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徵
」 性早熟12歲男童患「甲亢症」!脖子腫大難呼吸 「微創無痕手術」不需長期服藥
12歲謝姓小弟因長期頸部甲狀腺腫大,導致呼吸困難無法運動跑步,經電腦斷層可見呼吸道氣管受到壓迫只剩一點點縫隙,再經抽血診斷為「葛雷夫氏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於是開始給予藥物治療。但謝小弟經常無法按時服用藥物,且考量藥物副作用,趁暑假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評估,使用獨創組合式的微創無痕手術切除方式,術後不僅呼吸改善還能運動跑步,不到一個月還長高10公分。甲亢症7-14歲是好發期 脖子粗、眼睛凸留意常見症狀一般外科巫奕儒主任表示,葛雷夫氏病Graves’Disease「甲狀腺機能亢進」,簡稱甲亢症,係指因自體免疫性抗體刺激甲狀腺,導致分泌過多荷爾蒙的內分泌疾病。一般兒童甲亢症的發病率較低,只占全部病人的5%左右,其中7~14歲是好發年齡,女孩多於男孩,比例約5:1。巫奕儒主任指出,臨床上可看見甲狀腺腫大、脖子變粗、有些人眼球外突成凸眼症影響視力、掉髮、肌肉無力、週期性癱瘓等症狀。另外,新陳代謝會增快、並導致焦慮、心悸、顫抖怕熱、多汗、食慾增加但體重減輕、排便次數增加或腹瀉、情緒不穩定、行為異常活躍、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下降和學習成績退步,亦會影響成長和發育,如青春期第二性徵發育緩慢、女孩並有月經紊亂,閉經及月經過少問題。若沒有控制更嚴重將導致甲狀腺亢進風暴,如發燒、心跳過速而造成心臟衰竭,昏迷和休克等。治療以口服藥物為主 3種常見方式一次看 巫奕儒主任表示,一般傳統治療首選為口服藥物治療即抗甲狀腺藥物,總療程一般為2~3 年,有的則需5~6年,甚至更久。第二種治療是放射碘治療,青少年和成人都可以接受放射碘治療,但此療法不可使用於五歲以下,懷孕者絕對不可使用,治療後6個月內不可懷孕,且治療後有可能永久性甲狀腺低下症。第三治療是手術治療即甲狀腺切除手術,過去傳統手術常在頸部開一道長長疤痕。無痕微創切除 依需求量身治療巫奕儒主任說,經過多年長期研究獨創組合式無痕微創甲狀腺切除手術,經國際期刊認證,已應用於多位臨床患者,都獲得良好結果。選擇此種微創治療也可量身訂作選擇,包括:雙側全部切除、雙側次全切除、一側全切與對側次全切除等;兒童青少年須配合生長發育需求,成人選擇有效和最不會復發的方式。
性早熟長腋毛 7成「聞腋青年」恐引起心理社交障礙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21年10歲以下青春期提早報到的孩童就醫突破2.5萬人次,5年內增加近1.5倍以上,迅速攀高。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廖怡華表示,現在的孩子青春期來的太快太早,第二性徵提早報到,腋毛、腋下的異味恐跟著來!近期皮膚科腋下清新門診中,未成年的青少年就診人數大幅增加,恐讓轉大人開心的喜悅,變成人格自信發展的阻礙。荷爾蒙激發汗腺成熟 腋下問題女多於男不少青少年因腋味問題落入「少年狐臭的煩惱」。廖怡華表示,腋下問題提早到來與「荷爾蒙」激發汗腺有關,女性受荷爾蒙影響又比男性更活躍,就診率也比男性更高,而且會隨著經期而有週期性的變化。近一半有腋下問題者,同時有多汗以及異味困擾。臨床經驗發現,近年皮膚科腋下門診有3成為爸媽陪同看診的青少年,年齡最小的個案為9歲女童,因腋下狐臭困擾求診除味。汗水-小汗腺開口於皮膚表面,皮膚遍佈全身水狀分泌物水狀分泌物並無特殊異味,但與皮膚上細菌作用,加上表皮角質分解,會發出汗臭味主要由乙醯膽鹼支配味道-大汗腺(頂漿汗腺)開口於毛囊,主要分布於腋下及泌尿生殖區 蛋白質分泌物分泌物的豐富蛋白質與表皮上細菌作用後,會發出強烈異味 由腎上腺素支配根據2024年1月一項針對全球社交媒體討論議題統計數據[i]資料顯示,醫美療程中,腋下問題討論度高度成長,腋下止汗居冠高達363%,非侵入式永久性的微波熱能治療方案成長高達280%,顯示Z世代青少年,活在社群媒體世代,於當中展現高度社交與認同需求,腋下多汗、異味問題成為社群媒體中重要的求助議題。7成青少年曾察覺同學有腋下問題廖怡華公布一項波仕特市調公司與教學醫院合作針對「2024年青少年及家長腋下多汗及異味觀念」的線上市調,12至18歲青少年自身或身邊有腋下問題困擾的人比想像中更多。高達7成的青少年曾察覺自身或身邊的同學有腋下問題,然而因為不知如何適當表達,多會選擇與對方保持距離,甚至用開玩笑甚至嘲笑的方式來讓對方知道,恐造成孩子潛在社交障礙及心裡焦慮憂鬱。狐臭4大警訊腋下是否有特殊異味。腋下衣服上是否留下濕黃汗漬。家族中是否有狐臭遺傳史。是否有濕耳垢。青少年腋下問題忽略不得,廖怡華表示,高達8成家長曾擔心孩子腋下問題影響在校交友狀況,但多數家長不了解腋下問題在青春期就有可能會出現,且腋下問題會遺傳,檢測濕耳垢與提前發現孩子狐臭問題有著高度的關聯性。父母親中有一人有腋下問題,子女有50%機率會遺傳到,若父母親雙方皆有腋下問題,則子女有高達7至8成機率會遺傳到。5大攻略擺脫「聞腋青年」香水止汗劑、除臭劑肉毒桿菌素手術清新微波面對腋下問題,多數家長僅幫孩子準備替換衣服、用毛巾或濕紙巾擦拭,或是使用止汗劑與體香膏,但治標不治本,僅少數人帶會孩子就醫,原因多為擔心恆久改善需要接受手術,且術後會有汗水代償、效果不佳,也不希望孩子承受手術恢復期,可能留下永久疤痕造成的內心陰影。廖怡華解說,現今有微波熱能新科技免動刀,利用微波技術精準破壞汗腺,不會讓皮膚表面留疤。即使異味嚴重,術後半年至1年也可再次治療。至於不少民眾擔心汗水代償的副作用,主要是在神經外科針對多汗症進行交感神經切除術,但現已很少人在做這項手術,家長不用過度擔心。術後保養只要注意少吃蔥、薑、蒜與咖哩等味道濃厚的食材,並注重日常清潔,便能保養清爽腋下環境。[i] Meltwater media report January 2024
11歲少女患狐臭遭排擠霸凌! 5大治療攻略一次看
購物專家「張維尼」是4寶媽,大女兒體育課下課後總飄出濃厚異味,不僅同學敬而遠之,還被哥哥取笑,讓壓抑已久的大女兒生氣大哭:「可以不要再這樣罷凌我了嗎?腋下問題不會自己好,也不是我願意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副部長黃耀立分析目前台灣「止汗除臭」有5大方式,並為維尼家大女兒進行微波熱能止汗術治療,讓少女順利擺脫腋下問題,重拾自信,站上C位熱舞青春。狐臭會遺傳 家中一半人有腋下問題維尼家大女兒坦言,自己在學校不僅沒朋友,而且因為害怕異樣眼光,不想去上學。張維尼嘆:「感覺大女兒自信的光芒正在消失,連最愛的舞蹈課都要放棄!」曾嘗試噴香水、止汗劑卻發現味道更難聞,又因手術需要開刀,擔心造成孩子內心陰影,更不願意孩子需承受攏長恢復期以及可能留下疤痕而卻步,「沒有想到青春期孩子身上特殊的味道竟是狐臭!」。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21年10歲以下青春期提早報到的孩童就醫突破2.5萬人次,5年內增加近1.5倍以上,迅速攀高。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廖怡華表示,現在的孩子因青春期來的太快太早,第二性徵提早報到,腋毛、腋下的異味恐跟著來。女性受荷爾蒙影響又比男性更活躍,就診率也比男性更高,而且會隨著經期而有週期性的變化。黃耀立表示,在台灣,每10人就有4人有腋下多汗與異味問題。想提前覺察腋下問題可透過「聞、望、問、切(check)」口訣,若出現下述情況,就應及早就診。狐臭4大警訊聞:腋下是否有特殊異味。望:腋下衣服上是否留下濕黃汗漬。問:家族中是否有狐臭遺傳史。切(check):檢查是否有濕耳垢。用「微波」免動刀擺脫異味目前市面上針對腋下問題的處理方式分為暫時與永久性兩種。黃耀立表示,暫時性如止汗劑,利用鋁鹽擦劑滲入以減少汗腺排出;肉毒桿菌素作用原理僅針對多汗,處理味道效果有限,且需要4到6個月再重新注射。永久性方案傳統做法為手術一,若需解決多汗及異味問題,需兩種不同的手術;針對多汗為交感神經切除術,普遍認為會有汗水代償不可逆的副作用,因此已很少人在做這項手術。針對味道為旋轉刀手術,需鑽孔將皮瓣與肌肉組織剝離,用旋轉刮刀刮除大汗腺,效果恆久,但術後會有血腫及感染風險,且術後恢復期較長。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現在已有無須手術開刀的方案,透過微波熱能科技讓水分子自旋產生熱能的原理,能量可精準聚集於真皮與皮下脂肪交界處,一次性的破壞大小汗腺,達到除汗、除臭以及附帶除毛三合一的效果。清新微波經長庚醫院臨床實驗,證實效果可以媲美手術,對於改善多汗以及異味,平均皆有8成左右的效果。經美國雷射醫學會官方A級的國際醫學期刊證實,24名有腋下多汗困擾的青少年,在接受一次微波熱能治療,顯著改善出汗嚴重程度,及心理廣泛性焦慮、社交迴避症狀。黃耀立呼籲,腋下問題雖不是病,但父母需協助孩子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及早發現問題。清新微波能解決家長擔憂疑慮,不需動刀,經美國FDA及衛福部安全有效功效認證,可以放心讓孩子接受治療!現在全台已經有專業的清新門診,民眾可直接上網搜尋查詢就近院所,接受專業醫師諮詢及協助。
女孩成長路程 別忽略穿對內衣這一步
乳房檢查不是大人的專利,近年來,兒童性發育提早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常見家長們備感疑慮不安,擔心是否性早熟而影響日後身高與生活、甚至憂心是否因為腫瘤或環境荷爾蒙造成性早熟現象。而正常發育下,女孩比男孩發育期更有明顯的徵象,像是胸部發育是最早開始的青春期徵象,那麼何時該為她們挑選內衣,以及穿著哪種款式最適合? 穿對內衣是父母陪伴成長過程的重要一環。了解女孩第二性徵 成長過程不困擾一般女孩性徵發育從胸部開始,最明顯的症狀之一是乳頭和乳暈開始變化,乳房也會逐漸變大。根據小森林兒科診所兒童遺傳及新陳代謝科許鈺敏醫師提到,女孩乳房發育通常落在8-11歲之間開始,隨著近年的青春期越發提早,有些女孩在8歲開始,若有早於8歲之發育,則應就醫謹慎評估是否有性早熟問題。女孩們第一個胸部發育性徵,會在乳房底下因乳腺纖維組織增生而出現小小的硬塊,乳頭處則會顯著突起,這時胸部會有發癢或作痛的狀況。由於一開始的女性賀爾蒙分泌量不多,胸部有可能單側先發育,也有大小不均勻的徵象。第二階段乳暈進一步變大突起,其中會出現小小的濾泡組織,乳房則發育到下方開始出現陰影,這時因為乳房持續發育,穿著一般T恤已有明顯的輪廓,考慮到女孩們的身心發展,此時已建議穿著內衣。接著乳房持續發育,乳暈發育更加膨大,胸部變得十分明顯,此時落在胸部發育後的2年到2年半,約11歲半開始,就是初經來潮的時期,而身高成長速度則會顯著慢下來。▲黛莉貝爾提供歐美不穿內衣好自在 女孩挑對內衣更舒適上述第二階段乳房的輪廓逐漸成長明顯,開始需要內衣,而在歐美提倡舒適、自在不穿內衣的態度下,不喜愛穿內衣的女孩是否也適用呢? 醫生建議讓她們挑選適合的內衣,從中建立健康的青春期意識與自我認同,並且於跟家長討論的過程中了解內衣對於胸部的支撐與保護功能,這些都可以幫助女孩們更早且自信面對青春期。許鈺敏醫生分享8-10歲是胸部發育觸痛期也是黃金發育期,上述提到此時乳頭凸起、乳輪下圍有小硬塊,穿衣服會有痕跡,避免她們因害羞而造成駝背,此時挑選內衣原則可找舒適的莫代爾棉,有些孩子肌膚敏感,可選擇有SGS檢測符合紡織品安全規範的材質,設計上有護胸布料,可呵護剛發育敏感的乳頭,減少穿衣痕跡及摩擦,這時期的孩子還未有穿內衣的習慣,選擇可調整肩帶的成長內衣,可以更符合身形,讓孩子活動自在無束縛感,背部可以選擇加高設計的款式,減少駝背的出現,從小養成健康的姿勢體態。第二階段10-13歲是乳輪發育期,因為雌激素刺激,乳腺組織持續增生和腫脹,這時候乳腺明顯、胸型微隆起,在活動過程中易有乳腺的拉扯造成疼痛不適,也可能因皮膚撐開導致發癢;且因乳暈和乳頭突起,跑動時易與衣物造成摩擦,因此這階段可選擇有立體剪裁、預留發育空間的款式,加上脅邊雙摺加寬、腋下包覆設計,避免跑動時的摩擦不適以及後續可能產生的腋下黑色素沉積。而這階段因胸型隆起穿制服也會更明顯,穿著成長型內衣可讓她們內搭制服時自信挺胸。吾家有女初長成 父母重要的這一步胸部發育階段是女孩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除了身體變化外,可能面臨心理上的困惑,她們或許會感到不安、不自在或者害羞,這時父母的正向引導和理解支持很重要,協助她們了解胸部發育是自然的生理過程,提升對身體的自我認同感、穩定情緒,並鼓勵她們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睡眠充足、規律運動,最重要的!鼓勵她們習慣穿著合適的內衣,都有助於女孩們擁有健康和舒適的身心狀態!
女童7歲胸部發育「提早轉大人」! 中醫介入幫助逆轉性早熟
10歲陳小妹,於7歲多時胸部發育,起先於他院兒童內分泌科追蹤,近期骨齡檢查發現已達12歲,至醫院中醫部門診就醫,醫師以中藥抑制骨齡,同時追蹤生長,經過近一年治療,陳小妹的骨齡仍保持在12歲,初經也未提早來,身高逐步增加,目前仍持續於門診追蹤。小心坊間轉骨方 亂補恐成反效果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莊照宇醫師指出,近年孩子生得少,而家長往往希望小孩不要矮人一截。當孩子身高不理想,蠻多家長帶孩子尋求中醫協助並希望轉骨。受到飲食西化及環境荷爾蒙影響,我國兒童性早熟的比例逐漸增加,且女孩的發病率明顯高於男孩,尤其這群小朋友體質也不適宜傳統轉骨方。現代中醫兒科醫師的角色在於為孩子的生長把關,針對體重過重或對身高不滿意的小朋友,除了生長曲線變化、第二性徵發育,也會視病況安排骨齡的X光或抽血檢查,綜合評估孩子的生長階段,提供適當衛教,並開立量身訂做之中藥處方。兒童性早熟比例增 傳統轉骨方不適宜莊照宇醫師說明,性早熟的診斷標準為:女生八歲前胸部發育或是十歲前來月經;男生在九歲前睪丸變大。以中醫角度與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特質有關,明確病因不明,但可能與肥胖、環境荷爾蒙接觸、或誤服滋補藥物有關。坊間轉骨方常含促進荷爾蒙分泌的補腎藥物,較適用發育遲緩及骨齡落後孩童;若誤服反而骨齡加速,生長板過早閉合。不同性早熟型態 中醫治療處發大不同莊照宇醫師提及,性早熟可區分為不完全性與完全性兩種,前者指只有第二性徵開始發育(例如乳房發育、睪丸變大),但骨齡尚無超前,這時中醫會開立大劑量麥芽,搭配夏枯花、黃柏等中藥協助延緩骨齡成熟;後者則指骨齡明顯超前,下視丘-腦下垂體-性線軸開始啟動,中醫配合清瀉相火藥物,如知柏地黃丸等。若治療過程,生長速度不理想、體重過輕或過重,可配合中藥健運脾胃,搭配四肢引經藥物,如四神藥帖、柴胡桂枝湯、九層塔頭等。影響兒童成長 健康生活型態莊照宇醫師建議,針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仍需以飲食、睡眠、運動為核心,減少熬夜、三餐定時,避免攝取含糖飲料或高熱量加工食品,以穩定血糖,控制體重;同時,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如牛奶、豆漿、蛋,等、加強跳繩、投籃等縱向運動,每次至少15至30分鐘,不只刺激生長激素分泌幫助身高發展,也能改善心肺功能,更能有助學業表現。
孩童性早熟恐還會長不高! 醫曝6食物少碰降低誘發情況
在醫學定義上,性早熟為男生9歲前睪丸變大、陰莖變長、變聲;女生則是8歲前胸部發育、陰毛與腋毛發育、初經來潮。對此小兒科醫師巫漢盟表示,誘發性早熟的成因包括高油糖飲食、環境荷爾蒙等,當然遺傳也是重要因素,雖然遺傳不易改變,但可靠飲食和生活習慣降低性早熟,並列出6大類食物提醒家長。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小兒科巫漢盟醫師」中發文指出,生活中常見性早熟的原因有三種,遺傳、飲食和環境荷爾蒙。其中環境荷爾蒙指的是塑化劑、殺蟲劑、雙酚A、重金屬等內分泌干擾物。巫漢盟醫師還透露,性早熟不僅會出現第二性徵提早出現與發育,更會提早骨齡,讓生長板提早閉合,有性早熟的孩子大多長不高,因此避免性早熟相當重要。巫漢盟醫師也列出6大「毋湯」食物,呼籲家長這些食物必須讓孩童少碰。首先是「高油脂食物」包括巧克力、蛋糕、油炸物等,這些食物偶爾吃就好,第2樣是「高糖食物」包括糖果、蛋糕、含糖飲等,還有可能造成肥胖,第3樣是「塑膠容器食物」,容器遇熱會產生釋放塑化劑影響內分泌。第4樣及第5樣是「高荷爾蒙食物」和「高蛋白食物」最後一樣則是「包括蜂王乳、胎盤萃取物等,會產生類雌激素的不飽和脂肪酸,誘發性早熟」。最後巫漢盟醫師叮嚀,除了應避免這6大類食物,攝取過多紅肉及加工製品(如牛豬羊肉、火腿、香腸、熱狗)也可能引起性早熟「因此平時應均衡飲食,避免集中攝取某類食物,才能健康發育喔!」
乳癌術後身體心像改變 患者該如何面對?術後心理照護怎麼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在面對乳癌的過程中,患者需要許多的支持、幫助,尤其是手術後不只有身體需要照護,由於身體心像的改變,患者更需要心理的調適與支持。國泰綜合醫院社區護理組個案管理師林家甄分享術後心理照護,希望幫助民眾面對、接受乳癌疾病與治療。乳癌術後心理照護 團隊、親友支持與幫助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發生資料登記統計分析,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為乳癌,台灣好發年齡為40-64歲之間,約佔所有乳癌的7成左右,不過乳癌若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9成以上。早期乳癌若沒有遠端器官轉移,通常手術是第一線治療。而乳房常常是許多女性相當在意的外觀,林家甄個管師提到,不管乳癌手術的術式是全切或乳房保留手術,術後女性個案心理都有可能會因為身體心像改變而產生變化、影響。所以術後照護除了生理之外,心理照護也相當重要。林家甄個管師表示,必要時醫療團隊會安排腫瘤心理師,教導患者放鬆技巧,由於心理接受時間因人而異,也會因時間環境不同,使得心理的變化反覆交叉,提醒所有患者當自己自覺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對時,請CALL Help,尋求乳癌醫療團隊協助。此外,林家甄個管師也強調,患者應了解自己是可以適當說出自我感受的,甚至哭泣、生氣宣洩情緒都是允許的,而此時家人的擁抱、陪伴、傾聽、鼓勵相當重要,身邊的親友也可以和患者一同外出旅行、運動、曬太陽等,這些其實都可以舒緩焦慮緊張的情緒。乳癌確診到術後 個管師皆會作為窗口關懷乳房是女性最重要的第二性徵,患者除了要接受罹患癌症的打擊外,還要接受手術後乳房外觀的改變,勢必對心理會產生巨大衝擊。因此,患者在術前其實就會會診乳癌個案管理師,協助確認患者對於衛教是否了解,提供一個專屬諮詢窗口並給予身心靈之關懷。林家甄個管師呼籲,乳癌患者應盡早接受治療,只要能盡早接受治療都能有不錯的預後,雖然一開始總是會慌張害怕,勢必會經過一段震驚否認期,之後才能慢慢接受,但只要多一份認識、了解,試著接納與之共存,勇敢接受治療,配合專業團隊照護,相信一定能克服疾病。資料來源:國泰醫訊-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65-2-2.pdf
高低肩、頸椎側彎竟跟牙齒有關? 3點評估是否矯正牙齒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10人中就有7人有齒列問題,歐美國家平均每3~5人就有1人接受過齒顎矯正治療。牙醫羅士傑表示,口腔矯正除了追求口齒美觀,也有不少需求來自於健康與功能性因素,若以年齡處在6至12歲「混合齒列期」孩童為例,牙齒不整齊可能導致咬合困難、食慾降低與彎腰駝背,進而對身高和第二性徵發展產生阻礙。▲▼處於6至12歲「混合齒列期」的孩童,牙齒不整齊可能導致咬合困難、食慾降低與彎腰駝背,進而對身高和第二性徵發展產生阻礙。(圖/羅士傑醫師提供)是否要矯正牙齒? 3個評估重點多次受邀擔任國際培訓講師的羅士傑指出,兒童牙齒不整齊時,不僅影響口腔衛生,更會影響齒齲健康,建議家長把握兒童牙齒矯正的黃金時間,可於諮詢專科醫師評估前,先從3個面向判斷孩子是否有潛在矯正需求。1、外觀目測:小下巴、月亮臉、牙齒排列不整齊等。小下巴是指「上顎大下顎很小」,月亮臉常指的是「戽斗」,就是所謂的「地包天」,可見下顎明顯的比上顎大很多。這些情況最常見就是牙齒排列不整齊,包括牙齒重疊、旋轉、開縫,都是屬於牙齒排列不整齊的範圍。2、生活習慣:孩子若容易挑食、吃飯特別快或特別慢,這些常與牙齒排列不整齊有關,其次則是睡眠時經常打呼、磨牙,這兩種情況有可能分別或同時發生。最後則是講話口齒不清,除了語言學習方式,也經常與牙齒排列有問題或是舌繫帶太短有關。3、加重症狀:當孩子已經碰到上齒列問題,並有以下3種情況時,可能導致牙齒排列不整齊的問題更為嚴重,第1例如孩子喜歡吸咬手指、咬枕頭角等對口齒健康不良的癖好。第2種則是「口呼吸」,這是典型口腔壞習慣影響牙齒的例子,孩子可能因為過敏、鼻竇炎、鼻中膈彎曲或扁桃腺腫大等原因,呼吸道不順暢,因此改用嘴巴呼吸。但長期口吸呼讓孩子的嘴總是開著,無法閉合做正確的吞嚥動作,舌頭長時間不在正確位置上,無法幫助牙弓左右發展,所以牙弓偏窄、牙齒生長空間不夠,除了牙齒亂之外,還進而影響顎骨和臉部的正常發育。最後則是體態過胖,下巴脂肪組織相對多,因此會影響發音、吞咽與進食習慣,在交叉影響下就會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這時候也需要請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需要牙齒矯正。孩子成長早期就應重視口腔健康過去民眾常忽視口腔健康對身體潛在影響,例如打呼、戽斗,甚至身高發育,這些問題都可能源自口腔矯正需求。不同科別醫師在診療時通常著重於各自的專業領域,例如打呼問題,耳鼻喉科會著重於呼吸道方面檢查,但如果是因為舌頭肥大壓迫呼吸道,耳鼻喉科的治療方式比較難解決,這時會需要從口腔矯正著手,由於這種情況,許多源於口腔的健康問題往往被家長忽視,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發展產生影響。羅士傑最後也提醒,若是年齡小於8歲或大於85歲的患者、嚴重牙周病患者、免疫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傳染病、出血性疾病患者,以及對矯正治療了解不足的人,如失憶症、智能障礙或心智障礙者,不建議進行口腔矯正,仍需遵從專業牙醫師的評估建議採取合適治療措施。
夫妻結婚6年沒孩子「一查丈夫非男性」 醫曝:精液是空的
中國浙江省溫州市的一對夫妻結婚6年了,卻一直懷不上孩子,心急的妻子便和丈夫一起來到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就診。經過詳細的問診,醫生發現丈夫平時除了加班,日常的生活很規律,夫妻生活方面都正常。但丈夫的精液分析結果卻令這對夫妻倆大吃一驚,原來他的精液裡竟然沒有精子。這位人夫雖然具有男性第一性徵、第二性徵,但是染色體檢查結果顯示為「46XX」,臨床上稱為為「性反轉綜合症」。(圖/翻攝自微博)根據《成都商報》報導,醫生經過仔細的問診和檢測後,發現這位人夫精液裡面全是「空的」,沒有找到精子,這個結果令夫妻倆感到非常驚訝和困惑。醫生安排了更加詳細的檢查,希望能從中找出病因,結果發現,這位人夫雖然具有男性第一性徵、第二性徵,但是染色體檢查結果顯示為「46XX」,臨床上稱為為「性反轉綜合症」,又稱為「柯林菲特氏症」(Klinefelter’sSyndrome),這種情況從遺傳學的角度上講意味著「他」並不是男人。一般臨床症狀,出生後的男嬰到兒童早期,通常除了睪丸不發育,如較小或隱睪、陰莖短小導致性功能障礙、男性女乳症、鬍鬚腋毛與陰毛稀少或缺少、無喉結、皮膚較細嫩、射精後無精蟲、體態像女人,但有些個案的病徵並不明顯。因長期的男性荷爾蒙低下,除了造成精蟲稀少或沒有之外,也會造成肌肉較沒力量、骨質疏鬆症、貧血、性慾減退等。這名人夫的症狀被確定後,醫生對他進行了化學治療,並建議其進行手術以重構生殖器官。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情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對夫妻隨後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的出生讓這個家庭充滿了歡聲笑語。
兒童長時間玩3C缺乏運動 恐引發育危機
久坐、少動、愛玩3C,不只是文明社會的成人病,也是干擾兒童發育的罪魁禍首。世界衛生組織 (WHO)早在2019年就提出,「5歲以下兒童身體活動、久坐行為和睡眠指南」示警,若兒童缺乏運動、長時間使用3C、習於久坐等,對健康、認知發展、骨骼發育、代謝、心臟發育、心理健康等都可能造成疾病風險。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遺傳及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蕭惠彬說,孩童發育成長從出生開始,每個時期都重要,不良的生活習慣,恐引來發育危機!生活習慣影響內分泌 3大指標評估兒童發育蕭惠彬表示,成長發育與內分泌系統息息相關,包含生長激素、甲狀腺素、腎上腺素、胰島素等,彼此環環相扣;正常的生理下,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是午夜11時至凌晨2時,若孩子太晚睡,或睡眠品質不佳,則會造成生長激素分泌異常;倘若甲狀腺亢進,導致過瘦、甲狀腺功能低下,則會過胖,同時亦會影響骨骼生長板發育。此外,根據2018年台灣兒童及青少年身體報告顯示,多數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不足,飲食營養過剩,導致體重過重,連帶也誘發性早熟,增加提早結束成長發育的風險。評估兒童生長發育是否走在常軌上,有三大指標供觀察。蕭惠彬說,兒童期每年應至少成長4至6公分,女生在8至10歲、男生在9至11歲後開始進入青春期,青春期每年至少要長7到15公分,可以每半年評估成長發育的速率是否太快或遲緩。同時觀察孩子跟同齡者的生長差異,衛福部有提供不同年齡的成長曲線對照表,若孩子生長曲線持續低於3%,意即每100名孩子中是倒數第一、第二名,就是明顯警訊。此外,若孩子的生長曲線在一年內跨區發展,如本來是85%,突然掉到50%、25%,也要注意。有警訊速就醫 生長激素缺乏可治療蕭惠彬說,如果孩子生長狀況出現上述警訊,應及早到兒童內分泌科就醫評估,以免等到生長板癒合,要追趕就來不及。臨床觀察發現,多數來看診的孩子發育不如預期,有可能與爸媽遺傳的身高有關;也可能是體質性的生長遲緩,如在國中時身型落後同儕,但高中期可快速成長發育,往往家長之前的發育階段也是比較「晚熟」的體質遺傳。這些孩子的生長激素、內分泌一般都屬正常,靠後天維持健康的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仍可以讓孩子維持正常生長曲線。但家長可別一味認定「大雞晚啼」,就錯過治療黃金期,蕭惠彬說,有一部份孩子是因為生長激素不足而生長遲緩,若孩子的生長評估是停滯的,就應就醫、照骨齡確認生長板狀況,並透過內分泌誘發檢查確定生長激素及甲狀腺功能正常與否。目前針對生長激素缺乏的孩童,可給予生長激素注射治療,臨床經驗發現,這些生長激素缺乏的孩童,給予生長激素治療後,生長速度會快速趕上;但關鍵就是必須盡早就醫,可別等到第二性徵成熟才要治療。早睡多動吃營養 兒童健檢別輕忽蕭惠彬表示,孩童的生長發育從在媽媽肚子裡就奠定基礎,每一個時期都很關鍵,還是要提醒家長們應從小培養孩子的健康生活習慣,擁有良好睡眠習慣,保持每晚10點上床睡覺、充足運動量,每天抽空跳繩、打籃球等都會幫助刺激生長激素分泌;也別忘了曬太陽讓身體自然生成維他命D,維持營養均衡、補充優質蛋白質和堅果類,減少油炸、含糖和加工食物。蕭惠彬也再次呼籲,國小學童定期都會有校園健康檢查,若孩子發育狀況異常,校護都會通知家長、協助轉診,家長不要輕忽學校的提醒,應盡快到小兒遺傳內分泌科就診。
女友「無罩上課」被狂看 他好意提醒被回3字好崩潰
大部分女性開始出現第二性徵後,都會開始穿上內衣,即便天氣炎熱,也得忍受胸部的束縛,不過日本先前掀起「不穿胸罩散步(ノーブラ散歩)」的風潮,許多女網紅還會將自己無罩散步、外出的影片錄下來,果然吸引不少粉絲觀看,近期,有網友指出女友認識新朋友後,開始不穿內衣,而路人經過都紛紛側目,文章一曝光,立刻引發網友熱議。女友不穿內衣,男大生一聽原因崩潰了。(圖/翻攝自Zuvio) 這名網友在校園論壇《Zuvio》上表示,自己與女友交往了5年左右,從高中就在一起,不過女友在大學時認識一群女性好友,個性從此變得「非常開放」,女友開始和好友泡夜店,不讓原 PO一起去,他坦言,雖然自己很相信女友為人,但心裡很不好受。這名原 PO更透露,最近一次去上學居然發現大家經過的時候,對女友行「注目禮」,這名男網友轉頭一看,才發現女友「沒穿內衣」,激凸畫面果然引發路人盯著看。女友不穿內衣,男大生一聽原因崩潰了。(圖/翻攝自Zuvio) 男網友這時提醒女友,沒想到對方竟表示「是故意的」,她認為不穿內衣對身體很健康且舒適。不過,原PO懷疑她是不是故意要「引人關注」,也因為這起事件,兩人的感情瞬間降溫,男網友坦言無法接受街上男生對女友不停行注目禮。文章曝光後,立刻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就表示「溝通不了就分手,雙方觀念無法互相包容的話也只會越吵越兇吧」、「要麼勸女友改變,要麼自己改變心態,要麼就分手。但是一起要求女友改變,她都不願意,那大概結局也是分手」、「可能你魅力不夠讓她覺得需要用別的方法尋求刺激感(?或是她單純很enjoy被大家意淫,有的人好像是這樣」。
小四女童長不高 醫檢查揭密「這2大錯誤是關鍵」
國小四年級的小瑜在學校例行的健康檢查中發現,她的身高和同班同學差了一大截,小瑜的媽媽很擔心她長不高,聽說中醫有轉骨的方法,經轉介紹後,至衛福部台中醫院中醫科門診進一步諮詢。媽媽詢問:「聽說中藥可以幫助小朋友轉骨,不知道療效如何?外面有很多在賣轉骨方的廠商,我可以直接購買來給小瑜服用嗎?」衛福部台中醫院鄭惟仁醫師指出,在確認小瑜的第二性徵出現的時間後,並沒有發現特別的異常,於是開了X光檢驗單,發現小瑜的骨齡是9歲,骨骼發育比實際年齡慢了一年,所以難免會比同學矮上一截,經過詳細的問診後發現小瑜的胃口很小,每餐只吃半碗左右,也有明顯的挑食習慣,下課後也因為需要補習,常常要拖到10~11點才能上床睡覺。鄭惟仁醫師表示,影響兒童的身高有「先天」與「後天」兩大因素,先天的因素就是父母親的身高,如果爸媽的身高都很高,小朋友自然容易長的高些,反之若爸媽的身高都比較矮小,孩子身高也會受影響。鄭惟仁說,「營養的攝取」對兒童的成長至關重要,不僅食量需要足夠,營養素也要均衡不能偏廢,建議家長可以參考國健署「我的餐盤」為原則,如「每天早晚一杯奶、豆魚蛋肉一掌心」都是很簡單容易記誦的口訣,每種營養素都提供長高必不可少的協助,除了大家熟知的鈣質以外,蛋白質的補充也很重要,因為肌肉與骨骼的原料正是蛋白質。有些家長認為要給小朋友健康的飲食習慣,把所有的料理都煮的的少鹽、少油、很清淡,結果小朋友一點胃口也沒有,從經驗來說,一般兒童喜歡口味較重的飲食,如咖哩飯、肉燥飯等,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在料理中加入適量的辛香料或酸味不僅能增添料理的風味,也能達到促進食慾的效果。另外「睡眠」是影響身高重要的後天因素,鄭惟仁說,深度睡眠能夠讓大腦分泌較多的生長激素來幫助骨骼成長,晚上10點到凌晨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應盡量讓兒童在這個時段處於熟睡的狀態,一般來說上國小的兒童每日應睡眠9~11小時,國中則為8~10小時,所以越晚睡,分泌的生長激素就越少,對孩子的身高影響越大。 鄭惟仁說,根據近期國際隨機雙盲研究報導,身材矮小的兒童在規律服用特定的中藥24周後,結果發現能夠使骨骼生長速率增加,且不會使骨齡超前,雖然實際的機轉仍不明確,但可能與血中生長激素的代謝物(IGF-1)增加有關;坊間的轉骨方多含有「補腎養血」等藥物來促進成長,這類藥物有一定的使用時機與規範,並非所有的情況都適合使用,鄭惟仁呼籲,應避免盲目購買,建議應諮詢合格中醫師的意見並作詳細的檢查較為妥當。鄭惟仁醫師請小瑜嘗試改善的飲食習慣與增加睡眠時間,並開立一些促進食慾與幫助生長的藥物,每個月定期回診追蹤身高與評估療效。在規律服用幾周中藥後,小瑜的食慾慢慢增加,身高也緩緩的增長,半年後再追蹤一次骨齡,看看是否有逐漸追上同齡兒童的身高。
朱芯儀5月動刀切除右乳 堅強揭化療副作用
朱芯儀昨(8日)在36歲生日當天證實罹患乳癌的噩耗,今(9日)她前往TVBS錄影,趁空檔向媒體分享抗癌經歷,透露本周將進行第4次化療,由於她右側長了3顆2公分大的腫瘤,右邊乳房預計在5月開刀切除,她說自己胸部原先就有纖維腺瘤,她擔心癌細胞容易轉移,考慮一併切除左邊,「但是主治醫生說先不要,還在持續溝通了解。老實說我確診還沒很久,也還在查資料,要把第二性徵切掉,那衝擊很大。」朱芯儀去年11月體檢乳癌確診2至3期,她表示許多人生病會選擇低調不願說出口,但她希望利用公眾人物的力量鼓勵病友,「我覺得我可以做到,大家都可以,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難跟需要經歷的困難,如果我們都這樣放棄是很可惜的。」她本周將進行第4次化療,她表示做完第2、3次化療,頭髮因化療藥攻擊生長細胞全掉光,腸胃黏膜也全部壞掉,導致她非常負面。朱芯儀確定切除右邊乳房。(圖/TVBS提供)「我以前吃炒米粉要吃4匙辣椒,現在吃到胡椒粉就像核爆在我嘴巴裡散開,沒辦法喝燙的、喝罐裝水,包括刷牙都要煮沸過的水,只要一點點感冒會很嚴重。包括指甲,一開始會全部斷裂、流血,沒辦法碰水,傷口都不會好,1、2個禮拜碰水就像燙到水一樣刺痛,臉上長滿爛痘,像毀容一樣,頭皮也會出現疹子,腸胃脹氣到像懷孕5個月,晚上睡不著,甚至一直流鼻血,眼睛睜不開黏膜受損。」朱芯儀表示現在孩子由婆婆幫忙照顧,婆婆過去也是癌症病患,「她的信念就是把她不把自己當病人。」讓她增加許多信心。但朱芯儀也不諱言心疼老公衛斯理,「他很難為,爸媽都是癌症,他沒想過生命中有3個人癌症,我覺得他蠻崩潰的,很辛苦還要擔心整個家庭,但是我們遇到了就是面對。」尤其治癌開銷大,光一個標靶藥物就要6萬5,「我覺得有點辛苦。」她總共要6次化療,未來還要動刀10幾次,但朱芯儀十分正向,好在孩子知情後,看到她頭髮全掉光也嘴甜安慰,「不管你怎麼樣我都愛妳,妳是世界上最美的媽媽,很感謝孩子還有各界的關心。」
意淫戀童團4/戀童癖無法治癒!啃老宅男「很衝動」 還好怕坐牢沒實踐
「戀童癖」遭全球警察是視為全民公敵,去年刑事局破獲1秘密網路戀童癖社團,主嫌是20出頭的男大生,而二線重要幹部陳男(33歲)不僅是徹頭徹尾的蘿莉控,還將暱稱取為「孩子王」。陳男遭逮捕後,坦承為戀童癖所苦,認為自己可能無法被治癒,每每看「童片」、照片有所衝動他極力自制,就是害怕犯罪坐牢,這段自白讓在場已經當爸爸的員警們,相當憂心。據了解,該戀童癖社團幹部「孩子王」陳男,是個不折不扣的「阿宅」,個性害羞內向,加上求職並不順利,他至今仍跟父母同住,算是啃老族,而他被警方逮捕時,父母就在樓下。起先陳男否認犯行,狡辯「我的興趣是攝影」,直到員警從他的硬碟裡搜出超過2TB男女幼童性剝削相關的影片和照片,他才百口莫辯。後來,陳男告訴警方,他從未交過女友,青春期時發現自己有戀童癖傾向,曾求助醫生,但是他認為「我覺得這輩子好不了了」,員警進一步追問,看了這麼多照片和影片,是否「有衝動」,陳男竟回答「我很想!但因為害怕坐牢,還不敢下手!」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戀童癖是一種精神障礙,又稱「戀童障礙」,指16歲以上的青年或成年患者,對14歲以下、第二性徵未發展的兒童才會產生性衝動。戀童癖的成因不明,目前已知確切原因多為「心性發展史」障礙,如兒童時期遭到性侵等。罹患戀童癖的性侵犯須強制接受處遇治療,即回溯患者成長過往,釐清心理障礙成因,以作為治療依據。楊聰財也強調,「戀童癖無法治癒,加害者如無進行治療,再犯機率高達3分之2。」因此,政府單位祭出電子腳鐐追蹤犯人,並禁止他們在校園和補習班等地工作,或在學校附近逗留等。「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發言人劉昱均表示,機構成立近3年來發現,因性別意識抬頭,尤其韓國N號房事件爆發後,不少受害人願意站出來,求援的人數翻倍。但現在家長多讓孩子使用手機,小孩不懂保護自己的狀況下,很可能成為網路惡狼狩獵的對象,因此提醒家長跟孩子提高警覺,「不只是小女生,小男生也要保護自己的身體。」
性別平等還是歧視?中學畢冊照竟P圖女同學「事業線」 畢業生怒批被物化
從當初的無名小站,到現在臉書或是instagram(IG)盛行,每天在滑在看的「網美」照片真實性到底有多少?照片「修前」和「修後」差很大其實早就不是什麼驚奇的事,不過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聖約翰斯郡(St. Johns County)的巴特拉姆步道高中(BartramTrail High School),有畢業生卻指控,學校疑似對他們的畢業紀念冊「動了手腳」,將數十位女同學的照片,以色塊遮擋胸部,讓許多女同學感到不自在、甚至是被物化。萊莉發現,校方似乎對畢業紀念冊「動了手腳」。(圖/翻攝自Insider) 根據《wokv.com》和《Insider》報導,校內的國三生萊莉(Riley O'Keefe)發現,學校在畢業紀念冊上將數十位女同學的照片,加上色塊遮擋她們的胸部,將乳溝部分遮住,爆發爭議。巴特拉姆步道高中在未經許可的狀況下將數十位女生的乳溝畢冊照遮住,引發性別歧視的爭議。(圖/翻攝自wokv.com) 15歲的萊莉表示,身為畢業班學生的她,很期待能拿到畢業紀念冊,因此拿到後便興高采烈地開始翻閱,未料她卻發現自己的照片中,乳溝部位被加上了一塊黑色方框遮擋,而且不止她,班上數十位女生的「第二性徵」都被遮蔽。女同學的照片被加上明顯色塊,引起軒然大波。(圖/翻攝自wokv.com)萊莉對畢冊照片被後製感到疑惑,萊莉表示,起初以為只有自己的照片被修改,但看完整本畢冊後才驚覺,還有其他80名女生受害,她和其他女同學都認為,校方此舉讓她們感到被「物化及暴露」,另一名學生柔伊(Zoe Iannone)提到,拍攝那天她充滿自信,但後來看到照片時卻發現,胸部被用粉色色塊遮住,讓她感到很不自在。女同學的照片被加上明顯色塊,引起軒然大波。(圖/翻攝自wokv.com)許多學生及家長跳出來呼籲校方道歉,更進一步指控校方「性別歧視」,因為畢冊中沒有任何穿著泳褲的男同學照片遭到後製。據了解,校方擅自更改女學生照片時,卻沒有男學生的照片被修改,游泳隊男學生甚至只穿泳褲入鏡。校方表示,這次的畢業紀念冊是由女老師負責,他們也不認為,學生的穿著有不雅之處,會進行部分調整,只是想讓所有學生都出現在畢業冊上,也同意讓學生們退費。根據報導,這並非這所高中首次惹議,3月時校方就曾以「違反服儀規定」,將數十名女學生集中在操場罰站,當時就曾引發男同學穿上女裝及裙子抗議校方。
轉骨迷思2/清明前後是轉骨好時機 進補錯誤反而搞砸一切
古人觀察自然界的變化,歸納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因此春天一向被視為長高的關鍵季節,若是家有正值成長階段的孩童,父母更格外關心各種中西「轉骨」秘方,專家提醒,當心陷入迷思,否則可能花了許多冤枉錢,但孩子卻無法跟大樹一樣高!「中醫傳統轉骨是看節氣,例如清明節前後就是轉骨的時機,所以最近特別多家長來詢問長高的問題。」鄒瑋倫中醫師說,但現在更多是依照孩子的個人狀況來轉骨,節氣反而是其次了。中醫師鄒瑋倫認為,轉骨應視個人體質、狀況而調整,並非使用愈昂貴的中藥材就一定最好。(圖/馬景平攝)鄒瑋倫說,針對這些較為瘦小的孩子,中醫轉骨的方式是先「開脾胃」,增加食慾吸收更多營養,但千萬不要過早使用含有動物荷爾蒙的轉骨方,否則可能一下子突然長高很多,但卻提早進入青春期,後續乏力反而變得更矮。鄒瑋倫說,當孩子出現第二性徵之後,中醫轉骨的方式就會變為補氣血、肝腎,再搭配一些含動物性荷爾蒙的藥材如鹿茸,藉此幫助孩子長高。但由於現在孩子飲食較為營養,許多女童胸部顯得較為豐滿,就會被誤以為發育。「其實要觀察的是女童乳頭底部是否變硬?乳頭是否變凸?」若確定發育,就可以開始進行補氣血的轉骨。當孩子出現第二性徵如胸部發育時,可視狀況加入含動物性荷爾蒙的轉骨方如鹿茸,以加快孩子長高的速度。(圖/翻攝自網路)坊間不少轉骨方相當昂貴,鄒瑋倫提醒,並非越貴、使用越多動物性荷爾蒙藥材就一定好,「傳統轉骨方包括白龍船、骨碎補、續斷、杜仲、川七等25種中藥材,應該以此做為基本,再依據孩子的狀況量身打造藥方。」舉例來說,如果孩子鼻子過敏,就要先刺激心肺;容易頭暈、焦慮就建議先疏肝理氣;已經有生理期較要搭配調經等等,如此才能讓轉骨效果更好。每個孩子適合的轉骨方皆不同,例如若有鼻過敏問題,應該搭配調整心肺的藥材,才能讓轉骨效果更好。(圖/123RF)
轉骨迷思3/性早熟打針卻沒有效果 原因出在「一開始就錯了」
當孩子就讀小學,但身高卻遲遲沒有抽高,此時大多數家長都會相當擔心。國泰醫院小兒科醫師李翊誠說,一般來說,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會長高25公分,第二年趨緩為12.5公分,之後一直到青春期前,每年至少要長高4~6公分。李翊誠說,「如果一年長高不到4公分,身高又低於3%百分位以下,會先檢查孩子的甲狀腺、血液等生理狀況,如果異常就進一步治療。」而目前最常見的就是性早熟。女孩在8歲前、男孩在9歲前若出現第二性徵,家長可帶孩子檢查骨齡,藉由左手掌骨骼的生長板(紅圈處),推估發育狀況。(圖/報系資料庫)如果女孩在8歲前出現胸部發育、男孩在9歲前「蛋蛋」變得沉重下垂,建議家長帶孩子就醫,此時會拍攝左手掌的X光,藉由生長板的縫隙來推估孩子的骨齡,若是骨齡超過實際年齡2歲,就懷疑是性早熟。「如果預估的身高非常不理想,此時可考慮施打抑制性荷爾蒙發育的針劑藥物。」李翊誠說,許多家長誤以為這是「長高針」,施打後就一定會長高,但實際並非如此,這只是幫孩子多爭取一些長高時間而已。李翊誠解釋,這類針劑藥物雖有健保給付,但由於條件頗為嚴格,許多家長為了心肝寶貝長高不惜自費施打,一針大約3000~4000元,每隔1~3個月就需要施打一次,當家長發現孩子長高速度不佳時,甚至曾因此衍生訴訟案件。若確診為性早熟,在醫師建議下可考慮讓孩子施打抑制性荷爾蒙的針劑藥物,延緩青春期到來,爭取更多長高的時間。(圖/123RF)「這代表孩子長不高的原因並非荷爾蒙,可能是其他生理問題,或根本不是性早熟!」李翊誠說,最常見的就是因為肥胖而誤認女童胸部發育,事實上只要減重就好,根本不需要打針。
51年沒來月經!美魔女盆腔包塊住院 醫一驗「她是男的」人夫傻爆眼
大陸一名51歲的張姓女子雖已年過半百,但身材玲瓏有致,皮膚白皙細膩,配上一頭披肩秀髮,堪稱十足的美魔女。奇怪的是,張女婚後始終無法懷孕,這輩子也從未經歷月經,她仍不以為意,直到近日才因「盆腔包塊」就醫治療;不料醫生檢查後,赫然發現病患體內沒有子宮,還藏著一顆睪丸,顯示「她」其實是男性。《瀟湘晨報》報導,張女丈夫對妻子呵護有加,近日他陪同女方到醫院接受婦科檢查,因發現盆腔包塊被要求動手術。在詢問病史的過程中,醫生得知張女從未有過月經來潮,也沒有生育過小孩,經過超音波檢查,赫然驚覺患者體內不存在子宮,懷疑她罹患雄激素不敏感綜合症,檢測染色體後確定張女其實是男性。醫生解釋,雄激素不敏感綜合症的患者在胚胎期時,就因基因問題導致雄激素受體的不敏感或者缺失,使本應發育的男性內外生殖系統中斷,而睪丸本身分泌的苗勒氏管抑制因子,又中斷了女性內生殖系統的發展通道,同時睪丸分泌的雄激素會轉化為雌激素,刺激患者第二性徵的發育,通常很難被發現。經過詳細檢查,張女被確診為右側睪丸異位,為了防止睪丸在體內產生病變,隨後接受了睪丸切除手術,目前術後恢復良好,身體其它機能以及壽命也不會受到影響。醫生提醒,雄激素不敏感綜合症患者近年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若女孩超過15歲還沒有來過初經,父母一定要及時帶孩子就醫,及早排除問題。
28歲女床戰完下體狂流血!醫生「找不到子宮」傻眼 真相曝光…她是男兒身
1名28歲女性的月經紊亂,時有時無,但她始終不以為意,直到性行為後血流不止,才嚇得到成大醫院就醫。沒想到,醫生檢查出血時,竟然找不到患者的子宮頸,連超音波也照不出子宮,後來經過一系列檢查,才發現患者的染色體呈現46XY,真實性別其實是男性,是很少見的「雄性素不敏感症候群」患者。成大醫院婦產部母胎醫學科醫師余沛修表示,該名個案因性行為後出血就醫,但他在進行檢查時,卻找不到患者的子宮,後來才發現她的染色體呈現46XY,確診為雄性素不敏感症候群,必須找出體內的睪丸並將其摘除,以免睪丸癌化,再予補充賀爾蒙以預防骨質疏鬆。醫師指出,雄性素不敏感症候群患者主要是因基因問題,造成雄性賀爾蒙受體異常,而對雄性賀爾蒙不敏感,所以身體生長成女性,但不會有月經,這樣的患者通常會有「月經從未來過」的臨床表現,而被診斷為「原發性無月經症」,約僅0.1%的人有此現象,在臨床上相當罕見。余沛修醫師分享個案。(圖/翻攝成大醫院官網)余沛修說明,無月經症可以分成原發性無月經或次發性無月經,前者指的是有第二性徵的情況下,月經到13歲還沒有來過,或到15歲都沒有月經,也沒有第二性徵;後者指的是原本月經規則的人,連續3個月以上沒有月經,或是月經不規則超過6個月,通常是下視丘調控異常造成,運動、壓力大、厭食都是常見原因。醫師強調,無月經症的確診必須經過多項檢查評估,而治療更是因人而異,如果有月經紊亂或已經沒來很久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找出原因,但是一定要先確定自己是否有懷孕。
月經沒來過!30歲女腹腔找到睪丸 「妹妹是弟弟」阿姨=舅舅…全家崩潰
印度1名30歲女子結婚9年,始終無法懷孕,直到近日因下腹疼痛就醫,才揭開了驚人事實!醫生檢查發現,患者雖然有乳房和外生殖器等女性特徵,陰道卻異常地短,腹腔內也沒有卵巢和子宮,甚至還找到隱藏的睪丸;經過基因檢測,這名「女子」被證實其實是男性,而且她的妹妹和2個阿姨竟然也都患有同樣疾病。《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報導,該名患者以女性身分生活30年,也和其他人一樣結了婚,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她和老公結縭9年,始終無法順利懷孕;某一天,當事人因下腹疼痛就醫,並進行婦科檢查,這才發現她的陰道較一般女性來得短,而且從出生至今不曾有過月經,明顯不正常。檢查結果出爐後,醫生原以為和陰道閉鎖症有關,然而經過進一步檢查,卻發現患者雖然有乳房和女性外生殖器,但體內缺少子宮和卵巢,甚至還在腹腔裡找到了睪丸,於是立即替她安排基因檢測,最後證實她擁有XY染色體,其實是名男性。報導指出,該患者患有罕見疾病「雄性激素不敏感症候群」(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主要是因為睪丸功能不全,無法正常分泌雄性激素,在女性荷爾蒙影響下,便發展出了女性的第二性徵,包含乳房及外生殖器,同時也不會出現男性才有的變聲期,單就外觀來看,她和普通女性並沒有分別。值得一提的是,「雄性激素不敏感症候群」是一種遺傳疾病,而患者的2個阿姨也曾被診斷出相同症狀,也就是說2人其實是「舅舅」;不僅如此,當事人把此事告訴家人後,她的妹妹也趕緊到醫院檢查,結果也被確診出同樣的疾病,讓一家人相當錯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