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居人
」禿頭基因找到了!科學家「有史以來第一次」有望治療雄性禿
禿頭有救了!?德國科學家檢測超過7萬組男性DNA,發現5個與掉髮有關的基因序列,且其中2個很可能用於治療雄性禿和化療造成的禿頭。據《每日星報》報導,來自德國波昂大學的研究團隊調查72469名男性DNA,研究包含透過母親X染色體引發的遺傳性禿頭,與可能導致髮線後退、馬蹄狀禿頭或掉髮的基因序列,最終找到EDA2R、WNT10A、HEPH、CEPT1和EIF3F等5個關鍵基因。研究員海娜(Sabrina Henne)指出,CEPT1和EIF3F是全新的「候選基因」,團隊認為這2個過去從未在遺傳性雄性禿領域被討論的基因,將扮演治癒禿頭的重要角色,並與HEPH起到影響頭髮生長和發育的關鍵作用。科學家今年1月從「穴居人基因」中,發現導致現代人類祖先禿頭的基因,認為這基因可能即將用於治療「因演化喪失能力」的遺傳性毛髮生長問題,讓禿頭與接受化療而掉髮的患者,頭上重新長出毛髮。
穴居人生1/三重橋墩縫隙圍成家 自隔1室1廳進出靠攀岩
新北市三重機捷旁車水馬龍,車輛不斷呼嘯經過,附近新建案平均一坪60萬元起跳,而重新橋下的橋縫空隙中竟有人居住,時間還超過5年,有如「穴居人」,日前社會局及水利局接獲通報後前往安置、清場,雖然該處據點被破壞,但類似穴居狀況在其他大橋下也照常上演,難以全數根絕。本刊記者在民眾黨基隆黨部副主任林毓峯陪同下來到重新大橋下,映入眼簾的是整排約2層樓高的斜坡和遭人塗鴉的鐵板,還有一條自斜坡垂下來的繩索,攀爬上去後發現平台上別有洞天,被人擺滿了保麗龍箱種植地瓜葉,旁邊還擺放了幾個捕鼠籠和網子,宛若小型花圃。林毓峯解釋,捕鼠籠和網子是他們偶爾打野味的工具。彎腰進入有橋梁遮蔽的地方,在狹窄的空間裡被擺滿了床和衣物,床頭邊還被貼上了平安符,一旁空闊的地區還被隔出一個小客廳,角落裡有簡單的炊具,再利用物品隔出空間,擺上幾個水桶就是簡陋的衛浴間。每張床上的牆上還被寫上名字,明確標記出誰的床位,宛若宿舍格局,儘管髒亂但也相當「溫馨」,若不是耳旁還不時傳出車輛呼嘯而過的聲音,實在難以想像竟然有人在這裡一住就是5年以上。不過這樣的穴居狀況卻早已不是第一例,在新北某處橋墩隙縫中,同樣也有人住在那。阿國所住的地方遠比重新橋的「室友」們更難抵達,除了得垂直爬上坡外,還需再沿著坡度水平前進一段路途才能抵達。(圖/周志龍攝)阿國(化名)住在橋縫中已5年,這裡的位子比住在重新橋下的「室友」更難進入,要想進來還得飛簷走壁才能抵達,怕高的記者一路扶著水管才走進他的住處。這裡的整體擺設也相當簡單,一頂帳篷裡面放著一張薄薄的床墊、2隻玩偶熊和一床棉被,一旁還有卡式爐和一盞小燈,「牆上」記錄著他一整天的生活、哪時候接工作、友人或公司的聯繫方式。帳棚旁的空地堆起了一座高高的垃圾山,散落著不少罐裝或瓶裝的咖啡,因為阿國儘管面對窘迫生活,仍會掏出10塊錢買瓶鋁箔包咖啡維持生活的儀式感,如果當天可動用金額多一點,他則會狠下心升級買瓶罐裝的咖啡。他說,會住在這裡是因為無法負擔高額的房租,而家人又早已離開人世,無法接濟,白天靠打零工賺取微薄收入,晚上就睡在這裡;要想盥洗,就得去一旁公園裡的公共廁所,不過他也坦言,這裡只是他的其中一個據點,以防哪天慘被「抄家」,至於為何不願接受社會局安置,至少有熱水可以洗澡,也有地方可以遮風避雨,他含糊其辭不願多說,但眼光卻環視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家」,可以看出他堅守該地的強烈決心。阿國住在這裡已有5年時間,儘管帳篷的旁邊就是垃圾山,但他每天會進出的家卻相當乾淨。(圖/周志龍攝)
穴居人生2/橋墩窄縫住著1女3男 10天洗一次澡嫌公園水流太小
新北市三重重新橋的橋墩下,日前被發現竟有1女3男以該處為「家」,那裡已經存在至少5年以上,當地不少居民曾目睹他們曾在橋下爬進爬出,不過雙方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居民不曾通報有關單位「驅離」,以致他們的穴居生活狀況直到近日才被曝光。民眾黨基隆黨部副主任林毓峯日前接獲陳情,指有人住在重新橋下的縫隙裡,出入得靠繩索攀爬,裡面設備卻相當完善,不僅有床墊、衣物等,就連重達20公斤的瓦斯桶也有,就連完美融入市容,用來擋風遮蔽的鐵板也都是「居民」接力撿來,安裝在橋上的。據當地知情人士所說,橋下的縫隙被人遊民當作「家」早已不是第一天的事情,甚至經歷過「居民換血」,有居民因敵不過寒冬而猝死,空出來的「床位」儘管簡陋,但勝在能遮風避雨,隨即出現新居民接替,偶爾在天氣比較寒冷的時候,里長才會爬上去關切。在歷代「居民們」多年的「努力」下,居住設備儘管簡陋卻也相當完善。(圖/周志龍攝)事件曝光後社會局也火速介入處理,住在橋間縫隙裡的1女3男,其中1女1男願意接受安置。據悉,除了女子是在弟弟結婚後與弟媳不合,加上母親又多偏袒弟弟,讓她一氣之下決定離家出走,最終選定橋下居住,這一住就是2年;其餘3名「室友」則多是因家人都已不在人世,輾轉之下將該處作為生活據點。這位穴居女子曾向媒體表示他們10天才能洗一次澡,而洗澡地點又多依賴公園裡的公共廁所,因此希望公園裡的廁所中水流可以大一點、最好再有衛生紙和沐浴露好讓他們簡單盥洗。至於其他2位不願接受安置的「住民」,新北市社會局官員也無奈表示,儘管他們聲稱有友人家可以投宿,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推託之詞,不過礙於政府也不能強制安置,只能不斷進行勸說或是施以強制手段清除,期望他們能接受安置,回歸正常生活。他們用物品簡單分割生活區域,擺上幾個水桶盛接雨水,就是一個簡易的盥洗間。(圖/周志龍攝)值得慶幸的是,在接受安置的2名無家者中,除了女子因身體因素仍待進一步評估外,另一名男性在社會局的百般勸說下,除了願意接受安置,也有工作意願,這也讓負責輔導的社工督導為之振奮,更加努力的評估男子的生活技能,媒合適當的工作機會、輔導租屋,好讓他能真正脫貧,回到正常生活。社會局官員表示,多數人無法理解為何無家者寧可睡在街頭,也不願被安置,從這次的例子來看,歸根究柢是大眾對於「收容所」的刻板印象,有的人甚至將收容所與看守所畫上等號,加上收容所多半會有規定須要遵守,讓自由慣了的無家者們無法適應,以訛傳訛之下將收容所妖魔化,「不然如果可以,誰想睡在外面?」
穴居人生3/住橋縫被「抄家」連內褲都不剩 社會局強迫回歸正常生活
新北市三重重新橋的橋墩下,日前被人發現被一群無家者當成「家」,除了社會局介入輔導,水利局也火速貼出告示,要求居民們限期3天內「搬離」,否則就要強制清除,而新北市政府也將開始清查各地橋墩,將這些不該存在橋下的聚落強制驅離、安置。民眾黨基隆黨部副主任林毓峯日前接獲陳情,發現三重重新橋下竟有4人居住在橋間的縫隙中,但事件曝光後,住在橋下的4人僅有2人願意接受安置,其餘2人婉拒安置。由於該處本來就不能住人和囤積物品,水利局等有關單位在第一時間貼出公告,要求「住民」限期3天內「搬離」,否則就將強制清除,居民們在橋下所累積的大批家當,也隨著期限到來而被環保局等工作人員裝成一袋袋的太空包,分批回收清理,讓橋墩下的縫隙恢復原樣。對於家當被當垃圾丟掉,有街友無奈感慨,「很常遇到,連內褲都不留給我。」(圖/周志龍攝)面對大批家當被丟,除了已被安置的2人外,拒絕接受安置的2人在期限內也沒有出現清理家當,直接消聲匿跡,大批物品直接被丟棄。一名居住在該區域附近45歲的無家者無奈表示,「很常啊,之前只是上班回來,整個皮箱就被丟掉,連條內褲都不留給我。」最後只好再陸續將被丟掉的必要生活用品一一買回。負責清理家當的工作人員對於類似的囤積行為早已見怪不怪,更直言,「現在就算被清掉,但只要隔個十天半月,沒有人來檢舉了,他們就會再回來了。」這樣你丟我撿的戲碼,他們早已上演過千百回。面對這樣不斷重複輪迴的循環,新北市社會局社工則無奈表示,用柔性勸導他們絕對不會聽,一定要強制清除才有可能將他們的據點清除。長年在三重地區服務、投遞物資給無家者們紳士協會則表示,要想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去了解無家者們不願被安置的主因在哪。他們強調,隨著社福體制的建構完整,物資對於無家者們來說已相當充足,協會更是固定每周三都會前往區域內,針對造冊的街友發放物資,只要跟他們多有接觸,就會發現他們除了物資之外,更需要「關懷」。一個簡單的卡式爐和幾雙碗筷,場地或許簡陋,但對這群無家者來說,卻是在水泥叢林中僅有的棲身之處。(圖/周志龍攝)知情人士透露,以重新橋的例子來說,這群人多半起先是睡在民宅樓下,在不斷被趕的過程中,慢慢移到公園、河堤,最終挪到橋墩的縫隙裡安生,儘管出入是不方便了一點,但勝在隱密不會被趕,加上空間夠大,自然就會呼朋引伴,叫來其他人一起,逐漸形成聚落。類似的案例其實不只是重新橋下,只要是橋墩下幾乎都有人住,不過當事件見報後,新北市府開始逐一清查,隨著政府強制「抄家」,類似的聚落近期也會被陸續清除。知情人士表示,儘管手段強硬了一點,但也不失為一種強迫他們被安置的方式,把他們逼到走投無路,沒地方可住時,社會局再上前勸說安置,多半都可以達到不錯效益,進而從中輔導他們就業、租屋,脫離餐風露宿的生活,才是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