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份
」 糖尿病 手搖飲 程涵宇 營養師 熱量注意!「沒加糖≠無糖」 專業營養師分析市售6飲料「這款糖超多」
隨著健康意識的抬頭,不少人日常飲用飲料的時候,都會刻意選擇無糖的飲料,以此來避免過多糖份的攝取。但營養師李婉萍近日發文表示,其實市面上有許多飲料雖然標榜著「沒加糖」,但這並不代表它就是「無糖」,因為飲料本身很有可能就內含糖分。他也為此分析了市售的6種「無加糖」的飲料。其中,100%柳橙汁的含糖量可以說是相當的驚人。營養師李婉萍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根據衛福部的法規,營養標示中的「糖」是指單醣與雙醣的總和,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麥芽糖及乳糖。這些糖不僅可能來自額外添加的糖,也可能是食物本身天然存在的糖。因此,標榜「無加糖」的飲品,雖然沒有額外添加糖,但卻不代表不含天然的糖。李婉萍營養師還整理了六種常見的「無加糖」飲品,並詳細分析了它們的糖份來源。其中無加糖堅果燕麥飲中的糖分來自於燕麥粉,燕麥本身含有天然的澱粉,其中含有天然糖份,每118大卡的飲品中含有16.8克的糖,相當於六包糖。無加糖優酪乳的糖分主要來自於乳糖。優酪乳是由牛奶發酵而成,其中的乳糖讓它喝起來有自然的甜味,每119大卡中含有9.5克的糖,相當於三包糖。100%柳橙汁中糖的來源是果糖。水果本身含有高濃度的果糖,榨汁過程會導致纖維流失,每瓶柳橙汁中大約有26克糖,相當於八包糖。李婉萍營養師還特別提醒,飲用柳橙汁等果汁時需要注意,過量攝取果糖對健康不利,尤其對糖尿病患者尤需謹慎。營養師建議還是直接食用新鮮水果比較好,因為能保留纖維。無加糖高纖豆漿的糖來自於黃豆。黃豆本身也含有天然糖分,但高纖豆漿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穩定血糖。每162.8大卡的高纖豆漿中含有3.2克的糖,相當於一包糖。全脂鮮奶中的糖分源於天然乳糖,因此喝起來有些淡淡的甜味,每191.5大卡中含有13.9克的糖,相當於四包糖。這些糖並非額外添加,而是天然存在於牛奶中的。無加糖高纖燕麥奶的甜味來自於製作過程中使用酵素將燕麥中的澱粉轉換為麥芽糖,帶來自然的甜味。這類飲品屬於澱粉類,但同時富含纖維。每222大卡的燕麥奶中含有17.6克的糖,相當於六包糖。李婉萍營養師強調,單從營養成分來看,這些飲品的糖分看起來很高,但其實都是食物天然的糖分,而非精製糖。日常飲食中,最重要的是減少精製糖的攝取,以維持健康。
無糖珍奶比較健康? 譚敦慈曝「1真相」:熱量爆炸
台灣人非常愛喝手搖飲,而因為有些人為了健康、怕胖,都會選擇微糖或是無糖,降低熱量。不過長庚醫院資深護理師譚敦慈透露,雖然無糖珍奶並非額外加糖,但因為珍珠在熬煮時避免結成一坨,都會加糖攪拌,所以就算是「無糖珍奶」一杯飲料的方糖數還是相當驚人。長庚醫院資深護理師譚敦慈在節目《醫點不誇張》中表示,所有研究都顯示,很多糖都不是好糖,但糖又不得不用。根據國建署資料顯示,每天糖類攝取量約50克,大概10顆方糖;但世界衛生組織則建議25克,也就是5顆方糖。另外,許多人會覺得代糖有甜味且熱量低,可以幫助減肥,但譚敦慈也分享,自己的兒子去美國2、3周,每天喝零卡碳酸飲料,胖了10公斤,全是代糖飲料惹禍。代糖也會影響腸道內細菌的正常,所以建議還是攝取天然糖份比較好。譚敦慈也提到,有些人在點飲料時,會選擇比較酸的飲料,認為熱量少。但其實1杯700毫升半糖百香綠茶,裡面有16顆方糖;而1杯700毫升半糖的珍珠奶茶,只有9顆方糖,表示百香綠茶的糖份比較多。而譚敦慈指出,就算是無糖的珍珠奶茶,熱量並沒有比較少,裡面也是多達10幾顆方糖。因為店家在煮完珍珠後,為了預防珍珠結塊,都會加入糖水攪拌,所以就算喝的是無糖珍奶,熱量還是爆表。
6連霸年度最佳首席調酒師首訪台灣 特獻皇家柏克萊25年PX雪莉桶與雅墨20年蘋果白蘭地桶
全球第四大烈酒公司百加得旗下調酒大師Stephanie Macleod在台灣威士忌迷熱切期盼之下,終在連續六年獲得國際威士忌競賽(International Whisky Competition)「年度首席調酒師(Master Blender of the Year)」後初次來台,並主持媒體見面會與大師講堂,與台灣的威士忌愛好者分享帝王蘇格蘭威士忌以及旗下四間單一麥芽威士忌酒廠-艾柏迪、雅墨、魁列奇與皇家柏克萊的美妙風味。Stephanie除了特別分享了在七月甫上市的「新帝王12年初次波本桶」的創作過程之外,台灣代理商大盛酒品與喜寶國際也特地在Stephanie初次訪台的時刻裡推出了「皇家柏克萊25年PX雪莉桶 單一麥芽蘇格蘭威士忌」,以及獨獻台灣的單桶酒款-「雅墨20年珍稀選桶系列蘋果白蘭地桶單一麥芽蘇格蘭威士忌」。Stephanie表示,台灣威士忌迷對威士忌的喜愛與痴狂向來舉世聞名,這次親身到訪,更為許多品飲者對於威士忌知識的渴望感到印象深刻!帝王女神首席調酒師 Stephanie Macleod 訪台見面會(圖/大盛酒品提供)。Stephanie Macleod於1998年加入帝王(John Dewar & Sons Ltd.),並於2006年接任首席調酒師一職,承載了逾150年的帝王威士忌傳統,也延續帝王「保持好奇、勇於探索」的核心精神開創新局。在她近20年首席調酒師生涯之中不停地嘗試,發展了許多創舉,比如2019年上市的「帝王威士忌8年醇順系列」,讓威士忌品飲者可在實惠的選擇中找到不同風味過桶的威士忌,包含加勒比海蘭姆酒桶、葡萄牙波特桶、墨西哥龍舌蘭桶等,甚至還可找到極為稀有昂貴的日本水楢桶過桶的作品,實為調和威士忌工法中少見的舉措,成品卻是令人極為讚賞!2020年更是端出調和威士忌中頂級的「帝王威士忌Double Double四重陳釀系列」,將帝王威士忌於1846年創立以來所累積的老酒,採用極其繁複華麗的四重陳釀工藝,並使用頂級西班牙雪莉桶中過桶,香氣飽滿、風味平衡,擄獲了全球威士忌品飲者的心,其中「帝王Double Double 32年」更以96.4分的高分,勝過全世界的單一麥芽威士忌,一舉奪下2020年IWC國際威士忌競賽「年度最佳威士忌」。今年稍早,Stephanie也將風味過桶的技藝帶入了帝王核心年份酒款,創造了「帝王12年初次波本桶」,甫上市即獲得美國威士忌雜誌權威-Whisky Advocate 94分高分,寫下所有蘇格蘭品牌12年威士忌的最高紀錄,也獲得各大國際威士忌競賽的肯定,可見其醇順口感與馥麗風味確實不凡!除了帝王威士忌之外,Stephanie在2014年推出Last Great Malts系列,發行了艾柏迪、雅墨、魁列奇與皇家柏克萊,這些在過去十分罕見的單一酒廠裝瓶,包裝風味各擅勝場,她親自定調各個酒廠的核心風味,並在接下來逐步替每個酒廠發展了各自完整的產品線,正式將這些過去少見、但風味各異其趣的單一麥芽威士忌介紹給威士忌愛好者,近年更不定時推出各品牌的Exceptional Cask系列產品,讓威士忌進階品飲者得以感受不同酒廠在各種不同風味桶中精采的表現,同時這個系列更展現出Stephanie對威士忌熟成風味掌控的全面性,相信這也是讓她得以一連6年在IWC國際威士忌競賽中得到評審青睞的主要因素!皇家柏克萊 25年 PX雪莉桶(圖/大盛酒品提供)。「王者之飲」皇家柏克萊 全新核心產品25年PX雪莉桶經歷2020年全新改版,「王者之飲」皇家柏克萊以雪莉桶過桶專業擄獲威士忌進階品飲者的味蕾之後,這次首席調酒師Stephanie來台更將產品線拓展至更高年份的25年;既有的12年以Oloroso雪莉桶過桶、18年則使用了產量極少的Palo Cortado雪莉桶,21年更同時融合Oloroso雪莉桶、Palo Cortado雪莉桶、以及PX雪莉桶過桶,此次25年破天荒地先在風味滿載的初次波本桶內熟成達到25年後,再以PX雪莉桶過桶熟成,為皇家柏克萊絕佳的酒液增加了更多華麗的風味。PX雪莉酒是唯一一種使用Pedro Ximénez 葡萄製成的雪莉酒,採收之後會在太陽下曝曬以讓一些水分蒸發,提高糖份的濃度,酒液會進行氧化熟成,因此PX雪莉酒特別濃郁香甜,帶有風乾水果、葡萄糖漿以及烤太妃糖的味道,口感如天鵝絨般柔滑,卻又帶有足夠的酸度降低酒精中極端的甜膩與溫熱,導向悠長美味的尾韻,而在這樣的橡木桶中熟成後,「皇家柏克萊25年PX雪莉桶 單一麥芽蘇格蘭威士忌」的酒液閃耀著光芒,彷彿披著天鵝絨長袍,強韌有力,甘醇如夏日水果,覆蓋著濃郁與帶有辛香料的葡萄乾和無花果乾,為酒液增添了重量級複雜度與深度。喜寶 雅墨 20年 蘋果白蘭地桶(圖/大盛酒品提供)。雅墨20年蘋果白蘭地桶 嚴選單桶作品 特獻台灣佇立在蘇格蘭斯貝賽迷霧森林之中的雅墨單一麥芽威士忌酒廠,向來以細膩高雅的溫柔酒體聞名,並有著「頂級原酒供應商」之美譽。Calvados 蘋果白蘭地桶是特定在法國諾曼第地區所生產的蘋果白蘭地,並且只能使用該地區所種植的蘋果及西洋梨為其原料。年輕的Calvados 蘋果白蘭地通常有活潑的水果調性,而陳年的Calvados 蘋果白蘭地則有豐富的複雜性,以及柔美的木質調性。此款台灣限定單桶作品雅墨20年蘋果白蘭地桶,在Calvados 蘋果白蘭地桶中過桶31個月,橡木桶與酒液更能在時間的長河裡緩慢疊加風味,更適合用在雅墨這樣細緻優雅的酒體,其微妙細膩的酒廠風格更能夠被放大突顯出來。月月有抽獎!你想懂酒嗎?你想品酒嗎?LINE社群搜尋:「買醉-My Drinks」。加入我們,隨時獲取最新酒類資訊,了解烈酒投資,還可參加品酒會,接收最深入的品酒心得與報導。(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喝檸檬水可瘦身美白? 營養師曝「3陷阱」:變胖又傷胃
許多女生因為認為喝檸檬水不僅可以美白,還能瘦身,所以時常會在水中加入檸檬片或檸檬汁。不過,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其實檸檬水有3大陷阱,如果喝錯的話,恐會「變胖又傷胃」。營養師高敏敏過去曾在自己的Facebook粉絲專頁中發文分享,指出有一名女大學生為了變瘦、變白,每天都喝檸檬水取代白開水。結果女大生不僅沒有瘦,體脂肪還上升。原因是她習慣性在檸檬水中加蜂蜜,反而攝取更多的糖份。對此,營養師高敏敏也透露檸檬水的「3個陷阱」第一個是「喝原汁太酸,加糖熱量爆!」有些人因為受不了檸檬的酸味,就在檸檬水中加入糖或蜂蜜。雖然檸檬原汁100g僅30大卡,熱量很低,但若加入一匙糖,熱量會再暴增60大卡,因此高敏敏建議,如果真的想喝,建議多加白開水即可。第二個陷阱是「易刺激胃酸分泌」,如果長期空腹喝檸檬水,易刺激胃粘膜及胃酸分泌,特別是敏感者,長期飲用更容易傷胃。第三個陷阱則是「檸檬汁的維他命C含量其實沒特別高!」高敏敏指出,許多人對於檸檬有維他命C超高的刻板印象,但其實一顆檸檬搾汁,維生素C僅20.6mg甚至還比一顆芭樂的385.7mg還低。所以若是單純想補充維他命C,可以吃芭樂或新鮮蔬果就好。最後高敏敏也提醒,健康成人每日維生素C攝取量為100mg~勿超過2000mg為上限,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營養素,吃多會隨著尿液排出。並透露,有研究發現,當攝取至超過1000mg時,身體吸收量可能降一半,建議少量分次攝取為佳。
30歲OL 2天喝1瓶「健康飲品」 竟喝成重度脂肪肝
許多人會透過飲食來保持身材,但除了要注意均衡攝取之外,也要注意食物的營養成分。近日醫師就分享一起個案,一名30歲的女性上班族,為了補充蔬果攝取,每1、2天就飲用1瓶蔬果汁,沒想到竟罹患重度脂肪肝。對此,醫師提醒,許多蔬果汁、檸檬飲每毫升的含糖量比奶茶還多,若喝1.5瓶就超過每日糖分攝取量。根據中央社報導,開業診所減重專科醫師吳榛槿分享,該名女上班族經常3餐外食、應酬交際,因此她為了保持身材,不僅完全不吃宵夜,還嚴格控制精緻澱粉攝取,沒想到體重不降反升、小腹突出,甚至被診斷出患有重度脂肪肝,體脂率也超標,經詢問才發現,原來她認為自己蔬果攝取不足,因此每1、2天就飲用1瓶蔬果汁。幸好經過飲食調整,該女子4個月內便瘦了近10公斤。吳榛槿指出,市面上常見奶茶、檸檬飲、果菜汁等飲料,含糖量都相當驚人,1瓶400ml的健康果菜汁含有高達26.4公克的糖,1瓶就佔了「建議每人每日精緻糖攝取量」的70%;另外看似成分單純的檸檬飲,375ml實際含糖量達28公克,幾乎與1瓶600ml奶茶含糖量相當,且平均每毫升含糖量甚至高於奶茶。吳榛槿進一步表示,蔬果經加工變成飲品,會讓纖維質流失,但纖維其實對血糖有緩衝效果,若缺了這層保護,糖分就會被身體更快吸收,再加上為提升口感而添加的糖,更容易導致在飲用時攝入過量糖分。最後吳榛槿提醒,研究指出,吃糖與吸食毒品所誘發的腦中活躍區域完全相同,因此一旦「糖上癮」就很難戒除。且糖份不僅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脂肪囤積,還會造成身體長期慢性發炎,進而影響記憶力、專注力及反應力,建議民眾嘗試減糖,戒除糖癮。
水果迷思…香蕉比芒果更甜「熱量高」 醫揭關鍵原因
夏天是許多水果盛產的季節,一般人以為香蕉的糖份和熱量比芒果低,但事實並非如此。有一名糖尿病患者,三餐飯後都吃香蕉,結果血糖飆到1.5倍,讓醫師笑虧:「真的不要再誤會芒果了!」。減重專科暨新陳代謝專科醫師周建安分享案例,有一名50歲男子患有糖尿病,原本血糖穩定控制,但3個月後抽血檢查,糖化血色素飆到7.5,追問下才知,男子因為想吃水果,選擇將「感覺糖分較低、熱量也低」的香蕉當作三餐飯後的點心,才會導致血糖失控。周建安說明,香蕉比芒果更容易引起血糖上升,因為糖分高於芒果,加上購買便利性,常被大量食用,糖分總攝取量就很容易過量,其升糖指數(GI值)51,高於芒果的41,GI值越高血糖上升速度就越快,而芒果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有助減緩糖分吸收,成分中的「芒果苷」還具有抗發炎與降血壓的特性,更能穩定血糖。醫師建議,芒果是更好的選擇。(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周建安提醒,糖尿病患者選擇水果要更嚴謹,並注意份量。芒果中的芒果多酚與各種礦物質、維生素,雖然有助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延緩糖分吸收,但就品種而言,糖尿病患者以「愛文芒果」最為恰當,且一次以半顆中型為限,1天不超過2份,並搭配纖維與蛋白質,降低血糖波動。至於什麼時候吃比較好?白天優於晚上、飯後勝於飯前,1天不能超過2份,也最後分散在餐後,一餐最多1份,才能在口腹之慾和健康飲食間取得平衡。
被嫌噁心!孕婦罹糖尿病遭尪提離婚 她歎:還不是懷上你孩子
是智識不足還是刻意為之?馬來西亞一名31歲孕婦因懷孕罹患糖尿病,卻遭丈夫冷嘲熱諷喊「噁心」與提出離婚,讓孕婦心灰意冷歎:「得糖尿病還不是因為懷了你的孩子。」綜合馬來西亞《中國報》、《星洲網》報導,該名孕婦在推特(X)傷心表示,老公得知她罹患糖尿病,就不斷罵她不潔身自愛,「他說這是老人病,質問我為什麼這麼年輕就得妊娠糖尿病,覺得我罹患這種病很噁心」。孕婦無奈直呼,老公從沒陪她產檢過一次,不瞭解什麼是妊娠糖尿病,也不願聽她解釋還說要離婚,讓她一度以為對方有小三。孕婦確認老公真的是因為糖尿病鬧離婚後,大歎「我究竟做錯了什麼?我得到糖尿病還不是因為懷了他的孩子」。妊娠糖尿病(GDM)是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史,但懷孕期間患有糖尿病,且血糖在產後又恢復正常的疾病,懷孕前肥胖或過重、曾有妊娠糖尿病史、家族有糖尿病史、曾有妊娠毒血症、多囊性卵泡症候群者,都是妊娠糖尿病高危險群。孕婦要避免罹患妊娠糖尿病,應以少量多餐並計算熱量、糖分(1天可攝取總量175克),同時搭配運動計畫為主,與定時量血醣適時調整每餐的含糖份量。另有研究指出,妊娠糖尿病孕婦生產後5至10年,有4到6成機率發展成糖尿病,不可不慎。
小孩腸胃炎只能吃白色食物? 小兒科醫曝6大迷思:避開「這2類」就可以
近日腸病毒、諾羅病毒迎來大流行期!門診看腸胃炎的小孩也有增多趨勢。對此,小兒科醫師陳如瑩也發文破解6個常見的小孩腸胃炎迷思,包括只能吃白色的食物、需補充運動飲料、奶粉要稀釋喝等,她也建議只要避勉攝取油膩或刺激性食物,6大類營養素都要吃,才能增強免疫力。陳如瑩近日在臉書粉專《陳如瑩醫師-小兒腸胃 親子減重》發文指出,最近門診腸胃炎的小孩變多,以下她將破解6個常見的小孩腸胃炎迷思,也是她在門診時對家長的衛教重點:只能吃白色的東西:在衛教家長腸胃炎的飲食時,很多家長會問:「是不是只能吃白色的食物?」其實,腸胃炎的飲食,不必侷限於白色食物,以往聽到白飯、白吐司等白色食物,可能被視為較為溫和,但如果只補充這些東西,就只補充到澱粉。重點應該是熱量的攝取與均衡飲食,以增強免疫力。建議吃家裡烹煮的家常菜,6大類營養素都要吃,避免油炸或刺激食物即可。奶粉要稀釋喝:關於腹瀉或嘔吐時的飲食,經常被問到是否應該稀釋奶粉。答案是不建議!稀釋奶粉可能導致熱量減少,增加低血糖的風險。如果需要更多水分,建議使用小兒電解水,而非調整奶的水量。要補充運動飲料:大多市售運動飲料糖份比例較高,電解質含量較低,不適合嘔吐或腹瀉的小朋友。建議補充小兒電解水,較符合腸胃炎流失體液的補充。吐就要先禁食:在處理大人的腸胃炎,我們常常會用禁食的方式,讓腸胃道休息一下就會比較好。然而在小朋友的腸胃炎,就不建議這麼做。因為在腸胃炎時,孩子很有可能因為一段時間沒有吃東西,造成脫水或者是低血糖,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還是要適量的進食和補充水份。小朋友不能用止瀉藥:小朋友一樣可以使用腸胃症狀治療藥物,不過,會根據孩子的體重去做計算,建議尋求兒科專科醫師,使用孩子合適用的止瀉藥。有部分成人使用的止瀉藥在小朋友身上會造成腸胃蠕動減緩,甚至不動,而造成嚴重的腸阻塞,造成更嚴重的問題。吐就一定是腸胃炎:腸胃炎大部分會有嘔吐和腹瀉的症狀。如果只有嘔吐,有時可能是發燒不舒服造成的嘔吐,或者是嚴重咳嗽咳到吐。還有許多嚴重的疾病也有可能造成嘔吐,像是心肌炎、較嚴重的全身性感染、或是糖尿病酮酸血症等。所以如果孩子單純只有嘔吐的話,陳如瑩也建議尋求專業兒科醫師的評估,最重要還是要觀察孩子的精神活力、食慾、尿量狀態,才不會延誤就醫。陳如瑩在文末也補充小兒腸胃炎該就醫的危險徵象,如果症狀惡化或幾天後沒有改善,或者有脫水徵象、持續發燒、血便等現象,應立即就醫。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應該注意食慾活力尿量等脫水狀況。
夏季重傷害2/中醫師曝「呷涼場合」是關鍵 打趴冰淇淋!最健康冰品出爐
「吃冰呷甜」會增加罹癌率?專家認為,精緻糖對於健康的危害十分明顯,但冰品可能是無辜的,無論中西醫,都沒有證據表明冰品會造成疾病,事實上,甚至有研究顯示喝冰水有助運動時的耐力,中醫師認為在冷氣房吃冰才是最大的問題,另外,相較於滿滿添加物的冰淇淋,專家認為剉冰可以自行選擇水果、天然食材,是最健康的冰品選擇。日本營養師望月理惠子認為吃冰會增加罹癌風險,程涵宇營養師則持不同看法。「沒有科學證據顯示冰冷的東西對人體有害,也不會因為喝冰飲或吃生食而感冒或喉嚨痛,主要還是吃進的食物成份、類型影響疾病,而非低溫。」程涵宇說。以最單純的冰水為例,除了同樣能幫助身體排出毒素、促進循環,甚至有研究顯示喝16°C的水可能是脫水運動員最佳的補水溫度,而且運動期間,飲用更冷的水可能會改善人的表現和耐力。但的確有人不適合喝冰飲,程涵宇說,一項針對669名婦女的2001年研究發現,一些人喝冰水後可能會引起頭痛。「研究顯示,在喝了150毫升冰水後,7.6%的參與者出現了頭痛。原本就有偏頭痛的人,喝冰水後頭痛的可能性更增加2倍。」中醫師鄒瑋倫表示,如果吃冰後會頭痛、生理痛、筋骨痠痛,那的確不適合吃冰,但若是身體健康,吃冰的確沒有甚麼禁忌。「以台灣夏天這麼熱的天氣來說,吃一點冰真的不為過!」鄒瑋倫表示,門診中有許多氣喘、過敏患者經調養後恢復健康,一樣也可以有限度的吃冰。台灣特有的手搖飲文化,讓民眾每天攝取過多的精緻糖,也影響成千上萬人的健康。(圖/報系資料照)「關鍵在於地點跟時間,例如不要在冷氣房中吃冰,而是到戶外空氣流通的地方吃冰,而且最好在早上11點到傍晚的時間,這時候全身氣血暢旺,吃冰就不會影響健康。」相反來說,在冷氣房吃冰則是冰上加冰,就很容易感冒、不舒服。鄒瑋倫透露自己非常熱愛吃冰,從冰淇淋、雪糕、雪酪到剉冰都喜歡,她認為其中剉冰是最健康的選擇。「冰本身沒有問題,但如果加入添加物或是加工物,就會傷害健康,如果是吃剉冰,就可以自行選擇要加哪些食材,例如紅龍果丁、石花凍、杏仁凍,再淋一些蜂蜜或糖水。」鄒瑋倫說,其實糖與鹽是暑熱調節生理機能的電解液,只要適量食用,並不會有問題,例如蜂蜜、砂糖、椰糖、冰糖都好。「有問題的是『假糖』,例如手搖飲中常見的高果糖糖漿、人工代糖、甜味劑等,很容易造成脂肪肝與其他疾病。」程涵宇也認為剉冰選擇性較多,「配料可選擇水果、或是天然的薏仁、燕麥、花豆、紅豆綠豆等,低卡的仙草、愛玉、白木耳、燕麥也不錯,避免選擇精製的澱粉類例如粉條、粉圓、湯圓等。」如果真的想吃冰淇淋、雪糕、冰棒,就建議先看標示,盡量選擇添加物較少的冰品。鄒瑋倫中醫師表示,「假糖」如高果糖糖漿、甜味劑才是傷害健康的真正禍首。(圖/CTWANT資料照)
夏季重傷害1/「吃冰呷甜」恐增7種癌症風險 最可怕是它!存活率僅1成
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抗癌已成全民運動,沒想到夏季陽光的強烈紫外線,竟也會增加罹癌率?專家指出,紫外線會使細胞氧化,進而增加癌化機率,而且氣溫飆升會使人想吃冰呷甜,正是癌細胞最愛的生長環境,研究證實會增加7種癌症的罹患率,其中也包含「癌王」胰臟癌,存活率僅有1成!根據衛福部最新數據,台灣一年約有12.1萬人罹癌,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前校長、具有52年治療癌症經驗的吉川敏一在《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一書中,提醒夏天要注意防曬,以免增加罹癌機率。吉川敏一醫師表示,每年5~8月是紫外線最強的時期,紫外線是肌膚氧化的原因之一,氧氣在製造能量的時候會產生自由基,自由基會破壞體內細胞,除了會產生皺紋與斑點,更可能會導致癌症或動脈硬化等疾病。許多研究都指出,乳癌與攝取過多的精製糖相關,主要原因是會使體脂增加,進一步影響賀爾蒙。(圖/報系資料照)日本營養師望月理惠子認為,天氣熱易消耗體力、食慾不振,免疫力容易下降,再加上很多人夏天愛吃冰淇淋、刨冰等冰品、糖分高的食物或吃生冷食物,這些飲食習慣其實都是在給予癌細胞增生的機會,因為低溫與糖分過多,都是癌細胞絕佳生長環境,可能讓癌細胞增生的風險提高。「根據2022年國際期刊《癌症》研究指出,癌症與糖之間的確直接相關,尤其是高蔗糖或高果糖容易使身體發炎。」營養師程涵宇說,許多研究都證實乳癌、大腸癌、胰臟癌、食道癌、胸膜癌、小腸癌、子宮內膜癌都與攝取過多的糖份有關。其中乳癌證據最有力,一份法國研究從2007年到2019年,總共收集約十萬人的大型世代研究,發現常喝含糖飲料的人,得癌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18倍,得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2倍。「因為攝取過多的精緻糖會導致體重增加,體脂肪也會跟著一併升高,而脂肪是荷爾蒙雌激素的來源,過多的脂肪就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程涵宇說。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胰臟癌,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胰臟癌是台灣2022年第7大癌症死因,也是首次進榜。胰臟癌初期無症狀,影像學檢查也難看出異狀,5年內存活率僅10%,高致命率讓它擁有「癌王」封號,也被喻為「醫生也舉白旗投降」的難治之症。程涵宇說,因為高血糖會損害胰臟,而且可能會造成胰臟基因突變,增加罹患胰臟癌的機率。再以子宮內膜癌為例,研究證實,每週食用甜麵包和餅乾超過 3次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是每週食用這些食物少於0.5次的女性的 1.42 倍。由此可見,精緻糖進入體內後造成的危害,恐怕超乎你的想像。營養師程涵宇提醒,過量的糖分也會導致大腸息肉的發生,進一步增加大腸癌風險。(圖/程涵宇提供)
夏季重傷害3/遠離癌症體質!必吃4食物增免疫力 減糖9水果過癮又健康
夏季想遠離癌症風險,專家推薦4種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包括蕃茄、梅干、大蒜和薑。另外也推薦9種當季水果,包括百香果、奇異果、紅龍果、美濃瓜、西瓜、哈密瓜、水梨、水蜜桃、芭樂,它們不僅富含維生素C、A等營養素,而且都屬於低糖度水果,可以滿足糖癮又健康。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每年消費的總糖量約為60萬公噸,每人每年平均吃掉26公斤的糖,換算成每天的攝取量為72克,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糖份攝取量(25克)的將近3倍。糖癮讓人無法自拔,且會增加癌症風險。程涵宇營養師說,糖癮的可怕之處,在於讓你不停地想吃東西!「研究顯示,攝取甜食會刺激大腦的獎勵機制,即使不感到飢餓,但大腦仍然會持續渴望攝取糖份,進而增加體重以及體脂肪。」以果糖為例,進入體內就會刺激多巴胺對下視丘的作用,而增加進食量。如果想戒糖,程涵宇建議先減少液態糖、再減少固態糖。「液態糖是指任何甜甜的飲料中所含的糖,例如手搖飲、碳酸飲料、果汁、能量飲,飲料中的糖分通常高度濃縮,容易大量飲用而不會有飽的感覺,只會越吃越多。」如果想要滿足一下糖癮,低糖的夏天當季水果則是不錯的選擇。「甜度從高到低,依序為百香果、奇異果、紅龍果、美濃瓜、西瓜、哈密瓜、水梨、水蜜桃、芭樂。」程涵宇說,百香果高纖有助腸道健康,搭配無糖綠茶就能取代含糖飲料,而芭樂糖份低,既有維生素C又高纖,非常適合天天吃。可利用夏天盛產的百香果搭配無糖綠茶自製天然飲料,遠離手搖飲的糖害。(圖/報系資料照)日本營養師望月理惠子則推薦蕃茄、梅干、大蒜和薑來提升免疫力,她認為蕃茄富含的蕃茄紅素抗氧化力強;梅干則富含消除疲勞的檸檬酸,能提升代謝與免疫力。大蒜可提振食慾,且研究證實能降低乳癌、大腸癌罹患的機率;薑的強力殺菌力,可以提升因中暑而降低的免疫力,也有預防癌細胞繁殖與活性化的效果。程涵宇則提醒,台灣梅干大多含有較高的鈉,甚至含有許多添加物,建議可以柑橘類水果取代,例如柳橙、柑橘、萊姆、檸檬、柚子等,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和其他抗氧化成分,研究顯示,維生素C可以破壞癌細胞,抑制腫瘤生長。4秘訣打造不發炎體質。(圖/ 程涵宇營養師提供)
國中少女得糖尿病「3餐飲食大公開」 母淚崩自責:是我害了孩子
糖尿病在台灣位居10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死亡,速度持續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一名14歲國中少女被診斷出第2型糖尿病,原來竟與3餐的飲食有關,讓媽媽相當自責,是自己害了孩子。營養師高敏敏曾在《醫師好辣》節目分享案例,有一名14歲少女在媽媽的陪同下來看診,當時懷疑是先天型糖尿病,但診斷出來是後天第2型,過程中少女一直低著頭,媽媽則不斷哭泣。少女3餐攝取的糖分過量。(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高敏敏一問之下才知,少女的爸媽沒有糖尿病,但爺爺奶奶有,所以是家族遺傳的糖尿病,但媽媽卻自責是因為她給女兒的飲食習慣導致,平常會給個銅板,讓女兒自己去早餐店,加上女兒又喜歡吃果醬吐司配調味乳,怕孩子在學校肚子餓,會給個麵包帶去學校。直到後來,媽媽打電話給老師,要帶女兒去看醫生,才知道女兒沒有訂學校的營養午餐,而是到福利社買麵包,下課後媽媽也會買點心,像是紅豆餅、銅鑼燒等甜食,等爸爸下班,全家再一起出去用餐。高敏敏發現,少女1天3餐全是高糖份的食物,直言:「有時候給小朋友吃甜的,吃孩子喜歡的,並不代表媽媽很愛你」,也建議家長可以讓孩子吃清淡且低糖的點心,比如愛玉冰、仙草、優酪乳、豆花、糖炒栗子、法國麵包和堅果等。
肥胖之糖尿病友注意! 醫:做到這件事,有望逆轉糖尿病
一位55歲婦人血糖高、體重近70公斤、體脂高達35.4%,在規律服用血糖藥後,糖化血色素持續控制在7.1%,收治該婦人的知名診所家醫科醫師許書華建議調整藥物搭配減重計畫,目前體重59.1公斤,體脂25.2%,糖化血色素5.8%,藥物也已先暫停持續觀察!許書華分享,糖尿病又合併肥胖的患者,若能將體重降低15%1,有望逆轉糖尿病。許書華提醒,8成糖友同時有過重或肥胖,稱之為「糖胖症」,相較單純的糖尿病更難控制血糖2。且會增加大小血管病變、器官病變風險3,包括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整體風險會增加27%,肥胖患者之風險更會提高到49%4對於健康的威脅甚大。糖胖症減重15%更有望逆轉糖尿病1患者要如何擬定減重攻略呢?醫師進一步說明,體重只要降低5至10%,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可獲得改善5;體重降低15%以上,更有機會緩解糖尿病1。美國糖尿病學會(ADA)2023年起,將「血糖管理與體重控制」調整為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治療目標之一,與器官保護同等重要6。許書華醫師解釋,因為肥胖會造成胰島素阻抗,胰島素阻抗也是導致糖尿病的主因之一7。反之,若減輕體重,血糖會比較穩定8、降低併發症的發生9!此外,若有多囊性卵巢或退化性關節炎的糖胖症患者,但只要減輕一定程度的體重,就能獲得改善5。從第一線藥物 選擇兼具控糖與降低體重的治療武器許書華醫師分享,兼具控糖與降低體重的治療藥物以GLP-1腸泌素與SGLT2抑制劑為主,兩者都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對腎臟的保護也有效果。GLP-1腸泌素 (媒體常稱之為瘦瘦筆、瘦瘦針):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升糖素分泌,能夠延緩胃排空,產生飽足感,抑制食慾。但須注意劑量應循序漸進,以免造成腸胃道不適、噁心。SGLT2抑制劑 (媒體常稱之為排糖藥):排除多餘的糖份,讓糖份隨著尿液排出。患者服用後需多攝取水分,避免生殖泌尿道感染風險。許書華醫師也補充說明,若要考慮GLP-1腸泌素在一線用藥就使用,過往僅有針劑可供選擇,但最近口服劑型也被放寬可於一線治療。但並非所有GLP-1腸泌素藥物都有健保給付,醫師會考量患者疾病嚴重程度、用藥順從性、經濟等條件,使用最適合的武器,患者也可與醫師討論對於疾病管理的期待,提升治療效果。資料來源:1.Endocrinol Diabetes Metab Case Rep. 2022 Sep 1:2022:22-0295.2.藥師週刊第2298期_糖胖症的體重管理及藥物治療_劉俊良藥師3.彰化基督教醫院_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_【糖尿病+肥胖=糖胖症】4. Diabetologia. 2009 Jan;52(1):65-73.5.國民健康署_成人肥胖治療指引6.Clin Diabetes 2023;41(1)4–317.Anesthesiology . 2008 Jul;109(1):137-48.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_Diabetes Home_Diabetes Basics_Type 2 Diabetes9.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_認識糖尿病慢性併發症
清明時節雨紛紛!連假忽冷忽熱「慎防腦中風」 醫教4招保平安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連假將於4日開始,2波鋒面也跟著接力來襲,預計第2波鋒面於6日報到,到時全台有雨,天氣陰晴不定,而此天氣型態容易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提升腦中風的機率。對此,神經外科醫師謝炳賢分享,4招在清明時節預防腦中風的方法。謝炳賢在臉書粉絲專頁「守護家人的帶刀侍衛 謝炳賢醫師|宜蘭神經外科推薦 礁溪診所 陽明醫院 頸椎 腰椎 微創手術」發文指出,常聽到的「清明時節雨紛紛」、「春天孩子面,兩日一變臉」,就是在指每逢3、4月的春天時節,天氣變化總是相當快速,陰晴不定。而這樣忽冷忽熱的天氣容易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提升腦中風的機率,尤其是老人家更是要特別留意身體狀態。對此,醫師就分享了4招在清明時節預防腦中風的方法:洋蔥式穿搭:春天後母面,有時出門看起來大太陽,一下子就又冷起來!建議可以採取洋蔥式穿搭,內層穿較透氣排汗的衣服,中間則是保暖衣物,最外層再加上防風外套,另外也可以帶上帽子、薄圍巾等穿搭物品,能夠更好的隨時依照需求來增減衣物,不僅減少受風寒的機會,也能避免溫差過大而造成血管負擔。避免劇烈運動:清明時節早晚溫差劇烈,尤其清明掃墓常常會是選擇在一大早時出發,或是有些習慣清晨早起爬山運動的老人家,容易使血管收縮,引發腦中風的發生。建議不要在早晚較冷的時段進行劇烈運動,並且在運動或勞動前,也務必做好暖身,盡量維持身體的緩和,才能減少中風發作的機率。少鹽少油膩:清明祭祖是許多家庭相聚的時刻,而連假也有許多人會安排出門旅遊,聚餐吃美食絕對少不了!要特別提醒有慢性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美食當前也先別一下子就吃進過多食物,以免攝取過量油脂、鹽分及糖份,造成身體負擔。建議可以在大魚大肉間多搭配一些新鮮蔬果、低脂蛋白質,既能享用美食,也能保護心血管健康。多喝水少喝酒:假期間的聚餐除了豐富饗宴外,喝酒助興也是正常,不過務必要適量小酌就好,過量酒精對身體健康絕對是負面影響!此外,也別忘記適時補充水分,能避免因血液過度黏稠而增加腦中風的風險。
誤認頭暈是工作壓力大 中年男「血糖超標15倍」險喪命
一位中年男性日前常抱怨身體不適,包括頭暈、口渴、體重下降,原以為是工作壓力造成的現象而不以為意,不料這個月初昏迷被家人送至急診,發現血糖竟高達1500,是正常值約15倍!主治醫師彰濱秀傳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蕭立偉醫師表示,「這名患者嚴重脫水急性腎衰竭還合併酮酸中毒,被發病危通知,在加護病房連續注射胰島素後迅速將血糖控制下來,才脫離險境。」許多看似常見的症狀其實都有可能是血糖高導致的結果,博新小兒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許惠春醫師解釋,「診所時常遇到病人是因為一些不具特異性的症狀來求診,例如口渴、泡泡尿、傷口癒合慢、皮膚搔癢、性功能障礙、反覆感染或感冒長時間沒好等等,經檢查才發現是高血糖所導致。」他也提醒,患者若只針對症狀處理,但血糖高卻不控制,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長期血糖高會導致血管、神經甚至心腎等器官病變等問題。許惠春醫師解釋,糖尿病患者血液糖分高,身體如同「蜜餞」泡在高濃度糖漿中,導致細胞水分流失,讓大腦發出「缺水」的訊號,使患者口渴;也因為尿液出現糖份產生滲透性利尿,導致尿量增加。不只尿量增加,高血糖也會進一步產生蛋白尿;許惠春醫師建議,可以觀察起床第一泡尿,尿液中是否有細小綿密如「倒啤酒」的小氣泡,如果氣泡沒有消散,建議就醫檢查。另外,高血糖會降低白血球活性,讓傷口容易受細菌感染,皮膚沒有紅疹但持續搔癢,都可能是高血糖造成神經病變,讓皮膚產生麻、癢的感覺。高血糖還會損害血管系統,導致動脈硬化和血管狹窄,造成不可逆的勃起功能障礙。身體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提供病原體(如:細菌、真菌)理想的繁殖環境,使得反覆感冒或容易感染。許惠春醫師呼籲,若有上述的症狀,就應該盡速就醫,確認症狀是否因高血糖所導致。蕭立偉醫師說明,若想解決因為高血糖出現的這些症狀,就需要快速的把血糖降下來,避免高血糖危害身體的器官,而胰島素就是一個能安全且迅速降糖的好武器,可惜過去在門診跟病人勸說時,常常有病人一聽到要打胰島素就拒絕,因為「聽說」胰島素不安全。蕭立偉醫師解釋,多數口服藥物以胰島素增敏或促進分泌胰島素為主,卻可能讓患者體內剩餘的胰島細胞過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使用胰島素治療,不只能快速控制血糖,也能幫助胰島細胞喘息,延長胰臟功能。許多人擔心使用胰島素會傷身,但無論是肝、腎功能異常,甚至糖尿病孕婦或兒童都能使用。」蕭立偉醫師與許惠春醫師也鼓勵糖友,若出現疑似高血糖症狀,或對胰島素有疑問,可上國健署網站查詢「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名單,向經過認證的醫療院所諮詢,並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及早穩定血糖,找回健康。
吃葡萄會生出大眼娃? 楊晨熙狂吃「產檢沒過」發文求建議
女星楊晨熙去年11月證實與建商男友登記結婚,目前懷孕6個月的她,時常會在社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懷孕日常。不過近日她卻發文,表示自己去產檢時「妊娠糖尿病」沒過關,因此發文詢問網友們,希望有人能給予她一些建議。女星楊晨熙20日在自己的Facebook中發文,表示自己去產檢時,「妊娠糖尿病」沒過關,醫生給予的建議是,可以先從飲食上做出改變。這便讓她聯想到,先前她看過的一個網路文章,內容指出吃葡萄會生大眼萌娃,之後她便常常都會吃葡萄,因此擔心是不是因為吃了太多才會沒過關。而楊晨熙在文末求助網友「有沒有過來人的馬麻們給些建議呢?關於妊娠糖尿病…」貼文一出立刻引起網友們回應,紛紛留言表示「我也是兩胎妊娠糖尿⋯每個人體質不一樣,但其實就是吃菜吃肉吃到飽,好澱粉少量,聽營養師的」、「就是不要太鹹太油太甜」、「在驗前一兩個禮拜盡量少吃澱粉和甘蔗汁和麵包,就是分解糖份較高的東西,加油哦!要不然是怕會很容易早產」、「勾芡、甜食、飲料要少碰」、「10幾年前營養師跟我說可以吃芭樂跟小番茄」。
宿醉喝蜂蜜水、咖啡真能有效緩解? 小心解酒秘方暗藏「這些」危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年底將近,在尾牙、聚餐場合上,許多民眾不免會和同事、親友一同開懷飲酒慶祝一年的結束,但歡慶隔天卻常會有頭暈、頭痛、腸胃不舒服等宿醉不適症狀。網路上流傳了許多「解酒」方法,但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藥師廖偉呈在臉書、部落格上PO文表示,這些方法大部分是紓解宿醉不適感的解酒方法,並非將酒精值降到安全範圍以下的解酒方式,而且其實有些解酒方法可能暗藏健康問題,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網路謠傳解酒秘方看似無害 卻暗藏健康危害許多人一定聽過若是喝酒隔天宿醉不適,可以利用蜂蜜水、茶、咖啡等方式來緩解症狀。這些解酒方法看起來相當「天然」,沒有傷身的化學成分,但藥師廖偉呈提醒,民眾在使用這些方法時卻也可能帶來其它問題,為求快速消除酒後不適感的同時當心反而造成以下危險:喝蜂蜜水:喝一杯溫的蜂蜜水,據說有助於緩解宿醉頭痛,但蜂蜜含有糖份,如果喝過多會使血液中三酸甘油酯上升,而人體在代謝酒精時,本來就會讓三酸甘油酯上升,若兩者作用加在一起,血中三酸甘油酯會更高,因此血脂偏高者不建議使用,或長期使用。喝濃茶:聽說茶水中的單寧酸會抓住酒精,多酚類還能幫助保肝。但濃茶會刺激胃黏膜,酒精本身也會,兩者加起來其實更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空腹、胃酸分泌亢進等民眾應避免使用。喝咖啡:據說咖啡因能消除酒精的作用,網路謠傳當有醉意時可以馬上喝杯濃咖啡。不過其實咖啡因具有提神作用,會讓人一時無法警覺已經醉了的事實,可能會因而產生危險。另一方面過量的咖啡因容易使酒醉的心悸症狀變嚴重,若有心臟功能問題的民眾,不應使用此方法。「水」有助酒精排出 躲酒、不喝酒才是解酒妙招如果民眾想要解酒到底該怎麼做呢?藥師廖偉呈表示,其實單純的「水」就能加速酒精排出體外,只要飲酒適量,等待1、2小時,酒精便能完全代謝,因此建議民眾飲酒前後可多飲水,有助於促進酒精代謝排出,而進餐前攝取食物也有助減緩酒精吸收速度。不過,藥師廖偉呈強調,學會躲酒或不喝酒,才是最好的解酒妙招,若是真的非喝不可,建議可以掌握以下原則比較不會喝醉:選擇「含糖份」的酒類,或搭配甜食使用不要與含氣飲料同時飲用,或含汽酒精飲品不要空腹飲酒,並配下酒菜資料來源:廖偉呈藥師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85751586851041&set=a.133952408697632&locale=zh_TW)、部落格(https://www.smilerx.com.tw/hangoverxphmarsmile/)健康醫療網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罪惡零嘴3/最糟糕前5名出爐「幾乎天天吃」 冠軍是它!恐影響一生健康
零食品項包羅萬象,專家評選最罪惡的前5名分別是含糖飲料、肉乾、糖果、餅乾、大量生產的麵包,專家認為這5種零食幾乎隨處都可買到,而且許多人甚至會天天吃,其中含糖飲料因容易上癮,所以成為第一名,專家也提醒,常攝取精緻糖會導致肥胖,也會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等風險,恐影響一生的健康。營養師程涵宇育有一子,平時不會主動購買零食給孩子,家中出現的零食通常都是親友贈送,而程涵宇會再篩選給孩子吃一些,同時也會藉機讓孩子知道吃零食的份量,標示,有沒有色素、香料怎麼判斷等。「我不主張完全禁止零食飲料,因為完全禁止只對小小孩有效,當他們有自己的學校社交生活之後,完全的禁止反而有反效果。」程涵宇說,完全禁止含糖食物可能會助長對糖的不健康渴望,所以讓孩子知道偶爾吃點甜點或甜點可以成為均衡飲食的一部分;爸媽自己也可以做到作為孩子的榜樣-甜食和零食適量即可。「我們當然會希望孩子盡可能遠離含糖食品,但我們也希望他們學習一項重要技能:當他們慢慢長大能夠自己做出食物決定時,如何平衡所有的選擇。」不過,部分零食因其健康風險過高,或是容易天天食用,所以最好能免則免。程涵宇認為最罪惡的5類零食分別是含糖飲料、肉乾、糖果、餅乾、大量生產的麵包。含糖飲料是指飲料或含有添加熱量甜味劑(即蔗糖、高果糖玉米糖漿、濃縮果汁)的飲料,程涵宇認為它非常容易上癮,可能會演變成天天都要喝,不僅會導致肥胖風險,也會增加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等。肉乾也會增加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風險,程涵宇說,主要是因為鈉含量過高,還有這類以煙燻、鹽漬、加入防腐劑或化學物質處理過的加工肉品,因加入了為肉品添色或延長保存期限的化學物質亞硝酸鹽,恐產生致癌物質,如亞硝基化合物和多環芳烴。各式各樣的零食充斥在生活中,就連夾娃娃機也可夾取零食,而且成為一股潮流。(示意圖/報系資料照)其他如糖果、餅乾、大量生產的麵包也都含有高鈉、高糖、高油脂。程涵宇說,選擇這5類零食的原因都是非常容易購買,而且部分民眾甚至天天吃,而這5類零食都屬於超加工食品。「研究顯示,過量攝取超加工食品可能會降低總體能量消耗,不只可能導致肥胖,而且容易累積脂肪,並且會影響終生的飲食習慣。」程涵宇建議從小就要適時控制零食,除了平常多喝水與牛奶、多吃新鮮食品,並限制加工、預包裝食品和飲料,盡量多用水果滿足孩子對甜食的喜愛,也可將切片水果放入水中,提供果汁的替代品,使其具有一定的風味,但不含過量的糖。如果孩子習慣喝甜飲料,那未來限制含糖飲料就會相當困難,同時也要避免用糖作為獎勵。程涵宇說,透過教導孩子糖份的適當攝取量,並使偶爾吃含糖食物成為家庭文化的一部分,可能會慢慢發現孩子對含糖食物和零食的渴望減少,並以更加謹慎和平衡的方式享受生活。
罪惡零嘴2/別被騙了!原味洋芋片反而更邪惡 嘴饞怎麼辦?專家推薦「這款薯片」
擋不住孩子吃零食?那不如選擇較為健康的選項!專家建議家長購買零食前一定要先看成分表,而不要被包裝上的行銷字眼蒙蔽,舉例來說,「原味」並不代表比較好,許多原味洋芋片甚至比唐辛子口味含更多的鈉與脂肪。另外,專家也幫大家挑選出「成分相對單純」的選擇,建議購買黃、紫地瓜製作的薯片,雖然仍含有脂肪,但起碼糖份來自於地瓜本身,而且還具有膳食纖維。近年來學者將加工程度高、含有5種以上成份的食品定義為「超加工食品」,例如泡麵、洋芋片等。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202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超加工食品佔兒童和青少年飲食中卡路里的比例高達67%,可見生活中隨處都是這類食物。雖然大家都知道超加工食品不利於健康,但幾乎不可能不吃。胸腔外科醫師杜承哲就PO文表示,「從健康飲食的角度來看,當然是「不要吃」零食啊!但是我自己也辦不到啊,連吃得超健康的我媽都會偶爾吃一點。」杜承哲認為核心概念更重要,就是「記得注意份量」、「看熱量標示」、「正確合理的食用不同食品」。例如堅果,熱量高所以不要吃?當然不是。杜承哲說,堅果有很好的油脂和膳食纖維,自己會加在早餐優格裡面,但不會超過30 公克。而雞塊不健康,但杜承哲很喜歡,所以一周不吃超過2次,每次也只吃適量。程涵宇營養師表示,當父母禁止孩子吃某種食物時,這種食物往往會變得更受歡迎,所以禁止吃零食不是好方法,還不如教導孩子保持理智並享受所有食物和飲料。專家認為孩子可以適量吃零食,但必須控制份量與頻率,同時知道哪些成分不利於健康。(示意圖/123RF)「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控制份量或頻率,其次是正確挑選零食。」程涵宇說,查看零食的成分表時,可先注意糖、脂肪、鈉的含量,以每100公克來說,糖分建議在15公克以下、脂肪在20公克以下、鈉在600毫克以下。若是糖果類,程涵宇建議以無添加優先,其次則是天然的添加物例如天然色素、天然香料,最不好的是人工色素、人工香料。若是餅乾類,最好的選擇是全麥粉、全穀雜糧製成,或天然食物製成如地瓜與南瓜,若添加全穀雜糧例如藜麥、奇亞籽等也不錯,然後挑選不含人工香料或色素的低糖、無加糖餅乾。例如某品牌一款厚切鮮脆藷,程涵宇說,它的成份只有地瓜(黃地瓜、紫地瓜)跟棕櫚油,雖然少不了油脂,但是糖分來自食物本身的糖,同時含有膳食纖維,相較之下成分非常單純。「看成分表真的很重要!例如很多人以為原味洋芋片比其他口味健康,這是錯誤的!」以某品牌洋芋片為例,原味每100公克的總脂肪為35.7公克、鈉607毫克;勁辣唐辛子口味總脂肪是34.2公克、鈉519毫克;法式黑松露海鹽口味總脂肪是34.8公克、鈉526毫克,比較後才驚覺:原味洋芋片竟然最雷!程涵宇說,當然這不適用每個品牌,建議消費者先看成分表再判斷,千萬別被零食名稱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