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聚感染
」 登革熱 疾管署 台南 腸病毒 群聚感染16歲女高中生染罕見「沙波病毒」 1天吐8次喝水都害怕
彰化員林市一名16歲的高二女學生,近日持續高燒且頻繁上吐下瀉,特別是在進食後便會出現嘔吐情況,連水都不敢飲用,每天嘔吐多達7至8次,經多次就醫未見好轉後,她被轉診至彰化醫院,透過糞便PCR檢驗後確診罕見的沙波病毒感染,住院治療13天後才出院。女學生日前開始上吐下瀉並伴隨發燒,於是前往附近醫院急診,當時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然而,服藥兩天後症狀仍無好轉,一進食就嘔吐,甚至連喝水都害怕,儘管如此仍不斷嘔吐且持續腹瀉。隨後她轉診至彰化醫院,經檢查確診罹患罕見的沙波病毒,且因長時間不敢喝水引發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後,症狀才逐漸改善。女學生回憶,發病前曾拿食物餵流浪貓,懷疑是否因此感染,但馬瑞杉認為,貓感染沙波病毒的可能性極低,目前也無研究證實貓是該病毒的傳播源。女學生的母親表示,女兒以前也曾出現嘔吐和腹瀉情況,但這次的病情特別嚴重,讓她十分擔心。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表示,常見的上吐下瀉通常是由病毒型或細菌型腸胃炎引起,常見病毒包括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與腺病毒,而沙波病毒較為少見。每年11月至3月是腸胃型病毒流行期,此個案是否是疫情的先遣部隊,尚需進一步觀察。馬瑞杉指出,沙波病毒的傳播途徑多與不乾淨的手部接觸有關,可能因如廁後未洗手,手上殘留病毒,又接觸食物而導致傳染。為防止腸胃型病毒感染,馬瑞杉建議民眾勤洗手,做好防疫措施避免感染,尤其是在進食前、如廁後、出入公共場所後,以及處理生鮮食材時要徹底洗手。家中如有感染者,應以漂白水稀釋消毒,減少群聚感染風險,並避免生食,建議以煮熟食物為主。
腸病毒「重症前兆」曝光 醫示警家長:別碰小孩吃剩的
疾病管制署15日表示,上周國內腸病毒疫情下降,但仍高於流行閾值,門急診就診共計15666人次,提醒家長及教托育機構保持警覺。對此,兒科醫師顏俊宇表示,已經10月中了,腸病毒仍肆虐,「真的是傻眼!」他也示警要注意小孩的重症前兆,有的話要趕快送往急診。同時更提醒,爸爸媽媽千萬不要吃小孩吃剩的食物,「不然就算大人也會難逃中標喔。」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41週(10月6日至10月12日)門急診就診計15666人次,較前一週17456人次下降10.3%,惟可能受國慶日放假部分門診休診影響,尚須觀察;近期疫情呈持平波動趨勢,處流行期病例數仍多。對此,顏俊宇醫師昨(18日)晚也在臉書發文指出,都已經10月中了,腸病毒還是肆虐,「真的是傻眼!」他最近看診持續性的目睹腸病毒的寶寶和小孩,有咽喉多處潰瘍的「疱疹性咽峽炎」,也有手腳肛門出現紅斑疹和小水泡的「手足口病」,害得很多幼兒園和小學班級都受到影響而停課,「家長老師都一起大崩潰!」顏俊宇續稱,大部分小孩病程是燒2至3天,喉嚨破洞喉嚨痛大約5至7天,身體疹子大概1至2週慢慢消退,他也示警,主要需注意有沒有重症前兆,有的話要趕快送往急診,包括:嗜睡、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幸好腸病毒感染絕大部分都是輕症,接受症狀治療就會慢慢康復」。但顏俊宇也提醒家長,「要注意不要吃小孩吃剩的食物,不然就算大人也會難逃中標喔。」總之,為了避免腸病毒感染,平時就要注意個人衛生多洗手,以及避免分食及共用餐具,學校最好要定時500ppm漂白水消毒,減少同學間群聚感染的風險。
北部男赴越南富國島染麻疹!疾管署匡列154人 即起提升旅遊疫情警示
疾病管制署今(8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麻疹確定病例,為北部30多歲男性,9月14日至18日赴越南富國島旅遊,9月23日至29日間陸續出現發燒、腹瀉、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多次就醫,9月29日出現紅疹,再次至醫院急診,當日即安排住院隔離治療,經通報檢驗確診,並已於10月5日出院返家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治工作,並持續進行接觸者追蹤管理,目前掌握接觸者共計154人,為同住家人3人、非同住家人6人、就醫接觸者145人;接觸者中1人曾出現咳嗽症狀已檢驗陰性排除,其餘均無疑似症狀,預計監測至10月17日。疾管署說明,我國今年累計12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5例為本土病例,另7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2例感染國家為馬來西亞、2例為航空器群聚感染、其餘3例分別為泰國、柬埔寨及越南。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至2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麻疹疫情驟升,其中以歐洲區累計報告逾9萬例病例最為嚴峻,東地中海區及非洲區分別報告7萬及6萬餘例次之,西太平洋區及美洲區病例數較低,惟仍達去年同期之4至10倍;整體疫情於1至3月間達高峰,而後逐月緩降,自7月起多已下降至往年同期水準。我國鄰近國家今年疫情亦較往年為高,近期馬來西亞、泰國每月達數百例,馬來西亞已趨緩,而泰國疫情仍呈上升趨勢;惟越南多地傳出疫情上升,胡志明市今年截至9/3累計644例,相較於過去三年僅1例明顯增加,已有至少3名兒童死亡;鑑於該國移入病例至我國,本署於今日提升越南麻疹之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Watch)。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同時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出國時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
腸病毒就醫人數上週破1.4萬「首周停近200班」 羅一鈞曝流行期持續至10月中下旬
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疾管署18日表示,本月8日至14日門急診就診計1.46萬人次,較前一週略升0.7%,疫情仍處於高原期,另外,開學首周停班課通報則來到192班,以幼兒園為最多。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近期腸病毒南北疫情有不同,中部以北疫情已經開始下降,南部東部則還在上升,預估9月底全國疫情下降,但流行期將持續至10月中下旬才脫離。疾管署表示,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高點(圖/報系資料照)近期觀察腸病毒疫情出現南北差異,羅一鈞表示,中部以北縣市的疫情開始下降,南部、東部則還在上升,但病毒型別沒有差異,原因還不太清楚,不排除和北部天氣已經轉涼、南部仍偏熱等氣溫因素有關,整體南部腸病毒高峰會下降相較北部晚一點。另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37周(9月8日至9月14日)門急診就診計14,598人次,較前一周(14,493人次)略升0.7%,近期就診人次呈上下波動,疫情處高原期;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克沙奇A10型次之,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輕症感染個案。針對學童部分,羅一鈞表示,國內開學首周停班課數共192班,創5年來同期次高;其中147班為幼兒園、6班為國小、39班為托嬰中心,預估近期每周停班近200班的情況還會持續到9月底,之後才會明顯下降,但流行期將持續至10月中下旬才脫離。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籲請民眾留意孩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也再次強調,腸病毒疫情持續仍高於流行閾值,加上中秋假期相聚歡慶佳節,增加病毒傳播及群聚感染風險,提醒家長和教托育機構提高警覺,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開學腸病毒爆發!病童沒食慾暴瘦 醫提醒:家長請留意「1問題」
近來國小學童媽媽之間最流行的打招呼語,可能就是「你家孩子也中了嗎」?原因是腸病毒邁入高峰期,學童因開學後交叉感染,導致患者人數突增,其中有多位學童食慾差導致脫水嚴重,不得不住院治療!腸病毒常見這些症狀 嚴重有致命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鄭詩橤表示,腸病毒好發於五歲以下兒童,症狀常見有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同時合併發燒、嘔吐等症狀,一般感染後潛伏期平均約3至5天就會出現症狀,病程約7到10天左右會逐漸好轉,不過仍有極少數患者病情會惡化,出現抽搐、意識不清、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情形,甚至會有致死風險。當心脫水問題 出現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加以警覺不過,鄭詩橤強調,腸病毒重症的發生比例不高,家長們更要當心的是脫水問題,她表示,腸病毒會造成口腔及舌頭潰瘍或長水泡,導致進食時引起強烈疼痛感覺,對多數孩子來說,可能連吞一口飯都是折磨,以致於食慾降低、營養吸收變差,造成身體脫水、體重減輕。鄭詩橤也指出,脫水前往往會先出現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心跳加快、眼窩凹陷、尿量減少及四肢微涼等徵兆,所以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尿量是否變少及尿液顏色是否變深等,判斷是否有脫水現象,並可透過補充白開水、含糖量低運動飲料或者電解水改善症狀,切忌飲用碳酸飲料或過甜飲料,避免脫水症狀更加嚴重。預防腸病毒 這些方法最關鍵鄭詩橤也提醒,如果孩童脫水情形持續惡化,最佳方式就是儘速住院打點滴補充身體水分,等待體力稍稍恢復後,再補充冰涼、軟質食物,可有助於增加抵抗力、加速復原腳步。但最重要的預防關鍵,仍是勤洗手、周邊環境消毒、避免共用物品,尤其病童務必在家休養,以免引起群聚感染,才能讓這波疫情早日消退。
腸病毒單周就診1.4萬人! 兒科醫示警:家長要當心脫水問題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8月25日至8月31日門急診就診計1萬4,279人次,較前一周1萬3,946人次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台中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鄭詩橤提醒,家長更要當心的是脫水問題,因為腸病毒會造成口腔及舌頭潰瘍或長水泡,進食時引起強烈疼痛感覺,導致食慾降低,造成身體脫水。鄭詩橤說明,腸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兒童,常有包括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同時合併發燒、嘔吐等症,一般感染後潛伏期平均約3至5天就會出現症狀,病程約7到10天左右會逐漸好轉,然而仍有極少數患者病情會惡化,出現抽搐、意識不清、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甚至有致死風險。鄭詩橤指出,事實上,家長更要當心的是脫水問題,因為腸病毒會造成口腔及舌頭潰瘍或長水泡,進食時引起強烈疼痛感覺,對孩子來說可能連吞一口飯都是折磨,導致食慾降低、營養吸收變差,造成身體脫水、體重減輕。鄭詩橤進一步說明,脫水前會先出現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心跳加快、眼窩凹陷、尿量減少及四肢微涼等徵兆,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尿量是否變少,及尿液顏色是否變深等,判斷是否有脫水現象,並補充白開水、含糖量低的運動飲料或者電解水改善症狀,切忌飲用碳酸飲料或過甜飲料,避免症狀更加嚴重。她表示,若孩童脫水情形持續惡化,要儘速住院打點滴補充身體水分,等待體力稍稍恢復後,再補充冰涼、軟質食物,有助於增加抵抗力、加速復原腳步,最重要的預防關鍵仍是勤洗手、周邊環境消毒、避免共用物品,尤其病童務必在家休養,以免引起群聚感染。
今年腸病毒「病例異常」 台大醫示警開學慎防6大傳染疾病
今(30日)是全國中小學開學日,感染科專家、台大醫師黃立民也提醒,開學後預期有6種疾病將會增多,其中腸病毒尤為棘手,因為今年的疫情趨勢「非常異常」。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也要注意腸胃炎威脅。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近期兒科因腸病毒就診的病例增加,「情況相當異常」,因為過往腸病毒會在暑假期間脫離流行,直到開學以後才又有一小波疫情,沒想到今年卻反常。黃立民指出,隨著開學病例數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且目前已經出現重症病例,尚不確定是病毒變異變強,還是民眾抵抗力下降所致。黃立民也提醒,腸病毒容易變異,若病毒不斷重組,可能會變得更強,而經歷新冠疫情後,民眾的免疫反應也有可能減弱。黃立民強調,預防腸病毒的最有效方法是徹底做好手部衛生。黃立民說明,學校和家長應加強教育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落實勤洗手,生病時應在家休息。學校方面則應加強環境消毒,並考慮在教室內放置紫外線消毒設備,以降低傳染風險。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要注意腸胃炎威脅。疾管署指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隨著暑假進入尾聲,本週校園開學,尤須注意學童間的密切互動將增加腸病毒傳播風險,也可能增加家庭及社區群聚感染的機會。疾管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後也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4週(8月18日至2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另全國近4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32.4%)。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諾羅病毒潛伏期約24-48小時,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以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傳播。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開學注意!腸病毒、腹瀉就醫人數雙攀升 疾管署:疫情恐燒至9月底
全台中小學將於本週五(30)開學,疾病管制署27日示警,近期監測發現腸病毒與腹瀉疫情雙雙上升,其中腸病毒反常在暑假期間沒有脫離流行,另一方面,上週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121905人次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開學加上中秋連假,疾管署預期這兩大疫情將延燒至9月底,提醒民眾注意。疾管署疫情中心監測顯示,腸病毒疫情在上週門急診就診計13701人次,較前一週上升5.8%,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仍處流行期。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0型為多,克沙奇A16型次之,另易引起嚴重症狀的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不過感染個案均為輕症。另一方面,上週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12萬1905 人次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另全國近4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1件,占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2件,占32.4%)。疾病管制署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隨著本週校園開學,尤須注意學童間互動將增加腸病毒傳播風險,也可能增加家庭及社區群聚感染的機會。疾管署呼籲教托育機構人員與家長,務必加強教導學童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以及生病在家休息的防疫觀念,確保自身、同學及周遭親友的健康。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日將近,籲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
流感不再是秋冬限定!全台逾400萬長輩陷流感重症危機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第1週至第32週累計之類流感門急診人次,為去年2023年同期的1.7倍,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醫師表示,面對流感全年化的威脅,最重要的就是「預防勝於治療」。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醫師分享,不少65歲以上長輩認為身體還勇健,不需要施打流感疫苗,卻忽略免疫老化導致抵抗力下降的狀況。張峰義醫師說明,大眾普遍對流感有3大NG觀念,分別為「流感冬天才會有」、「流感疫苗打完就立刻見效」、以及「流感疫苗保護時效都一樣」。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黃立民醫師建議,因應NG觀念可以掌握兩大流感疫苗施打原則,一為「提前施打」、二為「分齡施打」。今年6-7月流感甫創高峰,黃立民醫師提醒,今年流感併發重症病例至8月9日高達1,231人,超過去年全年累計人數,夏季流感威力不可輕忽。黃立民醫師進一步解釋,新冠病毒流行期間,在大家嚴格防疫之下,免疫系統因為沒有機會接觸到其他病毒,缺乏刺激生成免疫力,導致回到正常生活後,出現免疫負債的情況,夏天流感疫情與冬天一樣嚴重,也就是已經「流感全年化」。張峰義醫師提醒,流感全年化的趨勢下,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及孕婦、免疫功能不全者、以及罹患氣喘、糖尿病、心血管、肺臟、肝臟、腎臟等慢性疾病或BMI≧30者,屬於流感容易併發重症的高危族群。研究也顯示,本身有氣喘的成人,若罹患流感重症的風險較一般人增加5倍;40-64歲糖尿病患因流感重症進入ICU病房的風險則較一般人增加4倍。此外,台灣即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換算全台逾400萬65歲以上長者為流感高危族群,由於免疫系統自然老化,較難產生抗體,進而增加流感併發肺炎、腦炎、心肌炎甚至是死亡機率,更需要提高警覺!黃振國醫師表示,5成流感併發重症者為65歲以上長者,7成流感重症死者沒有接種疫苗,面對流感全年化的威脅,最重要的就是「預防勝於治療」,即為每年接種流感疫苗,尤其65歲以上民眾可評估自身狀況,選擇自費施打含佐劑的「免疫加強型」流感疫苗,以增強免疫力。然而根據最新流感疫苗接種成果顯示,仍有近半數65 歲以上流感高危族群尚未接種流感疫苗。張峰義醫師分享,診間不少65+長輩認為自己身體還算硬朗,不需要施打流感疫苗,卻忽略免疫老化導致抵抗力下降的狀況。張峰義醫師也進一步說明,大眾普遍對流感有3大NG觀念:NG觀念1:流感冬天才會有:台灣已經流感全年化,夏季也要提高警覺,流感疫苗可提早預約施打,確保擁有足夠免疫力。NG觀念2:流感疫苗打完就立刻見效:接種疫苗約二至三週才能生成足夠的抗體濃度與免疫力。如果到了流感高峰期才接種,身體沒有足夠保護力,仍暴露於流感風險中。NG觀念3:流感疫苗保護時效都一樣:目前國內可取得的流感疫苗種類包含「(傳統)雞蛋培養疫苗」、「細胞培養疫苗」,與「佐劑疫苗」,不同種類疫苗不僅有不同效力,也有不同年齡的適用對象,可依照自身狀況挑選保護時間較長的疫苗。黃立民醫師提醒,目前「免疫負債」大約還要再一年才會回到常態,民眾可以掌握兩大流感疫苗施打原則:原則一:「提前施打 保護力不間斷」一般傳統流感疫苗保護效力約4到6個月,其效力隨時間下降,儘管去年有接種流感疫苗,仍無法提供足夠保護力。建議民眾可以至社區鄰近醫療診所預約流感疫苗,以應對未來的流感高峰。原則二:「分齡施打 打造完整保護力」65歲以上長者因為免疫記憶退化,其病毒防禦力不如青壯年。黃立民醫師建議65歲以上長輩,可考量自身狀態,與醫師討論自費施打含佐劑的「免疫加強型」流感疫苗。相較於傳統雞蛋流感疫苗,含佐劑的免疫加強型流感疫苗可以提供長達12個月的保護力,對抗常見的H1N1其抗體效價是傳統疫苗的1.4倍、H3N2抗體效價為1.6倍。6個月以上至65歲以下民眾,也能考慮施打較為穩定不突變的細胞流感疫苗,其保護力達6-8個月。此外,上有年邁父母、下有兒女需要照顧的三明治(中壯年)族群,更應該確實接種流感疫苗,阻斷家庭群聚感染風險,減少家庭醫療支出。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百日咳案例創5年同期新高 未打疫苗傳染力更強「恐1傳17人」
疾管署今(30)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同一起的北部家庭群聚;而今年以來已累計有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寫下5年同期新高,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提醒,今年全球整體百日咳疫情都上升,如果本身沒打過疫苗的話,一旦染病,傳染力極強,甚至可能造成1人傳17人。新增3例百日咳確定病例,首例個案為10多歲青少年,從未接種百日咳相關疫苗,6月上旬起出現咳嗽症狀,後續咳嗽加劇伴隨吸入性哮聲及呼吸中止情形,7月中旬因症狀未改善至醫院就醫,經檢驗通報,於7月23日確診,匡列41名家庭及校園接觸者,其中案父及案姐有咳嗽症狀於7月29日檢驗陽性確診,目前3名個案已無症狀或緩解。衛生單位持續進行疫調、擴大匡列接觸者及安排評估預防性投藥與採檢。為何個案沒打過疫苗?羅一鈞補充,經詢問該名青少年因家長認為「人體有自然的免疫力」,所以在家長決定下,從小只打過卡介苗跟B肝疫苗,之後從未接種過百日咳疫苗,滿2個月開始就沒有接種過常規疫苗。個案成年的姊姊,則是小時候接種過3劑百日咳疫苗。羅一鈞說,因百日咳疫苗非強制接種、採志願性接種,只會在逾期時由衛生單位出面提醒,且小朋友入學後學校也會檢查接種紀錄,與衛生單位合作提醒完成接種;但因不具強制力,因此若家長堅持不給孩子打疫苗,並沒有法律上的罰則。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4)年累計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4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共11例),今年病例數較近5年同期為高。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3、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疾管署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亞洲中國、韓國及菲律賓等皆出現明顯疫情且於4、5月起驟升,中國迄今累計報告33.4萬例病例,韓國累計3,170例,為兩國過往疫情高峰年之3至9倍;歐洲3月時整體疫情即達往年高峰期水準,其中捷克報告近1.8萬例最為嚴峻;美國累計近8,900例,為去年同期之4倍,加拿大、巴西亦有部分地區疫情明顯上升;澳洲則報告1.2萬例,達往年高峰年水準。疾管署說明,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疾管署提醒,今年百日咳疫情為近5年新高,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民眾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百日咳累計16例「創5年同期新高」! 今再爆3人家庭群聚
國內2024年已累計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且今年病例數較近5年同期為高,疾病管制署於30日公布,國內新增1起百日咳家庭群聚事件,個案為10多歲男性,6月上旬起出現咳嗽症狀,7月中旬因症狀未改善至醫院就醫,於7月23日確診,其中案父及案姐有咳嗽症狀於7月29日檢驗陽性確診,目前都已無症狀或緩解。疾病管制署於30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同一起北部家庭群聚,首例個案為10多歲男性,從未接種百日咳相關疫苗,6月上旬起出現咳嗽症狀,後續咳嗽加劇伴隨吸入性哮聲及呼吸中止情形,7月中旬因症狀未改善至醫院就醫,經檢驗通報,於7月23日確診,匡列41名家庭及校園接觸者,其中案父及案姐有咳嗽症狀於7月29日檢驗陽性確診,目前3名個案已無症狀或緩解。衛生單位持續進行疫調、擴大匡列接觸者及安排評估預防性投藥與採檢。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2024年累計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4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共11例),今年病例數較近5年同期為高。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3、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疾管署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亞洲中國、韓國及菲律賓等皆出現明顯疫情且於4、5月起驟升,中國迄今累計報告33.4萬例病例,韓國累計3,170例,為兩國過往疫情高峰年之3至9倍;歐洲3月時整體疫情即達往年高峰期水準,其中捷克報告近1.8萬例最為嚴峻;美國累計近8,900例,為去年同期之4倍,加拿大、巴西亦有部分地區疫情明顯上升;澳洲則報告1.2萬例,達往年高峰年水準。疾管署說明,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疾管署提醒,今年百日咳疫情為近5年新高,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民眾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百日咳疫情「創5年同期新高」 3個月以下嬰兒占42%最多
疾管署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1個月大男嬰(案1)、南部家庭群聚之2個月大男嬰(案2)及30多歲女性(案3,案2之母,接觸者採檢)、北部家庭群聚之40多歲女性(案4,6月27日確診1個月大男嬰之母)。案1至案3發病日介於6月中旬至7月上旬,出現咳嗽、呼吸喘、流鼻涕、嗜睡等症狀,於7月9日至7月15日間確診;案4為經接觸者採檢後於7月8日確診,其餘3名同住家人檢驗結果為陰性。目前除案1持續住院治療外,其餘個案皆已出院。衛生單位均安排相關接觸者採檢及預防性投藥。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累計1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3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個案居住縣市分別為台南市4例、台北市、桃園市及高雄市各2例、宜蘭縣及台中市各1例,個案年齡介於出生未滿1個月至40多歲,其中3個月以下嬰兒計5例占42%。今年病例數較去年同期為高,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3、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疾管署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各大洲疫情均有升溫趨勢,又以歐亞洲最為明顯。亞洲中國、韓國、菲律賓等國皆出現明顯疫情,且4、5月起急速升高,其中以中國最為嚴峻,5月單月新增9.7萬例,今年累計24.8萬例,已達以往流行疫情之7倍,韓國報告2,500餘例,已達以往流行疫情之2.5倍;歐洲整體疫情亦上升,3月病例數已達往年流行疫情水準,英國、瑞典及挪威近期疫情皆上升,其中捷克報告近1.8萬例最為嚴峻;美洲美國累計報告近6,700例,亦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加拿大、巴西於部分州別疫情明顯上升;澳洲疫情上升則累計報告1.2萬例,達往年流行疫情水準。疾管署說明,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民眾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疾管署呼籲,嬰幼兒感染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提醒家長或家中較大的兒童務必注意咳嗽禮節及呼吸道衛生,外出返家接觸嬰幼兒前,應先更衣洗手,並避免帶嬰幼兒出入醫院、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風險。
張學友感染RSV病毒!取消演唱會 台大醫師曝:1歲以下嬰兒「高危險族群」
62歲「歌神」張學友上週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而緊急取消三場小巨蛋演唱會。台大兒童醫院前院長、小兒科教授黃立民提醒,除老年人和患有呼吸道共病族群外,1歲以下的嬰兒是最高的危險族群,他們容易感染RSV並因此而併發重症需要住院治療。感染RSV後,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發紺、缺氧等症狀,甚至會併發肺炎和支氣管炎,並可能導致長達10年的後遺症。因此家長應減少帶嬰兒出入人多擁擠的場合,並勤洗手。最好的預防方法是讓嬰兒接種RSV單株抗體,以降低感染和重症風險。呼吸道病毒RSV不容輕視!黃立民醫師解釋道,RSV是一種可能影響各個年齡層的病毒,但最常見於嬰兒。感染症狀包括流鼻水、食慾減退、咳嗽、打噴嚏、發燒或喘鳴,多數人會在1到2週內康復,但對於1歲以下的嬰兒和患有慢性疾病的長者而言,併發重症風險更高。黃立民醫師進一步指出,RSV感染的嚴重程度與肺容量成反比。由於1歲以下的嬰兒肺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支氣管有如筆尖般非常狹窄,一旦感染,可能導致呼吸困難、缺氧等嚴重症狀,需要住院治療。此外RSV感染還可能影響嬰兒的日常生活,例如會因為呼吸不順暢而影響進食和睡眠,進而導致脫水或營養不良,增加了康復的困難。減少出入人潮密集場合 保護寶寶免受RSV威脅黃立民醫師強調,嬰兒一旦感染RSV引發肺炎或支氣管炎,通常會需要住院觀察。有超過八成的RSV住院病例是健康足月的嬰兒,對於1歲以下嬰兒來說RSV是一個極大的威脅。此外RSV非常容易傳染,每位感染者可能會傳染給4位嬰兒,因此在產後護理之家、托嬰中心等地,群聚感染事件經常發生。RSV感染對嬰兒的影響不僅在於患病期間,還可能留下損害呼吸道功能,例如氣喘、反覆性喘鳴等長期後遺症持續長達10年,影響孩子的童年。因此家長應該注意減少嬰幼兒出入人群密集的場合,並在家人出現感冒症狀時進行隔離,以免傳染給嬰幼兒。最好的預防方法是讓嬰兒接種RSV單株抗體,以預防感染和重症。黃立民醫師同時也提醒,一旦嬰幼兒出現高燒、呼吸短促、喘鳴聲或活動力變差等情況,應立即就醫,以防止肺炎、細支氣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以確保嬰兒的健康與安全。
高雄鳳山登革熱群聚!患者「頭痛、肌肉痛」確診 282處孳生病媒蚊開罰
高雄市衛生局13日公布,鳳山區出現今年入夏登革熱群聚疫情,兩名男女分別於7日、11日通報確診,經實驗室檢驗結果,研判為新一波病毒入侵社區造成群聚感染,衛生局連日對當地進行防治工作,4天內發現社區內高達282處積水孳生病媒蚊孑孓,全數開單告發,同時清出高達50公噸的廢棄物。高雄市衛生局13日公布,鳳山區出現今年入夏登革熱群聚疫情,兩名男女分別於7日、11日通報確診,經實驗室檢驗結果,研判為新一波病毒入侵社區造成群聚感染。(示意圖/登防中心提供)根據高市衛生局說法,首例是在鳳山區鎮北里的20多歲男性,是一名交通運輸維修人員,6日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酸痛、關節痛,7日採檢通報後確診,第二例為同區40多歲女性, 4日肌肉痛就醫、11日症狀加劇伴隨頭痛、骨頭痛、眼窩痛、噁心嘔吐,就醫採檢通報後確診。兩例個案經實驗室檢驗結果皆為PCR陽性第一型,首例個案經中央疾管署進行病毒定序初步研判與去年本土流行的病毒株不同,研判為新一波病毒入侵社區所造成的社區群聚感染。經疫調發現,第二例案於鎮北里中型百貨賣場工作,而首例男子於病發前7天赴該賣場購物,經現場調查,賣場旁為興建中工地建案,工地內陰井、地面及陽台都積水孳生大量病媒蚊幼蟲,周邊住家也有許多積水容器已孳生孑孓。防疫人員於該區域單日捕獲成蚊高達13隻,病媒蚊密度相當高,研判該社區是引爆此波群聚疫情的感染窩。防疫團隊7日起啟動地毯式孳生源清除及化學防治等緊急防治工作,連續4天共查獲高達282處積水孳生病媒蚊孑孓,全數開單告發,另外,該社區有為數眾多的閒置空地和菜園被民眾不當堆置各類容器雜物,舊部落社區巷道內也有民眾忽略的桶缸盆甕、帆布、花器、輪胎、金爐、桶蓋等各式積水容器孳生大量蚊蟲,加上警戒範圍內共有20處施工興建中大型建案,以及廢棄灌溉溝渠淤積雜草叢生,整體環境不良,研判疫情快速擴散風險高。為降低疫情傳播風險,區級防疫指揮中心偕同區里志工、民眾同步進行環境大掃蕩,截至目前共清除81處髒亂點、50公噸廢棄物。另據疾管署指出,今(2024)年截至6/12累計166例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累計病例分布高雄市137例、台南市19例、屏東縣9例及嘉義縣1例,並累計2例重症病例;另今年累計104例境外移入病例,高於2020年至2023年同期(介於3-55例),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以印尼55例為多,其次為馬來西亞18例及馬爾地夫9例,境外移入風險持續,請民眾前往當地時留意防蚊措施。疾管署提醒,民眾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肌肉痠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活動史,也請醫療院所提高通報警覺,加強詢問就診民眾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針對疑似感染民眾適時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及早通報,以利衛生單位儘速採取防治工作,並請留意民眾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給予妥適醫療處置,降低發展為登革熱重症或死亡的風險。
魚肉鄉民!10年來3任大哥強收保護費266萬 基檢起訴9被告
天道盟隆陽會長期向基隆廟口一帶商家強索保護費,自2021年間遭警方深入追查後,相關案情陸續浮上枱面。基隆地檢署先前於2022年11月及2023年5月陸續起訴多名隆陽會成員外,日前再以涉犯《組織犯罪條例》及《刑法》恐嚇取財罪等,起訴包括隆陽會前後任會長及謝姓前會長女兒等9名被告。涉案期間長達10年,金額高達新台幣266萬元。檢方起訴書中指出,早在2012年間,天道盟基隆同心會蘇姓前任會長,就指派陳姓小弟向廟口夜市附近的業者強索每月2萬元的保護費。收了半年左右,蘇男因案入獄,強索保護費消停了幾個月,孰料,到了2012年11月,換成隆陽會謝姓前會長,派旗下的傅姓小弟繼續向業者收保護費。直到2022年3月,謝姓前會長因案入獄,入獄前還要求接下隆陽會會長的黃姓男子,將收取的保護費交給他女兒做為其生活費用。2022年7月間,謝女突然聯絡不上黃男,索性自己出面打著隆陽會的名義向業者索討保護費度日。檢警在整理了相關的物證及偵查中被告的供述後,認為本案中的蘇男、謝男、黃男等人,自2012年到2022年長達10年的期間裡,指使旗下的小弟陳男、傅男與謝女等人向2家業者強索保護費,期間涉及的保護費金額高達266萬元,9名被告涉犯《組織犯罪條例》及《刑法》恐嚇取財罪等,將蘇男等人提起公訴。值得一提的是,這起案件早在2021年基隆警方便已經獲報,因為當時正值疫情期間,承辦的刑警還冒著染疫風險暗中蒐證。到了2022年3月間,承辦的警官赴銀河小吃店布線蒐證時不慎染疫,後續又傳染多名員警,形成群聚感染,惹出軒然大波。
食安炸裂1/「嚴重缺工」餐飲業卻拼命擴店 衛生防線潰堤!食物中毒連環爆
餐飲業長期缺工,且情況持續惡化,截至今年4月的整體職缺已達110.6萬個,創下歷史新高,但矛盾的是,餐飲業者卻急著擴店,以王品為例,2年間就開了42家新門市。專家直指,人力緊繃讓員工流動率高,讓缺工現況更加嚴重,廚房衛生防線也一再失守,終於引爆食安炸彈! 根據食藥署統計,2024年1到3月,食物中毒累計446件,2504人受影響,創近3年新高。疾管署最新資料更顯示,國內上周(4月7日至13日)腹瀉門急診達13萬9848人次,全國近一個月共接獲203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高於去年同期(54起),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 以王品旗下「初瓦台北西門店」跟「嚮辣和牛麻辣鍋西門店」為例,至今已通報多達157例食物中毒。疾管署4月16日下午公布最新檢驗結果,兩家店共有5人檢出諾羅病毒,包括2名用餐的客人、2名員工以及1名廚工,北市衛生局更破天荒開設為期一週的「食安特別門診」,集中照護受害民眾。 食安事件猶如連續劇一般,一樁接一樁,除了一般餐廳之外,更令人憂心的是擴散至小型連鎖餐廳如寶林茶室,甚至連大型上市櫃公司如王品、藏壽司、八方雲集等,都難以倖免。 在新北市經營小型連鎖餐廳的林老闆透露「缺工是關鍵」。根據主計總處2023年12月公布的資料,國內旅宿餐飲職缺率4.3%,創近25年同月新高;104人力銀行統計,今年4月,住宿和餐飲業的職缺數達到了驚人的22.7萬個,持續創下歷史新高,整體職缺數也達到110.6萬個,同樣創下新高。 林老闆表示,沒有足夠的人力,有些店家的員工就算身體不適也必須硬撐;不少員工內、外場都要通包,還要趁空做清潔工作,身兼數職的後果就是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而且因為忙碌、時間有限,就難以落實手部、刀具、砧板等清潔工作。 但在如此缺工的情況下,許多餐飲業者卻繼續擴店。根據財政部統計,截至2023年底,餐飲業家數為16.9萬家,比2022年底增加近6000家。以王品為例,2021年到2023年8月,共開了42家新門市;藏壽司也從2022年到2024年2月,開了24家新門市。 「嚮辣和牛麻辣鍋西門店」的廚餘區髒亂不堪,還有分裝食材未標示分裝日期等缺失,可看出員工衛生專業不足。(圖/北市衛生局提供)被逼到極限的資深餐飲員工於是紛紛出走,一批批的資淺員工或新住民工作者進入餐飲現場,由於專業知識不足,更容易出差錯。北市衛生局稽查王品旗下的「初瓦」及「嚮辣」西門分店後,曾公佈廚房髒亂的照片,林老闆說:「我看到第一個想法就是『沒有人』,否則怎麼會連基本的清潔都沒有。」 「最近的食品中毒事件以人為因素佔多數,例如食材未包覆完整、食材未置於冰箱或置於室溫超過2小時。此外,也可能是調理器具未做好生食熟食分開使用,或是操作人員之手部、調理器具之清潔消毒不完整所致。」中興大學食品安全研究所助理教授林信堂表示,餐飲業長期缺工不是造成食品中毒的唯一因素,然而,餐飲業的營運現場若是長期缺工,卻有可能因缺工導致平常之食品安全措施未落實,使得發生食品中毒之機會及風險提高。 不過,林信堂認為最近群聚感染的禍首幾乎都是諾羅病毒,而不是一般的細菌性食物中毒,若一概歸因於餐飲業之食安控管或內部問題,不盡公平。不應只聚焦在供餐者的帶原,消費者或學校的師生是否帶原,也要加以釐清。 無論如何,「缺工」及「高齡化」是全球都在面對的議題,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思考如何面對。「盡量簡化作業方法、舒緩同仁工作壓力,對於企業的食品安全管理會有一定幫助。」林信堂說。 林信堂以日本知名餐飲企業「丸龜製麵」為例,其透過創造舒適的工作環境,建立同仁休息空間,讓員工上班的壓力得到緩解,提高員工的留任率,避免因員工的高流動率使得已存在的缺工現況更加嚴重。 「台灣較具規模的餐飲業者,在缺工尚未得到緩解的狀況下,也可以思考簡化生產流程,並逐步導入自動化作業之可能性。」林信堂說,例如導入中央廚房生產,將前端複雜的生產流程工廠化,亦可降低現場人員的工作負擔。畢竟缺工是既成事實,且恐怕會繼續惡化,只能想方設法將人力最大化。
食安炸裂3/打敗腸炎弧菌!諾羅病毒近9年稱冠 傳染途徑多又會變異
食物中毒案件層出不窮,根據食藥署資料,1980年代大約每年68件食物中毒,2020年卻激增為534件,案件量暴增近8倍,推測可能是外食人口增加所導致。 在這些食安案件中,最常見的禍首就是諾羅病毒,根據疾管署統計,全國近一個月共接獲203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是去年同期近4倍,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8成驗出都是諾羅病毒。例如最近王品旗下的「初瓦」跟「嚮辣」、藏壽司、北市溪山里群聚食物中毒事件,都有諾羅病毒的蹤跡。 過去造成食物中毒的首要原因是腸炎弧菌,其次才是諾羅病毒,但從2015年起,諾羅病毒發生率超車腸炎弧菌,造成的食物中毒比率從10.1%快速增加到2023年的29.5%,成長3倍,而腸炎弧菌已經退居第四。 「腸炎弧菌主要引起中毒的原因食品為生鮮海產、魚貝類,諾羅病毒傳染途徑廣比較多,像是食物、器皿、飛沫、水,相較之下傳染力更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諾羅病毒可藉由排泄物或嘔吐物人傳人,有些人感染恢復後2周內,其糞便內尚有病毒,仍然具有感染力,所以很容易引發群聚感染。 2020年8月,宜蘭礁溪老爺飯店雲天自助餐爆發164人大規模食物中毒,元凶就是諾羅病毒。檢方調查發現,餐廳廚工在8月1日~2日之前,就陸續感染諾羅病毒,卻仍持續工作,以致汙染食物,造成多人上吐下瀉、腹痛、噁心、發燒與頭暈等症狀。 程涵宇說,依據美國疾病管制局 (CDC)評估,諾羅病毒57% 經由食物傳播、16% 為人傳人、3% 藉由被病毒污染的水傳播。「諾羅病毒因基因變異大,所以能產生多種型別病毒株,單一次的感染並無法對其他型別之諾羅病毒產生完全的保護力,未來仍有遭受感染的可能。另外,諾羅病毒目前尚無疫苗可以施打。」接觸過諾羅病毒感染者之後,一定要以肥皂或洗手乳洗手,才能避免感染。(圖/CTWANT資料照) 預防諾羅病毒,程涵宇建議以下5種方式。首先,備餐前、進食前、如廁後及照顧病人後(包括為嬰幼兒或老年人更換尿布或處理排泄物之後),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 其次是避免生食生飲,尤其是貝類水產品應澈底煮熟再食用;與他人共食應使用公筷母匙。第三,受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並以漂白水消毒環境或器物表面;病患應於腹瀉或嘔吐症狀解除後2日再接觸健康的人或調理食物。第四,新生兒餵哺母奶可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第五,清理消毒病患之排泄物或嘔吐物時,應戴口罩以避免飛沫傳染。 感染諾羅病毒目前無藥物可治療,生病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建議可透過少量多餐的方式食用清淡飲食,避免過油或高糖分的食物刺激腸道蠕動,加劇腹瀉的情況;但同時也必須注意營養的攝取,以幫助腸胃道細胞的修復。
腸病毒6月恐大爆發 醫示警「小朋友幾乎沒抗體」:疫情或創10年次高
疾管署示警台灣本月(4月)底將進入腸病毒疫情流行期,其中又以71型最引人擔憂,疾管署腸病毒諮詢北區召集人、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科醫師邱南昌指出,台灣已5年不見腸病毒蹤跡,小朋友也因為沒有感染,幾乎沒有抗體,預估疫情恐大爆發、最快6月達到高峰。邱南昌表示,天氣變熱腸病毒爆發的機會就高,過去每3到5年就有一波大流行,但上次2019年爆發後出現新冠肺炎,免疫負債加劇,也導致完全看不到病毒蹤跡,同時因為沒有感染,小朋友幾乎沒抗體可言。邱南昌認為,今年累積了非常多準備被感染的小朋友,又今年4月疫情已經比去年同期高,甚至是近10年來第2高,腸病毒疫情可能在今年夏天大爆發。防疫醫師林詠青則表示,腸病毒傳染力相當強並可透過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染,且病毒本身無外套膜,無法有效透過酒精、乾洗手等方式消毒,最有效預防方法為正確勤洗手與維持良好衛生習慣。家長和小孩都應把握「內、外、夾、弓、大、立、完」的肥皂洗手7大步驟。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彭純芝表示,未滿2歲嬰幼兒是腸病毒重症及死亡高風險族群,接種疫苗是積極保護孩童健康方式之一。邱南昌也指,腸病毒口鼻傳染力可達2周、糞便可達2個月,且過去只要有腸病毒,學校就得停課,「家長根本受不了」,若能先以疫苗消滅現有71型,就能先減少重症疑慮,其他型別也相對不用太擔心。目前腸病毒停課標準為:幼稚園–原則上幼兒園、托嬰中心同1班1週內有2名幼童診斷為腸病毒感染,應停課7天國小– 各縣市標準不一,可能不需停課或由校方決議停課,或視同班級1週確診人數決定。國高中–原則上不用停課,但若有群聚感染顧慮得停課。疾管署數據指出,4月7日至4月13日全國腸病毒門急診就診達9256人次, 較上週的7656人次上升20.9%,為近10年同期最高,顯示疫情呈上升趨勢。
諾羅病毒無特效藥可治!傳染途徑曝 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再工作
疾管署16日表示,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諾羅病毒傳染力強,只需極少的病毒量便可傳播,故容易引發群聚感染,提醒民眾務必留意手部衛生與飲食安全,如有腹瀉情形,待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以後再恢復上班上學,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4月7日至13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萬9848人次,較前一周12萬868人次上升15.7%,與去年同期相當;另全國近四周(第12至15周)共接獲203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高於去年同期(54起),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出陽性案件計56起,以檢出諾羅病毒為主(45件,佔80%)。疾管署提醒,諾羅病毒常透過糞口途徑傳染,傳染途徑包含未保持良好之衛生習慣、和患者密切接觸、接觸或食用患者的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品,故民眾在烹製食物時應使用安全的食材來源、食品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疾管署表示,由於諾羅病毒目前無特效藥可治療,民眾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症狀,建議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營養,至嘔吐或腹瀉等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或工作,且為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受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馬桶、門把等器物表面如被污染,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消毒清理。疾管署呼籲,民眾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應落實勤洗手;烹製菜餚應選擇新鮮食材,注意食材衛生與保存,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生熟食應分開處理。有疑似症狀者(尤其是餐飲業廚工)應在家休息,如需外出者,應配戴口罩,避免傳染給他人。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豪華郵輪驚爆「28人集體腹瀉」急隔離!美國CDC證實:感染源不明
又有豪華郵輪爆出集體腹瀉!銀海郵輪旗下豪華郵輪「銀海新星號(Silver Nova)」,驚傳近30名乘客出現腸胃疾病,銀海郵輪公司已立即隔離不適乘客,並加強環境清消。對此,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表示,患者的主要症狀為腹瀉,不過目前仍無法釐清病因及來源。綜合外媒報導,美國CDC表示,豪華郵輪「銀海新星號」近日爆發腸胃道疫情,導致27名乘客與1名船員出現身體不適,且主要症狀為腹瀉,雖然目前仍無法釐清病源,不過不排除是諾羅病毒造成的群聚感染。報導指出,銀海郵輪已針對身體不適者採取隔離措施,同時加強環境清潔與消毒,以防止船上傳染疾病繼續擴大。對此,銀海郵輪公司發布聲明指出,為了維持郵輪最高的健康與安全環境,將實施嚴格的清潔程序,「維護顧客、船員及航行地區的健康安全,是我們的首要優先任務。」據了解,「銀海新星號」共載運633名乘客與538名船員,自3月31日起從秘魯出發,展開為期16天的航行旅程,預計周二(16日)抵達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羅德岱堡(Fort Lauderdale),怎料途中竟爆發不明疾病,導致上百名乘客的遊玩興致瞬間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