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飲食
」吃飯太快壞處多 專業醫示警:脂肪肝風險會增加
在精緻飲食的現代社會中,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脂肪肝的問題。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黃軒醫師也提到,自己曾遇到一些患者體重明明不重,但是卻有明顯脂肪肝,其中有位年輕的媒體記者也問他,為什麼自己不胖卻會有脂肪肝。而這背後,有可能是吃飯速度太快所造成的。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根據研究顯示,每週進行兩次以上快速進食(每餐少於五分鐘)可能會將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風險提高81%,特別是那些BMI低於25的人群,儘管他們看起來不胖,但脂肪肝的問題卻相當明顯。黃軒醫師提到,快速進食會減少飽腹感信號的傳遞,導致大腦未能及時接收到「吃飽」的信號,因此容易過量攝入熱量,這些多餘的熱量便轉化為肝臟中的脂肪儲存。除此之外,快速進食還會導致血糖迅速升高,引起胰島素頻繁波動,長期下來增加胰島素抵抗的風險,這也是脂肪肝的重要成因。此外,進食過快可能破壞脂質的正常代謝,使脂肪在肝臟中堆積,同時影響腸道消化,導致菌群失衡,進一步損害肝臟健康。為了降低快速進食對健康的危害,黃軒醫師建議應延長進餐時間,每餐至少用15到20分鐘,細嚼慢嚥,以增加飽腹感,減少過量攝取。此外,進餐時應避免看電視、滑手機或進行其他工作,提高對食物的專注度,這有助於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選擇高纖維食物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可以延緩胃排空速度,幫助控制食量,同時儘量安排固定的進餐時間,減少因時間緊迫而快速進食的情況。研究還發現,細嚼慢嚥有助於降低脂肪肝的風險,男性風險可降低22%,女性則可降低36%。除了調整進食速度,其他脂肪肝風險管理措施也同樣重要,如維持健康體重、增加運動量以及定期檢查肝功能等。減輕5%到10%的體重即可顯著改善肝臟脂肪沈積,每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也有助於促進脂肪代謝。黃軒醫師強調,吃太快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生活習慣,但它對健康的影響可能深遠。透過改善進食行為和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我們不僅能降低脂肪肝的風險,還能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全台急凍「壯漢心梗險死」送醫搶命!重症醫曝4徵兆要小心
入冬最強寒流才剛襲台,全台已傳出多起心臟驟停及猝死案例,一名收治在高雄榮民總醫院的51歲男子,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所幸急救後才撿回一命。對此,醫師示警,氣溫急凍導致心肌梗塞患者激增,若民眾出現胸悶、胸痛、喘及冒冷汗等4大症狀,應立即就醫。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表示,一名51歲男子因為「心因性休克」,到院前已無呼吸心跳,經緊急搶救後才恢復生命跡象,不過至今仍未完全脫險,由於寒流來襲氣溫驟降,導致心肌梗塞送醫的民眾突然爆增,目前加護病房已經滿床。黃偉春提醒,心肌梗塞的好發時間是在清晨與入夜,民眾除了應避免在清晨氣溫較低時出門之外,若出現胸悶、胸痛、喘及冒冷汗等4大症狀,恐是心肌梗塞發作前的徵兆,應立即前往醫院看診,切勿輕忽。另外,門諾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陳翰興醫師指出,心肌梗塞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生活習慣不佳、精緻飲食加上攝取過多油脂,容易罹患三高疾病,導致心血管硬化,一旦溫差過大造成血管劇烈收縮,容易誘發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呼籲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才能降低健康風險的發生。
游泳突昏倒…國中女學生診斷「出血性中風」 竟是1常見壞習慣引起
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北部一名14歲國中女學生,游泳時突然昏倒,緊急送醫檢查和診斷,發現是自發性腦出血(出血性中風),但少女沒有任何先天性疾病,而是因為1項常見的壞習慣引起。中醫針灸科胡奕晟醫師接受《ETtoday健康雲》採訪,透露該名女學生沒有任何先天性疾病,像是血管畸形或心臟異常等,也沒有血壓問題,但在昏迷當下,收縮壓高達180mmHg(正常低於140mmHg),而高血壓通常是自發性腦出血的一大因素。另外,女學生體重過胖,昏倒的前幾天都在熬夜。胡奕晟醫師解釋,熬夜時身體處於交感神經活化,血壓會被迫上升,長時間下來會對心血管造成巨大壓力,也是腦中風常見的誘發因素。因為女學生腦出血範圍較大,開刀取出血塊後,等清醒後病況穩定,才做復健和針灸治療。女學生沒有先天性疾病,但昏倒的前幾天都在熬夜。(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胡奕晟指出,腦中風患者在血壓穩定後,密集復健和針灸,可逐步改善單側手腳無力的狀況,但中風受損面積越大,就需要越久時間才能復原。更要注意,中風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曾有一名7歲男童腦中風,檢查發現有腦部的動靜脈畸形,還有一名11歲女童心臟異常。胡奕晟提到,中風的危險因子除了高血壓、心律不整、動脈剝離或自體免疫疾病、血管炎、癌症及先天性心臟病等,過度熬夜、生活飲食習慣不良也有關,因此他呼籲即使年輕,也不要熬夜,最晚午夜前睡覺,而且睡覺前也要避免使用手機。史外,減少飲酒、精緻飲食,適當運動、飲用純水,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降低年輕型中風的風險。
報復性烤肉潮將至! 醫師提醒「3大氧化危機」傷健康
即將迎來口罩解禁後的第一個中秋佳節,在「報復性烤肉」的熱潮下,不少民眾正開心大採購烤肉用品,準備把過去三年疫情期間失去的「烤回來」。然而,功能醫學醫師歐瀚文提醒,烤肉活動其實潛藏許多氧化風險,恐導致體內自由基失控,進而誘發身體發炎、病變,甚至是癌症等多種身體危害。因此醫師建議,烤肉之餘也應多攝取十字花科、青花椰苗等具長效抗氧化力的蔬菜,減輕身體負擔,才能安心享受睽違已久的中秋烤肉歡聚時刻。氧化究竟是什麼呢?歐瀚文解釋,人體在正常代謝過程會產生活性氧與自由基,不穩定的自由基會損傷細胞組織,進而導致老化、心血管疾病、癌症、免疫功能下降等多種身體問題。舉凡熬夜、精緻飲食等不良生活習慣,或紫外線、電磁波、空汙等外在環境因素,都可能讓體內產生更多不穩定的自由基、加速身體氧化。歐瀚文醫師特別點出中秋烤肉時民眾最容易中招的「3大氧化危機」,提醒大家在享受美食之餘,也別忘了關注健康風險。氧化危機1:焦黑烤物潛藏致癌化學物烤肉的焦黑物或蛋白質、脂肪、調味品中的糖,遇到高溫會產生隱形毒藥「糖化最終產物(AGEs,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刺激並加速身體的氧化作用,恐導致慢性發炎、癌症的發生。氧化危機2:舉杯暢飲刺激體內自由基在肝臟代謝酒精的過程中,會消耗人體內的天然抗氧化劑「穀胱甘肽」,進而降低身體對抗發炎的能力,並刺激更多自由基形成,加速身體氧化。氧化危機3:炭火油煙夾雜有害氧化物烤肉炭火產生的大量燻煙夾雜多環芳香烴(PAHs)等有害物質,在人體代謝過程中,會導致大量自由基生成,所以接觸高濃度的PAHs恐加速身體氧化,並對呼吸道、皮膚等器官造成氧化損傷。想自在享受烤肉時光,又擔心招致健康風險嗎?歐瀚文建議民眾烤肉時可以多攝取具抗氧化功能的營養素,如維生素A、C、E或蘿蔔硫素等。歐瀚文也整理「抗氧烤肉3招」,提醒民眾不必放棄烤肉,只要掌握健康原則調整烤肉習慣、搭配抗氧化食材,就能同時享受美食也照顧健康。第一招,多一點海鮮與白肉、少一點紅肉,搭配抗氧化蔬菜建議可選擇海鮮或白肉等低脂肉品並避免過度烹調,減少肉品在高溫下分解、產生有害氧化物的機會。同時,也可多攝取高抗氧力的蔬菜,如花椰菜、菠菜、芥蘭等,其中又以三日青花椰苗含有高濃度的蘿蔔硫素,具長效抗氧化力,可幫助身體平衡氧化壓力。青花椰苗是青花椰菜的小寶寶,剛發芽的青花椰苗含有更高濃度的蘿蔔硫素。研究發現,青花椰苗發芽到第三日時,蘿蔔硫素誘導身體排毒能力達到最高,抗氧化力更長達72小時,超越維生素C、E。第二招,以好油、天然調味料取代烤肉醬烤肉醬遇高溫加熱容易產生糖化物(AGEs)加速身體發炎。建議可挑選初榨橄欖油、苦茶油等天然好油或大蒜、洋蔥、檸檬等天然調味料來為食材增添風味。第三招,減少飲酒,或以紅酒、康普茶為主建議可選擇康普茶或綠茶等無酒精的飲品來搭配烤物。如果無酒不歡,則可以考慮以紅酒取代啤酒,並在飲酒同時攝取足夠水分稀釋酒精、緩解肝臟負擔。(提醒: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全台4663人同步腹超 5成有脂肪肝 精緻飲食、飲酒肇禍
肝癌是國人容易罹患的十大癌症之一,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推動腹部超音波檢查,竟發現受檢民眾有超過5成有脂肪肝,原因與精緻飲食、飲酒都有關。另苗栗縣4鄉鎮C肝檢查達5級以上高風險層級。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連續3年推動「全民腹超總動員」活動,今年共4663人參與創新高,超過5成有脂肪肝。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表示,脂肪肝若不處理,10至20年後恐變成肝硬化、肝癌,要揪出脂肪肝,最有效是腹部超音波檢查,比抽血更精確。今年檢查發現除脂肪肝之外,其他常見肝病變包含良性肝腫瘤、膽息肉、肝實質病變等,有121位透過超音波發現疑似肝癌。楊培銘說,依過去經驗疑似肝癌個案真正確診為肝癌比例僅2%,但現在國人脂肪肝比例很高,幾乎每2人就有1人,且年齡層不斷下降,不少40歲以下;成因與飲酒有關,更直接關係是精緻飲食文化。呼籲40歲以上國人每年至少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由專業肝膽腸胃科醫師協助判斷。嘉義基督教醫院指出,雖然台灣B肝盛行率已大幅降低,但有約2成肝癌不是B、C肝炎導致,而是國人愛喝含糖飲料、高脂高油食物及久坐缺乏運動等習慣造成。另苗栗縣苑裡鎮C型肝炎達7級別最高風險層級,後龍、大湖與泰安等3鄉鎮是5級高風險鄉鎮。苗縣府衛生局曾分析C肝率高主因,推斷是早年偏鄉醫療資源缺乏、交通不便,加上早期醫療器具消毒不全所致。苑裡李綜合醫院董事長李順安2019年起投入肝炎篩檢活動,院方23日再免費為223位鎮民做腹部超音波篩檢。李順安指出,近年已篩檢2萬多人、治癒650人,希望透過篩檢讓肝病患者愈來愈少,一掃苑裡鎮「肝不好」惡名。※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他無慢性病史!就醫卻見急性心肌梗塞 醫揭「1徵兆」難自覺
一名自稱沒有任何慢性疾病的中年男性,過去沒有就醫記錄,第一次到急診就是急性心肌梗塞,幸好及時打通血管救回一命。不過住院後抽血發現,他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達190mg/dL,也就是罹患高血脂症。高血脂受遺傳、環境影響 血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異常升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醫師陳郁安表示,血中脂肪主要是由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俗稱好的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脂(TG)所組成,而高血脂症顧名思義就是血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異常升高,這是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影響之下的結果。無法改變的先天性危險因子包括:老化、男性、家族遺傳、以及部分遺傳性肥胖等。後天性危險因子則包括:高熱量的精緻飲食、缺乏運動、壓力與不正常作息、抽菸、以及過度飲酒等,而這些是可以靠改變生活型態來調整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 恐形成斑塊阻塞血管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台灣18歲以上成人,約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脂症。高血脂並不容易察覺,卻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所以稱它為健康的無形殺手。尤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升高是形成斑塊阻塞血管的主因,呼籲民眾不可輕忽。糖尿病、慢性腎病罹高血脂 動脈粥狀硬化風險高陳郁安說,2022年臺灣高血脂治療指引公布,極低風險且LDL-C ≥ 160 mg/dL者、低風險且LDL-C ≥ 130 mg/dL者、中風險且LDL-C ≥ 115 mg/dL者,應開始非藥物治療,若治療3個月後未達到治療目標,應考慮藥物治療;糖尿病、非透析慢性腎病、LDL-C ≥ 190 mg/dL者,發生動脈粥狀硬化心臟病的風險很高,因此需要立即進行降脂治療,且目標為LDL-C < 100 mg/dL;急性或穩定冠心症患者的LDL-C目標是< 70 mg/ dL;至於近一年發生心肌梗塞、既往有2次(含)以上心肌梗塞、多血管冠心症或伴隨的周邊動脈阻塞(包括四肢或頸動脈)者,LDL-C可考慮降至55 mg/dL以下。
天氣變化大過敏易發 中醫師授「這些方法」助改善
立春將至,天氣依舊冷冰冰,發現怎麼這時反而鼻子過敏發作更加厲害?中醫師康涵菁解釋,這可能是受到多重因素影響,立春時期,正逢冬春交替之際,天氣變化大,若是出門走春接觸到冷空氣,鼻甲會為了加溫吸入的冷空氣而充血腫脹,也因此會產生鼻塞。此外,由於過年時是民眾選擇居家大掃除的好時機,打掃時灰塵、塵蟎或是貓狗毛屑容易飛揚在空氣中,刺激鼻黏膜導致發炎,造成打噴嚏、眼鼻發癢及流鼻水等症狀。除了從呼吸道進入的過敏原以外,康涵菁中醫師提想,食物的過敏原也是不能忽略的一環,過年期間容易接觸到許多精緻甜點、腰果花生、蝦蟹、奶蛋類及各種暗藏色素、防腐劑與香精的加工食品,都可能會加重過敏的反應。氣虛所致的鼻過敏 茶飲穴位可助緩解過敏性鼻炎可對應到中醫理論中的「鼻鼽」,與肺、脾、腎三臟的虛損有關,一旦肺氣虛弱,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犯,而如果脾腎也偏虛的話,就更容易導致過敏反覆發作。因此,治療上主要是以祛除外邪、補肺氣和健脾腎的方式,康涵菁中醫師指出,臨床常可使用葛根湯、桂枝湯、香砂六君子湯等方藥去加減,往往都能取得不錯的療效。康涵菁中醫師表示,民眾平常就可以自製「通竅舒敏茶」去做保養,有助於宣通鼻竅,發散表邪以及補益正氣。成分:辛夷9g、防風9g、白芷9g、粉光參15g、黃耆15g做法:將上述材料清洗後,將防風、白芷、粉光參以及黃耆放入1000c.c.水中,煮沸後轉小火續煮30分鐘,最後5-10分鐘再加入辛夷一同煮,過濾藥渣並稍待溫度降低後飲用,在置放的期間,可將鼻子靠近碗,吸入藥物的蒸氣,同樣有助舒緩過敏。若是過敏發作卻沒辦法看醫生時,康涵菁中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先用熱毛巾或是暖暖包,在上背部的風門穴與肺俞穴去做熱敷,並加上按壓其他穴位至感受到局部痠脹感,即可幫助緩解鼻過敏。1. 風門穴與肺俞穴找法:風門穴大約與肩胛骨上角平行,正中央脊椎骨兩側旁開三公分左右是穴。肺俞穴則是大約與肩胛岡內側端平行,位於風門之下方。功效:風門穴與肺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風門穴是風邪出入之處,肺俞則是對應肺臟的穴位,熱敷此二穴可幫助宣肺利氣,袪風解表。2. 迎香穴找法:位於鼻翼兩旁,與法令紋交界之處。功效:迎香穴屬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可宣肺氣通鼻竅,緩解鼻塞、流鼻水。3. 外鼻穴位置:耳屏外側面的中央功效:外鼻穴是耳穴之一,可以活血通利肺竅打掃防護要做好 飲食作息不亂套平時大掃除時,一定要記得配戴口罩與手套,並且保持通風,打掃完後記得更換衣物並洗手清潔,去除可能沾附的灰塵與過敏原,打掃完的環境也要間隔一段時間再進入,避免空氣中還殘留過敏物質。出外走春時,除了一般醫用口罩以外,可在外加上一層布口罩,以阻擋冷空氣直接灌入鼻腔,造成鼻黏膜的刺激,進入室內後可再繼續戴口罩5-10分鐘,待適應溫度後再拿下口罩,避免一時之間溫差過大造成鼻塞。飲食除了要避開精緻飲食以外,受鼻過敏所苦的民眾可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像是鮭魚、鯖魚和花椰菜幫助身體抗發炎,也可以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例如芭樂、柑橘及小番茄,協助身體抗氧化,但記得切勿空腹或是太晚吃水果。放假期間也要盡量早睡早起,每日起床做一些有氧舒展操,康涵菁中醫師表示,透過運動可以促進鼻黏膜血管收縮,還能活絡全身氣血,提升身體對抗外界變化的能力,才是遠離鼻過敏的根本之道。
解決難言之隱! 私密處整形權威曝「3招」改善陰道鬆弛
女性私密處鬆弛往往令人害羞又困擾,不僅影響性生活品質,更容易產生漏尿、私密處感染…等窘境,為解決女性朋友們的難言之隱,此次特別邀請私密處整形權威何于甄院長,分享改善私密處鬆弛的秘訣。醫美診所院長何于甄表示,陰道結構主要分成四層,包含黏膜層、結締組織層、肌肉層和肌外膜(筋肉)層,而位於核心肌群的底部的骨盆底肌則像吊床一樣,支撐住內臟,當骨盆底肌像上提,陰道也會跟著收縮,而健康的陰道通常柔軟濕潤又很有彈性,陰道壁也有明顯的顆粒和皺摺,放鬆時大概有兩指寬,但飲食習慣、生產…等因素都會影響陰道緊緻度,使陰道不如以往濕潤緊實。陰道鬆弛常見因素1.飲食習慣:喜愛油炸物、高糖份等精緻飲食者,容易導致體內的彈性蛋白質變性、膠原蛋白流失,影響膚況和陰道緊緻度。2.產後:產婦在孕期約9個月時,寶寶的頭部會開始朝子宮頸下降,可能會有陰道鬆弛情形,另外生產次數、寶寶的身形、生產時長是否過久…等,也會影響到陰道緊緻度。3.老化:隨著齡增長,雌性賀爾蒙和膠原蛋白…等,都會跟著下降、流失,使陰道變得乾燥鬆弛。4.先天因素:因每個人的先天條件有所差異,如同身體柔軟度、皮膚狀態般,陰道的深度、寬度也各有不同。 三招改善陰道緊緻度何于甄醫師說,平時可透過凱格爾運動強化骨盆底肌,另外,也可考慮輔助治療,如採用非侵入式雷射刺激陰道黏膜層。如果想要更持久、明顯的效果,建議施作可從深層肌肉改善鬆弛問題的「陰道緊實手術」,手術中將切除鬆弛多餘的組織,再以強韌縫線拉緊陰道兩側肌肉、筋膜層,最後將黏膜與肌肉縫合,達到全層緊實的完整性改善。陰道緊緻度自我檢測何于甄醫師指出,了解陰道鬆弛常見原因和改善方式後,可以透過下方幾項問題做自我檢測,若符合2個以上,就建議透過醫師諮詢,尋找適合的治療方式。囗 陰部乾澀,容易性交疼痛。囗 陰道鬆弛,性行為時無法盡興。囗 性行為時易發出排氣聲。囗 曾有過生產經驗。囗 曾經不當減肥,導致體重急遽下降。
34歲男旅遊狂吃甜點突頭暈「檢查竟是糖尿病」 醫搖頭曝急症:死亡率15%
隨著疫情逐步趨緩解封,許多民眾因為悶太久,開始報復性旅遊。一名34歲黃姓男子前陣子自助旅行3天,期間吃了超過10項甜點和飲料,沒想到第4天突然頭暈沒力、視力模糊,緊急就醫發現血糖過高,連機器也測不出來,診斷為高血糖導致的急症,事後進一步檢查,確診第2型糖尿病,而且腎功能和視網膜都受到影響。長安醫院家醫科彭馨儀醫師分享案例,男子每到一個景點,就會一口氣吃好幾種當地的知名甜點,連續3天吃了各種口味的霜淇淋,還有馬可龍、巧克力熔岩慕斯等,怎料第4天出現頭暈及視力模糊。彭馨儀指出,血糖過高會使身體負責降低血糖的胰島β細胞,被迫不斷分泌胰島素來降低血糖,久而久之胰島素的分泌可能漸漸變得不足或失能。事實上,男子早在1年前就被告知有高血糖的問題,由於當時沒有症狀,所以沒特別理會,直到這次旅遊,因為吃太多精緻飲食,導致急症發作。3、4成病患發現糖尿病,已是死亡率15%的急症。(示意圖/翻攝自pexels)一般而言,病患會有3種想法,第1種是覺得糖尿病藥物會越用越重,或要用一輩子;1種是覺得藥物傷腎,最後一種是「現在沒有什麼不舒服,何況有些人糖尿病好多年,沒吃藥也沒看他們有這些問題」。對此,彭馨儀說明,血糖藥物本身沒有成癮性,但隨著時間越長,剩餘有功能的胰島β细胞越少,為避免高血糖的各種危害,才需長期用藥,假如控制得宜,未來有機會減少藥物劑量。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部分藥物會影響腎功能,通常可以維持血糖平穩,其中還有保護腎臟、避免蛋白尿惡化的效果。彭馨儀醫師也警告,有3、4成病患一開始發現糖尿病,就是死亡率15%的急症,叫做高滲透壓高血糖,起初不一定會感到身體不適,20%病患甚至要昏迷時才緊急送醫,就醫才發現病症,積極想治療但難以完全痊癒,提醒民眾可以利用國健署補助的成人健檢,檢查空腹血糖,也可以到門診檢測醣化血色素,觀察這2、3個月的血糖是否有問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中秋烤肉後「拯救健康」 最強蔬菜是它!有百種以上解毒酶
中秋節烤肉已成全民運動,享受美食之餘也把健康風險吃下肚。家醫科李思賢醫師提醒,烤肉活動其實佈滿氧化危機,除了烤過的食材易含有可能致癌的異環胺(HCAs)等化學因子,炭火的大量燻煙也會夾雜多環芳香烴(PAHs)等有害物質,加速身體的氧化、導致肝臟及肺功能受損。在月圓人團圓之際,民眾也別忘記多攝取高抗氧化力的營養素,例如十字花科蔬菜,減輕快樂慶中秋時吃烤肉對健康造成的負擔。在十字花科的蔬菜中,除了民眾熟悉的甘藍菜、花椰菜外,近期日本更開始流行食用「青花椰苗」。青花椰苗為青花椰菜的幼苗,其抗氧化力極高,在日本有「最強的健康蔬菜」稱號。因為含有高濃度蘿蔔硫素的關係,發芽3日的青花椰苗可以啟動身體抗氧化機制、促進體內產生100多種「解毒酶」、「抗氧化酶」,相比非酵素型抗氧化劑、作用僅能維持3-4小時的維生素C、E,蘿蔔硫素屬於長效的酵素型抗氧化劑,抗氧化持續時間可達72小時。日本營養學者森光康次郎所著《超級食物青花椰苗:集解毒、抗癌、防老化等功效於一體的最強蔬菜》一書更指出,青花椰苗的蘿蔔硫素含量,是青花椰成菜的20到50倍,等於吃50克三日青花椰苗就能吃到1公斤青花椰成菜的抗氧化營養素。抗氧化究竟有多重要?李思賢醫師說,人體在正常代謝過程會產生活性氧與自由基,不穩定的自由基會造成細胞組織損傷,進而導致老化、心血管疾病、癌症、免疫功能下降。除了熬夜、精緻飲食等生活習慣會加速對於體內氧化作用進行,外在環境因素如紫外線、電磁波、空汙等,也會導致細胞中活性氧類增加、刺激人體的過氧化物生成,引起連鎖反應而產生更多不穩定的自由基。李思賢醫師補充,享用中秋烤肉的同時,也不能忽略氧化危機,包含炭火的油煙可能含多環芳香烴(PAHs)、揮發性有機物(VOCs)與半揮發性有機物(SVOCs)等致癌因子,烤過的食材或烤肉醬也可能產生異環胺(HCAs)、糖化最終產物(AGEs,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消耗身體的抗氧化庫存,因此提醒民眾烤肉之餘也應多攝取如青花椰苗等長效抗氧力的蔬菜,為身體健康把關。
每天喝一瓶「這飲料」 15歲少年中風半身不遂
現代人普遍精緻飲食,食物中的成份越來越複雜,雖然口味提升,卻不見得對身體有益,且過量攝取還可能會危及健康。一名15歲少年日前突然中風,原來他超愛喝可樂,每天最少喝一瓶,體重高達100公斤,被醫生認為是發病的原因。綜合陸媒報導,這名少年住在杭州市,日前他在學校跑步到一半突然倒地不起,嚇壞身邊眾人,趕緊將他送醫急救。當時少年左半邊的手臂、腿都毫無反應,手指也捲曲在一起,看起來相當可怕。收治少年的醫生表示,少年顱內大面積腦梗塞,左側肢體全癱、右側頸內動脈閉阻塞,也就是俗稱的中風。醫生對少年的父母詢問他的生活習慣,終於得知他小小年紀就中風的原因。少年每天都喝可樂,血糖、體重都過高。(圖/Pixabay Lernestorod)少年身高176公分,但體重已100公斤,他的父母稱他超愛喝某品牌的可樂,每天最少都要喝一瓶,有時還會喝兩、三瓶;醫生發現少年糖化蛋白質已經高到臨界點,且空腹血糖也高,直說:「發生大面積腦梗死與此密切相關。」少年送醫當天就緊急進行手術,但隔天腦水腫症狀加重,壓迫對側正常的腦組織,醫生立刻再進行去骨瓣減壓手術,過了幾天他的情況終於開始好轉。如今,少年的左半邊身體已慢慢恢復活動能力,能做簡單的動作,但還需要繼續復健。
余苑綺「不吃油炸少外食」仍罹癌! 營養師點破1關鍵:她只做對一半
資深藝人余天和李亞萍的小女兒余苑綺(綺綺),2014年罹患直腸癌,之後懷2寶生產後又被發現癌細胞擴散,2020年9月才又順利挺過艱辛的化療過程。近來她上節目分享抗癌心情時,她自認是家裡飲食、生活習慣最健康的人,罹癌後常常想不透,為何癌症會找上自己。而錄影現場的營養師,在聽完她的飲食習慣分享後分析:「其實她只有做對一半。」余苑綺日前上《醫定要知道》節目中提到,她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健康女孩」,除了平時養成運動習慣,對飲食也不會挑食,不吃油炸,很少外食,也不菸不酒,自認生活習慣跟一般人相比「很健康」,實在想不透,為什麼都做到這樣了,癌細胞還是悄悄找上了她。在聽完余苑綺的困惑後,節目現場參與錄影的營養師劉怡里,直接點出余苑綺之所以罹癌關鍵盲點,提到:「其實綺綺的飲食健康只有做對一半。」劉怡里指出,大部分重視健康、養生的人,都會知道不要吃燒烤、不吃油炸、少吃外食等,但仔細探究每個人每天所吸收的營養成分會發現,很多人其實都有營養不均的問題,且體內沒有「好的東西」進來,而所謂「好的東西」,指的是指膳食纖維。營養師說,現代人總喜歡精緻飲食,愛吃含甜食的東西,但這類食物吃太多,其實容易讓腸道的菌相改變,白話來說,就是容易讓壞菌增加、好菌減少,長期下來容易影響排便頻率與狀況。
余苑綺抗癌成功公開遺書! 親吐差點熬不過30次化療:人生黑白
資深藝人余天和李亞萍的二女兒余苑綺2019年生下第二胎兒子後直腸癌復發,癌細胞從淋巴擴散至肝、肺,歷經30次化療的痛苦歷程後,去年9月宣布抗癌成功,她一度自爆,曾痛苦到想放棄,就連遺書都寫好了。慶幸的是,余苑綺最終堅強熬過化療,她近日在節目上大嘆,化療真的讓她感到人生是「黑白的」。 余苑綺說,化療時痛苦到讓她感覺人生是黑白的。(圖/翻攝自醫定要知道YouTube) 余苑綺在《醫定要知道》中表示,她從未想過自己會罹患癌症,過去家中作息最正常的就是她,沒想到某天忽然發現上廁所不斷出血,原先不以為意,結果拖了1個月症狀未改善才就診;經醫師檢查後才發現罹癌,令她頓時崩潰。 余苑綺某天忽然發現上廁所不斷出血拖了1個月症狀未改善,才趕緊就診。(圖/翻攝自醫定要知道YouTube) 她接著透露,回想起那段化療的日子,真的是「非常痛苦」,據余苑綺表示,「基本上我是先開刀,開完刀就是好像10天不能喝水也不能吃東西,回家休息一陣子之後就開始12次的化療,化療一次就是住院3天,打3天的化療藥,那3天就是很不舒服,會頭痛、全身無力、想吐,回家5天也是狂吐無法進食...半夜也是難過到冒冷汗繼續吐」。余苑綺回想起那段化療的日子,真的是「非常痛苦」。(圖/翻攝自醫定要知道YouTube)由於化療會帶來副作用,導致余苑綺的白血球、血小板下降,包括手臂和大腿處也長了不少紅斑。據美國加福醫學診斷中心院長陳昌平指出,很多病患最後不是死於癌症,而是死於化療和放療的副作用,因為患者承受不了,整個身體就此垮了。醫師陳昌平表示,很多病人熬不過化療。(圖/翻攝自醫定要知道YouTube)另外,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按照余苑綺的例子來說,一般人即使生活習慣良好也可能患病,重要的是飲食要正常、例如好的膳食纖維要增加、壞的部分,像是精緻飲食則要減少,才能長保健康。
小禎便當意外曝光 營養師讚:打破體脂管理迷思
藝人小禎(胡盈禎)瘦身後一向相當控制體脂,但日前在臉書秀出自製美味便當的照片,其中竟有嫩煎雞胸肉、煎餅等油煎食物,讓網友驚呼連連。運動營養師楊承樺表示,體脂管理想要品嚐嫩煎雞胸肉、煎餅等美食沒有不可能,因為體脂管理猶如一場馬拉松賽跑,任何過於激烈的手段,都容易功虧一簣,應透過正確的飲食觀念與適當的運動,才是維持體脂管理的長久之道。楊承樺點出三個民眾最常犯的體脂管理飲食NG行為,包括1.過度節食2.選擇性偏食3.不攝取油脂。首先是不可過度節食,應保持三餐定時、定量,也可適量享用美味的油煎料理,適時釋放壓力,讓口慾能獲得滿足,避免耗損長期意志力破功後,反而出現報復性飲食。楊承樺營養師表示,許多人控制體脂也常選擇性偏食,例如「不吃肉」、「不吃油」等,但事實上,均衡飲食提供均衡的營養素是人體所必需,相對於錯誤的戒斷特定種類食材,透過原型食物取代精緻飲食,會是更健康的方式。以最熱門的原型食物─去皮雞胸肉來說,根據食藥署的資料,除了平均每100克含有高達23.3克的蛋白質,熱量更僅117大卡;另一個大家喜愛的膳食纖維類原型食物--地瓜,也都能幫助帶來餐食間的滿足感,避免過量的進食。此外,油脂是人體必需營養素,就算管理體脂也一定要吃油,其中近來很夯的「中鏈脂肪酸油 (MCT油)」,因為它的鏈長較短,容易被代謝分解,因此確實具不易形成體脂肪的特色。但由於純中鏈脂肪酸屬於飽和脂肪酸,還是應該兼顧其他不飽和等不同類型的脂肪酸,目前市面上也有推出成分中具有中鏈脂肪酸,且兼顧飽和與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同時取得不易形成體脂肪的健康食品認證,適量使用也有助於體脂管理。
【意麵飄香半世紀3】手指一捏知Q度 他店也進范楠麵
現年78歲的范榮楠,15歲輟學後,凌晨2點起床學製麵、擺攤子,數十年的勞碌人生,養大了3名兒女,每個孝順又有成就;外界擔心恐怕無人傳承這家老字號,但范榮楠的教授兒子范俊逸說:「我一定會延續父親的事業!」由於楠叔特別能掌握麵條Q度,賣熱食的老店「阿桐意麵」也採用他做的麵條。不僅如此,當初「阿桐意麵」分家時,楠嬸力挺第二代媳婦吳惠燕供應生意麵,吳惠燕才能獨立開業,兩家店不僅是上下游關係,還有著深厚的情感。鹽水知名的阿桐意麵就用范榮楠製作的麵條,深受當地人青睞。(圖/宋岱融攝)二○○四年間,「范楠鹽水意麵」被前總統陳水扁的親家趙玉柱選為伴手禮,因而聲名大噪,後來政黨輪替,「范楠鹽水意麵」並沒有因此沒落,還經常接到各界的大訂單,不過,卻因為楠叔的健康因素而漸漸減少供貨。原勞碌命的楠叔罹患了「富貴病」糖尿病,「榮楠是太過勞累,胰臟發炎導致糖尿病,與如今大多數人因精緻飲食所得的糖尿病是不同的。」楠嬸透露,她為了丈夫的健康,總是準備非常「澎派」的餐食,採訪當天的午餐,就是滿滿一桌子的菜餚。Q彈滑嫩的范楠鹽水意麵,配上入味的肉臊,令人食指大動。(圖/宋岱融攝)屈指一掐測Q度意麵好吃的關鍵,並非麵粉與蛋的比例,在這個資訊透明時代,只要上網就能找到答案。真正的致勝關鍵,在於筋性的軟硬程度能否迎合時下口感。楠叔從半自動的機器做出意麵後,呈現白色的麵體必須先放入冷藏室,等待筋性回塑慢慢透出淡黃色,再進入下一個製麵階段「扭麵」。一般人只能從數據資料(溫度、溼度、重量)來判斷「扭麵」的時機,然而,擁有50多年經驗的楠叔,只要屈指一掐,就能感覺麵條的Q度是否已經可以「扭麵」,通過他考驗的麵條,才能掛在工人手上,一撮一撮的扭成麵片再端出去曬。剛做好的麵條偏白色,此時筋性還沒成型。(圖/宋岱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