絞痛
」 腹瀉 諾羅病毒 心肌梗塞 食物中毒 疾管署六月爆暈船28歲鮮肉教練…李易曾怒嗆:這不是我要的生活! 婚姻陷冰點原因曝
明星夫妻檔李易及六月結婚至今已逾10年,2人育有一對子女,組成幸福的四口之家,怎料如今六月竟被爆出,暈船色聊188公分、28歲的「奶狗滑雪教練」,且男方還是劈腿慣犯。事實上,李易、六月多年來屢爆婚變傳聞,甚至傳出「各玩各的」夫妻關係早已名存實亡,而夫妻倆過去在節目上的錄影片段也被曝光。根據《鏡週刊》爆料,六月之所以與該名滑雪教練搭上線,是因2018年間她與李易到馬爾地夫錄製《愛玩客》節目時,意外結識了該名鮮肉奶狗,2人不僅大膽聊色,六月甚至以「陪玩孩子」為由,聘請他為男保母,直接將人光明正大帶回家中,也因此在各種場合中,不時都能見到「男保母」與六月同框的身影。針對遭爆婚外情,六月經紀人今(18日)發聲回應,「小月前些日子心情不太好,有吃了安眠藥可能又加上喝一點酒,和朋友間嘴砲失了分寸,沒抓好分寸,相當不好意思。」然而,李易、六月先前在《康熙來了》節目中自爆,夫妻倆曾為育兒問題起爭執,六月當時透露,兒子幼時經常腸絞痛、吐瀉,只能以坐姿抱著入睡,但李易卻為此不耐煩,不僅將孩子抱還給六月,甚至脫口「這不是我要的生活!」六月一聽氣憤回嗆「小孩是你要生的,你怎麼可以這樣」,夫妻關係一度降到冰點。
快訊/高雄知名拉麵店疑「集體食物中毒」10多人受害!男大生狂拉7次急就醫
又爆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屏東一名男大學生近日前往高雄某知名拉麵店用餐後,沒想到竟腹痛「狂拉7次」連忙就醫,事後他查詢Google評論,發現當晚去用餐的另外11名顧客也出現同樣症狀,懷疑為集體食物中毒。該名男大學生在Dcard以「高雄知名拉麵店吃完腹瀉」為題發文,表示自己一直以來都相當愛吃該間拉麵店,怎料16日晚間他前往用餐後,17日凌晨肚子竟被痛醒,還狂跑廁所拉了7次。原PO透露,起初他並未懷疑是拉麵出問題,直到一查評論才驚覺,原來當天有多名顧客出現同樣症狀,讓他不禁質疑恐是集體食物中毒,「假如有這麼多人反應,那這樣是不是代表真的有什麼問題呢?」從Google評論可見,不少民眾紛紛留言控訴,「12/16晚上7點多吃完後面無再進食,12/17早上絞痛痛醒,連拉了三四次肚子,好吃歸好吃,但感覺怪怪的」、「高雄最好吃,但我吃了真的爆拉,希望店家真的要注重此事」、「最近連兩次吃完肚子不舒服,請加油」、「12/16晚上用餐,凌晨痛醒拉肚子,你們的麵真的很好吃,之前去用餐幾次都沒問題,希望盡快檢討改善」、「雖然湯頭味道跟麵條口感真的很喜歡!但是17號早上睡醒跟先生兩個人都肚子絞痛跑廁所拉肚子好幾次,希望可以重視這個問題!」對此,高雄市衛生局獲報後,今(18日)已派員前往現場稽查,詳細事發原因仍待進一步調查釐清。
很多人心梗前不會胸悶或絞痛!「這些症狀」反而要注意 醫曝好發8時間
隨著寒流來襲,中醫師王大元也提醒,心肌梗塞往往來得又急又快、無聲無息,很多人在心肌梗塞前其實不會胸悶或絞痛,反而會以其它部位的疼痛表現,因此常常被忽略。他為此也整理出心肌梗塞的好發8時間,其中包括「日夜溫差大、上午時段、劇烈運動、房事過後、排便用力等」,特別是高危險族群務必須提高警覺。中醫師王大元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心肌梗塞主要是供應心肌的冠狀動脈受到阻塞,一開始可能心血管輕微阻塞毫無症狀而不自知。冠狀動脈阻塞多是因為動脈粥狀硬化,由於脂肪斑塊堆積在血管內壁,使血管壁愈發狹窄,有時斑塊可能會不穩定而破裂,引發血栓導致心肌阻塞,天氣嚴寒更容易誘發栓塞。王大元續稱,很多人在心肌梗塞前其實不會胸悶或絞痛,反而是在1至2個月前曾有過肩膀、背部、下巴或胃的輻射性疼痛,此時胃痛很容易被誤認為胃食道逆流的火燒心,這些症狀通常不嚴重,但就是有一種說不上來的不適感,因此很容易被忽略,其他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噁心、頭暈、冒冷汗或倦怠」,女性較容易出現無症狀的心肌梗塞。至於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王大元提醒,通常是在「日夜溫差大、上午時段、秋冬季節、劇烈運動、房事過後、喝酒抽煙、壓力太大或排便用力時」,因為增加心臟負荷使得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不足,導致心肌梗塞急性發作。症狀若持續5分鐘或休息後反而症狀加重,必須懷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應盡快送醫檢查。此外曾患有心血管疾病、三高、肥胖、菸酒史和停經婦女也都是高危險族群。王大元補充,西醫預防和治療方式包括開立溶解血栓和增加血流的藥物(如硝化甘油或阿斯匹靈),亦可藉由手術和置入支架改善。中醫以保養心氣為主,屬於「厥心痛」和「胸痹」之範疇,其中藥物像是桂枝人蔘湯(理中湯加桂枝)、枳實薤白桂枝湯和瓜蔞薤白半夏湯等可用來預防心臟梗塞,平日亦可按壓內關穴保養,減少高油高糖高鹽的料理和注意保暖更是不二法門。
中山美穗因心肌梗塞昏迷浴缸溺斃 醫師示警:出現「7種症狀」盡速就醫
日本知名女星中山美穗6日傳出猝死消息,震驚各界。據日媒報導,中山美穗死因初判為因熱休克引起的心肌梗塞,導致她昏迷在浴缸內不幸溺斃。有急診醫師指出,民眾若發現自己身體出現「7種症狀」,就有很高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請務必盡快就醫檢查。健康科醫師則表示,想遠離心肌梗塞,平常就該做好「5種」護心工作。此前,衛福部金門醫院急診科主任戴克穎曾表示,心臟所需的氧氣主要靠三條分枝的冠狀動脈供給,而「心肌梗塞」則是指冠狀動脈血管阻塞,使供應心臟肌肉的血液和氧氣中斷,造成心肌受損甚至壞死。當心臟收縮功能變差,就會造成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之變化,嚴重時甚至會有昏迷、休克、猝死的可能。戴克穎指出,心肌梗塞前往往有7大症狀:一、胸痛或胸悶:左胸和胸口正中心悶、痛,自覺心臟受到擠壓,有壓迫或燒灼感,且反覆發生。二、呼吸不順暢、會喘:平時走路、上下樓梯都不會感到喘,最近卻開始覺得喘。三、心絞痛,發作時可能有胸痛或在胸部中心會有像重物壓迫及呼吸困難的感覺。四、上腹痛:心肌梗塞導致的上腹痛,很容易與一般腸胃不適混淆,因此容易被輕忽;若是心肌梗塞高危族群者,若有相關症狀更須謹慎。五、冒冷汗。六、頭暈。七、噁心、嘔吐。戴克穎強調,其實民眾若發現自己有心肌梗塞可能也不要太過於驚慌,只要經由專業醫師依據個人詳細病史,並藉由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臟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等檢查,進行早期診斷,提早投藥控制,以及進行心血管繞道手術,就能有效預防悲劇發生。另據《HEHO健康》報導,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內科部主任蔡聰聰醫師說明,預防勝於治療是不變的道理,與其發生症狀時慌張的手足無措,一定要平常做好護心工作。想遠離心肌梗塞有以下5大招:一、健康飲食:重油、重鹹、高糖的飲食,除了造成肥胖,也會使血管裡的油脂增加、堆積,害血管壁越來越窄,最後形成血栓。建議民眾平常就要多選擇好油、拒絕攝入反式脂肪,並攝取足夠水分,讓血管保持暢通。二、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因此透過積極治療來控制病情,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三、規律運動:重訓、有氧運動都能有效減少內臟脂肪,並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心肺功能,進而達到保護心血管的效果。但蔡聰聰醫師提醒,平常沒有運動習慣者,或心臟不適者不宜突然進行劇烈運動,否則會對心臟造成很大的負擔,應該循序漸進的運動。四、注意保暖:天冷時,特別是早上剛睡醒,交感神經活動旺盛,血管比平常更容易收縮,出現心肌梗塞機率更大。因此民眾早晨起床別急著起身,因為身體未甦醒,被窩外溫度又比較低,冒然起身可能導致心臟受到刺激、負荷不了。五、戒菸拒菸:蔡聰聰醫師指出,菸品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讓血液變得黏稠,並且加快動脈硬化,當血管缺乏彈性、血液又難流通的時候,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自然會增加。
基隆男打2種疫苗「5hr後出現不適」 胸痛吐白沫倒地不治…衛生局說話了
基隆一名59歲陳姓男子,本月17日到信義區衛生所,接種流感和新冠肺炎疫苗,不料過了5小時胸口劇痛且口吐白沫,倒臥客廳失去意識,送醫搶救後仍宣告不治。家屬質疑死因和疫苗有關,檢察官和法醫今(19日)進行刑事相驗,下周將安排解剖,衛生局也表示會持續關懷後續審議進度。陳男17日上午10時許到基隆信義衛生所打新冠及流感疫苗,隨後返家休息,當下皆無異狀,但是到了下午3時許,妻子發現他出現劇烈胸痛、口吐白沫倒地,立刻通知救護單位,救護人員在3時15分到場將陳男送醫急救,但4時17分宣告死亡,家屬想確認死因是否為施打疫苗所致,報請刑事相驗。據了解,陳男有尿酸、第二型糖尿病(無併發症)及慢性腎炎病史,今天上午11時15分許經檢察官與法醫刑事相驗完畢,大體暫冰存待下周一安排解剖。衛生局長張賢政指出,陳男死因是否和施打疫苗有關,仍待司法解剖、以及後續疾管署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釐清;警察局及衛生局已於昨(18日)協助家屬啟動司法相驗申請,及送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的病歷資料調閱,衛生局將持續關懷家屬,及關心後續審議進度。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疾管署尚未收到該案的疫苗不良事件、疫苗受害救濟申請,若收到會全力協助。同時也提到,接種疫苗後1小時發生心絞痛,並非疾管署認定和疫苗直接相關可能副作用,但基隆當地回報會討論解剖,對後續調查、釐清病因會較有幫助。
胸悶易喘恐是心臟瓣膜生病! 主動脈瓣狹窄如何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潘昱僑報導】一位85歲長者平日規律運動,但心絞痛與呼吸喘的狀況逐漸變嚴重,照心臟超音波竟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且合併冠狀動脈狹窄,若不治療恐有生命危險!林口長庚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為患者進行經導管瓣膜置換(TAVI)與心導管手術,一次就將兩種狀況處理好,讓患者能重新上場揮舞球拍!雖然導管瓣膜動輒上百萬,但健保可有條件給付等4+1種特定風險族群,大幅減少經濟負擔。心臟大門無法正常打開 3大警訊要當心主動脈瓣膜是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的「門」,通常由3片瓣膜組成,是控制血流方向的重要關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有如門片無法正常打開,心臟需要更費力才能把血液輸出去,常見原因為老化,好發於70-80歲以上的民眾;另一原因是先天異常,患者僅有2個瓣葉,較一般人少1個,50-60歲就會發生早發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狀況。提醒民眾,若出現「走路易喘」、「頭暈目眩」、「胸悶胸痛」3個警訊,恐危及生命,應積極治療。國際標準治療方針 外科開胸長期效果佳針對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說明,3大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外科開胸手術與經導管療法。開胸手術經證實有效且可提供穩定的長期效果。手術方式是切除老舊主動脈瓣膜,縫合新的人工瓣膜。雖然須裝人工心肺機、暫時停止心臟功能實施手術,但手術視野廣,適合年輕或伴隨多種心臟問題(如血管阻塞、冠狀動脈狹窄或二尖瓣問題等)的患者,一次打通心臟門戶。 藥物治療:幫助緩解不適症狀。 標準開胸手術:適合伴隨多種心臟問題的患者,穩定耐用。 經導管瓣膜置換:適合高齡或高風險族群,微創恢復快。至於人工瓣膜要如何挑選呢?陳紹緯表示,金屬瓣膜耐用度高,牛、豬製成的生物瓣膜產生血栓機會較低,因此不用吃抗凝血劑,患者可依個人需求選擇。長者高風險怎麼辦? 經導管微創傷口小不過,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多為70-80歲以上的年長者,而且常合併其他疾病,進行開胸手術需要暫時停止心臟,對於年長者負擔較大。好在另一種「經導管療法」,由內外科醫師共同合作,為高齡患者克服了治療風險。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解說,經導管療法最大的特色是不需要插管麻醉,從靜脈注射麻醉藥物即可進行。傷口小不用縫合,只要簡單止血即可完成,恢復時間非常的快速,不少患者即使是90歲高齡,中午治療、下午就可以正常進食,2、3天後就可以下床自由活動。經導管療法流程:從病患的鼠蹊部做股動脈穿刺,植入導引鞘管,將帶有人工瓣膜的導管引入血管內。從股動脈一路沿著主動脈,進到退化瓣膜所在的位置。經由影像定位,把瓣膜擴張,退化的瓣膜推在外側,新的瓣膜取代舊瓣膜。4+1條件健保給付! 團隊擬定治療策略然而,經導管置換瓣膜動輒上百萬,讓許多患者與家屬卻步。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表示,目前健保可給付4+1條件置換瓣膜: 4點必要條件:心衰竭症狀達到2~4級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至少2位心臟外科醫師判定進行開胸手術風險過高病人有1年以上的術後存活率另具備以下條件之一:無法接受開刀手術或開刀風險性過高有以下情形之一者:曾接受心臟手術,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嚴重主動脈鈣化,胸腔燒灼後遺症,曾接受過縱膈腔放射治療,嚴重結構組織疾病,導致不能進行手術,肝硬化及肺功能不全者。符合以上規定者,即可申請健保之給付。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共病多、病情複雜,手術風險也提高。謝宜璋表示,對於高齡患者,侵入性低的治療為優先考量。每位患者病情不盡相同,心臟內外科醫師會在手術前召開聯合會議,擬定對患者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手術也會由內外科醫師一起執行,確保患者的安全。長庚醫院的團隊合作模式越來越成熟,期許未來為國人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持續提升台灣的醫療水準,跟世界接軌。
六旬男不斷出現腦中風症狀!檢查竟是「重度動脈硬化」 AI輔助治療手術成功
64歲姜先生因反覆出現腦中風症狀,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有頸動脈狹窄,轉介到奇美醫院心臟內科門診,進一步檢查後建議進行心導管介入手術。然而,手術時發現姜先生左前降支動脈硬化嚴重,為確保安全,心導管先處理另一條血管,並安排藥物治療。一個月後,心臟內科團隊運用先進AI影像導航系統,結合震波氣球擴張術解決嚴重鈣化及狹窄處,成功並安全地完成支架放置。姜先生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回歸正常生活。心臟病為全球與台灣死亡之首 治療以藥物及調整生活型態為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數據,2023年心臟病位居全球死亡率第一,致死亡人數約890萬人;同年臺灣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心臟病死亡人數為23,424人,佔總死亡人數的11.4%,即每十個人就有一人是死於心臟病。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洪俊聲說明,目前心臟病以藥物治療及生活型態介入為主,對於嚴重鈣化的冠狀動脈,若是無法使用氣球順利擴張,往往無法放置支架,或支架因為沒有得到適當的擴張而增加中長期再發病率或支架再狹窄率的風險。這類病人大都只能接受傳統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但對於高齡、多重慢性病及體弱的病人來說,開刀風險較高。AI影像合併旋磨系統或震波氣球 有效安全解決血管鈣化洪俊聲醫師指出,血管內影像如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AI影像技術可提供極高分辨率的冠狀動脈內部結構圖像,以精確地識別,評估及定位,提高診斷及治療的準確性。此外,旋磨系統利用高速旋轉的鑽頭有效打碎鈣化沉積物,使其更加容易被移除,但有一定的風險,如血管破裂等;而震波氣球則通過釋放高能量的聲波,將鈣化組織粉碎,從而把鈣化狹窄的血管得到充分的擴張。兩者利用血管內AI影像導航系統,可有效安全地解決嚴重鈣化血管。洪俊聲醫師表示,結合先進技術於治療上,可改善病人的冠狀動脈血流與心絞痛症狀,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不僅提高手術成功率,更減少手術併發症的發生率。
常被誤認腸躁症 醫揭「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嚴重肚破腸流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種消化道的慢性發炎疾病,初期常被誤認為腸躁症,若是和壓力有關的腸躁症,通常發生在白天或有壓力時疼痛,飯後往往會肚子絞痛想排便,排便後就會緩解,但若出現其他相關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必須進一步接受檢查。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醫師說明,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分成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好發在學生、上班族等20至40歲青壯年,常見臨床症狀包含腹瀉、腹痛、血便、黏液便、貧血以及體重減輕其中潰瘍性結腸炎以腹瀉、黏液便、血便為主,克隆氏症則以右下腹疼痛為主要表現。該疾病是患者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腸道,引起嚴重腹痛、血便,有部分人腸道狹窄、穿孔、阻塞,甚至「肚破腸流」,瘻管導致肚皮、生殖器官滲出糞便,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疾病初期常被當成急性腸胃炎或大腸急躁症合併痔瘡出血,長期若沒妥善控制,會增加急診、住院、手術切腸、甚至腸癌風險。由於該疾病成因複雜,目前研究顯示和基因、西化飲食、食品添加物、環境污染和腸道菌叢改變有關。李柏賢指出,雖然過去西方國家IBD盛行率高,但近年亞洲國家發生率急遽上升,推測是飲食型態轉向西化以及食品添加物改變腸道微菌叢。
五旬婦吃鍋後嚴重腹痛!還蔓延到後背 檢查竟是「膽結石阻塞」作祟!
56歲黃阿姨嗜吃麻辣鍋及炸物,日前她與友人嗑完火鍋返家後,突然感覺右上腹隱隱疼痛,原本以為休息就會好轉,不料疼痛從右上腹脹痛、抽痛,甚至已傳達到胃部及後背部,逐漸延伸到右邊肩膀,也出現發燒、白血球異常升高症狀,只好趕緊掛急診,檢查結果竟是膽結石阻塞膽囊,引發急性膽囊發炎。她只好聽從醫師建議先採取禁食、抗生素治療,待急性期過後擇期安排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降低日後再發生機率。膽結石好發年紀大、女性、肥胖者 平時症狀無法察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毛士豪表示,膽結石是一種常見消化系統疾病,指的是膽囊或膽道內形成固體物質的結石。根據統計,膽結石的高風險族群以年紀大、女性、肥胖、高膽固醇飲食、快速減重者等居多,但有結石的人不一定產生症狀,端看結石大小及位置是否足以造成併發症,因此許多民眾平時可能根本無法察覺。反覆收縮性疼痛 嚴重恐誘發急性膽囊發炎毛士豪解釋,因膽囊收縮時,若膽結石會堵住膽囊出口,導致膽汁沒辦法順利排出,引起典型的右上腹痛,這種疼痛經常在進食後出現,尤其是攝取高脂肪食物後,患者會感覺反覆性且收縮性疼痛,甚至是劇烈的膽絞痛,有時也會伴隨噁心及嘔吐,萬一時間拉長,造成膽汁滯留,就可能會引發急性膽囊發炎。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傷口小、恢復快 如有症狀切勿拖延毛士豪強調,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僅需在腹部切開三至四個1~2公分的小傷口,然後以特殊器械在放大電視畫面下摘除膽囊,術後傷口疼痛輕微、傷口小、感染機會低,且有住院天數短、恢復快等優點,對患者負擔較小。毛士豪提醒,膽結石手術有多種治療方案,術前務必與醫師溝通,多數病患會在術後半年恢復正常,未來需避免吃高油脂的食物,以免引起腹瀉、腸胃不適,平常也建議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多吃膳食纖維幫助消化,減少膽囊負擔。
中年男腰背痛!以為是結石復發 檢查竟在腹部發現「8公分主動脈瘤」
55歲高先生過去有腎結石病史,日前出現腰背痛,以為是結石復發,到醫院做影像檢查卻發現是腹部一顆8公分大的腹主動脈瘤在作怪。因為高先生年紀相對年輕,起初建議選擇傳統的開腹手術將主動脈換成人工血管,但卻在急診發生心絞痛。爲避免併發心肌梗塞,醫師以微創手術替病人置放難度較高且臨床較少使用的T分枝主動脈支架,再於術後十四天執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同時解除主動脈瘤破裂和心肌梗塞的危機。腹主動脈瘤初期無症狀 破裂後的未手術死亡率達100%主動脈是供應人體血流的主要大血管,依部位可分為胸主動脈跟腹主動脈,當血管壁因疾病或老化退化變形、變薄或膨出,就會形成主動脈瘤。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楊凱文醫師指出,男性的發生率是女性的四至五倍,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大於65歲的男性約有5-8%的人有腹主動脈瘤,其餘則是好發在抽菸、三高控制不良、其他心血管疾病或家族史的人。腹主動脈瘤除非是大到壓迫其他器官組織,或是已經破裂和即將破裂才會出現症狀,且症狀皆不明確,從肚子痛、腰痛、鼠蹊部痛到大腿痛都有可能,因此容易跟類似疾病混淆而延遲診斷。若是破裂則會大出血,此時未手術的死亡率將高達100%,即便手術死亡率也高達50%,可以說是人體的隱形炸彈。這些情況需須積極治療 多以支架置放治療為主根據國際治療準則,女性5公分以上的腹主動脈瘤或男性5.5公分以上就必須積極治療,以免增加破裂風險。目前腹主動脈瘤多以傷口小、治療跟恢復速度快的支架置放為主流治療方式,但僅限於離附近重要血管間尚有一段距離的腹主動脈瘤。T分枝主動脈支架非新技術,特點是上面有許多孔洞,不會擋住重要血流,但因置放過程相對複雜且傳統主動脈支架和傳統手術同時無法施行的案例不多,所以臨床實際使用此技術的案例較少。動脈瘤是心血管疾病之一 控制三高與戒菸遠離疾病風險楊凱文醫師提醒民眾,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都相同,高危險族群建議戒菸並將三高控制好,若曾在檢查中發現動脈瘤,務必定期回診追蹤確認是否變大,及早發現與治療。
上周近13萬人腹瀉!醫曝濕紙巾擦沒用 最有效方法是這個
疾病管制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仍未趨緩,且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呈上升趨勢,籲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降低疫情傳播風險。對此,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酒精對諾羅病毒不佳,所以用濕紙巾擦拭、酒精乾洗手等沒有用。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9,536人次,較前一周12萬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近5周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周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餐飲旅宿場所等大規模腹瀉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備餐環境及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且食物應注意保存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且須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蛋、肉類及魚貝類等),以預防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傳播。感染科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向《ETtoday新聞雲》表示,酒精對諾羅病毒不佳,所以用濕紙巾擦拭、酒精乾洗手等沒有用,還是要用肥皂濕洗手。至於何時手部清潔,黃高彬直言,多數人認為「飯前便後」,但應該要擴增為「飯前飯後,便前便後」等4個時間點。另外,中秋節將至,許多人都會舉辦烤肉活動。黃高彬提醒,諾羅主要和海鮮、飲水污染有關,民眾吃海鮮一定要煮熟。
近13萬人上周腹瀉急診就醫! 腸病毒上周亦破1.4萬就診「創5年新高」
疾病管制署於3日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仍未趨緩,且腹瀉群聚通報案件呈上升趨勢,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達近13萬人次,較前一周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2023年同期,近5周整體呈上升趨勢。疾管署亦表示,8月25日至8月31日腸病毒急診就診計14萬人次,較前一周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5週(8月25日至3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9,536人次,較前一週127,876 人次略升1.3%,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2023)年同期,近5週整體而言呈上升趨勢;另全國近四週(第32至35週)共接獲98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48起,以檢出諾羅病毒(29件,占60.4%)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14件,占29.2%)。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而細菌性病原有增加的趨勢,檢出病原以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細菌性腸胃炎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症狀可持續1至10天,病程長短取決於所感染的病原種類及個人的免疫力,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疾管署強調,病毒與細菌性腸胃炎感染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且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此外,餐飲、團膳業者應落實備餐環境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尤其是廚工)衛生及健康情形,如出現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症狀請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疾管署亦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高於流行閾值,隨著開學季到來,學童間密切互動頻繁,使得腸病毒更易於校園間傳播,且可能成為社區及家庭之間疾病傳播的管道,增加群聚風險。籲請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加強教導學童落實「濕、搓、沖、捧、擦」正確勤洗手,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及定期清潔與重點消毒,確保學童健康。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8月25日至8月31日門急診就診計14,279人次,較前一週13,946人次略升2.4%,近期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處流行期且高於過去4年同期;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克沙奇A10型次之,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近期未檢出,D68型則為零星檢出,惟感染個案均為輕症。而2024年累計5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3例及克沙奇A10型2例,其中4例為未滿1歲幼童;本周各級學校已陸續開學,須注意學童間互動將增加腸病毒群聚與疫情傳播風險,呼籲民眾留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今年腸病毒「病例異常」 台大醫示警開學慎防6大傳染疾病
今(30日)是全國中小學開學日,感染科專家、台大醫師黃立民也提醒,開學後預期有6種疾病將會增多,其中腸病毒尤為棘手,因為今年的疫情趨勢「非常異常」。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也要注意腸胃炎威脅。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近期兒科因腸病毒就診的病例增加,「情況相當異常」,因為過往腸病毒會在暑假期間脫離流行,直到開學以後才又有一小波疫情,沒想到今年卻反常。黃立民指出,隨著開學病例數可能會進一步增加,且目前已經出現重症病例,尚不確定是病毒變異變強,還是民眾抵抗力下降所致。黃立民也提醒,腸病毒容易變異,若病毒不斷重組,可能會變得更強,而經歷新冠疫情後,民眾的免疫反應也有可能減弱。黃立民強調,預防腸病毒的最有效方法是徹底做好手部衛生。黃立民說明,學校和家長應加強教育學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落實勤洗手,生病時應在家休息。學校方面則應加強環境消毒,並考慮在教室內放置紫外線消毒設備,以降低傳染風險。此外,黃立民示警,還有呼吸道傳染疾病要注意,像是新冠、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黴漿菌,且接近中秋節,要注意腸胃炎威脅。疾管署指出,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隨著暑假進入尾聲,本週校園開學,尤須注意學童間的密切互動將增加腸病毒傳播風險,也可能增加家庭及社區群聚感染的機會。疾管署表示,近期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歷年資料顯示,腹瀉群聚場所以學校、餐飲旅宿業為主。開學後也請民眾留意飲食及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除了儘速就醫外也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以避免病毒傳播提升疫情風險。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第34週(8月18日至24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2萬589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3.27%,近4週呈上升趨勢,高於2019至2022年同期,惟低於去年同期;另全國近4週(第31至34週)共接獲79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高於2019至2023年同期通報數,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37起,以檢出諾羅病毒(56.8%)為多,其次為腸炎弧菌(32.4%)。疾管署說明,近期腹瀉群聚案件檢出病原以諾羅病毒為多。諾羅病毒潛伏期約24-48小時,食用受諾羅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而感染,常造成校園大規模群聚事件。疾管署呼籲,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食物調理過程應符合衛生條件、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以預防病毒性腸胃炎傳播。疾管署強調,諾羅病毒傳染力強,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發燒等,小於5歲的幼兒、老人及免疫力較差者症狀會較嚴重。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並注意正確洗手,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
空服員高薪又體面!過來人揭「殘酷內幕」 連裹屍袋都要會
暑假期間國際旅遊盛行,有許多人都會羨慕外表光鮮亮麗的空服員,不僅薪資相當優渥,還可以到處去國外旅遊,算是份非常體面的工作。不過,近日卻有1名空服員分享自己受訓期間的各種考試及測驗,就連「裹屍袋」也要學會如何使用,更不要說後續更高壓的工作內容,直呼這行業「根本就是包裝的光鮮亮麗。」有空服員近日在Dcard以「空服員你可能不知道的一面」為題發文透露,他現職外商航空、應屆畢業生考上,在真正踏入這工作之前,朋友都會說,這行業不過是高級空中服務員,實際錄取、通過受訓後「才發現根本就是包裝的光鮮亮麗。」原PO解釋,光是受訓期間就有一籮筐「外界不知道空服員須具備的能力」,包括600多頁的安全手冊要讀,「這還只是安全的說明、職業操作安全、服務流程⋯⋯各式各樣的超厚主題書,等著你讀」,還要敢跳進很深的游泳池、以及兩三層樓高的滑梯,「你不跳的話,等著被fail吧。」此外,要清楚了解基本護理知識,「面對燒傷、牙痛、肚子痛,辨別多種不同方式的心臟不舒適:心絞痛、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跳終止⋯⋯每一種疾病,有不同護理方式,請不要搞錯,這都會考」。不僅如此,空服員更要學習如何使用手銬、如何制服他人,並背好每1台機型、每1種燈號的顏色與含義,就連「裹屍袋」也都要知道如何使用。不過上述這些只是受訓而已,進入正式的空服員工作後,原PO透露,空服員還要能忍受上下班時間非常不固定,凌晨或深夜都有可能,甚至無法排假、劃休,無時無刻都要「Stand by」的規定更是難熬,要整裝穿好制服、綁好頭髮並噴上一堆髮膠,隨時等公司電話,當然公司也可能不會叫你上班,但是那段時間就是不能跑出去玩,因為就算只是沒接到電話過2分後鐘回撥也一樣,都會被留下紀錄。然後每次上班要在起飛前1小時到公司進行安全題目小考,通過才能上班,「連續三次答錯,你今天不用飛了,等著到辦公室約談」。每次上班的工作位置、餐點提供、每個機場規定都不一樣,「你上班前請記得讀書,背今日餐點、今日工作動線、特別注意事項」;上班時間是從乘客起飛前1小時就要到公司,一直到飛機降落,送完每位乘客離開後1小時,中間休息不到半小時就要重新整裝接待新乘客,而且休息時間是站在工作區域吃飯或是搬鐵櫃子下來坐。面對如此高壓的工作內容,原PO也感嘆,他發現很多進來的同學一開始也是覺得可以到處旅遊、這職業名稱感覺不錯聽,身邊有些人還會調侃「看你到處一直玩之類的」, 但原PO表示,那些玩樂時間「根本是用生命力擠出來的。」貼文曝光後也引發網友熱議,「辛苦了,當空姐真的不簡單」、「會酸空服員的人就顯示了他們的眼界」、「空服員真的很厲害,光想到要面對一堆人類裡面可能還有猴子,就覺得很可怕」、「我當初也是很天真的同樣這樣想,但是真的熟悉後就跟服務員的工作一樣」、「原來空服員親切的笑容和從容自若的態度背後,有這樣驚人的努力」、「我覺得空服是很孤獨的職業,每當朋友、家人休假時我們都在上班,而且上班時每次碰面的人都不一樣,上班聊得很開心但之後都幾乎不怎麼見面,很難交到能交心好友。」也釣出空姐直呼,「終於有人說出我們的心聲!當別人說:你們最爽啦!到處飛、到處玩。我就問哪裡爽, 背後一堆心酸史好嗎!就算開票要去玩,也是要stand by啊!畢竟我們是拿ID的乞丐票啊!這班沒空位,就是要候補下一班,不然就是搭別家。唯一,真的唯一小確幸是我們在外站確實可以因為短暫停留而出去見識外面的世界。」
星巴克喝到最後「吐出大蒼蠅」!肚破噴蛆 她崩潰手抖
台中一名消費者日前到中清路某間星巴克購買飲料,結果喝到最後覺得口感怪怪的,吐出發現竟是一隻大蒼蠅,旁邊還有死掉的蛆,讓她噁心到連講話都在發抖。對此,台中市食安處表示,將前往稽查。原PO驚恐地說,「最後喝一口,我喝到這個東西,我沒猜錯這應該是蒼蠅,我到現在手都還在抖,真的很可怕。」據了解,原PO到台中市中清路某間星巴克購買一杯「冰芝麻抹茶那堤」,結果喝到後面覺得有異物,吐出來一看竟是蒼蠅。檢視影片,是一隻超級大隻的蒼蠅,且肚皮已經破了,旁邊還有數隻已經死亡的蛆,看起來相當噁心,令人反胃。對此,台中市食安處表示,將前往稽查,如有發現缺失,複查未改善依法可處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急診室主任陳莉瑋則向媒體表示,倘若民眾在飲食裡面,誤食到昆蟲或是蒼蠅等微小動物,最擔心是病原體的部分,食物部分來講會造成腸胃發炎狀況,噁心嘔吐、腹部絞痛、拉肚子等狀況。她指出,不用擔心蒼蠅會在腸胃道孵化,造成活體在腸胃道內繁衍,不過在攝取食物時,也要儘量注意來路不明的異物等,若發生有狀況,也可以就醫尋求醫療協助。
日溫泉勝地爆大規模食物中毒 天然泉水疑遭「諾羅病毒」汙染
日本九州大分縣「由布院」地區,是頗受海內外旅客喜愛的溫泉勝地。不過該地一家名為「黑嶽莊」的旅店,近日發生嚴重的諾羅病毒集體中毒事件,有458人遭到諾羅病毒的感染而身體不適。目前當地政府已經勒令該旅館停業,避免疫情進一步擴大。據日媒《讀賣新聞》報導,「黑嶽莊」是一間主打天然碳酸泉的旅店,但從8月3日到12日期間,有191組客人,共計506人造訪了黑嶽莊,其中有來自18個不同地區、共458名旅客事後出現發燒、嘔吐等不適症狀,其中有2名旅客因為反應嚴重,一度被送醫急救,不過現在已經康復出院。大分縣政府調查發現,從顧客及服務人員的檢體中驗出諾羅病毒,引此最初認定可能是旅店提供的膳食有問題,然而由於部分出現症狀的民眾並未在旅店進食,只是飲用了旅店內的泉水卻也出現症狀,因此懷疑泉水也可能遭到汙染,呼籲民眾切勿生飲此處的泉水以防染病。大分縣政府在接獲通報後,已勒令黑嶽莊8月13日至15日停業三天徹底清消,不過到了8月16日,黑嶽莊仍自主停業。諾羅病毒(Norovirus)是一種可感染人類引起腸胃道發炎的病毒,患者症狀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絞痛,也可能合併發燒、寒顫、倦怠、頭痛及肌肉酸痛,症狀通常會持續1至2天,之後就會逐漸痊癒。諾羅病毒的感染途徑包含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體,再碰觸嘴、鼻或眼睛黏膜傳染、與病人密切接觸、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等。
朋友恐影響壽命 專家示警:社會健康降低慢性病風險
許多人希望通過養生來延長壽命,減少疾病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而除了通過飲食調理、適當運動和心理調適等方式增強免疫力,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以外,根據研究顯示,其實朋友也關乎到自己壽命的長短。根據《BBC》的報導,社交網路可能會像運動習慣一樣影響健康,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人際關係狀況,研究顯示,擁有良好社交網路的人比感到孤立的人健康得多,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成立了一個新的社會聯繫委員會,並將其列為「全球健康優先事項」。雖然將身體健康與人際關係強度聯繫起來可能令人懷疑,但報導指出,這幾十年來醫學界對「生物心理社會」健康模式的理解不斷加深。這門學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初,當時加州公共衛生部的萊斯特·布雷斯洛(Lester Breslow)啟動了一個項目,旨在找出可延長壽命的習慣和行為。他從阿拉米達縣招募了近7千名參與者,通過問卷調查詳細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並追蹤他們的健康狀況。布雷斯洛的團隊在十年內確定了許多對健康至關重要的因素:不吸煙、適量飲酒、每晚七至八小時睡眠、鍛煉、避免吃零食、維持適度體重、吃早餐,這些結果現在是大多數公共衛生指南的基礎。然而到了1979年,布雷斯洛的同事麗莎·伯克曼(Lisa Berkman)和S·倫納德·賽姆(S Leonard Syme)發現了第八個影響壽命的因素「社會關係」,擁有最多聯繫人死亡可能性是擁有較少聯繫人的一半,即使考慮了社會經濟地位和健康狀況,以及吸煙、運動和飲食等因素,結果依然顯著,且研究顯示,各種關係都很重要,但某些關係更具保護作用。與配偶和親密朋友的聯繫提供了最大的保護,即使是教堂或保齡球俱樂部的普通熟人也有助於延長壽命。這一說法最初在公共衛生指南中被忽略,因為科學家習慣於將身體視為一種與精神狀態和社會環境無關的機器,然而廣泛的研究證實,社會聯繫和孤獨會影響對多種疾病的易感性。社會支持可以增強免疫系統,保護免受感染。在1990年代,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謝爾登·科恩(Sheldon Cohen)要求276名參與者詳細描述他們的社會關係,並進行感染測試,結果顯示,擁有廣泛社會關係的人感冒的風險顯著降低。此外,研究還發現,社會健康的提升還降低了罹患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的風險,根據英國老化研究發現,孤獨感得分較高的人未來十年患2型糖尿病的機率較高,且社會關係較強的人患阿茲海默症和其他癡呆症的風險也較低。最有力的證據是在心血管疾病,一個多年來追蹤數萬人健康狀況的研究強調了社會聯繫的重要性。孤獨會使心臟病發作、心絞痛或中風的風險增加約30%,這些研究表明,社交網路對健康和長壽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應該優先考慮人際關係的維護和發展。
不要再跟風跳「16蹲」了! 醫曝5下場:恐暈厥
近期台灣男團ENERGY帶起「16蹲」風潮,吸引了海內外的明星、粉絲紛紛模仿挑戰。然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民眾,如果沒有訓練核心肌群運動,這是非常傷膝蓋的動作,且短時間內的劇烈運動會導致5大症狀發生。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以「不要再亂16蹲了」為題發文指出,日常生活中的錯誤使用膝蓋,會不斷加劇膝關節損傷,而膝蓋是日常生活中承受巨大壓力的關節之一,蹲和跪是2個常見的動作,但卻可能對膝蓋造成傷害。醫師解釋,當你強烈蹲下時,你膝蓋承受的壓力,也可能是你站立時的16倍,據統計和平躺時的比較為,站立或行走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1至2倍;跑步、爬樓梯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4倍;打球、運動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6倍;快速蹲跪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8至16倍,而如果你蹲得太深,膝蓋的壓力會更大。因此在16蹲下,在快速蹲站、蹲站的過程中,你的韌帶、肌腱和肌肉都有可能受到很巨大的拉力和壓力。前提要把深蹲練好,並且保持膝關節周遭的一些韌帶和肌肉的健康有力。不僅如此,醫師表示,16蹲跳對於平時不經常運動的人,短時間內的劇烈運動會導致各類症狀發生:a.心血管負荷增加16連蹲跳包含下蹲、分腿、起立等動作,整個過程快速且極限,對心臟負荷較大。如果你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基礎,可能會引發心絞痛!b. 半月板和韌帶損傷蹲跳時,膝關節屈曲會擠壓內側半月板後角、前方髕股關節,容易引起半月板和髕股關節軟骨的損傷。過度運動還可能損傷髂股韌帶、膝內外側副韌帶、交叉韌帶等。c. 肌肉和頸椎損傷劇烈運動會引起肌肉纖維撕裂,導致肌肉酸痛不適。頻繁快速甩脖動作同樣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可能造成頸椎損傷。d. 暈厥風險從下蹲姿勢迅速站起,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暈、眼前發黑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暈厥。e. 16蹲跳包含了下蹲,分腿,起立,同時伴揮臂和甩脖等動作,整個過程都是快速而極限的,極具爆發性的全身運動,這對於運動者的核心肌群、腿部力量、各關節的穩定性、靈活性及整體的協調性等諸多方面有著很高的要求,如果盲目模仿,很容易受傷。且每天蹲超過2小時的人,患上中重度膝骨關節炎的風險,也將比普通人群增加2倍。最後,醫師建議,若要減少蹲下對關節的影響則可以:a. 加強核心肌肉核心肌肉的訓練有助於支撐膝關節、髖關節和腰關節。腹肌、背肌和臀部肌肉的強化可以減輕膝蓋的負擔。b. 適度運動運動有助於保持關節靈活性和肌肉強度。選擇適合的運動,例如游泳、騎自行車或瑜伽,可以減少對膝蓋的壓力。c. 控制體重過重會增加膝蓋的負擔,容易導致退化性關節疾病。保持健康的體重有助於減少膝蓋的風險。E. 如果你想嘗試這個動作,建議先從較低強度的訓練開始,逐漸提升肌肉力量和靈活性。同時,監測心率可以幫助評估運動強度,確保不過度運動。
麻油、樟腦、防蚊精油 醫提醒「這6物」別塗寶寶身上
兒科醫師傑登醫師,因為嬰兒神經系統和免疫力都在發育中,以前一些被認為很好的東西,現在發現對寶寶有害,如麻油和薄荷脹氣膏等6種物品。傑登醫師在臉書發文,「嬰兒神經系統和免疫力都還在發育中,有些以前認為很好的東西,後來被發現對寶寶可能有害。」6種不該往寶寶身上塗的東西:1.麻油2.薄荷脹氣膏3.樟腦4.大人的濕疹藥膏5.防蚊精油-檸檬桉油(PMD)6.酒精傑登醫師說,「古早時期麻油被認為是好東西,可以讓嬰兒皮膚保持滋潤並用在許多皮膚發炎上,但麻油可能造成嚴重過敏、阻塞毛孔問題,且若麻油保存不當遭到細菌汙染,塗在免疫力差的嬰兒皮膚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感染。寶寶皮膚有狀況時,建議選用有臨床驗證的嬰兒護膚品。」傑登醫師指出,「薄荷脹氣膏這東西以前很常被用在腸絞痛,但後來發現薄荷醇與類似物對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可能造成嬰幼兒過量使用引起呼吸停止、癲癇、意識混亂、痙攣。」傑登醫師表示,「樟腦常用作藥品、驅蟲劑或芳香劑使用,但樟腦會經黏膜與皮膚吸收並產生毒性,在兒童過量時容易引發嚴重的癲癇與痙攣,若是有蠶豆症更可能引發嚴重的溶血和黃疸,建議有寶寶的家中不要使用樟腦丸或樟腦製品。」傑登醫師提醒,濕疹藥膏大多都有類固醇,「類固醇強弱有分1-7等級,數字越小強度越高,成人一般會使用等級4以上較強效的類固醇,嬰幼兒皮膚薄吸收率高,通常會用等級5-7的弱效類固醇。使用成人類固醇藥膏雖然效果會非常卓越,但出現類固醇副作用的機會會大增,皮膚萎縮、免疫力下降等。」傑登醫師說,他說的防蚊精油不是其他香茅或薰衣草精油貼片,「我個人很喜歡PMD成分的防蚊液,PMD是唯一有科學實證防蚊效果的精油,效果很好與敵避(DEET)相當,且對環境友善,較不會傷害其他昆蟲以及汙染環境。但缺點是效果較短約2小時要補一次,且含有薄荷成分,建議至少2歲以上或3歲再使用較安全。」傑登醫師說,「因酒精擦在身上蒸發速度快,會有很明顯的涼感,在以前兒童發燒或中暑時很常拿來塗在身上,希望能快速幫助退燒。但塗上酒精後會造成局部微血管收縮,反而讓散熱變慢,而且大量酒精可經由皮膚或從口鼻吸入,導致兒童酒精中毒,出現精神不振、嘔吐、頭痛,甚至會出現代謝性酸中毒、癲癇、昏迷。」
預防低血壓的四方法 適量喝咖啡和規律運動
一般而言,年輕女性的低血壓不是低於80/50 mmHg的話,對身體健康沒有立即性的危害,不需要採取積極性的治療,只要改變生活習慣,病情即會漸漸緩解。血壓是維持全身血液循環的原動力,由心臟收縮力的強弱、血液量的多寡,以及血管壁的阻力,來決定血壓的高低;然而在年紀大的人身上,這些調節機轉的功能逐漸退化,就容易導致血壓過低。 低血壓的3個威脅 1.增加心臟病風險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嘉修指出,目前醫界認為,60歲過後開始低血壓,很可能與血管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有關,因為血管內皮功能逐漸退化,血管硬化程度越來越明顯,收縮壓逐年上升,舒張壓反而偏低,收縮壓很高約150~160 mmHg,舒張壓約40~50 mmHg,發生心血管疾病比例高出2~4倍。2.增加腦中風機率由於舒張壓是反應血管彈性,特別是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者,如果血壓偏低的話,代表血流量不足,容易發生暈倒、心絞痛、短暫缺血性腦中風。研究發現,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的落差越大,代表大動脈硬化越嚴重,腦中風的機率越高,當血管硬化、彈性差,血流從心臟衝出來時,血管無法以舒張或收縮來緩衝壓力,血流衝出的作用力大,反作用力也大,就會造成收縮壓偏高、舒張壓偏低,代表大血管硬化程度越厲害。3.增加失智症風險老年人容易出現姿勢性低血壓,也就是收縮壓在姿勢變化間,會大於20 mmHg,通常與調節血壓相關的神經系統退化有關,常會引起暈眩及跌倒。長期血壓偏低的患者,可能較容易感覺到疲倦、暈眩、情緒低落等症狀,有些憂鬱症或老年失智症等精神問題,也被認為和慢性低血壓有關。根據美國的研究發現,75歲以上老年人,舒張壓每降低10mmHg,日後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約20%,舒張壓太低與阿玆海默症的發生有明顯相關;老年人如果持續性低血壓達2年以上,未來發展成失智症的機率便提高為2.19倍,推測原因可能與持續性低血壓,造成長期腦部血流灌流不足有關。預防低血壓4方法夏天比較容易發生低血壓,臨床上,高達8成患者因低血壓就醫。張嘉修說明,夏季的氣溫比較高,血管容易擴張,血壓本來就會低一些,再加上天氣炎熱,身體容易流汗加速散失水分,血壓更容易偏低,如果又沒有補充適當的水分,就會造成低血壓的情形。1.補充足夠的水分天氣熱容易流汗,體內水分大量流失,平時記得補充水分,尤其運動後,更要攝取時夠的水分,以免發生脫水。2.適度攝取鹽分增加鹽分攝取可提高血壓,因為鹽分中的鈉,可以使水分滯留在血管中,讓血管的總液體量增加,血壓就上升了,建議低血壓的患者每天適量攝取約12克的食鹽,可改善低血壓的症狀。運動大量流汗後,低血壓者可喝運動飲料,補充鈉離子。3.規律運動養成運動習慣可以增加肌肉量及肌肉強度,肌肉收縮能使靜脈的血液回流,增加心臟輸出的血液量,穩定血壓進而改善低血壓症狀,同時調節自律神經、增強心血管功能,促進血流循環。4.適量攝取咖啡因咖啡因能幫助血管收縮,使血壓突然升高,對於低血壓患者,可以適當喝茶、咖啡,將血壓稍微拉高。(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