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消防局
」冬季使用暖氣須注意 嚴防一氧化碳中毒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外電報導】開工寒流發威!近期各種暖器、暖暖包、防寒衣物熱銷,但若不謹慎使用電暖器,恐引起火災、一氧化碳中毒!美國消防局局長洛瑞摩爾梅雷爾(Lori Moore-Merrell)等專家提醒民眾,使用電暖器有6個重點,讓人取暖的同時也保持安全。據《CNN》報導,洛瑞摩爾梅雷爾表示,暖器每年在美國引起的火災,平均造成65人死亡和150人受傷。有鑑於此,她呼籲民眾使用電暖器要注意以下重點:1保持至少90公分距離暖器應與任何易燃物保持至少3英尺(約91.44公分)的距離。暖器是一個熱源,起火的主要原因是距離易燃物體太近,例如沙發、窗簾、紙張等,恐會導致火災。除了遠離易燃物,局長也建議將暖器放置在平坦、穩定的表面上,以免傾斜。2避免無人看管局長呼籲,使用暖器有很大的風險,無論民眾在睡覺或是離開房間,只要無法留意暖器,就應關閉電源,「雖然天氣寒冷時很不想關閉暖氣,但只要把暖器想像成一根蠟燭,當你離開房間時,你不會讓蠟燭燃燒吧,使用暖器也應如此。」3放在兒童和寵物接觸不到的地方特別要注意,暖器應放置在兒童和寵物接觸不到的地方,以免意外燙傷。休斯頓消防局發言人馬蒂布斯舉例,有養貓的民眾就會知道,貓無法到達的地方很少,因此若家中有養貓,建議在暖器附近放置一個屏障,既可讓寵物保持安全距離,也能保持通風。4延長線插座恐無法負荷電力除了接觸易燃物,暖器火災的一大風險肇因於使用延長線插座。延長線插座恐無法負荷電暖器所需的電力,如果不堪重負,可能會引發火災,因此建議民眾使用牆上的獨立插座。5加用火災警報器和一氧化碳偵測器冬季常發生一氧化碳中毒意外,且一氧化碳無色無味,因此民眾很難發現意外,相當危險。布斯說明,有的民眾家中沒有中央供暖系統,就坐在發動中的汽車,或將烤架帶進家生火取暖,這是高危險行為。他建議,確保安全的第一道防線是使用火災警報器,包括火災警報器和一氧化碳偵測器,每個月都應檢查能否正常運作,且更換電池。6留意「火焰顏色」與故障跡象新型電暖器通常具有安全防護功能(如過熱自動斷電、防傾倒斷電),可在機器出狀況時自動斷電;然而舊型暖爐卻沒有此類功能,因此「火焰顏色」就是判別重點,藍色火焰是正常完全燃燒,但橘色火焰代表燃燒不完全,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應立即關閉。 專家最後呼籲,取暖和確保安全同等重要,民眾應做好預防措施並適當使用家電,才能舒適度過冬季。 原文出處:If you use a space heater for warmth, simple steps can help you stay safe
「火燒電動車恐瞬間飆1500度」醫曝自救3步驟 僅數秒能脫困籲牢記
「小旋風」林志穎今(22日)發生嚴重車禍,自駕特斯拉Model X載著兒子行駛在桃園市中正北路時,自撞機車分隔島,導致車輛起火燃燒,幸好2人送醫後無生命危險。此事引發外界熱議,除消防隊指出電動車燃燒撲滅困難外,急診室醫師也表示「車禍+火燒車,往往在臨床上是最難處理的急症之一」,並分享碰上火燒車的「自救步驟」。急診醫師翁梓華於個人臉書粉專「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發文指出,在急診室常會遇到車禍急救個案,其中車禍加上火燒車的個案,往往是臨床上最難處理的急症之一,且與傳統汽油車相比,電動車燃燒對於人體的傷害甚至可能更嚴重一些。貼文接著提到,根據美國消防局統計,火燒車大約佔了總火災的16%左右,且嚴重程度通常相當高,因為除了車禍導致的創傷外,火燒車可以讓局部環境瞬間達到「將近攝氏1000度」,如果是電動車,鋰電池化學液體外漏燃燒甚至可能達到1500度高溫,加上濃煙造成的嗆傷,都讓火燒車案件往往相當致命。 電動車的鋰電池模組一旦發生起火,不但火勢強烈且不易熄滅,還會釋放有毒氣體。(圖/桃園市政府消防局提供)「比起一般車禍,火燒車的車禍脫困時間往往只有數秒鐘到一分鐘」,翁梓華接著引用美國「Arrivealive」建議的火燒車脫困步驟,呼籲讀者熟記,包括「立刻熄火、開門開窗」、「拿衣物保護身體進行脫困」以及「迅速離開燃燒車體維持至少30公尺遠」。貼文呼籲如不幸遭遇火燒車,應立即馬上熄火並靠往路邊,並且避免車內氧氣在短時間內消耗完,應立刻開門開窗,爭取逃生機會;接著由於火燒車瞬間,車體各處可能瞬間產生高溫,此時應想辦法用身上的衣物包著手,想辦法開門或破窗進行脫困。最後則是由於火燒車最常見成因主要分為「引擎燃燒」、「油箱燃燒」,都可能延燒產生爆炸,因此建議遠離至少30公尺以上的距離,避免爆炸導致的傷害。急診醫師翁梓華分享火燒車自救3步驟。(圖/翻攝自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臉書)
男童拍攝TikTok挑戰「咻聲瓶」導致嚴重燒傷 美國消防局急警告
近期美國TikTok興起一場「咻聲瓶」(Whoosh Bottles)拍攝挑戰,不少網友都希望能夠呈現「咻聲瓶」獨特形狀的火焰。但日前傳出,康乃狄克州一名12歲男童在挑戰拍攝時,卻意外導致自己全身大範圍燒傷,最後還因此住院。當地消防局也警告,這類的挑戰雖然具有科學教育的意義,但如果操作不當,很容易導致意外發生,呼籲父母們要多加注意。所謂的「咻聲瓶」,就是讓容器內部充滿氣態的乙醇,此時在容器瓶口點火的話,火焰燃燒氣態乙醇時就會出現非常獨特的形狀,甚至還會發出「咻」的響聲,因此這個實驗又被稱為「咻聲瓶」。而綜合外媒報導指出,近期「咻聲瓶」在TikTok上可以說是十分火熱,不少網友都嘗試挑戰這個科學實驗,但美國康乃狄克州有一名12歲男童在挑戰時,因為操作失誤不慎發生意外,最後導致全身大面積燒傷,目前正在住院治療中。消息傳出後,也引起不少民眾的關注。當地消防隊隊長馬卡雷利(Matt Marcarelli)則表示,在不安全的環境下進行這項實驗,容易發生意外,甚至有可能讓屋子失火。消防局長米勒(Charles Miller)也呼籲,家長應該要與孩童多加溝通,這類的挑戰雖然具有科學教育的意義,但如果操作不當,很容易導致意外發生。而TikTok發言人也表示,目前正在刪除在平台中沒有於安全環進下進行的「咻聲瓶」挑戰影片,而保留下來的「咻聲瓶」影片將會標記相關警告標語。
火災發生躲「廁所」是錯誤觀念!房門未防火易熔毀 睡前養成關門習慣爭取逃生
彰化防疫旅館釀火警憾事,導致消防員命喪火場,甚至有居家檢疫者,擔心逃出門恐遭罰不敢出門喪命,一般來說發生火警,民眾在情急之下會躲進有水源的廁所,但專家指出這是錯誤觀念,因為大部分的浴室門是塑膠材質,高溫燒熔反而更危險。專家建議當下應該關門塞住門縫防治濃煙竄入,並靠在通風處等待救援、或靠近垂直逃生水平避難。(圖/翻攝畫面)據《三立新聞網》引述新北市消防局火災預防科科長程昌興的說法,「一般大樓的話我們避難逃生,垂直一定是逃生、水平是避難,哪怕是一道木門它也可以阻擋火勢一段時間,所以如果貿然的逃出去被濃煙嗆傷不如躲在家裡面,但切記要隨手關門」。(圖/翻攝自臉書社團彰化大小事)火災發生時,常見到門一開整個濃煙往房內竄,這時候絕對不要硬向外衝,正確作法是將門關上,並找毛巾或衣物塞住門縫,避免煙霧竄進來,同時靠近通風處打開門窗求援。不過民眾還是有錯誤觀念,會跑到像是有水源的廁所,其實火災發生時,濃煙整個竄進廁所,裡頭的門很容易因為高溫侵蝕甚至造成傷亡,原因是一般廁所的門幾乎沒有防火功能,若是塑膠材質的門,受高溫熔毀更加危險。近幾年國外消防員也倡導,睡前養成關房門的習慣,若遇到火災可以阻隔火勢爭取逃生機會。據美國消防局表示,家中若發生火災,火勢蔓延時關閉房門的話,房內平均溫度會低於攝氏約37.7度,若房門是打開的情況,平均溫度可能會超過攝氏537度。此外,由於現代家具材質的關係,若不關門,火勢延燒速度會讓人來不及逃生,40年前,警報器若是響起,屋主有17分鐘可以逃離,但現在不到3分鐘,真正火警發生時恐怕連3分鐘都不到,因此建議大眾保持冷靜外,使用正確逃生避難方法,才可大幅提升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