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發炎
」 神經女子常搬文件!竟釀「爪狀手」 醫曝治療方式預防神經受損
陳小姐33歲,是一位上班族,工作上常常需要搬運沈重的文件和書籍。這一年多來陳小姐開始出現左手前臂痠麻和手指頭無力的症狀。經診所醫師診斷是頸椎問題,然而復健五個月後仍未改善,手掌甚至開始出現肌肉萎縮的現象。心急的家人帶陳小姐來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骨科部門診,詳細檢查後發現陳小姐左手肘的尺神經受到壓迫,相當嚴重,也已經出現手掌肌肉萎縮凹陷的「爪狀手」情形。手肘隧道症候群 嚴重會有不可逆神經損傷黃贊文部長說明,手肘隧道症候群是上肢常見的神經壓迫症狀,由於尺神經在手肘處的位置非常表淺,因此很容易受到傷害。手肘隧道受到直接的撞擊時容易造成急性尺神經發炎,若是長時間以手肘關節做倚靠的動作,或是工作常要提重物而需要長時間將肘關節維持在屈曲的位置時,則會導致慢性的尺神經壓迫而使神經受損。運動醫學中心徐振恆醫師指出,手肘隧道症候群大多數症狀集中在手部,常見包括無名指和小指的麻刺感,而嚴重的手肘隧道症候群則可能導致手部肌肉萎縮、無力,並使手指協調的動作變得困難。除了理學檢查以外,也會安排神經傳導檢查來進一步確認是否為手肘隧道症候群造成的尺神經病變。症狀輕微可採保守治療 嚴重則需進行尺神經減壓手術徐振恆醫師進一步說明,手肘隧道症候群症狀比較輕微的患者,如果尚未出現明顯感覺異常和肌肉萎縮無力,可以選擇保守治療,包括服用消炎止痛藥來改善局部發炎腫脹,睡覺時使用副木固定以免手肘過度彎曲等,都有機會自行緩解。當保守治療無效或已出現手無力、肌肉萎縮甚至有明顯的「爪狀手」時,尺神經的減壓手術治療則成為必要選項。發現手肘麻痛和無名指、小指無力 及早就醫與治療徐振恆醫師建議,現代社會的工作壓力大,在辛勤工作拼經濟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若發生手肘麻痛無力和無名指、小指無力症狀時,應及早尋求專科醫師建議,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喜愛這類食物「大腦恐變漿糊」 醫示警:容易得糖尿病
吃錯東西竟會讓大腦變笨!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揭露,有研究指出食用高油高糖飲食,幾個星期就能使大腦神經發炎,腦神經細胞外基質變得「漿糊化」,進而阻擋胰島素進入大腦,容易得糖尿病。黃軒也分享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讓胰島素發揮作用,就能有效預防糖尿病且保持好腦力。黃軒醫師近日在臉書粉絲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提出國外有研究發現,人只要幾個星期內不健康飲食,容易使大腦神經元發炎,導致腦神經的細胞外基質(ECM)重塑變得厚又黏;簡單來說,只要常吃高糖油脂食物,就是在破壞大腦神經,使其變得像一片漿糊。而大腦變漿糊後,阻攔胰島素進入下丘腦神經元,去下達旨令磷酸化處理,造成更多血糖堆積,就變成「胰島素阻抗」或「胰島素不敏感」,很快就會導致糖尿病。不過黃軒透露,澳洲墨爾本大學研發人員在對小白鼠的實驗中,發現一種消除粘膠質的酶「氟胺的分子」,可以成功消除動物大腦中因漿糊粘性造成的堵塞,增加大腦飢餓神經元對胰島素的攝取,能有效降低血糖控制;若將來能應用於人類,就是一種新的治療模式。最後黃軒表示,「高油高糖食物,就會高黏高稠,漿糊化了你的腦袋瓜」,健康飲食習慣才是保護大腦最根本也最有效的方式,呼籲「好的習慣,你就是天堂!不好習慣,你就得上天堂!」
陳亞蘭戲裡工作太拚險得敗血症 《勇氣家族》老公早逝魂不守舍模樣惹人心疼
《勇氣家族》最新預告中,陳亞蘭因為諱疾忌醫、強撐工作,差點導致敗血症,她也大方坦承私下就是工作狂,「以後就有得睡了,現在幹嘛睡那麼多?」隨即表示只是開玩笑,「我是一個很要求完美、很堅持的人,所以工作的時候,或者是我想要達成某個目標的時候,就不會顧慮那麼多,但我希望大家不要以我為榜樣,睡覺、吃飯、放鬆都要照時間,這樣才會有健康的身體繼續打拚。」大女兒林雨宣也不遑多讓,拍戲時為了不拖累拍攝進度忍耐肚子痛,結果憋尿憋到快腎臟發炎,緊急送醫導尿,還有睡眠不足耳神經發炎、感冒氣喘到講不出話等,她透過人類圖了解自己非常需要休息才能累積能量,「所以現在逼自己慢下來,不舒服就要看醫生。」陳亞蘭年輕時遭遇喪夫,整個人魂不守舍。(圖/ 公視台語台、華視)林雨宣在《勇氣家族》中為了寶銀社歌劇團的未來,違背母親陳亞蘭的期望,選擇就讀西洋戲劇系,希望學成後可以幫助歌仔戲走出嶄新的道路。在上週劇情中, 林雨宣為劇團演出加入劇場表演形式創新,從臺下扮鬼嚇觀眾,希望讓觀眾有更深刻的體驗,卻沒有考量觀眾年紀,讓陳亞蘭勃然大怒,而現實中的陳亞蘭認為創新不能捨棄傳統,「歌仔戲最美的唱腔跟身段一定要保留,但是可以把速度加快,符合現在的節奏。不管現在流行什麼,陳亞蘭幾乎都會試著加在歌仔戲中,像是電腦動畫、動漫、NFT、舞台劇與AI等,該劇也有利用虛擬攝影棚拍攝一段很唯美的劇情,她認為電視劇最適合跟現代科技結合,「但是不能做成四不像,要把握住核心價值,然後再搭配不違和的創新,戲就會有看頭啦!」談及鬼神,私下對鬼神並無忌諱的林雨宣只覺得鬼是另一個空間的人,但因為體質比較敏感,到某些地方會覺得不舒服,她也曾在宮廟看過被鬼魂附身發狂,神明透過乩身下來交涉的景象非常震撼,她也分享真正會嚇到她的是鬼片聲音忽然變大,「如果要看就會摀耳朵,用表演的角度來研究比較不會太入戲。」莊凱勛(右)為了工作在夜間開車,卻不小心出車禍。(圖/ 公視台語台、華視)飾演妹妹的鄭茵聲對鬼神抱持著尊敬的態度,曾經遇過鬼壓床的她嚇得找助理陪她一起睡覺,但事後也沒放在心上,只歸咎於一個人在不熟悉的環境,沒有安全感使然;洪毓璟則分享自己差點租到凶宅的經驗,他與房仲本來已要簽約,希望確認房屋所有權狀,但對方露出不悅表情讓他疑竇叢生,經過詢問里長才知道裡面曾有人身穿紅衣上吊身亡,後來租客都住不久,他聽完才知道原來電影裡演的都是真的,立刻打消租房子的念頭。最新一集將揭開莊凱勛英年早逝的原因,只見預告中的陳亞蘭從夢中驚醒,口中喊著「進桑」讓人心疼不已,小女兒鄭茵聲從小常夢到阿嬤家的廁所裡面有鬼,每次做夢鬼就會跑出來追人,有一天她突然覺得夢明明就是操之在己,因此她就轉身面對那個鬼,扭打在一起,經此之後她就再也沒有夢到了。茵聲起床後相當得意,立刻對鬼嗆聲:「我贏了吧!我一點都不怕你。」
她手麻、無力「睡覺還會被麻醒」,確診腕隧道症候群! 醫點名高風險群
46歲林小姐任職於餐飲業,常需備料、清洗盤子、擰抹布等大量使用手部,林小姐漸漸發現手掌和手指有發麻的情形,並從原本一隻手變為雙手,尤其在騎機車時麻痛的感覺特別明顯,晚上睡覺時有時還會被麻醒,早上起床也會覺得雙手有腫脹的感覺,甚至拿碗、拿筷子時,手有無力感。就醫透過理學及神經傳導檢查,確診為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 這些人容易發生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復健科董怡君醫師說明,腕隧道症候群是由於正中神經在經過手腕處受到壓迫,造成手指及手掌麻痛,此外,大拇指也可能會感到無力,導致抓不穩東西,較容易發生的族群為女性、糖尿病患者、需要高重複、高強度用到手的工作者等。口服+注射治療緩解症狀 需搭配復健助恢復治療腕隧道症候群,董怡君醫師表示,除了使用口服消炎止痛的藥物,還可接受超音波導引注射,將藥劑(如類固醇、低濃度葡萄糖水、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精準注射至正中神經的周圍,促進症狀緩解;此外,尚需配合復健治療,除了透過儀器治療減緩神經發炎,學習神經滑動運動等也有助恢復;另外,可於晚上配戴手架,減輕腕隧道中的壓力,使夜間麻痛狀況改善;最後,日常生活的習慣必須調整改善,以避免復發。手麻原因多 盡快就醫對症下藥為上策董怡君醫師提醒,手麻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頸椎神經受到壓迫、腕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等,藉由神經傳導檢查可正確診斷,並配合不同治療方式,才能有效緩解症狀,並改善生活品質。
國人牙周病達8成 牙醫籲留意牙周疾病以免後續發炎
60多歲的段先生平常有服用高血壓藥,因全口牙齦腫脹到住家附近牙科診所看診,醫師研判其口內可能是腫瘤,建議要到大醫院求診。醫師診斷後,發現段先生是高血壓用藥而造成牙齦增生合併牙周病,前後歷經一年多才治好牙周病。留意牙周疾病 以免後續發炎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牙科洪繹旻醫師表示,牙齒表面會有牙菌斑的生成,如果沒有正確清潔乾淨,隨著時間累積會在牙齒表面形成牙結石,由於牙菌斑裡頭富含非常多細菌,伴隨牙結石累積會導致牙齦發炎、牙齦浮腫和發生口腔異味,初期為牙齦炎;當牙齦炎狀況持續,造成牙齒周圍骨頭破壞,即是牙周病的徵兆;而牙周病症狀包括了 牙齒鬆動、牙齒位移、咀嚼無力和咀嚼功能下降,甚至會造成牙髓神經發炎。植牙也要保養 忽略也恐牙周病洪繹旻醫師強調,許多病患不了解自己牙齒狀況,導致牙周病問題很嚴重才願意接受治療,此舉往往造成牙醫師也無力回天,最終只能進行拔牙與重建的道路上。近幾年來植牙技術的進步,的確解決了許多飽受缺牙所苦的病人,讓他們能保有咀嚼力。而植牙若沒有定期保養,未來也容易面臨到牙周病相關的問題,導致植體周圍發炎,甚至植體鬆動的情形。國人牙周病高達8成 早發現早治療洪繹旻醫師提醒,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結果顯示,國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成,約有47%患者牙周病問題嚴重,卻自認為沒有口臭或不自覺有牙周病而忽略就醫,而牙周病的問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好,千萬不要拖到了牙齒鬆動才來就診。
讓大腦返老還童!醫師提點「2關鍵妙招」 促進大腦健康防老化
根據衛生福利部委託辦理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推估,臺灣失智症人口至今已超過30萬人,且好發年齡有年輕化的現象,事實上失智症屬於腦部病變的疾病,而非正常老化,因此如何促進大腦健康、避免大腦退化甚至返老還童,一直是大眾關注的議題之一。根據《TVBS新聞網》報導,專家及醫師群皆表示,除了有氧運動,飲食控制也成為防老的關鍵因素。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研究醫師廖誼佳指出,大腦的老化分成內在及外在,其中外在的風險因子包含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壓力事件等都會容易造成大腦的血腦屏障變得不穩定,一旦這個維持大腦恆定及安全的結構出現異常,就可能導致神經發炎的膠細胞開始增加,甚至會出現異常的蛋白質堆積或代謝不穩定,最後當幹細胞逐漸死亡,就會因為神經元的突觸產生病變,促進大腦老化的風險。東京大學新創科學博士候選人暨營養師廖誼青提到,除了藉由運動促進大腦血管新生,誘發腦部分泌滋養因子BDNF避免大腦老化外,飲食的類型是影響腸道微生物菌群和腸腦互動的主要因素,她也說,地中海飲食已被證明是有效增進腦部健康的吃法,以全穀類為主食,橄欖油、堅果作為油脂來源,搭配魚類及海鮮,並限制紅肉及加工肉的攝取。東京大學新創科學博士候選人暨營養師廖誼青提到,除了運動外,飲食的類型也是預防大腦老化的關鍵。(示意圖/Pexels)臺北榮總神經內科總醫師凌郁翔表示,限制及加工肉攝取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肉類經由腸道共生菌代謝後會產生氧化三甲胺,這些不好的代謝物將會增加腦內的類澱粉及淘蛋白的堆積。對此,廖誼青補充,大腦跟腸道會互相影響,因此可以多攝取一些菌腦腸軸的關鍵營養素,像是omega3脂肪酸、維生素ADE、鋅和鐵都可以調節腸道免疫和腸道微生物群。事實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曾針對此議題提出預防老化的「護腦5招」,包含「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均衡飲食」、「維持健康體重」,另外,坊間許多專家學者也呼籲,民眾可多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及堅果成分等食物,藉由抗發炎及抗氧化特性,促進大腦整體健康及功能。
截肢後嚴重神經痛! 這樣治療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
一名軍人在服兵役時遭遇車禍,不幸導致骨盆腔碎裂、骨盆神經疼痛及損傷,因此將一條腿截肢。儘管另一條腿保持完好,卻意外產生了嚴重神經痛的症狀,且吃止痛藥、復健治療都無效,這樣的狀況令他倍感折磨。為了找回生活的希望,他決定嘗試使用神經調控手術之一的「脊髓刺激術」來治療,最終有效緩解痛苦,讓他得以繼續生活下去。慢性疼痛影響身心! 及早尋求幫助提升生活品質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功能性神經外科劉康渡主任指出,如果神經性的疼痛持續6個月以上無法緩解,且用各種保守治療也難以奏效,即為慢性疼痛,上述病人即是慢性疼痛的例子。慢性疼痛會對於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除了造成身體上的不舒服,還可能引起失眠、憂鬱等心理症狀。慢性疼痛一般從保守治療開始,包括藥物、休息、復健、心理等非侵入性方法。若保守治療效果有限,可以選擇微小侵入性的手術,如局部神經阻斷。更進階的治療方式則是神經調控,通過手術去介入神經訊號,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劉康渡主任補充,慢性疼痛應盡早尋求專業醫療幫助,以改善生活品質。慢性疼痛新希望 「脊髓刺激術」降低疼痛感「慢性疼痛不是病,但痛起來要人命!」劉康渡主任指出,找不出原因的神經性疼痛對於病人是非常痛苦的,好在醫療持續進步,神經調控手術之一的「脊髓刺激術」透過刺激脊髓神經傳導路徑,干涉疼痛傳導,從根本上緩解病人的痛覺對於周邊神經損傷、脊髓神經發炎,甚至頑固心絞痛等缺血性疼痛,脊髓刺激術都能幫忙。脊髓刺激術是一種可逆性的手術,不會破壞神經組織,副作用也少。不過須經過兩階段進行,在第一階段先將測試晶片植入測試一周,若對於減輕疼痛有反應的病人可明顯感受到治療效果;第二階段才會進行永久植入手術。這療法大約可降低病人50%以上的疼痛感,為長期受到慢性疼痛所苦的病人是一大幫助。疼痛治療多元化 不要再忍痛了!在現代醫學中,將疼痛視為第五大生命徵象,由此可見疼痛不容忽視。慢性疼痛更是一種極具治療挑戰性的疾病。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提供了多元化的疼痛治療方式,從保守治療到侵入性手術,都期望能為病人降低疼痛感。劉康渡主任也強調,疼痛是主觀的感受,要與主治醫師保持良好的討論,現代人講求生活品質,因此疼痛千萬不要忍,若有長期疼痛一定要尋求醫師協助,提升生活品質。
結節性癢疹「神經連鎖反應」1顆癢全身! 生物製劑可有效改善搔癢情況
皮膚出現米粒或碗豆大小的疹子,而且越抓越癢?小心可能是「結節性癢疹」,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教授表示,結節性癢疹有神經增生肥厚、纖維化現象,有如神經發炎,它的「癢」是從皮膚中透出來的深處癢感,而且有神經性連鎖反應,一顆發癢就會引發全身上下百顆癢疹。許多結節性癢疹的患者會因為癢感而無法獲得好的睡眠、生活品質,不過現在研究發現生物製劑可以有效改善結節性癢疹、生活品質。在今(2023)年歐洲皮膚病與性病學會年會(EADV)上,蔡呈芳教授便針對結節性癢疹的治療發表研究成果。嚴重搔抓影響生活品質 研究證實「它」可有效改善結節性癢疹有部分患者合併有異位性皮膚炎,蔡呈芳教授提到,生物製劑在5月臨床試驗中就針對這樣的患者進行研究,在病人2週注射一次、持續半年後,發現有6成病人癢感程度可以減低至少4分、搔抓嚴重度可以降到0-1分。其餘4成患者雖然未達有效療效指標,但多數患者皆表示生活品質獲得改善,不過,蔡呈芳教授表示,事實上實務使用發現患者的滿意度遠遠高於臨床試驗研究結果。因此,為了瞭解未達有效療效指標的患者,在使用生物製劑後的實際狀況如何,研究團隊進行研究,一共收錄了150多位結節性癢疹患者,並在歐洲皮膚病與性病學會年會(EADV)上發表這篇論文。蔡呈芳教授表示,研究顯示生物製劑可精準作用於第二型發炎反應、安全性高,治療半年可以顯著改善皮膚搔癢與結節病灶的嚴重程度,甚至有機會讓皮膚恢復平整狀態,進而改善睡眠、生活品質,未達有效療效指標的患者有一半在治療後對治療成果感到相當滿意。患者治療有「這些」困境 生物製劑成新選擇結節性癢疹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不僅是免疫系統與皮膚組織相互影響的疾病,也涉及神經系統,治療方式以類固醇、冷凍治療、紫外線光療與口服免疫抑制劑等為主。但蔡呈芳教授指出,長期使用類固醇會有水牛肩、血糖升高等副作用,口服免疫抑制劑可有效治療,但主要是針對合併濕疹患者較有效、也有白血球低下及感染、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而冷凍治療考驗醫師的手感,光療有光線穿透性的問題,對太厚的病灶往往效果不足。現在,研究顯示生物製劑對於結節性癢疹也有效果,蔡呈芳教授表示,這對患者來說是另一種新的治療選擇,而且結節性癢疹有部分患者合併有異位性皮膚炎,2種疾病癢的共同發炎物質相同,可以透過生物製劑同時達到治療效果。目前此藥品也於10月正式通過台灣食藥署核准供臨床中重度結節性癢疹治療使用,有機會幫助更多病友找回無癢人生。除了用藥外,蔡呈芳教授也提醒患者,平時應避免皮膚過度乾燥、刺激,若有搔癢千萬不可以搔抓,以免一發不可收拾。
視神經不知不覺間越來越少 等到看不見就不可逆了!
雖然多數人擔憂的是視力衰退,但更恐怖的其實是「視野缺損」。視野缺損可能因為腦部疾病而突然發生,也會因為青光眼而漸漸缺損。發現時常常為時已晚,因此要特別小心。當視野越來越狹窄,察覺到的時候就一定要特別注意,等到看不見的時候就太遲了,沒辦法恢復眼睛健康,希望民眾多注意自己的狀況。近九成青光眼患者 沒有接受治療雙眼對人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但要注意的地方並不僅止於視力。如果上下左右的視野出現缺損,日常生活就會受到限制,甚至走路也難以判斷道路狀況。而視野缺損的問題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視野缺損的起因當中,青光眼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四十歲以上每十七人就有一人;七十歲以上每七點五人就有一人罹病,因此絕對不是罕見的疾病。然而約90%的病患,對此疾病是置之不理,並未接受治療。青光眼是眼睛(視網膜)與腦部連結的視神經斷裂,造成視野變窄的疾病。不僅如此,視野一旦缺損就無法復原,可能就此失明。在日本,青光眼是最常造成中途失明(後天性)的原因。」這麼恐怖的疾病,為什麼接受治療的人卻那麼少呢?「簡單來說就是不易察覺。上方視野缺損的病例,比下方缺損的多,而一般上方視野缺損不容易察覺,再加上即使缺損,只要有一眼正常,就不會發現問題,就算兩眼缺損,隨著視野重疊,缺損的部分也會變小。除此之外,看不見的地方大腦還會自動「腦補」修正,因此在患者很難在罹病初期就發現自己有青光眼。」視野缺損的範圍會鯨吞蠶食地慢慢擴大。初期真的很難察覺。即使感覺到異常,也只會覺得視力開始衰退模糊,導致未接受治療的病患增加。年過四十之後,建議一年至少接受一次眼科檢查。視野缺損也可能是腦部疾病作祟然而,青光眼並不是唯一會導致視野缺損的疾病。「只要光線傳導至大腦的路徑某處出現異常,就會引起視野缺損。例如大部分視覺皮層所位於的枕葉若發生腦中風(腦梗塞、腦出血等),就會導致雙眼左側看不見,稱為『同側半盲』。此外,如果腦下垂體長了腫瘤壓迫到神經,就會出現雙眼外側看不見的問題,稱為『雙外側半盲』。好發於年輕族群,有時是因為視野缺損了才發現腫瘤的存在。其他還有接受光線的視網膜脫落,造成視網膜剝離;原本應該保護自己的免疫功能卻攻擊眼睛,造成視神經發炎等問題,都會導致視野缺損。」眼睛看不清楚的原因,除了眼睛本身之外,也有可能是腦部或神經纖維的緣故。如果放任視線繼續模糊,可能將導致無法挽回。無論原因為何,至少在症狀出現後,就立即前往醫院就診吧!【解說】東京大學醫學院眼科視覺矯正科學特別講師朝岡亮醫學博士。曾於東京醫大、濱松醫大、英國Mooelds Eye Hospital及City University London(日本學術振興特定國派遣研究員)等任職。曾獲國際視野學會學術獎金獎、Glaucoma Summer Camp,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等獎項。本文出自ALBA阿路巴高爾夫雜誌第45期
眼皮長時間狂跳要小心!醫示警:恐用眼過度、缺乏營養素
雖然有民間說法指出「左眼跳財、右眼跳災」,但眼皮一直跳其實有可能是身體出狀況的凶兆。對此,眼科醫師陳瑩山也表示,眼皮跳動的大部分原因都是生理性影響,例如眼部肌肉在壓力下受到刺激抽動,或是用眼過度導致眼睛周圍的小神經發炎,都會導致眼皮跳個幾小時甚至數天。此外,身體鈣鎂濃度不足也會引起眼瞼抽搐的症狀。據《三立新聞網》援引《良醫健康網》的報導,陳瑩山醫師指出,現代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常會導致眼部肌肉在壓力之下不停抽動,也就是學名被稱為眼瞼抽搐(eyelid twitching)的症狀。他指出,眼皮跳動可能持續幾小時甚至數天,尤其在睡眠不足、熬夜、用眼過度的狀況下更容易發生。至於另一個眼皮狂跳的主因,則跟眼睛周圍的小神經發炎有關,這會導致無法控制眼皮反應。再者,乾眼症、眼睛睫毛倒插、結膜炎、配鏡不良等因素都會引發眼瞼抽搐。而其中由病理性引起的眼皮跳動會持續較久,頻率也較多,嚴重的話甚至連眉毛、額頭、嘴角都會跟著跳動。陳瑩山醫師補充,眼皮頻繁跳動,也有可能是身體缺乏鈣鎂等營養素所發出的警訊,因為鈣是神經傳導物質,攝取不足不僅會導致眼皮狂跳,還會合併嘴角抽動;鎂的作用則是調節神經系統,緩解情緒,因此攝取不足會造成眼瞼抽慉,也會影響睡眠。醫師也建議,若有上述困擾,可到醫院檢查治療,並透過補充維生素B群,鈣片等來緩解周邊小神經的不適。另根據統計,約有1%的眼瞼抽搐是因眼睛重症肌無力、腦腫瘤或蜘蛛網膜沾粘等狀況,造成顏面神經刺激。對此,醫師也強調,如果眼皮狂跳的時間不是持續很久,就不需要過分擔心,可透過熱敷和適當休息來避免用眼過度,並多攝取抗氧化的深海魚、魚油、蔬菜水果,或補充維他命B群等。但陳瑩山也提醒,若是出現長時間且大幅度的眼瞼抽搐,就要小心是否為疾病前兆,應盡速就醫檢查。
手麻別再甩手恐「壓迫更嚴重」 復健科醫師教一招就能快速緩解
不少人久坐久躺不運動,不時腳麻、手麻、半身麻亂吃藥又不會好,甚至還懷疑自己中風,復健科醫師就透露,大部分的手麻跟中風無關,建議要就醫來找到手麻的原因,有可能是脊椎壓迫,或者是「腕隧道症候群」。他也表示手麻在門診相當常見,患者不要怕就醫。(圖/翻攝自健康2.0YT)主播鄭凱云主持的網路節目《如果云知道》找來復健科醫師陳相宏談手麻原因,他透露手麻是門診常見的病狀,不少病患來時都擔心手麻是不是要中風了,他表示大部分的手麻都不是中風,如果是中風會伴隨口齒不清或手腳無力的症狀,一般的手麻都是周邊神經壓迫或是頸椎壓迫。他表示手麻有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因為正中神經受壓迫造成。如上班族打電腦、過度做家事、擰毛巾、刷盤子的媽媽們,都可能過度使用手指造成神經發炎,形成手指感覺到麻麻的。隧道症候群的患者常抱怨早上起床、凌晨會手麻到醒來,也會不自覺甩手,這種就可能高度懷疑是腕隧道症候群。另外,騎腳踏車、騎摩托車在停紅綠燈時,一刹車就覺得手開始麻,也要高度懷疑是腕隧道症候群。陳相宏指出,一般人會覺得甩手有止麻的效果,但他不建議甩手,因為腕隧道症候群通常血液循環不好,越甩手可能壓迫會越嚴重,神經的缺氧也會越明顯。手麻也可能是頸椎受到壓迫。(圖/翻攝自健康2.0YT)另外他表示手麻也可能是頸椎受到壓迫,當椎間盤突出或頸椎有骨刺,就會壓迫到神經,一旦壓迫到脖子的神經,手就會發麻。現代人使用電腦容易低頭,頸椎大概有10幾公斤,如果壓到頸椎第五、六節,也會造成拇指前3指發麻。若長時間姿勢不良、過度使用手指,最嚴重的狀況就可能變成「雙重壓迫症候群」,也就是頸椎和腕隧道都受到壓迫。陳相宏醫師透露,如果突然手麻,可以把手舉高,或是把手放後腦勺,就會不麻,因為手放下時神經張力很大,把手舉高症狀就會改善。另外常發生也要就醫,找到真正的病因最重要。
31歲女星驚爆「面癱1個月」連喝水都會漏 就診揪出關鍵病因
藝人舒子晨從綜藝節目《大學生了沒》固定班底出身,後來參加選秀節目模仿電音女神謝金燕受封為「小謝金燕」,不過芳齡僅31歲的她,近日在節目上透露,她在去年發生面癱1個月的情況,連喝水都會狂漏,經就診後才得知真相。舒子晨日前在《醫師好辣》節目親舖,2021年某日起床刷牙時,突然發現嘴巴右下角完全動不了,於是她趕緊就醫,醫師檢查後表示可能是疱疹病毒攻擊到神經,詢問最近是不是有感冒?舒子晨表示有,醫生則說有可能是太累讓免疫力下降導致。舒子晨嘗是各種方式,每天還不斷拉嘴角想辦法讓它動,一個月後終於完全康復。為了儘早康復,舒子晨嘗是各種方式,包括吃類固醇也去針灸吃中藥,另外她勤吃B群修復神經,每天還不斷拉嘴角想辦法讓它動,一個月後終於完全康復。家醫科醫生洪暐傑表示,最重要的就是患者要多休養。對於舒子晨的症狀,家醫科醫生洪暐傑表示,顏面神經失調很常見,只是外界有時會誤以為中風而非常緊張,他表示,當人體免疫力低落時,疱疹病毒就會作怪,開始影響神經,神經發炎就會造成神經控制的功能不好,所以掌握黃金時期,使用類固醇的劑量就很重要,嚴重一點還得服用抗病毒藥物,B12、B1等B群也有修護的作用,不過最重要的就是患者要多休養。
「4類食物」易致偏頭痛…起司也上榜 營養師破解「都市傳說」:錯誤資訊
現代許多人都有偏頭痛的問題,特別是春夏交際是偏頭痛好發期,此外出入冷氣房,導致身體感到冷熱溫差過大,也常是誘發偏頭痛的因素之一。營養師就分享如何運用補充營養物或是透過飲食調理改善偏頭痛的問題,其中食用起司、巧克力、咖啡等食物,都可能會導致偏頭痛,建議民眾少吃。營養師王證瑋在臉書粉專「營養小當家 阿罐營養師 」發文,指出偏頭痛症狀種類繁多,有的人是單側痛、兩側痛、全頭的抽痛或脹痛,每次發病時間約4-72小時,有時會伴隨噁心感或畏光,大多數的人症狀輕微只需休息一陣子就能緩解,但經常發生、吃止痛藥無法緩解或像頭上戴了緊箍圈疼痛難耐,就會建議到醫院看診治療。王證瑋也指出生活飲食也會誘發偏頭痛,含酪胺酸(如起司、巧克力、柑橘類、醃漬物、沙丁魚、動物肝臟等)、咖啡因、酒精、食品添加物 (如味精、亞硝酸鹽和人工甜味劑)等食物,會導致血管不正常收縮或舒張,間接誘發偏頭痛,建議有偏頭痛的民眾,在這段偏頭痛好發的季節要少碰,而坊間流傳的都市傳說「喝咖啡可以減緩偏頭痛症狀」,他也指出是錯誤資訊。王證瑋也分享了緩解偏頭痛的補充營養好物:鎂:研究指出偏頭痛的人身體內的鎂離子不足,而鎂具有保護神經元、穩定神經電位的功能,是天然的鎮定劑和止痛藥,缺乏鎂會引起神經系統併發症或血管不正常收縮或舒張,就可能導致偏頭痛,因此鎂已被廣用於偏頭痛的預防和治療,對於身體健康十分重要,常見的高鎂食物有:堅果、香蕉。Omega-3:研究顯示,偏頭痛的人如果日常飲食中富含Omega-3脂肪酸,可以降低偏頭痛發生的頻率與強度,同時Omega-3可抑制促炎性細胞因子的釋放,具有抗氧化、抗炎、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同樣有助避免慢性頭痛的發作。維生素B群(B6, B12, 葉酸):研究指出,人體細胞粒線體如果功能缺乏,容易誘發人體的偏頭痛,而人體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的濃度,是粒線體功能的重要指標,文獻指出,補充足量的維生素B群,能夠降低身體內同半胱胺酸的濃度同時減少偏頭痛發生的機率。維生素C:作為人體重要的「水溶性抗氧化劑」,維生素C被證實對於「神經發炎」的偏頭痛,能夠有對抗身體內發炎自由基,達到急性期「救援」的效果。維生素E:維生素E在身體內具有抑制身體內前列腺素的作用,而女性生理期所引發的偏頭痛,常常是子宮分泌大量前列腺素所導致,這時候如果能將維生素E補充夠,除了能降低生理期所引發的偏頭痛之外,還可以降低生理期引發的肚子痛唷!此外,王證瑋也指出自然療法—阿育吠陀療法也對於頭痛與臉部疼痛的緩解有相當不錯的效果,但若是覺得此療法太過陌生,「生薑是相當不錯能抑制偏頭痛的食材,研究顯示,薑能有效的減少偏頭痛時所引發的噁心想吐,更好的是,生薑搭配原有控制偏頭痛的藥物,兩小時內可以讓偏頭痛「完全緩解」比一般人的機率高出1.8倍唷!」
「泛視神經脊髓炎關懷日」松菸公益活動 愛心一日捐希望基金
開始出現視力模糊、不停打嗝、急性嘔吐?要小心是否得了泛視神經脊髓炎!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失調的疾病,主要好發在30-40歲青壯中年的女性族群,發病會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自己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可能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長期致力關懷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的台灣中外製藥,透過5 月 28 日(六)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動見睛彩 擁抱希望」愛心一日捐公益市集,讓大家透過闖關活動實際體驗「泛視神經脊髓炎」的罹病病徵,也幫助民眾認識疾病,共同關懷病友。台灣中外製藥董事長陳榮華表示,台灣中外製藥一直以來以病人為中心,因為了解「泛視神經脊髓炎」罹病時所經歷的痛苦,因此特別舉辦今日的活動回饋社會,希望有更多人能及早認識這個疾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暨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醫師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現在雖然已經有針對泛視神經脊髓炎的用藥,唯尚未納入健保給付,對於病患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呼籲民眾若有不明原因視力衰退、急發性嘔吐、莫名打嗝不停的疾病表徵,一定要立刻就醫,正確治療。人氣網紅Momo(小浮誇)也一同出席「動見睛彩 擁抱希望」活動,分享自身的罹病過程經驗,外表光鮮亮麗的她,在大學畢業那一年,不明原因突然嘔吐,接著左眼視神經發炎造成幾乎失明,在多次就診後,才確認是罹患了「泛視神經脊髓炎」,經過了多年來與疾病抗爭,從低落無助到絕望,因為有家人的愛與積極治療,才重拾對生命的熱情與燦爛的笑容。她也希望民眾們可以多認識這個疾病,透過正確的治療,也能展開樂觀生活。而Momo也提到,「泛視神經脊髓炎」是罕見疾病,由於目前還沒有健保給付的藥物,只能自費負擔高額的醫藥費,期盼未來政府能重視罕見病友的權利,盡早納入健保給付,減輕病友們的負擔。「動見睛彩 擁抱希望」關懷活動,邀請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與知名的邊緣人市集合作協辦,一連串溫馨有趣的體驗,當天不僅有好玩又豐富的文創市集,還有天籟美聲的露天音樂會,透過聲林之王的情歌王子Keril韋喆,文青歌手陳以謙、Abby 謝家蓁等人演唱,吸引大批人潮到現場發揮愛心,透過現場一連串的闖關活動,讓民眾更瞭解「泛視神經脊髓炎」的罹病病徵,也希望能讓病友及早認識疾病,找到正確治療方式,此外,主辦單位台灣中外製藥於活動圓滿落幕後,將捐出15萬元,全數捐贈給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作為希望基金,盼為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盡一份心力。
打完疫苗後出現耳鳴 專家曾籲研究疫苗接種與聽力損失關聯性
大林慈濟醫院近來有兩位民眾打完新冠肺炎疫苗後出現耳鳴等不良反應而就診,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黃俊豪表示,打疫苗會產生一些副作用,但多為特異體質的人才會發生,發生率並不高,民眾不需要太過擔心,建議曾在打疫苗後曾有神經痛、神經發炎,或是有手腳麻動或無力的情況,下次打疫苗前先請醫生進行評估。黃俊豪說,最近有兩位民眾在打完新冠肺炎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而求診,一名58歲男性,在給予藥物服用三周後,原本頭暈與脹的症狀改善許多,但耳鳴與聽力喪失的症狀只改善一半,目前仍持續治療;另一名63歲男性則是頭暈、頭痛、失眠的症狀在兩周的治療後獲得大幅改善,但耳鳴的症狀目前進步有限,仍持續針對症狀調整用藥。今年4月初,疫苗學家兼梅約診所疫苗研究小組主任Gregory M. Poland呼籲進一步研究COVID-19疫苗接種與聽力損失及其他聽覺疾病如耳鳴之間的關聯性。黃俊豪指出,2名病人經檢查後確認輕度突發性耳聾,且排除為中耳發炎或是外傷造成,因此懷疑不良反應與施打疫苗有關。黃俊豪指出,在臨床上較常見突發性耳聾個案,約有80%為病毒性感染,還有些慢性疾病,如血管硬化較嚴重、糖尿病或腎臟病的高年齡患者,會因為血流不順而造成,少部分是因為頭部外傷造成的,近來疑似因打疫苗而造成的案例也要列入考慮。黃俊豪建議,曾在打疫苗後有神經痛、神經發炎,或是有手腳麻動或無力的情況,下次打疫苗前可以先請醫生進行評估,再決定是否施打,另,身體比較虛弱且有不舒服的狀況時,可選擇延後施打,若打疫苗後真的發生症狀了,要趕緊就醫接受治療才能獲得改善。
令人陌生的疾病才危險 台灣確診人數逐年增「復發率9成!」
謝小姐某天起突然不停打嗝、嘔吐,右眼視線也出現黑點、左手無法動彈,求診多科都找不出原因,直到有位年輕醫師警覺,將謝小姐轉診進行神經理學檢查、磁振造影和血液檢查,才終於確診是泛視神經脊髓炎!來回花了近三個月,但謝小姐卻已反覆發病五次以上,導致右眼看不見、左眼也只剩一小範圍的視力。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說明,泛視神經脊髓炎通常好發於40歲左右的女性,且確診人數逐年增加,主要影響視神經、脊髓及大腦,臨床研究顯示,在未獲得妥善治療情況下,90%患者會反覆急性發作,而每一次復發都可能是一次重度傷害,長期反覆發作可能導致失明、癱瘓,甚至死亡,因此避免症狀復發成為治療一大關鍵!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科孫苑庭醫師指出,過往國內並無針對泛視神經脊髓炎的專用藥物,患者僅能仰賴其他疾病藥物以延緩症狀,但仍存有高復發風險。近年已有新型生物製劑藥物,專門針對病理機轉設計,台灣最近也已核准,其臨床試驗證實可減少79%復發風險,避免患者功能惡化,為泛視神經脊髓炎治療帶來一線曙光。泛視神經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NMOSD)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因不明原因失調,導致原先應作為防護的免疫抗體,反而攻擊體內正常細胞,造成視神經、脊髓或腦部的發炎。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說明,每個患者發炎部位不同,產生症狀也不盡相同,例如視神經發炎會導致視力急速惡化及視野缺損,脊髓發炎則易造成行動或感覺功能障礙。泛視神經脊髓炎通常好發於30至40歲的女性,且亞洲、拉丁美洲等非白種人口罹病機率更高,近年來台灣罹病人數更有增加趨勢。泛視神經脊髓炎較少漸進性病程,而是經常出現症狀復發情況,臨床統計,首次發病後又未獲得妥善治療的情況下,約60%患者在第一年內會再次發作,三年內則有高達90%患者復發。羅榮昇理事長說明,發病時通常在數天內出現症狀,並在數週至數月逐漸改善,然而,長期反覆發作會導致累積性神經損傷,且研究指出,每次復發都會導致患者的生活功能在短期內迅速惡化,更有國外統計,如果缺乏妥善治療,近半數患者於發病後五年內需要仰賴輪椅或輔具行走7,在在顯示及早診斷且正確治療的重要性。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科孫苑庭醫師說明,泛視神經脊髓炎的治療分成急性發作期及慢性穩定期,根據國際治療指引,無論是否首次發作,所有懷疑罹病的患者皆應立即以急性發作期治療,施打高劑量類固醇或進行血漿置換,以快速降低發炎反應,由於泛視神經脊髓炎無法治癒,因此一旦確診,醫師與患者就應以預防復發作為長期治療目的,藥物選擇上也應以能有效減少復發次數為首要考量。然而,孫苑庭醫師指出,過往國內並無泛視神經脊髓炎的專用藥物,多以其他免疫疾病通用的免疫抑制劑、類固醇等治療,但也連帶產生許多問題,例如高劑量的副作用多、療效未經臨床試驗證實、復發風險仍高。近年已有針對病理機轉設計的新型生物製劑藥物出現,患者可透過每月皮下注射用藥,抑制免疫細胞反應、減少破壞中樞神經正常細胞,進而達到避免症狀復發效果,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相較於安慰組,試驗組患者在使用該藥物後,復發風險降低了79%,用藥三年後有85%的病人皆未復發!此款藥物已於前年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核准,台灣也已在去年底核准,期望能早日上市、造福更多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
省錢省出禍!15歲少女拿「自來水」沖洗隱形眼鏡 蟲蟲沾黏險瞎眼
大家都知道眼睛是靈魂之窗,隱形眼鏡族群清潔工作千萬不能馬虎!高雄近日有一名習慣戴隱形眼鏡的15歲國中少女,為了省錢跟省事,偶爾會跳過使用隱形眼鏡專用消毒液與食鹽水清潔,直接打開水龍頭,用自來水沖洗隱形眼鏡的鏡片。日前她覺得左眼痛,視力變模糊,就醫才發現眼睛阿米巴角膜炎,視力驟降至0.2,經半年治療才痊癒,但角膜已受損,看東西會有像被異物擋住的感覺。據《蘋果新聞網》報導,負責收治這名病例的高醫眼科部主治醫師徐旭亮表示,少女到院時,自述左眼痛了一個多星期,期間有到外面診所就醫,當時被告知罹患皰疹性角膜炎,但因為用藥還是很痛,視力還越來越模糊,才轉往高醫治療。徐旭亮指出,他當時經過檢查,發現少女的左眼角膜上有條狀神經發炎狀況,後來確診是阿米巴角膜炎,即是一種由阿米巴原蟲引起的角膜炎。但阿阿米巴原蟲,主要是存在於土壤、自來水等地方,怎麼會跑到眼睛?後來細問少女的平常用眼習慣,她才坦承,有時候會用「自來水」沖洗隱形眼鏡的鏡片。徐旭亮表示,隱形眼鏡族如果以自來水沖鏡片,很可能造成阿米巴角膜炎,臨床常見症狀會有眼睛痛、畏光、流淚、角膜發炎潰爛、視力下降變模糊等。報導指出,後來少女總共經過了長達半年的治療,原本疼痛又模糊的左眼,才從0.2恢復到0.9,但角膜因為曾經受過嚴重感染,已經有結疤,現在看東西會有像被異物擋住的感覺。
慢性下背痛治療新選擇 電針阻斷痛覺不需開刀
「醫師啊,我背痛的情況好久了,吃藥、打針、復健也都做過,漸漸的效果變差,還有什麼好辦法嗎?」「我背痛狀況有別的醫師跟我建議要開刀,但開刀我會很擔心,有沒有不開刀的做法?」類似上述的對話經常可以在神經外科門診聽到,這類病人都面對一種症狀表現大同小異,但形成原因各不相同的疾病「慢性下背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莊淵丞指出,不同於運動傷害或短時間內負荷過重所造成的急性下背痛,脊椎結構以及背部關節的退化會更長久的影響人體,它們產生的慢性下背痛會延續三個月以上,甚至是更久的期間。常見的典型症狀是下背部持續痠痛乏力,久站或久坐後症狀加劇,姿勢改變時會誘發刺痛感,平躺時可以得到緩解。這些退化及發炎情況又往往合併神經發炎及慢性神經病變,使得臨床上單一治療(服用藥物、局部注射、針灸、復健)不能很好的控制病人的不適,非類固醇消炎藥對於緩解慢性下背痛,效果不如急性下背痛有用,當各種保守治療方式都已嘗試過後,手術治療不失為一種合理的選擇。但病患可能會因對手術的恐懼、個人因素、擔心住院時間過長等原因拒絕手術。或是因為年紀過大,有慢性疾病等高風險狀況不宜手術。高頻燒灼術此時可以提供以上患者另一個安全、有效的選擇。莊淵丞說明,高頻燒灼術的治療原理是將一特殊電針置入患者病變疼痛處,再以一股高頻率、可調控大小的電流來刺激患部。電針放出的電磁波及溫度可以針對性地作用在痛覺神經上,調節神經生理功能,阻斷痛覺的產生。它的效果具有可逆性,不會傷害神經,在操作的過程中不需全身麻醉,病人亦不需住院。根據過去文獻提供的資料,高頻燒灼術有效的比率約為60%至80%,併發症報告的比率在百分之五以下,曾經報告過的併發症有對注射麻醉藥物過敏、針頭斷裂、表皮淺層感染等。莊淵丞強調,縱觀以上,慢性下背痛的患者若是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對手術有疑慮或不適合接受手術者,可以與醫師充分討論,經醫師審慎評估後選擇合適的治療。
男子宿醉頭痛1週 醫生:頭殼壞掉了
適當小酌能夠紓解壓力,幫助睡眠,但若是喝過量使隔日宿醉,可是會痛不欲生。一名男網友在臉書社團「爆怨2公社」發文,表示自己日前喝酒後,隔天便頭痛難忍,本以為是宿醉未多加理會,不料一痛就將近一個禮拜,讓男網友擔心自己是否生病前往就醫,沒想到醫生診斷後竟告知原PO,「喝到頭殼壞掉了」。男子喝酒過量,導致神經發炎頭痛難忍。(圖/翻攝自「爆怨2公社」) 男網友在「爆怨2公社」發文,說自己日前喝酒後,隔天醒來便頭痛欲裂,原本認為是宿醉不以為意,沒想到一痛就是快一個禮拜,感到不對勁前往醫院看診。醫生診斷後告知原PO,頭痛的病因是酒喝過量所引發的神經發炎。男網友不解,醫生才白話告知,「喝到頭殼壞掉了,吃個藥就沒事了。」得知病因後男網友瞬間傻眼,一旁的護士也忍不住笑出了聲,令他感到十分尷尬,返家後PO文抱怨道,自己已經大半年未喝酒,沒想到一喝竟把腦袋都喝壞了。許多網友看過後,紛紛笑翻留言,「怎麼這麼好笑」、「喝太少,每天喝適應了就不會了」、「喝太少啦!我就沒痛過」。◎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毛小孩經濟3/中藥吃下肚 寵物也能補中益氣
林士傑在日本執業時,也修習到不太一樣的東洋獸醫科。「日本除了把脈之外,還有腹診,藉由觸摸寵物的腹部來診斷;韓國則是病名不同,像氣虛就有其他的講法。」「有一隻原本癱瘓的7歲臘腸狗,做過3次針灸後就能走路;還有一隻吉娃娃『前庭神經發炎』(類似中風),走路無法平衡,做完針灸後也明顯改善;另外有一隻混種貓長期齒齦發炎,無法好好進食,搭配針灸後,就降低類固醇的施打頻率,發炎狀況趨於緩和。」林士傑舉例證明「寵物針灸」的療效。狗狗有100多個穴道,下針時要精準針對特定穴位。(圖/鄭清元攝)至於針灸會不會對寵物有副作用,林士傑覺得還好,「寵物暈針(針灸過程中,突然感到不適而暈厥)的情況並不明顯;不過針灸當天,飼主不能幫寵物洗澡,也不要讓寵物運動,要給寵物一段時間復原。」寵物的骨骼及肌肉模型,是中獸醫師修習課程時必備的工具。(圖/翻攝自網路)除了特殊的「寵物針灸」,加生動物醫院還提供「寵物中藥」,「中藥有補中益氣、調養生息的功能,例如有慢性病的貓狗,腎臟負擔會隨著年紀愈來愈大,如果搭配中藥調養,寵物體力變好後,西藥劑量屆時就能減少,腎臟負擔也會變小;正在進行放射性治療、化療的罹癌寵物,也可以透過中藥舒緩嘔吐情形,食欲也會變好。」林士傑說。點燃艾草棒後,再放入針灸金屬棒內,薰灼特定的穴位。(圖/鄭清元攝)林士傑也提醒飼主,寵物的精神、食欲及每日大小便都需要注意,若是有狀況,一定要及早就醫,才不會讓病情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