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供應
」 北韓 氣候變遷 通膨 俄羅斯 小麥美方公布台美貿易倡議二階談判內容 經貿辦:雙方有高度共識方向
美方依據「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執行法」,於臺北時間今(6)日凌晨公布其有關農業、環境及勞工共三個章節之談判目標及相關內容,我方表示歡迎。在後續談判過程中,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將續偕同外交部、內政部、經濟部、勞動部、農業部、衛福部、金管會及海委會等,持續充分洽詢立法機關及相關利害團體之意見,就我方立場與美方進行談判,調整雙方意見和做法,以尋求共識,完成第二階段協定。經貿辦指出,台美雙方自去年首批協定簽署後,針對第二階段之三個章節,已進行多次視訊工作會議及一次實體會議,彼此就相關議題之法規內容、管理措施、基本政策目標、執行成效及執行經驗等事,持續充分交換意見,並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雙方有高度的共識和方向。經貿辦表示,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第二階段草案內容,皆是當前國際貿易最為熱切討論的議題,對我國至關重要,不僅將有助我國在環境和勞動法規銜接國際高標準貿易規範、強化企業與國際供應鏈的鏈結,另一方面,也能確保我國糧食供應鏈的安全,並提升我農業出口能力。在農業方面,台美將依照國際標準、科學證據,以促進農產品貿易,擴大台灣農產品及加工食品輸銷美國貿易機會。另將推動建立糧食安全及農業創新生產技術的合作機制。在勞動方面,台灣以人權立國,透過與美方的對話合作機制,掌握國際重要的勞動規範之內容與趨勢,共同面對21世紀勞動力所面臨的挑戰,讓企業的發展與人權齊步前進。在環境方面,台美將交換貿易與環境相關議題資訊,包括推動綠色企業、綠色就業與經濟去碳化。協助企業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善盡保護地球環境永續目標,兼顧產業競爭力,提升經濟成長。
2023年屢創恐怖紀錄!地球氣候已進入「未知領域」 彭啟明:令人擔憂
受氣候變遷影響,今年已出現許多史無前例的極端天氣紀錄。對此,國際氣候科學家聯盟近日也示警,最新的2023年氣候狀況顯示,地球的氣候危機已進入「未知領域」,這也讓氣象達人彭啟明坦言,「讀到這篇文章,有點令人擔心……」據Oxford Academic的報導,由牛津大學出版社(OUP)代表美國生物科學研究所(AIBS)出版的科學期刊《生物科學》(BioScience),24日刊登了一篇由國際氣候科學家聯盟所發表、標題為《2023年氣候狀況報告:進入未知領域》(The 2023 state of the climate report: Entering uncharted territory)的文章,內文指出,用來追蹤氣候變遷的35個地球生命體徵中,有20個處於創紀錄的極端數字,直言「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關於氣候危機的未知領域,這是人類歷史上未曾目睹的情況。」研究分享的數據顯示,許多與氣候相關的紀錄在2023年被大幅打破,特別是與海洋溫度和海冰相關的紀錄,例如7月7日南極海冰創下自衛星資料出現以來的最低每日相對範圍,另海洋酸度、冰川厚度和格陵蘭冰量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而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熱含量則升至歷史最高水平。氣溫方面,今年6月至8月更是有史以來最溫暖的時期,7月初創地球有史以來測得的最高全球日平均表面溫度,可能是過去10萬年來地球上最溫暖的溫度,另截至9月12日,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超過1.5°C的天數已超過其他年份,且總數恐會繼續上升。與此同時,加拿大今年的野火截至9月13日,已燒毀面積達1660萬公頃,排放超過10億噸二氧化碳,超過了加拿大2021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0.67億噸。此外,2021年至2022年間,全球樹木覆蓋率損失率每年下降9.7%,達到2280萬公頃。另根據2023年1月迄今的統計數據,3種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均達到創紀錄水準。內文強調,氣候變遷可能導致一系列重大的極端天氣災害,其中一些事件表明,極端氣候正在威脅更廣泛的地區。預估到21世紀末,全球恐有多達3億至60億人會發現自己處於地球宜居區之外,這意味著他們將面臨酷熱、糧食供應有限,以及死亡率上升等風險。對此,氣象達人彭啟明昨上午也在臉書分享這篇文章,並感嘆「有點令人擔心……因為今年的破紀錄實在太多,不大真實的感覺。」
極端氣候影響頻繁休耕…業者祭誘人租金 農地、光電如何兼顧?
台糖公司擬將台東縣池上鄉10.8公頃工業用地租給能源公司,其中4公頃將設太陽能光電區,居民憂汙染到場抗議。(圖/中國時報蔡旻妤攝)嘉南平原素以台灣糧倉著稱,但在極端氣候下,2021年以來6期水稻有4期休耕,今年更破天荒一、二期稻作都休耕,頻繁休耕被光電業者視為新商機,最近台南後壁區則傳出許多地主收到光電業者發出的合作意向書,面對業者祭出誘人租金,部分地主坦言「很心動」,地方人士則擔心,「無米樂」恐怕變「無米了」。嘉南平原 3年6期水稻休4期嘉南平原以往一年兩期稻作合計產量可達37萬公噸,台南後壁是台灣西部最大稻米產區,稻作面積約3000公頃,因《無米樂》紀錄片聞名後,一度還因該紀錄片主角「崑濱伯」種出冠軍米,讓位處偏鄉的後壁人自豪因為稻米品質佳,讓「後壁變頭前」(後壁與後面台語發音相同)。2021年曾文─烏山頭水庫灌區一期稻作因缺水休耕,2022年則是大區輪作休耕,今年曾文─烏山頭水庫水情比2021年百年大旱還慘,除了一期稻作休耕,原本農水署評估在梅雨挹注下能補足灌溉用水,二期稻作原訂6月27日起依序分組供灌,豈料梅雨降雨有限,在1、2組供灌後沒幾天即宣布3至6組停灌。相關產業鏈業者成了休耕下的受災戶,芳榮米廠執行長黃麗琴表示,現因休耕只好向穀販購買來自其他地區溼穀,再回來自己做烘乾等加工,因要多支付手續費、運費,讓成本增加5至10%,負擔不小。「從未見過休耕這麼多次」,68歲後壁農民蔡志仁種稻超過30年說,極端氣候引發的缺水問題無法解決,灌溉用水首先犧牲,已有青農因頻繁休耕等不確定因素離農,若無改善對策,長期下來將衝擊糧食供應。每分地租金變3倍 收入倍增連續3年一期稻作休耕,後壁一帶的農民除了種植綠肥,空閒時間多了起來,「時間這麼多,也不知道怎麼打發,就在家裡喝茶、看電視」,而土溝、新東、菁寮、新嘉等里,不少地主近來收到光電業者提出的意向書後,對出租土地給光電業者表達興趣;嘉義縣坊間也不時可見寫著「高價承租土地、農地」斗大字眼的布條、看板,儘管廣告並未載明用途,難免讓人聯想與光電業有關。據了解,後壁因適合水稻耕作,若出租給農民,每分地租金行情每年7000元至1萬元不等,但光電業者開出的租金,1分地1年3萬元,起碼是租給農民的3倍;若是種稻,農民每分地每年收入約1萬5000元,租給光電業者,收入翻倍,有地主透露,很多地主都已經跟業者簽約。業者開發農電共生 被打回票地方人士指出,早在政府推動再生能源政策時,後壁就有光電業者想租地種電,以往大多找尋地力不佳、生產力較弱的農地,透過變更地目以架設地面型太陽能設施,不過小型地面農電爭議多,中央2020年7月修法嚴加審核農地變更案,光電業者轉為開發以溫室附設綠能模式的「農電共生」,後壁區農地大部分屬「特定農業區」,不能設置地面型光電,農電共生卻不受限。近期台南後壁雖有業者擬規畫以溫室結合光電種植薑與香莢蘭的申請案,但因薑與香莢蘭生產尚無規模生產成功的場域,合理性、必要性與技術端仍欠完備也被打回票,但部分地主看到光電業者提出的高額租金,心動的不在少數。
極端氣候+戰事推升糧價 分析師:農業類股成抗通膨對沖工具
由於極端天氣、俄烏戰爭和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推高了食品價格,農業類股本季表現優於全球基準股指。投資者們表示,8月以來全球市場表現不佳之際,對該行業的曝險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通膨對沖工具。據彭博報導,最近推動食品價格上漲的因素包括了在歐洲和中國肆虐的暴雨、泰國異常乾燥的天氣、俄羅斯決定退出與烏克蘭的黑海走廊協議,以及印度禁止部分大米出口等,諸多理由合理推升了食品價格。根據世界經濟論壇今年1月發布的《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糧食供應危機是今年世界面臨的四大威脅之一。據外媒彙編的數據顯示,自7月初以來,一項追踪部分農業生產商總回報的指數,跑贏更廣泛的MCSI全球指數約3個百分點;該行業的表現優於大盤,因衡量食品商品價格的指標上個月漲幅為16個月以來最大。瑞士聯合私立銀行(Union Bancaire Privee)的能源轉型投資專家艾略特(Marc Elliott)表示,作為一種對沖的形式,他建議對食品類股票分配一些曝險,類似於通常對石油行業的曝險。他認為,投資該行業股票可能是對沖氣候變化和某些地緣政治風險的一個好方法。投資管理公司Lombard Odier表示,食品通膨的主要受益者將是那些生產設備和化肥等農業必需品的企業。該公司基金經理沃爾什(Conor Walsh)表示,農民一直是軟性商品通膨的贏家,更新設備的需求一直存在。在這一背景下,迪爾公司(Deere & Co.)、愛科公司(AGCO Corp)和凱斯紐荷蘭工業公司(CNH Industrial)等全球農機企業都將處於有利地位。他認為,世界人口到2050年將達到100億,需要找到一種可持續的方式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目前在股票市場可以看到,更有效和可持續生產糧食的領域出現了增長的早期跡象,該趨勢也有利於此行業。摩根大通策略師在一份研究報告中也表示,糧食不穩定將成為「新常態」,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將導致危機反復發生,糧食通膨結構性上升。全球前幾大的食品和飲料生產巨頭,也可能在食品通膨的「常態」中擊敗同行。
俄烏緊張局勢再起 市場預期原油供應恐短缺油價連4周收高
近期油價呈現多頭走勢,週一(24日)亞洲市場開盤,美國原油交投於每桶76.61美元附近。因許多證據表明未來幾個月原油將出現供應短缺,且俄羅斯和烏克蘭間的緊張局勢加劇,可能進一步打擊供應,國際油價上週五(21日)上漲,連續4週週線收高。俄羅斯上週五已連續4天襲擊烏克蘭港口及糧食出口設施,並在黑海演習扣押違規船隻,自莫斯科本週退出聯合國斡旋達成的海上安全走廊協議以來,該地區緊張局勢不斷升級。普萊斯期貨集團(Price Futures Group)資深市場分析師弗林(Phil Flynn)稱,全球糧食供應趨緊,如今穀物走廊關閉,可能將影響乙醇和石油混合的生物燃料供應,導致煉油廠使用更多原油,扣押船隻也增加了該地區石油或其他商品出口的風險。石油市場供應收緊情形也可能在未來幾周將急劇加速。而戰爭風險增加也會影響價格。此外,據烏克蘭媒體上週五援引德國圖片報報導,德國萊茵金屬公司(Rheinmetall)執行長帕柏格(Armin Papperger)表示,萊茵金屬將用自製的防空系統防衛位於烏克蘭的工廠。總體來看,供應短缺支撐油價,且供應緊張未來或越發嚴峻,加之地緣緊張有所加劇,油價維持多頭觀點,本週在聯準會決議之前,有望震盪上行劍指每桶80美元。紐約西德州中級原油(WTI)9月交割價上漲1.42美元,或1.9%,收每桶77.07美元;布蘭特原油(Brent)9月交割價上漲1.43美元,或1.8%,收每桶81.07美元。截至發稿,WTI原油報每桶76.93美元;Brent原油報每桶80.80美元。
地中海區域成為氣候變遷「熱點」 IPCC總結5大威脅
全球3大洲近日屢遭極端氣候干擾,其中橫跨南歐、北非及西亞的地中海區域更遭野火肆虐,後被科學家列為氣候變遷「熱點」。同時,綜合《法新社》、《Phys.org》引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統整地中海區域面臨的5大威脅,包括致命熱浪、小麥與橄欖收成降低、水資源管理引發局勢緊張、海平面上升、外來物種入侵。致命熱浪地中海區域正如美國和亞洲部分地區,最近幾週受到極端高溫的侵擾。預測數據指出,義大利薩丁尼亞島(Sardinia Island)及西西里(Sicily Island)將會打破攝氏48.8度(119.8華氏度)的全歐溫度紀錄。IPCC在其2022年公布的「氣候變化影響以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報告當中指出「由於地中海的氣候變化,熱浪正在增多,外加都市化,熱浪會在都市圈被放大」,造成疾病和死亡。另外,瑞士伯恩大學科學家,曾於201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得出20世紀60年代以來,地中海東部的熱浪強度、廣度和次數陸續多了約6至7倍。小麥與橄欖收成降低北非接連發生的乾旱,導致農民必須為可怕的收成做足準備。其中突尼西亞的小麥農民查瓦奇(Tahar Chaouachi)表示,「我們從未見過如此嚴重的乾旱,過往4年氣候一直很乾燥,但我們預計這個季節會有降雨,實則不然,情况變得更糟了。」同時,高溫的環境也使用於灌溉的地下水乾涸,IPCC表示,一旦全球升溫超過攝氏1.5度,地中海北部的橄欖產量恐會下降5分之1,而自19世紀以來,全球已暖化超過攝氏1.1度。對此,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人員直指,「地中海對大多數作物都產生了重大不利影響。」水資源管理引發局勢緊張西班牙今年7月23日大選之前,當地的乾旱加劇水資源管理方面的緊張局勢。歐洲乾旱觀測站表示,地中海區域6月有一半的地下水低至見底。IPCC警告,氣候變化將加劇地中海區域大多地區的水資源短缺,預計北非的湖泊和水庫存量將會减少45%,地表水量也將减少55%,「陸地和淡水生態系統受到地中海區域氣候變化的影響,導致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海平面上升近幾10年以來,地中海盆地的海平面每年上升2.8毫米,威脅沿海地區與遭受潮汐影響,就會淹水的威尼斯等城市。IPCC表示「海平面上升已波及地中海周邊的沿海地區,預計沿海地區的洪水、侵蝕和鹽化的風險就此提高」、「這些衝擊將侵害農業、漁業、水產養殖業、都市發展、港口營運、旅遊業、文化遺址及許多沿海生態系統」。外來物種入侵除了珍貴的海灘,氣候變化還威脅地中海區域及其漁業帶來的糧食供應。IPCC指出,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地中海海洋生態系統發生了變化,特徵是生物多樣性下降和外來物種入侵。」報告揭露,隨著全球升溫超過攝氏1.5度,地中海東部直至2060年,將有20%以上的被捕撈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滅絕;2050年漁業收入可能减少30%。
「退林還耕」進入城市? 成都廣場挖草坪移植玉米苗竟是「種錯了」
因為擔憂開發過度造成水土保持不易,引發重大災害,中國從90年代末期就強推「退耕還林」政策,至今20多年。但日前中國農村部又將政策大逆轉,改為擔憂糧食供應不足,變為「退林還耕」,不料引發出各種效應,如「退路還耕」、「退湖還田」等看來匪夷所思的狀況,根據陸媒報導,甚至有地方政府在柏油路或學校操場上鋪一層沙土,當作種植耕地來應付了事,最新消息則是四川成都某處廣場開挖草坪栽植糧食,被稱是「退園還耕」。近日有中國網民發現,四川成都一廣場草坪移栽了將近有人那麼高的玉米稈,被質疑是否在應付官方的檢查工程,而草坪社區的工作人員接到反映後也到場制止,稱是「種錯了」,並已指導社區整改、以科學種植農作物。根據《極目新聞》、《大象新聞》的報導,5月30日,四川成都的怡心街道草坪社區被爆在地塊綜合整治時,移栽已經抽穗的玉米,影片畫面顯示,公園草地上被挖開栽種了跟人差不多高的玉米苗,更有不少人正在現場操作,地上也放著一堆堆的玉米稈。對此,該社區的工作人員於31日回應,玉米種錯了,正在修改,也不清楚是誰讓移栽玉米的。這樣的說法引起許多網友質疑,紛紛表示社區花費巨資整改,卻一句「種錯了」就能了事,不該彼此踢皮球,應該要嚴厲追責,並疑惑玉米應該從小苗開始種,長大後再挪移到底是在種糧還是在毀糧,也感嘆僅僅流於表面形式的「退林還耕」政策。而針對此移栽問題,紀檢部門稱已展開調查,並將依規處理。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響應「蔬果〝佔〞一半,地球〝更〞友善」,國民老婆泱泱化身推廣大使 號召全民一起吃蔬減碳!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今(15日)聯合國民健康署、農糧署,對國人發起「蔬果佔一半,地球更友善」的健康低碳飲食法,同時也號召7-ELEVEN、聖德科斯、21風味館等成為公益夥伴共同響應推出多項優惠活動,期望國人可改善蔬果吃不足的煩惱,同時還幫地球減碳降溫。為加強民眾認知與實踐,主辦單位特別設計網路活動https://mycolor.1000-love.org.tw/,7-ELEVEN、聖德科斯、農糧署、國健署也提供豐富贈品,有水果、沙拉、蔬果箱、環保餐具包等,活動期間還有21風味館推出的烤雞腿蔬菜優惠套餐。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同時也是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許惠恒表示,基金會倡議這簡易健康低碳飲食法是根據以地球健康為旨的全球性營養組織EAT Lancet委員會所提出的「植物為主飲食」“Plant-Based Diet”,主要著眼於106 -109年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顯示(註1)國人在攝取蔬菜水果都嚴重不足,蔬菜類-19歲以上79.9%未達3份;水果類-19歲以上87.6%未達2份,幾乎是人人蔬果都吃不夠,會間接影響台灣癌症或慢性病的預防。另一方面,地球暖化嚴重,在各單位與企業投入減碳大作戰的同時,其實最簡單就是每個人一周一次改吃植物蔬食,即可幫助降低碳排放為地球降溫,同時穩定地球糧食供應。怎麼做呢?許董事長表示很簡單,就根據口號把自己的餐盤(盒)畫一半,用蔬、果3:2比例填滿就是了,另一半再裝主食及蛋白質,但最好也是選擇植物來源。EAT Lancet委員會的台灣代表,同時也是國內營養流病專家暨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常務董事潘文涵教授說明,EAT-Lancet委員會曾以多項疾病風險評估「植物為主飲食」“Plant-Based Diet”,發現此種飲食型態每年可降低整體成人死亡率近25%;也相對降低高居全球近七成死因的慢性病風險--例如糖尿病風險下降34%,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19%,大腸直腸癌風險降低10%,肥胖風險降低7%(註2),因蔬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質,還有各種不同的植化素(註3),對治療與預防癌症與慢性疾病皆有助益。潘教授以她的研究論文“Healthy Taiwanese Eating Approach(TEA) toward Total Wellbeing and Healthy Longevity”健康飲食排序,指出不同食物在對身體的保護與傷害風險不同,在研究中發現保護性食物第一名及第二名就是蔬菜和水果 (註4)。此外,她更強調“Plant-Based Diet”的精神是鼓勵大家多吃蔬食但不是吃素,吃素還是建議多攝取天然蔬菜和水果,所以「吃素不等於吃蔬、吃素也要吃蔬」。而吃蔬食容易缺乏的鋅和維生素B12,則可透過多吃牡蠣和蛤補充鋅、台灣本土特產虱目魚補充B12,且這兩種同時還是低碳排食物,與“Plant-Based Diet”希望增加植物性食物來幫助環境永續意義也相符。無論餐盤大小,都「一周一次」蔬果佔一半要一夕改變飲食習慣並不容易,潘文涵教授鼓勵大家先從「一周一次」的頻率開始,逐步落實「蔬果佔一半」的飲食結構,特別是想進行熱量控制、有三高慢性病、想預防直腸癌的民眾。因當蔬果佔去一半,也就相對排擠另一半餐盒可裝的食物,肉類等自然會相對減少。根據EAT Lancet報告,若將飲食改為“Plant-Based Diet”,每年可防治1,100萬成人死亡,並且可以達成2050年供給全球100億人口糧食系統的目標。為讓民眾體驗蔬果佔一半很簡單,此次潘教授也指導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推出「餐盤健檢」、「餐盤加菜」兩種網路遊戲https://mycolor.1000-love.org.tw/。前者民眾可選擇到超商、有機商店、小吃店三種情境體驗如何選購商品讓餐盤蔬果比例達到一半,或自己直接組合好拍照上傳,兩者驗算過關後便可參加抽7-ELEVEN、聖德科斯、農糧署、國健署贈品,有水果、沙拉、蔬果箱、環保餐具包,活動期間還有21風味館推出的烤雞腿蔬菜優惠套餐。國健署、農糧署、泱泱共同響應呼籲國人增加植物飲食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國健署除了持續推動「我的餐盤」,鼓勵國人在生活中落實均衡飲食,今年也跟上全球蔬食風潮推出升級版「植物為主飲食手冊及懶人包」教民眾吃得健康又減碳,因此非常認同千禧之愛此次推動的「蔬果佔一半地球更友善」運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胡忠一署長也表示台灣四季都有時令的優質蔬果,必能配合「蔬果佔一半地球更友善」吃出豐富、美味、當令在地的植物食材,不但能幫助國人健康遠離疾病,同時縮短運送里程還能降低運輸碳排放及食物儲藏的能源。而為號召更多注重健康、地球永續、體內環保的年輕族群加入,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也特別邀請素有國民老婆之稱的泱泱擔任活動推廣大使。泱泱一上台便首度公開「專屬餐盤-蔬果纖美餐」,內有活力彩蔬沙拉、雞肉紅藜麥飯糰及香蕉,大方分享如何輕鬆簡單達到蔬果佔一半的目標。泱泱說因為工作忙碌,無法自己準備餐點,工作需求又得保持纖瘦健康,所以知道這飲食法可符合需求後,撇步就是每餐最少吃兩種以上的蔬菜,出外景時就直接去超商買沙拉跟水果來吃。購買時會特別閱讀後面的營養標示,確認熱量及各項營養素含量。最後泱泱也呼籲大家快來參加基金會「蔬果佔一半,地球更友善」網路活動,加入植物蔬食愛地球行列,還可以得到優惠券,一舉數得!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推廣EAT-Lancet_植物為主飲食。(圖片提供/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
龍應台投書《紐時》:各方立場互相指責、對立撕裂了台灣社會
前文化部長、知名作家龍應台,18日在《紐約時報》「GUEST ESSAY」(觀點和評論)版面投書,介紹戰爭陰影下的台灣。龍應台在這篇文章向國際友人介紹了台灣民眾複雜的心聲;台海戰爭還未開打,台灣內部就已有不同的聲音,各方立場互相指責、對立,撕裂了台灣社會。龍應台說她台北一位朋友在臉書寫了一篇充滿激情的帖子,敦促台灣年輕人準備與中國開戰;他認為,面對中國的奪島威脅,唯一的辦法是靠實力;其他一切都是幻想。儘管已是花甲之年,他還是發誓只要有需要,他會拿起武器。這種情緒在台灣之普遍令人感到不安,龍應台私訊他說,實力應只是台灣戰略的一部分,政客應表現出真正的勇氣,通過接觸中國來緩和局勢。當一個更強大的惡霸威脅你時,你不應該首先嘗試緩和局勢嗎?朋友回稱「不要做投降派」。龍應台透露,這種朋友間的交鋒,象徵著中國已在未開一槍的情況下,分裂著台灣社會。指責某人是叛國的「舔共」,或通過「抗中」言行來煽動緊張局勢已成常態,這樣的分歧正中中國的下懷。龍應台回憶50年代還是學生時,台灣戒嚴的嚴肅氛圍。在此狀況下,台灣人為建立民主社會和經濟成功而自豪。龍應台認為,台灣已證明民主可在中華文化發揮作用。這種焦慮、自豪和毅力的混合體,是台灣性格的本質,也是那些將台灣視為中美競爭下棋子的人,所忽視的東西。台灣人也是有血有肉的。龍應台說,在台灣農村和漁村的市井小民,對中國的看法不盡相同,但有個共同點,即「更接地氣的現實主義」;這是為了所有人的利益。不是說老百姓認為抵抗是徒勞的,而是認清台灣永遠處於中國巨大引力之下。實用主義,甚至與中國和解,可能比戰爭更可取。龍應台透露,她的某位朋友不太談政治,因為怕被說成通敵者,但他支持與中國統一。另一位潘姓農民朋友以中國作為其主要市場。龍應台表示,國民黨在2010年與中國簽署貿易協議,允許他的水果在中國超市上架。但民進黨2016年上台後,中國通過系列禁令收緊市場,他不得不轉銷日本。龍應台住在台灣東海岸,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去年8月訪台,中國在台灣周邊海域實彈演習。看著台灣戰機呼嘯而過,她的鄰居發訊息建議,「每戶人家都應種不同的蔬菜,如果戰爭糧食供應中斷,我們可以互相交易。」漁民朋友陳志和則開玩笑說,如果戰爭爆發,他可以衝到日本沖繩。但他會「像烏克蘭人那樣」抵抗,不是因為他對中國有惡意,而是因為靠海為生的人習慣危險。但他也感嘆許多台灣年輕人沉迷於手機,似乎沒有意識到這種危險。龍應台在文末提及,台灣明年1月將舉行總統選舉,對抗中國還是尋求和解,將在未來幾個月對台灣所有人產生重大影響。如果國民黨獲勝,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可能會緩和;如果民進黨保留權力,誰知道呢?陳志和對龍說,結果無論如何都無所謂,因為美國和中國決定台灣的命運。
北韓監獄爆缺糧危機!數十名囚犯餓到「集體越獄」
據消息人士22日透露,從去年底至今年初,北韓平安道、黃海道等地的地方教化所(監獄)有數十名囚犯因飢餓問題集體越獄。據韓聯社報導,越獄的囚犯在逃跑途中除了搶奪、竊取糧食,還犯下殺人罪,引起當地居民惶恐。北韓政府雖連續數月在發生越獄事件的教化所附近實施宵禁,並盤問和檢查可疑人士住處,但至今仍未能抓獲越獄犯。據悉,北韓為防範新冠疫情鎖國,導致國內糧食短缺,教化所的糧食供應更每況愈下。近兩年來,在平安南道价川教化所等3座教化所有700多名囚犯餓死或病死。更慘的是,一些獄警為謀財還私吞囚犯口糧。除此之外,北韓教化所的醫療條件也十分惡劣。囚犯頻繁地被毆打和高強度強迫勞動,受傷後未及時送醫而死亡的情況比比皆是,甚至還有教化所內傳染病肆虐,導致數十名服囚犯死亡。北韓糧食減產的同時,去年10月起金正恩政府開始管控私人糧食交易,使糧食分配出現嚴重問題,部分地區頻傳有人餓死;甚至被稱為「富村」的開城地區,近期也出現每天餓死數十人的慘況。
北韓糧食危機!22年來罕見「削減軍糧」 敦促民眾上繳「愛國米」
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2月5日召開會議,決定將於2月下旬召開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討論當前農業問題及農業發展目標。對此,《韓聯社》報導稱,北韓通常每年召開1到2次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而此次決定繼去年底之後時隔2個月再次召開該會議,實屬罕見。分析指出,這從側面印證了朝鮮的糧食短缺問題十分嚴峻。綜合南韓《東亞日報》、《德國之聲》的報導,北韓近期將軍人每天的糧食配給量從原來的620克減少到580克。對此,南韓政府高層於14日接受《東亞日報》的電話采訪時表示:「這是2000年以來北韓首次減少向軍隊提供的正式配給量,連軍隊這種優先配給對象的糧食都減少了,意味著北韓的糧食危機已十分嚴峻。」據悉,北韓地方政府正以儲備軍糧等名義敦促平民每2至3天上繳「愛國米」。報導稱,平壤當局通常把平民每天的糧食配給量定在550克至600克之間。軍人的配給量則是580克,這意味著軍隊配給量也減少到了普通平民的水準。據悉,北韓的糧食分配體系分為1到9級(等級越高,分配量就越多),通常軍人會進入3級以內。北韓農業問題專家、GS&J經濟學家權泰鎮便分析:「如果減少軍隊的供應量,意味著朝鮮100萬噸以上的戰時儲備糧也有可能處於低谷。」據韓國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北韓去年實施的軍事演習與2021年相比減少了10%至20%。原因是能源短缺,導致幾乎無法進行空軍夜間訓練。上個月,總部設在美國的朝鮮事務分析智庫「北緯38度」(38 North)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朝鮮的糧食供應很可能已經降到無法滿足人類最低需求的水準,是繼20世紀90年代數十萬人罹難的大饑荒以來最嚴峻的糧食危機。」報告補充:「解決朝鮮長期的糧食不安全問題需要加強產業競爭力,開放和振興工業及服務部門,並採用出口導向經濟模式,但平壤當局擔心內部鬥爭和自己的滅亡,迄今為止不願意進行改革。」但事實上,北韓因其核武器和彈道導彈計畫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嚴厲的制裁,導致能源商品和民生物資難以進入該國,再加上北韓與中俄兩國的邊境貿易又因防疫政策進一步受到抑制。雖然近幾個月來,防疫措施有放寬跡象,北韓也恢復了部分與俄羅斯及中國的貿易往來,但貿易量遠遠不及疫前水準。《韓聯社》報導,去年12月底,北韓開始從中國進口大量大米,以緩解新冠疫情和自然災害導致的糧食危機。當時,咸鏡北道地區已出現大量民眾被餓死的情況。
陳吉仲走訪地方視察禽流感防疫情況 祭獎勵機制「補助提升設備」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分別到彰化縣、嘉義縣視察養雞場周邊公共區域消毒作業,並慰勞第一線防疫人員,陳吉仲說,全球高病原性禽流感疫情漫延非常嚴重,但台灣在地方政府加強防疫、消毒,與業者配合下,將疫情降到最低,農委會將透過相關獎勵補助機制,讓家禽場設備提升,建立農業韌性。今陳吉仲偕嘉義縣長翁章梁、立法委員陳明文、嘉義縣養雞協會理事長黃國明到黃國明的養雞場視察防疫作業,了解消毒車作業過程,並聽取嘉縣家畜疾病防治所簡報,確保防疫作業流程一切嚴謹。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到嘉義縣視察養雞場周邊公共區域消毒作業,並慰勞第一線防疫人員。(圖/呂妍庭攝)陳吉仲說,去年秋冬檢疫專案開始實施後,農委會就密切注意國內H5N1疫情發展,今後防疫仍然需仰賴地方政府與農民的配合,包含在養雞場周遭及進出車輛密切消毒、定期監測採樣,同時中央已研擬方案,將以獎勵補助方式,鼓勵農民提升養雞場硬體設施,可使家禽排泄物轉換為有機肥料、消費者糧食供應無虞、提高農民收入、環保問題解決,達成三贏局面,也配合蔡英文總統建立國家韌性方向,建立農業韌性。今陳吉仲偕嘉義縣長翁章梁、立法委員陳明文、嘉義縣養雞協會理事長黃國明到黃國明的養雞場視察防疫作業。(圖/呂妍庭攝)翁章梁說,禽流感曾經讓台灣1004場禽場被撲殺,現只剩30多場,這不是天掉下來的,是中央發動很多政策和補助帶來的,中央正確的領導,地方徹底執行,尤其雞肉、雞蛋是餐桌上的主食,這個產業對民生非常重要,禽流感的危害如果沒有守住,就會造成很大的民生問題,謝謝所有人的辛勞和業者的配合,才能穩定民生經濟。黃國明以自己養雞場為例,表示在幼雞進場前,必須將養雞場內外重複消毒,幼雞開始培養時,為避免帶原的蒼蠅孳生,每三天就要清潔場地雞糞,保持環境乾淨,尤其在疫情嚴峻時刻,維持環境乾淨更是不可少的步驟。
綠能支票再度跳票 2022光電裝置量僅10GW
確定跳票了!政府喊2022年太陽光電總裝置量要達11.25GW(1125萬瓩),但本周今年就要結束,最新統計達成量卻僅10.02GW(1002萬瓩),達標率不及9成。經濟部尚不確定明年何季可以補達成,只表示將努力衝刺。不過接下來2023目標還要挑戰14GW,恐怕難度更高。執政黨綠能目標一向遭人批評過於樂觀虛幻,實際不管是光電或風能,每個進度都在落後。去年太陽光電目標量設定8.75GW,實際建置量少了1.1GW。今年再調升至11.25GW,但是根據經濟部能源局最新統計,到年底完工併網量已可確定約為10.02GW,再度跳票。經濟部能源局坦言,目前併網量離今年目標還有距離,除了因疫情延誤、原材料高漲、缺工等問題外,歐洲進口太陽能設備環路開關出貨受阻也影響進度。政府2025年太陽能建置總目標是20GW,其中屋頂型上調至8GW,地面型下修到12GW,政府今年力推漁電共生,但仍然無法達成自己設定總體進度。雖然今年規畫建置2.5GW沒有達成,但能源局官員強調,如果以模組面板鋪設量來說,實際已鋪2.5GW,「有開始趕進度」。只是還需加裝零組件設備、饋線鋪設等,完工發電還需要一段時間。至於明年第幾季可以補達今年目標,無法確定時間點。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輔導理事長蔡宗融感嘆,台積電等高科技廠商搶走工人,是建置不及原因之一。但實際上光電落後,主要問題仍出在「土地難以取得」。例如漁電共生雖劃設專區,可是土地整合困難,有地主要做有地主不要,連帶像是饋線要經過也會受阻。他認為,政府要衝刺目標,有幾個管道可以加強,像是農地違章納入管理的特特登工廠,只要法令鬆綁給予誘因,可以提升它們屋頂裝置率。但是蔡宗融強調,地面建置仍是重點,關鍵還是要掌握「一地兩用」,像是漁電共生、農電共生、風雨球場等,可是如農電共生,可兼顧糧食供應與綠能發電好處,但搞了3年多,至今卻連一個示範場都還弄不出來。對於光電明年14GW目標是否下修?官員指出不會調整,明年已掌握漁電共生、國產署、台糖等多個大型地面案場,地面光電比例到時可比今年更多。至於農電共生進度,2023年台糖將推出示範場,屆時會有進一步作物種類成效評估,給農委會參考。
拜習會3小時談什麼?白宮曝拜登「核心議題」:反對中國對台脅迫行為
備受全球矚目的拜習會經過長達3小時12分鐘的會談後正式落幕。白宮於會後的聲明中表示,拜登就香港、新疆及西藏人權議題對習近平表達擔憂,並表示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但反對中方對台灣採取日益脅迫與侵略的行動,否則將破壞區域甚至全球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拜登在全球議題上指出,美國與中國必須攜手對抗氣候變遷,與穩定全球經濟、健康、糧食供應以及債務問題。並強調當前最重要的是恢復兩國高級政府官員層級的對話和溝通管道,接著就俄羅斯核武威脅、俄烏戰爭與北韓近期的飛、砲彈挑釁議題交換意見。白宮指出,拜登在新疆、西藏與香港的人權問題以及台灣問題上,分別表達擔憂和表明美國的立場,表示美國遵守一個中國政策、反對任何一方單獨改變現狀、維護台海和平穩定以符合世界利益,但反對中國對台日益升高的侵略行為和威脅,和平與穩定被破壞的台海將危及區域穩定和全球繁榮。另外,拜登也就中國的經濟政策表示擔憂,認為這些做法損害美國及世界各國勞工的權益,並重申美國對印太、全球盟邦的合作與保衛承諾不變,且美國會繼續和中國展開激烈競爭,但不尋求衝突、也不應該演變為衝突。白宮表示,兩國元首都同意在往後更進一步討論拜習會中的關鍵議題,習近平在核議題上的態度也與拜登一致,反對俄國在烏克蘭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而兩國更進一步的討論,預計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之後訪問中國時進行。
印度允許出口由進口小麥加工而成的麵粉 有助緩解全球糧食危機
印度政府於14日發布命令表示,印度將允許出口導向型單位和在經濟特區設立的公司,出口由進口小麥製成的麵粉,並接受食品加工商允許運輸增值產品的要求。據《路透社》的報導,在今年3月中旬氣溫突然升高導緻小麥收成萎縮後,印度政府於5月中宣佈禁止小麥出口,希望藉此壓抑國內通膨並確保國家糧食供應安全,甚至更在8月27日發布第30/2015-20號公告,禁止小麥粉、麵粉、粗糧(Wheat or Meslin Flour、Maida、Samolina、Wholemeal)出口,惟基於他國糧食安全考量,可透過政府請求,個案允許出口。但這也令原本就因俄烏戰爭而供應吃緊的國際小麥市場更為緊縮。而如今印度政府終於在14日發布命令稱,印度將允許食品加工商根據出口麵粉的承諾進口免稅小麥。世界第2大糧食生產國印度自5月中開始禁止向海外銷售該項主食,以確保其14億人口的供應。
台灣世界展望會攜手愛心企業諾瓦材料科技 一同為地球公民發聲打造美好綠世界
聯合國難民署(UNHCR)最新的報告,2022年全球因為衝突、氣候變遷等等各種因素導致被迫離開家鄉或國家已經超過1億200多萬人,在全球43國內,有4500萬人民正處於餓死邊緣,全球大約有2100萬名兒童距離飢荒僅一步之遙,面臨死亡的命運。對此,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李紹齡憂心表示,各國糧食供應源,因氣候變遷、新冠疫情、烏俄衝突等,導致糧價上漲,加劇糧食危機,衝擊著許多仰賴糧援的發展中國家人民,而今年國內消費者物價指數有感上升,年增率好幾個月破3%,其中又以食物價格漲幅最大,對收入拮据的低所得家庭來說,負擔無疑變得更加沉重,台灣世界展望會服務家庭就有近3,200戶有物資、經濟等迫切需求,急需各界伸出援手。感謝愛心企業諾瓦料科技的即刻救援、慷慨解囊,使弱勢兒少有迎向美好未來的盼望與勇氣。因著需求,創造希望,看見夢想與盼望馬拉威的內諾(Neno)地區,耕種非常不容易,社區常年糧食不安全,人民過得相當困苦,因此有了興建造水道計畫及培力課程的使命感。而對於生活在該社區,經常面臨飢餓的瑪莉莎一家人來說,從事農業一直都不是什麼賺錢的工作,因為氣候變遷導致該地區農業情況惡化,難以預測下雨的時期,即使好不容易下雨,雨也很快就停了,農作物根本等不及成熟。然而,就在瑪莉莎的奶奶史黛拉參加世界展望會支持的奇福德(Chifide)灌溉計畫後,不只將平日耕種面積逐漸擴大,也從中學習到如何銷售自家耕種農作物,增加家庭收入。現在,瑪莉莎一家人都得以溫飽,並能開始思考未來生活藍圖。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李紹齡憂心表示,各國糧食供應源,因氣候變遷、新冠疫情、烏俄衝突等,導致糧價上漲,加劇糧食危機,衝擊著許多仰賴糧援的發展中國家人民,也包含台灣。(圖/台灣世界展望會提供)響應「飢餓三十」提升兒童福祉,從你我做起感謝長期專注氣候變遷議題的愛心企業諾瓦材料科技,在與台灣世界展望會一同見證全球弱勢兒童現正面臨的困境後,以「做出行動,就能改變」為主題,呼籲大眾一起做出行動,翻轉因氣候變遷,而受到迫害的脆弱人生。同時,宣布即日起,將提撥諾瓦材料科技「車用尿素卡」AdBlue觸媒還原劑年度銷售總金額之1%,捐款至「第33屆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期許透過自身拋磚引玉,將愛心無遠弗屆傳遞下去,期盼各界能夠正視兒童是氣候變遷下最無辜的受害者,我們必須即刻做出改變,還給全球兒少一個乾淨美麗的永續地球。誠摯邀請大家一起響應「第33屆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並持續透過糧食援助、兒童保護與教育、天災緊急救援與重建等,把救援送進每個需要的角落!「第33屆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捐款網址:https://www.30hf.org.tw/郵政劃撥帳號:15752467,戶名:台灣世界展望會,請註明:「飢餓三十」相關資訊請洽服務專線:02-8195-3005,或洽詢電子信箱:pr@worldvision.org.tw
美國穀物收成不如預期 全球糧食供應將吃緊
多家農產業巨擘高層表示,美國今年農作物產量不佳,未能幫助減緩因俄烏戰爭而導致全球糧食供應緊張的問題。全球至少要二年以上有不錯產量才能減緩供應壓力。農業生技公司拜耳(Bayer),農業科技商科迪華(Corteva),糧商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ADM)與邦吉(Bunge)等高層近期均指全球穀物供應仍然緊張。美國與南美幾個農業大國氣候持續乾旱,加上烏克蘭農糧產量不明,使解除供應緊張問題變更困難。拜耳執行長鮑曼(Werner Baumann)指目前全球糧食供應緊張問題將持續下去。專家指今年夏季高溫令美國中西部產區乾旱惡化,像玉米種植需要大量用水,但部份玉米田因雨量不足,被迫延後播種耕作而令產量下降。農業部12日把全美玉米產量預測值調降至139億英斗,較8月預估量低3%,比去年產量大減8%。黃豆產量也較8月預估低3%,並略底去年產量。農業顧問商美國專業農民(PFA)8月預期,今年內布拉斯加州和南達科他州兩大玉米區產量將各年跌13%和22%。科迪華執行長馬格羅(Chuck Magro)指外界預期今年北美與歐洲的玉米產量低於往年正常水準,導致為供應全球而儲存的進展不順利。市場估計全球穀物與油籽必須連續二年產量正常才能穩定供應。ADM執行長盧西亞諾(Juan Luciano)也認為就算烏國穀物恢復出口速度加快,未來兩三年全球穀物也要有不錯產量才能達到供應充足水準。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黃豆、小麥和玉米等期貨價過去12個月各累漲14%、17%和28%。
2大變數若發生 台灣明年極可能再釀缺水危機
雖然目前全台水庫多有7到9分飽,不過政府正在關注颱風與東北季風發展,假若「全年無颱」與「東北季風晚到」兩大變數發生,明年台灣極可能再釀缺水危機。經濟部水利署表示,9月會盤點全台水情,觀察這兩大變數,決定是否提前啟動抗旱3.0計畫。如果提早啟動抗旱,南部一期稻作可能規畫停灌,將會是連2年休耕。另外,都無降雨,部分地區也可能實施減壓減量的第一、第二階段限水,但水利署最終目標是不實施第三階段分區限水。去年全台發生百年大旱,但目前水情燈號,除基隆轉為提醒綠燈,其他地區尚屬正常藍天。多數水庫蓄水率多在7到9成,不過新山水庫已跌到48%、曾文、霧社及牡丹水庫只在5成上下。必須注意的是,今年7月水庫集水區降雨僅及歷史平均4成,而往年颱風來台與9月開始的東北季風南下,都是台灣水庫進補時機。但現在還無颱風已是警訊,假設東北季風也不準時,經濟部憂心明年有缺水問題,因此著手因應。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表示,8月底就會對全台水庫、河川做整體評估,9月會在水情會議上決定下步作法,如果到時還沒有颱風,抗旱3.0計畫評估提早上場。東北季風是明年1到3月水庫蓄水正常關鍵,王藝峰說:「晚來變數就大」。如果台灣提早進入抗旱作戰,9月後南部恐得思考一期稻作是否停灌,節省農業用水。如果一期稻作再度實施停灌,將是罕見連2年一期稻作休耕。收成減少下,為避免影響糧食供應,牽動農委會提早規畫公糧調度。其他抗旱3.0計畫,包括強化區域調度,抗旱設施整備。王藝峰指出,新增水源部分,今年鳥嘴潭一期可完成年供9萬噸,備用水源部分,抗旱水井全台1589口,417口已併入自來水系統,伏流水也完成備援7處。救命水緊急海淡機組,如果第一階段限水減壓啟動,王藝峰說,就會把目前封存的新竹海淡機組、台中緊急海淡機組2處啟動。台灣自來水公司則表示,如都不下雨,新山水庫水量僅夠撐1個月出頭,不過前兩天下雨有助益。現在調度上,北部就是盡量向北水處購買翡翠水庫用水,把石門庫容省下來,以備不時之需。王藝峰保證今年11月底前全台都不缺水,如提早啟動抗旱手段,目標也希望明年6月底前供水無虞。不過他強調,調度只是「買保險」,最怕是全面性乾旱,再好的調度手段也不夠。
烏國穀物終於出港 緩和全球通膨壓力
俄烏戰爭引發的全球糧食短缺危機終獲紓解,一艘載有烏克蘭穀物的船隻1日從烏國南部敖德薩港(Odessa)駛出,是俄國侵烏以來首見烏國穀物順利出口。糧價可望進一步走跌,緩和全球通膨壓力。俄烏代表7月下旬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簽署糧食出口協議,在黑海建立安全通道,助俄烏開戰後遭封鎖的烏國穀物恢復輸出,約有1,800萬噸。據居中斡旋的官員透露,載有2.6萬噸烏克蘭玉米的穀物船,周一駛離黑海港市敖德薩。該艘掛有西非國家獅子山國旗的散裝貨輪「拉佐尼號」(Razoni),預計2日抵達伊斯坦堡,經過一番檢查後,再駛往目的地黎巴嫩的黎波里(Tripoli)。烏克蘭穀物恢復輸出,讓烏國農民及其開發中世界的買家燃起希望,但出口量還是遠不及戰前。美國農業部預測,2022~2023產季烏國出口3,060萬噸穀物和種子,不到前一產季的一半。不過隨著烏國穀物陸續解封出口,全球糧價可望進一步走跌。事實上小麥、玉米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滑落,有助紓解全球通膨壓力。但經濟學家警告,這場抗通膨之戰宣告勝利還言之過早。俄烏戰爭尚無停火跡象,加上歐美地區遭逢異常高溫乾旱天候侵襲,諸多不利因素讓糧食供應再添混亂。
加國6月通膨率8.1%創近40年新高 專家:物價高漲彷彿回到1980年代
加拿大統計局(Statistics Canada)21日公布數據顯示,加拿大6月通膨率升至8.1%,創下近40年來新高紀錄,主要原因為汽油價格飆漲及物價普遍上揚,為了對抗高通膨,加國央行(Bank of Canada)於7月13日一口氣升息4碼,將基準利率從1.5%調升至2.5%,創下自1998年以來最大單次升幅。加拿大曾在1970至1980年代歷經嚴重的通貨膨脹,有經濟學家指出,現今的通膨現象與當時的狀況非常相似。據法新社報導,加拿大統計局指出,國內6月份汽車及卡車加油成本年增54.6%,但近幾週原油價格下滑,汽油價格也跟著回調;加拿大6月核心CPI年增6.2%,高於市場預期的5.9%。此外,加國央行表示未來幾個月通貨膨脹將維持在8%左右,蒙特利爾銀行(BMO)稍早更新通膨預測指出,今年第三季的平均通膨率預估為8.3%,預料通膨可能已經觸頂。加拿大曾在1970至1980年代歷經嚴重的通貨膨脹,道明銀行(TD Bank)高級經濟學家詹姆斯奧蘭多(James Orlando)表示,如今的通膨問題與40年前有些相似之處,例如烏俄戰爭衝擊石油、糧食供應,同樣在70年代爆發的兩伊戰爭,也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此外,奧蘭多指出,肉類價格在1978年飆升了70%,導致相關食品價格跟著翻漲,「對許多加拿大家庭而言,當他們在查看消費帳單時會感到相當熟悉。」雖然此時的價格漲幅與70、80年代不同,但當通貨膨脹衝擊了我們的民生必需品,將會牽動起消費者更強烈的情緒反應。卡爾頓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斯普羅特商學院副教授李(Ian Lee)提及,在70年代銀行存款及貸款同樣處於低利率,「儲蓄根本沒有任何意義,所以那個年代掀起了一股消費、借貸的文化。」李教授表示,如今投資人將熱錢轉往房市,隨著加拿大房價不斷高漲之下,只會進一步加劇通膨。他解釋,現今的通貨膨脹與70年代最大區別在於勞動力市場的差異,當時的環境處在經濟成長放緩、物價飆升及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況,反觀現在的勞動力市場,失業率是4.9%創下最低點紀錄。加拿大央行在80年代一口氣將政策利率提高到20%以上,市場所面臨的經濟陣痛十分慘烈,李教授認為,加拿大政府當年太晚才意識到通膨危機,不得不加強緊縮力道。他表示,儘管加拿大央行仍等待太久才出手打擊正在冒泡的通貨膨脹,但如今的反應比起1980年代早了好幾年,「你推遲服藥的時間越長,問題就越嚴重,用藥劑量就更高。」RSM Canada的經濟學家Tu Nguyen警告,儘管全球通膨壓力顯示出緩解跡象,但仍可能再度惡化,「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流行病肆虐等不確定因素下,誰知道未來六個月在全球舞台上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