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外科
」 器捐 洗腎 臺北榮總 移植 捐腎麻醉醫師人力不足 衛福部會議擬定3大未來方向因應
日前立委指出,我國麻醉醫師人力不足,應開放重症醫師接受訓練後執行麻醉,引發麻醉醫師強烈反彈。衛福部、提案立委及麻醉醫師代表,今日(6)召開會議討論,會議中雖無明確表示是否撤案,但對於「麻醉人力足夠」達成共識,並擬定3大未來方向,包括加強各科醫師麻醉知識、落實醫美管理及研議強化牛奶針管理。立法院日前通過國民黨立委蘇清泉提案,要求衛福部研議辦理心臟外科、移植外科、重症等醫師,接受麻醉科一定期間的專業訓練後,可以執行麻醉專業,以解決麻醉人力不足問題。今日參與會議的台灣麻醉醫學會前理事長余黃平受訪表示,蘇清泉原指出,麻醉醫學會每年只招個位數麻醉醫師,導致診所麻醉人力短缺,增加患者麻醉風險。但事實上,自2019年起麻醉醫學會每年至少招收63名,代表每年畢業的麻醉專科醫師,可替台灣增加10萬台麻醉手術量。據統計,台灣麻醉醫師總數自2000年的634人,成長到2024年1666位,足足增加250%,且自2019年至2023年,麻醉專科醫師成長17%,遠超過健保給付手術成長6.6%。余黃平補充,與日本每10萬人有3.66名麻醉醫師相比,台灣每10萬人有高達6.84名麻醉醫師,並沒有麻醉人力不足問題,會議中各方也對此達成共識。余黃平說,以實際數據澄清麻醉醫師人力並無不足後,後續要做的就是「妥善運用」人力及管理醫美市場,醫事司在會議中承諾,會進行相關規劃,如做好區域聯防。至於醫美診所究竟需要多少麻醉人力,不應以診所數量來看,而是以實際需要多少台麻醉手術來計算,應先盤點診所真正需要的量。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今天會議中有3大共識,第一是落實醫美管理,第二是增加誘因,提升麻醉醫師執業環境待遇,替麻醉科爭取資源及更多健保給付,第三是針對與麻醉安全事故脫不了關係的「牛奶針」,繼續研議加強嚴格管理。此外,劉越萍也認為,應加強各科醫師麻醉知識,風險高的麻醉如全身麻醉,當然得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麻醉醫師執行,但風險低的麻醉,醫師有受過訓練自己做也可以,例如小兒科很多項目也都是由醫師自行麻醉。余黃平表示,今日會議中沒有聽到「撤案」2字,但既然大家一致同意麻醉人力充足,僅需妥善運用,應該就沒有必要繼續後續的討論。
川普提名外科醫任FDA局長! 前佛州議員為CDC主任「主掌美國公衛」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22日宣布將提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外科醫師馬卡里(Martin Makary)擔任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局長,馬卡里過去曾反對拜登在新冠疫情封鎖措施,深受共和黨喜愛;至於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主任,川普選擇前佛州眾議員韋爾登(Dave Weldon)。川普提名馬卡里擔任FDA局長。(圖/翻攝自X)根據外媒報導,川普在宣布這項提名的聲明中指出,馬卡里需要「糾正FDA的方針並重新調整重點」。他有信心馬卡里將「去除FDA的官僚繁文縟節,確保美國人獲得應得的醫療治療」。川普提名馬卡里擔任FDA局長。(圖/翻攝自X)若參議院通過這項提名,馬卡里將監督FDA達70億美元預算,並向衛生部長報告。馬卡里是一名資深移植外科醫師,他在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在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發表文章提出對公衛問題的憂心,並宣揚自然免疫的保護,儘管他並不反對接種疫苗,但反對強制接種,且懷疑疫苗追加劑效果,與CDC建議相左。 韋爾登獲川普提名為CDC主任。(圖/達志/美聯社)馬卡里常在《福斯新聞》節目上及撰寫評論,疫情期間因頻頻挑戰同行防疫觀點聞名,但也經常被同行批評參考數據或背景有誤。疫情後他將注意力轉回抨擊醫療保健系統,批評醫療費用過高及過度檢查,也強調食品供應鏈問題,包括農藥與加工食品的危害,這點與被提名為衛生部長的小羅勃甘迺迪不謀而合。另據《路透社》報導,川普還提名韋爾登擔任CDC主任,現年71歲的韋爾登1995至2009年間擔任佛州眾議員,他曾在眾院撥款委員會負責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CDC政策和預算,在眾院監管及政府改革委員會聽證會上也扮演領袖角色,並推動禁止人類胚胎幹細胞專利立法。川普期許韋爾登若順利提名「讓美國再次健康」,努力糾正現任政府的錯誤。 韋爾登獲川普提名為CDC主任。(圖/翻攝自X)
紐約大學「異種移植」破紀錄 豬腎在腦死人體內正常運作2個月
雖然「異種移植」在醫學界已失敗幾10年,不過美國近日已經成功把豬腎移植至腦死的男性大體上,而且成功運作61天,更創下在人體內運作2個月的最久紀錄。綜合外媒報導,紐約大學朗格尼醫療中心(NYU Langone Health)的外科醫師表示,已經在7月14日將一顆狀況良好的豬腎與動物胸腺(一種培養免疫細胞的腺體),移植到58歲腦死男性米勒(Maurice“Mo”Miller)體內,且裝上呼吸器。米勒是一名大體捐贈者,他在腦死後因為罹癌所以無法捐贈器官,因此家屬決定把米勒的遺體捐給這項豬器官移植實驗,後來也有收到來自加州一名在等待腎臟移植的病患寄來的卡片,感謝家屬的幫助這項研究。豬腎在米勒體內成功運作1個月後,醫生發現尿量有明顯減少,經過活體組織檢查證實身體開始出現排斥反應,在投放標準免疫抑制藥物後,腎功能逐漸恢復,也證明排斥反應是可以治療的。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表示豬腎對於人類激素反應、排出抗生素或經歷藥物相關副作用等方面並無差異。就在豬腎移植到人體的61天後,醫師史騰(Jeffery Stern)在13日將豬腎取出,豬腎保持完好,就像一班的腎臟一樣。後來研究人員就從身體每個主要器官、淋巴、消化道等採集約180個組織樣本,想找出任何一種因為異種移植對身體造成的問題。實行這項實驗的移植外科醫師蒙哥馬利(Robert Montgomery)說明,他對結果感到高興,且表示這次的成功會對下一次更有信心。雖然在大體上進行的短期實驗中,都沒有發現立即性的免疫攻擊,但蒙哥馬利醫師也表示,器官移植後常見的排斥反應,通常需要1個月或更久的時間才會開始發生。這項研究的相關人員表示,雖然在大體上移植成功,但並不代表在活人身上也會如此。因為在2022年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外科醫師移殖豬心到一名垂死的男病患身上,後來男病患卻因為不明原因器官衰竭,導致男子最終僅多活了2個月。
挑戰醫術!成人腎臟移植3歲女童 歷經7小時完成不可能任務
3歲許小妹罹患罕見隱性遺傳腎臟疾病,逐漸出現食慾差與電解質異常的症狀,2歲起接受常規腹膜透析治療,每次腹腔注入透析液300-350CC,利用體內的腹膜,清除血液中新陳代謝的廢物及多餘水分,同時將腹腔慢慢撐大,是國內罕見如此年幼接受腹膜透析且病情穩定的成功案例。由於疾病因素,移植前身高只有86.3公分體重11.5公斤,比同齡孩童至少矮了10公分。經過一年等待,於今年1月獲得一名14歲女童大愛捐贈,惟腎臟大小已是成年的尺寸(12x5x6公分),對於如何植入許小妹狹小的腹腔,是移植手術所要面臨的第一個最大的挑戰。臺北榮總移植團隊精密計算許小妹腹腔的3D容積,發現原本的腎臟已經整個呈現嚴重的囊泡變化,要先摘除右腎爭取更多空間來接受成人的腎臟,為了同時讓植入的成年尺寸新腎臟獲得充足的血流供應,因此血管將吻合在高難度的主動脈與下腔靜脈置。移植外科陳正彥醫師摘取大愛器捐腎臟確定順利後,兒童外科蔡昕霖主任帶領的北榮團隊就依照計畫開始進行許小妹妹的同時右腎切除與移植手術。由於病童體型過於嬌小,王審之醫師在麻醉過程中所必須置入的中央靜脈導管與預防性血液透析管路就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團隊採取正中切開約20公分的傷口,進入腹腔,再將腹腔右側的肝臟,十二指腸,以及右側大腸整個游離至左側,然後切除右側腎臟。再將捐贈的新腎臟,吻合血管於許小妹妹的主動脈與下腔靜脈,輸尿管則是利用許小妹妹右側的輸尿管原地重建。歷經7個小時,克服麻醉等種種困難,手術順利完成,術中移植的腎臟立即發揮功能,術後第二天,腎功能恢復正常,經由嚴密的術後血壓與水份調控,復原狀況十分良好,不再需要任何透析治療,術後幾天康復出院。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資料,目前臺灣只有22位病童及青少年登記等候腎臟移植。然而,每年小於20歲新增透析案例約20-40人;相較之下,全國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中,接受透析治療的數目遠大於願意接受腎臟移植者。臺北榮總兒童外科蔡昕霖主任說明,兒童末期腎臟病多因先天腎臟疾病,或是先天泌尿道系統發育異常,與成人完全不同。由於病童身形過於嬌小,泌尿結構相對複雜,從小經歷多次手術留下的陰影,對於兒童腎臟移植的瞭解不完整等等諸多因素,往往錯過登記腎臟移植的最佳時機。臺北榮總兒童一般兒科張瑞文表示,腎臟移植是末期腎臟病孩童最好的治療,不僅可以得到最佳的預後,對於原本落後的身高、體重甚至智力發育,移植成功後都可明顯追上同齡兒童,需把握移植的黃金時間。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登錄中心也比照國外器官分配原則,經多次修訂,逐步提高18歲以下青少年孩童等候腎臟的積分,協助病童及早獲得腎臟移植的機會。
全台首例!1歲童器捐雙腎 「15小時手術煎熬」2位女童終於脫離病痛
臺北榮總外科部與兒童醫學部團隊合作,克服手術困難與腎臟移植後急性排斥種種挑戰,成功完成1歲3個月、9.8公斤幼兒器捐雙腎移植手術,幫助4歲李小妹妹(12公斤)及8歲許小妹妹(18公斤)脫離終生洗腎的痛苦,也創下國內最低體重的大愛器捐,並將兩顆腎臟分別植入的新紀錄!8歲許小妹妹,因先天性心臟病術後引發急性腎臟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病,接受腹膜透析長達3年。4歲李小妹妹,出生後第三天即因自發性胃破裂導致敗血性休克,引發急性腎臟衰竭需終身洗腎,並因多次腸穿孔手術併發嚴重腹腔沾黏,無法進行腹膜透析,在洗腎團隊悉心照護下,為國內年紀最小接受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個案,又因經常輸血,誘發免疫系統產生極高的抗體,是移植後急性排斥的高風險族群。二位病童因長期洗腎,僅能維持基本生理代謝,導致發育嚴重遲滯,腎臟移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一般兒科張瑞文主任表示,腹膜透析雖然是兒童慢性腎臟衰竭首選治療方法,但有些病童會因多次腹部手術病史或反覆腹膜發炎感染,導致腹膜透析效果不佳,甚至無法使用,而需改以血液透析的方式替代。另受限於病童體重太輕及洗腎管路建立困難,使得血液透析治療對於嬰幼兒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些多重因素惡性循環,易產生致命的併發症,並且嚴重阻礙病童身心發育與學習,及早接受腎臟移植是最好的治療選擇。兒童外科蔡昕霖主任說明,最理想的腎臟移植,除血型與組織配對吻合之外,器官大小的選擇也極為重要。腎臟衰竭的病童植入年齡相近的腎臟是最適合的配對,植入的腎臟會隨著受贈兒童成長發育有較好的適應,而達到較佳的長期腎功能。由於年幼的大愛腎臟捐贈者極為稀少,且摘取與植入的手術極為困難,移植後的併發症遠高於成人族群,成功率極低。另一方面,受限幼童身形較小,身體血量或血壓無法充足供應成人捐贈的腎臟,父母年紀太大或有慢性病等問題,即使父母有意願也無法進行活體捐贈,因此幼兒可以盡早獲得腎臟移植的機會是不高的。考量到二位病童腎臟移植的迫切性,移植外科劉君恕主任與器官移植團隊擬定完善的手術治療計畫。首先,由兒童外科蔡昕霖主任、移植外科鍾孟軒醫師摘取兩顆腎臟,由於捐贈者的年紀極小,在摘取的過程必須格外謹慎;在此同時,一般兒科張瑞文主任為李小妹妹進行血漿置換與去敏治療,避免產生超急性排斥的併發症。為爭取時效,由移植外科陳正彥醫師與一般外科石柏威醫師、蔡昕霖主任與葉奕廷醫師二組團隊,分別為許小妹妹及李小妹妹植入新腎。從摘取到植入,手術時間長達15個小時,動員團隊達20人,順利完成此高度困難手術,也是幼兒捐贈兩顆腎臟分別植入兩位幼兒的創舉。術後3個星期許小妹妹順利出院;李小妹妹雖已於術前接受許多預防措施與治療,仍發生嚴重急性抗體排斥。醫療團隊用盡所有治療方法,歷經12次的血漿置換與抗排斥藥物多管齊下,終於在術後1個月,成功脫離透析治療。在移植一年後的追蹤,原本6公分的捐贈腎臟,隨著兩位受贈者一起成長,目前已長成10.5公分與8公分。這份得來不易的愛,陪伴受贈者一起成長茁壯,守護健康且戰「腎」疾病,迎向美好人生!
1歲男嬰大愛「捐雙腎助2童重生」 台北榮總:國內幼兒首例
台北榮總今日發表一項困難度相當高的腎臟移植手術,成功完成1歲3個月、體重僅9公斤的幼兒進行雙腎捐贈移植,讓兩名小妹妹重獲新生,脫離終生洗腎的痛苦與辛勞。北榮指出,此項腎臟移植不但打破國內體重最輕的大愛器捐紀錄,也是國內首例幼兒同時捐出兩顆腎臟的案例。接受捐贈的分別是9歲的許小妹,以及4歲的李小妹,許小妹因先天性心臟病,出生16天就動了開心手術,結果術後引發急性腎臟衰竭,導致慢性腎臟病,最終引發腎衰竭,6歲開始接受腹膜透析治療,每天都要洗5次腎,雖然可以出去旅行,但依然有發育遲滯的問題。李小妹則是出生第3天就自發性胃破裂,導致敗血性休克,引起急性腎衰竭,不但出生第4天就開始洗腎,還得接受多次的腹腔手術,出生6個月內就開刀7次,併發嚴重的腹腔沾黏,無法進行腹膜透析。就在一年前,許、李兩位小妹妹終於盼到曙光,一名1歲3個月的小男孩因病離世,但卻願意將愛延續下去,北榮外科部兒童外科主任蔡昕霖表示,雖然盼到捐贈者,但由於男童身高僅83公分,體重9.8公斤,實施手術上仍然困難重重。蔡昕霖指出,最大的困難在於幼兒器官組織脆弱纖細,難以摘取,加上2名受贈者都是兒童,2顆腎臟該如何分配,植入器官後的排斥效應,都是極為困難的過程,一有差錯恐會釀血栓、器官壞死等問題。北榮為此召集移植外科、兒童外科、一般兒科共7名醫師、3名護理師的移植工作小組,最終團隊在動員20人、18小時的努力下,完成摘取到植入的艱辛過程,不但創下國內體重最輕的捐贈手術,也是國內首例幼兒捐贈2顆腎臟的成功案例。蔡昕霖說,術後3周許小妹就順利出院,但李小妹雖然術前接受多項預防措施與治療,仍然引發嚴重的急性排斥反應,最後仍接受12次的血漿置換與抗排斥藥物,終於在術後1個月脫離透析治療,2人術後追蹤1年,原本捐贈者的5.8公分腎臟,已成長至10.5公分與8公分,逼近成年人正常大小。
排除萬難!越南女主播捐肝救女 手術後相見瞬間淚崩
新冠肺炎肆虐,越南河內兒童國家醫院9個月大的鄧小妹,因罹患膽道閉鎖導致肝衰竭,生命垂危急需換肝,鄧小妹的母親是越南女主播黎雲臺妝,她主動聯繫臺北榮總外科部移植外科劉君恕主任,克服重重困難籌措龐大醫療費用,在我國衛福部、台灣駐越南辦事處等單位協助下,於7/20順利至臺北榮總接受活體換肝手術,成功搶救愛女生命。劉君恕主任表示,臺北榮總自民國96年迄今13年來持續至越南河內兒童國家醫院進行肝臟移植手術教學,至今已完成11例兒童活體肝移植。在院方及政府新南向政策大力支持下,109年2月23日至28日,在新冠肺炎疫情更嚴重之前,帶領包括兒童外科、移植外科、一般外科、整型外科、麻醉醫師、護理師等肝臟移植團隊,再度前往越南河內兒童醫院,成功完成兩例膽道閉鎖病童活體肝移植,後因國境封鎖,短期無法前往,有許多越南病童即因此失去寶貴生命。109年4月,臺北榮總為因應持續嚴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即著手訂定「手術室規範」有旅遊及接觸史者,以及發燒病人急診手術必需於獨立空調手術室進行;更超前佈署,在5月底短短一個月之內,設置一間負壓手術室,提供新冠肺炎篩檢陽性或是疑似陽性的患者緊急手術使用。適逢新冠肺炎疫情,使得越南女主播黎雲臺妝救女更多波折,幸好在許多台灣善心人士的幫助下,終於促成跨國醫療的美事。(圖/臺北榮總提供)109年5月底,國境仍持續封鎖,黎雲臺妝原期盼臺北榮總肝臟移植團隊再度至越南為愛女施行手術的等待落空,且在鄧小妹住院期間,看到相同疾病的病童相繼離世,內心煎熬心急如焚,主治醫師即建議來台治療的可能性。為挽救愛女,黎雲臺妝主動寫信向劉君恕主任求助,劉主任除答應施行手術,並給予相關術前諮詢(包括醫療過程、手術過程照護、醫療費用估計及入台所需準備文件)。在劉主任建議下,鄧小妹先行在河內兒童國家醫院,完成來台前的醫療檢查準備,同時籌措募款來台醫療費用。因病況危急,衛福部特許於7月20日來台就醫並核發簽證,並可視病情需要進行緊急手術,不受14日居家隔離的限制。劉君恕主任也會同院內各相關單位,包括國際醫療中心、急診部、護理部、移植病房、小兒部、加護中心、感管室、移植協調師等,召開抵台前醫療會議。7月20日下午,鄧小妹由父母及外婆陪伴抵達臺北榮總,經急診PCR採檢陰性,立即安排入住負壓加護病房,接受氣管插管及呼吸器治療;葉小妹的母親則於三日後入住負壓隔離病房。7月26日,抵台後第6天,鄧小妹因病況不佳需緊急進行活體肝臟移植手術,雖母女二檢PCR皆為陰性,但考慮入境僅六天,臺北榮總仍採取最高規格防護,在獨立空調房間施行手術,且所有人員均穿著全套防護衣,由母親黎雲臺妝捐出左側葉肝臟20%,摘取手術時間約5小時,植入手術時間約8小時,在醫療團隊合作無間下,成功完成手術。8月4日,住院中的鄧小妹的母親黎雲臺妝14日隔離期滿,進入加護病房看到分離長達2週的女兒在輕聲呼喚下瞬間嚎啕大哭,一旁的護理師直說妹妹忍耐很久了,一直到現在才會哭出聲音,讓現場醫護人員十分感動,一同喜極而泣。8月11日,黎雲臺妝出院,鄧小妹術後狀況良好也於9月3日順利出院。此次鄧小妹是在越南許多善心人士幫忙募款下促成病人來臺就醫。而台灣是個充滿愛心的地方,有不具名的善心人士得知此消息後,也在第一時間慷慨解囊共襄盛舉,促成這樁跨國來臺醫療的美事。
首例小腸移植成功 北榮創器官移植紀錄
臺北榮總器官移植團隊成功完成建院六十年來首例小腸移植,創下全國唯一醫學中心所有器官移植,包括心、肺、肝、腎、胰及小腸皆完備的嶄新紀錄。移植團隊兒童外科蔡昕霖醫師表示,小腸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為複雜且艱鉅的治療,每年全世界執行的個案數目總合約為100例,遠低於其他器官,主因在於受贈者嚴格的篩選條件(短腸症患者必須能夠長期存活,並且通過移植評估,沒有任何惡性腫瘤),以及醫療團隊執行的能力與規模(具有照顧腸道衰竭患者的能力,包括居家全靜脈營養照護團隊;還有移植團隊,術後照顧團隊,內視鏡專科醫師與病理科醫師等等)。今(108)年8月所進行的小腸移植手術,就是由移植外科龍藉泉主任率領團隊經過多次推演擬定計畫,由兒童外科劉君恕主任、蔡昕霖醫師及鍾孟軒醫師負責執行。期間麻醉團隊與移植團隊合作無間,讓長達9個多小時的移植手術穩定而平順地完成。術後由重症醫學部重症外科王鑑瀛主任與多專科團隊悉心照護,內視鏡中心王彥博醫師與李沛璋醫師負責定期的內視鏡檢查與腸道切片,病檢部外科病理科李芬瑤主任迅速判讀病理組織,以期預防術後常見而且往往來勢洶洶的急性排斥,也讓進食節奏與免疫抑制藥物劑量調整有所依據。今日適逢器官捐贈感恩會,醫療團隊回憶起手術當時,在血管夾放開的那一剎那,溫暖的血流觸發了腸道綿延不絕的蠕動,植入的小腸發出充滿活力的腸音,盡責地吸收水分與營養,病人與整個醫護團隊除了充滿信心與感動之外,也充分體現捐贈者無私大愛讓生命永續茁壯的真諦。
【洗腎之島5】換腎新法執行有難度 目前未有成功案例
台灣腎臟移植患者五年存活率高達八至九成,十年存活率也有五至六成,這些表現在國際都獲得肯定,腎臟移植登記人數從過去的四、五千人,攀升至今年約七千多人。腎臟活體移植限定五等親內才能捐贈,為增加器官配對率,衛福部發布「活體腎臟交換捐贈移植手術管理辦法」,非親屬間合適腎臟捐贈者,可在自主意願下,經器官移植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後,進行交換捐贈移植手術,俗稱「一腎換一腎」。花蓮慈濟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李明哲說,其實「一腎換一腎」這個說法不夠正確,因為只有透過系統登陸、配對之後才能交換,例如A患者的家人願意捐腎,但器官與A患者配對狀況不理想,而另一位B患者與家人也有相同問題,而這兩對家庭交換之後卻剛好合適,就符合這樣的配對模式。這個新政策造福更多等待腎臟的移植患者,不過,從二月開放至今仍未有成功案例。「有太多困難了,例如一組捐贈受贈案例在台北,另一組在高雄,那該去哪裡動手術?有狀況哪家醫院負責任?」台北榮總移植外科兼任主治醫師鍾孟軒說,光是地點的問題就很難有共識,更何況其他細節問題。李明哲則說,如果在同一家醫院或同一位醫師恰巧有兩組配對成功的案例,那成功機率就會比較高。「不過,這實在太複雜了,醫師會覺得,不如再問問患者家屬有沒有親人適合捐贈?」花蓮慈濟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李明哲說,「一腎換一腎」這個說法不夠精準,因為只有透過系統登陸、配對之後才能交換。但看看數字,腎臟移植登記人數從過去的4000~5000人,攀升至今年約7000多人,但根據去年統計,大體腎臟捐贈移植為181例,親屬間活體腎臟捐贈移植為163例,親屬捐贈案例沒有比較多。李明哲說,「其實大多數患者都開不了口,總覺得會傷害家人、虧欠人情,再加上洗腎就能維持生命,於是就這樣一路洗下去。」
【洗腎之島4】裝上葉克膜仍喪命 兩顆腎臟救另一人
2014年衛福部推動「捨得」政策,器捐者的三等親未來若需等待器官移植,可享優先權。花蓮慈濟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李明哲說,「一開始是為了表達對器捐者的敬意,後來竟因此形成良善的循環,今天我們救別人,有一天換成別人救我們。」最能感同身受的永遠是當事人,台北榮總移植外科兼任主治醫師鍾明軒最近感受深刻。「一位曾經心臟移植近十年的62歲患者,因為出現排斥反應需要緊急再次換心,由於情況危急先裝上葉克膜等待。」結果還沒等到心臟,卻先出現葉克膜併發症腦出血,於是患者不幸過世,家人感恩當年換心讓患者多活10年,所以決定捐出兩顆腎臟。「患者因為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所以腎臟狀況不是很好。」於是鍾明軒直接詢問等待名單上排名第一位的60多歲患者。「阿伯,我現在有兩顆腎臟可以給你用,但品質不是很好,不能保證你換腎之後要不要洗腎,如果你不要,我就把它們丟掉。」老伯一聽急忙說:「我用用看好了,不要丟掉,太浪費了!」鍾明軒說,正因為腎臟品質不好,所以把兩顆腎全移植到老伯身上,希望他能夠使用更長的時間。所謂的腎臟移植,並不會把舊的腎臟切除,而是把血管等組織連接到新腎臟上,所以老伯目前身上共有4顆腎臟,也承載著器捐著的善意。台北榮總外傷醫學科兼任移植外科主治醫師鍾孟軒,希望更多人去思考生死關頭時的器捐選擇。
【洗腎之島2】少年車禍支離破碎 醫師苦惱「怎麼勸器捐」
相較於洗腎,由於台灣醫療技術進步,「換腎」不僅最多可用20年以上,患者的存活率高達8~9成,費用更只有洗腎的1/6,也讓更多患者決定換腎展開新人生,腎臟移植登記人數因此成長,為增加健康腎臟來源,目前政府、醫界紛紛推廣器官捐贈觀念。今年五月播出的戲劇《生死接線員》,正是從器官捐贈探討生命意義,台北榮總移植外科兼任主治醫師鍾孟軒也擔任編劇諮詢,「我希望讓更多人看到生死關頭時家屬的各種糾葛,然後再去想:『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又會如何選擇?』」戲劇收視開紅盤,也帶起更多人的器官捐贈意願,目前台灣器捐率約為5.3%左右,有上升趨勢,不過,就算簽了器捐意向書,有些還是過不了家屬那關。「健保卡上註記器捐,才有法律效用,但就算如此,我們還是會詢問親屬意見。」花蓮慈濟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李明哲醫師說,最常聽到家屬回答「我沒有聽他(死者)說過」,就算死者生前表達器捐意願,還是有家屬「捨不得」,醫師不可能進一步勸說,只能尊重家屬。鍾孟軒回憶自己第一次開口詢問家屬器捐意願,仍然印象深刻。「那是一個十九歲的年輕人,機車後座被拋飛出去,當時我想起前輩柯文哲演講時分享的經驗,就先問:『現在有什麼打算?』來看看家屬反應。」幸好家屬的宗教信仰可以理解,也有教會朋友解說,於是順利完成器官捐贈。花蓮慈濟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李明哲醫師說,常見就算死者生前表達器捐意願,還是有家屬「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