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檢年齡
」抹片篩檢要求醫師填身分證字號 國健署:將回歸原有申報方式
衛福部國健署今年擴大四癌篩檢對象,其中子宮頸抹片下修5歲,更新增人類乳突病毒(HPV)病毒檢測。但有醫師反映,今年度抹片篩檢單竟新增「採檢人員身分證字號」欄位,恐有侵犯個資的疑慮。國健署2日回應,為避免造成誤會,將回歸原有申報方式。為防範子宮頸癌,今年起抹片篩檢年齡增列25到29歲女性,並新增35歲、45歲及65歲女性HPV檢測服務。兩項檢測都是以子宮頸抹片局部採樣,由婦產科或家醫科醫師執行。不過,近日有醫師在社群平台上發文表示,今年度的抹片篩檢單上須填寫採檢人員的身分證字號,「這跟罷免須附身分證影本是不是同個意思?」並標記婦產科醫師出身的林靜儀。林也留言回應「已提醒國健署,不要因為行政業務方便影響執行者的隱私」。林靜儀指出,自己過去也有參與抹片採檢工作,僅需填寫醫療院所和醫師代碼,並且蓋上醫師章,交由醫院行政人員,由醫療院所向衛福部申報。針對今年新增採檢人員身分證字號欄位一事,林靜儀表示,已向國健署了解,由於醫療院所須和衛福部申報,也會給予獎勵,需要勾稽是哪些醫療人員執行。林靜儀指出,原先目的是將國健署「癌症篩檢與追蹤管理資訊整合系統」與醫事司「醫事人員系統」介接,新增欄位是為確認採檢人員資格,不過國健署有收到一些醫事人員反映,因此正在評估調整。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回應,為避免造成誤會,將回歸原有的申報方式。過去是否有不符資格的醫事人員執行採檢?她表示,抹片服務行之有年,醫療院所對相關規定都非常清楚,如有非家醫科或婦產科醫師執行採檢,即不符合資格,將核扣預防保健費用。
2025年新制上路 6大領域22項目「基本工資上漲」
目前時序已經來到2024年12月31日,明日就準備進入2025年。而在2025年開年之初,就有6大領域22條新制準備上路,涵蓋範圍從薪資調整、醫療健保到交通、環境與教育,每一項都與民眾的荷包和生活息息相關。薪資與勞動條件調整1.基本工資調漲每月工資從27,470元上調至28,590元,時薪從183元調升至190元。受惠人群約189.5萬人,其中本國籍勞工152.7萬人,外籍勞工36.8萬人。但同樣的也會因此帶動勞保費和健保費的增加。勞保費部分,勞工每月負擔增加56元。雇主每月負擔增加195元。健保費部分則有771萬人會受到影響,平均每人每月多繳21元。但此舉也讓每年增加健保收入約53億元。2.軍公教調薪軍公教薪資調整3%,是自2018年來第4次調薪,實質薪資累計提升14.7%。而中央機關約僱人員、工友及約用人員月薪調整至不低於最低工資的1.1倍(約31,449元)。3.勞保與職災保險給付增加配合基本工資調漲,月投保薪資最低級由27,470元提升至28,590元。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基數也隨之調整,約124萬人受惠。醫療健保改革1.健保住院自付額調整單次住院上限增至51,000元,全年累計最高為86,000元。這項改變不影響經濟弱勢或重大傷病患者,但中高收入者將面臨更高的負擔。2.癌症篩檢範圍擴大大腸癌的篩檢年齡降至45歲(有家族病史者降至40歲);乳癌方面,女性篩檢年齡擴至40至74歲;子宮頸癌方面,篩檢對象年齡降至25歲以上;肺癌方面,有重度吸菸者與具家族病史者將納入篩檢;胃癌方面,從2025年起將提供45至74歲民眾幽門桿菌檢測。3.全民免費流感疫苗流感疫苗對所有6個月以上民眾免費接種,開放至疫苗用罄為止。4.公費HPV疫苗接種35歲、45歲、65歲女性適用公費HPV檢測。國中男生自2025年9月起納入公費接種對象。5.幼兒A肝疫苗接種時程調整滿18個月和27個月分別接種一劑A型肝炎疫苗,與其他疫苗接種時程搭配,提升便利性。民生與補助措施1.租金補貼擴大補貼戶數提升至75萬戶,針對無自有住宅個人或家庭提供補助。這項政策將延長至2025年後,中央預算達300億元。2.文化幣發放16至22歲每人可領取1,200點。除此之外,還新增13至15歲每人可領取600點,用於觀看表演、購書等文化活動。3.生育津貼加碼台北市方面,第一胎補助40,000元,第二胎45,000元,第三胎50,000元。而在花蓮縣富里鄉當地,每胎最高補助120,000元。交通與觀光政策1.汽機車噪音檢測未通過噪音認證的改裝排氣管將被罰款900至1,800元,累犯最高可罰30,000元。2.機車駕訓補助原有1,300元駕訓補助,新推出3.0計畫,持學習駕照者參加課程最高可獲補助2,500元。3.旅宿業限用一次性備品旅宿業不得提供小於180毫升的瓶裝盥洗用品,違者最高罰6,000元。鼓勵消費者自備用品,並提供可重複使用的大瓶裝。4.TPASS 2.0常客優惠為鼓勵公共運輸使用,累計乘車次數可享月度回饋。5.觀光優惠台灣好行「花蓮路線」免費搭乘,其他路線半價。台灣觀巴部分行程1折起,部分地區2人同行1人免費。環境與新規1.碳費徵收每噸碳排放起徵價300元,2026年正式繳費,涵蓋281家公司。2.手機回收新規手機製造商須設置回收設施,並標明分類回收標誌。3.寵物登記強制為貓咪植入晶片,未登記者最高罰15,000元。出國與護照便利1.自動通關系統使用年齡降至10歲以上,身高限制降至120公分以上。2.線上換發護照提供有條件式線上申換護照,減少民眾往返不便。3.日本入境事先確認桃園機場實施日本入境資料預確認,縮短入境排隊時間。
明年寬乳癌篩檢年齡! 專家提醒「3個及早」把握治療黃金期
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不少國內外知名人士紛紛響應,在胸前別起粉紅絲帶,倡議乳癌防治。在粉紅絲帶的風潮下,乳癌防治的議題已逐漸受到重視,鼓勵婦女把握三個「及早」:「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擁抱健康,把握早期發現及治療的黃金時機。正視粉紅十月 喚起防治意識根據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生福利部112年死因統計顯示,乳癌是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及死亡率第2位,乳癌發生高峰為45歲至69歲。目前仍有約34.5%的45歲至未滿70歲婦女從未接受過乳房X光攝影。為遠離乳癌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年齡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的婦女,以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擴大篩檢年齡 提高早期發現率為因應高齡化社會及乳癌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國民健康署自明(114)年起,放寬乳癌篩檢年齡,上下各增加5歲,擴大至40歲以上未滿75歲婦女,鼓勵符合資格且有意願接受檢查者,請攜帶健保卡至醫療院所,或逕洽各地衛生局(所)或健康服務中心,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房X光攝影檢查 有效提造揪出乳癌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國際上最具科學實證,可有效提早發現並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方法,可偵測出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並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我國於112年有92.3萬名婦女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共發現5,392多名乳癌個案,等於每篩檢169名女性中約有1名罹患乳癌,而因篩檢發現乳癌的婦女,有59.7%病例為早期(0+1期),證明乳癌篩檢的高效益。
江蕙抗癌9年曾出現肺栓塞!醫師:失聲是重大警訊
台語天后江蕙封麥9年,日前答應於10月國慶晚會上復出開唱,昨(10)日她透過寬宏藝術拋出震撼彈,江蕙公開親筆信,透露當初引退原因是因為罹癌,期間一度失聲、倒嗓,治療時還出現大出血、肺栓塞,震驚各界,所幸目前已恢復健康。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指出,作為有癌症史的患者,失聲、丹田失去力氣,其實是重大警訊,可能暗示腫瘤組織壓迫、復發轉移侵犯神經,都是很可怕的症狀。姜冠宇在臉書粉專上指出,有癌症史的病人,對於失聲、丹田失去力氣,都是重大警訊,從廣泛的癌症復發經驗來看,這些症狀都會聯想到喉返神經、隔神經等等,「或有可能暗示腫瘤組織壓迫、復發轉移侵犯神經。那都是很可怕的症狀。」談到神經壓迫的部分,姜冠宇表示曾遇過病人四肢全部攤掉的,因為是壓到脊髓,不過他也說那是更嚴重的案例,該類型案例是很難存活的。至於肺栓塞的由來,「當癌症轉移到骨骼或其他器官時,癌細胞釋放的細胞因子,如TNF-α、IL-1、IL-6,可以激活內皮細胞和血小板,從而刺激凝血系統。」此外,這些細胞因子會引發炎症反應,進一步增加血栓風險。姜冠宇說,當然之後可能要面對化療、放療,患者還要再承受更虛弱的過程,「對抗癌症,其實是一個很辛苦的旅程,不只身體的痛苦,還有經濟上的打擊。」這也是為何要盡量擴大篩檢族群,把可篩檢年齡儘量往前推,盡量減少每個人可能發生在未來的悲傷,最後他也祝福江蕙,「衷心希望江蕙可以撐過這一關。」
婦女月粉紅灰犀牛來襲!乳癌病友協會公布雙軌調查 提廣篩早治、生育保存、心理支持等六大呼籲
乳癌長年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更為婦女常見死因第二名,且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皆逐年緩升,是大家顯而易見但卻視而不見的「粉紅灰犀牛」。因此在3月「婦女月」的尾聲,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特別於27日舉辦「粉紅灰犀牛來襲 乳癌認知及議題態度調查」發佈記者會,公布史無前例針對國內的女性及病友的雙軌調查研究,並提出廣篩早治、生育保存、心理支持等六大呼籲。會中邀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民進黨立委王正旭、民眾黨立委陳昭姿、國民黨立委陳菁徽、國民黨立委李彥秀以及醫師專家學者們等共同出席,探討該如何應對「粉紅灰犀牛」來襲,提高社會大眾及政府對於乳癌防治的重視。黃理事長表示,不管是政府或是民間,在乳癌防治衛教宣導上都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因此提出「六大呼籲」,有意識地結合專家學者、病友團體及社區,讓衛教資訊更有效擴散,提高民眾的乳癌防治意識並實際行動(圖/品牌提供)。乳篩防線失守!過半表示未定期篩檢 9成認為篩檢年齡應下修據乳癌認知及議題態度調查顯示,有61.5%的一般女性及過半(52.7%)的乳癌病友罹癌前沒有定期進行乳癌篩檢的習慣。值得警覺的是,一般女性中知道乳癌可篩檢,但未進行定期篩檢比例高達61.8%,僅有38.8%受訪者有定期篩檢的習慣。探究不願篩檢原因,一般女性不篩檢的主要原因竟是年齡未到政府補助(46.3%),而乳癌病友罹癌前不篩檢的主要原因則是自認不需要檢查(42.3%)。另外「自認不是高危險群」、「不知道要篩檢」以及「害怕篩檢造成的疼痛」也都是受訪者不願篩檢的原因選項。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根據衛福部公布2023年全台乳癌篩檢率僅3成3,低篩檢率將嚴重影響早期治療的潛在機會。因此協會在乳篩政策上提出「乳癌篩檢年齡下修至40歲」及「篩檢升級自由選」兩大呼籲,一方面因應目前各年齡層病友人數緩增現況,有助於落實早期治療的目標;另一方面透過差額負擔方案自由選,女性可自費補足差額,選擇精準性較高、檢查不適感較少的篩檢方式,有助於提升女性篩檢意願,也不會造成政府預算壓力。針對下修乳篩年齡的呼籲,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於記者會中表示,國健署目前提供的是國際上認可的篩檢方式,會持續研究國際上相關數據,朝向篩檢年齡「下修」跟「上修」的方向努力幫助病人。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目前健保署給付38種乳癌用藥,提供第一線醫師更多武器協助病人對抗癌症,健保署會朝著協會提及的六大呼籲方向努力(圖/品牌提供)。面對癌症最擔心經濟負擔 能接受的自費預算僅實際支出一半調查顯示,女性面對罹患癌症最害怕的事情前三名,不管是一般女性及病友,第一名皆為害怕造成個人及家庭經濟負擔(一般女性46.0%、病友49.3%),第二、三名則分別為害怕造成家人照顧負擔(一般女性14.3%、病友10.1%)及害怕治療副作用(一般女性11.7%、病友14.4%)。而在治療負擔調查上,可發現有67.4%的一般女性及70.2%的病友最能接受的自費預算在50萬以內,且有約半數的一般女性(46.2%)及病友(52.0%)傾向只採取健保方案治療。黃淑芳指出,透過調查可看出,不管是一般女性或病友,一旦罹癌最害怕的事情不是死亡,而是沉重的經濟負擔,多數傾向優先選擇健保治療,但早期乳癌患者如想使用療效較好且能減少後續復發機率的藥物,往往一年動輒須自費百萬元,與受訪者能接受的50萬自費預算相差一倍,僅能負擔實際支出的一半。因此我們呼籲健保應納入更多早期乳癌用藥,將更具效益且有效減少病友的經濟負擔。立委陳昭姿在會中表示,自己在新藥審議委員會擔任委員29年,儘管目前新藥審查走向精準治療,健康投資仍非常不足,不能讓病人因為沒有錢就不治療,這部分會跟衛福部一起努力。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目前心理健康司有與心理腫瘤基金會及全台19家癌症醫院合作,提供免費心理諮商,去年更在行政院支持下,在全台佈建48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基礎的心理諮商及轉介服務,未來仍會努力擴大服務(圖/品牌提供)。乳癌防治應全方位看待 病友心理支持及生育保存需求急迫本次調查也針對過去較少討論,但對癌友有迫切需求之議題做雙軌調查。黃淑芳指出,根據過去研究統計,癌症病友於罹癌後兩年內自殺率比一般平均自殺率高出約7倍。此次調查顯示,有72.9%的一般女性及87.9%的病友認為罹癌後政府或院所應主動提供心理支持。呼籲政府應將調查結果納入未來降低病友心理健康風險之考量,結合既有心理健康資源主動提供病友,讓病友在獲知重大疾病時有所依歸。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根據國衛院最新研究指出,癌症患者自殺死亡率是非癌症患者的2.5倍;如果是被告知罹癌的第一年,癌症患者自殺死亡率是非癌症患者的5.5倍,而與其他癌症相比,乳癌患者還要面臨體態改變及夫妻婚姻關係的挑戰,因此心理資源挹注顯得更為重要。目前心理健康司有與心理腫瘤基金會及全台19家癌症醫院合作,提供免費心理諮商。去年更在行政院支持下,在全台佈建48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基礎的心理諮商及轉介服務,未來仍會努力擴大服務。立委王正旭於記者會呼應本次記者會主題,指出如果被「粉紅灰犀牛」撞到會有很嚴重的後果,需要我們健保醫療上給予更多支持,也需要心理支持跟篩檢的協助,透過大家共同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圖/品牌提供)。病友罹癌前對乳癌資訊感到不足 病團宣導比政府讓人更有印象最後調查指出,有64.5%的乳癌病友自認為罹癌前對乳癌資訊不充足,一般女性也有近半數(49.5%)認為資訊不充足,顯示乳癌防治衛教仍有努力空間。在宣傳口號印象部分,一般女性與病友皆對乳癌病友協會去年的「點亮雙色粉紅絲帶守護健康掌握幸福」口號最有印象(一般女性46.8%、病友79.1%),其次則為國健署的「愛自己從乳篩開始」(一般女性41.8%、病友67.5%)。黃理事長表示,不管是政府或是民間,在乳癌防治衛教宣導上都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我們也提出「乳癌衛教資源1+N」的概念,呼籲政府機關的衛教資源應做更多釋出,有意識地結合專家學者、病友團體及社區,讓衛教資訊更有效擴散,提高民眾的乳癌防治意識並實際行動。立委王正旭於記者會呼應本次記者會主題,指出如果被「粉紅灰犀牛」撞到會有很嚴重的後果,需要我們健保醫療上給予更多支持,也需要心理支持跟篩檢的協助,透過大家共同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
陳超明7大願景政見連發 苗栗縣長鍾東錦到場力挺
苗栗縣第1選區立委陳超明政見連發,繼前日公布願景行動地圖後,(27日)再公布「願景7箭」;陳超明說,願景7箭主軸從小顧到老,並照顧婦幼、勞工和農漁民,也要充實社福醫療條件,讓青年放心扎根苗栗合計43項,未來將搭配48項的願景行動地圖各鄉鎮政見,結合苗栗縣長鍾東錦的施政方向,打造幸福苗栗願景。苗栗縣第1選區立委陳超明公布「願景7箭」政見,願景7箭主軸從小顧到老,並照顧婦幼、勞工和農漁民,也要充實社福醫療條件,讓青年放心扎根苗栗合計43項。(圖/陳超明提供)陳超明表示,從小顧到老,代表從孩子出生、受教育、出社會到退休養老,每個階段都有更完備的照顧,願景7箭中的友善婦幼,包含補助女性凍卵、提高育嬰留職津貼、幼兒園學費減免及補助、提高祖父母帶孫津貼,以及提供學齡前的家長更友善環境。至於教育優化部分,陳超明說,自已立委任內爭取中央補助超過15億元教育經費,包含校舍重建、跑道翻新、風雨球場興建、老舊廁所更新及校園設施設備改善等等,接下來除了持續改善學校運動場及校園環境外,將要求重新檢討雙語政策、爭取半導體學院、強化技職教育、制定營養午餐專法、建構健全3級體育培訓制度,協助小學至大學的苗栗學子,有更好的受教場域。陳超明也說,農業是苗栗縣主要產業,過往天災發生或政策有不合理之處,他都極力向中央爭取與反映,像是大區輪作取消影響一期稻作無法繳交公糧、極端氣候造成的農損、春耕放水量不足等。這次願景七箭的興農豐漁,內容有一港口一特色、提高公糧收購價格、提高老農津貼、提高農路預算、滾動檢討保安林政策、改善農漁會設施、檢討低丘緩坡法令、擴大抗逆境作物種植地區,以及檢討農業保險啟賠標準等。陳超明強調,「一定會與農漁民站在一起,與鍾東錦縣長攜手做農漁民的靠山。」另外,有關醫療平權部分,陳超明表示,他首要推動部立苗栗醫院改制為台大醫院分院,提升苗栗地區的醫療量能,不讓就醫存在城鄉差距。他也會持續推動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免繳健保費,同時爭取設立癌症基金、推動降低癌症篩檢年齡,還有增加免費成人健檢次數與項目,保障鄉親健康。與醫療平權相輔相成的社福政見,陳超明說,苗栗縣老年人口佔全縣人口超過18%,因此必須持續擴增長照人力與平價長照機構,且培訓二度就業人口投入長照行列,並提升所得稅長照扣除額至20萬元,健全苗栗的長照環境。同時,陳超明呼應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提出的放寬取消巴氏量表政見,與減輕照顧者的負擔。面對身障者的需求,陳超明也說,將持續爭取補助擴增縣內的輔具據點及便利站,讓苗栗能更友善。青年方面,陳超明表示,讓苗栗子弟不用南漂、北漂,這是他持續努力的目標,因此要將青年創業指揮部與地方創生結合,青年子弟創業更便利,也會持續和鍾東錦在中央爭取青年住宅、同時,吸引國際大廠投資苗栗,而居住、就業一同併進。陳超明也注意到青年運動及毛小孩活動的需求,未來將持續完善運動場設施及增加寵物友善公園,苗栗在地就有好的休閒環境。為減輕青年朋友負擔,他也特別提出提高扶養年幼子女扣除額、低薪上班族所得水減半等政見,一來鼓勵生育、二來減輕負擔。至於勞工政策部分,陳超明說,將持續推動讓勞工朋友選擇退休金領取方式時能有猶豫期、改善單身勞工遺屬年金請領方式、逐步調高基本工資、督促勞動部調整勞退新制雇主提撥率及5.提高無薪假薪資補貼,提供勞工朋友更全面的照顧。
醫籲公費腸癌篩檢下修到45歲 台中彰3縣市擬帶頭試辦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美國研究發現,年輕人罹患大腸癌的比例顯著上升。面對大腸癌年輕化趨勢,我國公費篩檢目前只涵蓋50歲以上族群。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呼籲下修公費篩檢年齡至45歲,台北、台中、彰化3縣市率先響應,最快後年實施青壯年腸癌篩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表態支持,若爭取到預算,最快有望後年下修篩檢門檻。年輕大腸癌發生率高 根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癌已連續15年成為台灣新增癌症病例的第一名,並且在癌症死亡人數中排名第3。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2020年,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高達40.5%,在全球排名第6、亞洲排名第1。大腸癌和社會發展習習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大腸癌年輕化正撲向青壯年族群,而且男性發生率較女性高1.5倍。腸癌潛伏於青壯年,一旦罹癌不只可能奪走生命,家庭也可能因為失去經濟支柱而變得脆弱。腸癌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降低35%死亡率。目前我國公費腸癌篩檢是由政府補助,進行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然而補助對象只涵蓋50~74歲族群,卻沒納入45~49歲這群社會及家庭重要經濟梁柱,而且男性篩檢人數甚至少於女性。醫質疑「公費篩檢一定漏掉了什麼」為促使台灣扭轉這項「不名譽的第1名」,邱瀚模提出調整公費腸癌篩檢的年齡門檻,從補助50~74歲民眾,下修至45歲即可被納入補助。他表示,台灣全面執行公費腸癌篩檢10多年是有成果的,理論上也應該要做得很好,但在數據上不是如此。年齡愈高的民眾因被納入公費篩檢族群,發生率逐年緩降,然而未被涵蓋的「40~44歲」和「45~49歲」青壯年族群發生率雙倍成長,甚至已被納入的「50~54歲」中壯年族群,發生率也未減反升。「台灣一定漏掉了什麼,才讓年輕大腸癌(發生率)這麼高,」邱瀚模推測可能原因包括:公費腸癌篩檢不夠普及、多數人只篩1次、年輕族群未被納入公費篩檢範圍等。美國許多癌症相關團體,已下修公費腸癌篩檢的起始年齡至45歲,甚至提出「45 is the new 50」的篩檢概念,澳洲也是。邱瀚模強調,台灣40~49歲青壯年罹患大腸癌的高發生率排名全球前幾名,這群人因沒有篩檢,發現症狀時經常為時已晚、死亡率高。呼籲政府下修公費腸癌篩檢的年齡,不應再等待和觀望其他國家做法,應走台灣該走的路。公費篩檢下修年齡 國健署:要試算成本效益根據健保署的最新資料,2022年花在大腸癌的醫療費用約160億元、藥費約56億元。細究各期別可發現,第四期的醫療費用和藥費,分別是第一期的5倍和11倍。換言之,愈早期發現及治療,有助節省健保費用。立委吳玉琴認為,下修公費腸癌篩檢的年齡至45歲是一項好的健康投資,有助大腸癌早期確診,而且所需的預算應不多,建議國健署應在癌症年度計畫向主計總處爭取相關預算,也請國健署在3個月內提出相關分析報告。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根據歐美目前的公費腸癌篩檢資料,在年齡部分並未下修。不過國健署持開放性立場,承諾最晚11月初會有下修年齡的成本效益試算版本,尚需要更多的國內資料、國際證據及專家意見。為此,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提出台灣本土的真實數據。2001年他在台南和基隆社區進行50萬名中壯年族群(40~49歲)的腸癌篩檢分析,僅約5萬人有進行腸癌篩檢,44.5萬人則沒有做。這項研究持續追蹤至2019年,發現前者大腸癌發生率為每年每10萬人有45人罹病,後者則為58。結果顯示,50歲前開始接受篩檢,發生大腸癌風險減少22%。陳秀熙同時提出「精準篩檢」概念,透過AI計算出糞便潛血濃度愈高者,發生晚期大腸癌和大腸癌死亡率也愈高,因此篩檢的間隔應予以調整,不一定每人每2年做一次,風險較低者可拉長至每6年篩檢一次,風險較高者則應每半年一次就做篩檢。跑在中央之前 北中彰擬籌預算響應台北市、台中市、及彰化縣3縣市的衛生局長,同意以試辦計畫模式響應「45 is the new 50」的公費腸癌篩檢。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說,以台北市的篩檢率試算,若要執行45歲以上的公費腸癌篩檢,約需花3千萬元。由於今年和明年已有既定計畫要執行,不過2025年有機會透過整合式篩檢活動,設法籌錢試辦。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建議,現行的腸癌篩檢流程要創新,例如讓民眾網路預約,由現有的公衛醫療體系把採便管郵寄到府,民眾採便後則放置於社區藥局或超商,由專人回收送驗。如此一來,採便更方便,也有機會更快收到報告。
大腸直腸癌年輕化! 提早進行「個人化篩檢」預防
我國兒童過重肥胖盛行率逐年攀升,恐成為年輕大腸候選人!美國研究發現,年輕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例顯著上升,而且世界各國皆有此趨勢。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談討,發現及早篩檢大腸癌可降低發生率,針對年輕大腸癌篩檢提供精準效益實證評估,藉由糞便潛血檢查濃度,可使原有「族群式大腸癌防治」策略走向「個人智慧精準大腸直腸癌防治」,達到智慧精準健康疾病防治。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邱瀚模表示,探討年輕大腸直腸癌主題時,通常會與人類發展指數一起評估;人類發展指數越高,代表經濟水準較好,醫療可近性、醫療品質通常較佳,因此癌症的治療效果應該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人類發展指數越高,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也越高;代表已開發國家的「生活習慣」與「飲食西化」是罹癌的重要原因(Arnold M, et al. Gut 2017;66:683–691.)。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也高於鄰近人類發展指數相近的亞洲國家。無論性別與國別 50歲以下罹癌率顯著增加2017年美國研究發現,年輕大腸直腸癌增加趨勢十分明顯;不論結腸或直腸,50歲以下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且不論性別都有類似的趨勢。而且 1960年後出生的世代觀察到明顯的上升趨勢,世界各國也觀察到類似的情形(Siegel RL et al. JNCI 2017;109(8):djw322.)。根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比女性高出1.5倍。台大公衛團隊過去曾跟韓國、日本、香港等亞太地區國家進行大腸癌研究,發現無論性別,40至49歲大腸癌比例皆明顯增加,尤其男性大腸癌增加幅度最為明顯(Sung JJ, Chiu HM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19)。而且大腸癌發生率在1965年後出生世代持續上升(Murphy CC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8;155:1716–1719),原因包括:肥胖/身體質量指數/代謝症候群兒童時期暴露抗生素和食物鏈中抗生素(改變腸道菌叢)食品業工業化引入化學物質或食品(促使腫瘤形成、改變腸道菌叢)發炎/異位性體質環境輻射或其他環境暴露(區域性)一項研究針對430位小於50歲的族群,進行大腸癌回溯性研究,結果發現26%人的一等親有結直腸癌,10%有基因錯配修復問題,315人有做生殖系基因定序,檢查出林奇氏症候群(Lynch syndrome,亦稱「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之基因異常等,有生殖細胞系突變85人中只有43人表示其一等親有大腸癌。因此,小於50歲大腸癌中有20%具有生殖系基因突變,建議對於所有早發性結直腸癌患者,提供基因諮詢與癌症檢驗(Stoffel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20;158:341–353),以利及早發現疾患。邱瀚模指出,大腸癌之新興風險因數,亞洲肥胖族群增加幅度快,台灣肥胖人口比例約占6至7%,男童占8%,女童占4%,而且男童逾25%過重,女童也有超過15%過重,這些兒童未來恐會成為年輕大腸癌候選人。除了罹癌危險因數,下修篩檢年齡層也是亟待討論。(Hoffman SJ et al. BMJ 2019;365:l2231)。多國下修篩檢年齡 台灣糞便潛血檢測演進為了及早防癌,多國指引已下修篩檢起始年齡,美國多專科醫學會特別小組(USMSTF)於2012年建議45-75歲成人、40歲成人有結直腸癌家族史(或於該家族成員診斷結直腸癌年齡之10歲以前)參加篩檢。2021年,美國胃腸病學院和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針對45-49歲成人增加有條件篩檢建議。美國一項研究利用電腦模擬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以1990至1994年族群作為參考組,發現現今族群大腸癌風險為過去1.54倍,因此,45歲開始篩檢這項措施可符合成本效益(Ladabaum U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9;157:137-148.)。台北醫學大學癌症轉譯研究中心陳立昇教授表示,台灣在檢測技術從「糞便潛血化學法」演進到「糞便潛血免疫法」,已經成為國際上先進的偵測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在敏感性和精確性方面優於過去的化學法,並且顯示大腸癌死亡率有下降趨勢。「三段五級」策略 各世代精準防治大腸癌 台大公衛團隊過去利用基隆、台南整合式篩檢資料研究發現,45歲開始篩檢族群相較50歲開始篩檢大腸癌發生率低22%,這項實證資料表達提早篩檢具有預防效益(Chiu HM, Chen HH et al. Digestive Disease Week 2023, Chicago, US)。建議下列2族群提早篩檢:50至75歲:戰後嬰兒潮及部分X世代45至49歲:這類族群為社會主要人力,一旦罹癌可能影響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損失(As of the population in Dec 2021)。▲▼X世代與戰後嬰兒潮世代,提早進行大腸癌篩檢,具有預防效益。(圖/台大公衛團隊提供)陳立昇表示,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人數眾多,為了確保這2個世代能夠在初段和次段預防方面做好防治工作,除了建議參加糞便潛血檢測,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的「三段五級」工程,根據不同階段制定策略,以實現精準健康的防治目標。初段預防:側重於改善生活方式,包括轉向植物性飲食、增加運動,以及促進整體健康。這些改變對每個年齡層都至關重要,透過預防老年罹患大腸直腸癌,以免耗費國家龐大資源並影響人民的生活品質。次段預防:針對50歲以上、未滿75歲民眾,國健署補助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結果呈現異常,應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末段預防:台灣的全民健保體系在三段預防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當疾病出現時,體系能夠提供新型治療方法,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以照顧各個年齡層的患者。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智慧精準健康疾病防治-登革熱及大腸癌應用
70歲肝癌患者手術風險高 改採「立體放射合併標靶治療」消滅腫瘤
70歲的吳女士為B型肝炎之肝硬化病患,同時患有甲狀腺低下、心臟肥大、肺水腫等疾病,近期因疲倦、腹部腫脹,體重於短時間內快速下降而至區域醫院檢查,超音波檢查結果發現疑似有肝腫瘤,故轉院至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進行進一步評估。診療後發現吳女士患有貧血、血小板低下及甲種胎兒蛋白(AFP,5,359 ng/mL),肝部長有5公分大的腫瘤,但因其肝功能不佳,外科部評估手術風險較高,在與放射腫瘤科評估討論後,決定採用立體放射手術合併雷沙瓦治療。雷沙瓦Sorafenib是肝癌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主要透過肝臟代謝酶進行代謝,增加治療療效;而立體放射手術(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有別於傳統放射治療,利用3-5次高劑量放射線照射,搭配腹部壓板或呼吸調控技術,合併先進的影像導引調校系統進行精準定位技術,確定腫瘤位置、大小和形狀後進行照射,提高腫瘤照射順型度與細緻度,達最大程度消融和周圍正常組織最小化損傷,治療過程約10-20分鐘,不須麻醉也沒有痛感,治療後也無須恢復期。常有臨床醫師困擾應如何擬訂治療決策:應是標靶藥物優先還是放射線優先?或是兩者同時並用?但若標靶藥物與放射線並用時,是否須減量。2023年全美癌症年會中,加拿大Dawson教授發表第三期立體放射手術合併雷沙瓦與單純使用雷沙瓦之臨床試驗追蹤結果,發現肝癌病人經過立體放射手術合併雷沙瓦,其存活機率較單使用雷沙瓦治療病人高;其他文獻亦指出,雷沙瓦藥物血中濃度越高,療效越好,但教授仍提醒應注意其毒性劑量。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謝忱希醫師與陽明交大合作之轉譯醫學研究發現,透過同步性或序列性立體放射手術,雷沙瓦藥物血中濃度皆較傳統放射治療高;謝忱希醫師也在亞東醫院人體研究統計資料發現,立體放射手術合併雷沙瓦對於打通腫瘤門靜脈栓塞成功機會,明顯高於傳統放射治療合併雷沙瓦約3倍。基於上述研究與文獻,在擬定吳女士的治療方案時,謝忱希醫師選擇立體放射手術合併雷沙瓦,預期性提升患者血液中雷沙瓦濃度,同時透過立體放射手術增加局部腫瘤消融,大幅增加療效,目前吳女士的肝腫瘤消失,同時甲種胎兒蛋白亦從5,359降至正常值6.88,僅需定期至醫院回診持續追蹤身體狀態。謝忱希醫師也呼籲,肝癌是可怕的隱性殺手之一,據統計,台灣肝癌患者中,分別約有80%為B型肝炎、15%為C型肝炎引起。國民健康署自民國109/9/28起放寬成人B、C型肝炎篩檢年齡為45-79歲終身一次(原住民40-79歲)免費B、C型肝癌篩檢。建議患有肝炎病人定期抽血檢測肝生化值、甲種胎兒蛋白與腹部超音波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余苑綺病逝/大腸癌居10大癌症之首…直腸癌復發率更高 主要症狀一次看
資深藝人余天與李亞萍的二女兒余苑綺2014年確診直腸癌,8年來經歷超過70次化療和各式治療,今(21)日下午不敵病魔,享年39歲。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及飲食西方化的影響,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自民國95年起大腸直腸癌已經超越肝癌,成為年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根據癌症登記統計顯示,大腸癌發生人數從84年的4,217人,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2.9人,95年發生人數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發生人數已超過15,000人,107年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41.8人,標準化發生率上升82.5%。而死亡人數從84年的2,469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3.3人,107年已增至5,823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4.9人,標準化死亡率上升12%。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常常和腫瘤的生長情形及位置有關,大腸直腸癌大部分是由息肉演變而來,初期通常沒有什麼症狀,約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大腸直腸癌發生在近端結腸的位置,約百分之六十的比例發生在遠端結腸、直腸的位置。發生在遠端左側位置的大腸癌,其症狀包括直腸出血、排便習慣改變、新發生的便秘或腹瀉、大便變細小和腹痛等。余苑綺今(21)日下午不敵病魔,享年39歲。(圖/翻攝自余苑綺 Chichi臉書)至於發生在直腸位置的癌症,則稱之為直腸癌,其症狀包括排便急迫感、裡急後重感、排便時會帶血或粘液、排便不完全感等,其他症狀如會陰處疼痛,泌尿道方面症狀和陰道瘻管等。較晚期的大腸直腸癌,其症狀包括疲倦、厭食、體重減輕等,這些症狀可能與癌症的進展和轉移部位有關。整體觀察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約4分之3發生在左側的乙狀結腸至直腸部位,顯示直腸癌的發生率遠高於大腸癌。此外,直腸有儲存糞便的作用,癌變風險高,一旦確定罹癌,癌細胞轉移至肺臟的機率,也比大腸癌高3至4倍,第三期的復發率也比大腸癌高4成。有別於大腸癌,直腸癌因侵襲風險較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後,還需進行放射線治療,已降低復發率。不僅如此,若直腸癌的病灶位置過於接近肛門,嚴重時可能必需做人工肛門,對患者的健康照護和生活品質,無疑產生重大負擔。余苑綺今(21)日下午不敵病魔,享年39歲。(圖/報系資料照)衛福部表示,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國健署自93年起,開始推動50-69歲大腸癌篩檢服務,並自99年起納入預防保健服務項目,正式於全國推行,於102年6月起將篩檢年齡調查為50-74歲。糞便潛血檢查(FIT)是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用免疫法,不需飲食限制,因此相當簡單方便,但糞便潛血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所以當有任何異狀時,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國健署提醒,預防大腸癌方式包括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每天運動習慣、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等。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50歲以上民眾應每1至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
有感余苑綺年花3百萬抗癌 余天籲設立台灣癌症藥品基金
癌症醫療負擔沉重讓許多癌友家庭經濟不堪負荷,立委余天今(5)日攜手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舉辦記者會,呼籲政府仿效英國,盡速設立「台灣癌症藥品基金」(CDF),支持病友勇敢抗癌,並確保健保資源永續;他也呼籲,因應罹癌年輕化趨勢,應提早癌症篩檢年齡,讓青年人早發現早治療,降低晚期癌的比例。余天表示,台灣推行健保的目的是希望國人「病得起」且「不因病而貧」,但是癌症新藥與技術費用高昂,健保又不給付,病友無法及早獲得較好的治療。他認為,政府有必要出面,效法英國,在健保總額外,建立台灣癌症藥品基金。余天說,自己是病友家屬,非常了解抗癌的辛苦,治療過程中,除了依靠病友本身的意志力,更需要家庭經濟支持,各種新興癌症療法,例如女兒余苑綺治療費一年動輒2、3百萬元,不要說一般勞動族群無力負擔,就連他個人都覺得吃力。他強調,設立台灣癌症藥品基金刻不容緩,自己也將發動立委連署,向衛福部和行政院建言。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衛福部統計,20-64歲勞動人口罹癌數逐年增加,每年門、住診人數近47萬人,而罹癌後絕大部分因為治療副作用無法保有工作。她說,台灣進入低薪時代,青年族群買不起房可以選擇不婚、不育,卻不能選擇不生病,希望政府支持台灣癌症藥品基金,年輕癌友才有機會使用更新更好的癌症新藥,保有勞動生產力。病友協會理事劉桓睿也指出,國際癌症醫療趨勢顯示,癌症免疫療法相較於標靶和化療,副作用較低、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部分癌友也因此得以返回職場工作,一邊治療一邊維持經濟收入。此外,有些癌別面臨現有用藥選擇少,治療效益不佳的困境,比如胃癌、食道癌。近年來歐美國家多建議以免疫或免疫合併療法進行醫療療效上也多有突破性進展。然而同樣面臨高額負擔,需要政府伸出援手。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顧問醫師賴基銘教授指出,病人有新藥可選擇,但有時因健保未給付,病人付不起而無法使用,如何在完全給付、完全不給付之間,有其他選擇,政府應思考其他健保外的財源支持癌症新藥基金,從政府、癌友、藥廠多元參與形式,兼顧照顧經濟弱勢病友,也確保健保永續發展。健保署科長連恆榮表示,健保如何在藥品效益和資源分配上取得平衡,確實需務實考量,增加健保資源外的財源,是比較具彈性作法,健保署樂觀其成。國健署主秘王怡人表示,成立基金也會有面臨資源有限性的問題,癌症藥品基金政策會再與署內研議。圖說:
視力小偷3/年輕人罹青光眼增3成 醫示警:「這習慣」最糟糕
過去青光眼患者大多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50歲以下患者僅占1成左右,但近幾年卻提升至4成左右,三總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醫師表示,40歲以下更占了3成,推測與診斷技術進步、民眾警覺性提高、篩檢年齡下降等有關。尤其越來越多人想進行近視雷射,為安全起見,眼科診所會在患者雷射前進行青光眼檢測,因此篩出不少病患轉介至大醫院。呂大文說,若確認罹患青光眼,就不建議接受近視雷射手術,因為會導致日後眼壓測量不準確,不利追蹤。青光眼的高危險群包括家族史、500度以上高度近視者,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曾受傷等。一般民眾40歲以上就建議篩檢,有家族史的民眾滿18歲後應每3年篩檢一次,500度以上高度近視民眾則要每年進行篩檢。完整青光眼篩檢包含眼壓檢查、視野檢查與視神經檢查。另外,3C重度使用者也要當心,尤其是長期在黑暗中使用3C產品,也會使眼壓上升。「很多人睡前燈都關了,還會滑手機。但是因為光線暗、螢幕亮,會造成瞳孔放大,眼睛虹膜往旁邊推,會影響眼睛內的房水排出,而房水正是調節眼壓的重要體液,一旦失衡,眼壓就會升高。」呂大文提醒。台南市立醫院鄭婉苓營養師表示,除了少用3C產品的,好讓眼睛適度的休息之外,也可多吃深綠色、橘紅色、橘黃色蔬果與富含維生素C的護眼食物,如菠菜、地瓜葉、蛋黃、南瓜、芭樂、奇異果等。如果日常飲食難以均衡,無法攝取護眼營養素,專家建議可適時補充葉黃素等保健品。(圖/黃鵬杰攝)如果經常外食,難以均衡飲食,聚英視光眼科診所副院長胡自得醫師建議可適時補充營養品輔助,例如葉黃素、花青素等,確實對眼部保護有益,可與醫師討論後使用。鄭婉苓提醒,也要避免抽菸、喝酒的習慣,因為香菸含有尼古丁,不利眼睛微血管循環,而大量飲酒則會消耗體內維生素A,加重眼睛疲勞、乾澀的問題。由於青光眼是不可逆的眼疾,所以遠離有害物質,多攝取護眼營養素,雙重齊下才能加以預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若已經確診青光眼,因為視神經已經受損,不僅無法治癒,也無法恢復已失去的視力,只要不介入就會持續惡化,務必早期治療,延緩視力喪失、預防失明,建議將青光眼當成高血壓等慢性病,終生規律治療與追蹤,透過降眼壓避免視力惡化。
C肝新藥健保給付 患者人數近7萬
【記者/張雅淳】肝病是國病,C型肝炎更是國人肝癌第二大殺手。政府2017年初給付C肝全口服新藥迄今兩年半來,全台累計近6萬7千人接受治療,其中1成3是在長庚5院區(基隆、林口、雲林、嘉義、高雄),平均全台每7人就有1人。在全台358家醫療院所的C肝治療人數排行榜中,前5名有3名被長庚院區包辦,嘉義、高雄與林口院區分別高居第1、第3與第4。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簡榮南教授表示,政府2017年元月起給付全口服新藥,截至上(6)月底,有6萬6654人接受新藥治療。簡榮南教授呼籲中老年人、洗腎、曾刺青或身體穿洞等民眾應主動篩檢。若確認感染也無須擔心,因為政府全面給付全口服新藥,副作用少、療程短,僅8到12週。只要醫囑服藥,即可降低肝硬化、肝癌與肝外病變風險。除了私人健檢,政府成人健檢提供45歲以上、民國55年以後出生民眾終身一次B、C肝篩檢。具原住民身分民眾自上(6)月起,調整為40歲至60歲終身一次。然而全台約45萬名C肝感染者,近半數感染而不自知;近2成患者居住偏遠鄉鎮或原鄉,交通不便、就醫困難而消極治療。嘉義長庚醫院副院長盧勝男教授說,長庚體系醫院為了找出更多C肝患者,主動盤點過往20年的就醫資料、調閱近百萬筆曾在院接受C肝抗體檢驗的患者病歷,最後找出約8.8萬位C型肝炎抗體陽性的患者並主動致電召回。以基隆長庚為例,尚未治癒C肝的患者名單有6769名,扣除致電未回應、致電有回應卻拒絕、不願意回診、已定期追蹤治療者,成功聯繫上且有回應願意接受治療的患者為247名。「雖然從比例來看只有3.6%成功召回治療,但若全台每家醫院都能成功召回200名,只要30間醫院做到,積沙成塔也有6000名!」盧勝男教授說。台灣C肝防治的挑戰在於「找出未知感染者」。簡榮南教授分析,除了需要醫療院所主動出擊,突破民眾就醫不便限制,更呼籲政府考慮將C肝篩檢年齡,從目前的45歲降至40歲。看更多↓↓隱眼族夏日冷房「乾巴巴」醫:材質挑選是重點今逢大暑悶熱防午後雷雨 颱風最快「這時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