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嬰現象
」 聖嬰現象 天氣 反聖嬰 颱風 氣溫60年來最嚴重乾旱!山火狂燒導致停水停電 厄瓜多進入緊急狀態
厄瓜多國家風險管理秘書處(SNGR)於18日宣布,由於缺水、乾旱和大規模森林火災,國家進入為期60天的緊急狀態。官方數據顯示,南部地區受災面積已超過1萬公頃。根據外媒《阿納多盧通訊社》的報導,目前厄瓜多全國有17處活躍火災和5處已受控火災。為應對火情,該國獲得秘魯和義大利的空中支援,包括8架直升機參與救援,其中4架部署在阿蘇艾省,4架部署在洛哈省。除了本國的空軍、警察和陸軍力量,義大利駐厄瓜多大使館管理的私人公司也提供了支援。此外,數百名消防員和志工正在火災前線奮戰。報導指出,乾旱不僅引發野火,還對厄瓜多的水力發電系統造成嚴重打擊。作為該國主要電力來源的水庫水位已降至臨界水平,導致政府實施每日長達14小時的停電措施,並敦促1700萬民眾節約能源。風險管理部長豪爾赫表示,「這場乾旱已經持續了近120天,對整個國家造成了毀滅性影響」。他強調,崎嶇地形讓撲滅野火極具挑戰性,消防員有時需耗費三個小時才能抵達火場。環境部長伊內斯指出,緊急狀態為政府調動資金和派遣更多人力提供了便利。根據統計,截至目前大火已燒毀了超過6萬5000公頃的土地,摧毀了約4萬公頃農作物,造成超過4萬4千隻牲畜死亡。煙霧污染導致部分地區居民不得不戴上口罩。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聖嬰現象和氣候變遷加劇了乾旱,導致火災頻發。根據全球山火資訊系統(GWIS)的預測,厄瓜多多個地區的山火風險將從「高」升至「極端」。不過厄瓜多並非特例,南美洲多國,包括巴西、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和秘魯,也受到嚴重乾旱影響,並出現創紀錄的火災。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報告,2023年7月至10月亞馬遜流域多地煙霧瀰漫,河流水位跌至歷史最低水平。
反聖嬰發生機率再攀升 氣象專家示警:氣溫比平均值低
今(8日)颱風外圍雲系及東北季風影響,清晨各地仍涼,氣象專家林得恩也提醒,「本月起,今年反聖嬰發生機率將衝到最高峰」。林得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NWS)氣象預報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10月最新研究指出,目前最新氣候預報模式模擬結果,反聖嬰現象的發生機率有再向上攀昇的趨勢,評估自今年10月之後,形成的機率將超過70%,且影響時間也再延長到明年的2、3月,「在今年11月至明年1月發生的可能性將達最高峰值,形成的機率一舉超過75%」。林得恩也指出,反聖嬰現象對台灣天氣的可能影響,「根據過去歷史事件的統計分析,反聖嬰現象肇生時,當年台灣夏天及隔年春雨的降雨量都會減少,秋季在東北部及東部的降雨量也會增多;而冬天到隔年春季的氣溫也會比氣候平均值來的低,發生的機率約6成左右」。據悉,反聖嬰現象(La Niña),又稱拉尼娜現象,是一種和聖嬰現象相反的現象,即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一般反聖嬰現象都會隨著聖嬰現象而來,出現聖嬰現象的第二年,就會出現反聖嬰現象,有時反聖嬰現象會持續2、3年。不過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也曾在臉書粉專,貼出歷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並發文表示,說好的「反聖嬰年降溫」呢?終究抵不過暖化?他解釋「灰色線,每條都是過去一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橘色線是去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磚紅色是今年的紀錄,磚紅色箭頭指的是現況!」鄭明典在臉書粉專貼出歷年逐日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圖/翻攝自Facebook/鄭明典)當時鄭明典示警,「現況,還是處於破紀錄高溫的狀態!」本來預期今年入秋之後的反聖嬰發展,會給全球平均氣溫稍微下降的機會。然而,實際紀錄卻發現降溫並不顯著,只有9月的紀錄比去年低一些,其他月份不是更高溫就是和去年相當!讓他坦言「今年整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應該很篤定又要創新紀錄了!」氣象署則表示,根據台灣測站溫度及雨量類似年顯示,未來一季,11月大致為偏冷訊號,12月及隔年1月全台為偏暖訊號,其中僅12月北部、隔年1月中部有通過顯著檢定;雨量部分,11月以偏濕訊號為主,12月及隔年1月以偏乾訊號為主,但都未通過統計顯著檢定,惟上述統計特徵不一定發生於每一次的個案。
雙11限時優惠 日本溫泉飯店最低下殺2折 機票買1送1、雙人飛首爾9千有找
瞄準即將到來的雙11購物節大檔期,除了餐飲品牌有多重優惠,旅遊平台、飯店住房等亦推出優惠活動。像是日本線上訂房品牌「樂天旅遊」將於11/8至11/20祭出年度最大規模「雙11」優惠活動,共有超過3千家旅宿業者參與,直接提供飯店訂房折扣最低4折;樂天旅遊同步提供平台「獨家85折優惠券」,可與飯店優惠合併使用,優惠價最低可至34折;此外,樂天旅遊更將於11/11及11/18中午12點再分別加碼釋出限量300名的「快閃5折優惠券」、200名的「快閃65折優惠券」,合併飯店優惠使用,最佳方案最低下殺至2折!日本氣象廳於日前公布未來3個月的天氣預測,預估今年12月與明年1月,預報顯示有60%的機率受反聖嬰現象影響,冬季高氣壓將會變得更強,因此日本北部地區、以及日本海一側的西部地區,降雪量有40%機率高於歷年平均值,而且這個冬季溫度偏低,12月與1月可能會出現大雪。因此這次樂天旅遊也主打冬日有溫泉體驗的旅宿,例如蟬聯樂天旅遊2023與2024年溫泉排行榜冠軍的熊本縣日奈久溫泉「濱膳旅館」,旅館泉質屬於氯化物泉,因水質柔和而廣受讚譽,該旅館每間客房均配備源頭直供的半露天浴池,並有大理石、中國石、柏樹和日式庭園等設計風格。新潟縣「摩周月岡溫泉」的翠綠硫磺露天溫泉以木質調搭配庭園景觀,搭配樂天旅遊雙11入住最低可享48折優惠。(圖/樂天旅遊提供)靜岡縣「熱海倶樂部迎賓館」所有客房均為70 平方米以上的套房,在樂天旅遊「雙11」活動中下殺至最低45折。(圖/樂天旅遊提供)還有新潟縣的「摩周月岡溫泉」在樂天旅遊2024年溫泉排行榜中榮獲第三名,此地溫泉以翠綠硫磺泉聞名,被譽為「美容浴」,有深層放鬆的效果、深受女性旅客喜愛。該飯店內設有6種不同浴池,包括可觀景的花園露天浴池、私人包租浴池與共用大浴池等;還有榮登樂天旅遊2024年溫泉排行榜第四名的「熱海倶樂部迎賓館」,其位於靜岡縣熱海市,以優美景觀與私人溫泉聞名,還可將相模灣和熱海市的美景盡收眼底,除了擁有大窗景的大型公共浴池外,所有客房均設有露天或半露天浴池,讓旅客能在私密空間中享受熱海美景。堆疊白雪後的北海道函館金森紅磚倉庫,如同走進童話故事場景。(圖/旅天下)另外旅天下聯合國際旅行社(以下簡稱旅天下)搶攻黃金商機,11/11將於官網、全台門市推出「機票買一送一」、「機加酒自由行11,111元起」、「團體旅遊一口價」最低21,111元起等優惠。凡下訂雙11活動任一商品,即贈JetFi eSIM 1GB體驗序號,至JetFi官網登錄活動,還有機會獲得iPhone、現金禮券等好禮。最超值的機票買一送一若於指定日期出發,「韓國首爾5日計畫機票」買一送一8,888元起,可搭乘酷航波音788機型,雙走道、空間寬敞;還有「日本東北花卷、東京、沖繩5日計畫機票」亦買一送一,最低價9,998元起,均含來回20公斤托運行李;東南亞也同樣有好康,像是「越南富國島5日計畫機票」買一送一及「越南富國島自由行5日」均11,111元起。團體旅遊優惠則推出日本「北海道函館洞爺湖戲雪雙溫泉5日」、「京阪神三都金閣寺5日」、「東京迪士尼戲雪螃蟹溫泉美食5日」、「沖繩海豚秀4日」升等希爾頓渡假酒店3晚,均下殺21,111元起;還有「馬來西亞沙巴海洋公園5日」入住2晚五星飯店、全程無購物21,111元起等選擇。國聯大飯店精緻客房雙床房型,此次雙11優惠活動僅限官網線上訂房。(圖/國聯大飯店提供)而在國旅部分,近期剛斥資3億元大幅改裝客房、大廳與兩間餐廳、宴會廳,展現煥然一新面貌的國聯大飯店,距離台北大巨蛋步行僅1分鐘,極具便利性。此次也搶搭雙11熱潮,將於11/11到11/18限時8天推出快閃優惠,提前開放明年1、2月訂房。精緻客房雙人入住快閃價每房、每晚2,888元(含服務費、不含早餐),不論一大床或兩小床房型皆適用。而且開放訂房期間為2025年1月2日至2月底,不限平、假日甚至農曆春節都適用,方便民眾搶先布局明年農曆春節9天假期與228連假出遊。
「反聖嬰年降溫」仍不敵暖化? 鄭明典嘆:今年平均氣溫再創新紀錄
中央氣象署指出,今明兩天(2日、3日)東北季風增強,桃園以北及東北部天氣稍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不過前氣象局長鄭明典表示,本來預期今年入秋之後的反聖嬰發展,會給全球平均氣溫稍微下降的機會,然而,今年除了9月之外,其他月份不是更高溫就是和去年相當,坦言「今年整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應該很篤定又要創新紀錄了!」鄭明典今早在臉書粉專貼出歷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並發文表示,說好的「反聖嬰年降溫」呢?終究抵不過暖化?他解釋「灰色線,每條都是過去一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橘色線是去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磚紅色是今年的紀錄,磚紅色箭頭指的是現況!」鄭明典示警,「現況,還是處於破紀錄高溫的狀態!」本來預期今年入秋之後的反聖嬰發展,會給全球平均氣溫稍微下降的機會。然而,實際紀錄卻發現降溫並不顯著,只有9月的紀錄比去年低一些,其他月份不是更高溫就是和去年相當!讓他坦言「今年整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應該很篤定又要創新紀錄了!」貼文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現在反聖嬰大概只能讓氣溫正常一點」、「自做虐,火力發電廠全開!」「燒煤燃氣共創地球暖化,台灣No1,台灣加油。」據悉,反聖嬰現象(La Niña),又稱拉尼娜現象,是一種和聖嬰現象相反的現象,即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一般反聖嬰現象都會隨著聖嬰現象而來,出現聖嬰現象的第二年,就會出現反聖嬰現象,有時反聖嬰現象會持續2、3年。
東北季風增強「下周氣溫恐降至16度」 年底還有颱風「侵台機率曝」
中央氣象署指出,今、明(2日、2日)兩天東北季風增強,桃園以北及東北部天氣稍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對此,氣象專家吳聖宇提醒,週二到週四(5日至7日)東北季風強度增強,北台灣白天高溫可能只剩下22至24度,夜晚清晨低溫也會降到20度以下,空曠地區甚至有可能降到16至18度間。此外,11月甚至到12月,還是有可能出現熱帶擾動比較活躍發展的情況。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氣象部經理吳聖宇今早發文指出,「週末東北季風影響,迎風面局部有雨,夜晚清晨溫度較涼」強颱康芮襲台後,這個週末假期(2日至3日)恢復到典型的東北季風天氣型態,由於東北季風夾帶的水氣並不多,因此預估帶來的降雨有限,預報資料來看只有迎風面的基隆北海岸、東北角、宜蘭、花東沿岸局部區域會有些短暫陣雨機會,其他大部分地方都是多雲或晴的天氣,雖然天氣良好適合出遊,但是因為颱風過後許多區域仍有潛在的危險性,海邊的風浪也還是很大,建議還是暫時先不要前往會比較安全。溫度方面,吳聖宇說明,東北季風帶來較涼的空氣,週末期間在北部、東北部以及花蓮一帶的溫度較為偏涼,白天高溫24至27度,中部、南部以及台東地區還是較為偏暖,白天高溫仍有機會超過30度或以上,南北之間有溫度上的差距,南來北往的朋友可能要留意一下。夜晚清晨則是在中北部、東北部、花東縱谷內空曠地區溫度會比較偏低,吳聖宇提醒,可能有20度上下的低溫出現機會,雖然感受上還不到冷,但是這個溫度已經算是有涼意了。南部空曠地區的低溫也有機會降到20至22度左右,預期在中南部、台東一帶的日夜溫差變化會比較大,早出晚歸的朋友要多加注意穿著,以免著涼感冒。吳聖宇續稱,展望到下週,目前來看東北季風仍將持續影響台灣,可能要持續影響下週一整個禮拜的天氣,其中週二到週四(5日至7日)這幾天東北季風的強度會比較強一些,預期迎風面的大台北、基隆北海岸、東北角、宜蘭到花東一帶下週將持續會有短暫陣雨,其中季風較強的時候局部單點的降雨會比較多,不過整體來看水氣並沒有很明顯,因此降雨量應該都不至於會太大,迎風面以外其他地方的天氣就比較穩定,大致以多雲或晴為主。溫度方面,吳聖宇特別提醒,下週北台灣的溫度將會持續偏涼,尤其週二到週四季風較強的時候,溫度會更低一點,白天高溫可能只剩下22至24度,夜晚清晨低溫也會降到20度以下,空曠地區甚至有可能降到16至18度間,感受上應該會頗有涼意。中南部的溫度也會較為下降,不過大致仍是日夜溫差較大的型態,白天高溫大約28至30度,夜晚清晨空曠地區低溫也有可能降到20度或以下,早出晚歸的朋友務必要多加留意。至於南邊的熱帶擾動部分,吳聖宇分析,下週在菲律賓以東的低緯度洋面預期仍可能有擾動發展,並且靠近菲律賓一帶的機會,不過預報比較分歧,因此實際情況還要觀察,是否影響台灣也都還言之過早。今年因為逐漸轉為反聖嬰現象海溫的關係,南海、菲律賓一帶的洋面海溫偏暖,因此吳聖宇預期,11月甚至到12月都還是有可能出現熱帶擾動比較活躍發展的情況。其實西北太平洋到南海這個區域一年四季都會有擾動或颱風發生,只是如果海溫偏高,擾動發展比較活躍,尤其是活躍區域可能比較接近台灣南邊海域的話,就要留意是不是對台灣天氣會有影響,即使擾動本身沒有很靠近台灣,也要留意會不會跟東北季風產生交互作用的異常降雨現象。針對颱風,前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也分析,氣候平均而言,11、12月西北太平洋還有3個颱風生成,若模式未來有颱風生成的模擬也「不用意外」。不過,此時東亞陸塊已經變冷,所以颱風靠近時就會快速減弱,不然就是在洋面上早早迴轉,或偏南通過菲律賓,因此侵台的機率統計上僅為0.1%。吳德榮也補充,這時生成的颱風侵台機率雖然很低,但對天氣有間接影響的機率還是高的,這也是為何仍需密切關注熱帶擾動的活動。
反聖嬰有機會冬季發展 氣象署:12月及1月偏暖偏乾為主
秋天過後留意反聖嬰,中央氣象署今(15日)發布最新一季聖嬰展望,近期赤道太平洋海氣接近氣候正常狀態,預測反聖嬰有機會於冬季發展,且強度偏弱,而台灣未來一季,12月及隔年1月全台偏暖、偏乾為主。氣象署指出,目前海氣環流顯示為正常狀態,東太平洋海溫持續下降並往中太平洋擴展,預期反聖嬰有機會於冬季發展,但不確定性仍高。氣象署表示,目前熱帶海氣為正常狀態,並有反聖嬰發展可能,分析歷史類似個案年顯示,未來一季(11月至隔年1月)東亞沿岸及鄰近海域以偏暖訊號為主,其中以12月中國大陸、隔年1月南海及菲律賓偏暖訊號較為顯著。至於降水方面,11月中國大陸至日本偏乾、南海至菲律賓偏濕,12月東亞乾濕訊號較不顯著,隔年1月南海至菲律賓海偏濕。氣象署提到,台灣測站溫度及雨量類似年顯示,未來一季,11月大致為偏冷訊號,12月及隔年1月全台為偏暖訊號,其中僅12月北部、隔年1月中部有通過顯著檢定;雨量部分,11月以偏濕訊號為主,12月及隔年1月以偏乾訊號為主,但都未通過統計顯著檢定,惟上述統計特徵不一定發生於每一次的個案。
專家提醒「暖秋訊號增強」 預估12月「溫度正常」
今(10)日為國慶日,今、明(10日、11日)兩天東北季風影響,各地早晚稍涼;10日清晨臺灣東半部及桃園以北地區有局部短暫雨,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及大臺北山區有局部較大雨勢,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為多雲到晴。而氣象專家林得恩發文表示,暖秋訊號明顯增強。而「天氣風險管理開發WeatherRisk」則在官方網站上也提到暖秋的事情,表示今年12月的溫度應該會是正常表現。根據FB粉絲專頁「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根據目前全球海溫和大氣環流最新監測資料顯示,反聖嬰訊號持續增強發展,評估自本月起,就有超過8成以上的發生機率;且有很大的機會將維持到明年的1、2月。對應美國NCEP氣候模式最新推估,今年10、11及12月的氣溫距平預測結果,均是略高於氣候平均值。模式反映,今秋由於東北季風不夠強勢,導致北方冷空氣直驅南下機會降低,反聖嬰年似乎暖秋發生的機率稍高於平常的機率(30%);也就是說,今年秋天氣溫偏暖和的機會更大些!但「林老師氣象站」還是提醒,早晚溫度偏涼,早出晚歸仍需留意增減衣物。而「天氣風險管理開發WeatherRisk」則在官方網站發文表示,目前時序來到了寒露,日夜溫差開始變得明顯,北部和東部早晚已經可以感受涼意。今年入秋以來,已經有3波東北季風的影響,前面兩波分別有受到9/21-22季風低壓以及10月初山陀兒颱風等南邊的系統影響,因此沒有明顯的降溫,卻造成相當大的雨勢。而本週這波東北季風(10/7-11),雖然雨勢也不小,但是相對單純的東北季風影響,沒有熱帶系統的配合,也是比較有感降溫的一波。針對暖秋一事,文章中也提到,預估本月會正式發布反聖嬰現象成立。根據過去的統計,反聖嬰年台灣的秋天通常是暖熱多雨,雖然說秋天還是會有東北季風南下,不過夜晚的溫度都維持在20度以上,是涼尚未有寒的感覺。進入11月後,開始有乾空氣開始南下,東北季風影響辦變得明顯。12月冷空氣逐漸增強,乾冷空氣南下,使得降雨偏少,預估溫度正常,也就是有機會受到冷氣團的影響,那麼就會感到冷了,也請大家要留意11至12月的溫度變化。
冬天反聖嬰發生機率衝最高峰 專家:颱風生成位置較靠台灣
中央氣象署表示,南海的熱帶性低氣壓18日可能會變成第15號輕度颱風「蘇力」,朝中南半島前進。對此,氣象專家林得恩以也說,「今冬,反聖嬰發生機率將衝到最高峰!」而如果颱風生成,位置也會較靠近台灣。林得恩在《林老師氣象站》發文,「今冬,反聖嬰發生機率將衝到最高峰!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NWS)氣象預報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9月最新研究指出,根據目前最新氣候預報模式模擬結果,反聖嬰現象愈來愈加顯著,預測評估在今年9月之後,形成的機率將再躍升超過70%,且影響時間將延長到明年2月;9月之後,一路居高不下,在今年11月至明年1月發生的可能性將達最高值,形成的機率將再躍升超過80%。」至於反聖嬰對台灣的影響,林得恩解釋,「根據過去歷史事件的統計分析,反聖嬰現象肇生時,當年臺灣夏天及隔年春雨的降雨量都會減少,秋季在東北部及東部的降雨量也會增多,冬天到隔年春季氣溫(約6成左右)會比較低。另一方面,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會減少,今年統計迄今,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所生成的颱風,共計14個,仍低於同期統計平均值的18.5個;但一旦生成後,位置通常都會比較靠近臺灣。」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指出,最新模式模擬顯示,週五至下週二(20至24日)南方水氣北抬,大氣很不穩定,愈來愈多雨。週五、六白天偏熱,南台灣有局部陣雨或雷雨,西半部午後有大雷雨發生的機率;週日至下週二各地有局部陣雨或雷雨,有局部大雷雨發生的機率,皆應慎防雷擊、強風及瞬間強降雨。
辛巴威數十年來最嚴重乾旱!下令「撲殺200頭大象」應對糧食危機
為應對數十年來最嚴重乾旱及隨之而來的糧食短缺危機,非洲南部內陸國辛巴威已授權有關當局撲殺200頭大象。據CNN的報導,由於全國近一半人口面臨嚴重飢餓的風險,辛巴威環境部11日宣布,政府已指示辛巴威國家公園與野生動物管理局著手選擇性宰殺大象。據悉,辛巴威的大象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波札那,且該國上一次撲殺大象已是1988年的事。國家公園與野生動物管理局發言人Tinashe Farawo表示,這200頭大象將在牠們與人類發生衝突的地區被撲殺,包括全國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萬蓋國家公園」(Hwange National Park)。管理局稱,僅「萬蓋國家公園」就有6.5萬頭大象,是該地區實際承載力的4倍。辛巴威環境部長Sithembiso Nyoni上週告訴議員,「辛巴威的大象數量超出了我們的需要,也超出了我們的森林所能容納的數量。大象數量過多導致缺乏生存資源,並加劇了該國人類與野生動物的衝突。」今年辛巴威至少有31人與野生動物發生衝突後死亡。在此之前,納米比亞已經宣布,為應對數十年來最嚴重乾旱,將獵殺700頭野生動物,包括大象和河馬。納米比亞環境、林業和旅遊部也表示,目前已有超過150隻動物被殺害,且當地居民分食了超過12.5萬磅的肉。對此,動物權利活動人士和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強烈譴責政府的舉措。報導補充,辛巴威和納米比亞是非洲南部眾多因聖嬰現象而面臨嚴重乾旱的國家之二,這些國家特別容易遭遇氣候變遷所加劇的乾旱和缺糧危機。
年底恐現反聖嬰現象 全球氣象將再受衝擊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11日發布的最新通報,2024年年底前出現反聖嬰現象的機率高達60%。反聖嬰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域的大規模降溫,伴隨著熱帶大氣環流的變化,對全球氣候產生廣泛影響。反聖嬰現象與聖嬰現象相對應。當聖嬰現象發生時,太平洋赤道東部和中部的海水溫度異常升高,打破正常的氣候模式,進而影響全球天氣。例如,聖嬰現象會導致東南亞和澳洲出現乾旱,而南美洲西岸和美國西部則可能面臨暴雨和洪水,對農業、漁業和經濟活動帶來巨大衝擊。反之,反聖嬰現象則會帶來與聖嬰現象相反的影響,特別是在熱帶地區。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預測,2024年9月至11月間,全球有55%的可能性從目前的中性條件(非聖嬰也非反聖嬰期間)轉變為反聖嬰現象。而在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機率將進一步提升至60%。同一期間,聖嬰現象再次出現的可能性則非常低。儘管聖嬰現象可能在短期內帶來降溫效果,但氣象專家指出,這並不能扭轉全球溫度長期上升的趨勢。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表示,2023年6月以來,全球的陸地和海洋表面溫度均持續處於異常高水準。即便未來發生反聖嬰現象,也無法改變因大氣中溫室氣體積累而導致的長期升溫趨勢。世界氣象組織指出,儘管2020年至2023年間曾發生多次反聖嬰現象事件,對全球氣候產生一定的降溫作用,但過去9年仍是有記錄以來最高溫的九年。2023至2024年的聖嬰現象自2023年6月開始發展,並於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達到峰值,被列為有記錄以來最強的5次聖嬰現象之一,且部分影響仍在持續。
史上第2暖年!今夏全台2667人次熱傷害 醫師提醒長者、孕婦、嬰幼兒要當心
時序入秋,但全台仍籠罩在高溫炎熱之下,今年1到8月平均氣溫,創下全台73年以來史上第2暖。衛福部統計,今年夏季全台就有高達2667人次,因為熱傷害就醫,比去年同期增加4成;光是今年8月就有716人次,比去年同期高出6成。腎臟科醫師提醒,長時間暴露在戶外者都是高風險族群,務必注意補水,肥胖、年長者、孕婦、嬰幼兒的身體調節能力較慢,也須留意熱傷害風險。根據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統計,今年盛夏(7、8月)平均氣溫29.4度,大於1991至2020年氣候平均值的28.8度,是1951年以來第4暖。若以今年1至8月來看,平均氣溫24.8度,大於氣候平均值的24.0度,是1951年以來第2暖。氣象署指出,反聖嬰現象有機會於秋季發展,水氣偏多,台灣南部及東部有偏濕的特徵,氣溫正常至偏高、雨量正常至偏多,中南部10月逐漸進入枯水期。衛福部統計,今年6到8月全台共有2667人次因熱傷害就醫,相較於去年同期的1846人次,成長逾4成。以今年8月來說就有716人次,相較於去年8月的442人次,足足高出6成。馬偕醫院腎臟科教授吳志仁指出,疾病症狀通常是循序漸進的,但熱傷害的疾病模式完全不同,就像是電燈的開關,到了一定程度就直接斷電,快得讓人措手不及,非常危險。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表示,腎臟是負責維持人體液體平衡的器官,對極端高溫特別敏感,熱傷害還可能產生併發症橫紋肌溶解,若沒有及時治療,肌肉破壞得太嚴重,會導致腎臟機能損傷,甚至急性腎衰竭。吳志仁指出,熱傷害的影響遍及全身器官,腎臟只是其中之一,更可怕的是心腦血管的傷害,可能讓患者走向死亡。若周遭有人發生熱傷害,務必想盡辦法讓皮膚表面降溫,無論是用電風扇、扇子,甚至潑水、撒冰塊等,都有助於減緩急性傷害。謝至同提醒,戶外工作者、肥胖、年長者、孕婦、嬰幼兒面對高溫時,身體調節能力較慢,是熱傷害高風險族群,要特別注意。
今年「秋颱偏少」小心1效應!氣象署示警中南部:10月起進入枯水期
台灣即將邁入涼爽的秋天,中央氣象署今(30日)說明秋季的天氣概況,指出雖然今年的秋颱比起往年「偏少」,但仍不排除有侵台的可能性,同時示警中南部地區10月將迎來枯水期,民眾恐再度面臨缺水危機。氣象署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表示,目前熱帶太平洋海溫呈現西暖東冷的型態,反聖嬰現象未來在秋季有明顯發展的趨勢,因此預估今年秋季台灣氣溫可能正常或偏暖,雨量則是正常或偏多。台灣即將邁入涼爽的秋天,中央氣象署說明秋季的天氣概況,指出雖然今年的秋颱比起往年「偏少」,但仍不排除有侵台的可能性。(圖/擷取自Facebook/中央氣象署)中南部地區10月將迎來枯水期,民眾恐再度面臨缺水危機。(圖/擷取自Facebook/中央氣象署)陳怡良指出,今年的秋季颱風雖略少一些,但由於9月、10月仍是西北太平洋颱風活躍期,因此未來仍不排除有颱風侵台的可能性,加上此時台灣盛行東北季風,需留意颱風環流和東北季風所產生的「共伴效應」,恐將帶來較大雨勢。整體降雨部分,陳怡良說明,全台各地9月均有雨勢發生的機率,隨著10月東北季風報到,雨區主要落在迎風面的北部、東半部,直至11月降雨則集中在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地區,其中需特別留意的是,中南部地區將於10月迎來枯水期,在有限的水資源下應妥善利用,才能預防旱災發生。
反聖嬰現象影響正在擴大 專家示警:發生率破8成
反聖嬰現象則是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冷的現象,在有反聖嬰事件發生時,易使台灣秋季東部降雨增多。而氣象專家林得恩也指出,「反聖嬰現象影響正在擴大」,提醒民眾反聖嬰現象發生時,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會減少,但一旦生成後,通常都會比較靠近台灣。氣象專家林得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反聖嬰現象影響正在擴大」,並指出,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NWS)氣象預報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7月最新研究指出,根據目前最新氣候預報模式模擬結果,反聖嬰現象愈來愈加顯著,預測評估在今年8月之後,形成的機率將再躍昇超過70%,且影響時間將延長到明年2月,「8月之後一路居高不下,在今年10至12月發生的可能性將達最高值,形成的機率將再躍昇超過80%」。林得恩也說明,反聖嬰現象對台灣天氣的可能影響,「根據過去歷史事件的統計分析,反聖嬰現象發生時,當年台灣夏天及隔年春雨的降雨量都會減少,秋季在東北部及東部的降雨量也會增多,冬天到隔年春季氣溫會比較低」。此外,林得恩指出,從另一方面來看,反聖嬰現象發生時,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會減少。今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所生成的颱風共計9個,仍低於同期統計平均值的13.5個,「但颱風一旦生成後,通常都會比較靠近台灣,只不過今年都衝向日本」。事實上,氣象署曾在官網上解釋,聖嬰現象指的是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異常升溫,進而影響全球氣候的現象。聖嬰不僅是海溫變化的單一事件,還會影響許多地區的天氣與氣候。相對地,反聖嬰現象則是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冷的情況。當發生反聖嬰事件時,台灣秋季東部的降雨量通常會增加,而冬季的影響則不明顯;此外,反聖嬰也可能使隔年夏季的氣溫略低於平均,但每次反聖嬰事件的影響仍有所不同。氣象署進一步指出,聖嬰與反聖嬰現象主要影響颱風的生成位置,在反聖嬰發展年的夏季與秋季,颱風生成位置較偏向西北,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短,強度也相對較弱。不過聖嬰與反聖嬰現象並非唯一影響颱風生成位置的因素,各個案例之間仍存在顯著差異。
反聖嬰年「颱風生成會靠近台灣」 鄭明典親揭原因
台灣進入颱風季,中颱凱米持續進逼台灣,氣象專家也指出,今年是反聖嬰年,因此受到反聖嬰現象發展的影響,今年的颱風生成位置會比較靠近台灣。反聖嬰現象是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冷的現象,氣象署表示,聖嬰與反聖嬰現象主要是對颱風生成位置造成影響,在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東南,即距離台灣與東亞陸地較遠,所以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長,颱風強度亦略為偏強。氣象署說明,在反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西北,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短,颱風強度略為偏弱,不過聖嬰及反聖嬰現象並非影響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的唯一因素,在個案間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根據《TVBS》的報導,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也指出,颱風通常在低壓區發展,但高壓強時會抑制對流,颱風就不易發展,今年的高壓受到反聖嬰現象影響,整個熱帶區域偏東風,因此西風不易進入太平洋,但颱風需要「季風潮」來幫助生成,東風和西風的交界處稱為季風潮,今年季風潮相對偏弱,所以颱風發展需等待高壓北移,騰出空間讓低壓發展。而今年熱帶地區對流偏弱,鄭明典說明,「西南季風如果能夠進到太平洋去,那西風跟高壓南側的東風交替就會形成一個逆時針的環流區,這就是季風潮,因為是逆時針,所以它本身就是一個低壓,那這個低壓區就有利颱風發展」。事實上,先前氣象專家林得恩也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今年是反聖嬰年,根據過去氣候統計,颱風生成的位置以及行進路線接近台灣的機會都會比較高,而生成總數則會較正常年來得少,每年6月至11月鄰近台灣的颱風氣候平均值是3至5個(距台灣300公里內);中央氣象署針對今年的颱風展望,今年預測值將會是2至4個,屬於正常偏少,但位置會比較接近台灣,提醒民眾可以注意。
菲東低壓增強接近中!最快六、日可能接力形成「雙颱」 預測路線出爐
即將進入颱風季,不少民眾都在關注台灣是否會有颱風經過,氣象署指出,目前菲律賓東方海面和南海有一大低壓區,並有兩個低壓系統在發展中,最快在週六或週日可能形成熱帶性低氣壓或颱風,並可能在下週二、三通過台灣東部外海,屆時不排除發布海上颱風警報。氣象署19日傍晚發布預告,提醒菲律賓東方的低壓正在增強接近中,下週注意雨風浪。氣象署指出,此前的記者會上曾經提醒過大家,今年受到反聖嬰現象影響,颱風可能在台灣近距離的地方生成,一旦生成,將不會有太多可以準備的時間,因此提醒民眾預先做好防颱準備。若是未來低壓增強為颱風後,其路徑更為接近台灣,則有發布颱風警報的可能性,請民眾留意氣象署發布之最新天氣動態。氣象署19日傍晚發布預告,提醒菲律賓東方的低壓正在增強接近中,下週注意雨風浪。(圖/翻攝FB/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此外,氣象署指出,下週二至週五(23日至26日)受到熱帶性低氣壓或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台灣各地預計將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並有較大雨勢發生的機率。由於熱帶系統未來形成位置、路徑有不確定性,雨勢大小及降雨熱區可能隨最新氣象資料而有所變動。而受到接近的熱帶低壓影響,下週可預見剛會出現長浪、風浪、大潮。週一到週三(22日至24日)基隆北海岸、東半部(含蘭嶼、綠島)及恆春半島有長浪,週四(25日)西南部及馬祖亦有長浪。週二起各沿海風浪將逐漸增強,民眾前往海邊請注意安全,海上航行及作業船隻應特別注意。週六至週三(20日至24日)適逢年度大潮,台南至屏東及基隆北海岸、宜蘭在漲潮期間,沿海低窪地區易有海水倒灌或局部淹水等現象。
2024年6月成「史上最熱6月」! 高溫連13月破紀錄或成史上最熱一年
歐洲聯盟(EU)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8日表示,今年6月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6月。2024年上半年,全球多地出現極端破壞性天氣,例如洪災和熱浪。據《中央社》綜合法新社與路透社報導,「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發布公告,表示自2023年6月以來,全球連續13個月出現「前所未見的高溫」,每一個月都刷新先前的氣溫紀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負責人布諾坦普(Carlo Buontempo)說:「這不只是統計上的奇特現象,它凸顯了一種大規模且持續不斷的氣候轉變。就算這種特殊的連續極端現象在某個時間點上終結,隨著氣候持續變暖,我們也一定會看到新紀錄被打破。」布諾坦普表示,只要人類繼續製造溫室氣體,這種趨勢就「不可避免」。大西洋、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破紀錄海平面溫度也促使全球氣溫飆升。2024年6月的海平面溫度達到了新的里程碑,連續15個月創下新高,「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資深科學家尼可拉斯(Julien Nicolas)形容此一現象「令人震驚」。不過,全球即將進入降溫的「反聖嬰現象」(La Nina)。尼可拉斯說:「可以預期全球氣溫會在未來數月降下來。」「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表示,在截至2024年6月的12個月間,全球氣溫達到有紀錄以來最高,平均比工業化之前高出攝氏1.64度。但這不代表2015年巴黎協定同意控制升溫在「1.5度」內的目標被打破,因為這項目標是以數十年來衡量,而非單一年度。「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曾在6月表示,未來5年間,地球年平均氣溫有8成機率會至少暫時超過1.5度。
FED下半年何時降息? 蕭乾祥:在九月的機率有60%
對於美國聯準會FED放鴿,富邦投顧董事長蕭乾祥4日表示,根據資料判讀來看,預估九月會降息一次的機率為六成,11月、12月左右第二次降息的機率為五成,降息有助於金融市場發展,可望帶動美股表現,債市注意金融市場流動性。蕭乾祥分析,聯準會降息時程延後,利率仍位於廿年來相對高位,將抑制投資、消費及企業獲利復甦,預期下半年經濟呈小幅增長格局。全球經濟復甦不均衡,美國相對穩健。下半年美股投資首重AI供應鏈,包括提供訓練模型的雲端服務廠、以及提供晶片的半導體公司。AI生態系運作有賴電力支援,今年公用事業股在標普500企業獲利的成長率排名也在前段班,值得留意。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博士表示,展望2024年下半年,年初至今,美國四大指數均創下新高,若Fed適時降息,美股將有進一步表現機會;日股受惠日本經濟與資本市場出現結構性轉變,將持續吸引國內外資金流入;低基期及中國各項財政貨幣刺激政策,則有助於陸港股回升。債券市場在Fed明確表態前,債券殖利率仍有回升可能;儘管Fed已於3月調整量化緊縮(QT)步調,後續仍須密切注意金融市場流動性。降息時間點可能在7月之後。外匯市場主要由Fed政策調整節奏主導市場資金動向,歐洲與大陸能夠加速復甦,資金為尋求較高報酬將流向非美貨幣。原物料市場價格則受經濟前景預期與地緣政治影響,包括OPEC+的減產、中國及印度需求和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回補等因素,將牽動國際能源價格;聖嬰現象亦持續對糧食及原物料生產造成負面影響。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連兩年雙位數衰退,今年中國經濟動能仍仰賴官方投資,包括房產政策寬鬆、發行長債支持建設等,經濟復甦動能略顯不足,預計GDP成長率呈現小幅衰減;同時內需消費偏弱,美中對抗則不利外資投資與貿易增長。
大西洋「今年首個颶風」貝羅迅速增強 專家揭「不尋常」原因
熱帶氣旋「貝羅」(Beryl)於6月29日增強為今年大西洋颶風季的首個命名颶風,這是大西洋有史以來最早形成的4級颶風,也是6月記錄中唯一的4級風暴,專家指出,這次颶風提前出現的時機非常不尋常。根據《CNN》的報導,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指出,貝羅目前位於巴貝多以東約1160公里的大西洋上,預計6月30日晚間至7月1日期間,貝羅將抵達溫德華群島(Windward Islands)並轉變為「危險的大型颶風」,且颶風正在迅速增強,就30日來說,已經比前24小時內速度增加了每小時55英里,專家也預計貝羅將迅速增強,並在到達巴巴多斯和向風群島等地之前將成為一場大型颶風。據悉,「貝羅」也是58年來最早的大型颶風(定義為3級或以上),專家布倫南指出,颶風季節初期風暴的迅速增強非常不尋常,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記錄,6月在小安的列斯群島以東的大西洋中部形成強烈熱帶系統的情況極為罕見,歷史上只有少數幾次記錄。貝羅不僅是今年颶風季節中出現得較早的颶風,還成為大西洋歷史上第三早的主要颶風。最早的是1996年6月8日的颶風阿爾瑪;其次是1957年6月27日的颶風奧黛麗。貝羅已打破1933年創下的6月熱帶大西洋最東端颶風的紀錄。布倫南說明,從過去傳統經驗來看,大西洋中部和東部的熱帶氣旋會在8月變得更加活躍,部分原因是海洋溫度變暖,為正在發育的熱帶氣旋提供燃料,然而今年由於聖嬰現象到反聖嬰現象的過渡,大西洋盆地的水溫高於正常水平,並且缺乏風切變(指大氣中不同兩點之間的風速或風向的劇烈變化),這兩者都是熱帶氣旋發展的關鍵因素。布倫南表示,大西洋盆地的溫暖海水使熱帶氣旋和颶風有機會在更東的位置以更快的速度發展,這使得颶風季節的早期風暴變得更強大、更具破壞性,因此颶風季節將從6月1日持續到11月30日,這段期間內需特別警惕颶風的生成和發展。
反聖嬰現象發展 氣象專家揭3原因「台灣反而會越來越熱」
近期台灣各地天氣高溫炎熱,氣象署指出,今(28)日各地高溫約32至36度,西半部易出現局部36度以上高溫,中南部36度高溫的範圍仍廣,南部局部地區並有出現37度以上高溫的機率,而氣象專家林得恩也說明,今年6月開始反聖嬰的訊號愈來愈強,但對應到台灣的夏季,氣溫反而會越來越熱。林得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今年6月開始反聖嬰的訊號愈來愈強,對應到台灣的夏季,有3個原因氣溫反而會越來越熱,一是大氣環流的改變,反聖嬰現象會改變西太平洋高壓的強度和位置,當副熱帶高壓持續增強並向西擴展時,台灣會受到更多來自西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影響,同時熱量也不易外散,導致氣溫持續上升。林得恩說明,第二是降水模式的變化,反聖嬰現象通常會引起降水分佈的不均勻,在台灣這可能會導致降雨量減少;尤其是在夏季,缺乏預期降雨的蒸發冷卻作用,反而會使得氣溫更高;第三則是熱帶氣旋的活動,反聖嬰年雖然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會減少,但一旦生成後,通常都會比較靠近台灣,而這些颱風在生成和移動過程中通常會攜帶大量熱量,進一步加劇高溫天氣。事實上,氣象署曾經在官網說明,聖嬰現象是指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影響全球氣候的現象,聖嬰不只是海溫變化的獨角戲,更會影響到許多地區的天氣與氣候,而反聖嬰現象則是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冷的現象,在有反聖嬰事件發生時,易使台灣秋季東部降雨增多,對冬季的影響則不明顯;對隔年夏季氣溫有低於平均值的趨勢影響,不過每個反聖嬰現象事件仍存在差異性。此外,氣象署表示,聖嬰與反聖嬰現象主要是對颱風生成位置造成影響,在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東南,即距離台灣與東亞陸地較遠,所以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長,颱風強度亦略為偏強;反之,在反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西北,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短,颱風強度略為偏弱,不過聖嬰及反聖嬰現象並非影響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的唯一因素,在個案間還是有很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