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兒童
」 兒童 確診 發燒 MIS-C 疫苗肚子腫脹快爆炸…2歲女童罹「兒童癌王」手術5hr 結果讓醫護都哭了
超心疼!中國一名2歲女童,罹患「兒童癌王」神經母細胞腫瘤,肚子膨脹像快要爆炸的氣球,起初治療沒什麼起色,父母原本打算放棄了,但看見女兒堅強的求生意志,決定放手一搏,最後在醫護們的努力下,終於成功完成手術,也保住女童的命。根據《搜狐健康》指出,2歲女童去年9月下旬開始出現腹瀉,吃止瀉藥仍沒有效果,症狀持續了2個多月,父母只好帶她到醫院就診,照超音波發現,右腎上方長了一個8×7×9公分的瘤。隨後又到其他家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腹部電腦斷層顯示腫瘤長在右側腹部,瘤體包繞右腎血管,腸管也明顯擴張,確診兒童神經母細胞腫瘤。由於病情較重,女童當天就住院,醫生進行常規治療,想等瘤體變小再動手術,但前3個療程效果不明顯,還出現嚴重的低血鉀、高血壓。所幸做了5個療程後,腫瘤比之前縮小了一點,怎料女童狀態愈來愈差,不得不住進加護病房,肚子1天比1天大,腫得像個大皮球,好像隨時都會爆炸。經過檢查,是腸管擴張太厲害,父母看著女兒奄奄一息,不想再讓女兒受罪,於是放棄繼續治療回家。女童經過手術後,情況好轉。(圖/翻攝自搜狐健康)神奇的是,女童過了2個月仍頑強地活著,好像在說「我想活下去!」因此,父母帶著最後一線希望,找到胸部及腫瘤外科主任武玉睿,對方思考了一下,決定接下這顆「燙手山芋」。女童快3歲,但體重只有8000克,屬於重度營養不良,武玉睿制定科學精細的診療計畫,分分秒秒與時間賽跑,確保病情不再惡化,經過1周的努力,血壓從200mmHg降到120mmHg,雖然距離這個年齡的正常值80mmHg仍偏高,但已經看到了希望。只是,女童的精神狀態愈來愈差,必須馬上動手術,但大家都不太樂觀,擔心一麻醉就醒不了,可最後依舊決定手術。歷經5小時,手術終於結束,女童腫脹的肚子不見了,變成平坦的小腹。隨後被轉入ICU精心護理,當天晚上血壓就正常,腹瀉也不再出現,血鉀很快就恢復正常,隔天就轉回普通病房,在慢慢休養後,可以開口進食,體重很快就增加,四肢不再那麼乾瘦如柴,臉蛋也變得圓潤可愛,這樣的結果,讓醫護團隊和女童父母都感動不已。
3歲女童發燒腳痛「確診兒童癌症之王」治療費破百萬 母淚崩:砸鍋賣鐵也要救
好心疼!中國湖南省郴州市有一名3歲女童,罹患神經母細胞瘤,由於病情複雜,醫生建議先進行化療、放射性治療,再進行造血乾細胞移植手術。目前持續進行化療,但後續治療費用預估至少要20萬人民幣(約89萬新台幣),然而女童父親開貨車,一個月僅賺5000多元人民幣(約2.2萬新台幣)的工資,完全負擔不起,現在只能希望各界善心捐款,幫助他們度過難關。據了解,女童是第3個孩子,她去年5月因為感冒發燒,後來喊腳痛,在醫院做了全面檢查,醫生建議住院,怎料一個禮拜後,持續發燒不退,淋巴結、肝、脾相繼腫大,血小板也下降到臨界值,抗病毒治療沒能控制住病情,反而讓病情加劇,半個月後終於檢查出原因,女童確診神經母細胞瘤。女童進行化療,副作用很嚴重。(圖/翻攝自微博)女童第1次化療副作用很嚴重,噁心煩躁、整天哭鬧,看著孩子的模樣,讓母親很心疼不已,「可我能做的就是每天淚流滿面地抱著孩子,其他的什麼都做不了」。做完第3個療程後,女童進行惡性腫瘤切割手術,術後雖然留下20公分的傷口,但恢復得很好。正當家人為女兒病情好轉歡喜時,基因檢測報告出爐,卻顯示為原發性,復發機率很大。醫生建議儘早做造血幹細胞移植,因為每復發一次,對孩子身體會多一重損傷,到時就真的無能為力了。從女童發病至今,已經花了16萬人民幣,移植還需要20萬人民幣左右,去哪生出這筆錢成了問題。女童母親坦言,他們已經借遍親戚朋友,就算把老家賣了也是杯水車薪,現在只能靠老公的工資維持治療,雖然很困難,但每看到女兒對她笑,她就會告訴自己:「即使是砸鍋賣鐵也要不顧一切救她」。
兒童確診常併發「哮吼」…嚴重恐呼吸衰竭 醫示警:出現這些症狀快就醫
台灣逐漸回歸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正常生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表示,越來越少人討論疫情的發展,然而,現在每天仍然有3-5萬人染疫,疫情對於兒童的威脅仍然存在,從未消失;他提醒,確診兒童常出現哮吼(croup) 併發症,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謝宗學在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透露,許多研究證實,在新冠肺炎 Omicron 變異株流行期,確診兒童常出現哮吼(croup) 併發症,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最後需要緊急插管急救,而哮吼是聲門周圍組織因為發炎反應水腫,造成上呼吸道阻塞,主要症狀如下。1. 聲音沙啞:若完全發不出聲音加上胸骨上方肌肉凹陷明顯,表示已經發生呼吸窘迫,需要立即送孩子到急診。2. 狗吠聲咳嗽:低沈咳嗽聲,有時候動作像喉嚨有東西或痰一直咳不出來,不斷超用力咳嗽。3. 吸氣時的喘鳴聲(stridor ):為高頻吸氣聲。和哮吼不同,吐氣時出現的喘鳴聲 (wheezing)是氣喘發作的表現。謝宗學醫師提醒,年齡小於2歲的幼童,特別是小於一歲的嬰兒,出現哮吼症狀時要特別小心,因為呼吸道較為狹小,哮吼時容易發生嚴重阻塞,導致呼吸衰竭,若家長發現幼童聲音明顯沙啞、出現像狗吠低沈的咳嗽,建議帶孩子給小兒科醫師看診;若出現用力咳嗽、幾乎發不出聲音、呼吸費力且胸部肌肉凹陷,建議直接帶孩子到小兒急診室看診。
放生中藥2/限縮公費清冠是西醫大老要求? 中醫師全聯會理事長這樣說
醫界盛傳,清冠一號從「全公費」逐步限縮給付範圍,與衛福部所諮詢的部分西醫界「大老」有本位主義有關,堅持清冠一號應比照其它取得EUA的抗病毒藥,未完成三期實驗前不得全面公費給付,中醫界也坦承與衛福部官員溝過程中,的確感受到西醫學者專家的壓力。中醫師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個人解讀,這些反對應與長期以來「中西醫本位主義」多少有關,根源在於中西醫對治病的想法與邏輯原本就不同,如果西醫堅持以自己的角度看待中醫臨床實證,就可能導致中西醫彼此間嚴重誤解,包括清冠一號的實驗方式,當選舉年來臨,主管機關承擔的壓力就不難想像。柯富揚是民進黨員,也是總統府國策顧問,他近期不僅多次挑戰衛福部限縮公費清冠一號的政策,甚至還代表中醫界向府院高層陳情,他自嘲「可能已被衛福部官員在背後罵到爆」。但他也說,衛福部當初緊急授權EUA給清冠一號,就是中醫界發現其優點大於缺點,因而在清冠未取得正式藥證前,建議衛福部授權由第一線中醫師把關給藥;清冠一號有點像古代對抗瘟疫的通方,而組成清冠一號的10味藥,也都有近千年的使用經驗,並未見到明顯副作用。針對薛瑞元在立院答詢時指「清冠一號不是沒有副作用」,柯富揚表示,根據「使用中藥不良反應」通報系統,目前還未見到使用清冠一號後的不良反應,但有極少數確診民眾提及,服用清冠一號後有拉肚子情況,但這種拉肚子不是西醫常說的「水瀉」,而是排軟便,沒有更進一步不舒服症狀。衛福部從九月中旬起限縮清冠一號公費使用範圍,許多家長都反映希望12歲以下染疫兒童可以獲得公費治療,以免延誤小朋友治療時機。(圖/方萬民社)對於薛瑞元指12歲以下幼童禁止使用清冠一號,柯富揚表示,台灣發生新冠疫情以來,到今年七月底止,已有七萬多名12歲以下兒童使用過清冠一號,周歲前的確診嬰兒使用,也已經達200多例,屬於兒童專責醫院的台東基督教醫院,對確診兒童也曾採取「西醫住院、中醫會診」模式給予清冠一號。若衛福部還想針對12歲以下患者用藥做更多研究,他建議應按年齡別更細緻的區分哪些年齡的兒童能服用。至於孕婦部份,因涉及孕婦懷孕前12週胎兒發展,全聯會支持做更多實驗,釐清用藥是對母親有影響還是對胎兒有影響。柯富揚並指出,清冠限縮公費使用後,城鄉差距導致的經濟地位落差,令許多中醫師憂慮耽誤用藥最佳時機。例如,他是彰化人,在彰化若一家五口相繼染疫,若無法取得公費清冠一號,自費買清冠一號可能就得花到近萬元,差不多已經是當地一般勞工月薪的三分之一,對患者而言是沉重負擔,如果染疫者真因買不起而不用,讓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就太令人惋惜了。他還說,西醫抗病毒藥12歲以下幼童雖然也是禁用,但衛福部有但書,若經臨床醫師判斷,使用效果大於副作用,即可破例公費給藥,中醫界也不禁想問,同為第一線醫師,為何中醫師不能也以救人為先?畢竟清冠一號與西醫抗病毒藥其實是相同原理「越早投藥越好」,才能預防病情朝重症發展,預防更多併發症及後遺症,他也因此呼籲衛福部,儘速回復清冠一號全面公費給付作法,才能讓政府照顧民眾美意被凸顯。前防疫指揮官陳時中曾力讚清冠一號是「台灣之光」,沒想到他卸任指揮官參選後,公費清冠一號也限縮使用範圍,引發中醫師及輿論反彈。(圖/報系資料照)
台中確診嬰併發心肌炎靠葉克膜搶回一命 才剛出院20天竟二度確診
台中一名9個月男嬰今年7月染疫併發心肌炎一度以葉克膜搶救十多天,經中西醫團隊救治近3個月,9月1日才出院,未料9月20日疑似二度確診,出現咳嗽症狀就醫,PCR呈陽性、CT值15。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9月22日公布全國新增4萬2212例本土個案,其中台中市新增5464例;而根據台中市衛生局統計資料截至9月21日,台中市111年新冠肺炎確診人數達71萬7466,其中重複感染達1752人,該名男嬰高度懷疑也是重複感染。衛生局指出,這名男嬰7月10日出現躁動曾到診所就醫,7月11日突然嘔吐及嘴唇發黑,合併呼吸喘、活動力差到醫學中心掛急診,採檢確診且在急診室即出現休克,經心肺復甦術救回,診斷為新冠確診併發心肌炎,之後立即收治到新生兒加護病房並從7月12日到7月23日共11天以葉克膜搶救,之後透過中西醫雙管治療,直至9月1日才出院。沒想到近日男嬰因家人確診,9月20日又出現咳嗽症狀,經採驗PCR呈陽性CT值15,雖然院方未判定為二度確診,台中市衛生局高度懷疑就是重覆感染,已要求院方重新研判。兒科醫學會建議,要預防兒童染疫後併發重症,完整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方式。(圖/馮惠宜攝)小兒心臟科權威、台中榮總副院長傅雲慶指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併發心肌炎的機率不到萬分之一,但臨床的確收治少數確診兒童併發心肌炎需動用葉克膜搶救案例,呼籲家長,只要小朋友出現呼吸喘、心跳快或活動力變差,甚至意識不清,一定要有警覺趕快帶到醫院急診搶救;而要預防兒童染疫後併發重症,兒科醫學會建議,完整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方式。台中市衛生局統計,截至9月22日,中市6個月至4歲兒童共有4萬7757人接種新冠疫苗第一劑,疫苗涵蓋率43.2%;而第二劑共施打1萬2265人,第二劑疫苗涵蓋率11.1%。另,5至11歲兒童共有16萬5739人完成第一劑疫苗接種,苗涵蓋率84.6%,11萬3240人完成第二劑接種,第二劑疫苗涵蓋率57.8%。台中市政府也將在10月8、9日針對6個月大到4歲幼兒加開46歲幼兒快打站,提供莫德納第二劑及BNT第二劑接種,衛生局呼籲,家長請依通知單日期、時間、地點帶自家寶貝前往接種,可降低確診併發重症的機會。兒科醫學會建議,要預防兒童染疫後併發重症,完整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方式。(圖/馮惠宜攝)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居「兒癌之冠」 台灣首例細胞免疫治療個案痊癒
對所有的家長而言,家中孩子無疑是心頭肉,但凡受點小傷、生了小病往往都會讓父母自責不已。然而,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林東燦董事長指出:「台灣每年約有500個家庭被迫與癌症展開長期抗戰,確診的噩耗無疑宣告了孩子的快樂童年畫下休止符,往後數年都需要在冰冷的病房中與病魔奮鬥。林東燦董事長進一步說明,所有兒童癌症之中以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Pediatric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pALL)佔比最高,發生率高達25%,平均每4個癌童就有1人罹病。值得慶幸的是,儘管抗病之路沉重且漫長,但積極採納正規治療,約有80%至90%的癌童可以在完成第一線治療治癒;剩餘10%至20%治療反應不佳、疾病復發的患者,除了副作用較高、容易影響生活品質的異體幹細胞移植,所幸我國已有細胞免疫治療,一次性注射即有望為癌末兒童帶來治癒曙光,而台灣也已經出現首例成功個案。兒童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陳博文醫師表示,癌症是僅次於意外事件、造成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每年新發癌症的500位癌童中,以新發個案數約125位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發生率最高,進一步檢視疾病類型,更可發現約有8成屬於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主要好發於未滿18歲的兒童,以3歲至5歲之間的兒童為最多數,成人發病的機率則較低。發病後,患者的淋巴系統與骨髓會製造出過量且不成熟的淋巴細胞,這些多而無用的淋巴細胞會壓迫正常血球、淋巴細胞的生成空間,全面衝擊癌童身體機能,也因為病程發展快又猛,未及時採納正規治療恐短短幾個月就會造成生命危險,至今仍是造成最多兒童死亡的癌症之首。陳博文醫師提醒,儘管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程發展快速,但初期的症狀卻不典型,民眾容易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撞傷、生長痛等搞混,建議家中兒童出現8大症狀,包含:骨骼或關節疼痛、蒼白疲勞虛弱、淋巴結出現觸壓無痛感的腫塊、皮膚紅疹、莫名發燒、腹脹腹痛、瘀青與流血不止、食慾不佳,應提高警覺,及時帶孩子到小兒血液腫瘤科進行骨髓與血液檢查,爭取更高的治癒機會。面對突如而來的確診噩耗,多數家長只覺得晴天霹靂,部分甚至無法接受罹病事實,往往要諮詢第二醫囑後,才願意面對罹病事實。陳博文醫師鼓勵,確診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後,家長無須過於灰心,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絕非不治之症,相反的,只要積極治療約有80%至90%患者可在第一線的化療與標靶藥物階段就達成治癒目標。目前治療包含:緩解誘導期、鞏固性治療、維持期治療與中樞神經預防治療,為期約為2年至3年。第一階段的治療主力以高劑量化療為主。待疾病達成完全緩解的目標後,則可調降化療劑量並維持長期服藥以達鞏固治療的成效。此外,所有病人都須接受預防性脊髓腔內化療注射以預防中樞神經的侵犯,而具有費城染色體突變者則可在療程中加入標靶藥物。此外,我國更是已經將微量腫瘤偵測(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簡稱MRD)納入治療指引,在化療期間,可根據癌童骨髓內癌細胞殘存量來調整化療強度,不僅有望視情況降低化療強度、減少副作用,也可以及早為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安排未來的治療方案。兒童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暨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周獻堂醫師說,仍有10%至20%的癌童可能因為基因的關係,對化療反應不佳或是容易復發。過往,這些孩子必須完成異體幹細胞移植才有機會控制與爭取治癒。然而,異體幹細胞移植考驗重重,不僅需要先配對到合適的幹細胞,還須要採用遠高於一般化療強度的高劑量化療,才有機會暫時殺滅癌細胞,以利接續植入健康的幹細胞。但這樣的治療容易讓孩子留下永久性後遺症,未來發生癌症的風險也會增加。此外,為了避免植入的幹細胞攻擊原本癌童自身的器官,孩子可能需要終生服用免疫抑制劑,治療時間從2年至3年延長為終生抗戰,癌童餘生可能都暴露於感染的風險中,無論是飲食、外出都有諸多限制,也容易阻礙癌童未來的自我探詢與夢想實踐。周獻堂醫師說,所幸今日已有細胞免疫治療可用!目前臨床上共有兩種方式,傳統的細胞免疫治療,透過大量複製免疫細胞盡可能的增加殺滅癌細胞的機會。另外一種細胞免疫治療會先在免疫細胞上安裝上可以精準找出癌細胞的基因,如同導彈一樣,可以精準殺滅癌細胞,透過一次性治療即有望迎來治癒曙光。更讓人興奮的是,由於治療武器來自於自身,且孩子無須受到更高劑量化療的折騰,日後正常細胞發生病變的機率也較異體幹細胞移植少得非常多。周獻堂醫師也分享,今日國內已有一例成功的細胞免疫治療成功案例,該個案確診時僅有6歲,在進行基因檢查後,便發現其屬於難治型,可預期第一線的化療成效不佳,因此當時很快就為該癌童配對合適的骨髓,然而,直至第一線治療失敗後都沒有配對到合適骨髓。所幸當時已有細胞免疫治療可用,在完成一次性的療程後,該個案成功治癒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疾病穩定控制至今。周獻堂醫師也呼籲,目前免疫細胞治療費用容易對患者家庭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希望政府可以聽見癌童家庭的心聲,藉健保資源支持癌症家庭,以利孩子們可以獲得適切的治療。在有強力治療武器的今日,兒童癌症基金會為了鼓勵癌症家庭不要放棄希望,特別在基金會成立40年與九月兒童癌症關懷月之際,於 9月5日至9月18日、每日上午9點至下午17點舉辦《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來敲門時 別怕!越過「白」日「惡」夢後有彩虹》親子共學圖文特展,也邀請剛晉身新手爸爸的黃子佼擔任公益活動大使,黃子佼表示,兒童血癌雖然無法預防,但可以透過了解疾病衛教與治療方式來緩解焦慮感,還能幫助孩子掌握黃金治療期。邀請各位家長帶著孩子們參加親子共學圖文特展,共同輕鬆學習-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常見8大症狀與最新治療方式。
病毒再起2/確診後「4天到2個月」都可能喪命 家長膽戰心驚!但解方只有這一帖
兒童染疫格外令人揪心,有1歲女童發病短短4天就猝逝,卻也有3歲男童確診2個多月後才發生MIS-C,同樣有性命危險。專家表示,面對難以預料的病毒攻擊與免疫反應,研究顯示接種疫苗的確能降低9成以上重症風險,建議開學前趕緊接種疫苗,較能確保孩子健康。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截至8/22,12歲以下兒童重症已累計184例,包含112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27例腦炎、22例肺炎、10例哮吼、敗血症與共病各3例、1例心肌炎,其中28例死亡。8/22更有一位1歲女童從出現感冒症狀到昏迷猝死,僅短短4天,檢驗後才發現陽性確診,而更多的重症案例是MIS-C,曾有一名3歲男童5月中確診,8月初才發生MIS-C,間隔時間長達80天!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醫師顏培如表示,目前推測MIS-C是一種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會造成身體多個器官的損傷,嚴重時可能造成心肌功能受損,包括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甚至會導致低血壓或休克,最常發生在感染後2~6周,但也有時間拉得相當長的例子,就如同上述男童。顏培如提醒,如果孩子曾經確診,又再度發燒3天以上,且有出疹、眼睛紅、腹瀉、嘔吐、腹痛、頭暈症狀,一定要盡速就醫評估,以釐清是否發生MIS-C。MIS-C幾乎無法預防,但研究顯示打過疫苗的孩童發生率明顯較低,因此不少專家都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接種疫苗。(示意圖/非當事人,黃耀徵攝)根據指揮中心資料,112名發生MIS-C的孩童,不到半數有接種疫苗,因此呼籲家長盡快帶孩子接種疫苗。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感染科醫師邱政洵表示,根據丹麥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可降低9成以上MIS-C的發生率。邱政洵說,丹麥的一份報告顯示,在Delta變異株疫情期間,有接種疫苗的孩童染疫後,每1萬人僅1人併發MIS-C,沒接種疫苗者則是每3400人就有1人。Omicron變異株期間,丹麥再次調查,每100萬名確診兒童中,有打疫苗者僅3.7人併發MIS-C、沒打疫苗者多達35人,證實疫苗保護力高達90%。截至8/20,我國滿6個月至4歲幼兒第1劑莫德納疫苗接種率為18.9%,第2劑莫德納疫苗接種率為0.2%。5-11歲兒童第1劑疫苗接種率為77.7%,第2劑疫苗為76.6%。
疫情升溫確定 王必勝曝接下來疫情高點時間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指揮官王必勝今表示,今日確診數來到近期新高,比上周上升百分之15,顯示疫情升溫已經確定。在99.5%都是輕症、無症狀個案的前提下,最需要的是保護脆弱族群,即高齡、兒童族群。面對疫情確定上升,外界關注接下來的高峰期會落在什麼時候。對此,王必勝表示,這周開始,疫情明確向上,根據我們內部的模型推估,9月中下旬將是疫情高點,隨著每周資料進來,會再修正模型預測。王必勝表示,指揮中心將持續機構住民的篩檢、給藥機制,也會加強65歲以上民眾,有症狀的時候趕快進行篩檢,確診後趕快給藥,相關的措施這2天也會趕快提出來。另外,也會鼓勵兒童疫苗施打,入校接種疫苗,讓疫苗施打更順利、疫苗覆蓋率更完整,並維持確診兒童就醫順暢,原先的綠色通道、專責病房等醫療資源也會讓他充足。與此同時,王必勝也提醒長者、幼兒依建議繼續施打疫苗,未施打的長者和幼兒應減少出入人潮眾多的場合,避免外出用餐。對於長者、幼兒的照顧者,接觸前應確實洗手,適時戴上口罩。若長者、幼兒有症狀,照顧者應協助就醫。
第四劑疫苗打這個 醫曝感受差別很大:手臂紅腫痛的感覺都沒有
指揮中心日前宣布,醫護人員可評估自身風險及意願後接種第2次追加劑(第四劑)。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透露,第四劑疫苗選擇高端,目前接種超過48小時,手臂紅腫痛的感覺都沒有,若可以選擇,以後會優先選擇傳統蛋白質疫苗。謝宗學25日在粉專《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表示,忍不住抱怨一下,這次台中市65歲以上長者第四劑疫苗的安排真的不好,前三劑疫苗帶媽媽到接種站時,人潮稀疏、等待時間只需10-20分鐘,這次一進到接種站看到如貪吃蛇般的人龍,彷彿到了前陣子台北市的疫苗接種站,判斷可能要在室內不通風的環境中等待2小時以上,立馬帶媽媽離開,不想增加群聚感染的風險。他透露,自己本來不太想接種第四劑疫苗,但看到身旁同事一個接一個染疫,擔心萬一自己確診兒童急診的班表將崩盤無人可上班,又擔心接種第2次莫德納追加劑不舒服症狀導致無法上班,所以第四劑疫苗選擇高端,隔天繼續正常上班。謝宗學說,「到現在接種超過48小時了,連手臂紅腫痛的感覺都沒有,若可以選擇,我以後會優先選擇傳統蛋白質疫苗,感受真的差別很大。」至於很多人詢問,有無讓孩子接種疫苗,謝宗學認為,要不要接種疫苗是自己的決定,跟旁人一點關係都沒有,目前科學證據是接種疫苗利大於弊,再加上台灣人容易急性腦炎的「特殊體質」,目前想不到不讓孩子接種疫苗的理由。他指出,世上沒有無風險的選擇,疫苗副作用和染疫後重症、腦炎的風險,自己比較在意後者,所以選擇接種疫苗,在台灣,不會有人強迫孩子接種疫苗,家長只要想清楚風險和利弊,做出選擇就好了,未知的風險無人可以預期,真的只能接受。
國內疑出現首例30多歲男「MIS-A」 醫曝成人解隔後2症狀要小心
近期國內陸續出現確診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案例,近日更傳出北部醫院收治疑似首例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病患,為一30多歲男性,確診新冠肺炎後,出現多重器官發炎、高燒、休克、腸胃道併結膜炎症狀;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16日)說明,MIS-A較為罕見,也容易和慢性病急性發作、長新冠混淆,目前該個案被列為重症名單內,還需要加以檢視才能判定是否為MIS-A。感染科醫師則提醒,確診民眾進入恢復期,如果突然發燒、開始喘,就要小心。前國健署長邱淑媞昨日(15日)懷疑,日前有一名40多歲男性確診後死亡個案,可能就是出現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引起外界擔憂;近日新光醫院收治一名30多歲病人,在6月確診新冠肺炎後,則出現多重器官發炎,入院時還有高燒、休克、腸胃道和結膜炎症狀,疑似MIS-A,不過沒有皮疹類皮膚症狀,因此目前還無法判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圖/翻攝自衛福部直播)對此,羅一鈞於記者會說明,MIS-A相比MIS-C較為罕見,而且常和成人本身慢性病發、長新冠搞混,加上致病方式詳細通報確診等都有困難,因此指揮中心會就媒體報導進行求證,再加以解釋。羅一鈞也補充指出,去年美國團隊分析221位確診個案後發現,MIS-A個案年齡介於19致34歲,平均為21歲,平均發病時間多在確診後28天,也就是3週後較有機會出現症狀,常見發燒、低血壓、心臟功能低下、喘。而根據《蘋果新聞》報導,台中榮總內科部副主任陳怡行則指出,MIS-A相較兒童MIS-C,出現心肌炎、新功能障礙機率多出1倍,血栓更比兒童比率多5倍,不過相對成人出現皮膚、黏膜症狀病例較少,因此診斷較為困難。而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宜君則表示,目前醫界還無法掌握MIS-A致病原因,不過一般認為是免疫失調的結果,她也推測是因為患者體質較為特殊,像是免疫基因多型性等。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則說明,該院日前收治一30多歲男病患,疑似有MIS-A症狀,入院時出現高燒、休克、腸胃道和結膜炎症狀,不過因為沒有皮膚症狀,因此診斷困難;總體而言,他提醒成人如果確診後,解隔進入恢復期,卻突然發燒、開始喘起來,就必須注意MIS-A可能性。
年底恐累計650名MIS-C孩童! 醫憂「狀況可能更糟」
疾管署今(11)日舉辦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今年1月至6/9已逾260萬人感染,其中20歲以下者佔52.7萬人。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呂俊毅表示,以美國21歲以下確診個案MIS-C發生率推估,預期台灣未來1個月會有167名以上MIS-C個案出現,截至年底則會增加到650名確診兒童出現MIS-C症狀。呂俊毅今天也在研討會上分享MIS-C案例,台大醫院6月收治一名10歲男童,4月底確診後症狀輕微,發燒2天症狀緩解,但過了1個月後,卻出現反覆發燒、脖子腫起、皮膚紅疹、腹瀉、嘔吐等症狀,到院後體溫高達39.7度、血壓偏低併結膜炎,經診斷為MIS-C個案。另一名2歲女童,則是在5/12確診,出現發燒、咳嗽、腹瀉等症狀,經過一般治療後逐漸康復,但時隔20天又再度發燒,6/3燒到40度,另有頭痛、耳朵痛、嘔吐、腹瀉、大腿痛等症狀,6/6被家長帶往台大醫院就診,當時出現體溫偏高、心跳加快與草莓舌,外觀看起來符合川崎病表現,但醫師綜合症狀與病史判斷,仍以MIS-C治療,經類固醇和靜脈注射後,血壓體溫都恢復正常,目前仍在醫院觀察中。呂俊毅表示,美國從去年5月底至今年5月就有8525例通報,其中69例死亡。以美國人口為台灣13倍換算,在疫情與發生率都類似的前提下,台灣截至年底會有650例MIS-C個案產生。另外,美國紐約一項針對21歲以下確診個案研究發現,MIS-C確診率為百萬分之316,台灣今年6/9至今共有52.7萬20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確診,因此預期未來1個月會有167名甚至更多個案出現。該研究也發現,MIS-C個案在黑裔或西班牙裔族群上較常見,呂俊毅也擔憂台灣個案數可能會更多,因為在症狀類似的川崎氏症上,亞洲人發生率可能比白人要高。他另提到,MIS-C的出現與新冠嚴重度無關,可能是帶有特定基因族群,在感染後造成免疫失控所致。
如果要敞開國門 醫:4歲以下兒童施打疫苗是必須考慮的
近來「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引發家長關注,新冠肺炎對兒童的威脅不容小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對突破性感染的MIS-C,疫苗確實有保護作用,他也強調,如果要敞開國門,BA.4/BA.5勢必有進來的風險,所以4歲以下兒童施打疫苗是必須考慮的。新冠疫苗帶走許多兒童的小生命,甚至引發「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姜冠宇提到,丹麥收錄1月1日至2月1日確診兒童青少年95%以上是感染Omicron,而已接種疫苗感染MIS-C的風險明顯降低。不過,他也指出,MIS-C在Omicron時代,應該明顯降低才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對突破性感染的MIS-C,疫苗確實有保護作用。(圖/摘自姜冠宇醫師 Pro'spect)姜冠宇表示,從研究分析來看,疫苗對於對突破性感染的MIS-C確實有保護作用,研究報告還分析,從Delta變異株來看就很明顯,疫苗誘導的「免疫調節」,讓兒童青少年在感染後不太容易引起過度炎症。姜冠宇強調,這個訊息蠻重要的,因為我們還有國門要開,讓BA.4/BA.5、後面變異株進來的風險,所以不止目前青少年、學齡兒童的施打,而文獻中4歲以下的施打,是必須考慮的。他也指出,台灣0-4歲的小朋友,看來勢必會被打到針,在美國以BNT來說,劑量是成人劑量的10分之1,由於接種被認為有免疫調節的效果,相信這對防止目前機制偏向是激素風暴論的兒童腦炎也應該有幫助。
8月邊境解封? 蘇揆給答案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視察基隆市國小兒童疫苗施打情形。針對8月邊境解封,他表示,現在疫情確實是來到高原期,且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將視各項條件適度應變與調整,將由指揮中心斟酌後向國人報告。有媒體報導指出,現階段防疫到了關鍵時期,6月10日疫情可能會反轉,未來將逐步鬆綁防疫政策,7月有望脫口罩、8月邊境解封。對此,蘇貞昌回應,現在疫情確實有逐漸趨下降的趨勢,政府會視疫情發展、疫苗的施打率以及各種醫療量能,適度應變和調整防疫政策,由指揮中心斟酌,詳細的情況再向國人同胞報告。此外,蔡總統說兒童疫苗覆蓋率高達74.2%,但外界質疑是加上確診兒童數後的涵蓋率。蘇貞昌表示,確診以後就會有抗體,而且所有的兒童疫苗數量都很足夠;現在學校也都恢復實體上課,疫苗也回歸校園接種,希望家長盡量讓孩子施打疫苗完成保護。針對蔡總統喊出調基本工資,遭在野黨批評是選前的政治動作,蘇貞昌則回應,總統最關心勞工的經濟生活,從她上任以來,年年都調高基本工資時薪,已經連續6年調高,跟選舉、或選前和選後無關;政府會視整體經濟能力,為勞工做最優先的考慮。
10歲確診童康復出現MIS-C 醫:不希望再出現第二個了
疫情嚴峻,有許多兒童接連確診。台大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林銘泰近日發文表示,有名10歲男童在4月底確診痊癒,在端午連假前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送加護病房緊急救治才撿回一命,林銘泰說,「真的不希望再出現第二個了。」林銘泰5日在臉書發文說10歲弟弟4月底確診新冠,輕症2天後痊癒,卻在端午連假前出現高燒、腹瀉、淋巴結腫大等症狀,1日血壓不穩,入台大兒醫加護病房治療,經診斷發現他罹患系統發炎症候群,5日病情穩定才轉出加護病房。林銘泰說,「一直苦口婆心的勸說家長:趕快帶孩子去打新冠肺炎疫苗,不光是可以預防新冠重症,還能預防如果不幸染疫1個月後可能合併高燒和休克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在臉書轉貼林銘泰貼文說,「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還是出現了!與所有其他呼吸道病毒相比,Covid-19給兒童帶來了不同尋常的負擔。」吳昌騰表示,其實該症狀很罕見,「每10萬名確診兒童中,MIS-C的發病率在Alpha流行期間為54.5,在Delta流行期間為9.2,在 Omicron流行期間為3.8。但是由於其併發症高,冠狀動脈異常的比率可高達10-50%,死亡率也可到1-2%。」吳昌騰表示,MIS-C的臨床症狀有嘔吐、腹痛、皮疹、心肌功能異常等症狀,「另外也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甚至有超過1/3的病童會併發休克,通常呈現暖性休克,而病人這時都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吳昌騰也呼籲家長盡快帶小孩接種疫苗,讓兒童得到保護。
孩子確診了怎麼辦?衛生局曝「有這些情況」才送醫
「孩子確診了,該怎麼辦?」南投縣衛生局最近接到不少詢問電話,如何讓孩子得到妥善照顧。衛生局表示,兒童快篩確診,建議先透過視訊診療、拿藥;不建議家長帶著孩子到處趴趴走,衍生感染問題,如出現發燒不退或抽搐等情況,才需要緊急送醫。南投縣衛生局指出,感染新冠肺炎,每個人症狀不一樣,有沒症狀、喉嚨痛、全身酸痛、頭痛或發燒。6歲以下兒童確診,則需長家了解症狀,協助治療。尤其,5月26日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定「快篩陽即確診」後,衛生局接到不少電話,家長希望取得正確的醫療照顧資訊。衛生局表示,兒童快篩陽即確診後,可以透過衛生局網站,找到視訊診療的院所連絡電話,和醫院或診所預約時間,透過視訊由醫師確認快篩結果即為確診,並開立處方拿藥,輕症患者採居家照顧即可,提醒家長切勿直接將確診兒童直接帶到醫療院所就醫,才能降低社區感染風險。兒童採居家照護,可獲得較好休養,且大部分兒童感染症狀,比成人輕微。但衛生局提醒家長,要讓兒童多補充水分,避免劇烈活動,密切觀察孩子的症狀有無變化。居家照護的兒童,如輕微發燒,咳嗽、感冒症狀、冒冷汗,需要使用藥物時,也可連絡視訊院所診療,並依醫師囑付提供用藥使用,必要時也會安排外出就醫。衛生局指出,居家照護的兒童,如出現抽搐、嗜睡、意識改變、活力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呼吸明顯費力) 、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 94% 、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症狀時,應立即聯繫 119,或由家長緊急送醫。衛生局提到,4日1位住在集中檢疫所確診幼童,疑似腦炎轉診,主要是陪同的母親,發現1歲的孩子持續發燒、活動力下降、且有抽搐症狀,就應該緊急送醫,提醒家長要多注意確診幼兒症狀變化,避免延誤就醫時間。
12歲以下兒童成防疫盲區 民眾黨籲勿甩鍋給家長
確診新冠肺炎而兒童死亡案已有6例,專家坦言,幼童併發腦炎病程超快、難救,只能盡量避免染疫。民眾黨立委張其祿、賴香伶與台北市議員參選人楊寶楨、吳怡萱及張幸松今(25)日舉行記者會,呼籲中央政府不要只會製作圖卡,把對兒童防疫的重責甩鍋給家長,讓12歲以下的兒童成為防疫的盲區,應提供更友善的職場配套及家庭照顧協助,訂出明確的防疫指引。張其祿指出,依據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推估,今年新冠肺炎Omicron變異株流行,針對兒童族群估算,中重症死亡率約10%,新冠肺炎傳染能力大幅超越腸病毒71型,風險更高,但目前中央政府只以「製作圖卡」方式提醒家長注意,再度將防疫問題甩鍋給家長。張其祿說,12歲以下兒童成為防疫的盲區,很多孩童沒有打疫苗,包括有些家長不願意讓小孩接種;為了避免傳染,就算學校停課,但家裡有成年人或其他兄長,回到家後還是有傳染風險。而除了確診兒童有收到居隔單的父母能請居家隔離假及照護假之外,其他因學校被停課的學童家長只能請自身「特休」及「補休」,甚至是不支薪假。賴香伶說,疫情之下家長職場、家庭兩頭燒,民眾黨團去年就提出修法的要求,讓防疫津貼入法,但卻得不到執政黨的重視,現在看到嚴重的惡果。染疫或是預防性停課或是全數採線上教學,學生在家,到底要找誰來照顧?賴香伶說,她接到陳情的個案,因為學校預防性停課,單親媽媽只好把小孩帶到公司,甚至有個案把小孩放在便利商店裡。她說,勞工紓困問題已經很急迫,不能等到政府認定七、八月疫情高峰再研議,相關補助不要因為是在野黨提的就不接受。吳怡萱說,上班族上班前要快篩,現在兒童染疫風險增加,變成回家更要快篩,她回到娘家前,因為家中有小姪女,一定要出示快篩陰性才能進家門。她呼籲,中央政府應該儘速整理完整資訊,給家長清楚的指引,並且擴充兒童收治量能,讓兒童加護病房儘速到位。張幸松說,目前指揮中心公布的兒童收治標準,仍須經過PCR採檢確診才能開始醫治,這難道不是延誤就醫?有不少案例因快篩陽性到院進行PCR後,開始出現徵狀,最後經醫院搶救仍不幸身亡。楊寶楨說,政府應採購足夠的藥物,並提高開藥比率,不該再鴕鳥心態地說「庫存是足夠的」。此外,應持續增加兒童加護病床數,讓兒童收治量能保持充足的狀態,避免憾事發生。她認為,目前疫苗、口服藥跟兒童加護病床數最為重要。另外,楊寶楨指出,有家長反映疫苗預約出現Bug,因為莫德納疫苗可提供6到12歲兒童施打,BNT則是5到12歲,導致5到6歲的兒童只有BNT一個選項,很難預約得到,呼籲中央為5到6歲的兒童另外保留疫苗量能。她說,中央官員,不要活在平行世界裡,一直說物資足夠,不要在辦公室裡看數據,應多到第一線了解實際情況。
兒童發燒衝急診「不一定好」 醫:唯獨「這年齡」要迅速就醫
台灣近來爆發幾例確診個案引發腦炎死亡案例,造成父母親相當緊張。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兒科主任陳思融表示,發現小孩發高燒,建議父母親可以先觀察,首先,先觀察小孩的精神活力,如果3個月以上小孩發燒沒有超過41度,但是活動力不錯,父母親不用太擔心。第二,可以吃退燒藥搭配溫水擦澡降溫,如果小孩漸漸降溫,恢復精神活力,先居家照護,不需要直接到院就診,可以找就近醫療診所採視訊看診。第三,幫小孩快篩,可以透過視訊請醫師診斷是不是陽性,不用到急診來做pcr。第四,透過視訊看診,讓醫師評估小孩的精神狀態,和父母親討論用藥,醫師就會開症狀治療的藥物,並且討論何時該就醫。陳思融表示,依醫院目前的醫療能量,發燒只能急診戶外看診風吹日曬雨淋,不但可能會跟確診者持續接觸,加上急診人潮流量多,候診時間相對長,其實,第一時間衝到急診,對小孩並非最好的醫療治療選擇。陳思融指出,台灣今年到5月中旬大約累計10萬個確診兒童個案,約30個中重度主因哮喉、細支氣管炎或肺炎導致呼吸窘迫,約5個以內腦炎併發症死亡,致死率其實很低,案例數少,因此,家長真的不要太擔心。百分之99.9的機率,確診小朋友是可以在燒燒退退2~3天後就逐漸痊癒,就像流感、腸病毒或玫瑰疹這些病毒感染一樣。陳思融也提醒,3個月以下的小寶寶如果發燒超過38度,都建議就醫評估。任何年齡發燒高過41度,意識不佳,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發作,步態異常、對答跟平常不太一樣等症狀,顯示腦部功能有狀況、可能是腦炎的前兆,一定要盡速就醫。另外食慾少一半以上持續一天則可能有脫水風險、高燒39度超過3天則可能合併肺炎等細菌感染、退燒時呼吸仍急促費力也建議就醫。
確診男童突腳痛痛「踮腳尖走路」…媽驚覺不對衝急診 抽血驚見這指數超高
兒童疫苗已開打,但到底要不要讓孩子打,許多家長也拿不定主意。長庚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表示,無論打不打,都尊重家長的選擇。不過他也舉例了一名確診男童的情況,「這種併發症雖然並不常見,但橫紋肌溶解症真的也會是COVID-19感染後的併發症之一。」吳昌騰在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直言,「該不該給5-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呢?尊重家長們的選擇!畢竟這是一個『沒有無風險的選擇,只有承擔不同風險的選擇』。」吳昌騰接著透露,一名男童5月1日出現低燒、流鼻水和輕微咳嗽,當天PCR結果為陽性,於是開始在家隔離治療,3天後雖然呼吸道症狀逐漸好轉,媽媽也認為應該快康復了,卻在5月4日出現踮著腳尖走路的情況,一直跟媽媽說「腳痛痛」、「要媽媽抱抱」、「不想走路」。過了幾小時,男童仍覺得兩側小腿會痛,他的媽媽趕緊帶他到急診就醫。吳昌騰指出,抽血檢查發現男童CK(肌酸磷酸脢)高達2000多,是橫紋肌溶解症;吳昌騰說明,這種併發症雖然並不常見,但是橫紋肌溶解症真的也會是COVID-19感染後的併發症之一,在台灣的兒童非外傷性橫紋肌溶解症常見原因分別是病毒性肌炎(常見於B型流感病毒感染併發)、過度運動、痙攣及敗血症。
兒童接種疫苗12QA一次看 3天疫苗假不夠還可請「防疫假」
台灣疫情嚴峻,北市5月5日至5月20日兒童接種疫苗正式上路,今為開打首日,兒童除可在校園或指定醫療院所施打莫德納半劑疫苗外,後續也有兒童BNT可供選擇。另外,接種疫苗校方應給予學童的3天疫苗假、且可不列入出缺席等資訊,也已公布在衛生資訊網。此外,關於兒童接種後的相關副作用及利弊,CTWANT也整理出12大QA一次看清楚。Q1.兒童疫苗誰可打?怎麼打?A:北市首批莫德納兒童疫苗提供6至12歲學童施打,用量為半劑0.25毫升,滿12歲則可打1劑,2劑間則要隔28天。另外,指揮中心建議兒童及青少年2劑可間隔12周,增強疫苗免疫力同時降低副作用。Q2.家長可入校陪同施打嗎?條件為何?A:考量國小學童年紀小,家長若想入校陪施打,需要打滿三劑,並事先向學校申請,對此北市教育局說,若校方覺得空間無法容納太多人,亦可告知家長無法開放入校,建議想陪同的家長可選擇帶去醫院施打。Q.3除校園外還能去哪裡接種兒童疫苗?A:學童可選擇「校園集中接種」或「合約醫療院所接種」,北市合約醫療院所共11家,包括台大、新光、台安、博仁、馬偕、萬芳、國泰、台北榮總、聯醫婦幼院區、聯醫中興院區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5/9起將陸續開放兒童疫苗接種特別門診。Q4.打完疫苗的注意事項為何?副作用有哪些?A:6至11歲兒童施打莫德納,最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另可能有肌肉痛、畏寒、噁心嘔吐、發燒、發紅、關節痛等症狀,或可能出現極罕見心肌炎、心包膜炎。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建議,接種後1周盡量減少激烈運動,注意有無倦怠、無力、活動力變差、胸悶等症狀,有類似狀況就快找醫生。Q5.學生怎麼請假?家長照顧怎麼辦?A: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學童打完疫苗後,學校應給予3天疫苗假,且不能列入出缺席或成績;此外,北市教育局也提醒,學生按規定可請3天疫苗假,校方需啟動全校性遠距教學,若3天疫苗假不夠,學生後續還可請「防疫假」,家長在學童放疫苗假期間,也可向雇主請防疫照顧假在家照顧。Q6.兒童等6月的輝瑞BNT會比較好嗎?A:指揮中心表示,最快6月可讓5至11歲兒童施打BNT,而黃立民也說,從美國大量施打BNT的經驗來看,兒童心肌炎發生率沒有明顯增高,甚至比青少年低,這類mRNA給兒童接種,目前看來安全性較佳。Q7.兒童施打新冠疫苗的利弊為何?A:可預防重症、減少病毒在社區傳播、減少停課或中斷社團等活動,防止感染新冠病毒引發的併發症如「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或「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為確診發病三個月後,可能出現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如疲勞、呼吸短促、認知障礙;「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則是罕見的發炎性疾病,通常在感染病毒後2至6周發生,一旦住院會有七成比例需送加護救治。Q8.兒童打新冠疫苗安全嗎?A:臨床試驗是安全的,兒童接種莫德納後可能出現的輕微副作用是注射部位疼痛、疲勞和頭痛、發燒。Q9.有潛在健康問題的兒童適合接種嗎?A:接種禁忌症包括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史,有潛在慢性病的兒童容易感染成重症,更應儘速接種,接種前可諮詢醫師。Q10.曾確診兒童是否不須要打疫苗?A:確診兒童仍需要施打疫苗,感染新冠病毒雖可自然免疫,但不確定可持續多久時間,建議曾染疫後3個月後接種。Q11.國外也有兒童施打莫德納疫苗嗎?A:莫德納在澳洲、英國、歐盟和加拿大已獲核准使用給兒童接種。Q12.「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是什麼?A:6至11歲兒童基礎劑5/2起接種,除持續以全國「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進行監測外,「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自5月3日起將兒童及青少年納入追蹤監測對象,經由父母手機在疾管家介面申請加入,代為填寫接種後健康回報,以加強兒童及青少年COVID-19疫苗接種後安全性監測,並及時將國內該族群接種後常見不良反應發生情形,提供醫療端、公衛端向家長說明接種後常見副作用發生概況,及持續不適及時就醫提醒等。加入V-Watch的前6萬名註冊者,將會進行主動追蹤,如遇有民眾回復接種後出現嚴重身體不適或就醫等情況,將以LINE推播提醒民眾及時因應處置。須由父母或監護人於接種現場掃描QR code代未成年子女註冊並填寫健康回報,最晚於接種後3日內完成掃描及註冊。尚未接種者請勿加入,以免資料無法比對。
幼兒染疫3/兒童疫苗打不打?家長社群掀戰火 比較「這2國數據」見分明
食藥署已於4/17核准6至11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同時公布臨床試驗中,受試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勞、頭痛、肌痛、畏寒、噁心或嘔吐、腋窩腫脹、發燒、注射部位紅斑、注射部位腫脹和關節痛,與成年人試驗結果相近,未偵測到新的重大安全疑慮。但仍有不少家長擔憂疫苗的安全性,尤其青少年是接種BNT,再加上各國兒童大多數都是接種輝瑞BNT兒童疫苗,有關安全性的數據也較多,但目前兒童卻只能接種莫德納,無法有其他選擇,讓家長們感到不滿。目前許多家長社群也討論熱烈,贊成、反對打疫苗者彼此爭論不休,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表示,自今年以來,英國死於感染Omicron者,1歲以下僅有5例、1~14歲僅12例,根據血清學抗體研究,在爆發Omicron感染前,英國的兒童自然感染者已超過60%,之後達到80%左右。爆發Omicron大感染後,英國主要是讓兒童一周做兩次快篩,陰性就上學、陽性就在家休息,來渡過這個冬天的,直到Omicron疫情和緩後才通過兒童疫苗接種,因此英國兒童疫苗施打比例目前僅有個位數。專家強調幼兒染疫的風險並不高,希望家長不必過度擔心,例如日本有91萬名確診兒童,但僅有4例死亡。(示意圖/CTWANT資料照)以日本為例,小於10歲兒童目前有91萬人確診,只有4例死亡,致死率僅百萬分之4,但目前日本兒童施打一劑僅9%、兩劑2.6%。林氏璧強調,雖然他舉出這些數據,但不代表他認為兒童不需要打疫苗,但兒童疫苗若要開打,指揮中心要提供家長詳細的接種說明書,列舉兒童染疫的致死率、後遺症機率等等。陳時中4/19被問及最快何時能有輝瑞BNT兒童疫苗,他表示談判已進行2個多月,之前雖然有一些小問題,但目前已經陸續解決,已經進行到最後階段。雖然大部份國家最先採用都是輝瑞BNT兒童疫苗,但包括歐盟、英國、澳洲,加拿大等,最近都陸續宣布開放莫德納給兒童施打。相較於莫德納,由於大多數國家都率先接種輝瑞BNT兒童疫苗,所以擁有更多接種兒童的大數據資料。(圖/翻攝自維基百科BNT兒童疫苗)指揮中心宣布周三會舉行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簡稱ACIP)專家會議,將會討論兒童莫德納疫苗的接種對象、開打時程等,陳時中說,目前可接種的兒童人數約120萬人,但接種率很難說,以美國為例也僅有3成多,仍要視家長同意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