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
」 美國 台灣 拜登 中國 俄羅斯以色列遊說團體發威!拜登雙手一攤:中東可能爆發全面戰爭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美東時間25日示警,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衝突,很可能升級為「全面戰爭」(all-out war),並承認自己為達成停火協議而持續的外交努力「存在局限性」。以色列近期不但透過無線設備在黎巴嫩和敘利亞製造恐怖攻擊,還在黎巴嫩南部展開大規模空襲,造成數千平民死傷;如今以色列國防軍參謀總長哈勒維(Herzi Halevi)又揚言,以色列的空襲行動是在為「進軍黎巴嫩」做準備。對此,拜登25日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脫口秀節目「觀點」(The View)採訪時聲稱:「我正在與我的團隊一起竭盡全力實現停火。」他認為,讓以色列和真主黨同意停火,可能有助於化解以色列及哈瑪斯在加薩地區的衝突。拜登補充:「雖然可能爆發全面戰爭,但停火還是有希望的,我正透過團隊裡的每一份精力來達成這項任務,因為人們渴望看到該地區出現轉機。」報導認為,上述言論比他在24日於聯合國大會上發表的公開發言更加坦率。據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近日在聯合國大會上表示,美國政府「正在與一些合作夥伴密切接觸,以緩和黎巴嫩的緊張局勢,並努力達成停火協議,這將為相關各方帶來諸多好處。」法國方面,也呼籲在25日稍晚召開聯合國安理會有關黎巴嫩問題的特別會議,為潛在的區域衝突降溫。對此,1名黎巴嫩官員,以及1位熟悉真主黨內部意見的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真主黨「對包括加薩和黎巴嫩在內的任何解決方案都持開放態度」。不過,儘管以色列聲稱為停火談判開了綠燈,但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似乎不願意停止對黎巴嫩真主黨展開打擊,他在25日的安全會議上告訴幕僚:「談判只會在砲火中進行,我們會繼續傾全力向真主黨開火。」國際關係攻勢現實主義大師、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曾經解釋,以色列對美國外交政策擁有極大的影響力,以色列遊說團體更是積極致力於將美國外交政策引向親以色列的方向,所以就算拜登對納坦雅胡有所不滿,但美軍仍會積極協防以色列,無法阻止其推升地區緊張局勢。據加薩衛生部門25日的最新數據,以色列對加薩走廊的種族滅絕行動,已造成4149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96006人受傷。另據黎巴嫩衛生部稱,僅23日1天,以色列在黎巴嫩發動的空襲就導致至少558人死亡,其中包括50名兒童和94名婦女,另有1800多人受傷,此後幾天又有數十人被殺。
侯為用葛來儀合照未先通知致歉刪照 藍委緩頰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昨日舉行國防外交政策記者會,簡報中放入他與美國外交政策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合照,引發葛來儀不悅,在X上貼文「請別使用我的照片或是我的陳述,來暗示我支持侯市長」。侯友宜今天則在X上,對於沒有提前通知她有關新聞稿的資訊致歉,強調已刪除該照片。國民黨立院黨團副書記長李德維則表示,全台2300萬人,認識葛來儀的可能只有1、2萬人,大家都知道葛來儀親民進黨、親蔡英文總統,應該不會支持侯友宜,葛來儀貼文指侯辦誤導她「挺侯」,但她可能是多慮了。侯友宜召開政策記者會,披露國防外交政策,外界關注侯的國防政策與賴、柯異同之處,卻沒想到侯的政策簡報中,引用侯友宜與葛來儀合照,卻節外生枝,讓葛來儀不滿,貼文喊話「國民黨、侯友宜,請不要使用我的照片或我的言論來暗示我支持侯市長,我沒有」。侯友宜凌晨也在X上標註葛來儀,並貼文感謝葛來儀的意見,對於沒有提前通知她有關新聞稿的資訊致歉,並強調已有調整並刪除該照片。國民黨立委游毓蘭則說,侯辦使用侯、葛合照的起源是葛來儀11月30日「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面有關民進黨台獨黨綱的文章,她在美國被號稱是所謂的「One of the leading scholars」(頂尖學者之一),也接受了很多台灣委託的研究案,曾在許多台灣媒體上曝光,葛來儀其實不用動怒。
中美關係的重要推手! 回顧季辛吉「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百歲傳奇一生
據中新社報導,美國當地時間11月29日,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季辛吉在康乃狄克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歲。季辛吉一生傳奇,曾於上世紀70年代擔任美國務卿,對美國外交政策影響重大,被美國前總統福特稱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他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也為中美關係做出了傑出貢獻。如今,這位眼光犀利、看透世事風雲的「中國人民老朋友」,走完了傳奇一生。從學術界到政界,一炮而紅季辛吉1923年生於德國,為猶太人後裔,1938年因不堪納粹對猶太人迫害,全家遷居英國,同年轉到美國,1943年加入美國國籍。二戰期間,季辛吉曾在美國陸軍中服役,戰後在哈佛大學攻讀政治學,1952年季辛吉獲文學碩士,195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步入政壇之前,季辛吉專注於學術,他曾任哈佛大學國防研究班執行主任、防務研究計劃主任、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負責人等要職,經驗豐富。在1957年出版的《核武器與對外政策》中,季辛吉首次提出了有限戰爭的理論,從而使他在學術界和對外政策研究領域一炮而紅。在1968年的總統競選中,季辛吉曾擔任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顧問,但是後來尼克森卻戰勝了洛克菲勒,並最終贏得了大選。競選中,尼克森看中了季辛吉的外交才能,他決定聘請季辛吉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就這樣,1969年1月,季辛吉離開哈佛校園到華盛頓走馬上任,實現了由學術界到政界的轉變。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重磅人物從政之後,在1969到1974年,季辛吉任總統尼克森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和國家安全委員會主任。這期間,1973年9月22日,時年50歲的季辛吉正式就任美國國務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原籍非美國人的國務卿,和第一個兼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國務卿。在尼克森和福特總統任職期間,季辛吉一直擔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要職,對美國的外交政策具有重大影響力。在任職期間,他推行「均勢外交」,對當時的蘇聯實行緩和政策;並在中東問題上始創「穿梭外交」。在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期間,季辛吉於1971年7月9日秘密訪華,為中美建立外交奠定了良好基礎。1972年2月,季辛吉陪同尼克森總統訪華。季辛吉還是結束越戰談判中的美方主要人物。1973年1月,他在巴黎完成了結束越南戰爭的談判。1977年,季辛吉退出政府任職,當年1月,時任美國總統福特授予季辛吉總統自由勳章,並稱贊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此後,季辛吉還在喬治城大學任客座教授,兼任全國廣播公司顧問、大通曼哈頓銀行國際諮詢委員會主席、美國廣播公司新聞分析員、美國—中國協會主席等職。「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普通中國民眾當中,提起美國政治人物,季辛吉是一個具有高認知度的名字。這位與中國打了40多年交道的「中國通」,被譽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7月9日,作為美國總統尼克森特使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季辛吉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執行代號為「波羅一號」的秘密訪問。當時,由於此次訪問全程保密,季辛吉悄悄從巴基斯坦伊斯蘭堡轉道北京。在北京,停留了不到48小時的季辛吉與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等展開會談。這次秘密會談,奠定了中美兩國進一步交流溝通的基礎。1972年2月21日,季辛吉陪同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正常化迎來標誌性的重大時刻。季辛吉曾表示,第一次訪問中國後,他此後已有100多次踏上這片土地,「每次都會有新的收穫」。多年來,季辛吉關注中國,自稱專長是「認識中國的每一代領導人」,並對「中國思想和中國人民有濃厚的興趣」。正是基於這種瞭解,他重視美中經貿關係的積極作用。熟悉中國的季辛吉,在88歲高齡時出版了《論中國》一書,試圖從歷史的角度理解中國,包括理解美中經貿交往的漫長歷史。季辛吉不止一次強調,美中合作對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至關重要。他表示,「期待美中兩國都確認共同致力於建設一個和平與繁榮的世界秩序」,雙方應把友好與合作作為共同目標,並為此做出不懈努力。季辛吉在美國外交史上佔據了一個重要位置,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更是中美關係一路走來的歷史見證者。如今,這位老人走完了他將近百年的風雨人生,從此,外交界又少了一位傳奇人物。一個時代,也隨他的離去而逐漸遠行。
侯友宜拜訪兩智庫 宣示希望達成「臺海安定、臺灣安全、世界安心」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出訪美國,於美東時間15日前往紐約拜會當地兩大重量級智庫,並且向美方展現自己會堅定守護台灣,希望兩岸可以進行對話,來實現「臺海安定、臺灣安全、世界安心」。而美方關注於侯友宜如何處理兩岸問題,過去合作是否延續,以及臺灣自我防衛的決心。侯友宜的訪美之行拜訪兩個重量級智庫,並且展現自己會堅守臺灣,希望實現「臺海安定、臺灣安全、世界安心」。(圖/侯友宜臉書擷取)侯友宜昨天分別拜訪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外交關係委員會(CFR),會中針對美中台三方關係,侯友宜表示,「對於中國的意圖,不會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也不會將美國支持台灣,視為理所當然」,台灣應持續加強自我防衛能力。侯友宜表示,希望兩岸可以加強交流對話,來取代武力戰爭。不僅能使臺灣遠離戰爭,也有助於區域及全球的穩定與發展,實現「臺海安定、臺灣安全、世界安心」的目標。並且指出,本次訪美的目的,是向各方闡述讓臺灣有足夠的能力,來實現安定的願景。這次訪美之行,美方關心侯未來若當選總統,會如何處理兩岸問題,是否維持之前台美合作,以及是否展現臺灣願自我防衛的決心。據透露,美方認為侯友宜表現不凡,認為侯友宜侯與過去國民黨親中,傾中的形象完全不同。知情人士說,侯友宜這趟想向美方傳達三個訊息,一是證明他是穩定,有可預測性的總統人選,二是打破他人認為國民黨親中形象,第三則是重申對台美關係穩定。
越南想秘密購買俄國裝備? 傳拜登將出訪越南
在美國總統拜登即將於今(10)日訪問越南之際,美國《紐約時報》9日報導稱,越南政府一份內部文件顯示,在美國和越南近期不斷發展關係的同時,河內正在制定秘密計劃,不顧美國制裁措施,從俄羅斯購買武器。《紐約時報》稱,越南是武器進口大國,長期依賴俄羅斯的武器裝備。越南對俄羅斯武器交易的追求,削弱了它與美國的聯繫。這也顯示美國外交政策的風險,相關政策迫使各國不得不做出「我們還是他們」的二者擇一。報導稱,這份越南財政部文件的日期為2023年3月,內容已得到越南前任和現任官員證實。文件描述了越南如何通過在西伯利亞的越俄合資石油企業秘密支付國防採購費用。文件表明,在「俄羅斯受到西方國家全面禁運」之際,越南正在與俄羅斯談判一項新的軍火交易,以「加強戰略互信」。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史托瑞(Ian Storey)說,「我覺得美國在某些方面對越南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對一些事的誤解可能會讓美國引火燒身。」對於《紐時》的報導,美國外交官員尚未置評。
傳接任副執行長月領11萬 林飛帆親自回應了
外傳民進黨前副祕書長林飛帆將接任台灣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引發議論。民主基金會昨晚透過臉書表示,目前並未有正式約詢,而基金會若有人事調整,循例將會在定案後公布。對此,林飛帆今(23日)表示,到目前為止,他未接到民主基金會的詢問。媒體人黃揚明昨日在臉書表示,林飛帆將出任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根據該單位公開資訊,月薪可能有新台幣11萬多元。林飛帆今日透過臉書回應,稍早抵達美國華府了,這趟來美國,主要是受到美方邀請,參加美國國務院主辦的「國際領袖人才訪問計畫International Visitor Leadership Program; IVLP」;而他參與的主題是「美國外交政策決策」。未來幾週,會與來自世界各地20多位外交政策相關領域的專家,一起拜會美國政府部門、國會、智庫,以及民間組織等各單位,這個計畫,很多國內外各領域的領袖都參與過,他也很期待。林飛帆表示,在2017年,還是學生的時候,就曾經受美方邀請參與這個計畫,但那一年預計參加的時間和我在英國倫敦政經學院(LSE)的入學時間有所衝突,所以只能忍痛放棄。這次,很榮幸能再獲美方邀請,希望能把握機會讓一同參與這個計劃的各國代表更認識台灣,也希望能藉這個機會更理解美方在外交政策上的思考。他表示,曾經有機會擔任執政黨的副秘書長,近身的和蔡英文總統以及一個專業的執政團隊一起工作,學到很多,也更清楚這個國家面對的各種挑戰,很感謝,能有機會近距離參與國家治理的過程,並且要謝謝所有支持我的人。林飛帆提到,只要是自己在公共場域一天,無論是到台前參選,還是在幕後做幕僚,都會面對各種指教、臆測、期待或鼓勵。針對媒體所述的人事案,民主基金會昨日已有對外說明。林飛帆表示,實際上,到目前為止,我也未接到民主基金會的詢問。他說,接下來幾週,會把握機會和一同參與IVLP的各國代表分享台灣的故事,也期待之後能把在美國觀察分享給大家。
核威脅成真 拜登自誇外交功力可比季辛吉
在譴責俄羅斯在白俄羅斯部署戰術核武器幾天後,美國總統拜登19日出席活動時表示,他早已說過俄羅斯總統普丁使用戰術核武的威脅是「真實的」。他因此自誇對美國外交政策的理解堪比任何人,甚至不亞於美前國務卿季辛吉,更稱自己從事外交已207年。另外,北約祕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表示,北約成員國不會在7月中旬舉行的維爾紐斯(Vilnius)峰會上正式邀請烏克蘭加入北約。白俄上周已開始接收俄羅斯戰術核武器,白俄總統魯卡申科13日表示,白俄得到的核武器威力,是轟炸廣島和長崎炸彈的3倍。據《路透》報導,拜登19日在加州阿瑟頓(Atherton)的募款活動上,告訴競選資金捐助者,「大約兩年前我出來跑競選行程時,我說我擔心科羅拉多河(Colorado River)會乾涸時,每個人都看著我,好像我瘋了一樣。」拜登進一步說,「當我說我擔心普丁使用戰術核武時,他們也看著我,這是真的(威脅)。」80歲的拜登還拿自己的年齡開玩笑,還說「我現在要說一些駭人聽聞的事。我認為,我對於美國外交政策的了解不亞於任何現在活著的人,包括季辛吉。這是我在過去207年畢生從事的事業。」不久前季辛吉才剛滿百歲,雖然年事已高,但季辛吉的外交立場仍被歐美及其他國家關注。與此同時,史托騰柏格19日在柏林會見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後表示,北約不會在7月中旬的維爾紐斯峰會上正式邀請烏克蘭加入北約。他表示,「在維爾紐斯峰會的籌備過程中,我們沒有討論發出正式邀請的問題」,但北約領導人將討論如何讓烏克蘭更接近該組織。史托騰柏格還警告,不要接受在烏克蘭凍結衝突的提議,「我們都希望這場衝突結束,但公正的和平並不意味著凍結這場衝突和接受俄羅斯要求達成的協議」。
台海情勢需降溫 專家:美中台須再保證防關係惡化
美國紐約智庫「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14日發布報告說,未來9到18個月兩岸關係將有3個時期「非常敏感」,分別是明年1月台灣總統大選投票前、投票日到明年5月20日總統就職之間、明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投票前,因此美中台專家都認為必須為台海情勢降溫,以「再保證」等方式防止緊繃關係惡化至關重要。NCAFP旗下「亞太安全論壇」(FAPS)日前在紐約舉行二軌(非官方)對話,邀集美中台約20名專家、學者探討兩岸安全,為新冠大流行3年多來首度恢復實體對話。FAPS主任董雲裳(Susan Thornton)及副主任李瀅(Juliet Lee)共同執筆,撰寫這場對話的摘要報告。報告提到與會專家的6個政策建議,其中包括:美、中、台都必須接受並承認,三方都對加劇台海局勢升溫負有責任,因此三方都必須抗拒假設他們理解其他方的意圖和行動的誘因;華府與北京都不應該試圖影響台灣的選舉;兩岸正常民間往來應該恢復;華府應該更明確鼓勵兩岸改善關係恢復交流。這份報告重申去年10月底呼籲讓台海緊張局勢回歸「舊常態」的倡議,強調「再保證」(reassurances)是嚇阻的重要元素。專家建議美中台都必須提出再保證:台灣應再保證不會尋求法理獨立;北京應再保證將恪守追求兩岸和平統一、不訴諸武力的政策;華府需要恢復其「一個中國政策」的可信度,不斷強調反對動用武力、不支持台獨的立場。最後,與會專家建議,在緊張升溫之際所有人都應該避免情勢惡化,美、中、台領導人都面對國內挑戰,因此所有各方都應該避免將其他領導人逼到牆角,導致他們在自己內部受眾前丟臉,「這包括在美台非官方關係中將實質而非象徵姿態列為優先、過度的軍力展示,以及克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侵台時間表的無助猜測。」報告說,一些美國與會人士認為,有必要讓美國資深官員公開發表聲明,釐清美國的「一中政策」內涵,因為北京採取的許多行動是因為它對美國一中政策失去信心,但中國與會者表示,北京不大可能因為這種公開聲明而相信美國的再保證,因為中國並不清楚拜登政府究竟在與中國的競爭最終目的是什麼。
台海危機恐日漸嚴重 美專家:美韓須做好準備
美國外交和安全專家17日表示,雖然美國總統拜登和韓國總統尹錫悅通過了包含朝核應對措施的《華盛頓宣言》,但今後台海危機等各種問題將變得更嚴重,韓美兩國應與盟國聯合,盡快制定具體的應對措施。據韓國媒體《朝鮮日報》報導,17日在首爾中區新羅酒店舉辦的亞洲領導力會議(ALC)「美國外交政策和2024年大選」的研討會上,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創辦人佛訥(Edwin J. Feulner, Jr.)指出,「國際社會應該對中國保持警惕的,不是供應鏈等經濟和產業問題,而是他們日益擴大的軍事威脅。如果中國侵入台灣,導致駐韓美軍也涉入戰爭,那麼韓美可能要下很大的決定。」佛訥還指出,駐韓美軍駐紮的目的,是為了與韓國軍隊建立韓半島聯合防衛態勢,但中國若入侵台灣,屆時不僅東北亞,甚至會引發歐洲等地的國際糾紛,因此有必要應對朝鮮半島被捲入戰爭的狀況。曾擔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的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總裁何慕禮(John Hamre)也表示,「最近幾個月,不斷出現有關台灣的問題。我們應該思索台灣戰爭是否會演變成朝鮮半島戰爭的問題。如果(台灣)爆發戰爭,500架美國飛機將在10天內飛往台灣海峽。美國的飛機也可能從韓國和日本起飛,應該做好準備應對這種情況。對此,我和尹錫悅總統也交流過。」CSIS副總裁兼韓國主任車維德(Victor Cha)則警告,在緊急情況下,無法區別台灣或韓國,歐洲也會牽扯進去,國際社會上的所有事情都連接在一起。另外,何慕禮還表示,他不認為能完全封鎖中國,但也不認為美國會放任中國進入太平洋。他表示,拜登政府有必要在亞洲建立中國等所有國家都可以參與的大框架,為亞洲國家創造行動的空間,並採取應對措施。
密會蓬佩奧1小時 柯文哲:中美對抗局勢已是事實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赴美展開訪美之旅。柯文哲於美東時間20日曝光了事前保密到家的隱藏行程,赴美國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與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見面,雙方交流了大約1小時。柯文哲表示,中美對抗局勢已經是事實,因此把中國視為重大威脅是民主黨及共和黨共識。柯文哲拜會蓬佩奧後接受媒體訪問。柯文哲指出,絕大多數的美國政府官員都不會反對與中國對話。不過中美對抗局勢已經成為事實了,把中國視為重大威脅是民主黨以及共和黨兩黨的共識,只是兩黨的方法不一樣。對於與蓬佩奧的台化內容。柯文哲透露,蓬佩奧曾任美國國務卿,也擔任過中情局局長,兩人會談當然是討論台灣與美國外交政策的運作細節。因蓬佩奧過去對中國態度強硬,媒體詢問蓬佩奧是否認同柯文哲主張的「與中國對話溝通換取和平」。柯文哲指出,其實絕大多數的美國政府官員都不會反對與中國對話,因為對話是一定要的。即使在美蘇冷戰最嚴重的時候,也還是有熱線。或許大家的政策處理方式會不一樣,但沒有人會反對對話。柯文哲透露,其實他在會談中有問蓬佩奧為什麼不選美國總統,不過蓬佩奧很禮貌的稱是因為家庭因素,不過這也是他的隱私,所以不會去細問。
拜會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 柯文哲:不能再讓民進黨操弄統獨議題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近期積極備戰2024總統大選,日前赴美國展開訪美之旅。柯文哲今(14)日拜會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NCAFP),並與Susan Elliott執行長、美國國務院前亞太助卿Susan Thornton (董雲裳)女士以及多位研究亞太事務的專家學者等人進行對話。柯文哲表示,不能再讓民進黨操弄統獨議題,在意識形態裡虛耗,增加台海衝突的危險。柯文哲在臉書上發文指出,他在紐約最後一天拜會了NCAFP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並與Susan Elliott執行長、美國國務院前亞太助卿Susan Thornton (董雲裳)女士還有多位研究亞太事務的專家學者等人進行對話。柯文哲表示,幾位與談者都認同過去三年,在COVID19 疫情還有俄烏戰爭等重大事件影響下,美中關係從建設性的合作走向高張力對抗,而台灣處境艱難。柯文哲指出,有意競逐2024總統大選的自己,期望美國做為世界強權、台灣堅實的盟友,應協助台灣更繁榮進步,使中國人民羨慕我們所享有的民主與自由、開放與法治,讓台灣成為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範本。柯文哲指出,在強化台灣自我防禦能力之餘,台灣也應該重建與中國溝通管道 ,避免擴大敵意和可能誤判的危機,才能促進區域的和平與繁榮。我們不能再讓民進黨操弄統獨議題,在意識形態裡虛耗,增加台海衝突的危險。柯文哲表示,這場會議討論十分正向,也對於諸位美國資深外交官與專家們對台灣的善意與祝福表達誠摯感謝。
久病教授留遺書 淡江大學校園內驚傳墜樓事件
今天(12日)早上8點左右,淡江大學的驚聲樓傳出1名男子從12樓墜下,意外發生後,新北消防局接到報案,立刻前往現場,當趕抵現場時發現1名男子已經墜落到地面,且沒有了呼吸心跳,呈現OHCA。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該名男子是校內教授王高成,也是前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副校長」,現任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一職,目前不知道王姓教授為何會從12樓墜落,新北市淡水分局已封鎖現場,並通知鑑識人員到場進行採證,要釐清王姓教授的墜樓身亡原因。根據《ETtoday新聞雲 》報導,墜樓者為王高成教授,留下遺書一封,表示因為腦部病變,以致於智能喪失,也無法繼續教學工作及相關研究,相當沮喪。校方也表示王高成教授對學校貢獻良多,發生此等事情校方深感遺憾悲痛,也非常震驚,往後會協助教授家屬處理相關後事。據瞭解王高成教授曾到美國留學,並取得美國賓夕尼亞大學政治博士學位,在淡江大學曾任職國際事務副校長、國際研究學院院長、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國民大會代表。王教授研究的專長及方向,包含國際關係、兩岸關係、美中台關係、美國外交政策、亞太區域安全等。◎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美示警:陸恐仿效蘇聯在未來20年內發展全球基地網路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近日發布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若下定決心,可能效仿前蘇聯在未來20年內發展出全球基地網路,3個最優先區域是中東、非洲,及印度太平洋地區。專家認為,對美軍最具威脅的將是柬埔寨基地。蘭德公司8日發布報告指出,前蘇聯1955年起決定迅速擴張海外基地,20年間便建立出覆蓋全球的海外基地網路,從西半球的古巴延伸到東南亞的越南,而中國亦有此可能。蘭德對108個國家進行評估後,確定24個可能特別適合北京追求基地准入的國家。其中得分最高的四個國家,分別是巴基斯坦、孟加拉、柬埔寨和緬甸。而北京在未來10至20年內可能尋求的3個優先區域則是中東、非洲和印度洋地區,包括印太第二島鏈區域。報告稱,印太區域的基地有助中國軍力投射到大陸本土和第二島鏈之間的潛在咽喉要道,及讓中國在孟加拉灣或更廣闊印度洋的海上運輸線附近,增強海上或空中存在力量。美國之音引述美國外交政策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張菲利(Felix Chang)的話報導稱,從作戰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柬埔寨基地,對在新加坡開展行動的美軍構成了直接的威脅軸心。柬埔寨和緬甸的基地可以提供額外的高頻測向的情報、監視與偵察能力,幫助中國反艦彈道飛彈更好地瞄准目標。而隨著美國對該地區能源依賴程度下降,巴基斯坦的基地可能會專注於保持中國從波斯灣的石油供應暢通無阻。報告認為,北京擴大解放軍在海外存在的主要動機,在於保護自身利益的願望,特別是追求持續經濟增長以作為共產黨合法性的基礎。此外,與美國和其他亞洲大國的競爭加劇,可能會促使解放軍考慮開展比當今軍事行動範圍更廣的海外行動,包括某種形式的作戰行動。蘭德資深政治科學家瓦茨(Stephen Watts)表示,從長遠來看,中國的全球基地野心可能會引發周邊戰爭,並最終牽扯到中國和美國。因為願意給予中國大型海外軍事基地的國家,本身很可能就面臨嚴峻的安全挑戰,而解放軍的基地建設可能會破壞當地的力量平衡,引發國內和國家間的戰爭。如果中國基地捲入這些周邊戰爭,事情有可能升級,可能會將美中捲入雙方都希望避免的周邊戰爭。
聯合國演說譴責俄羅斯 拜登:反對兩岸片面改變現狀
美國總統拜登昨(21)日在第77屆聯合國大會期間發表演說時,明確表示支持台海穩定與和平,反對任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今天表示,拜登總統維護台海和平的發言深具意義,外交部對此表達高度歡迎。拜登總統在聯大總辯論第2天發言近半小時,除了嚴詞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在攻勢受挫後還揚言擴大戰事,並在發言後半重申美國外交政策立場時提到台海情勢,重申尋求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奉行過去40年來防止衝突發生的一中政策,持續反對兩岸任一方片面改變現狀。歐江安指出,這是近年來美國總統首次在聯合國場域中,公開強調對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視,也是拜登總統繼日前接受美國媒體專訪表達美軍將捍衛台灣安全後,不到一週內,再次在重要國際場域演講時重申美國維護台海現狀的堅定意願。歐江安說,8月以來中國大陸無端在台海地區升高軍事挑釁,拜登政府已經多次以公開發言、聯合其他理念相近國家發表聲明、派遣軍艦在台海執行「自由航行任務」(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rations)等具體行動,持續展現對台海和平穩定的高度重視,以及美國對維護台海現狀的堅定支持與不變承諾。面對中國的軍力擴張與挑釁行徑,我國政府將持續強化自我防衛能力,深化台美緊密安全夥伴關係,並與所有理念相近國家加強合作,維護台海安全,以及印太地區的自由開放與和平穩定。
王之道/台灣當心 美國抽腿前例多
美軍七月二日悄悄撤離駐守近二十年的「巴格蘭空軍基地」,形同正式結束在阿富汗的軍事任務,這場被美國總統拜登稱為「美國耗時最長的戰爭」,即將畫上休止符。美國雖宣稱將繼續支持阿富汗政府,但美軍撤出後,這個親美政權還能撐多久,大有疑問。二○○一年爆發「九一一事件」,美軍同年十月八日進入阿富汗,迅速擊敗塔利班政權,並在二○一一年狙殺元凶賓拉登,但似乎也沒有什麼實質收穫。如今美軍尚未完全撤出,塔利班就不給美國好臉色,甚至警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九月後任何留在當地的外國軍隊,都將被視為占領者。事實上,塔利班早就繞過阿富汗政府與美國會談,雙方於二○二○年二月達成和平協議,美國承諾撤軍,塔利班則應允不對美軍襲擊,但在隨後的一年裡,塔利班持續對阿富汗安全部隊及平民進行攻擊。現在美國決定撤軍後,塔利班加速占領軍事據點、城鎮和村莊及主要城市周圍,加劇了人們對塔利班可能推翻阿富汗政府的擔憂。這個景象並不陌生,一九四九年國共戰爭最後階段,美國調停失敗後放棄國民政府,有意轉向與中共談判,反倒是當時的蘇聯大使館一路跟隨國民政府從南京撤退到廣州。從這裡可以看出,美國的「干涉主義」從不言敗,失敗的是當地政府,既然當地政府是扶不起的阿斗,美國選擇抽腿,本就是美國外交政策上的現實主義。同樣場景也發生在一九七五年的越戰,美軍雖動員最先進的海空軍武力襲擊北越,但地面部隊抵不住善於叢林游擊戰的北越軍隊。美國最終決定撤出越南戰場,時任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和北越外長黎德壽簽訂《巴黎協議》,但南越總統阮文紹拒絕簽署。阮文紹的說法是:「美國是一個超級強國,可以對這份協議等閒視之,但我不可以。壞的協議對你們來說沒有什麼,失去越南還可能對你們的大陸政策有利,但小小的越南不像你們一樣用全球眼光來看待這件事,對我們而言,是決定生死的問題。」《巴黎協議》簽訂的結果,正如阮文紹所判斷,最終導致南越滅亡。美國抽腿的歷史一再重演,不能簡單的用一句「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來推卸,而是實實在在地擺在台灣人眼前的現實世界。如今,蔡政府擁抱美國政府,已經熱切到寧願把美國國旗大大地印在口罩上,「戰貓」脖子上還綁了一支小小的中華民國國旗。蔡政府如此擁抱美國,難道不擔心美國撤退史會在台灣重演嗎?如果依照民進黨「頭號軍師」邱義仁,以及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不約而同地說「美國不會支持台獨」,蔡政府如果還要假裝聽不懂,台灣前途恐怕神仙也難救。
中國海軍規模全球最大!「可用來侵犯台灣」 布林肯重申:美方承諾協助維持台灣
中美地緣政治角力持續升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中國對內打壓自由,對外更咄咄逼人,美國完全有理由和責任站出來抵抗中國相關行動。但他強調,中美軍事對抗不符合兩國利益,且拜登政府也不想圍堵中國,而是要「捍衛國際秩序」。布林肯還提到,中國已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海軍,「可用來侵犯台灣」。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0分鐘」節目2日播出布林肯的專訪,話題大多圍繞美中關係。布林肯在訪談中表示,中國是美國外交政策上最大的挑戰,美國的目的不是要圍堵、遏制或阻擋中國,只是「中國有軍事、經濟及外交能力,能夠挑戰以規則為本的國際秩序,而美國會挺身對抗任何挑戰這個秩序的國家」。布林肯認為,美中關係之所以陷入低谷,問題正是出在中國本身。近年來,「我們看到中國在國內採取更多行動來打壓自由,在境外也表現得更具侵略性」,因為北京相信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成為「世界霸主」。針對台灣問題,布林肯提到,中共解放軍戰機頻繁進入西太平洋,又增派軍艦到南海巡航,「中國已有世上規模最大的海軍,可以用來侵犯台灣」。布林肯重申,根據《台灣關係法》,美方承諾協助維持台灣防禦能力,並確保區域和平與安全。當他被問及華府是否正走向與北京軍事對抗,他回應:「如果走到這一步,或是朝這方向發展,都將嚴重違背美中雙方的利益」。布氏還透露,拜登總統最擔心中方竊取價值數千億美元的商業機密及智慧財產權,「這類行為象徵有人企圖以不公平且敵對的方式進行競爭」,因此美國會聯合「理念相近與同受侵害的國家,一起向北京喊話『不可以這麼做、不允許這麼做』,這樣會更有力量,效果也會更好」。在訪問中,布林肯也不忘再度指控北京在新疆和香港打壓人權。他強調,「我們已明確表態,觀察到新疆維吾爾族人面臨種族滅絕」,但中美無法完全斷絕往來,兩國關係有對抗性、競爭性,還有合作性,處理人權問題時也應考慮兩國的複雜關係。展望未來,布林肯表示,中國的所作所為將會對其經濟帶來負面影響,它若面對來自世界廣大地區的責難時,發展經濟將會愈來愈困難。
台海關係「螺旋式下降」 美國外交委員會疾呼:恢復民間對話交流
「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發布新報告說,在當前台海兩岸關係處於螺旋式下降、台北─北京和北京─華盛頓缺乏對話的情況下,對信心建立機制的需求更為迫切,兩岸之間需要建構「有效的訊號傳遞機制」(effective signaling mechanism)以促進台海穩定。NCAFP長期致力於美、中、台三方官、民之間一軌半(官員與學者)及二軌(前官員與學者)對話。據美國之音29日報導,該智庫上星期發布一份題為「避免台灣危機:改善訊號及降低不信任」的報告,這是根據10月和12月三方代表舉行的兩次視訊對話討論後做出的結論,參加者包括前官員及著名學者。民間交流列優先報告表示,在美國總統大選後的第二次會議中,台灣和大陸的與會代表都認為,台海兩岸關係仍然處於螺旋式下降(downward spiral)的方向,儘管其旋轉速度在美國大選到新總統當選人拜登就職期間似乎有所減緩,但要創造必要條件使這個旋轉停止,還需要更多努力。報告認為,當前最急迫的工作,就是在軍事活動以外和雙方缺乏官方對話的情況下,尋找出一個兩岸間「權威性訊號傳遞機制」。與會人士樂觀地認為,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將會透過對美國更一致的政策和清楚的溝通,促成台海環境穩定,雖然要恢復到原來的現狀已不大可能。與會人士指出,新的台海現狀必須在台海政治僵局及美中戰略競爭下維持積極合作的管道,而從新冠疫情中復甦及保障民間交流應該被列為重要優先事項。涉台決定更直接美方代表指出,拜登政府在美台關係將持續採取一些中國大陸反對的做法,例如軍售、高層官員訪台,國會也會透過立法或其他方式表達對台灣的支持等,不過美方人士預期,拜登政府與北京將會有一個更具建設性的關係,對那些涉及台灣的決定也會做更直接的處理。大陸與會人士則持續對美台關係在美中戰略競爭下的發展感到擔憂,認為這些議題還是會造成挑戰。出席拜登就職機率低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在明年1月20日即將舉行就職典禮,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29日表示,考量疫情發展及配合相關防疫規定,我方籌組慶賀團前往美國出席拜登就職典禮的機率不高。 至於駐美代表蕭美琴大使是否參加就職典禮?歐江安指出,尊重美國主辦單位的規劃,持續與拜登團隊聯繫,兼顧防疫原則下,以最適當的方式傳達祝賀。
台灣是美國有價值的伙伴! 眾議員再度呼籲升格駐美代表處為使館
美國共和黨聯邦眾議員裴利(Scott Perry)10日在眾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聽證會上呼籲,美國國會應考慮立法,將美國在台協會(AIT)和台灣駐美代表處升格成為大使館,並讓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使用「大使」稱謂,展現美國對台承諾堅定不移,不會受制於中國,或允許北京當局主宰美國外交政策。裴利去年(2019年)年底曾參與聯署共和黨籍眾議員夏波(Steve Chabot)所提《台灣特使法》法案,要求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升格為大使,且任命需獲參議院同意。裴利稱,他認為國會也應考慮立法,將AIT與台駐美代表處分別認定成美國駐台大使館和台灣駐美大使館。他說,這可讓世界知道,美國重視與台灣的關係,並鼓勵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效法。美國之音報導,10日舉行的這場關於美台關係的聽證會,議員們不分黨派表達對台灣安全繁榮和民主自由的支持,獲邀出席的學者專家則就美國如何支持台灣因應中國大陸壓力、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提出政策建議,作為國會督促拜登政府的參考。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權力項目主任葛來儀提到,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將繼承一個強健的美台關係,「美國必須一貫地視台灣為一個有價值的伙伴,而不是用來與中國競爭的武器」,美國對台政策的指導原則應該是「不造成傷害」,不能過於挑釁。但葛來儀也說:「中國若認為美國已完全拋棄其一中政策,正在朝最終承認台灣—中華民國的方向移動,那麼我們將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而在國內,民進黨立委劉世芳昨天(11日)在立法院質詢指出,美國國會「美中經濟暨安全審查委員會」日前提出年度報告書,建議AIT可升格為準外交關係,也就是讓AIT「官方化」,同時也可以讓台灣駐美代表處「官方化」,要求外交部評估是否可行。外交部長吳釗燮回應說,對於美方、美國國會的努力,「我們都表達感謝」。有關台灣跟美國政府間的協商,外交部也會全力以赴,但是關於美國國內法律修改,「我們要尊重美國國會的意見」。
王之道/不歡迎美官員卸任前訪台
美國總統川普猶如困獸,拒絕認輸移交政權,同時屢派政府官員走訪各國,對美國國家安全與國際形象造成不利影響。在這種氛圍之下,《路透社》披露「美軍印太司令部」情報部門指揮官史都德曼(Michael Studeman)於十一月二十二日晚間祕密訪台,恐引發大陸不滿;《紐約時報》則稱美國環保署長惠勒(Andrew Wheeler)無視交接工作,將在十二月五日率團訪問台灣。雖然高層官員互訪,是台美關係進步的表徵,但川普政府一直到今年下半年選情低迷時,才開始積極推動。針對惠勒匆促造訪各國,《紐約時報》指出,「此行浪費近三十萬美元公帑,是沒有意義的畢業之旅」,通篇報導極為負面;《華盛頓郵報》也跟進,間接傷害了台灣的國際形象。對此,民進黨高調歡迎惠勒,並刻意彰顯是美台關係友好的象徵,但台灣選擇與「即將下台」的環保署長討論政策及合作事項,實在給人時空錯亂之感。選前美國媒體就大幅報導台灣倒向川普,選後台灣仍繼續配合川普演出,拜登團隊想必了然於心,台灣與未來美國政府的關係已蒙上陰影。深入探究惠勒的背景,他在出任環保署長前,主要替煤業大亨「莫瑞能源公司」從事遊說,曾抨擊歐巴馬政府的環保政策,拒絕遵循《巴黎協定》,更反對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國際環保、能源趨勢背道而馳;相反地,民進黨經常抗議被排除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等國際環保機制之外,但惠勒的來訪,在某種程度上說明雙方理念一致。考量台美關係長期利益,以及惠勒為煤礦業遊說的背景下,我們不歡迎惠勒來訪。回顧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 II)八月訪台後,蔡英文便宣布明年元月一日全面開放美豬牛進口;惠勒來訪會不會推銷煤礦?是民進黨必須回答的問題。美國外交政策方面,加強對台關係是民主黨及共和黨的共識,拜登也公開宣示將深化與台灣的關係,但美國對台政策沒有所謂的「川規拜隨」。民進黨押寶川普,甚至到現在還有人認為川普仍有一線生機,這勢必影響台灣與拜登政府的關係。最重要的是,拜登與川普的基本理念及政策面必然有所區隔,川普已經敗選、處於看守政府時期,台灣當務之急應加強與拜登團隊溝通,掌握美國未來政策,蔡政府卻專注與即將卸任的官員打交道。惠勒的環保理念和拜登所屬的民主黨南轅北轍,再加上美國媒體的負面報導,他的到訪實在看不出任何正面意義。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美國高層政府官員來台灣,是象徵台美之間友好關係,接下來如果還有閣員來訪,代表台美關係緊密,國人應會感到振奮。只是大家實在無法感受到吳釗燮的振奮,更不知拜登會如何看待?
美中關係生變?布林肯將任拜登國務卿 與中國完全脫鉤不切實際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預定24日公布首批閣員名單。美媒23日披露,他將提名前副國務卿布林肯出任國務卿,另任命核心國安幕僚蘇利文接任白宮國安顧問,非裔女外交官湯瑪斯-葛林斐德則將出任駐聯合國大使。布林肯將負責推動美國重返全球協議及多邊機構,並把盟邦重新聚攏起來,以便與中國進行新的競爭。布林肯曾直指中國是美國的最大挑戰,蘇利文也稱中國為美國的最主要競爭者,如今兩人將分別出任國務卿與國安顧問,無疑地會延續部分川普政府對中強硬政策。不過布林肯也認為,與中國完全「脫鉤」(decouple)只會帶來反效果。另一方面,布林肯主張與台灣加強關係,由他操盤美國外交政策,或可降低台灣對拜登可能調整友台政策的疑慮。現年58歲的布林肯為猶太裔,繼父還是二戰納粹屠殺猶太人浩劫的倖存者,他也因此常說美國應作為舉世道德典範。而43歲的蘇利文與布林肯在政府內的資歷亦步亦趨,都曾任職於國務院,拜登擔任副總統時,兩人先後當過他的國安顧問,今年拜登競選總統,又都擔任他的高級政策顧問。布林肯先前受訪時,直指中國是美國在經濟、科技、軍事及外交上面臨的最大挑戰。但他也表示,美中完全「脫鉤」的想法不切實際。「美國自包含中國等世界各地吸引學生、人才、想法與投資,並從中獲得極大利益,若把這些切斷會是個錯誤,重點應是如何取得平衡。」蘇利文則曾與坎貝爾在《外交事務》上寫道:「與中國接觸的時代已經不辭而別地結束了。」他們呼籲放棄過去對中國「浪漫想法」,以更冷靜的頭腦,在一系列問題上使用更強硬的手段。布林肯是台灣的熟面孔。2015年蔡英文競選總統期間訪美時,曾進入美國務院拜會時任副國務卿的布林肯,也創下我總統參選人首例。而2016年蔡英文勝選入主總統府前,布林肯就在眾議院聽證會上表示,「美國期待與台灣的首位女總統和各黨領袖合作,進一步強化美台關係。」11月13日,駐美代表蕭美琴致電擔任拜登外交政策顧問的布林肯,代表台灣政府祝賀拜登勝選,並強調期待持續與美國深化雙方密切的合作關係。不過,此舉卻遭到北京當局批評,稱其「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及圖謀「破壞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