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製糖
」 營養師 熱量 程涵宇 減肥 癌症小心「胰島素阻抗」害你患上糖尿病!減重醫曝4招預防 「少滑手機」也有效
關注健康的朋友都知道,「胰島素」最主要的功能是調節我們體內的血糖,避免高血糖傷害我們的身體。但在健康檢查的時候,可能會聽到醫師說,「你有一點胰島素阻抗的狀況喔!最近要多注意血糖。」那麼,什麼是「胰島素阻抗」?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這種狀況發生?「胰島素」是身體控制血糖的機制,正常情況下,胰島素會分泌適當分量讓血糖維持在穩定的狀態。而「胰島素阻抗」就是胰島素的訊號不良,身體對胰島素出現「阻抗」反應。當身體出現這樣的狀況,正常份量的胰島素就無法有效控制我們身體裡的血糖,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工作。而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降低,形成胰島素阻抗後,長期就會導致糖尿病。對此,減重醫師陳威龍在YT影片中提到4招可避免胰島素阻抗的方法,包括「減少餐間的零食」、「飯後運動」、「選擇低GI(升糖指數)的食物」、「避免長期暴露於藍光(手機、電腦)照射」。一、減少餐與餐之間的零食:陳威龍醫師指出,頻繁進食會讓胰島素一直分泌,久而久之,人體細胞就容易產生胰島素阻抗,因此應該避免過度頻繁進食,尤其是餐與餐之間的零食。二、記得飯後運動:陳威龍醫師提醒,即使是簡單的飯後散步,也可降低血糖波動,進而讓胰島素的分泌更為平穩。三、選擇低GI(升糖指數)的食物:陳威龍醫師表示,高GI食物容易使我們的血糖大幅波動,尤其是精緻澱粉、精製糖,如含糖飲料、麵包、蛋糕等,應該要少吃。四、避免長期暴露在藍光下:陳威龍醫師指出,根據研究,人造光害與體重增加、代謝功能異常、胰島素過度分泌等都呈現正相關關係。人體若長時間接受藍光照射,會產生胰島素阻抗與高血糖,因此生活中應減少手機、電視、電腦的使用,以降低藍光對身體的危害,進而避免胰島素阻抗。
10款「健康食品」竟是熱量地雷! 植物界控肉「含大量油脂」
每天都在吃的「健康食品」,結果卻怎麼瘦也瘦不下來?營養師李婉萍在粉專《李婉萍營養師》表示,瘦身必看,這10個看似無害,其實是熱量地雷。●能量棒加工過程都會添加過量的糖,建議選擇含有堅果類,增加蛋白質攝取,比較適合當作運動前的小點心。●果乾即使標榜全天然,在製作過程中,還是會加超量的糖,且體積較小,容易不小心就吃過量,可以先裝成小份量,避免吃多。●蘇打餅乾主要都是以澱粉製造,同時也額外添加油、鹽與糖,飽和脂肪高,易導致心血管疾病,適量當小點心就好。●百頁豆腐雖然叫「豆腐」,但其實含有相當大量的油脂,熱量是傳統豆腐的4-5倍,被稱為植物界的控肉。●乳酸菌飲料以為飯後來一瓶幫助消化,但你可能還沒補到益菌,就先喝進比可樂還多的糖。●果汁市售果汁常會濾掉果渣,讓纖維含量大幅減少,增加糖類的吸收速度導致血糖波動,且1杯果汁=2份水果,很容易不小心就攝取過量。●植物肉為了模仿多汁口感,其中的飽和脂肪含量相當驚人,調味上也相對較鹹,且添加物過多也對身體無益,不過蛋白質含量可媲美一般肉排。●蜂蜜雖然是天然食品,但仍然屬於精製糖的一種,只是多了些微量營養素,但有潤腸的效果,可以幫助排便。●三合一咖啡上班族每天一杯方便又快速,但其實裡頭添加了奶精與糖,相比之下,濾掛式咖啡是更好的選擇。●水果麥片穀物加上水果,聽起來絕對超級健康,但加工時有許多添加物,包括糖、油、香料等,可以說是高糖、高熱量的大地雷,但含有纖維,適合需要順暢的朋友李婉萍指出,減肥期間其實什麼都能吃,重點是控制份量,搭配運動習慣,加上聰明選食物,才能順利擁有健康體態。
注意!「沒加糖≠無糖」 專業營養師分析市售6飲料「這款糖超多」
隨著健康意識的抬頭,不少人日常飲用飲料的時候,都會刻意選擇無糖的飲料,以此來避免過多糖份的攝取。但營養師李婉萍近日發文表示,其實市面上有許多飲料雖然標榜著「沒加糖」,但這並不代表它就是「無糖」,因為飲料本身很有可能就內含糖分。他也為此分析了市售的6種「無加糖」的飲料。其中,100%柳橙汁的含糖量可以說是相當的驚人。營養師李婉萍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根據衛福部的法規,營養標示中的「糖」是指單醣與雙醣的總和,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麥芽糖及乳糖。這些糖不僅可能來自額外添加的糖,也可能是食物本身天然存在的糖。因此,標榜「無加糖」的飲品,雖然沒有額外添加糖,但卻不代表不含天然的糖。李婉萍營養師還整理了六種常見的「無加糖」飲品,並詳細分析了它們的糖份來源。其中無加糖堅果燕麥飲中的糖分來自於燕麥粉,燕麥本身含有天然的澱粉,其中含有天然糖份,每118大卡的飲品中含有16.8克的糖,相當於六包糖。無加糖優酪乳的糖分主要來自於乳糖。優酪乳是由牛奶發酵而成,其中的乳糖讓它喝起來有自然的甜味,每119大卡中含有9.5克的糖,相當於三包糖。100%柳橙汁中糖的來源是果糖。水果本身含有高濃度的果糖,榨汁過程會導致纖維流失,每瓶柳橙汁中大約有26克糖,相當於八包糖。李婉萍營養師還特別提醒,飲用柳橙汁等果汁時需要注意,過量攝取果糖對健康不利,尤其對糖尿病患者尤需謹慎。營養師建議還是直接食用新鮮水果比較好,因為能保留纖維。無加糖高纖豆漿的糖來自於黃豆。黃豆本身也含有天然糖分,但高纖豆漿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穩定血糖。每162.8大卡的高纖豆漿中含有3.2克的糖,相當於一包糖。全脂鮮奶中的糖分源於天然乳糖,因此喝起來有些淡淡的甜味,每191.5大卡中含有13.9克的糖,相當於四包糖。這些糖並非額外添加,而是天然存在於牛奶中的。無加糖高纖燕麥奶的甜味來自於製作過程中使用酵素將燕麥中的澱粉轉換為麥芽糖,帶來自然的甜味。這類飲品屬於澱粉類,但同時富含纖維。每222大卡的燕麥奶中含有17.6克的糖,相當於六包糖。李婉萍營養師強調,單從營養成分來看,這些飲品的糖分看起來很高,但其實都是食物天然的糖分,而非精製糖。日常飲食中,最重要的是減少精製糖的攝取,以維持健康。
醫揭「1類植物油」危害遠超過糖 恐罹癌症、失智、黃斑部病變
日常食用的油種類繁多,主要可以分為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又進一步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和多元不飽和脂肪。家醫科李思賢提到,傳統觀念中,大家最想避開的是飽和脂肪,但實際上有一種脂肪比飽和脂肪更需要避免,那就是多元不飽和脂肪中的Omega-6脂肪酸。李思賢在粉專《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表示,常見的Omega-6脂肪酸亞油酸(Linoleic acid, LA),在體內可轉化為其他生物活性物質,如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參與炎症反應和維持細胞膜結構等生理功能。李思賢指出,生活中常見的植物油,如大豆油、葵花籽油、葡萄籽油、花生油、菜籽油和棉花籽油,都是富含Omega-6的種子油,過量的Omega-6脂肪酸會促進身體發炎,而且這些油的提取過程也並不簡單(不像橄欖油和酪梨油可以通過物理壓榨獲得),需要高溫和有機溶劑的參與,導致製作過程中產生大量氧化自由基,對粒線體造成傷害,自己習慣稱這些為「精煉植物油」,以區分健康的植物油(如橄欖油、椰子油、酪梨油)。美國眼科醫師Chris Knobbe認為,現代飲食中高含量的精製糖和種子油是許多慢性疾病的主要驅動因素,這些飲食成分與慢性炎症、代謝失調和氧化壓力的增加有關,進而導致多種慢性健康問題。李思賢提到,許多專家和學者甚至認為,植物油對代謝疾病的危害遠超過糖;Chris Knobbe醫師引用了一些數據,在1890年代,糖尿病的盛行率僅為0.0028%,而到了2016年,糖尿病的盛行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3%,這是一個126年間4643倍的增長,同樣,肥胖症的盛行率也從19世紀的1.2%增加到2018年的42.4%;Knobbe醫師認為,這些驚人的增幅與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無關,反而與上述植物油的普及有密切關聯,從其他疾病的角度來看,增幅也相似,如癌症、黃斑部病變和失智症。李思賢直言,作為一名低醣飲食的支持者,相信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也可以治療糖尿病,關鍵在於精煉植物油的攝取,不健康的油脂會損害粒線體,導致代謝問題和各種代謝疾病,像沖繩這樣的「藍色地區」,他們的飲食中90%是紫地瓜,這顯然不符合低醣飲食的邏輯,但他們卻異常長壽,這是因為他們雖然吃了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但精煉植物油的攝取很少,讓他們的粒線體保持健康,能有效代謝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從而達到長壽。至於外食族群應該如何做,李思賢表示,外食中最大的敵人不僅僅是澱粉,還有植物油,餐廳幾乎不可能用冷壓初榨橄欖油來做唐揚雞或炒菜,外食中使用的基本都是精煉植物油,這是他這些年來認為導致代謝疾病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過水可能是一個好方法,或者盡量選擇少油的健康餐廳,這樣才能把精煉植物油的攝取降到最低。
65歲癌末老兵放棄治療回鄉「卻活到102歲」 揭秘長壽秘訣
美國一名高齡長者多年前確診罹患肺癌末期,被宣告僅剩幾個月的壽命;為度過餘下人生,他選擇從美國回到故鄉希臘,定居伊卡利亞島(Ikaria),結果他竟奇跡的多活30多年,以102歲高齡離世,據了解,這名長者離世前,肺癌早已痊癒。《每日郵報》報導,這位定居美國結婚生子的希臘二戰老兵莫萊蒂斯( Stamatis Moraitis)在1976年被診斷出肺癌,經10位醫師評估,他的生命僅剩6到9個月,當時65歲的他決定放棄治療,回故鄉伊卡利亞島(Ikaria)平靜死去。莫萊蒂斯和妻子搬回伊卡利亞島,與年邁雙親同住,起初他臥病在床,由妻子和母親照顧,他一方面做好死亡的心理準備,一方面重拾信仰,除了到教堂做禮拜,週日也會到屋後的小山丘爬山,每天下午,莫萊蒂斯的朋友會來找他,一起喝葡萄酒聊天,他覺得這樣自己至少可以死得很幸福。沒想到過了幾個月,莫萊蒂斯非但沒事,反而覺得體力變好了,他逐漸融入島上寧靜自在的生活方式,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後到葡萄園工作到下午,吃飽睡個午覺,晚上就到當地小酒館玩骨牌遊戲,直至午夜。就這樣,莫萊蒂斯在島上度過37年的平靜歲月後,以102歲高齡安詳離世,身上沒有癌細胞。在此期間他從未接受過化療、沒吃過藥,也沒尋求過任何治療法。莫萊蒂斯搬回伊卡利亞島25年後,曾回到美國找他的醫生,想問問他何以能康復,遺憾的是,當初為他診斷的醫生全都過世了。在莫萊蒂斯的故事被曝光前,早有研究團隊關注伊卡利亞島居民的平均壽命比一般人更長,不僅如此,即使罹患癌症或心血管疾病,存活期也比一般人長8到10年,包括罹患憂鬱症、失智症或老人癡呆症的機率更只有平均值的四分之一。據了解,伊卡利亞人常吃的食品大多未經加工,像是橄欖油、山羊奶和適量葡萄酒。此外,他們鮮少食用精製糖、食用魚肉的頻率高於肉類,加上固定午休的習慣,這些都有益於身體健康。不過當地人認為,「吃了什麼」並不完全是人們長壽的原因,而是島上的生活方式,「在這裡可能賺得不多,但卻不愁吃穿,因為我們自給自足,還能跟親友們快樂地生活」,或許就是島上的飲食與生活、社交習慣,對島民的健康產生了淺移默化的作用。定居美國結婚生子的希臘二戰老兵被醫生診斷罹患肺癌,醫生們認為他的壽命最多只剩9個月,沒想到他多活30多年離世前,肺癌早已痊癒。(圖/翻攝自X)
2球冰淇淋熱量高於「1碗白飯」 營養師提醒「台灣水果」要注意
近期天氣可說是越來越炎熱,相信民眾都巴不得整天埋在各式冰品中來去除暑氣,但京都堂中醫營養師張家榕就提醒,常見的冰品其實熱量都非常的高,2球冰淇淋幾乎等於1.5碗白飯。除此之外,冰品中常見的黑糖、蜂蜜、果糖都需要注意,尤其是台灣的水果,因為甜度較高的關係,如果攝取太多,也是會發生熱量、糖量同時超標的情況。根據媒體報導指出,京都堂中醫營養師張家榕建議,如果想透過冰品消暑又不想攝入過多熱量,可以選擇剉冰並自由搭配內容物,同時盡量減少糖漿醬料的使用。張家榕特別提到,蜂蜜和黑糖屬於精製糖,容易導致腹部脂肪堆積。在配料選擇上,張家榕推薦果凍質地的食材如愛玉、仙草,或是含纖維的澱粉類配料如紅豆、綠豆、薏仁。至於珍珠和芋圓這類加工澱粉,張家榕建議最多選擇一種。此外,張家榕也提醒民眾,不要誤以為水果配料不會有高熱量的問題,因為台灣盛產的水果大多甜度較高,過量攝取可能導致熱量和糖分雙重超標。中醫師王倩梅則從中醫角度解釋了冰品對身體的影響。王倩梅指出,有些人因為不忌口大量攝取冰品,結果一週內體重增加5公斤。根據中醫理論,冰屬於痰濕食物,冰品或生冷食物容易引起內寒,影響氣血運行。對於本來就有腸胃不適的人來說,更容易造成體內水分滯積。王倩梅進一步解釋,在五種肥胖體質中,「脾虛濕阻型」和「胃熱濕阻型體質」更容易因食用冰品而加重體內濕氣。王倩梅也提到,傳統冰品的配料為了保持口感,通常會浸泡在糖水中。然而,過多的糖分會導致身體容易反覆發炎,不僅容易增胖,還會加速肌膚老化。最後,王倩梅強調,如民眾有減重需求,減重過程需要考慮每個人的體質差異,建議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達到最佳效果。
60歲婦人半年急瘦8公斤「確診食道癌末期」 專業醫提醒:10習慣養出一身癌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期分享案例,內容提到一名年過60的婦人,因為吞嚥困難導致半年內急瘦8公斤,後來該名婦人確診食道癌末期,甚至還轉移到肺部肝臟。洪永祥醫師解釋,該名婦人日常習慣吃過鹹的醃製醬菜、喝酒,久坐,這些都是容易致癌的壞習慣。洪永祥醫師也為此列出10大養癌的壞習慣清單,呼籲民眾不得不防。洪永祥醫師解釋表示,在討論致癌的壞習慣時,大家往往會想到抽煙、喝酒和嚼檳榔這三個主要因素。然而,有許多其他容易被忽視但卻有罹癌風險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能及時改正。洪永祥醫師也為此列出10大養癌的壞習慣清單:第十名:喜歡喝會燙口的熱湯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逾攝氏65度C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口腔是身體非常耐熱的部位,通常可以容忍到約攝氏60度C左右,黏膜被湯燙傷約3天左右的時間就能修復好,但若不停反覆傷害黏膜,在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也可能提高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民眾遇到感覺會燙口的熱湯熱飲,務必再放涼一些再入口。第九名:保麗龍碗裝泡麵並用書本重壓在講到泡麵之前先來澄清一下用紙杯塑膠蓋裝熱騰騰咖啡會不會致癌?台灣人愛喝咖啡出名,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統計,台灣人2021年全年咖啡消費總數約28.5億杯,平均每人每年約喝122杯,一大早上班族都會人手拿著一杯用紙杯與塑膠蓋的熱咖啡,大約於 2013 年傳出熱咖啡杯蓋會致癌, 6 號PS(聚苯乙烯)杯蓋不夠耐熱,溶出致癌物苯化合物的疑慮,衛福部當時也公開澄清,6 號塑膠的標準為耐熱度攝氏 95 度、持續 30 分鐘的條件,強調正確使用就不用擔心。後來咖啡業者改用更耐高溫5號 PP聚丙烯可耐熱達100-140度。來消除大家喝熱咖啡致癌的疑慮。洪永祥醫師表示,基本上若業者守法照規定來,喝熱咖啡用紙杯裝與塑膠蓋還算安全,但這邊要特別提醒當心的反而是泡麵碗,很多6號塑膠會使用在泡麵碗,現在市售的泡麵碗大多為紙盒容器,但仍有少部分附的是保麗龍碗,如果燒開水沖泡麵、又用鋁箔蓋上再壓一本厚厚的書泡好幾分鐘,高溫悶燒,這樣就可能超過 6 號塑膠的耐熱使用範圍,而 6 號塑膠在動物實驗中確實會增加動物的罹癌風險,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建議,外帶咖啡還是自備不銹鋼或陶瓷保溫杯、泡泡麵還是用陶瓷碗最安全。第八名:喜歡吃烤焦的食物很多人喜歡焦香美味:烤肉、烤麵包、焦掉的鍋貼、鍋巴等,肉類的脂肪和蛋白質燒焦產生危險的致癌物是多環芳香烴,這是在人類已經發現有致癌風險的一級致癌物。而鍋貼麵皮麵包是澱粉,產生的致癌物是丙烯醯胺,這個物質是歐盟食品安全局在2015年發現在動物實驗具有致癌風險,認為不管任何族群都可能造成癌症發生的增加,因此在2017年入法,歐洲要求速食店提供的產品需抽查丙烯醯胺濃度,而美國FDA要求洋芋片及餅乾廠商需提供產品丙烯醯胺的濃度於成分表。洪永祥醫師說明,當然所有致癌物都是總量的問題,澱粉食物高溫烹煮,難免會出現丙烯醯胺,所以並不是都吃不得,但千萬不要過量。洪永祥醫師建議,烤肉烤麵包烤得金黃可以吃,但是燒焦黑就建議不要吃。建議把燒焦的部位剪掉、切掉不要吃進肚子,並且同時多攝取大量膳食纖維的蔬菜降低風險。第七名:睡覺不關燈洪永祥醫師說明,開燈睡覺有機會提高患甲狀腺癌的風險。《Cancer》癌症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比起睡眠時接觸較少光線的人來說,睡眠中長期暴露在光線之下的人,患甲狀腺癌的風險會增加55%,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加高危。《美國醫學會雜誌》有研究發現,長期在睡眠時暴露在人工光線之下,會增加變肥的機會,而體重增加的比例,還會跟着光的強度而有所增加,也就是光源越強,體重便增加得越多。而肥胖又是導致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第六名:經常做電腦斷層檢查洪永祥醫師表示,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就相當於照100次胸部X光攝影;胸部電腦斷層則相當於照350次胸部X光攝影。 刊登在美國權威期刊《循環(Circulation)》一項研究發現,經常重複接受複雜影像檢查者會罹癌風險會增加,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是主要的輻射來源,占了81%。電腦斷層仍是X光攝影的一種,因此會有輻射致癌風險。美國《消費者報告》曾報導一項研究發現,電腦斷層攝影(CT)釋放的輻射,每年可能導致2.9萬美國人罹患癌症,其中婦女占三分之二。洪永祥醫師建議,每個病人一年照胸部X光最好不要超過50次,而電腦斷層則是除非必要才做。第五名:不喜歡刷牙漱口洪永祥醫師提到,頭頸部癌在台灣的發生率節節升高,其中以口腔鱗狀細胞癌佔多數,以前都認為與抽菸、喝酒、檳榔或人類乳突狀病毒(HPV)有關,但是口腔裡面的細菌也是不是可能會引起口腔鱗狀細胞癌?以前的研究指出口腔的細菌也可能會引起腸胃道癌症,但是會不會也引起口腔內的癌症,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在最近的研究已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引起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其中最顯著的例子也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大的是幽門桿菌,幽門桿菌會引發胃癌或胃淋巴瘤。洪永祥醫師建議,每天記得刷牙漱口做好口腔的清潔習慣第四名:經常裝潢住家與買新櫥櫃洪永祥醫師表示,2004年國際癌症研究署把甲醛歸類為一級致癌物,根據統計,有4成的5年裝潢仍然偵測出甲醛超標,卻只有不到30%消費者知道建材或家具中會有甲醛氣味殘留,最長需要15年才能完全揮發。 洪永祥醫師說明,長時間的甲醛曝露,除致癌外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學齡前兒童更容易受到影響,造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甚至肝腎都會出狀況。洪永祥醫師建議,裝潢可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產品,或是低甲醛建材;選擇建材櫥櫃時,可先試聞氣味,若氣味刺鼻則建議不要購買。也可選甲醛多已揮發完全的中古家具,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避免毒害。第三名:喜歡吃加工紅肉洪永祥醫師提到,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而紅肉則被列為2A級致癌物(很可能對人類致癌),該署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都有劑量效應關係,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品會增加18%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食用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解釋,國人過去1天紅肉攝取量超過100公克者就高達24.3%。進一步分年齡看,有36.8%的13歲至15歲的青少年每日紅肉攝取超過100公克!洪永祥醫師建議,日常最好遠離加工肉品及少吃紅肉(豬、羊、牛),以魚肉、禽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攝取同時多吃天然蔬果。第二名:久坐洪永祥醫師解釋,所謂的久坐,是指睡覺除外每天坐著或躺著6個小時及以上,「久坐不動」是非常確定致癌危險因子。許多研究表明,久坐的生活方式與增加罹患各種癌症風險相關。2022年,知名期刊《歐洲流行病雜誌》刊登了一篇綜述論文,研究人員納入了來自 77 項原始研究超过 200,000 個癌症病例。研究發現,久坐行為會增加罹患六種癌症的風險,乳腺癌發病率增加8%、結腸癌增加25%、前列腺癌增加8%、直腸癌增加7%、子宮內膜癌增加29%和卵巢癌增加29%。另外,久坐行為還能導致癌症患者生存率下降,其中結直腸癌患者確診後的久坐行為增加其特異性死亡風險61%。洪永祥醫師建議,民眾買個會升降的辦公桌儘量站著辦公腿酸再坐,減少坐沙發看電視時間且每坐三十分鐘起來伸展與活動。第一名:吃太甜太鹹洪永祥醫師提到,先前美國研究人員給小鼠餵食含糖很高的加工食品,結果發現,小鼠罹患乳腺癌的風險增高,且增加癌細胞存在擴散到肺部的潛在風險。另一項加拿大魁北克拉瓦爾大學的研究也顯示,每週喝3杯以上、每杯約355毫升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說癌細胞喜歡吃糖,事實是在食用過度的碳水化合物(例:高GI值的食物或精製糖)時,會使得血糖快速飆升而導致的體內的一連串作用而有促癌風險。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最近發表報告,指出胃癌與攝取高鹽食物關係密切。英國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如果每天吃高鹽分、醃漬類、醬菜等食物加上本身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會增加胃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不要養壞你的味蕾,從小養成品嚐天然食物的天然美味,減少高鈉與高GI精緻糖的攝取 。
曾以身實驗「連吃麥當勞30天」全球爆紅 《麥胖報告》導演罹癌過世…享年53歲
紀錄片導演史柏路克(Morgan Spurlock)曾於2004年推出紀錄片《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結果因此在全球範圍內爆紅。而如今有消息指出,史柏路克因為罹患癌症又併發其他病症的關係,於日前不幸逝世,享年53歲。據了解,史柏路克先前為了探討美國速食文化對身心狀況的影響,曾拿自己做實驗,讓自己連續30天只吃麥當勞。而為了進行這項實驗,還在實驗進行之前先戒菸、戒酒,甚至還降低自己的運動量,目標就是要讓自己的身體符合美國人的平均條件。而在30天的實驗結束後,史柏路克的身材明顯臃腫,體重也因此上升11公斤,心情也變得十分憂鬱,甚至被診斷出憂鬱症,同時也發現了肝臟疾病,還有性慾明顯下降等症狀。最後,他將自己的經歷拍攝成紀錄片《麥胖報告》,結果一舉在全球爆紅,連帶著也開始影響美國人對於速食的觀念。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雖然史柏路克曾表示,自己在拍攝《麥胖報告》前雖然宣稱已經戒酒,但他曾於2017年時表示,他其實從13歲起就一直在酗酒,甚至宣稱自己30年來從來沒有「一周」的時間是完整清醒的。而也因為這起事件,讓不少人質疑《麥胖報告》中,一名醫師曾指稱他的肝臟看起來「像是酒鬼的肝臟」,當時這句話讓人直覺性以為是連續吃麥當勞的關係所致,但如今看起來,醫師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定,可能是因為史柏路克平日酗酒的關係。雖說《麥胖報告》的實驗過程有遭人詬病的地方,但的確《麥胖報告》的出現,也引起不少研究人員對於速食的關注。後續也有越來越多研究表明,高含量的精製糖、飽和脂肪與過度加工的食物,在憂鬱症方面有著直接的關聯,食物引起的血糖升高後,也會導致人民快速的疲勞,而就是這個疲勞減少了人們參與社交的可能,進而導致憂鬱發生的機率。報導中也提到,史柏路克的家人於24日發表聲明,表示史柏路克因為癌症的併發症不幸逝世,享年53歲。但聲明中並未詳細提及史柏路克所罹患的癌症,同時也並未透露索命的併發症為何。
她餐餐吃吐司配豆腐乳 缺乏「1維生素」!竟誘發腦部病變
60歲的陳姓婦人近一個月來突然變得神智昏沈、動作遲緩、無力及吃不下東西,家人以為老化或失智,但就醫檢查發現低血鈉,再進一步檢查竟是維生素B1缺乏,引起腦部病變「魏尼凱氏腦病」。低血鈉非病 是許多疾病的表徵衛福部彰化醫院腎臟內科醫師張淑鈺表示,低血鈉不是一種病,而是許多不同疾病的表徵,要找出隱藏在電解質異常下的病因,經過電腦斷層等檢測,排除腦中風、水腦等各種病因及心理因素後,確診為維生素B1缺乏。維生素B1不足 恐致神智不清、影響腸胃消化 張淑鈺醫師指出,維生素B1是一種輔酶,促成葡萄糖轉換成脂肪與周圍神經的傳導運作,是能量代謝的重要角色,一旦嚴重缺乏常導致能量利用受阻,而大腦是身體最需要能量的器官,因此常以神智不清、疲累等腦病變表現狀態,其他還有造成末稍神經炎,也可能影響腸胃,導致食慾喪失、消化不良等。張淑鈺醫師補充,陳婦喜歡每餐吃吐司配豆腐乳,家人順從她,長期營養不均衡,可能是造成維生素B1缺乏的原因,找出病因後,施以高劑量維生素B1的針劑注射,慢慢回復正常,但部分腦細胞受損後無法恢復,反應有比較遲鈍一點,如果再延遲就醫,腦細胞受損越多,就越難回復了。均衡飲食為主 減少精製糖類張淑鈺醫師表示,在臨床上,酒癮者最易患上維生素B1缺乏,因為酒精會降低維生素B1的吸收,營養吸收障礙或偏食導致營養不均者也可能發生。此外,營養師施璐筠說,為避免維生素B1缺乏,每日應均衡攝食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油脂類),減少精緻食物,三餐以全穀雜糧為主食,並養成天天攝取5蔬果的飲食習慣,即可免於維生素B1缺乏。
夏季重傷害1/「吃冰呷甜」恐增7種癌症風險 最可怕是它!存活率僅1成
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抗癌已成全民運動,沒想到夏季陽光的強烈紫外線,竟也會增加罹癌率?專家指出,紫外線會使細胞氧化,進而增加癌化機率,而且氣溫飆升會使人想吃冰呷甜,正是癌細胞最愛的生長環境,研究證實會增加7種癌症的罹患率,其中也包含「癌王」胰臟癌,存活率僅有1成!根據衛福部最新數據,台灣一年約有12.1萬人罹癌,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前校長、具有52年治療癌症經驗的吉川敏一在《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一書中,提醒夏天要注意防曬,以免增加罹癌機率。吉川敏一醫師表示,每年5~8月是紫外線最強的時期,紫外線是肌膚氧化的原因之一,氧氣在製造能量的時候會產生自由基,自由基會破壞體內細胞,除了會產生皺紋與斑點,更可能會導致癌症或動脈硬化等疾病。許多研究都指出,乳癌與攝取過多的精製糖相關,主要原因是會使體脂增加,進一步影響賀爾蒙。(圖/報系資料照)日本營養師望月理惠子認為,天氣熱易消耗體力、食慾不振,免疫力容易下降,再加上很多人夏天愛吃冰淇淋、刨冰等冰品、糖分高的食物或吃生冷食物,這些飲食習慣其實都是在給予癌細胞增生的機會,因為低溫與糖分過多,都是癌細胞絕佳生長環境,可能讓癌細胞增生的風險提高。「根據2022年國際期刊《癌症》研究指出,癌症與糖之間的確直接相關,尤其是高蔗糖或高果糖容易使身體發炎。」營養師程涵宇說,許多研究都證實乳癌、大腸癌、胰臟癌、食道癌、胸膜癌、小腸癌、子宮內膜癌都與攝取過多的糖份有關。其中乳癌證據最有力,一份法國研究從2007年到2019年,總共收集約十萬人的大型世代研究,發現常喝含糖飲料的人,得癌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18倍,得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2倍。「因為攝取過多的精緻糖會導致體重增加,體脂肪也會跟著一併升高,而脂肪是荷爾蒙雌激素的來源,過多的脂肪就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程涵宇說。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胰臟癌,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胰臟癌是台灣2022年第7大癌症死因,也是首次進榜。胰臟癌初期無症狀,影像學檢查也難看出異狀,5年內存活率僅10%,高致命率讓它擁有「癌王」封號,也被喻為「醫生也舉白旗投降」的難治之症。程涵宇說,因為高血糖會損害胰臟,而且可能會造成胰臟基因突變,增加罹患胰臟癌的機率。再以子宮內膜癌為例,研究證實,每週食用甜麵包和餅乾超過 3次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是每週食用這些食物少於0.5次的女性的 1.42 倍。由此可見,精緻糖進入體內後造成的危害,恐怕超乎你的想像。營養師程涵宇提醒,過量的糖分也會導致大腸息肉的發生,進一步增加大腸癌風險。(圖/程涵宇提供)
特別想吃某些零食? 可能「缺少某些營養」…專家分享簡易對照表
有時候是不是明明不餓,但是就是特別想吃某些東西呢?營養師高敏敏表示,這時候可能就是你的身體在吶喊,缺少某些營養。為此,高敏敏還特別分享簡易的對照表,方便民眾對照。想吃甜食 缺乏:鉻、能量補充:全麥土司、水果、地瓜、燕麥雜糧缺乏鉻會影響胰島素功能,導致對糖的耐受性降低,或是能量過少,身體想吃甜食補充,衛福部建議,每日飲食中添加精製糖的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降至<5%更好!」想吃巧克力缺乏:鎂、維生素B群補充:菠菜、堅果、燕麥、紫菜缺乏鎂、維生素B群 易導致心情低落、疲倦,而含糖巧克力可短暫升糖 可使心情愉悅。若真的想吃 建議吃無糖純巧克力解解嘴饞。想吃肉、起司缺乏:鐵、鈣、胺基酸補充:豬血、鴨血、牛奶、雞蛋長時間缺乏營養素 大腦會釋放「想吃」的訊息 補足我們缺失的營養素,所以如果你老是想吃肉肉餐或是特愛吃起司,有可能是身體的警訊哦!想吃冰塊缺乏:鐵或荷爾蒙改變補充:紅莧菜、豬血、鴨血、奇異果、芭樂、柑橘缺鐵時身體為了產生更多紅血球 會使體溫上升 導致想吃冰塊降溫,或是懷孕/更年期荷爾蒙改變 易燥熱嗜冰。想吃炸物缺乏:水、電解質、鈣補充:黑/白木耳、柳橙、電解質飲、牛奶想吃重鹹炸物可能是身體輕微脫水,或電解質失衡,身體試圖平衡所發出的警訊想喝酒缺乏:鈣、蛋白質、鎂補充:小魚乾、黑芝麻、豆漿、綠色蔬菜想喝酒有可能是精神緊繃 想放鬆的警訊,而酒精會將壓制感情的大腦皮質功能減弱 因此會比較放鬆。建議補充鈣質、蛋白質、鎂 避免飲酒過量傷身女性每天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男性每天不超過2個酒精當量一個酒精當量=15g酒精=105大卡約=啤酒375c.c=紅酒110c.c=水果酒150c.c=烈酒30-40c.c,所以男生一天可以喝的量就是x2想喝咖啡汽水缺乏:鈣補充:起司、小魚乾、鈣、黑芝麻、紫菜想靠咖啡因提神 反而會讓鈣被過濾,缺鈣導致精神緊繃 更渴望咖啡因 易無限惡性循環。建議咖啡因的每日攝取量在300毫克以下,才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高敏敏也提醒,除了補充對應的營養素,也要規律的生活,不熬夜充足睡眠、規律運動習慣、充足飲水(一天2500~3000c.c.)這樣才能有健康的生活。而如果真的想吃零食,最好也「淺嚐即可」切勿貪多,否則會讓熱量負擔持續上升。
如何預防糖尿病產生? 醫曝掌握4大要領可遠離糖尿病!
糖尿病若未調整生活型態、遠離危險因子、穩定血糖,可能會大大提升心血管疾病、中風等風險。目前第一型糖尿病雖然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但第二型糖尿病可以透過生活型態調整來防治。診所副院長吳凱茹醫師提醒,民眾應謹記「A.W.A.Y.」4大要領遠離糖尿病。糖尿病無聲來襲 卻會影響「這些」嚴重問題第二型糖尿病有如無聲無息、悄悄靠近的危險人物,吳凱茹醫師表示,第二型糖尿病的進程是無聲的進行式,當血糖過高時,其實身體並不會感到特別不舒服,但日積月累下來會逐漸進展成代謝異常疾病。吳凱茹醫師將身體高血糖的狀態比喻為糖漬蜜餞,當新鮮水果泡在高濃度的糖水中,水果會萎縮,同理血管也是一樣,當血管萎縮後,末梢神經將會最先受到影響,開始覺得手麻,當身體漸進到糖尿病時,還可能伴隨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失智症、視網膜病變等。遠離糖尿病威脅 掌握4大要領預防疾病若要遠離糖尿病威脅,吳凱茹醫師提醒,應謹記「A.W.A.Y.」4大要領,養成可持續長久執行的健康生活型態:Activity(體能活動):包括有強度的運動、體能鍛鍊,或非計劃性、重覆性的日常活動等,任何可消耗能量的骨骼肌活動都可以。最簡單的運動就是走路,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明步行有益健康,也有研究發現步行可以穩定血糖。Weight(體重管理):體重過重不僅會提升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和高血壓、心臟病等有關,而這些疾病彼此又有加乘作用,體重越重,心臟負擔越大,血糖控制不好,血管通路也會變差,因此應控制熱量的攝取,將體重和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一起管好。Avoidance(少糖、少油):日常飲食要均衡、多樣化,但須避免攝入過量的糖(精製糖)、碳水化合物、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吃太多含糖食物,血糖容易突然升高,而過多的飽和脂肪、經過高溫作用的油脂(如:油炸)和反式脂肪,則容易誘發胰島素阻抗,讓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變差。Yield(投資健康的回報收益):將每日生活投資於健康的生活型態,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良好睡眠、管好體重與三高,實踐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只能預防糖尿病,也能預防其他慢性病、癌症。
打造不生病體質2/發燒就吃藥?棄械投降恐更糟 營養師揭「3大禁忌食物」
發燒要不要吃藥?專家認為若只是一般感冒,太快服用退燒藥猶如自行棄械投降,反而讓病毒有長驅直入的機會,建議試著先相信自身的免疫力,讓免疫細胞抵抗病毒。營養師也提醒,生病時一定要避免3類食物,包括「超加工食品」、「精製糖」、「油膩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降低免疫力,同時增加身體的發炎反應,恐怕會讓病況更惡化。根據疾管署資料,單周類流感就診已達8.1萬人次,其他如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也在社區內造成流行,而新冠單週併發症通報也達流感重症的6至10倍,小兒科醫師巫漢盟日前也在臉書發文說「生病寶寶多到爆」,同時也提醒家長今年冬天要格外當心。李思儀中醫師透露,曾有一位小女生因感冒來求診,不僅咳嗽、多痰,甚至出現頭痛、胸痛,連續吃抗生素將近一個月,卻還是感到不舒服,也因此一直請假無法上學。「我先用針灸緩解她的頭痛、胸痛,再開立一些扶正氣的中藥,後來小女生回診明顯好轉,還開心透露連生理痛都解決了。」李思儀說,每個人無可避免都會生病,但如何因應就很重要,例如許多人確診新冠肺炎後有長期咳嗽等後遺症,有些可能因初期延誤治療所導致,另外也可能因本身氣管敏感較弱所致,但一不舒服就亂吃成藥也不正確,因為中醫認為要「論證辨治」,才能對症下藥,如果只是靠藥物壓抑症狀,沒辦法讓身體真正健康。「以發燒來說,不建議立刻吃退燒藥,而是應該先觀察體溫,如果是長時間低燒就要警覺,找出低燒的原因;或有熱筋攣病史的幼童才需要退燒。如果觀察是感冒引起的發燒,即使燒到攝氏39度也不必緊張,應該試著相信身體的免疫力。」李思儀說,發燒是免疫系統正與外來的細菌或病毒作戰,心跳變快、血流增加是為了送更多的免疫細胞去前線作戰,這時退燒猶如先息兵,病毒反而容易長驅直入到體內,病程反而比較久。發燒時如果選擇中藥治療,可以增加服用藥粉的次數,李思儀說,以她自己開立的中藥為例,可以每隔3小時服用一次。「這樣做的用意是增加藥物濃度,有助縮短發燒時間,讓『外邪』(病毒)不要長驅直入。」研究顯示,若能全家人一起用餐,孩子飲食會較為均衡、不挑食,也會減少吃油炸食物。示意圖 高市觀光局提供(示意圖/高市觀光局提供)營養師程涵宇認為,正確的飲食習慣可以讓身體更好地應付細菌、病毒攻擊。「身體的免疫反應依賴許多微量營養素,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D、鋅、硒、鐵和蛋白質等,所以首先一定要均衡飲食。」蔬果尤其重要,但如何讓孩子多吃一些?程涵宇建議將水果做為孩子平時的點心,例如在麥片或優格中加入水果;同時在冰箱或家中顯眼處放置水果,勾起孩子想吃的慾望。「以我自己為例,我每天會讓孩子至少吃一種富含維生素A 的綠葉或黃色蔬菜,如菠菜、青花菜、深綠色蔬菜或胡蘿蔔;每天至少也要吃一種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如柳橙、柚子、草莓、番茄、奇異果和青花菜。」程涵宇更建議盡可能全家一起吃飯,研究顯示,當孩子們與家人一起吃飯時,他們會吃更多的蔬菜和水果。當孩子生病時,程涵宇會給予足夠的水分、蔬果,同時還有好消化的蛋白質食物,例如蒸蛋、去皮肌肉、洋蔥雞湯等,同時再額外補充維生素C、D保健品,同時提升抗氧化力與免疫力,縮短病程。另外,程涵宇也提醒生病時絕不能吃「超加工食品」、「精製糖」、「油膩食物」3大類食物,否則會增加身體發炎反應,讓病況更惡化。李思儀則建議生病時「減食」調養,「生病時要傾聽自己的身體聲音,不餓就讓腸胃道休息,多喝水、多睡覺,不必急著補充大量蛋白質食物。」李思儀說,如果發燒的孩子昏睡不想吃東西,媽媽千萬不要強逼,這時候讓孩子多睡覺反而比較重要。如果孩子餓了就吃清淡的吃白粥這類不油膩的食物,慢慢等待身體恢復食慾,當感受到飢餓感時,中醫稱之「胃氣來腹」,也是身體邁向恢復健康的時候。
入秋起來還是累?除睡滿8小時 吃「5食物」醒腦抗疲勞
秋天氣溫微涼,讓人總想待在被窩裡,起來還是覺得累。營養師表示,可以吃5種食物提神,睡覺建議每天睡滿8小時,中午空檔也能趴睡10分鐘,提升體力跟專注力。營養師Emma在臉書分享,除了喝咖啡提神,可以吃燕麥、薏仁等全榖雜糧當第一餐,為大腦提供營養,「豐富的膳食纖維穩定血糖,過精緻的食物反而可能造成身體負擔,增加疲憊感。」Emma表示,巧克力有抗氧化物,能幫助血液循環,促進血清素分泌,巧克力還能幫助調節情緒,讓人感到快樂,「建議選擇70%以上的巧克力,避免精製糖快速增加血醣反而更想睡。」Emma指出,堅果中有豐富的Omega-3,能幫助腦部血液循環,也能提升注意及記憶力,「每天建議一份堅果種子,腰果5顆、杏仁5顆、花生10顆、核桃2顆,大約是一湯匙。」Emma表示,水沒有熱量,但卻能是促進身體代謝關鍵,缺水會讓身體疲倦,讓大腦昏沉,「把早餐紅茶奶茶或下午手搖飲換成水,加速身體的代謝力,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喔」。最後,則是好好睡覺。Emma解釋,「晚上熬夜、睡眠時間不足是影響,白天活動力的重要原因,建議每天睡足8小時。中午空檔也可以趴睡10分鐘,幫助下午提升體力跟專注力。」Emma補充,還是要先以天然食物為主,再考慮B群、馬卡等保健食品。想抗疲勞,營養師建議吃5種食物。(圖/翻攝營養師Emma臉書)
夏日飲品果糖陷阱 攝取過多糖分恐影響身體機能
炎炎夏日讓人更渴望冰飲,每天一杯飲料或甜冰品已成多數人的日常,但通常忽略了這些飲品中,添加的糖多為「高果糖糖漿」,攝取過多不僅導致體重增加、腰圍變寬,還可能引發例如糖尿病、肥胖、代謝症候群、老化等多種健康危機。飲料糖份超標 影響身體機能 38歲的蕭先生因急性胰臟炎至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住院治療,出院後於門診進行追蹤,由內分泌科收案加入糖尿病共照網,並轉介營養諮詢。覺嘉欣營養師詢問後發現,蕭先生每天喝飲料所含糖量非常驚人,例如早餐500毫升的含糖紅茶及榛果拿鐵,下午是700毫升水果茶等手搖飲,晚上喝一瓶可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天熱量需求2000大卡計算精製糖攝取應少於50克,理想值為25克以下,而經過飲食評估,蕭先生每日累積攝取的精製糖恐怕已超過100克,因此,覺嘉欣營養師建議蕭先生改喝微糖甚至是無糖飲料與咖啡,避免攝取過多糖份導致血糖不穩定,影響身體機能。小心「高果糖糖漿」 甜度比蔗糖高 覺嘉欣營養師進一步說明,一般被廣為使用於汽水、飲料、糕點、麵包等做為甜味劑的都是「高果糖糖漿」,因為這種以澱粉為原料製成的人工甜味劑,甜度比蔗糖高,即使用較少的量也能達到甜度效果,但因為高果糖玉米糖漿的主要是經由果糖激酶在肝臟中代謝,容易增加肝臟內生性脂質合成,導致脂肪肝、血脂異常等問題,其中間產物「腺嘌呤」會代謝成尿酸,增加痛風及泌尿道結石風險,且也會對內分泌產生影響,導致胰島素阻抗,增加發炎反應、第二型糖尿病及肥胖等問題,對於健康的危害不可不慎。
超肥配料Top8出爐!手搖飲大魔王竟是「它」:含糖又加奶油
台灣手搖飲料店林立,不少人喝飲料一定要「加料」才對味,營養師高敏敏就點名了18款配料,其中被列在「熱量最高」紅燈區的珍珠竟不是排名冠軍,而是近期風靡全台的香濃奶蓋。高敏敏在臉書粉專分享「18款配料熱量排行榜」,並以熱量高低劃分為紅、黃、綠燈區,熱量最高紅燈區上榜的配料有:奶蓋203大卡、草仔粿168大卡、西米露165大卡、粉粿165大卡、冰淇淋(一大勺)160大卡、珍珠波霸156大卡、蜜地瓜/芋頭150大卡、多多(2罐)144大卡;黃燈區上榜的配料有:粉條131大卡、芋圓128大卡、OREO脆片116大卡、布丁(1顆)110大卡;綠燈區上榜的配料有:椰果76大卡、蒟蒻71大卡、仙草凍57大卡、愛玉45大卡、寒天42大卡、蘆薈31大卡。高敏敏指出,根據衛福部建議,每日攝取精製糖不超過整天總熱量的10%,且最好控制在5%以下,若以一天攝取2000大卡舉例,那麼糖攝取應低於200大卡,同時她也提醒手搖飲控們,「基本上每一樣料都會蜜過糖才會有香甜的味道,所以就算點了無糖飲料,裡面也潛藏了精製糖(大約2-4顆方糖量)。」高敏敏示警,攝取過多糖份容易對健康造成危害,包括易胖、蛀牙、加速變老、內分泌失調、血壓血脂升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頭昏頭痛、認知功能退化、脂肪肝、冒粉刺與痘痘,呼籲民眾可以偶爾喝但不能天天喝。
工程師正值壯年卻遭「神秘殺手」糾纏 心血管阻塞逾85%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生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一則案例,一名40歲工程師在一次聚餐,突發性胸痛送急診,不但發現他「心臟左冠狀動脈前降支阻塞超過85%」,血管狀態比很多老人還糟糕,而且「全身上下都在發炎」,劉博仁指出:「時代雜誌封面稱『發炎』為『神秘殺手』」,目前發炎都與許多疾病相關。心血管疾病是現在大多民眾的健康大敵,一般而言,人體的冠狀動脈在30歲以前很少有明顯阻塞,即使男性從40歲後,血管開始出現脂肪堆積,血管內徑還未必受影響,不過45歲到50歲就可能阻塞到50%,隨著年紀愈大、狹窄程度往往愈嚴重。而女性受到荷爾蒙的保護,一般會比男性晚10年發生血管阻塞的狀況。但一名40歲的工程師心血管情況卻遠比上述提到的還要糟糕!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生分享指出,該名工程師因工作責任制經常性加班,而公司每年例行性健檢都顯示他的肝功能指標GPT是紅字、發炎指標CRP也是紅字,工程師曾找家醫科醫師討論,醫師建議他不要熬夜、飲食均衡,但因為醫師沒有提到太嚴重的字眼,所以他也就不以為意。而在年年紅字的情況下,4年過去了,該名工程師在一次聚餐中喝了一點酒,因胸痛立馬送急診,竟發現他「心臟左冠狀動脈前降支阻塞超過85%」,醫師當場幫他放了一根血管支架,在住院期間持續檢查也發現他肝臟重度脂肪肝、有好幾顆膽結石、牙齒有牙周病,真的是全身上下都處於發炎的狀態。對照之前的體檢,顯然這慢性無聲的發炎已經超過3年。劉博仁醫生表示,2004年2月號時代雜誌封面稱「發炎」為「神秘殺手」,目前身體所產生的發炎都與許多疾病息息相關。劉博仁醫生舉例:肝臟因為脂肪堆積,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更甚者,造成肝纖維化以及肝癌的發生;血管因為膽固醇堆積,造成白血球浸潤發炎,導致血栓形成,進而造成中風或是心肌梗塞;牙周病造成牙周囊袋發炎,進而引發全身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產生自體抗體,引發全身血管炎、心肌炎、腎臟炎、骨關節炎、眼內炎等,甚至死亡等等。要養成抗發炎的體質,建議適度運動、多喝水、多吃蔬果、適當紓緩壓力,不過高糖分水及果汁還是需要適量飲用。(示意圖/Pexels)因慢性發炎以及疾病相關性太多,劉博仁醫生建議民眾從日常觀察是否有不良生活型態,不良生活型態包含吸菸(含二手菸及三手菸)、酗酒、久坐、熬夜、經常吃發炎性食物(含精製糖的飲料、可樂、蛋糕甜點、精緻碳水化合物等)。要養成抗發炎的體質,建議適度運動、多喝水、多吃蔬果、適當紓緩壓力,不過高糖分水及果汁還是需要適量飲用。
可口毒藥1/比阿斯巴甜更可怕! 「這些代糖」恐使基因受損釀失智
世衛組織(WHO)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7月14日將零卡汽水或無糖口香糖常用的人工代糖阿斯巴甜(Aspartame)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引發各界關注。事實上,種類繁多的代糖各有風險,甚至比阿斯巴甜更可怕,例如三氯蔗糖(sucralose)可能會造成DNA損傷;而醋磺內酯鉀(AK糖)則會使大腦海馬依賴性記憶受損。若民眾擔憂代糖風險,營養師們建議:「那就戒掉甜味吧!」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細胞可從血液中提取葡萄糖並將其作為能量,但過多的添加糖會導致肥胖、糖尿病等,進而影響身體健康,因此也衍生出各式的糖替代品,人工甜味劑正是其中一種,含有極低甚至不具熱量,但甜度卻比蔗糖高出幾百度,除了阿斯巴甜之外,還包括糖精、醋磺內酯鉀(AK糖)、蔗糖素(三氯蔗糖)、紐甜、阿德萬甜。營養師程涵宇表示,依照法國2009~2021年的研究,法國市場上近1400種食品中含有阿斯巴甜,全球有6000多種食品中含有阿斯巴甜,最廣泛被攝取的人工甜味劑是阿斯巴甜,佔攝取量的58%,其次是醋磺內酯鉀(AK糖)29%和蔗糖素(三氯蔗糖)10%。過量的精製糖會引發肥胖與一連串的相關疾病,也讓許多熱愛健康的民眾選擇零熱量的代糖。(示意圖/報系資料庫)最早被發明目前仍使用中的代糖是糖精,曾有動物實驗顯示糖精有致癌疑慮,但後來無足夠證據證明在人體產生相同的問題,阿斯巴甜也是如此,因此讓不少食品大廠陷入糾結,例如百事可樂在2015年因擔心阿斯巴甜安全性,改用三氯蔗糖混合AK糖,沒想到消費者不買單,當年銷量下跌10.6%,2016年在部分汽水重新使用阿斯巴甜,直到2020年全面停用。但三氯蔗糖、AK糖真有比較好嗎?《毒理學及環境健康期刊》研究顯示,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將人類的細胞暴露於三氯蔗糖,結果可能會產生基因毒性。此外,三氯蔗糖還會影響腸道環境、損害腸道內壁,造成像腸漏症的情況。不只如此,研究還觀察到三氯蔗糖導致細胞氧化,發炎和致癌性相關的基因活性增加,而這些都可能是癌症的早期指標。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各種代糖都有其不同的風險,不如從戒糖著手,逐步減少攝取各式糖份,最為安全。(圖/程涵宇提供)去年發表於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的研究針對了超過10萬人進行調查,約有一半的參與者追蹤達8年以上,研究認為,阿斯巴甜與AK糖這2種人工甜味劑與癌症風險增加有關,特別是乳癌及肥胖相關的癌症。程涵宇也說,動物實驗顯示AK糖會使海馬依賴性記憶受損,可能會帶給大腦傷害,增加失智的風險。不同種類代糖各有風險,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歐弘毅表示,代糖並非完全不能吃,但不建議大量攝取或以代糖完全取代一般的糖;程涵宇則認為,如果你擔心這些未知的風險,那就直接戒掉甜味吧,不要以代糖取代糖,也不要吃精緻糖,這樣可以完全避免風險。
可口毒藥3/天然代糖比較好?那可不一定 專家提醒「這類食品」最該注意
隨科技進步,人類吃糖已從天然糖、精緻糖到人工代糖,如今還有從植物中萃取出的天然代糖。消費者要如何辨識自己吃下的是什麼糖?專家提醒,「食品包裝若標註『無糖』、『低碳水化合物』或『減肥』,就可能含有這些代糖。」要如何挑選好糖?「天然A尚好!」營養師程涵宇說。什麼是糖?依據食藥署分類,「糖質」被放在總碳水化合物底下,而糖質底下又分成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蔗糖、乳糖等,包含水果、澱粉類食物、牛奶、都含有這些「天然糖」。「精製糖」則以加工方式精製過,並非食物本身的天然糖分,因精製程度不同分為冰糖、黑糖、紅糖、高果糖玉米糖漿等。營養師程涵宇表示,過多的精緻糖會引發肥胖、高血糖、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等問題,科學家因而研發出糖替代品,也就是熱量低、甚至沒有熱量的「人工代糖」,市面上標註「無糖」、「酮類」、「低碳水化合物」或「減肥」字樣的加工食品通常含有這類糖替代品。糖替代品分為三大類,分別是人工甜味劑(如阿斯巴甜)、糖醇(如木糖醇)和新型甜味劑(如甜葉菊)。程涵宇說,人工甜味劑是需要監測血糖或體重者的選擇之一,雖然有一些研究顯示有健康疑慮,例如癌症、失智等,但只要不吃過量通常都是安全的。至於糖醇,也屬於合成產生的甜味劑,不像人造甜味劑那麼甜,可以為口香糖和硬糖等食物增添味道,但對某些人會造成胃腸道刺激,如腹脹、脹氣或腹瀉。新型甜味劑則是天然來源,又被稱為「植物源性無熱量甜味劑」,程涵宇表示,新型甜味劑也不會導致體重增加或血糖升高,但相較之下加工程度較少,並且更接近天然來源,例如甜葉菊、羅漢果都是天然提取自植物的,有些人覺得它們的味道與普通糖非常相似,美國FDA也認為此種甜味劑較無健康疑慮,不過,新型甜味劑不一定就是最好,例如甜葉菊也曾有小鼠實驗發現會影響神經認知功能。如果想喝飲料或吃些甜點,專家建議可將甜度較高的水果如芒果加入食用,攝取天然的糖份最安全。(示意圖/宋岱融攝)如果真要挑選「好糖」,程涵宇認為在天然的糖最好,但前提是「在建議攝取量之內」,也就是每天的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但一杯含糖飲料就幾乎已經超標,尤其許多手搖飲都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非常容易增加脂肪肝風險,部分店家宣稱改用蔗糖比較健康,事實上還是屬於精製糖,在營養上都是空熱量食物,吃多了都會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反應的風險。如果想戒糖,程涵宇認為第一步要先減少液態糖,也就是含精製糖的飲料,建議使用水果作為天然甜味劑,例如將搗碎的香蕉添加到燕麥片中,或將鳳梨、芒果等混合成冰沙,也可以喝氣泡水、紅茶、綠茶,再加上一片檸檬或柳橙添加風味。戒掉液態糖之後,再減少固態糖如蛋糕、餅乾,循序漸進就能遠離糖害人生。
營養師教你21天養成瘦習慣 掌握三大原則不復胖
想建構健康易瘦不復胖的體質,飲食調整最關鍵。減脂飲食計畫總共需要21天,我們會從三大原則著手:原則一:聰明選食,吃對比例,戒酒戒糖。也就是從選對食材開始改良飲食,優化腸道菌,打造燃脂體質。原則二:早少、午多、晚剛好。要能夠調整作息,吃好睡足,強化體內各項減脂激素。原則三:運動加持,提高代謝,極速燃脂。搭配運動並結合飲食,提高身體代謝極限這三個原則都做到,就能讓減重減脂速度不只是快,更能打造優秀的體質,衝刺後也能穩定達到目標。經過21天後,不僅可以習慣易執行、有效的飲食模式,更可以培養出內外兼顧的高代謝體質,達到健康、減脂的效果。原則一:選對食材,多吃享瘦,打造燃脂體質許多人聽到減重直覺反應會覺得好像要吃很少,一想到就累,還沒開始就失去一大半動力。所以打造燃脂體質的第一步,我們從最高效率、最低負擔的方式開始調整,不用餓肚子還能快速看到成效,讓你越減越順,越減越有信心!營養師精心設計吃得飽又能瘦的飲食計畫,朝「多吃享瘦」的方向前進。為什麼減重反而可以多吃呢?這就跟食物的「營養密度」、「熱量密度」有關。營養密度指的是同樣熱量下食物所含的營養有多少。舉例來說,吃一碗糙米飯大概有將近300大卡的熱量,而喝一杯多多綠飲料可能也差不多300大卡,兩者雖然都是300大卡,但糙米飯除了碳水化合物之外,含有更多的礦物質、維生素,營養密度高,在吃進熱量的同時也幫助身體補充了需要的營養素,而這些營養素就是維持代謝的關鍵。攝取「營養密度高」的食物能避免好像吃飽但身體不夠健康的「隱性饑餓」問題發生。熱量密度則是指同樣體積的食物帶給我們的熱量都不相同,舉例來說,同樣都是提供蛋白質的牛肉,牛里肌跟牛五花同重量下相比,熱量就差兩倍以上,而且還不包含烹調的差異。所以想要多吃享瘦,就從挑選好的食物開始吧!只要選對食物、用對烹調方式,不要說餓肚子,你說不定還能吃得比現在更飽!減重燃脂第一個原則「聰明選食,吃對比例,戒酒戒糖,戒除惡習」照著這句秘訣,只需要一週的時間就能看到明顯的體態變化。實際上要怎麼更精確仔細的執行呢?讓營養師來為你一一講解。1. 聰明選食,吃對比例如同前面點破的,不同食材有不同的熱量密度,選對食材就贏了一半,但不僅僅熱量控制、提升飽足感這麼簡單,各種食材自有其特別的營養、功效,只要吃對比例,身體走向脂肪合成的路徑就會大大降低,提升更多燃脂空間,在這個階段需要增加的食物是「蔬菜」跟「肉類」,特別強調一定要多菜、多肉!以熱量的角度來看,蔬菜是熱量密度極低的食材,符合我們高營養、低熱量的食材標準,且在低熱量提供飽足感的同時,我們還可以攝取大量的膳食纖維,這些膳食纖維是益生菌的養分。在前期我們不僅僅是控制熱量,背後的用意是讓腸道菌叢開始大改革,瘦的人有較好的腸道菌生態,用對方法,就能擺脫原本的易胖腸道菌,一起養成變瘦的本錢「好的腸道菌」,這是易瘦體質最重要最起始的一大步,畢竟改善體質是需要一點時間慢慢累積,所以首要、最重要的原則就著重「大量的膳食纖維」讓腸道可以開始動工、改善,為減重減脂打好最佳地基。多菜=控制熱量、提升飽足感、調整腸道、培養易瘦體質而肉類是我們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你可能會好奇,肉類熱量不低,為什麼還要多吃?肉類的熱量我們可以從種類、部位來控制,主要選擇豆製品、雞肉、魚肉,搭配里肌、腿肉等低脂肪的部位,就可以達到攝取蛋白質又控制好熱量的理想狀態。特別增加肉類的原因是減少血糖上升與防止代謝下降!用蛋白質多的肉類替換碳水化合物的米飯,能有效減少胰島素分泌,抑制身體合成脂肪的作用!足量的蛋白質是減重減脂避免肌肉細胞跟著脂肪細胞一起流失的最佳方式,吃足肉類維持代謝好體質能延緩停滯期、平原期的到來,也是讓好不容易掉下去的體重不會谷底反彈提升的最佳方式,想要順順減、一直減,就絕對要吃足夠的肉!多肉=維持代謝、降低脂肪合成效率2. 戒酒戒糖,戒除惡習講到飲食的壞習慣,可能每個人都不同,但想有效減脂減重,最重要一定要改的兩項壞習慣就是戒酒、戒糖。如果本身有這兩個壞習慣,只要痛下決心一次改變,成效絕對會讓你非常滿意。酒精的熱量與濃度有關,每1克的酒精含有7大卡熱量,算一算一小罐啤酒可能才不到150大卡,大約半碗飯的熱量,也許有人會說:「我工作完晚上喝罐啤酒,少吃半碗飯不就好了?」錯!大錯特錯!酒精的影響不只是熱量,更重要的是酒精在代謝的過程中會刺激身體停止脂肪的消耗,並且增加脂肪合成的作用,所以我們不能只看表面上的熱量不多,其實隱藏在熱量底下的生理作用,會讓你的燃脂體質大受影響。因此千萬記得,減重期間一定要戒酒、避開酒精,不然好不容易身體已經開始持續使用脂肪,突然就被幾罐啤酒打斷多不划算!想要有清涼消暑的感覺?那就換成氣泡水吧。戒糖這件事就更不用說了,直接戒糖吧!精製糖在許多的論文研究、調查中都證實了會造成肥胖、慢性疾病,我們一再提到「胰島素是身體走向脂肪合成最關鍵的營養素之一」,只要一吃進精製糖,血糖就會快速反應,身體也會想盡辦法把這些快速的能量留著,就只好拚命地往脂肪細胞塞,吃越多、頻率越高,就離減脂不復胖體質越遠。而且不論是精製糖還是酒精,都會影響腸道菌的生長,打亂我們辛苦建立的易瘦腸道。所以在一開始,我們就必須痛下決心戒酒、戒糖。如果你真的是嗜甜如命的螞蟻人,需要慢慢調整步調,那初期可以先以代糖飲料試試,至少代糖飲料減少熱量,也減少胰島素分泌,但一定也要努力地走向完全戒糖!(代糖飲料不建議長期食用,短期對身體影響較小,但長期來說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易瘦腸道菌)。本文摘選自《營養師教你21天吃出瘦習慣:不挨餓、沒壓力,啟動原子習慣的3週3階段食譜,讓你終生享瘦》,商業周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