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奇異
」風電貴森森1/台灣陸域建置成本 比大陸高四倍
蔡政府所規劃的能源政策,是設定在2025年要將核能發電歸零,而核電的缺口,將由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發電來補上,其中風力發電也是再生能源中重要的一環,不過在台灣要蓋風力發電,從土地、設備、維護、回饋金等成本繁瑣,讓廠商有苦難言。根據本刊取得的大陸西北某風場陸域風力發電的建置成本分析,中國建置陸域風店每1MW(百萬瓦)的成本,包含設備費用、安裝費用及其他費用,大約在520萬元人民幣,換算約2280萬元新台幣。至於台灣,以台電陸上風電第五期標案為例,2021年11月招標的布袋港站3機組共9.9MW,得標價為5.49億元,平均1MW約5545萬元,約大陸的兩倍;更早之前,2017年10月的永興風力發電站4機組共9.2MW,得標價10.75億元,平均1MW為1.16億元,更高達大陸的四倍之多。台灣蓋風電為何會這麼貴?綜觀其原因,首要關鍵是風機設備幾乎都是由國外進口,根據產業價值鏈資訊平台資料顯示,全球陸上風機主要有四家廠商,分別為美國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GE)、丹麥風機商維斯塔斯(Vestas)、德國風機製造商艾納康(ENERCON)及中國的金風科技。以Vestas風機在2023年上半年報價為例,平均售價每MW就從71萬歐元一路飆升到110萬歐元,儘管後續有回跌,但仍高達97萬歐元的水準。而歐洲因為風電市場成熟,甚至已經進入紅海,相較之下,幾乎只能依賴歐洲設備的亞洲市場,就成為廠商的肥肉。除了設備採購,後續維修也是由原廠負責,這又是另一個成本。在疫情過後,因為缺貨,外商風機報價可說是一年數變,上半年先漲40%,下半年再漲30%,廠商也只能接受。台灣風力發電業者必須自行興建從發電地點到台電電網或升壓站所需要的線路,也額外增加成本。(圖/報系資料照)而中國從2010年以來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風電裝機容量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風電設備製造基地,根據維基百科資料,至少15家中國公司是以商業目的生產風力渦輪機,並有幾十個中國公司生產組件,在完整的供應鏈支撐下,中國風機成本也具有競爭優勢。風力發電廠最主要的成本為風力機組,風力發電成本組成分別為風力發電機(葉片、齒輪箱、發電機、機艙、電力轉換器、變壓器及塔架等)、土地與基礎建設(風機土地租賃、基礎土木工程、電網線路、變壓站等)、專案服務(風場設計與規劃、行政作業支出及專案管理等),陸域風力發電廠之風力機組成本約為64%-84%;離岸風力發電廠之風力機組成本約為30%-50%。此外,今年6月28日,就在睽違2年之後,中國財政部發佈一紙關於2023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地方資金預算的通知。原本中國國家發改委在2018年就已公告,2020年底前核准的陸上風電項目,2021年底前未完成併網者將不再補貼,如今補助重啟,也讓中國風電產業重新回溫。一位風電業者告訴CTWANT記者說,就他們內部分析,中國之所以重啟補助風力發電,其實關鍵原因跟歐洲一樣,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產業都受到衝擊,但是再生能源產業趨勢已定,在大環境不好的狀況下,再生能源又很需要靠政府補助,因此讓各國政府才會持續補助。根據經濟部能源局公布的2017年12月7日公布的再生能源發展策略,2016年各能源來源占比分別為,再生能源5%、核能12%、燃煤45.4%,燃氣32.4%;到2025年各能源來源占比,將為再生能源20%、核能0%、燃煤30%、燃氣50%。不過跟據經濟部在今年6月21日發布的最新「202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已確定2025年再生能源20%目標跳票,最多只能達到15.5%,要達到20%的目標,要到2026年10月。儘管風力發電也被視為重要的再生能源電力來源,但是實際上幾乎都是要靠民間投資,官方所給予的補助或是協助卻是寥寥可數。「以民間風力發電業者最常碰到的抗爭問題,我們早就透過商會跟官方反應,希望能建議一套標準作業程序,在電廠興建之前透過公告,先讓所有有意見的民眾或是團體都能跟業者先行溝通,不要等到要開始建了,才冒出一堆人來表達意見,這樣往往會殺的業者措手不及。」一家廠商無奈的表示。相較於中國,台灣也最常見的,是民眾抗爭所衍生出的回饋金,至於通常會需要多少金額?廠商表示,這個跟各個案場的狀況不同,沒有辦法統計,也不能透露。業者表示,「想要爭取回饋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應該可以跟法院判例一樣,建立一個評判標準。」目前相關的回饋金中,有法源依據的是電力開發協助金(電協金),要求設置裝置容量超過20MW的發電設施,每發一度電就要提撥一定比例的金額(陸域風電0.012元;離岸風電0.018元)做為電協金,在其他部分,還有漁業補償、社區發展、營養午餐、研究費用等眾多名目的回饋金。另外一個問題,是台灣電力制度的問題,因為台灣目前的配電模式,還是由台電的電網來進行,但是再生能源的地點,基本上都不可能在台電電網旁邊,以風力發電為例,選址都是屬於較為偏僻的地方,都會離台電電網的電網或是升壓站有一段距離。在歐洲,通常都會由電力公司來鋪設線路,發電商付租金,但是在台灣,這段的線路是必須由發電商來鋪設,也成為另一個成本來源。對此,台電則回應表示,在躉購價格中的公式已經有計入部分的補助,但不可諱言,補助是通則,畢竟每個發電地點跟電網或升壓站的距離不同,不可能完全補助。
我要飛上天2/航太造機工藝擠進全球產業鏈 把握商機急行軍衝電巴、儲能
由唐榮車輛領頭的CTP(CommercialTaiwan Partnership)電動車聯盟所打造「漢唐一號」,1月5日正式亮相。這款電動巴士最大的特點就是鋁合金車體加上全低地板新車型,而且車身特別「減重」。「漢唐一號車身導入航太複材,一口氣車身滅重600公斤,大幅提升續航距離,可超過400公里、航太電傳技術更有助於電動巴士的操控。」漢翔航空工業(AIDC;2634)董事長胡開宏點出關鍵。2021年8月,胡開宏領著漢翔加入台灣電動車小聯盟CTP,除了電動車商機,去年上半年還同步投入儲能市場,短短5個月內就在台中西屯園區整好地,找到合作伙伴台達電(2308), 8月蓋好儲能機組,9月底啟用,成為全台首家正式上線台電電力交易平台,並正在台中沙鹿園區擴增第二、三座自地自建的儲能機組。「2019年政府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設定2025年再生能源目標由1,000萬瓩提高至2,700萬瓩以上,看到再生能源的重要性。考量台灣電網間歇性、變動性缺點,影響供電,容易衝擊社會與經濟。」胡開宏解釋,漢翔「斜槓」切入電業,就是看好能源商機。此外,擁有大面積廠區廠房的漢翔,近年也在廠房屋頂開始逐步導入太陽能板。胡開宏說,「除了發電、還可以讓屋頂免於日曬,屋舍可以降溫,屋舍沒那麼熱自然也就節留空調耗電。」胡開宏在短短一年內,左入電動巴士右攻儲能商機,與漢翔厚實的航太工業基礎有關。漢翔前身是空軍航空工業局,1969年改制為空軍航空工業發展中心(航發中心)、1992年改制為國營事業單位、1996年由經濟部管轄,2014年改為民營企業,但經濟部仍舊持有35.17%最大持股。漢翔開發的航空座椅通過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認證,具備符合16G規範與防火防煙等嚴格條件,有機會在歐美寡占市場中殺出一條新路。(圖/翻攝自漢翔臉書)一家航太工會會員廠商表示,「漢翔是台灣航太產業的龍頭廠商,擁有軍用機研發製造、全機系統整合、民用機區段研發、零組件製造與組裝、後勤支援與飛航服務,成為國內少數沒有me too的企業,沒有別家能跟他競爭,產業優勢明顯。」漢翔近年協助空軍改裝性能升級142架F-16 A/B戰機為F-16V的「鳳展專案」,預計要到2023年才能全部完成。由漢翔設計自製的新式高教機「勇鷹號」,根據空軍交機規畫,總架數66架的勇鷹號高教機,2022年量產預計交機8架,2023年至2025年間每年各交付17架、18架、18架,2026年交付剩下3架。漢翔也與發動機製造大廠英國勞斯萊斯合作,漢翔承製Pearl 700 Advance2發動機核心零組件,這款發動機搭載在灣流新世代商務機G700上,2021年中已經在美國試飛成功,漢翔成為該公司歐洲以外的唯一供應商。漢翔高教機2020年6月完成首飛,2021年漢翔交付2架量產機,今年起則進入大量量產階段,成為漢翔生財的主要項目。(圖/總統府提供)除了勞斯萊斯外,動機客戶還包括美國奇異、漢威聯合(Honeywell)、普惠,及法國史奈克瑪(Snecma)。複合材料客戶有波音、空中巴士、龐巴迪、貝爾等飛機大廠。此外,漢翔手上還有一張由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頒發的航空座椅開發生產設計證書,是國產首張符合16G規範與防火防煙等嚴格標準的航太認證測試航空座椅,未來將可出售給國外民航機或運用在舊機改裝產業,有機會在歐美三大廠寡占95%的市場中開出一條新路。面對全球疫情的衝擊,胡開宏引用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名言「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
嬌生集團宣布「分家」 消費者業務、製藥2年內一拆為二
美國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在當地時間12日宣布,將分拆為兩間公司,其一為製藥部份,另外一間則是Band-Aid(OK綳)和泰諾(Tylenol)的的消費者保健部門。嬌生在聲明中表示,此舉將讓兩間公司都能成為全球性領導企業,更有能力透過創新,為病患、消費者帶來更好的健康。據《法新社》報導,嬌生在全球的員工共有13萬餘人,在公司分拆後依舊會在公司服務,而分拆計畫將在18至24個月內完成,執行長戈斯基(Alex Gorsky)表示,這是全面評估後做出的決定。戈斯基表示,公司的董事會與管理階層認為分拆的決定,是加速服務病患、消費者與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最好的辦法,「能為我們有才華的全球團隊創造機會,同時帶動獲利成長,而且最重要的是能改善世界各地人民的醫療保健。」短短1週之內,已有兩間大型企業宣布分拆,嬌生是第三間。美國奇異集團(General Electric)本周稍早宣布將分拆成三間公司,分為航空、醫療保健及能源類別;日本東芝(Toshiba)也將分拆為基礎建設、硬體設備、半導體記憶體類別等三間公司,預期會在2023年度成立兩間新公司。
開箱大金先生3/做生意慘賠50萬美元 回台接家電賣到全球第一
彰化鹿港出身的蘇一仲,以董事長的身分拍攝廣告,成為家喻戶曉的廣告人物,他負責經營的和泰興業,代理大金空調從零開始,經過20幾年的努力,成為專業空調品牌的霸主。1973年,蘇一仲在美國自創貿易公司,賣成衣及工具機。回想當時,他忍不住苦笑,「我念MBA時雖讀過商業風險和財務控管,但沒有實務演練,結果沒弄清楚法律責任,也不知代理商私下好賭欠錢,最後慘賠50萬美元(當時約新台幣2千3百萬元)。」首度創業失敗收場,蘇一仲自責努力不夠,跑去台灣某公司的美國分公司上班,直到1987年在父母要求下,才回台接手和泰興業。和泰興業從代理日本sunwave不鏽鋼餐具(如圖)起家,1984年才轉進家電產業。(圖/翻攝自sunwave官網)和泰興業早期以代理經銷日本sunwave不鏽鋼餐具為主;1984年開始代理美國奇異電器,蘇一仲接掌時,正好搭上新台幣升值、股匯市大好的風光期。「台灣人有錢買進口家電,我用美國文化行銷,曾拿下6成市占率。」當家1年後,蘇一仲即以全球最佳代理商身分,受邀到美國和奇異總裁傑克.威爾許合照。儘管奇異電器大賣,蘇一仲卻不以此為滿足。「我看到台灣的家電銷售,多靠傳統家電行,價格不透明、選擇也不多。」他從美日家電連鎖店觀察到「通路為王」,於是1989年找上日本的「第一株式會社」(第一會社)合作,成立台灣首間家電賣場「泰一電氣」。沒想到,最後以失敗告終,「因為和泰興業沒有經驗,全權委託日方派人來台經營,明明業績不錯,展店速度卻不如預期;後來才知道,第一會社在日本國內面臨勁敵競爭,力拚轉型,自顧不暇。」讓蘇一仲扼腕的,還有泰一電氣曾考慮併購起步中的家電連鎖店「燦坤」,但日方嫌燦坤規模太小而作罷,結果燦坤坐大,泰一電氣則幾經轉手改組為「倍適得」,4年前結束營業。堅信通路為王的蘇一仲,和日本第一會社合作,率先在台成立電器賣場「泰一電氣」,最後失敗收場。(圖/大金提供)家電通路之際,蘇一仲還面臨另一個考驗。原本在台灣熱銷的美國家電,因功能「原地踏步」而被日本家電取代,而且奇異決定賣掉冷氣部門。「家電『三白』(冷氣、冰箱及洗衣機)缺一不可,我和奇異合資新公司,專賣電冰箱和洗衣機。」蘇一仲同時另覓空調品牌,透過第一會社認識日本大金空調的重量級人士。「那時他們(日本大金空調)認為台灣某公司總是主打自家產品,沒有積極推銷大金,讓我找到機會切入。」「為了談判,我還特別學日文,但工作實在太忙,最後乾脆請日文老師到公司當顧問,比較快。」和泰興業的倉儲整齊清潔,貨物一目了然。(圖/大金提供)談了14個月後,蘇一仲終於取得日本大金空調的代理權,然而,打擊卻接踵而來。「當時主流是窗型冷氣,但我認為窗型冷氣不美觀、房間沒有窗戶在安裝上有困難,就算有窗戶也會受限於安裝位置而影響冷氣效能。我力排眾議,認為分離式冷氣才是主流,不過,由於分離式冷氣價格相對高,業績一直拉不起來。」後來又遇到倉庫大火、父親過世,蘇一仲的信心卻愈燒愈旺,「我覺得大火把霉運都燒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