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
」 貧血 缺鐵性貧血 營養師 指甲 補鐵愛咬冰塊要小心! 醫示警「90%女性沒自覺」:恐是缺鐵性貧血
氣溫炎熱,喝完冰飲消暑時,不少人會想直接打開杯蓋,將杯內的冰塊挖出來吃。對此,泌尿科醫師謝筱芸指出,這種衝動可能與缺鐵性貧血有關。謝筱芸醫師日前在臉書粉專「謝筱芸醫師的泌密診療室」發文表示,她遇過幾位因月經量大而導致貧血的女性,都出現了愛「嚼食冰塊」的習慣,但在接受子宮手術後,這樣的「癮頭」居然跟著消失了。謝筱芸醫師說到,搜尋過往的文獻,其實美國和日本都曾發表研究,發現缺鐵性貧血的患者特別愛吃冰塊,在給予鐵劑治療後,「嗜冰癖」也隨之改善。其中,可能的解釋是,冰塊會讓周邊血管收縮,或是活化交感神經,導致血液被迫流回腦部,讓貧血的患者得以保持清醒及維持腦部運作。謝筱芸醫師也透露,育齡女性由於生理期,每個月都會流失大量的鐵,如果吸收鐵的能力不足或攝取過少,很有可能造成缺鐵性貧血。更麻煩的是,月經量太多的女性,有9成的沒有自覺亦沒有就醫,往往等到出現疲勞、腦霧(無法清晰思考)、頭暈、頭痛數年過後,才終於找到真正的原因。文末,謝筱芸醫師提醒,在與親友出門聚餐時,如果發現朋友突然開始嚼起飲料杯中的冰塊,不妨委婉地關心一下對方的身體狀況。
多吃牛肉補充鐵質?營養師揭1食物 含量為牛腱肉25倍
許多人認鐵質是製造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血紅蛋白是紅血球中的蛋白質,負責運送氧氣到全身。如果缺乏鐵質,血紅蛋白生成減少,會導致缺鐵性貧血,出現疲倦、頭暈、氣喘等症狀。許多人認為要補充鐵質應該多吃牛肉和櫻桃,但營養師吳佳穎指出,真正鐵質豐富的食物來源其實是豬血和鴨血。吳佳穎在臉書「營養師 拉拉-吳佳穎」上發文解釋,鐵質分為血基質鐵(動物性)和非血基質鐵(植物性),其中血基質鐵的吸收率較高。根據國健署的建議,成人男性每日應攝取10毫克鐵質,成人女性則需15毫克。而同樣份量的豬血,其鐵質含量是牛腱肉的25倍。吳佳穎指出,一些鐵質含量較豐富的動物性食物,其中每份食物的鐵質含量(每份定義為含有7公克蛋白質的豆魚蛋肉類份量),豬血28毫克、鴨血15.6毫克、蛤蠣8.2毫克、牡蠣3.9毫克、豬肝3.4毫克、豬肝連1.34毫克、菲力牛肉1.2毫克、牛腱肉和雞蛋均為1.1毫克。吳佳穎表示,海鮮如蛤蠣和牡蠣的鐵質含量也相當豐富,因此不必每天都吃豬肉或牛肉來補充鐵質,這樣也可以避免攝取過多飽和脂肪。此外,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芭樂、柑橘類和奇異果,可以幫助鐵質吸收,另一方面,應減少隨餐飲用茶和咖啡,因為其中的單寧酸會降低食物中的鐵質吸收。
9類人不適合喝咖啡! 重症醫示警:1疾病每天2杯「死亡風險暴增105%」
喝咖啡已是許多現代上班族的例行公事,但重症醫療專業醫師黃軒也提醒,其實有「9類人」不適合喝咖啡,包括缺鐵性貧血、心律不整、大腸激燥症患者,以及孕婦、未成年等。其中根據日本研究,嚴重高血壓者,若每天喝2杯咖啡或以上,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還會爆升105%。黃軒近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解釋「哪些人不適合喝咖啡」。他提醒,雖然咖啡作為一種廣泛流行的飲品,因其獨特的香氣和提神醒腦的效果深受人們喜愛,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飲用咖啡,尤其是以下這「9類人」:高血壓患者根據日本研究,在正常血壓高的民眾,和從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1杯或大於等於2杯咖啡的人,其實心血管疾病風險分別降低了16%和25%。但是,如果沒有控制好自己的血壓,其實喝咖啡是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高血壓在第一級(收縮壓 >140mmHg)的民眾,和從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1杯或大於等於2杯咖啡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分別升高了16%和6%。嚴重高血壓(收縮壓>180mHg)民眾,和從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1杯咖啡的人,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了26%;而每天喝大於等於2杯咖啡的人,風險則升高了105%。另根據1項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的研究指出,患有嚴重高血壓(≥160/100 mmHg)的人群,每天喝2杯或以上的咖啡,可能會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升高1倍多,「所以如果你的血壓偏高或控制不好,可能要考慮減少咖啡的攝入量了。」心律不整患者心律不整患者不適合飲用咖啡。因為咖啡因能夠刺激心臟,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對於已經存在心律不整的人來說,這可能會加重病情,甚至引發嚴重的後果。容易焦慮/恐慌的人患有恐慌/焦慮等情緒問題的人群,也應謹慎飲用咖啡。因為咖啡因可能加劇這些情緒問題,導致焦慮、緊張等不適感加重。根據2022年的1項瑞典研究發現,5杯咖啡的咖啡因劑量,就會引起大部分恐慌症患者的恐慌開始發作。研究還顯示,咖啡因也會使健康的成年人,增加更多的焦慮情緒!孕婦孕婦也應謹慎飲用咖啡。根據研究,咖啡因攝入過多,可能會增加流產、早產和低出生體重的風險。雖然不是所有的孕婦都需要完全避免咖啡。大多數健康專家和研究建議孕婦每天的咖啡因攝入量不應超過200毫克,「這意味著,如果你是孕婦,最好限制自己的咖啡攝入量,或者選擇無咖啡因的飲品。」胃食道逆流患者火燒心的人,確實需要避免飲用咖啡。咖啡含有咖啡因和其他酸性物質,這些成分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從而加重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如胃酸倒流和燒心症狀。而咖啡中的酸性物質,還可能對食管黏膜造成進一步刺激,尤其將加重食管黏膜的症狀。大腸激燥症患者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確實應該小心咖啡的攝入。咖啡因含量可能會刺激腸道,導致腹痛、腹脹或是腹瀉,特別是對於腹瀉型的大腸激躁症患者,咖啡因可能會加劇症狀。除了咖啡因,咖啡中的其他成分,如多酚和植酸,也可能對腸道功能造成影響。研究發現,即使是低咖啡因或無咖啡因的咖啡,也可能引起大腸收縮,對於某些人來說,喝咖啡後可能會有立即想上廁所的衝動。失眠患者睡眠障礙的人應避免飲用咖啡。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是一種能夠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的物質。對於已經存在睡眠障礙的人來說,咖啡因可能會加重失眠、多夢等症狀,影響睡眠品質。睡眠障礙的人群,應避免飲用咖啡,特別是在睡前幾小時內攝入。研究顯示,即使在睡前6小時內喝咖啡,也可能對睡眠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咖啡因,會減少深度睡眠階段,延長入睡所需時間,並可能導致整夜睡眠不足。缺鐵性貧血患者缺鐵性貧血患者需要注意咖啡的攝入。咖啡中含有的多酚、咖啡因、植酸等成分會與鐵結合,降低鐵的吸收率,從而影響非血紅素鐵的吸收。對於缺鐵性貧血患者來說,這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未成年人兒童及青少年真的不宜飲用咖啡。因為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對咖啡因的敏感性和代謝能力相對較低。飲用咖啡,可能容易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的睡眠、情緒和學習能力,不利於其健康成長。黃軒也在文末強調,享受咖啡帶來的提神效果時,也要考慮到它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當然,如果你沒有以上問題,適量喝咖啡還是有好處的喔! 咖啡可以提神醒腦、增加代謝、甚至還有抗氧化、預防慢性病的效果呢!不過,記得要適量喔!每天最多不要超過300毫克的咖啡因,大約是2至3杯咖啡的量即可。」
幽門螺旋桿菌為胃癌頭號兇手! 醫建議「這6類人」及早篩檢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喜歡寄生在胃內的細菌,雖然其發現是一場意外,亦很晚才被醫界發現,卻是造成消化道潰瘍及胃癌的頭號兇手。安南醫院消化內科病房主任郭立夫提及,許多人收到體檢報告時,若血液中的幽門桿菌抗體呈陽性,常會感到不知所措自己是否感染胃幽門桿菌,於是拿體檢報告至診間諮詢。診斷幽門螺旋桿菌 常見2大檢查方式郭立夫主任分享診斷幽門桿菌的方法,分成「非侵入性」和「侵入性」兩大類:非侵入性檢查方式包括碳13(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抽血和糞便檢查,其中碳13尿素呼氣檢查是現在最普遍的方法,由受檢者喝下藥水,再檢查呼氣出來的碳13含量,便可知道幽門桿菌感染是陰性或陽性;另一抽血檢測抗體方式,通常需進一步檢測,因此較少作為檢測的標準。至於侵入型檢查,則是胃鏡檢查時,夾取一塊組織採樣進行化驗。因此,如果發現血液中有幽門桿菌抗體時,仍需要再次進行呼氣檢測或胃鏡組織採樣,才能確定是否感染幽門桿菌。六大類型必做 胃幽門桿菌檢測 一、消化性潰瘍:因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與幽門桿菌感染相關二、慢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或萎縮性胃炎:這些病灶可視為胃癌的前兆,而治療幽門桿菌可以改善胃黏膜萎縮,大幅減少罹患胃癌機率三、胃癌高危險族群:如三等親內有胃癌家族史、抽菸族四、長期服用藥物:若因其他疾病而長期使用藥物,較容易讓胃黏膜受損五、有消化不良症狀者六、缺鐵性貧血或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感染幽門桿菌 混合療法治療根據台灣消化系醫學會2022 年發布的最新《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民眾一旦篩檢出幽門桿菌陽性,建議接受除菌治療;至於該用哪種療法,建議由醫師進行評估,首要考量包括患者有沒有藥物過敏史、抗生素抗藥性盛行率等。郭立夫主任補充,現已研發出新一代混合療法,除菌成功率高達95%,優於傳統的三合一療法。因此,感染幽門桿菌並不可怕,只要給予合適的除菌療程,既可以輕鬆除菌,又能降低罹患胃癌或消化道潰瘍的機率。
經濟部生醫整合再下一城 工研院攜手藥廠打造「腎臟病照護生態系」
經濟部今(22)日宣布,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支持成立的「TI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Taiwan Integrated Biomedical Industrial Center),攜手工研院與「臺灣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打造「未來醫療實驗室2.0」,以患者旅程出發,從衛教宣導,早篩管理到後期介入治療,建立慢性腎臟病照護生態系;同時以精準大數據建構「數據洞察室(Digital Insight Hub)」,輔助醫病關係及醫療協作發展。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長李芳蘭表示,2020年經濟部支持成立TIBIC,就是希望整合科技與醫療來縮短醫療產品上市時間,當時吸引國際大廠阿斯特捷利康進駐成立「未來醫療實驗室」,首波以「健康肺」為主題,打造全病程解決方案,透過場域體驗提供醫學中心、診所等第一線醫護人員宏觀的全病程思維,以臨床需求激發更多元化創新方向,臺灣阿斯特捷利康也將未來醫療實驗室列為在臺灣的重要關鍵推動核心。另外據統計,臺灣洗腎人口密度高居全球第一,洗腎更是每年健保花費支出排行第一名,成為國人健康的巨大挑戰。為此,產業技術司進一步促成推動「未來醫療實驗室2.0」,結合科專法人產業化成果,與臺灣阿斯特捷利康、台灣腎臟醫學會共同推動慢性腎臟病的患者旅程,一方面以衛教提醒大眾關注腎臟功能,另一方面,針對高危險群進行篩檢,早期發現及早介入,運用藥物與生活調整延緩惡化,助病患延後或不必進入洗腎階段,同時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在此生態系中,整合產研醫17家,其中包含三家工研院衍生新創。像是光寶集團旗下「天亮醫療器材」開發的臨床化學分析儀,僅需一滴指尖血,便能於15分鐘內得知17項檢測結果,可鎖定腎功能進行檢測;興櫃公司「新穎生醫」開發的DNlite檢測試劑,透過非侵入檢測尿液中的生物標記物,可用於預測二型糖尿病腎功能惡化及腎移植的預後監控。使高風險者可預防、及時治療或延緩腎病進程,已取得臺灣、歐盟、馬來西亞、泰國、沙烏地阿拉伯之上市許可。在營養補充方面,「巨生生醫」研發的缺鐵性貧血鐵劑,針對無法用一般鐵劑治療的病患,在治療缺鐵性貧血,補充鐵劑間距可從15天一次拉長為3個月一次,增加治療的順從性及便利性。工研院執行副總暨副院長張培仁表示,民眾對健康的追求已不再是傳統「有病治病」的思維,不僅向前延伸到預防醫學,對於後端的治療也要求更精準,進而帶動生醫產業朝向「精準健康(Precision Health)」領域進行全面布局。工研院再次與臺灣阿斯特捷利康攜手合作,從腎臟病患旅程的五階段,共同合作整合疾病旅程的各關卡,進而提供更全面從預防到治療照護的最佳解決方案。「未來醫療實驗室2.0」以患者旅程出發,從衛教宣導,早篩管理到後期介入治療,並設置數據洞察室(Digital Insight Hub),以精準大數據以及科技工具切入,展示輔助醫病關係及醫療發展的行動方案,盼能加速相關醫療技術落地,進而支持提升智慧健康產業的跨域創新。在生態系方面涵蓋疾病旅程五階段,第一是健康階段,將和「腎臟病防治基金會」、「線上遊戲學習平台PaGamO」、「腎力學堂」共同投入孩童的衛教宣導,期盼藉由孩童影響家人,建立正確的腎臟病防治觀念。第二階段鎖定高風險的民眾,如三高、糖尿病、吸菸、肥胖、長期服用止痛藥的民眾,與「台灣腎臟醫學會」、衛教網站「腎事太平攻略」合作,進行趣味衛教,倡導正視目前的慢性腎臟病風險,及早行動。第三針對早期慢性腎臟病患者,攜手「天亮醫療器材」、「新穎生醫」、「美商亞培(Abbott)」、亞洲最大糖尿病管理平台「智抗糖」、「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透過積極早篩,找出早期慢性腎臟病與糖尿病腎病變的患者,在腎功能惡化前強化患者的慢病管理以及藥物控制,延緩腎功能惡化,降低住院風險及延後洗腎危機。第四階段對於「末期腎臟病前期(Pre-ESRD)」患者,則由「台灣腎臟醫學會」、中興大學育成團隊「元氣腎食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數據中心」與「長佳智能」合作,透過數據整合與符合流程的AI開發,照護病患腎臟健康並延緩末期腎病,改善病患生活品質。第五階段對於「末期腎臟病」患者,則與「巨生生醫」、「明基佳世達集團的明基透析」、「醫強科技」、「翔安生醫科技」、「台北榮總」、「衛福部雙和醫院」共同合作,提供洗腎患者在透析所需的醫療器材、監控分析與改善方案 。
指甲3變化看健康狀態! 1現象恐多加留意
外科醫生陳榮堅近日在粉專中指出,指甲在日常生活中的變化能看出健康狀態,他列舉三種指甲變化,分別為杵狀指、湯匙甲和指甲有黑線。其中他提到指甲有黑線可能與黑色素瘤有關,並強調當黑色呈現不均勻時應多加留意,這種變化可能「惡性」黑色素瘤所導致。 陳榮堅在臉書整理以下3種指甲變化所應對的疾病,提供給民眾參考,不過他表示,當身體出現任何異常,還是要找專業的醫生檢查會比較好。 一、杵狀指: 可能出現在患有肺癌或心肺功能較差的人身上,因為特殊的血管內皮因子增加,而導致指頭後端會像棒槌一樣腫大。 二、湯匙甲: 陳榮堅指出如果指甲中間有凹陷,代表可能有缺鐵性貧血。甲床要有血液供應才會長得比較好,而缺鐵性貧血的人,末梢血液供應較差,導致指甲有點下凹、沒光澤,形成類似湯匙的形狀。 三、指甲有黑線: 指甲有黑線與黑色素瘤有關。甲床也是皮膚的一部分,有時候身體會長痣,是剛好長在甲床的部分,指甲再往前長的時候,痣就會跟著往前。若是惡性的黑色素瘤,黑線會很不均勻,指甲也可能會容易滲血,這就要多留意。
雞蛋營養多 專家揭「降低過敏反應」撇步…寶寶安心吃
前陣子鬧蛋荒,政府因此進口雞蛋,沒想到卻頻頻爆發爭議,讓民眾人心惶惶。由於雞蛋容易引發過敏反應,營養師就分享如何讓寶寶吃雞蛋,以及寶寶副食品的烹調方式,讓過敏發生率有效降低。營養師楊斯涵在臉書專頁指出,近來傳出有過期、誤標效期、混雜國內蛋等情形,須銷毀達5000萬顆,呼籲重視雞蛋民生根本解決之道。她指出,雞蛋富含鐵質,可預防缺鐵性貧血、維生素A、A群(維生素B12、B6、葉酸等)、礦物質(鋅、硒)有助腦部發育。然而,雞蛋屬於高過敏食材,可能會產生過敏反應,建議讓寶寶從4~6個月,就可以少量嘗試,降低未來過敏發生率,不過因為蛋白分子較大,更易消化不全導致過敏,應該先從蛋黃嘗試,觀察有無過敏反應,一般會在半小時到2小時內出現,可能會有皮膚紅疹或腸胃道、呼吸道症狀等。至於如何利用雞蛋烹調寶寶的副食品?可以先將雞蛋水煮,將蛋黃和蛋白分開,把蛋黃攪打成泥,嘗試讓寶寶食用蛋白泥,可少量分次給予,若沒有過敏問題,6個月後可用蒸蛋,加入粥裡或手指食物,例如烘蛋、蒸蛋、水煮蛋等訓練自主進食。
指甲出現5症狀 營養師曝:調整飲食兩個月有效
許多疾病都會透過指甲反映,指甲凹陷、出現白線、橫紋都可能代表指甲「缺乏養分」。營養師嫚嫚說在社群媒體上以「指甲問題怎麼吃?」為題發佈一則貼文,並表示指甲不健康也容易增加感染的機會。營養師嫚嫚在社群媒體分享,前陣子因為媽媽的指甲出狀況,變得容易脆斷、生長變慢以及指尖的肉會感到疼痛,需要用到手的動作都會不舒服,造成生活上的不方便,在她評估過發現,應該是缺乏鈣及B12,知道原因後,她請媽媽每天至少喝500ml的無糖優酪乳,加上鈣片補充,經過兩個月的調整後,指甲已經可以長出來,且不會有疼痛的問題。同時營養師也有指出5種指甲缺乏營養的狀況:第一種情況是「直條凸起細線」,通常是老化的正常狀況,飲食需要注意優質蛋白質補充,另外也需要吃足夠蔬果。第二種情況是「白色橫條紋」,可能是缺鈣或缺菸鹼素引起,要補鈣可以喝牛奶、羊奶、無糖優酪乳、無糖優格、芝麻飲、杏仁奶,建議早晚各喝一杯(240ml),要補菸鹼素則可以食用乾香菇、雞肉、里肌肉、鯖魚。第三種情況是「白斑、白點或中間粗白線條」,可能是缺鋅或是壓力大所引起,缺鋅容易造成指甲生長變慢,壓力大則會消耗體內的鋅及維生素C,補鋅可以吃牡蠣、南瓜子、奇亞籽、牛肉、干貝,要補維生素C則可以吃甜椒、綠花椰、番茄、木瓜、奇異果、芭樂。第四個情況是「指甲凹陷變薄」,通常在缺鐵性貧血的族群中比較常發生,須注意同時補充鐵及蛋白質,可以多食用豬血湯、蛤蠣湯、紫菜蛋花湯、紅莧菜番茄豆腐湯。第五個情況是「指甲易脆裂」,可能缺鈣、葉酸、生物素(維生素B7),補充葉酸可以吃鷹嘴豆、黑豆、綠豆、大紅豆、菠菜、韭菜、蕹菜、萵苣、紫菜,要補生物素則可以吃熟雞蛋、肉類、全穀類、核桃,要特別注意的是生雞蛋白裡含有抗生素成分,就需要避免。5種指甲缺乏營養的狀況,營養師教你怎麼改善。(圖/取自營養師嫚嫚說臉書)指甲不健康就容易讓細菌或黴菌趁機入侵,營養師提及像是「指甲顏色變黃、變綠、變黑」「指甲變形、捲甲」等異狀,都建議先請醫師診斷。最後營養師嫚嫚也有提及,營養的補充需要1至2個月,要堅持調整飲食才可以改善。
長期頭暈、心悸是心臟有問題? 當心你是貧血!改善方式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43歲黃小姐,長期有頭暈、全身虛弱、手腳冰冷、心悸等症狀。近幾個月開始出現胸悶,以及輕微活動就會呼吸困難。她懷疑自己是否有心臟或腦部疾病,求診經檢查發現為缺鐵性貧血。貧血易頭暈心悸 常被誤認心血管、內分泌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對貧血的定義為男性血紅素<13g/dL,女性<12g/dL,約有10-20%的人有貧血問題,年輕女性和65歲以上老年人尤為常見。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醫師曾彥勳指出,常見症狀為容易頭暈、呼吸困難、心悸、易倦怠等。病人常以為自己是心臟、腦血管或其它內分泌代謝的疾病。鐵劑補充+調整飲食習慣 改善貧血狀況曾彥勳醫師說,黃小姐臉色、結膜皆很蒼白,心搏過速,且飲食習慣少吃肉,偶會喝咖啡,茶葉提神,排便和月經量大致都還算正常。因此,安排抽血檢驗,發現黃小姐為嚴重貧血,進一步驗鐵更呈現嚴重缺乏。於是給予鐵劑補充,並建議調整飲食習慣,肉、蛋、海鮮、深綠葉蔬菜、豆類、堅果類等適量補充,避免隨餐飲用茶葉或咖啡;經六個月治療,貧血狀況已獲改善,頭暈、心悸、胸悶等問題也不再困擾她。海洋性貧血以遺傳為主 缺鐵性貧血致腸胃道血液流失曾彥勳醫師表示,根據紅血球體積大小,區分為小球、正球、或大球性貧血。門診常見的小球性貧血,則以缺鐵性貧血和海洋性貧血為主,兩者為常見的貧血。海洋性貧血一般以遺傳為主,較難有效治療;而缺鐵性貧血一般則以腸胃道血液流失,女性月經量過多,或營養吸收缺乏為主,只要找出病因進行治療,一般都能獲得不錯的改善。以鐵劑補充為主 可搭配維生素C缺鐵性貧血的治療以鐵劑補充為主,可搭配維生素C幫助吸收。療程大致需半年(一般目標為血紅素正常後,再補充3個月),並且定期追蹤。曾彥勳醫師提醒,勿擅自補充鐵劑,應由醫師診斷,以免輕則花錢又不能對症下藥,重則延誤疾病病程,而造成遺憾。
43歲女胸悶害怕罹心臟病 一驗血才知原因「治療半年就改善」
43歲黃小姐長期有頭暈、全身虛弱、手腳冰冷、心悸等症狀。近幾個月開始出現胸悶,以及輕微活動就會呼吸困難。她懷疑自己是否有心臟或腦部疾病,求診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曾彥勳醫師。經檢查發現為缺鐵性貧血,經過六個月以上的治療和飲食衛教調整,黃小姐貧血狀況得到改善,不適症狀也逐步獲得控制。世界衛生組織對貧血的定義為男性血紅素<13g/dL,女性<12g/dL,約有10-20%的人有貧血問題,年輕女性和65歲以上老年人尤為常見。曾彥勳醫師指出,常見症狀為容易頭暈、呼吸困難、心悸、易倦怠等。病人常以為自己是心臟、腦血管或其它內分泌代謝的疾病。曾彥勳醫師說,黃小姐臉色、結膜皆很蒼白,心搏過速,且飲食習慣少吃肉,偶會喝咖啡,茶葉提神,排便和月經量大致都還算正常。因此,安排抽血檢驗,發現黃小姐為嚴重貧血,進一步驗鐵更呈現嚴重缺乏。於是給予鐵劑補充,並建議調整飲食習慣,肉、蛋、海鮮、深綠葉蔬菜、豆類、堅果類等適量補充,避免隨餐飲用茶葉或咖啡。經六個月治療,貧血狀況已獲改善,頭暈、心悸、胸悶…等問題也不再困擾她。曾彥勳醫師表示,根據紅血球體積大小,區分為小球、正球、或大球性貧血。門診常見的小球性貧血,則以缺鐵性貧血和海洋性貧血為主,兩者為常見的貧血。海洋性貧血一般以遺傳為主,較難有效治療;而缺鐵性貧血一般則以腸胃道血液流失,女性月經量過多,或營養吸收缺乏為主,只要找出病因進行治療,一般都能獲得不錯的改善。缺鐵性貧血的治療以鐵劑補充為主,可搭配維生素C幫助吸收。療程大致需半年(一般目標為血紅素正常後,再補充3個月),並且定期追蹤。曾彥勳醫師提醒,勿擅自補充鐵劑,應由醫師診斷,以免輕則花錢又不能對症下藥,重則延誤疾病病程,而造成遺憾。
並非貧血就補鐵!需對症下藥 營養師曝「治療最重要1關鍵」
營養室諮詢門診來了位緊張的母親,她表示就讀高中的女兒接受健康檢查發現有貧血現象,想諮詢營養師該怎麼補鐵,才可以將女兒的血補回來?一提到貧血,大部分的民眾都會想到要補鐵,但造成貧血的原因其實很多種,不是每一種貧血都可以靠補充鐵來改善,找出原因才能對症治療。貧血原因多 缺乏營養素貧血是指體內紅血球與血紅素數量不足而導致人體攜帶氧氣的能力下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男性血紅素小於13 gm/dl,女性小於12 gm/dl,即稱之為「貧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黃淑敏營養師指出,造成貧血的原因很多,常見有缺鐵性貧血、巨球性紅血球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及先天紅血球缺陷所導致之貧血等;所以又分為營養不良性貧血及先天性遺傳貧血。所謂營養性貧血是指當鐵質、蛋白質、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C、銅及鈷等營養素缺乏時,所形成的貧血現象稱營養性貧血。當人體缺乏足夠的鐵時,身體無法製造足夠的血紅素,此外,維生素B12和葉酸也是製造紅血球的重要元素,缺乏這些營養素也可能導致貧血。調整攝取飲食 補正確營養素黃淑敏營養師表示若是營養性貧血,可多攝取富含蛋白質及鐵、維生素B12、葉酸高的食物。這些食物包括:黃豆、肉類、動物肝臟、魚類、蛋類,深綠色蔬菜、堅果種子、牛乳及乳製品、糙米、全麥、燕麥等。至於先天性遺傳貧血原因可能是家族遺傳或基因合成異常所造成的遺傳血液疾病,譬如:鐮刀形細胞貧血、地中海貧血。這時給予補充營養素的效果有限,甚至嚴重時須採換血或輸血矯治。確定貧血原因 對症下藥才有用黃淑敏營養師建議,如果有貧血的症狀,最好先確定貧血的原因。建議諮詢醫生進行檢查,找出貧血的原因,然後再決定應有的治療。當醫生診斷出患者的貧血是由於鐵缺乏所引起時,通常建議患者補充鐵質,以幫助身體製造足夠的血紅素。
孕婦缺鐵恐害胎兒生長遲緩! 國健署授4招增加體內鐵質
準媽咪在懷孕的過程中,隨者胎兒的成長,母體的血液量會增加,以利運輸足夠的營養素給持續發育的胎兒,此時身體若是缺鐵,血液中無法運送足夠氧氣,容易導致孕期缺鐵性貧血。育齡婦女約2成有貧血 懷孕者恐影響胎兒依據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15-49歲育齡婦女貧血的盛行率為19.1%(血紅素濃度<12 g/dL視為貧血),缺鐵性貧血盛行率為13.7%(血紅素濃度<12g/dL與儲鐵蛋白<15ng/ml視為缺鐵性貧血)。女性進入青春期後,每個月會有經血的流失,若鐵質攝取不足,易成為缺鐵性貧血的高風險族群,而缺鐵性貧血亦是懷孕時最常見的貧血類型之一,如果懷孕初期鐵質缺乏,可能增加嬰兒早產、出生體重過輕或死胎等風險,孕婦也容易出現疲倦、嗜睡、頭暈、臉色蒼白等情形,且寶寶在胎兒時期會預先儲存出生至6個月大體內所需的鐵質,若胎兒無法從母親體內獲得足夠的鐵質,可能造成其出生後生長遲緩。日常飲食儲鐵4招 備孕更輕鬆 為預防缺鐵性貧血,國民健康署提供4招鐵質攝取建議,讓有懷孕計畫的婦女透過飲食,調整身體狀況,做好備孕的準備:1.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平常的飲食中,可經由富含鐵質的紅肉類、海產類(如文蛤、章魚、牡蠣)、內臟類(如豬肝、鴨血、雞心)及豆類與其製品(如黑豆、小方豆干、豆干絲)來補充。2.攝取深綠色蔬菜:除了動物性食物外,深綠色蔬菜的鐵,亦可作為部分鐵質的來源,如紅莧菜、白莧菜、紅鳳菜等,建議每日至少攝取1份(煮熟約0.5碗),除了攝取鐵質還有纖維,可以幫助腸道的蠕動與健康。3.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用餐中或餐後2小時內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如:柑橘、芭樂、鳳梨、小番茄),可以增進鐵質吸收。4.避免用餐時喝茶與咖啡:茶葉、咖啡中的單寧酸與咖啡因會阻礙鐵質的吸收,若非喝不可,建議於用餐後的兩小時再酌量的飲用。
指甲看出健康警訊 醫曝「9異常狀態」要當心…1情形恐是心衰竭
現代人工作忙碌,常常因此忽略身體警訊,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就醫,容易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皮膚科醫師黃晨昊在IG透露,當人體營養不良或各種器官及免疫力出現異常時,指甲常會合併出現病態變化,所以藉由掌握不同的指甲型態變化,可以幫助提早發現內在潛藏的疾病。以下為常見的指甲異常變化:1️ 杵狀指 Clubbing finger:心/肺;心衰竭2️ 指甲下線狀出血 Splinterhemorrhage:心臟;心內膜炎3️ 黃指甲症候群 Yellow nailsyndrome:肺;肺積水、支氣管擴張併發氣管炎4️ 泰瑞氏指甲 Terry nails:肝;肝硬化5️ 指甲半分 Half & halfnails:腎;慢性腎衰竭6 ️雙重橫向白線 Muehrcke’sline:腎/營養;腎病症候群、白蛋白過低7️ 匙狀甲 Koilonychia:營養;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8 ️指甲斷層 Beau’s line:毒性/感染;癌症化療、兒童川崎氏症9️ 甲褶微血管異常: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皮肌炎、全身性硬化症指甲看出健康警訊。(圖/翻攝自IG/derma.royce)另外,家醫科醫師李思賢過去也曾提到,太凸的指甲被稱為「杵狀指」,暗示身體可能有末端氧氣不足的現象,引起原因常常與「肺部」或是「心臟」有關,所以常在有菸癮的人身上看到,包括肺氣腫、肺結核、肺纖維化、肺炎、肺癌或是其他肺部疾病。指甲看出健康警訊。(圖/翻攝自IG/derma.royce)至於太扁的指甲則被稱作「匙狀甲」,最常見的原因是「缺鐵」,但是缺鐵的根本原因有可能是吸收不良、慢性出血、維他命C缺乏、癌症、腸道等問題。另外,像是「甲狀腺」、接觸到「化學藥劑」,或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也有可能導致這種現象。指甲看出健康警訊。(圖/翻攝自IG/derma.royce)
他「轉頭就暈眩」一查竟是大腸癌!醫點名男性族群:貧血要小心
女性因月經緣故較易出現貧血症狀,因此若男性出現貧血跡象,需特別留意是否為其他疾病導致。家醫科醫師柳朋馳分享診間病例,透露曾遇一名40多歲男子經常無故頭暈前來問診,經檢查發現該病患血色素過低,而造成貧血的原因竟是大腸癌引起。柳朋馳在節目《健康2.0》表示,一名職業為計程車司機的40多歲男子,只要變換姿勢或轉頭就會開始頭暈,查驗才得知患者的血色素僅9點多,遠低於一般成年男性的正常值,由於男子並非痔瘡出血造成的貧血症狀,因此醫師進一步做了大腸鏡檢查,結果竟發現是右側大腸癌。柳朋馳說明,急性出血、免疫疾病等都可能造貧血,並非只是大量「補鐵」就能獲得改善,他也特別列舉出下列6種貧血類型與成因:1.缺鐵性貧血(鐵質不足引起)症狀:頭暈目眩、皮膚蒼白、疲倦易心悸。2.再生不良性貧血(骨髓失去造血球能力)症狀:臉色蒼白、易感冒、常皮下或黏膜出血。3.海洋性貧血(遺傳性染色體變異,導致紅血球壽命較短)症狀:輕微貧血、蒼白、脾腫大。4.惡性貧血(缺乏維生素B12、葉酸)症狀:舌頭發紅發亮、疼痛或灼熱感。5.溶血性貧血(紅血球過早被破壞,造血速度無法供需)症狀:一般貧血症狀、黃疸、肝脾腫大。6.失血性貧血(外傷或疾病讓體內血液大量減少)症狀:昏厥、眩暈。此外,柳朋馳也提醒,相較於女性,男性若是出現貧血症狀,千萬不可輕忽小心恐是重大疾病,「男生如果出現貧血,有時候是腸胃道的癌症,尤其是大腸癌一定要特別的留意。」
避免異常掉髮! 醫曝7種營養素讓你養出秀髮
要避免異常掉髮、擁有一頭烏黑秀髮,飲食均衡很重要,因頭髮需要各種營養素,包括蛋白質、鐵質、鋅、硒、維生素B群、維生素E等;除了吃之外,還有哪些保養頭髮的方法?擔心頭髮越掉越多?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頭髮是反應身體營養很重要的指標,假使頭髮看起來乾枯、光澤度不夠、細軟、容易斷,甚至是掉髮等,都是在提醒我們的身體,可能正面臨營養失衡的狀況。建議民眾,不妨可適度攝取以下7種與頭皮健康相關的營養素,有助預防落髮的發生。7種預防落髮營養素❶優質蛋白質蛋白質是身體所有組織、器官等的最重要基底,頭髮也是由蛋白質組成的,充足的蛋白質可以加強頭皮毛囊的血液循環,幫助毛髮健康;一旦蛋白質攝取不足,人本能會先將蛋白質輸送到與生存較為相關的器官組織,這時處在身體末梢循環的毛髮,就容易變得細軟,甚至稀疏脫髮。陳詩婷分享,臨床上最常見的就是極端減肥的個案,特別是女性,節食或只吃很少、特定幾樣食物,很容易出現掉髮、月經週期改變,甚至不來的現象。建議民眾,雖然人對蛋白質的需求量並不大,但每天「至少」要攝取1個手掌大小的蛋白質,才不會有蛋白質不足的情況;當然處在成長發育的小孩或懷孕哺乳婦女,則要再吃更多。哪些食物富含蛋白質?陳詩婷說,動物性的蛋白質來源像是蛋、魚、肉、乳品類,以及黃豆或黑豆製品;堅果類如南瓜子、杏仁、開心果、核桃、腰果、奇亞籽等,也富含蛋白質。❷維生素C一般人認為維生素C與抗氧化有關,事實上,它對於頭髮的茂密與否可是大有關係。陳詩婷解釋,維生素是強大的抗氧化劑,可以防止自由基引起的氧化壓力,進而阻止毛囊老化;頭髮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白,而維生素C正是體內合成膠原蛋白很重要的幫手;此外,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質在腸道的吸收,而鐵是頭髮生長必需的礦物質。建議一般成人每天應該攝取至少兩份(兩個拳頭大小)的水果類,尤其像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芭樂、奇異果、蘋果、柑橘類等水果;而平時壓力較大、有抽菸、喝酒、容易緊張的族群,因為會增加體內維生素C的消耗,應該比一般人攝取更多一點(注意:本身血糖控制不穩的民眾,建議可以選擇番茄、莓果類、李子等含糖較低的水果)。❸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包括8種水溶性維生素,其功能非常廣泛,包括參與能量代謝、促進蛋白質合成、促進造血功能等,尤其維生素B6、B12、葉酸等,是造血必要的營養素,只要缺乏任一種,都可能造成貧血,影響紅血球生成,導致身體無法將營養物質及氧氣帶到頭皮及毛囊。另外,生物素也是頭髮主要結構「角蛋白」的基礎營養素。可見B群的補充,對於頭髮的生長至關重要。富含B群的食物,有奶類、全穀類、內臟、瘦肉、深綠色蔬菜、豆類、酵母…等,只要有達到天天五蔬果、每餐至少一份菜為綠色,同時主食的一半來源為全榖雜糧類,一般不會有B群缺乏的問題。❹鐵鐵有助增加紅血球的帶氧量,將氧氣帶入細胞,對身體是相當重要的礦物質。陳詩婷說,一旦身體的鐵質不夠,紅血球的合成就會受到阻礙,產生缺鐵性貧血,於是血液的帶氧量不足,頭髮就無法獲得足夠養分,而導致掉髮。鐵缺乏是全世界女性常見的營養缺乏症,台灣也不例外,原因經常是月經引起失血以及攝取量不足;建議可以適度攝取像牛肉、豬肝、牡蠣、蛋、深綠色蔬菜等富含鐵的食物;另外,攝取高鐵食物時,不妨可以配點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或果汁,有助於鐵的吸收。❺鋅很多研究發現,體內鋅濃度較低的人,落髮的狀況也比較嚴重,透過適度的補充鋅,有助改善圓形禿、休止期脫髮、男女性的雄性禿。陳詩婷解釋,這是因為鋅會參與蛋白質和血紅素的合成,在毛髮組織中可以起到修復與生長的作用。食物中的鋅通常存在動物性食品,例如貝類(牡蠣最多)、魚類、肉類,植物性的來源,如小麥胚芽或南瓜子等。❻維生素E跟維生素C一樣,維生素E在體內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氧化壓力對身體的危害。不過,維生素E跟頭髮有什麼關係?陳詩婷分享,曾經有一項研究針對脫髮的人補充維生素E,結果發現8個月後,受試者平均頭髮生長增加34.5%。推測原因可能是維生素E有助防止自由基對毛囊的損傷,並鞏固毛囊細胞膜的完整性,可增加頭髮的生長和加速受損毛髮的癒合。維生素E為脂溶性維生素,絕大多數存在天然的植物油中,像橄欖油、芝麻油、亞麻仁油、葵花油、芥花油等;還有堅果類,如葵瓜子、腰果、核桃、松子、杏仁、花生等;另外,深綠色蔬菜也有含維生素E。❼硒硒是自然界中的一種礦物質、微量元素,具有調解免疫系統、抗氧化、抗感染等功效,研究發現,透過硒補充,可以抵抗自由基,並保護頭髮健康生長。富含硒的食物,堅果類以巴西堅果含量最多,核桃、杏仁也有,另外像糙米、小麥、大麥、綠色蔬菜,也可以經常攝取。做好2件事,擁有柔亮秀髮❶適度吃油身體荷爾蒙生成、皮膚組織、細胞膜的完整性等,都需要油脂的參與才能正常,所以過度的低油飲食,會使荷爾蒙失調、皮膚乾燥,甚至影響頭皮毛囊的健康而引起落髮;提醒民眾,應要特別注意補充必需脂肪酸,如ω-3及ω-6等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ω-3常出現在堅果類、亞麻仁油、魚油等食物,ω-6存在絕大多數的植物油當中。❷不吃生蛋白生物素是頭髮的基礎營養素,一般人不容易缺乏,不過會出現在經常吃「生蛋白」的人身上。陳詩婷解釋,生蛋白中含有「抗生物素」的成分,會阻礙腸道對生物素的吸收;因此,假使你恰好是喜歡吃生蛋、日式丼飯、提拉米蘇或是習慣加整顆生蛋做火鍋沾醬的人,建議頻率不要太高。想要預防掉髮,除了飲食營養外,也不能忽略平時生活習慣造成的影響,譬如要適度紓解壓力、改善睡眠品質、避免抽菸喝酒、選擇不含矽靈較天然的洗髮精等,都是恢復一頭蓬鬆秀髮的重要關鍵。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頭暈、臉發白恐缺鐵性貧血 醫師揭「補鐵劑忌宜」
妳有缺鐵性貧血嗎?根據2022年國民健康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每百位19-44歲女性中,就有14人有缺鐵性貧血問題!臉色發白、頭暈疲倦 恐有缺鐵性貧血黃農茵醫師說明,「鐵」是組成血紅素的必須元素,血紅素則是組成紅血球的重要物質。紅血球的功能是將氧氣運送至全身供細胞代謝,因此當血紅素不足時,紅血球的正常功能就會受影響,進而導致組織器官缺氧,常見有頭暈、臉色發白、疲倦等症狀。而造成缺鐵性貧血常見的原因為:飲食不均衡、鐵質吸收不良導致血紅素缺乏足夠製造原料,或是月經量過多、腸胃道內出血等;此外,實行嚴格純素飲食者,也容易因鐵質攝取不足而導致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補充「鐵劑」,有哪些種類?當有缺鐵性貧血時,可補充製造血紅素所需的鐵,進而改善貧血。黃農茵醫師表示,鐵劑可分為二價鐵、三價鐵,二價鐵在腸胃道的吸收較不易受到食物影響,但副作用較強;三價鐵副作用較輕微,是常用的類型,貧血患者比較不會因副作用而自行停藥。口服型鐵劑是最常見、最方便的型態;而注射型鐵劑適合病況較嚴重、洗腎病患,或有腸胃道疾病、腸胃道出血導致鐵質吸收效果差的患者。吃鐵劑不喝茶、牛奶、穀物飲料 避免含鐵保健品黃農茵醫師提醒,過量補充鐵可能會產生嚴重副作用,例如:黑便、嘔吐、噁心、腹瀉等,另外少部分特殊疾病患者則是禁止使用鐵劑。若無法忍受其副作用時,可請醫師評估、調整劑量。而服用鐵劑時,建議可同時服用維生素C,幫助鐵質吸收。此外,鐵劑應儘量在空腹或餐前一小時服用,避免食物干擾吸收效率;並避免在服用鐵劑時喝茶、牛奶或穀物飲料,也應與鈣補充劑錯開,以免干擾鐵吸收。如原本有吃含鐵保健品,則必須停止使用,以免過量攝取。日常飲食這樣吃 避免鐵質不足食藥署提醒,若經醫師評估為缺鐵性貧血並開立鐵劑,應規律服藥、勿任意停藥,才能讓治療達最大效果。日常飲食中,也可多攝取紅肉、肝臟、文蛤、牡蠣等含鐵量高的食物;素食者則可多攝取紅鳳菜、紅莧菜、九層塔等鐵質含量較高的蔬菜,避免鐵質不足導致缺鐵性貧血問題。
捐血失敗原因曝 捐前先測血紅素
許多民眾聽到血庫缺血,便熱心加入捐血行列,希望能捐血一袋救人一命,但有捐血人填寫登入資料,進入面談室後卻遭婉拒。想要捐血還需要通過層層關卡,符合捐血標準者才能救助他人,台南捐血中心何國維醫師指出,民眾進入面談室後,最常因為血滴沉不下去,也就是「血紅素不足」而無法捐血,在婉拒原因中排行第一。捐血前先測血紅素 民眾常因「貧血」而捐血失敗想要捐血的民眾必須先通過血紅素測試才行,目前捐血中心使用的檢測方式為「硫酸銅比重法」,需由指尖取血滴入預設比重的硫酸銅溶液中,當血滴在15秒內沉至瓶底,表示血紅素濃度符合捐血標準。何國維醫師提到,血紅素濃度是最常被用來衡量及診斷貧血的評估工具,男性捐血人血紅素須在1 g/dL以上,女性(未懷孕者)則須在12 g/dL以上,但很遺憾這樣的標準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根據台灣血液基金會年報資料顯示,過去五年,包含無法成功捐血的民眾,有將近5.3%的捐血人是因為血紅素不足而無法捐血,何國維醫師表示,進入面談室後,民眾無法成功捐血的第一名原因,就是血紅素太低。造成貧血的原因有哪些? 捐血人最常見的貧血原因是?由於捐血的血紅素標準與WHO的貧血定義一致,捐血人在硫酸銅檢測時,血滴沉不下去,除了不能捐血外,也同時暗示著「貧血」。造成貧血的原因有許多種,可以簡單分為「紅血球流失或破壞增加」造成的貧血,包含急性出血、月經出血、慢性消化道出血、溶血等,以及「紅血球製造不足」造成的貧血,包括鐵質、葉酸、維生素B12等缺乏或疾病導致貧血。而捐血人最常見的貧血原因是什麼呢?何國維醫師表示,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缺鐵性貧血」,根據內政部2017至2020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符合捐血年齡(17-65歲)的女性中,貧血的比例低則7-8%,高則接近20%,研究發現女性貧血主要是因缺鐵造成的,而且與月經發生年齡層高度重疊,推測該階段女性是因月經流血造成慢性鐵質流失,進而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圖片來源:台南捐血中心何國維醫師提供)貧血會臉色發白、喘、頭暈 捐血後頭暈是貧血?血液流失會造成貧血,臨床上常見的貧血症狀包含臉色蒼白、疲勞、呼吸喘、心悸、頭暈等,就有民眾擔心捐血後站起來覺得頭暈,是不是因為捐血血液流失,血紅素濃度由正常值往下降,導致貧血而產生的頭暈症狀?何國維醫師表示,這與貧血無關,而是一種俗稱「暈針」的過度反應,這反應會因為血液流失或情緒焦慮,一時之間血壓降低而引發。事實上,捐血並不會直接導致缺鐵或貧血,何國維醫師指出,人體內會儲備鐵質在肝、脾、骨髓等地方,當血紅素流失時,這些鐵儲存量就會被利用來製造成血紅素。此外,醫師提到,雖然血紅素的標準濃度須大於12-13 g/dL,但其實血紅素濃度在7-8 g/dL就可滿足日常身體所需的氧氣消耗量,多出來的血紅素是為了應付額外活動所準備的「生理儲備量」。一般而言,捐全血500C.C約莫會使捐血人血紅素濃度下降1 g/dL,也就是說捐血後,男性捐血人血紅素濃度不會低於12 g/dL,女性不會低於11 g/dL,仍有高出基礎約3-5 g/dL的「生理儲備量」,何國維醫師表示,捐血後只要不做激烈運動,事實上不會因為短暫的缺少了一些生理儲備量而暈倒,也不會有貧血的情況發生。
在家沒事咬冰塊她疑惑:為什麼有苦味? 內行人:水質或霜味道
許多人沒事就喜歡咬冰塊,因為冰涼又有爽感。近日有網友表示,她沒事在家就喜歡自製冰塊來吃,但最近發現有一些冰塊吃起來苦苦的,「到底是有什麼樣子的問題呢?不可能冰塊被加料啊。」原PO近日在臉書社團《爆系知識家》發文說,「我很喜歡沒事就拿一個冰塊在嘴裡吃,所以家中的製冰盒都常備著自製冰塊。」但她最近發現有一些吃起來會苦,有些甚至苦到吐出來需要漱口,「自製冰塊我都是使用過濾水去煮沸,煮沸完後冷卻去結冰製成的,到底是有什麼樣子的問題呢,不可能冰塊被加料啊。」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回應「水質」、「如果沒有蓋子,可能是霜的味道」、「冰塊製成太久,跟冰箱內冰的東西也會有關係」、「喜歡嚼冰塊的人通常都會有缺鐵性貧血的現象」、「有跟老公吵架嗎?保險金多嗎」、「有比人生苦嗎」、「你會不會確診了」。此外,常咬冰塊對身體恐有傷害,重症醫師黃軒曾在臉書發文說,咬冰塊會造成蛀牙、頭痛等問題;日本還做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發現缺鐡性貧血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很愛咬冰塊;而咬冰塊也可能是一種壓力下的行為,「如果頻率太高,也得提早找精神科醫師或心理治療師協助,以免身體受到壓力影響。」黃軒強調,製冰機也容易滋生細菌,所以建議民眾停止吃冰塊。
30歲戒喝手搖飲…吳怡霈身體驚現「4變化」體脂狂降 飲食習慣曝光
女星吳怡霈過去擔任新聞主播,這幾年轉型藝人成功,近年也開始演出本土劇,亮眼表現大受影迷青睞。吳怡霈近日瘦身有成,她近日在社群媒體分享秘訣,透露自己30歲以前,每天至少要喝1杯手搖飲,後來下定決心戒喝,身體也出現了4大變化,提醒「你怎麼對待身體,他就怎麼回饋你,姐姐的話要聽。」吳怡霈在IG表示,「20幾歲時,我每天至少一杯手搖飲,雖然我體重一直很瘦,但體脂肪很高,就是大家說的泡芙女孩。但是30歲的時候,我完全戒掉手搖飲了,最大改變在於,不會一直很嗜睡,身體不會重重的,新陳代謝變好,最重要的是體脂下降很多」。她提到,「我平常不太喝冰的,但唯一現在還在努力奮戰的是,我不喝冰的,但回家我很愛打開製冰盒咬冰塊本人(不是喝飲料吃冰塊喔,是我只想咬冰塊團) 我有去看醫生,醫生說我是因為缺鐵性貧血而會有的行為。現在堅持的飲食習慣是每天起床後一定一大杯溫熱的水,慢慢喝,身體會整個被喚醒,新陳代謝會變好」。吳怡霈提醒,「拜託大家,尤其是女生,早上第一個喝進肚子的不要是冰的,身體在休息了一整個晚上溫溫熱熱的,你想想,開機就去沖冷水,你不壞掉誰壞掉?覺得夏天很熱想喝冰的也沒關係,至少暖機先喝溫熱的水(不要有其他味道的),這應該也是常保年輕不老秘訣。你怎麼對待身體,他就怎麼回饋妳,姐姐的話要聽」。
新增35例接種疫苗後猝死!莊人祥:1例40多歲患思覺失調症及缺鐵性貧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2)日公布國內新增79例COVID-19確定病例,其中78例為本土個案,另有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6例死亡。另昨日新增35例接種完疫苗猝死的案例,包含16女、19男,年齡介於41到94歲,目前累計119例接種疫苗猝死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截至昨日有新增35例接種完疫苗猝死的案例,包含16女、19男,年齡介於41到94歲,其中25人為75歲以上長者,都是疫苗接種後當日到7天之間發生。其中9例長住機構、9例洗腎、22例有慢性病史,目前已司法解剖16例,其中15例有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病相關,1例是吸入食物致死。死亡個案多數為高齡長者及有慢性疾病者,司法解剖16名案例中也都跟慢性病等相關。有3例50歲以下部分,1例40多歲男性患有思覺失調症跟缺鐵性貧血,在6月16日上午施打疫苗,2天後開始發燒,次日清晨無法喚醒,後續生命徵象無法測得,到院前死亡,PCR採檢為陰性。家屬已同意進行解剖,等待司法相驗中。另一例40多歲男性,6月16日接種、19日死亡,有小腦性麻痺疾病史,為護理之家住民,長期臥床,16日接種疫苗後,3日後清晨發現無呼吸心跳,到院前死亡。最後一例50多歲女性,6月16日下午接種疫苗,上完晚班後回家洗澡時暈厥,晚間11點半被送醫急診發現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開完刀送外科加護病房,次日死亡,死因確定主要為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