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
」 美國 大腦 睡眠 馬斯克 Neuralink「一孕傻3年」獲科學證實 專家:孕期大腦會縮小
懷孕生子是一件神聖的事,但坊間常常聽到:「一孕傻3年」,也讓不少女人擔心懷孕後自己變笨。近期國外期刊發表一項研究,發現女性從受孕後到產後2年間,腦部神經的確有部分收縮狀況,但進一步表示,大腦縮小但會變得更有用,像是更能解讀孩子的哭聲和各種非語言訊息。綜合外媒報導,美國期刊《自然神經科學》今年9月發表一項針對懷孕女子的研究,替受研究者在孕前、孕期和懷孕後2年左右進行大腦掃描26次,從中分析大腦的變化。進而發現傳聞「一孕傻3年」是真的,因為女性懷孕會使大腦部分神經收縮,特別是灰質,這些外層主要負責大腦大部分的認知、感覺、學習和其他重要事情。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神經科學家、雅各布斯實驗室的博士克拉斯蒂爾(LizChrastil)針對大腦收縮的狀況,她卻有不同看法,雖然大腦結構看似變得精簡,實則功能卻更加強,能夠適應母親身分的轉變,更能理解孩子哭聲和各種非語言訊息,與孩子父親或其他家人相比更明顯。除此之外,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神經科學家、該研究的研究者雅各布斯(Emily Jacobs)表示,在懷孕神經生物學部分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需要人們去挖掘,主要原因不是女性太過複雜,而是生物學研究歷史上對女性健康的忽視導致,如今我們終於親眼見證神經生物學的變化。據悉,在這項研究中,有一些女性在產後兩個月左右大腦就恢復孕前水平,另外一部分的女性則是到了孩子出生2年後大腦變化依然持續著,但神經科學專家、治療師和研究者帕夫盧斯基(JodiPawluski)表示,這些大腦變化其實讓孕婦們有很多幫助,能預防和治療孕期前後的心理健康問題。不過專家們也提醒,這些大腦變化並非普遍適用於所有女性,變化程度因人而異,要等未來有更多人參與研究,才得以更全面了解懷孕對大腦的影響。
《全面啟動》預言成真? 科技新創公司宣稱成功讓2人進行夢中交流
美國加州一家自稱專門研究關於人類睡眠與夢境新科技的新創公司近日宣稱,他們利用「專門設計的新設備」,成功讓2名參與實驗者在夢中交換了資訊,並且將訊息帶回到現實世界。這項大膽的實驗,被外媒形容為「聽起來像是電影《全面啟動》中的場景」。據《每日郵報》報導,一家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名為「REMspace」的新創公司聲稱,他們近期進行了一場成功的實驗,當2名參與研究者在各自的家中進入睡眠時,該公司「特別設計的設置」成功將2人誘導進入清醒夢(lucid dream)階段,並且在夢中成功交換了一個簡單的訊息,並且在家中醒來之後成功說出它。所謂「清醒夢」,是指一個人在作夢過程中「已經意識到自己在做夢」,於是能在夢境世界中主導夢境發展的階段。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將醒未醒的快速動眼期(REM)睡眠期間。對於「清醒夢」的研究,被視為屬於神經科學中「睡眠神經科學」的範疇。REMspace並未透露在實驗中使用「設備」的確切狀況,但在說明中涉及「伺服器」、「Wifi」、「感測器」等字眼。對於這次實驗的成功,REMspace執行長兼創辦人拉杜加(Michael Raduga)高調宣布:「昨天,在夢中溝通還像是科幻小說的內容,明天,它將變得如此普遍,以至於人們會難以想像沒有這項技術的生活。」、「這項技術將會為無數商業應用打開大門,重塑我們對夢境世界中溝通和互動的看法。」《每日郵報》表示,這項技術尚未經過該領域專家的審查,但如果得到驗證,將是睡眠研究的一個重大里程碑,並可能為心理健康治療、技能培訓等領域提供應用。但《每日郵報》也提醒,拉杜加過去以「野心勃勃的大膽實驗」聞名。他2023年曾在毫無神經外科醫學資格的情況下,主動冒著生命危險試圖在自己的大腦中植入晶片來控制自己的夢境--他將這個實驗和電影《全面啟動》做連結,聲稱他的「電極」有一天可能改變清醒夢的過程。5週後,這枚植入他腦中的晶片在正規的醫院中被取出,而這項危險的實驗成果,並未出現在全球任何一本科學期刊上,也沒有得到任何大學的支持。如今,拉杜加將他的目標轉向了清醒夢中的即時通訊,繼續野心勃勃地宣稱:「我們相信REM睡眠和相關現象,如清醒夢,將成為繼AI之後的下一個大產業。」
95後研究員擁4博士2博後!超狂學經歷曝光 官方發聲:暫停聘任
大陸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近日公布該院多名研究人員的簡歷信息,其中顯示「95後」研究員趙子健擁有4個博士學位、2段博士後經歷以及22項社會兼職,引發輿論關注。對此,研究院工作人員強調,趙子健的學歷是真實的,但含金量有待考查,目前決定暫停聘任關係,對其學歷學位開展核查。綜合陸媒報導,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的簡歷信息顯示,「趙子健(1995出生),男,安徽淮南人。藝術學博士,心理學博士,教育學博士,聖經研究博士。技術管理(藝術科技)博士後,心理學博士後。亞洲人文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媒介文化、藝術科技、消費者行動及智能傳播等。」此外,該簡歷還披露了趙子健的22項社會兼職,包括北京民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IICSE大學學術督導、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康覆醫學會會員、中國藥學會會員、中國抗癌協會會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會員、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會員、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會員、中國翻譯協會會員、江蘇省人工智能學會會員、公共安全科學技術學會會員、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會員、中國電子學會會員、中國航空學會會員、長江技術經濟學會會員、中國基本建設優化學會會員、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會員、中國化工學會會員、北大博雅民營企業家智庫特聘專家、元培專家人才庫高級智庫專家、中華兒童藝術促進會語言藝術專業委員會會員。對此,研究院工作人員表示,招聘時,趙子健提供了電子版的學歷證書,但是沒有提供中留服(即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認證信息,另外其有些學歷也是通過網路學習獲得的。該工作人員強調,趙子健的學歷是真實的,但含金量有待考查,機構主要是看他核心論文發表較多,應該研究水平過關。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10日晚間發聲明稱,我院為自收自支社會組織,所聘人員均為兼職。2024年8月18日,我院依照章程規定,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兼職研究人員招聘信息;10月1日,經審驗趙子健本人提供的有關資料,擬聘任其為兼職研究人員;10月8日,我院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其個人簡歷信息。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指出,關注到媒體對趙子健學歷信息存疑的報導後,院方決定暫停與趙子健的聘任關係,對其學歷學位開展核查,同時將進一步加強兼職研究人員的資格審核和管理工作。
從藝術科技到聖經研究 陸29歲「超級學霸」擁4博士學位引發外界質疑
近日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公佈,多名研究人員的個人學經歷。其中,一名29歲的研究員趙子健擁有4個不同專業的碩士學位和2個博士後的身分資格,被譽為超級學霸。不過,他所畢業的學校鮮少人知,引發外界質疑。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在8日公布,趙子健的個人學經歷。趙子健自1995年8月出生,男性,來自安徽淮南。擁有藝術學博士、心理學博士、教育學博士和聖經研究博士學位,並完成技術管理(藝術科技)博士後和心理學博士後的經歷,也是亞洲人文與社會研究所的所長以及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媒介文化、藝術科技、消費者行為和智能傳播等。此外,趙子健還標註22項兼職,包括北京民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康復醫學會會員、中國藥學會會員、中國抗癌協會會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會員等。在趙子健的學經歷當中,有在多個國家獲得了學位。其中,加圖立大學位於韓國,萊西姆大學位於菲律賓,薩拉戈薩大學和塞萬提斯米格爾歐洲大學則位於西班牙,而浸會大學和香港大學則在香港。此外,還在某些學校取得了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並表現出優異的成績。不過,年僅29歲的趙子健,引發外界的質疑和討論。對此,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的工作人員表示,趙子健僅提供電子版的學經歷證書,並未提供「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認證資訊,另外,部分學歷是通過網路學習獲得,但學籍有待考查。面對外界關注,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於10日發布聲明,針對趙子健的學經歷是否造假,該院決定暫停其聘用並展開學歷和學位的核查,而該院將加強兼職研究人員的資格審核和管理措施。
「猩球崛起」係金ㄟ? 最新研究認為黑猩猩可能「一直都能說話」
在過去,科學家始終認為,人類有別於其他靈長類近親的最大區別,就是人類擁有語言能力。不過近日有科學期刊刊載文章,有科學家認為,古猿可能已經在心理和大腦層面具備了說話的條件,而這項發現也為人類語言進化提供了重要線索。據《每日郵報》報導,在過去科學家認為人類始終有別於其他靈長類猿猴的關鍵技能,是我們的說話能力。然而有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審視了一些過去的影片片段,認為黑猩猩一直能夠說話,或者至少說,牠們的大腦與聲帶已經準備好了。近期,有國外科研小組在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文章,認為黑猩猩能夠用一些人類的基本文字說話。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阿克賽爾‧埃克斯特姆(Axel Ekström)表示,神經科學界一直有一個流傳多年的假設,即黑猩猩之所以無法說話,是因為牠們的大腦皮質阻礙了牠們的語言能力。埃克斯特姆解釋,在人類的大腦中,負責控制下巴移動的區域,與控制聲帶的區域之間存在著「重疊」,也因此在人類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逐漸從牙牙學語學會了成人的語言模式。而科學家推測,由於黑猩猩的大腦缺乏這種「重疊」,因此牠們無法像人類一樣說話。然而,兩支過去的影片對這種說法造成了衝擊,其中之一是生活在佛羅里達州棕梠港陽光海岸靈長類動物保護園區的黑猩猩「強尼」(Johnny)。在一段2007年的視頻中,這支名叫強尼的黑猩猩似乎在回應一位女士時說了「媽媽」。而強尼曾經棲居的保護區成員也像他們證實,強尼會用非常嘶啞的聲音說「媽媽」。另一支影片,則是來自於1962年環球影業系列新聞片的一個片段。影片中一隻名叫雷娜塔(Renata)的黑猩猩轉頭看像向牠的飼養員,而飼養員鼓勵牠說了一些聽起來像媽媽的單字。科學家們將這些被發現的影片片段錄音後,跟被診斷患有帕金森症患者說話的錄音檔剪輯在一起,播放給61名志願者聽寫下他們聽到的字眼,其中絕大多數的受試者都判斷,他們聽到強尼與雷娜塔說的字眼是「媽媽」。埃克斯特姆博士表示,這份測試的結果表明,要嘛大腦皮質的區域重疊並不重要,要嘛就代表黑猩猩也具備這種重疊的特質。另外根據一份1947年的紀錄,當代靈長類學家凱瑟琳‧海耶斯‧尼森(Catherine Hayes Nissen)與丈夫基恩‧詹姆士‧海耶斯(Keith James Hayes)收養了一隻名叫維基(Viki)的黑猩猩並將她撫養長大,並且出版了一本名叫《我們家的猿》(The ape in our house)的著作,宣稱 Viki 可以說「媽媽」(mama)、「杯子」(cup)和「向上」(up)等簡單的單字。
耳屎能看出健康!專家指「這3現象」代表感染了 用棉花棒去挖超NG
許多人都喜歡拿棉花棒或是掏耳棒挖耳屎,不過國外專家呼籲不要使用棉花棒,因為棉花棒會將耳屎愈壓愈小塊,除此之外,若耳屎呈現紅色、綠色,甚至帶有臭味,可能是耳朵感染的警訊。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生理學、藥學暨神經科學院資深講師鮑姆加特(Dan Baumgardt)指出,耳屎其實是判斷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他在非營利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上撰文指出,耳屎是由耳道內腺體分泌的油脂及汗水組成,絕大多數的耳屎都是角蛋白,是構成皮膚、頭髮、指甲外層的天然蛋白質,這是因為耳道至耳膜之間也有皮膚,當和分泌物混合時,脫落的皮膚會產生顏色偏棕色的蠟狀物質。一般來說,健康的耳屎會呈現黃棕色,而較老的耳屎則會是深棕色,有時甚至會是黑色。不過,若耳屎出現紅色或綠色,就顯示耳屎內可能混有血液或細菌,這也代表耳朵可能受到感染,若還伴有流膿或惡臭的分泌物時,就需要提高警惕。鮑姆加特表示,耳屎不僅僅是人體的廢物,其實還具有非常重要的保護功能,比如擋下可能通過耳道進入人體的碎屑,或是昆蟲等可能刺激或損害耳膜的有害物質,但如果耳屎堆積過多或變硬,就有可能阻礙到聲音傳播,導致聽力減弱。儘管如此,鮑姆加特特別提醒人們不要隨便清理耳屎,甚至特叮嚀,比食指小的物體都不能塞進耳道裡,呼籲民眾停止使用棉花棒掏耳朵,因為棉花棒只會把耳屎壓縮得更小塊,建議民眾若想清理陳年耳屎,可以使用藥用橄欖油來幫助軟化耳垢。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講師鮑姆加特指出,若耳屎呈現紅色、綠色,甚至帶有臭味,可能是耳朵感染的警訊,他也叮嚀民眾不要使用棉花棒。(圖/翻攝自X)
美新創公司稱「換頭手術」可延長壽命 8年內將首度進行試驗
現代醫療發展日新月異,美國一間新創公司聲稱可以進行換頭手術,讓病患獲得更長的壽命,而「換頭手術」的示範影片也網路上瘋傳,觀看次數迅速突破1000萬次。根據《紐約時報》等多家外媒的報導,美國神經科學新創公司「BrainBridge」於上月22日發布了一段換頭手術的圖文影片,內容是讓患有疾病或殘疾的患者接受頭部移植手術,取出整個頭,將一個頭移植到另一個人的身體並縫合,這段影片也在網路上引起熱議,僅在Instagram上的觀看次數就超過了1000萬次。從影片中可以看到,接受者和捐贈者在手術前都進入冷卻狀態,為手術做好準備,接下來,機械手臂切斷兩個人的脖子,取出整個頭部,然後將捐贈者的頭部移植到接受者的體內並縫合。「BrainBridge」也表示,所有這些過程都是由人工智慧 ( AI ) 系統控制,因此神經和肌肉之間可以精確連接,並且手術後,患者在重症監護室中會處於昏迷狀態長達一個月」。此外,Brainbridge表示,由於AI精確地連接了精細的神經和肌肉,因此頭部主人的記憶和意識即使轉移到接受者的身體後也能保持。Brainbridge聲稱這項手術可以幫助患者活得比平均壽命長得多,且他們將準備在八年內進行第一次手術,該計畫的負責人哈希姆阿爾蓋利(Hashem Al-Ghaili)稱,「我們技術的目標是突破醫學科學的界限,為人們應對危及生命的挑戰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對此,《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曾表示,接受頭部移植的人,即使活下來也會保持癱瘓,並補充道,「換頭將是非常致命的,因為這意味著切斷脊髓」。《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也認為「Brainbridge」換頭手術的說法本身可能是虛構的。事實上,換頭手術的概念已存在數十年,但實際操作非常困難且存在倫理爭議,像是涉及活體捐贈或臨終前捐贈、如何保護捐贈者的權益和尊嚴、手術的高風險和不確定性等。
劉嘉玲赴南法陪梁朝偉被網友野生捕獲 私下甜蜜舉動大公開
影帝梁朝偉於近日到歐洲拍攝新片《Silent Friend 》,趁著放了幾天假的空檔,太太劉嘉玲特地飛到當地陪老公,有網友更在法國南部巧遇巨星夫妻倆,大讚2人私底下的互動非常甜蜜,穿上高跟鞋的劉嘉玲在下樓梯時扶著老公,更摸了摸梁朝偉的頭,羨煞眾人。據《香港01》報導,有網友在法國南部旅行時,巧遇梁朝偉與劉嘉玲,並拍下影片上傳到小紅書,表示「小鎮裡偶遇梁朝偉和劉嘉玲,從來沒有想過,竟然有天在小鎮的茱莉花房前,遇見了嘉玲姐和梁朝偉,真的像夢一般。」並稱讚劉嘉玲本人真的好美又好瘦,氣質出眾。影片中2人的互動非常甜蜜,可看見穿上高跟鞋的劉嘉玲在下樓梯時扶著老公,更摸了摸梁朝偉的頭頂。另外,劉嘉玲28日亦在IG分享了與老公的合照,寫道「歲月款款而來,我們從容以待。」網友在法國南部巧遇梁朝偉與劉嘉玲,可看見2人私底下的互動非常甜蜜。(圖/小紅書)事實上,梁朝偉於2023年在威尼斯影展拿下終身成就獎殊榮後,就透露將到德國拍戲,而《Silent Friend》也成為他人生中首部歐洲電影,他將在新片中飾演1位來自香港的著名神經科學家,令粉絲相當期待。
金智媛《淚之女王》絕症不用去德國 坐2.5小時飛機來台就有救
由金秀賢、金智媛主演的人氣韓劇《淚之女王》,28號迎來大結局,一舉衝出24.85%的高收視率。劇中女主角洪海仁(金智媛飾)因罹患罕病「雲狀細胞瘤」,與夫婿白賢祐(金秀賢飾)遠赴德國進行「聚焦超音波與微泡治療」。然而現實生活中,洪海仁只要坐約2.5小時的飛機抵達台灣,就有可能得救。據《民視新聞網》報導,Netflix熱播劇《淚之女王》中,女主角洪海仁因罹患罕病「雲狀細胞瘤」,生命僅剩3個月,須遠赴德國進行「聚焦超音波與微泡治療」。然而現實世界中,此疾病在世界上僅有三國在做臨床試驗,其中一國就是台灣,而且目前已經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為腦疾患者帶來福音。更有趣的是,在做臨床試驗的三個國家分別是台灣、加拿大與法國,意味著海仁就算去了德國大概也要無功而返。長庚紀念醫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魏國珍表示,戲劇中腦疾「雲狀細胞瘤」應是架空疾病,這類病症實際名稱為「膠質細胞瘤」,會因腫瘤位置不同產生不同症狀,從記憶力差、手腳麻痺,到喪失語言功能、視力模糊、頭痛皆有可能。每年每10萬人中,就有約6人罹患。魏國珍教授表示,過去膠質細胞瘤患者手術後,還需透過藥物控制腫瘤復發,但現在利用「聚焦超音波治療」,精準定位,讓微氣泡震鬆腦血管壁,打開血腦屏障,化療藥物就能有效進入腦組織來治療。魏國珍教授還表示,其他的腦部疾病,經過聚焦超音波的治療,打開血腦屏障之後,可能也會對神經局部環境有影響,退化性疾病或是失智症可能都有治療的效果。消息經媒體曝光後,引起眾多劇迷討論,有網友表示:「編劇沒有唬爛耶,實際真的是用超音波做手術治療,之前一直以為是編劇瞎掰出來的」、「靠腰,金秀賢都沒有打電話給長庚」、「我有幻想金智媛來林口長庚治療的樣子,後來想想還是算了,感覺智媛走一走就會撞到來醫院的阿公阿嬤。」還有網友表示:「這就跟每天三立8點檔一樣,每次都說要去美國治病,明明台灣醫療就很厲害。」
Fed降息+併購增加 大摩:生技股將反彈有望優於大盤
外媒報導,華爾街投行摩根士丹利(大摩)認為,美股的生物科技股可望反彈,因聯準會即將降息,開始調降利率,加上大型企業併購行動增加,資金面對於生技類股也更為有利,將推動生技股表現優於大盤。大摩最近報告對歷史數據的回顧顯示,生物技術板塊在首次降息前的幾個月裡,表現一直優於大盤,但隨後大約一個月將表現不佳,但此後股價將再次攀升,該產業未來6至12個月的升值幅度一般在20至30%左右。該行表示,預計聯準會將在6月首次降息,2024年總共降息4次,每次25個基點。從歷史上看,較低的利率也伴隨著併購活動的增加。去年全球生技併購案已經開始有加溫現象,由於大型藥商到2030年將面臨「專利斷崖」,市場認為大型公司將持續收購具有前景公司,以補足收入損失。該行表示,除了利率前景之外,認為中小型市值(SMID)生物技術併購仍有需求。由於小型生技公司缺乏現金,且目前估值相對較低廉,也吸引大型企業購入。預估未來併購案可持續帶動生技股股價表現。據摩根士丹利估計,到2030年,2024年營收1820億美元的藥物(佔全年總營收的41%)將失去專利保護。安進(Amgen)面臨的損失最大,佔其2024年營收的68%,其次是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 Myers Squibb)的64%,默沙東(MSD)的56%,嬌生製藥部門51%,以及輝瑞(Pfizer)的40%。同時,摩根士丹利認為該產業的併購能力為4680億美元。嬌生位居潛在併購能力榜單之首,諾和諾德、默沙東、羅氏和諾華製藥位居前五名。該行認為,腫瘤和免疫資產將繼續成為潛在收購者最感興趣的領域,中樞神經系統、神經科學也引起了關注。摩根士丹利也認為,整個產業的公司將繼續專注於價值低於50億美元的交易。
首例大腦植入晶片手術成功 馬斯克:術後恢復狀態良好
許多人都知道,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旗下擁有各種風格迥異的公司,而其旗下神經科學公司Neuralink於28日進行首次人體實驗,將晶片植入受試者的體內。在術後,馬斯克表示,該名受試者的術後恢復狀態十分良好,因此廣受醫學界與科學界的高度重視。綜合外媒報導指出,Neuralink旗下首款產品名為Telepathy,他是一個約有頭骨四分之一大小的晶片,周圍同時附帶數十個微小的電極,用來偵測大腦的單一神經元訊號。馬斯克過去曾表示,Telepathy可以讓植入晶片的人用「思考」來操作手機、電腦,甚至直接、間接控制相關設備,這款產品主要是幫助身體癱瘓人士所設計,馬斯克更直言「如果能讓霍金(Stephen Hawking)能比打字員或拍賣師更快進行溝通,結果會如何?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根據加州政府的資料,Neuralink公司就位於圖中這棟沒有標誌的建築物內。(圖/達志/路透社)報導中也指出,Neuralink是2016年於美國加州註冊,主要是透過馬斯克個人的資金進行運作,而在2023年初,美國FDA批准了Neuralink進行人體實驗,Neuralink則於2023年9月進行志願者的招募。而這次的志願受試者的身分雖然並未批露,但馬斯克傳記的作家萬斯(Ashlee Vance)曾表示,首次受試者的理想候選人是40歲以下、四肢癱瘓的成年人。但Neuralink一直引發倫理道德問題,以及遭到神經科學專家的質疑。產業專家也認為,Neuralink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像是晶片的供電問題、鋰電池的更換,以及晶片取出的問題。該名專家也認為,如果要讓Neuralink的Telepathy取得正式商業化許可,可能還需要經過10多年的實驗,克服各種困難。馬斯克對旗下的神經科學公司抱有很大期望。(圖/達志/美聯社)
頂大碩博班註冊率掛蛋 這2校曝原因
教育部28日公布112學年度大專校院新生註冊率,各學制合計共112班註冊率為零,其中包含52個碩博士班,而台灣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中央大學等公立頂大也都有碩博士班沒有新生註冊。台大與中央大學對此回應,註冊率掛零的博士班主要是報考學生人數太少,因未達到錄取標準,才會沒有人註冊就讀。根據教育部統計,學士班註冊率為零的科系以私立技專校院最多,碩士班則有17班掛零,其中5班為在職專班、8班為日間部,包含政大神經科學所碩士班、清大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而台大博士班則有35班新生註冊率掛零,包含台大戲劇系、地理環境資源系、海洋所、植物病理與微生物系、微生物所共5個博士班。清大則有量子科技暨尖端材料博士學位學程、光電工程所、智慧生醫博士學位學程等3個博士班掛零。成大則是財務金融研究所博士班沒有新生註冊,陽明交大生理學研究所博士班也同樣註冊率為零;而最多博士班註冊率為零的是中央大學,共7班,包括經濟系、人力資源管理所、應用地質所、材料科學與工程所、能源工程所、機械工程學系光機電工程博士班以及工業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台大表示,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海洋研究所、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博士班均無人報考,因此註冊率為零。而戲劇學系及微生物學研究所博士班分別有7人及3人報考,學校基於堅持學術標準,考生成績未達研究所入學門檻,因此產生缺額。中央大學則說,註冊率為零的博士班招生名額僅1到3名不等,報名人數多為1名,因未達錄取標準,以致無人註冊就讀。
睡前滑手機接觸3C產品藍光 恐助長憂鬱症狀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過去大家已經聽過,睡前愛滑手機、使用3C產品容易影響睡眠,但最新的研究顯示,手機的藍光還可能更進一步影響精神,導致憂鬱風險增加,研究刊登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許多人睡前常會滑手機追一下劇、看一下網路小說、社群軟體等來當成睡前助眠,但是過去的研究發現,睡前看手機、平板電腦等藍光的影響,反而可能讓失眠問題惡化。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實驗鼠每晚暴露在藍光下2小時,連續進行3週,再觀察小鼠是否因為藍光而對行為有明顯的影響。 結果顯示,藍光照射3週後,小鼠就對各項事物喪失興趣,甚至連最愛的甜食也興趣缺缺,在必須逃跑的時機出現時,也完全沒有反應;這一切作為均符合憂鬱症症狀,即使停止夜間光照後,憂鬱的症狀仍然持續。之後研究人員在小鼠的視網膜上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光受體,這種光受體通向大腦中控制情緒有關的區域;而夜間接觸藍光的影響比起白天照光更明顯,顯示夜間接觸3C產品的藍光,恐怕會助長憂鬱症狀。專家意見安南醫院精神科主任張俊鴻表示,他相信這項研究應用在人的身上也會有相似的影響。因為從前有很長一段時間被忽略的光照療法,近年來又重新引起醫界重視的狀況下顯示,「光」對人類的健康影響比起過去想像中更大。早期因為治療憂鬱症的藥物效果太好,光照療法這類非藥物治療被束之高閣,但是,近年來發現藥物的效果發生極限,光照治療重新調整週期的效果則可突破瓶頸。但光照治療有效,表示錯誤時間使用光線對健康確實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張俊鴻表示,光照療法用的是日光的白光,藍光的頻譜比白光還強。以夜間工作者的經驗顯示,白光會影響退黑激素分泌,而夜間使用手機的藍光影響可能比白光更明顯,而且不只是影響退黑激素的短期分泌,還可能對週期性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提醒大家不要用手機當助眠工具,因為看手機會讓大腦繼續工作,所以,要放鬆還是出去散散步才有用。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你常打瞌睡?研究顯示帽帶企鵝每天竟打瞌睡1萬次 每次只持續4秒鐘
無論是在開會、通勤,甚至在看電視時,我們都有過不停打瞌睡的經驗,但相比起帽帶企鵝的瞌睡紀錄,根本不算什麼。根據最新研究指出,帽帶企鵝每天要打瞌睡約1萬次,每次只持續4秒鐘左右,加起來的睡眠總長則超過了11個小時。據《每日郵報》報導,來自里昂神經科學研究中心(Lyon Neuroscience Research Centre)和韓國極地研究所(Korea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團隊記錄了南極洲帽帶企鵝群的睡眠行為,期間團隊利用腦電圖(EEG)監測和其他非侵入性感測器來了解帽帶企鵝與睡眠相關的大腦活動。結果顯示,帽帶企鵝每天的睡眠時間超過11個小時,但並不是一次睡完,而是靠數千次、每次只持續4秒鐘左右的打瞌睡所累積起來,而這種奇怪的睡眠週期似乎對牠們沒有造成明顯的傷害,研究人員說,這使得牠們能夠累積日常睡眠需求,同時對巢穴保持警覺心。研究人員也推測,這種極端的睡眠時間可能是由南極洲喬治王島的環境因素所導致,因為那裡的企鵝聚集一起孵化蛋,必須隨時保持警惕保護寶寶們受捕食者的侵害。
一天要睡幾小時? 研究發現:東亞人睡7小時死亡率最低
人一生中的三分之一歲月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傳統的觀點認為「每天8小時的睡眠」是最健康的睡眠週期,但睡眠時間要多久才是對的?真的是「8小時」嗎?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這可能是一個認知錯誤!根據一份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上,主題為《東亞人群睡眠時間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報告顯示,指出7小時是最好的睡眠時間,死亡風險最低。根據報告,這項研究是亞洲地區關於睡眠時間與死亡率關係的首次最大型研究,這是由亞洲隊列聯盟(Asia Cohort Consortium, ACC)領導,該聯盟由亞洲30多個隊列組成,包括台灣在內,共有32萬2721名成年人參與,平均年齡為54.5歲,研究經歷大約14年的追蹤調查,睡眠7小時的東亞人其死亡率最低。研究報告指出,對男性而言,睡眠7小時後再增加1、2、3個小時,死亡率將分別增加9%、18%、43%,若睡不足5個小時,死亡率也會增加16%,針對女性部分,睡眠時間比7小時更多或更少,死亡率都會增加。此外,研究還指出,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其他原因導致的死亡風險,若是睡眠有7小時的狀況下都是最低的,不過,會出現這種情況,報告中並未給出明確答案。早在2021年之前的研究,已經發現睡眠和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不同的是,那些研究主要是針對歐美等國家的西方人。另外,根據《News Media》的報導,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威爾研究所、從事睡眠相關研究的華裔神經科學家傅穎慧(Ying-Hui Fu) 博士曾經發現一種命名為DEC2的基因突變,擁有這種基因的人,平均只需要睡眠6.25個小時,而同家族無此突變的成員,平均要睡8.06個小時。這項研究也對白老鼠進行實驗,發現基因改造後的白鼠也睡得更少,醒著的時間更長,而且更樂觀、精力充沛,且擅於進行多工任務,具有短睡眠基因突變的人還有一些其他特性,比如更耐痛,而且幾乎不受時差影響,甚至可能更長壽。這位華裔神經科學家和研究團隊還發現了ADRB1、NPSR1兩個基因,都會影響人的睡眠長短。華裔神經科學家傅穎慧博士曾經發現一種命名為DEC2的基因突變,這種人平均只需要睡眠6.25個小時且更樂觀、精力充沛。(圖/翻攝自推特)
台灣神經罕病權威宋秉文離世 享壽70歲
國內神經罕病權威、醫師宋秉文離世,享壽70歲。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昨(2日)證實,宋秉文於1日下午,在家人的陪伴下於台北榮民總醫院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過程平靜安詳。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全文:各位會員及臉書好友我們最敬愛的老師、溫暖的同事、卓越的科學家-- 宋秉文教授於民國112年11月1日下午,在家人的陪伴下於台北榮民總醫院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過程平靜安詳。宋教授投身神經科學研究領域數十年,嘉惠照護無數病友與家屬,也培育眾多後繼神經科優秀人才。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謹祝福宋教授遠離身體苦痛,安息主懷。宋教授一生投入於神經醫學及罕見疾病之研究,為此領域國際學術巨擘他於民國77年在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設置全國第一個「神經基因實驗室」,開啟台灣小腦萎縮症及其他神經退化疾病的基因診斷與研究。宋教授為台灣神經學學會「神經基因學組」的創始主委,一生致力於推動台灣神經遺傳疾病的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 ,民國107年宋教授促成世界小腦與運動失調研究學會大會(SRCA)於台北舉辦,讓台灣小腦萎縮症各界研究者與國際接軌。他於病中仍心心念念學術,主持編纂「小腦萎縮症的臨床試驗」專書,彙集當代學者研究精華並於今年付梓出版。除臨床服務與學術研究之外,宋教授更積極投入社會公益,在他多方奔走之下,結合醫、病、產、學各界的「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於民國105年創立,並由其擔任創會理事長。亦推動「台灣腦庫」的創建,為無數神經罕見疾病研究者與病患權益發聲。 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 敬緬
睡不夠假日補回來!專家曝「缺1關鍵」更累:生理時鐘全打亂
忙碌的現代人平日睡不夠,經常利用周末補眠「還債」,不過就有專家警告,即使周末多睡幾個小時也無法補足身體疲勞,甚至可能打亂生理時鐘,讓人「越睡越累」。據《每日郵報》報導,英國牛津大學神經科學教授佛斯特(Russell Foster)指出,即使周六、周日每晚多睡10小時,也無法彌補一周積累的睡眠債,更不可能讓大腦的認知能力恢復正常。 佛斯特表示,陽光有助於養成早睡早起的生理時鐘,若是利用周末睡懶覺錯過早晨時光,反而會打亂生活作息,導致夜晚更難入眠,因此假日「睡晚一點」並非是甩開疲憊的最佳方法。佛斯特也透露,人們每天平均需要睡足8個小時,若睡滿6至10.5小時且白天並無疲憊感,那麼仍算在「健康範圍」內,不過如果經常感覺疲倦、煩躁、衝動,需要含糖或是咖啡因飲料的人,意味著「休息不夠」需要多點睡眠時間。對此,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建議,包括規律睡眠、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適當運動、睡前做些舒壓活動、睡前避免咖啡因和酒精飲料,以及寫下造成焦慮的事物等6方法,都能有助改善睡眠品質。
狂粉離婚不夠「保單受益人也填她」 22歲翹臀網美:奴隸樂意奉獻
英國22歲網美凡倫泰(Mercedes Valentine),因為身材火辣,擁有許多粉絲,一名狂粉為了她離婚,甚至將自己的壽險保單受益人填她。而凡倫泰笑稱,奴隸很樂意為她奉獻自己。據《EXPRESS》報導,凡倫泰在IG有超過20萬粉絲追蹤,而即使她沒有要求,粉絲也願意為她做任何事,原本學神經科學專業的她,加入成人網站OnlyFans,透過發獨家內容賺錢。凡倫泰表示,有奴隸把保單簽給她,「他為了我和妻子離婚,還紋了我的紋身,甚至在他的無名指上也紋,我沒有要求他做這些,他們很樂意為我奉獻自己,這很好。」從凡倫泰的頁面上可見,她還有願望清單,裡面有一長串她想買的物品,其中一個清單有60多種商品,從萬元的Prada帽子跟Xbox遊戲機。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會抖內,有些人透過留言和按讚來表達對凡倫泰的喜愛。從IG頁面可見,凡倫泰的照片清一色都走陽光火辣風,翹臀更是一覽無遺。許多粉絲紛紛留言「你穿著漂亮的比基尼,看起來很正」、「天啊,太棒了」、「真火辣」。凡倫泰補充,大家願意相信她,這是一件好事,但人們不認為她是一個正常人。據《每日郵報》報導,凡倫泰表示,她出生在一個醫師和律師的家庭,大家都希望她能走類似道路,但她有自己的想法,而這職業能養活自己,運動也能預防她15歲的疾病再復發,「我每月的收入約為 50000美元(約新台幣158萬元),比我的醫師父母收入總和還多。」
孩子網路遊戲成癮一定得吃藥嗎? 醫:親職互動可改善
精神疾病與成癮問題日益嚴重,孩子教養近期再掀討論。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彥鋒指出,孩子行為出狀況,部分家長會「過度醫療化」將問題歸因於生病,但其實大多不需服藥,可透過親職互動調整改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住院醫師林群表示,暑期常見成癮問題除了網路遊戲還有非法物質與菸酒,呼籲青少年向外求助、勇於拒絕。精神疾病盛行率在全球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重大的負擔,後疫情時代的精神健康,是目前世界各國在醫療和公共衛生最關注的議題之一。同時,成癮問題也日益嚴重,對個人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產生了負面影響。然而由於民眾普遍對精神疾病的瞭解不足,因汙名化和標籤化所造成的負面觀感,常常延誤醫療照護的介入,也讓患者容易陷入孤立無援的惡性循環。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彥鋒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群醫師合作,製作精神醫學、心理學、心智與腦神經科學相關的14支科普影片「工藤心醫的心靈偵探事務所」及2項刊物,期望提升國民對於精神醫學相關的科學素養,增加正確的科學知識、去除精神疾病汙名,並認識相關數位醫療與精準醫療和預防的最新進展,進而達到促進國人精神健康之理想。孩子行為可靠親職互動改善 勿過度醫療化林彥鋒表示,以往外界的觀念是「成癮就是罪犯、就是壞」,不過精神醫學牽涉到生物性、心理狀態及整個社會環境互動等,以遊戲成癮為例,可能是單純行為問題,也有可能是大腦疾病,需要專業診斷與治療找出原因。面對孩子行為出狀況,部分家長會將問題歸因於生病,變成「過度醫療化」,但其實多數不需服藥。例如臨床上只有過動症等疾病才會使用藥物治療,其實很多孩子的行為問題,絕大部分不需要藥物治療,透過親職互動調整即可改善。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大約為3.1%國衛院以國際通用診斷標準的「網路遊戲成癮量表」,調查臺灣8,110 位青少年玩家,成果顯示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大約為3.1%。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資料顯示[i],網路成癮九大準則,持續時間三個月以上,且至少包含以下六項:1.經常無時不刻的想著網路上的事2.無法控制上網的衝動3.需要上網越來越多時間才能滿足4.幾天不玩就會不安、憤怒,只好又玩5.上網總是超過預期的時間6.無法控制或減少網路的使用7.花費過多時間上網8.為了上網想盡各種辦法9.明知上網已引起或惡化身心問題但無法停止。林群說明,「成癮」的重要前提是「影響生活功能」;網路因使用形式多樣,較難界定使用網路是否成癮,但若是「網路遊戲成癮」,就有被納入疾病。而成癮行為反應背後可能反映出孩子逃避某些問題,可能是課業、同儕或家庭等問題出狀況,當孩子無法好好消化處理,加上網路遊戲對孩子吸引力,當人在虛擬世界組團打怪獲得成就感,就會更沉迷其中、逃避現實。他說明,精神科門診治療方式通常會先跟孩子與家長談論目前生活中碰到的困境,以釐清問題,進行心理治療甚至家族治療來協助個案,其中非藥物治療佔有很重要的角色。另外若伴隨憂鬱與躁鬱共病,才會使用藥物治療。醫師最後也提醒,暑假容易成癮的問題還有非法物質、菸酒等,呼籲未成年者避免接觸菸酒。青少年若碰到同儕邀約難以抗拒,可向家長、師長或其他朋友求援,勇於拒絕不法行為。 [i] https://www.hch.gov.tw/?aid=626&pid=24&page_name=detail&iid=203
科學家揭3傷腦行為 「這點」超多人都會做:恐傷害大腦
美國的神經科學家分享3個對大腦有害的行為,表示若是早上起床就做「這件事」,當心此舉恐對大腦產生負面影響。神經科學家艾蜜莉分享3項對大腦有負面影響的行為。首先是「一睡醒就開始滑手機」。(圖/翻攝自TikTok)神經科學家艾蜜莉近來在社群平台抖音(TikTok)發布一支影片,分享3項對大腦有負面影響的行為。首先是「一睡醒就開始滑手機」,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手機!除了充當鬧鐘的功能之外,許多人一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回復訊息、看新聞等。不過艾蜜莉指出,剛醒來這段期間,人的腦波處在潛意識(Theta波)到意識與潛意識橋梁(Alpha波)階段,這意味著潛意識容易被暗示,因此這段期間所接觸到的內容,會對心理產生重大影響,且還會打亂多巴胺,促使更頻繁確認手機上的訊息。再來就是「負面自我對話」,艾蜜莉表示,每個人都會和自己對話,但這些話語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越是想把這些想法灌輸到腦中,就會促使大腦更容易地把它們記錄下來、並加以實現。因此,她提醒,千萬不能對自己說太多負面話語,否則恐會影響身心健康。最後則是「吃過多高加工食品」,艾蜜莉提到,如今有非常多的科學證據,足以證明人們吃下肚子的食物,也會影響到人們的大腦運作,若攝取太多高加工食品的話,大腦就會加速老化。 @emonthebrain Do not do these things if you care abt your brain 🧠 #mentalhealth #brain #wellness #health #mentalhealthawareness #lifetips ♬ original sound - emily | neuroscient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