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疾病
」 失智 罕見疾病「這檔」股票抽中可賺15萬 申購時間、價格一次看
星宇航空(2646)掀起股票抽籤熱潮,本周還有慶豐富(9935)及順藥(6535)開放申購,其中,順藥承銷價225元,以今(30)日收盤價380元來看,若順利抽中,1張可賺15萬元。根據慶豐富官方網站顯示,慶豐富初期以生產和銷售傳統竹簾為主,隨著石化工業的興盛,慶豐富導入仿木材質百葉窗簾生產線,並以現代化的技術大量生產得以使窗飾產品普及化。目前將產品延伸至家飾生活用品,包含寢具、桌飾、衛浴用品、抱枕、靠墊、毛毯和廚房用品等。慶豐富此次為上市增資,申購期間自10月29日起至31日,11月4日辦理抽籤,以承銷價27.3元,30日收盤價33.65元計算,抽中1張約能賺6,350元。順藥是致力於臨床開發的新藥公司,專注於未被滿足醫療需求的神經疾病和腫瘤領域。此次為上櫃增資,申購期間自10月29日至31日,以承銷價225元,30日收盤價380元計算,抽中1張可賺15萬元,不過2檔申購股數僅34萬張。
睡覺睡到流口水 醫曝4大可能問題!小心腦中風
不少人都有睡覺睡到流口水的經驗,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到,如果你的睡姿正確,並且沒有太累,但還是發現自己莫名其妙一直流口水,這時要小心4個問題。醫師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表示,趴睡和側睡會壓迫到耳根附近的腮腺(負責分泌唾液的腺體),這會使唾液分泌大量增加,再加上你的臉頰被緊緊壓著,這樣你就不容易進行吞咽動作,口水不容易清理,當你睡得嘴巴開開時,當然口水就容易流出來了。此外,太累了也會一直流口水,黃軒指出,有時候,你過度疲勞會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當你太累時,更容易進入深度睡眠階段,在這個階段,你整個人都很放鬆,控制唾液吞咽的面部和喉嚨神經肌肉也處於完全放鬆的狀態,因此你的口水不太受控制,容易流出來了。黃軒說,如果你的睡姿正確,並且沒有太累,但還是發現自己莫名其妙一直流口水,這時要小心4個問題:1.口腔衛生問題當你口腔有潰瘍,牙齦發炎,或你戴著牙套、剛戴上活動假牙,這些都會刺激口腔,導致口水分泌增多。2.上呼吸道問題當你常常有鼻炎、鼻竇炎、咽喉炎,這些都容易使你的鼻腔和咽喉不通,你就會容易常常打開嘴巴呼吸,尤其是睡覺的時候。那些打鼾的人,常常醒來時枕頭都是口水的痕跡,大家有注意到嗎?只要上呼吸道阻塞,你就會張大嘴巴呼吸,口水就會容易外流。3.腦神經問題一些腦神經疾病,例如腦中風、巴金森氏症,這些會影響臉部肌肉的協調,舌咽動作失調,會導致口水到處流。4.胃食道逆流那些有食道癌、食道潰瘍、胃潰瘍及火燒心的病人,在睡夢中也會過度刺激口腔,導致口水分泌過多,不過上述這些問題,除了在睡覺時容易流口水,還會伴隨其他主要疾病的症狀,例如,如果是巴金森氏症,他們除了睡覺流了一堆口水在枕頭,平常還會有手抖、行動不便等症狀。
華夫人逝世/高產量女王突息影 鄭佩佩罹「非典型帕金森症」 醫示警:常被誤認老化
一代俠女鄭佩佩美國時間17日離世,享壽78歲,消息震驚華人世界。據美媒《Variety》報導,鄭佩佩2019年罹患罕見皮質基底核退化症(corticobasal degeneration,CBD),生前已決定捐贈大腦供研究使用。對此,有醫師分析這「非典型帕金森氏症」與典型帕金森氏症的不同。鄭佩佩在1963年以電影《寶蓮燈》正式出道後,一直以高產量著稱,晚年甚至維持每年2到6部作品產量,直到2020年才僅拍攝1部《花木蘭》(Mulan),此後再無作品推出。似乎對得上傳言她罹患CBD的時間點。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神經內科主任葉守正說明,非典型與典型帕金森氏症最大區別在於「肢體靜態性的顫抖」,非典型患者通常不會有明顯肢體顫抖,因此容易被忽略為老化、失智或頸椎神經疾病。葉守正指出,非典型患者會出現行動緩慢、反應遲鈍、表情僵硬、手腳不聽使喚、平衡感變差、容易跌倒、焦慮等症狀,屬於腦部神經障礙疾病,且目前無延緩病程的治療方法。葉守正呼籲,如出現類似症狀,應尋求神經內科鑑別診斷。另據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資料,非典型帕金森氏症除了CBD,還有多重系統萎縮症、進行性上眼神經核麻痺症、擴散性路易體症、阿茲海默症等,不屬於大腦神經退化,而是進行性神經障礙的疾病,且病情發展迅速。
亞太醫院專科評比「台大獲8個台灣第一」 小兒科名次最高
美國《Newsweek》新聞周刊與統計資料庫公司Statista合作進行了第二屆年度亞太地區最佳專科醫院排名。針對澳洲、印度、印尼、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臺灣和泰國的領先醫療機構的九個專業領域進行排名,包含心臟外科、心臟內科、內分泌科、神經科、神經外科、腫瘤科、骨科、小兒科和胸腔科。臺大醫院在此次專科評比中,高達八項位居臺灣第一,胸腔科更是亞太地區中,唯一入圍的臺灣醫院。排名評分標準來自30個國家的8萬5000多名醫學專家,包括醫師、醫院管理人員等參與線上調查、病人滿意度以及納入世界最佳醫院計畫評分模型的PROMs調查。臺大醫院名次最高的專科是小兒科,在臺灣排名第一,亞太地區排名第十六,臺大醫院兒童醫院李旺祚院長表示:「臺大兒童醫院目標就是亞洲兒童醫療的領航者,感謝國際的肯定。」骨科及神經科也是臺灣第一,在亞太地區則為第十八名,骨科部王廷明主任表示:「很榮幸臺大醫院骨科部在Newsweek亞太區最佳專科醫院排名中榮獲第十八名。我們深知這項殊榮的背後有著嚴謹的評分系統,不僅需要獲得來自國內外醫療專業人士的推薦,更重要的是病患的滿意度調查也是評分的重要項目之一。」神經部說明:「臺大醫院神經部除了提供病患更有效的治療外,也深入研究神經疾病的基礎醫學,本次很感謝獲得國際肯定,未來也將繼續致力於神經醫學的研究與發展。」腫瘤科一樣在臺灣排名第一,亞太地區第十九,腫瘤醫學部葉坤輝主任表示:「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是『臺灣第一個』腫瘤醫學部,秉承臺大優良傳統,具體實踐『醫療卓越、培育良才、創新研究』的三大使命,持續追求『健康守護、華人頂尖、世界一流』的永恆願景。」美國Newsweek新聞周刊提到亞太地區(APAC)是地球上最多元化、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人口約有47億,約佔全球人口的60%,根據報告顯示亞太地區醫療保健產業具有強勁的成長潛力。臺大醫院本次在醫院專科排名中,獲得八項臺灣第一,醫療實力受到國際肯定,未來也將立足臺灣與亞太地區,放眼國際,在守護臺灣民眾健康及推廣國際醫療而努力。
忘記工作大小事、不認得親人!上班族「中年失智」 醫曝5常見症狀
一位55歲上班族原本事業穩定、擁有美滿家庭,某天突然想不起工作上的大小事,也不記得如何返回公司,最後甚至連親人也認不得,就醫後被診斷為失智症。失智非老年人專利 常見認知功能障礙有這些安南醫院精神醫學科醫師王文隆表示,一般人或許很難相信,居然這麼年輕就罹患失智症;但在真實世界中,這可能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故事失智症並不是普通老化或單純記性變差,而是認知功能出現障礙,且此症候群類型相當多,常見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根據衛福部失智症診療手冊定義,失智症為一種由腦部神經疾病、身體系統性疾病、藥物或成癮物質使用等因素,所引起的持續性認知功能下降之疾病。而患者出現的認知功能障礙包括:記憶與學習功能、注意力、語言功能、知覺-空間-動作整合功能、推理-計算-組織-規劃等執行功能、社交認知功能等。5大常見症狀 嚴重恐致失能「簡單來說,失智症就是大腦認知功能衰退的疾病總稱。」王文隆解釋,失智症會導致患者的記憶、性格及日常生活出現障礙,且不同的失智症,也會對應不同的早期症狀及認知障礙。他進一步針對各種不同的失智症,梳理出5種常見的障礙面向:記憶障礙:失智症會導致短期記憶受損,無法記得剛發生的事,因而會說重複的話,也無法學習新事物。這是失智症早期症狀之一,患者雖會遺忘重大或近期的事件,尚能透過提示回想起來,但若持續惡化便可能永久遺忘。語言障礙:部分失智症患者在早期會出現語言/溝通能力減弱的情形,且無法說出物品的名稱(或是以代名詞稱呼)、漸減少語言表達,甚至因理解力下降而被家人誤以為重聽。這同樣屬於早期症狀,但不見得會發生在每個失智症患者身上。視空間障礙:患者可能出現視覺、幻覺及空間障礙等相關症狀,像是無法辨識熟悉的人,或認不得常用物品,甚至可能產生對生活環境感到陌生、無法獨自回家、時常迷路等問題。推理與判斷障礙:患者無法解決生活中的突發狀況、無法理解潛在危險、無法自行規劃或做決策,故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顯得猶豫不決。性格改變與精神症狀、行為障礙:患者出現很大的性格改變,變得被動、個性退縮、出現自語/幻覺妄想或不恰當的行為,例如:在公共場合脫衣服、觸摸他人等。及早察覺早期治療 避免進一步惡化王文隆指出,由於失智症在臨床上的起因很多,務必及早做正確的診斷與治療,才能避免誤診或惡化,進而導致不可逆的失能。尤其患者此時身體及大腦機能退化,用藥風險極高,稍有不慎易釀成嚴重後果。因此,若發現家中長輩有疑似失智的情形,都應前往精神醫學相關科室進行評估,及早了解年老者的身心治療需求、完整安全照顧與積極保養等資訊,避免進一步退化,迎向健康快樂的每一天。
左眼皮狂跳以為發財…樂透全槓龜「雙眼跳到張不開」 竟是疾病找上門
俗話說「左跳財右跳災」,許多人左眼皮不自覺跳動時,都認為是好運降臨的徵兆,然而也有可能是疾病找上門。1名50多歲的男性電腦工程師近期發現左眼皮常自行跳動,以為是發財的預兆,於是買了好幾張彩券盼望一夕致富,不料樂透沒中就算了,眼皮還越跳越嚴重,甚至蔓延到右眼,最後雙眼幾乎張不開。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分享收治個案,該名男姓工程師數月前發現左眼皮不時跳動,心想「左跳財右跳災」,並沒有太在意,還在農曆春節期間買了好幾張樂透,希望一夕致富,誰知彩券完全沒中獎,眼皮還越跳越嚴重,就連右眼皮也開始狂跳,最後雙眼幾乎張不開,就醫後才得知罹患「眼瞼痙攣症」。醫師說明,眼瞼痙攣是指全眼輪匝肌發生痙攣性收縮,造成上下眼瞼閉合,以致無法張開眼睛的狀態。眼瞼痙攣依有無眼部或三叉神經疾病存在,分為自發性及病發性眼瞼痙攣;自發性眼瞼痙攣,經常兩眼都有,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女性較多(女男之比約三比一)。症狀開始時可能只是久久才一次眼輪匝肌的痙攣性收縮,並不影響視力及日常生活;但隨著病情加重,眼輪匝肌收縮的力道及頻率逐漸增加,到最後可能導致眼瞼閉合,面部的表情扭曲,視力嚴重受損,影響日常生活。醫師提到,自發性眼瞼痙攣的致病原因至今仍不清楚,但精神的壓力及倦怠可能會使症狀更加重,在休息睡覺時眼瞼痙攣會消失。有少部份患者的痙攣,是腦內基底核發生病變所造成,而有些病人是因為長期服用神經內科或精神科的藥物,引起錐體外神經傳導路徑有障礙,因而發生類似症狀,稱為遲發性運動困難,這時只要減藥就可以恢復。至於治療自發性眼瞼痙攣的方法,首先是藥物治療,雖然很多藥物被報導可以減輕症狀,不過藥效並不是很顯著;或以肉毒桿菌素局部注射痙攣的肌肉,可以達到暫時緩解的功效,但是大多數患者需要3至4個月就重複注射一次,副作用包括眼瞼閉合不全、眼瞼內外翻、眼瞼下垂、複視等。若以上治療皆無效,則可考慮用手術的方式將眼輪匝肌摘除。
中西合併治療脊椎側彎 醫師教3方法活絡氣血
脊椎側彎屬於身體主軸結構脫離正常角度形成的疾病,包含連接頸椎、影響兩側肩臂及胸椎、連接骨盆結構的腰椎及薦椎,脊椎長軸過程中都可能形成偏移角度,影響身體結構功能廣泛,相對應生理機能都會受到脊椎側彎嚴重程度影響健康。不只肌肉痠痛 脊椎側彎影響內臟功能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大翔表示,脊椎側彎輕則產生相對應肌肉痠痛症狀,影響結構活動範圍,重則反覆造成肌筋膜及關節韌帶慢性發炎而產生長期疼痛。中醫經絡理論歸納脊椎兩側屬於督脈及膀胱經,因此,除了淺中層肌筋膜的疼痛症狀外,經絡氣滯血瘀也會透過背部穴位影響內科疾病,包含呼吸道疾病、腸胃疾病、內分泌疾病、自律神經疾病、婦科疾病等。輕度或中度的脊椎側彎可透過針灸、傷科手法調整進行治療,搭配適度復健運動,引導結構計畫性往正確角度調整,但重度脊椎側彎者,建議諮詢西醫進行中西醫配合治療。周大翔中醫師說明臨床上將脊椎側彎角度分成三級,輕度側彎為10-20度、中度側彎為20-40度、重度側彎為40度以上。針灸、用藥、復健 三方法活絡氣血治療脊椎側彎需要「針灸、用藥、復健運動」同時進行才能事半功倍,周大翔中醫師說明,針灸治療透過施針從兩方面同時進行治療,一、針刺鬆解過度緊繃肌肉並以特殊針灸手法排除筋結及沾黏結構,二、透過針刺穴位行氣活血來疏通局部結構不良引起的氣血瘀滯。用藥部分會根據每個患者身體狀態給予辯證處方治療,大方向會先辨別脊椎側彎對於內科範疇影響為選方選藥主軸,壯實者選用行氣活血藥物較多,包含當歸、赤芍、紅花等力道較強活血通經藥物幫忙,體虛者須搭配補氣補血藥物,包含黃耆、紅景天、何首烏、熟地等補養藥物來強化氣血,兩者大方向外,常用威靈仙、雞血藤、桑寄生、桑枝、桂枝等來強化脊椎兩側經絡氣血運行。脊椎保健穴位翳風穴:屬手少陽三焦經,位於耳垂後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後緣間凹陷處,從肌肉解剖角度影響生理機能改善,此穴會從後方由淺到深影響胸鎖乳突肌,頭夾肌,頭最長肌,二腹肌後腹等,按壓時同時搭配轉動頸部,視線向正前方看,將頸部轉至最左側,一邊按壓穴位並慢慢將頭轉向正前方及最右側,轉頭動作以輕及慢為原則,反覆此動作10~15分鐘,可以有效舒緩頸椎兩側及周圍肌肉筋膜。曲池穴:屬手陽明大腸經,穴位在兩屈肘紋頭外凹陷如池處,局部按壓痠脹感可傳至前臂,透過穴性傳導鬆解兩肩臂、兩前臂肌肉筋膜進而影響肩胛骨周圍肌肉及兩脅肋,按壓時以左手按右手及右手按左手方式互換,按壓時搭配胸肋轉體動作,呼吸保持腹室吸吐,反覆此動作10~15分鐘,可以有效舒緩胸椎兩側及胸肋周圍肌肉筋膜。委中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穴位於膝彎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之間凹陷處,《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膀胱合入于委中央」,此穴按壓可以疏通膀胱經經絡,引導腰背肌肉筋膜放鬆,搭配溫足浴放鬆足底肌筋膜同時,兩手按壓膝後側委中穴,持續此動作10~15分鐘,可以有效舒緩腰椎兩側及背部肌肉筋膜舒緩。脊椎保健茶飲葛根5g,炒白芍5g,炙甘草3g,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藥方主要透過芍藥甘草湯來舒緩肌肉筋膜,搭配葛根疏通項背部筋絡,保健茶飲可以在運動過度、勞動過多、工作固定同一姿勢時間過長,導致脊椎兩側肌肉過度緊繃時,適度透過茶飲幫助放鬆。治療脊椎側彎需從結構調整及臟腑機能兩個面向同時治療,然而形成脊椎側彎通常經過多年姿勢不良為主要病因,治療過程需要長時間配合,以及自律養成良好姿勢習慣及復健運動。周大翔中醫師建議,日常保持良好習慣及正常情緒來搭配治療都可以順利改善生理狀態。
全台首例捐腦者!漸凍人吐心願 愛妻握他手簽名遺愛人間
「台灣腦庫」去年11月於台大揭牌後,就積極準備接受病友捐腦,台中慈濟醫院50歲漸凍病人黃鼎承親身經歷罕疾身心折磨,堅決捐出腦組織,台中慈濟醫院與台灣腦庫合作,黃鼎承20日終於圓夢,成為第1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的捐腦入庫。黃鼎承3年前診斷罹患罕見運動神經元退化疾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症」),他面對生命挑戰從不輕言放棄,但遍尋名醫治療與復健,身體依然快速退化,生活起居全仰賴母親與太太,兩個孩子也受到影響。台中慈濟醫院心蓮病房護理長黃美玲(左二)、醫療志工(左一)陪伴黃鼎承(右一)與黃太太(右二)到病房外吸收陽光的滋潤。(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黃鼎承病情發展快速到頸部以下無法動彈,僅能仰賴呼吸器維生,接受台中慈濟醫院安寧團隊居家療護時,自主表明要依照「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自主撤除維生醫療並捐出全身可用器官。台中慈濟醫院表示,黃鼎承積極搜尋漸凍人器官捐贈資訊,得知去年成立的台灣腦庫公開徵求運動神經元疾病病人腦組織,要做為醫學研究及開發新藥,親身經歷罕見疾病身心折磨與拖累的他,堅決要捐出腦組織,期盼能拯救更多家庭,心蓮安寧團隊依照囑咐聯繫台灣腦庫。台灣腦庫代表人台大醫院醫師謝松蒼南下,在病榻前向黃鼎承道謝,並保證「一定會珍惜這份國家寶藏!」他指出,黃先生的大愛會深刻影響腦神經疾病診斷,並帶來治療的成就。謝松蒼告訴黃鼎承,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腦神經疾病與周邊器官會相互影響,黃鼎承也決定願意同時捐出內臟、提供血液做次世代基因定序;最後無法執筆的黃鼎承由太太協助握筆,簽屬捐贈同意書,他激動說:「這場病生得太有意義,感謝上天賜予的恩典。」黃太太說,家人原本不諒解先生選擇撤除維生醫療的決定,如今他以身示教展現勇敢與大愛,如同麥子不死,家人以他為榮,更期盼未來能拯救更多罕見疾病的病人與家庭。
罕病女拿270萬補助 「病重無法行走」被抓包是跑步達人…下場慘了
蘇格蘭伯斯郡(Perthshire)1名女子謊稱罹患神經疾病,行動能力受限,10年來向政府請領了高達6.7萬英鎊(約新台幣270萬)補助,直到調查人員發現她會固定跑「迷你馬拉松」,疑似詐領補助的事件才曝光。據《鏡報》報導,現年49歲的龐德(Annette Bond)2004年被診斷多發性硬化症,身體及行動能力受到損害,向政府申請殘疾補助並通過。但就業及退休金事務部(Department for Work and Pensions)2017年調查發現,龐德不只能正常行走,甚至能奔跑。調查員霍奇(Scott Hodge)在法庭上指出,團隊提早結束對龐德的監視行動,因為短短2週內已取得大量證據,包含龐德健步如飛、穿跑裝在同條路線跑步3次等影片,且龐德在過程中腳步沒有不穩定,也不需要旁人幫助。霍奇認為,這幾段跑5公里的迷你馬拉松影片,足以證實龐德的病情與她自己說法不同。龐德的同事證實,龐德一直在鍛鍊自己的雙腿,上班時偶爾會在路上看見她跑步,甚至認為龐德家裡有台跑步機與交叉訓練機(cross-trainer)。另名同事則稱,沒人看過龐德穿戴或配戴任何支架,還有人曾目擊她在聖誕夜外出跳舞。龐德的68歲母親辯護道,女兒必須靠持續運動和鍛鍊對抗疾病。而在申請表填寫「我的平衡能力很差,有摔倒和頭暈風險,外出時希望有人陪著我」的龐德,否認未告知就業及退休金事務部自己的病情變化,以及藉此在2009年4月1日至2018年11月27日期間詐領殘疾生活補助中的「加強照護」、「加強機動性」(如輪椅)補助。案件仍在審理中。
原發性顫抖「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 「神波刀」非侵入精準治療
67歲馬女士罹患帕金森氏症,108年起於臺北榮總神經內科門診定期追蹤,藥物治療雖症狀有所改善,但右手及腿部顫抖,面部表情僵硬導致說話變慢,手腳顫抖或僵硬造成寫字或如廁困難,無法正常生活。經縝密的術前評估,於去年5月接受神波刀治療,術後右手及腿部震顫立即獲得改善,術後1個月完全沒有顫抖的情形,術後4個月未出現顫抖情形,腿部輕微僵硬,有時候會忘記服藥但並沒有感覺異常,至112年年底追蹤,術後狀況維持良好。80歲劉先生,40多歲開始出現右手震顫,顫抖症逐漸惡化。休息時震顫會減輕,想做事時顫抖的情況更加明顯,讓他無法寫字,也很難維持日常生活。經縝密的術前評估後,劉先生於112年4月接受神波刀治療。顫抖情形顯著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術後1個月、3個月、5個月的追蹤,狀況維持良好。臺北榮總神經外科引進「神波刀」手術,以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打斷顫抖神經迴路,非侵入性,不需開顱、無需麻醉,成功治療「原發性顫抖症」及「帕金森氏症」患者,未來可望用於癲癇、肌張力不全、強迫症等治療,為神經疾病患者一大福音。有些人雖四肢健全,卻因原發性顫抖症或帕金森氏症而不能獨立生活,連夾菜、倒水、擠牙膏、刷牙等日常基本動作都很困難,更遑論工作,不但難以維持生計,更影響自我的社交活動與心理健康。臺北榮總神經外科李政家醫師表示,臺灣約有40萬人罹患原發性顫抖症,比帕金森氏症還要常見,原發性顫抖是因為神經退化,造成身體不同部位持續性顫抖,老年人最常見,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有逾半數原發性顫抖病人有家族遺傳病史,目前預估國內約有40萬人有此困擾,其中約10萬人的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除了寫字無法準確握筆,拿杯子卻把水灑出來,連穿衣、簽名都成挑戰。李政家醫師說明,一般不論治療原發性顫抖或帕金森氏症都會先採用藥物治療,若症狀無法控制,則須進一步進行手術治療,例如丘腦切開術 (Thalamotomy)或裝置深部腦刺激器(DBS),兩者都需進行開顱手術,鑽一個小洞,以電燒專用的鈍針深入丘腦,進行燒灼或植入電刺激晶片持續電刺激,兩種手術治療成效顯著,但許多病友忌憚開腦,以及體內需安放電極後的風險而裹足不前。李政家醫師指出,相較於傳統外科侵入式手術,神波刀是一種非侵入性無創的精準治療,無須在病人腦中植入電極及電池,透過超過1000個超音波晶體聚焦能量在丘腦,加熱局部腦區使得神經壞死,打斷產生顫抖的神經迴路,過程中無須麻醉、無須打開頭骨,避免感染、腦出血等併發症,在病人清醒下進行治療,搭配MRI核磁共振導航,準確定位,並導引能量至目標的神經核一次完成,術中評估,立即達到治療效果,用來治療原發性顫抖成效顯著,提供神經疾病患者更多治療選擇,
2024多事之秋?命理師曝「海王星發威」未來16天防中邪 4星座走好運
今天(6日)進入小寒,國際天星風水命理專家邱彥龍提醒,除元旦這幾天不平靜外,未來16天海王星仍會持續發威,台灣與日本為多事之秋,南、北韓關係也會進入緊張狀態,且小寒期間有偏差想法的人多,容易帶來紛擾,想要平安度過,可以多戴金飾、銀飾為自己招貴人運。這段期間,走好運的星座則有金牛座、魔羯座、獅子座、巨蟹座。大家一定好奇,怎麼一進入2024年就災難不斷?邱彥龍老師在命理網站「旺好運」撰文表示,主要是水星與金星被海王星荼毒所致,未來16天仍要注意火災、爆炸、戰爭、鬥爭、交通意外、中邪、口舌是非、小人搗鬼、恐嚇、精神官能症發作、暴力、詐騙、鬧鬼、酗酒、嗑藥、中毒跟失眠等問題浮現,行車要特別小心,夜晚盡量少外出。邱彥龍指出,小寒這16天,大多數人會偏向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情況嚴重,帶來許多紛擾與災難,幸好這段期間土星匯入吉星,落在雙魚宮位,正念特別重要,大環境充斥太多嚴重的思想偏差,人心表裡不一,災難就多了,「要注意刀、病、傷、痛、苦」,如中風、心血管疾病、痛風、腸胃炎、感冒、新冠、胰臟炎、酒精中毒、吃錯藥、肺炎、肝炎、癌症、骨折、痔瘡、腸胃出血、婦科、內分泌失調、耳鼻喉發炎、神經痛、神經疾病等健康問題。邱彥龍並以《易林·屯之既濟》卦曰:「愛我嬰女,牽衣不與。冀幸高貴,反曰賤下」來說明,小寒期間不要一昧討好或寵愛,對對方過度好,把他捧上天有時反而對他是一種陷害,凡事順勢而為才是正道。專家分析,1月10日之後到月底,太陽漸漸合相冥王星後,跟海外有關的資源容易帶來發財機會,可以多祈福與佩戴黃金、銀飾、木質手飾、吊飾等幸運物,來提升好人緣,讓事業順利,招財旺運。尤其小寒期間太陽、火星與木星是最旺的星,邱彥龍認為,對於元首、政府官員、名人、網紅、大企業家、軍工、化工、醫療、煙火爆竹、慈善福利、司法、宗教玄學、金融、媒體、保險、印刷、服飾、塑膠、玩具、珠寶、彩券、生育行業、體育、婚喪喜慶、獨門技術行業等都會有不錯的成績與好運。另有4個星座或上昇星座特別擁有旺運,包含金牛、魔羯、獅子跟巨蟹座,雖然會有煩心事,但只要積極用智慧解決,能無往不利。
薑不只能怯寒!營養師揭6大好處:還能預防失智
為了抵禦冬天的寒冷,不少人會選擇喝薑母茶來暖身,改善手腳冰冷的困擾。事實上,薑除了能怯寒外,還對身體大有裨益。醫師列出薑的「6大好處」,不僅可以調節血糖和預防感冒、心血管疾病,還能改善嘔吐感及抗發炎,甚至降低失智症的發生率!依照不同的生長年限,薑又可以分成嫩薑、粉薑、老薑、薑母,但薑齡的差異代表什麼呢?營養師阿罐在個人粉專發文提到,薑中的營養成分「辣薑素」是辛辣味的來源,會隨著薑齡越老而含量越高。薑除了能幫助身體暖和外,其實還有6大好處:1. 預防感冒:薑不僅內含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也含有維生素C及薑辣素等,本身帶有抗菌、抗病毒效果,適量食用能夠有效預防感冒。2. 調節血糖:由於薑中含有薑烯酚等有益物質,有助醣類正常代謝並穩定血糖。3. 預防心血管疾病:薑能幫助降低膽固醇、調節血液循環及保持血管通暢,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4. 改善噁心嘔吐感:薑辣素可以改善胃部異常蠕動、消化障礙及噁心、嘔吐等不適感。5. 抗發炎:薑辣素能夠降低體內發炎問題,像是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發炎症狀都能得到緩解。6. 預防失智症:最新研究發現,薑辣素可以防止神經病變,降低神經疾病的發生率。營養師阿罐列出薑的「6大好處」。(圖/翻攝自營養小當家_阿罐營養師臉書粉專)
是失憶還是失智? 醫解析「短暫性全面失憶症」常見誘發事件1次看
一位太太由兩個女兒陪伴走進診間。女兒提到,上禮拜媽媽在一次情緒低落大哭之後,突然出現記憶錯亂,不僅忘記前幾年的事情,還忘了寵物已在中秋節過世、女兒年初結婚、半年前才去過的家族旅遊等,甚至會不斷詢問一樣的問題,剛剛才講過的事情,沒多久又再問一次。此外,女兒說媽媽記憶錯亂還伴隨一點頭暈,往往過幾個小時後才開始好轉,慢慢能夠回憶一些過去的事情,也記得住新事件;然而,那次大哭前半個月的事情,依然完全想不起來!即便經過女兒反覆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她終於能回答出來,但反而讓女兒感覺是「學起來」而不是「想起來」。由於女兒擔心媽媽罹患失智症,所以急著帶她至門診檢查。確認無外傷、癲癇 診斷為短暫性全面失憶症安南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杜宜憲表示,過去偶爾也會遇到類似的個案,因此聽到家屬敘述時,就大概知道情形。他向女兒確認媽媽沒有頭部外傷、當下也沒有癲癇發作,並在完成腦波和磁振造影(MRI)等檢查之後,確認是「短暫性全面失憶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 TGA)。發生以中老年人居多 TGA突然發生、認知功能正常事實上,TGA不算常見,以中老年人居多,且不限男女都可能發生;如果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則較常和偏頭痛相關。杜宜憲醫師進一步解釋何謂「全面性失憶」:記憶可以分成「記得過去」和「記得現在」,舉例來說,記得自己小學的校名,和搬家前的地址、電話,屬於「記得過去」;記得自己現在要做什麼事情、或怎麼到達當下地點,則屬「記得現在」。而TGA就是無法「記得過去」和「記得現在」,並且是突然發生,但其他認知功能仍然正常。這樣的狀況可能持續數小時,也可能達到一整天,不過大多數在24小時內會恢復;然而,就算有恢復,仍然會有一小段過去的事情想不起來,像是用橡皮擦完全去除了一樣。常見誘發事件一次看 復發機率低杜宜憲醫師指出,TGA成因目前仍未完全釐清,但五成以上的患者,在發作前都有一些誘發事件,包括:精神壓力、情緒激動、劇烈疼痛或頭痛等,其中有些病例只是開個車、洗個澡就發生了。他補充,TGA聽起來好像很可怕,其實絕大部分的患者都會在1天之內康復,但需要就醫排除中風、癲癇、低血糖、藥物過量等嚴重神經疾病,而且TGA的復發率不高,故患者不用太擔心。
世界第2大致盲原因 「視力小偷」青光眼專找這些人下手!
根據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我國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35萬人上升到110年43萬人,5年成長22%。青光眼權威、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監事呂大文出席「眼疾治療歷史特展」表示,青光眼又稱「視力小偷」,初期症狀難以察覺,一旦發現時視力已嚴重受損,若無及早治療恐導致失明。提醒慢性病者、有家族史者、中高齡族群、女性等高風險族群要注意。眼球為維持形狀,需保持一定的壓力,眼壓的高低又由防水的分泌和排出維持,若房水的循環平衡被打亂,眼壓就會升高。由於眼壓異常而導致視神經萎縮,是一種會持續進行的視神經疾病,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青光眼又可依症狀分為急性與慢性,因為沒有明顯的前兆,所以須定期接受檢查,追蹤眼睛狀況,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慢性青光眼」偷偷摸摸 5大高風險族群 呂大文表示,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症狀難以察覺,是個既慈悲又兇狠的眼疾,雖然沒有疼痛感,但若無及早治療恐會失明!診間許多病人初次就診的時候,視力就已損失一半。症狀:初期多是視野邊緣受損,症狀不易察覺,等到眼睛出現視力衰退,往往已經嚴重惡化。 眼壓值較高者正常眼壓落在12-20毫米汞柱,若高於20毫米汞柱需警覺。 大於40歲40歲得到青光眼的機率為1.5%,到了70歲就會增加到7%。 青光眼家族史直系血親有青光眼者,比一般人高出7-9倍,建議18歲開始就要定期檢查。 高度近視/屈光不正常者高度近視與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都有關係,只要是近視度在500度以上的患者,有5至8倍的機率會有青光眼,所以高度近視者一定要接受青光眼的篩檢。 慢性疾病或其他糖尿病、高血壓恐併發「次發性青光眼」,此類患者特別要注意,糖友須控制血糖。另外手腳冰冷也要當心,由於血液循環不佳,可能會造成低眼壓青光眼。1/3患者會失明! 4種人當心「急性青光眼」 呂大文說明,急性青光眼平常完全沒有症狀,一旦發生就會導致視力變差與全身極度不適,每周都有病人到急診求助。急性青光眼一旦發生,高達1/3患者會失明,另1/3患者恐留下這明顯後遺症。症狀:視力突然變差、頭痛,甚至噁心、嘔吐。常被誤以為腸胃炎、偏頭痛、高血壓發作而耽誤,辨別關鍵在於「瞳孔放大」,可藉此徵兆篩選出來。 女性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國內急性青光眼患者有75%是49歲以上的婦女,因為更年期影響,能保護眼睛的雌激素分泌下降,成為高危險群。 遠視100-300度因為眼球軸長較短,眼睛內空間較小,導致視神經遭擠壓,引發急性青光眼。 身高<160公分 年齡>55歲此外,很多民眾以為眼壓檢查正常就沒有青光眼。呂大文提醒,不能單靠「高眼壓」判斷。根據亞洲統計資料,85%以上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台灣1/3的低眼壓青光眼患者,眼壓並不高。患者2大惡習 導致視力惡化根據健保資料庫顯示,台灣約有38萬人正在治療青光眼,改善青光眼的方式包括降低眼壓與使用眼藥水治療。病人常有幾個特色:患者拒絕承認罹病診間不少民眾無法接受青光眼診斷結果,「家裡人都沒有得病,為什麼我會有?你是不是診斷錯誤,我要再去看另外一個醫生。」自行停藥導致惡化「這個醫生開的藥讓我好難受,停掉以後眼睛變得好舒服,我不想要治病。」由於青光眼眼藥水容易造成不適,許多病人以為症狀不但沒改善,反而更糟糕,自行停藥不治療,將導致眼疾惡化,相當可惜。行醫30多年,呂大文與青光眼病患及其家屬共同成立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期盼藉由提供正確醫療資訊、青光眼衛教及同儕支持,讓大家少一點恐懼,多一點勇敢,接受最佳的治療方式,發願不要再有失明的不幸事件發生,讓更多人持續看見寬廣世界,看見未來的美好。
突發燒和疲勞!空姐竟患上罕見疾病 昏迷1個月後奇蹟甦醒
有名空姐在2022年突然發燒及感到疲倦,未料竟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神經疾病,當時醫生更告知她的家人,只有百分之50的存活率,最終她在昏迷1個月後甦醒,也於2023年3月恢復健康,並重返熟悉的工作崗位,如今她也感謝上天給予她生命第2次機會。據《中國報》報導,馬來西亞的空姐艾麗莎(Ellysha)於2022年值班後,突然發燒及感到疲倦,因此回家後便馬上睡覺休息,直到母親去告知她吃飯時,才發現女兒早已昏迷,失去意識。隨後,被家人送醫急救,搶救期間更差點死亡,未料她竟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神經疾病「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當時醫生更告知家人,她只有百分之50的存活率。「格林巴利症候群」是種人體免疫系統攻擊自主神經的疾病,並且以發炎及脫髓鞘為主要病理變化的疾病,又稱做「急性發炎性脫髓鞘多神經根神經病變」,若沒及時治療,病情可迅速惡化導致全身癱瘓甚至死亡。所幸艾麗莎在昏迷1個月後甦醒,並於2023年3月恢復健康。日前她也在個人TikTok上分享這段經歷,她表示,由於當時病毒攻擊脊椎和大腦,導致大腦和神經變得很脆弱,她無法正常走路或坐下,連進食都有問題,當恢復意識時,也只能轉動眼球。她也透露,如今她已重返工作崗位,也感謝上天給予她生命第2次機會。同時也提醒民眾,若察覺自己生病,即便是小發燒或輕微疼痛,都應立即到診所或醫院檢查。艾麗莎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神經疾病,最終她於2023年3月恢復健康。(圖/TikTok puteri.ellysha)
6大腦神經疾病常造成失能! 「世界腦健康日」5點提倡籲重視腦健康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失能人口逐漸上升,其中高達6成為後天疾病所致。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林永煬指出,這些後天疾病當中,又以腦神經疾病為大宗,失能與腦神經疾病可說是息息相關。而7月22日是「世界腦健康日」,台灣神經學學會響應今年世界神經學聯盟訂定的主題「人人同等重要、照顧社會失能者 (Leave no one behind)」及5大倡議,呼籲民眾重視腦部健康,並關懷腦神經疾病失能者的權益。逾6成障礙與腦神經有關 常見6腦神經疾病致失能根據衛福部身心障礙統計,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6成以上都與腦神經疾病有關,其中有34%屬於「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心智功能」障礙,有32%為「神經、肌肉、骨骼之移動相關構造及其功能」障礙,而有4成屬於青中壯年(20-60歲)。因此不只有老年人,年輕族群也應重視腦健康。大腦是身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與人的心智、感知、運動、情緒等有關,因此若產生腦神經疾病,常常會造成失能等問題。台北榮民總醫院腦中風加護主任鍾芷萍醫師表示,常見造成失能的腦神經疾病包含:腦中風失智症巴金森氏症腦外傷癲癇免疫性腦神經疾病鍾芷萍醫師指出,其中造成最多失能死亡的就是「腦中風」,根據統計,每年腦中風死亡人數約有1萬人,每年因腦中風增加失能人口約有4萬人。世界腦健康日5大倡議 疾病可預防、失能可減緩不過,這些腦神經疾病可以預防,而其造成的失能問題其實也可以經由復健減緩。因此,適逢7月22日世界腦健康日,世界神經學聯盟與世界神經復健聯盟合作,並提出5大倡議,而台灣神經學學會也舉辦世界腦健康日記者會,希望將以下5大訊息傳達給個人、社會、國家,包含:認知(Awareness):提升全球對於腦健康的關注可減少腦神經疾病及可能的失能情形預防(Prevention):腦神經疾病造成失能的情形可被預防、治療與復健而復原倡議(Advocacy):大腦健康是全球人民享有的人權教育(Education):教育可弭平因腦神經疾病而致失能的病友與一般人的資源落差獲取(Access):社會給予失能者的醫療照護、復健與輔助是不可或缺的台灣神經學學會呼籲,希望大眾主動關懷因腦神經疾病而致失能的病友權益,並鼓勵患者透過完善的復健治療,回歸職能人生,更要與各界聯手提升大眾對腦健康的認識,促進全民腦部健康。
40多歲媽「泛視神經脊髓炎」一夜全癱 當心5大症狀警訊
4旬的怡芬數年前感到腰痠背痛、下腹部疼痛,某日更一夜全癱!做一連串檢查後,她確診為罕病「泛視神經脊髓炎」,不僅大小便不能自理,甚至每日劇痛難耐,一度想放棄生命。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表示,中樞神經疾病為終身疾病,需要長時間積極配合治療才能避免病情反覆發生,患者面對每年上百萬龐大醫藥費壓力沉重,呼籲健保給付新藥,讓更多病友持續接受有效的治療。泛視神經脊髓炎5大症狀視力惡化或視野缺陷肢體感覺刺痛肢體無力或癱瘓持續打嗝、莫名嘔吐感或嗜睡排尿不順或困難、失禁全台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約8百多人,女性占了93.9%。主因為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產生自體免疫抗體攻擊自身體內之中樞神經細胞,主要侵犯視神經、脊髓與大腦組織。若侵犯視神經,病人常於短時間內發生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眼睛疼痛;如侵犯脊隨,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肢體無力或癱瘓,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若未妥善治療就會反覆發生永久性傷害,更可能導致生命中止。早期易被誤診為多發性硬化症羅榮昇說明,由於同屬中樞神經疾病,泛視神經脊髓炎早期容易誤診為多發性硬化症,錯失黃金治療時期。兩疾患差別在於泛視神經脊髓炎經由藥物控制,可降低發作程度與頻率,可用藥物雖然少,但致死率低;而多發性硬化症發作進展恐會慢慢退化。針對治療泛視神經脊髓炎,可先使用類固醇藥物加免疫抑制劑,但若反覆發作恐為惡性,需進一步靠生物製劑加免疫抑制劑才能控制。新型生物製劑療效比起口服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有助於減少泛視神經脊髓炎復發,也較無白血球數下降或肝功能異常的副作用。8成患者接受新型生物製劑後,明顯改善整體生活、降低復發。怡芬在醫師協助治療下,接受新型生物製劑治療,病情得到緩解,加上老公與女兒每天鼓勵復健,讓她從全身癱瘓到現在可自行走動,甚至打工、開車接送小孩,逐漸回歸原本的生活軌道。病友2大困境:經濟無法負擔治療、病情反覆發作然而,多數患者仍無接受新型生物製劑治療,怡芬老公無奈坦言:「住院及復健的醫療費將近百萬,只能四處去借貸。」羅榮昇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並非一次就能控制病情,而是需要長時間積極配合治療,才能避免病情反覆發生。每月注射一次新型生物製劑耗費數十萬,須持續治療約半年才能看到顯著作用。根據時勢調查統計,病友家庭平均一年支付新型生物製劑費用,高達家庭總收入的3倍,價差破百萬!超過6成病友表示在治療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境為「新型生物製劑沒有納入健保給付,經濟無法負擔」,以及「病情反覆發作」。尤其40歲以上、已婚或有小孩的女性病友比例高,一旦發病高達83.3%病友無法繼續就業,得中斷工作專心治療,造成家中經濟壓力,甚至有病友因而離婚。面對疾病反覆不定無法掌控、爭取新藥納入健保不易,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副理事長姚秀康喊話,疾病影響的不只是病友一個人,而是連動整個家庭,也會增加長期照護工作,期盼政府將新型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減輕病友經濟負擔,永續用藥不間斷,找回自己的人生正軌。
巴比妥來源成謎!爆有8張藥證「非管制藥」 農委會:曾有申報落差案例
新北市某幼兒園餵藥案持續延燒,其中被列為管制藥物的「巴比妥」從何而來,也成為各界關注焦點,日前有傳言指藥物來自醫師開立複方或單方藥品,甚至獸醫院流出。對此,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嚴正駁斥;農委會防檢局動物防疫組也指出,過去雖有管制藥物申報出現落差遭裁罰案例,但目前並無證據,不應有太多臆測。據《三立新聞網》報導,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除透過聲明指出,若非癲癇等神經疾病,醫師絕不可能開立巴比妥鹽藥品給兒童病患,更不可能對一般疾病開立含巴比妥鹽的複方藥品給兒童。理事長林應然也表示,不應影射藥品來源為醫療院所。林應然表示,領受人須持管制藥品專用處方身份證明,方能簽名領受屬三級管制藥物、單方的巴比妥鹽,同時還要造冊登記,認為事發幼兒園藥物可能來自合法取得的其他人,或違法自費販售的藥局、違法自費開立的醫療院所,或同樣違法的網購。巴比妥鹽藥品受嚴格管制,從製造、輸入到販售都須申報。(圖/嘉義縣政府提供)林應然呼籲司法及衛生主管機關應盡速追查來源嚴懲,外界也不應影射醫療院所是藥品來源,以免造成社會恐慌。農委會防檢局動物防疫組組長林念農,則對外傳巴比妥可用於寵物鎮靜劑與安樂死,可能透過獸醫流出說法,回應該藥劑量較高時雖可用於安樂死,但獸醫是注射、不是口服。獸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更發出聲明強調,傳言為無證之談,並保留法律追訴權。林念農也表示,依《動物用藥品管理法》,該藥從製造、輸入到販售都要申報,儘管過去有申報落差的裁罰案例,但相信獸醫院會特別嚴謹,加上仍在調查中,不應太多臆測。另據食藥署資料,國內目前共有75張苯巴比妥成分藥物、醫材許可證,其中有8張非管制藥品,無註明不可生產、4張為腸胃藥、1張是兒科用藥、有7張相關檢驗試劑的醫材許可。但與幼兒園案詳情仍須待檢調釐清。備註:根據《兒少法》第69條規範,本案涉兒童及少年權益,不得揭示「足資識別之資訊」。
母被控親手殺4孩入獄20年有冤情 專家:基因突變為死因案情逆轉
澳洲發生史上最嚴重誤判罪刑的案例,一名懷有4名子女的婦人福比格(Kathleen Folbigg),被指控在2003年親手殺害這些子女並判25年徒刑,不過這位澳洲人口中的連環殺人魔,因為案件重啟調查,澄清4名孩子可能都是自然死亡,她也在蹲了20年的冤獄後在5日重見天日。福比格的4個孩子在1989年以來的10多年內相繼死亡,2003年被判25年徒刑。根據多家澳洲媒體報導,1967年在澳洲出生的福比格有一個十分悲慘的童年。在她還不到2歲的時候,她的生父用刀殺害她的母親,還殘忍地刺了24刀,福比格因此在一個又一個的寄養家庭、兒童收留所度過她的童年,20歲那年,她嫁給大她5歲的克雷格(Craig Folbigg),未料福比格的4個孩子在1989年以來的10多年內相繼死亡,分別只活了19天、8個月、10個月及18個月,且她在4起案件中都是最先發現屍體的人。福比格在獄中服刑 20 年後,近期獲得赦免。 (圖/翻攝自推特)儘管沒有物證表明是她導致孩子喪命,但因沒有其他合理的解釋,福比格便成為眾人懷疑的對象。對一名母親來說,接連失去孩子已是極大痛苦,如果還因此被誤認為「殺人兇手」,那是多麽令人心碎的事,控方主張,福比格的4名嬰兒在2歲前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還將她的日記部分內容解讀為認罪的自白,加上陪審團仰賴控方論點,福比格最終被控謀殺3個孩子及過失殺害一個孩子,2003年被判25年徒刑。不過2019年的一項調查對福比格的定罪提出合理懷疑,加上去年透過新的科學證據,啟動調查,為孩子的死因提出解釋,根據新南威爾斯檢察長戴利(Michael Daley)5日表示,透過新的科學證據,福比格和生下的兩名女兒有罕見基因突變,會引發心律不整猝死。而她的兩名兒子其中一人有潛在神經疾病。戴利5日下令赦免及無條件釋放,友人證實她已經在回家路上,據稱她將為「失去的20年」索賠。對此,戴利表示,赦免福比格代表她不必服完剩餘刑期,但不代表撤銷罪行,因為僅有刑事上訴法院能夠做這項決定,至於賠償,福比格則須向州政府提出民事訴訟,或與政府接觸索賠。
腰閃到吃肌肉鬆弛劑 5種常見藥物副作用大公開
腰閃到雖然不是什麼大病,卻會因為痛感而影響身體活動,生活中會產生許多不便,大大影響生活品質。由於閃到腰的疼痛是因為肌肉強烈痙攣造成的,在藥物治療上,可能需以肌肉鬆弛相關藥物來緩解。但肌肉鬆弛劑可不能隨便亂吃。甘誼文藥師指出,每一種肌肉鬆弛劑的機制、副作用都不相同,須經醫師診斷、評估開立不同的肌肉鬆弛劑使用。藥師也整理出5種常見肌肉鬆弛劑,幫助民眾了解正確用藥的重要性。肌肉鬆弛劑是什麼? 藥物如何作用?當民眾因姿勢不良閃到腰前往醫療院所看診時,「肌肉鬆弛劑」是醫師可能會開立的治療藥物。「肌肉鬆弛劑」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可以讓緊繃肌肉放鬆的相關藥物。甘誼文藥師進一步說明,肌肉鬆弛劑的作用機轉是干擾神經肌肉末端的神經傳導,讓緊張、痙攣的肌肉獲得緩解,並減少因過度反射而引起的疼痛、緊繃、僵硬等不適感,讓過度使用的肌肉休息。由於肌肉鬆弛劑的作用,肌肉獲得放鬆,也讓容易產生疲倦感,因此常見的藥物副作用包含,嗜睡、專注力下降、反射運動能力下降、視線模糊等。年長者若服用了肌肉鬆弛劑須注意,可能更容易出現跌倒等意外。5種常見藥物 副作用、注意事項別輕忽而服用肌肉鬆劑後,不論是駕駛、操作精密機械等也都一定要特別留意,因為有可能會因為藥物副作用而發生意外。因此,民眾若有從事相關工作,應向醫師、藥師等討論肌肉鬆弛劑的使用劑量、頻率。甘誼文藥師也整理出5種常見肌肉鬆弛劑的副作用,讓民眾了解各藥物使用時須注意的事項:Sirdalud鬆得樂:若同時使用其他降血壓等慢性病藥物,應主動告知醫師,因為Tizanidine可能會造成低血壓、頭暈眼花。Solaxin舒肉筋新:服用後可能會出現橘紅色尿液,但這是正常現象不用太過擔心。Befon倍鬆:突然停藥可能會產生躁動不安、精神混亂、錯亂幻覺、譫妄,甚至癲癇的情形,若有神經疾病相關病史者需特別小心。Userm悠縮莫:有強烈的酸苦味,且若剝半或咬碎可能會造成舌頭痲痺,服用時務必「整粒吞服」。Mephenoxalone美飛舒肌:緩和神經、放鬆精神,能改善精神緊張、神經質、神經焦慮,也可作為輕度抗焦慮及精神安定劑處方甘誼文藥師表示,每一種肌肉鬆弛劑的機制、注意事項與副作用都不相同,醫師會先評估病人痠痛的部位、原因等,並依病人個別情況開立不同的肌肉鬆弛劑。尤其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有調整劑量之必要,與酒精、鎮靜安眠、抗憂鬱等藥物的交互作用也需要特別留意。食藥署也提醒,肌肉鬆弛藥品是「醫師處方藥物」,使用過量或長時間服用都有風險。民眾千萬別因為想快速解決痠痛問題,而任意服用他人給予的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