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聚事件
」 群聚 疾管署 確診 腹瀉 諾羅病毒醫院爆麻疹群聚傳染!他自越南染病 醫護、清潔工、同機旅客都中鏢
疾管署今(18)日公布新增4名麻疹確定病例,包括3例國內感染及1例境外移入,為先前40多歲中部男性自越南探親境外返台後,就醫時接觸的陪病家屬、護理人員、清潔人員,另有1名同班機旅客也確診,初步研判為同起群聚事件,截至目前共計5人確診。衛生單位目前已掌握相關接觸者共152人,將持續監測至2025年1月5日。疾管署10日曾公布1例自越南境外移入個案,一名中部40多歲男性11月中旬到越南探親,12月1日返台時出現發燒等症狀,隔日就醫住院治療,5日便出現紅疹,收治於隔離病房。疾管署18日再新增4起麻疹個案,包括3例國內感染及1例境外移入,國內感染者為30多歲男性、30多歲女性和另一名30多歲女性,分別為先前個案就醫接觸陪病家屬、急診就醫接觸護理人員,以及環境清潔人員,3人均是於院內遭傳染;另有1起是同班機旅客,列為境外移入個案。疾管署說明,該名同班機旅客先前已由衛生單位匡列為接觸者進行衛教及追蹤,並於出現疑似症狀後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研判係因搭機過程接觸該名確診個案感染。而這4名新增確診病例發病日介於12月11日至13日,初步研判為同起群聚事件,截至目前共計5人確診。為此,疾管署與地方政府衛生局於12月17日至該醫院實地訪查,並建議院方加強相關感控措施,包含建立全院員工施打MMR疫苗資料、檢驗抗體陰性者安排補接種MMR疫苗、建立員工自主健康監測機制、停辦年底院內大型活動、辦理院內麻疹感染管制教育訓練等防治作為。另外,疾管署也指出,我國今(2024)年累計19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10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含4起群聚),另9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3例為航空器感染、其餘感染國家分別為越南2例、馬來西亞2例、泰國及柬埔寨各1例;今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至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5年同期最高。(圖/翻攝自臉書/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民眾非必要應減少前往醫療院所等容易傳播場所,病患及病患家屬進出醫院或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等,應做好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並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疾管署同時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並建議1981年(含)以後出生者,如獲悉前往東南亞國家等流行地區,可經醫師評估接種疫苗後再出國,以降低感染風險;出國時也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及暴露史。
流感重症、死亡雙創10年新高!疾管署宣布:擴大使用公費抗病毒藥 11類族群曝
流感疫情持續升溫!流感重症、死亡數創下10年同期新高紀錄,疾管署今(4日)宣布,自本月15日起至明年2月28日止,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對象,11類人可公費用藥。疾管署表示,為因應113至114年流感流行高峰期,決議自今(113)年12月15日至明(114)年2月28日期間,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的使用條件,新增對象為「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根據疾管署公布的11類公費用藥對象,包括1.「流感併發重症」通報病例、2.「新型A型流感」通報病例、3.孕婦經評估需及時用藥者、4.未滿5歲及65歲以上之類流感患者、5.確診或疑似罹患流感住院(含急診待床)之病患、6.具重大傷病、免疫不全(含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或流感高風險慢性疾病之類流感患者、7.肥胖之類流感患者(BMI≧30)、8.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適用期間:113年12月15日至114年2月28日)、9.類流感等群聚事件經疾病管制署各區管制中心防疫醫師認定需用藥者、10.「新型A型流感」極可能/確定病例之密切接觸者、11.動物流感發生場所撲殺清場工作人員。疾管署指出,類流感病患如有危險徵兆(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應儘速就醫,並由醫師依主訴與臨床判斷,評估是否符合公費藥劑用藥條件,經判斷符合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把握用藥時機;另由於目前流感抗病毒藥劑未列入健保給付項目,公費用藥治療的時機及必要性,仍由醫師依病患狀況及臨床專業決定。疾管署提醒,隨著時序入冬,已進入呼吸道病毒活躍時期,且今年的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數及死亡數均為10年同期最高,尚未接種流感疫苗的公費對象,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與學齡前幼兒等感染流感後易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接種。
本土麻疹群聚再+1!北部20多歲男確診 匡列接觸者328人
疾病管制署今(3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北部20多歲男性麻疹本土病例,為11月29日已公布之本土個案(北部30多歲男性,指標個案)同住接觸者,初步研判為同起群聚事件。個案於11月26日起因出現咳嗽、鼻炎、發燒、喉嚨痛等症狀,於11月27日曾至診所就醫,11月29日因後續出現出疹症狀,且因指標個案確診麻疹而被衛生單位匡列為接觸者,於當日下午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經醫院通報後檢驗確診,個案將於明日解除居家隔離。疾管署表示,針對群聚事件,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治工作,並持續進行相關疫調,亦針對與個案接觸之醫護相關工作者,進行疫苗接種史調查,未具抗體者安排儘速接種暴露後預防之MMR疫苗或IMIG免疫球蛋白;目前已匡列個案接觸者共328人,包括同住者2人、醫院及活動地接觸者326人,將持續健康監測與追蹤至12月21日。疾管署說明,我國今年累計14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7例為本土病例(含3起群聚),另7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2例感染國家為馬來西亞、2例為航空器群聚感染、其餘3例分別為泰國、柬埔寨及越南;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五年同期最高。疾管署指出,依據各國通報資料顯示,今年全球麻疹整體疫情為近10年第二高,僅次於2019年,於年初驟升後至3月達高峰,目前已回到往年同期水平,今年累積已逾28萬3千例,以歐洲區增加最多;近期於美洲加拿大11月初疫情仍有上升趨勢,尤以新不倫瑞克省及安大略省較為嚴峻;鄰近國家中泰國及越南胡志明市疫情嚴峻且正處高峰。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儘速通報,以利及時採取防治措施。民眾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紅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接觸史。同時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民眾出國期間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並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行為,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找到了!北市登革熱源頭在菜園 疾管署:病毒定序與新北群聚一致
登革熱疫情蔓延,疾病管制署5日公布透過病毒基因定序,證實文山區個案感染病毒型別與目前新北登革熱群聚一致,確認為同起群聚事件,由於感染者住處附近有1處菜園,目前已在周圍及出入口張貼「登革熱高風險警示區」公告藉此警示民眾。北市衛生局說明,3日公布北市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感染者為1名文山區70多歲男性,經調查感染者9月底陸續出現發燒、肌肉痠痛及噁心等徵兆,經就醫採檢後,確診為登革熱,據悉,他於潛伏期無出國,且無在登革熱熱區的新北市中和區及新店區活動,同住者也無症狀,本單位為了釐清感染源頭,因而對感染者進行病毒基因定序,直到5日確認病毒型別與新北群聚一致。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北市個案住處附近約1到2公里處有1處菜園,且為中和區確診個案活動地,衛生局及疾管署機動防疫隊到場調查後,竟查獲病媒蚊及孳生源,衛生局已在該處及周遭張貼「登革熱高風險警示區」公告,衛生局將派員到場清理及噴藥。疾管署說明,從9月下旬至10月4日根據統計本土登革熱累計共62例,分別為新店34例、中和26例、花蓮1例及台北文山1例,經研判後顯示均為新北新店中和群聚,且均感染登革病毒第2型,所幸目前病患皆無出現重症或死亡等情形。
宜蘭越南料理驚傳「食物中毒群聚」!累計32人上吐下瀉 縣府已勒令停業
宜蘭縣羅東鎮1家越南料理店發生疑似食物中毒群聚事件,截至今天(20日)下午5時,共計有32人出現腹瀉、嘔吐等症狀,經宜蘭縣衛生局追蹤,就醫民眾均已返家,縣府已勒令業者停業。業者透過臉書表達歉意,也強調不推諉卸責,會確保用餐環境的安全。該家越南料理店在網路評價逼近5顆星,但有民眾20日在網路上提醒,9月15日至17日有到羅東1家越南料理店用餐,如果有出現腹瀉、頭痛、發燒等症狀請通報衛生局,並稱該店家已經被通報疑似食物中毒。有民眾看到貼文後,稱自己親人在該店用餐後,出現上吐下瀉等症狀。還有人說吐到抽筋,因此半夜掛急診。宜蘭縣衛生局20日證實,該店確實有發生疑似食物中毒群聚事件,截至今天下午5時,有12男20女出現腹瀉、嘔吐、發燒等症狀,經追蹤均無大礙,18日之後無個案發生。衛生局表示,接獲通報後立即前往該餐飲業者調查,缺失部分有生熟食未分層管理、紗窗未完全遮蔽、食材未落實離地等,均已開立限期改善通知書,同時抽驗生熟食刀具砧板送驗。衛生局指出,因違規情節嚴重,依《食安法》命業者在調查期間暫停供應餐食,經餐飲作業場所複查合格後始可復業,檢驗結果預計10至14天出爐。衛生局也提醒民眾要謹記生熟食分開、注意食物保存溫度等原則,以防止食物中毒發生。該家業者透過臉書表示,他們4年多來沒有更改料理方式,也都有如實完成清潔、消毒等作業,也在檢討是哪一處環節出問題,對此事件感到歉疚與自責,也不會推諉卸責,後續醫療給付賠償等事宜一定會負起責任,檢驗報告出爐後會再向外界說明。
中秋烤肉要注意!秋季腹瀉疫情上漲 就診人次近13萬
近期全國腹瀉疫情仍未趨緩,近5週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近四週腹瀉群聚通報數有90多件,為5年來同期新高,顯示這一波腹瀉疫情有可能來勢洶洶。依照往年資料來看,國內秋季腹瀉疫情通常在中秋節前後會有一波高峰出現,羅一鈞發言人預估要到中秋後,觀察腹瀉疫情上升的情形,才能確定疫情是否在9月下旬會有反轉,提醒民眾在中秋節時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引起腸胃炎、腹瀉問題。腹瀉就診近13萬人次 群聚通報近百件、細菌性病原增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第35週(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9,536人次,較前一週12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只低於去(2023)年同期。另外,全國近四週(第32至35週)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提到,腹瀉群聚發生場所最主要是在餐飲旅宿業,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共有48起,檢出病毒以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仍以諾羅病毒為多,但疾管署表示,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提醒民眾也要留意。中秋烤肉避免生食 食物應澈底烤熟、注意保存等食用受汙染的食物/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感染等,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大規模腹瀉群聚事件。中秋節將至,許多民眾會與親友歡聚烤肉,羅一鈞發言人表示,特別在中秋烤肉的時候,民眾常會拿魚貝海鮮、肉類等來烤,如果沒有澈底烤熟或煮熟,吃下去就有可能感染到食材所帶有的病原而引起腸胃炎或腹瀉等,因此呼籲民眾烤肉開心團聚,但是務必儘量避免生食,並要烤熟,以免將病菌吃下肚。另外疾管署也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都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備餐環境及烹製食物調理過程也需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且食物須注意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以預防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傳播。
中秋烤肉「無煙低碳」成趨勢 營養師揭密健康吃法
中秋節將至,烤肉成為許多家庭歡聚時必不可少的活動。然而,隨著環保與永續理念的日益普及,傳統的碳烤模式正悄然轉變。根據《網路溫度計》的調查,「無煙烤肉」話題的關注度不斷攀升,其中大眾所探討的焦點包括「自備」、「環保」、「健康」、「地球」等熱門關鍵字,顯示低碳烤肉逐漸成為現代人烤肉的新潮流。大多民眾選擇烤肉食材時,多半會傾向選擇油花多、軟嫩的肉片,或反覆刷上烤肉醬,其實容易攝取過量的脂肪和鹽分,營養師夏子雯提醒,選擇健康的食材與烹調方式尤為重要,「建議烤肉一定要搭配蔬菜,加入彩椒、菇類、筊白筍、茄子等含有膳食纖維的蔬菜,不僅攝取到豐富的膳食纖維以及營養素,還能平衡肉類的油膩感、干擾油脂的吸收。其次,烤肉醬要選擇低鹽,或是使用無加鹽的調味粉,也是不錯的選擇,另外少用醬料,就能減少不必要的鹽分攝取。」此外,營養師夏子雯也建議,可以選擇無煙烤肉的方式,不僅減少了燃燒碳所產生的有害物質,還能避免過多的油煙,對環境與健康都更友善。然而,對許多人來說備料、烤肉耗時又費力,不少店家除了能購買現烤串燒,還可選購新鮮生料,不過,在琳瑯滿目的選擇中,如何挑選負擔較輕的搭配同樣重要。營養師夏子雯建議:「若擔心過多的肉類會過於油膩,可以選擇肉片捲蔬菜的串料,像是培根捲金針菇、牛肉片捲番茄、或蔥肉捲等,都是相對健康的選擇。至於飲品也可以選擇無糖綠茶,是解油膩的理想搭配,以平衡整體的膳食負擔。」根據疾管署統計,今年上半年諾羅腹瀉群聚事件中,有47件為食用烤蚵相關,營養師夏子雯也特別叮嚀,水產貝類盡量避免生食,徹底加熱再食用,使用器具也一定要採取生熟分開,除了留意烤肉食材保存,料理前後也要記得用肥皂勤洗手,才能避免病毒或細菌找上門!
上周近13萬人腹瀉!醫曝濕紙巾擦沒用 最有效方法是這個
疾病管制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仍未趨緩,且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呈上升趨勢,籲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疫情傳播風險。對此,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酒精對諾羅病毒不佳,所以用濕紙巾擦拭、酒精乾洗手等沒有用。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9,536人次,較前一周12萬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近5周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周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腹瀉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備餐環境及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且食物應注意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且須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蛋、肉類及魚貝類等),以預防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傳播。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向《ETtoday新聞雲》表示,酒精對諾羅病毒不佳,所以用濕紙巾擦拭、酒精乾洗手等沒有用,還是要用肥皂濕洗手。至於何時手部清潔,黃高彬直言,多數人認為「飯前便後」,但應該要擴增為「飯前飯後,便前便後」等4個時間點。另外,中秋節將至,許多人都會舉辦烤肉活動。黃高彬提醒,諾羅主要和海鮮、飲水污染有關,民眾吃海鮮一定要煮熟。
今年腸病毒「病例異常」 台大醫示警開學慎防6大傳染疾病
今(30日)是全國中小學開學日,感染科專家、台大醫師黃立民也提醒,開學後預期有6種疾病將會增多,其中腸病毒尤為棘手,因為今年的疫情趨勢「非常異常」。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也要注意腸胃炎威脅。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近期兒科因腸病毒就診的病例增加,「情況相當異常」,因為過往腸病毒會在暑假期間脫離流行,直到開學以後才又有一小波疫情,沒想到今年卻反常。黃立民指出,隨著開學病例數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且目前已經出現重症病例,尚不確定是病毒變異變強,還是民眾抵抗力下降所致。黃立民也提醒,腸病毒容易變異,若病毒不斷重組,可能會變得更強,而經歷新冠疫情後,民眾的免疫反應也有可能減弱。黃立民強調,預防腸病毒的最有效方法是徹底做好手部衛生。黃立民說明,學校和家長應加強教育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落實勤洗手,生病時應在家休息。學校方面則應加強環境消毒,並考慮在教室內放置紫外線消毒設備,以降低傳染風險。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要注意腸胃炎威脅。疾管署指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隨著暑假進入尾聲,本週校園開學,尤須注意學童間的密切互動將增加腸病毒傳播風險,也可能增加家庭及社區群聚感染的機會。疾管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後也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4週(8月18日至2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另全國近4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32.4%)。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諾羅病毒潛伏期約24-48小時,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以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傳播。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腸病毒流行期 台南開學前就診人次增加
本周五是國中小開學日,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全國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台南截至8月27日腸病毒急診就診人次22,798,較去年同期增加7.3%;為避免腸病毒疫情傳播,台南市衛生局9月底前將完成全市國小、幼兒園年度防疫措施查核,防止腸病毒於校園及機構內傳播。抗菌以500ppm濃度漂白水(漂白水:水=1:100)消毒才有效,其他常見清潔劑(酒精、酚類等)則不具腸病毒消毒效果。為避免腸病毒疫情傳播,台南市衛生局將於9月底前完成台南市校園210家國小及580家幼兒園年度第二次腸病毒防疫措施查核作業,並督導校園及機構內員工應落實相關防疫措施,防止腸病毒於校園及機構內傳播。此外,持續透過發燒監測或入園口腔篩檢,以達校園或機構人員健康監測之目的,盡早進行環境隔離和清消;若出現幼學童群聚事件,也會立即進行疫調、環境查核與病毒口腔採檢,釐清社區流行病毒株,避免群聚延續擴大。衛生局提醒,腸病毒的傳染力強且開學日將至,除家庭手足間,校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場所,也易因密切接觸、頻繁互動而造成傳播風險,籲請民眾仍應提高警覺,家長及教托育機構教職員工,務必教導幼兒及學童們正確洗手的五步驟「濕、搓、沖、捧、擦」及洗手五時機「看病前後洗手、用餐前、接觸幼兒前、如廁後、擤鼻涕後」,落實個人衛生。衛生局指出,學童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也應遵守「生病不上學」的防疫措施,並與其他嬰幼兒適度區隔,亦針對幼童常接觸的門把、桌椅、玩具、室內遊戲等環境,以500ppm濃度漂白水(漂白水:水=1:100)進行定期消毒,降低病毒傳播,其他常見清潔劑(酒精、酚類等)則不具腸病毒消毒效果。台南市長黃偉哲呼籲, 5歲以下幼童為併發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應留意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手腳無力、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性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儘速至本市5家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成大醫院、永康奇美醫院、郭綜合醫院、臺南新樓醫院、麻豆新樓醫院)就醫,以掌握黃金時間治療,降低重症發生的機會。
凱米颱風釀中南部水患!憂心登革熱再起 衛福部示警「未來2周」是關鍵
凱米颱風重創台灣中南部,甚至爆發多起水患,雖然如今颱風已過境,但由於積水問題,外界也擔憂登革熱疫情恐再度爆發。除此之外,醫界也擔憂鉤端螺旋體、類鼻疽等疫情會隨之爆發。目前傳出衛福部已發醫界通函,要醫師關注發燒民眾的接觸史、受災情況。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也表示,未來兩周是關鍵。綜合媒體報導指出,2024年登革熱境外移入個案已達150例,創下5年來新高。專家擔憂境外個案數量越多,可能導致更大規模的本土疫情,2023年在台南、高雄的感染人數就曾衝破2.4萬大關。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颱風過後通常會出現傳染病疫情高峰,例如過去蘇迪勒和卡努颱風後,本土疫情都有顯著增加。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也提到,未來2周最為關鍵,就以高雄為例,目前積水都已經消退,大部分地下室積水也都抽乾,目前正動員人力進行積水之後的清消,預計8月9日前可以完成。為了防範疫情擴散,衛福部目前已採取多項措施,像是對受災的6個縣市調撥了11,992瓶酚類消毒劑,其中南投縣1,632瓶、雲林縣500瓶、嘉義縣500瓶、台南市4,624瓶、高雄市4,256瓶、屏東縣480瓶。其次,衛福部也發布醫界通函,要求醫療院所提高警覺,主動詢問病患的接觸史和受災情況。此外,疾管署也加強了對台南、高雄等登革熱高風險地區的監測。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風災過後的一週,是登革熱防治的關鍵期。他呼籲民眾主動清理居家環境,特別注意清除積水容器和檢查屋簷排水槽等容易滋生病媒蚊的地方。同時,他也提醒民眾在進行環境清理時要做好個人防護,穿戴適當的裝備以避免感染其他疾病。報導中也提到,除了登革熱外,民眾還需警惕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和腸道傳染病。羅一鈞建議,在受汙水影響的地區,飲用水需煮沸或選擇瓶裝水,並對居家環境和廚具進行徹底消毒。他特別提到,居家消毒可用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擦拭;遭汙染廚餐具應煮沸或用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進行消毒。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洪德仁提醒民眾,如出現發燒、頭痛、肌肉關節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主動告知接觸史,以利醫生進行診斷和檢驗。衛福部部長邱泰源表示,自7月23日發布陸上颱風警報至7月29日止,各地方政府已調撥34,404瓶漂白水供家戶消毒使用,尚存70,945瓶。目前收容所的疫情監測顯示未有特殊疫情和群聚事件發生。
百日咳累計16例「創5年同期新高」! 今再爆3人家庭群聚
國內2024年已累計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且今年病例數較近5年同期為高,疾病管制署於30日公布,國內新增1起百日咳家庭群聚事件,個案為10多歲男性,6月上旬起出現咳嗽症狀,7月中旬因症狀未改善至醫院就醫,於7月23日確診,其中案父及案姐有咳嗽症狀於7月29日檢驗陽性確診,目前都已無症狀或緩解。疾病管制署於30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同一起北部家庭群聚,首例個案為10多歲男性,從未接種百日咳相關疫苗,6月上旬起出現咳嗽症狀,後續咳嗽加劇伴隨吸入性哮聲及呼吸中止情形,7月中旬因症狀未改善至醫院就醫,經檢驗通報,於7月23日確診,匡列41名家庭及校園接觸者,其中案父及案姐有咳嗽症狀於7月29日檢驗陽性確診,目前3名個案已無症狀或緩解。衛生單位持續進行疫調、擴大匡列接觸者及安排評估預防性投藥與採檢。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2024年累計16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含4起家庭群聚關聯個案(共11例),今年病例數較近5年同期為高。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23、4、0、0、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2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占51%)為多,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疾管署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疫情上升,亞洲中國、韓國及菲律賓等皆出現明顯疫情且於4、5月起驟升,中國迄今累計報告33.4萬例病例,韓國累計3,170例,為兩國過往疫情高峰年之3至9倍;歐洲3月時整體疫情即達往年高峰期水準,其中捷克報告近1.8萬例最為嚴峻;美國累計近8,900例,為去年同期之4倍,加拿大、巴西亦有部分地區疫情明顯上升;澳洲則報告1.2萬例,達往年高峰年水準。疾管署說明,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國內五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b型嗜血桿菌及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之第三劑、第四劑接種完成率分別達96%及94%,於國小入學前完成五合一疫苗接種均可達98%以上;另國小學生四合一疫苗(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之接種完成率則在97%以上。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疾管署提醒,今年百日咳疫情為近5年新高,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人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民眾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口罩禁令全面鬆綁 相關4大QA一次看
由於先前新冠疫情嚴重,指揮中心規定進入8大類場所必須要戴口罩。而在歷經1265天,疾管署考量國內新冠疫情持續穩定可控,且國際間陸續放寬防治措施,終於宣告解除口罩禁令,調整調整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為建議佩戴口罩場所,相關4大QA一次看。指揮中心於2020年12月宣布口罩禁令開始,強制8大場所需要戴口罩,而後隨著疫情逐漸退燒、可控,各場所也陸續鬆綁,僅剩國內醫療照護院所機構是唯一沒有解除的場所。不過疾管署也在5月進行傳染病防治諮詢會COVID-19防治組會議討論,決議於5月19日結束口罩禁令,調整新冠肺炎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中的民眾,及醫療照護工作人員佩戴口罩建議,並增訂「防範呼吸道傳染病,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須知」。Q1:口罩令鬆綁範圍?A1: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從強制佩戴口罩調整為建議佩戴。疾管署決議於5月19日結束口罩禁令。(圖/翻攝自衛福部疾管署)Q2:民眾佩戴口罩時機?A2:1.有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如:流感、COVID-19)或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咳嗽或打噴嚏)時,非必要請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如有必要進入,於有症狀期間及症狀緩解後5日內,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2.過去一週內曾與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觸、本身為免疫力低下(如:移植或血液腫瘤等病人)或是具有其他流感、COVID-19重症高風險者、探視或照護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落實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手部衛生,並遵循醫療照護機構內部相關規定或國家防疫政策佩戴口罩。3.本身為免疫力低下(如:移植或血液腫瘤等病人)或是具有其他流感、COVID-19重症高風險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落實手部衛生。4.探視或照護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時,應佩戴口罩並落實手部衛生。5.當醫療照護機構依社區疫情及機構內傳播風險評估,規範應佩戴口罩之管理措施時,應依醫療照護機構規定佩戴口罩。6.當國家防疫政策或主管機關規定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之管理措施時,應依政策規定佩戴口罩。Q3:醫療照護機構工作人員佩戴口罩時機?A3:(一) 工作人員應遵守標準防護措施,照護疑似或感染COVID-19病人應視其執行之醫療照護處置項目及場所,採取適當防護措施與個人防護裝備。並可視疫情風險或實務需要考慮擴大使用呼吸道防護和護目裝備的時機。(二) 醫療照護機構可依社區傳播風險評估與各單位實務現況(如:院內群聚事件、進入高風險單位,實施感染源控制措施,訂定應佩戴口罩之情境與區域管理規範。Q4:無法戴口罩的族群要如何進行防護?A4:2歲以下嬰幼兒或因身體、心理等因素未能佩戴口罩民眾,於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衛生紙遮掩口鼻,使用完畢後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執行手部衛生,降低傳播風險。疾管署也提醒民眾,呼吸道傳染病感染者可能症狀不明顯或生病前即有傳染力,且您不一定知道與您接觸的人是否可能會因為感染流感、COVID-19等呼吸道傳染病而有嚴重的病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遮蓋口鼻,可以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散播。2歲以下嬰幼兒或因身體、心理等因素未能佩戴口罩之民眾,於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衛生紙遮掩口鼻,使用完畢後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並執行手部衛生,降低傳播風險。疾管署強調,口罩規定鬆綁,民眾生活回歸常態仍應持續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好習慣;並籲請儘速踴躍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
全面鬆綁!5/19起醫療院所不強制戴口罩 有疑似症狀者除外
疾病管制署今(8)日表示,經召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COVID-19防治組」專家會議決議:考量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穩定可控,且國際間陸續放寬防治措施,「為防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進入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應佩戴口罩」公告將於本(2024)年5月19日停止適用,調整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為建議佩戴口罩場所。疾管署說明,因應防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之應佩戴口罩公告廢止,為建立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配合佩戴口罩之新常態,疾病管制署參考WHO、美國、英國等感染管制措施,於本年5月8日提至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COVID-19防治組會議討論,調整COVID-19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中民眾及醫療照護工作人員佩戴口罩建議,並增訂「防範呼吸道傳染病,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須知」。調整說明如下:一、民眾(一)有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如:流感、COVID-19)或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咳嗽或打噴嚏)時,非必要請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如有必要進入,於有症狀期間及症狀緩解後5日內,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二)過去一週內曾與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觸、本身為免疫力低下(如:移植或血液腫瘤等病人)或是具有其他流感、COVID-19重症高風險者、探視或照護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落實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手部衛生,並遵循醫療照護機構內部相關規定或國家防疫政策佩戴口罩。(三) 2歲以下嬰幼兒或因身體、心理等因素未能佩戴口罩之民眾,於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衛生紙遮掩口鼻,使用完畢後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執行手部衛生,降低傳播風險。二、醫療照護機構(一)工作人員應遵守標準防護措施,照護疑似或感染COVID-19病人應視其執行之醫療照護處置項目及場所,採取適當防護措施與個人防護裝備。並可視疫情風險或實務需要考慮擴大使用呼吸道防護和護目裝備的時機。(二)醫療照護機構可依社區傳播風險評估與各單位實務現況(如:院內群聚事件、進入高風險單位),實施感染源控制措施,訂定應佩戴口罩之情境與區域管理規範。(三)醫療照護機構應有適當的空調通風系統,且應依循廠商建議定期清潔、檢查、維護保養或更換系統相關耗材配件等,確保有效通風,維護室內空氣品質。疾管署強調,口罩規定鬆綁,民眾生活回歸常態仍應持續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好習慣;並籲請儘速踴躍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
口罩禁令5月19日起全面解除 民眾赴醫院可免戴
疾病管制署今(8)日將召開專家會議,決議從5月19日起解除口罩禁令,醫療(事)機構、老人福利機構皆改為「建議佩戴口罩場所」,也就是說,強制戴口罩規範全面解除。國內因應新冠疫情實施的口罩令超過千日,目前僅剩下醫療院所等醫事機構持續列為「應佩戴口罩場所」,目前新冠疫情雖然脫離高原期,處於低點但上下波動,因此口罩令是否再鬆綁才會受到關注。據疾管署表示,因應防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之應佩戴口罩公告廢止,為建立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配合佩戴口罩之新常態,疾病管制署參考WHO、美國、英國等感染管制措施,在今年5月8日提至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COVID-19防治組會議討論,調整COVID-19相關感染管制措施中民眾及醫療照護工作人員佩戴口罩建議,並增訂「防範呼吸道傳染病,民眾進入醫療照護機構佩戴口罩須知」。調整說明如下:一般民眾(一) 有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如流感、COVID-19)或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水、咳嗽或打噴嚏)時,非必要請避免進入醫療照護機構;如有必要進入,於有症狀期間及症狀緩解後5日內,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及落實手部衛生。(二) 過去一週內曾與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觸、本身為免疫力低下(如移植或血液腫瘤等病人)或是具有其他流感、COVID-19重症高風險者、探視或照護疑似/感染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入醫療照護機構應佩戴口罩,並遵循醫療照護機構內部相關規定或國家防疫政策佩戴口罩。(三) 2歲以下嬰幼兒或因身體、心理等因素未能佩戴口罩之民眾,於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衛生紙遮掩口鼻,使用完畢後將衛生紙丟進垃圾桶,執行手部衛生,降低傳播風險。醫療照護機構(一) 照護疑似或感染COVID-19病人應視其執行之醫療照護處置項目及場所,採取適當防護措施與個人防護裝備。並可視疫情風險或實務需要考慮擴大使用呼吸道防護和護目裝備的時機。(二) 醫療照護機構可依社區傳播風險評估與各單位實務現況(如院內群聚事件、進入高風險單位),實施感染源控制措施,訂定應佩戴口罩之情境與區域管理規範。(三) 醫療照護機構應有適當的空調通風系統,且應依循廠商建議定期清潔、檢查、維護保養或更換系統相關耗材配件等,確保有效通風,維護室內空氣品質。
諾羅病毒少量即可致病 食藥署提醒預防諾羅食物中毒4件事!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上週國內腹瀉健保急門診就診人次約為12萬人次,主要病毒為「諾羅病毒」。目前國內3大腹瀉群聚事件,包括王品案、藏壽司案、溪山里案等食物中毒疑似事件,也都有零星檢出諾羅病毒的陽性個案。諾羅病毒傳染力強,只要非常少的病毒量就能造成感染,容易導致腹瀉群聚事件。若吃到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品可能會導致食物中毒,近日相關案件層出不窮,因此食藥署特別提醒民眾「不生食、不生飲、勤洗手、要消毒」齊心防治諾羅病毒。國內3大腹瀉群聚事件 皆驗出諾羅病毒日前王品旗下的初瓦、嚮辣餐廳,傳出食物中毒疑似事件,造成逾百人上吐下瀉;藏壽司也傳出疑似食物中毒事件,10天內就有4起通報,而且分布在不同分店;而台北市士林區溪山里也有上百人,疑似飲用受汙染的水而產生不適症狀。經過疾管署檢驗發現,這3大群聚案件中,溪山里3名民眾、藏壽司3名用餐顧客,都檢驗出諾羅病毒,而王品集團旗下餐廳則有2名用餐顧客、2名員工、1名廚工,驗出諾羅病毒。食藥署表示,諾羅病毒常透過糞口途徑傳染,其傳染途徑包括未保持良好衛生習慣、與感染者密切接觸,或是食用遭污染的食品,常會造成患者嘔吐、腹痛、水樣腹瀉、發燒等症狀。諾羅無法用酒精乾洗手消滅 需濕洗手、勿生食生飲為防範諾羅病毒感染,食藥署提醒,酒精、乾洗手液是無法殺滅諾羅病毒的,需要使用肥皂或洗手乳將雙手洗淨,尤其是在飯前、飯後、如廁後應確實清潔手部,並減少觸碰口鼻,養成良好個人及食品衛生習慣。飲食也要特別留意,食藥署指出,像是貝類等水產品,具有濃縮病毒的能力,若生食受污染水域的水產品,則有可能造成諾羅病毒食品中毒,因此水產品應澈底加熱後再食用,切勿為了追求口感而忽略生食的風險。而餐飲業者更要注意衛生管理,除了手部清潔外,食藥署強調,餐飲業者務必要加強維護環境衛生,定時使用漂白水消毒廚房、廁所及餐飲等環境,烹調的器具也應保持清潔,並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管理階層則需落實食品從業人員個人衛生與健康狀況符合規定。為了讓民眾更加了解諾羅病毒的防治,食藥署也製作相關文宣品,並置於食藥署官網「防治食品中毒專區(https://www.fda.gov.tw/TC/site.aspx?sid=1816)」中,提供民眾及業者查詢。
諾羅病毒無特效藥可治!傳染途徑曝 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再工作
疾管署16日表示,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諾羅病毒傳染力強,只需極少的病毒量便可傳播,故容易引發群聚感染,提醒民眾務必留意手部衛生與飲食安全,如有腹瀉情形,待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以後再恢復上班上學,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4月7日至13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萬9848人次,較前一周12萬868人次上升15.7%,與去年同期相當;另全國近四周(第12至15周)共接獲203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高於去年同期(54起),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出陽性案件計56起,以檢出諾羅病毒為主(45件,佔80%)。疾管署提醒,諾羅病毒常透過糞口途徑傳染,傳染途徑包含未保持良好之衛生習慣、和患者密切接觸、接觸或食用患者的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品,故民眾在烹製食物時應使用安全的食材來源、食品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疾管署表示,由於諾羅病毒目前無特效藥可治療,民眾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症狀,建議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營養,至嘔吐或腹瀉等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或工作,且為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受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馬桶、門把等器物表面如被污染,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消毒清理。疾管署呼籲,民眾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應落實勤洗手;烹製菜餚應選擇新鮮食材,注意食材衛生與保存,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生熟食應分開處理。有疑似症狀者(尤其是餐飲業廚工)應在家休息,如需外出者,應配戴口罩,避免傳染給他人。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染諾羅病毒「吐到一直哭」:要不要人活! 他崩潰勸外食要小心
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對此,有網友哀號,諾羅病毒簡直要死人,一直狂吐,連吃藥都吐,大家吃外食要小心。網友在PTT以「諾羅病毒簡直要死人」為題發文表示,一直狂吐也沒辦法睡覺,躺在床上就是想吐,東西吃了也都吐出來,吃藥也是,「要不要人活啊!全身痠痛都會有刺刺的感覺,還一直低燒,超討厭諾羅病毒,吐到一直哭,好痛苦。」網友也以自身例子提醒大家,大家吃外食要小心。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本月7日至13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萬9848人次,較前一周12萬868人次上升15.7%,與去年同期相當;另全國近四周(第12至15周)共接獲203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高於去年同期(54起),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出陽性案件計56起,以檢出諾羅病毒為主(45件,佔80%)。疾管署提醒,諾羅病毒常透過糞口途徑傳染,傳染途徑包含未保持良好之衛生習慣、和患者密切接觸、接觸或食用患者的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品,故民眾在烹製食物時應使用安全的食材來源、食品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疾管署表示,由於諾羅病毒目前無特效藥可治療,民眾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症狀,建議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營養,至嘔吐或腹瀉等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或工作,且為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受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馬桶、門把等器物表面如被污染,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消毒清理。
單周腹瀉人次逼近14萬 多在餐飲旅宿發生「8成是諾羅」
疾管署今(16)日表示,近期國內腹瀉就診人次上升,餐飲、旅宿業腹瀉群聚事件頻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主。由於諾羅病毒傳染力強,只需極少的病毒量便可傳播,故容易引發群聚感染,提醒民眾務必留意手部衛生與飲食安全,如有腹瀉情形,待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以後再恢復上班上學,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上((4月7日至13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萬9848人次,較前一週12萬868人次上升15.7%,與去年同期相當;另全國近四週(第12至15週)共接獲203 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高於去年同期(54起),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出陽性案件計56起,以檢出諾羅病毒為主(45件,佔80%)。疾管署提醒,諾羅病毒常透過糞口途徑傳染,傳染途徑包含未保持良好之衛生習慣、和患者密切接觸、接觸或食用患者的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食品,故民眾在烹製食物時應使用安全的食材來源、食品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疾管署表示,由於諾羅病毒目前無特效藥可治療,民眾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症狀,建議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營養,至嘔吐或腹瀉等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再恢復上學或工作,且為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受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馬桶、門把等器物表面如被污染,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消毒清理。疾管署呼籲,民眾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應落實勤洗手;烹製菜餚應選擇新鮮食材,注意食材衛生與保存,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生熟食應分開處理。有疑似症狀者(尤其是餐飲業廚工)應在家休息,如需外出者,應配戴口罩,避免傳染給他人。
年後腹瀉就診多2成!逾9成群聚感染「諾羅」 酒精難滅、傳染力強怎防?
春節後民眾因為腹瀉問題求診的比例明顯上升,群聚通報案件數也增加。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春節後的腹瀉就診人次比春節前多了2成左右,其中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且群聚事件主要發生場地以餐飲旅宿業為主。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像最近屏東烤蚵店的群聚案件,後續檢驗出來事實上也是諾羅病毒,呼籲民眾出遊不要只是噴酒精,它對諾羅病毒、腸病毒等消滅力是不足的,務必要「濕洗手」。腹瀉就診人次高於年前 4週內有127起腹瀉群聚案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上週(2月18日至2月2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42,682人次,較前2週(第7週及第6週分別為114,185、121,315)增加約2成,與近5年同期比較,僅次於2023年同期161,114人次。另外,近四週(第5至8週)共有127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較去年同期(93起)增加,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群聚主要的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為主(佔約8成),而這127起群聚事件中有67起有檢出病原體,其中檢出的病原體又以諾羅病毒為多(佔94%,共63件)。諾羅傳染力強做好「這些」預防 不能靠酒精乾洗手諾羅病毒是傳染力非常強的病毒之一,羅一鈞表示,它是冬季到春季之間最容易引起腸胃炎的病原體,而且沒有辦法透過酒精乾洗手消滅,因此特別提醒在這段流行季節出遊的時候最好是用肥皂或洗手乳濕洗手。另外,羅一鈞提到,很多食物中毒、腹瀉群聚事件可能都是跟生食魚、貝類等海鮮有關,所以特別呼籲民眾在這段期間盡量不要生食沒有煮熟的生食品,如:生魚片、生蠔等,特別是本身有慢性疾病、身體免疫狀況較不好的民眾,以免感染病毒後有較嚴重的病症。疾管署也提醒,若有腹瀉情形,應待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以後再恢復上班上學,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旅宿及餐飲業者應落實廚房及廁所等環境的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尤其是廚工)衛生及健康情形,如有不適症狀應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以確保其他員工及顧客健康。為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受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也應立即更換,馬桶、門把等器物表面如被污染,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消毒清理,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