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
」 網路成癮 網路遊戲成癮 網路 戒斷 青少年青少年當心網路成癮 研究發現未來1風險恐變高
最新研究顯示,網路成癮對青少年的大腦化學物質產生顯著影響,而這些影響可能進一步推動成癮行為增加。發表在《PLOS Mental Health》期刊上的研究表明,患有網路成癮的青少年大腦中的多種神經網路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在青少年休息時尤為明顯,大腦某些區域的活動顯著增加,而參與主動思考(負責記憶和決策的執行控制)功能連結則顯著下降。研究團隊回顧過去10年間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檢查網路成癮患者大腦相互作用的12項研究,涵蓋2013年至2023年間受到正式診斷的237名10至19歲青少年。研究發現,網路成癮帶來的後續變化導致青少年表現出更容易成癮的傾向,並對心理健康、發展、智力和身體協調產生不良影響。今年另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的英國青少年認為自己對社群媒體上癮。研究主要作者、倫敦大學學院兒童健康研究所研究生張(Max Chang)指出,青春期是關鍵的發育階段,青少年的身體、認知和性格在此期間經歷重大變化。因此大腦在這一時期特別容易受到成癮相關的影響,例如強迫性地使用網路、渴望使用滑鼠或鍵盤以及媒體。研究指出,網路成癮可能導致潛在的負面行為和發育變化,從而影響青少年的生活,例如難以維持人際關係和社交活動、對網上活動撒謊、飲食不規律和睡眠中斷。作者補充,希望研究發現有助推動對網路成癮早期症狀的有效治療,醫師可以針對某些大腦區域制定治療方案,或實施心理治療或家庭治療。同時,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家長對網路的教育是預防成癮的重要途徑,了解成癮早期跡象可以更有效管理孩童的螢幕使用時間和衝動行為,從而盡可能減少成癮風險。
孩子網路遊戲成癮一定得吃藥嗎? 醫:親職互動可改善
精神疾病與成癮問題日益嚴重,孩子教養近期再掀討論。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彥鋒指出,孩子行為出狀況,部分家長會「過度醫療化」將問題歸因於生病,但其實大多不需服藥,可透過親職互動調整改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住院醫師林群表示,暑期常見成癮問題除了網路遊戲還有非法物質與菸酒,呼籲青少年向外求助、勇於拒絕。精神疾病盛行率在全球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重大的負擔,後疫情時代的精神健康,是目前世界各國在醫療和公共衛生最關注的議題之一。同時,成癮問題也日益嚴重,對個人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產生了負面影響。然而由於民眾普遍對精神疾病的瞭解不足,因汙名化和標籤化所造成的負面觀感,常常延誤醫療照護的介入,也讓患者容易陷入孤立無援的惡性循環。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彥鋒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群醫師合作,製作精神醫學、心理學、心智與腦神經科學相關的14支科普影片「工藤心醫的心靈偵探事務所」及2項刊物,期望提升國民對於精神醫學相關的科學素養,增加正確的科學知識、去除精神疾病汙名,並認識相關數位醫療與精準醫療和預防的最新進展,進而達到促進國人精神健康之理想。孩子行為可靠親職互動改善 勿過度醫療化林彥鋒表示,以往外界的觀念是「成癮就是罪犯、就是壞」,不過精神醫學牽涉到生物性、心理狀態及整個社會環境互動等,以遊戲成癮為例,可能是單純行為問題,也有可能是大腦疾病,需要專業診斷與治療找出原因。面對孩子行為出狀況,部分家長會將問題歸因於生病,變成「過度醫療化」,但其實多數不需服藥。例如臨床上只有過動症等疾病才會使用藥物治療,其實很多孩子的行為問題,絕大部分不需要藥物治療,透過親職互動調整即可改善。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大約為3.1%國衛院以國際通用診斷標準的「網路遊戲成癮量表」,調查臺灣8,110 位青少年玩家,成果顯示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大約為3.1%。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資料顯示[i],網路成癮九大準則,持續時間三個月以上,且至少包含以下六項:1.經常無時不刻的想著網路上的事2.無法控制上網的衝動3.需要上網越來越多時間才能滿足4.幾天不玩就會不安、憤怒,只好又玩5.上網總是超過預期的時間6.無法控制或減少網路的使用7.花費過多時間上網8.為了上網想盡各種辦法9.明知上網已引起或惡化身心問題但無法停止。林群說明,「成癮」的重要前提是「影響生活功能」;網路因使用形式多樣,較難界定使用網路是否成癮,但若是「網路遊戲成癮」,就有被納入疾病。而成癮行為反應背後可能反映出孩子逃避某些問題,可能是課業、同儕或家庭等問題出狀況,當孩子無法好好消化處理,加上網路遊戲對孩子吸引力,當人在虛擬世界組團打怪獲得成就感,就會更沉迷其中、逃避現實。他說明,精神科門診治療方式通常會先跟孩子與家長談論目前生活中碰到的困境,以釐清問題,進行心理治療甚至家族治療來協助個案,其中非藥物治療佔有很重要的角色。另外若伴隨憂鬱與躁鬱共病,才會使用藥物治療。醫師最後也提醒,暑假容易成癮的問題還有非法物質、菸酒等,呼籲未成年者避免接觸菸酒。青少年若碰到同儕邀約難以抗拒,可向家長、師長或其他朋友求援,勇於拒絕不法行為。 [i] https://www.hch.gov.tw/?aid=626&pid=24&page_name=detail&iid=203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童容易網路成癮! 醫曝背後主因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神經發展疾患,大約有5%~8%的學齡兒童受到此疾病影響。在3C普及、網路發達的現代,控管這群孩子的網路使用,已成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中最常見的議題之一。網路成癮 常見臨床表現有這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說,網路成癮雖然尚未被列入正式的精神疾病診斷中,卻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現象。成癮的核心症狀包含對於網路使用的失控,且這樣的失控行為顯著影響日常生活,包含戒斷症狀(想上網而無法上網的時候,感到煩躁且坐立不安),以及明知道不妥但仍花費過多時間於網路上,同時這些網路過度使用行為已影響到就寢時間、學校出席狀況、課業學習表現及親子關係等。注意力不足過動須即時回饋 利用網路逃避現實壓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因專注力難以持續,更傾向追求新奇刺激,具有高度變化性的事物,且他們通常難以延遲滿足,需要立即的回饋。相較於現實生活中,必須付出長足努力且持之以恆,才能看到成果,網路上的互動,不但充滿刺激與變動性、又可立即獲得回饋,也因此讓這群孩子更容易沉浸其中而難以自拔。此外,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孩子不論在課業學習或生活常規的執行上,都比一般孩子更難達到家長或老師的要求,長期下來累積許多挫折感,便容易轉而用對立反抗或自我放棄的態度去面對外在環境的規範,進而引發更多親子衝突。這些衝突及挫折,便會讓孩子傾向用網路這樣快速、便捷、可近性高的方式去紓解壓力,而不願去正視現實生活中的困難。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合併網路成癮 藥物+生活調適為上策李宛臻表示,有許多因網路成癮問題,被家長帶來就醫的孩子,經過門診評估後,其實潛藏著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症狀,未被好好診斷治療。因此,使用藥物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症狀十分重要,孩子比較能專注且衝動性下降後,才能更有效的去學習自我節制的技巧,並靜下心來面對現實生活的困難,而非永遠用網路來逃避外在壓力。除此之外,持續培養孩子壓力因應及情緒調節的能力,並調整教養方式,例如以鼓勵代替責備,建立簡單但明確的家內規範,同時陪伴孩子探索各種興趣以及討論生涯規劃,讓孩子能有生活重心和長期努力的目標,才是解決網路成癮問題的根本之道。
長時間使用網路易成癮? 醫曝1危機:身心共病千萬別輕忽
12歲雯雯長時間使用網路,常常晚睡導致白天沒精神,上課無法專注,母親懷疑雯雯網路成癮遂帶著她前就醫。雯雯透露,自己在學校的人際關係和課業並不良好,打遊戲比較有成就感,另外也喜歡在網路上與陌生人聊天,讓自己感覺比較不孤單,但有幾次在網友要求下將較為私密的照片分享給對方後,就變得十分不安且經常哭泣。網路使用時間 與上癮與否未具完全相關性台北慈濟醫院身心科陳文建醫師透過問診,發現雯雯有注意力不集中及憂鬱的傾向,因此開立處方藥物以改善狀況,並安排心理師與社工師介入輔導,希望能夠協助雯雯找到調整現實與網路上人際互動的平衡。陳文建醫師指出,網路的使用不像酒精或K他命等藥物會直接對腦部造成生理上的依賴或戒斷,但當過度投入網路遊戲以至於生活功能無法維持時,就可能要考慮所謂的行為成癮。醫師主要視其是否出現失去自制、生活多以遊戲優先、即使有危害仍無法停止等生活功能缺損的情形做為臨床診斷的依據;特別的是,使用時間未必與上癮與否有完全相關性,重點在於是否已經造成個人生活功能的缺損。網癮是環境與心理困擾的加乘 找出潛藏身心共病許多研究也顯示網路或遊戲成癮與藥酒癮於神經影像上有相似之處,例如與情緒相關的杏仁核以及與衝動控制相關的前額葉。陳文建醫師說明,網路成癮的現象更常是許多問題聚集的冰山一角,意思是除了衝動、強迫使用外,網路的過度使用背後多有焦慮、憂鬱等情緒,在網路世界人們更容易獲取成就感與歸屬感,故而沉迷其中無法自拔,久而久之人際與生活功能退化,可能會出現一些特定精神疾患。小心網路成癮 家長應以身作則陳文建醫師提醒,寒假期間孩子接觸網路的時間較長,家長可以透過鼓勵、獎勵的方式讓孩子自主紀錄詳細網路使用狀況,並多多安排家庭旅遊等紓解身心壓力的活動,調和親子關係的同時也能協助孩子在網路時代善用網路,健康成長。
青少年自殺前曾求救嗎? 調查935位死者資料「2重大發現」
近年來台灣青少年及大學生自殺新聞頻傳,而每一個選擇在花樣年華結束生命的個體身後都有著一段難解的悲傷與遺憾,也因此青少年自殺防治日益受到重視,國內也有許多專家學者投入並致力於相關研究。依據衛生福利部歷年統計,台灣年輕族群(15至24歲)之自殺死亡率在近十年持續攀升,在歐美各國亦觀察到有類似趨勢,而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之全球死因統計中,自殺更為年輕族群的第四大死因。如何深入了解青少年自殺患者之風險因子及就醫樣態,並針對高風險族群積極介入,以促進自殺防治,已成為重要的醫療研究議題。過往研究發現,成人患者自殺死亡前三個月內,僅有35%曾就醫過精神科,然而根據成人自殺者死亡後的心理解剖研究結果,有高達9成以上之患者,生前曾有過至少一種精神疾病,顯示自殺者中,明顯被低估精神疾病的問題,且未能得到即時且適當之治療。因此,深入了解青少年自殺者之醫療使用樣態,以從中介入,並提升青少年就醫之意願,將成為青少年自殺防治之重要課題。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跨院合作,使用健保研究資料庫及全國死亡檔之資料,探討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前三個月之醫療利用,以及其合併之精神及身體疾病,相關研究成果已於最近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Psychological Medicine)。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表示,此研究中之935位青少年自殺個案,相較於對照組,雖在自殺前三個月精神科及非精神科之門診及急診就醫比例皆顯著上升,然而仍僅有18.6%之自殺個案,在死亡前三個月曾有過精神科門診就診紀錄。顯示此族群若僅透過精神醫療介入,對促進自殺防治可能仍相當有限,未來還需整合學校輔導、社區諮商、家庭教育等多系統資源,以期能強化高風險個案之醫療轉介。除此之外,青少年自殺個案有較高比例合併多重身體及精神疾病,包含憂鬱症(10.9%)、思覺失調症(5.9%)、躁鬰症(3.4%),以及數種身體疾病如心臟疾病、肺炎及消化性潰瘍,顯示青少年自殺問題除精神醫療介入外,還需身體疾病之整合照顧,方能更加妥善處理。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表示,青少年自殺自傷問題之成因相當複雜,除神經生物學、身心疾病因素外,早期發展經驗及社會環境因素,例如兒時不良經驗、家庭失功能、社會孤立、校園霸凌等,皆為重要之風險因子。此外媒體效應對青少年族群之影響更是不容忽視,例如自殺相關報導及社群討論等,皆可能加重青少年之自殺模仿行為,近期也有研究發現網路成癮和自殺風險之關聯性。進一步研究了解青少年自殺背後之多重因素,以及其和媒體及網路使用之關聯性,或許才能揭開這個年輕世代的憂鬱面紗,並且能真正守護我們的下一代健康長大。此研究為國內外少見使用全國大數據資料,分析青少年自殺前之就醫模式及相關疾病風險因子之大型研究,除具有其學術價值外,亦能提供此族群臨床醫療照護及自殺防治的重要參考,盼望能藉此促進國內之青少年身心健康。
嚴禁偷帶手機進學校 門口提供「免費碎」
為了解決未成年網路成癮問題,中國針對遊戲產業提出政策,規定業者平日只能在晚上8點,至9點提供1小時服務,沒想到日前網路上傳出一段影片,學校門口提供「免費碎手機」。畫面中校方人員打開學生行李箱,一一檢查是否有違禁品,校方表示不允許學生帶手機,如果偷帶進校園將會砸碎,但校方強調萬一真的有砸碎手機,還是會照價賠償給家長,而這所學校位在河北省秦皇島,有人指出當地屬於貧困帶,影片曝光讓不少網友感到質疑「照價賠償給家長我不信」
3C諜對諜1/「分享器鎖上」孩子竟破解偷上網 爸媽哀號:讀書這麼強就好了
今年暑假不一樣,不少家長在社群上哀號,為了怕孩子網路成癮,關閉家中Wifi或鎖住分享器,孩子卻輕易破解或借用鄰居Wifi,崩潰怒吼:「讀書有這麼厲害就好了!」天天上演諜對諜。對此專家建議,管控上網只是輔助,觀察孩子為何上網並訂出手機使用原則,讓孩子學會自制力才是正解。CTWANT記者訪查,不少父母發現,孩子經過一年多「線上教學」,孩子早已熟悉網路、手機且被黏住,入暑假後空閒時間變多,上網時間更長,因此家長使出渾身解數控制孩子上網時間,例如睡前把家中分享器放在爸媽房間等,但沒想到孩子卻能神速破解,甚至還會「借用」附近網路,讓家長疲於奔命。新北市的游小弟就讀小學二年級,暑假前線上課程時發現平台上有聊天室,於是便邀請一些同學登入聊天,年紀還小的他們已經會使用一些搞笑貼圖,也會彼此分享抖音影片。「我看到聊天訊息時,真的嚇一跳!」游媽媽說,由於她的手機上設有孩子線上課程的帳號,有一天突然跳出聊天訊息,她才知道孩子竟跟同學私下設有聊天室,之前遠距上課時小朋友們常常互相偷傳訊息,並沒有專心上課,於是游媽媽先把孩子帳號登出聊天室,也更嚴格控管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低年級的孩子好對付,但青少年可精明了!一進入暑假之後,許多家長紛紛在社群媒體上討救兵,因為孩子都會趁爸媽睡覺時熬夜偷玩手機,希望大家能給一些建議來「對付」孩子。問題PO出來之後討論相當熱烈,有些家長表示自己是採取「斷網」方式,將家中Wifi全部關閉,甚至為了不給孩子機會偷偷打開Wifi,還把分享器裝在父母的臥室中。也有家長分享經驗,表示只要透過設定,可以將孩子的手機與父母的相連,只要時間一到,網路、各個APP功能就會被鎖住。暑假前長時間的線上課程,讓許多孩子愈來愈沉迷於網路世界,進入暑假後,由於空閒時間變多,因此更加不可自拔。(示意圖/張文玠攝)雖然父母對策很多,但青少年總能一一破解,例如家中沒有網路,就嘗試與鄰居網路連線;也有父母表示,明明已經設定好手機使用時間,但孩子卻常常依舊能上網,不知是如何做到的,也不禁感嘆:「聰明才智都用到手機了,讀書若能這麼認真,不知該有多好。」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王明鈺表示,當孩子沉迷於網路、手機世界時,不妨先觀察孩子「為何要用手機或網路」,例如「會不會是疫情期間無法常常和朋友見面,所以改成一起玩線上遊戲?」或是「因為不知道無聊時能做什麼,所以就玩手機?」了解之後,就能嘗試針對問題去解決,例如陪伴孩子找出其他嗜好如閱讀、打球等,才不會一不知道要幹嘛,就只想要玩遊戲。王明鈺說,因為大多數家長習慣掌控孩子的所有事情,什麼時候該做哪些事,通通都安排好,這會導致一有空閒時,孩子反而不知如何安排時間,那玩手機就是最簡單的選擇。家中也有青少年的王明鈺,跟大多數家長一樣,偶爾也會與孩子因為手機問題起衝突,她採取的作法是將孩子手機帳號與自己相連,她可以透過自己的手機看到孩子使用手機的狀況,一旦孩子使用時間超過,系統就會發訊訊息通知她。王明鈺說,這些管控的方式都只是「輔助」,它的功用是讓父母了解孩子使用手機的狀況,建議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先擬好「手機使用原則」,例如近來家長社群中就流傳一份給孩子的「手機使用合約書」,詳列12點規定,包括手機密碼要讓父母知道、晚上幾點之前要把手機交出來、電話響了要接、遠離色情內容等等。王明鈺說,每個家庭、孩子的狀況都不同,家長可自行調整約定內容,但重點是需要與孩子一起定期討論、檢視使用手機的狀況,若違反原則就收回一些使用權利,表現良好則放鬆一些規定,透過這些鬆鬆緊緊的管控措施,讓孩子逐漸學會自制力,才是真正的重點。 給孩子的使用手機合約書(圖/CTWANT製作)
大猩猩也愛低頭滑手機? 動物園下禁令「嚴防猩猩網路成癮」
一隻住在美國芝加哥林肯動物園的大猩猩,近日他的展示區前被拉上了警示線,甚至有工作人員常駐,遊客無法靠近看牠,原因為這隻猩猩竟然沉迷上了智慧型手機,若有遊客拿手機靠近拍照,或拿手機螢幕給牠看,牠都會非常專注,也讓動物園擔心這樣的狀況會影響到猩猩身心,因此下禁令禁止遊客靠近,若真的有遊客拿手機給猩猩看,工作人員也會趕緊出面阻止。
大猩猩也愛低頭滑手機? 動物園下禁令「嚴防猩猩網路成癮」
一隻住在美國芝加哥林肯動物園的大猩猩,近日他的展示區前被拉上了紅龍,甚至有工作人員常駐,遊客無法靠近看牠,原因為這隻猩猩竟然沉迷上了智慧型手機,若有遊客拿手機靠近拍照,或拿手機螢幕給牠看,牠都會非常專注,也讓動物園擔心這樣的狀況會影響到猩猩身心,因此下禁令禁止遊客靠近,若真的有遊客拿手機給猩猩看,工作人員也會趕緊出面阻止。黑猩猩手機成癮可能會造成牠的身心出現狀況。(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據《芝加哥太陽報》報導,住在林肯動物園的16歲猩猩阿瑪雷(Amare),正和兩隻同齡猩猩一起住在動物園內,但工作人員卻發近期阿瑪雷不再和另外兩隻玩耍,竟然熱衷靠在展示區玻璃旁邊,甚至一待就是一整個下午,讓動物園工作人員覺得相當不對勁。後來發現竟然是遊客們將自己的手機螢幕給黑猩猩觀看,讓黑猩猩開始出現手機成癮,動物園的靈長類研究和保護中心主任「斯蒂芬羅斯」(Stephen Ross)就表示,這樣的確會造成黑猩猩的身心困擾,當遊客們向黑猩猩展示自己手機上有趣的影片時,黑猩猩自然會覺得很有趣並且想要不斷看下來。但這樣的黑猩猩手機成癮,會造成牠們出現了一些脾氣上的改變,甚至變得更有侵略性,注意力也逐漸渙散。青春期的黑猩猩更會有巨大反應,因此為了避免黑猩猩「手機成癮」,動物園趕緊在玻璃前放上紅龍,阻擋遊客靠近玻璃,避免遊客再次將手機遞給黑猩猩觀看的行為,動物園也表示,若真的有遊客這樣又這樣做,一旁工作人員將會出面制止。
國小師曝大型洗腦現場「全班跟唱陳總」 列6亂象嘆:抖音一響父母白養
中國大陸字節跳動公司旗下短影音平台「抖音」席捲全球,其海外版APP「TikTok」在台灣亦有大批年輕用戶,不過於此同時卻也出現許多亂象,小學教師林怡辰16日就在臉書發文,指出本屆6年級學生或許是因為從小接觸手機,和去年畢業的學長姐有明顯差異,且學生幾乎被抖音「洗腦」;不僅如此,一名網友也在臉書社團指出,自己的外甥女是資優生,卻被抖音網友欺騙,打算未來剪掉護照後,到中國大陸上大學,令他不寒而慄。「抖音一響,父母白養」,教師林怡辰16日於臉書發文,指出本屆6年級學生或許由於從幼兒園開始,就頻繁接觸手機、網路,因此和去年畢業的學長姐有明顯差別。貼文點出6點差異,包括「抖音音樂一下,全班幾乎都可以跟著順口溜」、「簡體字錯誤」、「不宜影片看過量」、「身體分際和不宜玩笑」等。抖音平台近年吸引大量年輕用戶。(圖/翻攝自抖音)貼文表示,抖音在年輕族群極受歡迎,當抖音音樂一下,全班學生幾乎都可以跟著唱「陳總在夜總會」,或是發出無意義的聲音,「很像集體洗腦,一呼百應」;於此同時許多學生開始寫簡體字,語文能力落一大截。此外,貼文也提醒,由於熟練使用網路,本屆6年級同學連有年齡限制的影片,如《魷魚遊戲》、《鬼滅之刃》都通通看過,逾越分際的肢體玩笑也層出不窮,更有許多家長反應,孩子有手機戒斷症狀,整天盯著手機看,如果家長要沒收,小孩就拚命、生氣。「You are what you see!」貼文提醒,小孩不太會辨別影片內容及其背後隱含的錯誤價值觀,不論是抖音、Youtube和網路小說等,都是一樣的道理,認為小孩上網時家長最好能在旁陪伴,幫忙注意視聽內容。PTT網友發文嘲諷抖音熱潮。(圖/翻攝自PTT)事實上,由於「抖音」上有許多中國大陸娛樂內容,近年令不少人擔憂年輕用戶會被洗腦。一名網友近日就在臉書社團「盾牌萬事屋抖m邪教」發文,驚曝自己今年要升高中的外甥女未來想到中國唸大學,正當他欣慰外甥女清楚自己志向時,卻深受驚嚇。網友發現,外甥女沒有和家人商量,打算到時候「把護照剪了,自己重新申請,我在那邊(中國大陸)有朋友,他們會幫我的」,網友接著追問才發現,外甥女竟然不知道「台灣與中國大陸是2個不同的國家」,還天真以為只要人到大陸,把台灣護照剪掉,就能在「完全沒見過面」的網友幫忙下重辦身份證。網友急忙提醒家長,必須多關心小孩在網路上看到什麼,尤其是人口拐賣在中國大陸猖獗,如果小孩真的被騙到大陸,沒幾個人可以找回小孩,貼文亦令網友驚訝,紛紛留言稱「這好可怕,為何要騙小孩剪護照?」、「應該和她父母溝通,這真的很嚴重」、「好可怕,過去後人可能就被拐賣掉了」。
影爆點/嗑藥、裸露性愛及暴力全都來? 為什麼全世界都愛慘了《高校18禁》?
HBO大熱影集《高校十八禁》(Euphoria)第二季時隔兩年多正式回歸,目前尚在熱播中,首集開播時,就創下全球240萬人在線收看的驚人數字,打破HBO歷史紀錄,也是第一季在2019年當時開播的整整兩倍。光是美國地區的收視人數,就比首季首集播出時多了9倍,社群討論熱度也居高不下,在IMDb上也有高達8.4分的超高評分,是HBO繼《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之後最轟動的作品。《高校十八禁》這齣描寫美國高中生交雜了友情、性愛與混亂生活的影集,打破一般影劇作品的二元論,與《飛越比佛利》(90210)、《花邊教主》(Gossip Girl)等多年以來,總是拍攝美國高中生浮華虛榮生活的主旋律不同,也不是只鎖定高校霸凌等黑暗面的作品如《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或針對性愛探索的《性愛自修室》(SexEducation)。號稱大尺度的《高校18禁》裡摻雜了、大量暴力、性愛場面,以及令人眼花撩亂的各種裸露鏡頭,絕對是無法與家人一起共享的闔家歡作品,最好還是「爸媽不要看」的那種影集。口味極重的場面之外,《高校十八禁》之所以得到全球的熱烈迴響,主要原因是劇中大量引發共感的社會議題。劇情深刻描寫時下美國高中生真實面對的各種人生議題,角色群們看似過著正常體面的生活,實則都有各自必須面對的家庭問題或性格陰暗面。包括青少年焦慮、藥物濫用、校園暴力、網路成癮、隱私安全危機、酷兒壓抑(Queer repression)、性別、種族,甚至體型霸凌,沒有太多迴避及掩飾,赤裸且真誠的劇情被擴及到社會層面,才是獲得觀眾真心認同的關鍵。共鳴度極高的劇情,大部分來自本片編劇山姆萊文森(Sam Levinson)的親身經歷。山姆本身曾長期受焦慮症、藥物上癮及憂鬱症所苦,而青少年時期,大部分都在醫院、康復中心度過的生命史,替《高校十八禁》的角色增添了更多厚度及生活感。讓他下定決心擺脫毒癮的關鍵,是當時在戒毒所讀到的一句話:「我們所做的一切,最終定義了我們是誰。」席德妮史威尼在《高校十八禁》中,有多場大尺度演出。(圖/CATCHPLAY)脫胎自山姆角色原型的,就是第三代「蜘蛛女」女主角千黛亞(Zendaya)飾演的女主角小芸(Rue)。面臨父親早逝,天生的焦慮症及憂鬱症讓她無處可逃,只能藉由藥物及毒品找尋出口,來回拉鋸的同時,也無法抗拒地越陷越深。千黛亞融合厭世、柔弱、瘋癲與深情的精彩演出,也讓她在2020年,24歲就拿下艾美獎最佳戲劇影集女主角,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艾美獎視后。搭上近年來各種平權討論的熱度,《高校十八禁》主要演員組成相當多元,女主角千黛亞之外,另一位女主角茱兒(Jules)由模特兒出身,首次挑戰演戲的新人杭特夏佛(Hunter Schafer)擔綱,她飾演沈迷網路交友及性愛的跨性別高中生,初試啼聲就獻出清新大膽的演技,後續發展令人期待。其他主要角色如大尺碼女星芭比費瑞拉(Barbie Ferreira)、有多場大尺度演出的席德妮史威尼(SydneySweeney)以及墨西哥裔的艾莉莎黛咪(Alexa Demie)等等,忠實呈現了美國族群光譜,以及青少年找尋自我,在認同的路上跌跌撞撞的青澀樣貌。演員及劇本的精彩表現之外,讓《高校十八禁》在藝術成就更上一層樓的主要原因,音樂、美術及導演功力絕對功不可沒。《高校十八禁》的場面調度及敘事在寫實與魔幻間轉換,尤其女主角小芸在嗑藥後的視覺充滿浪漫美感。英國詞曲創作歌手Labrinth擔綱第一季的全劇配樂,而與千黛亞與共同合作製作的歌曲〈All for Us〉在影集第一季的最後一幕出現,歌曲風格融合福音、電子、嘻哈、爵士藍調,氣勢滂薄的編曲搭配千黛亞如夢似幻的超現實歌舞場景,替《高校18禁》的第一季,劃下悲壯而美麗的結尾,〈All for Us〉也讓Labrinth拿下艾美獎肯定。第二季在2021年底登場後,討論度持續加溫中,勢頭猛烈當然要乘勝追擊,HBO在農曆新春期間才剛剛送上大禮,宣布續訂第三季的好消息,這下粉絲們不用擔心角色在第二季之後消失,可以安心追劇,等待第三季的到來。《高校十八禁》HBO+及Catchplay熱映中。「蜘蛛女」千黛亞憑《高校十八禁》精彩演出,成為艾美獎視后。(圖/CATCHPLAY)
「父母管制手機」14歲少年墜樓身亡 防悲劇!專家建議「重新連結親子關係」
新北市新店區一位14歲少年昨晚因為手機使用問題,與父母發生爭吵,疑似因父母管制沒收手機一氣之下甩門離家,今天凌晨1時20分許大樓外突然傳出巨響,鄰居查看赫見少年倒臥地面,警方勘驗現場,發現大樓7樓窗戶開啟,懷疑少年從7樓墜落,最後少年不幸傷重身亡。根據國衛院針對台灣169所各級學校學生進行的調查,大約有3.1%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也許有人會驚訝數字比想像中低,但如果將範圍在放大到「網路成癮」,另一份研究量表的調查數據就暴增加至20~30%。雙和醫院身心科主任李信謙醫師表示,「現在諮詢網路成癮的患者,相較於十年前,增加七至十倍,大部分都是父母拉著孩子來。」常常聽到許多親子因為使用網路而爭執、互毆,實際上很多都不是成癮的例子,大多是夾雜了親子關係、學業成績、人際交往等種種問題,應該先理解孩子想逃避的東西是什麼,再對症下藥。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說,很多家長都希望能立即幫助孩子脫離網路沉迷,但事實上非常難,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會沉淪在網路世界中,是逐漸累積出來的,當孩子在生活中感受不到接納與肯定,充滿空虛與無力時,偶然間發現,打場連線遊戲竟然如此舒壓;後來,越來越常透過網路遊戲來排解煩悶。因為花大量時間在網路活動上,造成課業落後、人際疏離等排擠現象。此時,大人若沒意識到孩子需要幫忙,反而給予更多責備與否定,又更把孩子推往虛擬世界中。最後,越陷越深、出不來了!所以,你要他立刻回到生活常軌,談何容易?陳志恆說,當然,也並非完全沒有辦法,但家長需要有「長期抗戰、重啟連結」的心態準備。所謂長期抗戰就是,你得理解,幫助孩子脫癮,得循序漸進。往往要花費許多時間,絕不可能是幾天或幾個月,有時候是以「年」為單位。甚至,看似好轉也有可能一夕之間故態復萌。這對一心想幫助孩子脫困的家長而言,是種身心上的折磨。但是,戒癮的過程就是如此,尤其是大腦尚未發展成熟的兒童或青少年,更需要耐心等待。有了這個覺悟,家長要做的,就是設法沈得住氣,不斷告訴自己:「慢慢來,比較快」。許多父母認為網路成癮的孩子,似乎不覺得自己有問題,不思改變,但陳志恆卻觀察到,有更多的孩子,其實知道自己不能再繼續下去,也想脫離現況,甚至,有時候也掙扎著,要不要乾脆破釜沉舟,重新開始。只是,即使有些意願,卻三心兩意,無法下足決心做出改變。陳志恆說,身旁大人要努力的,就是相信孩子也想改變,設法支持孩子提升改變的動機。然而,這常是來來回回、反覆漸進的過程。甚至,有時候看似成功脫離網癮了,過幾天又被虛擬世界召喚回去。孩子的三分鐘熱度令你心灰意冷,但這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請相信,即使耗時費力,進步狀況時好時壞,我們的努力仍然不會白費。只要掌握要領,朝著正確的方向走去,日積月累,終將看見曙光。另位,家有「迷網」兒,親子關係肯定惡劣到了極點,要不是緊張衝突,不然就是冰冷疏離。陳志恆建議家長首先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把孩子從螢幕前面給帶離,而是,如何與孩子修復關係,重啟溝通,增進彼此的信任關係。陳志恆坦言,這確實非常困難,但是,少了這個步驟,肯定不會成功。當你無法和孩子有效溝通時,你的人生智慧再有道理,也進不到孩子的心裡;當你無法和孩子有效溝通時,你也無法讓孩子開口說出他的困境,給他支持與協助;當你無法和孩子有效溝通時,你也難以讓孩子去接受專業協助,因為,不管你做什麼,孩子只會拒絕與反抗。重啟連結需要從生活的細微處著手,在有機會和孩子說上幾句話的時刻,溫暖關懷孩子,在孩子願意說話的時候,傾聽孩子的想法。甚至帶著好奇去探問:「還有呢?我還想多知道一些!」鼓勵孩子多說一點。就這樣一點一滴地把孩子的心給拉了回來。有些家長會問「可是,我的孩子一回到家,就黏在螢幕前面,一句話也不肯和我說,怎麼辦?」陳志恆反問,「一整天下來,孩子真的一句話都沒和你說嗎?」「一整天下來,你們完全沒有任何互動的機會嗎?」孩子除了上網,也需要喝水、吃飯、上廁所,也有離開房間、放下手機的時候。這時,家長就可以抓住機會,溫暖問候個幾句:「肚子餓嗎?要不要吃一些點心?」「你出來啦!想不想聊聊天呢?」當然,十次裡可能有九次,你會碰壁。孩子會用冷漠的眼神回應你,或說「不要」、「沒有」、「不知道」,或者,根本沒回應。如果談不下去,就暫停這一回合,等待下一次的機會。 請務必沈住氣,這是正常的!你越沈得住氣,越能為未來的良性溝通打下基礎。一開始,你的關懷會令孩子厭煩,但你能夠不批評、不責備,就純粹只是表達關心,孩子會慢慢感覺到溫暖,也會開始善意回應的。
當孩子說:「你們都能滑手機,為什麼我不行?」,大人該如何回應?
如果,你是一個懂得規範孩子手機網路使用時間的家長,從小逐步漸進地開放孩子使用手機網路在娛樂用途上的時間;你始終溫和而堅定地堅持著,孩子也算配合。但最近遇到一個困擾。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到了,他向你抱怨:「為什麼你們都能滑手機,而我不行?」你看看四周,另一半在滑手機,爺爺奶奶用平板在追劇,你手上也拿著一隻,準備等會兒繼續滑。一時之間,你語塞,不知如何回應。這時,你通常會怎麼說呢? (一)「我們是大人,你是小孩,小孩本來就不能一直滑手機,別吵了!」(二)「你滑手機是在玩,大人滑手機是在做正事,本來就不能相提並論!」(三)「我說不行就不行,哪來的這麼多意見?」(四)「等你長大了,愛滑多久,我都不會管你,但現在就是不行!(五)「好!那麼,我們都收起來,不用3C網路了!」孩子這樣的抱怨,你一定不陌生。我指的不是孩子常這樣說,而是,在你小的時候,也曾向父母如此抗議過。只不過,當時沒有手機,你會說的是:「為什麼你麼都可以看電視,我不行?」「看電視」可以換成看小說、看漫畫、吃零食、打電動……等任何大人不希望我們接觸的事物。大人會說:「因為你還小!」「因為怕你近視!」「因為你要唸書,看電視會耽誤課業!」「等你長大就能看了!」這些理由,是否真有說服你?還是,你覺得這些都只是大人拿來打發孩子,別再吵鬧的話術罷了!我始終認為,大人不准孩子做的事,表示那是不好的,大人自己也不該去做。但是大人卻總是有兩套標準,對孩子嚴格,對自己寬鬆。像是,常爆粗口的大人,卻不准孩子罵髒話;吃東西不懂節制的大人,卻禁止孩子吃零食;沒有運動習慣的大人,卻要孩子別整天坐著不動;沒有閱讀習慣的大人,卻要孩子好好用功唸書;花錢如流水的大人,卻要孩子懂得節儉;脾氣暴躁的大人,卻要孩子不准生氣;老煙槍的大人,卻要孩子不准碰煙。這不是雙重標準,什麼才是?如果一句「因為你還小……」就能讓孩子聽話照做,孩子是因為怕你才聽話,而不是真的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大人怎麼要求,自己就怎麼做回到一開頭的問題,在五個回應話語中,前四個,其實都只是在表達一件事:「別吵了,我說的算!」用權威來要求孩子聽話,而不是以理服人。最理想的回應方式,是第五個:「好!那麼,我們都收起來,不用3C了!」意思是,我們願意以身作則!當大家都不使用3C網路,孩子身邊也不會充斥著誘惑,滿腦子都想著上網。然而,要做到這點,真的不容易,要全家人一起配合。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全家人有個共識,每天幾點到幾點,大家都將3C產品關閉,創造一個零3C干擾的家庭時段。這樣,孩子才會真的死了這條心。你會問:「可是,我真的有需要上網呀!」我知道,大人常因為工作或聯繫需要,使用到3C網路。如果非得如此,你得先向孩子說明清楚,你使用3C網路的原因,是為了工作上的需要,而非娛樂用途;而工作結束,就會立即關閉。就好像,我們會允許孩子在學習用途上使用3C網路,但結束了,就得立即下線。當然,如果還是很難做到,就請盡量別在孩子看得見的地方使用3C網路。手足之間的計較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當家裡有不只一位孩子時,因為不同年齡階段,開放給孩子的網路娛樂使用時間也不同;大一點的孩子可以上網比較久,小一點的孩子的上網時間比較短。這時,小的孩子常會感到不公平,而抱怨:「為什麼哥哥/姊姊可以玩這麼久,我現在就得下線了?」你只要保持溫和而堅定,這麼告訴孩子:「我知道,你還想繼續上網。不過,你的上網時間就是這麼多!而哥哥/姊姊在你這個年紀時,也只能上網這麼久。等你到了哥哥/姊姊的年紀時,你也可以擁有和他們一樣長的上網時間喔!」只要有清楚的規則,且堅定執行,孩子即使有時會抱怨,長久下來,仍然會願意配合的。
不只他!雲林高中生網路簽賭欠債千萬 警清查驚見40學生涉案
雲林縣驚傳網路簽賭深入校園,副議長蘇俊豪昨日爆料,指有高中生積欠賭債高達千萬,還有國中生欠下60萬元債務,雲林縣警局指出,此2案件都是警方網路巡邏時主動發現並偵破,調查發現涉案學生高達40人,網路賭博危害甚巨,警方則以加強宣導,希望能先行防制。警方表示,今年5月疫情大爆發後,各級學校改成線上教學,而許多學生網路成癮嚴重,停課期間使用網路時間更長,也因此有孩子誤入歧途、接觸網路賭博,且賭博項目包括麻將和撲克牌等,博弈歪風十分盛行。警方在疫情間發現學生有涉及網路簽賭案件後主動偵辦,今年已查獲11件賭博案,共有40名學生涉案,正積極向上溯源查察賭博網站中,為了防止更多學生涉入網路簽賭,警方在破案後也同步通報教育單位加強宣導,並且由少年警察隊入校聯繫宣導,希望能讓學生知道賭博微還以先行防制。警方也呼籲學生家長注意子女金錢使用情形,多關心孩子的日常活動及金錢使用情形,以免子女涉賭欠債,若有子女涉及網路賭博,請與警方聯繫,讓警察單位介入、向上溯源偵辦。
青少年網路成癮 滑手機時間是運動2倍!報告顯示:滑越久越粗心
一項調查顯示,近67%在學學生每天上網,平均每周使用手機或平板時間達25.91小時,相較運動時間每周僅有11.64小時,高出逾2倍。報告也指出,63%兒少會上社群網站,其中交友網站占20.7%,估計12.6%的青少兒會透過交友網站認識陌生網友。白絲帶關懷協會昨天公布「2021台灣青少兒價值觀與上網趨勢報告」,調查顯示,78.7%的上網動機為觀賞影片,而聽音樂、玩遊戲、使用社群網站則分別以71.5%、69.3%、63%再次之,與過往幾年調查相差無幾;但此次研究發現,隨著使用數位用品時間增加,越容易忽略人際交流或關懷互動,而在周末使用數位用品時間越久的兒少,越是會覺得自己做事粗心大意、擔心自己出錯。報告也指出,有63%兒少會上社群網站,其中上交友網站占20.7%,估計全台有12.6%的青少兒會透過交友網站認識陌生網友,白絲帶關懷協會執行長黃葳威認為,近年交友網站盛行,但家長仍要注意兒少交友情況,不要單獨與陌生網友見面或傳送私密照等,近年已有多起事件向白絲帶求助。黃葳威表示,上網要特別注意「打卡」,因為打卡雖然可以留下生活紀錄,但也會留下個資隱私的數位足跡,及易引發糾紛,建議打卡時應慎選打卡平台、定位功能,如果不喜歡被App數位跟蹤,則應把手機定位功能關掉。每天都會使用手機的復興美工高三學生王彥雯表示,不認為使用手機會影響生活,畢竟手機與上網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崑山科大大一學生陳姵穎則說,最常使用手機參與如IG、FB等社群網站,但也不認為使用手機會影響生活。
你手機遊戲成癮了嗎? 國衛院推全球第一套評估量表
國家衛生研究院17日公布,該院群體健康學研究所助研究員主治醫師林煜軒,發展出全球第一套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Problematic Mobile Gaming Questionnaire, PMGQ),可以運用這套評估量表來提早發現手機遊戲成癮的潛在族群。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8年最新版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正式將「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歸類為精神疾病,並將過去使用的「網路成癮」聚焦在「網路遊戲成癮」上,針對沈迷於遊戲內容的行為進行相關研究。其中,網路遊戲成癮中的「手機遊戲成癮」類型值得關注,其判斷成癮的主要因素包括「過度沉迷,產生負面影響」、「耐受性」、「戒斷症狀」,也與傳統「成癮行為」相當類似。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學研究所林煜軒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發展出全球第一套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Problematic Mobile Gaming Questionnaire, PMGQ),量表共分為標準版(共12題)與簡式版(共4題)兩種版本,這套自陳式評估量表將提供手機使用者針對最近三個月接觸手機遊戲的情形進行自我評估。研究發現,若是簡式版本得分高於10分以上,就需注意可能有手機遊戲成癮情形。研究成果刊登於2019年10月國際網路心理學頂尖期刊《網路心理學、行為與社群網路》(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林煜軒研究團隊針對全國10,775名國小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做大規模調查,當中的113位高中生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進行診斷性會談,以驗證手機遊戲成癮量表與專業人士評估結果的一致性。研究結果發現,屬於手機成癮使用者,除使用手機時間明顯較長外,在手機遊戲的消費意願也跟著提高。在不同年齡層的學生中,手機遊戲消費意願差別,國小學童為21.4%,國中生36.3%,高中生則高達42.2%,皆明顯高於一般學生的手機遊戲消費情形,值得家長與師長多加關注。林煜軒醫師補充說明,要判斷使用者是否有手機遊戲成癮的跡象,除以手機使用時間來判斷之外,使用者是否出現成癮的典型反應也是評估的重要指標。民眾可運用這套評估量表來提早發現手機遊戲成癮的潛在族群,並搭配由林煜軒研究團隊自行研發的手機程式「Know Addiction」來瞭解手機使用時間的具體情形,並透過程式的自動提醒功能,進行手機使用的健康管理。
【網癮讓人瘋狂5】工程師夜夜滑手機 失業也不找工作
暑假剛結束,許多家長擔憂孩子沉迷網路的情況更加嚴重,去年六月,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而根據國衛院針對台灣169所各級學校,共8110位10~18歲學生進行的調查,大約有3.1%有「網路遊戲成癮」,也許有人會驚訝數字比想像中低,但如果將範圍在放大到「網路成癮」,另一份研究量表的調查數據就暴增加至20~30%。網癮難有生理證據、也完全合法,更可怕的是無所不在、眾人一起沉淪。「現在諮詢網路成癮的患者,相較於10年前,增加七至十倍,大部分都是父母拉著孩子來。」雙和醫院身心科主任李信謙醫師說,只遇過一位30歲的患者是自己主動求診,而且評估後的確是網路成癮。「他是位軟體工程師,因為工作所以每天接觸網路10多個小時,後來被裁員丟了工作,卻發現自己還是無法關掉電腦,每天漫無目的地使用10多個小時,猛滑手機睡眠不足,但不看手機又睡不著,甚至無法認真找工作。」李信謙建議這位患者先轉移注意力,多去戶外運動、常常看電視。「雖然看電視也不太好,但起碼可以關掉,至少先讓他離開網路。」再配合藥物控制患者的焦慮感,一~兩個月後,成功地將使用網路的時間縮短至四小時,患者也認為自己能自我控制,於是宣告戒斷成功。雙和醫院身心科主任李信謙醫師。
【網癮讓人瘋狂4】進戒毒村決心斷癮 竟發現網路無所不在
短暫戒斷網癮,卻又再次沉淪,讓蔡豪人徹底放棄自己,逐漸不吃飯、不睡覺、不洗澡,就是一直玩遊戲,整個人看來就像流浪漢。不過,奇妙的是當他發現自己有飛蚊症,恐懼「萬一眼睛瞎了不能玩遊戲」,便決定主動尋求戒除網癮的方法。媽媽帶他去看身心科,醫師說需要幾周觀察時間,豪人等不了所以就不再回診,他想起大學時曾接觸過晨曦會志工老師,知道這是隸屬教會的戒癮機構,便主動報名加入晨曦會的戒毒村。「戒毒村是一個與外界隔離的環境,裡面大多數是戒毒、戒酒的弟兄,所以我進去之後發現:『居然有電腦、網路!』」雖然滿腹罪惡感,豪人還是趁著深夜偷玩遊戲,一直到了第三次,他太絕望與憤怒了,他氣沖沖地隨便找了一位老師便招認罪行,還說:「這裡對我沒有用,我要離開!」「我真的很感謝那位老師。」豪人說,當下老師勸他留下、同時為他禱告,突然間他感受到一種不放棄的愛,因為老師跟他非親非故,卻願意如此為他付出,於是在那之後,豪人便再也沒碰過電腦。現在的豪人已經從戒毒村畢業,考上門徒訓練中心開始唸書,有了人生目標,預計一年後開始逐漸接觸網路,學習自我控制。什麼是戒毒村?台灣的晨曦會於1989年成立,採取福音戒毒的方式,全台共有9個戒毒村, 每個村家大約可收12~60人,報名人數相當多,皆採取排隊、面談的綜合評估方式,就算非基督徒也可加入,居住期間完全免費,期滿一年半可自行選擇回歸原本生活,或是報考職訓中心或門徒訓練中心,媒合未來工作。內部人員表示,戒毒村中網路成癮仍屬少數,目前大約僅有4位弟兄,多數都陷入戒除、復發的循環之中。輔導專線(02)2231-7744
【網癮讓人瘋狂3】流淚怒罵自己是「人渣」 看著窗外想跳下
從小就深陷網癮的蔡豪人,其實一路上家人都想拉他一把,「我知道爸爸、媽媽、哥哥都想用自己的方式幫助我。」當時爸爸常常帶著豪人外出散步談心,相信上帝的媽媽則經常帶他到愛修園特會,而哥哥也曾經問:「你要我怎麼幫忙?」豪人只能絕望地說:「我是人渣,你不用管我。」最後兄弟抱在一起痛哭,但豪人哭完依舊坐回電腦前。有好多時候,豪人都覺得對不起家人。豪人的父母早已分居,18歲後,豪人跟著爸爸一起生活,有一晚豪人趁著爸爸睡著,半夜溜到網咖,玩到一半卻突然看見爸爸穿著睡衣倉皇出現,原來爸爸來找他回家。「當下其實我就覺得自己不孝,爸爸是個講究的人,居然穿睡衣就衝出門,可見他有多著急。」爸爸也常常拿錢給豪人,希望他買些東西吃、不要餓肚子,但又害怕他一有錢就跑去網咖。「因為爸媽分居,所以只要其中一人制止我玩網路遊戲,我就會跑去另一個人那裡,就是利用這樣的情況,讓自己可以一直無節制地玩下去。」其實豪人自己也是掙扎著,曾經短暫戒除網癮,卻又再次沉溺其中,讓他沒有盼望了,「感覺就像前面還有眼淚,但後面已經流乾了,所以心也慢慢死了。」好多次,豪人都有尋死念頭,想從高樓跳下,但幸好沒有行動,也才能迎接日後的新人生。
【網癮讓人瘋狂2】短暫戒斷後反撲 放棄自我成流浪漢
25歲的蔡豪人從小就有網癮。「小學四、五年級時我跟哥哥就開始跑去網咖。」當時爸媽相當震驚,卻已經無法拉住蔡豪人,因為他已經被網路遊戲深深吸引。18歲之前還能遵守規範,就算放學直接衝到網咖,每天晚上10點也就乖乖回家睡覺。18歲之後是法律上的成年身分,照理說應該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對於豪人來說,卻是沉淪的開始。大學二年級時,豪人因為缺課太多、也沒有去考試,最後終於被退學。「很多人會覺得是意志力的問題,但真的不是那麼簡單,我的腦海中一直有人告訴我『再玩一下沒關係』」退學之後,豪人試圖振作。「我知道自己不能再這樣,那時就跟著爸爸工作,從打掃、行政文書什麼都做,而且盡量讓自己忙到很晚,就是希望自己累到沒辦法玩遊戲。」這樣壓抑的方式成功戒掉網癮兩、三個月,是當時撐得最久的一次。不巧卻遇上過年放假,想工作也沒辦法,於是豪人心想:「我用網路看看電影吧,應該沒關係。」但卻一發不可收拾,壓抑的慾望反撲更加可怕,這次豪人真的陷入谷底。「其實我心裡是很挫敗的,覺得好不容易成功一段時間,自己怎麼又搞砸了!」所以豪人不想再抵抗了,那時他21歲,他開始放任自己的網癮,就算被爸爸抓去上班,只要一有空檔就立刻溜回家玩遊戲,也逐漸不吃飯、不睡覺、不洗澡,就是一直玩遊戲,整個人看來就像流浪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