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臟病
」 中風 健保吃辣椒有益身體健康 專業醫提醒「這3種辣」反而有害
許多民眾是無辣不歡,過去也曾有人表示,吃辣有助於提高身體新陳代謝,對身體有極大的幫助。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黃軒近日也出面解釋這一件事情,但他同時也提到,有「3種辣」吃多了反而是會傷害健康。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黃軒近日在FB發文表示,一項涵蓋近35萬成年人的大規模研究表明,與每週食用辣食物少於一次的人相比,那些每週食用辣食物3次以上的人,其死亡率的相對風險降低了14%。另一項研究也顯示,喜歡吃辣的人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如腦中風、心臟病和心因性死亡)的風險可降低6%。黃軒醫師解釋,這主要與三個因素有關,分別是辣椒素(Capsaicin)、蛋白質受體(TRPV1)和一氧化氮(NO)。辣椒素通過刺激TRPV1受體,促使血管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作為血管舒張的關鍵分子,能放鬆血管平滑肌,從而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循環。至於食用辣的頻率與份量方面,黃軒醫師表示,研究中有建議每週至少食用2至3次辣味食物,才能觀察到明顯的心血管益處。每天攝取5至10毫克辣椒素(約相當於每餐1-2克辣椒)可能達到促進血管舒張、降低血壓的效果。不過,黃軒醫師也強調,每個人對辣的耐受度不同,應根據個人情況逐漸增加攝入量。黃軒醫師還提到一項來自義大利的研究,該研究證實辣椒的健康效益,還發現即使是不辣的甜椒也能帶來類似的好處。經常食用甜椒的人,其缺血性心臟病風險降低了三分之一以上,全因死亡風險也降低了近五分之一。最後,黃軒醫師也提醒,如果在食用辣椒時搭配重油重鹽、大魚大肉,或同時飲酒、吸煙的話,辣椒的健康益處可能會被抵消。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特別強調,應避免單純食用「紅油、辣椒醬、乾辣椒」之類的辣,這些都恐見不到的好處,還會傷害健康。
降低肺癌中風機率 藍黨團再籲賴政府檢討錯誤能源政策
國民黨立院黨團今天召開記者會,再度請教即將就職的賴清德準總統,有沒有看到國衛院日前提出的研究報告?會不會震驚?能不能別再「死抱」民進黨非核家園的幻想,持續燒著你所謂的「乾淨的煤」,讓國人用肺來發電?黨團也提醒賴準總統,台中火力發電廠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染源,難道還要繼續增加新機組,讓世界看到台灣空氣的髒?黨團鄭重呼籲重新檢討錯誤的能源政策。國家衛生研究院13日公布長騎追蹤研究報告,結果顯示除了肺癌之外,細懸浮微粒(PM2.5)也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缺血性心臟病、中風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空污及火力發電產生的細懸浮微粒(PM2.5)議題,也再度引發討論。黨團書記長洪孟楷表示,賴清德準總統曾經說過一句驚世名言「台灣燒的是乾淨的煤。」,但從國衛院和環境部的研究報告顯示,事實證明全世界沒有所謂的「乾淨的煤」,PM2.5就是國內癌症、慢性病、阻塞性肺病、中風、缺血性心臟病的主要殺手。他強調,燃煤發電在科學上就是高污染發電,即便是用最有效率的機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比天然氣發電高達1.7倍,更比再生能源更高出17至69倍。他因此在520前夕,再次要向賴清德準總統喊話,蔡政府8年能源政策當中,20%再生能源占比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高達8成的火力發電,是否應懸崖勒馬、回頭是岸?能不能著手降低空污,保護國人健康?賴清德已經提出2030年降低因癌症死亡人數1/3的台灣願景,但國人10大死亡原因第一名是癌症,癌症第一名就是支氣管及肺癌,這是當下正在發生的問題。洪孟楷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空污是癌症死亡重要環境因素,是第一級致癌物質,請民進黨還要緊抱非核家園神主牌,綠能又無法達標下,各縣市陸續出現跳電、停電,卻還要火力全開來發電,難道真要讓台灣民眾繼續「用肺發電」嗎?請問民進黨政府,台中、北北桃的國人,有欠你們什麼嗎?為何還要把癌症風險帶給民眾?藍委李彥秀表示,錯誤的能源政策讓蔡英文總統宣示10年不漲電價,變成8年電價漲幅高達35%。人民承受高電價,還要擔心隨時跳電、停電。更可怕的是,國衛院的空污對健康評估研究報告顯示,PM2.5除了帶來肺癌高風險外,還對慢性阻塞的肺病、缺血性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等都息息相關。他提醒,健保上千億元的支出,除了肺癌,空污也都和慢性阻塞的肺病、缺血性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病也有關係。衛福部資料更顯示,健保心臟病支出約200億元、中風相關支出約200億元、糖尿病支出約400億元,總計也將近上千億元的健保醫療支出,都與空污造成的疾病有關。李彥秀認為,若能及時調整能源政策,相對地可以逐步減少健保對相關疾病的支出,國人也不用為錯誤的能源政策,付出健康的代價。她還說,2022年亞洲鄰近國家平均餘命,日本84.8歲、南韓83歲,都高於台灣的79.8歲。2022年國人死於心臟病有23,668人、死於糖尿病有12,289人、死於高血壓性疾病有8,720人;這三大疾病都跟空污PM2.5有關,台灣高超醫療技術或許可以救治病人,但無法挽救錯誤的能源政策毒害國人,也無法挽救用肺發電後續產生的副作用,請賴政府正視能源政策檢討的急迫性。
追蹤8年!國衛院發現PM2.5濃度下降 4疾病死亡率也變低
空氣品質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一直是全球關注的議題,國內外許多研究也提出空氣污染物,如PM2.5、O3、NO2等等,對人類疾病的影響,我國也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全球空氣品質指南訂定國內各項空氣汙染物的空氣品質標準。然而,各國地理環境、經濟產業的不同,對於空氣品質會造成不同影響,對於不同族群的健康影響也不同。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環境部(時為環保署)攜手執行2期共8年的政策科技綱要計畫,期望依據我國本土空污與健康數據來分析,建置反映「健康」的空氣品質指標,並提出適合我國的空氣品質改善與標準值建議。環境部根據國衛院提出的實證研究成果,並考量防制成本與經濟效益,在今年4月29日公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加嚴我國空氣品質標準。國衛院透過環境部的空氣品質監測資料,結合衛福部的健保資料庫、美兆健康資料庫與內政部死亡統計資料等本土數據,分析多種空氣污染物暴露與死亡及疾病增加風險,建立了專屬臺灣的空氣品質健康指標。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裕政說明,近十年空氣汙染有逐漸改善,逐步降低對國人的健康衝擊。從2007年到2017年,PM2.5濃度從31.7降到21.47 μg/m3,降幅約1成;全台各縣市可歸因於PM2.5的慢性疾病死亡比率也下降,包括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十年來下降幅度分別達到4.26%、6.91%、6.56%以及7.31%。國衛院也發現,如果糖尿病患者長期暴露在較高濃度PM2.5下,會進一步影響腎臟過濾功能;過去本土研究亦顯示,PM2.5會增加糖尿病患者罹患視網膜病變、蛋白尿的風險,建議將糖尿病患也納入PM2.5長期反應的易感族群。陳裕政強調,進一步分析發現,在權衡健康成本和減量成本之下,PM2.5濃度只要調降到年平均12.5 μg/m3時,將具有最大效益。而若進一步調降到12.1 μg/m3時,則可以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目標三的green程度。環境部據此,今年4月29日已預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將PM2.5年平均標準值由現行的15 μg/m3加嚴為12 μg/m3,並同步下修O3、NO2、SO2及CO標準。
司機日抽2、3包菸提神! 胸悶就醫竟是二次「血管阻塞」手術撿回一命
46歲廖姓司機,近年來每天工時長達10多小時,由於經常靠抽菸提神,最少每天都2-3包菸以上,導致半年前因胸悶、易喘症狀掛急診,檢查出多條血管嚴重阻塞,雖置放支架後解圍,但他還是難以戒菸,去年底再因血管全塞緊急就醫接受動脈繞道手術,經醫療團隊通力合作下總算撿回一命。首次血管阻塞「塗藥支架」解危 二次阻塞「動脈繞道」術救命主治醫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週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指出,患者去年中第一次到院時,就查出左冠狀動脈及左前降支血管約有95%以上嚴重阻塞,有極高的猝死風險,當時即曾建議開刀治療,但患者頗為排斥,因此改置放塗藥支架暫時解圍,沒想到去年底患者第二次掛急診,檢查後赫然發現原本已經打通的血管「又塞住了」,由於擔心出現嚴重併發症,於是改由心臟外科團隊接手處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指出,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有逐年增加趨勢,主因多為三高患者加上缺乏規律運動、過重或肥胖以及吸菸、過量飲酒等問題,因而大幅增加心臟病與中風機率。冠狀動脈狹窄、阻塞 動脈繞道手術治療心臟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一旦冠狀動脈發生狹窄、阻塞症狀,心臟無法獲得足夠氧氣及養分,就是典型的「缺血性心臟病」或「冠狀動脈心臟病」,必須藉透過外科手術,接手後先從患者腿上的大隱靜脈或內乳動脈、手臂動脈等處取出一段血管,再從主動脈弓繞過阻塞的部位接到狹窄阻塞的冠狀動脈上,藉此增加心臟血流供應、改善心肌缺氧,進而改善心臟功能,順利解決患者心頭大患。60~90分鐘黃金治療期 緊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劉殷佐、張育晟也提醒,治療心肌梗塞的關鍵因素就是跟時間賽跑,院內緊急心肌梗塞治療團隊會把握患者到院60~90分鐘內,進行緊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以達到搶救心肌梗塞的黃金治療時間,同時手術後也會安排心肺復健中心加強恢復心臟功能,盡快提升生活品質。
心律不整恐是熬夜、缺乏運動引起 可尋求中醫進行整體體質調理
心律不整是一個症狀,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可能是心臟疾病,也可能是其他器官疾病波及心臟導致。心律不整輕微者,病人可能無任何症狀或僅自覺胸悶、心悸不適,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嚴重則常伴隨有心臟輸出量不足或心臟衰竭,甚至猝死。心律不整原因多 需完整檢查、評估與防治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部長許堯欽說明,常見心律不整的病因,如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心瓣膜脫垂狹窄、心臟神經傳導阻滯、病毒性心肌炎等。其他器官導致的病因則更廣泛,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焦慮憂鬱等精神疾病、更年期障礙、自律神經失調、腎臟疾病等。中醫治療分五大類型 上班族及婦女皆需注意國外研究中,對149位心房顫動已接受電燒治療的心律不整病患長期追蹤,發現注意控制飲食、運動、生活型態的病人,疾病控制率與存活率高達87%,明顯高於未控制相關因子的病人(僅18%)。此發現與中醫治療心律不整注重調理人體五臟六腑氣血平衡,以獲得整體健康的觀點相符。許堯欽提到,中醫治療心律不整分為五大類型:1.心氣不足型:多見於平時缺乏運動的學生及上班族。面色無華,稍微勞動就疲倦無力、頭暈頭昏、胸悶氣短、心悸自汗。心臟功能輕微減退。舌淡苔白,脈節帶或細弱緩無力。處方以炙甘草湯加減。2.心脾兩虛型:常見於貧血體質的婦女,以及二尖瓣脫垂病患。睡眠品質不佳,失眠多夢合併心悸不安、健忘。疲倦氣短、食慾不振、面色黃白,蹲下或站起時容易頭暈目眩等姿態性低血壓症狀。舌質淡紅,脈細弱。處方以歸脾湯加減。3.心肺氣陰兩虛型:心悸、容易驚慌、睡眠不安、眠中盜汗。乾咳痰少或多年液。運動後胸悶、氣短、大汗出,舌質偏紅苔薄而少,脈來結代或細數而濇。處方以生脈散加減。4.心腎陰虛火旺型:常見於長期熬夜、持續性精神壓力、更年期障礙或甲狀腺亢進病人。稍微緊張、發怒就容易心悸,臉部潮紅發熱。煩躁失眠,很累卻睡不著。頭暈、目眩、耳鳴、手足心熱、腰痠。舌質偏紅,脈來細數。5.肝氣鬱結肝火擾心型:常見於自律神經失調,平時工作壓力大、易緊張,睡覺前胸憋悶、呼吸不暢。易生氣、面紅耳赤,緊張時心跳加速,氣喘或暈眩、胸腹脹滿。因思慮導致失眠。舌質但,舌苔薄黃或薄白,脈弦或帶滑。處方以加味逍遙散、大柴胡湯加減。電燒後可尋求中醫進行整體體質調理現代醫學面對此類疾病,第一線多使用藥物控制,若藥物療效不佳則考慮接受電燒過後仍未盡滿意者,就會求助中醫。中醫藥對心律不整治療,也是可靠的另一種選擇,建議可運用中醫來進行整體性的體質調理。
去年16萬台人返國加健保! 就醫科別前5名曝光
由於我國《戶籍法》規定,出境2年以上戶籍遭遷出,健保即應退保,因此許多國人一直到2022年疫情趨緩後,才恢復戶籍重新加入健保。根據健保署最新資料指出,去年返國加保人數大幅上升至16萬人,約為疫情前的5.5倍,其中前5名就醫科別則依序為牙科、消化內科、眼科、心臟血管內科和內科。據《戶籍法》第16條規定,出境2年以上,應辦理遷出登記。因此,國人如出境2年以上戶籍遭遷出,健保即應退保。近幾年由於遭遇疫情,許多海外國人直到2022年邊境管制措施鬆綁後,才返國恢復戶籍重新加入健保。例如根據健保署統計,2020年及2021年的加保人數僅約1.7萬人,但到了去年的加保人數卻大幅躍升為16萬人,與疫情前每年平均2.5萬至2.8萬人相比,增加了5.5倍。至於2022年醫療費用前5名的就醫科別則分別依序為牙科、消化內科、眼科、心臟血管內科和內科,其中在2020至2022連續3年都奪得第1名的牙科,其醫療費用為2.5億點(健保點值),占2022年加保民眾總醫療費用支出13.7%,就醫人數7.1萬人,平均每人花費3579點。其中又以治療口腔及唾液腺之疾病占最大宗,例如齒齦炎、牙周疾病、齟齒。另提供的醫療服務則以洗牙最常見,占牙科醫療費用的97.5%。而連續2年排行第2的消化內科,其醫療費用將近8000萬點,就醫人數1.3萬人,平均每人花費6119點。其中又以治療食道、胃及12指腸之疾病為大宗,而胃食道逆流更是占消化內科醫療費用的1/3。另其主要提供的服務是檢查類,包括病理檢查、內視鏡檢查、腹部超音波。至於眼科則從2021年的第5名上升至去年的第3名,其醫療費用為7755萬點,就醫人數約3萬人,平均每人花費2563點。其中又以治療水晶體疾病,例如白內障占多數,相關費用就占眼科醫療花費的40%。連續2年排名第4的心臟血管內科醫療費用為7655萬點,就醫人數9266人,平均每人花費8262點,其中治療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的花費就占心血管內科醫療費用26%、高血壓性疾病則占24%,提供的服務項目多為檢查方面,如杜卜勒氏彩色心臟血流圖、超音波心臟圖。健保署補充,在前10名就醫科別中,心臟血管內科平均每人花費次高,而最高的則是血液腫瘤科,因為就醫人數少,平均每人只花費4.3萬點。從2021年的第8名攀升至第5名的內科,醫療費用5824萬點,就醫人數約1.7萬人,平均每人花費3510點。其中以治療糖尿病占最大宗,花費占內科醫藥費用14%,提供的服務也多為病理檢查、腹部超音波、內視鏡等檢查項目。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福音 APP紀錄睡眠讓你一夜好眠
白天嗜睡、睡覺打呼、半夜頻尿、晨起頭痛、怎麼睡都睡不飽,以上症狀你中幾個?不少民眾認為,睡覺時大聲打呼代表睡得好,其實不然。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自覺症狀,常認為自己是失眠、睡不好等睡眠問題。醫:肥胖、男性、壓力大者較易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台中慈濟醫院醫務秘書兼任睡眠醫學中心主任邱國樑醫師解釋,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原因為睡眠時因呼吸道肌肉放鬆、垂落、頸部重量或結構問題,導致呼吸道狹窄,使呼吸變淺且費力,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打鼾聲,嚴重時便會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窒息。其中肥胖、體重過重者較容易發生,且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23年調查顯示,近兩成逾40歲台灣男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高風險,是女性的九倍。再加上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睡眠時間不定,長期下來容易造成失眠,進而有較高的機率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傷身也傷「心」睡眠呼吸中止症顧名思義「睡眠過程中止呼吸」,因夜間反覆缺氧,常見的症狀有:白天嗜睡、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佳、性功能障礙。近年來流行性病學調查也顯示,罹患高血壓、心衰竭、缺血性心臟病、心房顫動、腦中風、肺高壓的病人中,其中有40%至80%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而患者往往因不了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嚴重性,導致錯失治療黃金期。如何判斷睡眠呼吸中止症?邱國樑主任說明,判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參考呼吸中止指數,即每小時若睡覺的時候打呼,但呼吸偶爾會停10秒以上,每小時有五次以上,就算是的睡眠呼吸中止症。5-15次是輕度,可以透過側睡或積極減重等方式改善,15-30次是中度,30以上屬於重度。邱國樑主任建議,若本身或枕邊人有打呼、白天嗜睡等常見的症狀發生或對睡眠呼吸中止症有疑慮的民眾,可至睡眠中心或胸腔內科等相關科別了解,進一步安排睡眠檢測及多項生理檢查以診斷是否確實有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APP紀錄睡眠情況 邁向好眠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針對嚴重的程度不同,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中重度的患者應優先考量配戴持續性正壓呼吸器,利用正壓空氣撐開上呼吸道阻塞的部位,維持睡眠過程中呼吸道的暢通。民眾也可透過手機下載APP進行雲端監控追蹤呼吸器使用情況、睡眠品質及記錄個人化的睡眠資訊,包含分析使用時間、睡眠過程中是否有漏氣、面罩脫落次數、窒息指數等使患者更能了解自己的改善情況。手機APP也可以記錄每天治療狀況,不只民眾參考,更可提供醫師判斷居家治療效果,作為治療調整的參考,提升居家治療品質。邱國樑主任呼籲,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治療以外也要改善生活習慣和多運動。如發現家人睡覺時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盡快到睡眠中心或胸腔內科等相關科別諮詢了解。▲手機APP雲端監控追蹤呼吸器使用情況、睡眠品質及記錄個人化的睡眠資訊,使患者更能了解自己的改善情況。
誤會感染新冠 老翁胸悶原凶是心血管阻塞
78歲退休老翁因胸悶不適長達一週,一直不願就醫,後因老翁誤以為自己可能染新冠肺炎才就醫,經醫師診斷老翁胸悶非新冠引起,而是冠狀動脈因狹窄或阻塞,導致血流供應不足引起輕微阻塞,建議儘快接受心導管治療。高齡的老翁因害怕開刀不願接受心導管手術治療,僵持不下,經評估情形後改採非侵入式輔助治療搭配藥物進行治療,陸續進行3個月,老翁胸悶漸緩解得以控制。類似年事已高的長輩身體不適,但不願意就醫檢查、或不願進一步接受侵入式手術開刀治療的情形成為許多子女擔心的問題。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林恆旭醫師表示:由於長輩較缺乏病識感,認為身體不適是正常老化現象,因害怕不想面對身體疾病真正問題,常延誤就醫或誤信偏方。文中老翁因心肌梗塞導致心臟缺血引發胸悶,一般建議民眾有類似情形應盡快就醫請專業醫師評估,將過於狹窄的血管擴張舒通,維持血液充足順暢的流動,否則氣溫驟降或情緒激動導致心臟無法負荷,可能會造成急性心臟衰竭症狀。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林恆旭醫師指出,民眾因害怕手術而不願接受心血管手術治療,是非常危險的,但也有部份病患的冠狀動脈病變不合適接受侵入式的手術治療,過去只能以傳統藥物治療,所幸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不斷有新的治療方式,以心臟震波治療搭配藥物控制,這樣的方式在歐洲臨床上應用比較多,由專業醫師評估為期3個月9次,每次30~60分的體外心臟震波治療,患者7成以上陸續都有舒緩改善。輔助性心臟震波治療為非侵入式的體外治療模式,林恆旭醫師表示是以0.09毫焦耳/平方毫米的低能量,震波刺激心臟使得血流擴及範圍加大,改善心臟缺血問題及心臟功能,適用於缺血性心臟病及心衰竭病人。有心絞痛、心肌缺氧現象但不願或不適合心導管治療者,或是已藥物治療及心導管手術後仍心絞痛者可經過醫師專業評估過搭配藥物治療。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心血管疾病平均病發年齡為52歲,心血管疾病患也有逐漸年輕化的現象。建議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須從日常作息改善,控制好三高數值的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不可忽視,以及避免菸酒與長期熬夜。國民健康署提供40至64歲的民眾三年一次的免費將康檢查,65歲以上的民眾更有每年一次的免費健檢額度。一般民眾則可以定期安排一年一次健康檢查,以提升及早發現病症的機率。民眾若有胸悶、揪心、心悸…等等異狀,一定要儘快就醫。
本土疫情有下坡跡象 新型變異株蠢蠢欲動不容輕忽
本土疫情有下坡跡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新增2萬6357個本土病例,與上周一相比減少2千多例,減幅約8.6%,正式脫離高原期,指揮中心昨天更睽違896天,拆下記者會場上的防疫隔板,象徵疫情趨緩,不過國際新型變異株蠢蠢欲動,上周邊境仍檢出3例BQ.1、BQ.1.1新型變種病毒。昨2萬6336例本土病例、2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病例中新增62例死亡。邊境部分,上周攔截到3例BQ.1、BQ.1.1的新型變異株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其中有1例來自美國、2例分別來自德國與英國。上周國內本土變異株仍以BA.5為最大宗占92%,BA.2僅8%。歐盟評估,目前BQ家族雖然定序占比僅1至2成,但11月中旬到明年中,可能成為歐洲主要流行株,且明年初可能占80%以上。除了BQ家族外,亞洲地區相當關注XBB變異株的發展,該變異株已在新加坡成為主流變異株,且印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都有檢出。哪一株會變成台灣主流株?羅一鈞表示,目前剛脫離高原期,民眾免疫力還在,須等此波疫情降溫,最快2至3個月才能看出趨勢。指揮中心也公布國內新增3例接種新冠疫苗後死亡通報,其中2例接種莫德納BA.1雙價次世代疫苗,皆為60多歲男性、長期臥床,10月18日接種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作為第5劑,一人於19日出現呼吸喘、發燒、脈搏加速、血壓高,送急診後當日死亡,另一人於20日出現呼吸費力、脈搏加速、低血壓,送醫後當日死亡。莫德納BA.1次世代疫苗累計接種113.1萬劑,累計6例接種後死亡通報。另一例Novavax疫苗接種後死亡通報為93歲女性,有高血壓、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等慢性病史。國內Novavax疫苗累計接種44.7萬劑,累計3例接種Novavax疫苗後死亡通報。
長新冠索命1/無慢性病!32歲男「突爆心律不整」 醫示警:9月後恐掀高峰
新冠疫情後遺症「長新冠」(染疫後3~5個月仍有許多不適症狀),成了全球新困擾。荷蘭8月間一項研究顯示,每8位確診成人就有1人出現,引起全球醫界重視,台灣一名醫師告訴CTWANT記者,「長新冠引發的心血管疾病恐成為索命關鍵,一位32歲男子就差點丟了小命」,專家也警告,「9月長新冠人數將進入高峰!」此篇荷蘭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的研究,分析7.6萬名成年人中,將4231名確診者與8462名非確診者進行配對,結果發現,大約1/8確診者出現長新冠症狀,包括呼吸困難、胸痛、疲倦等。台灣20歲以上確診者有385.3萬人,若依此數據估算,應該有48萬名成年人受長新冠之苦。「要特別注意心血管疾病!」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新冠確診者在染疫後3個月內發生持續性症狀或後遺症長達2個月以上為「長新冠(Long COVID)症候群」,目前統計全球約有1至2成感染者在病毒急性感染康復後會有此現象。「近期美國研究發現,確診12個月後會增加以下併發症機率,心血管併發症約有4.5%,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包含心肌梗塞、中風、總死亡率)約為2.3%,心律不整約為2%(其中超過半數為心房顫動),缺血性心臟病約為0.7%(當中7成3為急性冠心症,而4成為心肌梗塞),腦血管病症約為0.5%(當中7成為中風)。」32歲的黃先生便是這樣的例子,身體健康的他,過去沒有任何慢性病史,今年5月中旬確診新冠肺炎後,除了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外,也併發胸悶、心悸、喘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幾近暈厥。陳玠宇說,「由於症狀愈來愈嚴重,黃先生趕緊到心臟內科求診,檢查發現併發嚴重心律不整、心室頻脈,發作持續時間長達將近20秒,差點危及性命,後來經醫療處置及藥物調控後,心肺症狀才逐漸改善。」美國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心血管風險會大幅增加,以18~64歲族群為例,心律不整機率會增加1.7倍。(示意圖/123RF)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研究顯示,18~64歲確診者併發心律不整的機率增加1.7倍、肺栓塞增加2.1倍,65歲以上確診者則分別是1.5倍、2.2倍。肺栓塞是指肺動脈的血液因堵塞而無法流通,阻塞物的來源可能為血栓、腫瘤、空氣、脂肪,塞住之後病人常會有喘、胸悶、胸痛、咳血等,猝死率可達10%。陳玠宇表示,想預防心血管併發症,確診後可抽血確認有沒有心肌炎或是否有血栓,且血栓可能發生在腳部或心臟,因此在感染病毒後如果腳有水腫,甚至壓了會痛,就要小心是深層靜脈栓塞,這可能造成心血管併發症,例如肺栓塞,嚴重恐致命。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急診科醫師楊博州則表示,「近來明顯發現肺栓塞患者增加,可能與疫苗有關」,雖然AZ產生血栓機率只有百萬分之2-5,但畢竟急診室是一個濃縮區域重症病人的地方,搶打疫苗後肺栓塞病人才增加,所以猜測應該有所相關。楊博州提醒,由於下肢靜脈血栓常是肺栓塞來源,所以開刀、久臥久躺、慢性心臟衰竭、惡性腫瘤、生產後或懷孕婦女、口服避孕藥、肥胖、抽菸等患者應注意其下肢血液循環避免血栓生成、出現下肢腫痛合併呼吸喘的症狀出現時應及早就醫。
健保部分負擔加價方案曝 近50萬人負擔增逾3千元
台灣健保受國際讚揚,但近日傳出健保費用部分將進行調整;健保署昨(16日)提出和各方協議後的部分負擔加價方案表示,門診藥品部分負擔將調高為300元;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則由原本的免費改為400元,急診部分也將調高為800元;而領取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藥物者,也將調整為首次領藥時須繳納當次藥物部分負擔。根據《蘋果新聞網》報導,據健保署估計,此次調整後,每年約有1454萬人就醫費用將提高,其中528萬人費用調漲約在200元以下,但有926萬人會超過200元;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有近50萬人因經常就醫,平均1年得多花逾3000元。李伯璋分析,該族群平均每人每年就醫40次、檢查驗13次比一般人4次多,領藥含慢箋44次比一般人11次多,以糖尿病患者為大宗,其次則依序為高血壓性疾病、缺血性心臟病、急性腎衰衰竭及慢性腎臟病等。李伯璋指出,慢性病常有合併症,希望醫院能推出整合門診,方便病人就醫,同時也能降低醫療資源重複使用。根據最新公告的草案內容顯示,有關門診藥品部分負擔方面,民眾前往區域醫院、醫學中心領藥,100元以下收10元、101至150元收20元,以此類推,1501元以上則一律收300元;若到診所或地區醫院,100元以下免收、101至150元收20元,以此類推,1001元以上則一律收200元。急診部分負擔則調整為,區域醫院經檢傷第一、二級為200元,第三級為300元,第四、五級為600元;醫學中心:第一、二級為300元,第三級為550元,第四、五級為800元。檢驗檢查部分負擔,若民眾到診所或地區醫院,500元以下免收部分負擔、501至550元收50元、551至600元收55元,若費用達1001元以上,則一律收100元;區域醫院經轉診最多收150元,未經轉診上限300元;到醫學中心,經轉診最多收200元,未經轉診上限400元。衛福部表示,該方案出爐後將預告14天,聽取外界意見,計畫最快將在4月上路。
疫苗險好不好2/無須先體檢 兩類族群可優先考慮投保
隨BNT疫苗開打,網路上再掀一波疫苗險詢問潮,「我已有住院醫療險,還需要買百元有找的疫苗險?」有人回答「買了保平安」,也有人說「根本不需要」,眾說紛紜。一位有二十多年資歷的保險從業人員告訴記者,疫苗險保費低廉,保險理賠相對有限制,「不過,有兩種族群,可優先考慮投保,擴大保障。」18歲以上、第9類對象登記AZ疫苗者,也將於9月上旬施打。(圖/林士傑攝)第一種是疫苗登記的第9類對象,即18歲至64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者。依疾管署公布「高風險慢性病人」,包含人類免疫不全病毒疾病或感染,還有糖尿病、帕金森氏病、阿茲海默氏病、高血壓、心絞痛、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等11類疾病。第二種則是第10類對象,即50歲至64歲成人。華瀚保險經紀人公司副總經理蘇桔明表示,疫苗險保險費比一般健康險來得低,「重要的是『無須體檢』,投保年齡上限最高還到85歲」,因此以往遭拒保或被調高保險費的高齡、慢性疾病患者,相當適合投保。此外,由於各業者推出的疫苗險多下修投保年齡,蘇桔明提醒家長們,以往不易買到適合醫療險的族群,例如先天性心臟病、罕見疾病等孩童及尚無健康險的年輕人等,皆可透過疫苗險等來擴大醫療險保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8月28日宣布,BNT疫苗除了開放12歲至17歲未成年學子施打外,也開放第七期預約,包括7月19日前登記選擇AZ疫苗,且尚未接種過疫苗之29歲以上民眾,以及滿18歲以上第9類對象均可登記,施打期間預計自9月3日至9月10日止。
涉猥褻仙女班遭押7個月 五教共主「少龍」病情惡化300萬保外就醫
自稱五教共主「少龍」的徐浩城,沒有醫師資格卻開立藥方給信徒,還招收「仙女班」,對女性徒舌吻、襲胸吸奶、舔下體猥褻,遭依強制性交未遂、強制猥褻、違反醫師法罪起訴。徐從偵查迄今已羈押7個月,今天疑受寒流影響身體健康惡化,台北地院因此裁定徐以300萬元保外就醫,限制出境、出海8個月。徐浩城去年10月遭起訴,移審法院時,徐的律師就曾向法官表示,偵查羈押期間徐曾因腎臟疾病送醫急診,住院半個月,身體日漸衰落,希望能讓徐交保,但法官仍裁定羈押3個月,羈押期至本月12日屆滿。日前開庭,徐的律師辯護稱,徐已羈押約7個月,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有尿毒症必須洗腎,又有心臟衰竭的狀況,且因心臟無法負荷,使其洗腎時間必須縮短,去年12月22日因此送醫急診,醫院並發出病危通知,徐卻不能到最了解病況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回診,導致用藥無法適當調整,雖時可能休克,請求同意保外就醫。合議庭認為,徐雖罹患高血壓、慢性缺血性心臟病、尿毒症等疾,每週需洗腎3次,但去年12月22日經急救後就出院返回看守所,生命徵象穩定,可見仍能以戒護就醫及回診領藥方式獲得適當治療,且徐仍有勾串證人、湮滅證據之虞,因此仍裁定延押2個月。不過,徐的病情今天出現變化,又被緊急送醫急救,並入住加護病房觀察,徐的律師以「新事由」再次聲請具保停押,合議庭重為裁定,准予300萬元保外就醫,限制出境、出海8個月,不得接觸本案被害人、證人,未經法院許可不得從事與治療目的無關的活動。
睡前吃甜食恐致心肌梗塞 全因反式脂肪黏住血管
76歲陳伯伯平日3餐定時、清淡,也有日行5千步散步習慣,雖有遺傳性3高問題,但一直規律用藥控制,唯一不好的習慣是陳伯伯喜歡睡前吃蛋糕,吃完馬上入睡,長達20年,所以BMI指數偏高達30。5年前他因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在美國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發作,進行心導管手術置放血管塗藥支架,術後雖配合用藥控制,但日常走路、爬樓梯仍會喘,不適症狀沒完全根治,生活大為不便,醫學上稱為「頑固性心絞痛」,因緣際會下陳伯伯於今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前夕回到台灣,輾轉得知「心臟震波治療(CSWT)」,有助促進心臟血管增生,遂至國泰綜合醫院接受治療,治療後生活功能大為進步,不僅可中氣十足暢遊台灣風景名勝,還從日行5千步大幅進步至1萬5千步。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醫師指出,現代人因飲食西化、晚睡、愛吃宵夜,常有3高等慢性疾病,像陳伯伯每晚睡前嗜吃蛋糕,會讓夜間血壓保持在較高的狀態,加上蛋糕多由植物奶油製作,具有反式脂肪酸及精緻澱粉,長期食用會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亦或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甚至產生心血管阻塞及血管血栓形成。急性則造成心肌梗塞發作,慢性則引起慢性缺血性心臟病,兩者若造成心臟功能受傷,則會心臟衰竭。目前治療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包括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積極藥物治療,然據全世界文獻統計,約有1/10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醫學上稱為「頑固性心絞痛」,據美國研究統計,頑固性心絞痛患者每年的死亡率為3~21%,冠狀動脈血管事件風險為11~69%,這類病人是醫學治療上的棘手難題,也困擾不少心血管疾病病人,所幸隨著醫學進步,目前心臟震波治療提供病人另一項選擇。陳玠宇醫師表示,震波治療由來已久,應用在臨床已有超過30年的歷史,高能量用於結石破壞,如為人所熟知的震波碎石治療;而低能量用於組織再生,如骨頭軟組織的震波治療,此外,近十幾年發展的心臟震波治療為一種非侵入性且安全無併發症的治療,適用於缺血性心臟病及心衰竭病人,應用0.09毫焦耳/平方毫米的低能量,在不傷及心臟組織下進行血管再生,且刺激心臟釋放血管舒張因子及生長因子,使得心臟的血流擴及範圍加大,改善心臟缺血問題,同時刺激因心臟缺血而進入休眠狀況的心肌喚醒,改善心臟功能,因而改善病人的心絞痛症狀及心衰竭症狀,好似替心臟做完一套完整的舒壓按摩療程。心臟震波治療由醫師親自執行,技術難度較高,共3個療程,每個療程有3次治療,總共9次治療,每次治療約30至60分鐘,每個療程間隔約一個月。目前全台灣僅少數醫學中心提供此類治療模式,但健保不給付,病人需自費。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國人10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死亡率依舊穩佔第2名,僅次於癌症,每年奪走近2萬條寶貴性命。陳玠宇醫師因而呼籲當有冠狀動脈阻塞引起心臟缺血缺氧性病變或心臟衰竭病人,除遵從醫囑接受治療,若現行治療效果不如預期,目前經國內外醫學實證有效的新型態「心臟震波治療」不失為病人另一種治療新選擇。
中年走鐘1/女性45歲後更「肥滿」 代謝症候群暴增3.6倍
隨著飲食西化,肥胖已成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常務董事台中榮總許惠恒院長表示,步入中年之後,代謝力會隨著荷爾蒙變化而逐漸降低,使內臟脂肪堆積並增加胰島素阻抗性。男性大多因應酬聚餐而較早開始腰粗,女性則是中年之後逐漸明顯,不但臀部的皮下脂肪仍在,腰部的內臟脂肪也開始快速堆積,有強烈「脂肪大遷徙」之感。此現象從「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也可發現,45歲後男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從21.8%增長至39.7%,漲幅為1.8倍;女性的盛行率則從9%飆升至32.7%,漲幅為3.6倍,增長率足足是男性的2倍。但無論男、女性,中年後都猶如面臨「代謝懸崖」,因為在代謝症候群背後的潛在威脅是環環相扣的三高慢性病,若不及時回頭,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便高出正常人2倍、高血壓4倍、糖尿病6倍。許惠恒院長進一步指出,根據不久前發表的健保支出統計,代謝性疾病如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慢性腎病加總後逾千億,不僅造成國家財政負擔,若不幸惡化,演變至失能需要長照,更會增加個人及家庭支出。以長照每月需額外花費2萬元到4萬元,國人一生中平均長照需求時間約7.3年來算,就高達175萬元至350萬元,可說傷身又耗財。
健保10大燒錢疾病!前三惡占千億 腎臟糖尿病齒齦炎
健保署今公布2019年10大燒錢疾病,慢性腎臟疾病再度居首,39.7萬人共耗費了533.16億元,其次是309.6億的糖尿病、180.03億的齒齦炎及牙周疾病等。受人口老化影響,近幾年來上榜項目都以慢性病居多,健保署估計,隨著醫療進步拉長個人壽命,未來慢性病的花費恐會繼續增多。10大燒錢項目,依序分別為慢性腎臟疾病、第二型糖尿病、齒齦炎及牙周疾病、齲齒、高血壓、抗腫瘤治療、呼吸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思覺失調症及支氣管及肺惡性腫瘤。根據統計,2019年共有39.7萬人就醫接受慢性腎臟病治療,耗費的資源破500億;糖尿病則有153.6萬人就醫,耗費的資源達300億以上;齒齦炎及牙周疾病耗費超過180億、齲齒超過160億,其餘包括高血壓、抗腫瘤治療、呼吸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臟病等上榜的前10名則介於約110到140億之間。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台灣人口老化嚴重,近年上榜的燒錢項目都以慢性病居多。以最新統計為例,慢性病佔了4項,癌症則有2項,但嚴格來說癌症也算是慢性病的一種,隨著長者人數增多,許多癌症藥物治療進步,病患的壽命也會拉長,預計接下來慢性病的花費還會繼續增長。對於高居首位的慢性腎臟病,蔡淑鈴表示,此處含括的是初期到晚期洗腎的病人,醫療費用高除了因為生活習慣不好造成患病之外,患者的及早醫療介入也是主因。健保署目前針對初期個案提供衛教,藉由生活習慣的改善恢復腎功能,對於3b到第5期者,則著重在腎功能的維持,避免走入洗腎這一步。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治醫師姜至剛表示,民眾若年過40,腎功能每年平均會衰退1%,到了8、90歲還夠用,約會下降到40%左右,中間若出現糖尿病,且控制不佳,可能就會加速洗腎的速度。新洗腎的病人當中,有46%都是糖尿病控制不好造成。腎臟病的危險因子也包括過量用藥、空汙。姜至剛表示,有些止痛藥標榜不含類固醇,但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止痛藥反而傷腎,而空汙藉由肺部進入體內循環,其中的微粒、重金屬也含有發炎物質,不光是肺癌,也會增加腎臟、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對於位居第2、第3的口腔疾病,衛福部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表示,民眾口腔的生態環境若沒有處理好,可能就會導致牙周病、齲齒等問題,建議用餐後清潔口腔,每半年洗牙一次。北榮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賴志冠表示,糖尿病、高血壓屬於慢性病,都與肥胖、運動不足、飲食西化有關,建議民眾多運動,男生腰圍控制在90公分以下,女生則是80以下,留意BMI,並避免高油、高糖、高鹽的飲食。
【保外就醫黑幕1】扁爽待豪宅嗆來抓我 漸凍人獄中等死
前總統陳水扁預告28日將北上授課,日前公開替「908台灣國」募款餐會站台、演講,事後還在臉書直嗆:「要抓就來抓啊!不要逼我選總統!」三番兩次挑戰台中監獄的「四不原則」。一名受刑人家屬向本刊投訴,罹患罕見疾病「漸凍症」的弟弟不久前才在獄中暈倒,被獄方緊急送往院,但家屬至今已申請保外就醫四次都遭駁回。受刑人家屬劉姓婦人回想最後一次到監獄探視胞弟的情境,「他坐著輪椅、包著尿布,獄方人員把他從輪椅抱到會面桌前,他根本無法走路。」劉婦提到這一幕忍不住哭了,因為四度申請保外就醫,就連透過立委遞發陳情書,獄方也僅淡淡回覆「目前病況屬監內可妥適就醫」為由駁回,令她完全束手無策。多次申請保外就醫的劉姓受刑人,患有俗稱「漸凍症」的遺傳性運動感覺神經病變。(圖/黃鵬杰攝)劉婦出示胞弟入監前的診斷證明書,今年初劉男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急診中被捕,事後院方診斷為「昏厥、虛脫、運動及感覺神經病變」;去年年底,劉男也曾因慢性缺血性心臟病、陳舊性心肌梗塞、混合型高血脂症就醫,近期在監服刑時,更因昏倒被緊急送醫。劉婦表示,家屬已四度為受刑人申請保外就醫,均未獲核准。(圖/家屬提供)相較於陳水扁保外就醫「禮遇」,看在部分受刑人家屬眼裡相當不是滋味,他的臉書「新勇哥物語」幾乎離不開批評時政,影音版「阿扁踹共」近期還大談南太平洋兩邦交國斷交熱門時事,痛陳蔡英文不敢在外交上主動出擊。日前他也公開在募款餐會上演講,事後還在臉書直嗆:「要抓就來抓啊!不要逼我選總統!」他更預告,28日將北上授課,三番兩次挑戰台中監獄提出不上台、不演講、不談政治和不接受採訪的「四不原則」。不甩中監「四不」禁令,陳水扁在「908台灣國」餐會上台致詞。(圖/報系資料庫)律師葉慶元指出,保外就醫的前提是受刑人的疾病嚴重,在監獄裡無法治療,如今陳水扁的漏尿和手不自主發抖等病狀,看來病狀都已消失,應該重新評估解除保外就醫返監執行。針對陳水扁日前公開上台演講,法務部矯正署副署長周輝煌表示,台中監獄除了會派人察看,也會搜集相關錄影帶後報到矯正署;至於陳水扁28日將北上開班授課,周輝煌說,矯正署目前尚未收到中監評估,將參考保外應遵守事項。不過他說,陳水扁為前總統,因此有其專屬醫療團隊,矯正署將參酌醫囑,視陳前總統的身體狀況評估,出席活動對他的身心健康有無幫助。
吃全素風險大 中風的機率比正常飲食高20%!
完全不食肉的素食主義者,為了健康的考量,覺得肉類的脂肪及烹煮時放入的添加物對身體不好,但根據英國牛津大學公眾衛生學系的研究發現,「素食人生」腦中風的機率比較高。個人病史、是否抽煙及身體狀況都納入參考因素下,素食主義者得到腦中風的機率,比肉食主義者高了20%,但得到缺血性心臟病的機率則比肉食主義者低22%。但如果是「只吃魚不吃肉」的素食主義者,得到腦中風的機率和肉食主義者相同,但得到缺血性心臟病的機率則比肉食主義者低13%。多吃青菜並搭配魚肉的飲食族群,最健康。(圖/publicdomainpicture)撰寫論文的營養病學科學者塔咪(Tammy Tong)表示,中風和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為什麼會有差異,至今仍原因不明,但推論和膽固醇過低及營養不均衡有關。她表示,根據目前的研究,若是體內的維生素B12不足、血液中的膽固醇過低,中風的機率是確定會提高的。她也進一步說明,素食主義者其實死亡的風險是比較低的,但如果有吃魚的話,對身體比較好,因為魚的營養中包括膽固醇及B12。而且素食主義者普遍都有「膽鹼」不足的情形,但它是腦部重要的營養素之一。「膽鹼」可以藉由攝取奶、蛋、魚、肉等動物性食物中獲得,對胎兒腦部發展非常重要,所以在美國,醫生都會希望懷孕及哺乳中的女性,可以多攝取含膽鹼的食物。此份調查是研究團隊利用專門調查英國素食主義者的「EPIC-Oxford」資料,並針對平均年齡45歲的48,188人在這18年來的訊息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