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振造影
」 胰臟癌 癌症 團團 腫瘤 卵巢癌不菸不酒中年男接受健檢 醫師檢查發現2顆超迷你「癌王」
先前衛福部曾公布國人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其中有「癌王」支撐的胰臟癌首度進入前十名。而當時衛福部也表示,目前針對胰臟癌仍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而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日前也分享案例,表示自己在一名不菸不酒的50歲男子體內,診斷出0.5公分的胰臟癌腫瘤。林相宏醫師在FB發文表示,該患者為一名50歲男性,無吸菸、飲酒習慣,也沒有任何身體不適的症狀,但有顯著的家族癌症病史。患者的母親罹患乳癌,外婆則是胰臟癌患者,因此他主動接受了胰臟內視鏡超音波檢查。而透過檢查,林相宏醫師發現患者的胰臟內有兩顆微小腫瘤,分別為0.5公分和0.6公分。這一發現打破了他過去0.7公分的診斷極限。林相宏醫師解釋,透過傳統的影像檢查,像是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均是無法檢測到如此細小的腫瘤,而內視鏡超音波不僅可以清楚觀察到腫瘤,還能進行切片檢查,進一步確診為胰臟神經內分泌瘤。林相宏醫師表示,胰臟癌的家族遺傳風險不容忽視。如果家族中有一位成員罹患胰臟癌,其他成員罹病的相對風險高達4.5倍;若有兩位,風險上升至6.4倍;三位則飆升至32倍。此外,若家族中有乳癌、卵巢癌、大腸癌或子宮內膜癌的病史,也應考慮接受胰臟癌篩檢。家族史患者往往在50歲前發病,因此提早篩檢至關重要。但林相宏醫師也提醒,即使沒有家族病史,仍然應留意胰臟癌的風險「僅有一成的癌症與家族遺傳有關,九成則是由於後天基因突變」。林相宏醫師提到,最常見的胰臟癌危險因素就是抽菸、飲酒和糖尿病。此外,肥胖、缺乏運動以及不良飲食習慣,如過量攝取紅肉、加工肉品和缺乏蔬果等,也會增加罹病風險。若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甚至達到30以上,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更高。林相宏醫師也呼籲,有家族癌症病史或高風險因素的民眾,應及早前往胰臟癌篩檢中心接受檢查。
男子陪老婆看病 醫師火眼金睛:真正有問題的是你!
大陸上海1位38歲的林姓女子自1個多月前出現了間歇性頭痛的症狀,視力開始下降。懷疑是腦下垂體腫瘤的她,在丈夫朱男的陪伴下,來到醫院看診,沒想到醫師定睛看了幾眼後,卻懷疑真正有問題的恐怕是朱男,劇情也因此神展開。就診後,醫師診斷林女罹患拉克氏囊腫,而非腦下垂體瘤,「拉克氏囊腫是一種先天性良性腦下垂體病變,大多數囊腫很小並不引起症狀」,於是夫妻倆鬆了口氣。然而劇情卻神展開,醫師突然轉頭問了來陪妻子看病的朱男:「你有沒有感覺這幾年相貌變化很大?可能你才是患有腦下垂體腫瘤的人。」朱男一聽當下也愣住了,醫師問診後他也坦言,近年來他深受睡眠呼吸中止症所苦,白天疲倦不堪,睡覺時又會打呼影響睡眠,但始終沒有查出是什麼原因,朱男及家人都非常苦惱。而他自己和家人,也沒有意識到這些年來面容變醜、眉骨突出,嘴唇肥厚,兩側鼻翼較寬、手指變粗、鞋碼變大等細微變化,其實都跟他的疾病有關。醫師解釋,打從朱男一進診間,他就注意到他有肢端肥大症的病徵,於是朱男隨後也聽取醫師的建議,去做了荷爾蒙和腦下垂體增強磁振造影檢查,結果讓夫妻倆嚇壞了,朱男腦部真的長了一個直徑約7mm,像黃豆粒大小的腦下垂體腺瘤,而且生長激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的水平都高於正常值上限。所幸醫師火眼金睛,成功為朱男揪出真實的病因,後續診斷明確後,朱男也與妻子一起做了手術,並順利出院。
能言善道突變沉默哥!以為腦中風 就醫檢查竟是腦瘤作祟
一名60歲陳姓男子,個性幽默、能言善道,但今年七月起家人發現他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九月初突然出現說話含糊不清、右側肢體無力症狀,家人以為他腦中風緊急送他就醫,醫院檢查赫然發現左腦竟有顆腫瘤!經手術切除後,陳先生恢復昔日性格,目前病況穩定,持續進行化療與放療中。原本懷疑腦中風 卻是惡性腫瘤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典廷指出,陳先生就醫時明顯看到右側肢體無力、說話模糊不清,個性沉默不說話,陪同的家人指出,患者身高約一百七十公分、體重原本六十五公斤,最近三個月就掉了十公斤,到住家附近診所檢查都沒查出原因,最近因為發現原本很能聊的他突然性格大變,不愛說話還講話不清、右側手腳無力,懷疑是腦中風,趕快送他就醫。經過醫療團隊進行磁振造影等一系列檢查,意外發現患者左側前腦有顆三公分腫瘤,切片後證實是惡性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3D立體導航 手術精準切除病兆經3D立體導航精準定位,術中並以螢光顯微鏡精確抓準腫瘤位置,再以手術精準切除病兆,大幅降低正常腦細胞與神經手術中受損情況;術後患者右側手腳無力症狀解除,個性、語言能力也也恢復如往昔,目前正配合腫瘤團隊進行化療與放療,病況穩定。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成人常見腦部腫瘤陳典廷主任提醒,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成人常見的腦部腫瘤,約佔顱内腫瘤的10-15%,好發於45-55歲,發生率約10萬分之2-3,症狀依照腫瘤壓迫位置可能出現頭痛、噁心想吐、肢體乏力、個性改變等症狀,目前治療仍以手術合併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為主,但因癌細胞不易根除且容易復發,屬於十分棘手難以治療的疾病,提醒民眾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啦啦隊女神肚裡驚見11公分瘤 嘆:不要再笑我肚子很大
「中信兄弟」啦啦隊女神陳波波有天使臉孔和魔鬼身材,也常在社群跟粉絲互動,而近日她透露肚中有一顆11公分的瘤,也安排12月照「MRI」磁振造影,「大家以後不要再笑我肚子很大。」陳波波28日在IG貼出一張超音波照,說她的肚子裡有一顆11公分的瘤,當時她跟往常一樣就醫數次,醫師說沒異狀,病情就這樣拖了半年以上,而因為現在沒詳細檢查,病情無法對外說明,但已經安排12月照「MRI」磁振造影。陳波波說,她本來想這兩周手術弄好,「大家以後不要再笑我肚子很大,很愛在球賽跑廁所了。」消息一出,也有粉絲留言要她保重。據悉,陳波波曾待過在SBL裕隆啦啦隊,2017加入中信兄弟、T1聯盟新北中信特攻啦啦隊「Passion Sisters」。
「AI教父」獲諾貝爾物理獎…家族全是超狂學霸 他童年壓力超大畢業當過木匠
2024諾貝爾物理獎8日公布,有「AI教父」之稱的英裔加拿大科學家辛頓(Geoffrey E. Hinton)和物理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獲獎,而辛頓出身學者家族,在童年承受極大壓力,大學畢業後還當過木匠。綜合外媒報導,76歲辛頓在得知自己獲獎時直呼太意外,他人在美國加州某廉價旅館進行記者會連線。辛頓表示,旅館的網路、電話品質都不穩,他原本要去做磁振造影,現在要取消了。辛頓說,人工神經網路的進展如工業革命,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智力會高過人類,產生巨大影響,像他常用Chat GPT 4,不過他不會完全相信它,因為有時會造成幻覺,未來人工智慧可能導致危機,因為人沒有處理比自己更聰明事物的經驗。辛頓跟物理學家霍普菲爾德共享諾貝爾物理獎。辛頓是認知心理學家兼電腦科學家,在反向傳播演算法、玻爾茲曼機器(Boltzmann machine)、分散式表徵(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等領域,都有新穎發現,而他也是《大英百科全書》的人物之一。1947年生的辛頓,在英國布里斯托長大,他出生學者家族,外高祖父母是邏輯學者跟數學家,他們研究的「布爾邏輯」(Boolean logic)也為往後的現代電腦運算鋪路;辛頓的高祖父是19世紀名醫,曾祖父也是數學家,曾祖叔公更發明現今公園常見的攀爬架(jungle gym)。不僅如此,辛頓的爸爸霍華辛頓(Howard Everest Hinton)也是昆蟲學家,辛頓坦言,他從小感受龐大「學術」壓力,知道不能辜負家族榮耀。辛頓在劍橋大學讀了生理學、哲學、物理學,1970年拿到實驗心理學學位,畢業後一度當過木匠,之後又繼續攻讀愛丁堡大學人工智慧博士。辛頓2012年跟門生開發8層神經網路AlexNet也成立公司DDNresearch,2013年被谷歌(Google)收購,辛頓也當了谷歌副總裁,從此聲名大噪。不過正當2023年AI正熱時,辛頓決定辭職,因為他擔心AI的威脅,辭職前有記者問他,「人工智慧有多大可能消滅人類?」辛頓回,這不是無法想像。而他多次輕描淡寫的言論,也成為AI末日論代表人物之一。
醫院自主研發AI軟體 「僅需5分鐘」警示惡性腦水腫風險
透過AI輔助與警訊,臨床醫師5分鐘就可以預知病患是否屬於高風險惡性腦水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在院長陳自諒帶領下,副院長阮春榮和UrAiTaiwan (我愛台灣)團隊自行研發出多款UrAi軟體,其中UrStroke軟體系列,病患做完核磁共振後,把資訊傳送給UrStroke AI軟體系統判讀,5分鐘即可提供AI預判輔助資訊,將病患區分為低、中、高度之惡性腦水腫風險等級,輔助醫師把握黃金時間,精準判讀並提供精準治療。院長陳自諒表示,UrStroke軟體系統獲得國科會SPARK Taiwan辦公室與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認證,推薦到今年在美國史丹佛大學舉行的2024 SPARK Taiwan VC Day發表。阮春榮副院長也將這份成果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范揚政教授分享,UrStroke目前正在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進行體系內多院區的驗證中,預計接下來會進行大型、多中心的臨床驗證。外科部長黃祥銘表示,惡性腦水腫未經適當的治療有高達百分之90的死亡率,提早減壓手術可將死亡率降低至百分之30。透過UrStroke AI 判讀的好處是可以在磁振造影檢查後快速預知惡性腦水腫發生的高風險並提出警示。神經內科陳睿正主任表示,根據過去的臨床經驗,病患做完核磁共振後,醫師無法立即確認病人是否屬於惡性腦水腫高風險,只能將中風病患送到加護病房進行密切觀察,但是嚴重患者可能在三天後就因為惡性腦水腫而離世。現在,在核磁共振檢查之後,經過UrStroke 的即時AI判讀,可提供預判輔助資訊,包含中風體積,水腫類別、惡性腦水腫的風險指標以及三個月後良好預後之指標,可以輔助醫師精準判讀和治療。副院長阮春榮強調,UrStroke軟體系統可以提供AI初步預測屬於細胞性水腫或是血管性水腫病症,輔佐醫師決策並及時進行適當的抗水腫治療。同時,AI判讀五分鐘也可將AI預測結果提供給神經內科醫師,醫師如果確認病患屬於惡性腦水腫高度危險者,醫師可以和病患或家屬精準溝通並且即時會診神經外科醫師實施減壓手術,不用等到昏迷指數太低時才發現惡性腦水腫已經發生且為時已晚。如果,兩天前可以預估兩天後的危急,醫師與病患、家屬可以即早透過醫病共享決策進行醫療規劃。副院長阮春榮指出,UrStroke軟體系統主打『GIVE ME FIVE,SAVE YOUR LIFE』。只要給AI五分鐘,就可以救你一命。這套系統得到國科會認證,到美國史丹佛大學發表,並積極爭取美國創業投資的資金,繼續研究,造福更多的病患。
男子患下咽癌!治療後突吞嚥困難 「正子檢查」成功揪主因救回一命
57歲陳先生罹患下咽癌第二期,歷經手術、多次輔助化療和放射治療,近期因為吞嚥困難達一週以上,到醫院就診。經鼻咽喉鏡檢查未見異常,電腦斷層(CT)亦僅顯示先前治療後的變化。透過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掃描 (FDG PET/CT scan) 卻發現有可能是致命的頸椎感染,因此立刻安排至急診,並接受磁振造影(MRI)檢查,確認為頸椎骨髓炎伴硬膜外膿瘍。由於陳先生接受正子檢查當天病情即迅速惡化,合併有肢體無力症狀,因此緊急接受減壓和引流手術,在術後以静脈抗生素治療,四個月後順利出院。化放療引起頸椎骨髓炎 罕見卻恐急速惡化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正子中心黃玉兒主任表示,雖然化放療引起的頸椎骨髓炎和硬膜外膿瘍相當罕見,但病情可能迅速惡化,甚至造成致命後果。CT上觀察到椎管內有氣體是一項重要的放射線影像發現,相關的感染,例如椎骨骨髓炎、壞死性筋膜炎或氣體形成性硬膜外膿腫,可能危及生命。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對於防止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包括:四肢癱瘓和呼吸衰竭)非常重要。然而,由於症狀缺乏特異性,脊椎感染的診斷延遲仍是一個關鍵問題,通常導致預後不良。最近的研究發現,正子檢查在診斷脊椎感染方面表現出與MRI相當的高靈敏度和特異性。「正子掃描儀」雙機一體 更精確找出病變所在黃玉兒指出,目前正子掃描儀大多為雙機一體的高科技影像儀器,結合兩種掃描-PET scan及低劑量CT scan,前者提供細胞代謝的分子影像,後者則協助定位病灶的正確解剖位置,PET/CT scan同時結合了兩者優點,可以更精確地找出病變所在。陳先生的病例,結合病史和臨床症狀,並將正子攝取病灶與CT的發現結合起來,早期識別危急的頸椎感染,解除致命危機。
全台首例「心臟超飽和氧治療」手術 大幅降低心肌梗塞死亡率
亞東醫院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團隊今(5)日發表全新「心臟超飽和氧治療("Super-saturated" Oygen Therapy SSO2)」手術方式,成功完成國內第一例、亞洲第二例急性心肌梗塞重建血管後執行心臟超飽和氧治療,大幅降低心肌梗塞後心肌受損範圍(26%),並減少後續心臟衰竭及心因性死亡之風險。72歲的張女士過去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及抽菸病史,均按規律接受治療。今年7月,她因胸悶、氣促和冒冷汗的症狀逐漸加劇前往亞東醫院就診,經診斷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亞東醫院立即啟動D2B團隊於82分鐘完成D2B(從病人到達醫院至心血管打通時間),於左前降動脈植入塗藥支架後,由心臟血管內科心導管室主任杜宗明和蔡浩元醫師共同領導,進行約60分鐘心臟超飽和氧治療。張女士於術後第5天順利出院,在心臟團隊的照護下恢復良好。追蹤檢查報告發現,心臟超音波顯示她的心臟射血分率為61%;心臟磁振造影則顯示心臟功能達到59.1%。心臟疾病為我國十大死因中的第二號殺手,且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已成為國人不可忽視的疾病。近年來,國際上已發展創新的治療方式「心臟超飽和氧治療」,透過抽取病人動脈血液,經過超飽和氧氣裝置注入高壓力氧氣,再經由心導管將富含高濃度氧氣的血液送入冠狀動脈,藉此有效降低微血管阻塞,改善冠狀動脈微血流,從而減少心肌梗塞的範圍,並進一步預防心臟衰竭等併發症的發生。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杜宗明指出,對於大範圍前壁心肌梗塞,早期打通血管(D2B)已成為台灣的常規治療,但這些患者仍可能面臨後續發生心臟衰竭併發症的風險。2019年,美國FDA核准將「超飽和氧氣治療系統」應用於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在發病後6小時內進行再灌流治療,能有效減少約26%的心肌梗塞範圍,從而降低心臟衰竭風險及後續死亡率,這項技術成為改善患者癒後的重要利器。目前,亞洲僅有馬來西亞成功執行此手術,而台灣亞東醫院是亞洲第二個成功完成此手術的國家與醫療機構。副院長彭渝森表示,亞東醫院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團隊擁有處理大量急性心肌梗塞病例的豐富經驗,D2B冠心病認證已連續6次獲得國家醫策會疾病別認證。彭渝森也提醒民眾,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如吸菸、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應密切關注自身健康狀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預防和早期發現疾病。
32年前輕忽肝指數警報 何壽川:今天能活著只有感激
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日前於肝基會30周年活動上,以曾是患者的同理心,擔任肝病防治終身志工,並深感肝病病友及家屬無助與醫療檢測侷限,捐贈二台核磁共振MRI與電腦斷層CT設備,響應許金川醫生發願將基金會服務範圍擴大到海外華人及東南亞國家。這些設備也將與肝基會共同捐贈給台大醫院,預計將在2024年底台大新成立健康大樓啟用。永豐餘生技總經理何奕佳提到,8月17日是肝病防治基金會成立30周年之日,對父親何壽川和全家來說,這都是一個重要的日子,「我爸爸在32年前發現肝病,成為許金川醫生許P的病人,如同他在現場致詞時表示,因為之前和大家一様不太懂肝指數的意義,延遲就醫,所以當時一發現就被要求立即住院治療。」何奕佳說,這卅多年來,歷經無數次醫院的進出和醫生反覆的病情學習及討論,爸爸的健康才得以守護。為了感念所有醫護人員,也同理心所有肝病患者和家屬的辛苦,爸爸也一直是肝病基金會的重要贊助者和終身志工。並希望透過設備儀器讓更多肝病的潛在患者,可以藉由科技的便利性,早期發現,進而更有效的治療。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以病友身分,出席肝基會30周年活動。左起為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何壽川妻女張杏如與何奕佳。(圖/翻攝臉書)何壽川以病友身分出席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30周年慶祝活動,在致詞時提起自己罹患肝病的心情與經過。何壽川表示,在那個年代,普遍對肝指數的數據無感,甚至看到報告數字呈現紅字也不以為意,還藏起來怕家人擔心。直到某次拿到報告以為又是檢測數字出錯,隨口請教醫師同學,結果當天立刻被要求住院治療,歷經開刀等數不清的療程,「發病時非常嚴重,那種辛苦不足為外人道。」他說,今天能活著站在這裡,「內心除了感激還是感激,感謝許金川等醫護人員的全力醫治,以及其他病友的鼓勵打氣跟家屬的照護。」由於走過艱辛的治療之路,何壽川發現大多數民眾跟他一樣輕忽肝病的表徵,並於30年前捐贈500萬元共同創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並成為肝基會的終身志工,追隨許金川醫師、宋瑞樓教授共同推廣肝病防治。帶著想幫助更多肝病患者及他們家屬的心意,何壽川在肝基會30周年慶,與好心肝共同捐贈磁振造影MRI與電腦斷層CT最新高階檢查儀器給臺灣大學。MRI最新的3T功能可快速縮短影像成形時間且使影像更清晰、CT的能譜感應功能可呈現彩色影像,有助於影像判讀。何壽川指出,涓滴之流、眾志成城,之前播下的種子已長成參天大樹,治療且消滅肝病需要一代一代不斷往下走,藉由MRI及CT檢查儀器,讓門診轉化為精緻醫學與精準醫學,及早讓潛在肝病患者進行更有效的治療。
他能嚐到「文字的味道」 媽媽像冰淇淋、爸爸像豌豆
英國一名男子萬納頓(James Wannerton)10歲時被雙親帶去就醫,因為他被考試時的「味覺」干擾,因而延誤他答題,當時,醫生告知家長,萬納頓只是想像力過於豐富,會伴隨著時間而逐漸消失,不過直到20歲,萬納頓才得知自己擁有聯覺(Synesthesia)。這種不尋常的感知現象,竟是能夠品嚐出各種聲音的味道,雖然為生活帶來不便,但卻也協助萬納頓記住事情。據《鏡報》(Mirror)報導,現年65歲的萬納頓透露自己被賦予了「特別的力量」,像是他能指出倫敦地鐵的「味道地圖」,譬如牛津圓環具有蛋糕的口感,貝克盧線是果醬蛋糕捲,而區域線則是有點恐怖的羊肉餐點。萬納頓是在5歲時發現自己擁有這種能力,他表示,母親的名字會帶給他冰涼感,而父親的名字則讓他聯想到罐裝豌豆,至於姐姐則是像黑醋栗優格的口感。他在1991年被送到倫敦研究腦部創傷的莫斯里(Maudsley)醫院接受檢測,幾年後又透過補助進行了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檢測結果終於證實他擁有聯覺。所謂的聯覺,就是一種透過感官觸發另一種或多種感官知覺的情況(triggers asensation in another),全英國擁有聯覺的人約占總人口比例的百分之四;其中又以文字和色彩的聯覺現象最為常見,不過萬納頓具有相當罕見的詞彙味道聯覺( lexical-gustatory synesthesia),也就是他的聽覺與味覺無法分開獨立運作。雖然擁有這份「超能力」,但萬納頓坦言,在生活中確實產生許多不便,像是看電影或電視的話,對他來說就是相當吵雜的活動,至於飲食部分,他重視的是食物的口感,他喜歡口感酥脆的洋芋片,或是特別熱或冷的食物。對他來說,透過聯覺,讓他對味道和視覺記憶能夠緊密相連,而他的記憶力果然也特別好。萬納頓20歲才得知他擁有聯覺。(圖/翻攝自X)
婦人吃藥嚴重胃痛竟「胰臟癌第三期」 醫驚曝:這就是恐怖地方
一名60歲婦人因為確診吃了止痛退燒藥,卻突然出現嚴重胃痛,就醫發現胰臟竟然有腫瘤,最後確診第三期胰臟癌。對此,醫師也說,胰臟癌沒有明顯症狀,建議定期接受篩檢。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在臉書發文,「一位60歲的家庭主婦平常沒有任何症狀,沒有胃痛,沒有體重下降,沒有菸酒,沒有家族史,沒有糖尿病,最近因為確診COVID後吃了些止痛退燒藥後,突然間胃很痛,是那種痛到無法忍受的疼痛,不管去吐過上了廁所吃了胃藥都沒有比較舒服。」林相宏說,病患掛了急診,一抽血發現是急性胰臟炎,她沒有膽結石也不酗酒等,「做了磁振造影MRI,發現原來是胰臟裡面有一顆3公分的腫瘤阻塞了胰臟,引發了急性胰臟炎,胰臟腫瘤指數CA199也上升了10倍之多(367U/Ml)而且腫瘤已經侵犯大血管和淋巴。」林相宏指出,患者得第三期胰臟癌,要先化療再看能不能手術,「其實胰臟癌很少會引起肚子劇烈的疼痛,這個病患在引起急性胰臟炎前,就算腫瘤已經第三期了,平常還是沒有任何症狀,這就是胰臟癌恐怖的地方。」林相宏說,「到了有症狀往往是無法手術的第三第四期,還是建議年長者每1-2年,定期接受胰臟癌篩檢。」
失智症初期「10大症狀」曝光!睡眠障礙也上榜 醫示警:一定要好好調理
一名女性病患因為頭暈、記憶力差等問題,經過醫師精準分析,可能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示警,一定要好好調理,否則約20%在5到10年後會演變成失智症,而失智症依據發生症狀有分為初期、中期以及晚期。劉博仁在粉專《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列出可能的失智症「初期」症狀:1.記憶變差:近期事務經常記不得、忘記幾年幾月幾日、常找東西、忘記別人講過的事情等等。2.言語表達退步:說話不如以前的流暢。3.個性情緒變化:易怒、多疑、猜忌、猶豫不決、突然變得孤僻等等。4.迷路:原本熟悉的路口或是車站會多想一下,甚至是迷路。5.妄想:怕伴侶不忠、兒子不孝、鄰居偷東西,甚至因此與人爆發衝突。6.行為異常:重複動作,東西收了又拿出來,同樣問題反覆提出,坐立不安,經常愛往外頭亂跑。7.視幻覺:看到不存在的東西,例如房間看到過世的家屬、動物、昆蟲等。8.睡眠障礙:晚上不睡走來走去、日夜顛倒。9.飲食問題:吃過了還要再吃,吞嚥變得不順,備餐變得緩慢。10.生活能力下降:穿衣猶豫不決、計算能力下降、烹調能力下降。劉博仁指出,自己是利用抽血檢測腦退化物質乙型類澱粉蛋白以及濤蛋白來初步預測,這種IMR技術可以測出超微量的乙型類澱粉蛋白或是濤蛋白。劉博仁提到,研究顯示,如果將血漿中特殊乙型類澱粉蛋白(Aβ1-42)濃度乘以濤蛋白濃度,所得的數值可以做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評估指數,如果在455.49 (pg/ml)2以下,則罹患阿茲海默症機率低,如果介於455.49(pg/ml)2到642.58(pg/ml)2之間,則可能已經有認知功能障礙,此時積極的大腦調理對於逆轉可能的阿茲海默風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已經高於642.58(pg/ml)2,此時算是高風險,應立刻去神經科檢查,甚至包括磁振造影,以利早期確診並積極治療。
青少年當心網路成癮 研究發現未來1風險恐變高
最新研究顯示,網路成癮對青少年的大腦化學物質產生顯著影響,而這些影響可能進一步推動成癮行為增加。發表在《PLOS Mental Health》期刊上的研究表明,患有網路成癮的青少年大腦中的多種神經網路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在青少年休息時尤為明顯,大腦某些區域的活動顯著增加,而參與主動思考(負責記憶和決策的執行控制)功能連結則顯著下降。研究團隊回顧過去10年間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檢查網路成癮患者大腦相互作用的12項研究,涵蓋2013年至2023年間受到正式診斷的237名10至19歲青少年。研究發現,網路成癮帶來的後續變化導致青少年表現出更容易成癮的傾向,並對心理健康、發展、智力和身體協調產生不良影響。今年另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的英國青少年認為自己對社群媒體上癮。研究主要作者、倫敦大學學院兒童健康研究所研究生張(Max Chang)指出,青春期是關鍵的發育階段,青少年的身體、認知和性格在此期間經歷重大變化。因此大腦在這一時期特別容易受到成癮相關的影響,例如強迫性地使用網路、渴望使用滑鼠或鍵盤以及媒體。研究指出,網路成癮可能導致潛在的負面行為和發育變化,從而影響青少年的生活,例如難以維持人際關係和社交活動、對網上活動撒謊、飲食不規律和睡眠中斷。作者補充,希望研究發現有助推動對網路成癮早期症狀的有效治療,醫師可以針對某些大腦區域制定治療方案,或實施心理治療或家庭治療。同時,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家長對網路的教育是預防成癮的重要途徑,了解成癮早期跡象可以更有效管理孩童的螢幕使用時間和衝動行為,從而盡可能減少成癮風險。
女子與朋友酒吧喝酒疑似被加料! 癲癇突發作暈倒在路邊
英國一名來自南格洛斯特郡Bradley Stoke的43歲女子,日前和朋友們一同到布里斯托爾(Bristol)當地一家酒吧享用餐點、喝酒,後來女子離開酒吧後,突然癲癇發作,暈倒在路邊,所幸路人緊急將她送醫後並無生命危險。事後經過警方調查發現,女子吃的食物疑似遭到加料,才會導致這樣的形況發生,目前全案仍持續進行調查當中。根據《每日郵報》等外媒綜合報導,英國一名43歲女子西蒙(Simone White)4日下午和朋友們到布里斯托爾當地一家酒吧享用餐點、喝酒。聚會結束後,她便離開酒吧要去和18歲的兒子會合,沒想到,她竟突然癲癇發作,暈倒在路邊。當下路人見狀後,立刻將西蒙送往醫院,醫生替西蒙進行治療後,雖然沒有生命危險,但她卻無法正常講話,連行走都相當困難。後續經過核磁共振(CT)檢查,神經科醫生發現她患有功能性神經系統疾病(FND),但通常是壓力事件引發的,而西蒙正在等待磁振造影檢查(MRI)結果,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進行。後續經過警方調查,發現整起事件疑似是因為西蒙喝下的酒中遭到加料,才會導致她的身體出現這樣的反應。目前全案正持續進行調查當中,警方也呼籲當天在酒吧的民眾,如果有一些有用線索,可以立刻到警局向警方通報。對此,酒吧發言人也表示「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比顧客的安全更重要了。」指出已經將當天店內所有監視器畫面提供給警方使用,協助警方調查這起意外事件的來龍去脈。
40歲女不菸不酒、無不良嗜好!照斷層驚見胰臟腫瘤 院長示警:7類高風險族群快篩檢
1名40歲女性平時無不良嗜好,也不菸不酒,但不知為何公司體檢後發現胰臟癌指標異常升高,再照斷層掃描,驚見3公分胰臟腫瘤,而且肝臟、脾臟也都有陰影,疑似擴散。對此,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也示警,有7成的胰臟癌患者早期無症狀難以發現,因此提醒先天及後天7類高風險族群最好在還沒有症狀的時候就去篩檢。林相宏昨(13日)在臉書粉專《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發文分享,1名40歲女性平時沒有什麼不良嗜好,不菸不酒,但平常食慾不太好,體重卻也沒有明顯下降,肚子頂多偶爾有點不舒服,也沒有什麼特別疼痛,就是像一般的腰酸背痛。林相宏續稱,她之後因為公司體檢抽血發現「胰臟癌指標」CA199異常升高,不過更令他跌破眼鏡的是,斷層掃描一掃居然有1顆3公分的胰臟腫瘤,而且肝臟、脾臟也都有陰影,疑似擴散,「高度懷疑是胰臟癌,她唯一的風險,只有媽媽有糖尿病,其他家族史不清楚,像這樣的病例,臨床上其實不時會遇到。」針對胰臟癌早期會有症狀嗎的問題,林相宏解釋,其實7成的早期胰臟癌是無症狀的,運氣好的少數腫瘤會引起胰臟發炎,肚子會痛或是阻塞膽道,導致黃疸,臉色發黃。「不然很難靠症狀早期發現,就像這個病人 ,其實症狀也是不明顯。」因此如何早期發現胰臟癌?林相宏指出,絕對要從高風險族群,還沒有症狀時候就開始篩檢先天風險,尤其是7類人先天風險:胰臟癌家族史,此種病患發生胰臟癌的年紀往往較年輕,常常小於50歲。特定遺傳基因突變者,除了胰臟癌外,同時也容易罹患乳癌、卵巢癌、大腸癌。後天風險:抽菸:約佔患者30%。喝酒糖尿病:注意約有8成的患者,診斷胰臟癌時會伴隨有新發現的糖尿病或是血糖偏高的現象。肥胖vBMI>25:尤其>30更危險。飲食習慣:喜歡高動物性油脂,常吃紅肉或是加工肉品,缺乏蔬果等膳食纖維。至於做什麼檢查可以最準確篩檢?林相宏列舉,胰臟檢查有腹部超音波、磁振造影MRI、斷層掃描CT、內視鏡超音波EUS,但是針對早期小於2公分的腫瘤,無疑還是內視鏡超音波EUS最準確,搭配舒眠內視鏡、無痛篩檢。
男穿不住夾腳拖 一檢查竟是6公分腦瘤惹的禍
大陸深圳有名男子王某今年32歲,平常很愛穿夾腳拖,豈料在去年底開始發現自己的右腳夾不住拖鞋,人往前走了,拖鞋卻還在原地,沒走幾步腳就夾不住拖鞋了,腳底還有麻木感,到神經外科就診後,竟發現是直徑達到5.6公分的腦膜瘤惹的禍。據陸媒報導,這種情況困擾了王某幾個月,且症狀還越來越嚴重,整條右腿都使不上力,於是王某到深圳市龍華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就診。王某在醫院做頭顱磁振造影後,發現他的頭長了個矢狀竇旁腦膜瘤,且這個腫瘤直徑達到5.6公分,他之所以走路會「掉鞋」就是因為腫瘤壓迫到了神經,導致肢體偏癱、感覺障礙。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告訴他,只能手術切除,術後王某恢復良好,目前已痊癒出院。腦膜瘤是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腫瘤,佔顱內腫瘤的15%至20%,好發於中年女性,平均發生年齡為45歲。腦膜瘤通常是良性腫瘤,可以發生在任何有硬腦膜的地方,最常見的部位包括矢狀竇旁、腦部凸面、蝶骨嵴、鞍結節等,手術切除是治療腦膜瘤的首選。
手腳麻痺常感昏厥 顱內椎動脈血管支架救命
59歲的江先生是抗癌鬥士,不喝咖啡、不喝茶、不喝酒,每天飲水量達2000cc,生活作息規律、飲食清淡健康,但在去年4月中風後,又在同年12月再次中風,導致右半邊手腳麻痺,且隨時會昏厥,以血栓溶解劑與藥物治療皆無法改善,所幸找到在神經血管介入性治療的權威陳啟仁醫師,成功完成顱內椎動脈血管支架置放術,如今已完全擺脫手腳麻痺和隨昏厥危險。顱內血管支架 防止再次中風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放射診斷科陳啟仁醫師表示,有腦中風病史的病人,再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10倍,頭頸動脈狹窄程度若大於70%,也有再中風的可能。顱內血管嚴重狹窄,且經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會建議考慮以支架治療來大幅降低再中風的機率。病人江先生顱內椎動脈左邊完全堵塞、右邊嚴重狹窄且位置很深,越深的位置越難處理,但是若不做手術,又難以預防再次中風,所以經過評估,建議要做顱內椎動脈血管支架置放手術。手術時搭配微導管照的高解析度影像,發現導絲無法穿過的原因還有堵塞盲點,血液流向則是從盲點旁的小廻路通過而到遠方,後來將導絲繞過盲點,不斷施轉並條飾導絲前端形狀,終於在多次嘗式下順利放置支架。栓塞位置狹窄 手術解決後患江先生表示當時找很多不同醫院的醫師,都表示栓塞狹窄的位置太深了,也有醫師告知根據最新研究,做手術和吃藥的兩年復發率一樣。只能靠意志力撐著的江先生不敢一個人待著,身體狀況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但不想放棄相信一定會找到能治療我的醫師。陳啟仁醫師表示,顱內血管狹窄的因素包含高齡、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抽菸、遺傳家族史,近年腦血管疾病一直有年輕化趨勢,建議45歲以上民眾,可做腦血管磁振造影檢查,及早發現與預防疾病,若無異常,之後每2至3年追蹤即可;平常則需注意腦中風前兆,如暈眩、說話困難、突然視力模糊、肢體麻痺、喪失平衡感、流口水等,即時就醫治療可提升癒後表現。
台北「泡芙阿姨」愛吃甜+油炸食物 健檢驚覺罹胰臟癌
許多人喜歡吃精緻甜點及油炸等高油食物,台北有一名55歲婦人特別喜歡吃,又有抽菸習慣,但因為體型與年齡相仿的親友相比不算肥胖,就沒有太加控制,怎料健檢發現肌肉量偏低、體脂肪高達35%,也就是所謂的「泡芙人」,檢查更發現罹患胰臟癌。這名婦人即使看到健檢發現胰臟有異常,身體也沒有太明顯不適,頂多偶爾感覺腹部有些微悶脹感,也只是覺得是吃飯吃太多,才會造成肚子脹脹的,但經過腹部磁振造影(MRI)橫切面影像,赫見胰臟有腫塊,進一步檢查確認罹患胰臟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指出,胰臟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即使有又因為位置在胃部後方,常被誤以為是上腹悶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非特異性症狀,很容易被當作一般腸胃消化不良問題,也因此很難靠症狀早期發現,大多是健檢意外發現。錢政平解釋,胰臟癌的致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確,民眾日常應飲食均衡、戒菸戒酒、作息正常,來降低發生機率。尤其「肥胖」是健康慢性殺手,不僅是外表上的肥胖,也要留意體脂是否過高,形成的「隱性肥胖」,男性體脂肪率正常約15~25%,女性約20~30%,過高容易造成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也會增加其他慢性病風險。錢政平提醒,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務必提高警覺,包括肥胖、吸菸、遺傳慢性胰臟炎、糖尿病,以及家族中有遺傳性結腸癌、乳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家族史,都比較容易發生,應主動安排檢查,及早發現才能爭取較好的治療時機。
60歲男「大便出現2症狀」!檢查竟是腸癌第四期擴散 複合式治療成功救命
60歲經商有成的張先生,發現自己大便習慣改變並且偶有出血,由於當時於診所檢查時發現有痔瘡病灶,因此由診所醫師治療後並未再進一步檢查。但此後長達5到6個月,糞便皆有鮮紅血色,進而接受大腸鏡檢查,豈料僅短短不到一年時間,病理報告確診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腫瘤從直腸轉移到肝臟、肺臟,最大顆肝臟腫瘤甚至有6.5公分。三管齊下複合式治療 癌細胞穩定控制收治張先生的彰基血液腫瘤科暨細胞治療中心主任賴冠銘醫師表示,張先生雖然病程進展快速,但其當機立斷,接受細胞治療等複合式治療,因此看起來生活品質維持的不錯。賴冠銘主任為張先生規劃的第一階段治療,先接受自體免疫細胞_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治療強化張先生免疫力與體力,並接受西醫標靶與化學治療破壞癌細胞生長、與中醫輔助治療減緩身體不適,三管齊下。張先生的細胞治療最後的第六劑回輸後,同年3月追蹤正子攝影,發現肝臟及肺臟轉移部份已完全消失。接著由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醫師,針對原發部位進行直腸切除術,並自同年6月開始第二次細胞治療_樹突細胞(DC)、9月完成五劑注射,10月追蹤磁振造影,癌細胞穩定控制中。腫瘤擴散多部位手術難度高 跨科別討論採TaTME張譽耀醫師表示,張先生一開始由於腫瘤擴散到許多部位無法手術,彰基針對這種病情複雜的大腸直腸癌病人,皆會舉辦多專科團隊會議,邀請血液腫瘤科、大腸直腸外科、肝膽外科、胸腔外科、放射科、病理科、放射腫瘤科、核子醫學科等專家,一起開會討論,怎麼做才是對病人最好的。在開會討論後,決定先讓張先生到血液腫瘤科治療,治療過後,後續的檢查也證實了絕佳的治療效果。張譽耀主任採用的是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手術(TaTME),這個手術的優點,就是可以經由肛門內視鏡,在手術當下定位出腫瘤的位置,即時決定需要切除的腸道,確保腫瘤有被醫師拿乾淨,又能盡可能保留病人的腸道,以減少術後頻便、滲便對病人造成的影響。合併中醫治療 減輕放化療副作用中醫部主任陳稼洺醫師指出,在癌症治療中,患者往往需要接受手術併放射、化學及標靶療法等,常伴隨著強烈的副作用和不適感,而在合併中醫治療的經驗中發現,中醫確實能幫助患者減輕放、化療及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也能加快手術後之康復,並提高存活率及降低癌症復發和轉移,維持長期療效。
彰化被撞姊妹搶救第12天!10歲姊眼球動了 妹進行骨折手術
彰化縣伸港鄉陳姓國小3姊弟2月22日走斑馬線過馬路遭撞飛,案發迄今已12天,重傷的陳姓姊妹仍在搶救,兩人的腦部功能迄今也未見恢復,其中收治姊姊的彰化市秀傳醫院4日整理1份音樂清單,將為姊姊進行音樂治療,盼能對其腦部功能有所刺激。陳姓姊妹車禍後被分別送往彰化市秀傳醫院及彰化基督教醫院搶救,其中陳姓姊姊昨天生命徵象穩定,升壓藥已停第5天,血氧狀況比前日好,然昏迷指數依然是3分,瞳孔有光反應,眼球會移動(代表有腦幹功能),院方抽血檢測,血紅素、肝功能及腎功能正常,但白血球略高。秀傳指出,昨天下午為陳姓姊姊做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振造影),再度評估腦損傷程度,對神經功能癒後有更精準的參考;此外,恩慈療法(Compassionate Treatment)的申請與準備也正在進行中。秀傳醫院還為陳姓姊姊進行音樂療法,該院急診醫學部黃炳文總監與急診醫師整理1份音樂清單,裡面的音樂曲目以迪士尼動畫片原聲帶為主,包括「冰雪奇緣」、「獅子王」、「阿拉丁」、「小美人魚」等,另外還有「星際穿越」、「哈利波特」等電影原聲帶,共有約50首曲目。彰基表示,陳姓妹妹的狀況與前天相近,雖然生命徵象穩定,但腦部的功能持續沒有恢復,前天已會診中醫,營養師也針對妹妹目前的情況給予靜脈營養的配方,昨天針對骨科部分展開處理,一早就安排妹妹進病房做骨折固定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