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
」 糖尿病 血糖 減重 失明 洗腎糖尿病爸受傷「抹過期10年藥膏」他氣到抓狂 過來人揭恐怖後果
1名網友透露,爸爸患有糖尿病,最近發現他腳上出現2個小傷口,好幾天了都還沒癒合,也不去看醫生,只是自己在家塗抹成藥,一問之下才知藥膏早已過期10多年,讓他當場氣炸。話題引發討論,不少過來人提醒,「我有同事這樣拖著最後腳趾截肢」、「我同事的爸爸也是這樣,然後蜂窩性組織炎引發敗血症」。「我真的要抓狂!」原PO在社群平台Threads發文,「昨天回新竹看到我爸(糖尿病患者)腳上最近出現2個小傷口,幾天了都還沒好,叫他去看醫生不去,在家噴沒有藥證的胜肽水(不要問我那是什麼)和過期的藥膏。」原PO提到,自己後來聽到媽媽抱怨,說爸爸塗抹的藥膏過期很久了,父親還堅持要擦,「我問她很久是多久,她說是我弟小學一、二年級的藥,我弟今年大三,讓他氣得直接在餐廳破口大罵,直呼「這個家都沒有具備生活常識的正常人」。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留言「我阿嬤糖尿病,今年腳指刮到產生小傷口,結果講不聽傷口繼續碰水、亂擦藥,結果傷口感染潰爛引發敗血症,4個月之後走了」、「我爸就是因為糖尿病截肢了,左腳小腿掰掰。但現在腳上有傷口還是沒在顧,每次叫他打胰島素都愛打不打的,現在連另一隻腳都快差不多了」。
減重飲食攻略! 營養師解析麵食與米飯的熱量真相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許多人愛吃的麵食主要來源是小麥,但市售的純白麵粉是在小麥去了麩皮,甚至連胚芽都被輾掉之後的產物,留下來的只剩下澱粉和蛋白質。其中,澱粉是屬於醣類,約占70%;而蛋白質占的比例依高低不同,由高至低可分為特高筋、高筋、中筋、低筋麵粉,麵粉中蛋白質所占比例不同,也會影響到烹飪後的口感與彈性。麵食、白米飯 營養價值差異不大營養師黃淑惠指出,平常吃的白米飯,沒有保留胚芽和麩皮的營養價值。嚴格說起來,吃麵食和白米飯所攝取的營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都只是醣類(澱粉)與蛋白質。若站在營養的角度,建議選擇全麥麵粉製成的麵食,這跟吃糙米及胚芽米的意義是相同的,因為比較高的營養價值,大多存在胚芽與麩皮中。但不建議餐餐都吃麵食,因為大多市售的麵食製品多是精製白麵粉所製成,小麥胚芽、小麥麩皮都不存在,都不含維生素B群、纖維質也極少。所以,一天三餐 中,一餐吃麵食就好。愛麵族避免發胖 可從清湯麵下手吃麵容易胖嗎?黃淑惠說,會有這樣的說法,全是因為麵食容易吞嚥的緣故。通常吃飯咀嚼的時間會比較久,相對地,吃麵的速度比較快,咀嚼不會很久,一旦吃麵食的速度變快時,無形中就容易吃過量而發胖。值得提醒的是,白米中所含的澱粉和麵粉中的澱粉相較,麵粉中的澱粉在腸道被 消化吸收的速度比較快,若真的很喜歡吃麵食,建議把大量的蔬菜加入一起吃, 蔬菜的纖維質可以干擾麵粉中的澱粉被吸收。減重的人若想吃麵食,最好吃湯麵而不要吃乾麵。因為乾麵一定會用油下去拌, 所以,吃麵除了吃進麵粉中的澱粉外,還把油吃進肚,這樣熱量就更高,更容易發胖;反之,如果吃的是清湯麵,不要加油蔥,多加一點青菜,就可以多攝取纖維質,一方面能幫助體重管理,同時也增加飽足感。全麥麵食最健康 考慮烹調方式 想要健康吃麵食,黃淑惠建議,選擇全麥製品的麵食,市面上可以買得到用全麥做成的麵條,或是全麥麵包、雜糧饅頭等,這些麵食中都含有一些纖維質,可以抑制血糖跑得太快,相對的,熱量也不會攝取過量。餅乾、蛋糕等高溫烘焙的麵食,也建議少吃,因為經過200~220℃以上高溫烘焙的環境,會讓麵粉中的澱粉進烤箱時先起了「糊化作用」,使澱粉的結構改變, 更容易被身體消化吸收。而這類高溫烘焙的麵食,通常都會加入糖和油,這些都是造成肥胖的幫手。若是吃一般的滾水煮過的麵食,如麵條、麵疙瘩或刀削麵等,沒有經過高溫烘焙的過程,這些麵食的糊化程度就沒有那麼強,進入腸道後停留的時間就會久一點,不僅消化吸收的速度較慢,同時也會比較有飽足感,所攝取的熱量就相對減少。黃淑惠強調,選擇麵食同時要考慮它的烹調方式,不要太高溫的烹調,最好是一般水煮的麵食對身體比較好。因此,吃乾麵或炒麵都沒有湯麵來得好,炒麵會將油也炒進去,吃清湯麵則可以避開油脂的攝取,喝湯可以增加飽足感。高筋麵粉 蛋白質含量越高麵粉分特高筋、高筋、中筋、低筋,差別在於蛋白質的比例越高,就越高筋,相對地,蛋白質含量越高,澱粉的含量就越少,所以,若是吃高筋麵粉所製成的麵 食,澱粉的攝取相對就少。麵食中的蛋白質含量越高,吃起來就越有嚼勁、Q勁,有硬硬的口感。特高筋的 麵食,蛋白質含量14%以上;高筋麵食的蛋白質含量是11~14%;中筋麵食的蛋白 質含量是9~11%;低筋麵食的蛋白質含量是6~9%。麵粉中的筋,主要由麥穀蛋白與醇溶蛋白構造出麵筋的彈性,其中麥穀蛋白會吸水膨漲,醇溶蛋白則具有延展性。黃淑惠最後提醒,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應該選擇澱粉比例較低的高筋澱粉,像是義大利麵、通心麵、餃子皮,澱粉含量越少,血糖上升速度越慢。(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男大生超重想減肥!驗血竟得糖尿病 醫曝「4無痛症狀」:視力模糊也要小心
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全台灣糖尿病患者已突破250萬人大關,且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全台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1%。初日診所新陳代謝專科醫師周建安就指出,若開始出現皮膚變黑、體重不正常減輕、多吃多喝多尿、視力模糊的「4大無痛症狀」,就要注意自身是否罹患糖尿病了周建安醫師在「初日診所」的YouTube頻道中分享,他曾收治一名年約18、19歲弟弟,原先對方是為減重求診,怎料一抽血後竟發現,他的糖化血色素、血糖平均值高達9.2%(正常值上限為5.6%),是為糖尿病患者,且肝功能、尿酸及血脂肪全部都爆表。周建安曾在專欄中提及,這名男大生從小到大一直超重,身高173公分,體重達到110公斤,經詢問後才知,對方每天吃速食,份量是常人的2倍,每天喝全糖飲料、不喝水,再加上課業繁重、壓力大、幾乎不運動,最終導致糖尿病。當被問到「是不是都不會發現自己有糖尿病?」周建安說,其實糖尿病是有跡可循的,若出現以下4種症狀,不需要太過焦慮,因為糖尿病的診斷仍要靠抽血才準確,也建議要盡快就醫確認治療:1、皮膚變黑:常見於皮膚的皺褶處如脖子、腋下,因為糖尿病導致角質的變化,讓皮膚產生黑色素沉澱。2、體重不正常下降:糖尿病會造成患者身體大量脫水、體重驟降。3、吃多喝多尿多:人體出現血糖問題後,這些糖分都無法被身體吸收進去,讓人不斷地跑廁所,身體也因為脫水狀況而有口渴的狀況。4、視力模糊:高血糖會導致眼角膜水腫,若突然出現視力模糊,經檢查也不是老花眼、近視,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
每年近萬人死於糖尿病 專家示警注意2指標:及早發現
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ㄧ,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萬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由於糖尿病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南投縣衛生局呼籲民眾應定期量測血糖,特別是要注意空腹血糖與醣化血色素兩個指標,才能及早發現糖尿病。根據2023年國內十大死因統計,糖尿病高居第五位,並且依據2019至2023年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達12.8%。南投縣衛生局表示,為了預防糖尿病及延緩其嚴重併發症,民眾應掌握以下自我照顧五要訣,包括利用40歲以上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的免費健康檢查,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定期監測血糖,保持空腹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70-99 mg/dL)。衛福部表示,糖尿病可分為第1型糖尿病(胰島細胞遭破壞,造成胰島素缺乏)、第2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及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其他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等。其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項,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三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一為糖化血色素(HbA1c)≧6.5%;二為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三為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四為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衛福部提醒,糖尿病是複雜性慢性疾病,糖友們應定期接受治療與追蹤,並學習執行良好的生活型態,管理自己的血糖,是延緩並避免併發症產生的不二法門。南投縣衛生局說明,若是民眾發現血糖異常,符合糖尿病前期(醣化血色素介於5.7%至6.4%)或有三項以上危險因子(如腹部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及低高密度膽固醇),應與醫療人員討論個人化的危險因子管理,及早介入;保持均衡飲食,遵循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並在醫事人員指導下進行體重管理;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何走路、慢跑、游泳等。此外,南投縣衛生局也強調,當地已成立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透過醫師、護理師及營養師的專業團隊,協助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病情,並提升其自我照護能力。民眾若有糖尿病相關問題,可洽詢當地衛生所或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透過全面的醫療服務來降低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83歲糖友染皮蛇「右手肌肉竟萎縮」 醫籲接種4大疫苗預防
83歲的陳爺爺罹患糖尿病多年,某天洗澡時他感覺右側胸部皮膚又紅又癢,隔天起床就發現大片皮疹從右前胸蔓延到後背,還起了水泡。起初他並不以為意,以為是困擾已久的濕疹又發作了,經塗抹治療濕疹藥膏仍不見好轉,患部還會又刺又痛,只要抬起右手拉扯到患部就會感到劇烈疼痛,忍了快一個禮拜才在家人陪同下就醫,經醫師診斷是感染帶狀疱疹惹的禍!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醫師說明,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活化的表現,此種病毒初次感染時會引發水痘,並潛伏在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中,直到再度活化引發帶狀疱疹。根據台灣研究統計,每個人終其一生會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高達32%,即每3人就有1人可能罹病。發病後不只皮疹、發癢、起水泡,引發的神經痛更是讓人痛不欲生。研究指出,即使皮膚表面的急性症狀消失,疱疹後的神經疼痛仍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常令患者痛不欲生。值得注意的是,曾得過帶狀疱疹者,仍可能再度復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更被許多患者形容「比生產痛還要痛」。罹患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包括50歲以上成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免疫不全者、生活壓力大或作息不正常、曾感染過帶狀疱疹。李淳權秘書長指出,一般來說,帶狀疱疹只要好好處理,在皮疹發作後72小時內投予抗病毒藥物,就能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疼痛,通常可在五週內痊癒,但免疫力較差的病人所需時間會比較久。像本身是糖尿病友的陳爺爺就因延誤治療,儘管確診後馬上投藥,皮膚症狀仍持續了一個多月、疱疹後引起的神經疼痛更是拖了超過半年才逐漸好轉,因為老年人易患肌少症,即便藥物治療後皮膚症狀恢復,仍留下右手肌肉萎縮無力的後遺症,握力至今仍無法完全恢復,症狀就像中風過的病人一樣,連握筷子都顯得吃力。李淳權秘書長說明,根據患者自述,發病後不僅身體又刺又痛,奇癢難耐,還會因為身上的紅疹、水泡,連穿衣服都感到無比劇痛,半夜也經常因為壓到患部而痛醒、無法翻身、睡都睡不好、無時無刻都像是被火燒般疼痛,連帶導致爺爺食慾不振、鬱鬱寡歡,治療期間使用了各種不同強度的止痛藥還是無法改善。李淳權秘書長強調,發疹期間,愈早使用抗病毒藥物愈有效,提醒民眾,若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免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國內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帶狀疱疹患者為糖尿病患。對此,李淳權秘書長解釋,糖尿病患者因慢性高血糖的關係,會使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變差,除了容易受到其他病毒、細菌感染,且隨著免疫力降低,若體內有潛伏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也容易再度激活,進而引起帶狀疱疹。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比例是一般人的2倍,且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也增加50%,若不幸感染,可能導致血糖控制惡化,並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視力問題等併發症。此外,罹患帶狀疱疹容易造成血糖急速升高,惡性循環下去,也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根據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後住院率比一般人高出超過六成,顯示帶狀疱疹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威脅不可小覷。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24年至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健康(Diabetes and well-being)」,提醒糖友關注身體、心理及社會健康。李淳權秘書長表示,響應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持續推動「健康生活」,呼籲糖友保持良好健康作息及運動習慣、均衡飲食、積極接種四大疫苗(流感及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透過日常保健及接種疫苗,提升防禦力。
血糖健康新指標!妥善運用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降低併發症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盛行率約25%,也就是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每4人就有1人正處於罹患糖尿病的高風險中。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控制不良,可能會增加視網膜病變、膀胱炎、腎臟炎、血管、神經病變等併發症風險,需特別注意。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表示,如果一個糖尿病個案血糖是120mg/dL和160mg/dL,另一個糖尿病個案血糖是70mg/dL和210mg/dL,單就糖化血色素(HbA1c)的數值評論,這兩位個案的表現相同;但以血管風險來說,會是120mg/dL和160mg/dL的糖尿病個案比較低,這其中的關鍵是血糖變異度。血糖變異度 血糖健康新關鍵CV(Coefficient of Variation,變異係數)是項用來評估血糖波動性的指標,計算公式是血糖的標準差除以血糖的平均值後,再乘以100以得到百分比。CV數值越高,表示血糖的波動性越大,這可能會影響到糖尿病的控制和管理。一般建議CV應該低於36%,將血糖的變異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範圍內。CV過高可能預示著患者的血糖穩定性相對不佳,需要調整飲食、運動或藥物治療來改善血糖穩定性; 而定期監測血糖和計算CV能有助於患者了解自身的血糖變化,並進行適當的調整與管理。如何監測血糖變異度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簡稱CGM)在2017年被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認可為重要的血糖管理工具。有別於傳統血糖機每次扎針只能得知當下的血糖數值,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在皮下組織植入軟針後,能持續監測數天組織間液中葡萄糖濃度,再將估計的血糖數值回傳到手機App上。因此連續性葡萄糖監測系統( CGM )的優勢在於可以長時間觀察血糖數值變化與趨勢; 再透過這些數據去計算各項血糖管理的指標表現,讓使用者在App上就可以即時查看! 因此CGM這個新型的數位血糖管理工具,可說是目前最簡便,在家就可以查看血糖變化全貌的工具。妥善運用CGM 就從TIR判讀開始馬醫師表示,有些人覺得自己很認真遵從醫囑,回診時糖化血色素卻沒有達到預期,這種狀況可以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GM)來了解究竟是什麼原因。許多糖尿病患者在安裝了連續性葡萄糖監測系統(CGM) 看到自己的血糖變化後,卻往往不知道如何應用這些數據,著手調整自己的飲食、運動或用藥。其實 CGM 最常用的追蹤指標為TIR(目標範圍的時間佔比),代表著在監測的這段時間中有多少時間血糖是達標的,一般建議讓第一型與第二型的糖友,血糖目標設定在70-180 mg/dL,且TIR維持在70%以上,血糖控制的穩定性較為理想。當TIR的數值越高,代表血糖達標的時間越長,通常血糖變異度就會越小,也可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數據會說話,CGM是您最佳控糖夥伴過去傳統血糖機的時代,血糖數據的蒐集全仰賴糖尿病患者扎針測量;現在,連續葡萄糖監測技術的發展使得患者不再需要頻繁扎針,即可隨時輕鬆查看自己的血糖數值,甚至可以回顧血糖是如何變化,患者直接在手機上就可以看到飲食、用藥或是運動對血糖控制的效果; 而透過資訊的整合分享,醫療團隊也能根據完整的數據記錄,協助患者揪出控糖的盲點,進而輔助醫療決策。安裝CGM之後,糖尿病患者不再侷限於三個月定期回診才能檢視這段時間的血糖表現,而是能夠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持續追蹤控糖指標。
晚餐後別吃甜度高水果! 專家揭5大原因:恐影響體重管理
台灣有水果王國的美稱,不只種類越來越多,品質更是不斷進步,不只外國人愛吃,許多國人也都習慣在飯後攝取水果,然而營養學者洪泰雄近日則提醒民眾,晚上應該少吃甜度高水果的5大原因。1.血糖控制:甜度高的水果通常含有較高的天然糖分(如果糖和葡萄糖),在晚上食用可能會導致血糖水平迅速上升,這對於糖尿病患者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來說尤其重要。2.消化問題:晚上進食高糖分的食物可能會影響消化,尤其是在睡前不久食用時,這可能導致胃部不適或影響睡眠質量。3. 熱量攝入:高糖水果通常熱量較高,晚上攝入過多熱量可能會影響體重管理,特別是如果您在晚上活動量較少的情況下。4.影響睡眠:某些研究表明,過多的糖分攝入可能會影響睡眠質量,導致入睡困難或夜間醒來。5.口腔健康:晚上吃甜食可能增加蛀牙的風險,因為口腔中的糖分會成為細菌的食物,進而產生酸性物質,損害牙齒。洪泰雄建議,若想在晚上吃水果,可選擇一些低糖的水果,如莓類、柚子或蘋果等,這些水果的糖分相對較低,且富含纖維和其他營養素,更適合在晚上食用。
口臭不只代表火氣大 專業醫分析5種味道背後含意
一般而言,只要出現口臭,很多人都會直覺想到「火氣大」。但是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其實口臭的味道背後都代表著身體一種狀況,為此,黃軒醫師分析常見的5種口臭氣味,解釋背後的真實含意,呼籲民眾千萬不要忽略。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硫磺味的口臭常見於口腔衛生差的患者,例如有牙齦炎或牙周病的人。這種味道是由口腔內的細菌分解食物殘渣和死細胞時釋放出硫化氫所引起。長期不治療牙齦炎可能會影響心臟健康,因此需要及早處理。第二種是酸臭味的口臭,通常是胃食道逆流的徵兆,當胃酸逆流至食道甚至達到口腔,會引發這種酸性氣味。患者經常會感到胃灼熱和食道不適,長期的酸逆流還可能增加食道癌的風險。第三種則是苦澀味的口臭,通常與肝臟疾病有關,例如肝病患者可能同時出現黃疸和膽汁滯留,這些狀況會釋放出特有的苦澀氣味。慢性肝病患者口臭的發生率較高,應及早就醫以避免病情惡化。第四種是甜味或腐爛水果味的口臭味,這可能正在暗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當血糖過高且胰島素不足時,體內的脂肪會被分解並產生酮體,進而形成這樣的口臭異味。這是一種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併發症,若出現此類症狀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第五種是魚腥味的口臭,這可能與三甲胺尿症(Trimethylaminuria)這種代謝疾病有關。這種疾病導致患者無法正常代謝體內的三甲胺,結果體液和呼吸都會帶有魚腥味,因此又稱「魚腥症候群」(Odor Fish Syndrome)。這種病多由遺傳因素引起,但患者可透過飲食調整來減輕症狀。黃軒醫師表示,口臭並不僅僅是口腔清潔不足的問題,還可能揭示更多潛在的健康訊號。了解不同氣味的口臭,能幫助我們更早地發現並處理潛在的疾病。無論是酸臭、苦澀、甜味或魚腥味的口臭,都是身體在發出警訊,若有持續的異常口氣,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以確保健康無虞。
50歲以上「血糖異常」恐是罹癌王 醫示警3類人注意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由於症狀隱匿,早期發現困難,常在診斷時已屬晚期,存活率偏低。家醫科醫師魏士航指出,目前胰臟癌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可以透過2預兆來發現,血糖升高與體重減輕是早期胰臟癌的重要徵兆。衛福部曾在官網說明,胰臟癌是一個高度致命的惡性腫瘤,在診斷時有近80%至85%的患者為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疾病,已無法開刀治癒。魏士航日前在YouTube影片中提到,50歲以上才診斷糖尿病的人,應該關注胰臟癌風險,因為血糖異常和體重減輕往往是胰臟癌的早期警訊。雖然胰臟癌預防措施有限,魏士航指出,若能早期發現,仍有7到8成的胰臟癌患者能接受手術治療。他建議,屬於高風險族群的人應定期檢查,以提高早期診斷機率,進而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魏士航也特別提醒3類高風險族群應該提高警覺,包括50歲以上才首次確診糖尿病者、有遺傳性胰臟炎患者、以及家族有胰臟病史者。若這些人還伴隨有體重減輕的情況,就可能是胰臟癌的前期徵兆,應儘早就醫檢查。事實上,衛福部嘉義醫院副院長暨肝膽腸胃科醫師陳詩典曾在官網衛教說明,胰臟癌之所以為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是很難早期發現,第二是復發率高。由於胰臟位於腹腔比較深層,胰臟癌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患者自身難以覺察異常,即使出現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等到真正有症狀時,大部分已進展到中晚期,癌細胞已侵犯胰臟周遭重要血管,難以開刀處置。因此陳醫師建議,有胰臟癌家族史者、慢性胰臟炎患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可每年進行健康檢查1次。如果已出現症狀,如全身無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痛、黃疸、持續性腹瀉或糞便呈灰白色,務必要即早就醫以提高整體治癒率。建議民眾平時應維持均衡飲食、正常作息及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良好習慣以即早預防。
雙管齊下「即時監控血糖、精準給予胰島素」 糖尿病童免扎針之苦
長期需要監測血糖變化的糖尿病人,除了可仰賴連續血糖監測系統之外,配合胰島素幫浦更可以達到精準胰島素給予,避免血糖的過度起伏、降低低血糖風險、增加病人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一名剛入小學的小豪(化名)就是以這個方式,取代定時注射胰島素,入學一個多月來血糖控制平穩,學習能力良好,一點都看不出來他是第1型糖尿的病人。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丁瑋信表示,小豪在10個多月大的時候,奶量雖然每餐可以喝到200 ml,且副食品的食量也很好,但體重卻不增反減,一開始家長以為是奶量不足,試圖想要增加,後來因為一次嚴重感冒,嘔吐、呼吸急促與難以安撫的哭鬧,緊急就醫抽血後才發現竟是糖尿病酮酸中毒。進入加護病房治療,情況穩定後,改為皮下胰島素注射,但是血糖起伏極大,一天內的血糖值可以從50到400 mg/dL間產生劇烈變化,所幸經醫療團隊仔細調整胰島素劑量、並詳細教導小豪父母糖尿病控制技巧,總計住院10天後,血糖才獲得控制順利出院。然而出院後,由於嬰兒每日用餐間隔時間短,餵食前需頻繁採血確認血糖值,遇上孩子哭鬧不打緊,「採血針扎在兒身、痛在娘心」,更常讓家長於心不忍。於是與家長商討治療計畫後,讓小豪在左上臂處裝置連續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可以每5分鐘自動監測記錄血糖值,並即時顯示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平均一天共可測得288個血糖值,完全清楚掌握血糖變化趨勢。丁瑋信表示,第1型糖尿病為一緩慢漸進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病童體內存在著會破壞自己胰島細胞的自體免疫抗體。胰島細胞是分泌胰島素的細胞,胰島素是體內維持血糖穩定、幫助細胞成長、抑制肝醣分解很重要的荷爾蒙,當80-90%左右的胰島細胞被破壞後,臨床上便漸漸出現糖尿病的症狀。而第1型糖尿病的治療,即規則監測血糖,並且定時補充胰島素。小豪在以往只能仰賴家長定時皮下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穩定。由於第1型糖尿病患者非常依賴胰島素的適時補充,為考慮小豪上學後注射胰島素的不便,加上生活作息的調整可能成為血糖不穩定性的影響因子,於是在和醫師充份討論後,決定於就讀小學前選擇能與CGM密切搭配的胰島素幫浦。胰島素幫浦是一種可以精確控制劑量,透過導管定時向體內輸注胰島素的小型裝置,模擬胰島細胞功能的正常運作。常安裝於腹部、臂部或大腿等皮下脂脂較厚之處。最新的胰島素幫浦可以同時接收CGM的血糖訊息,並根據血糖的變化來調胰島素的劑量,在血糖高時自動增加、在血糖低時自動減少甚至停止胰島素的輸注,達到減少血糖波動、穩定控制血糖的目的。但上述醫療器材並非健保給付的範圍且需定時更換耗材,平均每月需負擔2萬多元。丁瑋信表示,小豪在使用CGM與胰島素幫浦後,透過「即時監控血糖、精準給予胰島素」,回診時發現血糖控制情況良好,小豪的家長與學校老師充分溝通,也給孩子正確的觀念。雖然第1型糖尿病人必須終生在血糖控制這件事上努力,但也因正確的觀念與醫療科技的進步,讓孩子的生活及學習力完全不受影響,也可以和一般孩子一樣,盡情享受人生。丁瑋信表示,研究顯示保持血糖在目標範圍(70-180 mg/dL)內的時間比例(Time in Range, TIR)與減少糖尿病併發症有密切關係。血糖控制講求的是「精準度」與「即時性」,使用CGM的病友,因有血糖的即時監控,可以大輻降低嚴重低血糖的發生。此外,由於CGM可以配合飲食、運動等記錄,讓患者可以彈性調整生活步調,也有助於醫師更科學地調整治療方案,以避免長期併發症的發生,丁瑋信也提醒,使用者應與醫師充分溝通,經由專業評估後再決定治療計畫。
注意!「沒加糖≠無糖」 專業營養師分析市售6飲料「這款糖超多」
隨著健康意識的抬頭,不少人日常飲用飲料的時候,都會刻意選擇無糖的飲料,以此來避免過多糖份的攝取。但營養師李婉萍近日發文表示,其實市面上有許多飲料雖然標榜著「沒加糖」,但這並不代表它就是「無糖」,因為飲料本身很有可能就內含糖分。他也為此分析了市售的6種「無加糖」的飲料。其中,100%柳橙汁的含糖量可以說是相當的驚人。營養師李婉萍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根據衛福部的法規,營養標示中的「糖」是指單醣與雙醣的總和,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麥芽糖及乳糖。這些糖不僅可能來自額外添加的糖,也可能是食物本身天然存在的糖。因此,標榜「無加糖」的飲品,雖然沒有額外添加糖,但卻不代表不含天然的糖。李婉萍營養師還整理了六種常見的「無加糖」飲品,並詳細分析了它們的糖份來源。其中無加糖堅果燕麥飲中的糖分來自於燕麥粉,燕麥本身含有天然的澱粉,其中含有天然糖份,每118大卡的飲品中含有16.8克的糖,相當於六包糖。無加糖優酪乳的糖分主要來自於乳糖。優酪乳是由牛奶發酵而成,其中的乳糖讓它喝起來有自然的甜味,每119大卡中含有9.5克的糖,相當於三包糖。100%柳橙汁中糖的來源是果糖。水果本身含有高濃度的果糖,榨汁過程會導致纖維流失,每瓶柳橙汁中大約有26克糖,相當於八包糖。李婉萍營養師還特別提醒,飲用柳橙汁等果汁時需要注意,過量攝取果糖對健康不利,尤其對糖尿病患者尤需謹慎。營養師建議還是直接食用新鮮水果比較好,因為能保留纖維。無加糖高纖豆漿的糖來自於黃豆。黃豆本身也含有天然糖分,但高纖豆漿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穩定血糖。每162.8大卡的高纖豆漿中含有3.2克的糖,相當於一包糖。全脂鮮奶中的糖分源於天然乳糖,因此喝起來有些淡淡的甜味,每191.5大卡中含有13.9克的糖,相當於四包糖。這些糖並非額外添加,而是天然存在於牛奶中的。無加糖高纖燕麥奶的甜味來自於製作過程中使用酵素將燕麥中的澱粉轉換為麥芽糖,帶來自然的甜味。這類飲品屬於澱粉類,但同時富含纖維。每222大卡的燕麥奶中含有17.6克的糖,相當於六包糖。李婉萍營養師強調,單從營養成分來看,這些飲品的糖分看起來很高,但其實都是食物天然的糖分,而非精製糖。日常飲食中,最重要的是減少精製糖的攝取,以維持健康。
每3人就有1人皮蛇上身 神經痛達數月「嚴重恐中風失明」
公費流感疫苗今日正式開打,為預防病毒引發嚴重併發症,政府每年也積極呼籲50歲以上、特別是慢性病患等族群及早接種流感疫苗。然而,對於免疫力較弱的高風險族群,如患有慢性腎病、糖尿病、癌症病史等,單單預防流感是不夠的,另一個常被忽略但同樣具威脅性的疾病~帶狀疱疹(俗稱皮蛇)也需格外留意。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吳至行主任指出,50歲以上、尤其免疫功能不佳的患者,不僅是流感的高風險族群,也是帶狀疱疹的高風險對象,隨著年齡增加,帶狀疱疹的感染風險會顯著提高,最高可達一般人的3.8倍,因此更應及早預防。帶狀疱疹的重症高風險族群輪廓與流感類似,皆為50歲以上、慢性病患等免疫力不佳者;吳至行指出,慢性病(如慢性腎病、糖尿病等)會影響患者免疫功能,也因此更容易罹患帶狀疱疹、流感等感染性疾病,尤其帶狀疱疹病毒平時潛伏在脊髓神經節,身體免疫力下降時易誘發。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發生帶狀疱疹機率比一般人高2倍,其他像是曾接受免疫抑制劑的腫瘤癌症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相對風險更為一般人的10倍。不只如此,即便帶狀疱疹痊癒,病毒也仍會在神經節潛伏,更可能併發嚴重後遺症。舉例來說,糖尿病患者痊癒後,留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了將近50%,痛楚可能持續數天至數年,還可能提高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風險;血液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則可能容易出現瀰漫性帶狀疱疹、疱疹性腦炎等嚴重後果。許多中壯年容易覺得帶狀疱疹離自己很遙遠,然而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研究,高達99.5%的40歲以上成人體內存在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疾管署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民眾一生中發生帶狀疱疹機率約為32.2%,等於每三人就有一人可能皮蛇上身,免疫力下降如熬夜、壓力大或換季,均可能引發帶狀疱疹發作。且根據2024最新研究,曾感染COVID-19的患者相比未感染者,帶狀疱疹風險恐增加2.16倍。吳至行提醒,帶狀疱診即使痊癒,病毒仍會潛藏在民眾體內,約一成的民眾會經歷帶狀疱疹復發,且最快兩個月內就可能再次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此外,帶狀疱疹還可能造成不同器官的功能性損傷,以眼部為例;眼部周圍帶狀疱疹約占所有帶狀疱疹病例的10-15%,若未及時治療,恐導致嚴重視力受損,甚至中風與心臟病機率大增,因此及早採取預防措施格外重要。吳醫師呼籲,除了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適當紓壓外,對於中壯年及高風險族群而言,及早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是預防嚴重後遺症的關鍵措施。因此,鼓勵高風險族群可把握公費流感疫苗施打時機,與專業醫師討論適時的帶狀疱疹預防措施;也同時提醒,特定人群(如免疫抑制者或慢性病患者)應在接種前與醫師討論,以確保疫苗接種的適當時機。
「這運動」做3個月逆轉糖尿病! 醫曝不只控血糖「還有5好處」
糖尿病患者可多嘗試透過跑步控制血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跑步流汗是最簡單、最有效預防細胞老化的方式之一,「這類短期耐力運動能夠提升血清胰高血糖素(Glucagon),這能激活胰島β細胞中AMPK信號,減輕了胰島素抵抗β細胞衰老速度。」黃軒醫師昨(27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門診來了1名糖尿病患者,對方好擔心自己的血糖控制不好,問黃軒有沒有日常的方式,可以改善自己的血糖控制,「我告知他:跑步,可以使血糖控制更平穩的。」3個月後,對方再來門診,氣色變得很好,糖血色素也恢復正常。黃軒接著補充,跑步流汗,是最簡單、最有效預防細胞老化的日常習慣之一,這些減緩,包括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生理老化現象!「糖尿病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細胞老化加速現象,例如端粒縮短了、線粒體DNA耗竭了、膠原蛋白老化了等問題。這些細胞老化,會導致胰島素細胞組織,也完整性受損,甚至功能逐漸喪失!而預防這種老化,逆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跑步運動了。」黃軒也整理出運動不只可以控制好血糖,還對糖尿病患者有5大好處:降低血糖:運動有助於肌肉細胞更有效地利用葡萄糖,從而有效降低血糖。控制體重:運動能消耗熱量,有助於減少體脂肪、控制體重,對於糖尿病患者尤為重要。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運動可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緩解細胞老化速度,有效減少胰島素阻抗,血糖自然更穩定。保護心血管:運動有助於降低血壓與膽固醇,從而降低糖尿病患者因心血管疾病猝死的風險。提升心理健康:運動可減少壓力和焦慮,提升整體心理健康,使精神也變好。黃軒也解釋,運動之所以能改善身體狀況,主要是因為它能夠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並且通過消耗能量來調節代謝過程。此外,運動還能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身體的整體功能,「固定堅持,持續連續三個月後,你就會感受到你的身心更健康了!」
親友帶「1水果」探病…他一吃被推進洗腎室 譚敦慈示警:3類人不適合
水果、雞精、燕窩等食品都是常見的「探病伴手禮」,不過若是不了解病人的疾病狀況,恐讓好意變成負擔,有「無毒教母」之稱的毒物專家譚敦慈分享,曾經有位腎病患者食用了親友送來的奇異果後,反而病情加重被安排緊急洗腎。譚敦慈日前在《健康零距離》節目中分享,曾經有位親友覺得奇異果富含維生素C又高纖維,因此探病時便送了一盒奇異果給腎病患者,沒想到該名病患食用後病情卻惡化,原先無需接受透析治療,最後竟被推進洗腎室洗腎。她透露,由於奇異果是「高鉀食物」內含較多鉀離子,對腎病患者而言是種負擔,當時醫護人員前往病房,看見該名患者在邊削邊食用時,當場嚇壞馬上安排病患去洗腎,一番心意竟意外弄巧成拙,讓譚敦慈也直言「我建議不要送病人水果。」譚敦慈指出,除了腎病患者需慎選水果食用外,像是糖尿病患者則要避開甜份較高的水果,若化療病人的白血球數低於3000,由於免疫力下降也不能食用水果。對此,營養師方慈聲也提醒,選擇人蔘、銀杏、薑黃等活血補氣產品當探病伴手禮也要特別留意,包括開刀或有出血風險的病患,均不適合食用。
降息循環要來了2/台股跟著美股震盪 看看巴菲特持股來買台股
美國啟動降息循環後,台灣投資人該如何布局?CTWANT記者訪問多家法人及分析師,多建議投資人採防禦性操作,除看好債市、半導體等電子、金融股,鎖焦出口美國內需市場相關傳產股與醫療股。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認為,在經濟軟著陸、緩降息的週期中,相對來說「高股息個股、ETF的殖利率的標得較優,具有優勢」;而對於金控股來說也是受惠股,「因其旗下的壽險公司投資部位大的債券,會受到利率調降而淨值上升、評價回升」。「再來看美元貶、新台幣走升,到2024年底前,外資回流到台股,仍會是看好重量級的權值股,像是台積電(2330)、聯發科(2454)、廣達(2382)、鴻海(2317)、蘋概股等」至於面對降息的防禦性操作的話,可以關注醫療器材、民生必需用品的食品、生產製造食用油等個股。台股偏重出口美國市場的內需市場相關個股,譬如說像是服飾類的儒鴻,可以多加留意。(圖/記者黃耀徵攝)群益馬拉松基金經理人陳沅易也看好台股半導體、電子股及壽險金控金融股,「銀行部分,需多留意其在美國分行的營收影響,而對偏向國內內需市場部位,要看央行的利率調降決策,短期內的波動不明顯。」他也以美國股神巴菲特「不賣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卡」的操作觀念為例,「對美國中產階級、高資產端的內需市場來看還是強勁」,而他前兩季在蘋果、美國銀行上漲就賣一些,持續地減持到剩一半,減持理由是因應美元走貶進行調節,目前持有部位仍大。對照上述台股偏重出口美國市場的內需市場相關個股,像是做窗簾、高爾夫球、汽車零組件等個股億豐(8464)、復盛應用(6670)等;還有做車燈、保險桿的堤維西(1522)、帝寶(6605)等;服飾類的儒鴻(1476),以及與瘦瘦針掀起「減肥藥題材」的醫療保健相關個股,例如美時(1795)、友華生技(4120)等。歐美掀起熱潮的瘦瘦針(又稱瘦瘦筆),原用於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藥品,意外掀起減肥市場熱度。(圖/翻攝自novomedlink官網)群益美國新創亮點基金經理人向思穎建議,在防禦型操作上可關注醫藥股,降息消息塵埃落地後,操作上仍以成長型科技股為主流,另看好市場將對新藥研發的醫藥股評價升高。而受到「瘦瘦針」掀起的減肥市場熱度,也讓投資人關注相關在減脂、醫美等注射型、口服型的新藥開發。國泰5G+基金經理人蘇鼎宇認為,對於降息利率敏感性的受惠產業,包括金融業、地產業、泛小型股等應該會先做一波反彈,接下來市場資金主流仍是會回到科技股,「看好多頭走勢,美股主指會再創新高。」
愛女返台過中秋!他吃「3食物配酒」 視力突模糊血壓飆升380
台中一名65歲王姓男子,因為遠嫁美國的女兒回台過中秋節,因此他相當開心,便大吃烤肉、蛋黃酥跟綠豆椪,還配了幾杯酒。沒想到,王男隔天突然感到口乾舌燥、視力模糊,就醫檢查後竟發現,血壓飆升到了380。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林建良指出,65歲的王姓男病患雖有10年的第二型糖尿病,不過平常相當自律,會定期服用藥物,飲食也相當配合醫師的叮嚀。但因為中秋節與久別的女兒相聚太開心,不小心吃下了2顆蛋黃酥和1個魯肉綠豆椪,還跟女婿喝啤酒配烤肉聊天。林建良表示,結果隔天王男起床後,就感覺到口乾舌燥、疲勞無力,原先以為是前一天太累,沒想到,後續又出現視力模糊的情況,立刻趕往醫院就醫。後來經過檢查,發現王男血壓飆升至380 mg/dL,三酸甘油酯也超過1500mg/dl,將他緊急收住院治療,最終經過注射胰島素與口服藥物治療後,順利在一周後康復出院。林建良透露,其實中秋節前後因為血糖失控就醫的民眾比平日高出四到五成。因為月餅因屬於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攝取過多糖分後會導致血糖急劇上升;烤肉則是高脂肪、高鹽,多食易增加血脂,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困難,增加心血管健康風險。對此,林建良提醒,中秋節期間如大吃大喝後突然出現口渴、疲勞和視力模糊等症狀,應該立即就醫,避免因血糖急速飆高併發糖尿病高血醣高滲透壓危證(HHS)或中風、心肌梗塞等致命風險。
糖尿病患中秋吃蛋黃酥+啤酒烤肉 視力模糊就醫發現血糖飆破380!
報導中秋節快到了,很多人準備應景的月餅跟烤肉聚迎佳節,65歲王先生適逢遠嫁美國的女兒一家人返國探親,全家提前烤肉吃月餅,他開心的吃烤肉配啤酒,還忍不住吃了最愛的2顆蛋黃酥跟綠豆椪,沒想到隔日就感到口乾舌燥、視力模糊,嚇得到醫院掛急診,一檢查飯前血糖飆高到380,逼近正常值4倍。蛋黃酥、啤酒烤肉 血糖飆升致視力模糊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林建良指出,王先生雖有10年的第二型糖尿病病史,但自律甚嚴,除了定期服用降糖藥物,飲食也配合醫師叮嚀相當節制。上週因為與久別的女兒一家人團聚太開心,不知不覺吃了最愛的蛋黃酥和綠豆椪,還跟女婿爽喝啤酒配烤肉。隔天原本只是覺得口乾舌燥、疲勞無力,以為是前一晚熬夜慶中秋,沒想到接著又出現視力模糊的症狀,嚇得他前往醫院就醫,醫師一檢查發現他的血糖飆高達380 mg/dL,三酸甘油酯也超過1500mg/dl,緊急收住院治療,經注射胰島素與口服藥物治療,一周後康復出院。糖友血糖控制困難 恐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林建良指出,月餅跟烤肉幾乎是每年中秋節必備應景美食與活動,其中月餅因屬於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患者攝取過多糖分後會導致血糖急劇上升;另烤肉高脂肪、高鹽,多食易增加血脂,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困難,增加心血管健康風險。林建良強調,如大吃大喝後突然出現如口渴、疲勞和視力模糊等症狀應該立即就醫,避免因血糖急速飆高併發糖尿病高血醣高滲透壓危證(HHS)或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風險。選擇無糖或低糖月餅烤肉 搭配低鹽醬料與蔬菜林建良提醒,想要健康平安過中秋,民眾可以選擇低糖月餅淺嚐,烤肉時可搭配低鹽醬料、攝取高纖維質的蔬菜並控制食量;另糖友可選擇專為糖尿病患者設計的無糖月餅、適度運動、隨時監測血糖,
竹科工程師豪飲猝死 醫師警告酒後1狀況「最危險」:一不小心就送命!
一位25歲竹科工程師8日陳屍台北ATT 4 FUN百貨廁所,警方事後調查發現,死者生前在8分鐘內喝下700C.C.的「斷魂百香果」調酒,初步相驗疑為瞬間飲酒過量導致心因性死亡。對此,胸腔外科醫師蘇一峰提醒,飲酒過量導致神智不清、大量嘔吐時,「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嘔吐物阻塞氣管而死亡」。蘇一峰醫師在9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就算再年輕,飲酒還是要適當」,表示飲酒過量時,最要小心的狀況就是飲酒後「大量嘔吐」。蘇醫師指出,飲酒過度的人往往全身無力,又神智不清,萬一身旁無人幫忙照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自己的嘔吐物阻塞氣管而死亡。對此,網友紛紛表示:「要灌酒也不是這樣玩的,好好一條命就這樣沒了」、「年輕的朋友喜歡玩挑戰,但是不知道許多是致命的」、「台灣工程師平日操肝+假日再操,即使再新鮮的肝也禁不起折騰」。還有人表示:「我以前在日本唸書時,有看過學校販賣部貼公告,叫學生迎新會時不要「一気飲み」、不要灌別人酒,應該是真的有學生在這種場合被灌酒就直接送急診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也指出,喝酒過量會造成酒精中毒,不僅傷腸胃、傷肝,還會導致死亡,由於酒精中毒者可能不自知,甚至失去知覺,旁人分辨徵兆給予正確協助非常重要,如沖冷水,喝咖啡或濃茶都是錯誤行為,也別放任昏睡不管,可能會出現呼吸或心跳停止。另外根據《Heho健康》網站報導,只有極少數的酒醉者是真正「醉」到酒精中毒而死,大多數的死亡酒醉者,都有其它死亡原因:一、嗆食嘔吐物:根據亞洲人的飲酒習慣,酒醉的人胃部常常會有食物。如果嘔吐時,胃部的食物進入氣管,就會導致酒醉的人窒息而死。因此酒醉的人一定不能仰臥,頭一定要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進入氣管。二、橫紋肌溶解:酒醉者常昏睡很長時間,如果肢體不活動,長時間壓迫部位,肌肉會缺血壞死,導致橫紋肌溶解(rhabdomyolysis)。因此一定要定時幫酒醉者翻身,防止肢體長時間受壓。三、心臟疾病:喝酒可能誘發急性心肌梗塞,在急診室中,酒醉者都需要做心電圖,尤其是老年和有糖尿病患者,因為昏睡的人發生心臟疾病時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另外,酒精中毒本身也可引起心臟損害,急性酒精對心臟損害程度,與中毒的時間和程度呈正比。四、低血糖症:酒精性低血糖症是一種因酒精中毒引起的低血糖綜合症,避免方式是不要空腹或飢餓時大量快速飲酒。五、醉酒後的意外:酒駕引起的車禍,是急診科外傷病人的「禍首」,外科患者佔急診病人的三到五成左右,其中大多是酒駕引起的車禍傷者。為保護自己與家人,被勸酒不妥協、請代駕,都是避免酒後駕車的方式。◎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打嗝「飄3味道」要當心 男無症狀求醫一查罹患胰臟癌
打嗝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倘若飄出異味,恐怕是生病的警訊!外科醫師陳榮堅指出,民眾打嗝後聞到苦味、腐臭味或血腥味,應當趁早就醫檢查,遇過一名男病患打嗝有苦味但無症狀,一查發現已罹患胰臟癌。外科醫師陳榮堅在個人網站《陳榮間醫師 健康--源起》和臉書表示,打嗝雖然是生理現象,但造成打嗝的原因有很多種,像是中樞神經異常放電、氣體異常堆積、橫膈膜受到刺激或癌症等因素。陳榮堅醫師強調,民眾打嗝時飄出3種氣味就該注意。第1種是打嗝帶有苦味,多半與膽汁逆流有關,舉例糖尿病患者胃蠕動排空差,容易有此情況;還有因為十二指腸是特殊的憩室,膽汁原本從該處出口排出,排出不順就會膽汁逆流。陳榮堅醫師就遇過一名男病患,打嗝有苦味但身體無其他症狀,檢查後診斷出罹患胰臟癌。第2種則是打嗝時飄腐臭味,有此情形要注意可能與胃發炎或胃癌有關,陳榮堅醫師說明,嚴重胃發炎會導致胃壁出現密密麻麻的腐敗組織,進而使打嗝有腐敗臭味;另外當胃的出口發生阻塞,食物在胃裡經過長時間發酵,也會讓打嗝有腐臭味。第3種就是打嗝有血腥味,陳榮堅醫師指出這可能與消化道出血或腫瘤出血有關,胃潰瘍嚴重到出血,或是胃癌大量出血,就會使打嗝帶有血腥味。不僅如此,打嗝維持的時間過長,也要多加留心,陳榮堅醫師曾遇過一名病患打嗝不停,檢查後竟是罹患肝癌,原來是病患肝癌刺激到橫膈膜,產生打嗝不斷的狀況。
熱危害恐造成腎臟受傷! 醫曝「三多三少」預防方法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天氣一年比一年更熱,很難想像原來氣溫跟內臟健康也有關係,炎熱氣候所導致的熱危害可能對戶外工作者,甚至中年糖尿病患者、慢性腎臟病患者造成危險。這些人都是熱危害高危險族群 應特別留意熱危害泛指大家熟悉的一些狀況,包括像是熱衰竭、熱中暑等因外界溫度上升,導致身體調節失衡的狀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指出,一般而言長時間暴露在戶外的工作類別,例如:軍人、戶外勞動者、農林漁牧、建築工程等或一些密閉空間者、運動選手等都是危險族群,其他像是過度肥胖、年長者、孕婦甚至嬰幼兒也都具有風險,面對炎熱高溫,身體調節能力較慢都要特別注意。另外,有一些慢性病患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患者或罹患呼吸道疾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以及慢性腎臟病都屬於高風險族群。高溫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 嚴重恐造成腎損傷謝至同說,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主要是透過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來進行調節,因此無論哪個族群一但出現熱傷害,症狀大多相似,例如:全身無力、頭痛頭暈、口乾想吐甚至肌肉抽筋等,嚴重的還可能出現中樞神經異常,甚至意識不清或昏迷,這就比較危險了。謝至同補充,炎熱高溫可能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若再加上水分補充不足(缺水、脫水)是兩大造成腎臟損傷的主因。日常「三多三少」 降低熱傷害對健康危害因此,為能降低熱危害帶來對身體的負擔與影響,溫度、濕度以及暴露的時間都是關鍵,高溫悶熱或烈日曝曬的環境,容易導致體溫調節失衡,而溼度太高的環境,也會讓人體代謝蒸發的效率變差,都儘量不要待太久,另外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也助於舒緩。謝至同提醒,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之外,透過平日的飲食管理「三多三少: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也可降低對腎臟的負擔,提升對抗環境變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