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
」義大利74歲婦人徒步行走絲綢之路 總旅程2.2萬公里…最終目的地是「北京」
74歲的義大利婦人卡馬羅塔(Vienna Cammarota)從2022年4月起自威尼斯徒步出發,踏上了總里程達2.2萬公里的徒步旅程。卡馬羅塔選擇沿著「古絲綢之路」,跨越了克羅地亞、土耳其、吉爾吉斯斯坦等多個國家,最終目的是中國北京。根據外媒報導指出,卡馬羅塔於2023年8月29日經伊爾克什坦口岸進入中國新疆,正式展開她的中國之旅。報導中提到,卡馬羅塔表示,這趟旅程並不輕鬆。除了獨自旅行帶來的孤獨和疲勞外,他還遭遇了不少突發事件。卡馬羅塔描述,有一次他在一個村莊邊緣被野狗追咬,導致小腿受傷。這傷勢使他不得不暫停行程,返回到義大利療養。(圖/翻攝自FB)但這意外並未減少他的熱情。在的旅途中,卡馬羅塔見證了「古絲綢之路」在現代的復興。比如,卡馬羅塔在克羅地亞看到佩列沙茨大橋,這座橋幫助該國實現了南北國土的連接夢想。在烏茲別克,他看到當地的大型農業園區,透過從外部引進的滴灌技術,實現大規模種植。在塔吉克,他也看到年久失修的公路,重新煥發活力。卡馬羅塔表示,自己對中國文化之所以興趣濃烈,很大一部分是源自於《馬可·波羅遊記》。再加上過去的旅途中,他結識不少中國留學生,其中一位來自北京的學生曾經寄宿在他家,這讓他對中國產生更深的好奇。卡馬羅塔認為,透過徒步親身體驗中國,不僅可以瞭解歷史,也能感受中國的現代變化。在新疆喀什,卡馬羅塔參與當地的傳統活動,體驗了古城入城儀式,還學習製作當地的特色美食。(圖/翻攝自FB)卡馬羅塔的中國之旅計劃為期一年零三個月,除了喀什,他還將沿著絲綢之路途經吐魯番、敦煌、張掖、嘉峪關和西安,最終抵達北京。卡馬羅塔希望藉由這次旅行,進一步促進中義、中歐兩地的交流,並計畫在行程結束後撰寫書籍紀錄見聞。此外,卡馬羅塔還計劃把他在旅途中收到的許多禮物匯集起來,舉辦一個展覽,不僅在中國展出,還計劃在他曾經走過的國家進行巡展,向更多人展示古絲綢之路今天的樣貌。
「妙音莫高-敦煌樂舞線上展」 10/12盛大開展
五大主題詮釋敦煌千年風采從2016年開始巡迴舉辦的「敦煌文化藝術展」深受各界好評,今年再度精采出擊!以《妙音莫高──敦煌樂舞專題展》為題,展出豐富的樂舞圖像及文獻,展期從即日起到2024年1月15日止。而為了能讓更多人參與,今年採用線上舉辦,不受地域及觀展時間限制,讓民眾不用出門也能探究敦煌藝術之美。由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敦煌研究院聯合辦理的敦煌展,今年已經邁入第8屆,本次敦煌樂舞專題展共規劃五大展區,包括「樂舞合壁」、「諸天伎樂」、「無量樂器」、「繽紛俗樂」、「卷出雅音」五個單元。現存的文獻中可發現敦煌樂舞具有「樂」與「舞」結合呈現的特點;如敦煌石窟壁畫所繪的天宮樂、舞伎、世俗樂等,皆以奏樂和起舞的形式出現在同一場景,因此敦煌樂舞可歸結為「樂舞合壁,圖文縱橫」。也因為敦煌壁畫展現的多為佛教題材作為樂舞的主體,在洞窟中呈現出處處皆妙音的淨土盛景。千手千眼觀音 榆林窟第3窟 西夏(圖/敦煌研究院提供)沈春池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表示,石窟裡擺放位置或是飛簷在在都展現出令人讚嘆的建築美學,去年以建築為主題的展覽大受歡迎。今年重點則是圍繞樂舞,藉由圖像資料和文字記載透視當年的音樂舞蹈,讓大家看到不同面向的敦煌。石秘書長指出,今年度另行規劃「敦煌動畫獎」短片徵件競賽,即日起開始報名,為的就是鼓勵更多年輕人藉此展覽激發創作能量,用動畫創作詮釋敦煌古典之美,也能與展覽交互加乘提高整體的宣傳效益。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港澳臺事務部副部長于昕表示,「敦煌文化藝術展」自2016年在各校巡迴展出以來,得到了青年朋友的廣泛關注和喜愛。2021年,展覽首次以線上形式呈現,打破時空限制,全景展示敦煌壁畫的唯美精妙。今年展覽繼續使用線上展形式,將高科技展示手段應用到傳統文物展陳中,同時線上下配套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為民眾特別是青少年搭建深入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希望青年朋友通過觀看展覽和參與活動,充分瞭解認識敦煌文化,深刻感悟蘊含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博大胸懷,共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舞樂圖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圖/敦煌研究院提供)敦煌研究院張元林副院長提及,這次展覽既有佛國淨土梵聲妙音,又有世俗散樂奔騰飛舞;有古代敦煌地區樂舞使用的各類記載,也有當地樂舞流行、傳播和教育的證據。因此可從中得知中國古代樂舞文化的豐富性和絲綢之路樂舞交流的歷史。期待透過這次展覽,大家在領略敦煌樂舞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也能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瞭解。今年策展以新媒體手法展示出眾多敦煌藝術作品、高品質圖片資料、多媒體影片、莫高窟虛擬漫遊互動等為展示內容,大量運用VR虛擬實境技術,打造莫高窟三大主題:莫高窟220窟、285窟以及321窟的360度無死角觀看視野,並展出高解析圖檔、3D建築模型還原,讓民眾無遠弗屆領略敦煌壁畫中的建築之美。敦煌線上展主視覺 (圖/敦煌研究院提供)「妙音莫高──敦煌樂舞專題展」展期:即日起至2024年1月15日(無須任何費用)有興趣的民眾可把握機會線上觀展!或臉書搜尋:沈春池文教基金會。
1500米深海考古 南海發現「明代沈船」載10萬件珍貴文物
大陸國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單位,21日在海南三亞發布消息,去年10月在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發現的2處古代沉船,已在20日開啟初步調查以及紀錄。對此大陸國家文物局也表示,發現沈船是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有助於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跨出新的一步。根據《中國經濟網》等陸媒綜合報導,去年10月考古團隊在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發現的2處古代沉船,並將2處沈船遺址定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和二號沉船。20日文物局正式對於2處沈船遺址展開調查,利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進行了第一次考古調查。在沉船遺址核心堆積區西南角布放水下永久測繪基點,進行初步搜索調查和影像記錄。而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沈船遺址,有多個疑似被船艙分隔開的成堆文物,最大高度達3公尺,多以瓷器為主,散落範圍達上萬平方米,推測數量超過10萬件,根據出水文物初步判斷為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另一處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沈船遺址則是發現大量尺寸相近、擺放整齊的原木,大多經過簡單加工處理,研判是從海外裝載貨物開往中國的古代沉船,根據出水文物初步判斷為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經過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將會嚴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規程,用一年左右時間,分成三個階段實施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調查工作。同時在考古調查成果的基礎上,使用科學評估沉船保存狀況和技術條件,研究下一步的考古、遺址保護方案。對此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煒表示「兩處沉船遺址,一處船貨以外銷的瓷器為主;一處船貨以從海外輸入的木材為主,沉船年代相近,相距僅10多海哩。這是我國首次在同一海域發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隻,充分證明了這一航線的重要性和當時繁盛的程度,有助於深入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雙向流動」。
促轉會計畫拆蔣中正銅像 青工總會長批綠營跟塔利班87分像
促轉會昨日公布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計畫移除蔣中正銅像,讓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痛批「促轉會與阿富汗塔利班有何不一樣」;對此,台北市青工總會長滿志剛今(9日)表示,這陣子聽說,「塔綠班」(網友諷刺民進黨用語)被叫塔利班還氣噗噗呢,但光是一個滅佛像,一個拆銅像,那手法、那說詞就不只87分像。滿志剛指出,阿富汗巴米揚地區處在古代絲綢之路上,此地是往來歐洲、波斯,以及中國、印度的中繼站,也是文明碰撞交流的要衝。他說,穆斯林9世紀入侵,征服統治該地,但在此之前,巴米揚地區信仰佛教,舉世聞名的巴米揚大佛,建於6世紀,就是結合希臘文明的「希臘式佛像」經典作品。滿志剛表示,直到2001年,時任塔利班的領袖穆罕穆德・奧馬爾,以「保持伊斯蘭的純潔性」、「反對任何形式的偶像」之名「滅佛」,炸毀巴米揚大佛。他說,塔利班行為被國際社會視為重大罪行,無視歷史、無視文化,缺乏容忍精神,輕視人類情感,甚至也違背了部分伊斯蘭禮法。「說的多麼純粹崇高,其實就是為所欲為的權勢暴力。」滿志剛強調,20年之後,距離巴米揚數千公里之外的一個西太平洋海島上,也有一群「塔綠班」,簡直就是當年塔利班的翻版,前朝留下的銅像,看著不順眼就想拆。滿志剛說,塔利班口號是「破除偶像崇拜」,「塔綠班」的口號是「消除威權象徵」。他諷刺,什麼歷史、什麼情感,都不入「塔綠班」的眼,非我族類,就該反省,就該轉型。
搜奇/黑死病14世紀橫掃歐洲 所向披靡蒙古鐵騎也難抵抗
黑死病在14世紀橫掃整個歐洲,當時的英格蘭蒙受慘痛疫情,甚至一度被稱為「大瘟疫」(Great Pestilence),在1348年至1349年間的18個月間,奪走英格蘭近半數人命,當時在全世界造成約7500萬人喪命,而歐洲中世紀更有30%至60%的人死於黑死病。黑死病的源頭主要為鼠類疾病,推測帶有跳蚤且受感染的齧齒類,這種傳染病由鼠疫病菌導致,病菌通過老鼠身上的蝨子傳播,人類感染後經由呼吸道產生的飛沫通過空氣在人群中傳播。1346至1353年的黑死病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鼠疫大爆發。(圖/翻攝自NBC Learn)鼠疫殺傷力極大,1346至1353年的黑死病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鼠疫大爆發,若以時間推算,加上黑死病認為是透過亞洲沙鼠,經由絲綢之路,才傳到歐洲的話,正好是蒙古帝國元朝時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他的蒙古鐵騎威震八方,開創版圖橫跨歐亞大陸,在蒙古帝國統一草原後,曾先後發動了3次大規模的西征,滅國無數,不過所向披靡的蒙古鐵騎也有吃鱉的時候。所向披靡的蒙古鐵騎也有吃鱉的時候,慘被黑死病困擾。(圖/達志/美聯社)成吉思汗死後,他一手建立的大蒙古國因為兒子們的勢力紛爭,劃分成了4大汗國,分別為元朝(又稱大汗汗國)、察合台汗國、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根據人類學家魏澤福在著作,《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創造者》中提到,1332年,此時的元朝突然陷入混亂、驚恐、痛苦。夏季已過了好一段時間,蒙古皇族還待在那裡,雖極力封鎖這危機不讓外界知道,但顯然的,元朝朝廷裡情勢極混亂,王朝存續岌岌可危。到底發生什麼事,史料的說法莫衷一是,但似乎大汗之位在短時間內頻頻易手,不是由兄弟接另一個兄弟的位,就是由兒子接父親的位,而暗殺、失蹤、離奇死亡之事時有所聞。14世紀的歐亞世界連成一體的蒙古道路和商隊,所運送的不只是絲綢和香料;也在不經意間成為黑死病的轉運站。(圖/達志/美聯社)整個元朝上下情勢混亂、動盪,但並非有外敵入侵,也不是有人造反,危及社稷。恐懼的根源是更為兇惡、更為莫測,原因竟是當時傳染度極高的瘟疫,人早上還健健康康,突然間發起高燒,不久又打起寒顫,且嘔吐、腹瀉;不久之前還體壯精力充沛的人,突然間就離奇病倒,在驚駭不已的家人面前,一步步走向死亡。黑死病(又稱為鼠疫桿菌)以跳蚤為宿主,跳蚤寄居在老鼠身上 。(圖/達志/美聯社)據說病源來自華南,而被蒙古戰士帶到北方,鼠疫桿菌以跳蚤為宿主,跳蚤寄居在老鼠身上,隨老鼠從南方所運出的食物或其他貢品,傳播出去。帶病原的跳蚤一抵達戈壁,很快就在旱獺地洞和為數眾多的齧齒類動物群落,找到舒適的新家,並自此留了下來,此病就以黑死病之名傳開。14世紀的歐亞世界連成一體的蒙古道路和商隊,所運送的不只是絲綢和香料;蒙古人為商人所開闢的道路、中途休息站,也在不經意間成為跳蚤的轉運站,進而成為鼠疫的傳播站。鼠疫藉著跳蚤從一個營地傳到另一個營地,從一村傳到另一村,從一城傳到另一城,由此大陸傳到彼大陸,未料這種原以為該消失的「現代黑死病」,就又在近代再次出現傳染!
搜奇/史上恐怖瘟疫 黑死病經由絲綢之路橫掃歐洲
新冠肺炎導致全球陷入恐慌,各國也傳出多起病例,在疫情初期爆發期間,曾是「抗疫優等生」的台灣,可說是國際間的防疫指標,不僅美國前衛生部部長的阿札爾(Alex Azar)曾來台取經,蔡政府甚至打出「Taiwan can help」的口號,捐贈多國醫療口罩。人類與瘟疫的戰鬥,在歷史上不是第一次了。(圖/達志/美聯社)去年疫情爆發後,蔡政府採取嚴格防堵的措施,禁止大陸人來台,動用地方警力追蹤入境隔離者的行蹤,對違反者施以重罰。由於台灣是海島,國際出入境的流量也遠低於香港和新加坡,加上民眾自覺意識強,技術上要防堵並不困難,因此跟冰島、紐西蘭等這些小地方一樣,很快就成為防疫的優等生。未料這次變種病毒來襲,台灣疫情爆發,新冠肺炎實際上是各國能力的一大檢驗,包括政府的決策、社會紀律與動員,以及醫療科技實力等。人們期盼疫苗和新藥,祈願疫情早日退去,關於人類與瘟疫的戰鬥,在歷史上不是第一次了,我們曾經比現在更絕望過,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黑死病(Black Death)。黑死病又稱為鼠疫,中世紀在歐洲爆發後,是人類歷史上造成死亡最嚴重的疫情。(圖/翻攝自NBC Learn)黑死病又稱為鼠疫,中世紀在歐洲爆發後,是人類歷史上造成死亡最嚴重的疫情,從1347年傳至歐洲後,前後400年間,當時在全世界造成約7500萬人喪命。早在公元541至542年,就曾出現類似黑死病的病徵,當時肆虐歐洲和中東地區,被稱為「查士丁尼大瘟疫」,從公元541年一直持續到約公元750年,當時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更稱「死亡事件已經遍及所有地方」,每天有千至上萬人喪命,此瘟疫也使君士坦丁堡40%的居民死亡。過去科學家一直認為,造成黑死病的罪魁禍首是黑老鼠,藉由跳蚤咬了患病老鼠後,再傳染至人類身上,但有研究卻推翻這個結論,根據挪威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教授斯坦司(Nils Stenseth),針對歷史上7711次黑死病爆發時的氣候狀況進行研究分析,想得知當時的氣候條件,是否有利於促成黑老鼠的大規模繁殖,從結果得知,黑死病爆發時,黑老鼠在數量上並無明顯增加,但卻發現,亞洲沙鼠在這時大量繁殖。以時間點來看,當時正值亞洲與歐洲貿易往來最頻繁的時期,絲綢之路貿易相當繁榮,因此也推斷,黑死病是透過亞洲沙鼠,經由絲綢之路,才傳到歐洲。這時中亞草原適逢發生鼠疫,患病的人不僅會連日高燒,且腋下、大腿內側還出現不明腫塊,到了後期更會變成黑紫色,不出3天便死亡。這場瘟疫傳播速度相當快,果然不久後,這場毀滅性的鼠疫隨即蔓延,登陸義大利的西西里與法國的馬賽,但也正因為如此,這場瘟疫透過傳播,席捲了大半個歐洲。
神秘古國遺址挖出「絕美女屍」!4000年未腐「鼻高眼深邃」眾人驚艷
史書中所記載的「樓蘭古國」於2004年被中國考古學家在戈壁沙漠中發現,除了遺址外,考古學家更是在墓葬坑內挖出一具「不腐女屍」,而這具保存完好的「女乾屍」經儀器檢測發現已距今4300年,五官輪廓卻都還清晰可見,科學家也運用特殊技術還原女屍生前容貌,結果令眾人超驚豔!「樓蘭古國」於4000多年前建造於戈壁沙漠地帶,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小國,也因位在西域的交通樞紐,所以商業貿易相當繁盛,但「樓蘭古國」卻在公元630年突然消失,一直到了2004年才被考古學家挖出,同時也挖出了一具「女乾屍」,這具女屍長期埋在環境乾燥的沙漠環境中,因此保存良好,五官輪廓、頭髮分線,甚至連表情都清晰可見。(圖/翻攝趣歷史qulishi)經考古學家觀察,發現女屍擁有高挺的鼻樑,且眼睛又大又深邃,不同於中原漢人,反而是和現今的高加索人種較相似。日本與中國的科學家也運用特殊技術,將女屍生前的容貌模擬製作成圖片,超高顏質讓眾人驚呼根本是「絕世美人」,甚至還有人將它稱為是世界最美的「驚世美屍」。
旺旺集團:從「一帶一路」中汲取全球化佈局動力
喜愛旺旺品牌的人,一定不會對「旺仔小饅頭」感到陌生。這款產品的暢銷得益於一個秘訣。泰國北部地方大面積單一種植龍眼樹,盛產高品質的純正龍眼蜜。旺旺集團與泰國龍眼蜜生產商直接合作,令旺仔小饅頭擁有獨特的龍眼香氣,從而贏得消費者的鍾愛。結下親密緣分的旺仔小饅頭和泰國龍眼蜜背後,是旺旺集團以大陸市場為支點,積極佈局「一帶一路」大市場的努力。作為擁有57年歷史的知名台資企業,旺旺集團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赴大陸投資設廠。創立至今34年的旺旺品牌,不僅站穩大陸市場,足跡更延伸至亞洲、北美洲、中南美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歐洲的59個國家和地區。中國發起「一帶一路」倡議,宣導開放包容、合作共贏、共商共建共用等理念,讓深耕大陸市場多年的旺旺集團發現了更多機遇。「一帶一路」倡議中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途徑並覆蓋目前經濟增長較好的南亞和非洲地區,這也是旺旺集團國際化戰略的拓展重點,旺旺集團生產研發群辦公室兼印尼項目總經理陳啟明說。陳啟明分析說,東南亞消費市場近年來大幅成長,並展現出強大的增長潛力。隨著「一帶一路」基建專案陸續落地,中國對非洲地區的技術和勞務輸出,也為包括休閒食品在內的快消品進入當地市場做了良好的鋪墊。借「一帶一路」東風,旺旺集團正加快在海外市場落子。據悉,集團投資7000萬美元在越南設立生產基地和貿易公司。目前工廠已在籌建之中,預計年內動工、2021年投產,年產值可達1.3億美元。設立于泰國、印尼和菲律賓的分公司也都在加緊籌備。這意味著旺旺旗下將有越來越多的產品沿著「一帶一路」進入沿線國家的消費市場。已經進入南非市場的旺旺雪餅、仙貝等,則會繼續拓展迦納、奈及利亞以及海上絲綢之路沿岸的埃及、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等國。在開拓消費市場的同時,旺旺集團也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豐富的物產資源中獲益。除了旺仔小饅頭和泰國龍眼蜜,旺旺旗下許多產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有著不淺的緣分。馬來西亞及印尼的棕櫚原油因具備穩定的使用特性而被旺旺選中,進口後經過油脂加工廠精煉,成為主打產品米果系列生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未來,旺旺集團還計畫不斷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拓銷售市場、並評估建廠利用好當地原物料資源開發新品,及解決勞動人口就業,逐步實現在地化。「一帶一路」倡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臺。對於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企業而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是機遇,也是責任。旺旺集團駐京辦首席代表林天良表示,旺旺集團將以大陸為支點,繼續佈局「一帶一路」,在助力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從中汲取動力推動自身的全球化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