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科學獎
」深不可測?! 盤根錯結的鏡傳媒股權結構 媒體公器私用NCC裝聾
2020年11月18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以某新聞台多次違規、內部控制機制失靈以及持有人嚴重干預新聞製作等問題,7名委員一致決定駁回申請、不予更換執照。這一決定在臺灣社會引發軒然大波,使臺灣在解嚴後最為自豪的新聞自由受到質疑,媒體界也充斥著各種爭議。與執政當局立場常常不合的TVBS新聞台是否也會受到NCC嚴格審查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到了2023年6月28日,NCC委員以4:0的投票通過有條件審查,針對多次曝出賄賂前NCC官員、公司帳目不清、董事頻繁更替,以及在海外設立分公司自肥等眾多爭議和疑點的「鏡電視」上架中嘉、凱擘、台固等32個有線電視系統86個頻道案件。NCC的審查標準不僅讓外界摸不透頭腦,還引發了打壓和為特定媒體維權的疑慮,這有損NCC履行公開、公平審查職責的義務。在NCC審查「鏡電視」上架86頻道的「第999次委員會議紀錄」中,明確詳細列出了「鏡電視」需要遵守的12項負擔事項,包括「股權分散、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企業永續經營更重於獲利、多元且獨特專業且深度、嚴格的自律與制播準則、新聞不帶私益或個人目的、重視人才培養與專業、重視社會對話與收視聽眾申訴、重視法遵並落實經營計畫」等九大理念,以及「應落實其所訂定之編輯室公約,並確保該頻道節目(含新聞)制播不受政府、政黨、企業、廣告商、股東或經營團隊等任何人不當干預。」然而,剛剛上線不到3個月的「鏡電視」似乎成為特定人士的工具。今年8月19日,「鏡電視」新聞頻道在「鏡看現場」節目中,直接邀請了《鏡週刊》資深記者林俊宏進行長達19分鐘的專題報導,內容完全引用了《鏡週刊》8月8日有關國內生技企業三顧公司副董事長陳宗基一系列獨創性的虛構報導,包括「國發基金投資虧損、盜賣技術給中國危及國安、偷名醫報告申請補助、公司當後宮,甚至引發2個女人爭鋒吃醋」等。此舉明確顯示,《鏡週刊》的發行人、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裴偉直接介入「鏡電視」的經營和節目製作,違反了要求的負擔事項,而且濫用了新聞媒體作為第四權力,損害了廣大觀眾的視聽品質。此外,「鏡電視」的董事長鄭優在2023年6月19日曾接受前總統陳水扁主持的廣播節目專訪,表示「鏡電視」不會變成八卦電視臺,但現在卻自相矛盾。至於為什麼「鏡電視」成為特定人士的打手?透過調查,發現現任「鏡電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優同時兼任新加坡RMT集團在台設立的博醫能能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而博醫能能生技是同一集團旗下的超基因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股東(持股73%),並派任林書弘(石原智博)擔任超基因生技的董事長。超基因生技在2023年8月11日公告的董事監事改選名單中,可以看到包括前中研院副院長王惠鈞(2021年由蔡英文總統親自頒發總統科學獎)、前高雄市衛生局長與前衛福部政次何啟功、前臺南市副市長與前中油董座戴謙、前科技部長楊弘敦等人,使黨政、媒體和財團三方匯聚成不可忽視的利益糾結。林書弘(石原智博)本人以「原石國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擔任「鏡視界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一職,而原石國際投資的董事長又剛好是鄭優。鏡傳媒和RMT集團旗下相關公司之間相互持股、擔任董事長和董事的關係密切,錯綜複雜。圖為林書弘(石原智博)。(報系照片)此外,「林書弘(石原智博)」亦為2021年曾遭國民黨立委林思銘所爆料,在新南向政策中穿梭的神秘買辦石原智惠,更疑似擁有台灣與日本雙重國籍,與「林書弘、林宏璟、石原智惠、石原智博」4個名字,而林書弘(石原智博)本人與RMT集團相關對外資訊相當有限,種種皆令外界霧裡看花,鄭優亦於中華電信董事長任內,與石原智惠往來密切,讓中華電信新加坡子公司與石原智惠持有之Infinity IntelligencePte .Ltd. 簽訂印尼發展通訊事業的合資協議,鄭優更曾擔任Infinity之顧問,是否因此讓鄭優自中華電信董事長退休後,得以擔任博醫能生技、原石投資,以及鏡電視董事長?至今仍不見林書弘(石原智博)本人對外公開說明。超基因生技自2022年底以來,與三顧公司發生一系列爭議,包括前董事長楊智惠疑似攜帶公司經營機密,以及三顧與日本合作生物技術公司CellSeed的專利技術跳槽至超基因生技,跟隨楊智惠一同跳槽的兩名離職員工,疑似受到指使,反咬三顧副董事長陳宗基,以及子公司樂迦再生科技董事長何弘能背信(對何弘能訴訟後來主動撤告),調查局臺北市調查處和士林地方檢察署都已展開調查。然而,《鏡週刊》和「鏡電視」在此期間以不符合比例原則的大篇幅虛假報導,攻擊三顧公司和副董事長陳宗基,打著新聞自由和維護社會公義的旗號,替特定人士和特定立場行事,已經讓外界難以交代其審查的公平性,特別是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已於2023年5月10日宣判,撤銷了NCC對某新聞台的「不予更換執照」的處分,呼籲NCC應儘早出面處理,還給臺灣自由和公正的媒體環境。(本文不代表本刊立塲)(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台灣過去曾有對抗SARS經驗 陳長謙:研製疫苗速度還是太慢
中央研究院院士陳長謙獲「2021年總統科學獎」,蔡英文總統讚許他是台灣生技的關鍵人物。他接受本報專訪表示,台灣過去曾有對抗SARS的經驗,但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研製疫苗的速度還是太慢;我們現已從新冠肺炎疫情吸取教訓,但如果不做好準備,病毒最終將接管人類。做學問重創意 求知慾強現年85歲的陳長謙是在美國出生的華人,他是國際知名的物理化學、生物物理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家,1997年時,他接受當時中研院長李遠哲的邀請,從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退休,到台灣的中研院任職。關於做學問的態度,他說:「我最喜歡的作曲家是貝多芬,因為他的音樂非常有創意,而且影響長遠。創意在我的人生中至為重要,我的求知慾也很強,想知道真相是什麼。」陳長謙擔任中研院副院長期間,創辦「國際研究生學程」,他運用豐富的國際人脈邀請頂尖學者來台擔任講座,也因此吸引各國年輕優秀人才前來參與中研院的研究計畫。此外,他一手策畫「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對台灣生技產業與應用醫學發展影響深遠。陳長謙說,台灣擁有眾多高教育程度人口和大量優秀年輕人才,應該有能力發展出一個多樣化和強大的生物科技經濟。台灣是一個只有2300萬人的小島,許多產業須利用外國市場來維持利潤,因此所有的發現或發明必須足夠獨特,產出的新技術和新產品才會在國際市場受歡迎。吸引國際藥廠 來台設點多年來,台灣一直專注於研發新藥及建立製藥、生物製藥工業,但這項工作大部分是在中研院和國家研究型大學進行。陳長謙認為,這些工作最好在大型藥廠或生物製藥公司進行,但可惜的是,台灣沒有像默克(Merck)這樣的大藥廠。陳長謙建議政府營造好的商業環境,吸引1、2家國際大藥廠在台灣設立子公司或工廠,讓台灣的研究發現和創新能進一步發展,優秀年輕人在這裡也有一展長才的機會。在這波新冠肺炎疫情,台灣生物科技界大展身手了嗎?陳長謙說,台灣過去有面對SARS的經驗,與病毒戰鬥的科學和生物技術基礎都有了,但可惜沒有好好發展,導致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研製疫苗的速度還是太慢。陳長謙進一步表示,在台灣,資源傾向用於癌症檢測和開發治療方法,對傳染病的預防投入不足。他強調,「現在我們都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吸取教訓,但如果我們不隨時做好準備,病毒終將接管人類」。可鼓勵學術界 技術移轉發展生物科技產業需要高階人才,但過去台灣各大學這個領域畢業的博士在業界卻苦無發揮機會。陳長謙說,看到這種情況發生,他感到很難過。會造成這種現象,其中一個原因是,生物科技產業在台灣經濟中僅占一小部分,導致這個領域的年輕博士,無法在就業市場找到合適的工作。陳長謙建議政府可以鼓勵學術界的技術移轉,以催生更多新創公司,建立一個強大的生物科技產業。其次,台灣生物科技界過於保守,在尖端技術開發方面投入不足,無法為優秀年輕人創造就業機會,這部分也應該改善。
生前推「B肝疫苗」!肝病權威陳定信病逝 中研院哀痛:我們永遠懷念他
有「台灣肝帝」之稱的中研院士陳定信昨(24日)下午因胰臟癌逝世於台大醫院,享壽76歲。對此中研院深夜發布新聞稿哀悼,深感不捨與哀痛;中研院長廖俊智難過表示,失去如此寶貴的良師,非常惋惜、令人不捨。陳定信為我國推動B型肝炎防治的重要舵手,對台灣肝癌研究貢獻卓著。廖俊智透露,陳定信畢生投入肝病研究,不僅推動台灣社會落實B肝疫苗施打政策,更發明C型肝炎合併療法,奠定台灣肝病硏究的世界地位,對於台灣社會與全世界皆有卓越貢獻,如今溘然辭世,成為學術界及實務界莫大遺憾,「我們永遠懷念他!」中研院聲明指出,今年COVID-19疫情爆發之際,陳定信雖然身體微恙,卻仍義不容辭地答應擔任本院COVID-19研究團隊顧問,不僅在防疫與研發上給予專業意見,更無私地分享心得,針對研究單位應該如何與政府部門合作給予實際建議。中研院詳細提及,陳定信雖非博士出身,但律己甚嚴,一生在基礎學術研究上精耕不輟。他從臨床病症中找出肝病原因,不僅發現台灣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元兇是B型肝炎,而且也發現B型肝炎為母子垂直感染。他熱愛臺灣,設法將所學化為實際行動,以解決台灣社會重大健康問題,因而力抗各界壓力,全力推動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的公衛政策。此舉讓台灣新生兒B肝感染率從16%降到1%以下,更讓台灣自1986年起成為全球第一個大規模施打B型肝炎疫苗的國家;陳定信為學術界,乃至整個社會,樹立了崇高的學術與道德標準,其成就與精神令人感佩與動容。陳定信畢業於臺大醫學院,1992年,他以當時最年輕之姿當選本院第19屆生命科學組院士,隨後更擔任本院16至24屆評議員、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講座,同時也是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肝炎研究中心創始主任、國立臺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暨講座教授。在他的一生中,曾獲中華民國二等景星勳章、美國B型肝炎基金會布倫伯格獎、美國肝病學會會士、第4屆總統科學獎、美國肝病學會傑出臨床教育家/導師獎、教育部國家講座、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等學術殊榮肯定。
總統科學獎公布 李遠鵬、陳垣崇、魏福全三院士獲獎
總統科學獎委員會今天(18日)公布「2018-2019年總統科學獎」得獎名單,共有3位得獎人獲得此殊榮,分別為「數理科學組」李遠鵬院士、「生命科學組」陳垣崇院士及「應用科學組」魏福全院士。預定在10月29日舉行頒獎典禮,將由總統親自頒發獎狀1幀、獎座1座及獎金新臺幣200萬元。依照《總統科學獎遴選要點》規定,總統科學獎委員會由中央研究院院長擔任召集人,科技部部長擔任副召集人,共由15位委員組成。此獎項自民國90年開始舉辦,每兩年頒發一次,是我國最高榮譽之科學研究獎項。總統科學獎委員會表示,本屆總統科學獎共計收到7件提名案,經各遴選小組(數理科學組、生命科學組、社會科學組及應用科學組)進行審查,以及總統科學獎委員會聯席會議討論票選後,選出3位得獎人提報總統府核定表揚。今年當選的總統科學獎得獎人李遠鵬院士、陳垣崇院士及魏福全院士,長期深耕數理科學、生命科學、應用科學等專業領域,不斷進行科學創新突破,成果豐碩,成就非凡,實為臺灣學術界的最高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