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後
」 確診 新冠 新冠肺炎 登革熱 癌症83歲糖友染皮蛇「右手肌肉竟萎縮」 醫籲接種4大疫苗預防
83歲的陳爺爺罹患糖尿病多年,某天洗澡時他感覺右側胸部皮膚又紅又癢,隔天起床就發現大片皮疹從右前胸蔓延到後背,還起了水泡。起初他並不以為意,以為是困擾已久的濕疹又發作了,經塗抹治療濕疹藥膏仍不見好轉,患部還會又刺又痛,只要抬起右手拉扯到患部就會感到劇烈疼痛,忍了快一個禮拜才在家人陪同下就醫,經醫師診斷是感染帶狀疱疹惹的禍!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醫師說明,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活化的表現,此種病毒初次感染時會引發水痘,並潛伏在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中,直到再度活化引發帶狀疱疹。根據台灣研究統計,每個人終其一生會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高達32%,即每3人就有1人可能罹病。發病後不只皮疹、發癢、起水泡,引發的神經痛更是讓人痛不欲生。研究指出,即使皮膚表面的急性症狀消失,疱疹後的神經疼痛仍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常令患者痛不欲生。值得注意的是,曾得過帶狀疱疹者,仍可能再度復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更被許多患者形容「比生產痛還要痛」。罹患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包括50歲以上成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免疫不全者、生活壓力大或作息不正常、曾感染過帶狀疱疹。李淳權秘書長指出,一般來說,帶狀疱疹只要好好處理,在皮疹發作後72小時內投予抗病毒藥物,就能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疼痛,通常可在五週內痊癒,但免疫力較差的病人所需時間會比較久。像本身是糖尿病友的陳爺爺就因延誤治療,儘管確診後馬上投藥,皮膚症狀仍持續了一個多月、疱疹後引起的神經疼痛更是拖了超過半年才逐漸好轉,因為老年人易患肌少症,即便藥物治療後皮膚症狀恢復,仍留下右手肌肉萎縮無力的後遺症,握力至今仍無法完全恢復,症狀就像中風過的病人一樣,連握筷子都顯得吃力。李淳權秘書長說明,根據患者自述,發病後不僅身體又刺又痛,奇癢難耐,還會因為身上的紅疹、水泡,連穿衣服都感到無比劇痛,半夜也經常因為壓到患部而痛醒、無法翻身、睡都睡不好、無時無刻都像是被火燒般疼痛,連帶導致爺爺食慾不振、鬱鬱寡歡,治療期間使用了各種不同強度的止痛藥還是無法改善。李淳權秘書長強調,發疹期間,愈早使用抗病毒藥物愈有效,提醒民眾,若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免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國內研究指出,五分之一的帶狀疱疹患者為糖尿病患。對此,李淳權秘書長解釋,糖尿病患者因慢性高血糖的關係,會使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變差,除了容易受到其他病毒、細菌感染,且隨著免疫力降低,若體內有潛伏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也容易再度激活,進而引起帶狀疱疹。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比例是一般人的2倍,且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也增加50%,若不幸感染,可能導致血糖控制惡化,並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視力問題等併發症。此外,罹患帶狀疱疹容易造成血糖急速升高,惡性循環下去,也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根據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後住院率比一般人高出超過六成,顯示帶狀疱疹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威脅不可小覷。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24年至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健康(Diabetes and well-being)」,提醒糖友關注身體、心理及社會健康。李淳權秘書長表示,響應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持續推動「健康生活」,呼籲糖友保持良好健康作息及運動習慣、均衡飲食、積極接種四大疫苗(流感及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透過日常保健及接種疫苗,提升防禦力。
CAR-T細胞免疫治療給付滿周年 共45人通過「3.7億藥費健保來幫忙」
自去(112)年11月後,健保署將CAR-T細胞免疫治療納入健保已滿一週年。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說,「成人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或「25歲以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兩疾病,患者若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仍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即有機會符合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給付標準,全台約100位癌友符合資格。根據健保署資料,今年有60人申請,健保過件率高達75%,共有45人成功通過,包含39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6例兒童或青少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每人819萬、共計約3.7億的醫療費用由健保支付。截至目前為止,已有33位患者已完成治療,包含29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4例兒童或青少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讓各界更雀躍的是,已使用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患者,至今均維持良好的疾病控制。「感謝健保署與專家理解治療的急迫性,持續加速審查進度,從送件至核准平均僅要一至兩週,傾盡全力幫助癌末患者爭取治癒」,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柯博升理事長也鼓勵:「未能成功申請健保的個案,多是經過評估後,患者仍可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尚不需使用CAR-T細胞免疫治療;另外則是檢附資料不全,待補齊資料後即可再次申請,千萬別氣餒!」「健保給付通過後,自費藥價也大幅降低」,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李啟誠理事長接續分享:「國際間CAR-T細胞免疫治療單次費用要價1200萬至1500萬不等,在台灣自費治療有望減少680萬藥費,降價幅度高達45%;再加上台灣血液疾病治療經驗成熟,從檢測、治療可完善提供治療後的各種副作用控制與照護,更是吸引了各國患者特地到台灣治療。」以花蓮慈濟醫院為例,今年就各有一位七十歲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以及十四歲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癌童,特別從越南飛來台灣自費治療,無疑帶動了我國國際醫療發展,讓台灣的血液癌症治療持續於國際間發光。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暨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副秘書長指出,國健署《民國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白血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疾病,在男性、女性癌症發生與致死排行中排名均為第九與第十名,可見得這兩種癌症不僅發生率不容小覷,也嚴重威脅了國人性命。在這兩個疾病當中,又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為常見的類型。前者好發於兒童,後者則好發於中高齡者。雖然兩疾病發病初期症狀不典型,容易與疲勞、生長痛、腰痠背痛混淆,但事實上,病程可能惡化的極為快速,未即時就醫治療,可能在短短幾週、幾個月就會危及性命。劉家豪醫師進一步說明,確診後患者與家屬也不用過於擔心,根據臨床經驗統計,在第一線的高劑量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療程後,約有8至9成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6至7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疾病可獲得長期控制。劉家豪醫師說,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一旦第一線治療復發或是反應不佳,患者的治療就會變得相當棘手,壽命也將陡坡式下降。舉例而言,約有2成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會在第一線治療失敗或復發,而這群病患高達5至7成的癌童活不過五年,多數的癌童還是來不及長大。若檢視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約一半病患在第一線化療後復發或無效,此時這群病患更是有高達7至8成難以存活超過五年,此類醫學困境一直難以克服。劉家豪醫師鼓勵,近年來CAR-T細胞免疫治療問世,這種集結了基因、細胞、免疫治療等醫療科技於一身,屬於一種藥品,經過多國的大型臨床試驗,在治療成效與安全性上有保障。劉家豪醫師指出,CAR-T細胞製作需要先分離患者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再送往國外實驗室植入可以追蹤癌細胞標的的基因序列,將原本如同「普通士兵」的T細胞,轉變成有如「精銳兵」會辨認癌細胞標的之CAR-T細胞,並透過大量複製,打造一支可以精準殺滅癌細胞的戰隊。將這些CAR-T細胞回輸患者體內後,這群「精銳部隊」還可以在人體內生長,因此可以透過一次性治療達到緩解疾病的成效。治療反應不佳與復發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有8-9成的機率可以完全緩解;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則有4-6成可以完全緩解。病患可以不用接受強力的化療,也可以用此免疫細胞療法控制病情。現衛福部規定僅能在九家擁有專業團隊之醫學中心才可執行。李啟誠理事長指出,在健保支持下,CAR-T細胞免疫治療日益普及,也提醒患者,若治療期間發現治療反應不佳或出現復發的跡象,切莫對治療失去信心。患者應主動與醫師討論自己的治療期望,這有助於打造個人化治療方案,並積極遵循醫師的建議治療,便有機會擊退癌症陰霾,重新掌握人生主導權。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9成癌友生育計劃受影響 10大院所串連「助癌友凍卵」
根據衛福部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全台有近1.2萬名癌友適逢育齡階段,其中女性病友比例更高達6成。而台灣凍卵協會「2024年醫療性凍卵認知度調查」統計顯示,有生育規劃的癌友中,近9成的生育計劃被突如其來的癌症影響,儘管如此,仍有不少癌友透過醫療性凍卵成功實現生育夢想。TFC臺北婦產科生殖中心胡玉銘院長表示,患者林小姐在婚後隔年備孕時,意外確診乳癌第一期,因確認後才知道乳癌治療會影響卵巢功能,在自身存活及生育規劃中不斷掙扎。為保留生育能力,最終在討論下,緊急決定在癌症治療前進行醫療性凍卵,最後在經歷30次電療及5年抗賀爾蒙藥物治療後,開始嘗試植入胚胎,最終於婚後第8年順利誕下寶寶。近年來,隨著癌症治療技術的日新月異,癌症治療率和預後水平均大幅提升,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在110年台灣育齡女性罹癌佔比中,乳癌以36.94%位居首位,然而根據衛福部統計,106-110年新診斷早期(0+1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近100%,而第2期存活率也高達9成以上。意味將有更多癌友在克服疾病後,將有機會重拾生育的夢想。早期介入和適當的生育保存措施,不僅可讓癌友保有希望及未來可能性,更能讓癌友在面對疾病時,不須在生育及生命間做出困難抉擇。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60.3%的癌症高風險族群知道癌症治療可能影響生育,然而,當這些高風險族群進行預防準備時,卻只有不到1成曾考慮或準備進行醫療性凍卵。換言之,儘管了解癌症治療可能對生育能力產生影響,多數人仍未採取凍卵等相關預防措施。為了幫助更多癌友能夠保留生育的機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詹景全副院長特別率領醫院體系試辦「醫療性凍卵補助」計畫,協助癌友保留生育希望,更讓台北成為全台首個試辦醫療性凍卵補助的城市。詹景全副院長進一步指出,癌症治療不只會給患者帶來體力下降等「生理」影響,還會造成「心理」及「經濟」面上的衝擊。調查發現,近8成癌友在確診後三個月內接受癌症治療,其中甚至有2成癌友在確診後隔天就進入療程,導致患者往往需在短時間內消化大量資訊,並在情緒低落的情況下做出影響一生的決策;此外,癌症治療的藥物負擔,也對癌友家庭造成龐大的經濟壓力。在「生理」、「心理」及「經濟」三大衝擊的夾擊之下,導致癌友往往需在生命及生育間進行二選一,無法真正擁有生育選擇權,為此,詹景全副院長呼籲癌症高風險族群,應提前了解罹癌後的三大衝擊,提早進行準備,才能避免在面對癌症時措手不及。為保障癌友生育權,近年來各地方政府陸續推動凍卵補助政策,然根據調查顯示,知道「社會性凍卵補助」的民眾僅19.9%;知道「醫療性凍卵補助」者也僅17.3%,均不到2成,顯示台灣在凍卵補助相關推動與宣傳上仍有成長空間。此外民眾除了期待補助政策外,也希望能獲得更多關於醫療性凍卵的資訊。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受訪者希望有一站式整合資源及醫療性凍卵知識懶人包,另有25%民眾希望能夠參與相關衛教講座,透過多元管道來增加對醫療性凍卵的了解,增加參與計畫之意願。面對上述需求,台灣凍卵協會在今年推出「公益希望計劃」,不僅額外針對婦科癌友提供醫療性凍卵補助,更串聯北中南共10家醫院、診所及2間病友支持團體組成聯盟,集結各大院所資源,幫助癌症患者保留生育的希望,提升民眾對於醫療性凍卵的認知。
美32歲女罹罕病宛如「現代吸血鬼」 吃下大蒜恐致命
有一種罕見代謝失調症「急性間歇性紫質症」被稱為吸血鬼病,因為會觸發對硫過敏,因此與吸血鬼一樣必須遠離大蒜。美國有一名32歲女子奈丁蓋爾(Phoenix Nightingale)罹患這種病,自此她飲食都要格外小心,過去一次發病險危及生命,反覆嘔吐逾60次,相當危險。根據外媒《紐約郵報》報導,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奈丁蓋爾,現年32歲的她罹患罕見代謝失調症「急性間歇性紫質症」,她的病情是對硫嚴重過敏,而常見的辛香料大蒜中就含有硫,若攝取過多恐怕危及性命。對此奈丁蓋爾形容自己像是「吸血鬼」,因為歷史上「德古拉」原型的弗拉德三世(Vlad III)也被懷疑有相同疾病,就有吸血鬼害怕大蒜和陽光的傳說。在奈丁蓋爾診斷出罹患這種罕病後,她的生活變得小心翼翼,特別是要攝取的食物,她得避開大多數的食材,只吃她知道安全無虞的食物,甚至一些藥物她都不能服用;此外奈丁蓋爾確診後,也沒有吃過大蒜,更沒吃過蒜香麵包。除此之外,奈丁蓋爾訴說一次病情發作,症狀持續整整兩天,反覆嘔吐多達60次,造成呼吸困難,更差一點危及生命。據悉,患有「急性間歇性紫質症」的人必須避開含有硫的食物,攝取大量或長期食用都可能致命,且症狀有時候是突然發作,或是在發病前幾個星期慢慢顯現。
孕婦愛滋篩檢計畫10月起將擴大! 人工流產者也納入公費篩檢
疾管署宣布自今(2024)年10月1日起,將擴大孕婦愛滋篩檢計畫,人工流產者也會納入公費愛滋篩檢服務對象,希望能降低愛滋病毒(HIV)母子垂直感染風險及強化女性愛滋篩檢。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預計每年將有約10萬人次受惠。女性愛滋感染者增幅達31% 近半數確診已達發病狀態近幾年國內愛滋疫情呈下降趨勢,不過疾管署慢性傳染病組組長李佳琪指出,今年截至8月新增的愛滋感染人數為666人,相較於去年同期646人略微上升3%,進一步分析女性感染者發現,往年女性感染者人數相對較低,都在2-5%之間,但今年已經新增34人,相較去年同期(26人)上升達31%。疾管署進一步疫調女性感染者發現,她們其實在更早之前就已經感染愛滋,但是因為風險意識較低沒有進行愛滋篩檢。因此,34位新確診的女性感染者中有將近一半的人,在診斷為愛滋感染時免疫力已經降到呈愛滋病發病狀態。1愛滋寶寶母未定期產檢 過去人工流產也錯失篩檢另外,李佳琪組長表示,雖然國內母子垂直感染控制得非常好,但是去年新增1例愛滋寶寶,主要是因為媽媽在懷孕期間都沒有帶孕婦手冊就醫,沒有定期產檢,所以錯失了篩檢的機會,使寶寶出生後才發現感染陽性,來不及給予預防性治療,寶寶也因此而感染發生憾事,經了解後也發現這位媽媽過去曾有多次人工流產經驗,但是當時也沒有做愛滋篩檢,因此沒有及早發現。所以疾管署依此個案及國內疫情狀況,與婦產科醫學會及相關專家研議後決定,修訂「孕婦全面篩檢愛滋病毒計畫」支付作業規範,將人工流產者增列為計畫之公費愛滋篩檢對象,並自今年10月1日起實施,希望能強化女性愛滋篩檢,降低延遲就醫診斷與傳播風險,促進潛在感染者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消除母子垂直感染風險。愛滋篩檢採鼓勵篩檢 人工流產者通報比照一般民眾疾管署表示,愛滋篩檢服務採鼓勵篩檢方式辦理,會由醫事人員徵詢本人同意後再提供篩檢及衛教諮詢服務,而且考量人工流產者非屬孕產婦,通報處理流程將會比照一般民眾規定(現行孕產婦初篩陽性就須通報,以及早介入),初篩陽性後須儘速進行確認診斷,並於確診後通報。孕婦即使是選擇人工流產或未攜帶孕婦健康手冊,醫師都可以透過該計畫提供愛滋篩檢並進行申報,篩檢費用將由疾管署實支實付。疾管署提醒,其他民眾若經醫師評估,有進行愛滋檢驗之必要,也可經由健保醫療服務方式辦理,以避免延遲診斷,影響自身健康。
被低估的新冠1/「不是小感冒」死亡人數比流感多9倍 再感染病逝風險增2倍
中秋節過後,許多診所擠滿看病人潮,宣告進入病毒活躍的「多事之秋」,而蟄伏其中的大魔王便是新冠病毒,當多數人認為新冠疫情穩定的同時,事實上,光是今年至少在年初與6月時就出現2波確診高峰,甚至首度出現孩童死亡案例,吳至行醫師告訴CTWANT記者,新冠肺炎絕不是小感冒,疾管署資料顯示,新冠死亡人數是流感的9倍,而且再感染者死亡風險更增2倍!疫情爆發已4年,根據疾管署去年9月至今的統計,XBB新冠疫苗全台接種率僅11.82%,6個月至4歲孩童甚至不到1%。「打氣」如此低迷,最大的原因就是「小看新冠」。「許多人都誤以為新冠病毒已經不具威脅,但其實並非如此!」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醫師說,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導致疫情詭譎多變,今年夏天已經造成一波疫情,緊接著馬上要進入呼吸道疾病盛行的秋冬季節,恐又會造成一波新的高峰。黃振國說,過去是「一個人(病毒)的武林」,在一支病毒霸主之下,其他病毒沒有機會侵犯人類,但隨著新冠病毒愈來愈可以在人群間傳染 ,代表病毒愈來愈適應人類。「新冠真的不是感冒!」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說,別以為感染新冠病毒只有輕微呼吸道症狀,事實上,新冠病毒會結合人體「ACE2受體」進入全身器官,對心肺、消化系統、大腦、腎臟等帶來損害,相較於流感更加可怕。疫情持續至今4年,民眾對接種疫苗逐漸感到疲乏,根據疾管署資料,去年9月至今的全台新冠疫苗接種率僅11.82%。(圖/報系資料照)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去年新冠死亡人數比流感高出9倍,今年2月就分別有1歲、6歲孩童染疫身亡,這是睽違10個月後首次有兒童病逝,也敲響警鐘。不只如此,每一次感染新冠病毒都會重創健康。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與密蘇里州退伍軍人醫療服務臨床流行病學中心合作,針對2020年至2022年44萬3,588名確診者,4萬947名感染兩次或以上的患者,以及530萬名未感染者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和首次感染者相比,重複感染者的死亡風險不僅高出2倍,住院風險更超過3倍。此外,感染兩次或以上的患者的心臟疾病風險也是首次感染者的3倍,甚至肺部、腎臟、骨骼、肌肉、神經失調等健康問題都恐受到負面影響。吳至行說,另一項追蹤研究也發現,即便是低風險族群,確診後仍有多達7成個案「至少一個器官受損」。「接種疫苗是最好的預防方法!」黃振國強調,當新冠病毒變異大就需要更新疫苗,目前流行的JN.1變異株跟先前的XBB變異株已有40個變異點,差異很大。而10月開打的JN.1新冠疫苗可以預防現在流行的變異株,因此無論過去有無接種新冠疫苗,都要記得接種最新的JN.1疫苗,以更新抗體,確保體內有保護力。
被低估的新冠2/疫苗不打嗎?確診後失智風險增8成 「腦霧」讓智商降6分
你打了幾劑新冠疫苗呢?隨著疫情爆發進入第4年,部分民眾對接種疫苗感到疲乏,黃振國醫師向CTWANT記者透露,新冠病毒變異的速度非常快,一定要隨時更新疫苗才能因應,也有民眾擔心疫苗副作用,最新研究顯示確診新冠會增加8成失智風險,且會傷害認知功能,最多會讓智商下降6分,權衡利害之後建議還是接種疫苗較有保障。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罹患糖尿病多年,屬於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他曾透露自己為了預防感染,因應病毒變異,至今已接種9劑新冠疫苗,他建議民眾不必計算打了幾劑疫苗,該打就打,才能保護自己的健康。「病毒是難以預測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表示,新冠病毒至今仍持續變異,目前流行的變異株為JN.1以及其子代變異株,如KP.2、KP.3等,跟先前的XBB變異株已有40個變異點,差異相當大,所以就需要更新疫苗。黃振國說,10月即將開打的JN.1新冠疫苗,不僅可以預防JN.1病毒株,對於KP.2、KP.3也具有交叉保護的效果,因此無論過去有無接種新冠疫苗,都要記得接種最新的JN.1疫苗,以更新抗體,確保體內有保護力。黃振國醫師表示,新冠病毒持續不斷變異,建議民眾應適時更新疫苗,才能增強保護力。(圖/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提供)但仍有許多民眾擔憂疫苗副作用如心肌炎,根據疾管署數據,心肌炎主要出現在12至17歲的男性接種BNT第二劑後,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126.79,與國際間報告的數據相近,屬於罕見的不良反應,而確診後的心肌炎機率反而較高。不只如此,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一項針對600多萬名65歲及以上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顯示,這些患者確診後一年內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對照組高50%至80%。亞東醫院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新冠病毒嚴重時會導致血氧過低,腦部跟著缺氧就可能造成所謂的血管型失智症。倫敦帝國學院一項針對14萬人的研究也指出,新冠病毒可能對認知和記憶能力產生影響,尤其是感染後出現「腦霧」後遺症的民眾,記憶、推理、執行的都出現明顯退步,分析發現,曾確診但已康復的人,IQ測驗分數與比未感染者相差約3分;而新冠症狀持續超過12周的人,智商則下降6分,因此預防感染仍然相當重要。
2024後疫情免疫力大調查白皮書正式發表
隨著Covid-19新冠疫情退燒,民眾回復正常生活,但仍有諸多醫界專家與健康媒體提出要注意「免疫負債」的健康呼籲,提醒民眾在後疫情時代應該更加注重自身的免疫力狀況。有鑑於此,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與正官庄共同進行了上千位民眾的免疫力與健康狀況問卷調查,同時結合免疫力與健康議題的網路輿情分析,共同發表《2024後疫情免疫力大調查白皮書》,並邀請多位專家舉辦「大健康時代:免疫力『全方位」趨勢座談會」,分享調查報告中的重要趨勢觀察。近八成民眾表示疫情確認後的健康狀況變差在調查報告中發現,近八成35歲以上的受訪者表示在確診後的身體狀況變差、生病頻率增加、感冒恢復的時間也變長。大數據(股)公司數位民調策略總監葉峯谷博士表示,新冠病毒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六名,雖然近年死亡率大幅下降,但對高齡者、免疫力低下者和慢性病患者仍是極大威脅。同時新冠確診後的部分康復者的健康狀況明顯發生了變化,有66.8%的受訪者指出,確診後感冒的恢復時間變長,55.7%的受訪者表示生病的頻率增加,這都顯示在後疫情時代,民眾絕不能輕忽自身的健康狀況,對身體保健仍需多加注意。83.4%的受訪者認為自己需要提升免疫力在新冠疫情的推動下,民眾越來越認知免疫力對健康的重要性,對免疫力的專注度顯著提升,關於免疫力的網路討論聲量也隨之增加。在眾多免疫力討論中,民眾最關注的是因免疫力下降而導致的「感冒」與「疲勞」問題,「感冒頻率變高」(13,576筆)成為年度最熱門話題,其次為「慢性疲勞症候群」(11,918筆)的相關討論,此外還包括「過敏」與「皮膚」等問題同樣備受民眾關注。長期的免疫力下降對於體力與精力的持續消耗成為了許多民眾的困擾,這些健康問題影響的不僅是身體狀況,也對心理健康與社交生活產生負面影響。70.6%的受訪者希望透過中藥(醫)來增強免疫力從輿情數據中可以發現,「漢方食補」的討論聲量增長最快,較監測前期增長了19%,顯示漢方食補在現代健康管理中正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同時民眾對於中藥和方的討論度也日益增加,有81.4%的受訪者表示願意透過中藥(醫)來調理身體,70.6%民眾希望透過中藥(醫)來增強免疫力。大健康時代:免疫力「全方位」趨勢座談會(圖片/正官庄提供)余雅雯中醫師與李婉萍營養師也在論壇中表示,新冠確診恢復後最常見的是引起了慢性疲勞中的氣虛症狀,但這都可以透過中醫藥或食補來逐步調理改善,譬如使用有中藥之王之稱的人蔘切片來沖泡蔘茶飲用,或是食用乾扁豆、紅棗等補脾胃的常見食材,都是很好的選擇,同時也呼籲民眾在日常就應該多注意養生保健,維持良好的免疫力,自然就不容易生病也能保持健旺的精神,進而提升良好的生活品質。
她確診新冠8次變禿頭!妹子「掉髮80%」剃光PO照 8千人喊爆
英國一名23歲女子從2020年至今確診8次新冠肺炎,造成她失去80%的頭髮成了禿頭,對於三千煩惱絲落地的情況,雖然一度讓她備感煎熬,不過她調整心態後,如今可以不用戴假髮出門,甚至把整個過程分享在網路上,吸引超過8千名網友按讚。去年11月確診後的那5個月,琳達失去80%的頭髮。(圖/翻攝自TikTok) 從TikTok平台上照片可見,琳達把她掉頭髮的親身經歷發布出來,她在去年11月確診後的那5個月,失去80%的頭髮,照鏡子時幾乎無法認出自己。根據《每日郵報》等外媒報導,原本外向的她變得開始避免拍照,自信心下降,相簿裡的照片漸漸變成用來確認頭上是否有新禿一塊、或是脫髮情形是否惡化。琳達後來決定把頭髮剃掉,自信心逐漸恢復。(圖/翻攝自TikTok)據了解,琳達去年11月第8度確診新冠,在這之後就出現落髮的情況,「頭髮會整團脫落,(掉髮)程度已經到有些奇怪的地步」。今年1月,她的父親發現她的後腦勺禿一塊之後,讓她決定求醫,隨後被診斷有圓禿(alopeciaareata,又稱鬼剃頭),也就免疫系統攻擊毛囊導致脫髮的疾病。醫師將原因歸咎於壓力,但琳達認為自己沒有壓力,認為頭髮掉落是長期新冠引起,「醫師確實說過新冠可能是原因之一,但這發生原因不明,且他們提到,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雖然有訂做假髮,但琳達改變自己每天擔憂的心態以及鼓足勇氣能在不戴假髮的狀態下走出家門甚至將自己的狀況記錄在社群平台上,琳達將自身經歷曝光後,引發不少討論,甚至獲得8千多個讚,有網友就表示,「光頭的樣子看起來真不錯」、「看到妳戴棕色假髮的照片,驚呆了」、「終極版魅力測試就是能在沒有頭髮的狀態下依舊看起來很性感,妳完美通過了,寶貝」,好消息是,自從琳達公開自己的樣貌,勇於面對落髮問題,如今她的頭髮也開始慢慢長回來。琳達後來決定把頭髮剃掉,自信心逐漸恢復。(圖/翻攝自X)
被方文琳罹癌消息嚇到 薛仕凌認也有壞習慣
薛仕凌今(27日)「午後の紅茶」與臺北時裝週合作推出的期間限定「幸福午後快閃店」活動,擔任一日大使。聯訪時,被問到是否有關心方文琳罹患食道癌的事情時,他一度被嚇到,完全不知情,還要記者現場Google相關新聞才相信,並表示會傳訊息問候。得知方文琳只是零期確診後,薛仕凌才鬆了一口氣,坦言自己也有小酌、愛喝熱湯的習慣,「我冰就是要吃很冰,熱就是要吃很熱,湯都是舀起來直接喝,連吃涮涮鍋也不會關火。」當被問到最近是否有做健康檢查時,薛仕凌思考了一會兒,發現自己已記不清上一次健檢的時間,也提醒自己要更加注意身體狀況。而最近團體合體成為熱潮,被問到大嘴巴有無再合體計畫,薛仕凌坦言:「目前和大嘴巴確實是沒有特別計畫。」不過他也抱持著樂觀的態度,表示:「如果有機會,合體也是有可能的。」薛仕凌透露大嘴巴成員們也有一個群組,但活躍程度是「一陣一陣」,聊到前隊友懷秋新作《角頭-大橋頭》票房表現亮眼,薛仕凌為對方感到開心。當被問到是否會指導懷秋的演技時,薛仕凌則謙虛地笑說:「我算什麼東西啊。」他進一步表示,自己並不是在藏私,只是覺得戲劇和教學是兩回事,還是建議大家去上戲劇課,由專業老師來指導,自己不敢隨便發表意見。而談及好友吳慷仁簽約大陸公司的消息,薛仕凌表示兩人相識多年,對於吳慷仁的任何選擇都抱持著真心的祝福。「午後の紅茶」與臺北時裝週合作推出的期間限定「幸福午後快閃店」將於9月27日至10月20日在信義區香堤大道南段優雅登場。
林美秀結婚10年 甜曝與小14歲尪「愛的結晶」
林美秀、阿松今(9日)出席《全家有智慧7》開播記者會,林美秀2014年與小14歲攝影師張熙明結婚,積極拚生子多年無果,林美秀笑喊,她這個年紀如果還懷孕會上新聞,但她直言自己雖然跟老公沒有生小孩,不過兩人已有「愛的結晶」。林美秀雖未生子,但和老公擁有「愛的結晶」。(圖/趙文彬攝)林美秀趁記者會幫自己打歌,「台語真的很美,我想讓更多人聽到,特別找了謝銘祐老師我寫歌,出了專輯《LADY PUM PUM》,我所有的MV都是我老公拍的,所以我們愛的結晶就是這張唱片。」《全家有智慧》歷經5年,迎來第7季,林美秀和阿松建立好交情,她說:「我之前得新冠肺炎時,阿松也特別來送中藥,雖然是離得遠遠的交貨,但我很感動,這比什麼都珍貴。」她先前開刀割除子宮息肉,術後卻流血長達一個月,確診後天血友病,好在連續打針五天有所好轉。被問會不會降低工作量?她說:「很想,但沒有辦法,很多是之前就定的工作,該還的還是要還,我私下會好好休息,早睡和均衡飲食,以前凌晨兩點多才想睡,現在11點就不行了。」為了避免老公擔心,她會自律且報告行程。
拜登無預警決定退選 民調讓他認輸
拜登21日無預警宣布退選,震驚外界甚至其競選團隊。知情者透露20日到21日間是其態度逆轉的關鍵時刻,因為心腹以民調顯示勝選無望來說服他。儘管民調顯示副手賀錦麗可望跟川普對決,但她能否出線仍有極大變數。拜登確診後在德拉瓦州雷荷勃斯灘的家中休養,本來打算康復後再投入選戰,但20日晚與第一夫人吉兒和極少數心腹開會,芮契提(Steve Ricchetti)和多尼隆(Mike Donilon)指民調顯示勝選是「基本上不存在」而讓他思考退選。據了解,拜登21日早上做出退選決定,在芮契提陪伴下開始與其他資深幕僚和家人通話,並分別致電賀錦麗、白宮幕僚長齊安茲(Jeff Zients)和競選主席狄龍(Jen O'Malley Dillon)等少數核心有關其決定。他在宣布退選前曾跟賀錦麗曾有幾次通話,告知自己退選並支持她爭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但白宮和許多競選團隊成員都沒提前得知其決定,由於一直極力駁斥有關拜登退選傳言,因此不少成員感到沮喪和被背叛。距離大選只剩約107天,過去從未有美國總統在如此接近投票日才宣布放棄競選連任。尤其6月底與川普辯論做出災難性表現後,不顧勸退壓力而堅持參選,現在突然陣前換將,不管由誰代表民主黨應戰,都被視為一場豪賭。在川普與拜登辯論結束後的民調顯示,賀錦麗是黨內最可能與川普對決的人選。包括CNN、路透、NBC、Fox、華盛頓郵報╱ABC、和CBS╱YouGov等民調顯示兩人支持率差距在3個百分點內,正負誤差在2.7個百分點到3.7個百分點之間。其中路透跟CBS民調是川普7月13日遇刺後進行。在沒有第三方或獨立候選人下,路透民調是雙方支持率均為44%。CBS是川普51%,賀錦麗48%。賀錦麗得到拜登和包括前總統柯林頓等部份黨內高層支持,但另一前總統歐巴馬尚未表態支持,加上加州州長紐森等可能有意競選,因此她在8月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能否順利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而仍充滿變數。
60歲婦人半年急瘦8公斤「確診食道癌末期」 專業醫提醒:10習慣養出一身癌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期分享案例,內容提到一名年過60的婦人,因為吞嚥困難導致半年內急瘦8公斤,後來該名婦人確診食道癌末期,甚至還轉移到肺部肝臟。洪永祥醫師解釋,該名婦人日常習慣吃過鹹的醃製醬菜、喝酒,久坐,這些都是容易致癌的壞習慣。洪永祥醫師也為此列出10大養癌的壞習慣清單,呼籲民眾不得不防。洪永祥醫師解釋表示,在討論致癌的壞習慣時,大家往往會想到抽煙、喝酒和嚼檳榔這三個主要因素。然而,有許多其他容易被忽視但卻有罹癌風險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能及時改正。洪永祥醫師也為此列出10大養癌的壞習慣清單:第十名:喜歡喝會燙口的熱湯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逾攝氏65度C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口腔是身體非常耐熱的部位,通常可以容忍到約攝氏60度C左右,黏膜被湯燙傷約3天左右的時間就能修復好,但若不停反覆傷害黏膜,在來不及修復的情況下,也可能提高罹患口腔癌與食道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民眾遇到感覺會燙口的熱湯熱飲,務必再放涼一些再入口。第九名:保麗龍碗裝泡麵並用書本重壓在講到泡麵之前先來澄清一下用紙杯塑膠蓋裝熱騰騰咖啡會不會致癌?台灣人愛喝咖啡出名,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統計,台灣人2021年全年咖啡消費總數約28.5億杯,平均每人每年約喝122杯,一大早上班族都會人手拿著一杯用紙杯與塑膠蓋的熱咖啡,大約於 2013 年傳出熱咖啡杯蓋會致癌, 6 號PS(聚苯乙烯)杯蓋不夠耐熱,溶出致癌物苯化合物的疑慮,衛福部當時也公開澄清,6 號塑膠的標準為耐熱度攝氏 95 度、持續 30 分鐘的條件,強調正確使用就不用擔心。後來咖啡業者改用更耐高溫5號 PP聚丙烯可耐熱達100-140度。來消除大家喝熱咖啡致癌的疑慮。洪永祥醫師表示,基本上若業者守法照規定來,喝熱咖啡用紙杯裝與塑膠蓋還算安全,但這邊要特別提醒當心的反而是泡麵碗,很多6號塑膠會使用在泡麵碗,現在市售的泡麵碗大多為紙盒容器,但仍有少部分附的是保麗龍碗,如果燒開水沖泡麵、又用鋁箔蓋上再壓一本厚厚的書泡好幾分鐘,高溫悶燒,這樣就可能超過 6 號塑膠的耐熱使用範圍,而 6 號塑膠在動物實驗中確實會增加動物的罹癌風險,長期累積恐對人體產生致癌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建議,外帶咖啡還是自備不銹鋼或陶瓷保溫杯、泡泡麵還是用陶瓷碗最安全。第八名:喜歡吃烤焦的食物很多人喜歡焦香美味:烤肉、烤麵包、焦掉的鍋貼、鍋巴等,肉類的脂肪和蛋白質燒焦產生危險的致癌物是多環芳香烴,這是在人類已經發現有致癌風險的一級致癌物。而鍋貼麵皮麵包是澱粉,產生的致癌物是丙烯醯胺,這個物質是歐盟食品安全局在2015年發現在動物實驗具有致癌風險,認為不管任何族群都可能造成癌症發生的增加,因此在2017年入法,歐洲要求速食店提供的產品需抽查丙烯醯胺濃度,而美國FDA要求洋芋片及餅乾廠商需提供產品丙烯醯胺的濃度於成分表。洪永祥醫師說明,當然所有致癌物都是總量的問題,澱粉食物高溫烹煮,難免會出現丙烯醯胺,所以並不是都吃不得,但千萬不要過量。洪永祥醫師建議,烤肉烤麵包烤得金黃可以吃,但是燒焦黑就建議不要吃。建議把燒焦的部位剪掉、切掉不要吃進肚子,並且同時多攝取大量膳食纖維的蔬菜降低風險。第七名:睡覺不關燈洪永祥醫師說明,開燈睡覺有機會提高患甲狀腺癌的風險。《Cancer》癌症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比起睡眠時接觸較少光線的人來說,睡眠中長期暴露在光線之下的人,患甲狀腺癌的風險會增加55%,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加高危。《美國醫學會雜誌》有研究發現,長期在睡眠時暴露在人工光線之下,會增加變肥的機會,而體重增加的比例,還會跟着光的強度而有所增加,也就是光源越強,體重便增加得越多。而肥胖又是導致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第六名:經常做電腦斷層檢查洪永祥醫師表示,照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所接受的輻射量就相當於照100次胸部X光攝影;胸部電腦斷層則相當於照350次胸部X光攝影。 刊登在美國權威期刊《循環(Circulation)》一項研究發現,經常重複接受複雜影像檢查者會罹癌風險會增加,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是主要的輻射來源,占了81%。電腦斷層仍是X光攝影的一種,因此會有輻射致癌風險。美國《消費者報告》曾報導一項研究發現,電腦斷層攝影(CT)釋放的輻射,每年可能導致2.9萬美國人罹患癌症,其中婦女占三分之二。洪永祥醫師建議,每個病人一年照胸部X光最好不要超過50次,而電腦斷層則是除非必要才做。第五名:不喜歡刷牙漱口洪永祥醫師提到,頭頸部癌在台灣的發生率節節升高,其中以口腔鱗狀細胞癌佔多數,以前都認為與抽菸、喝酒、檳榔或人類乳突狀病毒(HPV)有關,但是口腔裡面的細菌也是不是可能會引起口腔鱗狀細胞癌?以前的研究指出口腔的細菌也可能會引起腸胃道癌症,但是會不會也引起口腔內的癌症,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在最近的研究已發現口腔內的細菌可能引起胰臟癌、大腸癌及口腔癌等。其中最顯著的例子也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大的是幽門桿菌,幽門桿菌會引發胃癌或胃淋巴瘤。洪永祥醫師建議,每天記得刷牙漱口做好口腔的清潔習慣第四名:經常裝潢住家與買新櫥櫃洪永祥醫師表示,2004年國際癌症研究署把甲醛歸類為一級致癌物,根據統計,有4成的5年裝潢仍然偵測出甲醛超標,卻只有不到30%消費者知道建材或家具中會有甲醛氣味殘留,最長需要15年才能完全揮發。 洪永祥醫師說明,長時間的甲醛曝露,除致癌外會導致頭暈、噁心、嘔吐,學齡前兒童更容易受到影響,造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問題,甚至肝腎都會出狀況。洪永祥醫師建議,裝潢可選擇通過綠建築標章的產品,或是低甲醛建材;選擇建材櫥櫃時,可先試聞氣味,若氣味刺鼻則建議不要購買。也可選甲醛多已揮發完全的中古家具,或採用原木建材與家具,避免毒害。第三名:喜歡吃加工紅肉洪永祥醫師提到,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而紅肉則被列為2A級致癌物(很可能對人類致癌),該署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都有劑量效應關係,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品會增加18%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食用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解釋,國人過去1天紅肉攝取量超過100公克者就高達24.3%。進一步分年齡看,有36.8%的13歲至15歲的青少年每日紅肉攝取超過100公克!洪永祥醫師建議,日常最好遠離加工肉品及少吃紅肉(豬、羊、牛),以魚肉、禽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攝取同時多吃天然蔬果。第二名:久坐洪永祥醫師解釋,所謂的久坐,是指睡覺除外每天坐著或躺著6個小時及以上,「久坐不動」是非常確定致癌危險因子。許多研究表明,久坐的生活方式與增加罹患各種癌症風險相關。2022年,知名期刊《歐洲流行病雜誌》刊登了一篇綜述論文,研究人員納入了來自 77 項原始研究超过 200,000 個癌症病例。研究發現,久坐行為會增加罹患六種癌症的風險,乳腺癌發病率增加8%、結腸癌增加25%、前列腺癌增加8%、直腸癌增加7%、子宮內膜癌增加29%和卵巢癌增加29%。另外,久坐行為還能導致癌症患者生存率下降,其中結直腸癌患者確診後的久坐行為增加其特異性死亡風險61%。洪永祥醫師建議,民眾買個會升降的辦公桌儘量站著辦公腿酸再坐,減少坐沙發看電視時間且每坐三十分鐘起來伸展與活動。第一名:吃太甜太鹹洪永祥醫師提到,先前美國研究人員給小鼠餵食含糖很高的加工食品,結果發現,小鼠罹患乳腺癌的風險增高,且增加癌細胞存在擴散到肺部的潛在風險。另一項加拿大魁北克拉瓦爾大學的研究也顯示,每週喝3杯以上、每杯約355毫升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說癌細胞喜歡吃糖,事實是在食用過度的碳水化合物(例:高GI值的食物或精製糖)時,會使得血糖快速飆升而導致的體內的一連串作用而有促癌風險。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最近發表報告,指出胃癌與攝取高鹽食物關係密切。英國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如果每天吃高鹽分、醃漬類、醬菜等食物加上本身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會增加胃癌的風險。洪永祥醫師建議,不要養壞你的味蕾,從小養成品嚐天然食物的天然美味,減少高鈉與高GI精緻糖的攝取 。
拜登「二次確診新冠」住家隔離中 感染醫示警:長者要小心2症狀
美國總統拜登於17日確認二度確診新冠肺炎,目前症狀輕微。近期台灣疫情升溫,對此,感染科醫師黃高彬就指出,長者確診要特別注意對方的呼吸和活動力,年紀愈大,長新冠的機率也會愈高。拜登於當地時間17日,在拉斯維加斯首場造勢活動結束後的檢測出Covid-19陽性,白宮新聞秘書尚皮耶(Karine Jean-Pierre)根據白宮醫師的說明,拜登有上呼吸道症狀,包括流鼻涕和乾咳,還出現一般性的身體不適,「他在首場競選活動上狀態良好,但考量到他的症狀沒有好轉,我們對他進行了COVID-19的檢測,結果呈現陽性。」白宮醫師表示,拜登已服用了輝瑞新冠口服藥「Paxlovid」,並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指導,在德拉瓦州(State of Delaware)里霍博斯比奇(Rehoboth Beach)的住家中進行自我隔離。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也表示,年長者若有潛在疾病,確診後應特別注意呼吸情況和活動力。他解釋,新冠感染有時會導致血氧下降,出現反應較差的情況。一般正常人在血氧下降時會以「呼吸急促」來補償,吸入更多氧氣,但年長者需特別留意「精神不濟」和「昏睡」等症狀,這可能是血氧問題,建議就醫。黃高彬指出,這波疫情是「夏季新冠」,不僅在台灣,歐美和亞洲各地都有流行,而拜登並非首次確診,他說明,新冠病毒會再感染,不會因為先前確診過,後續感染的症狀就減輕,現在症狀較輕微是因為病毒弱化。他表示,年紀愈大長新冠的機率愈大,新冠病毒對免疫系統影響仍然很大,尤其長新冠最常發生在65歲以上的女性,需特別注意,因此建議一般長者可以施打疫苗,雖然無法完全預防,但可以避免重症和死亡。疾管署也提醒,目前疫情仍處流行期,民眾務必落實勤洗手、出入人多擁擠或空氣不流通場所佩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如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可先使用新冠家用快篩試劑,並於就醫時告知快篩結果以利醫師診斷。此外,呼籲感染後易併發重症或死亡之65歲以上長者,如已接種1劑且間隔12週,再接種第2劑,提高保護力,抵抗疾病威脅。
唐玲罹癌看清前任「人沒來錢也沒來」 悔愛不對人:都是來騙我玩我的
唐玲今(4日)辦媒體感恩餐會,宣布脫離癌症及重大傷病卡,回歸普通人。她接下來人生一大要務,就是為癌友做分享,「雖然得癌症很難過、不舒服、很衰,但我們不孤單!」她也提到過去感情談得太盲目,確診時正在跟前任復合,「結果人沒來,錢也沒來。」生病反而看清男人,也體悟自己總用錯誤方式談戀愛。唐玲樂觀抗癌,挺過治療,宣布回歸正常人身分,提到患病前,她正跟港籍前任談復合,確診後,對方只會奪命連環call,卻沒有做出任何實質的幫助,人也沒出現,讓她就此切心,「我之前都活錯了,是討好性人格,人家跟我早安、午安講兩句我就愛上他,吸來的不是來愛我,是來騙我、玩我的。」唐玲左肩還留著人工血管,她將評估檢查結果,跟醫生討論拆除。(圖/林俐瑄攝)前半生她辛苦存錢給自己安全感,結果為了治療癌症都付出去,現在她也認為過去的金錢觀太傻了,「一直追求這事情是很傻的,人要賺多少錢事註定的,我的積蓄花在醫藥復健,之前好像不知道在忙什麼。」現在比較懂得要愛自己,把錢花投資自己健康上。戰勝胃癌四期,卻也引來許多質疑,讓她不惜秀出自己的診斷書,「很多人懷疑是假的,覺得癌友外表怎麼可能這樣。」其實她切除了三分之二個胃,後來因為癌細胞轉移,再切除子宮及卵巢,「照超音波,醫生說妳肚子裡面空空的,也覺得很心疼。」接下來她要開始做「清零計畫」,要消滅體內所有殘存癌細胞,並繼續到芮森診所做癌症術後保養。有了健康的身體,她也喊話工作、戲約快來找她。而昨傳出汪建民患肺腺癌,唐玲說:「祝福他,如果有可以幫忙的,都是演藝圈弟兄姊妹,能幫忙就幫忙。」
5個月大嬰確診「咳嗽像狗吠」 專業醫提醒「2症狀」千萬別忽略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有明顯復甦的跡象,不僅有不少醫師出面示警,疾管署也表示目前疫情進入流行期,呼籲民眾不得不注意。而急診兒科醫師黃士倫也表示,近期就曾遭遇一名5個月大嬰兒個案,確診後出現宛如狗吠聲的咳嗽,送醫檢查後發現血氧濃度降到90%,最後收至兒童加護病房。急診兒科醫師黃士倫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內容中表示,最近一週新冠病毒疫情有增溫趨勢,再加上嬰幼兒免疫較脆弱又沒有施打疫苗,很容易被交互傳染,建議家人彼此施打新冠病毒疫苗,產生群體免疫,減少嬰幼兒被傳染的風險。除此之外,黃士倫醫師也提醒,疾管局臆測新冠病毒捲土重來8、9月將達此波高峰。黃士倫醫師也提到自己近期遭遇的案例,一個5個月大的嬰兒新冠病毒確診,引發哮吼出現了咳嗽嘶吼聲、聲音沙啞一天。媽媽帶來醫院時,血氧量測降到90%。後來與媽媽討論後,建議收至PICU兒童加護病房,但由於黃士倫醫師所在的院所沒有床位,黃士倫醫師還親自將小嬰兒轉院至彰濱秀傳。黃士倫醫師表示,兒童哮吼(croup)好發於6個月到3歲大之間,典型症狀包括接著有像狗吠聲的咳嗽 (barking cough)、吸氣性喘鳴(inspiratory stridor)、聲音沙啞(hoarse voice)及呼吸困難(mild to moderate respiratory distress)。兒童哮吼以往常見的病原體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於2020年新冠病毒爆發以來,國外已有不少案例是由於COVID-19導致兒童哮吼之發生。黃士倫醫師也提醒,最近新冠病毒似乎又蠢蠢欲動,提醒各位爸媽家中若有學齡前兒童,一定要隨時留意他進食的狀況,是不是容易嗆到溢奶,或者哭聲有所改變,並且隨時監測小孩的血氧。呼吸喘伴隨血氧下降,或者小孩的活動力胃口有變差的情形,則需要立即就醫。若延誤就醫時機,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呼吸窘迫,甚至需要緊急插入氣管內管,因此不得不當心。
疫情遺毒1/免疫風暴「不死癌症」患者增3倍 小五女驚罹!臉上浮現蝴蝶斑
新冠疫情趨緩,但病毒造成的影響卻永遠存在,根據國內醫學中心的研究顯示,確診新冠後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數激增3倍,其中擁有「不死癌症」封號的紅斑性狼瘡就達2.99倍,免疫權威醫師向CTWANT記者透露,臨床觀察也呈現這樣的狀況,近來就有一位小五女童因臉上浮現蝴蝶斑,才檢查出罹患紅斑性狼瘡,而她並沒有家族史,卻在確診後才爆發疾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高雄榮總合作,利用全球電子病歷資料庫,針對2020~2021年380萬名PCR篩檢者進行分析,將其中90萬名確診者與其他未確診的290萬人比較,持續180天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確診者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比未確診者高3倍。其中又以僵直性脊椎炎增加3.21倍最多,其他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等則增加近3倍。研究團隊同時觀察到,年輕族群、壯年族群、女性、有共病患者、生活習慣較不正常者等5大族群罹患風險較高。該篇研究結果將於今年2月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子刊《eClinical Medicine》。「臨床上我們也的確發現,自體免疫疾病的初診患者有增加趨勢,很多跟我們過去看到的不一樣,是沒有家族史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顧問主治醫師蔡嘉哲舉例,近來他收治了一位有史以來年紀最小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僅有11歲,目前就讀小學五年級。「紅斑性狼瘡的好發年齡是20多歲,而這位小女孩生活正常,也沒有家族史,因為冒出典型蝴蝶斑症狀而確診,為什麼會發病?沒有人知道原因,但小女孩是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才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蔡嘉哲說。蝴蝶斑是紅斑性狼瘡的典型症狀之一,患者會在法令紋以上的兩頰浮出紅斑。(圖/翻攝自維基百科)研究近40年,蔡嘉哲一直想找出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的原因。「目前只知道基因跟感染是非常重要的關鍵,過去就曾發現感染C肝可能導致免疫疾病,而新冠是病毒感染,所以當然可能是導致自體免疫疾病的原因。」蔡嘉哲向CTWANT記者透露,一直以來他都相當關注早期關節炎,就是已經有關節炎腫痛症狀,但尚未確診類風溼性關節炎,這群患者在疫情後也明顯增加。「但到底是不是新冠引起的?或是自然發生的?沒人有確切答案。」蔡嘉哲說,他因此針對新冠與免疫疾病做了相關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會刺激人體中的B細胞,B細胞活化就會產生抗體,而過多的抗體正是點燃自體免疫疾病重要的因素,推測是原因之一。蔡嘉哲也已經把此篇論文研究投書國際期刊。蔡嘉哲認為未來一定還會有類似新冠疫情的大規模感染,如果不希望感染病毒後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就必須先調整好身體狀況。「生活規律、有運動習慣、不要太累、盡量降低壓力,這些雖然是老生常談,但非常有用。」如果有免疫疾病家族史,也不必過度擔心,蔡嘉哲說,雖然基因、再加上未來可能的病毒感染,會大大增加發病機率,但目前免疫疾病治療愈來愈進步,只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就能避免免疫系統繼續惡化,配合醫囑服藥就能回歸正常生活。
疫情遺毒3/婦人確診後突發心肌梗塞! 醫:肺栓塞更需注意「死亡率逾5成」
54歲江小姐因長期胸悶不適就醫,接受心導管檢查顯示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於是動手術打通並置放冠狀動脈支架,出院後江小姐出現發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在家自行快篩後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開始服用抗病毒藥物。江小姐原先不以為意,然而卻在數日後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等症狀,至急診就醫後,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塞,於是由心臟內科團隊緊急安排介入性心導管治療,最後撿回一命。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醫師吳靜如表示,新冠病毒除了影響呼吸道之外,心臟及血管也是病毒的攻擊目標之一,因此感染新冠肺炎可能造成心肌炎、血栓導致心肌梗塞、肺栓塞、腦中風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系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表示,不論是施打新冠疫苗或罹患新冠肺炎的患者,肺栓塞的風險比腦中風與心肌梗塞都高出許多,根據國內外發表數據,新冠疫情3年來,肺栓塞患者比之前增加3成以上。徐中和表示,肺栓塞是繼心肌梗塞、腦中風之後,排名第三高的心血管疾病死因。「急性肺栓塞是指血塊將輸血血液到肺部的血管塞住,肺動脈遭到血塊堵塞後,血液很難從心臟順利的打入肺臟,會造成全身血壓下降、缺氧的現象,死亡率超過50%,甚至高於心肌梗塞。」「根據美國醫界研究報告顯示,約3成肺栓塞病人因為沒有被正確診斷或未經治療而死亡,其中高齡長者、長期臥床、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肥胖、抽煙、罹癌、心肺或是腎臟疾病等人,都屬於肺栓塞的高風險族群。」中研院發現新冠病毒會活化血小板,因而引發過多的嗜中性胞外網狀結構,進而造成嚴重血栓。(圖/報系資料照)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研究團隊發表研究報告,發現受體CLEC5A和TLR2是新冠病毒引發肺栓塞的關鍵,這項研究成果也已經發表於生醫科學雜誌(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期刊。謝世良發現新冠病毒會活化血小板以放大發炎反應,進而產生血栓,此研究的第一作者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學者宋佩珊指出,收集新冠急性期患者的血液檢體時發現,血小板被活化後會產生大量的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NETs)及自殺式的細胞死亡(NETosis)。宋佩珊說,近期許多研究顯示,病人體內過多的嗜中性胞外網狀結構會引起免疫血栓,甚至是嚴重的血管內栓塞,這些肺部微血管阻塞導致肺部及其他器官缺氧,進而造成全身性損害。吳靜如則提醒,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患者,應多加注意身體警訊,若感到胸悶胸痛、冒冷汗、呼吸困難等不適,應盡早至心臟內科門診或急診就醫,評估是否進一步進行心導管檢查或治療,以避免後續併發症發生。
嚴重咳嗽、伴隨呼吸困難,以為新冠後遺症 一查竟是「氣喘急性發作」
從事科技業的李小姐從小有氣喘病史,新冠確診後又出現嚴重咳嗽的情形,還伴有呼吸困難、喘鳴和胸悶的症狀,於是到醫院門診看診。藉由胸部X光、抽血和肺功能檢查,診斷為氣喘急性發作。經由一段時間的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呼吸道的症狀漸趨穩定。出現呼吸系統疾病 應盡快就醫診治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胸腔內科胡耕寧醫師表示,胸腔內科是一個專注於呼吸系統相關疾病的醫學領域,這些疾病包括慢性咳嗽、支氣管擴張症、肺炎、肺結核、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及間質性肺病等。許多人可能會在生活中遇到呼吸系統相關的健康問題,例如經常感到呼吸急促、胸部疼痛、咳嗽、喉嚨痛等症狀,建議民眾不要焦慮,可至胸腔內科門診進行評估,並接受最妥適的治療。另外,預防勝於治療,若有家族病史、長期吸菸習慣或長久暴露在污染、有毒物質的環境中,也建議可至胸腔內科進行檢查,掌握己身的健康狀況。身體理學檢查加上必要測試 釐清正確病灶胡耕寧醫師說明,針對呼吸系統相關疾病的評估,通常醫師會詢問病人的病史和症狀,並進行身體理學檢查及肺功能測試、X光檢查、電腦斷層掃描、胸部超音波、支氣管鏡等必要的檢查。評估後會根據病情和症狀,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向,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呼吸復健運動、正壓呼吸器等。胡耕寧醫師提醒,如果出現呼吸系統相關的症狀要及時就醫,接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確保及早發現疾病,以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尪抱怨和妻愛愛屈指可數!夫妻結婚24年「性」致缺缺 最美性學博士這樣說
「老婆不喜歡愛愛,我該怎麼做」,有男網友日前心急地向最美性學博士許藍方討教,原來他和妻子結婚24年,但做愛頻率確「少到快沒有」,兩人自去年4月、8月相繼確診後分房睡到現在,因此性愛這檔事屈指可數,他只能趁著洗澡時用泡泡當潤滑劑DIY,希望透過許藍方建議改善夫妻關係。對此,許藍方從不同面給予忠告。許藍方在YouTube頻道中先反問這位網友,「是因為分房久了,所以慢慢地兩人間沒有情趣了,還是老婆對於跟你之間的互動本來就沒這麼感興趣」,她還詢問是否兩人在性愛過程中,網友的表現讓另一半沒那麼的愉悅,造成妻子對做愛的「性」致缺缺。許藍方就建議,若要改善夫妻關係,必須從兩人做起,若想讓妻子「喜歡最愛做的事」,其實跟彼此間的感情好壞有很大關係,「你讓她喜歡你們的關係,喜歡跟你在一起,然後讓她處於一個放鬆的狀態,這放鬆的狀態再加上如果你能挑逗,女生是可以被性喚起的」。許藍方還提議,這位網友應先了解被妻子拒絕的原因,或是減少對方在生活上的負擔,她認為若一個人每天都忙碌工作到很晚、很疲累「當然對性愛就提不起勁」。她也補充,目前研究並未證實新冠肺炎會讓女性沒有慾望,要導致「一個人沒性慾」的原因真的太多,就算沒確診,平時壓力大、心情不好也會影響性慾,必須抽絲剝繭才能找出答案。許藍方也不諱言,除非妻子在確診前很喜歡滾床單,卻突然因確診對性事明顯不感興趣,才能合理懷疑是否是染病所致。針對男網友會自行DIY,許藍方也提醒網友,別再用香皂泡泡作為潤滑劑,因為這恐怕會對尿道口黏膜產生刺激甚至引發紅腫,她建議網友可以使用專用的潤滑劑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