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衝突
」 中國 美國 台灣 馬克宏 法國趙少康批民進黨不放棄台獨黨綱 選舉到卻宣稱「最守護中華民國」
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今天(22日)表示,他與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擁護中華民國,國民黨絕非親中政黨,是永遠反共,主張兩岸建立軍事溝通機制,國民黨也長期備戰,但備戰還是要嘗試和平的可能,若侯康配當選,他有信心兩岸一定不會對撞。趙少康還說,民進黨執政8年,除抗中、仇中外,也常說清廉勤政愛鄉土,但他我真的認為,民進黨現在是貪腐、專政、愛粉味,例如國安人員跑去萬里保衛「工寮」,大家想想看,難道不覺得很羞辱嗎?趙少康今天並「大手筆」的宣布,凡是民進黨承諾過繼續執政要作的社會福利措施,只要「侯康配」當選,全部照樣保留,而且還要加碼,絕對不會刪減。他也反擊,賴蕭配自我感覺良好,舉很多數字自詡政績良好,她問賴蕭配難道忘記民進黨如何消遣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舉數字證實政績好,民進黨反批馬「那都是冷冰冰數字」的往事了嗎?如果真有人認為民進黨執政很棒,那就請繼續支持執政黨,覺得執政差的請支持政黨輪替。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今天在公辦政見會中二輪時發言表示,他很贊同民眾黨副總統候選人吳欣盈在同一場政見會中的政見發言「經濟最重要」,而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也宣布當選後會組「經濟內閣」,畢竟其他候選人扯一大堆都沒用,只有改善民眾生活,讓台灣經濟更好,才是「侯康配」的最主要目標。他同時也說,很認同吳欣盈的質疑「民進黨為何堅持不推不在籍投票,嘉惠兩百萬人不好嗎?」,趙少康認為,民進黨就是對台灣選民沒信心。此外,他也認為民進黨要在2050年排碳淨零根本作不到。對於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蕭美琴質疑趙少康曾經表示「民進黨執政國家會滅亡」,他也正色表示,這不是開玩笑,但當時也是對國民黨時任主席李登輝說,因為李登輝曾說他不是台獨,結果李後來組織比民進黨還獨的政黨,大家都看得到,而民進黨後來執政許多地方,也不升中華民國國旗,現在都是國民黨執政的縣市,升旗升得比較多,國慶大典請帖也不見國旗標幟。他還反問蕭美琴,民進黨黨綱不就是台獨黨綱嗎,難道台獨不是要消滅中華民國嗎?趙少康說,其實民進黨與共產黨是一樣的,都想消滅中華民國,只是民進黨現在被逼急了就改口稱呼「中華民國台灣」,就是不肯講中華民國,他懷疑是想要借殼上市,假借中華民國去遂行台獨主張,不然為何美國三位重要學者呼籲民進黨凍結台獨黨綱呢?為何賴清德全然沒有回應呢?如果不是中國國民黨出面大聲疾呼、阻止台獨,台獨真成功了,中華民國不就完蛋了嗎?趙少康也對蕭美琴強調「我才是守護中華民國」,真的有「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覺」。趙少康還批評,賴清德日前在總統電視政見發表會上主張,侯友宜、柯文哲與他參選總統都是「台獨」,這種說法完全是賴皮。他要鄭重聲明,像賴清德不認同中華民國的才是「台獨」,賴清德擔任國大代表期間曾高舉「台獨萬歲」標誌,蕭美琴也曾說「不再認同自己是中華民國」,現在卻都說自己才是中華民國的守護者,讓人搞不清楚是怎麼回事。趙少康強調,國民黨侯康配真正擁護中華民國,有名有實,民進黨則是掏空中華民國,有名無實。國民黨也絕非親中政黨,國民黨永遠反共,從兩蔣時代就反共,永遠是捍衛中華民國的政黨。這幾年因為美中衝突,共軍戰機天天越過海峽中線,民進黨卻完全不了解共產黨,這就是他覺得,民進黨對不起台灣民眾的地方。趙少康說,美中衝突到最強烈的時刻,仍會尋求溝通,美國總統拜登一直希望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甚至希望軍事上有溝通,這也是國民黨的主張,兩岸之間不能不談,甚至要建立兩岸軍事溝通機制,以免誤判,他主張,中共要允許我方派軍事觀察員,彼此要建立互信機制,戰機、戰艦不要再繞台、越過中線。趙少康強調,國民黨不管在朝或在野,從來沒有放棄過軍事準備,面對共軍軍事威脅,當然要有長期的備戰,但備戰時不能忘記嘗試各種和平的可能或管道,像民進黨「與共產黨老死不相往來,遇到事件只會罵」解決不了問題,蔡英文總統主政時期就是這樣。大家不妨想想看,若賴清德當選總統,兩岸會更和平還是更緊張、會不會更有戰爭的可能?圖說:
批中傲慢!美印太副司令示警 共軍高層拒通話
美國印太司令部副司令斯卡倫卡(Stephen Sklenka)中將警告說,中國軍方迄今一直拒絕與印太司令部高層對話溝通,顯示解放軍已從日益自信變成傲慢,這是很危險的事,會助長美中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據《雪梨晨驅報》13日報導,斯卡倫卡上周在坎培拉「澳美領導人對話」場邊受訪時說,美國軍方的優先要務是防止與中國爆發戰爭,但中美軍方指揮官間的對話「不存在」,令推動這項目標的努力受阻。他說,「作戰層級」缺乏接觸,會增加誤判導致衝突的風險。斯卡倫卡說:「(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基里諾一直提議與(解放軍)東部戰區和南部戰區司令員對話,但迄未獲任何回應。」「我4年前調到印太司令部,已經在兩位作戰司令手下做過事。這兩位都沒能與他們的對口官員對話。這樣很危險。」共軍東部戰區管轄範圍涵蓋東海與台灣海峽,南部戰區則包含南海。外界常常聚焦於中國入侵台灣的可能性,但斯卡倫卡表示,可能觸發美中衝突的導火線有多個,包括中方在南海的奪島行動。斯卡倫卡又說,他憂中國為尋求稱霸印太地區,想在索羅門群島或另一太平洋島國建立軍事基地。美國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蓋拉格提議在澳洲等太平洋關鍵地點,部署美國極音速飛彈以嚇阻北京犯台,斯卡倫卡認為這個構想很有價值。美中之間已重啟高層接觸,但兩軍對話仍未恢復。6月初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歡迎晚宴上,美國防部長奧斯汀與大陸防長李尚福曾簡短交談。中國國防部14日宣布,應俄羅斯防長蕭依古、白俄羅斯防長赫列寧邀請,李尚福將於8月14日至19日赴俄出席第十一屆莫斯科國際安全會議,並會見俄羅斯等國的防務部門領導人,李尚福接著將訪問白俄羅斯,與白俄國家和軍隊領導人舉行會談,以及參訪白俄軍事單位。
感謝馬克宏頒布7年建軍法 游錫堃:立法保衛台海航行權
法國總統馬克宏1日宣布「七年建軍法」完成立法,內容包括「捍衛台海自由航行權」、以維護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而法國也成為全球首個以立法保護台海自由航行權國家。立法院長游錫堃今(6)日表示,這是首度以立法方式保衛台海自由航行權的重要國家,感謝馬克宏總統頒布該法。法國國民議會及參議院分別於7月12和13日就法國「7年建軍法」進行院會辯論及投票,雙雙表決通過共4133億歐元的史上最高7年建軍預算。法案內容除重申法國身為印太強權外,並將依據國際海洋法,持續捍衛印太地區自由航行權,尤其是南海及台灣海峽,以維護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馬克宏於8月1日正式頒布「7年建軍法」完成立法程序。游錫堃指出,今年4月9日,馬克宏總統結束訪問中國大陸行程時,曾表示「歐洲要避免因台灣議題被捲入美中衝突之中,並強調歐洲戰略自主,不應跟隨美國。」但是在8月1日,馬克宏總統頒布了由法國國民議會及參議院通過的「7年建軍法」,明文規定將依據國際海洋法,持續捍衛印太地區自由航行權,尤其是南海及台灣海峽,以維護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游錫堃說,法國是全球民主自由普世價值發源地之一,是國際民主強國,一向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精神;今日又率先成為全球首個以立法方式保衛台海自由航行權的國家,令人敬佩。
楊金龍:美中爭端使台美貿易順差大 台灣要「避免成制裁對象」
近年美中衝突情勢,全球發展出現新變局。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昨天(29日)受邀至政大舉辦的2023年國際經濟與金融趨勢論壇,發表專題演講「全球化最新發展與台灣因應之道」。他表示,美中爭端使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擴大,宜持續關注其發展,並避免成為美國貿易制裁對象。楊金龍在演講中提到,台灣為小型開放經濟體,與全球經濟整合程度深,加上過去台灣積極參與全球貿易。隨近年全球化發展步調調整,對於台灣經濟前景具重大意涵,也有值得持續關注的變化和趨勢。美中爭端使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擴大,楊金龍表示,台灣應持續關注相關發展,並避免成為美國貿易制裁對象;同時,因應供應鏈重組,金融業可把握機會順勢發展為台商貿易結算及資金調度中心。對於金融業發展,楊金龍指出,不同於香港及新加坡等金融中心,台灣經濟發展主要以台廠在國內或全球布局為主,經濟腹地較分散,但隨台企產線逐漸擴大東協布局等海外據點,國內銀行與東協國家資金往來趨於密切,一方面擴大金融服務業等經濟腹地,另一方面降低過去高度集中在中國投資生產的現象,提供金融業發展新契機。楊金龍點出,主流經濟學觀點偏重全球化帶來互利互惠的總體面經濟效益,但忽略全球化有贏家、也有輸家的個體面分配不均問題,並忽略全球化恐限縮國家政策空間,可能引發政經不穩定。為避免全球化造成的外部性及逐底競爭問題,主要經濟體宜透過國際政策協調來制定全球化基本規範。值得注意的是,在地緣政治風險及全球供應鏈重組變局下,讓台企能以投資與貿易地區分流因應,提升台灣生產韌性並使經貿發展更平衡,帶來新發展機會。不過,企業仍面臨諸多挑戰,須妥適應變,並搭配政府政策支持,讓台灣繼續保持競爭優勢,確立不可取代地位。
反對任何一方破壞兩岸和平穩定 馬克宏:贊成台海維持現狀
法國總統馬克宏4月初訪問中國後在受訪時稱,歐洲要避免因台灣被捲入美中衝突,呼籲應推動「戰略自主」政策,不該淪為美國的附庸,此番言論在國際間掀起波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5日播出對馬克宏的最新專訪,他闡明立場說,法國贊成台海維持現狀、尊重當前既有模式,這也意味法方堅決反對任何挑釁。馬克宏23日在巴黎召開的「新全球金融公約峰會」場邊,接受CNN《環球公共廣場》節目主持人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專訪。札卡利亞問他對4月初的說法有無要澄清或調整之處時,馬克宏回答,「我的立場很清楚,也希望外界清楚。在台灣問題上,我們贊成維持現狀,這意味著堅決反對任何挑釁。我們尊重當前既有模式,這也是我向習近平主席重申的,而且確信這也是拜登總統的立場。」馬克宏並表示,希望與中國盡可能建立良好關係,但他稱從未把法中關係與法美關係置於等距,指法、美同屬北約盟國,歷史上也有共同價值觀,雖然彼此算是經濟競爭對手,但兩國因歷史與北約而連結緊密。不過馬克宏仍強調,就他來看,一個更為自主的歐洲與歐盟非常重要。另據美國國務院25日發布消息稱,美國國務次卿盧嵐(Victoria Nuland)與歐盟對外事務部秘書長沙尼諾(Stefano Sannino),於22日舉行第5次美國歐盟中國議題對話與第4次美國歐盟高階印太諮商會議。在台灣議題上,雙方重申致力於維持台海現狀,反對任何一方採取片面行動破壞兩岸和平穩定,強調若升高情勢、意外或使用武力導致台海不穩定,都會對該區域與全球產生重大經濟和安全影響。美歐高層呼籲和平解決兩岸問題,並重申在台灣議題的基本立場不變,包括各自的一個中國政策。美歐也對解放軍在台海活動穩步增加表達擔憂。
侯友宜訪星 呼籲兩岸平等尊嚴友善對話務實交流
新北市長侯友宜訪問新加坡,今天上午並沒有公開行程,外界好奇侯友宜是否私下會晤星國高層官員?對此,侯友宜說明,今天上午星國方面安排公私部門會面,針對內政、國家未來發展做了非常良善的互相交流,尤其是對城市的治理以及都會的發展,如何更永續創造發展,有許多意見溝通,至於是否對外公布,他會會尊重新加坡方面的意見。此外,針對星國總理李顯龍認為,台灣是美中衝突最危險的導火線,媒體詢問侯友宜,台灣是否應與新加坡一樣不偏袒、不選邊,以國民利益為最大考量?侯友宜回應,國際關心台海穩定及區域和平,身為台灣的每個份子,守護中華民國、愛台灣這塊土地是大家共同的目標,所以兩岸之間要用平等、尊嚴、友善的方式來對話,以務實的交流走出避免衝突的和平大道。侯友宜訪問星國,行程受到矚目,根據「中國時報」報導,侯友宜上午的行程並未對外公開,侯友宜昨日已經先行說明,會尊重新加坡方面的安排,今日受訪時,他仍然相當低調。有台灣前往採訪的媒體的發現,陸方駐星國大使也下榻侯友宜入住的香格里拉飯店,雙方是否曾經會面,引發媒體好奇,不過,侯友宜僅說明,上午有未公開的行程,但並沒有與陸方駐星官員見面的這件事。侯友宜今天下午參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聽取校方人員就企業與減碳趨勢最新發展內容的報告,侯友宜也對於減碳、碳交易、碳稅等問題表達關心,由於報告者與台灣也有連結,侯友宜盛讚台灣的人才到星國研究發展,然後再將最新的全球趨勢帶回台灣,再與台灣的企業並肩作戰,他也鼓勵年輕人多走出台灣、將新的國際趨勢研究帶回台灣、貢獻鄉里,讓台灣更國際化、與國際接軌。
馬克宏台海言論惹議 紐時:6年任期最孤立時刻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近日結束3天的訪中之旅,而他表示,歐洲不應該因台灣議題陷入美中衝突,此話一出引發外界抨擊。外媒指出,他因為想迎合北京,回歐洲後遭遇6年任期以來,最孤立的時刻。據《紐約時報中文網》報導,馬克宏在大陸之旅很受到禮遇,他希望能讓法國變成世界大國上談判桌,因為俄烏戰爭,北京成為國際的仲裁者。紐時巴黎分社社長柯恩(Roger Cohen)在報導中寫,馬克宏經過訪中之旅,回國後面臨他6年任期以來,最孤立的時刻,他在國內因年改不受歡迎,在國外又沒人相信他,因為他想重塑法國,還想維持俄烏戰爭後的國際秩序。馬克宏表示,歐洲要避免因為台海問題,陷入美中衝突,歐洲要戰略自主。然而,當記者問到2個問題:台灣跟烏克蘭的民主有何不同、俄羅斯和中國的獨裁有什麼不一樣,馬克宏卻沒有回答。馬克宏的言論引發惹議,法國愛麗舍宮表示,美國跟法國擁有相同價值觀,是他們的盟友。波蘭總理莫拉維茨(Mateusz Morawiecki)說,和美國聯盟讓他們有絕對的安全,而他也暗批馬克宏,一些西方領導人想跟與俄羅斯和遠東大國合作。美國佛羅里達州共和黨參議員(Marco Rubio)說,馬克宏的言論是否代表整個歐洲,他是歐洲的領袖嗎?如果是,美方會做出一些改變,讓歐洲來解決烏克蘭問題。馬克宏12日改口,他們對台的立場不變,支持維持現狀。報導稱,台灣基於經濟和政治原因,對歐洲來說很重要,因為台灣生產世界上60%的半導體,和90%的最複雜的半導體,如果北京入侵台灣,對民主會有毀滅性影響。法國著名外交政策分析師巴赫蘭指出,馬克宏的訪中外交是一場潰敗。
主張歐洲「戰略自主」!馬克宏附庸說引發討論 法駐美大使館:對台立場不變
法國總統馬克宏日前結束中國之行後受訪表示,歐洲要避免因台灣議題被捲入美中衝突,呼籲應推動「戰略自主」政策,不應跟隨美國而淪為附庸。這番話在國際間招致批評,美國白宮與國務院則試圖淡化,強調美法情誼重要性。法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也發布連串貼文,指外界的炮火是「過度解讀」,並稱法國對台灣的立場並未改變。白宮國安會議發言人柯比10日表示,美方對美法間的強大聯盟和深厚友誼很有信心,雙方在印太、烏克蘭及非洲等方面都有合作。美方專注於此,確保雙方的國家安全需求得以滿足。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巴特爾也指出,針對中國議題,跨大西洋合作係植基於「我們對民主原則的共同承諾」,這些共同價值觀一直是美法雙邊夥伴關係的「北極星」,並持續指引雙方,包括兩國支持烏克蘭的聯合做法,「這在有關中國的廣泛關切方面亦復如此。」據美媒報導,馬克宏的一番話「震驚」華府,共和黨議員炮火猛烈,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痛批馬克宏的說法「可恥」、「在地緣政治上太天真」。剛結束訪台的眾院外委會主席麥考爾也批評馬克宏的觀點「令人失望,因為中共對於台灣的威脅,對全球權力平衡構成愈來愈大的危險。」法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康夫勒(Pascal Confavreux)10日晚間則發布連串推文,指外界對馬克宏的說法「過度解讀」,也強調法國對台灣的立場並未改變。康夫勒澄清馬克宏的實際說法是:「如果我們不能結束在烏克蘭的衝突,我們在台灣議題上還有什麼可信度?我們為了烏克蘭的和平穩定尋求與中國接觸,而台灣議題顯然出現在他與習主席的對話中。」對馬克宏陸訪後,一席不應成為美國附庸言論引發議論,民進黨立委鄭運鵬表示尊重馬克宏看法,但相信他的看法是少數意見;國民黨立委曾銘宗則說,法國做為大國,有獨立的外交空間,做為一個主權國家,這是基本的標準,馬克宏身為一個國家總統,有他戰略性考慮予以尊重。
主張歐洲應堅持戰略自主 馬克宏:勿跟隨美國淪為附庸
法國總統馬克宏受訪表示,歐洲要避免因台灣議題被捲入美中衝突,他呼籲歐洲應推動法國主張的「戰略自主政策」,不應跟隨美國而淪為附庸。馬克宏甚至告訴記者說,「歐洲人解決不了烏克蘭危機,又要如何令人信服地在台灣議題上說:小心,若你亂來,我們會出面?」馬克宏8日結束為期3天訪中行程,在總統專機上接受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歐洲版、法國《世界報》和《迴聲報》三家媒體採訪。他在9日刊登的專訪中強調,不想陷入集團對抗,歐盟不應陷入世界的混亂和「不屬於歐洲的危機」。歐盟成員國應在地緣政治中扮演「第三極」角色,與美中一起發揮作用。馬克宏警告說,不要因為「恐慌性的反射」而追隨美國。談到台海議題,馬克宏說:「歐洲人必須回答一個問題,升高台灣的緊張局勢符合我們的利益嗎?不。」他說,最糟糕的就是,歐洲在台灣議題上變成追隨者,受到美國的政治議程和中國的過度反應影響,「我們為什麼要按照別人選擇的節奏走呢?」馬克宏告訴記者,「歐洲人無法解決烏克蘭危機,又要如何令人信服地在台灣議題上表示,『注意了,如果你們犯了什麼錯,我們會出手』?如果你真的想升高緊張局勢,就那樣做吧。」他還稱,歐盟必須理解中國的想法。「作為歐洲人,我們更關注的是我們的團結。」他說:「中國人也關心他們的團結(統一),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台灣是其中一部分。」馬克宏的言論在國際間招致批評。德國籍的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狠批說,「以他對中國和台灣的立場,馬克宏喪失了成為歐洲領袖的任何主張」。美國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盧比歐也質疑,若馬克宏代表歐洲,認為不該在台灣議題上選邊,美國大可讓歐洲自己對付俄羅斯。《華爾街日報》9日刊登一篇社論,標題為「馬克宏在台灣及烏克蘭議題上犯大錯」。社論指出,沒有人希望台海爆發危機,但防止危機需要可靠的嚇阻,馬克宏此番言論,似乎排除歐洲在台海危機時會提供幫助。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0日則說,「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中方希望各國認清台灣問題的實質,繼續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堅定反對各種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
馬克宏:歐洲避免因台灣議題 陷美中衝突
法國總統馬克宏8日結束為期3天的訪中行程,他接受外媒訪問時說,歐洲必須避免因台灣議題陷入美中衝突,歐洲要戰略自主。對此,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此次會談表明北京正加大攻勢,拉攏歐盟盟友來對抗美國。據歐洲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導,馬克宏表示,歐洲必須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也要避免因台灣議題陷入中美衝突,而歐洲需要戰略自主,成為第3個超級強權,法國將扮演領導角色。馬克宏說,歐洲面臨巨大風險,因為陷入了不屬於他們的危機,阻礙建立戰略自主權,「歐洲人需要回答的問題是,讓台灣危機升溫是否符合我們的利益,歐洲人要從美中問題中得到啟示。」在馬克宏的航班離開廣州後的幾個小時,中國就在台灣周圍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為了回應台灣總統蔡英文過境美國和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面。知情人士表示,他很高興,北京至少等到馬克宏離開中國領空後,才開始對台進行軍演。據《路透社》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7日和馬克宏一起在廣州喝茶,而習近平和來訪領導人有這種接觸算罕見。一名外交官表示,這凸顯了北京對歐盟的一個重要成員國的重視,中方正尋求支持者對抗美國的打壓。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分析師巴爾金(Noah Barkin)說,中國的所有外交政策都是以美中關係為背景,所以和任何國家合作,都是想要對抗美國。
民調顯示七成七民眾盼兩岸恢復交流 超過六成是親美派
台灣民意基金會今(21)日公布最新民調,結果顯示,有七成七的民眾樂見兩岸恢復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說,這項發現傳達了一個強烈且清楚的訊息,絕大多數台灣人期待兩岸降低緊張關係,恢復正常交流;另外,民調結果顯示,雖然有超過六成的民眾是「親美派」,但五成九都理解,「不管美國對台灣有多好,都是為自己的利益,對台灣不一定好」。最新民意顯示,二十歲以上台灣人中,七成七基本上樂見「恢復兩岸交流,降低緊張關係」,一成五不樂見。(圖/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民調詢問:「兩岸關係最近有解凍跡象,雙方政府在農漁產品解禁、押解人犯返台、金門小三通、恢復兩岸航點航班等,都有善意合作的表現。一般說來,您是否樂見『兩岸恢復交流,降低緊張關係』?」結果發現:32.8%非常樂見,43.8%還算樂見,10.6%不太樂見,4%一點也不樂見,5.2%沒意見,3.6%不知道、拒答。換句話說,最新民意顯示,二十歲以上台灣人中,七成七基本上樂見「恢復兩岸交流,降低緊張關係」,一成五不樂見。他強調,「這是一種很素樸、自然、沒有心機的想望。」「關心兩岸的人們不難發覺兩岸關係近期確實有解凍的跡象。」游盈隆指出,不諱言地說,這次兩岸關係解凍的驅動力主要來自中共當局,當中共當局實質上不再堅持「九二共識」前提下,兩岸才可能恢復正常交流互動時,兩岸關係才可能破冰,才可能春暖花開。實事求是,務實才能化解僵局,才能追求各種可欲的、好的發展。游盈隆分析,中共當局在今年初就做出這項重要的決定和行動,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中國因素一直是影響台灣總統大選的重要因素,2024台灣總統大選,表現的方式可能不同;中國大陸這次顯然是有備而來,開春就將一貫強硬的高姿態收起來,他認為,這一次中國大陸最重要是做到「不讓民進黨借力使力刺激台灣選民反共抗中。」另外,最新民意顯示,二十歲以上台灣人中,五成九基本上同意「不管美國對台灣有多好,都是為自己的利益,對台灣不一定好」,二成六不同意。游盈隆分析,台灣人認知,美台關係越來越好,因為那符合美國的利益;民調顯示,六成一的民眾同意「美中台關係複雜,美國跟台灣有共同利益,就算美國壓制中國是基於美國利益,對台灣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台灣人覺得美中衝突,美國壓制、反制中國大陸時,台灣站在美國這一邊是必要的、是對的,此趨勢顯示,二十歲以上台灣人中,六成一是親美派,二成二是親中派。本次調查由台灣民意基金會委託山水民意研究公司,主要負責抽樣設計、電話訪談與統計分析,訪問期間是2023 年3月13日到14日,有效樣本1073人;抽樣誤差在95%信心水準下約正負2.99個百分點,並依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進行地區、性別、年齡及教育程度加權。
中美開戰由誰勝出? 澳洲4退役軍事高層一致認同「這1結局」
澳洲國家公共廣播機構《澳洲廣播公司》(ABC)在今年2月以《對澳洲來說,與中國開戰會是什麼樣子?》(What would war withChina look like for Australia?)為題,專訪了澳洲前國防軍總司令貝瑞(ChrisBarrie)、前澳洲國防部國際政策與戰略司司長貝姆(Allan Behm)等4位退役的軍事或情報高層。最終,他們的看法雖然有些微出入,但他們卻一致認為「無論澳洲是否參戰,美國都不可能打贏中國」,頂多就是陷入血腥的僵局,且澳洲不應該蹚這鍋渾水。據《澳洲廣播公司》的報導,這些專家包括前澳洲國防部戰略與情報副部長懷特(Hugh White)、前澳洲國防軍總司令貝瑞(Chris Barrie)、澳洲國防部前國際政策與戰略司司長貝姆(Allan Behm),以及前澳洲國防軍情報官費南德斯(ClintonFernandes),以下為4人的論點。前澳洲國防部戰略與情報副部長懷特(Hugh White):懷特目前身任澳洲國立大學戰略研究所名譽教授。他認為美國要是為了台灣跟中國開戰,將是二戰以來全球規模最大、最具破壞性的海上衝突,而且「華盛頓希望澳洲盡最大的能力貢獻我們的全部空軍和海軍力量。」但懷特表示,沒有人能確定這場戰爭會如何收場。他認為最有可能的結局是一場「代價高昂的血腥僵局」,雙方均無法確保勝利。「無論澳洲是否參戰,這都會是一場毀滅性的衝突。」雖然美國在軍事科技上更勝一籌,但中國在地緣關係上佔有優勢,懷特認為兩軍可能形成拉鋸戰,「中國的防空能力被證明是強大的,但美國和盟國的空軍能力也是如此。所以這將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不過,由於台灣對中國來說,是其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因此美國若不使用核武,就不可能對中國造成足夠的傷害,迫使北京對台灣問題讓步。但懷特表示,他看不出美國願意為了台灣,冒著本土遭到中國核報復的風險動用核武,「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美國或澳洲為了台灣與中國開戰是錯誤的。」懷特還指出,比起「全面入侵台灣」,中國更可能採取的武統手段會是「封鎖台灣」,迫使其接受北京的統一條件,因為這是一種成本較低、風險較小的武統方式,對中國來說,在台灣周圍建立海空域禁航區相對容易。前澳洲國防軍總司令貝瑞(Chris Barrie):曾在1998至2002年擔任國防軍總司令的貝瑞指出,所有預測中美開戰的論點都犯了「誇大其辭」的毛病,他認為世人已經忘了,要解決國家之間不可逾越的分歧,戰爭永遠都只是最後選項。因此,只有在所有解決手段都無效的情況下,國家之間才會考慮發動戰爭,而在台灣問題上,貝瑞認為它離戰爭還非常遙遠。同時貝瑞也認為,政客會利用媒體製造戰爭恐慌,而這正是「政客」與「政治家」的重大區別:「那些評論員是真的相信自己說的鬼話,還是虛張聲勢?他們認為澳洲國防軍能夠勝任這些任務嗎?如果不能,他們又採取了哪些措施來改變自己好戰的姿態?我相信,經歷過戰爭的人可能對這個問題會更加深思熟慮,我們的政治家在哪裡?」貝瑞表示,他相信憑藉地理優勢,澳洲人能夠保衛自己的國家。畢竟純粹就「防禦的角度而言」,除了紐西蘭之外,全世界沒有其他國家比澳洲的地理位置更好。不過若是涉及數十萬人參與攻防的大規模戰爭,即便是眼睜睜看著即將觸及核戰爭的門檻,澳洲恐怕也沒有辦法扭轉局勢,「畢竟與美中兩國相比,我們仍是一個小國,這限制了我們可用的戰爭力量。」貝瑞還建議澳洲政府應將「避免戰爭」作為一項嚴肅的政策目標,「在我看來,這才是政治家應有的態度」。貝瑞指出,美中戰爭與伊拉克或阿富汗衝突不一樣,因為戰爭會使所有人陷入貧困,只要澳洲參戰,或允許美軍使用境內基地,那麼澳洲很可能面臨來自中國遠程打擊部隊的直接攻擊,「在經濟、財政和個人財產方面,這可能會使我們整個國家陷入貧困,如果它演變成核戰爭,甚至可能殺死我們大多數的國民。鷹派人士認為我們能夠贏得對中戰爭的假設是錯誤的,也非常危險。」貝瑞最後也談到兩岸局勢,他說「中國攻打台灣通常被認為是美中戰爭的催化劑,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導致中台關係破裂的原因和管理也很重要」,貝瑞更呼籲澳洲的政治家們,在台海兩岸關係破裂之前應當發揮關鍵作用。前澳洲國防部國際政策和戰略司長貝姆(Allan Behm):目前為澳洲研究所國際和安全項目負責人的貝姆,則認為在不斷增強軍力之下,中美開戰要是在2035年後爆發,那麼北京確實很有可能勝出。雙方要是在未來5到10年內開戰,對美國來說「能看到的最好結局就是陷入僵局」。貝姆更批評,澳洲有一個「根本性的戰略病態」,那就是犧牲自己的國家利益來支持美國的利益,「為了台灣與中國開戰並不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貝姆表示,澳洲與中國開戰所帶來的影響將遠超過二戰以來的任何戰爭。鑑於澳洲國防軍的規模與美國部隊的後勤限制,這將是一場非常艱難的戰爭。貝姆也判斷中國將速戰速決,若中國能控制台灣海峽,就會投入陸軍進行壓制,最終佔領台灣。 前澳洲國防軍情報官費南德斯(Clinton Fernandes):目前在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國際政治的費南德斯也認同懷特所言,「封鎖台灣」是中國更可能採用的武統手段,中國領導人在封鎖之前可能發動遠程攻擊,封鎖期間將要求台灣進行談判,並以兩棲入侵作為威脅與升高衝突的手段。他擔心台灣對此沒有B計劃。費南德斯指出,中國的綜合防空系統,覆蓋廣泛的預警雷達、戰機和各種地對空飛彈,可以把美軍擋在海岸線300海里之外。如果中國真能把美軍擋在外頭,讓美國無法獲得制空權,那麼美軍及其盟軍也無法在陸上與海上獲勝,台灣屆時連補給都是問題。至於澳洲在戰爭時扮演的角色,費南德斯說,澳洲不該把自己當成美國的廓爾喀人(受聘於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尼泊爾傭兵),「是否與中國交戰」應該在議會裡進行充分的辯論。對於美中衝突的勝負,費南德斯表示「戰爭包含許多非理性元素以及無法計算的各種情緒,無論戰爭如何開始,只有當一方願意放棄時才會結束。」他補充,對兩個核大國來說,直接進行大規模對抗極其危險,這也是印度與巴基斯坦彼此相當克制的主要原因。費南德斯認為,拜登即使做出各種模棱兩可的聲明,仍會避免與中國直接開戰。支持台灣的美國政府將繼續爭取世界各國的支持,對中國進行各種制裁與譴責,「但是與烏克蘭不一樣的是,歐洲大部分國家都能團結譴責俄羅斯,亞洲卻不會一致譴責中國。」
美中因台問題2025年前開戰? 白宮:衝突並非不可避免
近日美國因為大陸間諜氣球事件,2國關係又變得緊繃。美國白宮國安會戰略溝通協調官柯比(John Kirby)8日表示,美中衝突並非不可避免,「而且肯定不會在特定的時間表上發生。」美方仍支持一個中國政策。據《The National》報導,一名美國空軍將軍上週在一份備忘錄中警告稱,美國可能會在2025年前與大陸因台灣問題發生戰爭。對此,柯比說,「但我們的觀點是,衝突並非不可避免,而且肯定不會在特定時間表上發生。」柯比談到,習主席曾說,他希望軍隊2027年之前做好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情況,「美方感覺沒必要做到這樣。」美國對台灣的政策沒有任何改變,仍支持台灣自衛,但不支持在一個中國的方針下獨立。據了解,美國海軍上將戴維森(Adm. Phil Davidson),在2021年曾向美國國會表達,他對大陸超越美國的擔憂,並表示大陸會在2027年前犯台。海軍上將吉爾戴(Michael Gilday)去年10月時說,習近平已經為台灣擬定了一個時間表,2027年前台灣會被統一,必要時會動用武力,而現在可能會發生的更快,甚至提早到今年。報導稱,美國上周末擊落陸方的間諜氣球。美國總統拜登7日說,他尋求跟大陸競爭,而不是衝突,「正如我們上周明確的表示,如果大陸威脅到我們的主權,我們會採取行動保護國家,而我們做到了。」據了解,間諜氣球飄過美國多個區域,包括在擁有核導彈發射井的州上空,引發了不少討論;而北京表示,那只是一個氣象氣球。美國海軍回收監視氣球。
電源教父鄭崇華3/他一生心願「和平」嵌入長子名字裡 面對供應鏈重組3年前就做好準備
詢問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他的2023年新年新希望,得到的是「和平」兩個字, 在美中貿易戰不止、烏俄大戰拖尾的現在特別應景,其實這是他長久以來的期待,就放在長子、現任台達電執行長鄭平的名字裡。鄭崇華的成長歷經烽火歲月,13歲的時候,媽媽把他跟小舅舅送上到福州的船,啟程後鄭媽媽抹著眼淚在岸上跑著送他們,沒想到能見面是35年後了,期間小鄭崇華吃不飽、穿不暖,想家只能到操場上看星星,這段回憶帶給他的不是苦澀,反而笑說:「我差點要去學天文。」到現在除了爆發烏俄戰事,看不見的戰爭也影響營運,如美中衝突領域擴及半導體先進產能,以及中國大陸「國進民退」的政治氛圍,還有舉棋不定的封控政策,加速現在供應鏈從中國出逃現象,鄭平指出,「這現象從2019年就開始」,言下之意是面對這個供應鏈重組的進程,不必過度擔心,台達電也逐步調降中國製造的比重。台達電2021年舉辦50週年記者會,同年啟動正式啟動珊瑚復育計畫,圖左至右為創辦人鄭崇華、董事長海英俊、執行長鄭平、品牌長郭珊珊。 (圖/黃耀徵攝)中國的定位似在改變,從世界工廠轉為市場,鄭平解讀:「工廠都是要靠近市場的」,這句話點出看待中國的方式與以往不同,整體供應鏈的布局邏輯也必須翻新,而針對各潛力市場,台達電已經在美國、荷蘭、印度、泰國、越南、緬甸、日本、韓國、新加坡加速布局。談到明年展望,鄭平希望「可以穩定一點」,全球地緣政治和原物料等情況近來稍見平息,但短期若面臨變化,「也已經做好所有準備」,明年整體營運持續成長,電動車則是其中一大動能,是否助攻台達電2030年度營收突破兆元大關,「這是目標」,他語氣堅定。台達電為美國內華達州新月沙丘聚光型太陽能發電廠。(圖/報系資料照)
美國務卿布林肯重申:不尋求與中衝突、避免台海危機 美戰略雜誌反批:白宮言行不一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於當地時間5日在《華爾街日報》舉辦的一場會議上重申,台灣海峽危機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毀滅性」影響,且美國不希望美中競爭發展為衝突,不過美國政治外交戰略雜誌《國家利益》,以及《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都紛紛指出,華府在對中和對台政策上「言行不一」,表面上一再重申不與中國衝突,不希望台海爆發危機,實際上卻又動作頻頻,往相反的方向推行惡化美中關係、加劇台海危機的舉措。據《FX168財經集團》的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於當地時間5日在《華爾街日報》舉辦的一場會議上重申,台灣海峽危機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毀滅性」影響,並聲稱美國試圖避免一場使全球經濟受到「毀滅性」打擊的危機,「每天,全球超過50%的集裝箱運輸通過台灣海峽,很大一部分貨物是台灣製造的微處理器和半導體。」布林肯還表示,「我認為中國不僅聽到了我們的呼聲,而且聽到了其他國家的呼聲,不應該單方面改變現狀。」他補充,「我們(美中)處於緊張的競爭之中。我們不希望它變成衝突。美國認為在共同問題上找到與中國的合作方式很重要。」布林肯過去曾在10月27日至28日出訪加拿大蒙特利爾,並談及台海議題,聲稱台灣在過去50年間是個成功的故事,對於中美之間的所有狀況皆能夠和平解決,但是如今中國對台灣「越來越具侵略性」。他重申,中國政府決定不再接受現狀,希望加快實現統一的進程,「中國將向台灣施加更大壓力、脅迫,以各種方式讓台灣處境困難,以此加速統一。」對此,《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則指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雖然表示美國與中國競爭激烈,但不希望與中國發生衝突,因為台灣海峽危機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毀滅性的影響。但與此同時,美國又研擬提供台灣最先進型號的「愛國者」導彈,因此目前看來,中美領導人的面對面會晤後,美國還是將繼續在台灣問題上「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諾」。《國家利益》也呼應了上述的看法,認為華府的對中政策「言行不一」,表面上雖然聲稱「不尋求與中國發生衝突、無意與中國開展新冷戰」,但私底下卻又組建各種反中的政治和軍事同盟、針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和科技戰,將美中對抗透過媒體形塑成「民主對抗專制」的新冷戰格局,更以《台灣政策法案》,以及各種高級官員訪台來製造台灣海峽危機,因此上述沒有一項符合「不尋求與中國發生衝突、無意與中國開展新冷戰」。
彭博點出3原因:裴洛西訪台不代表世界兩大經濟體將發生軍事衝突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的代表團專機於昨天(2日)晚間10點多抵台。此舉也引發北京「前所未有」的反應,近日解放軍不但接連在福建、南海、渤海舉行軍演,據《路透社》報導稱,還有多架共軍戰機和軍艦在2日上午接近台海中線,也讓外界擔憂美中衝突將上升到軍事對抗。但《彭博社》經濟學家奧利克(Tom Orlik)認為,裴洛西訪台不代表世界兩大經濟體將發生軍事衝突,原因有3個:首先,美英日多國的智庫研究都表明,中國將在2030年前後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屆時中國將在軍事、科技及經濟方面變得更加強大和自給自足,而美國則可能因內部危機而無力介入台海爭端,因此北京目前仍選擇以拖待變。第二,如果美中兩強真的開戰,中國需承受美國丟出金融核彈SWIFT制裁的壓力,這將相當程度的打擊中國的金融和經貿體系。但歐美企業在中國的資產可能會被北京反制裁或沒收,西方國家的通膨也會因無法與中國貿易而惡化,美元霸權更會因為大規模制裁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面臨信用受損的窘境,因為中國與全球經濟已緊密相連,包括歐美市場。最後,俄烏戰爭已表明,坐擁全球1/6大宗商品資源的俄羅斯雖然挺過了制裁,且俄軍正緩慢的實現莫斯科試圖達成的軍事和戰略目標。但國內經濟也因此陷入寒冬,更造成大量的軍民傷亡。若北京嘗試武力統一台灣,可能將付出一定程度的代價。
52名駐外人員染疫 !1千多人未接種 外交部研議寄疫苗
印度疫情持續嚴峻,外交部表示,目前不考慮關閉駐印度代表處,但會安排非核心業務人員及眷屬,儘速離開印度返回台灣,對於疫情仍未減緩,我駐外人員的安全也引發觀注,外交部次長田中光10日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表示,在2514名駐外人員中,累計52人染疫,其中1人重症、7人輕症、44人已康復,已接種疫苗者有1620人。 田中光、莊瑞雄。(圖/翻攝國會頻道)立法院內政委員10日邀請陸委會、外交部、國防部、經濟部和國安局等單位列席,針對「美中衝突加劇下的台海情勢發展」進行專題報告。會中,民進黨立委莊瑞雄詢問,除了印度有外交人員確診外,其餘外館的情況外交部是否有掌握?據田中光表示,全球有52位同仁曾染疫,其中有44人康復,目前1人重症、7人輕症,另有70多位雇員染疫,但都還好,每天都有觀測同仁的狀況,若不是核心的,需要緊急回來的,會想辦法讓他們回來。對於疫苗施打狀況,田中光指出,目前全球同仁及眷屬有2514人,其中1062人已施打疫苗,有些國家沒有疫苗,現在同仁在34個國家已可打疫苗,另有14個國家因為跟台灣有雙邊協議,願意幫忙施打疫苗,另外還有1千多人沒打疫苗。田中光指出,還沒接種疫苗的駐外人員,涉及派駐國有無疫苗等問題,目前外交部有幾項方案,像是將疫苗寄送到駐外人員所在地,由當地合格的醫生施打,但這涉及當地國家對疫苗轉送技術的掌握,外交部會儘速克服。針對印度疫情延燒,國民黨立委李貴敏訓詢問,包機返台破局原因為何?田中光回應,主因是航空公司機組人員不夠,飛到印度需要兩組人員,加上目前要飛印度也有困難,只有新德里有飛機可以出去,若從孟買或其他南部飛去新德里,也有風險,須考慮路途上的危險。至於在印度僑胞及官員達200人左右,目前並未有人失聯。
外銀首例!中美貿易台地位提升 星展在台設研發中心
因應美中貿易戰後台灣地位提升,星展集團宣布在台成立國際金融科技研發單位,這是繼新加坡、印度兩地後,星展所成立的第3座科技研發中心,預計於今年第2季前,招募首批至少30位資訊技術人才,打造台灣成為金融科技重要基地,這也創下了外商銀行首例。星展銀行(台灣)總經理林鑫川指出,受新冠疫情影響,數位金融服務的使用率隨之上揚,對於新興金融服務的需求也提升,因此率先在台灣成立國際金融科技研發中心,希望將台灣優秀的科技人才實力整合金融服務,發展創新科技,打造更便捷的銀行服務體驗。根據星展集團規畫,在台將透過行為性向測驗、Coding能力測試,並首次採用「Coding Warrior Challenge 碼神擂台」等數位化選才方式徵才,未來還將與新加坡、印度共三地的技術主管在線上進行技術切磋,考驗其臨場問題解決能力及技術實作能力。星展表示,看好台灣的科技能量,除對外徵召研發型資訊科技人才加入,結合星展集團金融創新資源與台灣高科技能量,為軟體人才創造新的研發基地,並以新創概念,推動跨國人才合作,形塑未來銀行產業樣態。銀行業者分析,即便拜登上台,但川普執政時期留下的「美中對抗」態勢再也回不去了,在兩強互不相讓的國際格局下,不只科技業,金融業也都要因應,星展選擇台灣成立國際金融科技研發單位,不乏「避險」概念。銀行業者分析,對星展來說,新加坡是集團總部,印度除了人口優勢,也是科技重鎮,都有獲選成立研發單位理由,相較起來,台灣能得到「厚愛」,除了人才優勢,更著眼美中衝突下的地位提升,決定提前部署。
台灣獨落單!工商大老呼籲快快加入RCEP
RCEP超級經濟圈成軍,台灣卻排除在外,將讓塑化、鋼鐵、紡織等相關傳統產業,面臨關稅不平等的競爭壓力。產業界大老呼籲,政府應更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即使短期無法加入RCEP,也應試著與個別國家簽定ECA,突破RCEP障礙,協助化解台灣產業在全球所遭受不平等關稅貿易障礙。現行台灣石化品出口到大陸或東南亞,平均關稅大約6.5%,日本、南韓都比台灣低,如今原本沒有自由貿易協定(FTA)的中日韓,彼此也有降稅優惠待遇,只有台灣不在其中,台灣石化業競爭力勢必受影響。王文淵:RECP不利與他國競爭台塑企業總裁、工業總會理事長的王文淵認為,受市況供過於求及疫情影響,加上美中衝突未歇,塑化業持續面臨嚴峻挑戰,加上台灣尚未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隨著RCEP完成簽署,將使台灣面臨更多國際自由貿易關稅不平等對待,處於與他國不利的競爭地位。翁朝棟:鋼鐵外銷恐承壓中鋼董事長翁朝棟認為,目前台灣和大陸之間仍有ECFA的貿易保障,但日、韓簽署RECP後,以後兩國銷往大陸的鋼品可完全免關稅,將對台灣形成競爭壓力。翁朝棟表示,中鋼早在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布局,包括建立中鋼越南冷軋廠、投資河靜一貫作業煉鋼廠、中鋼馬來西亞廠、印度電磁鋼片廠,將善用這些生產基地原產地證明優勢,統籌集團的產銷通路,避開關稅障礙,同時從這些生產基地做好產銷規劃、調配供料,降低衝擊。但部份鋼品仍需自台灣中鋼、中龍等廠供料,還是有一些衝擊。中鋼因有上述生產基地,相對的衝擊比較小,下游的燁輝、盛餘等相關鋼廠,目前在東協國家仍無設廠,未來恐面臨關稅競爭壓力。東協是台灣重要市場,日本、南韓則是競爭者,當RCEP成員國間享有關稅優惠、免關稅時,對台灣產業衝擊相當大。以台塑化為例,越南、南韓FTA生效後,越南給予汽柴油優惠關稅,但台灣銷往越南仍要課徵20%高關稅,台塑化因而放棄越南市場,轉往澳洲、新加坡等地。台塑董事長林健男曾示警表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高漲,CPTPP及RCEP分別占台灣貿易總額25%及59%,卻因台灣都被排除在外,非常不利產業競爭與發展。工總兩位副理事長林明儒、詹正田異口同聲指出,台灣若一直排除在外,台灣產業出口競爭力必然會受到衝擊,並同聲建議政府應更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即使短期無法加入RCEP,也應試著與個別國家簽定ECA,突破RCEP障礙,或以各國突破方式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林明儒同時是豐興鋼鐵董事長。他直言,目前東協對鋼鐵產品是依產業類別不同課徵5至10%關稅,RCEP成形後,被排除在外的台灣鋼鐵業因為多出5%、10%的關稅障礙,影響自然會大。詹正田:紡織業早布局 免驚剛卸下紡拓會董事長的詹正田,則是對國內紡織產業早已在東南亞布局投資較樂觀,有的是應品牌客戶要求到東南亞國家投資,更多的是因應RCEP而布局,因此RCEP的成軍,對紡織業的影響不大,台商應變能力是很強的。
拜登當選能降低美中衝突嗎?學者分析還是會起衝突但程度或許有差
美國大選多數選票已開出,民主黨拜登可望勝選,但中研院院士吳玉山認為,過去幾年川普任內大陸與美國間的激烈對立,主要是國際權力轉移的結構導致,就算換拜登當總統,頂多只能改變衝突形式和程度,但無法讓衝突減少。為掌握美國大選結果對東亞局勢及兩岸關係的影響,長風基金會與台北論壇基金會今天特別召開座談會探討。吳玉山指出,2012年習近平當上中共總書記,2014年大陸GDP按購買力計算已超越美國,2016年川普當選總統,權力轉移的結構導致美國與大陸間的衝突,更換領袖會改變衝突形式和程度,但無法讓衝突徹底消失。因此吳玉山認為,未來大陸國爭霸之下的國際緊張不會緩解,而美國獨霸的單極體系已一去不回,兩極體系將重新出現,介於大國之間的中小國家也將長期面臨困難的抉擇,這一切都是國際體系結構下的必然,無法靠全球化緩解。不過吳玉山指出,在美國面對大陸可成戰略鷹派與經濟鷹派,而川普是生意人,因此特別重視大陸對美國的經濟挑戰,而且追求要快速達成具體成效,所以比較不重視戰略也沒有長遠規劃,也忽略了歐盟等美國傳統盟友。吳玉山認為,倘若拜登當選,無法讓美國與大陸的衝突減少,因為川普的諸多政策都引發美國內部爭議,唯有對大陸政策上民主黨熱烈回應,不過戰略鷹派將壓倒經濟鷹派,美國與傳統盟友關係改善,在環保、氣候變遷、抗疫等領域美國甚至有可能尋求與大陸合作。吳玉山也提醒,民進黨政府選擇一面倒追隨美國,斷絕與大陸和解的道路,而拜登政府對大陸政策勢必調整,台灣也必須跟著調整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