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顯灝
」名廚戰名店1/永康商圈名書店惹惱鄰居 傅培梅家族提告纏訟15年
提起台北市的永康商圈,大家想到的是包括鼎泰豐在內的各具特色餐廳美食,但很多人不知道,名廚傅培梅的烹飪教室就曾開在永康街裡,現在由大女兒程安琪接棒,繼續傳承美食文化,至於傅培梅烹飪教室樓下的「永業書局」,則是知名的在地書店,前總統馬英九曾到這家書店擔任一日店員,顯示「永業書局」的「江湖地位」,不料「永業書局」和樓上鄰居因為1樓防火巷使用權和增建物等問題打了15年官司,至今未歇。根據最高法院等判決資料顯示,本案為6層樓華廈,當初是名廚傅培梅的哥哥所興建,傅培梅的哥哥分得1樓和6樓,傅培梅擁有2樓和3樓,至於4樓和5樓則是傅的哥哥友人所有。後來產權幾經轉手,1樓和地下室由永業書局老闆周清永購得,周後來又買下5樓,2樓則住著曾任台北市立中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的留日醫學博士詹光漢夫婦,3樓由傅培梅家人使用,4樓是陳家,6樓產權屬於傅培梅哥哥的孩子。傅培梅家族及同棟鄰居在外牆上掛布條,抗議永業書店占用防火巷。(圖/CTWANT攝影組、翻攝臉書)耳鼻喉名醫詹光漢等住戶向台北地院作證指出,1995年搬來這裡後,看到1樓旁的防火巷很髒亂,因此清理成停車空間,住戶都可以停車,不料周清永1997年搬來後,2002年在一樓施作外牆,還加裝鐵捲門,後來周說市府要進行衛生下水道施工,不能再停車,就把防火巷封閉還說,這本來就是他的使用範圍。傅培梅的兒子程顯灝也向北院指出,周當時說這個地方不能停車,他要使用,也沒有給樓上住戶新設鐵捲門的鑰匙。周清永抗辯指出,當時他將圍牆退縮75公分,並重新施作鐵捲門,但該圍牆在他買一樓前早已存在,他是依當時現況使用防火巷土地,而且程安琪的弟弟程顯灝、詹光漢等住戶都向他表示,只要不出租該空地,就同意他使用,因此主觀上沒有竊占的不法犯意,就算有竊占犯意,如從1997年1、2月間起算,《刑法》追溯時效已消滅了。 北院則認為周清永拆除一樓原有磚造磚牆、鐵捲門,搭建新磚造圍牆、鐵捲門,並墊高地面,排除其他住戶使用防火巷,因此成立竊占罪,判刑4月、可易科罰金,上訴被高等法院駁回、全案確定。雖然竊占官司早在2011年3月就塵埃落定,可是民事賠償和行政訴訟官司至今尚未落幕。同棟鄰居程安琪、詹光漢,以及程安琪的傅姓表弟及陳姓鄰居,除了提告民事求償,要求周清永拆除增建物,還應給付占用期間租金。另外,程安琪、詹光漢等住戶不滿周曾將一樓夾層登記為陽台,獲得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及大安地政事務所准予補登12平方公尺的陽台面積,因此提起行政訴訟,經最高行政法院判准撤銷補登陽台面積。根據各審級法院判決資料顯示,傅培梅家族、耳鼻喉名醫詹光漢及同棟住戶,共提告永業書店老闆周清永刑事、民事及行政訴訟,其中刑事竊占罪部分約在2009年提告,至於民事求償、要求拆除增建物及返還土地的部分,則在2015年提告。另外,住戶提起行政訴訟,抗議北市都發局和大安地政事務所將永業書局一樓夾層補登為陽台的部分,約在2018年提告。程安琪繼承母親衣缽,重現傅培梅最愛的「糖醋全魚」,追憶母親創造的幸福滋味。(圖/報系資料照)對於傅培梅家族、耳鼻喉名醫詹光漢等同棟住戶所提民事案件中,民事求償、要求返還土地、拆除增建物及租金部分,根據台北地院2017年6月間裁定書,法官核定訴訟標的價額為1523萬1240元,至於租金的不當得利部分,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不併計價額。對此,永業書局第二代接班人、周清永大兒子表示,防火巷爭議已經解決;程安琪受訪時則表示,防火巷等增建物爭議困擾鄰居很久了,希望大家能各退一步,彼此協調出一個圓滿結果,不過其他住戶對於此事仍然氣憤難當,近日將由律師召集住戶一同開會,尋求和解之道。
【人生廚房】潘秉新:小林包子回家了
十年,有多長?足夠走出悲傷、找回力量嗎?今天我想推薦一本八月新書《小林村的這些人那些事:不能被遺忘的美好村落》。這本書的作者蔡松諭,不久前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是為了小林村打國賠官司的事,接受記者採訪。從三十三歲到四十三歲,一場天災、一個要把小林村蓋回來的允諾,讓小林村子弟蔡松諭的人生藍圖大幅變動、重新描繪;書裡,他想把小林村消失前的人、事、物,說給您聽。而出書過程,在蔡松諭身上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這和四十年前讓村民們吃得很開心的包子有關,原以為失傳的小林包子,要「回家」了。蔡松諭一直很遺憾,小林村是因滅村而被大家記得,這種永別的壯烈,註定了未來五十年仍是一個災難的圖騰。十年了,他想把自己所熟悉的一個多麼純真美麗、族群融合、有情有愛的美好小林村寫出來。《小林村的這些人那些事》將在8月出版。(圖/四塊玉文創提供) 至情至深 投入災後重建 整個寫書的過程,有如一再於傷痛處撒鹽,但蔡松諭堅持要自己寫,因為再厲害的代筆,一定不了解每一個小林人對小林村的感情有多豐沛,濃烈到,開口講的每個字都會讓人窒息、眼淚不停地落。這些情感與眼淚,他如何奢求外人能懂,沒有別人的筆,能代替小林人說出對天上四百六十二位至親,來不及說出的愛。九年多來,我的朋友經常聽我述說,小林村的重建是如何如何的艱難,雖然永久屋蓋得不錯,有遮風避雨的住所,但想要在當地建立能提供就業機會的產業,是何等不易,我常絞盡腦汁,想盡辦法把資源帶進村裡。有些朋友對我如此把小林村的產業放在心尖上,感到不可思議。儘管我有「傅培梅公益信託執行長」的職務和角色,但需要這麼耗神投入、不離不棄嗎?這是有原因的。 十年前的滅村慘劇,留給小林村民無限的感傷;撫摸著紀念公園牆上逝去家人的名字來憑弔。 記得蔡松諭是在二○一○年、災後第一年,以自救會會長名義,帶領幾位村子的年輕人,北上來我經營的廚藝教室找我,尋求廚藝課程的安排和產品開發的協助。我當然二話不說一口答應,廚藝教室最大的資源就是廚藝老師,所以,不管是我請老師去村裡教學,或小林的種子學員北上來教室上課,我都義務贊助,但說真的,當時忙於創業的我,只是做了些行有餘力的付出罷了。後來我之所以變得這麼積極全心投入,是在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參加小林二村120戶入住新穎永久屋,所舉辦的入厝辦桌感恩餐會。我本抱著輕鬆的心情,領重建會頒的感謝狀。當年關懷小林村重建、出錢出力的人士非常多,獲頒的單位也很多。待頒獎告一段落後,突然聽到站在台上主持的蔡松諭,語帶哽咽地說:「我們把小林村蓋回來了,我們也把小林人生回來了啦!」接著,一對對天災中失去孩子的夫妻,抱著他們的新生兒走上台,現場有三十多名災後出生的孩子,松諭仍激動地一直重覆著說:「生回來了!」「小林人生回來了。」看到這一幕,我瞬間完全無法控制地淚如雨下,內心激動不已,深深被這股生命的力量所撼動,淚眼矇矓地望著台上的松諭、年輕夫妻、新生幼兒。我內心深處發出了一個聲音、許下了一個願望:在我有生之年,我一定要盡心盡力,讓這個地方安居樂業,讓孩子們快樂成長。這麼多年過去了,儘管我已非常努力,總有遺憾之處,至今願望尚未成真!但從松諭的勇敢和堅持,我得到了鼓舞。書出版前,松諭就一直和我說小林包子的故事,原本,我們就想把小林包子包回來。蔡松諭〈中〉和惠如〈右〉、銀好姐一起努力找回小林包子的味道,也因此發現了小林包子的「身世」。 包子香味 村人共同記憶書裡描述的小林包子,是一位老兵二齒伯做出來的。當時的小林村,住有平埔族、河洛人、客家人、外省人,各家有各家的飲食習慣。民國七○年代,當二齒的包子蒸出來時,是當時小林村極大的盛事,因為很多人是第一次吃到包子。蔡松諭說,現在四十幾歲的年輕小林村民都還記得,小時候只要聞到傳出的蒸籠香氣,就能看到小林人一擁而上將包子一搶而空的畫面。許多小林人下工與學生下課後,都渴望吃到一個包子。為了增加產量,二齒請附近的小學生下課後來打工,幫忙揉麵糰,孩子們也樂得有賺五塊、十塊零用錢的機會。所以一顆好吃的包子不只提供村民美味的享受,還能提供小小的就業機會。等到二齒年紀更大後,就把做包子的技術與配方,無償教給了村裡建忠、惠如這對年輕夫妻,後來他們也在早餐時段賣包子,小林人很高興包子有了傳人,且早餐就有包子吃。 小林包子的內餡很獨特,要把蘿蔔乾炒得很香。 蔡松諭寫到這個章節時,小林包子的味道讓他魂縈夢牽,加上不久前又幸運地巧遇搬到外地的小林包子傳人惠如,大大興起了想把小林包子包回來的動力。當我看到由惠如口述、松諭記錄的配方,不得不佩服二齒伯的創意。二齒伯這位上海人,怎麼會想到以小林當地的特產蘿蔔乾為餡料主味,再加上北方麵食技巧,做出這獨一無二的小林包子。沒想到,傳奇的發展來了,而這是書裡來不及完整描述的轉折。因緣際會 輾轉重拾使命松諭說,為了找回小林包子的味道,特別邀請惠如、及親如家人的銀好姐一起試做,意外從銀好姐的敘述得知,原來小林包子的原創者是他自己的父親、村民口中的阿卿。父親先研發成功後,再教給二齒伯謀生,而父親的啟蒙老師竟是傅培梅老師,當年是看傅培梅食譜所學的。這也是為何,松諭父親來自廣東、二齒伯來自上海,卻做出了北方包子。而出版松諭這本書的出版社程顯灝社長,就是傅培梅老師的長子。 小林包子原創人蔡文卿是小林村首富、小林商店老闆,他的「隱形師傅」為美食家傅培梅老師。上圖為蔡文卿和蔡松諭的兄姊(左起大姊、三姊、二姊、大哥)合影。(圖/蔡松諭提供) 原來父親才是小林包子真正的創始人,二齒伯則是重要推手,傅培梅老師則是隱形導師,是這三個人聯手,為小林村留下了質樸的古早味「小林包子」,而蔡松諭竟在四十多年後,意外地讓小林包子回家了,這些連結,讓我們嘖嘖稱奇。為了謹慎,松諭又再跟自己二姊確認,「對,阿爸都熬夜在研究『傅培梅食譜』,阿爸好像是研究了傅培梅的食譜一陣子後,才開始製作包子饅頭,那時阿爸也常看傅老師的烹飪節目!」松諭二姊想起往事清楚描繪。除了老天爺,誰能寫得出這種劇本!松諭說:「那時,我已經懂了老天爺為什麼一定要讓我遇到惠如、又讓秉新姐、顯灝哥鼓勵我寫這本書,然後非得在今年八月八日前一定要學會這項技藝,因為這是阿爸傳下來的功夫、留給小林村的味道,而我,是阿爸欽點的接班人,他在我猶豫掙扎,要不要繼續返鄉服務的這一年,仍然為我安排了一樣最後留給我的禮物,讓我不再迷惘,原來他一直沒離開、還是一如既往地繼續…溺愛著我。」松諭已經毫無懸念了,要延續小林商號的共好精神,跟發揚小林包子的純樸美味。小林包子要「回家」了,屬於小林人共同美好的記憶和味道,不管是在天上或地上。災後出生的小林孩子,在新的家園開心地遊玩。 關於 潘秉新38年前成為記者,25年前成為美食記者,10年前,從一位主持美食報導的媒體人,轉為經營一家廚藝教室的創業人,有機會更近距離、以新面向觀察、了解廚師;發現味蕾記憶和人生歷程的連結,是一篇篇動人的詩篇。在「人生廚房」要述說的是關於廚師、美味和情感的故事。看更多↓↓《人生廚房》潘秉新:阿燦師 熬命傳百味(上)《人生廚房》潘秉新:阿燦師 熬命傳百味(下)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6期《周刊王》和2162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7/24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想追蹤周刊王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時報周刊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