的年齡層逐漸下降,雙和耳鼻喉科醫師陳伯岳提醒,若加上年老退化等因素,就會讓聽力更加惡化。(圖/讀者提供)而部分耳鳴無法根治,只能尋求與耳鳴和平共存的方法。吳伯軒說,如果耳鳴已經干擾睡眠、影響生活,可以到醫院接受藥物治療,並同時建議施行減敏療法,改變聽到耳鳴時的情緒感受,進而不干擾日常生活。
語言何時出現 2500萬年前就「問世」
人類及人猿才有與語言有關的神經回路,一直以來人類語言的起源,估計約在2000萬年前,但根據英國紐卡索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可能追溯至2500萬年前。和其他的動物相比,人類的腦部具有語言溝通相對應的部位,但如何達到讓對方明瞭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還是需要進化的過程。人類與人猿(ape)有相似的語言迴路,而猴子則沒有,紐卡索大學比較神經心理學教授克里斯(Chris Petkov)與研究團隊,將人、人猿及猿猴的腦部做了核磁共振(MRI),結果發現人類與人猿的弓狀束神經迴路,是猿猴在相對應的位置卻是聽覺神經。研究團隊認為,猿猴的聽覺神經可能就是人類及人猿語言相關的神經回路的原型。因為猿猴是在2500萬年前進化成人猿,而人猿是在500萬年前進化成人類,從人猿及人類腦部共同的弓狀束神經迴路,應該可以推論語言的出現至少有2500萬年。克里斯教授知道自己發表這樣的言論會引起爭議,但未來研究團隊也會繼續解析猿猴的腦部,希望更深入了解進化的演變。
蘇慧倫展現夜生活小劇場 甩男生巴掌經驗老道
蘇慧倫3月9日將推出新專輯《面面》,繼首波主打〈為你變成他〉後,再推出新歌〈安和〉,指名天后御用創作才子HUSH包辦詞曲、金曲製作人陳君豪傾力打造,輕鬆略帶舞曲電氣感的另類流行搖滾,騷動聽覺神經,琅琅上口的輕快旋律,在這個特殊時期,戴著口罩也不忘記微笑及放鬆。MV中蘇慧倫誤闖正在排戲的小劇場,卻錯認情侶一言不合爭吵。(圖/相信音樂提供)〈安和〉記錄著蘇慧倫過往某段生活切片的回味與遐想,以信義區安和路為中心座標,展開一段迷人的夜生活想像。蘇慧倫透露〈安和〉歌詞裡有句「和平東路操場」,現實生活中真的有家名叫「操場」的酒吧,她會和朋友一起去小酌放鬆,「人生要嘗過很多不同的滋味。」在MV裡蘇慧倫拋開原有身份墜入了奇幻時空,誤闖正在排戲的小劇場,卻錯認情侶一言不合爭吵一觸即發,誤甩男主角巴掌,她說:「關於巴掌戲我是有經驗的,所以有跟那位男演員說要順著我的手指轉頭,不然打下去很痛,都有小技巧的。」更以過來人的經驗傳授演戲技巧,也讓與蘇慧倫MV對戲的男演員直說:「很幸福。」睽違樂壇13年的第16號全新專輯《面面》預購就獲得好成績,蘇慧倫說:「一定有緊張有焦慮、一定有興奮有期待、也一定有告訴自己,要好好享受這段旅程,就讓音樂自然而然的發生它神奇的力量。」新專輯發行前她將提前在3月1日下午4點於台北新光三越信義香堤大道廣場舉辦《蘇慧倫2020面對面新專輯首唱會》,免費新歌搶先聽,〈安和〉MV將在2月26日20:00在相信音樂官方頻道首播。
骨傳導耳機 專供運動族群使用
專門設計生產骨傳導耳機品牌AfterShokz,近期在台灣推出2款新品。包括XTRAINERZ AS700及AEROPEX AS800,兩款產品都使用骨傳導技術傳遞聲音,且支援不同防水等級,適合跑步、騎車時使用。其中XTRAINERZ AS700是一款MP3運動耳機,內建4GB儲存容量,可儲存1200首歌曲,它不需要連接手機,便可直接播放音樂。而且耳機本身符合IP68防水防塵規格,可在水下2公尺連續播放音樂2小時,讓喜好游泳的運動族群或選手們,在游泳的同時,還能一邊聆聽音樂。另一款AEROPEX AS800運動耳機,則支援IP67防水防塵規格,無法在游泳時使用。採用Bone conduction 30°傾斜技術,可減輕震動時造成的音質損害,讓低頻和人聲表現更岀色。它的重量僅26克,機身具備液體殘留提示,若充電位置還有液體,耳機就會發出警示。採用磁吸式充電設計,充電兩小時之後就具備8小時續航力。AEROPEX AS800骨傳導藍牙運動耳機有曜夜黑、皓月灰、日蝕藍、烈日紅等四色可選,售價5,790元(圖/業者提供)骨傳導是透過振動骨骼來傳遞聲波的一種聲音傳導方式,AfterShokz將此原理套用在製作耳機上,只要將耳機置於耳朵外側,讓耳機將聲音轉換成振動信號,並透過振動顴骨將聲音傳遞至聽覺神經,即使耳機不放入耳朵,也能同時聆聽音樂與周圍環境的聲音,適合戶外運動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