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捕
」 長江 漁民 禁捕 馬糞海膽宜昌巡禮3/揭秘三峽大壩正核心 看萬噸大船爬樓梯
經過數不清武警看守的重重關卡,CTWANT記者終於登上了三峽大壩的頂端,這個「控制長江特大洪水的總開關」。壩體為混凝土重力壩,全長2,335公尺,壩頂185公尺高,總庫容是393億立方公尺,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水電樞紐,現場烈日蒸騰,巍峨的氣氛就如同一旁的牌子,寫著「大國重器」。「三峽工程其實是個百年追夢的歷史,」三峽大壩景區管理員單單向CTWANT記者解釋,其實國父孫中山在《建國方略》裡,就提到要開發長江的清潔能源,1944年國民政府也曾聘請美國土木工程師薩凡奇來測量三峽並設計工程,當時叫「薩凡奇計劃」,後來因各種原因破局。最後,三峽工程在1992年4月3日審議通過,1994年開工,2009年竣工,至今剛好30年。單單透露秘辛,提到第一個水電站也是在湖北宜昌,叫葛洲壩,當時是萬里長江第一壩,1970年代蓋的,是第一個「實驗性」的水電站,但其實當時是自己摸索,所以做了很多白工,甚至拆掉又重建。但到了1990年代的改革開放,可以歐美考察,所以三峽大壩就是「到巴西考察的。」單單說,巴西的水力發電機是當時最先進的,一台就能產生70萬瓩,而當時葛洲壩只有12萬瓩。在第一批大型基礎設備進口後,也派人出國學習,消化吸收、生產創新,後來就國產化,最後安裝了32台70萬瓩設備。「當時占全中國1/7的電,不過30年來的經濟成長,三峽大壩去年供電量的占比已減為1.5%。不過我們沒有停止開發腳步,後來在上游的四川、雲南陸續修了4個大型水電站,大陸現在14億人口,3.6億人是使用來自長江生產的清潔能源。」單單說。三峽升船機可讓三千噸以下的小輪船垂直上升。(圖/陳曼儂攝)儘管外界對三峽大壩是否會有風險存有疑慮,單單提到,「會選在這裡興建,是因為這裡是長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蘊藏的水能資源非常豐富;另一原因是這裡鑽探到了200公尺的花崗岩,所以能確保工程在上面能承受八級地震,非常穩固。」除了蓄水、發電、調度,三峽大壩也是很重要的長江交通廊道,「2003年以後,萬噸級的船舶就可以從上海直接開進重慶,」單單表示,雖然大壩攔阻了水道,但靠著「水漲船高」原理,可使用雙線五級船閘,從第一級船閘到第五級放水,一間一間過,就能從壩下慢慢爬到壩上,提升高度達113公尺,全程走完要3.5小時。在三峽坐船是相當輕鬆且多元的旅遊與交通方式。(圖/陳曼儂攝)「大船爬樓梯、小船坐電梯」,萬噸級的貨運大型船舶走五級船閘,而2016年開發了三峽升船機,三千噸以下的小輪船可以塞在電梯裡垂直上升,速度更快,只需要40分鐘就可過關;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有約兩萬艘大船爬樓梯、兩千艘坐電梯,且不用收過路費。當地不少業者推出旅遊方案,有純粹坐船過關的,也有五天四夜、帶你順便旅遊三峽景點的豪華客輪可以選。因興建葛洲壩與三峽大壩而阻斷了中華鱘的洄游繁殖通道,因此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也擁有中華鱘研究所,是大陸第一個因大型水利工程興建而設立的珍稀魚類科研機構。中華鱘研究所研究員葉芝向CTWANT記者表示,最近重組後,已經成為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有珍稀魚類和植物培育基地。中華鱘研究所重組擴編,成為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圖/陳曼儂攝)長江中原本有很多中華鱘,「她全身都是寶,可以吃、還能入藥,是很重要的經濟魚種,」但80年代末期因大眾對環境保護意識不足,還有航運等破壞,加上人為捕撈,讓長江鱘、中華鱘成為瀕危動物,現在野生數量仍不多。但在努力研究下,2009年突破了全人工繁育技術,從魚卵到2公尺多的成魚都可以培育繁殖,然後選擇一部分放流到長江。前幾年也突破規模化,去年放流20萬尾、今年50萬尾。不過這些魚是不能吃的喔,「2021年1月1日到2031年,長江迎來了10年的禁捕期,全面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單單說,期待長江生態回到過去的輝煌與繁榮。
黑鮪魚12日起禁捕 漁民怨:都準備出海了
漁業署為因應今年我國黑鮪累計漁獲量迅速逼近國家配額,9日公告自12日零時起停止捕撈黑鮪,以避免因超額捕撈,造成明年我國國家配額遭扣減,並可能因未能有效做好管控,而影響未來爭取配額增加。對此,有東港漁民表示,都已經準備出海了。漁業署說明,近年黑鮪資源有回升趨勢,我國漁獲量亦逐年升高,去年我國黑鮪漁獲量達2122公噸,國家配額1,965噸已全數用盡且有不足,所幸因111年我國家配額並未用畢,尚有餘額可留用至去年,使我國不致超額捕撈。然而,因去年國家配額用畢,故本年漁獲量倘超過1,965噸之國家配額,將必須自明年配額扣除。對於已出海作業漁民,倘意外捕獲黑鮪,務須依規定丟棄並通報,惟黃鰭鮪等其他鮪旗魚類仍可繼續捕撈。漁業署為使漁民瞭解本年黑鮪配額使用情形,在漁季開始作業初期,即已向漁民說明本年度管理措施與規劃,後續並於6月3日(配額使用率達63%)、6月6日(配額使用率達75%)、6月7日(配額使用率達80%)通報各相關區漁會週知漁民,然漁海況變化迅速,自6月7日起每日漁獲量大增,配額使用率於6月9日達90%,考量海上作業狀況,即於當日公告自6月12日零時起停止捕撈,以避免漁獲量超過國家配額。漁業署表示,有別於其他鮪類,黑鮪為特定期間特定水域之魚種,為減少對漁民作業的限制,我國黑鮪配額採國家總量管控,未設定單船配額或區域分配,透過漁民通報捕撈數量及市場實際交易重量,控管國家配額使用。此外,108年我國黑鮪漁獲量僅400餘噸,當年度未使用的黑鮪配額經與日本換取大目鮪配額,為漁民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惟此配額交換僅限當年,並未影響我國此後之黑鮪國家配額。漁業署強調,我國為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會員,遵守組織管理規範,才能確保我國穩定獲得黑鮪配額,尤其近年資源狀況良好,WCPFC持續參考科學證據,考量總捕撈限額之合理性,而會員任何未遵從之行為都可能影響其後續爭取配額增加。黑鮪為我國近海高經濟價值魚種,為我漁民重要收入來源,漁業署籲請漁民配合相關捕撈管理規範,共同維護黑鮪資源永續與產業發展。據《中央社》表示,台灣鮪延繩釣協會理事長李明信說,他10日接了50通漁民的電話,大家都認為緩衝期太短,9日公告,12日凌晨0時就不能捕,政府要有相關配套。東港區漁會總幹事鄭鈺宸指出,漁業署3日說全國捕撈量達7.5成,7日8成,沒幾天又9成,漁民沒心理準備,有人已經準備出海,建議漁業署定期更新捕撈量。
達配額9成!東港黑鮪魚大豐收「提早3天禁捕」 12日0時起停止捕撈
台灣今年太平洋黑鮪總漁獲配額為1965噸,截至6月9日累計總漁獲量已達配額9成,農業部9日公告,6月12日0時起停止捕撈太平洋黑鮪,若是違反規定就要懲處。東港區漁會10日指出,目前冷鏈貨源非常充足穩定,每公斤價格平均維持在250元至300元左右。東港黑鮪魚成交尾數已超過4800尾,創15年來新高,端午連假東港魚市場停拍,11日開市。以往從4月到7月都是黑鮪魚產季,但今年大豐收,提早達到漁獲量配額,6月初農業部即公告禁捕,短短3天讓漁民有些措手不及,有船長表示,有的補給好了,或是已經出海的漁民,沒有緩衝時間,油錢和魚餌成本都已經撒出去,經費都已經花了沒收入,太晚通知。東港區漁會總幹事鄭鈺宸表示,只要是在6月12日0時前捕到的黑鮪魚,都可進魚市場拍賣,冷鏈貨源非常充足穩定,價格平穩,停止捕撈之後,價格多少是會有一些預期心理,但實際上還是要看魚的生鮮度品質。東港區漁會表示,上周漁業署的配額數字僅約8成,沒想到一下子已經達到上限,但整體黑鮪魚行銷都已經到了尾聲,一度被炒作價格低落的問題,近期都已經恢復平穩甚至上揚,民眾也不必擔心近期沒有黑鮪魚,因為多數捕獲的黑鮪魚都已經進入冷鏈系統保存,能穩定供給全台灣的饕客。今年黑鮪魚捕撈至6月12日0時止。(圖/本報資料照片)漁業署指出,今年黑鮪國家配額在停止捕撈並經實際統計後若有剩餘,將可留用至明年使用;倘超額捕撈黑鮪,除明年度整體漁獲配額將遭扣減外,也不利未來爭取增加配額。琉球區漁會首席專業顧問蔡寶興轉述蘇澳區漁會理事長蔡源龍的說法,每年台灣的黑鮪魚從來沒有達到額度,2019年台灣尚以300噸黑鮪魚換日本300噸大目鮪魚,這次漁業署無預警,未向漁民說明,也未給予每艘船的限額,而以總限額度計算,只是一紙公文便要限制漁民捕撈,是否太草率。蔡寶興說,蔡理事長要了解的是剩下1成196.5噸如何分配,2019年和日本交換的配額有沒有拿回來,之前是我們的配額用不完所以才和日本交換。
沖繩海灘「爽抓683隻寄居蟹」!陸夫妻遭逮喊:打算煮來吃
大陸一對夫妻日前在日本沖繩遊玩時,竟攜帶多個飼育箱,在當地海灘抓捕多達683隻寄居蟹,並聲稱是為了食用,由於寄居蟹被日本列為「自然紀念物」嚴禁捕捉,最後2人也遭警方逮捕。綜合日媒報導,沖繩那霸警方14日獲報,一對大陸籍男女在地下停車場行徑鬼祟,到場才發現2人正在搬運飼育箱,而箱子內竟裝滿683隻寄居蟹,準備開車運走,警方隨即依違反《文化遺產保護法》,將曹姓男子(39歲)與趙姓女子(36歲)雙雙逮捕。對此,夫妻倆聲稱,抓捕寄居蟹是打算烹煮食用,完全不知道已經觸法,不過可疑的是,2人還自備多個飼育箱,不排除意圖走私盜賣。事實上,2犯嫌所捕獲的大多為日本特有種「紫陸寄居蟹」(Coenobita purpureus),日本政府已於1970年將此種寄居蟹列為「國家指定天然紀念物」,未經許可不得隨意抓捕,至於詳細情況仍待警方進一步調查釐清。
為期2個月!馬糞海膽下月開放採捕 放流成效差學者籲養殖
澎湖下月1日起將開放馬糞海膽採捕期2個月,由於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和水試所等單位都曾數度放流海膽苗,但澎湖海域還是每況愈下,幾乎看不到馬糞海膽蹤跡。有退休學者就建議,在海膽完全養殖技術已獲得突破下,不如就用養殖來取代放流。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養殖學系退休教授郭金泉表示,澎湖科技大學養殖學系張國亮技士在2017年就宣稱已可量化生產海膽,且首度投入海膽量產就交出3萬顆中型紫海膽與馬糞海膽亮麗成績。加上農漁局種苗繁殖場場長柯志鴻去年說明,育苗技術已趨成熟,這幾年成功育成第二代種苗,小海膽每個月可成長1公分,並已研發成功最終的精緻飼料,若將此轉給養殖戶大量飼養,後續只要考慮到相關養殖的技術和環境條件並推廣,要吃到物美價廉海膽就指日可待。馬糞海膽原名為「白棘三列海膽」,因為其生殖腺備受饕客喜愛,每年澎湖縣政府開放採捕之日,就是馬糞海膽被抄家滅族之時,也因此在濫捕下,近年產量遞減之快,價格也越來越高。澎湖縣政府2007年開始管制馬糞海膽採捕,到2018年因資源持續銳減,原訂每年3.5個月的採捕期縮減至2個月。然而因為管制措施只制定禁捕期及採捕大小,卻完全未制定採捕許可證照與總量管制、禁止採捕區域,並落實嚴格的撈捕回報及漁獲統計,尤其未能確實嚴格執法,加上消費市場炒作,在人為貪婪濫捕下,只要一開放採捕,馬上就被趕盡殺絕,甚至傳出多起民眾為採海膽而溺斃喪命的不幸事件。
8月新制上路一次看 育兒津貼調至5000元、高中早自習禁考試
時序進入8月,多項新制上路,包括育兒津貼提高至5000元、高中生早自習不得考試、一日遊行程禁止推銷等,以下9點供民眾參考。●育兒津貼提高,就讀公共化、準公共化幼兒園學費調降今年8月起,家長自己帶或就托未加入準公共的私立托嬰中心或私立幼兒園的小朋友,第1胎育兒津貼每月發放額度提高到5000元,第2胎每月6000元、第3胎以上每月7000元。另外,一般私立幼兒園的5-6歲(未滿)小朋友,今年8月起,由家長自己申請辦理,就學補助的作業方式及額度也比照津貼辦理,並於次月月底前撥付至家長指定帳戶。育兒津貼提高。(圖/教育部提供)針對就讀公共化及準公共托育機構的幼兒,今年8月再降低費用。2歲以下的幼兒送去公共化托嬰中心、社區家園,和準公共托嬰中心和保母,今年8月開始,每個月托育補助再加1500元,第2胎、第3胎以上、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幼兒的補助再增加。就讀公共化及準公共幼兒園的2-6 歲(未滿)幼兒,今年8月起,就學費用再降低,家長每月最多只要繳3000元;就讀公幼每月甚至只要繳交1000元,第2胎以上子女、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家庭子女上學「免費」。●高中每周最多集會1次,不得在早自習進行考試新學年度起,高中各校於上午第一節開始上課以前,每周得實施全校集合活動至多一日;當周其餘日數,應由學生自主規劃運用,學生於上午第一節開始上課以前抵達上課地點即可。另外,各校於上午第一節開始上課以前,不得對學生實施任何學業成績評量。●4歲以上搭乘遊覽車、客運上國道應繫安全帶滿4歲以上乘客搭乘大型車,行駛在高速公路或快速道路上時需繫安全帶,今年8月1日強制實施,實行初期有4個月的勸導期,勸導期過後,12月1日起,如未依規定繫安全帶之乘客,可罰3000元至4000元,如駕駛未告知,可罰6000元。若已盡告知義務,乘客仍未繫安全帶時,處罰該乘客。●一日遊行程禁止推銷行政院消費者保護院指出,未經消費者要求或同意,業者不得臨時安排購物行程或於車上兜售,違者可處新台幣1萬到5萬元罰鍰。若消費者在業者安排的特定場所購買的物品,有貨價與品質不相當或瑕疵者,得於受領後一個月內,請求業者協助處理。●台鐵列車全面恢復行駛台鐵表示,因疫情影響,台鐵局乘務人員確診及居家隔離人數逐漸減少,今年8月1日起恢復全部列車行駛,原莒光號82次及81次團體列車,改為不定期行駛。另為因應暑假期間東部地區旅運需求,自8月5日起至8月29日止,逢周五至周一加開台北—花蓮間及台北—台東間新自強號共5列次。其中,8月5日至8月21日加開列車車票,訂於7月22日0時起開放預訂,其餘乘車日則依照本局既有訂票期程開放預訂。●大專院校專案教師給薪比照專任專科以上學校進用編制外專任教學人員授課時數、差假、薪酬等,均比照一般專任教師;學校應依勞工退休金條例、勞工保險條例、勞工保險條例等法規,為編制外專任教學人員辦理參加勞工保險及應提繳勞工退休金。●宜蘭擴大禁菸區域宜蘭縣衛生局指出,「連鎖便利商店及咖啡店之騎樓及庇廊」為全面禁止吸菸(含電子煙)場域,新增的禁菸區域,包含統一超商、全家便利商店、來來超商(OK)、萊爾富等4家連鎖便利商店,另有悠遊生活事業(星巴克)、美食達人(85度C)、路易莎職人咖啡(路易莎咖啡)、壹卡夫(壹咖啡)4家連鎖咖啡店,共計254處。民眾若在上述場域中違規吸菸,將依菸害防制法第31條規定,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鍰;違規吸食電子煙者,則依宜蘭縣電子煙危害防制自治條例第11條規定,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鍰,請民眾共同朝向「無菸清新‧宜蘭好生活」目標邁進。●異位性皮膚炎健保生物製劑擴大給付台灣約有三十多萬名患者深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據統計,重度異膚患者年平均回診次數超過30次,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面臨極大的身心挑戰,但要得到適當治療卻不容易。8月起,青少年治療中重異位性皮膚炎,使用生物製劑,健保可給付。●禁漁期禁捕售抱卵母蟹今年8月起,鏽斑蟳、紅星梭子蟹、遠海梭子蟹及善泳蟳之採捕殼寬限制1公分,抱卵母蟹禁漁期由每年8月16日至11月15日調整為每年8月1日至12月31日,禁捕的小蟹及禁漁期的抱卵母蟹均不得販售,違者最高可罰15萬元。
罕見深海捕食者鯊魚慘死海灘 菲律賓政府急驗屍
一種頭大嘴又大的鯊魚名為巨口鯊(Megachasma pelagios),是屬於非常罕見的魚種,日前被發現在菲律賓一個偏遠村莊的沙灘上,由於巨口鯊外形相較於其他魚較奇特,再加上極其罕見,因此吸引無數漁民去到現場圍觀。據《紐約郵報》報導,6月11日一具身長15英尺(約4.57公尺)的巨口鯊屍體在位於呂宋島的比科爾半島最南端索索貢省(Sorsogon)的沿海村莊(Bagacay)沙灘上被漁民發現。目前鯊魚官方死因尚未確定還存在疑點,由於巨口鯊大部分時間都在深海生活,可在深至15千英尺(約4572公尺)海域棲息,很難被捕獲,菲律賓漁業和水產資源局(BFAR)埃諾瓦(Nonie Enolva)發言人懷疑鯊魚可能是被漁網纏繞住而致死,還說「我們希望通過動物標本剝製術來保存它」。巨口鯊體重平均重約2700磅(約1224公斤),身長可達16至17英尺(約4.8至5.1公尺),壽命可長達100年。第一隻巨口鯊是在1976年於夏威夷發現,全球漁獲記錄累計至今約226尾,其中超過60%的漁獲來自台灣東部之花蓮外海。台灣農委會2020年公告「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漁獲管制措施」,將3個魚種列入禁捕,只要意外捕獲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者,不論尚存活或已死亡,應立即放回海中。
海膽浩劫1/傳統漁場看不見「新生兒」 澎湖海膽銳減4000倍真相揭密
澎湖長年以優美景色和豐富海洋資源聞名,該地所產的「馬糞海膽」更是眾多老饕的最愛,但馬糞海膽近年來遭嚴重捕撈而枯竭,海洋志工陳盡川近日下潛到傳統漁場尖山海域查看,驚覺今年竟「一顆新生兒」都沒有,他估計海膽在這半世紀來面臨嚴重生態浩劫,數量銳減約4000倍,而他已對政府失去信心,希望民眾自發的不捕撈、不食用,還給海膽喘息空間。「過去在繁殖期的時候,整個海洋都是咖啡色的,像濃湯一樣。」在澎湖土生土長一甲子的陳盡川表示,家鄉過去被這個長滿刺的小東西給包圍,每逢繁殖季,海面上總滿滿是海膽的精子與卵子,孩子會拿它們來丟擲嬉戲,一下網捕撈就能滿載而歸,還得拿洗澡用的大鐵盆來裝,當地民眾吃到會怕,完全沒想到海膽會有枯竭的一天。但海洋的餽贈終究不是無窮無盡,過去「澎湖海膽淹腳目」的榮景也早已不復見,觀光客開始大批來澎湖旅遊後,老饕們發現馬糞海膽的鮮甜,漁民們見有利可圖,便如蝗蟲過境般肆虐海膽,捕撈活動越發興盛,海膽則因過度捕撈而數量銳減,也導致身價水漲船高,從10年前1斤300元飆升至去年1斤超過2000元,但還買不到,讓海膽陷入前所未有的浩劫中。一到夏天,就有大量觀光客湧入澎湖,許多老饕更指名要品嘗當地特產海膽,導致海膽面臨生態浩劫。(圖/報系資料照)「以前澎湖有超過2億顆海膽,現在只剩5萬顆左右,中間差了約4000倍。」陳盡川沉重表示,他與其他海洋志工在2011年便發現海膽銳減問題,他們以平均每年50次的頻率下潛觀察,每年回報的結果卻讓他們寒心失望,更對海膽的未來憂心忡忡。陳盡川提到,尖山海域過去便是附近漁民的傳統魚場,同時是重要的海膽捕撈地,而他們2011年時發現尖山海域孕育著大量海膽,2016年時還可以看到遍地海膽的現象,此等盛況卻宛如是黎明前的美夢,今年觀察發現黑海參、盪皮參等非經濟物種都欣欣向榮,唯有馬糞海膽一片死寂。據了解,尖山海域過去因豐富生態而成為漁民公認的自然繁衍場,只要不被人為打擾,海膽便可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但在捕撈人士的貪婪下,每年長達10個月的禁捕期形同虛設,母體更在一天天的減少,陳盡川4月中旬再度探查時,水底居然只剩2顆老年海膽,已看不到任何「新生兒」出現。海洋志工陳盡川(中,拿保麗龍箱者)在澎湖土生土長一甲子,為保護生態付出許多心力,他見到海膽數量年年下降而十分心痛。(圖/報系資料照)「政府這幾年在烏崁保育區放流超過10萬顆海膽,結果可說是『全軍覆沒』。」陳盡川提到,其他海域的情況同樣岌岌可危,如烏崁社區自主生態保育區,當時還引來澎湖縣府的大力讚賞,被列為種苗放流優先社區,但因放流的種苗太小,一放下去便被水流帶走,情況雖不如其他「無膽」的海域慘烈,但海膽呈現「負成長」,也無法見到生態系在此產生。次外,鎖港灣在3、4年前曾匯集大量海膽,上帝的禮物卻沒有被留下。陳盡川說,捕撈季一來,漁民們便將海膽搜個底朝天,連明文禁止的7公分以下個體都被一掃而空,他去年便發現此區域再也看不到「新生膽」,保育區一再破功也讓陳盡川不斷搖頭。陳盡川認為,縣府對海膽的保育並不積極,打擊盜捕的力道更是逐年降低,他對政府早已失望,如今只能靠著民眾自覺保育,共同守護海洋生態,才有可能讓海膽能世代傳承。澎湖農漁局副局長蔡淇賢回應表示,他手邊沒有志工所稱的尖山海域資料,但農漁局近年積極發展人工養殖,希望能取代自然個體不足的部分,他也強調,澎湖縣有組成環保案件查緝小組,由檢察官指揮,持續針對熱點地區巡查,查緝寬嚴是「見人見智」,但絕對沒有因選舉年而放寬查緝盜採海膽的力道。
海膽浩劫2/每年禁捕10個月也沒用 漁民「秘密基地」藏海膽手法公開
澎湖縣馬糞海膽遠近馳名,近年卻因過度捕撈而數量枯竭,每年10個月的禁捕期也對保育無濟於事。本刊調查,許多漁民會先潛入水中,將海膽「藏進」自己的秘密基地,等養大了再拿出來販售,因而經常出現開放首日便「無膽可抓」的情況,海洋志工陳盡川更表示,縣府打擊盜捕的力道隨著選舉年接近而降低,這也讓海膽生態越發雪上加霜。本刊調查,馬糞海膽學名為白棘三列海膽,其生殖腺是不少老饕心心念念的美味,美食家更認為澎湖所產的馬糞海膽有牛奶般香氣與鮮甜,吸引許多觀光客爭相品嘗,但馬糞海膽因過度捕撈而數量銳減,澎湖縣府從2010年開始限期禁捕,除小門嶼、烏崁、七美三大保育區全年禁止外,其他海域都僅開放7到8月捕撈。縣府實施禁捕期長達12年,馬糞海膽的數量卻是「越禁越少」,陳盡川表示,澎湖在半世紀前有約2億顆,如今只剩不到5萬顆,更因海上難以巡邏、無人看管,許多漁民會在開放期前深入「禁區」盜捕,將海膽藏到「秘密基地」,時間到了再拿出來販售,澎湖禁漁期也因此形同虛設,更常出現捕撈首日便「無膽可抓」的窘境。捕撈海膽有一定危險性,去年7月曾有29歲陳姓男子搭乘自用遊艇捕撈海膽時溺斃,遺體直到8小時後才被發現,(圖/金馬澎分署第七岸巡隊提供)而捕撈海膽過程也屢傳悲劇,去年7月便有29歲陳姓男子搭乘自用遊艇捕撈海膽時溺斃,遺體直到8小時後才被發現;前年更有74歲方姓婦人、64歲蔡姓男子和58歲陳姓婦人採海膽時先後溺斃,短短6天就奪走3條人命,但生命的教訓沒有讓漁民害怕,反而是龐大利潤趨使他們繼續朝海膽前進。本刊調查,馬糞海膽數量逐年遞減,其身價卻是水漲船高,2017年時每台斤海膽價格約1200元,前年則落在1500元左右,去年則已飆到2000元,今年更恐再創新高,若賣到台灣價格更會如海嘯般一翻再翻,驚人利潤讓漁民趨之若鶩,即使海膽亡魂不斷出現,也無法阻止逐利的腳步。「盜捕這幾年是越來越嚴重了,因為政府根本沒在抓。」陳盡川指控,執法單位的放任讓海膽枯竭情況越發雪上加霜,選舉年接近更讓首長與官員不敢得罪選票。海膽的價格隨著數量銳減而水漲船高,許多不肖漁民為牟取暴利,在禁捕期違法捕撈,澎湖聯合稽查小組曾在1天內連續查獲3起盜採案。(圖/翻攝畫面)陳盡川表示,現任農漁局長上任時便曾表示不對盜捕漁民執法,海巡署與保七總隊屬「配合單位」,握有權力但若地方政府不交辦,他們也不會積極抓捕以免落得「兩面不討好」的窘境,最終還是要靠人民自覺,將海膽視為公共財世代傳承,別讓下一輩得在教科書上認識海膽。澎湖農漁局副局長蔡淇賢回應表示,他手邊沒有志工所稱的尖山海域資料,但農漁局近年積極發展人工養殖,希望能取代自然個體不足的部分,他也強調,澎湖縣有組成環保案件查緝小組,由檢察官指揮,持續針對熱點地區巡查,查緝寬嚴是「見人見智」,但絕對沒有因選舉年而放寬查緝盜採海膽的力道。
不超過30尾!誤捕鬼蝠魟 漁民通報免罰
中部地區漁民意外捕獲鬼蝠魟,海洋保育署16日接獲通報,經記錄、採取肌肉樣本後,請船長將魚體釋回海中,這是鬼蝠魟2020年列入保育名錄後首次誤捕通報,海保署提醒民眾,若意外捕獲,只要通報混獲生物資訊並盡速釋回海中,就不會觸法。海保署昨清晨6時許接獲海巡署中部分署第三岸巡隊梧棲安檢所通報,1艘拖網漁船疑似捕獲鬼蝠魟,經確認是尾雌性雙吻前口蝠魟,體長230公分、寬520公分;船長表示,主要撈捕鰆、白腹仔、鯧魚及竹筴魚,這次捕獲鬼蝠魟,十分意外。海保署表示,鬼蝠魟類有「雙吻前口蝠鱝」、「阿氏前口蝠鱝」2種,雙吻前口蝠鱝體盤寬可達910公分,是體型最大的魟魚,能長距離季節性洄游,分布於三大洋熱帶、亞熱帶海域,即使是攝食、交配群聚的個體數,通常也不會超過30尾。鬼蝠魟體型大且成長緩慢,8到12歲才成熟,每4到5年才生1胎,1胎只生1尾,已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列入瀕危等級,華盛頓公約2014年9月列為貿易管制物種,我國農委會2018年公告禁捕,海洋委員會2020年6月列入海洋野生保育類物種。海保署針對鯨豚、海龜、鯨鯊、鬼蝠魟類等易誤捕保育物種,訂有意外捕獲通報機制,漁民及相關業者在海上作業時,倘若意外捕獲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只要依「意外捕獲通報表」記錄混獲的物種、體長、捕獲時間、經緯度等必要資訊後通報,並盡速將生物釋放回海中,就沒有觸法的疑慮。
河邊洗碗遭野生揚子鱷「蹲守」 女淡定:牠沒傷過人
說到鱷魚,相信許多人都會立即和「力大無窮的獵食者」劃上等號,一旦被盯上鮮少有逃脫機會,但大陸安徽的一隻鱷魚也許將打破這個既定印象;宣城一名李姓女子到河邊洗碗時,常常有一隻野生的揚子鱷守候在一旁,但李女卻並未被其嚇到,反而淡定表示,「牠沒有攻擊過人。」女子洗碗時,一隻野生的揚子鱷在附近等食物。(圖/翻攝自封面視頻)根據《封面視頻》報導,李女接受訪問時表示,出現在河邊的這隻揚子鱷常常在自己洗碗的時候,便突然出現然後靜靜地待在一邊等待自己餵食,「牠就是有時候就出來覓食嘛,然後就會抓一些小雞吃,有時候在河裡面自己抓魚吃。」李女表示,雖然鱷魚吃了自己家養的小雞,但自己並不以為意,相反的還會常常餵食這隻揚子鱷,「牠已經在這邊待了好幾年,但是從來沒有咬過人。因為覺得鱷魚可愛,就幫牠拍照,也不會害怕牠,可能習慣了吧。」李女說道現在因為冬天,揚子鱷正在洞裡冬眠,以往夏天時幾乎天天都會待在外面,有時還會爬上岸曬太陽,但只要有陌生人出現,便會潛入水裡面躲起來。新聞曝光後,有網友留言表示,「突然覺得好可愛啊」、「和諧相處,這才是命運共同體」、「牠怎麼委屈巴巴的」、「這鱷魚怎麼給人萌萌的感覺」;但也有網友認為,鱷魚是肉食性動物,即使眼前看起來可愛,仍不可忽視其危險性,「不咬人是因為鱷魚還小,大了就咬人了,不可大意呀」、「看著萌萌的,現在小是鯉魚打挺,長大了就是死亡翻滾了!」據報導指出,揚子鱷是短吻鱷科短吻鱷屬,是大陸特有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揚子鱷現存數量非常稀少、是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因生活在長江流域,故稱「揚子鱷」,同時也被人們稱為「活化石」。對於人類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目前大陸政府已將揚子鱷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嚴禁捕殺。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大陸還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據了解,揚子鱷有1.5億多年進化史,與恐龍屬同一時代。
魩鱙魚產業已近黃昏 枋竂漁會估5年內消失
曾撐起枋寮一片天的(魚勿)鱙魚(俗名:魩仔魚)產業,高峰時年產值近億元,但近年因環保團體誤解打壓、漁村人口老化等因素成了夕陽產業,40餘艘漁船至今僅剩8艘,枋寮漁會預估整體產業可能在5年內消失,正積極規畫盼轉型休閒漁業。目前正值魩鱙魚捕撈期,枋寮僅剩的8艘漁船視氣候狀況出海,而每位「討海人」都是上了年紀的長輩,他們不僅見證枋寮(魚勿)鱙魚產業的興衰,也不再只靠捕(魚勿)鱙魚維生,因現今捕(魚勿)鱙魚不能再養活全家,頂多是個季節性副業。枋寮漁會指出,50年前是(魚勿)鱙魚產業的全盛時期,屏東、高雄、宜蘭等地漁港都有出船捕撈,當中枋寮因產量多而聞名,高峰時不僅有40餘艘漁船、年產值還近億元,是不少人養家活口的經濟來源,但後因環保團體質疑「漁民捕光小魚,大魚還要吃什麼」,加上政府不再補助,(魚勿)鱙魚產業逐漸衰退。漁民雖澄清(魚勿)鱙魚是鮆科魚類,並非所有魚類的小魚,且枋寮漁會也成立產銷班並訂出5月10日至9月15日間選3個月禁捕,以及限定漁獲量、漁獲體長等,但(魚勿)鱙魚產業依舊不振。「可能5年內整體消失。」枋寮漁會推廣課長林炳宏說,在漁村人口老化下,政府不再發放漁船牌照、並規定漁船轉賣後不得從事捕撈,(魚勿)鱙魚產業只有走向末路,唯有靠轉型休閒漁業才能延續它的生命,但也遇到漁船老舊且非娛樂用等問題要克服,此外無年輕人投入也很難運作。他說,若轉型成功,不僅能帶領遊客體驗海上捕魚樂趣,上岸後,還可以帶他們參觀加工程序,一條龍遊程豐富有趣,可期待(魚勿)鱙魚產業翻身活出新契機。
長江5大淡水湖禁漁10年 專家:濫竽充數的大閘蟹最先被淘汰
經歷7個月的季節性禁漁期,數百艘漁船在太湖捕撈鮮味,但從10月1日起,太湖水域將全面禁捕、連同其他幾大淡水湖實施大陸《長江流域禁漁計畫》,暫定為期10年、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但此舉也同時帶動中秋時節將近的大閘蟹漲價疑慮,業內人士指出,優質品牌蟹和中小型精品蟹的價格可能還有小漲空間。但就長期產量來看,據第一財經引述陽澄湖大閘蟹協會原會長、大閘蟹品牌聯盟榮譽理事長楊維龍分析,主要取決2方面,第一是水質,要看減少圍網養殖後的水域環境能否得到改善;第二是市場,觀察消費者對養殖環境調整後的產品是否認可。如果2個條件轉好,結果可能就是產量加大,如果條件不好可能就是減量。楊維龍也說,儘管禁漁令從去年就已開始,但從產量來看,全大陸大閘蟹的總產量呈上升趨勢,這主要得益內塘養殖擴大和稻田蟹的增產。另從價格來看,品質優良的大閘蟹仍有小幅漲價空間,但品質差、濫竽充數的大閘蟹將最先被淘汰。在天然漁獲部分,江蘇另一大湖洪澤湖也將在10月結束捕撈。加上從去年8月開始,鄱陽湖、洞庭湖、巢湖相繼宣布進入10年禁捕期。這意味大陸5大淡水湖將走進史上最長的全面禁漁期。至於具體為何要禁捕?回顧2019年調查,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跌至最差的「無魚」等級。作為聯合提出「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建議的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之前曾說明,10年可為「四大家魚」為代表的長江漁業資源提供至少2至3個世代的保護期。沒了野生捕撈,大陸業者更多的是加速養殖的標準化池塘。中國漁業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人工養殖淡水產品產量占比達到94.24%,天然生產占比僅5.76%。中國漁業協會河蟹分會祕書長韓英林也說,「不管是哪個湖,退養還湖都是大趨勢」。但該行業仍需面對部分水產品種尚未大面積人工養殖的問題,像「太湖三白」中的白魚、白蝦養殖產業較為成熟,但銀魚卻還是以野生捕撈為主。
花蓮流刺網漁船4天捕獲6隻稀少巨口鯊 保育團體籲禁捕
數量稀少的海中第二大型魚類巨口鯊,40多年來全世界僅抓到200多尾,台灣就捕獲1百多隻,而在6月15日至18日,短短4天,竟有6隻在花蓮海域被流刺網漁船捕獲,雖然巨口鯊並未列入保育,但保育團體仍發起「別讓巨口鯊滅絕」活動,呼籲禁捕。漁業署二月中旬公告修法,要求曾捕獲巨口鯊等大型鯊魚的漁船,要接受觀察員隨船,違規可撤銷相關證照。漁民一度反彈「又不是抓禁捕或保育魚類,為什麼受觀察」?最近有巨口鯊密集落入漁網,且都是在東部流刺網捕獲,再度引起外界關注。花蓮外海近日密集捕獲巨口鯊,保育團體要政府重視。(圖/海巡署提供/中國時報王志偉花蓮傳真)不過訪問花蓮漁民,他們都說,沒有針對性捕撈,只是發現進網時都已死亡,均依規定呈報,巨口鯊價格也非特別高,漁民不會冒著被吊照或重罰風險違法捕獵,也呼籲政府釐清巨口鯊的「身份」。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動社)在網路發起「別讓巨口鯊滅絕」活動,抗議政府放任漁船毫無節制捕抓珍貴物種。貼文指出,巨口鯊和保育類鯨鯊一樣巨大,行動溫和、緩慢,卻更為罕見,自1976年被發現並命名以來,全世界記錄到的巨口鯊僅226隻,其中145隻在台灣被捕獲,占全球紀錄64%,且大多在花蓮外海一再被4艘漁船獵捕。巨口鯊落入東部流刺網,保育團體疾呼禁捕。(圖/海巡署提供/中國時報王志偉花蓮傳真)貼文指,每年4至8月,巨口鯊隨著黑潮強大而溫暖的洋流,由南向北遷移,前往具有豐富北太平洋磷蝦的覓食地。黑潮洋流經過菲律賓、台灣、日本,在這個區域範圍中發現的巨口鯊就占了全球目擊紀錄的74% 。台灣東部的地理位置對於巨口鯊族群具有重要的生存意義,卻因為政府的推諉、失職、放任,讓台灣成為巨口鯊墳場,很可能造成這個珍貴稀有物種的滅絕,要求立即公告禁捕。這個貼文獲得熱烈討論與分享。巨口鯊禁捕聲浪未歇,花蓮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張卉君說,巨口鯊全世界研究資料都不多,族群現況、生殖策略也不清楚,她建議可循鯨鯊模式,讓學界收集更多資料,了解這物種,經過充分溝通後列入保育類,不要讓漁民覺得被針對或汙名化,造成保育觀念的對立。
長江禁漁10年 28萬漁民告別「水上漂」
長江流域長期受攔河築壩、水域污染、過度捕撈等活動影響,令水生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為解決問題,自2020年1月1日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大約11萬艘漁船、28萬漁民將逐步告別「水上漂」的生活,上岸謀生。長江多年來過度捕撈,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圖/翻攝自中國新聞網)據悉,長江在過去幾十年過度捕撈下,陷入「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以往官方都會有3個月的禁漁期,但每年7月解禁後,3個月的禁漁成果幾天內就被打撈殆盡。長江的天然漁獲量,從1954年的42.7萬噸,下降到如今不足10萬噸,僅占全中國淡水水產的0.15%,生物完整性指數更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長江曾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但水生生物資源衰退嚴重,長江特有水生物種白鱀豚甚至已滅絕。長江特有水生物種白鱀豚,專家曾已滅絕。(圖/翻攝自人民網)漁民漁網的網眼隨之越來越小、越來越密,陷入「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根據大陸官方的紀錄,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共涉及10個省市的合法船隻有11.3萬多艘、漁民近28萬人。對此,大陸方面安排了補助資金對各地的禁捕工作給予適當的支持,引導漁民上岸和轉職,拯救長江的魚,更是拯救依靠長江的漁民,改變長江之痛和漁民之痛,僅僅是一個開始。
海中玫瑰遭盜 50硨磲幼貝失蹤
有「海中玫瑰」之稱的硨磲貝外型精緻美麗,因數量珍貴而受華盛頓公約保護,台東縣政府農業處今年推動「綠島硨磲貝復育計畫」,在海底放置2籠復育100顆幼貝,近日卻發現石朗保護區50顆幼貝遭盜,台東縣府今日強調,若發現違法採捕將要重罰。台東縣府復育硨磲貝,石朗保護區50顆幼貝遭卻盜取。(圖/翻攝畫面)據了解,硨磲貝被稱為「貝王」,外觀有如童話故事中的大蚌殼,但其生長緩慢,又因人為濫捕食用、製作珠寶導致數量銳減,台東縣府已將硨磲貝列為保育對象,公告禁捕。台東縣府為復育硨磲貝,今年6月在綠島石朗保護區及溫泉漁港內,移植100顆人工繁殖幼貝,分為2籠待成長後野放,近日卻發現石朗保護區幼貝遭盜採一空,趕緊請綠島各浮潛社一起守護另一籠,市府也祭出重罰。台東縣府強調,綠島沿岸潮間帶及低潮線向外延伸200公尺的海域,禁採長15公分以下的硨磲貝,其中柴口、石朗及龜灣分區更嚴禁採捕所有的硨磲貝,一旦查獲將依漁業法開罰3萬到15萬罰款。
【「雙城故事」幕後推手4】經營成功有訣竅 盼兒繼往開來做更好
其實,順哥從開明商專畢業後就回家幫忙,直到40歲時,父親才完全放手。他拍拍辦公桌,「這是我父親留下來的,捨不得換。」接著從抽屜及架上翻出好多本老舊的「葵花寶典」。父親當年的辦公桌,李興順延用至今,相當寶貝。(圖/李興順提供)「客人買過的商品,我會記下來,下次來,品質價格都相同,而且誰登記在哪一本哪一頁我都知道!」順哥說,沒客人時,他會翻一翻「複習」,「像開了98年的兩喜號魷魚羹,我們合作65年,都會按時送貨,他們都不用特別訂貨。我待人處事都學習父親,常客都買幾十年,也會介紹朋友過來買。」吳小姐已在合勝堂做了20幾年,很感謝順哥總把她當家人對待;20幾年的常客張先生大讚順哥親切又公道,「一試成主顧!」合勝堂原本只賣中藥及南北貨,順哥接手後,開始販售鮑魚、燕窩及人蔘等高檔食材。國泰集團創辦人蔡萬春的兒子蔡辰男成為常客。蔡辰男創辦知名餐廳「海峽會」時,還特地帶記者到合勝堂,拍攝他買魚翅的照片,「由於禁捕種類增加,,很多人現在都買(魚翅)回去收藏!」順哥說。知名餐廳「海峽會」的老闆蔡辰男,是合勝堂的老主顧,他最喜歡的頂級龍紋魚翅,一斤要價18,500元;也常買一盒要價69,500元的日本五島鮑。(圖/合勝堂提供)「弟妹們都出國唸書工作,在美國定居。」身為長子的順哥,獨自留守老店,他共有5個小孩,其中4個留美,把最小的兒子留在身邊跟著他學習,「合勝堂還能繼續下去,靠的就是『大賣場沒有而我們有』的專業,可以客製化服務。去大賣場能馬上抓藥嗎?現在做不到,但未來很難說。」目前合勝堂年營業額約5000萬元,順哥卻沒買過股票和基金,「我父親說:『不要花錢買一張紙!』」他憶起迪化街出身的台鳳集團,雖然風光上市,最後卻連起家厝都被法拍,讓人看了心很寒,「做一天算一天。」順哥決定腳踏實地守著合勝堂這塊招牌! 順哥養生5祕法1.早餐喝合勝堂專屬配方的杏仁茶2.肚子微餓就吃自製的龜苓膏3.店裡每天煮養生茶,有黃耆、枸杞、紅棗,偶爾加西洋蔘4.有時候會犒賞自己煮冰糖燕窩5.每天走1萬步,控制飲食 勝益食品廠有限公司、合勝堂蔘茸有限公司負責人:李興順電話:(02)2553-5615地址:台北市迪化街一段144、146號營業時間:10:00至18:00 想追蹤最勁爆消息、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YouTube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tUbkty-OfR4_AQ4B0Gt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