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所
」 碳權 碳交所 碳權交易 碳權交易所 綠電國產建材推16款低碳混凝土 徐蘭英:3年減碳力同290座大安公園
國產建材實業(2504)推動淨零碳排,26日發表全系列國際認證低碳混凝土產品,包括16款混凝土產品取得國際標準ISO14067碳足跡認證,其中8款常規產品更同步取得環境部碳標籤。國產建材集團董事長徐蘭英表示,該系列混凝土產品預計未來3年出貨量累計達60萬立方米,減碳能力等同約29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吸碳量。徐蘭英表示,國產建材不僅是目前全台取得混凝土產品、碳標籤數量最多的廠商,同時從強度3000到6000磅等4款主流常規預拌混凝土產品,其碳足跡數據也是業界同級產品最低,除了達到強大的減碳能力外,也可提供營建業多元選擇、申請政府綠建築獎勵。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目標2050年全部新建築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皆達到淨零,而且隨著台灣碳權交易所宣告碳有價時代來臨,環境部更緊鑼密鼓的召開碳費費率審議會,目前審議委員建議,一般費率起徵價格每公噸300到500元,預計2030年將調升到1200到1800元,同時將針對願意自主減量的企業提出優惠費率,台灣正式邁向碳有價時代,同時碳費的開徵計算時間也即將實施。徐蘭英表示,國產建材實業今年邁入第70年,一直深植創新的DNA,近年來持續推動「大溯源管理」、「安心建材履歷」及「科技服務行控」等創新業界策略,縝密控管混凝土品質,杜絕海砂與廢爐碴屋建安雙害,深獲市場信賴,市佔率達18%。台灣碳費開徵在即,國產建材今天正式發表推出全系列低碳高端混凝土。(圖/國產建材實業提供)徐蘭英強調,近年除了取得英國標準協會BSI、挪威立恩威DNV、法商艾法諾AFNOR的碳盤查、碳足跡等國際認證外,並成立可執行國家級檢驗能力TAF實驗室,現在針對全台營建業者因應綠色通膨時代的強烈競爭需求,除了積極推出系列低碳混凝土外,所屬的全建材集團也往淨零碳排策略邁進,包括:重置資源科技與國宇建材,也分別投入再生混凝土等減碳循環事業、研發推出ALC輕質磚/版材等低碳產品。國產今天發表16款通過ISO 14067碳足跡查證品牌高端混凝土產品,其中8款常規產品同步更取得環境部碳標籤、1款綠混凝土產品也取得內政部「綠建材標章」與碳足跡雙認證。國產建材實業執行長吳志仁強調,國產所推出的「低碳混凝土系列產品」,分成中階低碳混凝土、高階120級爐石粉低碳混凝土與進階的矽灰低碳混凝土等不同規格產品,因研發生產過程具有精緻砂石與精緻粉體的特性,除讓混凝土結構更加緻密外,在澆築的過程中,更可大幅提高工作性及膠結材強度效益超過2成,比起非低碳的混凝土產品,減碳能力最高可達50%左右,相較同業的同級低碳產品的減碳能力也多達10~30%左右。展望未來,徐蘭英表示,未來一年也將陸續推出數十款擁有國際認證的低碳混凝土產品,該系列混凝土產品則預計未來3年,出貨量累計可達60萬立方米左右,減碳能力等同約29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吸碳量,讓營建業在碳有價的綠色通膨時代,取得成本兼具品質的競爭優勢。
綠碳專案首上架 國內碳權交易預計9月底上路
碳交所繼6月中旬上架藍碳專案後,1日再度上架移除型碳權,為巴拉圭植樹造林綠碳專案約1萬噸;環境部也在1日公布《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將在8月15日實行,預計在9月底將會有首批國內碳權上架。台灣碳權交易所在今年5月底與國際碳權國際碳權核發機構Verra簽訂合作備忘錄後,6月中旬就上架緬甸紅樹林藍碳專案,由於是移除型的碳權,因此深受台廠國際供應鏈青睞。碳交所1日再度上架移除型碳權,為巴拉圭植樹造林專案共約1萬噸,同時也是碳交所第1個上架的綠碳專案。環境部公布《溫室氣體減量額度交易拍賣及移轉管理辦法》也就是國內碳權的交易辦法,主要是便於社會大眾檢視事業的具體減量情形、避免交易過程中出現炒作、涉及其他商業利益的操作或產生交易爭議等問題。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指,國內首批碳權預計在9月底至10月上架。環境部表示,依辦法規定,碳交所設置交易平台用來進行國內碳權買賣,一般民間單位不可提供平台辦理,避免事業上當受騙,買方則規定需繳交碳費、環評增量抵換或經環境部認可的事業,而碳權的買賣方式,分成定價交易、協議交易、拍賣共3種,而且不可以二次買賣。
壽險業唯一 凱基人壽獲天下雜誌符合1.5℃溫控目標認證
凱基人壽長期關注環境議題,持續落實氣候治理與營運減碳,榮獲台灣權威媒體《天下雜誌》評選為符合《巴黎協議》升溫不超過1.5℃目標的企業之一,同時也是唯一符合此目標的壽險業者,積極作為展現凱基人壽在減碳路徑上的努力以及守護環境的決心。《天下雜誌》於2022年成立「企業減碳溫度計」平台,是全台唯一採用國際標準盤點台灣企業減碳目標的平台,透過蒐集企業永續報告書、對外公開的環境數據,將各家企業的減碳與淨零目標,對應不同的地球升溫核心情境下,計算出企業的溫度等級,讓企業透過「企業減碳溫度計」平台的計算和宣告,用「溫度」的概念與社會交流企業的減碳承諾及貢獻。體認到碳排放會加劇氣候變遷威脅,凱基人壽持續關注環境議題對於總體經濟與金融體系帶來的潛在衝擊,在2021年導入TCFD框架建立氣候治理機制,以系統性方式鑑別氣候變遷相關風險與機會,並規劃相應的行動計畫以維持自身韌性競爭力。除了在投資面執行三大氣候行動方案,透過永續金融的決策程序及資金引導,激勵並支持產業減碳作為。在自身營運方面,凱基人壽深入規劃各項低碳轉型措施,將永續理念融入企業文化與營運決策,以實現永續環境目標。凱基人壽於2022年導入保險服務碳足跡盤查,以保單生命週期為範疇,計算各項服務流程的碳排放量,分析每一個營運環節的排放熱點,藉此作為日後自身營運減碳的基準線,並通過英國標準協會BSI查證取得ISO 14067查證聲明書,以及環境部核發的碳標籤證書。此外,為降低自身營運對環境的衝擊,落實溫室氣體管理,凱基人壽更新自有物業老舊耗能空調主機及設施,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在總部大樓建置太陽能光電板,導入綠色能源,以及辦理綠電採購,藉此落實綠色營運及碳排管理,預計2024年將達成總部大樓碳中和目標。2023年台灣碳權交易所成立後,凱基人壽進一步與集團共同購入碳權,成為「首批」採購國際碳權的金融保險業者之一。國際上對永續發展議題的積極行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展開,凱基人壽將持續發揮壽險業的價值鏈影響力,打造低碳的永續生態圈,以前瞻創新的思維持續實踐企業永續經營,為所有利害關係人創造長遠價值,實現成為最受推薦和信賴的壽險公司願景。
碳交所Verra攜手引入高品質碳權 自然碳匯6月上架有助蘋果供應鏈
臺灣碳權交易所(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日前分享國際碳市場在2030、2050 等關鍵時刻到來之際,均將面臨碳權價格上升、高品質碳權供需失衡的情況,而國內外碳權專案的開發與投資,將成為未來全球達成淨零目標的重要助力。田建中並提到,預計6月上架的第二批國際碳權提供企業交易購買,該類型符合蘋果供應鏈等企業要求的以碳移除(carbon removal)為主的自然碳匯(carbonsink);在國內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則可望能在2024年年底前上線,屆時年排碳量低於2.5萬噸企業向環境部申請為碳權賣方,加入供給市場。碳交所於今年5月28日與臺灣證券交易所及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共同舉辦的「自願性碳市場:誠信與永續」國際研討會中,與國際碳權核發機構Verra簽署合作備忘錄(MoU),MoU內容聚焦於促進高品質碳權的開發、發行和使用,支持可信的企業氣候策略和國家氣候目標。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碳交所是臺灣唯一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指定辦理該法所定額度交易事宜之官方指定機構,而 Verra 是全球代表性之國際碳權核發機構,MoU將為雙方建立合作機制,促進彼此溝通管道及拓展持續關係。Verra 東亞與東南亞區域代表Win Sim Tan表示,世界應對氣候變遷這個全球危機的時間已然不多,作為致力於氣候行動和永續發展的領先標準,Verra 相信與在地夥伴的合作是成功的關鍵。未來碳交所與Verra透過MoU之簽署,將共同加速臺灣氣候行動並促進本國碳市場之發展。
響應世界地球日 富邦金控增訂2030年綠色金融目標2.9兆元
響應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富邦金控持續發揮金融本業影響力,透過投、融資引領企業客戶重視環境、低碳轉型,除2023年綠色金融成果已超過新台幣2.57兆元,並增訂通過2030年綠色金融目標為2.91兆元,攜手各產業奔向永續台灣願景;富邦金控也積極以身作則,響應政府淨零政策,已成為台灣碳權交易所首批國際碳權交易買家。富邦金控更宣布進一步推出「富邦Run For Green™全民線上跑」,擴大Run For Green™倡議計畫,未來民眾透過穿戴裝置或APP紀錄跑步資料,每累計跑40公里,就能兌換一棵樹。富邦期望讓更多民眾都能加入大Run For Green™行列,為個人健康和地球永續而跑!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表示,世界地球日源起已超過50年,目的在鼓勵所有人團結一致,無論是個人、組織或企業,發揮力量讓地球更美好,富邦金控身為綠色金融領跑者,將繼續以「低碳、數位、激勵、影響」ESG四大策略擴大正向影響,為淨零碳排目標努力奔跑。富邦人壽以母公司富邦金控四大永續策略為核心,持續運用金融專業,以永續、低碳為舵,在金融面,加速綠色金融發展,不再承作新燃煤比大於50%之電廠投融資,至2022年底,ESG主題性投資金額高達2.26兆元,綠色投資總金額逾1.8兆,2023年綠色採購金額達1.5億元,連續六年獲經濟部「Buying Power社會創新產品及服務採購獎勵機制」首獎、行政院環境部「綠色採購績優單位」認證等殊榮,充分落實責任投資;同時從本業出發,實踐綠色保險服務,運用MID身分認證推動行動投保及視訊投保,真正落實投保無紙化,並推動電子保單、電子通知單及行動保全等數位服務,相關作為一年可減少超過40萬公斤的碳排量,以保險科技落實環境永續理念。北富銀致力協助客戶永續轉型,透過永續金融投資、放款、商品與專業服務,協助客戶提升 ESG 績效,截至2023年已提供273檔永續相關基金與海外債,資金規模逾新台幣126億元,2023年全年綠色授信餘額更突破新台幣2,600億元。為建立ESG永續文化,北富銀每年均會舉辦員工活動,今年特別在世界地球日推出「富邦綠行動,永續一起拼」,設計食衣住行育樂的六大塊拼圖任務,鼓勵員工「拼出生活好習慣,天天都是世界地球日」!同時舉辦「綠行動市集」活動,邀請鮮乳坊、鄰鄉良食、勝利廚房等多家社企團體快閃擺攤,以行動支持在地農業及社會企業,推廣友善土地的永續理念。富邦金控致力領航永續金融,響應世界地球日,增訂2030年綠色金融目標為2.9兆元(圖/富邦金控提供)。富邦產險呼應全球、台灣淨零趨勢與政策,除了積極投入綠能保險,目前承保全台灣近四分之一太陽能光電案場、約半數陸上風電機組,並參與每一個離岸風電風場的保險計畫,為全台最大綠能保險業者外,亦率先提出「2050淨零承保」,並透過相關服務或作為,協助企業客戶低碳轉型。近年也力推電子保單,透過舉辦申辦電子保單的獎勵活動,持續推廣行動業務APP、遠距招攬、數位表單平台等電子化平台,統計2023年度已發出近940萬張電子保單,降低近77萬公斤的碳排放量。此外,也積極推廣企業險商品的「電子化保險契約條款保單」,客戶於收到紙本保單後掃描QR Code即可查看保險契約條款,至少可減少約75%紙張印製;2023年度申辦率近75%,不僅提升服務效率,也為節能減碳貢獻一份心力。富邦證券重注重永續發展,協助企業進行綠色轉型,積極與被投資公司互動,發揮機構投資人影響力,因此連續兩年獲頒「機構投資人盡職治理資訊揭露優良券商」之肯定。此外,富邦證券更攜手投資人重視永續投資,2023年領先同業推出整合性「ESG專區」,提供包括台股、美股、海外債及基金等四大投資商品ESG評分,提供企業及投資人追求「投資」與「永續」共好的選項。除了上述作為,富邦證券積極建置太陽能發電設備及推動無紙化作業,以提升減碳成效。以使用綠電為例,2023年10月起,富邦證券嘉義分公司所建置的太陽能設施開始發電,竹東分公司也預計於今年建置再生能源設施,持續降低灰電使用量。針對非金融面,富邦金控自2021年起推動Run For Green™倡議,目標五年內為台灣種下10萬棵樹,更結合運動贊助力量,凡跑者累積跑四大馬等指定賽事滿40公里,就可兌領一棵樹,截至目前為止跑者累積近21.3萬人次,超過5.6萬人次獲得領樹資格。世界地球日富邦金控再進一步推出「富邦Run For Green™全民線上跑」,未來民眾無論在公園、操場跑步,透過Garmin等穿戴式裝置或Strava等常見的跑步紀錄APP綁定上傳資料,就能累積公里數兌換樹木。4月21日、22日,富邦金控則連續兩天舉行小型路跑活動,包含與Garmin合作在內湖復育園區舉行跑聚,讓參與者認識7種塑膠回收標誌;22日晚間舉辦「拯救地球功德一件」跑聚,邀請參與者攜帶已不再使用之賽事跑衣做回收,為奔向綠色貢獻心力!
碳權擠毛巾2/「百分百綠電根本做不到!」 減碳遇瓶頸「國際大廠拿我們開刀」
「造紙、水泥業者跟我說,現在他們看煙囪,都感覺噴出的是錢!」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說。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預計2026年開始交費,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CA)預計2024年上路,不過台灣政府收錢的腳步更快,2024年1月起計算、2025年收碳費,還不能抵減國際間的稅費和碳權,讓業者集體陷入「碳焦慮」。聚集全台最高市值企業家的三三會,3月20日邀請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總經理田建中面對面;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一開場就提到,台灣明年開徵的「碳費」和全球的做法不一致,擔心錢付出去了,在國際上卻不被認可。事實上,業者已多次表達意見,認為台灣收錢進度超前,在全球經濟尚未完全復甦時增加成本是雪上加霜;田建中也提到,碳費不是稅,未來會有專戶處理,以此培育節能減碳新創業的產業聚落。林修銘表示,2023是台灣推動碳定價制度元年,8月7日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12月22日首批國際碳權掛牌交易,首日吸引台積電、聯電、鴻海、中鋼、長榮海運等27家企業搶購一空,首波售出共8.8萬噸碳權,金控是最大買家,交易金額逾80萬美元。在全球供應鏈居重要地位的台灣科技廠,為接軌國際減碳,目前以採用RE100及ISO14068等標準為主。「我們聽到很多產業界的聲音,就是不要急著去加入RE100,」田建中解釋。RE100是由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及碳揭露計畫(CDP)所提出的國際再生能源倡議,要求百分百綠電生產。「我建議業者先考慮ISO14068比較適合台灣,因為這一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推出的新碳中和管理標準,允許使用碳權去做折抵,對企業來說有緩衝的餘地。」田建中說。台灣某傳產龍頭大老跟CTWANT記者直接攤牌,「因為RE100根本辦不到,台灣火力發電超過8成,綠電根本不夠分。」另一位業內人士說,「連RE100的最大擁護者亞馬遜,最近因AI高用電,加上綠能不穩定,現在轉而購買核能,因為實在太難了。」像是蘋果、微軟、HP等國際科技大廠,原本講得很高調,但現在也都把減碳壓力往產業鏈延伸「就是朝我們台廠開刀。」而承壓最重就是半導體龍頭台積電。「以台灣『用電怪獸』台積電為例,身為『護國神山』,大家都讓著他,但台灣根本沒有這麼多綠電」身為台積電重要供應鏈的傳產業者向CTWANT拆解其中奧秘,他說,台積電本身生產的碳排放只有約11%,50%以上來自電力,剩下的39%就是產業鏈,「台積電減碳已摳到極致,就像擠毛巾擰不出水了,就會把壓力轉嫁給其他供應鏈的廠商。」台積電為了減碳,連新蓋的工廠都要求使用電動水泥車,讓國產加速轉型。(圖/報社資料照、翻攝自無限+生活誌官網)台積電的ESG電子報就提到,他們在2022年開始,分別針對尚未取得ISO 14064-1溫室氣體查證證書、年用電量大於500萬度的供應商,推出溫室氣體盤查、產品碳足跡盤查主題工作坊,找講師去「鑑別」與「規劃」,截至今年3月,已完成429間供應商的工廠、以及131種原料分析,今年目標是500間供應商、200種原物料,還會設立AI平台持續追蹤。田建中也提起一個小故事,碳交所在2023年10月跟英國標準協會BSI合作,開設ISO標準的認證課程,台積電馬上跑來詢問,要培養一批「稽核隊」,去產業鏈做碳排查與建議改善。未來若要做台積電的生意,沒有碳排查是拿不到門票的。除了供應鏈,承包科技廠建案的國產集團,居然被要求把柴油發動的混凝土預拌車,換成排碳較少的電動版;為了台積電這「貴客」,國產集團只好加速採購流程,去年起逐步更換成符合第六期環保標準的預拌混凝土車,今年也引進全台第一台電動預拌混凝土車,為24噸純電車,搭載350kW動力電池,充飽後一天可跑200公里以上;目前國產建材擁有350輛柴油的預拌混凝土車,將逐步汰換為電動預拌車,小貨客車也都汰換為電動車,「現在全部都要綠色了!」國產建材實業董事長徐蘭英說。其他科技廠的減碳招數,更是五花八門。田建中舉例,科技廠跟他說,現在工廠內的電梯是給機器坐的,員工被要求5樓以下用腳爬,有廠商規定辦公室無紙化,每個月結算用紙量來罰錢,「還出現一個新趨勢,就是『零售轉租賃』,新公司不買電腦了,改用訂閱制,不用時就還給電腦製造商。」台灣是筆電王國,業者為了減碳,除了材料、包裝、運輸,甚至也從回收下手。(圖/黃鵬杰攝)畢竟電子產品要回收,沒人比製造者更清楚怎麼拆解零件,就不會是過去那種壓碎、燒製與化學溶解等分離金屬的做法;田建中說,台灣是筆電王國,但生產一台筆電需要300到400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經過大廠們努力在生產、包裝、運輸上減碳,目前極限就是220公斤,「他們說是最緊繃了,再往下不可能,會損害效能,要等整個科技大變革才有辦法。」受限於科技瓶頸的,還有造林賺碳權,法新社報導,澳洲先前撥出近4200萬公頃土地去造林來賺碳權、也已賣向世界各國,但最近同業用衛星去調查,發現有八成的樹長不好、林地也在萎縮中,被媒體稱為「一場災難」。田建中表示,前一陣子不少企業老闆被徵詢過,是否要去投資東南亞的造林計畫,「要留心問一下『方法論』,是否為『REDD+』的專案,因為國際間正在質疑他的減碳效益,如果投資這種林場,可能會卡在『最後一哩路』、認證過不了。」雨林國家聯盟在2005年首次提出REDD構想,透過付錢的方式勸阻破壞森林,2008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擴大了可獎勵範圍,轉變成REDD+,但缺乏證據證實REDD+專案有助於減少毀林,可能只是導致破壞移到別的地方。「其實聯合國也坦言,對於碳權就是『做中學』,標準可能會一直變動。」所以投資前更要謹慎,至於在台灣造林賺碳權,田建中也坦言,種樹不難,問題是拿證書要花很多錢,且是每年都要重新認證,「一個案子成本10萬美元以上,如果土地小於100甲,就不划算了,不如拿去種水果」。
業界盼碳費初期每噸低於100元 林伯豐:避免「綠色通膨」影響競爭力
今年電價勢必調漲、碳費也即將啟動,讓產業界嚴陣以待。三三會理事長、台玻董事長林伯豐表示,電價調漲是工商業界可接受的,但台電會虧損這麼大,主要還是因為錯誤的能源政策,希望政府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調漲電價,上半年漲幅採最低限度;而碳費課徵初期每噸應不超過新台幣100元,以避免綠色通膨,且不只國內廠商,進口產品也應一致課徵碳費,並檢討貨物稅。台灣到底有沒有缺電,各界看法不一,準總統賴清德19日前往新竹科學園區,與半導體大老們閉門會談,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會後表示,與會業者關切電價調漲議題,也有詢問政府是否要繼續發展核電,但未獲得明確答覆;黃崇仁表示,政府應考慮是否研究發展更進步、更安全的核電,或乾脆讓半導體業組織團隊來蓋核能發電廠,讓產業用電能自給自足,避免影響到民生用電。20日的三三會上,林伯豐也表示,因應未來半導體以及AI產業發展的高用電量,應重新檢討能源政策,保留核能為基載電力,盡速啟動核二、核三廠的延役工作,並興建新的高效能核電廠,達到供電穩定及合理電價,他認為台灣核能發電作為基載電力占比應達30%;或是鼓勵企業自發自用、轉供自用或自備電廠來因應高電價的時代。林伯豐表示,台灣2022年、2023年電價平均調高8.4與11%,但台電累積虧損已達3826億元,問題出在錯誤的能源政策。為避免電價調整影響通膨,建議加大調降關鍵原物料的關稅及貨物稅範圍、幅度,並延長期限至今年12月底。2025年即將開徵碳費,三三會20日邀請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進行專題演講。林伯豐表示,首批碳權成交約8.8萬公噸,但這批碳權商品不能抵減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目前也無法抵減我國碳費。林伯豐表示,碳費開徵應公開、合理化,台灣目前規劃的碳費獨步全球,制度應和世界接軌,若繳納的碳費國際不能認同,或是國內廠商繳碳費,但進口產品卻沒有相關的課徵辦法,公平性會影響到台灣工業的競爭力。
AI工作機會每月2.4萬個 人力銀行:「這類工作」平均月薪8萬元起跳
2024年什麼職業最熱門?104人力銀行在2023年11月進行網絡問卷,調查發現企業用人主管及人資最看好三大題材,分別是AI人工智慧、ESG永續發展、長照醫護。若能在自己的專業上有效結合AI,能讓職場競爭力大增,薪資也水漲船高。近期在104人力銀行徵才資料庫中,平均每月有2.4萬個AI工作機會,5年成長29%;且同一種職務中,若工作內容描述與AI相關,平均月薪可從4.1萬元成長至5.7萬元,以AI資訊軟體系統類平均月薪8萬元最高。104人力銀行調查顯示,58.4%企業看好AI人工智慧,各界預期會持續投入;也有41.9%企業看好ESG永續發展,因為2023年台灣碳權交易所正式營運,並在去年底完成首批碳權交易,金管會也推動上市櫃公司在2027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企業從觀望轉向積極投入後勢可期;還有32.2%企業看好長照醫護發展,台灣將於明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長照醫護需求隨之提升。 針對企業最看好的AI題材,104人力銀行從人機互動、模式識別與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資料科學等18組AI關鍵字找出企業徵才趨勢,2023年第四季平均每月有2.4萬個與AI相關的工作機會,與2019年同期的1.8萬個工作數相比,5年成長29%。 104人力銀行《2023職場學習趨勢白皮書》發現,當職務具備AI關鍵字,平均月薪可從4.1萬元成長到5.7萬元。像是 資訊軟體系統類職負責把AI技術落實到應用層面,平均月薪8萬元最高,醫療保健服務類7.6萬元居次、經營與人資類6.6萬元居三。
玉山金購入5千噸碳權抵換 前11月獲利203億已賺贏去年
玉山金(2884)今天(22日)宣布參與首批碳權交易,購入5,000噸碳權用於自身金融產品及服務碳中和、零碳ATM等金融商品服務的碳抵換;今年6月上任的玉山金控總經理陳茂欽表示,樂見臺灣碳權交易進入下一個新的里程碑,市場機制是邁向淨零非常重要的環節。該筆金額約2.5萬美元至7.5萬美元。玉山金控2023年11月自結盈餘,自結稅前盈餘27.19億元, 稅後盈餘22.74億元,累積稅前純益248.18億元,累積稅後純益202.93億元,累積每股稅後盈餘EPS為1.32元;玉山銀行累積稅後盈餘183.33億元、玉山證券11.75億元、玉山創投11.53億元。相較2022年11月累積稅後純益146.09億元、累積每股稅後盈餘EPS為1.02元,較去年同期增加近4成,並已賺贏去年一整年獲利(157.59億元)。在信用卡的面向,自2019年起即針對每年新發行的信用卡進行碳中和,預計於2025年可將玉山市面流通信用卡全數轉換為零碳信用卡。此外,玉山已於2023年取得ATM交易碳足跡認證,盤查從原料、服務到廢棄等產品生命週期碳排放,並已完成碳抵換,讓顧客在玉山ATM的每筆交易都是碳中和的綠色交易。台灣碳權交易所今年12月22日開賣國際碳權,開放台灣企業在碳權交易所平台上面採購碳權。首批碳權來自於亞洲、非洲與南美洲等7國,依據規劃,每噸二氧化碳當量訂價落在5美元至15美元,初期僅限國內法人購買。碳交所表示,依規劃,購買碳權價格將以每噸為單位,一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訂價大約為5至15美元。每天交易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3時30分止;買方以本國法人為限;企業買進碳權後,不能再把碳權放在碳交所平台轉售。
22日啟動碳交所首批碳權交易 每噸訂價5美元起跳
台灣碳權交易所今年8月7日正式揭牌,並即將在12月22日開賣國際碳權,開放台灣企業在碳權交易所平台上面採購碳權。首批碳權來自於亞洲、非洲與南美洲等7國,依據規劃,每噸二氧化碳當量訂價落在5美元至15美元,初期僅限國內法人購買。碳交所表示,依規劃,購買碳權價格將以每噸為單位,一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訂價大約為5至15美元。每天交易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3時30分止;買方以本國法人為限;企業買進碳權後,不能再把碳權放在碳交所平台轉售。
國際碳權抵換市場下滑…國內碳權交易漏洞多 無助實質減少台灣碳排
國際碳權抵換市場去年出現10年來首度下滑,台灣碳權交易所主管表示,這是信心問題!主要是過去碳權的產生、核發、方法學太過寬鬆、認證浮濫致現在出現許多爭議。環境部官員表示,目前規畫碳權交易,環評強制要求抵換的事業單位,不能去碳交所買國外碳權來抵換,只能在增量抵換平台或在碳交所上購買國內碳權抵換。台灣碳權交易所8月7日在高雄掛牌上路,但由於相關子法尚未公告,因此目前仍無法購買到「碳權」,環境部本月底會預告碳交易子法,為明年碳權交易取得相關法源,以利台灣碳權交易所明年上線。台灣碳權交易所表示,國內企業目前是可以從其他國家交易所購買碳權,但台灣碳權交易所運作上,會配合環境部法規訂定,原則上國外碳權先於今年底前上架交易,國內碳權啟動交易則落在明年。只是目前國際上卻傳出市場對碳權交易前景不如預期。目前我國碳權交易大致可分為「增量抵換平台」及「碳權交易所」,前者為大型環評開發案時,要求開發單位抵減未來的碳排量,後者則為自願性減量市場,事業單位可以購買用以自主宣告「碳中和」或扣抵碳費等。環境部已公告自願減量機制,鼓勵事業及各級政府提出自願減量專案並且執行後,可以取得「減量額度」,也就是外界俗稱「碳權」,供事業扣抵碳費或交易提供給有需要者抵換。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呂冠輝說,碳交易如果要有效,應該搭配總量管制,但台灣缺乏總量管制,甚至在碳費徵收上還給予優惠費率,漏洞越來越多。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徐祥誠則表示,若納入國外碳權的作法沒有辦法實質減少台灣的整體碳排,也沒辦法讓企業開始規畫減碳路徑。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組長蘇意筠表示,目前規畫如果是環評強制要求抵換的事業單位,不能去碳交所買國外碳權來抵換,只能在增量抵換平台或在碳交所上購買國內碳權抵換。
台大產協會慶祝成立一周年 攜手北市府推動「藍色水路願景」
社團法人臺大產學交流發展協會(簡稱台大產協會)自成立以來,一直以促進台大學生和企業之間的交流、提升職涯發展競爭力為宗旨。為慶祝成立一周年,舉行「台大產協會週年感恩餐會」,並宣布與台北市政府攜手推動「藍色水路願景」,以提升城市美學和國際競爭力。台北市市長蔣萬安親自出席共同見證協會的這一重要舉措,並允諾會將藍色水路計畫拉高市府層級,進行跨局處統籌協調。感謝台大陳文章校長親自出席、丁詩同副校長、袁孝維國際長、王泓仁教務長、朱士維學務長、胡星陽管理學院院長、倪衍玄醫學院院長、吳俊傑理學院院長、王皇玉法學院院長、江茂雄工學院院長、林裕彬生農院院長、李紀舍文學院院長、謝明慧院長、臺北商業大學任立中校長、德明科技盧秋玲校長、台大EMBA陳家麟執行長、郭瑞祥老師、陳厚銘老師、陳思寬老師、徐丞志老師、洪茂蔚老師、余峻瑜老師、林家振老師…近二十多位師長們共同出席給予鼓勵和指導。▲台大產學會周年活動學界、產業界眾星雲集(圖/台大產協會提供)在台大產協會的協助下,超過1,200位台大學生參與了各種活動,包括「大師給問」系列演講、企業參訪、ESG探索、引路人計劃、藍色水路願景報告等。這些活動的成功舉辦得益於台大產協會的領導和近80位業師人才庫的協助,以及台大EMBA的支持。台大產協會的翁素蕙理事長表示,美麗的城市通常都擁有令人讚嘆的水路。為了提升台北市的城市美學,台大產協會與台北市政府合作,提出了「藍色水路願景」計劃。希望整治內湖科學園到圓山飯店,約5公里的基隆河水域,打造出以觀光為主、交通為輔的藍色公路,並結合ESG文化碳權和環境友善功能,以推動城市美學。▲翁素蕙理事長、蔣萬安市長。(圖/台大產協會提供)翁素蕙理事長則表示,未來要發展藍色公路,勢必要龐大經費支持,或許市府能協助發行「文化碳權」,未來若能在碳權交易所上市,就能減輕藍色公路經營負擔。丁詩同進一步解釋,碳權是省出來的,舉例來說,打造水路運輸時間,能節省多少陸路運輸的碳排放量,這些都可以透過公式估算出來。如此就能將藍色公路產生碳權,拿來換建設、治理資源。台大產協會與台北市政府的合作將為城市的未來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同時也凸顯了台大產協會在推動產學交流和城市美學方面的使命。台大產協會承諾將繼續實踐其宗旨,共同發揚台大「敦品、勵學、愛國、愛人」校訓。
原訂2024開始徵收碳費…證實再延一年上路 環境部解釋了
碳費徵收再延一年上路!依行政院原本規畫2024年開始收取碳費,但昨日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證實,由於法律不能溯及既往等,會待明年碳費審議委員會拍板碳費後,以2024年的碳盤查為基礎,在2025年開徵碳費。工總表示,樂見環境部與企業溝通,將法規規畫細緻化,未來才有利於企業遵從。環境部昨正式揭牌,下設資源循環署、氣候變遷署、環境管理署、化學物質管理署及國家環境研究院等單位。蔡英文總統及副總統陳建仁昨天出席「環境部揭牌暨部長布達典禮」時皆表示,希望加速推動碳費機制及《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的修訂,陳建仁期許,盡速推動碳定價。蔡玲儀表示,目前碳費徵收對象仍是以年排碳量逾2萬5000噸的製造業及電力業等為主,初估全台約有500多家,今年底會將自主減量優惠費率、碳費徵收辦法、碳費審議會辦法等預告,碳費審議會明年初拍板碳費後,由於法律不能溯及既往,因此於2025年徵收碳費,並接軌2026年上路歐盟碳邊境稅(CBAM)。碳權交易所已在今年8月成立,但碳權交易辦法卻遲遲未訂出,蔡玲儀提及,碳權交易所碳權包括國外碳權、國內自願減量額度(如沼氣回收、汰換電動機車等),提供增量抵換之用,抵換後可抵減要繳交的碳費等,目前預估11月預告交易辦法、年底正式公告。蔡玲儀說,由於碳費2025年徵收,因此2024年溫管基金沒有收入來源,行政院編列公務預算挹注3.1億元,將優先推動效能標準、排放強度、部門減量及自願減量建置等。至於碳費要收多少?環境部長薛富盛說,台灣參考是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的碳費機制,過去環保署也與業界多次討論,並整理各產業建議。工總提出多項建言,包括碳費應該前低、後高,滾動式檢討;政府應避免對同一排放源實施碳排交易及課徵碳費;部分廠商已投資溫室氣體減量,進行設備汰換以及製程改善,碳費收取配套應將廠商之前自願減量成果納入。台灣的碳費制度是否能接軌國際,產業界持保留態度,希望政府徵收碳費後,可以提供證明文件,以降低企業出口被課碳關稅、重複課稅風險;以及政府所收的碳費應「專款專用」,所收的碳費有7成可以協助企業推動淨零碳排轉型工作。
環境部今揭牌 蔡英文說明三項改制重點
環保署今(22日)正式升格為環境部並正式掛牌,蔡英文總統也親臨主持揭牌儀式,她致詞時表示,這次環境部改制的三項重點,包括新設「氣候變遷署」、新設「資源循環署」,以及成立「國家環境研究院」。期待藉由環境部的改組,各單位都能加速落實淨零轉型,為台灣的環境永續盡一分心力。1987年成立的環保署,終於在《環境部組織法》三讀後,今日正式升格為環境部,首任環境部長是中興大學校長退休的薛富盛。蔡英文在致詞時表示,薛富盛是材料工程領域教授,對於透過材料科技的研發來達到節能減碳,並進一步強化循環經濟的發展與落實,有深厚的研究,更有長期推動的經驗。蔡英文提到,在薛富盛擔任興大校長的期間,興大的南投校區,不但成立台灣第一所「循環經濟研究學院」,也規劃了大學城智慧微電網、氫燃料及太陽能創能系統等,成為結合教學和實務的最佳典範,他更宣示,政府訂定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興大校園則要在2040年,提前達成100%的淨零碳排。因此她深信,薛富盛是兼具行政經驗與行動力的科學家,一定能讓環境部發揮更大的功能。蔡英文說明,環境部改組的3大重點,包括新設「氣候變遷署」,統籌因應氣候變遷及溫室氣體減量,配合台灣碳權交易所8月初成立,未來碳費機制及《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的修訂;其次是設置「資源循環署」,從過去環保署著重在後端的汙染防制,提升為整體資源循環零廢棄的戰略,邁向循環經濟與零廢棄的目標;第三則是成立「國家環境研究所」,作為氣候科學與環境治理科技的研究單位,並與國科會合作,打造台灣氣候科學研究的生態系統,為氣候與環境治理打造堅實的後盾。蔡英文表示,目前全球都面臨氣候變遷的挑戰,加速淨零轉型的進程、落實永續發展,更是台灣提升競爭力刻不容緩的任務,她也期待,藉由環境部的改組,各個單位都能夠加速落實國家重要的施政目標,為台灣的環境永續、淨零轉型盡一分心力。
碳權交易所8/7開張 證券App「永續、ESG」專區上線人數逼近20萬
接軌全球熱議「碳經濟」,臺灣碳權交易所將在8月7日下周一正式開幕,總部設在高雄,採取高北雙營運方式進行。上市櫃公司落實ESG程度也成為投資人選擇投資標的考量,國泰證券App去年11月闢「永續專區」,富邦證券則推跨商品「ESG專區」等,便於民眾了解ESG主題的投資趨勢。國泰證券App「永續專區」2022年11月上線,透過與臺北大學合作之永續企業評鑑,揭露投資人台股庫存的ESG程度,提供投資人在選擇標的時的重要資訊,涵蓋近700家有永續報告書企業。並以「永續投資圖像化」方式,依據投資人的台股庫存中將投資人的永續影響力分為「種子、幼苗、小樹與大樹」,其中屬於「Lv4永續大樹」客戶數超過四成,年齡層以30-40歲最多,顯示投資年齡層趨向年輕化及重視永續的長期價值,上線逼近20萬人。富邦證券繼去年於美股交易平台導入ESG評分後,今年再推出跨商品「ESG專區」,導入台股、美股、海外債及基金等四大投資商品的ESG評分,提供投資人公開、透明的ESG資訊作為投資參考依據,標的公司為各產業模範生,皆達ESG中高評級,輔以圖卡呈現。台股方面與CMoney之ESG評分資料庫合作,;美股及海外債券採用Refinitiv企業ESG評分;基金則均符合「基金資訊觀測站」ESG標準之標的,設有一鍵式連結到交易平台的功能。臺灣碳權交易所由證交所出資6億元、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出資4億元共同成立,董事長由證券所董座林修銘出任,主要營業項目分成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碳諮詢及教育訓練等三大項;初期將以碳諮詢及教育訓練業務先行,而國內外碳權交易須待「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及政策確定後才會進行。
永續台灣論壇2/顧洋教授:節能減碳從「做一個地球人」開始
為了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與影響,聯合國在2015年底通過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中,明確訂出「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不超過工業革命前水準的攝氏2度以內,並努力控制在1.5度內」。據了解,目前全球已有195國簽署加入此一協定。但即使如此,聯合國估計,本世紀末全球溫度上升可能達到攝氏3.5度!這意味著全球每年還必須再少排放150億噸的二氧化碳,才有可能達到目標。此後,節能減碳成為全球重要議題,目前已有130多個國家,宣示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台灣雖不是聯合國會員國,蔡英文總統也在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宣示,台灣將朝2050年淨零轉型的目標前進,並於2022年提出「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目標訂定後,政府、企業與個人要如何跟進,才不致讓「淨零」淪為口號?本刊記者特別專訪在淨零排放這一領域的專家、同時也是台灣環境管理協會理事長顧洋教授。顧洋表示,節能減碳是一個全球性議題,需要每個人共同承擔責任。但相較之下,「節能」又要比「減碳」容易一些,理由是節能也同時意味著可以節省費用,而減碳卻往往要付出更多成本。顧洋認為,「減碳是目前全球都面臨的一個挑戰性問題,在許多已開發國家中,減碳必須付出更高的成本,這代表要同時承擔經濟面的傷害。」因此節能和減碳雖是每個人的責任,但如果要實現這些目標,必須付出一定的妥協。台灣將於8月7日正式成立碳權交易所,並決定碳費、徵收對象以及計算方式,最快在2024年就會實施「氣候變遷因應法」,針對碳排放較大的企業收取碳費。對此顧洋則認為,在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通常只有在將碳轉化為利益時,才會開始思考實施減碳措施。「碳稅是一種方式,台灣的氣候法也保留了這樣的空間,雖然環保團體對此提出了質疑。」此外,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的研究也顯示,愈早實施碳定價,減碳壓力愈小。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已有68個國家或地區實施碳定價,台灣的腳步明顯已落後。顧洋說:「實現淨零排放面臨的困難,在於它是一個外部性問題,只有當我們將其內部化並加入利益因素時,人們才會開始關注減碳的重要性。」他舉例,不管是汽車還是手機、電腦等,製造業比較容易從實物產品中創造利益。但這與環保工作不同,改善空氣品質和環境可以使人們更長壽,卻不能賺錢,企業界就很難完全參與其中。「因此將淨零和減碳納入金融領域有其目的性,否則它們可能真的會被視為事不關己的口號。」顧洋認為節能減碳(尤其是減碳)是知易行難的事,至少要從「做一個地球人」開始。(圖片提供/CTWANT)而在國家層面要推動淨零和減碳,顧洋認為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在於缺乏典範國家」。每個國家在經濟、社會結構或歷史地理條件都各不相同,很難有一套標準的學習模式。譬如在經濟生活上,許多國家都以美國為富裕典範,住大房、開豪車、吃美食,但3.4億人口的美國,碳排放佔全球總量的15%至20%,美國的人均碳排量為17.6噸,是全球平均值的四到五倍。「如果14億人口的印度要將美國視為典範,那麼碳排放將成為一個巨大且恐怖的問題。」根據世界銀行2021年的資料顯示,歐盟27國的人均碳排為7.05噸,日本為9.32噸,雖然比美國略好一些,但也都是二到三倍於平均值。而台灣呢?雖然總碳排量數於中段班,但因人口不算多,人均碳排卻高達12噸,也就是說,台灣每個人的碳排,可抵過「三個地球人」以上。對此,顧洋也認為,節能減碳(尤其是減碳)是知易行難的事,至少要從「做一個地球人」開始。那麼在減碳方面該如何實質行動呢?顧洋表示,對於台灣這樣相對被動的國家,必須跟隨大國的經濟發展趨勢,推動減碳的同時,也要同時解決2千3百萬人的生活問題,所以一直以來被討論的再生能源,在聯合國、ISO這樣的國際組織中都被認為是減碳的解決方案之一。「對台灣而言,最令人頭痛的是能源政策的不穩定性,在政黨更換中改變政策的頻繁,都讓企業和人民很難制定出真正的再生能源發展方案,這讓減碳的路走得更加艱難。」顧洋認為,節能減碳永續發展最根本的辦法,是教育訓練和研發。他說:「對人的投資是絕對值得的,透過教育使企業了解碳足跡和水足跡的概念,了解自己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而了解自己在環保和減碳方面的責任。」不過他也坦承,這需要一段時間。從環保到減碳,當產業界了解他們對世界的影響力,才能創造有利於環境永續發展的機會。顧洋認為,要談永續發展,先決條件就是必須先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福祉三個因素中,取得平衡與妥協。對於國家和產業來說,節能減碳也許是一個困難的課題,「我們可以從一些簡單的行動開始,如關燈、更換省電馬達、運用再生能源等,可以在短期內就看得到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成效。聯合國的目標是在2035至2050年間全面停止生產燃油車,顧洋認為推動電動車的普及,將一個值得關注的措施。依照聯合國的說法,電動車是在減碳方面最有效率的汽車動力,「如果能在電池續航力和充電速度方面有更顯著的進步,價格和便利性也有了改善,未來推動電動車普及將是一個短期應急和中長期規劃的重要舉措。」「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現況或表面,還需要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顧洋眼中的未來包括發展再生能源、持續改進環保產品品質等。他認為我們應該同時重視經濟發展和節能減碳,並通過教育和培訓來提高企業對環境影響力的認識,以因應未來市場的改變,才能實現可持續的未來,創造更好的世界。顧洋教授-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執行長/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講座教授現任:■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 講座教授■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執行長■社團法人台灣環境管理協會理事長經歷:■台灣綜合研究院 副院長■臺灣工業技術學院化學工程系教授■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國家發展基金審議委員■環保署顧問、環境影響評估、環境品質等委員會委員■環境保護國家標準起草委員會主席■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理事長專長:■環境工程■環境管理■反應工程■分離程序
台灣碳交所總部設高雄採「北高雙營運」 8/7開幕
碳交所日前召開發起人會議暨首次董事會,碳交所預計8月7日開幕,總部設在高雄,採取高北雙營運方式進行。主要營業項目分成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碳諮詢及教育訓練等三大項;初期將以碳諮詢及教育訓練業務先行,而國內外碳權交易須待「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子法及政策確定後才會進行。鑑於「氣候變遷因應法」業於今年2月15日公布實施,並訂立我國2050年淨零排放之長期目標,證交所為配合國家的氣候變遷因應政策,由證交所出資6億元且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出資4億元,並經證交所5月26日董事會通過設立「台灣碳權交易所」。台灣碳權交易所業於7月17日召開發起人會議,並舉辦第1屆第1次董事會,選任證交所代表人林修銘、劉哲良,以及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代表人吳明蕙為董事,三人並推舉林修銘為董事長;劉哲良博士目前任職於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長期深耕於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並積極參與溫室氣體等相關議題;吳明蕙則為現任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發展處處長。另選任陳麗卿、郭政弘為監察人。
綠電仍不足…總統蔡英文承諾會加快腳步生產 2030年綠電發電量有望超過900億度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日前感嘆綠電不夠,蔡英文總統昨天表示,綠電2030年有機會超過900億度,政府會加快腳步生產更多綠電來因應國際競爭,也要設計更完整的信保機制及交易平台,讓更多企業可以購買。至於企業關切調降金融業營業稅率議題,蔡英文也承諾,未來可以進一步討論和評估。蔡總統昨出席工商協進會會員大會,並頒發感謝獎座予熱心會務的獲獎代表。今年3月,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曾帶領會員與行政院長陳建仁進行工商早餐會,提出許多建言。蔡英文也回應產業界關切的事項。她說,可以預見未來10年的產業趨勢就是淨零轉型、數位轉型。對此,政府已經持續推動各項作為。她2016年上任到現在,綠電全年發電量已經成長超過5倍,2030年更有機會超過900億度,有助企業提升綠色國際的競爭力。蔡英文表示,在初期的學習曲線慢慢上軌道後,政府會持續加快腳步、追上進度,生產更多綠電來因應國際競爭;同時也要設計更完整的綠電信保機制及交易平台,讓更多企業可以購買綠電。對於「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施行以及全球RE100的企業承諾,蔡英文指出,《氣候變遷因應法》子法以及針對碳盤查、碳權的認證和抵換等12項子法,都會陸續上路。政府將和產業界不斷溝通,讓該制度的建立過程更順利。國發會與證交所也已共同出資籌組碳權交易所,未來也會逐步完備碳交易機制。談及人才培育方面,蔡英文表示,台灣需要更大力地到國際上爭取好的人才,我們預計未來4年初步將會提供1萬個名額,針對有意願來台念書、並承諾留下來工作的同學提供獎學金。另外,從2014年7月開始,金融營業稅3%撥入金融業特別準備金,相關條款會在明年年底屆滿。她說,到時候,對於整體制度的規畫及改變,都可以進一步討論和評估。面對國內碳權交易所將於8月7日營運,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昨於「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上呼籲,台灣企業應及早因應準備,碳稅、碳費的徵收未來一定會從歐美國家擴散到亞洲,企業在新南向拓展時需加以關注。國發會去年公布淨零路徑圖後,在12大領域都看到政府各部會積極推動,今年初也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環境部新設立的「氣候變遷署」等措施,蔡宏圖表示,在這樣環境下,企業比過去更積極學習、勇於行動,相信聚集大家的力量,一定也能讓台灣脫胎換骨。
重啟核電是一個選項!吳東亮籲「少點政治口水」 多點專家意見
台灣可能面臨的缺電問題,重啟核電?還是要如何解決?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今天(4日)表示,不只是核電的問題,缺電,也缺綠電,都需要整體檢討,協進會也提供許多建議供電來源,包括核電、綠電等,希望「少點政治口水,多點專家意見」,任何供電來源都需要有科學的基礎,專業的慎重去檢視,重啟核電是一個選項。工商協進會今天召開第26屆第2次會員大會,總統蔡英文蒞臨,並邀請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專題演講「重新定義『全球化』」,理事長吳東亮也感謝政府採納工商協進會建議,今年成立碳權交易所,協助工商界企業增加綠色的競爭。吳東亮並表示,台灣經濟下半年會更好,外銷產業的庫存,科技界的庫存已經調整得差不多,傳產界則還需要一些時間,下半年會比上半年更好。國際美金利息是否會再提升?FED要看通膨數字來說話,也已經接近頂點,看起來往下發展趨勢,大家的壓力會比較小。金融業韌性發展沒問題,比較有問題的是保險界、各大保險、產壽險公司都有壓力,面臨2026年的IRFS17、ICS接軌,提供在地化、寬容措施;也希望產業界、社會與政府間能取得共識,提出電力供電策略。至於有媒體詢問92共識對於產業界的影響?吳東亮指出,對於能夠維持台海兩岸、區域的和平穩健,增加對話、增加交流,都是好事情;對於哪一位總統候選人的政見,比較能夠幫助工商界?吳東亮說,在選舉的立場,工商協進會是中性的團體,在工商界的立場希望能夠看到選舉政見可以提供產業社會的發展,和區域的和平,是我們樂見的。服貿的問題已經造成很大的社會對立衝突,要重啟對話要很小心,不管重啟不重啟要公開檢討,取得社會支持。
證交所新CIS+4措施7/3上線 黃天牧:股市迎來新契機要「練好基本功」
台灣證交所今天(3日)發表全新企業識別(CIS)發表會,以「攜手同行 邁向未來」為契合科技、創新、永續的政策目標。為提高辨識度迎戰國際盃的理念,並跟上永續國際化,證交所決定重塑CIS;更有4新政策項目,包括ESG資訊中心、類別調整、創新版指數、中英同步投資資訊中心網站上線。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金融產業面臨疫情、通膨、科技和戰爭等複合式危機,外加全球風險集中在氣候變遷,攜手同行一直都是主管機關和資本市場的精神,有不同的責任,都需要資本市場韌性。證交所新的CIS透過上下相扣兩手相握的鑽石形貌,發想自「Stock Quotation」的S與Q,企業標誌更為簡潔、現代化。新slogan「攜手同行,邁向未來」也同步上陣。其中,中間線條緊繫的造型,意謂企業傳承,且與市場參與者(主管機關、上市公司、股東、投資人等)身繫同一條船上,協力開創榮景邁向未來。證交所今天除發布全新的CIS及slogan外,也將正式啟動多項國際開拓行動,包括即日起新增綠能環保、數位雲端、運動休閒及居家生活等四項產業類別,也將同步發布新編製產業類別指數,另也將發布創新板指數,期能提供更多元的產業指數資訊予市場參考。黃天牧提及,原先台灣資本市場面對嚴峻考驗,去年6月9日金管會與證交所4個周邊單位視訊會議,雖經歷危機但反而要練好基本功,就像缺水除淤泥,未來能容納更多水量,而當初四個周邊分別提出ESG、資安、大數據等規劃,相關計畫都在推動。黃天牧也指出,台灣股市今年來迎來新契機,就是練好基本功的基礎,今天交易所的新企業就是跳脫過去思考的新模式,攜手同行邁向未來,金管會與周邊單位未來將持續同心合作,為台灣資本市場榮景做更多的努力。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則表示,外資持股台股,超越日本和韓國,傲視亞洲,強調新經濟崛起、碳權交易所、外資動態3者仍是需要持續關注的挑戰議題。他也預告,碳權交易所預計8月7日將設立,未來將成台北高雄兩地營運模式。台灣證券交易所1961年成立至今已超過60年,多年來致力建置符合國際水準的市場制度,確保交易公平公正公開,加速商品及服務創新,滿足多元化投資需求。證交所也曾在2008年稍微修正CIS,並沿用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