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腸炎
」老翁大腸充滿「鮮血、黑便」解大量鮮血險休克 竟是魚湯惹的禍
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分享,日前他遇到1位80多歲的阿公前往就診,做檢查時竟發現其整個大腸裡同時充滿黑便和鮮血,就在快放棄時,他把異物附近的血塊沖開,竟在腸子內發現帶刺的魚骨頭,原來是阿公沒有牙齒,喝土魠魚湯的時候連骨頭一起吞下去沒感覺,結果沿路造成腸胃道出血不止,險些休克,所幸手術成功撿回一命。錢政弘日前在臉書粉專「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發文分享,排出黑色的大便代表有食道、胃或十二指腸出血,而鮮紅色的血便代表可能是大腸或肛門在出血,例如痔瘡、大腸癌、缺血性腸炎,「總之消化道出血的位置不是上段就是下段,其結果要麼是排出黑便,要麼是排出血便。」然而17日1位80多歲的阿公在家裡解大量鮮血被家人送急診,抽血顯示血色素掉到9.6,推測大約有1000毫升以上的出血量,做檢查時,發現整個大腸裡同時充滿黑便和鮮血,他心想「有這麼倒楣嗎?同時上下消化道都出血?」錢政弘回想,當時急診科醫師立即安排乙狀結腸鏡檢查找出血點,「我們胃腸科醫師在血泊中找出血點是家常便飯,只是阿公高齡又大失血,可經不起我慢慢檢查。」就在快要絕望放棄時,「咦?這是什麼東西?」、「在哪裡?」、「就這個尖尖的啊!」、「不會吧!這看起來像一個魚刺!」錢政弘把異物附近的血塊沖開,竟是個帶刺的魚骨頭,他心想「這麼尖,拿出來要很小心啊!」他在花了一番工夫後把魚刺拿出來,再給其老婆看,並告訴她很可能是魚刺造成胃、小腸、大腸黏膜多處出血,阿婆聽了馬上想起「這應該是土魠魚,我有煮土魠魚湯,阿公有吃完,他沒有牙齒,可能吃魚的時候連骨頭一起吞下去」。錢政弘在病患腸子內發現帶刺的魚骨頭。(圖/臉書 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通常誤吃到魚刺會卡在喉嚨或食道,病患會立即感到吞咽困難,疼痛難耐,這起病例的土魠魚骨頭較小,阿公吃下去的時候沒感覺,結果沿路造成腸胃道出血不止,險些休克,提醒大家吃魚要小心。
其實腸子也會中風 醫師警告2種好發族群:嚴重恐致死!
中風是常見於成年人的腦部疾病,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腸子也會中風!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近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在門診時常常會遇到長輩因為肚子悶痛來看診,但是又不知道是哪裡痛。後來檢查發現,有些是「缺血性腸炎」,也就是俗稱的「腸中風。」陳榮堅在臉書專頁「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發文提到,在門診中,常會遇到長輩因肚子悶痛來看診,但又難指出確切悶痛點,檢查才發現有些是缺血性腸炎,也就是俗稱的腸中風。陳榮堅進一步說明,腸中風是缺血性腸炎的俗稱,多與心房顫動有關,就是指心臟不正常跳動,造成血流不順暢、產生血栓後,血管塞住導致整段腸子黑掉,萬一阻塞範圍太大,有時必須切除大量壞死的腸子,就會變成短腸症候群,甚至需要做腸造口(人工肛門),嚴重恐危及生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系鄭幸弘醫師也曾發表文章提及,缺血性腸炎是因為大腸腸壁血流減少,導致腸壁血液灌注不足,進而發生黏膜發炎、潰瘍、出血、壞死甚至腸穿孔,病況嚴重時,可能併發腹膜炎或敗血性休克。至於哪些症狀可能是罹患缺血性腸炎?鄭幸弘醫師表示缺血性腸炎會因為缺血的嚴重程度、發生速度及範圍大小,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這些症狀沒有特異性,起初可能像一般腸胃炎一樣發燒、噁心嘔吐,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便祕或血便,但到了後期,腹痛加劇,甚至一碰肚子就痛到無法忍受,有危及生命的可能。至於那些族群容易高發缺血性腸炎呢?醫師提醒「年長」、「肥胖者」特別容易罹患缺血性腸炎,因為這兩種族群普遍都有三高、心律不整等特徵,尤其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或心肌梗塞病史的人尤其要注意。醫師提醒,平時要注意體重、控制好血壓與血糖,才能有效減少發病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