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氧量
」 猝死網傳心梗可用咳嗽自救?醫師警告「越咳越錯」 想自救請「這樣做」
時間進入11月,天氣也逐漸轉涼。每到氣溫驟降的時候,心肌梗塞猝死的憾事便時有所聞。坊間流傳自救方法,稱「大力咳嗽」可以讓心梗狀況得到緩解。不過心臟外科醫師袁明崎警告,這是「錯誤的傳聞」,事實上「越咳嗽心臟耗氧量越多」,反而使病情惡化。正確的自救做法,是盡量讓自己維持放鬆狀態,慢慢的深呼吸、吐氣,並趕快求救。心臟外科醫師袁明崎在YouTube頻道《祝你健康》影片中表示,心肌梗塞發作時,之所以會想要咳嗽,是因為當下很不舒服,感覺胸口有東西壓住所產生的反應。但要說靠咳嗽來自救「是不對的」,事實上這時候越咳嗽,心臟耗氧量越大,血管會繃得更緊,反而使病情加重。袁明崎指出,若遭遇心肌梗塞,最正確的自救方式應是「盡量維持放鬆狀態」,緩慢且持續的深呼吸、吐氣,並趕快求救。他還提到,若醫師曾開立舌下含片(硝化甘油),可趕快於舌下含服;或家中如備有阿斯匹靈,也可以趕快吞個2、3顆,以防止血管痙攣後,引起血小板聚集造成血栓、加重病況。所謂的「心肌梗塞」,意思是心血管血流的「完全堵塞」,使得心臟失去血液供氧,人也就隨之昏倒、猝死。心臟血管之所以會造成堵塞有幾種原因:一個是因為血栓,另一個則是動脈的粥狀硬化,也就是血管內皮發炎、壞死後,纖維化的組織堵住血管。《Heho健康》曾指出,一般來說,在完全堵塞之前,血流一定已經有一段時間「不是很通暢」,所以會出現種種症狀,尤其是在真正堵塞的前5到10分鐘,會有很明顯身體不對勁的感覺。可能包含以下警訊:一、胸口正中心疼痛,或是不舒服;也有人會是上腹痛,像是胃痛的感覺。二、手臂、左肩膀、左手肘、下巴、背部任何一個地方疼痛,或是不舒服(輻射性疼痛)。三、呼吸變得短促四、噁心想吐五、覺得頭昏腦脹,或是暈暈的、意識不清六、冒冷汗七、臉色變得蒼白當出現上述的症狀持續超過5分鐘,或是休息20分鐘後仍有上述症狀,甚至狀況更加嚴重,就要懷疑自己有可能心肌梗塞,或是任何心臟的疾病正在發作,應該盡快送醫,同時注意自己一個月內的心臟狀況。
室內保暖同樣重要! 醫師警示「三大情況」成猝死高風險
每到寒冷的冬天來臨,不幸的猝死案例也隨之增加,很多人在床上、浴室旁或者房間內猝死。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醫師提醒,不僅要為自己保暖,同時也要注意房間的保暖,若是稍不留意,以下這三大情況恐成猝死的好發時機。不少人冬天會開暖氣,但一走出房間就感到空氣冷颼颼。黃軒提醒,如果房間溫差大於5度以及沒有維持在18至20度左右,特別需留意以下三種情況,分別是「脫光衣服」、「洗澡前後」、「睡眠當中」,避免猝死風險大增。當人們身處低溫環境時,生理狀態也會悄悄改變,不知不覺讓你接近死亡的風險。首先「血壓會一直上升」如果室溫持續寒冷,身體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苯酚胺分泌增多,會使人的身體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造成心臟工作負荷增大耗氧量增多,嚴重時心肌就會缺血缺氧而猝死。根據日本研究,當持續身處在寒冷的房間,在清晨每下降10度,血壓會上升8.2 mmHg,若繼續沉睡下去,直到心臟血管也縮緊,心臟一時負荷不來,身體就可能死亡。此外,另一個香港研究指出,當房間溫度每下降1度,猝死機會升高5.6%。黃軒提到,冬天時很多救護車都會在5點到7點出動,不是因為病人剛猝死,而是猝死可能已經是一陣子,只是剛好在起床時間才被家人發現。另外,在寒冷的氣溫下,產生的生理狀態「血液會逐漸濃稠」。根據醫學研究抽血證明,身體若長期處在冷環境,體內的選擇素、內毒素、血栓素都會增加,不僅使血液濃稠度增加,更導致血栓,增加血管阻塞的風險。
他心情不佳心肌梗塞 醫推「這些方法」助改善
一位50歲男子,在農曆年狂買刮刮樂,贏得少輸得多,某日妻子為此與他發生爭執,男子卻突然倒地,失去心跳。緊急送醫治療後,才發現兩條冠狀動脈完全阻塞,另一條也已阻塞了70%,所幸經心導管置放支架及低溫治療,救回一命。心跳停止五分鐘傷「腦」 低體溫降腦損傷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介入性心血管科主任張耿豪表示,一般來說,一旦心跳停止,心臟不再送出帶著氧氣的血液到腦部,超過5分鐘就會開始對腦部造成傷害,而且腦細胞相當脆弱,很容易形成永久性的傷害,最終造成各種程度的失能,所以在心跳停止的病患如何改善病患的意識狀態是急救成功後的重要課題。已有相當充足的研究顯示,適當低體溫的情況下,可以降低腦部代謝,抑制自由基產生,減少缺氧後造成的腦損傷,爭取病人恢復意識的機會。情緒激動易誘發「心肌梗塞」 應定期檢查、及早治療張耿豪主任表示,近日天冷、情緒激動再加上心血管品質不佳,更容易引發生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患者,有時候因情緒太過激動,會造成心臟耗氧量突然提升,使心臟無法承受導致腦部缺氧而突然昏倒,而該患者因心血管原本已有兩條完全阻塞而不自知,因情緒太過激動,導致心臟病發,有更高的機率導致腦部缺氧。根本之道是要定期做心血管的健康檢查,發現有阻塞情形即早治療,因為心臟要跳動,有賴於冠狀動脈提供心臟血液跟氧氣,任何一條血管阻塞都會發生嚴重的心肌梗塞。
男子未落實控管心臟衰竭問題 不僅傷心更傷腎!
一名逾60歲的退休男子,過去曾發生過心臟衰竭,卻未養成規律用藥與定期回診檢查心臟的習慣,直至近期出現泡泡尿、排尿不正常的狀況,趕緊前往腎臟科檢查,這才驚覺正是因為自己沒有按時服用心臟衰竭藥物,使心臟功能再度惡化,進而導致腎臟衰竭。後續雖然在心腎團隊共同治療下,心臟功能已有改善,左心室射出分率也從原本不到30%,提升至40% 以上(一般正常數值為52-74% ),但他的腎臟功能卻一去不復返,就此踏上洗腎的命運。預防心腎症候群 心臟衰竭病友應落實規律服藥、定期回診追蹤義大醫院腎臟科張敏育醫師指出,心臟衰竭會使血液輸出量長期不足,漸漸就會影響腎臟功能,若心臟衰竭病友未積極治療,時間久了就可能出現慢性腎衰竭,甚至進展成尿毒症,嚴重者只能借助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來代替腎臟工作以維持身體機能;另一方面,也因為腎臟功能惡化,無法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長久下來心臟過度負荷,加重心臟衰竭程度,即會形成所謂的心腎症候群。張敏育醫師強調,「心臟衰竭病友應規律服藥、定期回診追蹤,才能避免心腎共同惡化!」「已經進入透析的病友,也要積極治療心臟衰竭,避免惡化成末期心衰竭」臨床上,醫師也會依據病友的情況,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而目前心臟衰竭的標準用藥可區分為以下四大類:一、 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RAAS)阻斷劑:透過擴張血管、降低血壓,進而減輕心臟負擔,包括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器(ARB);二、 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可抑制過度活化的交感神經系統,減緩心跳、降低血壓,進而減少心肌耗氧量;三、 礦物性皮質素受體拮抗劑(MRA):具有保留血鉀、輕度利尿的功效,能減少心臟纖維化,對抗賀爾蒙對心血管之危害,但不能用於治療透析病友;四、 鈉-葡萄糖共同輸送器–2抑制劑(SGLT2i):減少鈉離子再吸收,促進尿液排出以減少心臟負擔,但不能用於治療透析病友。生活預防不可少 維持良好習慣降低心臟衰竭的惡化除了藥物治療外,張敏育醫師也提醒心臟衰竭的病友,平時應多注意血壓控制,保持少鹽、少糖、少油的良好飲食習慣,戒除菸酒、長期熬夜等壞習慣,才有機會降低心臟衰竭惡化的風險。
過年打牌「這動作最危險」 重症醫揭2大風險:嚴重恐致死
在牌桌上試手氣,是許多人過年的必備節目,但重症科醫師黃軒提醒,長時間打牌會使交感神經處於長期亢奮狀態,加上寒流的持續低溫,可能誘發急性心血管問題,甚至「沒心臟病史者」也可能發病,強調吃太多、久坐不動是最危險的過年動作。黃軒醫師在臉書「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指出,長時間專注打牌,除會使交感神經過度亢奮,還會讓腎上腺素一直分泌,導致心跳、血壓持續上升,但當事人可能因專注打牌而沒注意到身體變化。而4到8小時的長時間沒休息、持續累積的情緒壓力,可能會誘發急性心血管事件,「即使那個人之前都沒有任心臟疾病」。黃軒醫師進一步指出,過年時的低溫也會刺激交感神經,身體因此分泌兒苯酚胺,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臟工作負荷增大、耗氧量增多,嚴重時心肌就會缺血缺氧而猝死。綜此可知,「室內持續低溫+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會使打牌者有心血管事件發生疑慮,其中又以60歲以上或有心血管疾病、高血糖、高血脂、抽菸、抽菸、喝酒、肥胖、忙碌、工作壓力大者為高危險群。而要預防危機或悲劇發生,應室內禁菸、避免短時間攝取大量肉類或鹽分、不要熬夜,同時清淡飲食、多攝取蔬果與維持正常作息,「不能因為冷、因為吃太多,因為打牌而一直坐著不動」,最好每2小時就起來走動,避免血栓形成進而導致血管、腦血管阻塞。
寒流索命2/房間過冷「會慢慢致人於死地」 太暖也不行!醫揭「最完美室溫」
天氣冷颼颼,就連待在房間都依舊危機四伏!醫師透露,若是室溫過低,人體長時間處於耗氧量過多的狀態下,恐怕會緩慢、無意識的猝死,但房間溫度太高也不行,室內外溫度相差5℃以上時,由於血管容易劇烈收縮,急性腦中風機率會增加4倍,建議室溫最好維持在18~20℃左右。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與陽明大學的共同研究,10名健康年輕男性在16℃較冷環境下,血壓升高到約130mmHg,相比23℃環境的120mmHg,兩種環境血壓相差約10單位。睡覺時差別更大,若在23℃環境下睡著,只有醒來當下血壓上升;但若在較冷的16℃環境入睡,最後一次做夢加上醒來時,血壓共上升2次。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表示,研究發現,氣溫低會增加血壓、血液黏稠度和心臟的負荷,使血液中膽固醇及纖維蛋白原數值上升,也會造成血液濃縮、發炎反應而容易引起血栓。當氣溫介於攝氏11~15℃時,發生心肌梗塞死亡的相對危險性是攝氏22~23℃時的1.31倍,氣溫每低1℃未來一個月內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增加2%。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則表示,氣溫驟降時要記得替「房間保暖」,他認為房間內太冷,猝死風險就會一直存在,一直待在過冷的房間內,很可能會緩慢的一步步接近猝死,因為室溫過低時,身體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體內兒苯酚胺分泌增多,會使人的身體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臟工作負荷增大,耗氧量增多,嚴重時心肌就會缺血缺氧而猝死。黃軒說,日本研究顯示,如果房間一直很冷,每下降10°C,血壓就會上升高8.2 mmHg,而當人正處於睡眠中時,心臟若一時負荷不來,就可能引發猝死。另一研究也指出,每當房間溫度每下降1°C,猝死的機會就會增加5.6%。但室內溫度並非愈高愈好,黃軒建議,室溫應保持在18~20℃左右,因為根據美國研究發現,室內外溫差若超過5℃,就算是身體健康、沒有任何病史、60歲以下族群,急性腦中風風險也會增加4倍,主要是血管會過於劇烈收縮。歲末年終有許多戶外活動,醫師提醒要做好保暖工作,就連臉部最好也戴上口罩遮擋冷風,才不會刺激全身交感神經,導致血壓瞬間上升。(示意圖/劉耿豪攝)所以當室溫低於20℃時才需要使用電暖器,黃軒說,建議把電暖器放置在窗戶旁邊,這樣冷空氣吹進來時就會變暖,比較能維持長時間的保暖,另外,也可以搭配風扇,因為暖爐的熱空氣會上升,只要把電風扇對著天花板吹,讓堆積的熱空氣散開,房間的溫度才會均勻。蘇彥伯則提醒,進出溫差較大的環境時都要注意保暖,除了外套、圍巾、帽子之外,其實也要小心臉部保暖,「國外有許多類似案例,只因為臉部吹到冷風,就刺激全身交感神經,進而導致血壓上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所以當氣溫非常低時,盡量別出門,如果真要外出,全身包緊緊之餘,也記得戴上口罩,防疫又能保暖!
真的會「笑死」嗎?醫呼籲:是有可能的須隨時注意情緒起伏
我們經常會用「笑死」來形容一件事真的非常好笑,然而沒想到現實中真的有人被「笑死」。根據《網易新聞》報導,中國一位男子和鄰居在家附近店家相遇,兩人相談甚歡,沒想到鄰居竟然因為男子開的玩笑「活活笑死」了。人真的有可能會笑死嗎?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表示,是有可能的,而且不見得是笑死,在情緒特別激動的時候都有可能會突然倒下,因為情緒本身就是一種刺激,會影響心跳節律。不只有「笑死」 情緒刺激過大都會影響心臟事實上,心臟功能除了會受到血管影響外,也會受到神經系統的影響,陳冠群醫師表示,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主要是控制心臟的節律,交感神經會使心跳加速,副交感神經會使心臟減速。喜、怒、哀、樂等情緒波動本身就是一種神經的刺激,如果刺激太大是有可能會造成意外的。陳冠群醫師提到,大哭、大笑事實上都是一個比較大的神經刺激,如果民眾本身神經有老化的情形,刺激太過強烈的情況下,交感、副交感神經調節出了問題,就有可能突然產生心律不整,影響心臟血流,導致昏厥。而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心跳會加速,此時心臟耗氧量大,對於氧氣的需求量也相對提升,陳冠群醫師表示,如果民眾本身又有一些動脈硬化、狹窄問題時,血液可能會出現供需失調,產生心肌缺氧的情形,後續也有可能引發心律不整,導致突發的嚴重意外。陳冠群醫師也分享到,臨床上這類的病人其實蠻常見的,特別是有些年長者家裡有些變故,或是伴侶往生時,情緒比較激動,可能會伴隨心絞痛或缺氧的症狀,而情緒低落也會影響睡眠,間接導致心跳、血壓不穩定,這樣的情況就有可能會加重心臟血管疾病的症狀,產生突發的狀況。不用害怕大笑! 醫師曝只有這類人風險比較大不過,民眾也不需要太過恐慌,像中國這起笑死意外,後來經過家屬解剖檢驗死因為「冠心病」,陳冠群醫師表示,冠心病是一個比較廣義的說詞,只要是心臟上主要供應心臟肌肉的三條血管有問題都稱為「冠心病」,所以像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硬化、心絞痛都是指這類的疾病。冠心病常見症狀有胸悶、喘不過氣、壓迫感等,陳冠群醫師指出,也有一些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而且年紀越大症狀會越不典型,像有些病人可能會有左側下巴、左肩、左手臂痠痛的情形,甚至有些人的表現是肚子不舒服、胃痛等。這類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不要做太過激烈的運動外,陳冠群醫師也建議,有些情境容易使情緒太過激動、亢奮,這些如果能夠避免的話,也要盡量避免,像是看球賽、選舉造勢等等,不過,如果不是很嚴重的動脈狹窄或動脈硬化,一般都不至於會因為情緒而受到太大的影響,也不會發生像笑死這麼嚴重的突發意外。
避免低溫猝死 醫揭「室內3雷區」…曝保命2關鍵
今年入冬首波寒流將在本周末報到,也讓全台醫師繃緊神經。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就提醒,即使在相對溫暖的家中仍然要注意溫度,尤其脫光衣物、洗澡前後及睡覺時最常出現溫度急速變化,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壓升高等「無聲無息靠近死亡」的情形發生,建議房間溫度維持在18至20°C,並將各房間的溫差控制在5度以內,降低猝死風險。黃軒醫師在臉書粉專表示,一直冷的室溫會使身體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臟工作負荷增大、耗氧量增多,且嚴重時心肌就會缺血缺氧而猝死。日本研究指出「清晨每下降10°C,血壓就上升高8.2 mmHg」,且當事人並不會察覺,而是「繼續沉睡下去。一直到你的心臟一時負荷不來,然後身體就可能死翹翹了」。另項香港研究也發現,房間溫度每下降1°C,猝死機率就會提升5.6%。黃軒醫師進一步指出,一直冷的室溫除會造成血管收縮、血管內血液濃稠度增加,還會導致選擇素、內毒素及血栓素等造成血栓或血管阻塞的物質和機會提高,「持續冰冷的低體溫,會使新陳代謝的濃稠增加了60%」,所以維持適當的房間溫度,有助於降低因低溫而猝死的危險因子。因此,房間在冬天時應將溫度維持在18至20°C,或是將兩個房間的溫度差控制在5°C以內,同時要注意脫光衣服、洗澡前後及睡覺當中等「3大猝死的好時機」,替自己保暖很重要,但也別忘了幫自己的房間保暖。
吃飽後胸痛=腸胃問題?醫曝恐是「冠狀動脈病變」 有1症狀快就醫
有些人吃飽飯後常出現胸痛,往往認為是胃食道逆流或消化不良導致,也就是俗稱的「火燒心」。不過,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透露,因為心臟就在食道的正前方,兩者位置非常貼近,所以有些心臟症狀和胃腸不舒服非常類似,如果和腸胃無關,就必須要擔心是否由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引起心絞痛,不可不慎。「我吃飽飯之後就會心臟痛,怎麼辦呢?」劉中平在臉書粉專發文,「有一種胸痛,叫做吃飽飯之後就會痛,大家通常容易聯想到,是不是胃酸逆流或是消化不良,但其實心臟就在食道的正前方,兩者的位置非常貼近,所以有些心臟的症狀和胃腸不舒服非常類似。」醫師表示,「如果腸胃確定沒問題,那吃飽飯之後的胸痛必須要擔心是否由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所引起的心絞痛。 研究顯示,發生飯後心絞痛的患者,比較容易會有主幹或多條的冠狀動脈病變產生,也常常在休息狀態就感覺到心絞痛。」劉中平提到,「目前認為,有可能是吃飽飯之後身體血流被導引到腸胃幫助消化吸收,造成心臟的冠狀動脈血流量不足;也有可能因為餐後食道和胃擴張,擠壓到心臟的冠狀動脈造成阻塞。 另外用餐後需要多增加心臟輸出,來幫助消化吸收,這樣會造成心臟耗氧量增加,一旦心臟的血流供應不足,就會發生心絞痛。」醫師提醒,小時候老師們要求學生剛吃飽飯不要亂跑,是有道理的。心臟和消化系統,在餐後都會需要好好工作,這時應該要避免過多的身體活動。 若是在吃飽飯後半小時內有反覆性的胸痛,尤其是有心血管風險的患者,一定要好好看醫生、詳細檢查喔」。
74人猝逝!寒流急凍逾800人送醫 房間竟會索命「人會緩慢無意識死亡」
天氣冷颼颼,根據各地消防局資料整理,自19日開始至今,全台出現超過800起非創傷性送醫,從2/19上午8點到2/20晚間21點,短短37小時已有74人猝死、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其中最年輕死者僅38歲,是否天冷因素所而是否天冷因素所致,仍待釐清。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受訪時曾表示,氣溫驟降時要記得替「房間保暖」,他認為房間內太冷,猝死風險就會一直存在,黃軒說,人體在室內低體溫的變化讓人無從察覺,但在冷冷的房間內,卻可能緩慢的一步步接近猝死,這是因為室溫太冷時,身體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體內兒苯酚胺分泌增多,會使人的身體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臟工作負荷增大,耗氧量增多,嚴重時心肌就會缺血缺氧而猝死。日本研究顯示,如果房間一直很冷,每下降10°C,血壓就會上升高8.2 mmHg,而當人正處於睡眠中時,心臟若一時負荷不來,就可能引發猝死。另一研究也指出,每當房間溫度每下降1°C,猝死的機會就會增加5.6%。另外,房間太冷會導致血壓升高,當血管收縮時,也會導致血液濃稠度增加,同樣增加血管阻塞的風險。但這不代表房間溫度高就安全,若是經常保持在23°C以上,由於室內外溫差懸殊太大,除了容易產生不適,也可能因為過大的溫差,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爆發的機率。美國研究也是告訴我們,不只是心因的猝死,連腦血管阻塞疾病,也是因為溫差大於5°C 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尤其是那些之前好好健康沒有任何病史的人 (< 60 歲的人,4 倍風險會急性腦中風) 。芬蘭也是有發現他們國內的年輕猝死風險,也多發生在之前好好健康沒有任何病史的人 (2倍風險會猝死)。研究發現,肺部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冬天在21°C的環境下,較不易發病;心血管疾病者則建議房間溫度保持在18°C,若是溫度太低,血壓會升高,就會增加猝死機率。對大多數人來說,18°C~20°C左右都是安全的溫度範圍。如果想要讓房間部分區域保持溫暖,建議使用電暖器,較大房間內範圍時,才建議使用熱空調機。家中如果沒有熱空調機,建議使用電暖器。但是大家都把電暖器對著自己釋熱,其實這是短暫取暖方式。如果冷空氣,是從窗邊吹進來,就別把電暖爐拉到自己身旁,而是要放在窗戶旁邊,才可以把冷空氣變暖。把房內空氣變暖,才能較長時間保暖。另外,也可以搭配風扇,因為暖爐放在地上,釋放出的熱空氣會上升,但這種特性也會導致熱空氣都往上跑,房間裡還是很冷。因此只要把電風扇對著天花板吹,讓堆積的熱空氣散開,房間的溫度才會均勻。同樣的,從空調吹出的熱空氣,也會積聚在屋內的上方,也可使用風扇「朝上」吹,增加室內增溫效率。
被威脅不准報警 119車隊長推「救命APP」…不用說話警察就來
台中一名18歲宋姓男大生7日開車行經台灣大道與河南路口時,與要價千萬的瑪莎拉蒂發生擦撞,結果遭張敦量與陳勁豪、李韋霖打到顱內出血重傷;期間男大生車上的其他同學還被威脅,不准報警,直到附近路人看不下去報警,警方才到場。對此一名119車隊長分享,快下載「110視訊報案」APP。原PO在PTT指出,學過柔道、摔角,但第一次實戰比他大量級的流氓,也是壓不住,頭被尻了好幾拳,後來只能鎖定氣管攻擊,讓對方耗氧量增加、進氣量不夠,最終沒力氣反抗,被押回警局。因此他認為,沒有實戰經驗跟反應練什麼都沒用,另外,沒有被流氓無賴嚇過幾次,正常人一開始都會愣住。110視訊報案APP。(圖/翻攝自APP store)他建議,民眾可以下載「視訊報案110」APP,並把APP放在手機桌面。他表示,這個APP好用在自動定位跟同時錄影蒐證,就算不發出聲音默默打開報案,警察馬上會知道你的位置趕過去,然後視訊錄影會存在警察那邊直接當證據,直接省略報警、查路名、又要錄影蒐證的過程。原PO說,「下次遇到馬上開啟關門等警察,然後把狀況給接線端的警察看順便蒐證,接線端看到在砸車一定會把快打整個叫過去,也不用形容跟多說話,遇到不准報案的,按下去默默等警察就好。」貼文一出,許多網友紛紛留言「沒對打過根本不知道該怎麼防衛,都是經驗」、「推實用APP」、「感謝推廣」。
確診孕婦突呼吸窘破 緊急剖腹產女嬰二採陰
新北市一名確診孕婦因出現呼吸窘破,緊急在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進行剖腹產,提早報到的小女嬰經兩度採檢,都呈陰性,也讓醫護鬆了口氣,唯產婦目前仍因血氧不足還在插管搶救,醫護也希望小女嬰未染疫的好消息可以鼓勵媽媽勇敢抗疫。中山附醫為確診的34周孕婦緊急剖腹產後,由小兒科醫師接手轉至新生兒加護病房負壓隔離室接受後續觀察。(圖/中山附醫提供/中國時報馮惠宜台中傳真)這名產婦原本症狀輕微,配合北病中送的政策,收治在中部一處集中檢疫所,但在5月31日出現呼吸窘迫緊急轉到中山附醫隔離病房治療,由於寶寶在媽媽肚增加耗氧量,也不利用藥治療,院方6月1日為她緊急進行剖腹產,順利誕下一名女嬰,體重2600公克。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依照「傳染病防治法」,確診孕婦新生兒在出生後24小時以及48小時要連續進行PCR核酸採檢,確認是否遭到母親垂直感染,經過兩次採檢,小女嬰兩次採檢都是陰性,但是為安全起見,仍將他安置在獨立的隔離病房中,如出現症狀,可以再行採檢。女嬰目前狀況穩定,每三小時喝奶12ml,院方也給予透過靜脈點滴補充營養,女嬰體重也從2600公克進步到2700公克。令人心疼的是該名確診產婦血氧量仍不足,目前也持續插管搶救,院方也希望寶寶平安健康的好消息可以鼓舞到媽媽。
「器官泡糖水」成細菌天堂 肺炎奪命人數增5倍
肺炎已連續四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3位,每年奪走1萬5千名以上國人性命,108年死亡人數更較107年增加13%,而隨著糖尿病患逐年增加,更成為肺炎的高危險族群。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監事葉振聲指出,長期高血糖會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免疫細胞殺菌能力減弱,使人體成為利於細菌生長繁殖的環境,數據顯示,糖尿病引起的各種感染疾病中,有四分之一與肺炎有關,近年來糖友死於肺炎的人數更增加5倍,可見糖友易輕忽肺炎威脅。 葉振聲醫師解釋,糖尿病患普遍有高共病特性,根據2019年糖尿病年鑑,糖尿病共病比例前三名為高血壓、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可說是集侵襲性肺炎感染風險因子於一身,且感染後更容易併發菌血症。而新冠肺炎期間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也建議,糖尿病患應該要主動和醫師討論,及時將接種疫苗納入疾病管理的一部分,加強保護。葉醫師提醒,糖友務必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保持充足睡眠並積極採取預防肺炎的措施,才能降低肺炎的威脅。除了糖尿病之外,心、肺常有共病發生,因此心臟血管病患容易因抵抗力和肺功能不佳,感染肺炎鏈球菌的機率是一般人6倍以上。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代表陳文鍾醫師提醒,心臟血管疾病患者因血管病變,導致心臟難以輸送足夠血液和養分到身體其他部位,若同時肺部感染,會增加心臟肌肉耗氧量,容易誘發心臟衰竭。根據研究,罹患肺炎會有21%的人出現心臟衰竭,10%會出現心律不整;超過50%的心臟併發發生在感染肺炎後24小時之內,顯示肺炎會立即對心臟會造成極大的損傷。新冠肺炎疫情凸顯心臟血管疾病接種疫苗、預防肺部感染的必要性,歐洲心臟學會年會中最新研究證實,接種流感和肺炎鏈球菌疫苗可降低心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率。陳醫師建議,心臟血管疾病患者平時除了要與醫師持續控制病情外,可以主動詢問疫苗接種建議。
凍齡飛百歲2/「Q神經」讓老鼠冬眠 醒來身體機能正常
據《AERA dot》報導,筑波大學研究團隊在老鼠腦部的下視丘中發現一組特殊神經群(Q神經),Q神經可讓老鼠體溫降低,進入冬眠狀態。假設外界溫度是攝氏23度,在刺激老鼠Q神經幾分鐘之後,原本37度的老鼠體溫就會大大下降,身體的耗氧量會降到只有平常的八分之一,而且歷經過冬眠狀態的老鼠與一般沒有冬眠過的老鼠作相比,腦部或心臟的功能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同,顯見未因此受損。 至於Q神經為何可以達到此種作用?「Q神經」的英文是Quiescence(休止之意),櫻井武教授研究發現,Q神經可以發出信號激活麩醯胺酸(glutamine),而麩醯胺酸是冬眠機能啟動的重要角色。 哺乳類動物的體溫通常維持在攝氏37度。有些恆溫動物為了撐過寒冷時期或食物稀少的狀況,會想辦理使能量消耗降到最低,讓身體進入「極度省能源」的狀態,促使代謝下降,通常,此時體溫會降到幾乎快要對組織功能有所損害的程度,以達到讓生命可以持續下去的目的。這種低代謝機能的控制機制稱為「休眠」,24小時以內的「休眠」是「日休眠」、超過24小時以上的季節性「休眠」稱為「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