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學期刊
」 地中海飲食嘴破是因火氣大?權威研究曝「恐和這牙膏」有關 建議補充3食物
嘴破是常見又惱人的症狀,雖然8成屬於輕微潰傷,約7至10天會自行痊癒,但嚴重的潰瘍可能超過1公分,且持續將近4週,有時甚至會留疤。耳鼻喉科醫師曾家承分享權威研究結果,建議有相關困擾的民眾避免使用含月桂基硫酸鈉(SLS, Sodium lauryl sulfate)的牙膏,多攝取薑黃素、蜂蜜或益生菌也有一定幫助。曾家承在臉書粉專「書米蟲的啃食日記」發文,根據美國醫學期刊《JAMA》發表的最新回顧文章,復發性口瘡性口腔炎(recurrent aphthousstomatitis)可能與基因、免疫、營養缺乏、過敏反應或系統疾病相關,特徵為一或多個圓形、淺的疼痛潰瘍,普通人一輩子有39%至50%會得到,發生頻率從1年1次到1月多次。醫師指出,口腔潰傷的嚴重程度分3種,最常見是輕度(佔80%),通常是1公分、圓或橢圓疼痛潰瘍,多於7至10天癒合;再來是重度(10-15%),傷口常大於1公分,痊癒期可長達4週,癒合後可能留疤;最少見的則是皰疹型,經常是數個小潰瘍融合成大潰瘍,約7至14天癒合,不會留疤。曾家承說明,口腔潰傷可能與基因、免疫、營養缺乏、過敏反應或系統疾病相關;另外,系統分折4個隨機研究,發現使用不含SLS成分牙膏可降低潰瘍發生率;治療方面,局部類固醇可降低疼痛,縮小潰瘍範圍,同時可優先考慮改用不含SLS成分的牙膏,或是透過雷射治療,但目前證據不足。醫生強調,臨床上口腔潰傷最重要是要排除口腔癌或其他系統性疾病的可能,確切病因雖不明,但正如大家熟知的說法「嘴破是因為火氣大」相似,它和不正常的免疫力造成免疫細胞胡亂攻擊口腔黏膜相關。另外,補充可能缺少的營養素、蜂蜜、薑黃或益生菌,有小型研究顯示或許有效,屬於姑且一試的治療選擇。
聽不清又不用助聽器 醫示警:恐加速聽覺與神經退化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家人說我電視聲音轉很大聲⋯」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方德詠表示,這是常見家中長輩剛開始被發現聽力退化的表現,雖然隨著年紀自然退化無可避免,但如果程度嚴重,等同少了一個感官刺激,對生理與心理影響將漸漸浮現,更會提高失智風險,建議做好日常保養或使用助聽器。聽力隨年紀退化 影響生理與心理在心理上,聽不清楚、溝通困難,會導致與人互動、社交活動減少,久而久之容易封閉在家,嚴重者甚至出現猜忌、情緒差、憂鬱等現象。在生理上,研究已經證實,重聽使得大腦工作負荷增加、接收外界刺激減少而導致認知功能下降、聽覺皮質萎縮,當重聽程度為中度時(40-70分貝),失智風險為聽力正常者的3倍,重聽達重度時(>70分貝),失智風險則高達5倍。著名的美國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在2020年針對失智症的預防與照護的報告中指出,失智原因與風險排名中,聽力障礙為第1位。控制聽損 是失智症首要保護因子年長者重聽,多數屬於感音神經性聽力受損(退化),退化速度因人而異,與體質遺傳有關係,沒有藥物與手術方式可讓受損的聽覺細胞與神經恢復。然而,減少外來的傷害、降低退化速度是可以控制的部分。研究證實,控制聽力受損是失智症最重要的保護因子。1.噪音:長期在噪音環境下工作者,聽力會受損,必須使用耳罩保護聽力,如果聽力已經受損,盡量避免長時間待在吵雜環境。2.慢性病:由於內耳耳蝸構造非常精密,需要高度的血液、氧氣供給,因此任何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血管硬化的事都該避免,其中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病⋯等慢性病,皆會影響血液供應,必須謹慎控制。3.生活型態:不菸不酒,食用少油少鹽的食物,也可補充一些抗氧化劑(維生素C、E,鋅,β胡蘿蔔素)。 選配助聽器 延緩聽覺與神經退化當聽力受損已經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則建議使用助聽器,如同視力不好需要眼鏡,聽力不好則需要助聽器幫忙聽見聲音。有如四肢久不運動會肌肉萎縮,聽覺也是如此,時常聽不清楚又放棄使用助聽器幫忙,聽覺細胞與神經退化會更加速。 1.建議從每天短時間2小時開始、再慢慢增加,室內適應後再到戶外,幾個月後,大腦自然會把一些不重要的雜音忽略,吵雜感便減少。2.配助聽器需要專業聽力師,根據自己的聽力圖調整,不適合借別人的來戴看看。3.如有雙側聽力受損就配戴雙側,因為效果加成,聲音較有立體感,在吵雜環境中的辨識會較好。 而雙側皆重度(>70分貝)聽損者,如果使用過傳統助聽器後,仍覺得只聽見模糊的聲音,對於語音的分辨差,則可考慮人工電子耳,取代內耳耳蝸功能,利用電極直接刺激聽神經。然而,電子耳需要經由手術植入,因此建議還是必須配戴過傳統助聽器,不適應者才考慮。 原文出處:老年性聽障與助聽器
連假鬧肥災3/連6年奪冠!地中海飲食被評「最讚」 減重又能防癌抗失智
如果不追求快速瘦身,而是想瘦得更長久,專家最推薦「地中海飲食」,研究顯示一年最多能減去10.1公斤。不只能減重,地中海飲食還能防癌、防失智,同時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因此被國際媒體連續6年評選為最佳飲食法,「根據2016年的美國醫學期刊,針對地中海飲食、低醣飲食、低脂飲食進行一年的對照實驗,結果發現地中海飲食可瘦下4.1~10.1公斤、低醣飲食可瘦下4.1~7.7公斤,而低脂飲食則是有人增加2.9公斤、有人瘦下5公斤,落差相當大。」程涵宇說,由此可知,相比於低脂飲食,地中海飲食、低醣飲食的長期減重效果更好又穩定。其中地中海飲食更被推崇為長壽飲食法,《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World Report)每年都會邀請專家票選年度最佳飲食計畫,近日公布2023年最新排名,地中海飲食再度奪冠,這已經是它連續6年登上榜首。許多歐美明星也都採用地中海飲食瘦身,包括莉莉詹姆斯(Lily James)和女神卡卡(Lady GaGa)、新一代貓女柔伊克拉維茲(Zoë Kravitz)等。所謂的地中海飲食,是指每天一定要吃全穀類、水果、蔬菜、豆類、天然辛香料、堅果等天然食物,同時攝取健康油脂,例如橄欖油、酪梨。此外,每星期吃兩次魚和海鮮、豆製品,適量的乳製品、雞蛋、偶爾吃雞鴨鵝。不僅要少吃紅肉,地中海飲食對甜品也有所限制,建議一周不超過2份甜品,包括糖、糖果、蛋糕、含糖的果汁與汽水。此外,每天至少要喝1500~2000 c.c.的水,以幫助身體代謝。營養師高敏敏認為地中海飲食有6大優點,包括低升糖指數,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膳食纖維有助腸胃消化;攝取多樣化蔬果,可吸收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以海鮮代替紅肉,熱量和負擔更低;攝取大量植物性食物有助降低癌症風險;攝取大量蔬菜能增加維生素B12、B6及葉酸,間接影響到腦部血循環,降低失智風險。地中海飲食提倡以魚、海鮮取代豬牛等紅肉,藉此減少攝取過多油脂與熱量。(圖/黃威彬攝)程涵宇則認為,無論是地中海飲食、168斷食或52輕斷食,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減肥方式,而且要安全。「例如有些人會每天嚴格控制攝取熱量,藉此快速減重,但這樣的方式可能會導致身體缺乏必需脂肪酸,進而造成脂溶性維生素利用率降低、導致肌肉流失,如此反而得不償失。」程涵宇說,如果經常採取錯誤的減重方式,一下子瘦、一下子又復胖,反而會讓身體的基礎代謝率愈來愈低,結果變成只吃一點東西,體重就立即反撲,最後愈減愈肥,體脂也隨之增加。更不用說來路不明的減肥藥物,不僅沒有安全保障,還可能含有禁藥成分,一旦錯誤服用可能傷肝、傷腎,反而危害健康。如果不知該如何正確減重,不妨諮詢專業營養師意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瘦身方式。
疫情拖累!醫示警「大腸癌人數恐暴增」 8症狀8飲食預防一次看
國健署今天公布最新十大癌症,大腸癌連續15年奪冠,而隨著疫情影響健檢、就醫檢查的意願,醫師預估大腸直腸癌新確診人數可能在2023年出現彈跳式大幅度成長。新冠肺炎席捲全球三年,台灣所有醫療院所都曾面臨群聚感染恐懼,讓許多民眾減少出入醫院頻率,即便身體發生異常,也不願意檢查原因,不自覺讓疾病逐漸惡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教授表示,根據2016至201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近四年大腸直腸癌確診人數都呈現上升趨勢,但由2016至2020年健保署門診資料、住院資料結合重大傷病檔分析,疫情肆虐的2020年數字卻呈現下滑,推斷與篩檢人數減少有關,預計疫情趨緩與政策放寬後,大腸直腸癌新確診人數可能在2023年出現彈跳式大幅度成長。臺北榮總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黃聖捷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治療方式不斷進步,不論治癒率與存活期都持續顯著提升,病患如果能及早發現,前三期治癒率平均能達7成左右,即便第四期腫瘤轉移,仍然有機會藉著化療配合標靶藥物,在多專科合作下切除腫瘤;黃聖捷醫師強調,當身體出現疑似症狀時,應立刻安排檢查,縱使罹癌,勇敢面對都能有良好的治療成果。黃聖捷醫師分享診間一名60歲李姓個案,突然發現自己排變習慣改變,時常才上完廁所不久就又想要蹲馬桶,某次看到糞便上有血絲,立即就醫檢查確診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腫瘤轉移可以說像滿天星,剛開始化療配合標靶藥物治療時,病情沒有惡化,但也沒有好轉,與病人溝通後決定將可用化療與標靶藥物全部用上,腫瘤竟然有縮小跡象,經評估能以手術移除,術後癌細胞已在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下獲得穩定控制,個案四年多來也沒有復發跡象。新冠疫情持續降溫,民眾對於前往醫院的恐懼也隨之褪去,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醒,疫情期間如果曾經有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小、重量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8大症狀,千萬不要猶豫立刻前往醫院檢查,即便確診晚期大腸直腸癌,能以手術治療都能有很高的治癒率;哪怕無法手術,在化療與多線標靶藥物接力治療下,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達約3年(35.97個月),相較未使用標靶藥物高出7.5倍,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以讓病情在當下獲得控制,擁有最好的治療成果,讓人生重拾未來希望。此外,《美國醫學期刊》的網路線上論文中,一項分析45篇回溯性研究的報告,共調查超過1千萬人以上,因此可參考價值頗高。這項分析還發現8種飲食習慣和較低的結直腸癌發病率有關,包括維持健康飲食習慣、採取地中海飲食、採取全素食飲食、採取半素食飲食、採取全穀物飲食、大量攝食豆類食物、多喝牛奶補充如鈣、鋅、鎂等微量元素和營養素,採取這些飲食習慣者,結直腸癌的發生率明顯降低。
新冠屍檢發現自體免疫細胞攻擊大腦 美研究發現腦霧成因
新冠肺炎已經肆虐全球許久,伴隨而來的還有後遺症,有些很快就會消失,但長新冠才是讓專家頭痛的。日前美國醫學期刊上發布了一個研究,發現造成腦霧的原因,或許日後有機會發明針對治療腦霧的方法。根據《法新社》報導,「大腦」醫學期刊上發表了對於腦霧的研究,作者Avindra Nath指出,患者經常會因新冠肺炎出現神經系統的問題,其潛在的病理生理過程尚不清楚。而實驗對象是針對9位因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腦部屍檢,這9個人年齡在24到73歲之間,是從該團隊從早期的研究中挑選出來的,因為他們根據掃描顯示出這些人大腦中的血管皆有受損。研究指出,他們沒有在大腦檢測出任何病毒,而發現是人自身的抗體攻擊大腦血管內壁的細胞,導致發炎和損傷。這也足以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在新冠痊癒後會有那些揮之不去的影響,包括頭痛、疲勞、味覺及嗅覺喪失、無法入睡以及腦霧,這個研究的發現也有助於日後為長新冠患者設計新的治療方法,例如一種針對血腦屏障的藥物。Avindra Nath也說「很可能這種相同的免疫反應在長新冠患者中會一直存在,從而導致神經元損傷」最後,他也強調「這些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治療意義」。
不當胖虎1/瘦得更長久!3大飲食法PK戰 「冠軍出爐」1年後瘦了10公斤
過完9天年假,許多人也發現自己體重跟著「升級」!營養師程涵宇說,如果覺得自己變胖、體脂增加,或因肥胖變得容易疲累,就建議開始減重,尤其若是過年期間胖了3~4公斤,更建議花一個月的時間慢慢調整回原本體重,否則脂肪一旦囤積在身上,就更難剷除。許多人急著減重,所以會嘗試較為激烈的減肥方式,日前宣布與邱澤結婚的藝人許瑋甯,因為實行「66斷食法」維持身材,近來就被廣為討論。所謂的「66斷食法」就是每餐只吃6分飽、晚上6點後就禁食,但因為長時間都處於飢餓狀態,所以執行起來頗有難度。此外,「極低熱量減肥法」也是近來的熱門話題,也就是每天嚴格控制攝取熱量,藉此快速減重,程涵宇提醒,這樣的方式可能會導致身體缺乏必需脂肪酸,進而造成脂溶性維生素利用率降低、導致肌肉流失,如此反而得不償失。藝人許瑋甯實行「66斷食法」維持好身材,但專家認為長時間處於飢餓狀態,對一般人來說頗有難度。(圖/侯世駿攝)另一個同樣無法長期執行的減肥方式,則是「單一食物減肥法」,例如每天只吃蘋果、只吃生菜、只吃小黃瓜之類的減肥法,程涵宇說,這樣的方式不僅會餓到發慌,也會有低血糖、肌肉流失、代謝變慢的問題,根本無法長久執行,結果變成只吃一點東西,體重就立即反撲,最後愈減愈肥、惡性循環,體脂也隨之增加。更不用說來路不明的減肥藥物,不僅沒有安全保障,還可能含有禁藥成分,一旦錯誤服用可能傷肝、傷腎,反而危害健康。程涵宇說,相較之下,168斷食法較為安全又有效率,但前提是要「固定時間」、「吃對食物」,否則也可能因為過度飢餓,出現頭暈、心悸等低血糖症狀,或是沒有攝取到足夠營養,結果反而不利健康。如果不追求快速瘦下來,但想要瘦得更長久,程涵宇建議採取「地中海飲食」、「低醣飲食」。「根據2016年的美國醫學期刊,針對地中海飲食、低醣飲食、低脂飲食進行一年的對照實驗,結果發現地中海飲食可瘦下4.1~10.1公斤、低醣飲食可瘦下4.1~7.7公斤,而低脂飲食則是有人增加2.9公斤、有人瘦下5公斤,落差相當大。」程涵宇說,由此可知,相比於低脂飲食,地中海飲食、低醣飲食的長期減重效果更好又穩定。所謂的地中海飲食,是指每天全穀類、水果、蔬菜、豆類、天然辛香料、堅果等天然食物,同時攝取健康油脂,例如橄欖油、酪梨。此外,每星期吃兩次魚和海鮮、適量的乳製品、雞蛋、偶爾吃雞鴨鵝,較少吃紅肉和甜食。晨光營養諮詢專科院長趙函穎營養師也認為,「低醣飲食的瘦身方式更好!」趙函穎舉例,早餐可以喝無糖豆漿、生菜沙拉、雞蛋;午晚餐只要掌握蔬菜比蛋白質多2倍的原則,改吃南瓜、地瓜這類優質碳水化合物,少吃麵、飯這類精緻醣分,就能吃得飽足又營養,同時又能循序漸進減重。
疫情蔓延!美研究病毒可能穿透口罩防護 實驗未拿N95測試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政府也呼籲要常洗手、戴口罩,來防止病毒感染,保護自己。現在有報告指出,無論是醫療口罩或棉口罩,都無法有效過濾病毒,這項研究結果引起大家關注;不過這項研究並沒有使用N95口罩來做實驗。美國醫學期刊《內科學年刊》指出,「無論是醫療口罩或棉口罩,都無法有效過濾病毒。」這項研究在2家韓國首爾醫院找了4位新冠肺炎病患,讓他們待在負壓隔離病房,分成戴口罩及沒戴口罩2組來做比對,並將培養皿放置離患者20公分處,指示患者對著培養皿咳嗽5次。結果發現,感染者戴上口罩咳嗽期間,還是無法有效過濾病毒,不僅會散播在環境中,口罩外層污染還比內層嚴重,雖然不知是否與患者咳咳嗽力道或病毒顆粒大小有關;從研究來看,口罩無法完全有效過濾病毒,若觸摸到口罩外層,勤洗手還是最重要的;而這研究報告也顛覆了人們以往對防疫的認知。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實驗未測試N95口罩的防護性,而其他口罩實驗報告也沒有說明病毒外漏原因,之後需要做更進一步的實驗、研究。
從疫情第2慘國家退到16名外 台灣防疫關鍵登美醫學權威期刊獲好評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擴散全球,然而台灣防疫措施讓國際間都紛紛大讚。美國醫學權威期刊JAMA,刊登一篇史丹佛副教授王智弘的文章,內容稱讚台灣迅速對應疫情,原本被預測可能是全球疫情第2慘的國家,因為管控得宜,確診人數的世界排名已經退到了16名之後,稱讚是「迅速應變並保護公民利益的典範」。這篇標題為「台灣面對新冠肺炎的因應」是由台灣出生的史丹佛教授王智弘等3人執筆,被刊登在美國權威醫學期刊「美國醫學雜誌」上,內容大讚台灣的防疫應對作為。王智弘在文章中分析,台灣政府的指揮團隊,從過年時預判情勢、迅速因應,預防大規模傳染,並且在邊境管理、資訊整合上管控風險,有效分配資源,更每天和人民溝通、取得信任,是應對危機、保護公民的最佳範例。他也在文章中提及,台灣在多年前SARS的疫情中,奠定了這次能迅速應變的基礎。台灣防疫經驗登上頂尖醫學期刊(JAMA)。(圖/截自JAMA Network)台灣防疫經驗登上頂尖醫學期刊(JAMA)。(圖/截自JAMA Network)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應變官莊人祥說「裡面主要針對大數據的分析、新科技及主動篩檢3大項防疫措施介紹,希望藉由台灣經驗給其它國家一些未來應變的指引」。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很開心台灣的防疫經驗能登上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日本人也稱讚禁口罩出口政策和實名制、泰國媒體也大讚口罩地圖、法國甚至也效仿台灣,全面徵用口罩再統一分配、中港網友也都相當羨慕台灣的防疫能力,創下防疫佳績,國際間有目共睹。
吃素也罹癌?營養師曝預防大腸癌關鍵
台灣人無肉不歡,大腸癌發生的機率也越來越高。一名曾罹患大腸癌的患者術後痊癒便開始注意飲食,決定吃素來均衡飲食,但萬萬沒想到,他的大腸癌卻在2年後復發了!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劉怡里營養師日前在節目《新聞挖挖哇!》分享案例,一名曾罹患大腸癌的病人為了不讓病情復發,決定改變飲食生活習慣,早上吃素食早餐,中午則是去買素食便當,三餐都吃得相當健康,豈料病情仍在2年後復發。對此,劉怡里表示,由於素食便當裡常會見到高油脂的加工品,像是大家都愛的素火腿、百頁豆腐、以及一些仿肉類食品,這些食物裡頭通常會參雜一些比較不好的油脂,讓大腸癌及乳癌復發的機率大大提升。劉怡里也引述美國醫學期刊報導,內文提到,國外研究團隊花了7年時間觀察7萬7千多人的飲食習慣,並將吃肉、吃全素的人、吃魚素的人來比較,其中吃全素的人,能預防大腸癌的比例大約20%。另外,劉怡里表示,如果你吃素食,裡頭加一些魚進去,改吃魚素的話,預防大腸癌的比例竟高達43%!這個結果也讓她相當驚呼:「現在就是顛覆我們的想法,你不見得要吃全素,反倒是加點魚進去。魚裡面富有Omega-3脂肪酸,可以去預防發炎這件事發生。只要大腸的上皮細胞減少發炎刺激,相對你的瘜肉發生率也會比較少,也不會走到後來大腸癌的發生。」
心臟病患養狗 死亡風險降低24%
根據美國醫學期刊《循環》雜誌(Circulation)的一項研究指出,有養狗的心臟病或中風病患,會比沒有養狗的病患長壽,面對死亡的風險會低24%。這項研究更收集了380多萬個的病例進行分析,以10年為一個研究時期;研究發現,有飼養狗隻的心臟病或中風病患,除了死亡風險低24%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狗主,再患病的風險也會降低65%。另一個研究,則是根據瑞典國家病人病例的數據進行調查,範圍包括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間,患有心臟病或中風的40至85歲瑞典人的身體狀況。研究人員收集的181,696名心臟病患中,有5.7%養狗;而154,617名中風患者中,有4.8%養狗。在考慮年齡、健康、婚姻狀況、收入等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患有心臟病的獨居人士若有養狗,會比沒有養狗的獨居病患,在病發後1年內面對的死亡風險低33%,而患中風人士面對的死亡風險亦低15%。對此,瑞典烏普薩(Uppsala)大學流行病學教授Tove Fall表示,孤獨及久坐的生活方式,是過早死亡的主因之一,而養狗是讓狗主到戶外散步的主要動力。而帶領這項研究的多倫多大學西乃山醫院的Caroline Kramer醫生表示,有犬科動物作同伴,可令狗主降低血壓、改善膽固醇及降低患抑鬱症的風險。
【電子菸毒入校園4】身體如慢性中毒 爆米花肺無藥可醫
根據美國醫學期刊《兒科》(Pediatrics)報導,一名原本身體健康的十八歲高中女生,開始抽電子菸不久,便出現呼吸窘迫、咳嗽和胸部刺痛的症狀,而且無法深呼吸。三周之後,她因為情況變糟被送急診,然後又被送進重症加護病房。她的肺因為電子菸中的化學物質受損發炎,進而引發免疫系統反應,導致血管滲漏(Leaky),造成肺部嚴重積水。《兒科》同時也報導,學者針對兩名懷孕婦女的一份研究證明,孕婦媽咪抽電子菸,對胎兒的體重生長和肺部有影響。除了街頭林立的電子菸店外,連夜市的路邊攤都有人兜售,甚至現場調配菸油。(圖/讀者提供)毒理專家招名威教授說,「丁二酮」是最常出現的電子菸成分,也暗藏健康危機。「十多年前,美國一家生產微波爆米花的工廠工人生病,發現這些工人因為吸入丁二酮等化學物質,造成這些化學微粒沉澱在肺部導致阻塞,因而罹患阻塞性細支氣管炎。」毒理教授招名威表示,電子菸成分不明,層層堆疊後可能導致慢性中毒。(圖/招名威提供)因此這個疾病被暱稱為「爆米花肺」,而美國職業管理局也在2015年針對「丁二酮」訂定規範,建議十五分鐘內吸入的「丁二酮」不可超過25ppd,以免對健康產生影響。「這個量很容易超標!」招名威說,尤其電子菸可以自己添加成分,更難控制劑量。「丁二酮是化學合成物,本身成分已經很複雜,再加上電子菸其他不明成分,又吸食過量,層層堆疊下來就是身體的慢性中毒。」目前醫界對「爆米花肺」仍束手無撤。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右二)指出,許多年輕人以為電子菸抽的是水蒸氣或維他命,但裡面的有害物質非常多。《周刊王》呼籲,吸食電子菸有礙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