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
」 癌症 便秘 健康 胰臟癌 黃軒老翁大腸充滿「鮮血、黑便」解大量鮮血險休克 竟是魚湯惹的禍
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分享,日前他遇到1位80多歲的阿公前往就診,做檢查時竟發現其整個大腸裡同時充滿黑便和鮮血,就在快放棄時,他把異物附近的血塊沖開,竟在腸子內發現帶刺的魚骨頭,原來是阿公沒有牙齒,喝土魠魚湯的時候連骨頭一起吞下去沒感覺,結果沿路造成腸胃道出血不止,險些休克,所幸手術成功撿回一命。錢政弘日前在臉書粉專「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發文分享,排出黑色的大便代表有食道、胃或十二指腸出血,而鮮紅色的血便代表可能是大腸或肛門在出血,例如痔瘡、大腸癌、缺血性腸炎,「總之消化道出血的位置不是上段就是下段,其結果要麼是排出黑便,要麼是排出血便。」然而17日1位80多歲的阿公在家裡解大量鮮血被家人送急診,抽血顯示血色素掉到9.6,推測大約有1000毫升以上的出血量,做檢查時,發現整個大腸裡同時充滿黑便和鮮血,他心想「有這麼倒楣嗎?同時上下消化道都出血?」錢政弘回想,當時急診科醫師立即安排乙狀結腸鏡檢查找出血點,「我們胃腸科醫師在血泊中找出血點是家常便飯,只是阿公高齡又大失血,可經不起我慢慢檢查。」就在快要絕望放棄時,「咦?這是什麼東西?」、「在哪裡?」、「就這個尖尖的啊!」、「不會吧!這看起來像一個魚刺!」錢政弘把異物附近的血塊沖開,竟是個帶刺的魚骨頭,他心想「這麼尖,拿出來要很小心啊!」他在花了一番工夫後把魚刺拿出來,再給其老婆看,並告訴她很可能是魚刺造成胃、小腸、大腸黏膜多處出血,阿婆聽了馬上想起「這應該是土魠魚,我有煮土魠魚湯,阿公有吃完,他沒有牙齒,可能吃魚的時候連骨頭一起吞下去」。錢政弘在病患腸子內發現帶刺的魚骨頭。(圖/臉書 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通常誤吃到魚刺會卡在喉嚨或食道,病患會立即感到吞咽困難,疼痛難耐,這起病例的土魠魚骨頭較小,阿公吃下去的時候沒感覺,結果沿路造成腸胃道出血不止,險些休克,提醒大家吃魚要小心。
「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 專業醫點名「6大飲食惡習」
許多人都知道,身體的健康維持,其實與日常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發文表示,有6種飲食惡習如果不多加改善的話「你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許多民眾喜歡吃加工食品,這類食品含有大量鹽分、糖分及人工添加劑,長期食用會引發體內發炎反應,並增加自由基,進而提高癌症風險。特別是加工肉類,像是香腸、培根等,與大腸癌的關聯已被多項研究證實。根據研究,每日攝取超過50克加工肉類,大腸癌風險會增加18%。黃軒醫師也提到,過量食用紅肉也需注意。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類列為致癌物,未加工的紅肉被列為可能致癌物,每天攝取紅肉超過100克,會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提高17%。黃軒醫師解釋,紅肉在高溫烹調時,容易產生多環芳烴(PAHs),這類物質會損害DNA,引發基因突變。此外,紅肉中常含有亞硝酸鹽,經胃酸或高溫烹調後,可能轉化為致癌物亞硝胺(Nitrosamines)。纖維攝取不足也是一大隱憂。長期缺乏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的飲食模式,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降低腸道防禦功能,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一項韓國研究發現,男性若每日攝取大量植物性食物,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可降低23%。而美國癌症研究所則指出,每天攝取80克全穀類食物,大腸癌風險可減少17%。高糖飲食習慣也是危險因子。長期食用高糖食品容易導致肥胖及胰島素抵抗,這與乳癌及胰臟癌的發病密切相關。研究顯示,乳癌患者若攝取過多糖分,死亡風險也會增加。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提醒,不規律的飲食模式和暴飲暴食,也會引發代謝紊亂和肥胖,進而提高罹患乳癌、大腸癌和胰臟癌的機率。飲酒過量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根據2019年數據,美國有5.4%的癌症病例與飲酒相關,尤其是頭頸癌、肝癌和胃癌。若成年早期就大量飲酒,5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會提高150%。因此,黃軒醫師建議,女性每日飲酒量應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為了降低罹癌風險,黃軒醫師表示,根據多項研究,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有效降低罹癌風險。1. 多吃蔬菜、水果和全穀類a. 高纖維飲食:蔬果和全穀類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健康,促進有益菌群的生長,降低大腸癌風險。• 建議:每天至少攝取5份不同種類的蔬菜和水果,並選擇全穀類如糙米、燕麥等。b. 抗氧化劑和植化素:蔬果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E、多酚類和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物質,有助於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 推薦食物:西蘭花、菠菜、莓果類、番茄等。2. 減少加工肉類與紅肉的攝取a. 針對 加工肉類: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列為致癌物,特別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建議:每周加工肉類攝入量應低於50克。b. 針對 紅肉:過量攝取紅肉可能增加大腸癌風險,烹調方式(如燒烤)也會產生致癌物如多環芳烴(PAHs)。•建議:每周紅肉攝入量不超過500克,並以蒸、煮方式取代燒烤和煎炸。3. 限制糖和高熱量食品a. 高糖飲食:長期攝取高糖食品會導致肥胖和胰島素抵抗,這是乳癌、胰臟癌等癌症的風險因素。• 建議:避免含糖飲料和甜點,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如全穀類和豆類。b. 高熱量食物:過量攝取高熱量食品,會增加肥胖風險,而肥胖是多種癌症的高危因素。• 建議:控制份量,注意總熱量攝入。4. 增加健康脂肪的攝取a. 健康脂肪: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有助於降低某些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深海魚(如鮭魚)、亞麻籽、核桃。b. 避免反式脂肪:反式脂肪與慢性炎症和癌症相關。• 建議:避免油炸食品和含人造奶油的產品。5. 控制飲食時間與規律性a. 規律飲食:生理時鐘的紊亂可能影響代謝,增加癌症風險。• 建議:定時進餐,避免夜間進食。6. 避免過量飲酒a. 酒精的致癌性:酒精被列為1類致癌物,與口腔癌、食道癌、乳癌等多種癌症相關。• 建議:女性每日酒精攝入量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7. 多喝水,減少含糖飲料a. 水的作用:多喝水有助於促進代謝,降低尿路癌症的風險。• 建議:每日飲用2-3升水,避免含糖飲料。8. 增加益生菌和發酵食品的攝取a. 腸道健康:優質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減少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優酪乳、味噌、泡菜等發酵食品。9. 減少高鹽食品的攝取a. 高鹽飲食與胃癌:高鹽飲食會損害胃黏膜,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胃癌風險。• 建議:每日鹽攝入量控制在5克以內。10. 維持健康體重a. 肥胖與癌症:肥胖與乳腺癌、結腸癌、腎癌等多種癌症密切相關。• 建議:透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將BMI維持在18.5-24之間。黃軒醫師最後也提醒,健康飲食,仍是降低罹癌風險的重要策略。選擇天然、未加工的食品,控制熱量和鹽分的攝取,同時保持飲食規律和均衡,能顯著改善身體健康並降低癌症風險。你們做好嗎?
女上班族頭暈3年「經血偏少」 檢查出4cm腫瘤…確診大腸癌
身體有任何不對勁,一定要就醫檢查,以免耽誤病情。一名在金融業上班的OL,平時會頭暈、身體不舒服,而且月經的血量有時還偏少,讓她以為只是缺鐵性貧血,怎料就醫檢查後,發現罹患大腸癌。外科醫師陳榮堅在《醫師好辣》節目分享,這名40多歲女性常常會出現頭暈的症狀,時間持續2、3年,起初以為是工作過勞,因此沒有太在意,直到參加公司安排的健康檢查,才得知自己的血色素數值降低,她自認是缺血性貧血,就買了鐵劑來補充,但狀況還是沒改善。陳榮堅透露,OL後來在親友的介紹下,來找他看診,她隨即進行抽血檢查,發現鐵的數值正常,但血色素偏低,「這種是非常非常奇怪」,假如女性有這種問題,第一個就會詢問月經來的量會不會很多,但OL表示血量都很正常,有時候還少少的。陳榮堅告誡民眾活著比較重要。(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陳榮堅聽完感覺不正常,馬上安排OL做糞便潛血反應,結果反應很明顯,於是又建議做大腸鏡,「一般來講,人如果無緣無故血色素很低,不管男女,要考慮癌症的問題」。然而,OL因為工作忙碌,只要求先開鐵劑,拖了3個月後才檢查,結果在升結腸發現1顆4公分大小的腫瘤,所幸當下立刻動手術,確認淋巴沒有轉移,但由於腫瘤比較大,因此陳榮堅建議做術後的最佳輔助性化療,避免病情再發,他也透過這個案例提醒,到底要工作忙完再處理身體的問題,還是反過來,他自己認為「人活著比較重要」。
尋仇認錯人…衰男回「我是三重人」被砍到臟器外露 惡煞喊:沒錢賠
新北市一名林姓男子和網友發生爭執,雙方相約在堤防談判,他找來30多人助陣,期間遇到一名黃姓男子和數名友人騎車經過,得知對方是三重人後,竟持西瓜刀朝黃男狂砍,導致被害人臟器外露,事後才發現砍錯人,一、二審均遭依重傷害罪判刑5年1月。民事部分,法院判處林男和其父連帶賠償199萬元;可上訴。判決書指出,林男與真實姓名年籍不詳臉書暱稱「洪福生」之成年男子因故發生爭執,2人相約於民國105年7月29日,在新北市某處堤防談判,林男遂邀集30餘人,於105年7月28日在一處街口會合。嗣於翌日0時8分許,黃男等人騎乘機車行經該處,被林男等人詢問黃「你們是哪裡人?」黃男等人答稱「我們是三重人」後,林男竟基於重傷害之不確定故意,持西瓜刀朝黃男腹部、腰部及手臂等處揮砍,致對方受有手指開放性骨折、前臂之開放性傷口、手開放性傷口、肩及上臂多處開放性傷口合併肌腱及神經、結腸之損傷,伴有體腔開放性傷口等重大難治之重傷害。林男坦承傷害致重傷之事實,惟矢口否認有何重傷害犯行,辯稱「我當時認錯人想要給告訴人教訓,但沒有要使告訴人受重傷的意思」;被告之辯護人辯以,被告因為認錯人,當初只想給誤認之仇家一點教訓,完全沒有要讓仇家受重傷之故意,且被告僅下手3刀,其中2刀砍向手部,故認被告並無重傷害罪之故意。一審認為,被告曾因不能安全駕駛交通工具、非法持有可發射子彈具殺傷力槍枝、恐嚇、傷害等案件遭判刑,素行不佳,又以前揭方式對黃男為重傷害之行為,造成告訴人重大難治之傷害結果,判處5年1月徒刑;案經上訴,二審維持原判。民事部分,儘管林男和林父都辯稱「身上沒錢」,法官仍判處2人應連帶賠償199萬元;可上訴。
蹲廁所最好別超過10分鐘 美國醫警告:超過會增加痔瘡風險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不少人都會習慣在上廁所的時候滑滑手機,也因此讓上廁所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但有美國的醫師提出警告,指稱人們上廁所的時間最好在5至10分鐘內就結束,否則會因為姿勢的問題造成血液循環不佳,嚴重的話甚至會增加罹患痔瘡的風險。根據《CNN》報導指出,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達拉斯分校的結直腸外科醫生賴雪(Dr. Lai Xue)表示,長時間坐在馬桶上可能增加痔瘡風險,並削弱骨盆肌肉。這是因為坐在馬桶上時,地心引力會使身體的血液難以回流,尤其坐在馬桶的姿勢,會讓血液無法正常循環,增加直腸和肛門附近血管的壓力,導致痔瘡的風險增高。除此之外,長時間如廁還會削弱肛門和骨盆底肌肉的力量,進而增加直腸脫垂的風險。直腸脫垂是一種大腸的一部分滑出並從肛門突出的現象,這些問題在長時間如廁的情況下更加容易發生。骨盆底肌肉的弱化對排便過程有直接的影響,因為這些肌肉負責協調排便動作,一旦遭受過多壓力便會導致排便困難。紐約長島(Long Island)石溪醫學中心(Stony Brook Medicine)炎症性腸病中心主任蒙祖爾(Dr. Farah Monzur)表示,人們最理想的如廁時間應控制在5到10分鐘左右,超過這段時間不僅無益,還可能造成健康風險。蒙祖爾醫師表示,人們往往因為滑手機而失去時間概念,導致長時間坐著並不自覺地用力排便,這種行為增加了肛門直腸的壓力,同時也削弱了肛門括約肌。而為了避免長時間坐在馬桶上,加州橙縣希望之城(City of Hope Orange County)介入性胃腸病學醫生烏拉多莫(Dr. Lance Uradomo)建議,人們在如廁之前,應該把手機、雜誌和書籍留在浴室外。蒙祖爾也強調,人們要避免以「待很久」的心態上廁所,這樣只會讓人想帶些東西來消磨時間,反而對健康不利。賴雪醫師也提到,如果民眾發現自己難以排便,建議在馬桶上待到10分鐘後就停止,改為站起來四處走動,因為走動能夠刺激腸道,幫助排便更順暢。同時,賴雪醫師也建議,民眾應多攝取高纖維食物,例如燕麥和豆類,並且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這樣有助於軟化糞便,減少排便時的壓力。報導中也引述美國癌症協會的資料,指稱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55歲以下人群中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2024年預計將有106,590例結腸癌和46,220例直腸癌的新病例。烏拉多莫醫師也表示,他回憶自己的職業生涯,許多年輕人因為痔瘡和便秘來求診,而其中有不少年輕人後來被診斷出患有直腸癌。
漱口水爭議2/「刺激黏膜、增生細菌」恐增4癌症風險! 醫:非單一原因勿恐慌
含酒精漱口水不僅會影響血壓調節,早在15年前就有研究認為其增加口腔癌風險,接著又有另一項研究稱咽喉癌也與其相關,都與酒精刺激黏膜有關。今年6月,比利時研究針對知名品牌的含酒精漱口水進行追蹤研究,結果發現會讓口腔增加2種致癌細菌,可能會增加食道癌、結腸直腸癌風險。不過,醫師認為癌症的發生非單一因素,呼籲民眾不必因此恐慌。 2009年,墨爾本大學口腔醫學副教授麥克勞在發表於《澳洲牙科醫學期刊》的報告中指出,他們評估數份研究後,「有充分證據顯示」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風險。報告指出,含酒精漱口水中的乙醇會讓致癌物更容易滲透進入口腔組織,造成傷害,酒精副產品乙醛據信也有致癌性,並可能在漱口時囤積在口腔中。 這份研究在當時引發軒然大波,部分牙醫師抨擊研究不夠嚴謹,且不該只以單一論文的結論作為定論。2014年,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牙醫學院資深講師David Conway在發表於《口腔腫瘤學》期刊的研究再度指出,一天使用含酒精漱口水超過3次,會使口腔癌和咽喉癌風險升高。英國牙醫師公會顧問Damien Walmsley教授當時也跳出來澄清「這項研究結果並非定論」。 2024年,比利時安特衛普熱帶醫學研究所團隊在《醫學微生物學雜誌》成果,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連續3個月每天使用知名品牌含酒精漱口水,然後再連續3個月使用安慰劑漱口水。研究發現,每天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後,參與者口腔中的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咽峽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這2種細菌的含量明顯增加,而這2種細菌都可能引發嚴重的侵入性感染,並與多種癌症有關,例如食道癌和結腸直腸癌。研究指出,含酒精漱口水會增加口腔癌、食道癌風險,其中與酒精會刺激口腔黏膜有關,比起吸菸風險更高。(圖/報系資料照)研究人員指出,知名品牌漱口水含有約20%的酒精,而酒精可能會擾亂口腔中的正常菌群平衡,導致某些有害細菌的滋生。雖然這項研究僅針對單一品牌含酒精漱口水進行測試,但研究人員認為,使用其他含酒精漱口水後,也可能對口腔細菌產生類似的影響。 針對漱口水致癌的疑慮,衛福部認為,傳統漱口水內含的酒精量,目前並無實證顯示會增加口腔癌機率。「酒精對口腔黏膜的刺激性,目前仍未有定論,衛福部也只說『未證實』而已。」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表示,口腔癌諸多危險因子中,酒精是最直接影響的關鍵,主要就是它長期對細胞會有不好的影響。 口腔癌防治先驅、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韓良俊也曾指出,酗酒、抽菸、檳榔導致口腔癌主要是「局部作用」,口腔黏膜直接受到這些危險因子的影響,而漱口時酒精停留在口腔的時間有時更長。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則認為,癌症的原因往往相當多元,並非單一因素就會致癌,漱口水會致癌目前僅是理論推測,尚無大型研究實證,因此不必過度恐慌。黃斌洋則認為,長期使用漱口水前,最好諮詢醫療專業人員的意見,並依據個人症狀選擇適合的漱口水,當症狀緩解時就不要再使用漱口水,以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47歲婦人腹痛3年!檢查發現4年前手術紗布未取出 輸卵管被迫切除
大陸江蘇一名男子近日在網路上發文爆料,指出自己的母親4年前在當地一家醫院進行手術,結果醫生未將體內紗布取出,導致母親持續腹痛3年,連輸卵管都被迫切除。目前,涉事醫院尚未對於此事作出解釋,指出事件目前正在調查當中,仍不了解事件全面狀況。根據陸媒綜合報導,大陸江蘇連雲港一名男子28日在網路上發文爆料,指出自己的母親2020年時,在東海縣某鄉鎮衛生院做「輸卵管囊腫切除手術」。結果術後持續腹痛3年,多次到大小醫院檢查,卻都找無原因,生活及精神受到嚴重影響。男子透露,直到2023年,母親到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做檢查時,在腹中發現異物,懷疑是腫瘤。沒想到,經過手術取出後,才發現腹中異物是前次手術的紗布,且因為紗布在體內多年,周圍組織結腸及子宮沾黏在一起無法剝離,只能將腐爛的部位組織切除,導致輸卵管也被迫切除。男子表示「這種怪事如今竟發生在我母親身上了!我不知道做手術的醫護人員,你們的責任感和專業能力何在?」並氣憤指出「出了這麼大的醫療事故,院方和主治醫護人員目前都沒有給一個合理的答覆,甚至連個道歉都沒有,真讓人難以接受。希望有關部門重視,對院方及相關醫護人員問責到底。」對此,東海縣衛健委工作人員在29日回應,表示此事正在調查之中,目前不了解全面情況,調查清楚後會給出回覆。
拚酒輸不起!30歲男刺傷藝人遭判5年 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定讞
顧姓女藝人曾演出過戲劇《女兵日記》和多部本土劇,然而2022年時她與許姓閨蜜遭吳姓男子刺傷,近日最高法院也對此案作出判決,駁回吳男的上訴,吳男因殺人未遂被判刑5年,全案定讞。回顧這起事件的發生,2022年1月4日深夜,30歲的吳男邀請35歲的許姓女子及顧姓女藝人在其豪宅內喝酒玩骰子遊戲「吹牛」。期間因遊戲過程中,吳男懷疑兩女串通,導致他頻繁輸酒而不滿,情緒逐漸失控。吳男惱羞成怒,衝入廚房拿出水果刀,先是朝顧女的右後頸揮砍兩刀。顧女負傷後,奮力逃進廁所並反鎖躲避。接著吳男又持刀朝許女的腹部及後腰部猛刺兩下,重創臟器。兩女在事後被緊急送醫救治,顧女頸部撕裂傷縫合18針,許女則因腹部穿刺傷導致結腸穿孔及腹膜炎,並可能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吳男在法院審理期間,否認殺人犯意,辯稱當時因酒精與藥物影響,精神恍惚,且聲稱是顧女先持刀攻擊他,自己只是搶過刀後隨意揮舞。然而法院不採信其說法,根據受害女子的供詞,認定吳男故意傷人,構成殺人未遂罪。一審法院判處吳男有期徒刑7年。吳男不服,上訴至二審,高等法院雖然維持殺人未遂的定罪,但考量吳男患有適應障礙症、憂鬱及焦慮症狀,且持續接受精神科與戒酒治療,將刑期減輕為5年。全案最終在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後,判刑5年全案定讞。
常被誤認腸躁症 醫揭「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嚴重肚破腸流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種消化道的慢性發炎疾病,初期常被誤認為腸躁症,若是和壓力有關的腸躁症,通常發生在白天或有壓力時疼痛,飯後往往會肚子絞痛想排便,排便後就會緩解,但若出現其他相關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必須進一步接受檢查。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醫師說明,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分成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好發在學生、上班族等20至40歲青壯年,常見臨床症狀包含腹瀉、腹痛、血便、黏液便、貧血以及體重減輕其中潰瘍性結腸炎以腹瀉、黏液便、血便為主,克隆氏症則以右下腹疼痛為主要表現。該疾病是患者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腸道,引起嚴重腹痛、血便,有部分人腸道狹窄、穿孔、阻塞,甚至「肚破腸流」,瘻管導致肚皮、生殖器官滲出糞便,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疾病初期常被當成急性腸胃炎或大腸急躁症合併痔瘡出血,長期若沒妥善控制,會增加急診、住院、手術切腸、甚至腸癌風險。由於該疾病成因複雜,目前研究顯示和基因、西化飲食、食品添加物、環境污染和腸道菌叢改變有關。李柏賢指出,雖然過去西方國家IBD盛行率高,但近年亞洲國家發生率急遽上升,推測是飲食型態轉向西化以及食品添加物改變腸道微菌叢。
平民人參登場!42歲乳癌患者吃「這一物」19年沒再復發 專業醫:可抑制多種癌症
在癌症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的現代,要如何防癌、抗癌成為當代的飲食顯學。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日前就曾分享一個案例,一名42歲罹患位三陰性乳癌第3期的患者,在接受常規治療後,每天食用白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至今已19年未見癌症復發。而江守山也提到,白蘿蔔對多種固體腫瘤如肺癌、胃癌、結腸癌、膀胱癌和前列腺腫瘤等都有抑制作用。根據媒體報導指出,江守山醫師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詳細分享這起案例,他回憶表示,該名女患者在完成乳房切除、化療和電療後來到診所,表示擔心自己無法陪伴年幼的孩子長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江守山醫師建議該名患者必須要長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晚上關燈睡覺,避免接觸塑膠等有害物質,並且每天至少食用一次白蘿蔔或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江守山醫師解釋,白蘿蔔富含維生素C、葉酸、鉀和膳食纖維,是個十分營養的食材,除此之外,其中最大的價值在於白蘿蔔含有琉代葡萄糖苷,該物質在人體內會轉化為吲哚類和蘿蔔琉素等抗癌物質。而為了能最大化白蘿蔔內的抗癌成分,江守山醫師建議民眾在烹飪白蘿蔔時,可以先將白蘿蔔切塊「靜置10分鐘」後再下鍋。此舉雖然會讓白蘿蔔口感稍微變辣一些,但能讓白蘿蔔產生更多的抗癌物質,顯著提升其健康效益。江守山醫師也提到,白蘿蔔的抗癌效果不僅限於乳癌,除了血癌和白血病外,白蘿蔔對多種固體腫瘤如肺癌、胃癌、結腸癌、膀胱癌和前列腺腫瘤等都有抑制作用。此外,白蘿蔔還含有維生素E、多酚和類胡蘿蔔素等營養物質,能降低胰島素阻抗,並具有保護心臟的功效。再加上其價格低廉且容易獲得,江守山醫師將其譽為「平民人參」。
憋住恐釀嚴重疾病 澳洲推新政策…鼓勵員工「帶薪大號」
澳洲上個月才推行「斷聯權」新法,同意員工下班可以不回老闆訊息,如今又發起一項活動,因為上班憋著不上大號,會造成許多疾病,甚至影響員工積極性,因此鼓勵員工可以「帶薪大號」,受到不少讚揚。據《The Conversation》、《The Guardian》報導,許多人忙於工作,因此沒時間上廁所,或是害怕同事眼光,澳洲衛生部門打破禁忌,發起「帶薪大號」活動,告訴人們:「在工作時大便沒關係」,並警告持續忽視排便需求,可能會導致糞便卡在結腸中,引發痔瘡或其他嚴重疾病,「與其憋著,不如大出來!」研究發現,5分之2的人患有腸胃問題。(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一項針對26個國家超過54000人的研究發現,有5分之2的人患有腸躁症、便祕等腸胃疾病,臨床心理師諾爾斯(Simon Robert Knowles)指出,有些人相當極端,在工作環境根本不會去廁所,或是下班才回家解放,在某些情況下,服用藥物以減少在公共場所大號的可能性就會增加。諾爾斯警告,持續避免在公共場所大號,最終會增加痛苦,因為焦慮而更難使用公廁,他大讚衛生部門的做法,可以減緩使用公廁可能產生的焦慮,「這是一個尚未得到充分討論的問題,所以我認為衛生部門主動提出很重要」。衛生局發言人表示,這些貼文解決一個常見,但往往難以啟齒的健康問題,目的是使身體功能的討論正常化,而解決被視為禁忌的健康話題,可以減少尷尬、恐懼和羞恥,也有助於教育,促進健康。
女子突在家中暈倒 就醫一查竟是右側升結腸長腫瘤!
八旬婦人在家突然暈倒,送到住家附近醫院急救,診斷為嚴重貧血,接受輸血後返家。婦人為找出貧血原因,至醫院就診,醫師安排詳細檢查後,發現婦人升結腸處有腫瘤,切片檢驗證實為大腸癌。右側大腸的管徑較大難發現症狀 貧血成為重要線索台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方佳偉醫師解釋,臨床上常見的貧血多與慢性出血有關,尤其是腸胃道出血。婦人的貧血正是由於大腸癌腫瘤持續出血所引起。方佳偉醫師指出,右側大腸的管徑較大,因此腫瘤在早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只有當糞便通過並摩擦到腫瘤時才會出血。婦人的腫瘤位於右側升結腸,正是不容易察覺的位置,因此貧血成為發現腫瘤的重要線索!3D微創腹腔鏡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還好婦人發現得早,癌細胞尚未轉移到淋巴。方佳偉醫師為婦人進行3D微創腹腔鏡手術,成功切除腫瘤。3D微創腹腔鏡手術具有傷口小、恢復快的優點,特別適合年長病人。手術後僅五天,婦人就順利康復出院,只需定期回診追蹤即可。大腸癌初期症狀難察覺 早發現治療存活率高達9成方佳偉醫師提醒,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難以察覺,呼籲五十歲以上或有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存活率都可達到九成。他補充,年長者貧血常被忽視,卻可能是腸道腫瘤的早期徵兆,千萬不可輕忽!
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青壯年族群! 醫曝:久病恐釀禍
34歲的吳先生正值青壯年,剛成家立業的他肩負養家的重擔,為了養育妻小成了工作狂,每日飲食也只能隨便打發解決。近日如廁時持續出現血便症狀,讓他誤以為是痔瘡搗亂,索性至藥局購買成藥治療。然而,情勢非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最後無奈之下求診胃腸科,深入檢查後確診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透過生物製劑治療,才終於得以控制病情、恢復以往的生活品質,也逐漸開始注重平時的飲食習慣。留心這些症狀 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顏旭亨醫師指出,IBD屬於免疫系統疾病,常見症狀如腹痛、腹瀉、血便、莫名貧血、體重減輕及發燒。如有慢性腹瀉兩週以上,或是其他症狀長達三個月以上,就建議民眾盡早就醫,進一步診斷是否為IBD。依顏旭亨醫師臨床經驗分享,一般而言,透過醫師初步檢查,通常95%求診的患者屬大腸急躁症,因此不需太過擔心。IBD臨床診斷需將慢性病史,大腸鏡檢查、腸道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腸道造影等影像學檢查,以及典型的內視鏡影像和病理組織等綜合評估才能確診。IBD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克隆氏症。顏旭亨醫師解析,兩者差異在於,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炎範圍僅止於大腸、直腸,症狀包括血便、腹瀉、直腸出血等;克隆氏症則可能擴及大腸、小腸及多處部位。IBD若反覆發炎未癒,容易增加大腸阻塞、腸穿孔、瘻管,甚至提升腸癌機率等併發症的風險。IBD治療武器多 生物製劑助患者一臂之力隨著現代藥物發達,IBD的藥物選擇也逐漸趨於多元。除了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外,近年來醫藥專家已運用先進生物科技設計出各類生物製劑。顏旭亨醫師表示,生物製劑類似於標靶藥物,可以精準瞄準發炎相關免疫分子進行作用,因此比較不會傷害與疾病無關的細胞或組織,而是針對特殊發炎途徑的傳導物質進行移除。而治療武器的搭配組合仍需視個案個別疾病程度而定,只要疾病控制良好,腸道不發炎、身體抵抗力變好,腸道內的細菌也較不容易增生而形成感染症,避免嚴重感染發展成敗血症。 均衡飲食 維持免疫力 日常3大原則要注意!IBD目前推測成因與基因遺傳及飲食西化有關,基因遺傳的部分,西方人罹患比例較東方人多出許多。根據統計,近年來國內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口有12人,而克隆氏症的發病率為每10萬人口3.9人。根據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證明,截至2024年6月,全國共有2,360例克隆氏症患者和5,232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無論東西方,盛行率均在節節上升。顏旭亨醫師建議,均衡飲食應多攝取蔬菜水果、少吃肉類、避免加工食品,且懂得調適生活壓力才能常保腸道健康。
腹痛3個以為腫瘤 廣東男就醫檢查「取出一根叉子」
東西不要亂吞!中國廣東佛山順德和平外科醫院有一名男子,因誤吞異物引起腹痛,手術後取出一根插子,原來是酒醉和朋友打賭吞叉子,事後卻不記得,還以為自己得了腫瘤,甚至做好切除部分腸子的打算。據《廣州日報》報導,患者是一名中年男子,因為右側腹痛難忍,長達3個月,只好到醫院檢查。電腦斷層顯示,升結腸占位,淋巴結腫大,醫師初判可能是腫瘤,隨後安排腸鏡檢查,發現迴盲瓣有長條狀塑料異物嵌頓較緊,而且異物的一端已刺入腸壁內,產生局部炎性及隆起。腸鏡顯示,迴盲瓣異物嵌頓,而活檢病理提示為「迴盲瓣慢性炎性病變」。電腦斷層顯示,男子的腸壁遭穿孔。(圖/翻攝自廣州日報)醫師詢問是否有誤吞異物的經歷,但男子想不起來,討論後已打算切除右半結腸的最壞準備。沒想到手術中,發現異物刺進腸壁處,正好和腹腔鏡探查炎性包塊位置一致,將異物取出後,發現刺進去的異物是一根8公分的塑膠叉子,患者腸壁是叉子穿孔所致。手術順利取出叉子,也保住了腸子,醫師再度追問男子,家屬才想起幾個月前,曾聽男子說有次和朋友喝酒打賭吞叉子,當時活生生把一根叉子吞下,「叉子吞了,賭也沒打贏,腸子卻差點『報廢』。對此醫師提醒:喝酒別衝動,尤其是別拿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開玩笑。◎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他「肛門塞65cm活鰻魚」嚴重腹痛 醫曝「木棍玻璃瓶更常見」:沒看過塞活的
越南一名印度籍男子,將長達65公分的活鰻魚塞入肛門,造成自己的嚴重腹部疼痛,而當他就醫時,這條鰻魚甚至還在「猛烈蠕動」。對此,國內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就指出,目前臨床還未看過放入活生生的動物,此舉可能增加大腸被咬破的風險。根據越南媒體《Việt Nam News》的報導,這名31歲的男子先是向醫師表示腹部疼痛,經X光檢查後,卻發現男子體內有條長達65公分、10公分粗的活鰻魚,且這條魚還咬傷了男子的直腸、結腸,一路鑽到他的腹腔區域。正當醫護人員打算以內視鏡的方式取出活鰻魚時,卻發現男子的肛門處有顆直徑4公分的檸檬,使得腸道嚴重破裂,這讓醫護團隊只好選擇開腹手術急救,所幸經醫師取出異物、縫合傷口後,男子已無大礙。而據《ETtoday健康雲》的報導,對於這起個案,書田診所大腸直腸科主任醫師胡煒明提到,一般在台灣可能看到在肛門放入異物的患者,通常是玻璃瓶、木棍、大顆乾電池等,還沒看過活的東西;如果是生物被塞入,要先確認是否會咬破大腸,而且活物還有可能亂竄,恐怕不適合使用內視鏡將牠揪出來,還是得直接開腹處理。胡煒明進一步解釋,這些行為大多是為了尋求快感,且會漸進性的越塞越大,一旦異物滑入身體,大部分人也不會第一時間就醫,而是想辦法自己拿,取不出來才開始尋求幫助。胡煒明接著說明,異物從肛門塞入身體需要擔心的有2個部分,首先最怕是腸子破裂,其次則是異物沒有取出的話,將造成排便阻塞、腹脹的情況,且如果塞入的東西太大,想從肛門取出將造成裂傷,還是需要先把異物往內推,到乙狀結腸的部位再用手術取出。最後,胡煒明強調,如果民眾真的想要尋求快感,還是建議使用經過設計的情趣用品,可能比較不會有失手進入肛門內,卻不慎無法取出的情況。
29歲女便祕20多年險撐爆肚子 醫開刀挖出「巨蟒腸」單手握不住
大陸杭州一名29歲王姓女子從小至今,20多年來飽受慢性便祕折磨,每星期只排便一次。直到最近王女發現她的肚子越來越大,還時常伴隨劇烈腹痛,就醫後才發現是「巨結腸症」,腹部被結腸撐開,切除1公尺左右壞死的腸子,連單手都握不住,相當驚人。綜合陸媒報導,王女透露自己20多年來飽受便祕所苦,每星期才排便一次,肚子還會疼得死去活來;即便王女嘗試過各種方法改善,但便祕的情況都沒有好轉,反之越來越嚴重。王女不久前生產後,肚子卻越來越大,腹痛的程度比先前更加劇烈,因此決定去醫院檢查,被確定是罹患「巨結腸症」,劇烈腹痛則是因為腸阻塞導致結腸壞死,醫師表示她必須進行手術治療。在手術中,醫師發現王女的結腸宛如一條巨蟒,已經快撐爆她的腹腔,得用兩隻手才能握住;而王女已經有部分腸壞死,切除了1公尺左右的腸子。而報導中醫師直言,王女這樣的情況不罕見,巨結腸最典型的病徵就是腹脹、便祕和大腸擴張;醫師也說,只要通過適當的飲食調整,和簡單保守治療就能緩解,因此民眾有嚴重便祕,一定要盡早去醫院做檢查。在馬偕醫院2023年的衛教資訊,也分享過有關巨結腸症的介紹,表示巨大結腸症是腸子內缺少神經節細胞,使腸子無法正常蠕動而阻礙了糞便移動,在此段無神經節的腸子前段,為了克服下段的組裡而造成上段腸子擴張與腸壁肥厚,即所謂「巨大結腸」。
女深受便秘所苦20年 手術取「巨蟒結腸」2手才能握住
中國杭州有名29歲的王女士已被慢性便秘折磨20多年,經常1周才排1次便,常導致她肚子痛的死去活來,儘管她用盡各種方法治便秘卻起不到任何成效,生產後王女的肚子越來越大,去醫院檢查為成人巨結腸,手術中,王女的結腸如1條「巨蟒」一般,要2隻手才能握住,畫面十分驚悚。據陸媒報導,王女生產後的肚子越來越大,還會突發嚴重的腹痛,去醫院檢查後確認為成人巨結腸,而其腹痛有可能是腸阻塞導致結腸壞死。在手術中,王女的結腸撐滿了整個腹腔,如一條「巨蟒」一般,甚至要2隻手才能握住,經醫生評估,由於已經發生了腸壞死,所以只能切除1公尺左右的腸子。對此,醫生表示,像王女這樣的病例並不少,巨結腸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腹脹、頑固性便秘及大腸擴張等。若想緩解便秘,可透過適當的飲食調整或簡單保守治療,但如遇到反覆不治的頑固性便秘,必定要儘早去醫院做檢查,提早治療。
致死率與「癌王」胰臟癌相同 專業醫提醒:4危險徵兆要注意
衛福部日前公佈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其中第一名還是癌症。而在眾多嚴重中,雖然胰臟癌僅排名第七,但由於其發生率幾乎等同於死亡率,因此有著「癌王」的稱號。但肝膽腸胃科醫師梁程超也提醒,除了胰臟癌外,膽管癌的致死率也是十分的高,甚至與胰臟癌並列第一,民眾不得不防。肝膽腸胃科醫師梁程超日前出席《早安健康》節目錄製時表示,膽管癌是一種膽管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細胞在反覆修復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病變,是一種發生率不高但極具威脅的癌症。梁程超醫師解釋,如果民眾有先天性的膽道疾病、膽道結石及一些發炎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原發性硬化性膽道炎),便是膽管癌的高為族群,尤其60至70歲的男性。梁程超醫師指出,膽道系統遍布整個肝臟,而肝臟長腫瘤在初期幾乎沒有症狀。當腫瘤生長到一定大小時,可能會引起腹部悶脹,而許多人僅以為這是胃部不適。即便民眾即時就醫,醫師也不一定第一時間能聯想到是膽管癌,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梁程超醫師表示,許多患者因為膚色異常、尿液茶色、異常倦怠、噁心、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等症狀,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罹患膽管癌。梁程超醫師解釋,如果膽管癌的腫瘤生長在膽管輸送膽汁的位置(總膽管或肝門脈附近)的話,腫瘤會阻礙膽汁運送,進而引發黃疸,使患者面色泛黃。在預防方面,梁程超醫師建議民眾應避免高碳水化合物、高熱量的飲食,因為這類食物會導致膽固醇濃度升高,進而在膽汁相對不足時,身體容易因此產生結晶。除此之外,運動也可以促進膽管收縮。
籃壇噩耗!林庭謙父親、前裕隆總教練「小羊哥」林正明凌晨辭世 享壽63歲
現任中華隊國手林庭謙的父親、前裕隆男籃總教練「小羊哥」林正明,在今(21)日凌晨意外辭世,享壽63歲。林正明生前曾培養出不少籃球國手,包括現任中華男籃主控陳盈駿、高錦瑋、游艾喆等等,更是HBL能仁家商的傳奇教練,如今他離世的消息也震驚了各界。據了解,林正明於1961年出生,曾在中華職籃時代擔任前裕隆總教練錢一飛的助手,後來創辦能仁家商男籃,培養出多名籃球好手,帶領能仁家商4度贏得HBL冠軍。在林正明的栽培下,陳盈駿、高錦瑋和游艾喆等現任中華隊後衛都是能仁家商的傑出校友,而林正明的兒子林庭謙目前效力於CBA天津隊,現在仍與中華藍隊在威廉瓊斯盃進行賽事,不過林庭謙先前因傷已缺席數場比賽。根據《壹蘋新聞網》的報導,林正明曾在幾年前罹患結腸癌,一度淡出球場,治療後病情雖有控制,卻又在去年復發且轉移。報導也指出,林正明昨晚還在和朋友聚餐聊天,沒想到凌晨卻突然不舒服掛急診,隨後就傳出辭世噩耗,享壽63歲,也讓籃球圈感到十分遺憾。
子宮摘掉反釀「腹瀉血便問題」 專業醫解釋:不是癌症
一名女子因為子宮肌腺症導致長期生理痛的關係,後續決定摘除子宮。但即便子宮已經摘除,該名女子不時地會有腹瀉、血便問題,再加上嚴重的時候都是原本經期的時間,這讓女子再度就醫。而在歷經醫師的檢查後,醫師確認並非是癌症,而是子宮內膜跑到大腸壁。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日前在FB粉絲專頁分享個案,一名不到40歲的女性病患,長期受子宮肌腺症困擾,多年來一直有生理痛的問題,經常需要靠止痛藥和荷爾蒙來減輕症狀。直到2023年,因為藥物副作用過大的關係,該名女子決定摘除子宮。錢政弘醫師表示,手術後女子的生理痛問題雖然解決了,但卻開始出現間歇性的腹瀉問題。女子原以為是手術後身體還沒恢復,但觀察了三個月後,腹瀉情況依然沒有改善,後續便前來向錢政弘醫師求診。女子表示,最嚴重的腹瀉,總是在其過去月經該來的時候發生。這項回報讓錢政弘醫師非常很驚訝,因為女子的子宮已經摘除了,不應該還有月經周期。但女子也解釋,其月經周期一直很規律,即使現在沒有月經,他也能準確推算出過去應該來月經的時間,而那幾天總是腹瀉特別嚴重,幾乎無法出門工作。錢政弘醫師告訴女病患,表示腸道蠕動確實會受到雌激素變化的影響,即使子宮摘除,但卵巢功能正常,如果骨盆腔內仍有子宮內膜異位,荷爾蒙的變化也可能引起便秘或腹瀉。此外,大腸有病變時也可能會腹瀉,錢政弘醫師也建議女子注意大便是否有出血。兩個月後,女子再次來門診,表示自己真的有血便。錢政弘醫師便安排其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的醫師懷疑女子在乙狀結腸和直腸交界處有惡性腫瘤出血,女子也一度以為自己罹患大腸癌,但是在錢政弘醫師的安慰下,讓女子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後續檢查結果顯示,女子並非是惡性腫瘤,而是子宮內膜異位到大腸黏膜上,造成出血。後續錢政弘醫師會診直腸肛門外科醫師,該名醫師也同意錢政弘醫師的診斷,後續決定在手術中切除疑似出血的大腸部分,切下來的病灶大小約三公分,化驗結果證實是子宮內膜異位組織。錢政弘醫師表示,這樣的結果可以合理解釋,為何女子到原本生理期時,會發生嚴重腹瀉和流血問題。而在歷經治療後,女子已經沒有腹瀉問題。錢政弘醫師也提到,在過去的診療經驗中,遇過多位女性病患被診斷為腸躁症或不明原因的腹痛、腸炎,最後才發現是婦產科疾病引起的問題,如巧克力囊腫引起的腸沾黏、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錢政弘醫師也向網友呼籲,如遇到便秘、腹瀉、腹脹等問題時,除了看胃腸科,也要考慮到婦產科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