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免疫
」 癌症 EUA 聯亞 AZ BNT宣捷細胞生態圈2/宣明智+眾科技大佬砸億元投資生技 疫情4年增近千人使用
「以前年紀大的人會認為退休後就是要把錢留給小孩,現在有越來越多人則認為退休後可以開始花小孩的錢,所以開始研究幹細胞。」宣捷幹細胞生技(4724)副董事長蔡建芳告訴CTWANT記者,疫情四年來,已有近千人使用幹細胞儲存服務,顯示民眾對再生醫療的接受度和認識已經提高許多。幹細胞有什麼用途,為什麼要儲存?宣捷指出,人類的胚胎、胎盤、臍帶、臍帶血、骨髓、周邊血液內都有幹細胞,在身體需要時,幹細胞會不斷分裂並轉化成血液、骨骼、組織及器官細胞,具備「細胞更新」與「修復能力」。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李岡遠醫師曾告訴本刊記者,越原始越年輕的間質幹細胞,越具有更強的分化能力,例如臍帶、臍帶血。宣捷與各大醫院及研究單位合作,一同探討「幹細胞應用於疾病上的治療」。(圖/趙世勳攝)對於再生醫療及生技商機,政府視為下個「兆元產業」,國內科技金融傳產大咖爭相投入,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則早在2011年就出資成立宣捷幹細胞,投入間質幹細胞的分離、純化、特徵研究以及製程開發,資本額從2,000萬元一路增資,目前7億元,包括聯電集團前董事長曹興誠、富鑫創投董事長邱羅火、前普立爾董事長黃震智、漢民科技董事長黃民奇、冠捷科技集團總裁宣建生、緯創董事長林憲銘等科技大老均有參與。宣捷初期以臍帶血儲存、新生兒幹細胞儲存為主,直到衛福部2018年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法》)修正條文,開放6項細胞治療技術,自體免疫細胞、自體脂肪幹細胞、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自體纖維母細胞及自體軟骨細胞等,宣捷才開始與成大醫院等合作,進行幹細胞新藥臨床試驗計劃,後來研發出可以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發育不全(BPD)的問題,獲衛福部食藥署臨床試驗許可。疫情期間,宣捷進一步跨入異體細胞新藥開發。宣捷早在成立一年後就轉型為「新藥研發」公司,專攻「幹細胞新藥」等生物藥開發,同時也開發「蛋白質新藥」,2013年透過換股方式,併購大展幹細胞生技公司,2021年,取得港商Orilitia Biopharma Limited研發的異體臍帶間質幹細胞新藥UMC119-06,用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及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的製藥暨治療技術的國際授權。李岡遠醫師解釋,COPD及ARDS兩者原本無藥可醫,但幹細胞治療提供了新選擇。宣捷以UMC119-06用於治療COPD,在疫情初期取得美國及台灣核准,與雙和醫院啟動臨床收案。目前宣捷手上共握有3顆異體細胞新藥,有6大適應症同步臨床試驗。宣昶有在去年底的台灣醫療科技展上表示,包括慢性肺阻塞(COPD)臨床 II 期已展開收案、老人衰弱症(FS)臨床 I/II 將在第四季開始收案、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全(BPD)臨床 I 期試驗進行中,三大臨床均有進展,此外兒童腦性麻痺(CP)、週產期缺氧窒息腦病變(HIE)及早產兒腦傷(PBI)已完成臨床前試驗,即將提出正式臨床試驗申請。針對異體細胞新藥開發進展,宣明智曾透露,「我已經撒好一張網,宣捷在等一個時機,只要有一家藥廠來合作,其他藥廠就會跟進。」蔡建芳告訴記者,「疫情後,民眾對健康的重視度更加提高,不僅醫院會告知新的醫療方式,大家也會主動搜尋、了解。此外,特管法有提到,像是CIK細胞免疫療法(由患者周邊血中提取免疫細胞,於體外活化後回輸,改善病患免疫系統、提高免疫力)。」據此,宣捷也朝成人細胞儲存提供服務。宣捷幹細胞於2023年登錄興櫃,由康和證券主辦輔導,宣捷幹細胞創辦人宣明智(左三)、宣捷幹細胞董事長宣昶有(左四)、康和證券董事長鄭大宇(右二)及宣捷幹細胞副董事長蔡建芳(右一)共同出席興櫃前法人說明會。(圖/報系資料照)目前國內細胞治療開放規範方向,正從自體細胞治療走向異體細胞治療,而《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為關鍵法案,備受生醫界關注,去年送入立法院三讀卡關。蔡建芳充滿信心地說,「正在申請的PIC/S GMP細胞先導工廠,搭配再生醫療雙法過關,將來會是營利來源。」
19歲高中生拚學測、血癌卻反覆復發 CAR-T細胞免疫治療點亮希望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1名19歲男高中生,為了學測每天苦讀,然而,苦讀的地點不僅僅在教室、圖書館,為了對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他還需要花費時間在醫院抗病、拚學測。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盧孟佑主治醫師分享:「該個案在17歲時,突然反覆高燒與嚴重貧血,就醫抽血檢查後,竟發現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發病。雖立刻接受標準治療,但個案屬於難治型病患,嘗試多種治療方式都復發。所幸,今日健保已給付突破性的CAR-T細胞免疫治療,有望為患者帶來『生』的希望。」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兒童青少年好發族群 積極治療約八成患者可擺脫血癌陰霾盧孟佑醫師說,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的好發族群為兒童與青少年,這個階段的患者往往處於求學階段,發病後可能衝擊其課業;看著孩子年紀輕輕就需要承受治療之苦,照護者也會感到心疼。無論是患者抑或是照護者,發病後的抗病生活,身心都得要承受莫大壓力。盧孟佑醫師也進一步指出,標準療程約2.5至3年,首先是引導期,會使用高劑量化療藥物,盡可能的殲滅癌細胞,達到無法偵測標準;再來是鞏固期,會更換藥物把可能殘存癌細胞清理乾淨;最後則是維持期,病童可以邊規律接受化學治療,邊回學校上課,如果有任何異狀就要立即回診。只要撐過標準療程,約有八成的患者能夠治癒,擺脫血癌陰霾。治療反應差、反覆復發別放棄!CAR-T細胞免疫治療燃起一線生機「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寶貝,儘管只有兩成左右的患者屬於難治型或復發型,但對於家長而言,預後不佳的消息都會讓他們萬分痛心、甚至拒絕接受。」盧孟佑醫師提醒:「第一線的治療失敗後,家長也無須傷心得太早,過往臨床上就有多元藥物可接續治療,例如惡性度較高的費城染色體突變之患者,就可以透過標靶或免疫藥物,搭配更高劑量的化療或是幹細胞移植,除此之外,今日也有突破性的CAR-T細胞免疫治療可作為選擇。」盧孟佑醫師進一步指出,免疫T細胞原本就有清除異常細胞的能力,但癌細胞容易躲過免疫T細胞的追擊。而CAR-T細胞免疫治療正是抽取病患血液,分離出免疫T細胞後,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強化免疫T細胞識別與攻擊癌細胞能力,再輸回患者體內,讓這群配備「追蹤系統」的CAR-T細胞,可以精準找出癌細胞,並且將其殲滅。小心身體過強免疫反應 紅疹、血壓、肝功能發生異常須注意盧孟佑醫師也說,接受CAR-T細胞免疫治療後,病人需小心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CRS)發生,當免疫反應過強引起全身性反應,例如發燒、紅疹、血壓下降、肝功能異常等,就要馬上就醫在適當處理下,壓制住細胞激素風暴,另外,也有病患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例如腦水腫引起異常,也要趕快接受處置。健保給付CAR-T細胞免疫治療 符合資格者即可申請盧孟佑醫師強調,利用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癌症,相對其他方式副作用相對較低,CAR-T細胞能在自我分裂,源源不絕與癌細胞作戰,CAR-T細胞免疫治療在臨床研究顯示,3至5年存活率能高達50%,原本因費用昂貴,能接受治療病人不多。所幸,今日健保已經通過給付,只要是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若治療反應仍不佳或發生復發,就有機會符合健保給付資格。而上述個案正好符合資格,目前已經提出申請,未來有望在政府的幫忙下,透過CAR-T細胞免疫治療重拾人生主導權。
抗癌7年沒再復發! 醫大推這一配角蔬菜:有效抑制癌細胞
令人又愛又恨的「蔥」竟能抗癌?一名50多歲的工廠老闆,由於長期應酬喝酒,因而罹患二期食道癌,化療過程中腎臟連帶受到損傷,進而前往腎臟科求診,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勸他除了不能再喝酒,也能試著多吃「蔥」,患者遵照醫生的指令,沒想到至今過了7年癌症都沒有再復發。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分享到,該名患者為了工作常常需要以「酒」來談生意,患者屬於幾杯黃湯下肚會臉紅的類型,本身就不適合長期飲酒,果真50幾歲就確診二期食道癌,歷經多次化療、手術,藥物的副作用卻傷及到腎臟功能。江守山表示,除了必須戒酒,也可以食療法預防復發,他觀察到患者屬於中式飲食的人,而青蔥、青蒜富含的營養成分能有效抑制癌細胞,被多次證實可以預防食道癌、口腔癌、胃癌。在諮詢過程中他發現患者不能接受蒜,因此他建議2天可煮一盤蔥花蛋,7年過去,二期食道癌至今都未復發。江守山列舉以下「蔥」富含的營養成分:1.硫化物抑制腸胃道細菌將硝酸鹽轉變為亞硝酸鹽,阻斷致癌過程。2.蘋果酸促進能量製造,增進體能耐力、改善運動表現。3.β-胡蘿蔔素可使黏膜強韌、能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臟病及癌症。4.維生素B群保持神經機能正常、緩治焦慮、疲乏、健忘和失眠,協助蛋白質、脂肪與醣類代謝。5.硒構成人體內榖胱甘肽,調控細胞免疫機能,協助人體排除毒素。除了抗癌,青蔥也有降低膽固醇、改善疲勞、預防便祕、提升免疫力及抗衰老等功效,針對忙碌的現代人、懷孕不敢接受藥物治療的孕婦,能起到養生作用。蔥富含的多項影楊成分都被證實能有效抑制癌症發生。(圖/擷取自健康好生活YT)
破除3大錯誤迷思!淋巴瘤無良性皆「惡性」 謹記7症狀早發現、治療
淋巴存在身體各處,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不過許多人對淋巴瘤卻不太了解,認為只有淋巴結才有淋巴瘤的可能,甚至有些民眾認為淋巴瘤和其他腫瘤一樣有分良性、惡性。為破解「淋巴瘤」的錯誤觀念,北榮血液科醫師王浩元整理相關Q&A,提供正確資訊,幫助民眾及早發現、正確治療。淋巴瘤迷思1: 淋巴瘤有良性、惡性?淋巴瘤(lymphoma)其實就是「淋巴癌」,沒有良性、惡性之分。王浩元醫師表示,只有「淋巴結腫大(enlargement of lymph nodes)」才有分良性、惡性,而良性的淋巴結腫大主要是發炎、感染所致,通常一段時間後會自行消退,至於惡性的淋巴結腫大,則是因為癌細胞浸潤造成,不會消退。造成淋巴結腫大的癌細胞,可能是從其他地方的腫瘤癌細胞轉移而來,也有可能是來自於淋巴結該處的「淋巴癌細胞」。當淋巴細胞轉變成「淋巴癌細胞」,就可能形成淋巴癌,因此,淋巴癌只是造成惡性淋巴結腫大的原因之一。王浩元醫師說明,由於淋巴球細胞可以簡單分成B細胞、T細胞、NK細胞,因此淋巴癌也可以依照淋巴球細胞的種類,分成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NK細胞淋巴瘤。淋巴瘤迷思2: 淋巴瘤有分好治、難治的?坊間流傳「淋巴瘤有分好治、難治」,這是正確的嗎?王浩元醫師表示,以往所謂好治的是指「何杰金氏淋巴瘤」,是一種B細胞淋巴瘤,病理切片只有少少幾顆淋巴癌細胞,而難治的是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病理切片視野所及大多是癌細胞,但現在用好治的、難治的去形容淋巴瘤已不太恰當。王浩元醫師說明,在過去只有化學治療跟放射線治療的年代,相較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通常對治療的反應較好,因此被稱作是好治的淋巴瘤,不過過去15年來淋巴瘤的治療突飛猛進,許多新穎的標靶藥物或細胞免疫治療被用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因此坊間流傳的說法並不太恰當。淋巴瘤迷思3: 淋巴瘤只會出現在淋巴結?許多人在頸部、腋下觸摸到硬塊,大多都會有所警覺可能是淋巴結出現問題,但王浩元醫師指出,淋巴瘤雖然最常發生於人體的淋巴結,但它能長在身體的任何地方,包括腦部、肺臟、乳房、腎上腺、肝臟、睪丸、皮膚等。雖然,頸部、腋下、腹股溝等3處密布著淋巴結,所以當民眾在上述三處摸到腫塊時,較易警覺或聯想到淋巴瘤,但是身體仍有許多淋巴結是存在於我們摸不到的地方,例如縱膈腔或後腹腔,就需要仰賴患者的症狀來協助醫生的臨床判斷。謹記淋巴瘤7症狀 早期發現積極治療王浩元醫師表示,發燒、腫塊、身體癢、盜汗(夜間多汗)、咳嗽、體重減輕、異常疲勞等7症狀都有可能是淋巴瘤,民眾可用「燒、腫、癢、汗、咳、瘦、累」7字訣記憶,無痛的腫塊是淋巴瘤最常見的症狀,雖然最常出現於淋巴結區域,但要再次強調,淋巴瘤能長在身體的任何地方,不限於淋巴結。醫師也提醒,民眾應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即使是淋巴瘤的第四期,仍然存在治癒的可能性,淋巴瘤根據不同的病理型態可分成近百種淋巴瘤診斷,而不同的淋巴瘤有各自對應的治療策略,唯病人、家屬、醫護三方密切合作,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成功治療的機會。
千萬元CAR-T細胞治療納健保 給付條件、可執行治療7醫院名單曝!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患者,經過化療、骨髓移植等前線治療反應不佳或發生復發後,雖然還有CAR-T細胞免疫治療可以選擇,但卻需自費至少1千萬元。不過今(112)年11月,健保署正式將CAR-T藥物納入健保,讓過去因無法負擔千萬藥費而不能獲得適切治療的患者有了一線曙光。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CAR-T細胞治療將暫時性支付2年,預估每年約有100人受惠,健保估計每年需挹注約8億元,不過CAR-T治療需要經過嚴格認證、訓練才可執行,而且治療後可能會引起免疫風暴,需要整個專業醫療團隊協助,因此目前只有7家醫院可執行,分布在北中南東各區,增加治療可近性。CAR-T治療昂貴、製備時間長 納入健保帶來治療希望魏德聖導演最新電影《BIG》,以癌症病童為主題講述6個家庭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女童罹患白血病,最後卻因化療無效、骨髓移植失敗而病逝,石崇良署長在11月2日記者會上提到,如果是現在,她還有另一個選擇就是CAR-T,有機會可以戰勝疾病改寫電影結局。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黃泰中醫師表示,CAR-T細胞免疫治療是取出患者的T細胞送往國外進行基因工程改造,再回輸到病人體內的一種高度個人化治療方式,無法事前量產,整個治療製備時間需要約30天。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李啟誠表示,CAR-T治療自費需要千萬元,過去常想「這麼貴的藥真的有可能健保給付嗎」,沒想到終於在11月1日正式給付,目前花蓮慈濟醫院已有一名和疾病纏鬥9年的病患,專程從台南到花蓮治療,他的資料已送往審查,若通過將會成為CAR-T健保給付的受惠者。CAR-T健保給付條件為何? 哪些醫療院所可執行?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免疫治療科黃威翰副主任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3歲至5歲的兒童,但成人仍有發病機率,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則好發於高齡者,在經過化療合併標靶藥物一線治療後,大部分患者都可獲得長期控制。但仍有部分病人治療反應不佳、復發,或無法接受骨髓移植。因此,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物可提供這些病患作為後線治療的新選擇,而今年11月起若符合以下條件,可獲得健保給付:給付資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患有難治型、移植後復發、第二次或二以上復發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年齡25歲以下經過兩線標準治療,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者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 患有難治型、移植後復發、第二次或二以上復發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年齡25歲以下經過兩線標準治療,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者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治療經兩線或兩線以上全身治療後之復發性或難治性的成人病人經自體移植治療失敗,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 治療經兩線或兩線以上全身治療後之復發性或難治性的成人病人經自體移植治療失敗,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補充事項:需證實癌細胞仍帶有CD19終身限給付1次療程,需在特殊專案審查通過後6個月內完成輸注不得為HIV或活躍期之B肝、C肝之感染者不得有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不得有活躍的次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癌侵犯執行治療之醫師與醫療院所,需符合健保署規範之資格目前,可執行CAR-T治療的醫療院所共有以下7間:北區: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南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東部:花蓮慈濟醫院癌症希望基金會靳秀麗董事表示,健保給付估計每年約有100位病患受惠,但其實背後關係到的不只是這100個病患,而是100個家庭,現在北中南東都有團隊可以提供治療服務,增加病人可近性,也減少病人因病而窮的情形。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柯博升理事長提到,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正密鑼緊鼓的舉辦教育課程,盼能提高我國醫療量能,讓患者可以就近治療,之後也將有CAR-T專區上線,幫助民眾面對治療。
罹癌醫師曾兩度瀕死 CAR-T細胞免疫治療救命「2個月後返職場」
最新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男性、女性癌症致死排行中,白血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疾病,分別排名第九與第十名,可見得這兩種癌症正嚴重威脅國人性命。去年起,我國臨床上已有CAR-T細胞免疫治療,可用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之後線治療。為了讓患者獲得適切的治療,健保署於今年11月正式將「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品Kymriah(祈萊亞)」納入健保,每年有望嘉惠近百位在生死關頭徘徊的患者。53歲的周紹賓,本身是放射科醫師,5年前確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合併血癌,在苦撐過高劑量化療與異體幹細胞移植後,成功控制疾病。豈料在今年2月癌細胞來捲土重來,經診斷後確診其致癌基因高達三種,屬惡性度最高的類型。過去,這樣的患者存活期可能僅有2%,大多只能選擇安寧緩和治療。周紹賓選擇接受CAR-T細胞免疫治療,並在5月16日回輸經過「武力改良」的CAR-T細胞,成為花蓮慈濟醫院第一位CAR-T細胞免疫治療個案。相較於傳統的異體幹細胞移植,CAR-T細胞免疫治療副作用大幅降低,且有更卓越的治癒率。周紹賓說,「5年前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後,身體變得相當虛弱,我幾乎休息了1年才可以重返職場。然而,本次在完成CAR-T細胞免疫治療後,我一個半月後就出院了,並在7月時就重返職場。」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免疫治療科黃威翰副主任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都是相當常見的血液癌症,前者好發於3歲至5歲的兒童,平均每4位癌童,就有1人屬於此疾病,但成人仍有一定發病機率;後者則好發於高齡者,值得一提的是,平均約每2位淋巴癌患者,就有一位屬於此類別。兩者疾病致病機轉雖不同,但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病程來的又快又猛,未及時採納正規治療,恐在短短幾個月就有生命危險;且治療難度高,存活期相對較短。儘管兩癌症的惡性度較高,但確診後患者與家屬也無須灰心,只要積極治療,在經過高劑量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的一線治療後,約有8至9成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7至8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疾病可獲得長期控制。黃威翰進一步說明,雖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在前線治療就有極佳預後,但前者仍有1至2成的兒童與高達5成的成人患者發生復發;後者則有2至3成的患者治療反應不佳或是發生復發。這群治療反應不佳或是發生復發的患者,癌症的惡性度極高,就算咬牙撐過高劑量化療與異體幹細胞移植,仍有高機率再次復發。一旦再次復發,存活率恐大大降低。根據國際研究顯示,復發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兒童患者不到半數可以存活超過5年、成人患者更是僅有1成的存活率;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的存活期更是滑坡式下降,僅有2成患者可以存活超過2年。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李啟誠理事長表示,如今CAR-T細胞治療獲得健保給付,屬於「25歲以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或「成人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若治療反應仍不佳或發生復發,即有機會符合健保給付資格,大幅提升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可近性。這讓過去因為無法負擔千萬藥費而無法獲得適切治療的患者,也有機會在癌末階段力拼長期存活甚至治癒。
銀髮族癌症「CAR-T治療成功首例」 難治型淋巴癌腫瘤全消失
今年71歲的蔡伯伯,一年半前赫然發現頸部淋巴腫大,原來不以為意,在家人提醒下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門診,經檢查後被診斷罹患瀰漫性大B淋巴細胞癌,由於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癌是高惡性度腫瘤,屬於難治型,其病程進展非常迅速,如未及時治療得宜,病人可能在幾個月或1-2年內就會有生命危險之虞,萬不可拖延與輕忽。蔡伯伯在經歷第一線治療後,不到一年淋巴癌就復發,使用數次第二線的化療與標靶治療也無法完全根除腫瘤,困境中再接再厲,經過與中醫大附醫內科部副主任暨淋巴癌團隊負責人葉士芃醫師深入討論,蔡伯伯與家人於今(2023)年2月決定接受全球淋巴癌新治療方式- CAR-T細胞治療法。葉士芃醫師協助導入國際高規格品質、也是國內唯一核准上市的CAR-T細胞治療,整體治療過程非常複雜,須先在醫院內以高規格品質管控認證的實驗室將病患血液中的免疫T細胞收集足量並做濃縮冷凍處理,全程低溫運送到國際大藥廠坐落於瑞士的細胞工廠,經過基因轉殖處理並大量複製後,培養出具有能準確並持續獵殺癌細胞的CAR-T細胞大軍,之後再度冷鏈運輸回台送醫院移植給病人。同年3月底,蔡伯伯住院接受前導性化學治療,緊接著進行CAR-T 移植,住院約兩週後就順利出院。CAR-T移植後一個月,以正子斷層造影(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以下簡稱PET )精密追蹤,蔡伯伯的難治型癌細胞「零檢出」。中醫大附醫內科部副主任暨淋巴癌團隊負責人葉士芃醫師指出,蔡伯伯的成功案例,是國內醫界以CAR-T治療癌症成功的第二例(第一例為孩童血癌),然而,在七旬長者是首例成功,在長者年齡細胞條件相對艱難挑戰以CAR-T成功打擊難治型淋巴癌,屬難能可貴。也讓CAR-T治療長者癌症成功帶來機會,提供蔡伯伯更好的醫療效果與生活品質。葉士芃醫師指出,淋巴細胞在免疫系統極為重要,當淋巴惡性癌化後形成癌症為惡性淋巴癌。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是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亞型,國內約有9成淋巴癌患者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國民健康署 2020 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國內最新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十,平均每 10萬人有8.1人發生;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男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第十(每10萬人有6.5人死亡),女性十大癌症死因則排名第九(每10萬人有5人死亡)。葉士芃醫師進一步分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好發於中高齡者,因病程發展快速且無規律,治療難度高。目前第一線的主力治療為化療加標靶,儘管治療成果佳,但仍有4成左右的病人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進入第二線治療階段時,需要加強化療強度或進行骨髓幹細胞移植。但對於身體機能較差的中高齡者;高強度的化療或骨髓幹細胞移植有較高的風險,不是每個病人都能承受此種治療,且如果移植前無法有效控制淋巴癌,移植效果也不佳。細胞免疫療法CAR-T對此一困境帶來的突破性改變!葉士芃醫師說,根據臨床研究結果,透過細胞免疫療法CAR-T,逾5成難治型或復發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癌細胞能有效被殲滅,且經過兩年以上的追蹤,有治療反應者仍有6成能維持沒有腫瘤復發。與過往傳統化學治療效果相比,病人治癒與長期穩定控制疾病的機率大大提升。因此,2017年8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全球首個細胞免疫療法CAR-T,用以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與「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此開創性癌症治療將全球醫學進展推進到下一個里程碑,開啟再生醫療的新紀元。衛生福利部也在2021年10月核准台灣首張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一張免疫療法CAR-T藥物許可證,此CAR-T細胞療法也是已通過數個大型臨床試驗驗證的標準治療。葉士芃醫師說,淋巴癌常見的6大症狀有燒、腫、癢、汗、咳、瘦。其中臨床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腫,例如,脖子、腋下或腹股溝長了一顆東西,病人往往能觸摸得到淋巴結節或腫塊,也就是淋巴結腫大。此外,臨床表現還包括食慾不振,精神倦怠、發燒,夜間盜汗及體重減輕。葉士芃醫師進一步分析,淋巴癌細胞也可能侵入骨髓,伴有血球低下或不正常之白血球出現等病徵,葉醫師呼籲發現上述病徵者,應儘快到血腫門診接受詳細檢查,千萬不可拖延,以免病人錯失治療黃金期,並指出,癌症是個多變的且複雜的疾病,細胞免疫療法CAR-T是癌症治療的生力軍,卻也不是每個病人、每種疾病狀況都適合採用CAR-T治療,要有完美的配套計畫與團隊照護,才能提高成功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指出,有鑑於細胞免疫療法CAR-T是全球癌症治療趨勢,中醫大附醫數年前全力籌措GTP實驗室及引進國際細胞治療品質管理系統,率先成為台灣可正式提供臨床使用的細胞免疫療法CAR-T之醫學中心。對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與「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人而言,即刻起已能掌握治療時機,無須遠赴國外治療或是苦等待療效與安全性尚未確定的臨床試驗、恩慈名額。
黃金大咖挺進2/癌友福音?細胞免疫治療提前上市 生技股看漲縮短投資回收也有風險
再生醫療概念股這三個月的漲幅近5%,其中向榮生技(6794)就有131.79%驚人,亞果生醫(6748)超過四成,訊聯(1784)、三顧(3224)、樂迦再生(6891)、台寶生醫(6892)、路迦生醫(6814)也都超過20%以上,長聖(6712)最新股價來到213元,2021年最高曾來到496元。以上皆為投入細胞治療為主的生技個股,另可見大集團投資身影,像是宏碁(Acer)為三顧與樂迦再生(二家為關係企業)的跨域開發合作夥伴,與三顧合作首案即瞄準個人化樹突細胞的癌症免疫治療開發,並以AI助攻三顧個人化「腫瘤新抗原DC」篩選。佳世達(2352)去年5月宣布,以5.45億元投資大江生醫集團旗下的大江基因(6879)私募案,就是以基因檢測、幹細胞及免疫細胞等產品的研發及製造為主。路迦生醫(6814)醫療長劉炳中告訴CTWANT記者,由於細胞免疫再生療法的研發費用太高,再生醫療雙法若通過,有了法源依據,有助於鼓勵更多醫院、企業投入這個領域,增加競爭力,建立價值鏈,並且隨著多元化產品上市也可以降低費用門檻。路迦生醫以免疫細胞治療培養技術提供為主,從其股價來看,今年2月行政院通過衛福部《再生醫療雙法》草案,包括《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以來,股價從30元逐步上升,最高到43.15元,目前在38元上下起伏。路迦生醫醫療長劉炳中,因為父母、親友罹癌而投入免疫細胞治療領域投資成立路迦。(圖/CTWANT資料照)劉炳中說,路迦在癌症細胞治療特管法部分,已從原本合作的花蓮慈濟、柳營奇美、新光、板橋中興、亞東紀念等醫院再增加臺北榮民總醫院就是做自體免疫細胞(CIK)治療第一至第三期實體癌,經標準治療無效或實體癌第四期之細胞治療技術施行計畫,近半年來累計收案治療人數,應用在大腸癌、肺癌、胃癌、胰臟癌及鼻咽癌上。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則說,目前關注再生雙法通過焦點之一,是可使二期臨床藥物提前於國內上市,未來已完成第二期臨床試驗的再生醫療藥品可有提件提早上市,將針對急迫性且沒有其他治療方式的疾病小範圍使用,許可期限將不超過五年。意味CAR-T、CAR-NK等細胞治療法經過基因改造,不適用於特管辦法,風險高但療效顯著的細胞治療藥物只要通過二期臨床試驗就可於台灣上市,也就是目前各界關注對於病患、藥廠的影響性,因此觀察生技個股可多加了解該再生醫療藥物的「投資報酬回收年數的縮短情況」。近期受到股民熱議的長聖,是由董事長劉銖淇醫師與醫界朋友於2016年共同創立,以幹細胞與癌症免疫細胞新藥研發為主,已連續兩年獲利,2022年營收6.28億元,獲利2億元,每股盈餘EPS為2.95元。黃文清說,業界多認為長聖為國內特管法細胞治療龍頭,主要是以中國醫藥大學、中研院等研究機構授權的技術,開發免疫細胞療法與幹細胞療法的新藥,與特管法下的細胞治療服務。目前多家醫院、生技業投入細胞治療,圖為台大醫院就CD19 CAR-T細胞治療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發表成功個案說明。(圖/報系資料照)以長聖為例,可觀察其主要業務兩大塊,「新藥開發」有5項pipelines臨床技畫通過TFDA或FDA的核准正在執行中,以及「細胞委託製造服務」有45件細胞治療計畫通過特管辦法核准執行中。向榮生技股價4月28日以76.8元作收,研發幹細胞新藥、幹細胞技術應用與再生醫學領域細胞治療,今年3月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三期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核准執行,異體細胞庫登記申請也在去年12月獲得美國FDA來函通知核可通過,有利細胞產品推展到海外。亞果生醫研發生產人體組織器官修護用之生醫材料為主,從骨科、牙科、心血管專科、眼科、外科手術、傷口照護到運動傷害等專科使用之醫療器材,有膠原蛋白、超臨界二氧化碳技術,再生醫學細胞治療部分,再生細胞醫學上,以「膠原蛋白顆粒於促進毛囊生成或血管生成之用途」毛髮增生技術取得專利等。黃文清說,這一波再生醫療概念股的股價上漲,是股民對於未來再生雙法通過帶給的想像空間龐大,可多了解該個股在細胞療法研發進度,觀察授權的機會,評估公司長期營收挹注來源與可期的獲利。但他也提醒,投資人很難預測臨床試驗結果、醫療成效,待報告出爐揭曉恐有所震盪,還是要審慎評估自己的承受風險能力與財務狀況。
淋巴腫大以為是慢性貧血 美髮師6個月才確診「這罕病」
淋巴結腫、手腳腫脹、感到疲倦、全身又有發炎情形,35歲美髮師反覆就醫找不出原因,一開始以為她是慢性貧血,又或是淋巴相關疾病,也推測可能是免疫類疾病,經過各種檢查,最後切片才發現為卡斯爾曼氏疾病。收治該案的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張明志回憶,因為此病太罕見,花了六個月時間才確診,還好用了IL-6標靶治療藥物後幾乎治癒,而此類藥物須終身服用才能維持健康。卡斯爾曼氏病罕見又難診斷 五年內死亡率30%卡斯爾曼氏症(Castleman disease)是種淋巴結異常增生的疾病,全台灣依盛行率每年應要有100人確診,但實際上一年僅有20至30人確診,相當罕見,主因為許多醫師對此病不甚熟悉,即使有症狀也很難第一時間判斷。根據增生的位置、範圍多寡等又分為三種亞型,有少部分與HIV病毒、疱疹病毒相關,其中一種亞型「特發性多中心型卡斯爾曼氏症(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 iMCD)」更是至今成因不明,難以診斷。張明志醫師指出,卡斯爾曼氏症(iMCD)基本上介於良性及惡性之間,但可能發展成淋巴癌;80%患者病情不會有太大進展,不過因為體內反覆發炎、耗損體力,也會造成各種症狀,相當影響生活,且五年內仍有30%患者會死亡。細胞激素IL-6過高 引起免疫風暴「有點像我們新冠肺炎時候提到的細胞免疫風暴,這種病也是細胞激素介白質6(IL-6)起起伏伏、分泌過多,導致免疫風暴,出現很多症狀。」張明志醫師解釋,介白質6這種細胞激素濃度過高,會造成淋巴腺腫、發燒、盜汗、疲累、體重減輕,也因為引起黏膜反應出現腹水、肋膜積水,或脾臟及肝臟腫大。通常發生在30至50歲,張明志醫師指出,相對年長者較不容易產生免疫風暴,年輕者的免疫系統較容易有反應,,由於一百萬人當中只有3至4人罹病,也很難被診斷出來。多發性卡斯爾曼氏病(iMCD)平均六個月才能確診 這些指標應注意「症狀多元就像是千面女郎,通常都要六個月才能診斷出來。」張明志醫師坦言,通常第一時間會懷疑是否為癌症?因為發燒也會被懷疑為感染,抽血可能被判斷為貧血,由於沒有特殊標記可以辨識,淋巴切片也會診斷為良性發炎,診斷的關鍵角色落在病理科醫師。多發性卡斯爾曼氏病(iMCD)進展不快,但有幾個指標可以特別注意:1.免疫球蛋白會莫名上升2.白蛋白下降卻沒有蛋白尿3.血小板減少4.紅血球細胞減少5. C反應性蛋白(CRP)過高6.血液沉降速率極高7.由於肝臟也會受到影響,鹼性磷酸酶也會上升雖然多發性卡斯爾曼氏病沒有立即的死亡威脅,輕型者可以存活很久、相安無事,不過張明志醫師強調,有四分之一機率可能是嚴重型,若未治療,有可能會進展成淋巴瘤,甚至死亡。IL-6標靶治抑制細胞激素 可望達到完全緩解此病威脅在於難以診斷,也無法對症下藥,用錯藥也可能造成不良影響。張明志醫師表示,過往沒有藥物時,僅能當作濾泡性淋巴瘤治療,但改善有限。目前日本有針對介白質6接受器作用的藥物,台灣也已有直接抑制介白質6的IL-6標靶治療。2014年,張明志醫師針對IL-6標靶治療進行臨床試驗發表,四位試驗者當中,有三位反應良好,前述的美髮師接受治療後2至3年也達到完全緩解,他提到使用藥物約八成患者會改善,約4至6個月就會有明顯改善,需要終身服用。醫師提醒,若為嚴重型的多發性卡斯爾曼氏病卻未治療,腎功能惡化、肝脾腫大、肺積水,甚至有生命危險,提醒民眾及醫界應提高警覺,也呼籲能將藥物盡快通過健保給付,減低患者負擔。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居「兒癌之冠」 台灣首例細胞免疫治療個案痊癒
對所有的家長而言,家中孩子無疑是心頭肉,但凡受點小傷、生了小病往往都會讓父母自責不已。然而,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林東燦董事長指出:「台灣每年約有500個家庭被迫與癌症展開長期抗戰,確診的噩耗無疑宣告了孩子的快樂童年畫下休止符,往後數年都需要在冰冷的病房中與病魔奮鬥。林東燦董事長進一步說明,所有兒童癌症之中以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Pediatric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pALL)佔比最高,發生率高達25%,平均每4個癌童就有1人罹病。值得慶幸的是,儘管抗病之路沉重且漫長,但積極採納正規治療,約有80%至90%的癌童可以在完成第一線治療治癒;剩餘10%至20%治療反應不佳、疾病復發的患者,除了副作用較高、容易影響生活品質的異體幹細胞移植,所幸我國已有細胞免疫治療,一次性注射即有望為癌末兒童帶來治癒曙光,而台灣也已經出現首例成功個案。兒童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陳博文醫師表示,癌症是僅次於意外事件、造成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每年新發癌症的500位癌童中,以新發個案數約125位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發生率最高,進一步檢視疾病類型,更可發現約有8成屬於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主要好發於未滿18歲的兒童,以3歲至5歲之間的兒童為最多數,成人發病的機率則較低。發病後,患者的淋巴系統與骨髓會製造出過量且不成熟的淋巴細胞,這些多而無用的淋巴細胞會壓迫正常血球、淋巴細胞的生成空間,全面衝擊癌童身體機能,也因為病程發展快又猛,未及時採納正規治療恐短短幾個月就會造成生命危險,至今仍是造成最多兒童死亡的癌症之首。陳博文醫師提醒,儘管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程發展快速,但初期的症狀卻不典型,民眾容易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撞傷、生長痛等搞混,建議家中兒童出現8大症狀,包含:骨骼或關節疼痛、蒼白疲勞虛弱、淋巴結出現觸壓無痛感的腫塊、皮膚紅疹、莫名發燒、腹脹腹痛、瘀青與流血不止、食慾不佳,應提高警覺,及時帶孩子到小兒血液腫瘤科進行骨髓與血液檢查,爭取更高的治癒機會。面對突如而來的確診噩耗,多數家長只覺得晴天霹靂,部分甚至無法接受罹病事實,往往要諮詢第二醫囑後,才願意面對罹病事實。陳博文醫師鼓勵,確診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後,家長無須過於灰心,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絕非不治之症,相反的,只要積極治療約有80%至90%患者可在第一線的化療與標靶藥物階段就達成治癒目標。目前治療包含:緩解誘導期、鞏固性治療、維持期治療與中樞神經預防治療,為期約為2年至3年。第一階段的治療主力以高劑量化療為主。待疾病達成完全緩解的目標後,則可調降化療劑量並維持長期服藥以達鞏固治療的成效。此外,所有病人都須接受預防性脊髓腔內化療注射以預防中樞神經的侵犯,而具有費城染色體突變者則可在療程中加入標靶藥物。此外,我國更是已經將微量腫瘤偵測(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簡稱MRD)納入治療指引,在化療期間,可根據癌童骨髓內癌細胞殘存量來調整化療強度,不僅有望視情況降低化療強度、減少副作用,也可以及早為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安排未來的治療方案。兒童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暨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周獻堂醫師說,仍有10%至20%的癌童可能因為基因的關係,對化療反應不佳或是容易復發。過往,這些孩子必須完成異體幹細胞移植才有機會控制與爭取治癒。然而,異體幹細胞移植考驗重重,不僅需要先配對到合適的幹細胞,還須要採用遠高於一般化療強度的高劑量化療,才有機會暫時殺滅癌細胞,以利接續植入健康的幹細胞。但這樣的治療容易讓孩子留下永久性後遺症,未來發生癌症的風險也會增加。此外,為了避免植入的幹細胞攻擊原本癌童自身的器官,孩子可能需要終生服用免疫抑制劑,治療時間從2年至3年延長為終生抗戰,癌童餘生可能都暴露於感染的風險中,無論是飲食、外出都有諸多限制,也容易阻礙癌童未來的自我探詢與夢想實踐。周獻堂醫師說,所幸今日已有細胞免疫治療可用!目前臨床上共有兩種方式,傳統的細胞免疫治療,透過大量複製免疫細胞盡可能的增加殺滅癌細胞的機會。另外一種細胞免疫治療會先在免疫細胞上安裝上可以精準找出癌細胞的基因,如同導彈一樣,可以精準殺滅癌細胞,透過一次性治療即有望迎來治癒曙光。更讓人興奮的是,由於治療武器來自於自身,且孩子無須受到更高劑量化療的折騰,日後正常細胞發生病變的機率也較異體幹細胞移植少得非常多。周獻堂醫師也分享,今日國內已有一例成功的細胞免疫治療成功案例,該個案確診時僅有6歲,在進行基因檢查後,便發現其屬於難治型,可預期第一線的化療成效不佳,因此當時很快就為該癌童配對合適的骨髓,然而,直至第一線治療失敗後都沒有配對到合適骨髓。所幸當時已有細胞免疫治療可用,在完成一次性的療程後,該個案成功治癒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疾病穩定控制至今。周獻堂醫師也呼籲,目前免疫細胞治療費用容易對患者家庭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希望政府可以聽見癌童家庭的心聲,藉健保資源支持癌症家庭,以利孩子們可以獲得適切的治療。在有強力治療武器的今日,兒童癌症基金會為了鼓勵癌症家庭不要放棄希望,特別在基金會成立40年與九月兒童癌症關懷月之際,於 9月5日至9月18日、每日上午9點至下午17點舉辦《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來敲門時 別怕!越過「白」日「惡」夢後有彩虹》親子共學圖文特展,也邀請剛晉身新手爸爸的黃子佼擔任公益活動大使,黃子佼表示,兒童血癌雖然無法預防,但可以透過了解疾病衛教與治療方式來緩解焦慮感,還能幫助孩子掌握黃金治療期。邀請各位家長帶著孩子們參加親子共學圖文特展,共同輕鬆學習-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常見8大症狀與最新治療方式。
細胞治療突破!一次殲滅癌細胞軍隊 「戰勝白血病」女童慶10歲生日
2012年美國有位小女孩Emily,在罹患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之後,成為全球第一個接受CD19 CAR-T細胞治療的兒童。目前檢查結果在她身體内的癌細胞已經完全根除,這十年來每一年Emily都會PO一張照片,向全世界宣告自己沒有受到癌症的侵襲,又健康的活過一年了。2022年4月,臺大醫院率先成為台灣首家可提供正式臨床使用CD19 CAR-T細胞治療之醫學中心,在臺大醫院協助之下,台灣也有了第一位接受正式CD19 CAR-T細胞治療的小女孩亭亭。亭亭當初因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住院治療,在臺大醫院的治療及照護下,現在已經完全康復,展露笑容慶祝今年10歲生日與重生。癌症是兒童的第二大死因,台灣每年約有500位新發病癌症兒童,其中約2成屬於「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這群癌童目前在第一線治療即有不錯成績,但其中仍有約1.5成患者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以往的治療策略是需要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由於移植需找尋合適的幹細胞捐贈者並需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以避免發生排斥反應,癌童的抗病戰爭從2至3年變成一輩子,無論是居家生活與返校學習品質或是自我實踐都受到強烈限制,不僅對於孩童而言身心負擔極大,父母更是不捨看到孩子一輩子要活在疾病限制中。CAR-T細胞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的簡稱,CD19 CAR-T細胞治療適用於難治與復發型的「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B細胞淋巴瘤」患者。CAR-T細胞治療仰賴高技術的基因工程,先從病人體內分離出T細胞,並透過基因改造,在T細胞上安裝可以鎖定癌細胞的導航標靶,籌措一支可精準、持續消滅癌細胞的免疫大軍,一次性注射即有望為癌末病人帶來治癒希望。有鑑於CAR-T細胞治療是全球癌症治療趨勢,臺大醫院歷經數年努力,全力籌設符合現行法規之細胞製備場所(GTP實驗室)與臨床細胞治療中心及引進國際細胞治療品質管理系統,並於今年4月率先成為台灣首家可正式提供臨床使用CAR-T細胞免疫療法之醫學中心,也帶領台灣成為亞太地區可提供該尖端醫療服務之國家。對於「兒童與年輕成人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以及「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患者而言,即刻起只要把握治療時機,也能像亭亭一樣順利康復。
異位性皮膚炎竟害損68億生產力 92.5%患者日常生活受影響
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程度,臨床多採「EASI評分標準」,依據皮膚紅腫、抓痕、苔癬化等症狀的分布面積,劃分為3個等級,EASI評分0-6,屬於「輕度」;7-19分屬於「中度」;20-72分則為「重度」。(陳人齊攝)在台灣,每年有超過37萬名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就醫,若以重度的成年病友占比7.43%,正常人每年薪資中位數約50.1萬元的一半來估算,每年台灣因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所損失的生產力則高達68億元。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表示,若能早期診斷和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可有效控制,延緩病程進展,政府可以多給予關懷和照顧,降低對社會與經濟的衝擊。朱家瑜指出,台大研究團隊去年發表一份針對就業中異位性皮膚炎病友的調查研究,顯示92.5%病友日常生活會因疾病受到影響,88.5%病友工作能力受影響,且約1/3病友表示近期曾因異位性皮膚炎而必須請假。而且,隨著異位性皮膚炎病情越嚴重,工作和生活能力受影響的比例也越高。朱家瑜說,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且容易復發的發炎性皮膚病,發病時奇癢難耐,有病友甚至用「癢到骨頭裡」來形容,而且越是搔抓,癢感越發嚴重,進而影響的不僅是個人皮膚問題,還可能增加睡眠障礙、憂鬱和輕生等精神問題、肥胖與心血管疾病、感染等風險,甚至會衝擊整體國家社會的經濟。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皮膚科科主任楊靜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程度,目前臨床多採「EASI評分標準」,依據皮膚紅腫、抓痕、苔癬化等症狀的分布面積,劃分為3個等級,EASI評分0-6,屬於「輕度」;7-19分屬於「中度」;20-72分則為「重度」。不過,除了病灶面積之外,近年研究也將「生活品質」與「功能性」的影響列為參考指標。美國2018年專家共識提到,異位性皮膚炎病灶侵犯手、腳和頭頸部,同時影響生活品質和功能,也屬於中重度病程。楊靜宜說,目前健保給付的治療藥物種類多,除了類固醇、口服免疫抑制劑,也有生物製劑納入給付。其中口服免疫抑制劑,中重度病友使用的療效臨床觀察約4-5成,提醒病友多注意因免疫功能受抑制而產生感染的情況。如要達到預期療效,可能需高劑量服用,同時注意副作用風險,並定期監測肝腎功能。楊靜宜建議,中重度病友可考慮生物製劑等標靶治療藥物,生物製劑可以更精準作用於標的,相對的副作用發生率較低,另一方面也能平衡細胞免疫力,讓受損的皮膚角質細胞有機會再長好,進而提升屏障功能,達到長期安全緩解的目標。
確診海嘯將來襲…疫苗第三劑怎麼選? 感染科專家來教你
新北市昨天(20日)新增822例確診,市長侯友宜警告,接下來確診數將會如海嘯般襲來;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指出,國內確診死亡的曲線,大概會落在新增案例後面2星期。隨著Omicron疫情不斷蔓延,指揮中心一直呼籲還沒打新冠肺炎第三劑(追加劑)疫苗的人,趕快踴躍接種第三劑。但第三劑疫苗怎麼選?一定要打不同廠牌嗎?根據《健康醫療網》訪問馬偕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他引用國外的研究資料表示,抗體濃度最高的,是三劑都施打mRNA疫苗者,但獲感染後會不會演變成重症,則需要看的是T細胞的免疫力。紀鑫主任在專訪中提到,網路上有人在謠傳「打兩劑AZ無效,第三劑沒有保護力」的論點,他提到,接種兩劑AZ並非一開始就無效,兩劑AZ在對抗新冠肺炎中的alpha、delta變異株,基本上還是很有效。而現在台灣的威脅是在Omicron病毒,政府之所以鼓勵民眾打第三劑,是因為不管是何種疫苗,打完兩劑後三個月,保護力都會下降。紀鑫主任並引用國際期刊《NEJM》的研究數據提到,打了三劑AZ疫苗的保護力,從研究數據上可看出,跟打了兩劑AZ後追加BNT疫苗的效果差不多,所以並沒有打兩劑AZ無效,再打第三劑就沒有保護力這種問題。至於對於打疫苗的民眾,很多人都掙扎第三劑要不要混打?紀鑫主任對此表示,一般會建議混打,是因為混打後的抗體濃度較高,比較不會被感染。他並舉出相關研究表示,抗體濃度最高的,是三劑都打mRNA疫苗者,但得到感染之後會不會變成重症,達到必須住院的程度,則就要看每個人自身T細胞的免疫力了。紀鑫主任並解釋,mRNA疫苗優勢在預防感染、AZ疫苗則是提升T細胞的免疫力,也就是做到預防重症效果。他引述《刺胳針》(Lancet)研究指出,兩劑AZ追加BNT效果較佳,抗體可上升24倍,若是改追加莫德納,則可上升30倍,「這主要是所謂的『預防感染能力』」。而先前不少網友砲轟政府,不開放民眾第三劑施打AZ,才導致疫苗過期;對此,紀鑫主任強調,「指揮中心並沒有禁止,只是不建議而已。」他強調,雖然打了兩劑AZ後,若再追加mRNA疫苗,可使體內抗體濃度較高,但其實一旦感染後,想要免於重症住院,基本上還是要靠自身細胞免疫力,自行將病毒清除,因此自身細胞免疫如果足夠,就不會導致重症,因此第三劑AZ仍有效益。
B肝病毒突變!可寄生導致肝臟發炎 醫示警:健康帶原者仍會罹癌
慢性B型肝炎健康帶原者的觀念要改變了。最新研究證實突變的B型肝炎病毒可以躲避免疫細胞,也較少釋放至血液中,讓抽血檢驗的病毒濃度及肝指數偏低,不過病毒其實大量堆積在肝細胞造成肝癌。慢性肝炎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正常就是所謂的健康帶原者。但最新發表在《Hepatology》(肝臟學)由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研究員梁毓津所做的研究卻發現,帶有PreS/S基因突變的B肝病毒株,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可躲避B細胞與T細胞免疫辨識,病毒也無法有效釋放至血液中反而堆積在肝細胞內質網,引發內質網壓力,鈣離子內流異常,影響粒線體功能,肝細胞凋亡後最終演變成肝癌三部曲。這項研究提醒,感染B肝病毒突變株的患者,抽血檢查可能有病毒低估的情況。主持研究的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同時也是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特約主治醫師吳肇卿表示,「這項研究修正健康帶原的觀念,部分以往被認為健康帶原的人,仍有發生肝癌的風險。」他說,過去認為病毒不會破壞肝細胞,而是免疫系統為了殺死病毒才導致肝臟發炎,其實B肝病毒是寄生在肝臟中慢慢破壞肝臟,不太可能完全相安無事。現行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標準,肝功能ALT大於每升80單位(>80 U/L)、病毒量大於每毫升2000國際單位(>2000 IU/ml)。依據這項研究,將有部分病患可能是肝癌高危險群卻非抗病毒藥物治療對象,恐怕存有很大的治療灰色地帶。吳肇卿表示,亞太地區約有64%慢性B肝炎導致肝癌的病患在現行治療準則之外,這個數字比根據歐美三到四成來得多,可能是標準相對嚴格所致。國際醫學專家的大多傾向及早治療,並持續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對象。才能進一步降低肝硬化或肝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據此,吳肇卿也與博士班研究生,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滕威發展出預測肝癌的危險量表,只要大於或等於9分,也就是年齡大於50歲、男性、家族有肝癌病史、體內可偵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群。這個簡易不需高貴儀器的量表,可以預測目前不符合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的B肝病人發生肝癌的危險機率,與抗病毒藥物對降低肝癌風險的效益。估計約有三成在治療灰色地帶的患者也應該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這個有實證研究基礎的量表,適合醫師評估病人發生肝癌的危險機率與抗病毒藥物的效益,並幫助健保署在較符合成本效益的條件下,擴大B肝病人的抗病毒藥物給付,以達到政府在2025年前,降低肝病死亡率65%的目標。
國內首份追加劑研究出爐 莫德納最強!全劑量抗體增47.7倍
國內COVID-19疫苗第三劑追加劑接種率已突破4成,朝5成邁進。究竟追加劑的效果如何呢?林口長庚醫院今(17)日發表國內第一份COVID-19疫苗追加劑接種研究成果,總計招募340位受試者,發現不論是使用哪一種廠牌的疫苗當追加劑,皆可有效提升受試者體內抗體生成效果,也更能有效對抗Omicron變種病毒。而施打後的副作用,則以莫德納比例最高,高端比例最低。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也是這項試驗計畫主持人的邱政洵表示,希望這項結果有助於台灣進一步推動COVID-19疫苗的施打,並且建議民眾在接種完前兩劑疫苗後,都應在間隔3-6個月接受第三劑追加接種,以提升疫苗對人體的保護力,預防新冠病毒變異株感染。邱政洵副院長指出,林口長庚醫院自去年12月起,執行醫療照護人員施打兩劑腺病毒載體AZ疫苗(AZ+AZ)後,以mRNA疫苗(莫德納、輝瑞)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做第三劑追加接種之臨床試驗,進行受試者施打完第三劑一個月後免疫生成性分析與不良反應。此研究共招募340位已施打兩劑AZ疫苗的醫療照護人員為受試者,隨機分派接受莫德納(Moderna)全劑量、莫德納半劑量、輝瑞(BNT)或高端疫苗接種為第三劑追加劑。邱政洵副院長說,分析時排除了2位不符收案條件者,研究結果發現,在施打完第三劑後的第28天,不論是使用哪一種廠牌的疫苗當追加劑,皆可有效提升受試者血中之中和抗體濃度,達到體內抗體生成效果,而上升倍數分別是:莫德納全量47.7倍、莫德納半量39.8倍、BNT 32.2倍、高端12.7倍。針對現今流行的Omicron變種病毒,研究也顯示施打第三劑之後產生的中和抗體能力,和接種前相比,可以更有效對抗Omicron。而和預防重症相關的T細胞免疫反應四組都有顯著上升,上升倍數分別為:莫德納全量4.2倍、莫德納半量3.9倍、BNT 3.1倍、高端3.3倍。至於接種完第三劑的疫苗副作用,則是以莫德納副作用比例最高(局部疼痛約97~100%、發燒約15.3~29.5%),高端疫苗施打後的副作用比例最低(局部疼痛76.5%、發燒4.8%)。邱政洵副院長表示,由實驗結果可看出,針對施打兩劑AZ疫苗的醫療照護人員,不論是使用何種廠牌疫苗做為追加劑,施打後一個月的血清抗體生成性,或細胞免疫反應,都有顯著提升。以抗體增加的幅度來看,mRNA疫苗仍優於蛋白質次單元疫苗;T細胞免疫反應則是在不同疫苗追加劑之間並沒有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