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瘤
」 聽力 腦瘤67歲翁耳朵「嗡嗡聲」以為退化! 就醫檢查竟是「聽神經瘤」險危及生命
67歲的李先生兩年前開始有左耳聽力下降的情況,時常聽不清楚家人說話的聲音,原以為是年紀漸長所導致的老化性聽力障礙,因此並不以為意。直到半年前情況越發加重,甚至時常聽見「嗡嗡嗡」的雜音,加上四肢出現麻刺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才就醫。透過小腦核磁共振檢查,確認罹患的是「聽神經瘤」。罹患「聽神經瘤」 嚴重恐致平衡異常、面部麻木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徐賢達解釋,「聽神經瘤」指的是負責平衡神經形成的腫瘤,其發生原因尚不明確,但可能與年齡增長、遺傳因素、基因突變、輻射暴露、罕見血管增生疾病VHL症候群有關。聽神經瘤屬於常見良性腦瘤,根據不同地區和研究,聽神經瘤的盛行率大約在十萬分之一到二左右,多數發生在單側,且生長速度很慢,容易被誤以為是聽力退化。但當腫瘤生長大於2公分且壓迫到聽神經或顏面神經時,就可能會有聽力損失、耳鳴、耳朵有壓力感等症狀,嚴重可能導致平衡異常、面部麻木。若是沒有及時處置,使腫瘤進一步成長壓迫至腦幹,就會有危及生命的風險。「耳朵後入路手術」移除腫瘤 手術監測避免傷害重要神經一般而言,聽神經瘤的治療策略通常是抑制腫瘤變大或手術切除腫瘤。抑制腫瘤變大的方法為直線加速刀,是一種利用高劑量的輻射線照射腫瘤的放射線治療,但卻有造成聽神經遲發性聽力喪失的可能。而手術方式可以分為耳朵後入路手術、耳朵上入路手術以及中耳入路手術。術式選擇取決於腫瘤的大小、位置和患者聽力狀況。大部分患者的術式選擇會是後入路手術。過程中需要隨時注意監測,避免傷害周圍重要神經,造成病患不可逆的傷害。初期症狀不明顯 出現聽力下降、雜音應儘速就醫聽神經瘤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可能與退化性聽力障礙相似,因此徐賢達主任提醒,若民眾自覺有聽力下降、雜音干擾等狀況時,建議先尋找專業耳鼻喉科醫師進行檢查,避免延誤疾病初期治療。
「你是嗡嗡或嘰嘰?」耳鳴竟能揪病因 醫師曝分辨關鍵
嗡嗡耳鳴讓人心慌,不免擔心自己是不是聽力受損了。醫師指出,不同的耳鳴聲音,可以分為幾種類型,如果是高頻且持續不斷的聲音,務必盡早治療;低沉的耳鳴可能是肌肉緊繃導致;至於和心跳同步的搏動型耳鳴,如觀察2周未改善,建議積極安排檢查。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黃俊豪說明,如果是高頻的「嘰嘰」聲,且持續不斷,屬於聽神經性的耳鳴,需進一步檢查是否為聽神經退化、突發性耳聾或聽神經瘤。聽神經退化和年齡有關,通常好發於40歲以上,兩側耳朵會同時出現耳鳴。突發性耳聾則通常是單側耳鳴,如果3天內出現聽力下降,務必留意。黃俊豪曾遇過一名年輕護理師,值完夜班後到門診求助,說耳朵聽起來「懵懵的」,雖然聽力沒有明顯下降,沒有符合傳統的突發性耳聾定義,但仍然積極治療,3天左右就恢復正常,「聽神經一旦受損,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如果是比較低沉、似有似無的耳鳴,可能和三叉神經、顳顎關節、頸椎神經有關,通常服用肌肉放鬆的藥,或接受復健、針灸、熱敷就會改善。黃俊豪說,當周邊肌肉太緊繃,或是正在受傷發炎,感覺訊號會傳回脊椎和中腦,過程中會和聽神經交叉聯絡,同時這些訊號會刺激到聽神經,腦部也會覺得聽到來自耳朵的聲音。第三種則是搏動型耳鳴。黃俊豪說,病人會聽到耳朵裡有和心跳同步的搏動聲音,短期可能和作息不正常、血壓不穩定有關,如果觀察2周未改善,建議安排血管攝影或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是否有中耳腔或者腦部血管瘤,積極處理,以免發生猝死憾事。另外,黃俊豪在2018年提出全新病理概念「耳蝸前庭性偏頭痛」,已登上國際醫學期刊,該研究證實偏頭痛是耳鳴的重要原因。這類患者可能發生突發性耳聾、耳鳴甚至眩暈,透過偏頭痛的治療,可以同時解決耳鳴、聽力與眩暈問題。
鬧鐘沒響、手機故障聽不到當心耳中風惹禍! 醫曝「這些人」最常發生
張太太日前睡夢中被孩子搖醒,發現錯過上課時間,以為忘了設鬧鐘;陳先生則是右耳突然聽不到手機對話,誤認手機故障,兩人就醫檢查後發現都是單側聽力突然喪失、伴隨嗡嗡耳鳴聲等症狀,確診為「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突發性耳聾 多因這2種因素導致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部長田輝勣表示,突發性耳聾跟顏面神經麻痺十分類似,多屬於突發性且無預警的疾病,造成原因主要以內耳血液循環不良或病毒感染為最大宗,其他原因則包括聽神經瘤、內耳內淋巴囊水腫以及自體免疫疾病等。三高族群最常見 免疫力下降風險增高田輝勣解釋,由於內耳血液循環有一段沒有側支血管支援,一旦因故阻塞導致血液斷流,就會造成突發性耳聾,也就是俗稱「耳中風」,這類患者以三高族群最為常見,至於病毒感染則多半與太勞累、生活作息不正常、感冒等因素相關,連帶造成人體自體免疫能力下滑,突發性耳聾的風險也隨之升高。高壓氧治療 促進血管新生、活化受損組織病患多半可透過口服或注射類固醇及高壓氧治療等方式治療改善病情。田輝勣指出,高壓氧治療是讓患者吸入100%純氧,以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藉以增加血氧濃度提昇組織內含氧量,使紅血球含氧量達飽和,更能增加溶解於血漿中的氧氣,促進血管新生、活化受損部位組織,對於突發性耳聾的患者而言是治療一大利器。單側聽力聽不見 應盡快就醫田輝勣提醒,如果突然出現單側聽力聽不見,或者突發性耳鳴、頭暈等症狀,務必儘速就醫,因為越早治療,復原效果越佳,否則可能會造成終生聽損;此外,也要積極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調整生活作息、減緩壓力。
被老公怨講話沒在聽 婦女就醫檢查發現4公分大「聽神經瘤」
64歲陳姓婦人公職退休後便與丈夫賦閒在家,但近年來她經常飽受左邊單側耳鳴所苦,且老公常抱怨「我講話你都沒在聽」,直到至醫院安排進一步詳細檢查,才赫然發現左側的小腦橋腦角長出一顆4公分大的聽神經瘤,緊急轉由神經外科團隊手術切除。單側耳鳴、聽力衰退 「聽神經瘤」95%是良性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施亮均指出,聽神經瘤主要長在「小腦橋腦角」(小腦和橋腦所形成的三角地帶),幾乎95%是良性腫瘤,且生長非常緩慢,臨床病例也不多,約只有十萬分之一,由於小腦負責維持平衡和動作協調,橋腦則是與呼吸調節、睡眠周期等重要功能有關,因此若是聽神經瘤不斷長大,壓迫周圍組織,受損症狀會越來越明顯,進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大於3.5公分建議開顱手術 「搏動性耳鳴」應儘速就醫聽神經瘤的特徵主要為單側耳鳴及聽力衰退,少數伴隨耳悶或耳脹、頭痛、眩暈、步伐不穩等,若是3.5公分以上的聽神經瘤,一般會建議接受開顱手術,殘留部分再以加馬刀治療,至於3.5公分以下的腫瘤或病患不適合、不願採用開顱手術,則會建議加馬刀治療。此外,施亮均也指出,平時也要注意「危險耳鳴」,包括「單側耳鳴」及「搏動性耳鳴」,後者聽起來會像是流水聲、咻咻聲或呼呼聲,多半與腦部、頸部的動靜脈血管異常有關,例如血管硬化、狹窄、阻塞或畸形等,因伴隨著心跳的頻率,所以稱為「搏動性」,若有類似症狀,務必盡快就醫。嚴重引發腦內出血、中風癱瘓 及早就醫降低聽損施亮均提醒,聽神經瘤生長速度十分緩慢,即便初期會造成走路不平衡、聽力減弱、臉麻等併發症,病人多半也只會以為是小毛病不在意,身體也逐漸適應,直到症狀嚴重時才趕緊就醫,此時聽神經瘤可能已經長到2公分以上,嚴重時甚至會壓迫小腦、腦幹及其他顱內神經,引發腦內出血、潰爛感染、吞嚥困難、中風癱瘓等後遺症,千萬不可小覷;若有「單側耳鳴」,越早就醫,越可降低永久性聽損以及其他神經功能的損傷。
愛美妻要手術得剃光頭 丈夫為鼓勵她陪剃髮
大陸一名32歲的女子婷婷,因為罹患神經瘤必需剃光頭進行手術,這讓愛美的她相當不捨還哭了。而為了鼓勵太太,她的先生決定陪她一起。好在最後婷婷手術成功,也讓醫院裡的護士覺得婷婷的老公很暖心。
患難見真情 妻手術要「剃光頭」暖心丈夫跟上
近日大陸一位女子因為罹患聽神經瘤,需要剃光頭才能進行開顱手術,而留長髮的她非常不捨,丈夫為了要鼓勵她自己也剃光頭,讓網友看了非常感動。據《黎視頻》報導,江蘇一位32歲女子婷婷(化名)近日因為臉部和舌頭發麻,就醫後才知罹患了聽神經瘤,儘管是良性腫瘤還是要開刀切除,為此,婷婷很難過,因為她捨不得長髮要被剪成光頭。婷婷說,她不想剃頭髮,醫師跟她說要光頭她聽到都哭了。丈夫小陳表示,他鼓勵妻子剃頭,因為頭髮還會長出來,「其他的什麼都不重要,健康最重要。」小陳在婷婷手術的前一天,也把頭髮嚕光,還跟她在病房合影。護士表示,她在醫院任職10幾年,沒有看過老婆要手術,老公一起把頭也剃了。小陳說,他能做的也只有剃頭,其他的都要靠她自己,她最後也戰勝了病魔。此影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又相信爱情了」、「如果是我安慰的話,我會說:我給你買20頂假髮,各種長度的各種顏色」、「好丈夫,夫妻就應該這樣,互相鼓勵互相扶持,一起戰勝病魔」、「今生遇到這樣的愛人,有點小小磨難也能安然度過」、「我的男朋友也是這個病,損失了一部分聽力」、「我媽也是這個病,聽力喪失了一半,半邊臉也面癱了」。據台北榮民醫院曾指出,聽神經瘤是一種良性且生長緩慢的腫瘤,在4、50歲的成年人中最常見,臨床症狀有單側感音聽力損失,再來是耳鳴,也可能會造成三叉神經症狀,面神經麻痺、易嗆咳吞嚥困難、頭痛等。
女星腦瘤復發治療1年後近況曝 做放射燒腦續命:聞到微苦燒焦味
模特兒出身,今年37歲的女星筱蕾(陳筱蕾),她在2018年自曝長腦瘤,去年傳出復發後,她低調抗病一年,昨天(7日)她難得透過社群平台,分享心路歷程。她透露,為了處理復發的腫瘤,她做了「放射燒腦」,並分享在治療當下,「聞到一些燒焦和微苦的味道」,且做完治療後會掉髮,但剛做完療程的她,透露腫瘤目前並沒有立即縮小。去年3月陳筱蕾腦瘤復發,為了對抗疾病,她努力以正能量態度面對,並嘗試一種名為「速鋒刀」的手術治療。昨晚她又分享了自己去治療聽神經瘤復發的經過,提到整個治療過程其實蠻快速簡單,「先照MR,做好腫瘤定位,再去躺著20分鐘做專屬我的頭面罩,(就是帶起來很像德州電鋸狂的面罩)」,接著連3天,都要固定去醫院報到,做放射燒腦。陳筱蕾表示,在做放射燒腦當下,其實不會感覺到痛,只會聞到一點燒焦的味道,不過做完治療後,會有點輕微掉髮症狀。她也分享自己有使用自費的標靶藥物,一劑要價1萬台幣,「一結束拔完針..忍不住大聲讚嘆現在醫學太厲害了吧!因為在到醫院時還需要坐著輪椅的我,打完立馬所有不舒服,頭暈會跌倒的症狀都沒有了,差點都可以跑飛醫院」。面對繁瑣的治療過程,陳筱蕾坦言,很多人以為她面對病魔很樂觀,但其實她並沒有想像的堅強,「就連聽到加油都忍不住覺得煩躁(明知大家有心的鼓勵)」,現在只求和負面情緒、腫瘤學會和平共存。看到陳筱蕾對抗腦瘤的艱辛過程,網友紛紛安慰:「那我還可以說加油嗎,你最美,怎樣都美」、「抱~經過了3年,我也在努力與腦瘤共存,目前一年回診MRI一次,也是希望可以維持不要變大。」
恐怖高中近百人「長腦瘤」 疑「這原因」患病率高出平均值330倍
美國紐澤西州的一所高中,有近百人「集體長腦瘤」,這起令外界相當驚訝的事件,源自於50歲男子魯皮亞諾(Al Lupiano),他罹患罕見惡性腦瘤後被治癒,但他44歲的妹妹,同樣罹患惡性腦瘤在2月病重離世。不過經發現,這對兄妹就讀的科洛尼亞高中(Colonia HighSchool),也有94名腦瘤患者,據醫師表示,這所學校在過去20年間畢業學生的發病率比平均高出330倍。魯皮亞諾和妻子蜜雪兒。根據《每日郵報》指出,魯皮亞諾在妹妹病逝後,懷疑兩人曾就讀的高中,位在伍德布里奇(WoodbridgeTownship)的科洛尼亞高中,可能是造成他們罹患腦瘤的原因。他在臉書上創立社團,詢問當地人是否認識和這所高中相關且生病的人,結果不到6周時間,他接獲94名相關病例,這些人多數畢業於1975年至2000年間,也有2014年畢業的人罹癌。對於這所高中校友爆發集體罹癌事件,也引發目前的附近住戶和就讀於這所高中的1300多名學生恐慌。這94人被診斷出不同類型的原發性腦瘤,像是惡性的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聽神經瘤(Acoustic neuroma)、血管母細胞瘤(Haemangioblastoma)和腦膜瘤(Meningioma)等病症。包括魯皮亞諾的妻子、同樣是科洛尼亞高中的校友,她也被診斷出罹患腦瘤,魯皮亞諾認為,造成集體患病的罪魁禍首是「電離輻射汙染」,他指控這所高中建於1967年,距離校地19公里外有一間專門用來開發原子彈的鈾礦石工廠,雖然工廠於1967年關廠,但魯皮亞諾質疑有部分受輻射汙染的土壤被用來填入學校操場。報導也引述美國神經外科醫師協會的數據顯示,這種罕見癌症的發病率約只有10萬分之3.21,然而,科洛尼亞高中字1955年到1975年間的發病率卻是300分之4.2,足足高出平均值的330倍。對於這所高中校友爆發集體罹癌事件,也引發目前的附近住戶和就讀於這所高中的1300多名學生恐慌,根據伍德布里奇市長表示,政府正在考慮對學校採取可能措施,像是進行各項輻射評估,採樣室內空氣以檢測氡(Radon)元素的濃度度,試圖釐清校友們罹患腫瘤的真正原因。
用手機講電話到底會不會致癌 牛津大學給答案:不會引發腦瘤
手機到底是不是個致癌物?這個說法已經隨著1990年手機的發明而爭論長達32年,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民眾是否常用手機,與腦腫瘤之間並沒有關聯。講手機到底會不會致癌?(圖/Pixabay)根據《每日鏡報》報導,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針對2001至2011這10年間,超過40萬名年紀從50到80歲的英國女性健康數據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罹患腦瘤風險的增加,和使用手機之間沒有絲毫關聯。這項發表於《國家癌症研究所雜誌》的研究報告指出,受試者在這段期間內的使用手機的方式和頻率都會被詳細記錄,目的是用來比對她們的健康記錄,研究團隊進一步追蹤了受試者後續是否罹患腦膜瘤、垂體腺瘤和聽神經瘤等3種不同類型的腦腫瘤。英國牛津大學最新一項大規模研究結果顯示,人們是否常用手機,與腦腫瘤之間沒有絲毫關聯。(圖/翻攝自每日鏡報)研究人員除了會計入上述的數據,還另外排除了可能導致罹癌的其他因素,例如個人年齡、BMI、酒精攝入量以及是否吸菸和運動的頻率。此外,在超過40萬筆數據中,部分受試者完全未曾使用過手機,也有重度用戶,結果顯示,使用手機和罹患腦瘤之間並沒有任何具統計意義的關聯。過去,世界衛生組織(WHO)隸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2011年把手機列為「2B級致癌物」,直指手機電磁波是導致人類罹機率增加的原因,甚至還出現「使用手機10年以上的人,在腦部罹患神經膠質瘤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的論點,針對IARC將手機列為2B級致癌物的作法,國內癌症專科醫師認為一般人不需擔心,因為2B級致癌物定義是指「在動物實驗有證據,但在人體沒有足夠證據會致癌」。
33國際愛耳日 突發性耳聾不可輕忽
今天3月3日是國際愛耳日,3、3就像兩個耳朵。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郭哲宏醫師呼籲民眾保護好耳朵,其中常見的突發性耳聾,千萬不可輕忽,應提早求醫,以免影響日常生活。 一位43歲的男性機械操作員,五年前左耳出現耳鳴而求診,經醫師診斷為「單側突發性耳聾」,沒想到最近右耳又聽不到聲音,並伴隨頭暈。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郭哲宏醫師表示,處於長期工作或精神壓力大,或是三高病患,容易造成「突發性耳聾」,特別的是該男子先後兩耳都發生問題,建議積極治療及詳細檢查。 該男子並無特殊疾病與不良嗜好,五年前因左耳耳鳴而求醫。未料因近期家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男子長期難以入眠,起初3到4天內耳鳴,有一天一覺醒來,發現原本正常的右耳竟聽不到聲音,並伴隨頭暈,先到住家附近診所看過,建議到大醫院做詳細聽力檢查與治療。 郭哲宏醫師表示,該男子經檢查並排除患有聽神經瘤的可能後,診斷右耳為嚴重「單側突發性耳聾」,安排住院一週,施打靜脈類固醇,並且進行耳內注射手術,穩定改善出院後,轉為口服類固醇,並重回職場。經耳道耳內注射手術示意圖 求診時,男子向郭醫師難過地詢問,是不是五年前因左耳未完全得到醫治,才導致左耳感染到右耳,讓原本正常的右耳,出現「突發性耳聾」的相同病症。郭哲宏表示,聽力障礙或耳鳴,是耳鼻喉科門診常見的臨床病症。對於一般所稱的突發性耳聾,有其診斷的標準,指72小時內,至少出現連續3個音頻大於或等於30分貝的感音性聽損。而雙耳皆曾發生突發性耳聾在臨床上亦時有所見,惟左右耳內構造並無直接相連,在其病理機轉上稱左耳傳染到右耳,是不正確的說法。 郭哲宏醫師表示,目前導致突發性耳聾的成因未定,在臨床上的經驗中,其觸發的可能因子包括:內耳血管病變、內耳損傷、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新陳代謝疾病,或是精神壓力過大,都有可能導致突發性耳聾。郭哲宏醫師目前除了類固醇治療外,另外經醫師評估後,亦可輔以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耳內注射,做多元的新式治療方式的選項之一。若病人初期有耳鳴、耳閉塞感,單邊聽力不清楚,以及輕微頭暈症狀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錯失治療期有可能對聽力造成不可逆性的傷害,甚至恐因突發性耳聾而永久喪失聽力。
手機保護貼破掉也照用 女遭碎片刺進指頭長出神經瘤
中國杭州一名35歲女子小樺(化名),近期收到丈夫送的手機後,立刻前往貼上鋼化保護貼。某次小樺講完電話時,不小心摔壞了手機,造成保護貼破碎,但因仍能正常使用因此並不以為意。不料,小樺隨後竟被保護貼碎片刺破手指,還長出了神經瘤,經過手術後才終於復原。 根據《北晚新視覺網》報導,小樺表示,收到丈夫送的手機後,為了延長手機壽命,特地貼了鋼化保護貼。即使手機不小心掉到地上造成保護貼破裂,也因為不影響手機功能,因此並未換新。沒想到,自己卻在伸手進包包拿手機時,被保護貼碎片刺傷。小樺回憶道,當時右手拇指被尖銳無比的保護貼狠狠刺了一下,痛得她趕緊抽回手,將扎在手指上的保護貼碎片拔掉,貼了OK繃止血。原以為這樣就沒事了,豈料傷口癒合後,只要輕輕按壓就會感到劇痛,只好前往醫院就診,「醫生,我的手指被碎掉的保戶貼扎到,碎片已經拔掉了,但還是很痛,是不是裡面傷到了?」經醫師診斷後發現,發現小樺手指內仍有保護貼碎片,遂立即安排手術;治療過程中醫師切開小樺的拇指後,發現已長出局部神經瘤樣增生,切開組織後取出大小約為5mm×2mm的保護貼碎片,並切出神經瘤,隨後將傷口縫合,這才大功告成。醫師事後表示,異物若在人體內久了,就會產生疤痕組織包裹異物,又因手指的神經末梢特別敏感,所以痛覺也會非常明顯。呼籲民眾若手指被刺傷,最好立刻前往醫院就醫。
鼻水一流30多年!35歲男一檢查「有腫瘤」 竟是台灣首例
台中35歲張先生從小飽受鼻過敏困擾,服藥及使用噴劑都不見改善,長年鼻水「共共流」。張先生日前到台中慈濟醫院就醫檢查意外發現台灣首例翼管神經瘤,耳鼻喉部醫師許原禎運用內視鏡導航系統分離腫瘤與周圍腦神經血管,除解決過敏也拆除腫瘤炸彈。張先生翼管神經瘤翼管神經瘤位於翼顎窩,靠近眼窩、顱底與頸動脈,並沾黏翼管神經,剝除不易。(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30多歲張先生從小就有鼻過敏症狀,吃東西不論冷熱,都會鼻水直流,常跑診所醫院,無論服藥、噴鼻噴劑都無法改善。張先生原想放棄治療,但看到侄子嚴重鼻過敏、流鼻水,是透過翼管神經手術解決,重燃希望而就醫。許原禎初步判斷翼管神經截斷手術,可以解決張先生鼻水狂流症狀,沒想到手術前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張先生右側翼管神經靠近翼顎窩附近有1個約2公分腫瘤,張先生得知有如晴天霹靂,完全不知所措。影像檢查發現張先生的翼管神經瘤緊鄰動脈,必須一點一點剝除腫瘤,避免大出血。(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許原禎解釋,長在翼管神經上的腫瘤屬於「神經髓鞘瘤」,儘管神經髓鞘瘤多為良性,但如果腫瘤持續長大,將壓迫周邊神經與血管,可能影響視力與顏面感覺,不僅更難處理,傷口也會更大,復原期更長。張先生翼管神經瘤位於翼顎窩,靠近眼窩、顱底與主動脈,傳統開顱手術或放射線治療都有傷害顏面神經與血管疑慮。許原禎與病人討論後,採用內視鏡微創手術剝除腫瘤。許原禎表示,文獻紀載,過去翼管神經瘤都採開顱手術,自鼻腔切開上頷骨頭,才能打開手術視野摘除腫瘤,這方式傷口大,復原時間長,很容易造成感染,且可能有臉麻與視力衰退等腦神經受傷後遺症。許原禎為縮短病人復原時間並降低臉麻與視力副作用,採兩階段微創手術。第一階段手術截斷翼管神經解決病人吃東西嚴重流鼻水過敏,同步為第二階段腫瘤摘除手術建立通道,避免傷害三叉神經與周邊組織,造成後遺症。第二階段腫瘤手術,從前階段手術建立的通道,以內視鏡由後往前摘除腫瘤。許原禎表示,因腫瘤位在顱底、眼窩並貼近主動脈,加上腫瘤已沾黏翼管神經,剝除不易,手術深度更須戰戰兢兢,一點一點從翼管神經上剝除腫瘤,避免傷害主動脈造成大出血。許原禎透過微創手術保留原本黏膜組織,減少不必要的破壞,不但術後復原快,對病人日後生活比較不會造成困擾。張先生手術拆除腫瘤炸彈後復原良好,吃東西再也不會鼻水直流。他感謝醫師仁心仁術,讓他臉部外觀與功能都沒改變,也解決心頭大患。
無照執刀2/取證困難!加馬刀醫師得受訓1年 連醫護助理都要講習3天
加馬刀名醫邱尚明出面指控國內加馬刀手術亂象叢生,部分有醫生執照的醫師沒有加馬刀動刀資格卻還為病患進行手術,令人為病患生命感到憂心。本刊調查,加馬刀是以放射線來治療腦部腫瘤,由於不用開顱,且傳統開腦風險較大,雖然自費開刀一次15萬,但因為儀器先進,加上名醫加持,仍讓許多患者及患者家屬趨之若鶩。本刊調查,目前國內有加馬刀儀器的共有八家醫學中心,包括北榮、北醫、中榮、中國附醫等,由於加馬刀儀器一台就超過上億元,病患如自費開刀,一次15萬元起跳。其中,開刀風險較大的腦動靜脈畸形瘤、腦膜瘤、聽神經瘤、顱底深部腦瘤等,都能以加馬刀進行非侵入性治療。但也因為加馬刀輻射強,加上腦部分布許多重要神經和血管,如何精準定位,算出輻射劑量,不破壞旁邊神經叢,就得經過嚴格訓練。邱尚明解釋加馬刀是精密手術,甚至能事先模擬放射線治療後的腫瘤狀況供醫師參考。(圖/當事人提供)目前,加馬刀儀器原廠委託瑞典卡羅林斯卡大學、法國馬賽大學與美國匹茲堡大學授課,「國外規定加馬刀執行醫師的訓練門檻很高」,邱尚明指,「連相關的行政或醫護助理,都得接受都需接受3天的加馬刀放射治療法的介紹講習。」針對加馬刀相關規範,記者在7月10日周五上午求證衛福部,但公關部門卻回覆,「所有長官都在進行2天的閉門會議」。要求記者寫下提問問題並寄e-mail至衛福部,還強調7月13日才能回覆。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如加馬刀執刀醫師退休或離職,該醫師的醫學物理學訓練課程證件得做更換,醫院必須「主動」提報給衛生局,如經查獲可罰5至25萬元。
「瞳孔發出白光」2歲女娃無奈摘眼 5大癌症最易侵襲孩童
曉馨2歲時因感冒到醫院看診,醫護人員注意到曉馨的雙眼瞳孔隱約有白色反光,看起來像貓眼一樣,到眼科檢查後診斷為視網膜母細胞瘤。由於腫瘤發展迅速,曉馨的爸爸媽媽即使百般不願意,也只能忍痛同意醫師摘除較嚴重的左眼,換上義眼取代,而右眼則透過化學治療控制腫瘤。雖然曉馨的雙眼保住了,但是學習對她而言變得吃力,在社交上也遇到瓶頸,甚至要承受別人異樣的眼光。小禾馨兒童專科診所吳俊厚院長表示,視網膜母細胞瘤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佳。視網膜母細胞瘤在胚胎時期就已產生病變,但表徵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須摘除眼球保命。類似的基因缺陷會給小朋友成長過程帶來不可逆的影響。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資料顯示,在台灣,一天約有1.5個兒童罹癌。由於兒童無法清楚地表達身體異狀,因此常在發病晚期才發現,導致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而終身遺憾。成人常見的癌症如大腸癌、乳癌及肺癌等,多為後天因素所致;兒童癌症成因較多為自身體質與基因的關係,有可能是遺傳父母親致癌基因或是媽媽在懷孕過程發生基因突變,導致新生兒罹癌。「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兒童癌症發生率最高為血癌(34.9%),其次依序為中樞神經瘤(20.1%)、淋巴瘤(9.2%)、骨肉瘤(7%)、神經母細胞瘤(6.2%)等。兒童癌症難以被發現,當小朋友身體不舒服時,往往只能以哭鬧來表現,無法描述自己的不舒服。發現罹癌時,往往已經來不及,因此家長的警覺性很重要,留意到子女有任何異狀需立即求醫。雖然現在藥物和治療技術進步,兒童癌症的治療成功機率較成人高出許多,但如果能透過基因檢測發現疾病,就可以及早治癒或是減緩嚴重症狀的產生。台灣大學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博士洪加政表示,現已有廠商研發出新生兒基因檢測包含小兒癌症基因檢測,只需少量血,就可檢測208個基因、200種疾病,含 8種過去難以檢測出的罕見小兒癌症,經由10-15天的檢測,就可得知孩子的身體狀況,受益一生。吳俊厚醫師提醒,國健署新生兒疾病篩檢固然有助,但若與基因檢測雙管齊下效果會更佳,檢查結果可做為基因異常的診斷輔助工具,多一份安心。若孩子已經出現明顯症狀,亦可透過基因檢測找到病因,希望新手爸媽們不要害怕知道孩子身體狀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