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嬰年
」 颱風 天氣 氣象 氣象署 台灣今年地球平均氣溫「增溫超越1.5℃」 鄭明典示警:2050防線被突破了
人類工業活動持續排碳,導致全球暖化現象加速,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今也發文示警,相較於工業革命前,今年地球年平均氣溫即將超越1.5度,意味著「情況更不樂觀,更要加強減碳的努力。」鄭明典2日曾在臉書粉專貼出歷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並發文表示,說好的「反聖嬰年降溫」呢?終究抵不過暖化?他解釋「灰色線,每條都是過去一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橘色線是去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磚紅色是今年的紀錄,磚紅色箭頭指的是現況!」歷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圖/翻攝自Facebook/鄭明典)鄭明典示警,「現況,還是處於破紀錄高溫的狀態!」本來預期今年入秋之後的反聖嬰發展,會給全球平均氣溫稍微下降的機會。然而,實際紀錄卻發現降溫並不顯著,只有9月的紀錄比去年低一些,其他月份不是更高溫就是和去年相當!讓他坦言「今年整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應該很篤定又要創新紀錄了!」接著鄭明典今又在臉書發文示警「增溫超越1.5℃!」他解釋,相較於工業革命前,今年地球年平均氣溫即將超越1.5度,2050淨零排放說是要守住1.5度防線,如今怎麼這樣就被突破了,「這有許多說法……」他進一步分析,氣候上談的是氣候的「基礎狀態」,指的是長期趨勢分析下的增溫1.5度,並非個別年度的增溫1.5度,「縱使氣候基礎狀態真的超越1.5度,而且比預期的快,也表示情況更不樂觀,更要加強減碳的努力。」鄭明典補充,學理上,1.5度其實並不是個特殊數目,「但可以確認的是,增溫越高,潛在的氣候變遷衝擊越大,增溫超越1.5度的確是個警訊。」
反聖嬰發生機率再攀升 氣象專家示警:氣溫比平均值低
今(8日)颱風外圍雲系及東北季風影響,清晨各地仍涼,氣象專家林得恩也提醒,「本月起,今年反聖嬰發生機率將衝到最高峰」。林得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NWS)氣象預報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10月最新研究指出,目前最新氣候預報模式模擬結果,反聖嬰現象的發生機率有再向上攀昇的趨勢,評估自今年10月之後,形成的機率將超過70%,且影響時間也再延長到明年的2、3月,「在今年11月至明年1月發生的可能性將達最高峰值,形成的機率一舉超過75%」。林得恩也指出,反聖嬰現象對台灣天氣的可能影響,「根據過去歷史事件的統計分析,反聖嬰現象肇生時,當年台灣夏天及隔年春雨的降雨量都會減少,秋季在東北部及東部的降雨量也會增多;而冬天到隔年春季的氣溫也會比氣候平均值來的低,發生的機率約6成左右」。據悉,反聖嬰現象(La Niña),又稱拉尼娜現象,是一種和聖嬰現象相反的現象,即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一般反聖嬰現象都會隨著聖嬰現象而來,出現聖嬰現象的第二年,就會出現反聖嬰現象,有時反聖嬰現象會持續2、3年。不過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也曾在臉書粉專,貼出歷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並發文表示,說好的「反聖嬰年降溫」呢?終究抵不過暖化?他解釋「灰色線,每條都是過去一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橘色線是去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磚紅色是今年的紀錄,磚紅色箭頭指的是現況!」鄭明典在臉書粉專貼出歷年逐日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圖/翻攝自Facebook/鄭明典)當時鄭明典示警,「現況,還是處於破紀錄高溫的狀態!」本來預期今年入秋之後的反聖嬰發展,會給全球平均氣溫稍微下降的機會。然而,實際紀錄卻發現降溫並不顯著,只有9月的紀錄比去年低一些,其他月份不是更高溫就是和去年相當!讓他坦言「今年整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應該很篤定又要創新紀錄了!」氣象署則表示,根據台灣測站溫度及雨量類似年顯示,未來一季,11月大致為偏冷訊號,12月及隔年1月全台為偏暖訊號,其中僅12月北部、隔年1月中部有通過顯著檢定;雨量部分,11月以偏濕訊號為主,12月及隔年1月以偏乾訊號為主,但都未通過統計顯著檢定,惟上述統計特徵不一定發生於每一次的個案。
「反聖嬰年降溫」仍不敵暖化? 鄭明典嘆:今年平均氣溫再創新紀錄
中央氣象署指出,今明兩天(2日、3日)東北季風增強,桃園以北及東北部天氣稍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不過前氣象局長鄭明典表示,本來預期今年入秋之後的反聖嬰發展,會給全球平均氣溫稍微下降的機會,然而,今年除了9月之外,其他月份不是更高溫就是和去年相當,坦言「今年整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應該很篤定又要創新紀錄了!」鄭明典今早在臉書粉專貼出歷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比較圖,並發文表示,說好的「反聖嬰年降溫」呢?終究抵不過暖化?他解釋「灰色線,每條都是過去一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橘色線是去年逐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紀錄;磚紅色是今年的紀錄,磚紅色箭頭指的是現況!」鄭明典示警,「現況,還是處於破紀錄高溫的狀態!」本來預期今年入秋之後的反聖嬰發展,會給全球平均氣溫稍微下降的機會。然而,實際紀錄卻發現降溫並不顯著,只有9月的紀錄比去年低一些,其他月份不是更高溫就是和去年相當!讓他坦言「今年整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應該很篤定又要創新紀錄了!」貼文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現在反聖嬰大概只能讓氣溫正常一點」、「自做虐,火力發電廠全開!」「燒煤燃氣共創地球暖化,台灣No1,台灣加油。」據悉,反聖嬰現象(La Niña),又稱拉尼娜現象,是一種和聖嬰現象相反的現象,即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一般反聖嬰現象都會隨著聖嬰現象而來,出現聖嬰現象的第二年,就會出現反聖嬰現象,有時反聖嬰現象會持續2、3年。
宜蘭進入雨季 專家:共伴效應致異常降雨
今(11日)東北季風影響,各地早晚稍涼,台灣各地及澎湖、金門、馬祖大多為多雲到晴,僅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及東半部地區有零星短暫雨,午後中部山區及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南部山區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晚起大台北地區亦有零星短暫雨。氣象署預報,今(11日)天氣與昨類似,台灣各地及澎湖、金門、馬祖大多為多雲到晴,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及東半部地區偶有零星短暫雨,午後南部地區及中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尤其在南部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預計今晚起水氣稍增加,大台北地區降雨機率稍增加。氣象署表示,東北季風影響,各地夜晚清晨低溫22至24度,感受上稍有涼意,早出晚歸請添加衣物,白天高溫在北部、東半部大約26至28度,中南部可以來到31、32度。林德恩在粉專《林老師氣象站》表示,宜蘭進入雨季提醒,根據美國NCEP最新氣候模式模擬顯示,今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南海至菲島附近海域的熱帶擾動相當活躍,有機會與環境的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並導致台灣東北部(尤其是宜蘭地區)顯著性及持續性的異常降雨。林德恩說,加上,自今年下半年開始,反聖嬰訊號愈來愈明顯,10月份已有超過8成以上的發生機率,根據過去氣候統計的歷史資料也顯示,反聖嬰年的冷季,台灣東北部地區潮濕多雨,降雨的機會則會大大增多。
專家提醒「暖秋訊號增強」 預估12月「溫度正常」
今(10)日為國慶日,今、明(10日、11日)兩天東北季風影響,各地早晚稍涼;10日清晨臺灣東半部及桃園以北地區有局部短暫雨,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及大臺北山區有局部較大雨勢,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為多雲到晴。而氣象專家林得恩發文表示,暖秋訊號明顯增強。而「天氣風險管理開發WeatherRisk」則在官方網站上也提到暖秋的事情,表示今年12月的溫度應該會是正常表現。根據FB粉絲專頁「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根據目前全球海溫和大氣環流最新監測資料顯示,反聖嬰訊號持續增強發展,評估自本月起,就有超過8成以上的發生機率;且有很大的機會將維持到明年的1、2月。對應美國NCEP氣候模式最新推估,今年10、11及12月的氣溫距平預測結果,均是略高於氣候平均值。模式反映,今秋由於東北季風不夠強勢,導致北方冷空氣直驅南下機會降低,反聖嬰年似乎暖秋發生的機率稍高於平常的機率(30%);也就是說,今年秋天氣溫偏暖和的機會更大些!但「林老師氣象站」還是提醒,早晚溫度偏涼,早出晚歸仍需留意增減衣物。而「天氣風險管理開發WeatherRisk」則在官方網站發文表示,目前時序來到了寒露,日夜溫差開始變得明顯,北部和東部早晚已經可以感受涼意。今年入秋以來,已經有3波東北季風的影響,前面兩波分別有受到9/21-22季風低壓以及10月初山陀兒颱風等南邊的系統影響,因此沒有明顯的降溫,卻造成相當大的雨勢。而本週這波東北季風(10/7-11),雖然雨勢也不小,但是相對單純的東北季風影響,沒有熱帶系統的配合,也是比較有感降溫的一波。針對暖秋一事,文章中也提到,預估本月會正式發布反聖嬰現象成立。根據過去的統計,反聖嬰年台灣的秋天通常是暖熱多雨,雖然說秋天還是會有東北季風南下,不過夜晚的溫度都維持在20度以上,是涼尚未有寒的感覺。進入11月後,開始有乾空氣開始南下,東北季風影響辦變得明顯。12月冷空氣逐漸增強,乾冷空氣南下,使得降雨偏少,預估溫度正常,也就是有機會受到冷氣團的影響,那麼就會感到冷了,也請大家要留意11至12月的溫度變化。
反聖嬰年「颱風生成會靠近台灣」 鄭明典親揭原因
台灣進入颱風季,中颱凱米持續進逼台灣,氣象專家也指出,今年是反聖嬰年,因此受到反聖嬰現象發展的影響,今年的颱風生成位置會比較靠近台灣。反聖嬰現象是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冷的現象,氣象署表示,聖嬰與反聖嬰現象主要是對颱風生成位置造成影響,在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東南,即距離台灣與東亞陸地較遠,所以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長,颱風強度亦略為偏強。氣象署說明,在反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西北,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短,颱風強度略為偏弱,不過聖嬰及反聖嬰現象並非影響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的唯一因素,在個案間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根據《TVBS》的報導,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也指出,颱風通常在低壓區發展,但高壓強時會抑制對流,颱風就不易發展,今年的高壓受到反聖嬰現象影響,整個熱帶區域偏東風,因此西風不易進入太平洋,但颱風需要「季風潮」來幫助生成,東風和西風的交界處稱為季風潮,今年季風潮相對偏弱,所以颱風發展需等待高壓北移,騰出空間讓低壓發展。而今年熱帶地區對流偏弱,鄭明典說明,「西南季風如果能夠進到太平洋去,那西風跟高壓南側的東風交替就會形成一個逆時針的環流區,這就是季風潮,因為是逆時針,所以它本身就是一個低壓,那這個低壓區就有利颱風發展」。事實上,先前氣象專家林得恩也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今年是反聖嬰年,根據過去氣候統計,颱風生成的位置以及行進路線接近台灣的機會都會比較高,而生成總數則會較正常年來得少,每年6月至11月鄰近台灣的颱風氣候平均值是3至5個(距台灣300公里內);中央氣象署針對今年的颱風展望,今年預測值將會是2至4個,屬於正常偏少,但位置會比較接近台灣,提醒民眾可以注意。
今雨勢擴大!下週恐有颱風生成 專家預測「今年約4個颱風鄰近台灣」
今(10)日各地仍大多為晴到多雲、高溫悶熱,氣象署指出,今日整體雨勢及降雨範圍增加,而鄰近颱風季,氣象專家林得恩也在臉書表示,預測今年鄰近台灣的颱風有2至4個。氣象署說明,今日風場轉為偏南至西南風,清晨至上午中南部地區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中部以北、東北部、東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整體雨勢及降雨範圍增加,大台北地區及各地山區易有局部大雨,尤其中部以北山區有局部短延時豪雨發生的機率,對流發展旺盛時易伴隨強降雨、雷擊、強陣風等較劇烈天氣,戶外活動請攜帶雨具備用並留意天氣變化,山區或溪邊活動更要提高警覺;氣溫方面,各地高溫仍普遍可達33至36度,感受悶熱。氣象署指出,週四、週五太平洋高壓較弱,環境風場為西南風,各地大多為多雲到晴,清晨至上午中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西半部、東北部、東部地區及各地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各地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東南部地區有局部焚風發生的機率,除需留意高溫,農民朋友也須注意農損。氣象專家吳德榮今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表示,根據9日20時歐洲模式(ECMWF)50次系集模擬顯示,14日前後菲律賓東方至南海一帶「熱帶低壓」存在的機率,分別調整為60%及50%,17日前後呂宋島附近「輕颱」存在的機率,則略調高為30%,「由於模擬持續調整中,現在就談對天氣會有什麼影響?實屬言之過早,應繼續觀察」。林得恩也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今年是反聖嬰年,根據過去氣候統計,颱風生成的位置以及行進路線接近台灣的機會都會比較高,而生成總數則會較正常年來得少,每年6月至11月鄰近台灣的颱風氣候平均值是3至5個(距台灣300公里內);中央氣象署針對今年的颱風展望,今年預測值將會是2至4個,屬於正常偏少,但位置會比較接近台灣,提醒民眾可以注意。
大西洋今年第一個颶風生成! 鄭明典示警:颱風季要開始了
近日高溫不斷,全台變成「烤番薯」。對此,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認為,目前太平洋高氣壓相當強勢,抑制雲雨發展,這也意味著颱風難以發展。對此,前氣象局長鄭明典30日則提醒,大西洋今年第一個颶風於稍早生成,「我們這一邊還很安靜,但是颱風季也要開始了,還是要有準備!」「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29日發文表示,目前太平洋高氣壓相當強勢,抑制雲雨發展,使烈日直接照射海面,不過抑制雲雨發展也意味著颱風難以發展,所以高海溫暫無用武之地。此外,氣象署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於26日表示,「今年最新的預測是2到4個颱風是機率比較高,所以它預報的機率部分,是有正常偏少這樣子的趨勢,所以反聖嬰年的颱風是有機會離台灣比較近而生成的。」對此,鄭明典於30日在臉書發文指出,稍早在加勒比海高海溫區生成了大西洋今年第一個颶風,目前還在快速組織發展中。鄭明典也提醒,該颶風很像颱風了,而目前「我們這一邊還很安靜,但是颱風季也要開始了,還是要有準備!」
反聖嬰現象發展 氣象專家揭3原因「台灣反而會越來越熱」
近期台灣各地天氣高溫炎熱,氣象署指出,今(28)日各地高溫約32至36度,西半部易出現局部36度以上高溫,中南部36度高溫的範圍仍廣,南部局部地區並有出現37度以上高溫的機率,而氣象專家林得恩也說明,今年6月開始反聖嬰的訊號愈來愈強,但對應到台灣的夏季,氣溫反而會越來越熱。林得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今年6月開始反聖嬰的訊號愈來愈強,對應到台灣的夏季,有3個原因氣溫反而會越來越熱,一是大氣環流的改變,反聖嬰現象會改變西太平洋高壓的強度和位置,當副熱帶高壓持續增強並向西擴展時,台灣會受到更多來自西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影響,同時熱量也不易外散,導致氣溫持續上升。林得恩說明,第二是降水模式的變化,反聖嬰現象通常會引起降水分佈的不均勻,在台灣這可能會導致降雨量減少;尤其是在夏季,缺乏預期降雨的蒸發冷卻作用,反而會使得氣溫更高;第三則是熱帶氣旋的活動,反聖嬰年雖然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會減少,但一旦生成後,通常都會比較靠近台灣,而這些颱風在生成和移動過程中通常會攜帶大量熱量,進一步加劇高溫天氣。事實上,氣象署曾經在官網說明,聖嬰現象是指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影響全球氣候的現象,聖嬰不只是海溫變化的獨角戲,更會影響到許多地區的天氣與氣候,而反聖嬰現象則是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冷的現象,在有反聖嬰事件發生時,易使台灣秋季東部降雨增多,對冬季的影響則不明顯;對隔年夏季氣溫有低於平均值的趨勢影響,不過每個反聖嬰現象事件仍存在差異性。此外,氣象署表示,聖嬰與反聖嬰現象主要是對颱風生成位置造成影響,在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東南,即距離台灣與東亞陸地較遠,所以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長,颱風強度亦略為偏強;反之,在反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西北,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短,颱風強度略為偏弱,不過聖嬰及反聖嬰現象並非影響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的唯一因素,在個案間還是有很大的差異。
反聖嬰現象發展 估2-4個颱風「生成位置近台」
颱風季即將到來,預估2024年下半年也即將迎來「反聖嬰」。氣象署預測,今年2到4個颱風機率偏高,反聖嬰年的颱風是有機會離台灣比較近而生成的。氣象署分析,目前熱帶太平洋東部海溫持續下降,反聖嬰現象有發展的趨勢,根據歷史統計資料顯示,反聖嬰發展年台灣的夏季可能更加炎熱,颱風生成位置則較靠近台灣;針對未來一季展望,經檢視該署及各國數值模式預報結果,預估今年7至9月台灣氣溫偏高至正常的機率較大,雨量則以正常至偏少的機率較大。氣象署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說,「今年最新的預測是2到4個颱風是機率比較高,所以它預報的機率部分,是有正常偏少這樣子的趨勢,所以反聖嬰年的颱風是有機會離台灣比較近而生成的。」根據CNN報導,聖嬰現象現象已正式結束,然而其消亡所產生的漣漪將撼動全球天氣。隨著聖嬰現象淡出人們的視線,它的反面反聖嬰現象正準備在今年夏天晚些時候登場。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氣候預報中心稱,目前聖嬰現象和反聖嬰現象均不存在,所謂的中性階段已經開始,但隨著反聖嬰現象在整個夏季不斷增強,這種情況將很快發生變化,其影響可能在9月颱風季節高峰期時更為顯著。報導指出,預計今年夏天,美國48個州幾乎所有地區的氣溫都將高於平均值,不過反聖嬰現象的轉變並不是影響一年中最熱時期氣溫的唯一因素,而是化石燃料導致全球暖化加劇。隨著天氣更加炎熱,季節性預測顯示,美國西半部大部分地區的降水趨勢令人擔憂,預計大多數西部州和平原部分地區的天氣將比正常情況乾燥;此外,乾燥和炎熱是循環的,一個地區變得越熱,就越乾燥,這可能會導致新的乾旱或加劇乾旱,乾燥地區會變得更熱,因為大部分太陽能用於加熱地面,濕土壤蒸發損失的能量很少。聖嬰現象的消失也將對大西洋產生重大影響,這也是專家呼籲颱風季節過度活躍的主要原因之一。聖嬰現象往往會產生不友善的高空風,將風暴撕裂,而反聖嬰現象則相反。另外,大西洋破紀錄的水溫也可能成為風暴的食物,幫助風暴形成、增強和生存。在過去的一年裡,聖嬰現象導致全球平均海洋溫度達到破紀錄的水平;反聖嬰現象最終可能會對世界海洋產生一定程度的降溫作用,有可能使去年失控的升溫趨於平穩,但這不會很快發生,因為海洋的冷卻速度極其緩慢。
2016年霸王級寒流重演? 專家曝「入冬最強」:低溫有感
寒流又要來了,24日最冷為6到8度,25日起才回溫,不少人回想起2016年的霸王級寒流。氣象達人彭啟明說,霸王級只是形容詞,「低溫的確實很有感。」彭啟明在臉書發文說,「氣象上沒有霸王級的定義,而且這只是形容詞而已,無法描述真的多冷,如果以氣象署目前預測的7-9度,若是在空曠地區可能再少個3-4度,那這樣的低溫的確實很有感,尤其是學測後的降溫應該很有感。」彭啟明說,如果真的很擔心,那就確保家中保暖設備足夠,老年者或小朋友也要多提防,「農漁民朋友更要注意,這波目前看來是入冬來至今最強的一波,會有感,請農漁民朋友預先做好準備,可以用2016年那次的情境準備,最壞的風險值可以參考。」彭啟明解釋,「2016年也遇到聖嬰年,也是暖冬,但仍有非常冷的寒流南下,但平均溫度還是偏暖的。」彭啟明建議,「近期感冒、流感的朋友非常多,是近幾年最高的一波,建議檢查是否打流感疫苗,出入公共場合要戴上口罩。」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指出,最新各國模式模擬顯示,週六(20日)鋒面影響、天氣轉變。下週(21)日起鋒後的「緩進式寒潮(流)」逐漸南下;下週日、一(22日)氣溫逐日下降,下週二(23日)至週四(25日)晨氣溫降至最低,並觸及「寒流」定義(台北觀測站≦10度)。
冬季「偏暖多雨」仍可能有寒流…聖嬰影響至明年春天 秋颱數創65年來新低
中央氣象署今(28日)發布冬季展望,預測未來一季平均氣溫正常至偏暖,雨量以正常至偏多的機率較大。氣象署預期,此次聖嬰事件將持續至明年春季,夏季將逐漸轉趨正常。氣象署表示,今年秋季(9至11月)台灣平均氣溫偏暖,惟9月上旬受颱風、大低壓帶等影響及11月中旬受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期間天氣較涼;雨量方面,今年秋季主要受海葵及小犬颱風影響,中南部降雨為正常至偏多,北部為正常至偏少。氣象署進一步指出,今年秋季西北太平洋僅4個颱風生成,創下1958年以來秋季最少颱風生成的紀錄;目前熱帶中、東太平洋暖海溫已達聖嬰事件標準,預期此次聖嬰事件將持續至明年春季,夏季將逐漸轉趨正常。氣象署分析過去歷史資料表示,聖嬰年的台灣冬季常有氣溫較暖、雨量略多的特徵,惟不同聖嬰年份對台灣的影響仍具差異性;另經綜合檢視我國及各國模式的預報資料,氣象署研判今年冬季(112年12月至113年2月)平均氣溫為正常至偏暖,雨量則以正常至偏多的機率較大。氣象署特別提醒,未來一季為冷空氣南下影響最頻繁的季節。在冷氣團或寒流影響期間,需適時做好禦寒措施,使用瓦斯熱水器具時,應注意室內通風,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由於氣候上,冬季至隔年2月期間為台灣西半部枯水期,氣象署呼籲,民眾須愛惜水資源,注意節約用水。
聖嬰現象發威…台北首跌破20度 創28年來「入秋最晚」
近來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北部及東北部氣溫偏低,台北站昨(12日)晚降至19.9度,創1995年以來台北站入秋最晚跌破20度的紀錄,代表聖嬰現象成立,也就是說今年冬天台灣會相對偏暖。中央氣象署指出,今(13日)這波東北季風強度最強的一天,中部以北及東北部低溫17到19度,桃園以北及宜蘭高溫只有18度左右,竹苗及花蓮約19至23度,其他地區則可以來到26至29度。明天同樣受東北季風影響,清晨中部以北、東北部及東部低溫約18、19度,其他地方在20度左右,白天高溫略為回升,中南部日夜溫差大;迎風面水氣稍減少,但基隆北海岸及東北部仍有局部較大雨勢發生的機率。直到15日東北季風減弱,基隆北海岸及東半部地區仍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則為多雲到晴,午後山區有零星短暫陣雨。不過16日鋒面通過,水氣再增加,隨後乾冷空氣南下,東北季風增強,北部及東北部氣溫下降,北部、東半部地區及中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北部及東北部溫度偏低。(圖/中央氣象署)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昨晚8點10分,台北站氣溫降至19.9度,是今年入秋後首度跌破20度。氣象專家彭啟明指出,上一次入秋後最晚跌破20度的時間點是2008年11月9日,這次2023年11月12日才跌破20度,又創下新紀錄昨天台北站今年入秋首度跌破20度,是自1995年以來最晚的一次。(圖/翻攝自氣象達人彭啟明臉書)另外,氣象署氣候預報科長羅資婷向《中央社》透露,今年10月聖嬰現象成立,台灣附近的氣候會有東北風相對較弱的現象,代表冬季台灣會相對偏暖。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是上一次台北站入秋後跌破20度的紀錄,但當年不是聖嬰年,再上一次則是2001年11月6日,同樣不是聖嬰年,因此單一天氣事件其實有很多的影響因子。羅資婷提到,台灣最暖的一年是2020年,年均溫為24.56度,其次為2019年的24.53度;若與上個世紀(1901至2000年)的平均溫度22.98度相比,前10名皆高出百年均溫1度以上,而1、2名更高出約1.5至1.6度,顯示氣候變遷已對台灣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秋去冬來有點暖」11月降雨偏少 氣象署揭原因:明年夏天恐更熱
11月8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意味著秋天結束及冬天的開始。氣象署公布今年冬季天氣展望,預測11月至隔年1月,天氣型態轉為東北季風影響為主,進入冬季,大陸冷高壓逐漸發展增強,各地氣溫會隨著季節轉換逐漸下降,迎風面的北部、東北部易有降雨發生,中南部為枯水期。氣象署表示,未來一季臺灣附近的氣溫為正常至偏暖,從秋季進入冬季,雨量逐漸增多,11月臺灣附近預報正常至偏少,12月正常至偏多,1月以正常至多雨機率較高。(圖/氣象署)氣象署說明,根據目前全球海溫和大氣環流監測資料顯示,熱帶持續呈現聖嬰及正相位印度洋偶極的海氣型態,東亞冬季季風強度偏弱,但今年西太平洋海溫持續偏暖使得赤道東西向海溫梯度偏弱,因此聖嬰引起的環流所造成的影響是否與過去一致,仍有不確定性。全球海溫和大氣環流監測資料目前顯示,聖嬰現象正在持續發展中,近期的海洋聖嬰指標(Oceanic Niño Index, ONI)仍維持上升趨勢,2023年7至9月平均數值已來到1.3,預期今年秋季就會達到聖嬰事件成立的標準,並持續到2024年,全世界將處於聖嬰現象的影響中。氣象署指出,雖然臺灣不在聖嬰現象主要發生的赤道太平洋區域內,但臺灣氣候仍有部分受到聖嬰的間接影響。像是在聖嬰年時,秋季~隔年春季的季風將出現變化,聖嬰現象所引發的南海-菲律賓海反氣旋,會加強臺灣附近的西南風使熱帶暖空氣移入,同時也減弱了東北季風使冷空氣不易南下。(圖/氣象署)由於海溫與季風變化,聖嬰發展成熟後的一年,台灣氣溫易偏暖。冬季出現「暖冬」、隔年夏季也會變得更熱。而海溫變化也使菲律賓東方海面易生成反氣旋環流,帶來西南風,形成有利於降雨的環境,因此聖嬰隔年春季臺灣會出現「春雨增加」的情況。此外,聖嬰現象發展時的夏秋季,由於暖海水環境偏向赤道中東太平洋,西北太平洋颱風 「生成位置距離臺灣較遠」,而「颱風數量接近或略少於正常」。不過,每個聖嬰現象都存在個案差異,今年聖嬰雖已逐步發展,但目前西北太平洋、大西洋海溫偏暖,和過去的聖嬰發展狀態不太一致,因此以上種種有關聖嬰現象對台灣氣候的典型影響特徵並非絕對都會發生。(圖/氣象署)
全台最快「這時間」迎14度冷氣團!氣象專家曝:今年天氣「不像典型11月」
台灣入秋至今仍未感受到寒意,究竟冷氣團什麼時候才會報到呢?對此,氣象達人彭啟明表示,今年適逢聖嬰年暖冬機會相當大,預估最快也要等到12月中,才可能出現14度以下低溫。針對此說法,氣象署指出,由於長期天氣預報通常誤差較大,所以民眾參考就好。彭啟明在YahooTV《彭博士觀風向》直播節目中表示,預計下周日(11月5日)晚間迎來新一波東北季風,屆時北部、東半部低溫下探剩1字頭,將是入秋以來較強的一波,溫度下降很有感,直至下周三、四(11月8日至11月9日)溫度才會逐步回升。至於首波冷氣團何時報到?彭啟明指出,11月仍看不出有顯著冷空氣到台灣,換季時間比起往年較晚「不太像典型11月」,預估14度以下的冷氣團,恐要等到12月中才有機會南下,且今年冷氣團報到次數與強度都會減低。
「這訊號」持續增強 專家:今年不只暖冬還可能暖秋
時序進入秋天,大部分人有感天氣早晚稍涼。氣象專家林得恩分析,聖嬰訊號持續增強發展,評估今年冬季有超過7成以上的發生機率,「今年,不只暖冬,還可能暖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在氣象粉專《林老師氣象站》指出,根據目前全球海溫和大氣環流最新監測資料顯示,聖嬰訊號持續增強發展,評估今年冬季有超過7成以上的發生機率;日本氣象廳JMA也指出,這次聖嬰現象有90%的可能性將會持續到北半球冬季中期,且將持續到2024年。林得恩直言,今年,不只暖冬,還可能暖秋。(圖/翻攝自臉書/林老師氣象站)林得恩表示,從過去歷史聖嬰事件的氣候統計,在聖嬰年的冬天時,由於東北季風減弱,常導致北方冷空氣南下機會降低,聖嬰年似乎暖冬發生機率稍高於平常的機率(30%),也就是說,暖冬機會大。林得恩說,今年,由中央氣象署本月針對9、10、11月的季長期天氣展望資料來看,與氣候平均相比,氣溫預估多在正常到偏高,比例甚至高達90%,顯然,今年秋天氣溫偏暖和的機會更大些。
秋季恐迎聖嬰現象…專家曝今年「秋颱」偏少 可能侵台颱風數出爐
睽違4年首個登陸的颱風「海葵」,月初挾狂風豪雨橫掃台灣東南部,出海後甚至二度登陸高雄,路徑十分詭譎,全台災情頻傳。氣象專家表示,目前東太平洋到中太平洋的海溫持續增溫,預測秋季就會達到聖嬰事件成立的標準,而每到聖嬰年,「秋颱」的生成數會較正常氣候值來得少,預估僅有0至2個颱風可能侵台。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表示,每年9至11月侵襲臺灣的颱風,常被稱為秋颱,其外圍環流的暖空氣和東北季風的冷空氣合流,會在東北部外海產生所謂的共伴效應,易在迎風面的東北部(或北部)降下豪大雨。專家指出,「根據目前全球海溫和大氣環流監測資料顯示,東太平洋到中太平洋的海溫持續增溫,聖嬰正處於形成發展狀態,預測今年秋季就會達到聖嬰事件成立的標準;到了冬季,更有超過7成以上的機率會發生聖嬰現象。」粉專說明,根據過去歷史颱風資料顯示,每到聖嬰年,當年9至11月秋颱的生成數以及接近或通過臺灣的個數都會較正常氣候值來得少,「若同時伴隨印度洋偶極震盪正相位時,則秋季在台灣東半部的雨量也會相對偏少。氣候統計分析,9月之後,在太平洋及南海海域估計還會有8至12個颱風生成,侵臺數為0至2個。」(圖/翻攝自林老師氣象站臉書)
明起連4天熱爆 下週有利熱帶系統發展「強颱靠近台灣」可能性出爐
今天(21日)中南部地區在清晨至上午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皆為多雲到晴的天氣,感受高溫炎熱,午後因加熱作用,各地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山區有大雨發生的機率,局部雨勢較大且有雷擊、強陣風出現。氣象局表示,週末低壓帶往北邊移動,屆時台灣附近海域適合熱帶系統發展,若有颱風生成,以強颱強度靠近台灣可能性較高。氣象局指出,週二至週五(22日至25日)水氣較少,恢復一般夏季型天氣型態,各地為多雲到晴,午後各地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週二、週三因偏南風與陸風輻合,清晨至上午中南部地區亦有零星短暫陣雨。週六、週日(26日、27日)為偏東風環境,迎風面的東半部地區有零星短暫陣雨,其他地區維持多雲到晴,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的天氣型態。28日至30日各地為多雲到晴,東部、東南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各地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氣象局提到,目前琉球東方海域有低壓雲簇消長,惟未來發展較有限,但本週中後期至下週南海至菲律賓東方海面轉為低壓帶,為較有利熱帶系統發展的環境,加上今年為聖嬰年,颱風生成的位置可能較偏東邊,待在海上的時間更長,代表更有機會增強,因此以強颱強度靠近台灣的可能性相對較高。另外,臉書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透露,台灣東南方有一個小低壓正在發展,跟日本南方的低壓串聯成大型低壓帶,但因為西側及北側被高壓佔據,水氣供應被截斷,明後天就會逐漸消散,「要再增強的機率很低,不用抱太大期望。移動方面,同時被日本南方低壓牽制住,大致原地滯留或亂飄」。
破4年沒颱風登陸…彭啟明吐實:距離很近 國際預估「今年29個」半數強颱
距離2019年8月輕颱「白鹿」後,就沒有颱風登陸台灣,至今已經4年。雖然近期有利颱風發展,但氣象達人彭啟明直言,未來7至10天沒有颱風靠近台灣,8月底到9月初可能會有一些擾動發展,仍要持續觀察。彭啟明今(21日)在臉書指出,本周尚無颱風積極發展或接近台灣,下周到9月上旬應該會再度發展活躍起來,但仍有待觀察。他解釋,中長期預測要從風險值來看,不是說10天後可能有颱風假之類的預測,而且預測10天後的颱風路徑變動度本就很高,可能都沒有參考價值,但如果考慮仍有一些風險性,可以透過買延誤保險或加強預測參考的頻率來調整。同時,彭啟明也在《彭博士觀風向》透露,未來7到10天左右沒有颱風會侵襲颱風的機會,不過仍要持續保持關注。由於太平洋高壓還沒有完全掌握,系統會慢慢減弱,現在來看大致還不會生成颱風,但8月底有機會有低壓擾動發展,總之本周的天氣是非常穩定的,請大家好好珍惜。未來7到10天沒有颱風靠近台灣。(圖/翻攝自氣象達人彭啟明臉書)彭啟明點出,今年到目前為止有8個颱風,略低於平均值12.2個,預計還會有颱風生成。過去這幾個颱風,有2個有發布陸上颱風警報,非常接近台灣,只不過卡努颱風大轉彎讓人虛驚一場,杜蘇芮颱風對南部影響很大,所以不能說今年沒有侵台的颱風,有一些災情出現,是剛好中心沒有登陸,也已經破了4年的紀錄,非常難得,但事實上距離很近,暴風圈有碰觸到台灣。彭啟明說明,今年是聖嬰年,大氣量能比較高,國際預估如果有颱風,會比較多而且比較強,往年平均颱風約26個,今年預估會有29個;至於中度颱風過去有16個,今年預估有20個;強颱等級的颱風,以往平均8.7個,今年預估有14個,「後面可能還有,壓力還滿大的」,但也強調數值只是參考,做好防颱準備才是最重要的。
颱風少循環變差 台灣海溫不斷上升 2020至2021年逾3成珊瑚白化
台灣均溫不斷上升,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統計,2020至2021年全台有超過50%的珊瑚受到熱壓迫,有30%以上的珊瑚達到白化等級,甚至已死亡長藻,而不僅大家熟知的墾丁、小琉球一帶,北海岸的野柳、基隆嶼、鼻頭角等也出現珊瑚白化,是相當嚴重的警訊。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海洋科學專題中心執行長、台灣珊瑚礁學會榮譽理事長鄭明修表示,颱風可以帶來長浪攪動海流,沒有颱風下海水循環較差,台灣附近海溫長期居高不下,颱風又少,風平浪靜並非好事,如今北海岸的珊瑚也已經出現白化,真的很令人憂心。鄭明修說明,當海溫上升超過30度時,珊瑚的共生藻會離開,珊瑚就會出現白化,到了32度就會開始死亡,這幾年珊瑚白化越來越常見,現在全球均溫已經上升了1.2度,必須要控制在1.5度內,否則升溫到了2度,不只台灣,全球珊瑚70~90%將走向死亡,是全球性的生態浩劫。鄭明修表示,珊瑚礁是許多生物的棲息地外,小琉球,東沙、南沙等都是由珊瑚造礁而成,珊瑚礁更有著「海洋熱帶雨林」美譽,在墾丁潛水1小時,珊瑚礁周圍就能發現近1萬種生物,也是很多水產資源的孕育場,若珊瑚消失,台灣的漁業資源將面臨枯竭,海水也會入侵陸地,是經濟、生態、國土的複合災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郭兆揚表示,扣除掉特別的環境事件例如汙染,通常珊瑚白化都是熱高溫所致,反聖嬰海溫較低,但現在反聖嬰年的海溫都比20年前的聖嬰年還熱,即使是反聖嬰年,很多時候海溫都超過珊瑚的耐熱程度。郭兆揚說,珊瑚礁提供生物保護和育幼的功能,當珊瑚礁不見了,生態系就會垮掉,假設台北市是珊瑚礁,建築物是珊瑚,有天台北盆地被夷平了,人類又該往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