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
」 俄羅斯 烏克蘭 納粹 美國 以色列德國屠夫製作「浣熊香腸」爆紅 追溯來源竟與「納粹德國」有關
近期中文網路開始流傳「德國浣熊香腸」爆紅一事,引起不少網友的關注與討論。而也有熟悉歷史的網友也針對這則新聞科普,表示德國之所以會遭到浣熊肆虐,主要起因就是「納粹德國」時期,有人特意引進,再加上狩獵協會的放任,讓德國自1950年代就遭到浣熊的肆虐。臉書粉絲專頁「海獅說」日前就發文表示,1930年代,當時納粹執政的德國正在入侵其他國家,卻被浣熊「逆向入侵」。1934年,納粹政權剛滿一年,德國中部的Edersee湖區,一名當地飼養員引進了4隻來自北美洲的浣熊。據說這些浣熊原本是被引進來製作皮草,但飼養員認為放養到森林中可以增加本地的生物多樣性,同時提供獵人狩獵的機會,因此決定放養這些浣熊。由於德國是個重視手續的國家,飼養員向帝國狩獵協會(Reichsbund Deutsche Jägerschaft)申請放養許可。據了解,該協會是納粹德國的官方狩獵組織,所有有執照的獵人都必須參加,由戈林(Hermann Göring)擔任帝國狩獵大師(Reichsjägermeister)。因此,德國流傳著「浣熊是戈林放養的」的都市傳說,但實際上,批准放養浣熊的應該是狩獵協會的一名高級主管威廉(Wilhelm Sittich Freiherr von Berlepsch)。4隻浣熊被放養到野外後,經歷了數年繁衍。在1945年時,由於空襲的緣故,柏林附近的一個毛皮農場被炸毀,原本應該被做成毛皮的25隻浣熊逃脫,建立了德國第二個浣熊族群。而隨著浣熊數量迅速增加,它們的活動範圍逐漸擴大,甚至開始進入城市尋找食物。浣熊的德文名稱是「Waschbären」,直譯為「洗洗小熊」,這個名字源於浣熊吃東西前好像會洗手的習性。1950年代,浣熊在德國的危害逐漸顯現,浣熊是雜食性動物,從森林裡的漿果、肉類,到城市中的堆肥和殘渣,幾乎什麼都吃。而浣熊也逐漸發現,比起森林,人類的城市能提供更多的食物來源。其中最為悲慘的就是位於德國中部的卡塞爾(Kassel),該城市被稱為「浣熊首都」,這裡的浣熊密度比其他地區高出20倍。浣熊佔據了城市的公園和街道,甚至入侵居民的房屋,與家裡的貓狗發生衝突。牠們還會突襲花園、垃圾箱,甚至爬進煙囪,掰開屋頂瓦片。一位名叫貝克(Frank Becker)的浣熊獵人表示,有次浣熊群入侵閣樓,導致閣樓完全被毀壞,造成高達一萬歐元(約35萬台幣)的損失。由於浣熊在德國的數量持續增加,並且對居民生活帶來不少麻煩。而一直到2022年,在卡德開設肉品專賣店的德國屠夫邁克爾(Michael Reiss),便突發奇想的開始販售加工浣熊肉,其中包含肉丸、香腸、午餐肉等商品,沒想到大獲好評。
《排球少年》挾2.6億票房大銀幕重現 梁朝偉、郭富城《風再起時》飆演技
台中市藝術電影院「中山73影視藝文空間」10月份推出焦點主題「穿越黑暗的光」,播映4部根據史實改編的電影,包括梁朝偉、郭富城主演、刻劃殖民末期香港兩大華人探長傳奇人生的《風再起時》,以及藉由謀殺案揭發歷史真相,帶出對納粹法律的深刻檢討的德國電影《罪人的控訴》等作品。另外兩部電影則包含反戰議題,拿下東京影展最佳影片的《昨日盛開的花朵》(The Bloom of Yesterday),透過一段愛情找到看待、撫平歷史傷痕的方式;而取材自「二戰最後軍官」小野田寛郎真實故事的《一萬個叢林夜》(Onoda-10000 Nights In The Jungle),則一窺他駐戰菲律賓29年的故事,拿下法國影評協會最佳影片大獎。《排球少年》在台創下2.6億台幣票房。(圖/海鵬提供)10月份另一焦點主題則推出「神畫神話:詩仙與白蛇」,放映以《白蛇傳》為基底的兩部動畫電影《白蛇:緣起》與《白蛇2:青蛇劫起》。前者講述白蛇與許仙的初遇,後者則敘述小青力救白蛇姊姊擺脫法海魔掌的奇情故事。3D動畫長片《長安三萬里》,則講述盛唐安史之亂,詩人高適與李白、杜甫的故事。「WOW!動畫」單元,10月份將映演《排球少年!! 垃圾場的決戰》動畫劇場版,改編漫畫家古館春一的創作,並由滿仲勸重執導筒。該片目前以2.6億台幣票房霸居2024年度全台冠軍,是繼《鬼滅之刃》、《灌籃高手》後,台灣影史日本電影票房第3名。
烏克蘭入侵俄羅斯…將步入「突出部之役」後塵? 現實主義大師:加速基輔敗亡
烏克蘭正規軍及外國傭兵8月6日奇襲俄羅斯庫斯克州(Kursk Oblast),至今已掌控超過1250平方公里的俄羅斯領土,以及92個聚落。對此,美國智庫「昆西國家事務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Statecraft)早在15日就針對烏克蘭入侵俄羅斯的短期和長期影響,採訪了數位知名的國際關係學者及智庫專家,而他們的分析也顯示,烏克蘭入侵庫斯克不但無法逆轉戰局,還將加速敗亡。根據美國智庫「昆西國家事務研究所」的報導,德州農工大學布希政府與公共服務學院副教授卡斯提歐(Jasen J. Castillo)認為,從長遠來看,面臨人力和武器裝備嚴重短缺的烏克蘭,將因為入侵俄羅斯耗盡其在烏東戰場所需的精銳部隊。而在消耗戰中,人力和裝備至關重要,「烏克蘭的進攻讓我想起了1944年納粹德國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突出部之役(Battle of the Bulge),這場攻勢令盟軍大吃一驚,並取得了些許進展。但戰役告一段落後,有作戰經驗的大部分德軍參戰部隊都遭到重創,並浪費了幾個月後在東線戰場所需的人力和武器裝備。」美國自由主義智庫「獨立研究所」(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和平與自由中心(Center On Peace and Liberty)主任伊蘭德(Ivan Eland)則點出關鍵,那就是攻擊行動通常比防禦行動更消耗人力和裝備,「所以烏克蘭值得從原本就相當薄弱的防線抽調兵力,進行這種沒什麼好處卻具有風險性的進攻嗎?」有鑑於俄羅斯的攻勢已經取得進展,且俄軍在數量和火力上都超過烏軍,因此俄羅斯可能不需要調動其在烏克蘭的攻擊力量來回頭保衛其領土,「烏克蘭確實可能希望透過佔領俄羅斯領土,來在停戰談判中實現領土交換領土的目標,但烏軍面臨被優勢兵力包圍的風險。」昆西國家事務研究所歐亞研究員伊皮斯科波斯(Mark Episkopos)也指出,烏克蘭入侵庫斯克似乎是基於這樣的假設:烏克蘭可以利用俄羅斯人口稀少的邊境防禦弱點,在最初的48到72小時內奪取大片土地,包括庫斯克核電站,藉此讓莫斯科接受這個領土被佔領的既成事實。「然而,這樣的行動不太可能為烏克蘭帶來任何戰略利益,而且基輔還需為此持續投入大量的部隊和裝備,這可能會削弱烏國本土的防禦,無意中為頓巴斯前線的俄軍創造了機會。」布朗大學沃森國際和公共事務研究所(Wat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教授戈爾茨坦(Lyle Goldstein):「大多數消息靈通的美國戰略家始終建議烏克蘭在2024年保持守勢,以保存其戰力,並採取『長期戰爭』戰略。目前無法得知這種象徵性的行動是否會讓和平談判變得更容易,還是導致戰爭朝著全面升級這個不可取的悲觀情境又跨出一步。」芝加哥大學羅蘭·溫德爾·哈里森傑出服務教授(R. Wendell Harrison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國際關係攻勢現實主義大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更直言:「烏克蘭入侵庫斯克是一個重大戰略失誤,將加速其敗亡,因為消耗戰成功的關鍵是雙方人員的傷亡比例,而不是某些西方評論家一直迷戀的領土面積。」米爾斯海默補充,庫斯克攻勢的傷亡比例未來將明顯有利於俄羅斯,原因有2個。首先,由於烏軍實際上佔領的是沒有設防的俄羅斯領土,因此沒有造成俄軍太多的傷亡。其次,一旦莫斯科迅速調動大量空中力量來對抗處於空曠地帶的烏軍,烏克蘭不出所料將損失大量士兵和武器裝備。「更糟的是,基輔從烏克蘭東部前線調走了一流的作戰部隊,並將其納入庫斯克的攻擊力量,此舉將使俄烏雙方本來就已經不平衡的傷亡比例,進一步往有利於俄羅斯的方向傾斜。這也難怪俄羅斯完全沒料到烏克蘭會入侵庫斯克,因為這個行動實在太愚蠢了。」哈佛甘迺迪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HKS)教授、國際關係守勢現實主義大師沃爾特(Stephen Walt)則認為,烏克蘭入侵俄羅斯只是一場小插曲,此舉旨在提振烏克蘭士氣,讓西方有信心繼續支持基輔,但這不會影響戰爭的結果,「沒錯!烏軍佔領了約1000平方公里防守薄弱的俄羅斯領土,但俄羅斯國土總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公里,這意味著烏克蘭現在控制的俄羅斯領土只占其總面積的0.00588%。相較之下,俄軍目前佔領了烏克蘭約20%的領土。」沃爾特也坦言,烏克蘭去年夏天的反攻失敗,已經證明烏克蘭要奪回這些失土是如此的艱辛,「這場行動對普丁來說可能只是一場小小尷尬的局面,同時也顯示俄羅斯根本沒能力再入侵其他歐洲國家。烏克蘭的命運將取決於烏克蘭本土的戰況,跟這次的庫斯克行動並無太大關係。」
戴納粹頭盔上街隨機砍人 18歲嫌直播全過程…至少5人受傷
土耳其一名18歲男子日前裝扮成電玩遊戲角色,他戴著骷髏造型面罩、納粹頭盔和護目鏡,不僅持刀砍傷了至少5位路人,還在社群媒體上直播了整個過程。根據外媒《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的報導,事情發生在12日,這名男子先是看向鏡頭後,隨即埃斯基謝希爾市(Eskişehir)的特佩巴斯清真寺(Tepebaşı Mosque)庭院,不斷觀察坐在椅子上聊天的群眾後,亮刀刺擊其中一人,現場開始傳出尖叫聲。接著,男子看向了附近受到驚嚇的旁觀者,開始追逐其中一名目擊者,並持續向其他人揮舞刀刃。在這2分鐘的影片中,男子全程沒有說一句話,只能聽見他在公園、車站、街道上奔跑時的喘氣聲。男子持刀揮舞、刺擊並追逐路人。(圖/翻攝自X)報導指出,受害者多為被從背後襲擊的老人,事後照片更顯示,受害者身上血跡斑斑;從畫面中可以看到,男子似乎還穿著有納粹親衛隊黑色太陽圖樣的防彈背心,腰間還有一把斧頭。男子後來被警察壓制在地並上銬,雖然他的犯案動機仍待釐清,但一些當地媒體稱,他是裝扮成電玩遊戲的角色。另外,此事件中的所有受害者都沒有生命危險,但有些人傷勢嚴重,仍需要住院治療。
「修昔底德陷阱之父」認中國崛起體現在「奧運成績」:成美國全方位競爭者!
巴黎奧運11日正式落幕,中國金牌數與美國打成平手!對此,提出「修昔底德陷阱」1詞的哈佛甘迺迪學院(HKS)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也在美國外交雜誌《國家利益》(The NationalInterest)撰文分析,中國從過往的無名小卒,竄升成為美國在奧運會上的主要競爭者,而這也反映出該國在經濟、科技、軍事,乃至於體育等,幾乎所有領域的崛起,成為21世紀美國的決定性地緣政治對手。不過,若美中2大強權最終進入「以全面戰爭為結局的修昔底德式競爭」,雙方都不可能獲勝。因此2國的政治菁英必須找到既競爭又合作的大國關係。曾擔任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國防特別顧問、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國防計畫助理部長的「修昔底德陷阱」之父艾利森,9日在美國政治與外交雜誌《國家利益》上,以「中國vs.美國:地緣政治奧運會」(China vs. America: TheGeopolitical Olympics)為題撰文指出,就像當今世界上大多數領域的競爭一樣,本屆奧運會僅有2個超級大國斬獲了最多數量的金牌:中國和美國。艾利森感嘆,「中國從1個無名小卒,竄升成為美國在奧運會上的主要競爭者,而這也反映了中國在幾乎所有領域的崛起,該國也成為21世紀美國的決定性地緣政治對手。」直到40年前,中國還從未在現代奧運會上獲得過獎牌,中國的首面獎牌是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的。20多年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贏得了48面金牌,而美國則獲得了36面金牌。此外,在2021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上,美國隊奪得39面金牌,總獎牌數則為113面,而中國隊則拿下38面金牌,總獎牌數為89面。艾利森回憶,在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他曾和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所領導的哈佛學者小組,受命為新政府過渡團隊準備1系列報告。具體而言,他們的任務是「記錄過去20年中,美中1系列競爭的實際情況」,而這麽做的目標在於,提供1個客觀的數據庫,以便政策制定者重新評估應對中國挑戰的根本性戰略。上述報告深入探討了美國和中國在5個核心領域的競爭:經濟、科技、軍事、外交和意識形態。每項研究都確定了評估該領域競爭的標準和指標,以及每個主題可用的最佳資料來源。每份報告都對21世紀前20年發生的未來情境做了總結,並對每個國家2020年的國情做出了坦率的判斷。艾利森指出:「5份報告的結論都是相同的:1個本世紀初還看不到我們車尾燈的國家,未來將與我們並駕齊驅,在某些情境下,甚至超越了我們。」艾利森指出,雖然美國情報機構仍然心不甘情不願地堅稱中國「是日益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increasingly near-peer competitor),不過這是1個過時的錯誤認知。如今問問奧運賽場上的運動員,他們會告訴你,中國必須被視為1個「全方位齊平的競爭對手」( full-spectrum peercompetitor)。艾利森也分析:「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FBI)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所採用的衡量國民經濟的最佳單一標準,中國現在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根據FBI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為31.2萬億美元,而美國則為24.6萬億美元。許多美國人發現這與他們根深蒂固的認知完全相反,以至於他們根本拒絕相信。他們堅稱,根據市場匯率衡量經濟的傳統標準,美國仍然是第1。他們還反駁,中國的公民人數是美國的4倍,因此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然遠遠落後。但在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經濟體的過程中,中國已經取代了其競爭對手,成為世界第1大貿易國、世界最大的製造工廠,以及高科技產品出口國。艾利森表示,美國仍然位居先進科技的最前沿,而且隨著美國人工智能公司不斷發展,未來10年可能更為關鍵。雖然美國目前對先進半導體和製造設備的出口限制,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但在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等下一代綠色技術方面,中國已確立了主導地位,至少在未來10年,西方的綠色轉型發展將亮起紅燈。而在軍事競爭中,美國主導地位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艾利森認為,美國作為全球軍事超級大國的地位仍然獨霸全球,在幾乎每個大陸上也都有簽署共同防禦條約的盟友和基地網路。然而,中國現在是一個相當棘手的軍事對手。尤其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系統改變了中國周邊地區的軍事遊戲規則,包括台灣地區、南海和東海;在美國國防部對台海衝突的兵棋推演中,中國更以18比0取得勝利。艾利森還引用了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Mark Alexander Milley)將軍的名言:當「『所有底牌都掀開』時,美國在國防開支上不再贏過中國。」艾利森進一步解釋,1996年,中國國防預算僅為美國的1/30。到2020年,以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的支出超過美國支出的一半,且有望與美國持平。此外,中國可以用更少的錢、做更多的事。中國每名現役士兵的開銷成本是美國的四分之一。儘管中國的核武庫比美國小得多,但其核武力量已確保能「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MAD)。因此艾利森以奧運會做比喻,提出5個值得進一步反思的要點。首先,艾利森認為正如傳統的奧林匹克宣言所說的那樣:「更快、更高、更強」。競爭促使對手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而且如同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言,對於專注競爭優勢和貿易的國家來說,他們的競爭會創造出更大的蛋糕,讓每個國家都可以分到更大的一塊餅,「用習近平最喜歡的1個詞來說,就是『雙贏』。」其次,正如奧運會為人熟知的那樣,每個項目只有1個人能拿到金牌。大多數人永遠不會進入勝者的圈子。所以,從一方面看,任何有資格參加比賽的運動員都是奧運會選手,都可以說是贏家,但另一方面,這些贏家裏的大多數人,將成為獎牌競賽中的失敗者。在賽局理論中,雙贏的經典案例是獵鹿:兩個人只有通過合作才能捕獲到鹿。但此後,他們必須決定如何劃分所得,在一場零和遊戲中,一方的份額越大,另一方的份額就越少。同樣,在生產電動汽車或半導體等貿易產品時,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建立主導地位,它就擁有可以影響其他國家的權力。第三,中國外交官經常否認美國所謂美中2國是競爭對手的看法,但在體育領域,中國可以說是一個熱情而堅定的競爭者。儘管大陸前外交部長楊潔篪指出,中美「應該開展雙贏合作,而不是敵對競爭」;前外交部長秦剛還聲稱,美國所謂的「競爭」不過是全方位的遏制和打壓;現任駐美大使謝鋒也強調,中美競爭應該像馬場競賽,而非摔跤比賽。但艾利森認為,習近平本人就是拳擊手,而正如習近平所言,在拳擊運動中,「耐力、力量、場上的控制」是最重要的。第四,雖然奧運會本質上事關民族自豪感,但在核心地緣政治競爭中,GDP、技術領導地位、軍事力量和外交實力會影響國家安全,甚至生存覆滅。包括艾利森本人在內的美國人都認為,美國在第2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國際安全秩序,且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凡的時代,並在此後幾十年間,一直是該秩序的維護者。這種前所未有的「長期和平」提供了穩定,讓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全球80多億人,在收入、健康和福祉方面,都比史上任何其他時代有了更大的增長。然而,中國的迅速崛起正在挑戰美國在各領域的霸權地位,這是典型的修昔底德式競爭,而艾利森也提醒,歷史上大多數的修昔底德式對抗最終都以「戰爭」畫下句點。第五,正如2021年東京奧運會口號說的那樣:「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非常類似,雖然美國和中國注定是有史以來競爭最激烈的對手,但雙方都無法逃避1個事實,那就是他們的競爭是由雙方面臨的生存挑戰所決定的,如果缺乏對方的合作,雙方都無法獲勝。如今,兩國都擁有核武庫,如果爆發全面戰爭,雙方都有能力將對方從地圖上抹去。艾利森也舉例:「這2個經濟體是如此緊密地糾纏在一起,若兩國當初都沒有采取協調一致的刺激措施,2008年的經濟大衰退就會演變成一場全球性蕭條。」,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美國和中國都並未面臨1場真正的經濟崩潰,但艾利森表示,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助長了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崛起,並最終點燃了第2次世界大戰,我們都不想再看到類似的悲劇重演。而且,預防流行病、全球恐怖主義等跨國威脅,以及核武器擴散的危機,也需要美中雙方的協調與合作。艾利森因此拋出疑問:「中美能否既是激烈的競爭對手,也是認真的合作夥伴?難到這些不是相互矛盾的要求嗎?」在一個非黑即白、非友即敵的二元對立世界中,似乎一定要有1個人戰勝另1個人。然而,商界領導者經常會選擇「合作性競爭」(co-optition)。例如,蘋果和三星在銷售高端智能手機方面是殘酷的競爭對手,但誰是蘋果手機零組件的主要供應商呢?答案正是三星。當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Timothy Donald Cook)被問及此事時,他回答:「生活是很複雜的。」美國和中國政治菁英能否找到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呢?艾利森表示,拜登政府認為,其「競爭共存」戰略是朝這個方向邁出的一大步。去年11月的中美元首峰會曾提到了競爭(competition)、溝通(communication)與合作(cooperation)的3C概念,在竭盡全力擊敗對方的同時,雙方還保持開放的管道,在最微妙和危險的問題上進行定期、坦誠的私下溝通。不僅包括2國元首及其信任的國家安全顧問之間的對話,還包括內閣官員和軍事領導人之間的類似會議。此外,2國還在台灣、氣候變遷、芬太尼、貿易等議題上,以符合各自國家利益的方式進行合作。艾利森文末也引用美國知名作家菲茨傑拉德(F. ScottFitzgerald)的名言:「衡量一流智力的標準是,能夠在頭腦中同時持有2種相反的觀點,並且仍然保持大腦的正常運轉。」艾利森補充:「我們必須希望,像政府這樣複雜的機構,能夠經得起住這項考驗——並且在未來幾十年中都能做到這一點。」
柯文哲批賴清德像希特勒 總統府:對台灣民主自由最大的侮辱
針對國會職權修法,總統賴清德日前向憲法法庭聲請釋憲及暫時處分,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卻暗諷,一個國家會滅亡是因為有瘋狂的領導人,如希特勒。對此,總統府25日表示,賴總統聲請釋憲非首例也非特例,柯文哲將經由民主憲政體制所產生的總統視為納粹希特勒,是對台灣民主自由最大的侮辱。柯文哲今日出席民眾黨團會議後受訪表示,賴清德背信棄義、毀憲亂政,國會改革哪一條不是當年民進黨主張的,選前說要到立法院國情報告,當選後就翻臉不認人,賴總統是沒信用的人、會說謊。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則質疑,若賴清德認為違憲,那去年選舉是否用「明知違憲的政見」騙選票。對此,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表示,賴清德始終強調合法合憲下願赴立法院國情報告,柯文哲和黃國昌刻意混淆國情報告與質詢,一再操弄誤導令人遺憾,兩人不應以即問即答或依序即時詢答等置換概念,逾越憲法、帶頭造謠。郭雅慧指出,釋憲就是民主程序中的一環,賴清德聲請釋憲並非首例也非特例,柯文哲將經由民主憲政體制所產生的總統視為納粹希特勒,是對台灣民主自由最大的侮辱。
5年劇變!左派綠色浪潮成「最右傾世代」 歐洲極右翼崛起始末一次看
大西洋兩岸的民主國家年輕人(18至24歲)以往更傾向投票給中間偏左政黨,尤其在上屆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期間,曾有許多歐洲青少年走上街頭發起示威,要求各國政府嚴肅看待全球暖化等議題,被學界稱為「綠色浪潮的一代」,當時更有1/3的德國年輕人投票支持了國內的綠黨(GRÜNE)。然而,在經歷了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及隨之而來的能源和經濟危機後,本屆2024年的歐洲議會選舉卻迎來了「最右傾的世代」,其中首次允許16歲公民投票的德國,更有16%的24歲以下年輕人,投給了極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比5年前遽增11%。據CNN的報導,長期研究歐洲再生能源議題的德國作家哈克諾斯(Paul Hockenos)11日撰文指出,5年前的歐洲議會選舉期間,整個歐洲大陸的青少年紛紛走上街頭,要求各國政府嚴肅看待氣候變遷等議題,還喊出「如果能讓氣候降溫,我們就去上學」(We’ll go to school if you keep the climate cool)等口號,為他們翹課發起示威的行為進行辯護,被學界稱為「綠色浪潮的一代」,當時更有1/3的德國年輕人投票支持了國內的綠黨。哈克諾斯解釋,傳統上,18至24歲的大西洋兩岸年輕人,更傾向投票給提倡改革和社會主義的中間偏左政黨,因為他們還沒體會過社會的現實與殘酷,內心充滿著理想,也並未面臨經濟壓力,這也是為什麼歐洲右翼的保守派政黨長期以來皆反對政府賦予16歲或17歲青少年投票權。「然而,我們將時間快轉到5年後,這又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據英國《金融時報》在本屆歐洲議會選舉前進行的民調顯示,千禧世代和首次投票的Z世代歐洲選民,竟然都呈現出政治傾向往右傾的大趨勢,包括1/3的法國年輕選民、1/3的25歲以下荷蘭選民,以及22%的德國年輕選民都支持國內的極右翼政黨。其中德國的16歲公民在本屆歐洲議會選舉中首次擁有投票權,而奧地利、比利時、馬爾他和希臘等國,則早已開放國內的16歲或17歲年輕人參與投票。上述選前民調出爐後,隨即引發歐洲主流政黨對極右翼崛起的擔憂。最終選舉結果也顯示,歐盟領導國德法2國的執政黨得票率,皆輸給國內的極右翼政黨,包括法國「國民聯盟」(RN)以31.5%的得票率,成為自1984年以來首個在歐洲議會選舉中贏得超過30%選票的法國政黨。相較之下,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所屬的「復興黨」(RE)僅獲得了15.2%的選票,逼得馬克宏必須提前舉行大選。另一方面,德國極右翼政黨AfD則擺脫選前一系列的醜聞陰霾,以15.6%的得票率躍居第2,領先德國總理舒爾茨(Olaf Scholz)的「社會民主黨」(SPD),以及執政聯盟的另外2個政黨「綠黨」及「自由民主黨」(FDP)。更令人震驚的是,德國16至24歲的年輕人中,有高達16%的選民投給了AfD,比5年前遽增11%,且這個數據幾乎與德國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所屬的「基民盟/基社盟」(CDU/CSU)的得票率不相上下。雖然大多數德國青少年並沒有選擇AfD,但有鑑於該黨成員不斷在公眾場合重複著禁忌般的納粹口號,並毫不掩飾地展現對納粹主義的同情,甚至還積極宣揚種族主義和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a)、透過言語暴力煽動仇恨,AfD竟然能對德國年輕世代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力,這對德國社會、乃至歐洲整體政治環境來說,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警訊。尤其歐洲議會選舉前的6月6日,正值二戰諾曼第登陸80週年紀念日,這個結果無疑讓許多大西洋兩岸的選民和政治人物感到背脊發涼。AfD主要候選人之一克哈(Maximilian Krah)。(圖/達志/美聯社)不過值得注意的是,AfD主要候選人之一克哈(Maximilian Krah)曾在5月20日聲稱,納粹黨最惡名昭彰的準軍事部隊「黨衛軍」(Schutzstaffel)成員,並非每個都是罪犯,該爭議言論隨即引發歐洲輿論譁然,並導致歐洲議會的右翼民粹主義黨團「認同與民主黨」(ID)決議,將把AfD逐出隊伍之列,這也意味著,歐洲其他極右翼派系事實上已與德國極右翼分道揚鑣。然而,德國年輕人政治立場的遽變並非無跡可循。專門研究德國14至29歲Z世代年輕人的態度、趨勢和觀點的《2024年德國青年》(JUGEND IN DEUTSCHLAND 2024)報告指出,人們普遍對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和政治現況感到不滿,新冠疫情及俄烏戰爭帶來的歐洲經濟蕭條,似乎讓年輕人對國家應對未來的能力感到憤怒且無奈,這反映在個人財務、工作機會、住房問題和社會認可等議題上,然而AfD沒有直接提出這類問題的解方,而是將矛頭轉向移民和歐盟的過度介入。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年輕選民向右傾的趨勢,並不僅限於德國;葡萄牙、義大利、瑞典、荷蘭和法國的選舉結果都顯示,年輕世代更支持主張極端民族主義、反對綠色政策及歐洲懷疑論的政黨,因此歐洲極右翼的崛起,也反映在「綠黨/歐洲自由聯盟」(Greens/EFA)黨團於本屆歐洲議會選舉中大幅失去了18個席次,僅獲得53席。
整個歐洲都在向右傾! 德法「極右翼」得票率皆贏過執政黨
歐洲議會選舉於當地時間9日正式落幕,歐洲懷疑主義及極右翼黨團「認同與民主」(ID)這次在總席次720席中贏得了58席,比上屆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多出9席。雖然純粹從數字來看,極右翼的收穫並不大,反而是結合了歐洲各國中間偏右基督教民主黨與保守黨的「歐洲人民黨」(EPP)囊括了189席,成為歐洲議會最大黨團,但極右翼在本次選舉取得的進展,仍對主導歐盟機構的親歐主流官員構成了重大挑戰。綜合CNN、BBC的報導,從帳面數字來看,親歐盟黨團此次可謂大獲全勝,中右翼的EPP、中左翼的社會民主主義黨團「社會主義者和民主人士進步聯盟」(S&D),以及「歐洲自由民主聯盟」黨團的繼承者「復興歐洲」(RE),是本屆歐洲議會選舉的3大黨團。預期在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出爐後的24小時內,EPP可能會組建「大聯盟」對抗極右翼的崛起,以避免中右翼分裂跑去與極右翼分子合作。EPP、S&D、RE是本屆歐洲議會選舉的3大黨團。(圖/翻攝自European Union)然而,歐洲議會中的黨團並不正式,也沒有投票的強制性,立法者會根據具體議題及情況進行投票。例如中右翼可以在支持烏克蘭等議題上與左翼一起投票,當然也可以在移民和氣候政策上與極右翼合作。尤其能影響布魯塞爾如何運作的,不僅有歐洲議會,歐盟成員國的國內政治也不可避免地將對當選的歐洲議會議員施加壓力。尤其27個歐盟成員國中,目前有13位政府首長屬於歐洲極右翼及民粹主義政黨,例如剛遭到刺殺的斯洛伐克總理費佐(Robert Fico)、匈牙利總理奧班(Orbán Viktor)、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等。有「荷蘭川普」之稱的極右翼民粹政黨「自由黨」(PVV)黨魁懷爾德斯(Geert Wilders)也有望成為荷蘭的新首相,就連其他不屬於任何歐洲議會黨團成員的歐洲領導人,也都普遍支持及同情極右翼的想法。有「荷蘭川普」之稱的極右翼民粹政黨「自由黨」(PVV)黨魁懷爾德斯(Geert Wilders)。(圖/達志/美聯社)與此同時,歐盟領導國之一的法國,其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國民聯盟」(RN)女性領袖勒龐(Marine Le Pen)的崛起,也迫使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必須在國內大幅右傾,甚至採取越來越多的反移民和反伊斯蘭政策。而RN此次也獲得了31.5%的得票率,成為自1984年以來首個在歐洲議會選舉中贏得超過30%選票的法國政黨,相較之下,馬克宏所屬的「復興黨」(RE)僅獲得15.2%的選票,也因此外界普遍預期,勒龐應該會在2027年的法國總統大選中勝出。另一方面,歐盟領導國德國的極右翼政黨「另類選擇黨」(AfD)則擺脫選前一系列的醜聞陰霾,以15.6%的得票率躍居第2,領先德國總理舒爾茨(Olaf Scholz)的「社會民主黨」(SPD),以及執政聯盟的另外2個政黨「綠黨」(GRÜNE)及「自由民主黨」(FDP)。然而,部分AfD成員對納粹主義的同情,也導致法國「國民聯盟」急於與其切割,因此歐洲極右翼的德法2大派系事實上已陷入分裂狀態。值得注意的是,英國《金融時報》在歐洲議會選舉前進行的民調更顯示,千禧世代和首次投票的Z世代歐洲選民,竟然都呈現出政治傾向往右傾的大趨勢,大約1/3的法國年輕選民、25歲以下的荷蘭年輕選民,以及22%的德國年輕選民都支持國內的極右翼政黨,意味著自上屆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以來,該數據又獲得顯著成長。報導補充,極右翼的主張包括反對綠色政策,因此歐洲極右翼的崛起,也反映在「綠黨/歐洲自由聯盟」(Greens/EFA)黨團於本屆歐洲議會選舉中大幅失去了18個席次,僅獲得53席。此外,極右翼對歐盟的運作模式多有怨言,也反對「布魯塞爾」對歐洲各國過多的干預。另一方面,歐洲議會的右傾,恐導致歐盟在移民問題上制定更嚴格的法律,例如「荷蘭川普」懷爾德斯便在選前承諾,將推出「有史以來最嚴厲的移民法」。不過,較反美的歐洲極右翼在烏克蘭的議題上則呈現分裂狀態,例如匈牙利為親俄立場,但義大利的梅洛尼相對上更支持布魯塞爾和北約的決策。
首次以民主基金會董事長亮相 韓國瑜與蔡英文同台「國際猶太大屠殺紀念日」
台灣民主基金會、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和德國在台協會17日共同舉辦「2024年國際猶太大屠殺紀念日」紀念活動,立法院長韓國瑜首次以台灣民主基金會董事長亮相,但他未發表致詞,全程在總統蔡英文一旁,兩人難得同台參與點燭紀念儀式。「國際猶太大屠殺紀念日」始於2005年,由聯合國大會訂在每年1月27日,並在全球各地舉辦紀念活動。自2016年起,台灣民主基金會每年4月與以色列和德國駐台機構共同舉辦該活動,而今天的活動也成為韓國瑜自4月10日被選為台灣民主基金會董事長後,首次出席活動。除了蔡英文和韓國瑜,還有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外交部長吳釗燮也出席該活動,他們依序點亮六盞蠟燭,並與其他以色列國會議員共同合影,而活動結束後,還有納粹政權倖存者Peter Gaspar線上與會並分享經驗。蔡英文表示,雖然在反對偏見和維護人權方面已有所進展,但全球必須繼續對抗反猶太主義和威權侵略。她強調,台灣會持續努力加強區域宗教自由,打擊歧視,堅定捍衛人權和民主。蔡英文提到,自2021年起,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和教育部人權教育資源中心,與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共同舉辦工作坊和巡迴特展,以提升大眾對大屠殺歷史的認識,而我國駐以色列代表處與以色列非政府組織「援助朋友組織」(Yad Ezer Lechaver)也持續合作,提供猶太大屠殺倖存者所需的支援和協助。蔡英文強調,歷史反覆證明,團結是消除仇恨和增進理解的關鍵,面對恐怖主義和威權主義的威脅不斷升高,攜手合作變得尤為重要,才能為未來世代留下更美好的未來,並感念那些在大屠殺悲劇中,為了捍衛民主價值而犧牲生命的人們,這也應持續警醒,確保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
愛情永不嫌老! 美百歲二戰老兵將在法國迎娶96歲未婚妻
80年前,年僅20歲的美國陸軍空軍下士哈羅德特倫斯(Harold Terens),在「諾曼第登陸」(D-Day)後不久首次來到法國;80年後的2024年,他將於6月再次造訪法國,參加法國慶祝擺脫納粹統治80周年紀念活動,並且在當初美軍登陸海灘附近的一個小鎮,迎娶96歲的未婚妻珍妮斯沃林(Jeanne Swerlin)。特倫斯和斯沃林都曾結過婚,並都在紐約長大;特倫斯住在布朗士區(Bronx),斯沃林都則住在布魯克林(Brooklyn),但兩人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歷卻充滿不同。二戰時,斯沃林仍在讀高中,並曾與士兵約會。士兵們喜歡送她軍牌、小刀,甚至手槍等戰爭紀念品,試圖贏得她的芳心。特倫斯則是於1942年入伍,隔年前往英國參戰,以無線電維修技術員的身分協助維修戰鬥機。後來他經歷過身邊戰友的犧牲,在北非執行過秘密任務,在英國酒吧外躲過德軍的轟炸火箭,還先後因在沙漠中被搶以及在烏克蘭感染痢疾而險些喪命,但他一次又一次頑強的活了下來。後來特倫斯返回美國,於1948年與妻子塞爾瑪(Thelma)結婚,兩人相濡以沫70年,直到塞爾瑪在2018年去世。兩人育有2女1子,還有8個孫子與10個曾孫。斯沃林曾兩度結婚,她第一任丈夫在40多歲時去世,第二任丈夫則是在兩人結婚18年後去世;後來斯沃林與男友卡茨(Sol Katz)一起生活了25年,直到他在2019年去世。斯沃林同樣擁有2女1子,並且擁有7個孫子與7個曾孫。特倫斯與斯沃林兩人的相識,是透過卡茨女兒喬安娜 (Joanne Schosheim) 的介紹。喬安娜的孩子曾與特倫斯的孫子一起參加露營,因此認識了這位風度翩翩的老紳士,並且一直抱持著朋友關係。父親過世後,喬安娜感念斯沃林與父親25年的相伴,不願意見她晚景孤獨,於是為她牽線,將特倫斯介紹給她。坦白說,特倫斯在妻子塞爾瑪過世後始終鬱鬱寡歡,所以兩人的初次見面很不順利。「我甚至沒有多看她一眼,也沒怎麼和她說話。」特倫斯如此回憶。斯沃林也說:「我們在餐桌上你看我,我看你,但什麼也沒發生。」即便如此,特倫斯的好友史丹利艾森伯格(Stanley Eisenberg)不忍多年兄弟一厥不振,第二天晚上還是拎著他與斯沃林再次共進晚餐,而兩人也從此墜入愛河。兩人自2021年開始交往,並且決定在2024年步入婚姻。特倫斯、斯沃林及家人預計將於2024年6月前往巴黎,與其他二戰老兵一起參與紀念活動;之後,他們將會前往諾曼地附近的卡朗唐萊馬賴鎮(Carentan-les-Marais),在一所建於1600年代的教堂裡舉行婚禮。
「藍勾勾」政策又變!馬斯克宣布X平台「粉絲達2500人」就免費送
馬斯克在2022年10收購社群平台Twitter後,先將其改名為X,後又將「藍勾勾」的驗證變為「付費訂閱制」而非免費提供給 X 官方驗證的知名帳號。不過就在上週馬斯克又宣布,擁有2500名訂閱者的帳號就免費授予他們藍勾勾,因為他們是「社群中有影響力的成員」。根據外媒報導,X的「藍勾勾」只提供給具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組織等知名帳號,但馬斯克2022年10月以440億美元(約新台幣14.4兆元)收購後,就公布全新X premium訂閱計畫,任何每月繳納至少8美元(約新台幣257元)的用戶都能獲得「藍勾勾」,因此引爆大量假帳號,其中就包括冒充名人,還有大量機器人。怎知,上週政策又變了;馬斯克頒布新政策表示,未來若擁有超過2500名「驗證粉絲」的帳號,都能免費獲得Premium功能,包括「藍勾勾」;擁有超過5,000名「驗證粉絲」的帳號,將免費獲得Premium+。不過目前X尚未說明為何實施這項新政策,也並未透露目前訂閱X Premium的用戶數量。據悉,X Premium目前有三個等級,包含Basic、Premium和Premium+,每個等級都可編輯貼文、發布更長貼文和影片、建立社群,「藍勾勾」則是Premium和Premium+才有。三個等級月費依序為3美元、8美元、16美元(約新台幣96元至514元)。除了「藍勾勾」政策一直更動外,一些研究人員也表示,在馬斯克領導下,X還因為內容審核鬆散及平台上錯誤訊息和仇恨言論傳播,面臨用戶和廣告商抵制。其中IBM、NBCUniversal及其母公司Comcast在內的知名品牌都因為去年11月X上出現讚揚納粹言論,導致他們停止在X上投放廣告。
影爆點/迪奧與香奈兒的起源與最初!Apple TV+ 《時尚戰爭》重回法國時尚的黃金時代
每次出手必屬精品的Apple TV+ 有個特色,除了熱門的續訂節目之外,平台極少連續出現重複類型或屬性、選題的作品,也讓選擇變得更多元。在一系列熱門影集包括《空戰群英》、《泰德拉索》、《晨間直播秀》以及《外放特務組》之後,Apple TV+ 最近又推出了重磅美劇。尚在播出中的《時尚戰爭》(The New Look)主題是時尚,但找了一個很少見的切角:把舞台瞄準在法國時尚圈風起雲湧的起源。來自法國的兩大時尚巨頭——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以及可可·香奈兒女士(Coco Chanel)兩人如何在二戰期間的巴黎以各自的方式設法存活,如何在二戰後崛起,一路纏鬥至今,成為彼此最強的競爭對手並相輔相成,領軍今日法國時尚成為全球時尚之都的故事。關於時尚的影視作品一直都是觀眾的最愛,香奈兒有《Coco Before Chanel》,Gucci有《House Of Gucci》,聖羅蘭也有《Saint Laurent》。而《時尚戰爭》以克里斯汀·迪奧為核心人物,英文原名《The New Look》,指的是Dior在二戰之後成立自己的同名設計品牌Christian Dior,並在1947年,推出以一系列使用最高級布料,融合了套裝、禮服等等的優雅華麗全新設計,席捲全球時尚圈,其中包括他最具代表性的黑白套裝「Bar Suit/ Bar Jacket」,影響力直至今日。從沒有過的造型風格造成時尚革命,也被名為「 New Look」,奠定Dior的品牌基石與核心價值,也成為他本人最傳奇的設計。《時尚戰爭》麥茜威廉(Maisie Williams)飾演克里斯汀·迪奧。(圖/Apple TV+ 提供)原以為影集會將較大的重心放在設計、服裝或時尚界秘辛,但《時尚戰爭》將大部分篇幅瞄準二戰時期的歷史情境,以納粹政權佔領的巴黎作為背景,我們如今熟知的法國精品設計師包括Christian Dior、Coco Chanel、Cristóbal Balenciaga、Hubert de Givenchy,以及Pierre Balmain等人如何走出戰爭陰霾,同心拯救遭到戰火摧殘的時尚界,創造高級訂製系列的黃金歲月,並讓法國的時尚產業重回巔峰。無論再有才氣的設計師與企業家,面對時代與戰爭的高牆也顯得無可奈何,兩人在戰爭時為了生存,都做出了相當程度的犧牲。早在1930年代,二戰前就名揚法國時尚圈的香奈兒女士在當時早已是時尚名流,少有人知的故事是,為了求生及拯救家人,她曾經捲入德軍特務疑雲,關於她與德軍軍官特務情人的交往,並且擔任德軍特務的通牒歷史,儘管官方傾向避而不談,仍舊在往後數十年不時被提出討論,《時尚戰爭》也還原了這段歷史。出身澳洲的班·曼德森在《時尚戰爭》全程使用法式英文,詮釋迪奧裡的傳奇設計大師。(圖/Apple TV+ 提供)同樣在巴黎時尚圈發展,稍晚出道的迪奧,是先受聘於傳奇設計師勒龍,勒龍為了維持工作室運作,挺過幾年戰爭,持續尋找海外的高級訂製服訂單,其中也包括不少替德軍名媛及貴婦設計禮服的案件,等同迪奧在戰時,也德國人製作了許多美麗的派對服裝,甚至在擔任反抗軍的妹妹被抓去集中營,生死未卜時,也是靠著勒龍的資助才能試圖拯救妹妹。生死之前無完人,《時尚戰爭》還原了關於兩大設計師的部分歷史,以及戰爭對這兩人的影響,但故事當然不止如此。在勒龍麾下工作時,迪奧就以細緻、優雅並充滿女性氣息的優秀設計名滿巴黎。二戰結束之後,他接受金主提出的金援,正式成立個人為名的品牌Christian Dior。與香奈兒女士充滿謀略與企圖心的個性截然不同,迪奧敏感、纖細,不擅長企業談判,他此生最渴望的目標,是設計出歷史上最華貴、美麗的女裝。而憑藉著1947年推出的「New Look」系列,Dior一砲而紅。束腰、豐胸,充滿女性化的時髦造型讓他的名氣與地位扶搖直上,成為與當時時尚神壇上包含Coco Chanel、Cristóbal Balenciaga,以及Pierre Balmain等人同等重要的時裝設計師,也為法國時裝界帶來一場最傳奇華麗的時尚革命。《時尚戰爭》將焦點瞄準法國的兩大時尚巨頭,克里斯汀·迪奧以及可可·香奈兒女士如何在二戰後崛起,成為彼此最強的競爭對手。(圖/Apple TV+ 提供)迪奧設計的剪裁與輪廓,為當時正打算東山再起的香奈兒女士帶來了衝擊與啟發,讓她創造了香奈兒最傳奇的「小黑外套」(Tweed Jacket)。站在迪奧的對立面,香奈兒女士主張女性也可以穿上帥氣的鬆身外套,以此帶來女性對身體的解放與詮釋權,擺脫社會價值長期以來賦予女性的限制與束縛,訴求女性擁有權力,自由決定適合自己並最舒服的樣子,小黑外套的誕生,同樣吸引了大批名媛與明星的追隨,也讓香奈兒重回時尚頂端。瑜亮情結永遠都是進步的最大動力,身為法國時尚圈最重要的存在,兩人的關係看似互相競爭、此消彼長,但或許沒有Dior,我們也不會看到今天的Chanel。選角也是《時尚戰爭》的一大重點,一肩扛起中年可可·香奈兒女士兼具法國女人優雅、霸氣、美貌及聰慧的演員,放眼全法國,大滿貫影后茱麗葉·畢諾許或許是能勝任這個角色的唯一人選,她將香奈兒的驕傲、性感、脆弱、狡詐及狂放詮釋的恰到好處。而曾獲得艾美獎肯定的澳洲實力派演員班·曼德森(Ben Mendelsohn)將全程使用法式英文,完美詮釋迪奧少有人知,融合了一身才氣、傲氣、神經質與迷信,堅持自我,勇於突破環境現狀,用驚人的美感與剪裁驚艷世人的傳奇設計大師。戰爭能摧毀一切,同時也能創造重生的機會,《時尚戰爭》將我們帶回法國時尚設計的黃金時期,那個香奈兒、迪奧、巴黎世家、聖羅蘭、紀梵希、Balmain等設計師摩拳擦掌準備大展身手,時尚產業熱烈發展,百花齊放的年代,也見證如今制霸全球時尚圈的精品們在品牌創始之初,閃閃發亮的品牌初心。《時尚戰爭》Apple TV+ 熱映中。自介:資深媒體工作者,曾任國際中文版封面及電影線採訪編輯。成長於港片最輝煌的80年代,相信在黑黑的電影院裡痛哭一場的神奇療癒力,沒有一場好電影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那就看兩場。
Wi-Fi名稱設為「榮耀歸於烏克蘭」 俄羅斯大學生慘遭關押
俄烏戰爭持續至今已超過2個年頭,戰事究竟何時才會結束,也沒有人知曉。但近期有消息指出,俄羅斯莫斯科一位大學生,因為將Wi-Fi名稱設定為「榮耀歸於烏克蘭」(Slava Ukraini),結果遭到有關法院判刑入獄10日。根據《BBC》報導指出,莫斯科一名大學生先前將自己的Wi-Fi名稱設定為「榮耀歸於烏克蘭」,沒想到在6日傳出,俄羅斯警方突然衝進該名大學生的宿舍,後續在檢查電腦與路由器後,該名大學生遭到逮捕,設定Wi-Fi名稱的路由器也遭到沒收。而法院在7日審理的時候,認為該名大學生透過設定Wi-Fi名稱來宣傳極端主義,已經觸犯了「公開展示納粹主義或極端主義的象徵」,最終該名大學生被判處監禁10日。據了解,俄羅斯總統以「烏克蘭實施納粹主義」為由,自2020年2月24日發動全面入侵,後續「榮耀歸於烏克蘭」這句話,就變成支持烏克蘭民眾的口號。除此之外,在俄羅斯當地已經有不少人因為抨擊出兵行為而遭到懲處。就有人權組織表示,在2023年,有超過2.1萬名俄羅斯人因為當地「壓制性法律」的影響,再加上「極端不公平的審判」,讓不少反戰的俄羅斯民眾,面臨到監禁與巨額罰款的懲處。該人權組織認為,俄羅斯政府此舉,就是要壓制批評者反對的聲音。
不滿被比擬納粹二戰大屠殺 以色列召見巴西大使抗議
在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對以色列發動突襲後,其所掌管的加薩走廊就遭到以色列軍隊的包圍、進攻,而其中以色列的行為也被許多國家抨擊,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日前甚至以「納粹在二次大戰做出的大屠殺」來稱呼以色列進軍加薩走廊的行為。為此,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痛批魯拉傷害以色列的自衛權,以色列外交部也表示,目前已經召見巴西大使抗議。根據外媒報導指出,巴西總統魯拉18日出席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舉辦的非洲聯盟峰會時,以「種族滅絕」的角度來形容加薩走廊巴勒斯坦人民正面臨到的事情,甚至說出「事實上,這些事情過去只有發生在希特勒決定殺害猶太人的時候」等言論。而魯拉將以色列的行為與納粹屠殺猶太人相比擬的言論,直接引起以色列的不滿,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也在社群網站X上發文表示,魯拉過度輕視二次大戰時納粹的大屠殺,同時也嚴重傷害猶太人、以色列的自衛權。納坦雅胡強調「以色列在基於自我防衛、確保未來的同時,會為了追求完全勝利而戰鬥,如此行為也也依循著國際法」。以色列外交部長卡茨(Israel Katz)也在社群網站X發文,內容中抨擊魯拉已經傷害到以色列的自衛權,同時也在文章中強調,將會針對此事情召見巴西大使進行譴責與抗議。
德國「極右翼政黨」抗議活動邁入第4週 逾15萬人上街示威:我們是防火牆
為了反對德國極右翼另類選擇黨(AfD),全國抗議活動已經進入到第4週,並有超過15萬人走上柏林街頭,高喊著「我們就是防火牆」的口號,駁斥右翼極端主義,並擁護對民主的支持。根據《路透社》的報導,漢諾威(Hanover)和德勒斯登(Dresden)等城市也陸續出現示威活動,民眾對於德國選擇黨逐漸壯大一事感到警惕。而在當地時間3日,更有約15萬人至柏林國會大廈抗議,舉牌呼喊「我們是防火牆」(We are the Firewall)、「我們是人,而你們只是納粹分子」,以表明自己的態度。德國總理奧拉夫(Olaf Scholz)在社群平台X上發文寫道,「無論是在艾森納赫(Eisenach)、洪堡(Homburg)還是柏林,在全國各地的大小城市,許多公民聚集在一起示威,以反對遺忘、反對仇恨和仇恨言論」,並直言示威活動是「支持民主和憲法的強烈訊號」。報導指出,德國另類選擇黨的成功引起了主流政黨的擔憂,儘管根據佛爾沙研究中心(Forsa)的民調顯示,該黨的支持率自去年7月以來,首次跌破了20%,主流政黨仍擔心該黨可能會於9月橫掃德國東部3個邦的選舉,而選民也將全國範圍反極右翼示威活動視為最重要的問題。另據民調顯示,德國選擇黨以32%的得票率位居第2,落後於主要反對派保守黨,而由德國總理奧拉夫領導的中左翼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則以15%得票率位居第3。而在上月有報導稱,2名德國選擇黨黨員參加了會議,討論大規模驅逐外籍公民的計畫後,隨即就發生了抗議活動,而該黨的聯合領導人蒂諾(Tino Chrupalla)則回應,雖然「與政府一起走上街頭」是合法的,但抗議者不該讓自己被用來分散各方對國家實際問題的注意力,並否認了該提案即代表政黨政策,「德國包括有移民背景的德國人,政黨不打算驅逐他們」。
電影頻道/奧斯卡入圍片單接力上映 艾瑪史東《可憐的東西》全裸演出問鼎影后 《墜惡真相》驚悚揭開婚姻真相
第96屆奧斯卡日前公布入圍名單,除了先前上映的《奧本海默》、《芭比》兩部強片入圍多項獎項外,還有好幾部電影包括入圍11項大獎的《可憐的東西》、提名5項大獎的《墜惡真相》、闖進最佳外語片的《我的完美日常》等片,都將於2、3月接力在台上映,粉絲可在3月10日奧斯卡頒獎典禮前,先進戲院觀賞精彩演出。《可憐的東西》2/8上映艾瑪史東在《可憐的東西》中被古怪科學家救活後,心智停留在幼兒時期,狂放且不受社會框架束縛。(圖/探照燈影業提供)艾瑪史東主演新片《可憐的東西》一舉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等11項大獎,該片由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執導,艾瑪史東在片中被科學家植入嬰兒大腦成功復活,心智因此停留在孩童階段,對未知世界充滿渴望,她與放蕩律師私奔,用天真本能去探索世俗慾望,踏上挖掘自我、跳脫社會框架的冒險旅程。演技備受肯定的艾瑪史東這次不只擔任女主角,也升格製片,在片中她大膽正面全裸,還有多場大膽的情慾戲,想吃就狂吃,沒錢就用身體賺錢,精彩詮釋出片中角色「貝拉」未受世俗框架,只是依靠本能去坦索慾望、體驗世界的天真面貌。艾瑪史東表示,這是她從影以來最困難的角色,但也因為貝拉的天真、無拘無束及大膽挑戰,從不畏懼世俗眼光,讓她感到接受生而作為女人的一切,包括自由、恐懼與勇氣。她在片中狂放不羈的演出,也讓她一舉拿下金球獎喜劇類影后,如今又再度問鼎奧斯卡影后,被看好極有希望拿下第二座奧斯卡影后肯定。《墜惡真相》2/23上映法國片《墜惡真相》入圍奧斯卡5項大獎,丈夫莫名墜樓身亡,妻子被控涉嫌謀殺,而唯一關鍵證人是盲眼的兒子。(圖/好威映像提供)法國片《墜惡真相》繼拿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後,一舉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原著劇本以及最佳剪輯5項大獎。片中描述一名妻子被控涉嫌謀殺丈夫,在導演潔絲汀楚特(Justine Triet)的完美翻轉下,成為年度最揪心精彩、探討夫妻婚姻框架與男女關係本質的電影。《墜惡真相》故事從一場墜樓事件開始,一名德國女作家珊卓與法國籍丈夫、11歲的兒子、一隻狗,同住在法國阿爾卑斯山區的偏遠小鎮,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某日丈夫莫名墜樓身亡,珊卓被控涉嫌謀殺,而唯一關鍵證人竟是自己盲眼的兒子。隨著警方調查及法庭審訊的展開,意外層層揭露出這段婚姻關係中深藏的謊言與祕密,原來殘暴的真相不只是成謎的死因,而是所有撕扯人心的不安與難堪,難以承受的真相獲影評盛讚是驚悚版的《婚姻故事》。《夢想集中營》預計2月上映《夢想集中營》聚焦奧斯威辛集中營指揮官家人的生活,提名奧斯卡5項大獎。(圖/車庫提供)《夢想集中營》由《我的鯨魚老爸》、《媽的多重宇宙》金獎發行品牌A24發行,一舉拿下2023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這次又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5項大獎。片中聚焦奧斯威辛集中營指揮官家人的生活,是過去納粹題材電影少見的切入角度,令人耳目一新,獲得各界好評。導演強納森葛雷澤表示,他並不想透過視覺重現當年納粹暴行,改用聲音保留想像空間,還原霍斯莊園每天會聽見的背景音,「聲音自然能讓我們在腦海中看到那些畫面。」團隊花了一年時間從各種地方收集不同工業製程的聲音,音效師則研究穿越奧斯威辛的卡車、火車以及飛機型號,並翻閱目擊者的證詞,寫了一份超過600頁的筆記,「你將聽到牆的另一邊所發生暴行的聲音,那與你看到的一樣重要。」觀眾將會發現霍斯一家對隔牆之外的痛苦充耳不聞、自然過濾周遭所發生的悲劇,將其視為生活中的背景噪音,官僚主義令人毛骨悚然的麻木感油然而生。導演葛雷澤回憶第一次參觀霍斯莊園時,發現該處與奧斯威辛集中營僅有一牆之隔,相距不到50公尺,對霍斯家而言,所有的尖叫、槍聲和焚燒屍體的滾滾黑煙只是他們日常的背景音樂。深感震驚的葛雷澤慢慢釐清了自己拍這部電影的目的和應當採取的視角。決心讓觀眾意識到自己正被「平庸的邪惡」所淹沒,自己與霍斯一家或許沒有想像中那麼不同。《滯留生》3/1 保羅賈麥提主演新片《滯留生》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女配角、最佳剪輯等5項大獎,保羅賈麥提繼拿下金球獎喜劇類影帝,這次又問鼎奧斯卡影帝,將對上勁敵《奧本海默》席尼墨菲,展開激烈廝殺。保羅賈麥提向來擅長飾演小人物,這次他在《滯留生》中飾演性情孤僻、脾氣暴躁的學校老師,因不願放水,讓資助學校的有錢學生拿到學分,被學校懲罰,在聖誕佳節寒假期間被迫留校監管幾名無處可去的學生,最後和叛逆且心靈受創的學生建立了意想不到的緊密關係。《我的完美日常》3/8上映役所廣司主演日片《我的完美日常》入圍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圖/金馬執委會提供)役所廣司以《我的完美日常》拿下坎城影帝,該片今年也代表日本一舉入圍奧斯卡國際影片,成為唯一的亞洲代表。役所廣司在片中飾演沉默寡言的公廁清潔人員,隨著他早晨梳洗、工作到下班後的酒吧小酌的身影,閱讀紙本書、滿屋的錄音帶,以及底片機捕捉樹木鬱影,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展現人生哲學,流露出內斂深厚的真摯情感。
美女議員高級精品店順手牽羊 她坦承行為偏差辭職
紐西蘭綠黨的一名美女國會議員加拉曼(Golriz Ghahraman)16日宣布辭職,原因是她被媒體披露,至少三度在精品店內行竊,整個過程還全都錄。加拉曼透過聲明表示,即刻請辭,並為自己的行為「負全部責任」。(圖/翻攝自Newshub)紐西蘭媒體報導,加拉曼透過聲明表示,即刻請辭,並為自己的行為「負全部責任」,她雖然未直接提到自己的行為,但表示因工作相關的壓力「嚴重影響」到心理健康「導致做出不符合本性的事」。這位前國會女議員還強調,不是幫自己找藉口「但我真的想解釋我的行為」。加拉曼表示,她曾接受醫療評估,並與心理健康專家討論,自知精神狀態不佳。現在她會專注於恢復健康,「找出其他方法為世界帶來正面改變」。紐西蘭綠黨議員加拉曼宣布辭職,她涉嫌三度在高端精品店行竊。。(圖/翻攝自nzherald.co.nz、Newshub)這位43歲的人權律師生於伊朗,2017年成為紐西蘭首位難民出身的國會議員,並擔任綠黨的司法、貿易與外交事務發言人,不過當地媒體在10日揭露,加拉曼在奧克蘭專賣奢華品牌服飾的店家順手牽羊。當地警方也證實有相關的竊盜事件,目前正展開調查,但拒絕透露相關細節,也未證實加拉曼涉入該事件。針對加拉曼辭職一事,綠黨共同領導人蕭奧(James Shaw)則相當不捨表示,國會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充滿壓力的地方,但加拉曼的處境相當艱難,因為她自上任以來便不斷收到來自公眾的威脅。根據報導,2019年,加拉曼就曾因收到一連串死亡威脅,獲當局派隨扈保護她的人身安全。2021年,她更曾大力抨擊紐西蘭工黨政府,企圖淡化中國針對新疆維族犯下的罪行,她指中國政府正實施「種族滅絕」,與德國納粹黨在二戰期間從事的反人類行為,兩者是性質相同的嚴重罪行。
中美關係的重要推手! 回顧季辛吉「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百歲傳奇一生
據中新社報導,美國當地時間11月29日,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季辛吉在康乃狄克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歲。季辛吉一生傳奇,曾於上世紀70年代擔任美國務卿,對美國外交政策影響重大,被美國前總統福特稱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他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也為中美關係做出了傑出貢獻。如今,這位眼光犀利、看透世事風雲的「中國人民老朋友」,走完了傳奇一生。從學術界到政界,一炮而紅季辛吉1923年生於德國,為猶太人後裔,1938年因不堪納粹對猶太人迫害,全家遷居英國,同年轉到美國,1943年加入美國國籍。二戰期間,季辛吉曾在美國陸軍中服役,戰後在哈佛大學攻讀政治學,1952年季辛吉獲文學碩士,195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步入政壇之前,季辛吉專注於學術,他曾任哈佛大學國防研究班執行主任、防務研究計劃主任、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負責人等要職,經驗豐富。在1957年出版的《核武器與對外政策》中,季辛吉首次提出了有限戰爭的理論,從而使他在學術界和對外政策研究領域一炮而紅。在1968年的總統競選中,季辛吉曾擔任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顧問,但是後來尼克森卻戰勝了洛克菲勒,並最終贏得了大選。競選中,尼克森看中了季辛吉的外交才能,他決定聘請季辛吉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就這樣,1969年1月,季辛吉離開哈佛校園到華盛頓走馬上任,實現了由學術界到政界的轉變。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重磅人物從政之後,在1969到1974年,季辛吉任總統尼克森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和國家安全委員會主任。這期間,1973年9月22日,時年50歲的季辛吉正式就任美國國務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原籍非美國人的國務卿,和第一個兼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國務卿。在尼克森和福特總統任職期間,季辛吉一直擔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要職,對美國的外交政策具有重大影響力。在任職期間,他推行「均勢外交」,對當時的蘇聯實行緩和政策;並在中東問題上始創「穿梭外交」。在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期間,季辛吉於1971年7月9日秘密訪華,為中美建立外交奠定了良好基礎。1972年2月,季辛吉陪同尼克森總統訪華。季辛吉還是結束越戰談判中的美方主要人物。1973年1月,他在巴黎完成了結束越南戰爭的談判。1977年,季辛吉退出政府任職,當年1月,時任美國總統福特授予季辛吉總統自由勳章,並稱贊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此後,季辛吉還在喬治城大學任客座教授,兼任全國廣播公司顧問、大通曼哈頓銀行國際諮詢委員會主席、美國廣播公司新聞分析員、美國—中國協會主席等職。「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普通中國民眾當中,提起美國政治人物,季辛吉是一個具有高認知度的名字。這位與中國打了40多年交道的「中國通」,被譽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7月9日,作為美國總統尼克森特使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季辛吉第一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執行代號為「波羅一號」的秘密訪問。當時,由於此次訪問全程保密,季辛吉悄悄從巴基斯坦伊斯蘭堡轉道北京。在北京,停留了不到48小時的季辛吉與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等展開會談。這次秘密會談,奠定了中美兩國進一步交流溝通的基礎。1972年2月21日,季辛吉陪同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正常化迎來標誌性的重大時刻。季辛吉曾表示,第一次訪問中國後,他此後已有100多次踏上這片土地,「每次都會有新的收穫」。多年來,季辛吉關注中國,自稱專長是「認識中國的每一代領導人」,並對「中國思想和中國人民有濃厚的興趣」。正是基於這種瞭解,他重視美中經貿關係的積極作用。熟悉中國的季辛吉,在88歲高齡時出版了《論中國》一書,試圖從歷史的角度理解中國,包括理解美中經貿交往的漫長歷史。季辛吉不止一次強調,美中合作對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至關重要。他表示,「期待美中兩國都確認共同致力於建設一個和平與繁榮的世界秩序」,雙方應把友好與合作作為共同目標,並為此做出不懈努力。季辛吉在美國外交史上佔據了一個重要位置,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更是中美關係一路走來的歷史見證者。如今,這位老人走完了他將近百年的風雨人生,從此,外交界又少了一位傳奇人物。一個時代,也隨他的離去而逐漸遠行。
朋友送「納粹集中營娃娃」…家中爆靈動異象 他偷拍驚:半夜會張眼動嘴
真有鬼娃娃?英國52歲男子戴蒙德(Michael Diamond)4年前收到朋友送的操偶娃娃「弗利茲先生」(Mr Fritz)後,家中不斷發生怪事,尤其陳列人偶的玻璃櫃經常莫名打開最讓他恐懼,於是在櫃前裝設GoPro一探究竟,怎料竟拍下人偶張眼、動嘴及玻璃門打開的恐怖異象。據《每日星報》報導,喜愛古董的戴蒙德2019年收到1940年代製作、由被關押在納粹集中營的囚犯「Stalag II-B」製作的表演娃娃。但這尊只剩頭部,從二戰集中營輾轉流落到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最後由朋友買下的人偶,居然讓他活在無比恐懼日子中。弗利茲先生「入住」沒多久,戴蒙德就發現展示玻璃櫃經常自行打開,妻小也非常不喜歡這尊娃娃,而他自己在被弗利茲先生深深吸引同時,也感到「必須保持警戒的奇怪感覺」,因此收下娃娃後不過幾個月,就裝設GoPro觀察人偶動靜,且只經過2晚就拍到靈異現象。戴蒙德已把弗利茲先生深鎖。(圖/翻攝自YouTube)GoPro清楚拍下,弗利茲先生原本半閉的雙眼突然睜開,嘴巴也緩慢開合,櫃子玻璃門甚至自行打開。影片曝光後引發網友正反熱議,有人認為娃娃寄宿著亡靈,有人質疑戴蒙德用隱藏在櫃子下的工具操縱娃娃眼嘴,與用細線拉開玻璃門;戴蒙德事後則把展示櫃用鐵鍊封起來並蓋上毯子,存放在他的「怪異房間」裡。
法國女子家中遭襲 嫌犯逃之夭夭後留下「這圖案」令人不寒而慄
近來以巴戰爭越演越烈,全球各國對於穆斯林的觀感以及看法不依,對他們的暴力案件也增加,法國4日甚至發生一起持刀刺傷猶太人案件,嫌犯更在民眾家中留下納粹黨徽的塗鴉,令人不寒而慄。根據路透社以及法國媒體報導,法國的猶太人口估計超過 50 萬人,為歐洲最多猶太人的國家,僅次於以色列及美國。本次事件發生在法國里昂(Lyon),4日下午一名30歲猶太裔女子在家中遭嫌犯持刀亂砍,造成其腹部受傷,送醫之後幸好無大礙,目前當地警方也正在追捕嫌犯,期盼能將其逮捕歸案。女子更向警方透露,一聽到門鈴聲響起只是要去開門,但應門後卻被一名男子破口大罵,更持刀刺向她的腹部2次;當時嫌犯身穿黑衣並且配戴口罩,在殺傷女子後便逃之夭夭,所幸女子並無生命危險。女子家中入口處門框擺放猶太人的聖物-門框經文盒。(圖/翻攝自X @RabbiTailor)警方調查後發現被害女子家中入口處門框放著猶太人視為相當神聖的門框經文盒(mezuzah),嫌犯才能辨識此處為猶太人家庭,犯案之後疑似還在大門噴上「納粹塗鴉」,因此當地警方認為此案很有可能與反猶太主義有關,更是一起殺人、謀殺未遂案。法國身為猶太人第三大國,在非常時期常常出現反猶太事件,里昂市長格雷戈里杜塞特(GregoryDoucet)更在社交媒體平台X上發文批評,嫌犯的這種暴力行為是「難以想像的」,那該有多恐怖,也會向受害者以及家屬提供一切災難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