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
」 捐血 大陸 中風 腦中風 健康七旬嬤呼吸喘送醫!心跳連停3次 「葉克膜+心導管」成功救回一命
一位74歲老婦人,在家看電視突然心跳快到好像聽到心臟碰碰跳聲音,呼吸急喘,被送急診就醫,急診心電圖顯示為致命的心室頻脈(VT)、收縮壓僅60mmHg,緊急給予電擊與急救,前後電擊三次,心跳隨後也停止了三次。緊急裝置葉克膜,急送心導管室,發現她的右冠狀動脈已被血栓完全阻塞,幸及時抽出血栓和置放血管支架,救回生命。心室頻脈會致死 心悸、心跳速率過快是常見症狀澄清醫院介入性心血管科張耿豪主任說,致命的心室頻脈心跳一分鐘超過150次,而缺血性心臟病是造成心室頻脈最常見的原因,常會讓血壓不穩定、心臟停止跳動甚至死亡。心室頻脈的症狀可能包含:心悸、心跳速率過快、呼吸急促、胸痛、眩暈、昏厥,嚴重時會出現心因性休克或猝死。該患者的心室頻脈顯然是心肌梗塞造成,其致死率更高,這樣的病狀,到院治療前就死亡的比率約70%至80%。葉克膜緊急介入穩定心跳 緊急接續心導管手術抽出血栓張耿豪主任表示,心導管發現該患者的右冠狀動脈有相當多血栓,導致血管完全阻塞,經將血栓抽出,再置放兩根血管支架,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就順利將血管打通,轉入加護病房,隔天病人就恢復了意識。張耿豪主任強調,類似這樣的心肌梗塞病人,如果沒有心臟外科葉克膜團隊及時介入穩定患者心跳,讓身體器官維持血流,是較難從急診室轉到心導管室接受打通心血管救命手術。該病患經心導手術後四天就順利移除葉克膜,七天後移除呼吸器,可以靠自己呼吸,可以正常從口進食,經過復健,不到三週時間就可以自行走路,恢復正常生活,持續接受門診追蹤。
「紅心甘蔗」更甜?婦吃完4天昏迷「多重器官衰竭」 專家揭原因
俗話說「冬吃甘蔗賽人蔘」,甘蔗口感清甜,且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深受人們喜愛,然而在品嘗這份甘甜的同時,也需要多加注意,因為一旦吃不對,甘蔗就可能變成致命毒藥,因吃甘蔗中毒進醫院的事件也時有發生。大陸杭州一名53歲婦人近日吃了甘蔗,不料4天後突然陷入昏迷,經診斷為多重器官衰竭。《柳州晚報》報導,浙江省杭州市53歲的王阿姨近日晚飯後照常吃甘蔗時,發現味道不太對,除了吃起來不脆,有些發糠,甜中略帶著一股酒酸味,甘蔗內部呈淡褐色,當晚睡前開始感覺噁心,同時拉肚子。4天後,婦人突然呼吸困難、皮膚濕冷、意識模糊,隨後陷入昏迷,被送往醫院緊急搶救。經診斷,王阿姨是食用黴變甘蔗中毒、腸道感染引發膿毒症、感染性休克及全身多器官衰竭。醫生表示,常有人以為甘蔗內部呈現紅色會變得更甜,其實甘蔗出現「紅心」、「黑心」,是因為受到了黴菌污染,此時千萬不能食用。由於甘蔗的含糖、含水量高,雖然果皮堅硬,但收獲時往往存在切口,果肉會暴露出來,易受儲存條件和運輸環境影響,存在被黴菌污染的風險。據了解,在能夠使甘蔗黴變的黴菌中,節菱孢黴菌堪稱最危險的殺手。這種黴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劇毒的毒素「3-硝基丙酸」。這是一種強烈的噬神經毒素,中毒後最初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痛,隨後可出現頭暈、頭痛、抽搐等症狀,嚴重者可發生腦缺血壞死、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部分中毒患者可能出現語言、運動障礙等。專家提醒,甘蔗一旦被黴菌侵襲,代表每個部位都已被污染,千萬不要因為肉眼看不到就繼續吃。至於如何分辨甘蔗是否變質,專家建議可先摸甘蔗的軟硬度,再來就是看果肉是否新鮮,最後是聞聞看有無異味,如發現甘蔗有質軟、變色、酒味、長毛、內部變紅等現象,都不可食用。
一人中風全家瘋?6成照顧者收入受影響 半年內密集復健是關鍵
中風是導致國人失能的主因,對家庭照護與社會經濟帶來巨大負擔。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今(7)日公布最新「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結果,發現僅有37%患者中風後可自行進食、25%能自行洗澡、更衣,生活大小事都需依賴家屬或照護者的協助。同時,6成照護者工作與收入受影響。根據台灣中風登錄資料,患者在中風後一個月內的失能比例達61.2%、三個月是55.58%、半年仍高達51.72%。台灣腦中風學會連立明理事長表示,為了減少中風帶來的沉重負擔,學會多年來持續針對中風的預防以及中風後的復健進行衛教,幫助民眾「遠離中風,減少失能」。台大醫院神經部蔡欣熹醫師表示,約4成患者會在中風後半年出現肢體痙攣,是導致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當腦細胞壞死時,運動神經的興奮和抑制失衡,進而導致肢體張力變強、肌肉緊繃和關節活動度受限,也影響患者復健的意願及成效,照護者也往往要更費力。「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透過網路問卷,調查124名中風患者、與221名中風照護者發現,中風後常出現的肢體痙攣症狀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僅有37%患者可以獨立進食、25%能獨立洗澡及更衣、僅17%可以獨立搭大眾運輸或開車、也僅有28%可以獨立行走3到5公尺的距離,多數患者中風後的食衣住行皆需依賴家屬或照護者的協助。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周中興理事長表示,「一人中風,全家發瘋」,這次調查也發現,超過6成照護者需要調整工作方式,如遠距工作或輪班,甚至無法繼續原本的工作,造成收入減少;另有近5成照護者坦言產生心理疾病或壓力,且因為照護家人影響人生規劃。除了照護的時間成本以外,中風照護的醫療花費也為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4成中風家庭平均每個月花費1-3萬元在聘僱看護、購買輔具、尿布、保健食品上,逾3成家庭每個月花費超過4萬元。2018年1月,鍾先生在上班時,被同事告知有嘴巴歪斜、走路靠左偏等症狀,送醫後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且左半邊身體失去知覺。初期無法自己翻身、上下床、飲食或如廁,除了聘僱24小時看護外,上了年紀的父母、乾媽、妹妹也需輪流照顧他,那時他的妹妹一週至少需請假三天,工作跟照護的壓力猶如蠟燭兩頭燒。也因此,鍾先生立志要早日重拾生活自理能力。在一週6天的密集復健訓練下,經過3個月的努力,鍾先生出院時能自己拄著四角拐走路、獨立搭公車回診復健,雖然原先的工作回不去,他也努力投履歷應徵,在2019年成功重返職場。但是,左手因肢體痙攣,就算以右手用力扳也無法伸直,生活上無法派上用場,鍾先生自嘲是「單手超人」,因為無法伸直的左手就像「裝飾」,五年多來只能單手過日子。幸好在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並搭配規律復健下,現在左手已經能拿起水杯,甚至輔助右手工作。熱心的鍾先生時常在社群上分享經驗鼓勵中風病友,也呼籲病友要調適心態,持續且積極地復健。雖然中風後盡早且持續復健對功能復原有很大的幫助,但此次調查發現不到4成患者持續復健半年以上。蔡欣熹醫師表示,持續的規律復健對於患者來說至關重要,若停止復健,患部攣縮可能更嚴重,甚至永久失去功能,甚至造成永久性的關節攣縮,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導致簡單的清潔、飲食、穿脫衣服等都變得困難。完整的復健計畫應採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並行,非藥物治療是指利用支架、輔具、電敷等常規性的復健運動;藥物治療是口服肌肉鬆弛劑等抗痙攣藥物,但若劑量過低恐效果不足,而增加劑量後可能會嗜睡;手術治療如脊髓神經背根切除術,對全身痙攣治療效果較好,中風後的單側痙攣較不適用此種治療方式。近年新興的肉毒桿菌素治療,為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之「腦中風後痙攣治療指引」建議優先選擇的治療方式,不過此次調查也發現,僅有2成的患者使用。蔡欣熹醫師表示,肉毒桿菌素治療,是透過抑制神經訊息傳遞物質乙烯膽鹼的釋放,來抑制肌肉活動和收縮。醫師會先評估患者各部位張力及關節活動度,客製化訂定需治療的肌肉與劑量,透過每3-4個月一次的局部注射,對張力過大的上下肢肌肉達到放鬆效果及避免攣縮,且沒有全身性的副作用,待肌肉張力減緩後,患者再搭配積極復健訓練,可以先設定目標,鎖定自己在意的一、兩個動作,慢慢有進步,病人也會有成就感。肉毒桿菌素治療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符合中風發生後經復健、輔具或藥物治療上肢至少6個月以上、下肢至少3個月以上痙攣,影響其日常活動如飲食、衛生、穿衣等的患者即可申請給付,治療約3週就有肌肉鬆弛效果;若中風後初期肌肉張力太大,也可考慮自費使用。蔡欣熹醫師表示,注射肉毒桿菌素除了幫助患者減緩疼痛、改善痙攣和增加行動能力之外,也能讓肢體外觀較恢復正常,提升對身體形象滿意度,有助於伸展痙攣的肌肉並減輕家屬的照護負擔。蔡欣熹醫師呼籲,中風後6個月至1年內是治療的關鍵期,此時的運動能力恢復最快,建議中風半年內可實行高強度的密集復健,待亞急性期結束後,將復健重點回歸職場適應或生活自理上,以免過度依賴照護者或家屬。患者若有肢體痙攣症狀可向神經科、復健科諮詢,降低失能風險,減輕照護者負擔並重拾生活自理能力。
中年男鼠膝部腫起!躺下卻消失 就醫檢查竟是「疝氣」搞鬼
48歲許姓男子為了完成單車環島的夢想,每週都辛苦練習,但他近來察覺左側鼠膝部似乎「腫了一小包」,用力時候比較明顯,躺下後反倒消失不見,他擔心是「拍咪ㄚ」連忙就醫檢查,結果是疝氣作祟。鼠膝部疝氣最常見 引起劇烈疼痛、噁心應儘速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醫師許瓈文表示,「疝氣」指的是身體器官或組織從周圍體壁較弱處突破,導致該部位突起成一包,依照位置不同,可分為鼠蹊部疝氣、腹壁疝氣、切口疝氣等,其中以鼠膝部疝氣最為常見,可細分「腹股溝疝氣」及「股疝氣」,前者以男性、高齡、肥胖以及家族史居多,後者則常見於中老年女性,可能因為長期用力例如咳嗽或便祕、提重物或生產史所導致。許瓈文指出,若未能提早治療疝氣症狀,導致持續惡化,例如腸子或腹內網膜組織卡住回不來,有可能就會造成腸子或是組織缺血壞死,引起劇烈疼痛、噁心嘔吐、腹脹、無法排氣排便,此時千萬不可強行擠壓,需儘速至急診就醫。腹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 可較快恢復日常生活目前手術治療疝氣方式分為傳統疝氣修補手術以及採用微創內視鏡的全腹膜外疝氣修補術(TEP)、經腹腔腹膜前修補術(TAPP)等,由於腹腔鏡微創手術僅需3個0.5至1公分的切口,搭配人工網膜置入作為腹壁補強,不僅傷口小,術後疼痛感較低,可較快恢復日常生活,但術後三個月內須避免會增加腹壓的活動;若是嚴重疝氣如有腸子或組織壞死時,則需進行組織或腸道切除手術治療,處理上較為複雜,不宜拖延。疝氣盡早手術治療 避免腸阻塞、腸壞死或敗血症許瓈文強調,雖然有時疝氣可以自行復位,但建議仍須盡早手術治療,避免出現嵌頓性疝氣合併腸阻塞、腸壞死、敗血症,甚至是死亡的後果。若民眾發現腹股溝不適或腫塊的,切勿輕忽病情,應儘早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避免病情惡化。
早餐熱量炸彈大公開!減重名醫驚吐「必點1品項」超NG:我特別有意見
中西合併、琳瑯滿目的早餐選擇,是台灣飲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不過若是吃錯早餐,不僅容易導致水腫的發生,一整天還會昏昏欲睡。對此,減重名醫也直言,民眾常吃的「巧克力吐司」是NG早餐之一,恐引發低血糖不適症狀。「巧克力吐司我特別有意見!」減重名醫、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最近在節目《健康零距離》分享飲食相關健康知識,透露許多人喜歡吃巧克力吐司當早餐,但含有醣類的吐司加上甜膩的巧克力醬,若是又搭配一杯含糖飲料,整份吃下血糖就會大幅度飆升,直至幾小時過後血糖急速下降,便容易引發手抖、冒冷汗等低血糖症狀,而有些重口味的早餐因「鈉含量」過高,身體內的水分來不及排出,整個人就會呈現水腫狀態。蕭敦仁提醒,早餐吃太多反而不利於身體健康,大量食物堆積在胃裡等待消化,血液便會湧進胃部作業,這時大腦就會「暫時性缺血」,因此導致腦袋昏昏沉沉哈欠連連,還沒到中午就精神不濟。對此,蕭敦仁也教戰完美早餐「3比例原則」,主食份量占比控制在50%~60%、脂肪30%、蛋白質20%,像是地瓜、一把堅果、無糖豆漿或是茶葉蛋,都是非常不錯的早餐選擇。營養師高敏敏分享「中式早餐熱量圖鑑」,示警許多看似健康的早餐,實則暗藏熱量炸彈。(圖/擷取自Facebook/高敏敏 營養師)事實上,營養師高敏敏曾分享,許多看似健康的早餐,實則暗藏熱量炸彈,以下為「中式早餐熱量圖鑑」:飯糰/一份185g(熱量357kcal)、燒餅夾油條/一份(熱量554kcal)、蔥抓餅/一份53g(熱量480kcal)、小籠包/8顆(熱量440kcal)、炒麵/一份410g(熱量415kcal)、蘿蔔糕/一份115g(熱量357kcal)、鍋貼/一份5顆135g(熱量350kcal)、油條/一根54g(熱量298kcal)、韭菜盒子/一個138g(熱量295kcal) 、原味蛋餅/一份115g(熱量265kcal)、燒餅/一片80g(熱量256kcal)、饅頭/一顆100g(熱量246kcal)、水煎包/一顆116g(熱量193kcal)、鹹豆漿/一碗500ml(熱量185kcal)、荷包蛋/一顆50g(熱量96kcal)。
吃辣椒有益身體健康 專業醫提醒「這3種辣」反而有害
許多民眾是無辣不歡,過去也曾有人表示,吃辣有助於提高身體新陳代謝,對身體有極大的幫助。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黃軒近日也出面解釋這一件事情,但他同時也提到,有「3種辣」吃多了反而是會傷害健康。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黃軒近日在FB發文表示,一項涵蓋近35萬成年人的大規模研究表明,與每週食用辣食物少於一次的人相比,那些每週食用辣食物3次以上的人,其死亡率的相對風險降低了14%。另一項研究也顯示,喜歡吃辣的人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如腦中風、心臟病和心因性死亡)的風險可降低6%。黃軒醫師解釋,這主要與三個因素有關,分別是辣椒素(Capsaicin)、蛋白質受體(TRPV1)和一氧化氮(NO)。辣椒素通過刺激TRPV1受體,促使血管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作為血管舒張的關鍵分子,能放鬆血管平滑肌,從而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循環。至於食用辣的頻率與份量方面,黃軒醫師表示,研究中有建議每週至少食用2至3次辣味食物,才能觀察到明顯的心血管益處。每天攝取5至10毫克辣椒素(約相當於每餐1-2克辣椒)可能達到促進血管舒張、降低血壓的效果。不過,黃軒醫師也強調,每個人對辣的耐受度不同,應根據個人情況逐漸增加攝入量。黃軒醫師還提到一項來自義大利的研究,該研究證實辣椒的健康效益,還發現即使是不辣的甜椒也能帶來類似的好處。經常食用甜椒的人,其缺血性心臟病風險降低了三分之一以上,全因死亡風險也降低了近五分之一。最後,黃軒醫師也提醒,如果在食用辣椒時搭配重油重鹽、大魚大肉,或同時飲酒、吸煙的話,辣椒的健康益處可能會被抵消。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特別強調,應避免單純食用「紅油、辣椒醬、乾辣椒」之類的辣,這些都恐見不到的好處,還會傷害健康。
頭暈、手腳麻木要多加注意! 中醫調理預防秋冬心血管問題
隨著秋天的到來,變化頻繁的天氣常常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許多中風患者在中風之前其實就發生過「小中風」徵兆,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中醫師表示,小中風可能的症狀包含突然出現單側手腳麻木無力、頭暈、耳鳴、視力模糊、口齒不清或突然失去平衡感持續時間僅數分鐘至1小時左右,大部分的人在24小時內會完全恢復正常。因為症狀短暫,許多人會忽略這些警訊,但其實這些症況很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未來中風的機率會比一般人要高上許多倍。頭暈、手腳麻木可能是警訊!中醫調理有助預防中風風險如果本身已經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或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因子,更要提高警覺,賴睿昕中醫師建議,如果能儘早進行中醫調理,可以有效避免未來中風的發生。他常使用天麻來改善短暫性腦缺血的情況,由於天麻有鎮靜和增加腦部血流量的作用,對於舒緩手腳麻木、頭暈耳鳴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由於小中風患者的血液循環系統常出現神經抽搐、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等障礙,天麻可以幫助調節,並延緩中風的發生。天麻入藥膳 中醫日常保健預防秋季小中風此外,天麻還可以入菜,成為日常保健的一部分。賴中醫師分享了一道簡單的天麻杏鮑菇雞湯,不僅美味,還能幫助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有效保護大腦。特別適合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或肥胖問題的族群。材料:天麻10克,杏鮑菇500g,黑木耳50克老母雞一隻,水4000cc,薑片蔥段適量,胡椒粉,鹽8克。做法:1. 天麻提前用清水浸泡半小時,備用2. 杏鮑菇,黑木耳沖洗乾淨,切片備用;老母雞切塊3. 加入4000cc水,下杏鮑菇、黑木耳、老母雞、薑片蔥段大火煮到滾,開蓋沸騰5分鐘4. 因為天麻久煎則無力,所以轉文火候再下天麻,燉1個小時,加鹽和胡椒調味就可以喝了。除了藥膳,賴睿昕中醫師還建議,平時常按揉百會穴與四神聰穴也能有助於預防小中風的發生;從頭部鼻尖往上和耳尖往上至頭頂的交會點,有一微現凹形處的百會穴,與分別在百會穴的前、後、左、右一寸處的四神聰穴,各用雙手指按壓七秒、鬆手,連續七次,對於預防記憶力損害與短暫性腦缺血具有積極的效果。
壯男遭百斤槓鈴壓喉50秒 胸腔名醫揭恐怖過程:鬼門關前走一遭
網路上近日流傳一段影片,指網紅館長(陳之漢)位於桃園中壢區的健身房,有會員進行臥推時疑似力竭,導致重達百斤的槓鈴當場壓在脖子上,但事發當下似乎未有巡場教練,直到50秒後才有人發現該會員遭器材壓脖窒息,所幸送醫後沒有大礙,未釀成人員傷亡。對此,胸腔科名醫蘇一峰也在臉書發表看法。蘇一峰今(14日)在臉書發文稱,「這名男子被沉重的啞鈴壓到胸口,後來再下滑到頸部壓迫氣管和大動脈!頸部被壓迫十幾秒後,受害人大腿開始肌肉僵直顫抖!這時候應該是壓到頸動脈讓腦部缺血,全身開始出現抽搐反應!」蘇一峰透露,「如果真的只是光壓到氣管十幾秒,人體其實還可以忍受,應該是腦部血流被阻斷,腦部缺氧後開始抽筋(癲癇)!過程看起來很可怕,實則是鬼門關前走一遭,還好有人趕快幫忙移開重物啞鈴!過程如果超過五分鐘,可能會造成腦部不可恢復的傷害!」針對這起事件,館長回應,臥推是最多人上健身房做的動作,此事不應將責任推給健身房,直言「難道是我的問題嗎?」他表示,健身房的設備都符合規定,畫面中的器材甚至是奧運規格,旁邊還有世界最高規格的護槓架,「是他自己不用的,而且旁邊有人,你都可以喊一下,這真的不是健身房的問題」。館長強調,健身房並沒有做錯什麼,設備沒有問題,經營更是無懈可擊,「我不知道這個東西我要怎麼代表我的歉意,有人進來做錯誤的使用,我們就要道歉,我覺得不合理,你不會使用器材,教練他們都會講述,有捕手有會員有護槓架,你要我講什麼?」
新婚妻拒給錢課金!遭狠夫打到「雙眼失明」 昏迷3個月慘況曝光
大陸黑龍江省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走廊裡,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地面,一位雙目失明的年輕女孩坐在輪椅上,在父母的陪同下無奈地出了診室。「女兒你別灰心,一定會有辦法的!」女孩母親與父親苦澀地對視一下,安慰女兒堅強地面對未來。《封面新聞》報導,小雪(化名)今年28歲,是內蒙古人,2022年在親戚介紹下認識了大她2歲的謝男。戀愛期間,謝男對小雪無微不至,小雪很滿意這個模範男友,唯一缺點就是酷愛打遊戲,但她覺得沒必要太嚴格。一段時間後,謝男向小雪求婚,最終2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後,小雪和謝男在表哥介紹下去河南打工,但2人都未能找到工作,男方也更加貪戀網路遊戲,一次次要錢充值。2023年3月19日,謝男再次討要1萬元遭拒,一氣之下竟揮拳施暴,打得小雪鼻血直流。更讓女方感到寒心的是,正在和謝男通電話的婆婆還火上澆油,「他媽媽也沒說好話,讓我給他錢,不給錢就往死里打我。」新婚妻拒給錢課金,遭狠夫打到雙眼失明。(圖/翻攝自微博)小雪的表哥趕到現場時,看到謝男正騎在表妹身上,用睡褲勒住她的脖子,於是立即上前制止,隨後撥打了急救電話,將小雪送往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搶救。經過3個多月的昏迷,小雪終於甦醒過來,但睜開眼睛的那一刻,她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片無盡的黑暗之中,再也看不到這個世界。「從出事到現在,我們為了給小雪治病,抵押了老家的房子帶她跑遍北京的各大醫院,花費數十萬元,但給出的答覆都是視神經萎縮不可逆,小雪只能回家休養,等待奇跡的發生。」小雪母親說,腦部的缺氧缺血導致小雪至今渾身無力,再加上雙目失明,生活根本無法自理,不僅走路需要攙扶,甚至連吃飯的力氣都沒有。事後,謝男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另須賠償小雪人民幣65萬餘元。小雪父母已在法定期限內向檢察院提出抗訴申請。「出事以後謝某的家人不管不問,在派出所的強制要求下才拿出3.6萬醫療費。我們的訴求有兩個,一是讓謝某受到法律嚴懲,二是讓婆家出醫藥費為小雪治病。」小雪母親表示。◎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竹科工程師豪飲猝死 醫師警告酒後1狀況「最危險」:一不小心就送命!
一位25歲竹科工程師8日陳屍台北ATT 4 FUN百貨廁所,警方事後調查發現,死者生前在8分鐘內喝下700C.C.的「斷魂百香果」調酒,初步相驗疑為瞬間飲酒過量導致心因性死亡。對此,胸腔外科醫師蘇一峰提醒,飲酒過量導致神智不清、大量嘔吐時,「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嘔吐物阻塞氣管而死亡」。蘇一峰醫師在9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就算再年輕,飲酒還是要適當」,表示飲酒過量時,最要小心的狀況就是飲酒後「大量嘔吐」。蘇醫師指出,飲酒過度的人往往全身無力,又神智不清,萬一身旁無人幫忙照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自己的嘔吐物阻塞氣管而死亡。對此,網友紛紛表示:「要灌酒也不是這樣玩的,好好一條命就這樣沒了」、「年輕的朋友喜歡玩挑戰,但是不知道許多是致命的」、「台灣工程師平日操肝+假日再操,即使再新鮮的肝也禁不起折騰」。還有人表示:「我以前在日本唸書時,有看過學校販賣部貼公告,叫學生迎新會時不要「一気飲み」、不要灌別人酒,應該是真的有學生在這種場合被灌酒就直接送急診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也指出,喝酒過量會造成酒精中毒,不僅傷腸胃、傷肝,還會導致死亡,由於酒精中毒者可能不自知,甚至失去知覺,旁人分辨徵兆給予正確協助非常重要,如沖冷水,喝咖啡或濃茶都是錯誤行為,也別放任昏睡不管,可能會出現呼吸或心跳停止。另外根據《Heho健康》網站報導,只有極少數的酒醉者是真正「醉」到酒精中毒而死,大多數的死亡酒醉者,都有其它死亡原因:一、嗆食嘔吐物:根據亞洲人的飲酒習慣,酒醉的人胃部常常會有食物。如果嘔吐時,胃部的食物進入氣管,就會導致酒醉的人窒息而死。因此酒醉的人一定不能仰臥,頭一定要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進入氣管。二、橫紋肌溶解:酒醉者常昏睡很長時間,如果肢體不活動,長時間壓迫部位,肌肉會缺血壞死,導致橫紋肌溶解(rhabdomyolysis)。因此一定要定時幫酒醉者翻身,防止肢體長時間受壓。三、心臟疾病:喝酒可能誘發急性心肌梗塞,在急診室中,酒醉者都需要做心電圖,尤其是老年和有糖尿病患者,因為昏睡的人發生心臟疾病時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另外,酒精中毒本身也可引起心臟損害,急性酒精對心臟損害程度,與中毒的時間和程度呈正比。四、低血糖症:酒精性低血糖症是一種因酒精中毒引起的低血糖綜合症,避免方式是不要空腹或飢餓時大量快速飲酒。五、醉酒後的意外:酒駕引起的車禍,是急診科外傷病人的「禍首」,外科患者佔急診病人的三到五成左右,其中大多是酒駕引起的車禍傷者。為保護自己與家人,被勸酒不妥協、請代駕,都是避免酒後駕車的方式。◎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學走路摔跤!1歲寶寶竟然「腦中風」專家分析原因
不小心摔了一跤後,大陸1名1歲2個月的男嬰竟半身偏癱,送醫檢查後發現,小小年紀的他罹患了中風。所幸經武漢兒童醫院的救治,孩子病情很快好轉,術後第2天,手臂、腿能抬起來;術後3週,肢體運動協調能力恢復正常。住在大陸湖北省宜昌市的1歲2個月大男嬰言言(化名),出生後一直很健康。3週前,言言學走路時沒站穩,不小心摔到了頭,家長見言言沒有外傷,精神也不錯,以為沒什麼問題。沒想到,幾個小時後,言言突然變得不想動,也不開口「說話」了;喝奶時,奶還會從右側嘴角流出,右邊的手臂和腿也都失去力氣,抬不起來。對此,家長急忙將他送到當地醫院就診。醫生檢查發現,言言右下肢和右上肢肌力很差,完全不能活動,評級僅為1級,正常情況為5級,且伴有語言減少。根據核磁共振檢查結果,醫師懷疑言言腦部有梗塞,可能是中風了。這麼小的年紀中風實屬少見,因病情危急,當地醫院建議將言言轉至武漢兒童醫院救治。結合病情資料,武漢兒童醫院專家們考慮言言是「急性腦梗塞—缺血性腦血管病」,也就是孩子大腦血管出現梗阻,導致了腦部缺血,必須儘早行介入手術疏通血管。該院介入放射科/血管瘤科副主任醫師劉新獻表示,一旦錯失時機,腦組織將很難恢復,可能留下偏癱等後遺症。因為孩子年紀小、血管細、腦部組織本身複雜,介入放射科/血管瘤科專家操作導管「前進」十分謹慎。幸運的是,因手術及時,言言腦血管的「堵塞點」被打通,沒有出現後遺症。術後隔天,寶寶已能抬起手臂、腿,術後第5天,癱瘓的右手已能抓物,並能在地上簡單活動。腦中風是中老人常見疾病,這麼年幼的孩子,怎麼會得「老年病」?雖然與成人相比,兒童腦梗人數相對較少,但每年醫師也會遇到幾個案例。成年人和兒童不同,成人可能因為一些潛在疾病例如高血脂、高血壓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血管阻塞導致腦中風。專家分析,言言發生中風,與先前摔角撞到頭部有一定的關係,但背後具體的發病機制仍不清楚。醫師也提醒,兒童不會像成年人一樣主動訴說自己的病情,不會主動就醫,因此,家長要多留心觀察孩子,及早辨識中風徵兆。部分中風兒童早期會出現抽筋、一側肢體的活動減少、失語、口角歪斜、眼裂不等大、意識水平改變、共濟失調(ataxia)、頭痛、噁心嘔吐等,一定要引起家長的重視,並及早就醫,盡快把患童送到有救治能力的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沈慶京傳全身抽搐送醫!醫揭「3類」常見原因 另有7疾病發作相似易誤判
京華城容積率弊案延燒,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因而遭羈押禁見。不過沈慶京昨傳出因身體不適、全身抽搐送醫而被民眾目擊。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代理部主任田知學說,急診接到的抽搐個案大致有3種,其中從警局、法院、監所送來的個案,以壓力、焦慮引發過度換氣、手麻腳麻,以及四肢抽筋最為常見,但實際情況需要醫師親眼看到個案才能判斷。近期檢廉偵辦京華城案,查出沈慶京涉嫌以4740萬元賄賂國民黨台北市議員應曉薇,遊說柯市府提高京華城容積率。日前沈慶京和應曉薇2人聲押禁見獲准。但在昨(5)日,有民眾在醫院目睹一群穿矯正署衣服的人正推著一名老爺爺,其手部疑似因上銬受毛巾遮擋,該長者貌似就是沈慶京。台北看守所對此表示,5日下午依醫囑將沈慶京送醫,就診後昨晚已返回北所,會持續掌握其身體狀況,即時提供妥適醫療資源。但對於沈慶京究竟因何病因就診,北所則表示因涉及個資無法說明。對於病患全身抽搐的可能原因,田知學指出,一般在急診常見的抽搐病患,原因可分為3種,第一是腦部不正常放電而造成的典型癲癇;第二是死亡前腦部不正常放電;第三則是因為緊張、焦慮、壓力引發過度換氣,導致個案出現手麻腳麻、四肢抽筋的反應,也最容易被誤判。田知學指出,癲癇發作超過5分鐘、意識未恢復,就有可能致命,因此臨床遇到抽搐個案,到院第一時間會優先使用麻醉劑或鎮定安神的藥物,避免患者持續抽搐,待症狀穩定後,再安排抽血、電腦斷層等釐清有無腦部出血或中風的情況,酌情安排腦波圖等其他檢查。田知學表示,從過去經驗來說,警局、法院、監所送來急診的抽搐個案,有很多都是屬於第三種情況,即緊張、焦慮、壓力等情緒反應引發的抽搐,不過個案實際情形需要由醫師親眼看到病患、評估很多細節差異才能分辨,因此她也無法推測沈慶京出現抽搐症狀的真正原因。另外,根據《台灣急診醫學通訊》文章指出,抽搐是大腦電氣的異常活動,其面貌千變萬化,表現可以從微妙的失神到全身劇烈的痙攣。然而並非所有的抽搐都是直接出自大腦異常電氣活動,有些疾病的表現也與抽搐發作類似,容易造成臨床上的誤判。文章說明,包括昏厥、代謝失調、中風、肌張力不全症、偏頭痛、猝睡症或猝倒症、心理疾患等,都是有可能被誤認為是癲癇發作的疾病。其中以中風來說,其神經學缺陷表現與某些癲癇發作的症狀十分相似。尤其當患者出現突發性的意識障礙、肢體抽搐或是短暫的語言障礙時,這些症狀可能與癲癇發作的表現難以明顯區分。此外,暫時性缺血性中風和中風患者可能不會出現麻木、運動無力、視力變化或語言障礙等典型症狀,進一步增加了錯誤判斷的可能性。該文章指出,想要正確判斷抽搐原因,需要參考生命徵象的穩定性、心電圖的細微異常、指尖血糖值的檢測、到意識喪失的有無、局部神經學、發作前後狀態的異常,每一步都不容忽視,皆有助於跨過診斷的陷阱,為病人提供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民歌之父缺血性中風送醫急救 73歲楊弦近況曝光
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將在2025年2月14日情人節起,連續3天在台北小巨蛋舉辦《民歌五十演唱會》,高齡73歲的「民歌之父」楊弦表示:「民歌五十演唱會》籌備盛大和那麼多人3天演出不易,在此祝福所有演出者和籌備同仁順利演出。我們一起歡欣來Enjoy the Grand Shows。」黃仲崑、照樹海、王夢麟,都將參加《民歌五十演唱會》。(圖/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提供)民歌之父楊弦1975年在中山堂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為現代民歌揭開序幕,他表示,距離1975年演唱會到《民歌五十演唱會》已有1萬8千多個日子,能夠參加演出和準備出版幾十年來的創作CD算是自己當初提倡詩歌結合現代民歌有一個圓滿交代。楊弦2021年因為缺血性中風,當下右邊手足不能動彈、臉喉肌肉失調,送至馬偕醫院急救又轉到三總治療,雖已恢復正常,但聲帶發音轉折沒有以前好,最近他持續進行聲音訓練。過去1年他開始製作歌曲視頻以及透過AI協助新的作曲視頻在YouTube發表,最近也把30多年來譜曲錄音的十幾首「鄉.旅.詩.歌.」作品和歌譜手冊結集準備年底出版為CD和數位發表。台灣校園民歌風潮,經歷金韻獎、民謠風、大學城,在華語歌壇中具有獨特性、時代性、歷史性的意義,其創作風氣帶動了後續整個華語流行樂壇百花齊放的年代,而「民歌手」更成為空前絕後的頭銜。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理事長丁曉雯表示:「《民歌五十演唱會》的列車開動了,很榮幸,我們都還在車上,繼續大聲唱。」
今立秋!4生肖注意健康 養生開運、禁忌一次看
2024年8月7日08點10分節氣來到「立秋」,秋,即禾與火,有禾谷成熟的意思,是豐收的季節;此時梧桐樹開始落葉,故「落一葉而知秋」!秋,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古人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說,養生一定要順應四時,才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立秋後,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應當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肺屬金,而秋季大地一遍金黃,故肺主秋季。另外秋季主收,燥為秋季之主氣,而肺為「嬌臟」不耐寒熱,故很容易被秋燥所傷,因此需要潤燥、養陰、潤肺。而秋天屬金,金克木,所以秋天這種氣會抑制你的肝氣、肝血的生發。肝開竅於目,所以這時候呢眼睛的視力就會有所下降,因此立秋養生重在養肺護肝。2024年「立秋」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鼠、龍、猴、豬,小感冒、小病痛會特別明顯,一些病痛,在所難免,但不會很嚴重,尤其要留意腹部的毛病,注意飲食衛生,可以減低染病的機會;此外,會有神經緊張的傾向,必須盡量多休息,多做適量運動以放鬆身心!以下依照食衣住行育樂來建議「立秋」養生與禁忌:一、食的養生與禁忌1.宜吃養肺潤肺的食物秋屬燥,而燥氣通於肺,很容易傷及肺陰,使人患鼻乾、喉嚨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飲食應注意多吃些養肺潤肺的食物。肺是人體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體真氣之源,肺氣的盛衰關係到壽命的長短。養肺的蔬菜包括蓮藕、百合、銀耳、木耳、山藥、胡蘿蔔、豆腐等。水果如梨子、蘋果、山楂、荸薺等。果仁類如杏仁、核桃、花生、松子、芝麻等。蜂蜜是秋季養肺潤肺的好食物。2.清熱解暑要繼續清熱解毒類食品既能消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欲。因此喝些綠豆粥、蓮子粥、百合粥和薄荷粥益處多多。3.涼性食物要適量涼性食物要適量食用,如瓜類水果西瓜、香瓜等。古人云:「秋瓜壞肚」,夏季剛過,人的脾胃受炎熱天氣影響,功能較弱,還未完全恢復,因此剛剛入秋養好脾胃很重要。4.「少辛增酸」愛吃辛辣刺激食物的人要克制一下,夏季吃些辛辣食物可以增加食欲,但是立秋後要適當減少,因為秋天要收肺氣,而辛辣太盛則傷肺。「增酸」的目的是為了增強肝臟的功能,所以要多吃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如奇異果、蘋果、石榴、葡萄、橘子、檸檬、番茄等。5.多食含纖維食物秋天乾燥易便秘,應多食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空心菜、胡蘿蔔、地瓜、白菜、芹菜、豆芽、香菇、海帶、紫菜等。6.忌暴飲暴食到了秋季,由於氣候宜人,往往會進食過多,攝入熱量過剩,會轉化成脂肪堆積,使人發胖。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不能放縱食欲,大吃大喝。7.忌油膩、煎炸食物油膩煎炸的食物不易消化,積聚在胃中,加重體內積滯的熱氣,不利於潤燥,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常在秋季復發或加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8.進補的好季節入秋之後,人體對食物的吸收率會逐漸增高,但像羊肉、狗肉在入秋之初還是要少食,因為秋初炎熱未完全退盡,過多食用大熱食物羊肉、狗肉不利於健康。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因此吃肉要適當,最好等到天真正涼下來以後。9.藥補不如食補“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用食補代替藥補是個不錯的選擇,秋季之後我們可以多喝雪梨銀耳湯來滋陰潤肺,多吃蓮藕、蘿蔔、百合等物來保健身體,無病亂補是會擾亂身體內部節奏,而且補藥吃太多小心變成毒藥。藥物和食物既然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補不變,一補到底。二、衣的養生與禁忌早晚日夜溫差大,別忘早晚添加衣服。三、住的養生與禁忌1.「秋老虎」到要注意防暑降溫,此時晝夜溫差逐漸變大,也要預防感冒著涼。夜間睡覺時腰腹要蓋被子,以防受涼。2. 炎熱季節,許多家庭和辦公室都開著空調,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後,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癥狀。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避暑,又可預防空調病。3. 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宜長時間開空調,避免直吹或將腹部蓋好。四、行的養生與禁忌早睡早起養精蓄銳,養肝護肺;早睡可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到舒展。而且,早睡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可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生。五、育的養生與禁忌立秋的氣溫雖然沒有降低多少,但是運動還是要堅持,運動不能停,立秋之後空氣濕度會開始變低,在清晨的時候爬爬山,多做一些深呼吸的動作,這樣的空氣浴能對身體起到很好的保健功效,晚上9點以後不要劇烈運動出汗過多。六、樂的養生與禁忌悶熱勿煩躁,天涼莫悲秋,「秋老虎「的燥熱威力不容小覷,氣溫高令人心情煩躁,脾氣漸長,易於衝動,影響身心健康,要調整好心態,切忌悲傷憂慮。
颱風攪局+疫情肆虐!全台血庫拉警報 台中O型血庫存量不到3天
颱風凱米雖已離台,但大雨導致多縣市連放颱風假救災,加上呼吸道疫情持續,全台血庫亮起紅燈!台灣血液基金會表示,目前台北、新竹血庫庫存量各剩5.7天、5.9天,台中血庫今天上午僅剩4.0天,其中又以占最大宗的O型血僅剩2.7天最缺,盼民眾踴躍挽袖捐血。台灣血液基金會指出,一般血液安全庫存量為7至10天,4至7天是偏低,4天以下為急缺。根據台灣血液基金會統計,截至今(27)日上午7時30分為止,全台血庫只夠用4.9天,各血型都呈現偏低狀態,A型血庫存量剩4.7天、B型血剩6.0天、O型血剩4.3天、AB型血剩5.7天。台中捐血中心說,中部血庫每天供應台中、彰化、南投、雲林等4縣市醫院共1800袋,統計到27日上午,台中血庫平均用血量剩4.0天,低於7天安全庫存,屬於急缺狀態,其中A型血3.8天急缺,B型血6.8天偏低,0型血2.7天急缺,AB型血4.7天偏低。其中又以占最大宗的O型血僅剩2.7天最缺,若仍無法緩解,恐需緊急向新竹調血應急,呼籲民眾踴躍捐血。高雄捐血中心也表示,南部(嘉南高屏澎東)地區每日約需2100袋醫療用血,受到連續3天颱風假及風雨影響,南部地區近3天的血液募集量幾近為0,颱風侵襲之前,血液供應就已捉襟見肘,颱風過境加速缺血窘境。目前南部地區A、B、O等3種血型庫存都嚴重短缺,若血液庫存量無法盡快提升,將對醫院所需之醫療用血造成衝擊。台北捐血中心企劃課課長劉俊宏指出,全台過去幾天中,放了至少2天颱風假,前面好不容易囤下來的預備用量所剩不多,即便颱風離台,持續下雨也會影響民眾外出意願。而且近期呼吸道疫情嚴重,全台感染者眾多,即便有捐血意願也無法使用。劉俊宏呼籲,請民眾把握健康的時間,用血需求不會因為颱風、疫情就變少,盼踴躍挽袖做公益,捐血一袋、救人一命。
飯後30分鐘才能游泳? 美專家解釋「沒必要」但要先做「這事情」
許多人都曾被長輩父母告誡過,用餐後要過30分鐘才能運動,游泳。目前美國一名就表示,其實不需要等待30分鐘就可以下水游泳,但是必須注意,在下水前務必要補充水分,以免因為「缺水」而引發肌肉痙攣。根據《美聯社》報導指出,克利夫蘭診所的巴傑特醫生(Dr. Matthew Badgett)表示,雖然民間普遍認為,在用餐後寫意大多都是流向消化系統,所以這時候去游泳的話會無力,結果發生溺水的事情。巴傑特醫生解釋,實際人體在飯後還是有大量血液流向肌肉,所以肌肉不會因為缺血的關係而無力。但巴傑特醫生特別提醒,與其說要飯後30分鐘才能下水游泳,還不如提醒自己要在下水前「補充充足水分」。巴傑特醫生表示,許多人都沒有注意到,其實就算你在游泳,你的身體還是會出汗,在水中游泳的時候,真的不太會意識到自己身體缺水的情況,尤其如果游泳的地方是在一個艷陽高照的水池、海邊的話。而巴傑特醫生也示警,如果在游泳過程中發生脫水情況的話,身體有可能因此發生肌肉痙攣,最後造成溺水意外。但巴傑特醫生明確表示,千萬不要飲酒後游泳,因為酒精會讓身體的協調性變差,而且在判斷事情的時候容易失誤,尤其是在面對夏天海邊的浪頭時,人體會因為酒精的關係反應變慢。
少子化與高齡化夾擊!台血液捐輸量走向死亡交叉 專家:2027年恐引發缺血風暴
台灣捐血運動今年邁入半世紀,從早期血牛充斥、血液買賣到如今自願無償捐血,締造持續2、30年勇冠全球捐血率的台灣奇蹟;但近年因高齡化、醫院用血量增加,加上少子化導致年輕捐血者驟減,專家推估台灣血液捐供/輸用量將在2027年至2030年間呈死亡交叉,缺血風暴一觸即發。近6年17至20歲民眾捐血率。據台灣血液基金會統計,近10年國人捐血率從2014年7.5%至2023年提升為8.13%,創下近10年新高;唯捐血量高但醫院用血量也逐年增加,從2019年272萬6415單位至2023年增長為285萬8283單位,短短5年激增13萬1868單位。近年新興傳染病頻傳,疫情緊張時也造成募血困難,幸好只要出現血荒,總是有群熱血勇士挽袖伸出手臂獻愛;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外科醫師黃漢斌說「台灣人超熱中捐血的」,因此是否真的這麼悲觀,仍待觀察。台灣血液基金會公關處長黎蕾指出,2013年17歲至20歲的捐血族群有20萬1682人次,但去年創新低,只有9萬3258人次,11年來減少近10萬人次、降幅高達近50%,且捐血率也從2013年15.61%到2023年跌至10.86%,降幅達30.4%。黎蕾分析,少子化造成年輕族群捐血基數驟減,加上2016年3月15日衛福部發布「捐血者健康標準」,增加捐血門檻,例如晚睡、刺青或做眉毛、牙齒矯正等等都不能捐,使一時興起想捐血的人不得不打退堂鼓。另,全球化和國外旅遊盛行,為保障捐血人健康和用血安全,只要從瘧疾、登革熱等疫區國家入境,都須暫緩捐血。林口長庚醫院檢驗部主任、台灣輸血學會理事長闕宗熙,以血液基金會2022年1份報告推估,捐供血量低於輸用量的死亡交叉夢魘恐在2027年成真,另一方面,台灣用血量較日本、香港都多,當務之急是落實精實用血。台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表示,現今醫療非常先進,唯獨血液仍無法以其他方式取代,基金會將持續向下扎根,提醒年輕人醫療用血有短缺危機,並協助醫院推動用血節流,確保血庫永續運轉。
3歲弟喉嚨痛急診…手術2小時夾出「扁平異物」 醫示警:恐害食道破裂
一位3歲小男孩因為疑似吞入異物,被家屬送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急診室。醫師江鴻逸經過病史與理學檢查發現,小男孩並無呼吸窘迫情形,症狀是喉嚨痛和吞嚥不適,無皮下氣腫,亦無喘鳴呼吸音,前後照胸部X光顯示在食道處有一個環狀扁平異物,診斷為小兒食道異物,立即會診小兒科醫師曾文禹,安排緊急全身麻醉腸胃鏡異物夾取術,前後歷經2小時順利取出一元硬幣,讓家長放下心中的大石。江鴻逸表示,吞入異物通常是偶發事件,請家長要特別注意學齡前兒童的安全,尤其孩童一拿到東西可能就會往嘴巴裡塞,這時就會發生意外。一般來說,包括硬幣、鈕扣、藥物或是電池等物品,都很有可能會被孩童吞入,如果家長發現這一類物品被孩童意外地吞入,必須趕快就醫,如果拖延搶救時間很有可能會造成食道破裂,甚至需要重建食道,這將是孩子一輩子的遺憾。江鴻逸提醒,當家長到院後,應盡可能向醫護人員說明事發經過,例如吞入時間、物品種類和孩童發生的症狀等,同時把殘餘物品或藥物包裝提供給醫護人員參考,以便做出正確的醫療診斷。一位3歲小男孩因為疑似吞入異物,被家屬送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急診室。(圖/翻攝自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臉書)曾文禹說明,在辨認出是否為需要夾取的異物之後,就會連絡腸胃科內視鏡團隊與開刀房執行內視鏡異物夾取術。由於考慮異物可能因為夾取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較長,故在開刀房插管是最安全的方式,並保護在異物取出過程中不會掉落到呼吸道內造成二次傷害。醫師提到,當胃鏡進入食道與胃後,會依據異物型態選取適當的工具協助將異物取出。倘若進到胃裡仍未看到異物,需考慮異物可能已進入小腸,此時只能觀察與等待異物排出,或是不幸造成穿刺後開刀取出。因為異物夾取完後食道或胃內常有些許傷口,所以通常會在兒童病房觀察數天,待進食穩定後再行出院。江鴻逸和曾文禹呼籲,由於幼童很容易將可以伸手取得的東西放入嘴巴裡,因此舉凡小東西或是尖銳的物品,例如鈕扣、硬幣、電池、磁鐵、針、小型塑膠玩具和巴克球等,都應該收藏在兒童無法拿到的地方。其中電池與兩顆以上的磁鐵特別危險,電池在食道與胃都容易造成灼傷,甚至穿孔,兩顆以上的磁鐵則可能因為夾住組織造成缺血與壞死,需要多加留意,避免發生憾事。
吃避孕藥引發血栓!20歲女「3條靜脈全堵住」 醫示警1類人注意
20歲的張小姐平時身體健康,日前因肚子痛合併噁心嘔吐症狀前往台北慈濟醫院就診。排除盲腸炎等常見問題後,急診醫師安排電腦斷層,發現患者的上腸繫膜靜脈、肝門靜脈、脾靜脈等3條血管都出現血栓,進一步詢問後得知她長期服用避孕藥,家人也曾發生過腿部深層靜脈血栓,是血栓高危險群,因此第一時間施打抗凝血藥物後,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楊凱文,以微創方式進行溶栓手術,免除腸子缺血、壞死甚至腹膜炎的風險。楊凱文說明,人體腹腔有許多供應腸子循環的動脈血流,而血流回流到心臟則是要仰賴靜脈。脾靜脈、上腸繫膜靜脈會匯合成肝門靜脈,與心臟的下腔靜脈相通,可說是相當重要的3條血管,要是因堵塞導致腸子血液無法回流,就會造成腸水腫、血液循環變差甚至缺血,症狀表現上則會因蠕動變差導致腹脹、噁心想吐及腹痛。在早年文獻中,約有4成病人因此死亡,原因多是未即時處置,併發嚴重腸子缺血、腸子破裂、廣泛性腸子壞死或是腹膜炎;而今治療進步,死亡率減少至不到1成。醫師指出,靜脈栓塞的常見部位在雙下肢,但任何位置皆有可能形成血栓,危險因子包含遺傳性凝血異常、癌症、手術、長期臥床等,此外避孕藥中的荷爾蒙會增加體內凝血因子濃度,據過去文獻指出相比正常人約增加4倍的血栓風險,若是病人合併有家族史,更會增加血栓機率。醫師提醒,避孕藥中的荷爾蒙會增加體內凝血因子濃度,據過去文獻指出相比正常人約增加4倍的血栓風險。(圖/院方提供)楊凱文進一步解釋,腸繫膜靜脈栓塞不似腸繫膜動脈栓塞緊急,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若是慢性栓塞,人體的血管會長出側枝循環,讓血流繞過原本阻塞的地方,不會產生立即危險,但若是急性栓塞,身體沒有時間產生側枝循環,血液就會無法回流,產生各種不適症狀。醫師提到,靜脈栓塞的診斷除了症狀及病史詢問,還要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治療則分成一般抗凝血藥物、溶栓手術、取栓手術3種,大部分病人在抗凝血藥物治療下可以溶解8成血栓,而溶栓手術或取栓手術的選擇則取決於病況緊急的程度。以張小姐為例,由於是急性靜脈血栓,因此醫療團隊先給予24小時的抗凝血藥物注射,之後考量病人尚有腹痛症狀,且年紀較輕,溶栓的出血風險低、有家族病史、栓塞範圍廣泛,為了避免未來因血栓未清除乾淨,長出側枝循環造成食道靜脈曲張等後遺症,醫療團隊選擇執行溶栓手術。不過,患者栓塞的3條靜脈沒有與周邊靜脈相通,無法以傳統給溶栓藥的方式直接將導管置入病灶血管,若要將導管直達肝門靜脈,就必須經過肝臟,可能造成出血風險。因此,楊凱文選擇將導管沿著腿部動脈送達腹主動脈,最後進入上腸繫膜動脈,將藥打入動脈後,藉由血液回流到栓塞的3條靜脈,間接給藥。在連續給藥24小時後,張小姐的不適已經改善,且部分的血栓都已溶解,且順利出院,改以口服抗凝血藥治療並定期追蹤。楊凱文醫師提醒,靜脈栓塞的危險因子多,並沒有想像中罕見,平常應注意以下幾點來減少靜脈血栓的發生:1、 保持均衡飲食、適度運動、避免長時間不活動(尤其是長時間坐著不動,如長途飛行或乘車)和戒煙。2、 如果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應積極管理和控制這些疾病,定期檢查和回診。3、 有血栓形成家族史或其他高風險因素者,應向醫生諮詢是否需要進行血栓風險評估,並在必要時採取預防措施。女性病患要使用避孕藥前,也應諮詢醫師評估風險。
缺血啦!全台血庫僅剩「4.9天」存量 捐血中心啟動「減量供應」
近期由於新冠肺炎復甦,再加上天氣炎熱,以及暑假出遊潮等因素影響,全台捐血人數大幅下降,這讓全台血庫庫存僅剩下4.9天的存量,其中台北和台中僅剩4.6天,而高雄更是只剩4.2天。尤其是A型和O型血液的庫存量最為緊缺。目前捐血中心已啟動「減量供應」給醫療院所,呼籲民眾應踴躍捐血。根據媒體報導指出,根據標準,血液的安全庫存量應維持在7至10天之間,4至7天則屬於偏低狀態,而低於4天則是急缺。但截至6日上午7時30分的統計,全台血庫中的A型血和O型血庫存量僅剩4.4天,B型血庫存量為6.0天,AB型血庫存量為6.9天。在各縣市庫存中,僅新竹捐血中心的庫存量為7.4天,屬於正常範圍內,台北、台中捐血中心的庫存量均為4.6天,而高雄捐血中心的庫存量則剩4.2天,是最為緊缺的地區。台北捐血中心課長劉俊宏表示,台北的A型和O型血庫存量尤其告急,均只剩4.0天。B型血的庫存量為5.4天,略微偏低,AB型血則有8.4天,屬於正常範圍。劉俊宏表示,近期募血量不如預期,主要原因包括極端氣候的變化,連續降雨與酷熱難耐降低民眾日常出門意願。再加上暑假出遊潮的影響也頗為巨大,整體捐血人數因為這些原因明顯降低。除此此外,生病人數明顯增加,也是影響捐血量的原因之一。劉俊宏解釋,曾打電話詢問固定捐血的民眾,時常得到「生病了,不方便捐血」的回覆。原本每週可以募到約1.5萬袋血液,現在卻降至1.2萬袋,相當於少約1.5天的庫存。劉俊宏也藉機會呼籲民眾,醫療用血沒有寒暑假之分,盼望民眾能夠踴躍捐血,共度血液庫存緊張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