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
」 科學家 人類 諾貝爾獎 研究人員 生物可以同步生活在陸地與水中的新品種老鼠 秘魯發現27種全新物種
秘魯西北部阿爾托馬約(Alto Mayo)地區近期成為科學界矚目的焦點。一支由「保護國際」(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主導的探險隊從2022年起便在當地進行調查。後續在調查約190萬英畝的森林與農業區域後,意外發現27個全新物種,包括擁有奇特頭部的「腦袋腫脹魚」和一種可以同時在水陸兩棲、腳上長有蹼足的老鼠。根據《CNN》報導指出,研究團隊調查記錄的2000個物種中,其中有4種哺乳動物、8種魚類、3種兩棲動物及10種蝴蝶被認定為新物種。據了解,這些物種雖生活在人類活動深刻影響的環境中,但此前從未經過正式命名。其中一種半水生老鼠因其蹼狀腳趾而備受關注,但這種老鼠僅出現在一片受農業威脅的沼澤森林中,也因為這種水生老鼠的出現,該片沼澤森林成為優先保護地區。另一個引起關注的新物種是「腦袋腫脹魚」。該款魚類以其巨大的腫塊狀頭部,目前科學家對這部位的用途仍不甚了解。負責此次調查的拉森(Trond Larsen)推測,這個腫塊可能與魚類覓食行為有關。拉森也提到,這種獨特的特徵,在此之前從未出現過。而研究人員的報告也指出,當地有49個物種已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面臨滅絕風險。研究人員認為,森林砍伐與農業擴張是當前最大的威脅,呼籲進一步採取行動保護當地生態。調查團隊強調,這些新發現不僅填補了學術空白,也為制定保護策略提供了必要的科學基礎。研究人員希望,透過與原住民社區的合作,能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尋求平衡發展的解決方案。
澳洲海灘驚見詭異生物「似黑手指交纏」 連科學家都沒看過:恐有劇毒
大自然擁有許多各種物種的生物,不少還是人類根本沒看過的。最近澳洲有一名女子卡薩爾(ShantaraCassar)帶著5歲兒子到住處附近的海灘,他們意外發現一種詭異生物聚集,牠們呈現藍黑色管狀,像是手指交纏在一起,拍下PO上網詢問是否有劇毒。有科學家表示從未見過此生物,分析牠們體內應該有劇毒,千萬不要吞食,觸碰的話也建議趕快洗手避免感染。根據外媒《鏡報》報導,住在澳洲新南威爾斯州貝特曼斯灣附近的女子卡薩爾,日前帶著5歲兒子去淺灘玩水,結果兒子發現衝浪板上有詭異生物,卡薩爾見狀把生物拿在手上避免兒子再次觸碰,並拍下照片分享到網上,詢問是否有人知道這是什麼生物,擔憂地問是否有毒,深怕他們母子倆已經被感染。卡薩爾上傳詭異生物照片後,描述牠呈現藍黑色,看起來是多條管狀個體聚集在一顆石頭上,從她拿著生物的感覺,推測不是死亡就是離開水面,才呈現看似手指交纏在一起的樣子。卡薩爾分享的貼文底下吸引許多人討論,有不少人推測是某種珊瑚礁。而有「珊瑚教父」之稱的科學家貝隆(John Veron)看到照片也很驚訝,他說這生物有點奇怪,自己也沒見過這種生物;但貝隆仔細端詳後,認為生物很有可能是菟葵目的一種。除此之外,專研珊瑚的海洋生物學家斯坦伯格(Rosemary Steinberg)則表示,沒有親眼看到標本很難正確辨認是何種動物,但他確定是菟葵目。至於卡薩爾母子接觸此生物是否有危險,斯坦伯格表示,這類物種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會發出劇毒,觸摸或觀察通常不影響安全,但不可以食用;有碰到牠們的話,最好先洗手。斯坦伯格也補充說明,牠們和水母一樣有刺細胞,最多只會造成輕微的刺激,這類生物白天會收起觸手,像是海底的詭異手指,晚上就會張開觸手,看起來會像盛開的雛菊。
2年齡小心「斷崖式衰老」死亡率提升 醫親吐4解決辦法
老化是人類無法避免的自然過程,但醫學研究發現,人體在44歲及60歲時可能經歷「斷崖式衰老」現象,導致身體機能急速衰退,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風險,甚至提升死亡率。急診科醫師張適恆指出,這種現象的背後原因之一,可能是環境汙染物塑膠微粒的侵害。張適恆在YouTube頻道中分享,臨床上有許多患者在40多歲時,感覺體力明顯下降、運動能力不如以往,睡眠品質也逐漸惡化,甚至出現無緣由的情緒低落。他們往往以為進入更年期,但檢查結果卻顯示,荷爾蒙水平及各項身體指數均正常。張適恆表示,這可能是進入斷崖式衰老的徵兆。目前醫學檢測多能發現疾病,但對於器官衰老尚無法直接診斷,需依靠症狀的綜合評估,而衰老通常早於疾病數年出現,及早發現並干預尤為重要。張適恆引用史丹佛大學今年8月的研究指出,人體在44歲及60歲時,內部分子及微生物的組成會出現顯著轉變,並朝不利健康的方向發展,這被視為加速老化的關鍵時間點,不僅會使體力下降及外貌改變,還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甚至增加死亡率。張適恆也分享南韓科學家今年10月的研究結果,認為塑膠微粒可能是重要誘因之一。塑膠垃圾經過環境分解後形成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粒,甚至更小的奈米微粒,能透過腸胃道、呼吸道或皮膚進入人體,並堆積於脂肪等部位。過去醫學界普遍認為塑膠微粒活性低,不會對健康造成顯著威脅,但最新研究顯示,這些微粒可能干擾脂肪生成,進一步引發炎症及加速老化。為降低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張適恆建議日常生活中應過濾飲用水,避免飲用及烹調用水中殘存的微粒;在飲食上,盡量避免食用帶內臟的海鮮,特別是文蛤、牡蠣等容易累積塑膠微粒的食材,選擇食物鏈底部的小魚或去除蝦頭和腸泥的蝦類。此外,保持居家環境清潔也十分重要,以減少附著塑化劑的灰塵進入呼吸道。張適恆特別提醒,避免使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選擇玻璃或不銹鋼容器替代,以減少塑化劑或微粒滲入食品。張適恆強調,塑膠微粒的影響雖常被忽視,但其對健康的潛在威脅不容小覷。他呼籲大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從日常細節入手,遠離塑膠微粒的侵害,以有效減少斷崖式衰老帶來的健康風險。
熱能逸散較8年前多2倍!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新低 風暴更頻繁出現
南極洲擁有地球上最大的冰原,約含全球約90%冰量,根據英國國家海洋中心(NOC)本月1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南極海冰消退量已突破紀錄,冰山面積也創下歷史新低紀錄,而這將導致無冰地區發生風暴的頻率增加,更可能讓全球氣候系統產生變化。據《法新社》(AFP)報導,科學家過去已經知道,南極海冰流失會使族群數量減少,造成冰架因海水升而更容易融化,同時會降低南冰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而這項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的新研究則探討了另一個後果,科學家認為,若海洋向大氣釋放更多熱能,將帶來更頻繁的風暴出現。自2016年以來,南極海冰已經大規模消退,但與2023年的情況不同,當年已經無法像往常一樣在冬季恢復大量海冰,其規模更破了紀錄。在這項研究中,英國國家海洋中心海洋學教授喬西(Simon Josey)和夥伴重點關注了2023年南冰洋海冰異常消退的3大區域,分析衛星影像、海洋與大氣、風速與溫度等觀測數據,發現這些新近的無冰海域,平均逸散到大氣層的熱能,是2015年前較穩定期的約2倍多。研究人員指出,在這些海冰消退區域,與1990到2015年期間相較,2023年6到7月間風暴發生頻率,每月增加多達7天。研究人員說明,海洋是重要的氣候調節器和碳儲存槽,能吸收超過90%因溫室氣體排放而被滯留地球表面附近的多餘熱量,若海冰減少,所造成的熱量損失可能對海洋循環方式、整個地球的氣候系統產生影響,如改變南冰洋更深層的低溫、高密度底層水的熱能吸收與儲存機制。研究人員也強調,人們有必要更深入了解海冰消融可能帶來更深遠的後果,「若在連續幾個冬季反覆出現低冰層覆蓋率,將強化這些負面影響,也可能讓熱帶和北半球等更遠處發生嚴重的變化」。
5種食材千萬別冷藏! 這項還可能致癌
許多人都習慣將剩餘的食物或是為了保鮮,而將食材放到冰箱冷藏,對此,印度臨床營養師桑格維(Jhanvi Sanghvi)建議,有5種食材不應該冷藏,可能會導致食物中毒,還有致癌風險。據《每日郵報》報導,桑格維在社群平台Instagram擁有1萬1千名粉絲,他近日發布的影片中,整理出有5種食材絕對不要冷藏,首先是洋蔥,她指將它們放在冰箱裡會導致黴菌生長,由於洋蔥上多餘的水分為真菌孢子的生長提供了完美的環境,若食用冷藏的洋蔥後,可能會導致嘔吐、胃痙攣和腹瀉,這就是為什麼洋蔥應該儲存在陰涼、黑暗和乾燥的地方,例如櫥櫃。而將大蒜放入冰箱也會帶來類似的風險,她說大蒜在冷藏時會發芽,口感也會變差,可能嘗起來會很苦,且同時會滋生黴菌和真菌,對健康有害。馬鈴薯則是因為冷藏後,會導致澱粉轉化為糖分,從而產生更甜的味道、口感變得粗糙,而高溫烹調這些變質的馬鈴薯後,可能產生一種叫做丙烯酰胺(acrylamide)的有害物質。有科學家先前也曾警告稱,將生馬鈴薯放在冰箱中可能存在癌症風險。此外,桑格維表示香蕉也不該放入冷藏,因低溫會破壞香蕉的熟成過程,會使香蕉外皮變成棕色,口感成糊狀,生薑進冷藏會導致口感變乾,失去新鮮度和風味,使得薑無法用於烹飪。
影爆點/以硬科幻包裹愛情!諾蘭科幻經典巨作《星際效應》10週年IMAX重新上映
克里斯多夫·諾蘭的宇宙史詩經典之作《星際效應》從2014年上映至今10週年,這10年之間,諾蘭以3年為一個單位,拍出了題材各異,但同樣震撼觀眾的戰爭經典《敦克爾克大行動》、考驗時空線的《天能》以及橫掃奧斯卡的核爆史詩《奧本海默》。在《星際效應》上映10週年的今年,片商做了一個令影迷們充滿感動的決定——將《星際效應》重新帶回全球大銀幕,10年之後,與深深愛著這部作品的影迷再次相見,以及與沒有機會在大銀幕上見到這部作品的觀眾們初次相見。以IMAX規格重新上映的理由,則是因為這是諾蘭第一部使用大量IMAX技術拍攝的作品,同時也以大量的實景拍攝和搭景取代動畫合成,從此開啟了他與IMAX攝影的不解之緣。事實證明片商的決定是正確的——《星際效應》的重新上映引發了大量影迷的連續回憶殺,台灣迅速飆破千萬票房,目前在全球也已經收穫了2100萬美金,成為史上票房最高的IMAX重映作品,隨著電影持續上映,紀錄還在繼續被突破中。每個時代都該有屬於自己的科幻經典作品,前有《星際大戰》系列及《2001太空漫遊》,而諾蘭的《星際效應》是他成功打造黑暗風格的《蝙蝠俠》三部曲(中間還穿插了《全面啟動》)之後,接拍的首部作品。劇本由諾蘭兄弟二人攜手打造,為了在大量太空、星際及物理理論方面追求真實性,劇組請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物理學家擔任科學顧問,電影中出現的時間及空間理論都經過精密計算驗證,劇組也克服大量技術上的難度,包括重現蟲洞及黑洞在銀幕上的形象。而在詳實嚴謹的科學及物理論述之外,《星際效應》之所以成為影迷心目中的史詩科幻經典,並不只因科學面向的精準與否,而是諾蘭以科幻片的形式架構出的世界觀,藉此討論科學與信仰、人文、哲學,以及愛之間的關係。他藉由重力與時間,拉出超越科學理論的劇情弧線,一段為了愛而啟程,為了愛而離別及相聚的太空之旅。《星際效應》太空駕駛員庫柏在女兒墨菲年紀尚輕時就離開她,親情成為電影最大淚點。(圖/華納兄弟提供)「父母永遠都是孩子的鬼魂。」是貫串電影最重要的台詞,太空駕駛員庫柏在女兒墨菲年紀尚輕時就離開她,踏上尋找人類可能移居星球的宇宙之旅,從此音訊全無。被留在地球的墨菲長大之後繼承父親的衣缽,也成為航太科學家。在時間、重力與空間多重物理條件的交疊之下,多年之後的墨菲才終於發現,小時候發生在家中書架的靈異現象,是多年後的父親在太空中透過重力,與數十年前的自己對話。《星際效應》以太空冒險講述科學與信仰、人文、哲學,以及愛之間的關係,上映10年後仍是經典。(圖/華納兄弟提供)很少科幻片能讓人看到淚流滿面,《星際效應》必定會是其中之一。做足了研究及準備,諾蘭以太空冒險的堅硬外殼,包裹了柔軟的普世感情,蟲洞、黑洞、多維空間等等硬科幻的議題,他用盡全力想講的,其實是最「非科學」的親情與愛。時間能被伸縮與折疊,唯獨無法倒退,重力越大,時間走得越慢,在認真忙於工作,忙於眼前重要事物的同時,每個人或許已經錯過了最重要,而且無法重來的——與所愛的人共度的時間。能以知識解釋的叫科學,難以語言形容的叫作愛,這或許便是《星際效應》無論在10年前、10年後,或者更久之後,都能繼續打動許多非科幻迷的重要原因。《星際效應》重映版上映中。 自介:資深媒體工作者,曾任國際中文版封面及電影線採訪編輯。成長於港片最輝煌的80年代,相信在黑黑的電影院裡痛哭一場的神奇療癒力,沒有一場好電影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那就看兩場。
花蓮抹香鯨出現率活躍 目擊率有1成7
花蓮福爾摩沙協會去年與多羅滿賞鯨公司合作,展開為期3年的「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到東部太平洋海域調查抹香鯨等大型鯨種習性及分布狀況。調查團隊16日公布計畫第2年成果指出,抹香鯨現蹤率為17.24%,較去年5%顯著提升,預計明年會把蒐集的影像、聲音與鯨豚航跡上傳至國際共享平台,無償提供全球科學家研究使用,協助各界揭開海洋動物的神祕面紗。「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今年邁入第2年,多羅滿賞鯨公司業者呂世明昨表示,1月14日至9月26日共出航29趟,有28趟目擊到鯨豚,機率高達96.55%,其中抹香鯨共看到5次、機率為17.24%,還看到少見的喙鯨共10次,目擊率為34.48%。呂世明解釋抹香鯨目擊率提升原因指出,抹香鯨等大型鯨多出現在5海里外的海域覓食,一般賞鯨航程時間短且多繞行沿岸,目擊率約5%至6%,調查船班航行時間至少5小時且會到5海里外海處,因此目擊率會提升,調查團隊也有時間蒐集影像、聲音、航跡等。他說,計畫共錄製151筆鯨豚原始聲音資料,其中107筆清晰可用的資料會整理成頻譜並展開分析,對研究鯨豚的行為模式及聲音識別可提供幫助,預計明年會將資料上傳至國際共享平台,無償提供全球科學家研究使用,明年也期待以展覽形式和民眾分享成果。花蓮福爾摩沙協會總幹事藍振峰表示,鯨豚是海洋哺乳動物,通過聲波展開覓食、探索海底環境及和同伴社交互動,且不同種類的鯨豚發出聲音頻率和持續時間也會有所不同。花蓮福爾摩沙協會創辦人廖鴻基強調,計畫名稱「π」代表海洋無窮盡的循環、抹香鯨尾鰭的形狀,與計畫航線規畫相呼應,未來持續擴大調查範圍,探索其他大型鯨種生態,為科學研究和保護工作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
SpaceX總部將遷德州 身價4000億美元首富要打造「星際基地城」
全球首富、美國企業家馬斯克 (Elon Musk) 美東時間13 日在社群媒體 X 平台上宣布,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 SpaceX 總部將正式遷至德州,並打造新的「星際基地城」(Starbase)。SpaceX 表示,成立新城市將有助於其未來星際運輸計畫的發展,尤其是重返月球和殖民火星的關鍵任務,「星際基地城」可以幫助簡化建設必要設施所需的流程,並成爲世界級的居住地。分析家認為「星際基地城」將成為 SpaceX 星艦計畫的核心。與此同時,通過簡化城市化流程,SpaceX公司能夠加速建設高質量的公共設施,如道路、醫療、教育和住房,讓星艦基地成爲適合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吸引全球優秀的工程師、科學家和技術人才。根據 SpaceX 的計畫,星際基地城位於德州南部卡梅倫縣,將轉變為一個新的註冊城市,以促進星際飛船的快速開發和製造。星際基地的總經理 Kathryn Lueders 表示,發展為社區有助於吸引所需的勞動力。SpaceX 已向當地官員提交請願書,要求進行民選,以正式將星際基地轉變為城市。SpaceX近期與投資人達成協議,以每股 185 美元的價格購買最多 12.5 億美元的內部股份,估值因此躍升至 3500 億美元,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私人新創公司。馬斯克的財富也隨之增加,他的淨資產已達 4470 億美元,成為全球首富。
車諾比核災「流浪狗基因突變」 其後代對輻射、重金屬免疫
烏克蘭北部的車諾比核電廠於1986年發生爆炸,是為人類史上最嚴重核災,約2600平方公里範圍被劃定為輻射禁區,迄今無人居住。不過,近期有科學家發現,核災區內的2個狗群已經出現基因突變,其後代開始對輻射、重金屬等污染免疫。綜合外媒報導,哥倫比亞大學環境衛生科學家克萊曼(Norman J. Kleiman)帶領一組研究人員,調查了生活在車諾比災區的狗群,分析116隻流浪狗的血液樣本,發現其中2群「能在劇毒環境中生存下來」,意味著這些犬隻已經適應了長期暴露在劇毒的輻射環境中。克萊曼教授說到,他們在距離核電廠10英里外的車諾比市,以人道的方式捕獲這群流浪狗,並將血液樣本運往美國進行DNA提取和分析,才發現狗群出現了近400個「離群基因座」(outlier loci)。報導指出,目前估計有900隻流浪狗生活在核電廠附近,其中有許多被推測是當時人類疏散期間被遺棄的寵物後代。克萊曼教授透露,2群流浪狗的遺傳基因不同,卻都在劇毒環境中生存。克萊曼教授強調,「檢查輻射污染對狗的遺傳及健康影響,將使我們能更加理解,這些類型的環境危害究竟會怎麼影響人類,以及如何最好的減輕健康風險。」而這份研究也於2023年3月被發表至《犬類醫學與遺傳學》(Canine Medicine and Genetics)雜誌上。據悉,車諾比核電廠的核子反應爐爆炸後,有超過10萬人撤離,而災區也成為一些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其中,除了狗群出現基因突變外,過去也曾發現有樹蛙的皮膚從綠色變成黑色,以此中和輻射、適應環境,亦有狼群開始產生對癌症的抵抗力。
全球44%河流下游水量「35年來都在下降」 科學家示警:飲用水將大幅減少
12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的項最新研究表明,遍布世界各地的近300萬條河流的下游有近一半 (44%)的水量,過去35年裡都在逐年下降,科學家示警,這可能對飲用水供應及洪災風險等各個面向,造成巨大影響。科學家結合衛星資料和電腦建模,繪製了過去35年裡全球河流的每日河流流量圖,他們發現世界上最大的下游河流中近一半(44%)的水量正在逐年下降。例如非洲第二大河流及世界上最深河流「剛果河」、亞洲第一長河和世界第三長河的「長江」,以及南美洲的「拉布拉他河」等河流的水量都大幅下降。然而,大多數位於山區的上游河流,情況卻有所不同,17%的河流顯示其流量正在增加。儘管研究沒有深入探討這些變化背後的原因,但研究的主要作者、辛辛那提大學水文學教授Dongmei Feng表示,明顯的驅動因素是人類活動和化石燃料開採及使用所引發的氣候危機,這些氣候危機正在改變全球各地的降雨模式並加速融雪。研究的合著者、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土木與環境工程教授Colin Gleason也表示,先前的研究往往只關注最大河流的水流,並且得出的結果僅限於特定時間點的特定地點。如今這項最新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使他們能夠「同時觀察所有地方」,雖然這可能還無法像其他研究那樣,提供局部河流的流量精確度,但「我們認為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準確的河流流量圖。」報告指出,下游河流水量的大幅減少,意味著可供人們飲用、澆灌農作物和維持牲畜的淡水正在減少。水流較慢也代表河流移動導致泥土和小岩石組成沉積物的現象正在變小,這將對下游產生巨大影響,因為沉積物對於形成河流三角洲至關重要,而三角洲則為陸地提供了應對海平面上升的天然保護。與此同時,上游河流水量的增加,則是因為全球暖化導致許多山區加速融雪。更快的水流雖然可以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例如為魚類提供營養並幫助它們遷徙。但上游水量的增加也會帶來問題,因為更快的水流可能會對喜馬拉雅山等地區的水力發電計劃「造成意想不到的影響」,更多的沉積物會被輸送到下游,這可能會堵塞基礎設施。此外,它還可能加劇洪水災害,研究顯示,35年來上游小河流的洪災數量增加了42%。英國雷丁大學水文學教授Hannah Cloke雖然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她表示,一些最致命的洪水並不一定發生在人們想像的下游大河流上,「相反,它們與上游甚至經常乾涸的河流相連,這些河流會突然充滿大量的水,並威脅人類、動物及建築物。」她也表補充,下一步是搞清楚這些河流流量之所以變化如此之快的確切原因了,這樣人類才能找出應對解方。
13號星期五「西方認為不吉利」 揭秘傳說由來
2024年的12月13日恰巧是星期五,正是俗稱的「13日黑色星期五」,相信不少人會聯想到恐怖電影《13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在西方,數字13巷來代表不吉利,而星期五也是一樣,若兩者碰在一起就更讓人驚恐,除此之外,歷史上也有不少重大災難在黑色星期五當天發生!綜合外媒報導,關於13號星期五有許多說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聖經》中的最後晚餐,相傳當天耶穌被門徒猶大出賣,而猶大恰巧是最後晚餐中的第13名人,另外,美國80年代末電視劇《13號星期五》,以及同個年代就有的電影《13號星期五》更是不斷被重拍,而歷史上,在黑色星期五當天還真的發生不少重大事件。2012年1月13日:歌詩達協和號在義大利海岸沉船歌詩達協和號觸礁事故(Costa Concordia disaster)為知名鐵達尼號沈船事件的2倍,這艘郵輪因為觸礁沉沒,當時搭載4232名乘客中,造成32人死亡,這艘郵輪上還有來自台灣的11人觀光團以及兩名自由行乘客,所幸平安返台,而船長則被判過失殺人罪。1972年10月13日:烏拉圭空軍571號班機空難烏拉圭空軍571號飛往安地斯山脈時墜入智利,在墜機事件發生後的幾天內,躲在飛機機身內的倖存者淪落到吃掉死去乘客的屍體。這次救援工作在事故發生後10天就被中止了,但72天後兩名男子才被智利空軍救援隊救出並告知,還有其他16人受困,此事件後來被改編為電影「我們要活著回去」(Alive)。1970年11月13:波拉氣旋襲擊孟加拉熱帶氣旋波拉(Bhola Cyclone)肆虐孟加拉灣,這場致命的風暴,死亡人數估計在15萬至55萬人之間。波拉氣旋甚至被認為是促成孟加拉獨立的原因之一,當時,孟加拉還被稱為東巴基斯坦,由於不滿巴基斯坦對救援工作的不善處置,導致孟加拉人努力爭取獨立。雖然如此,但報導也指出,沒有具體原因說明為什麼13號星期五這一天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中,數字12在歷史上與好兆頭聯繫在一起,像是有12月的聖誕節、12星座、希臘奧林匹斯山的12位神明等,且並非所有西方文化都認為 13 號星期五是不吉利的,像是在西班牙,當地民眾認為 13 號星期二更加危險。根據《國家地理》雜誌的布萊恩漢德沃克 (Brian Handwerk) 表示,「在西班牙,13 日星期五並不值得驚慌,相反,13 日星期二是一年中最危險的日子」。好消息是,13 號星期五並不常見,每年通常只有兩次,到2025年就只有一天,但到 2026 年將會出現3個,儘管許多科學家認為「13日星期五」的禁忌斥為無稽之談,但仍有許多西方人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黑色星期五」(13號星期五)被西方視為相當不吉利的日子。(圖/翻攝自USA Today網頁)
生物老化非恆定 研究曝44歲、60歲會「斷崖式衰老」
我們都知道人的老化是從25歲左右開始,剛開始不會有太明顯的問題出現,但隨著年齡的增加,就會開始感覺到自己一天不如一天,這種感覺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從內在來說,肌力不如從前、視力不如從前、恢復力不如從前、酒量不如從前、皮膚不如從前;從外在來說,身材不如從前,出現下垂臃腫感,臉部膠原蛋白流失,出現各種紋路、蘋果肌下垂,以及臉部不再有幼態感等的老化問題。本篇我們就來談談老化這個問題…生物老化絕非恆定老化主觀性的感受都是發生在30,40,50和60歲,一般來說,我們可能下意識的認為老化程度是固定的,也就是隨著時間規律地變化,但實際上,生物體的衰老卻不是恒定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在20歲的時候,幹細胞的數量是10億,到了50歲,就變成只有3億,從比例上來說我們會以為每年大約少了2,300萬的幹細胞,但實際上每個年齡階段的變化是不確定的,除了幹細胞的變化,體內的狀況也有不同的改變。研究發現44歲和60歲會「斷崖式衰老」一篇描述這些發現的論文是由斯坦福醫學團隊發表在今年8月14日的《自然衰老》雜誌上,發現我們體內許多分子和微生物的數量在40多歲和60多歲時急劇增加或減少。研究人員評估了25∼75歲人群體內的數千種不同分子,以及他們的微生物群,生活在我們體內和皮膚上的細菌、病毒和真菌,並發現大多數分子和微生物的豐度不會以漸進、按時間順序的方式發生變化。相反,我們一生中會經歷兩個快速變化的時期,平均年齡在44歲和60歲左右。這項研究的作者沈曉濤博士和邁克爾.斯奈德博士說:「人並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改變的;有一些變化真的很劇烈。事實證明,40多歲是一個劇烈變化的時期,60歲初期也是如此。無論你觀察哪一類分子,情況都是如此。這些巨大的變化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分子數量在兩個時間點都發生了顯著變化,而與免疫功能相關的分子數量在60歲出頭的人群中發生了變化。」數量的突然變化研究中觀察到,許多與年齡有關的疾病的患病風險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例如老年癡呆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在年老時急劇上升,而60歲以下人群的風險則逐漸增加。研究人員使用了他們追蹤的108人的資料,以更好地瞭解衰老的生物學原理。受試者們的追蹤期中位數為1.7年,最長為6.8年,並對樣本進行了多組學分析。年齡從25∼75歲不等(中位數為55.7歲)。參與者的體重指數(BMI)範圍為19.1kgm2至40.8kgm2(中位數為28.2kgm2)。參與者中,51.9%為女性(圖1a和擴展資料圖1a-d)。在每次隨訪,研究團隊都會收集血液、糞便、皮膚拭子、口腔拭子和鼻拭子樣本。結果顯示,大多數分子和微生物在人類衰老過程中都會發生非線性變化,包括四種不同的「衰老類型」,表明不同人的腎臟、肝臟、新陳代謝和免疫系統衰老的速度不同。這項新研究分析了幾年內每隔幾個月捐獻血液和其他的生物樣本,追蹤了包括RNA、蛋白質和代謝物,以及參與者微生物群的變化。研究人員追蹤了超過135,000種不同分子和微生物的與年齡相關的變化,總共有近2,500億個不同的資料點。研究人員發現,數以千計的分子和微生物的數量發生了變化,要麼增加、要麼減少。研究的所有分子中,約有81%的數量表現出非線性波動,這意味著它們在某些年齡段的變化比其他時候更大。當研究尋找數量變化最大的分子簇時,他們發現這些轉變在兩個時間段發生得最多是「當人們40多歲和60歲出頭時」。衰老發生非線性變化因為眾所周知,許多與年齡有關的疾病風險和其他與年齡有關的現象在人生的這個階段都會增加,40多歲女性身上發生的大量變化,讓科學家們有些吃驚。起初,研究人員認為,更年期或絕經期是研究中女性身上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從而導致整個群體出現偏差。但當研究人員按性別對研究物件進行分組時,他們發現這種變化也發生在40多歲的男性身上。這表明,雖然更年期或絕經期可能導致40多歲女性出現這些變化,但可能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影響著男性和女性的這些變化。生活方式和身體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健康和疾病風險在40多歲的人群中,與酒精、咖啡因和脂質代謝、心血管疾病以及皮膚和肌肉相關的分子數量發生了顯著變化。在60多歲的人群中,變化與碳水化合物和咖啡因代謝、免疫調節、腎功能、心血管疾病以及皮膚和肌肉有關。其中一些變化可能與這些年齡段的生活方式或行為因素有關,而不是由生物因素驅動。例如,酒精代謝功能障礙可能是由於40多歲人群飲酒量增加所致,而40多歲通常是人生中壓力最大的時期。雖然本實驗的年齡偏大,但並不妨礙我們重新認知衰老並不是線形的狀態,對於我們從事大健康的醫生來說,我們要知道身體並不是在斷崖式衰老才會有問題,更不代表其他的時間我們是健康的,很多時候,功能性的障礙並不會有明顯數位上的異常,「防微杜漸、治欲病之病」才是我們大健康產業需要關注的,興大家共勉之。(文章授權提供/醫美時尚)更多有關《醫美時尚》:www.dr-beauty.net
反疫苗小甘迺迪任川普新內閣衛生部長 77諾貝爾獎得主聯署反對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提名小羅勃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擔任衛生及公共服務部(DHHS)部長,今年稍早,小羅勃甘迺迪曾參選總統,之後轉為支持川普,作為回報,川普任命他擔任衛生部長,不過此舉遭到77位諾貝爾獎得主反對,這些得主對美國聯邦參議院發出公開信,理由是小羅勃甘迺迪「缺乏資歷」以及反疫苗。77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反對羅勃甘迺迪任衛生部長。(圖/達志/美聯社)根據《法新社》和《紐約郵報》等外媒報導,這封由77位諾貝爾獎醫學、化學、物理和經濟學獎得主聯名的信函,包括了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威斯曼(Drew Weissman),他是因為開發mRNA疫苗的突破性研究獲獎,為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做出重大貢獻。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威斯曼。(圖/達志/美聯社)這封公開信的信函中寫道,「鑑於他的紀錄,由甘迺迪先生執掌衛生及公共服務部,是把民眾的健康置於危境」,這封公開信同時由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羅伯茨(Richard Roberts)協助起草,他表示,這是近年來諾貝爾得主首次聯合反對內閣人選,因為該團體盡可能避免介入政治,但由於小羅勃甘迺迪堅決批評主流醫學,並對他將監督的科學家和機構抱有敵意,是諾貝爾得主無法忽視的威脅,「這些對科學的政治攻擊非常有害,我們必須挺身保護科學」。77位諾貝爾獎得主聯名反對羅勃甘迺迪任衛生部長。(圖/達志/美聯社)小羅勃甘迺迪是曾任司法部長與參議員的羅勃甘迺迪 (Robert F. Kennedy)之子,也是已故前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的姪子。小羅勃甘迺迪是環境律師出身,沒有醫學背景,但他多年來持續宣揚疫苗和自閉症關聯的陰謀論,近來還散播有關新冠肺炎的不實訊息,雖然川普任命他擔任衛生部長,但根據憲法,這項任命還須取得參院多數議員同意。根據這封公開信的內容,川普交接團隊發言人9日間透過聲明回應,「美國人民厭倦精英告訴他們該怎麼做。我們國家的醫療保健系統已經崩潰,甘迺迪先生將執行川普總統的議程,恢復醫療保健的誠信,讓美國再次健康(Make America Healthy Again)」。川普欽點小甘迺迪衛生部長。(圖/翻攝自X)
英科學家發明「輻射鑽石電池」 可持續發電5700年「適用極端環境」
英國科學家近期研發出一款以輻射為動力的鑽石電池,其壽命長達5700年,如果該項技術在生產製程方面完善成功的話,或許有機會徹底改變能源使用模式。根據《太陽報》報導指出,該款電池的核心為碳-14(carbon-14),這是一種放射性同位素,能透過衰變釋放能量。後續再由鑽石來捕捉能量,將能量轉化為電力。工作原有點類似太陽能板,但並非依賴陽光,而是利用快速運動的電子進行能量轉換。這款電池是由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和英國原子能管理局(UK Atomic Energy Authority, UKAEA)的合作研究。研究團隊表示,鑽石電池在微瓦級別的持續供電上具有安全且可持續的特性,其應用範圍不僅局限於日常電子產品,更適用於特殊環境中的科技設備。布里斯托大學材料學教授斯科特(Tom Scott)表示,這款電池特別適合用於太空探索等極端環境,因為在這些情境下更換傳統電池極為不便。此外,鑽石電池在醫療領域也十分由潛力,鑽石電池具備生物相容性,可用於製作眼部植入物、助聽器與心臟起搏器等裝置,這不僅提升了使用者的生活品質,也減少了更換設備的需求。斯科特教授進一步指出,鑽石電池還可以為射頻(RF)標籤提供長期電力,用於追蹤航天器與衛星,有效提升科技設備的壽命。科學家克拉克(Sarah Clark)則表示,這種電池的安全性十分穩定,因為其是由鑽石材料被用來包覆碳-14,同時保證輻射完全受到控制,避免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設計結構十分的完善。
泰國暴雨釀洪災至少30死 氣象部警告:未來幾天還會下
泰國南部因連日的暴雨引發毀滅性洪災,已有至少30死,3萬人流離失所,而據未來幾天的氣象預報,還會再下豪雨。據半導電視台、法新社報導,洪水席捲泰國和馬來西亞,兩國當局搭建避難所制定疏散計劃,因為未來幾天還會下豪雨。泰國官員4日指出,泰國南部遭遇嚴重洪災,超過3萬人被迫離開家園,死亡人數攀升至30多人。據了解,北大年府、那拉提瓦府、宋卡府和也拉府災情最嚴重,而政府也部署救難隊,為每個省撥了5000萬泰銖(約新台幣4736萬元)的抗洪資金,給每個受災戶發9000泰銖(約新台幣8524元)的補償金。儘管目前泰國多個省份的水位有下降,不過當局估計5日會下大雨,會有進一步的山洪風險,當局準備了避難所、水泵、卡車、船等待命,為了應對豪雨。泰國氣象部門警告,南部還會有大雨和洪水。此外,鄰國馬來西亞也受洪水所擾,上週超過15萬人撤離,不過截至4日,撤離人數已降為6.4萬人,死亡人數從5人減為2人,但當局沒給出下降原因。一名在吉蘭丹州東北部的道北鎮擺攤的老闆說,以前從沒發生過這樣的事,他無能為力,如果沒人幫他,甚至不知道如何重新開始。雖然該地區每年都會經歷季風降雨,但科學家說,氣候變遷會有更強烈的變化,更有可能發生破壞性洪水。
人類演化史恐改寫! 中國發現古人類「巨顱人」化石
科學家們在中國發現了一種新的古人類物種,該物種在20萬年前滅絕。考古學家表示,這群體型壯碩的古人類具備低平寬廣的顱骨與寬大的顎骨,適應嚴酷環境的生活方式,使其成為東亞古人類演化研究的焦點。許家窯遺址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和其他骨骼,為巨顱人可能為獨立物種提供重要線索。(圖/翻攝自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根據《每日星報》報導,這份發布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研究指出,研究人員在中國北方,發現生活於20萬年前,被歸為獨立、已滅絕古人類物種「巨顱人」(Homo juluensis),而學名中的「julu」在中文意思為「巨顱」或「巨頭」。根據報導,這個由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人類學教授貝爾(Christopher J. Bae)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傑指出,巨顱人顱腔容量約1700至1800立方公分,明顯超越現代智人,約1350立方公分及尼安德塔人的1450立方公分。研究人員透過許家窯遺址與許昌遺址出土的化石獲取更多線索,透過樣本顯示,現代智人和巨顱人有相似的內耳結構與牙齒特徵。據了解,現代智人在12萬年前遷徙至東亞,巨顱人或許逐漸與新來的族群融合,吳秀傑指出,現今亞洲人基因中,丹尼索瓦人DNA的比例變異不一,不過丹尼索瓦人牙齒形態和巨顱人高度一致,研究認為,丹尼索瓦人或許屬於巨顱人物種,這也驗證智人和古人類之間的基因交流史極為複雜。貝爾也呼籲學界應該重新審視東亞古人類的演化歷史,並認為以西方為中心的就有研究模式,似乎忽略了東亞化石的多樣性和重要性,像是丹尼索瓦人目前更應該被視為族群的稱謂,而非正式物種學名,儘管巨顱人的假說仍需要更多化石和基因證據來支持,但這項研究已在學界引發廣泛討論。許家窯遺址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和其他骨骼,為巨顱人可能為獨立物種提供重要線索。(圖/翻攝自X)
比特斯拉還貴的頂級香水最貴要價快172萬,JISOO手上拿的那瓶居然要43萬,貴婦隨便擦一瓶乳霜要快六萬!
頂級香氛保養品市場到底有多大?看到嬌蘭一瓶香水要價台幣快172萬,居然比一台特斯拉車還貴,就知道這世界有多瘋狂!而前陣子,我們的Dior小公主JISOO在IG曬出的那瓶MISS DIOR,小編一查,居然要價43萬,比一個HERMES包還貴也跌破大家眼鏡!重點是台灣這瓶香水已經賣到剩幾瓶,就知道藏家有多愛了!styletc小編帶你一探頂級美妝品的奢華世界!1.要價43萬!Dior迪奧香精奢華訂製珍藏版還記得Jisoo在她的IG開箱Miss Dior的手工刺繡蝴蝶結限量版香水瓶?這款以法國巴黎蒙田大道30號的迪奧畫廊中一件Miss Dior創作的花卉刺繡作品為靈感,以刺繡花園為主題,訂製出最新手工香水,綁上手工刺繡蝴蝶結,並同樣以全手工的刺繡工藝設計出超級精緻奢華的限量手工訂製手提箱,簡直是無比的尊貴與獨一無二,全球限量150瓶,台灣也有被分配到,但實在賣得速度太快,目前台灣只剩下四瓶,一瓶要價43萬,藏家想收藏要快!(圖/取自JISOO IG)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2.要價快172萬的嬌蘭典藏版四葉瓶香水世家品牌嬌蘭每年都會邀請頂尖藝術家重新詮釋過去的經典香氛瓶。2024年,嬌蘭攜手南韓畫家李禹煥(Lee Ufan),打造出全新限量典藏版「四葉瓶」(Flacon Quadrilobé),全球只有限量21件!南韓畫家李禹煥與嬌蘭調香師Delphine Jelk兩人攜手打造這件嗅覺藝術作品——Souvenir d’Orchidée。 (圖/品牌提供)李禹煥與嬌蘭調香師Delphine Jelk兩人攜手為這款珍稀香氛塑造輪廓,這件嗅覺藝術作品圍繞著山脈、蘭花、如水晶般的純粹、礦物世界與岩石展開。而外裝上,它是一款純陶瓷製的香氛瓶,這款稀世之作出自法國瓷器世家Maison Bernardaud之手,內容香氣蘊含了獨特的花香調香氛,由李禹煥與嬌蘭調香師Delphine Jelk兩人攜手打造的這件嗅覺藝術作品——Souvenir d’Orchidée,讓你感受世紀之香,一款水生與麝香花香調香氛,喚起了空氣的純淨,鳶尾花和麝香以脂粉質感包裹著整個香氣組成,讓人想起蘭花的溫柔和岩石的堅強力量,全球只有21件。GUERLAIN 嬌蘭典藏版四葉瓶全球限量21件 50,000€約台幣171萬5000元。 (圖/品牌提供)3.要價3萬5千多!LOEWE x LLADRÓ雅緻限定合作香氛系列LOEWE攜手西班牙國寶級瓷藝品牌「LLADRÓ雅緻」推出了限定合作香氛系列作品,展現兩個品牌的強項,精心打造花系列香水的全新感官創作!手工雕琢的瓷質花朵瓶蓋實在太精緻到不可思議(圖/品牌提供)特別精選LOEWE彩虹植物學香氛系列中的三款經典之作,封裝於別具一格的方形瓶身内,並搭配手工雕琢的瓷質花朵瓶蓋,這些花朵的瓷質花瓣,可以看出其精湛的手工藝全程手工製作與上色,打造花朵邊緣柔和且呈現鋸齒狀的細節度,將古典美學與自然的雕塑藝術完美融合,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讓三朵花附著在香水瓶身上變得栩栩如生,有如花瓶上插了新鮮的美麗鮮花般。而LOEWE創意總監 Jonathan Anderson則為LOEWE彩虹植物學香氛系列設計了標誌性方形瓶身,讓兩大品牌碰撞出最靈動的火花。LOEWE自然之水淡香精配以粉色花朵、001女士淡香精則以純白花朵點綴、而之水晶瑩露珠女士淡香精則搭配藍色花朵。每款香水全球限量上市只有600瓶,以致敬西班亞傳統、精湛的手工藝歷史和品牌對自然的喜愛!LOEWE x LLADRÓ雅緻限定合作香氛系列,包括:LOEWE 自然之水淡香精 x LLADRÓ 100ml/35,020元;LOEWE 001 女士淡香精 x LLADRÓ 100ml/35,020元;LOEWE 之水晶瑩露珠女士淡香精 x LLADRÓ 100ml/35,020元。 (圖/品牌提供)4.一瓶要價快6萬的頂級系列:迪奧生命之源 臻金醇萃系列臻金醇萃乳霜和迪奧生命之源 臻金醇萃精華迪奧Dior推出全新《迪奧生命之源 臻金醇萃系列》,這個系列早在2010年首度低調推出,因為產地和珍稀成分的關係,因此特定時節才能採收,每年限量限產,其珍貴指數超高,不是有錢就買得到,因此通常都要先預訂!今年全系列升級,將頂級奢華達到最高境界,成分是來自法國波爾多南方的依肯酒莊葡萄菌種,這個酒莊也是凌駕法國5大酒莊之上,不僅釀造出絕代佳釀,更蘊藏著無與倫比的賦活能量。迪奧Dior推出全新《迪奧生命之源 臻金醇萃系列》,全系列一套買下來五個品項快18萬(圖/品牌提供、黃筱婷攝)迪奧美妍科學家透過三十餘年的研究,從依肯葡萄中發掘出御齡秘鑰。2024 年全新《迪奧生命之源臻金醇萃系列》上市,絕對是頂級貴婦的最佳首選!首推要價快六萬的迪奧生命之源 臻金醇萃精華和臻金醇萃乳霜,黃金般的豐潤質地,搭配超好吸收的關鍵力道,讓人一擦上忍不住讚嘆難怪這麼貴,因為實在太奢華又有感,難怪這個系列從2010年就默默熱賣到現在,沒先預訂還買不到!蘊含依肯酒莊珍稀葡萄藤蔓萃取,貴婦們超愛。Dior迪奧生命之源極致金萃精華30ml /56,500元。(填裝瓶48,000元)(圖/品牌提供、黃筱婷攝)乳霜有分適合一般型和豐潤型,成分含依肯莊園珍稀葡萄藤蔓萃取之「依 肯貴腐菌」活性分子及「依肯樹液金萃」精華,凝煉青春因子「SOD」。Dior迪奧生命之源 臻金醇萃乳霜 (一般型、豐潤型) /56,500元。(填裝瓶48,000元)(圖/黃筱婷攝)
加拿大十多年受「神秘腦部疾病」所苦40人死亡 女現只能吃「冷凍食品」度日
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阿卡迪亞半島的居民一直在與一種導致癡呆症狀和部分癱瘓的疾病作鬥爭,其中1個小社區十多年來一直受到一種「神秘腦部疾病」的困擾,症狀包括出現幻覺、腦霧,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無法行走,還因此導致40人死亡,如今還存活的病人,健康狀況也大不如前,有名女性得病後不能隨意移動雙手,只能吃冷凍食品度日。對此,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管轄下的加拿大公共衛生局也已向該省提供280萬英鎊(約新台幣)幫助調查病例,而該省的新任省長蘇珊霍爾特(Susan Holt)也於最近重新啟動了對該疾病的調查。據《每日星報》報導,新不倫瑞克省衛生部門經過自己的調查後得出的結論為,該地區不存在腦部疾病群,該部門表示,相信患者實際上被誤診為癡呆症和癌症患者,導致官員停止調查這場流行病。不幸的是,疾病和症狀仍在繼續,當局稱目前病例總數為48人,這種疾病被稱為病因不明的神經綜合症,會導致人們出現幻覺、腦霧,且睡眠、注意力、記憶力會出現障礙,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患者無法行走。加拿大政府於2020年底首次透過克雅氏症監測系統(CJDSS)通報了該症候群,當時有40名患者出現了與克雅氏症(CJD)類似的症狀,克雅氏症是種類似瘋牛症的致命性疾病,會導致肌肉問題和嚴重且快速的大腦退化。一年後,48名患者被確定為聚集性感染群的一部分,大多數病例集中在新不倫瑞克省蒙克頓地區,其中一些被確定為該病患者的人年齡在40歲以下,包括39歲的勒布朗(Luc LeBlanc),以前很健康的他,其大腦現在「就像一個80歲的老人」,而波雷爾(Porelle)也曾經是個活躍的人,但她現在也不能隨意移動雙手,只能吃冷凍食品。2022年12月,當局對具有類似神經系統症狀的人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超過90%的人的血液中含有1種名為草甘膦的農業化學物質,儘管官員很快就表示這還沒有定論,但除草劑草甘膦幾十年來一直受到政府科學家的仔細審查。
科技創新引領新時代!朗色林科技推出全球首款人造合成翡翠
台灣朗色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宣佈成功研發出全球首款人造合成翡翠,這一突破性成果由創辦人方可成博士領導,標誌著人類在寶石合成技術上的一大進步。這項全球獨家技術將為珠寶市場帶來嶄新的可能性與選擇,此次技術的推出將於香港第三十二屆「JMA香港國際珠寶節」中首次亮相。方博士作為一位結合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前沿創新者,不僅榮獲國內2023金像獎(台灣品質保證)、2023金峰獎(傑出楷模)&(傑出創新研發)、2022金炬獎(創新設計),還獲得了多項國際發明大獎,並於2015年獲頒美國國際美洲大學榮譽博士,因其卓越貢獻獲得終生成就獎。最新的殊榮是登上2024年美國半導體雜誌Semiconductor Review的封面,進一步證明了朗色林在行業中的領導地位。多年來,方博士致力於研究珠寶級合成翡翠,並在2011年已成功檢測出輝石礦的成份。根據方博士的描述,隨著2021年緬甸政府止採天然翡翠的公告,人造翡翠的研發迎來了最佳時機。市場對高品質翡翠的需求日益增加,但上好無瑕的老坑品種翡翠卻愈發稀缺,價值更是飆升至千萬人民幣。為此,方博士決定開發既具市場競爭力又能讓更多人負擔得起的新品項。朗色林科技創辦人-方可成博士 美國雜誌封面(圖/朗色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次新推出的瑰寶是經過細緻設計的「鈉長石玉與輝石玉」共生礦物,不僅能夠在外觀上媲美帝王綠翡翠,還保留了天然翡翠的特性。通過精良的設計與獨特的製作工藝,這些人造合成翡翠不僅具備6到7級的硬度,還展現出色彩瑰麗且光彩動人的特徵。為保障產品的真實性與品質,朗色林科技運用查爾斯濾鏡及紫外光等多重檢測方式,證實其產品無染色、無劣質成分,符合國際檢驗標準,為消費者提供了最為可靠的品質保證。朗色林科技推出全球首款人造合成翡翠。(圖/朗色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方博士表示,人造合成翡翠的成功上市將不僅解決天然翡翠供應緊張的問題,還將成為投資與收藏的新寵。未來,朗色林科技將繼續致力於開發更多創新產品,提升人類生活品質,並推進產業持續發展。
寒冬吃薑好處多多 專業醫:降血糖、預防癌症與失智症
隨著天氣日漸轉涼,薑茶、薑母鴨等怯寒料理也開始出現在民眾的生活中。而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透露,薑除了有活血暖身的效果外,當中還含有薑油醇等多種珍貴的植化素,對人體健康有著許多好處。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蕭敦仁醫師在節目上表示,根據伊朗的研究發現,吃薑可以有效降低膽固醇、血糖水平。而印度科學家也發現,薑中的某些成分可以誘導癌細胞自然凋亡,對預防癌症有著一定的幫助。除此之外,美國學者曾讓常運動的受試者連續服用薑粉11天,結果發現薑粉能夠緩解運動帶來的疼痛感。而泰國一項長期追蹤研究則顯示,長期攝取薑粉似乎對預防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有一定的效果。蕭敦仁醫師解釋,薑之所以對健康有如此多的助益,主要是因為它含有4種珍貴的植化素,分別是薑辣素、薑油醇、薑油酮和薑烯酚。這些物質具有抗氧化、抗癌、暖身、提升免疫力、助消化、降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抗發炎、提高代謝等多重功效。蕭敦仁醫師表示,薑對人體的六大益處,分別是降低膽固醇、防癌、抵抗感染、降血糖、減輕肌肉疼痛與痠痛、預防阿茲海默症。但蕭敦仁醫師也提醒,雖然薑有諸多好處,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在使用之前還是要諮詢醫師的意見,以免出現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