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級致癌物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癌病逝!醫嘆:一旦轉移「腦部」撐不過二、三個月
藝人汪建民在去年的7月時候,發現罹患了肺腺癌第四期,癌細胞擴散到頸椎、腦內,已接受長達7個月的化療,經過治療還一度復出工作,沒想到,7日汪建民的妹妹證實,因肺腺癌離世,享年56歲。對此,擁有胸腔內科專長的蘇一峰醫師表示,國人最常罹患的是肺腺癌,一旦轉移腦部,往往撐不過二、三個月。針對汪建民因患癌離世,蘇一峰坦言「肺腺癌目前已是國人罹患肺癌的大多數,一旦肺癌轉移腦部,只靠化療大概治療可撐2、3個月,不過有標靶藥物可治的話,可撐到一年。蘇一峰進一步提到,台灣罹患肺癌的類型中,以肺腺癌為最大宗。不過與過去認為的肺癌元凶抽煙有所不同。近年來研究顯示,空氣污染與肺腺癌之間存在了很大的關聯性,肺腺癌與空污有很大的密切關係。胸腔內科醫師徐培菘指出,肺癌危險因子最常見就是抽菸和廚房油煙,尤其中式料理大油熱炒,而在家中料理時,可以將空氣清淨機在油煙特別大時打開,會發現此時的PM2.5超高。另外,徐培菘呼籲居家環境或工作場合裡的危險因子也要留意,特別是被WHO認定為第一級致癌物的空氣汙染PM2.5難以避免,出門時也應妥善戴好口罩,避免吸入PM2.5。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腺癌逝!享年56歲 營養師點出「肺癌飲食3害」:沒抽菸也可能確診
男星汪建民平時不菸不酒,在去(2023)年10月因背部劇痛,竟檢查出肺腺癌,雖然前後歷經多次化療、電療,他仍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不過,營養師高敏敏曾解釋,沒有抽菸習慣也會得肺癌,若想要遠離肺癌,應設法避開「肺癌飲食3害」。高敏敏在臉舒粉專發文提到,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肺癌家族病史、變異基因、長期接觸致癌物質或肺部病變、吸菸或二手菸、吸入烹調產生的油煙、吸入汽機車廢氣或石化燃料等污染源懸浮微粒等等。其中,研究發現,華人肺腺癌與高風險遺傳因子YAP1變異基因有很大的關聯,尤其女性罹患機率會更高,是正常基因的5.9倍。高敏敏建議,若想要遠離肺癌,應避免以下「飲食3害」:1. 少吃紅肉、加工肉:加工肉品已被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而紅肉被列為第二級A類致癌物,營養師建議還是少吃為妙。2. 避免飽和脂肪、精緻糖:飽和脂肪酸攝取和肺癌風險正相關,且肥胖者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而精緻糖也會造成身體處於發炎狀態。3.縮短烹煮時間:避免高溫長時間烹調,如:油炸、燒烤、煙燻、煎炒,易產生致癌物質,建議以蒸煮、燉滷的方式烹調。此外,高敏敏也點出5種「防肺癌營養素」,提醒民眾盡量從天然食物中攝取,更為天然健康,也避免一次補過頭,反而出現反效果:1. 植化素:各色蔬果各色蔬果本身含有不同的植化素,而植化素本身就有強大的抗氧化力、消除自由基、減緩發炎的功效,也可抑制癌細胞初期分裂2. 膳食纖維:菇類、深綠色蔬菜腸道健康自然可以有良好的免疫力,因此攝取膳食纖維可以降低罹癌風險。3. 天然β-胡蘿蔔素:胡蘿蔔、南瓜β-胡蘿蔔素在人體內,會轉化成維生素A,有助於修護粘膜,進而提升防護力。4. Omega-3:魚油、藻油、堅果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發炎症狀、維持免疫力。5. 天然維生素C:芭樂、櫻桃、蔓越莓維生素C是維持免疫力的重要維生素,也可以透過攝取維生素C來增加膠原蛋白製造,幫助增強肺部的結締組織。
印度4咖哩調味料驗出致癌物 「台灣有進口」品牌曝
台灣近期頻傳食安事件,進口食品日前也出現食安疑慮。香港、新加坡相關單位日前針對2間印度品牌咖哩調味香料發出警告,指樣品經抽查驗出致癌物環氧乙烷;而根據國際進出口資料,該2品牌有產品銷入台灣。據《中央社》報導,香港食物安全中心(CFS)5日對「MDH」、「Everest」2品牌共4種咖哩或調味香料產品發出食物警告,指抽查樣品驗出第一級致癌物環氧乙烷,建議消費者停止食用,香港經銷及進口商已回收相關商品。新加坡食品局(SFA)18日也公布Everest同款調味香料中的環氧乙烷超出許可值,指示進口商下架回收。進出口數據提供商「Volza」的資料指出,台灣有廠商向印度進口該2品牌調味香料的紀錄,最新出口資料為今年2月20日。此外,印度另個草本生產商因貶低現代醫學、宣傳阿育吠陀特殊療效,涉嫌不實廣告、誇大療程,遭印度最高法院申訴,該公司部分產品雖有在台灣出售,但台灣網站並未出現爭議廣告內容。中山醫學大學健康科技中心網站指出,環氧乙烷主要用於消毒醫療設備和食品中細菌、控制農產品蟲害、製造乙二醇,但環氧乙烷會引起身體腫瘤並導致中樞神經、末梢神經病變。
如何拒絕檳榔遠離口腔癌? 醫師授6招拒絕技巧助民眾戒檳成功
台灣口腔癌患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國泰醫院暨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王文弘表示,口腔癌是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男性得到口腔癌的年齡中位數為52歲,與其他主要癌症的發生年齡相比,提早10-20歲。許多研究皆證實,口腔癌的危險因子與致病機轉,與嚼檳榔、抽菸、喝酒等最為相關,王文弘醫師指出,其中研究顯示,台灣的口腔癌患者88%有嚼食檳榔的習慣,檳榔本身就是第一級致癌物,即使不添加紅灰或白灰,光嚼檳榔就會致癌,因此民眾應拒絕檳榔遠離口腔癌。戒檳應設定目標、使用替代品 活用6技巧拒絕檳榔嚼檳榔是口腔癌常見的3大危險因子之一,民眾若想戒除檳榔,王文弘醫師建議,可先設定目標,一天只要減少一顆並持之以恆,也可利用嚼口香糖、喉糖、羅漢果等作為檳榔代替品。此外,王文弘醫師也提供以下6招拒絕檳榔的技巧:哀兵致勝法(如:以「嘴巴紅紅的,我等一下還要拜訪客戶」來拒絕)自我嘲解法(如:以「我很怕死」來拒絕)走為上策法(如:以「我先去忙了」來拒絕)投桃報李法(如:馬上回請吃口香糖)安身立命法(如:以「醫生叫我不要再吃檳榔了」來拒絕)虛與委蛇法(如:轉移話題)王文弘醫師表示,不管哪一種技巧,一定要持之以恆,對自己有信心,相信民眾一定能戒檳成功。運動紓壓有助戒檳 也需定期口腔篩檢早發現早治療嚼檳榔是一種習慣問題,需要慢慢培養並落實於生活中。王文弘醫師提到,在戒檳的同時,也能配合運動一起進行,不僅可使身體更加健康,心理壓力也會得到紓壓。而許多人嚼檳榔是為了提振自己的精神、注意力,王文弘醫師表示,其實也可以透過喝適量的咖啡、茶、維他命B群等,讓自己的精神更佳。另外,王文弘醫師提醒,根據我國衛生政策,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的民眾、18-29歲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的原住民,每2年可做1次免費的口腔黏膜篩檢,民眾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真正有效降低口腔癌的發生率、死亡率。資料來源:國泰醫訊-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66-1-10.pdf
查出進口生蠔「重金屬鎘超標」 長期吃恐增加腎衰、痛痛病、罹癌風險
食藥署於1日公布的邊境檢驗不合格名單中,有312公斤來自加拿大的生蠔,因被檢驗出含重金屬鎘超標,需依照規定退運或銷毀。而關於重金屬之於人體的危害,腎臟科教授級主治醫師且為毒物中心主任的顏宗海表示,重金屬鎘有6%會直接被人體腸道吸收,沒有解毒方法,半衰期至少20年以上,並會造成腎臟、骨頭病變,更可能增加罹癌風險。根據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的資料顯示,重金屬鎘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告的第一級致癌物,該物質可經由呼吸及腸胃系統進入人體,並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肺癌、前列腺癌等風險。鎘中毒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容易發生在焊接工人身上,因在製造含鎘產品(如電池、染料等)時,工作環境中可能含有鎘蒸氣,易導致毒性肺水腫、呼吸困難、急性腎臟衰竭等等,慢性中毒則是因長期食用含重金屬鎘的蔬菜、稻米或地下水,導致關節疼痛、腎小管傷害、軟骨症及痛痛病(又稱骨痛症,是由鎘中毒引起骨骼軟化和腎功能衰竭)。此前被公布重金屬含量超標的加拿大生蠔,是由河馬生鮮公司所進口,驗出的數據為重金屬鎘每公斤2毫克(2mg/kg),但依照「食品中汙染物質及毒素生標準」,鎘在貝類(不含殼)限量為每公斤1毫克(1mg/kg),因此312公斤生蠔均需全數退運或銷毀。由於鎘中毒目前還沒有相應的解毒劑,僅能從避免暴露著手,因此醫師專家也建議,尤其是免疫力較為低下的老人、嬰幼兒、慢性病患者,應該避免抽菸或食用可能含有重金屬鎘汙染的食物。
戒酒絕不能只靠意志力! 3種戒酒藥物助脫癮
飲酒導致的個人健康問題及公共危害一直是各國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每年全球有300萬的死亡人數與酒精有關,佔所有死亡人數的5.3%;此外,酒精能導致200種以上的疾病或傷害,造成個人、家庭與社會沉重負擔。健康飲酒量不存在 意志力戒酒不靠譜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多年前已將酒精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與輻射、菸草和石棉並列為最高風險。WHO今年也聲明指出,「健康飲酒量並不存在」,從第一滴酒開始,飲酒者的健康就被逐漸侵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醫師李宜庭指出,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研究估計,全台約有2%~5%的成年人有酒精使用疾患。但酒癮患者往往不願意就醫,認為可以靠意志力控制飲酒,又或者輕忽酒精帶來的危害;患者常反覆嘗試戒酒,卻又反覆因無法控制飲酒而感到灰心喪志、自我懷疑,單打獨鬥的戒酒路滿是坎坷。新戒酒藥物減少不適 美國已列第一線治療藥物過去酒癮的藥物治療只有disulfiram(戒酒發泡錠)可供選擇,服用後如果飲酒,藥物會干擾酒精代謝而產生難受的生理症狀,因而讓患者產生嫌惡效應來達成戒酒效果。許多患者害怕貪杯後的不適感,乾脆停藥、不回診了。所幸,越來越多種的戒酒藥物為酒癮治療帶來曙光;例如naltrexone(納曲酮、拿萃松)利用減少飲酒後興奮與刺激的效果來減少對酒精的渴求,而acamprosate(戒酒妥、阿坎酸)則能調節神經功能、減少酒精戒斷的不舒服及對酒精的渴望。這兩種藥物在美國已被列為第一線治療藥物,且即使不小心「破戒」,藥物對於預防返回重度飲酒仍有相當效果。醫病共享決策 對症下藥效果佳當然,戒酒不能只靠意志力,酒癮也並非只靠藥物治療就會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不但能提供完整的三種酒癮治療藥物選擇,藉由「醫病共享決策」(SDM),綜合考慮其身體狀況、病史、家庭環境等因素,與患者討論出最適合的藥物方案。李宜庭強調,酒癮是一種「可治療」的大腦疾病,就醫治療能讓戒酒的路走得更長久順遂。
她不菸不酒得肺癌「轉移到腦仍無感」 醫點出這點嘆:自己也怕
北部一名60歲婦人不菸不酒、不下廚、勤運動,最近1、2個月因左側突然沒力懷疑是中風,經確診為肺腺癌「腫瘤還轉移到腦部」,讓她無法接受,對此,醫師也坦言,臨床上見到太多無症狀的肺癌患者「自己都會害怕」。北部一名60歲婦人不菸不酒、不下廚、勤運動,最近1、2個月因左側突然沒力懷疑是中風。胸腔內科醫師徐培菘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這名60歲婦人一開始因左側突然癱軟無力狀況頻繁,於是找上神經科名醫照電腦斷層,豈料驚見一顆「別的地方轉移來的」腦部腫瘤,轉介至胸腔科進一步檢查,發現肺部冒出2公分腫瘤,確診肺腺癌轉移腦部,才會導致肢體無力。婦人轉介至胸腔科進一步檢查,發現肺部冒出2公分腫瘤,確診肺腺癌轉移腦部,才會導致肢體無力。這如同晴天霹靂的消息讓婦人難以接受,這名患者本身不菸不酒、也不煮飯、規律運動又養生,難以接受「會得到這疾病」。對此,徐培菘解釋,肺腺癌好發位置在於肺部周邊,不會壓迫到氣管因此鮮少出現症狀,甚至有腫瘤已經暴長4、5公分的患者說「都沒症狀、沒感覺」。徐培菘表示,肺癌危險因子最常見就是抽菸和廚房油煙。根據徐培菘表示,肺癌危險因子最常見就是抽菸和廚房油煙,尤其中式料理大油熱炒,建議在家中料理時,可以將空氣清淨機在油煙特別大時打開,會發現此時的PM2.5超高。另外,他呼籲居家環境或工作場合裡的危險因子也要留意,特別是被WHO認定為第一級致癌物的空氣汙染PM2.5難以避免,出門時也應妥善戴好口罩,降低罹癌風險。若要及早發現症狀,徐培菘建議,可進行目前被認為唯一能揪出早期肺癌的「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經追蹤若被判定有風險可考慮手術切除,尤其是長期一天一包菸抽30年或一天2包菸抽15年的老菸槍、年紀超過40歲者、以及三等親內有家族史者都應該做,而徐培菘也坦言,自己會做這項檢查,原因是「看到太多沒症狀的(罹癌患者),自己都還是會害怕」。
咖啡渣、果皮可去甲醛?除了通風 專家:電扇需「這樣擺」
走進新裝潢好的房子,總是會有一些刺鼻味,還有些人會有頭痛、噁心,甚至刺激眼睛流淚的經驗。造成刺鼻異味的來源,就是裝潢建材和粘合劑裡的甲醛和VOC。甲醛會對人眼、皮膚、鼻腔和呼吸道會造成刺激,甚至導致過敏反應,甲醛也是國際癌症研究總署認定的第一級致癌物,然而甲醛就算保持通風讓味道變淡,也要2到20年才能完全揮發;VOC是在各種裝潢材料使用的有機溶劑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高濃度的VOC甚至會造成人體中樞神經系統、肝腎、血液中毒,也會引發哮喘。坊間傳聞咖啡渣、柑橘水果皮可以吸附分解甲醛嗎?21世紀不動產破除迷思,「咖啡渣和果皮本身並沒有可以分解甲醛的物質,即使吸附效果也沒有活性碳來得好,或許可以掩蓋甲醛的刺鼻味,但無法讓甲醛消失,因此是沒有吸除甲醛的效果的。」至於該如何降低室內甲醛及VOC濃度?21世紀不動產提出幾種解法,讓民眾新家裝潢後能夠輕鬆去除甲醛,快速異味退散!Tips 01:從源頭開始,降低甲醛物質裝修中的許多材料都會使用甲醛,例如板材、黏膠、壁紙、油漆、膠合板、隔熱材料、絕緣材料等,因此預防甲醛傷害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裝潢時降低過度裝修,減少使用木作家具,或是選擇使用環保、低甲醛的建材,油漆則可以選擇無毒、水性,通過綠建材認證、國家標準檢驗,無毒無甲醛的油漆種類。在裝修時,也盡量選擇簡單、減少建材使用,或是避免在家中定做家具或木作施工,避免現場大量黏著劑。如果剛裝潢好或是新購家具有刺鼻氣味,也必須開窗讓室內通風。Tips 02:打開窗戶,通風對流剛裝潢好或擺入新家具的空間,在最初幾個月的甲醛含量最高,隨著一段時間過去,甲醛量會漸漸散逸。甲醛的重量比空氣略重,因此在空氣中的位置大約是地上1公尺,一般的窗戶高度通常高於一公尺,如果環境中只有一扇窗,在沒有對流的情況下,甲醛很難隨著氣流散去。因此必須打開對流窗,可搭配電扇或循環扇,加強空氣中的對流,以45度角斜吹家具,可有效讓縫隙內的膠合劑散出。讓室內的空氣和戶外的空氣流動起來,才能達到換氣效果。Tips 03:吸附甲醛的好方法除了對流之外,還可在室內種植一些可吸附甲醛的植物,如:波士頓腎蕨、虎尾蘭、黃金葛、常春藤、麥門冬、吊蘭、孔雀竹芋、非洲茉莉、綠蘿、鴨腳木、散尾葵、紅掌、元寶樹、發財樹等。這些植物可以將空氣中的甲醛代謝,植物越茂盛,代謝能力也越好。但即使植物可以吸附甲醛,空氣仍需通風,倘若室內的甲醛濃度已經偏高,那麼光靠植物是不夠的。家中可以擺放一些活性碳吸附甲醛,也可以搭配空氣清淨機,但需要慎選使用活性碳作為濾網,而活性碳只能吸附甲醛,無法分解,一旦濾網吸滿了,就要時常更換,才能確保吸附效果。除了上述提到的方法之外,市面上也有專門去除甲醛的廠商,以噴灑光觸媒的方式去除甲醛,運用光觸媒中的二氧化鈦和自然光能來催化分解甲醛、苯等多種有害氣體。21世紀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襄理董家菱提醒:「如果請廠商來家中去除甲醛的施作,在施作前務必請廠商測量甲醛含量,確認數值是否達到施作的必要。即使施作以後,還是要留意環境的通風,才不會悶在空間中,甲醛物質又再度釋放揮發。」而除了裝潢之外,生活中還有一些小地方也會有甲醛產生,例如指甲油或廁所中的芳香劑,除了購買有品質認證的產品之外,減少使用含甲醛的產品,才能有效避免讓自己和家人暴露在有害物質中,生活在無毒環保的安心家園中。
呂玉玲提修法「逐年降低二手煙害」 立法院一讀通過
二手煙害違害甚大,國民黨立委呂玉玲等16位立委提案《菸害防制法第七條之一及第二十四條條文》修正草案從嚴規範「逐年降低二手煙害」,修正案今(1)日通過一讀;呂玉玲表示,菸品燃燒產生的煙霧含有93種致癌有害物質,透過二手煙、三手煙散播,大幅提高人民罹病風險,且燃燒產生的大量懸浮微粒、溫室氣體,超過現行環境標準值26倍。呂玉玲指出,二手煙害越來越嚴重,罹患肺腺癌的人越來越多,甚至不抽菸的人也會得到肺腺癌,而取締二手煙害不但要修法,更要有配套措施。因此,她認為,從二手煙、三手煙的危害及空污,顯見「逐步降低紙菸等菸品燃燒後所產生煙霧的有害物質排放濃度」甚為必要;這項提案獲得林為洲、曾銘宗、翁重鈞、葉毓蘭、林文瑞、陳超明、林德福、孔文吉、洪孟楷、廖婉汝、謝衣鳯、吳怡玎、羅明才、萬美玲和楊瓊瓔等15位立委支持連署。呂玉玲提案指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研究,紙菸燃燒造成的煙霧有超過 7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有93種致癌及有害物質,例如甲醛、亞硝胺等,當中還有15種被國際癌症研究署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這些有害物質也會透過二手煙及三手煙的散播,大幅提高民眾及孩童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中風或呼吸道疾病的風險。提案也指出,紙菸等菸品須經燃燒使用,燃燒不完全更易釋放大量懸浮微粒及產生溫室氣體,造成空污。依環保署標準,環境PM2.5濃度35微克/立方公尺以下為標準值,濃度達71微克就算最高危害的「紫色等級」。紙菸燃燒產生的PM2.5最高達918微克,超過現行標準值26倍,不僅造成環境及人體危害,也與國際減碳減排背道而馳。此外,台灣翔愛公益慈善協會執行長王璟琦也代表桃園地區家長,於今年初向呂玉玲陳情,希望主管機關正視二手煙害的嚴重性。王璟琦認為,菸商不應該當全民健康的局外人,應降低菸品及二手煙的危害,政府該趁本次菸防法修正之際,具體要求菸商販賣的紙菸,應逐年降低二手煙危害。王璟琦表示,台灣每年都有3000人死於二手煙危害風險,既然有危害,就要從嚴規範,而且要有具體的管理標準,否則二手煙危害的外部成本由整個社會承擔,這種管理方式合理嗎?
檳榔管理20多年末落實 監委籲政府訂專法管理
新北市中和區一名30歲男子26日晚間7點多,在家嚼著檳榔取暖,疑似吃到倒吊子倒地,經送醫不治;監察院長陳菊今(28)日率監察委員巡察行政院時,監委趙永清針對「健全環境檢驗測定之法制作業及檳榔危害防制」議題指出,檳榔為毒品,每年造成超過3000人死亡,行政院多年前核定「檳榔問題管理方案」,但迄今仍未改善。監察院日由院長陳菊擔任領隊,率全體監察委員巡察行政院。趙永清委員表示,檳榔造成健康問題嚴重,台灣男性的口腔癌發生率世界第一,每年有超過3000人死亡,且逐年增加;他指出,檳榔為毒品,「檳榔子」為第一級致癌物,且與食道癌有關,每年健保支出超過新台幣80億元。趙永清說,國人約有100萬人嚼食檳榔,以40-49歲最多;而國內檳榔種植面積僅次於稻米,但農委會認為檳榔非屬農產品、食藥署認為檳榔不是食品,非屬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範疇。行政院曾於1997年核定「檳榔問題管理方案」,之後則未再有類此全方面之管理政策,檳榔的嚼食及健康問題迄今,仍未改善。他說,監察院於11月17日審議通過再次糾正行政院,各界呼籲政府應正視檳榔問題,儘速制定檳榔管理專法。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回覆表示,檳榔為致癌物質,但無法用食安法管理,檳榔問題不在於要不要管,而是要如何管。他說,希望在符合台灣的民情之下,採用達到危害最小的方式,方向上應該要「禁」,輔以各類的法規相配合,並加強教育的宣導、社會的宣導,以解決問題。行政院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建議是比照菸害防制的專法,訂定一個檳榔跟荖葉的專法,進行宣導,讓嚼食檳榔的需求從需求端大量減少,並同步進行檳榔轉作,訂定時程,讓檳榔荖葉的上、中、下游行業在一段期間內轉到其他的行業,如此才能具體解決這問題,「否則二三十年之後,我們還是會在討論這樣的一個問題。」行政院長蘇貞昌指出,關於檳榔問題,教育是必要的,並朝產業鏈轉作等方式處理。他指出,有關「養豬戶的輔導」做得非常成功,可比照「養豬戶的輔導」模式,各部會通力合作解決檳榔問題,並請環保署和關部會持續協調,逐步到位以建立專法。
空汙殺不死1/PM2.5微粒入侵人體 恐癱瘓免疫系統增過敏發炎癌症
進入十月之後台灣就即將進入對抗PM2.5的季節,這個微小到眼睛看不見的微粒,現在已經證實是引發人體過敏、發炎甚至癌症的重要因素;建議每天出門前要看一下空氣預報,當汙染嚴重時盡量不要出門,緊閉門窗,打開空氣清淨機避免PM2.5的危害! PM2.5這幾年可說是當紅炸子雞,到底甚麼是PM2.5呢?其實PM指的是懸浮微粒,也就是漂浮在空氣中類似灰塵的粒狀物(particulate matter,PM),通常會以直徑來區分,直徑超過十微米(μm)的粒子就是懸浮微粒,而直徑小於二‧五微米(μm)的粒子,就稱為PM2.5,通稱細懸浮微粒。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這個比髮絲還細二十八倍的空汙粒子,已經成為傷害人類身體的頭號恐怖分子。世界衛生組織已把PM2.5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而根據WHO的資料,PM2.5中,就有高達十五種以上的致癌物質,對人體的傷害不言可喻。 「PM2.5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當它進入到我們人體之後,沒有任何防禦機制可以消滅它!」長期研究菸害的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薛光傑說,人體的鼻咽部位可以過濾掉大於十微米(μm)的懸浮微粒,小於十微米會進入鼻腔與氣管,小於二‧五則更深入到細小的支氣管甚至肺泡中,這些危害物質此時就可能進入到人體循環內,隨著血液把毒物帶往全身。」薛光傑醫師指出,人體的免疫細胞無法消滅PM2.5,若體內累積過多PM2.5,容易引起免疫系統紊亂。(圖/薛光傑醫師提供)薛光傑進一步解釋,當PM2.5進入到體內循環後,身體的免疫細胞就會集結消滅這個外來物質,偏偏PM2.5是無法被免疫細胞分解的,只能與它和平共處;如果體內有過多PM2.5,體內的免疫系統就會形同被癱瘓掉一般,輕則有過敏發炎,甚至導致癌症的發生。根據環保署的統計,台灣最常見的PM2.5來源主要是來自工廠、移動式車輛與露天燃燒。「根據國家衛生院針對1490名孕婦及65歲以上長者,探討大氣細懸浮微粒PM2.5與慢性病關係,結果發現,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胸腔疾病外,包括血壓與妊娠糖尿病都與PM2.5逃不了關係。」薛光傑提醒,只要是體內慢性發炎所引起的疾病,大都與PM2.5有接或間接的關係。」國衛院的研究證實,PM2.5與孕婦罹患妊娠糖尿病有密切相關,不可不防。(圖/報系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