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神經
」 慢性疼痛6遊客遊寮國「背包客天堂」喝假酒身亡!死者全住同家旅社 8名員工全數遭逮
近日,寮國知名背包客旅遊景點「萬榮」(Vang Vieng)市發生觀光客大規模中毒事件,至少6名旅客已經因為誤飲參有工業用酒精的假酒中毒身亡,並有至少12名遊客仍在住院中。外媒指出,由於死者全數住在同一間背包客棧,當地警方已經在客棧內提供的多款酒水中檢驗出工業用酒精,因此在25日將該客棧包含老闆在內的8名工作人員全數逮捕。綜合外媒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寮國的觀光小城萬榮,該城鎮過去曾是酒精與毒品派對的天堂,不少背包客慕名來此享受放縱的迷幻快感,不過在2012年爆發一連串背包客死亡後,當地政府開始嚴厲取締酒吧治安,並且將產業逐漸轉向生態旅遊發展。即使如此,萬榮如今仍然是背包客旅遊造訪的熱門地區,入夜後也隨處可見歡迎亂入的酒精派對。然而本月13日,先是2名澳洲女遊客傳出中毒消息,19歲女子瓊斯(Bianca Jones)與鮑爾斯(Holly Bowles)向投宿客棧的工作人員表示身體不適,在被送往當地醫院急救後,又被轉送往泰國的醫院救治,9天之後雙雙死亡。另一名美國遊客57歲男子赫森(James Louis Hutson),以及英國28歲女子懷特(Simone White)同樣在13日被發現在旅社房間內昏迷不醒,緊急送醫後不治。此外,還有2名丹麥籍遊客:21歲女子索倫森(Frela Vennervald Sorensen)與20歲女子科伊曼(Anne-Sofie Orkild Coyman)同樣出現不適症狀,送醫後不治。由於6名死者全部投宿在當地一家名為娜娜背包客棧(Nana Backpacker Hostel)並且喝了客棧免費提供的酒水,因此當地警方很快把目標指向了這間背包客棧。雖然客棧經理托安(Duong Duc Toan)對此強烈否認,辯稱旅客死因與店家提供的酒水無關,不過警方很快透過檢測發現該客棧內的啤酒與烈酒都參有無色無味的工業用酒精「甲醇」成分,於是在週一(25日)逮捕了包含老闆、經理在內的全數8名員工。據了解,這8人全部都是越南籍男性。據了解,甲醇(Methanol,化學式CH3OH)屬於工業用酒精,雖然氣味與一般飲用酒水內的酒精乙醇(Ethanol,化學式C2H5OH)類似,但是飲用後會在消化道和肺臟透過擴散作用吸收進入血液中,然後被人體轉化為具有毒性的甲醛(Formaldehyde, CH2O),再進而轉化為致命的毒素甲酸(Formic acid, CHOOH)。這種毒素會抑制粒線體的呼吸作用、使細胞壞死,破壞神經系統進而導致失明,對人體的影響極其嚴重,只需服用30毫升即可致命。然而,甲醇因為容易取得且價格便宜,是不肖商人最喜歡添加到酒精飲料中,用來低成本且增加酒精含量的方式。
化療副作用!常出現手腳麻木 中藥與針灸治療有望改善
台灣十大癌症之首前三名分別是大腸癌、肺癌與乳癌,這些癌症治療最常見的化療藥物,為鉑金、紫杉醇、長春花鹼及希羅達等。這些藥物常見副作用之一就是手腳麻木,並容易引起周邊神經病變。較輕微的像是神經受到影響導致手腳麻木,而嚴重時,患者的皮膚甚至可能出現紅腫、刺痛或脫皮現象,伴隨著神經性麻木的手足症狀。治療化療後手麻 西醫多採抗憂鬱或抗癲癇藥物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中醫師表示,化療引發的手腳痲木在部分患者中是可逆的,通常會在化療結束後六個月內逐漸消失;但也些患者的麻木症狀可能會持續一生。因此,及早介入治療成了重要的課題。一般而言,西藥治療通常採用抗憂鬱藥物或抗癲癇藥物,這些藥物透過影響神經傳導物質來減輕患者的疼痛或不適,並搭配止痛藥,以達到緩解症狀、提高生活品質的目的。中醫治療觀點及方法康涵菁中醫師解釋,目前已知這些化療藥物會破壞神經,如神經軸或神經節受損,因此單靠補充營養神經的B群效果有限。然而,中醫針灸和中藥的治療在這方面顯示出一定效果。有研究指出,中藥寄生腎氣丸或蒼朮提取物可能有助於緩解神經病變的症狀,且副作用較少。中醫對手腳麻木的診治分析從中醫角度來看,化療後的手足麻木,麻通常屬於血液循環不良,木則是痰阻。針對這些症狀,中醫會優先考慮使用黃耆五物湯等藥物來促進血液循環,並可搭配水煎藥外洗手足以加強效果。如果是因紫杉醇或希羅達引發的手腳發黑,中醫會考慮用祛濕熱的方法,加入威靈仙、薏仁和蒼朮等藥物,來加速局部局部濕邪的散出,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針灸在治療化療後急性手足麻木有顯著效果康涵菁中醫師分享,針灸在急性發作的手足麻木中有顯著效果,尤其是放血療法能快速緩解症狀,並搭配艾灸促進血液循環。針對慢性調養,則可選擇手三陰俞穴、神門、大陵、太淵,勞宮外,足部三太穴和足三陽滎穴等穴位進行針灸,並且腹針療法也是重要的一環。此外,透過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等穴位的針灸,也能有效幫助氣血循環,並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康涵菁醫師提醒患者,化療後出現手腳麻木的症狀,應避免自行購買保健品使用,最好尋求專業醫師的諮詢與治療。雖然有些研究提到DHA、α-硫辛酸和SIRT2可能對改善症狀有些幫助,但這些研究的樣本數仍然有限,效果尚未得到充分證實;補充維生素時,應特別小心,例如維生素E在前列腺癌患者中可能會加重病情,因此務必要聽從醫師的指示。
病因相反卻可能同時出現! 「食道弛緩不能症+胃食道逆流」怎麼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賁門」是胃跟食道的交接處,若賁門過度鬆弛、沒辦法緊縮,就會導致現代人常見的疾病「胃食道逆流(GERD)」;相反的,若賁門括約肌過度緊縮、沒辦法張開,就會造成「食道弛緩不能症(Achalasia)」。不過,這兩個完全相反、互相衝突的疾病卻有可能同時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中西醫整合針灸門診楊龍駿醫師分享,自己在診間曾碰過2、3位這樣的患者,同時有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情況其實很少見,對西醫來說這樣的情況幾乎是沒辦法治療,只能兩者取其一,不過針灸可以同時改善這兩個問題。胃食道逆流又食道弛緩不能症 一般只能取其一治療胃食道逆流可能會造成胸口灼熱、喉嚨有異物感等,楊龍駿醫師表示,不論西醫或中醫,治療主要都以藥物為主,如果藥物效果不好,西醫還有手術治療,像尼氏胃底摺疊手術、熱射頻手術等,不過成功率都不高而且有很多副作用。而食道弛緩不能症則是賁門括約肌過度緊縮,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胃部,回堵在食道、喉嚨,造成嘔吐、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甚至連水都喝不下,更會讓體重快速下降。楊龍駿醫師提到,食道弛緩不能症治療通常以手術為主,透過氣球擴張術撐開賁門,或經由內視鏡手術將賁門肌肉切開等。由於食道弛緩不能症無法進食、體重下降會引發更多的健康問題,因此楊龍駿醫師表示,當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同時存在時,西醫可能會以食道弛緩不能症為主治療,但這樣的治療方式不完整,還會有很多後遺症,像氣球擴張術可能會造成食道破裂,而手術切開賁門肌肉則有可能破壞神經,導致賁門無法收縮,造成永久性胃食道逆流。雖然,食道弛緩不能症也能經由肉毒桿菌注射,讓緊縮的賁門肌肉放鬆,使食物能進入胃裡,但楊龍駿醫師表示,肉毒桿菌效果短暫,當藥效過了以後,症狀又會開始出現。針灸具雙向療效調節神經傳導 不動刀就能同時改善不過,針灸可以不動刀就同時改善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的問題,楊龍駿醫師指出,賁門的開關主要是由神經傳導反射控制,透過針灸刺激能讓神經傳導慢慢恢復,當神經傳導功能正常,賁門就能恢復正常運作,而且針灸有雙向療效,當身體有不足的地方可以加強它的功能,也能將功能過度的部分抑制下來,適合用於同時有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患者。可是楊龍駿醫師提到,傳統針灸效果沒那麼好,中脘穴、足三里等一般常用的穴位實際上都只能調理而已,或許會有輕微改善效果,但是無法完全根治,所以治療會以頭皮針、耳針為主,去刺激內臟反射區,讓神經穩定並加強賁門的功能,通常患者治療4、5次後就會有明顯改善。最近楊龍駿醫師就透過針灸治療了一位60歲的男性患者,這名患者白天沒辦法吃東西,吃一兩口就吐出來,甚至也沒辦法喝水,短短2個月體重就掉了14公斤,但到了晚上的時候卻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只要躺下來胃酸就逆流,讓他沒辦法好好睡覺,經過醫院檢查確認同時有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弛緩不能症。雖然醫院有給予治療處置,但這名患者都覺得沒有效果,因此求診於楊龍駿醫師。楊龍駿醫師表示,這名患者經過第二次針灸治療後,慢慢就能開始進食,一個療程後已經恢復9成,除了還有點胃酸逆流、吃東西覺得有些卡卡的之外,都能正常飲食、吞嚥,體重也漸漸恢復了。楊龍駿醫師建議,經過檢查確定同時有胃食道逆流、食道弛緩不能症的患者,第一時間先不要急著開刀,因為開刀的後遺症是不可逆的,造成的破壞有時很難去彌補,手術是不得已的下下策,目前針灸也有很高的治療成功率,民眾可以多方了解再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多發性硬化症不易確診 「大腦被蠶食鯨吞」萎縮速度增5倍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會讓中樞神經系統反覆出現發炎反應,偏偏疾病症狀表現差異性極大,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神經症狀,哪一處中樞神經受到影響,就會出現對應的症狀,造成平衡、知覺、認知功能、運動等功能障礙。也因為容易被認定為其他疾病、不易確診,患者往往會歷經較長的診斷期,有時甚至可能因為症狀輕微或是沒有症狀未及時就診,而因反覆發作,「蠶食鯨吞」持續讓大腦內耗,一點一滴破壞神經讓腦部受損。每年5月30日是世界多發性硬化症日,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葉建宏指出:「今年世界多發性硬化症日主軸為『診斷』,期盼提升社會大眾對多發性硬化症的認知,能夠及早診斷且穩定、持續地接受治療。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醫師說明,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身體免疫系統會引起相關發炎反應、並展開自我攻擊。不同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情況差異大,若病灶發生於視神經可能造成視力喪失、發生在小腦可能會平衡失調、發生在脊髓則會四肢無力、麻木、發生於大腦會影響認知功能,其他常見症狀還有感覺異常、對冷熱異常敏感、疲倦、運動失常等,導致許多患者在確診前皆有在不同科別反覆求診的經驗,加上疾病會不定期反覆發作,病灶也不侷限於一處,面對疾病未知的發展,長期下來對病友產生極大身心壓力。病友卓小姐分享,自己在不到30歲就出現症狀,初期僅是在不同時間點會出現手腳、肚皮不同部位的麻木感,被診斷為多發性硬化症後隨即展開治療,後來右眼出現模糊狀況,沒想到也與多發性硬化症有關,僅僅一週的延誤輾轉,就錯過治療黃金時機,使得右眼視神經遭破壞、視力僅剩0.1,幾乎看不見,也讓她深切認知到及早控制、早期治療的重要性。多發性硬化症使大腦加速萎縮影響認知功能 腦容積流失速度是一般成人的5倍,多發性硬化症因應疾病進程、症狀出現頻率、嚴重程度,分為四個分型,包含復發緩解型、首發漸進型、續發漸進型及漸進復發型。羅榮昇醫師指出:「多發性硬化症病友當中最常見型別為『復發緩解型』佔了85%,疾病表現輕重因人而異,疾病會反覆發作,然而發作後會復原好轉,甚至有症狀完全復原的感覺,因為看似恢復正常,因此病患很容易掉以輕心,甚至自行停藥,卻不知大腦可能仍在持續損傷、產生新病變中。」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神經內科科主任徐榮隆醫師坦言:「約有40%-70%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大腦會加速萎縮,研究指出,復發緩解型的患者大腦容積流失速度每年約為0.5%-1.35%,約是一般30歲左右正常人的5倍!甚至影響認知、心智功能,可能會出現閱讀時找不到字、無法同時處理多項工作,甚至記不得長相或名字,影響日常生活,因此持續用藥治療,才是穩定控制疾病、減緩腦損傷與復發率的關鍵。」徐榮隆醫師表示:「有調查指出進行的前兩年內,約有七成患者經歷復發,其中半數復發次數達2次,除了緩解症狀之外,最重要的治療目標是要降低復發次數,並延緩失能惡化,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早期治療常以干擾素為主,必須藉由注射的方式進行,但如今也有越來越多口服藥可以選擇,免除針劑的恐懼,且第一線口服藥僅需一天服用一次,對於患者降低年復發及大腦病灶數有成效,可幫助減少腦容積損失,改善認知功能評分分數(SDMT符號數字模態測試)。」羅榮昇醫師強調:「持續穩定用藥才能保護患者大腦,若能早期用藥不僅有效改善預後,降低神經細胞突觸損傷,避免免疫系統及中樞神經產生重大不良影響,此外病友日常除規律用藥,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運動均缺一不可。」
殭屍鹿病毒再擴散全美31州 黃石公園淪陷專家憂:恐傳染給人類
美國和加拿大境內,驚傳有會讓鹿變成「殭屍」的致命疾病正在肆虐,專家指出,這種俗稱為「狂鹿症」的疾病,感染後可能會讓鹿隻出現跌倒、無精打采和神經系統症狀,畫面有如電影《屍速列車》場景,全美已有31個州的鹿類,遭到這種疾病感染,如今連黃石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都淪陷,由於這種疾病,可以傳播給鹿以外的動物。當地衛生單位相當擔心,「殭屍鹿」有朝一日,可能會像「狂牛病」一樣襲擊人類。美國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說法,他們在黃石湖附近發現一隻「殭屍鹿」死亡。(示意圖/達志/美聯社)《紐約郵報》引述美國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說法,他們在黃石湖(Yellowstone Lake)附近發現一隻「殭屍鹿」死亡後,黃石國家公園官員也立刻警告遊客避開野生動物出沒地區,黃石湖是這個遊客眾多的自然地標內的熱點地區。根據報導,早在新冠疫情前,美國和加拿大就爆發一種跨鹿種的離奇傳染病,包括麋鹿、馴鹿、梅花鹿和駝鹿,都出現體重急劇下降、跌倒、無精打采和其他神經系統症狀,甚至有沒發病的鹿隻,在感染該病後沒有發病就莫名死亡。景象有如電影失速列車遭感染殭屍病毒的鹿隻。這種病毒被俗稱為「狂鹿症」全名為「鹿慢性消耗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 CWD),這種疾病與過去曾於英國爆發流行的「狂牛症」類似,都是會造成腦部的「普利昂蛋白」異常堆積,進而破壞神經的致命疾病。除了美國、加拿大、挪威、瑞典、芬蘭以及鄰近國家南韓的鹿隻,都出現該項疾病,而專家也做出警告,「這種疾病可能會變種傳染給人類」,有鑑於此,衛福部中醫藥司因已依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公布名單,禁止發生疫情的美加等6國鹿茸(角)、鹿鞭及鹿角膠等中藥材輸入台灣。自美國、加拿大陸續傳出狂鹿症疫情後,衛福部中醫藥司在108年起就禁止輸入疫區鹿茸、鹿鞭、鹿角膠後,衛福部食藥署也在109年元旦起,將鹿類製品納入系統性查核。全美已有31個州的鹿類遭到CWD感染,如今連黃石公園都淪陷。(圖/翻攝自推特)
截肢後嚴重神經痛! 這樣治療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
一名軍人在服兵役時遭遇車禍,不幸導致骨盆腔碎裂、骨盆神經疼痛及損傷,因此將一條腿截肢。儘管另一條腿保持完好,卻意外產生了嚴重神經痛的症狀,且吃止痛藥、復健治療都無效,這樣的狀況令他倍感折磨。為了找回生活的希望,他決定嘗試使用神經調控手術之一的「脊髓刺激術」來治療,最終有效緩解痛苦,讓他得以繼續生活下去。慢性疼痛影響身心! 及早尋求幫助提升生活品質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功能性神經外科劉康渡主任指出,如果神經性的疼痛持續6個月以上無法緩解,且用各種保守治療也難以奏效,即為慢性疼痛,上述病人即是慢性疼痛的例子。慢性疼痛會對於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除了造成身體上的不舒服,還可能引起失眠、憂鬱等心理症狀。慢性疼痛一般從保守治療開始,包括藥物、休息、復健、心理等非侵入性方法。若保守治療效果有限,可以選擇微小侵入性的手術,如局部神經阻斷。更進階的治療方式則是神經調控,通過手術去介入神經訊號,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劉康渡主任補充,慢性疼痛應盡早尋求專業醫療幫助,以改善生活品質。慢性疼痛新希望 「脊髓刺激術」降低疼痛感「慢性疼痛不是病,但痛起來要人命!」劉康渡主任指出,找不出原因的神經性疼痛對於病人是非常痛苦的,好在醫療持續進步,神經調控手術之一的「脊髓刺激術」透過刺激脊髓神經傳導路徑,干涉疼痛傳導,從根本上緩解病人的痛覺對於周邊神經損傷、脊髓神經發炎,甚至頑固心絞痛等缺血性疼痛,脊髓刺激術都能幫忙。脊髓刺激術是一種可逆性的手術,不會破壞神經組織,副作用也少。不過須經過兩階段進行,在第一階段先將測試晶片植入測試一周,若對於減輕疼痛有反應的病人可明顯感受到治療效果;第二階段才會進行永久植入手術。這療法大約可降低病人50%以上的疼痛感,為長期受到慢性疼痛所苦的病人是一大幫助。疼痛治療多元化 不要再忍痛了!在現代醫學中,將疼痛視為第五大生命徵象,由此可見疼痛不容忽視。慢性疼痛更是一種極具治療挑戰性的疾病。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步,提供了多元化的疼痛治療方式,從保守治療到侵入性手術,都期望能為病人降低疼痛感。劉康渡主任也強調,疼痛是主觀的感受,要與主治醫師保持良好的討論,現代人講求生活品質,因此疼痛千萬不要忍,若有長期疼痛一定要尋求醫師協助,提升生活品質。
全台慢性疼痛人口高達1/3! 「高端神經調控治療」精準治療
全國慢性疼痛人口高達1/3。50歲的陳先生,因脊椎損傷致下肢癱瘓,每天吃10幾顆止痛藥、吃了20年仍疼痛不已!經由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神經脊椎外科主任陳德誠施做「脊椎嗎啡幫浦手術」,大幅減少疼痛及止痛藥劑量,讓陳先生終於能順利工作。陳德誠表示,「高端神經調控」包括「脊髓神經刺激器」與「脊椎幫浦藥物推進治療」,可以帶領慢性頑固病人走出疼痛困擾。慢性疼痛8大治療方式陳德誠表示,全國慢性疼痛人口高達1/3,因慢性頑固疼痛而無法正常工作則有2%(約50萬人)。疼痛是一種中樞或周邊神經系統所引發的不正常的感覺大都由於神經系統損傷或發炎後所造成,慢性疼痛並不會隨著時間消失,甚至比急性疼痛要長,而且大多數藥物治療療效有限。針對慢性頑固性神經疼痛,現可藉由「高端神經調控」緩解疼痛。基本藥物復健治療針灸微侵犯性局部電刺激高頻熱凝療法神經阻斷手術脊髓神經電刺激高端神經調控療法脊髓神經刺激器「脊髓神經刺激器」由4個器材組成:經皮穿刺電極、外科電極、神經刺激器、病患程控器,利用電池產生微量電流,釋出至脊椎中樞及周邊神經,改變疼痛閥值,屬於微創治療方式,不會破壞神經,約可緩解50%以上的疼痛。適合慢性頑固性腰腿痛、脊椎手術後持續性疼痛綜合症、周邊缺血性疼痛等患者。70多歲魏女士,數年前接受脊椎手術後持續疼痛,後續數次翻修脊椎手術都無法改善,於今年接受脊髓神經刺激器植入後,大幅改善其疼痛,終於能夠出行走甚至進行旅遊規劃。脊椎幫浦藥物推進治療若病人經醫師評估較適合幫浦藥物治療,會先在病人腰椎地方穿刺進行藥物注射,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進行幫浦植入手術,依病人藥物使用劑量來定期灌注。可大幅減低口服藥物劑量及副作用,能更有效控制疼痛,且可依病患疼痛時間做多段數調整。另一位40多歲黃小姐為先天腦性麻痺患者,有肢體抖動與痙攣情形,初期口服藥物及肉毒桿菌注射尚可控制,頸椎也因為抖動異常產生骨刺神經壓迫,多次手術成效每況愈下,經評估接受「脊椎鬆弛劑藥物幫浦手術」,大幅改善抖動也延緩其脊椎退化。「高端神經調控治療」對於慢性頑固性神經疼痛,提供微創不破壞神經且可逆性治療。新一代神經調控裝置體積減小且採用無線體外充電,可使用10年以上。醫師提醒,目前這類治療醫材部分需自費負擔,建議必須找有施作經驗的神經外科,或疼痛科、醫師評估進行測試及植入。
全台50萬人陷慢性疼痛之苦 「高端神經調控」精準治療
50歲的陳先生,年輕時因脊椎損傷致下肢癱瘓,數十年飽受神經性疼痛所苦,經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醫大附醫)神經脊椎外科陳德誠主任建議,施做脊椎嗎啡幫浦手術,術後大幅減少疼痛及口服止痛藥劑量,讓陳先生在工作上能順利進行,不會因疼痛需時常中斷,並提升生活品質。另一個案為70多歲的魏女士,數年前第一次脊椎手術後仍持續疼痛,後續數次翻修脊椎手術都無法改善,於今年接受脊髓神經刺激器植入後,大幅改善其疼痛,也可外出行走,並提升生活品質,準備進行旅遊規劃。陳德誠主任表示,全國慢性疼痛人口高達1/3,因慢性頑固疼痛而無法正常工作則有百分之二(約50萬人)。慢性疼痛並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甚至比急性疼痛要長。「高端神經調控治療」利用電池產生微量電流,釋出至脊椎中樞及周邊神經,使疼痛閥值改變進而減輕疼痛的ㄧ種非破壞性微創治療方式。陳德誠主任說明,「高端神經調控治療」可以帶領這類慢性頑固病人走出疼痛困擾,如果病人是經醫師評估較適合幫浦藥物治療,會先在病人腰椎地方穿刺進行藥物注射,進行幫浦植入手術,依病人藥物使用劑量,定期灌注達到疼痛控制。40多歲黃小姐為先天腦性麻痺患者,因肢體抖動,初期口服藥物及肉毒桿菌注射尚可控制,頸椎也因為抖動異常產生骨刺神經壓迫,多次手術後經評估接受脊椎鬆弛劑藥物幫浦手術,大幅改善抖動也延緩其脊椎退化。「高端神經調控治療」對於慢性頑固性神經疼痛,提供微創不破壞神經且可逆性治療,新一代神經調控裝置體積減小且採用無線體外充電,可使用10年以上。目前這類治療醫材部分需自費負擔,建議必須找有施作經驗的神經外科,或疼痛科、醫師評估進行測試及植入。
大谷翔平若二度TJ手術 名醫憂成功率恐僅4成
天使「二刀流」大谷翔平因右肘尺側副韌帶撕裂,恐接受生涯第2次俗稱「湯米約翰」(Tommy John)的手肘韌帶置換手術,外界擔心投手大谷「回不來了」。長庚醫院骨科教授葉文凌醫師也引用醫學文章,二度TJ手術的投手,重返大聯盟後只有42.3%出賽超過10場,憂心大谷的投手生涯。2次翻修恢復需更長時間葉文凌引用2016年發表的醫學文章,統計自1999年後235個動過TJ手術的大聯盟投手,其中31個做過第2次「翻修」手術,重回投手丘平均需要20.76個月,其中僅42.3%復出後出賽超過10場。但平均下來,「翻修」後也只能再投2.6個球季,遠不如僅1次TJ手術的4.9季。葉文凌指出,因為尺側副韌帶原非高強度的韌帶,接受TJ手術換上自體另一條強度更高的肌腱後,運動表現通常會比原本更好,但二度開刀就完全不同,涉及骨頭、肌腱強度、肌肉組織等3個面向。沙丘上打樁地基不穩首先TJ手術要把一條新的肌腱種到原來韌帶的位置,無論鑽洞或打錨釘,骨頭原本的位置會被占用。偏偏植入物在癒合過程中未必會長成一條韌帶,更多是長成一個很厚的疤痕組織,二度開刀等於在用過且形成疤痕的骨骼組織上鑽洞,像是在沙丘上打樁一樣,地基不穩。此外,二度開刀不容易找到強度夠高的自體肌腱,且手術會破壞神經與肌肉組織,手術愈多次,肌肉組織破壞愈厲害,本體反射較差。在這種情況下,投手要回復到原本的強度或水平比較困難,需要更長的時間。葉文凌認為大谷若再開刀,恢復時間絕不會短於第1次,當時他相隔693天才重返大聯盟投手丘。大聯盟僅5人強力回歸大聯盟官網也撰文指出,歷來動過多次TJ手術的大聯盟投手,只有5人算是強力回歸,最佳典範是今年仍有11勝的遊騎兵右投艾沃迪。他在2016年手肘二度開刀、於2018年復出後,出賽125場含113場先發,投出40勝25敗、自責分率3.81佳績,優於此前的38勝46敗、自責分率4.21,甚至連平均9局三振數都從6.6升到8.9,堪稱異類。
受長期坐骨神經痛困擾退休 醫喊話:慢性疼痛應重視
一名從事運動相關工作的中年男性,因坐骨神經痛而被迫提早退休,再經過多次手術後仍感到雙腿燒灼、刺痛,經醫師評估疼痛指數高達7分,必須吃嗎啡才能減緩長期疼痛的不適感,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也讓他對於人生下半場十分喪志。慢性疼痛恐造成憂鬱、失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疼痛中心主任溫永銳指出,上述患者的疼痛屬慢性疼痛,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疼痛,如脊椎退化、下背痛、肌腱炎等軀體性疼痛,還有潰瘍、慢性發炎等內臟疼痛;「其實慢性疼痛常只是冰山一角,常會影響心理引發憂鬱,造成生活不便及無法工作,甚至失能」。慢性疼痛治療選擇多元,如口服藥物、復健、注射及手術。溫永銳表示,過去傳統保守治療或手術止痛效果不佳,患者只剩口服嗎啡一途;但長期大量使用,容易噁心嘔吐、昏沉無力,甚至影響免疫系統及內分泌失調,造成性慾下降、不舉、月經混亂等副作用,而不吃又會面臨疼痛難受的窘境。脊髓刺激術直接調控神經 止痛效果佳好消息是,目前已有「神經調控」治療的選項,適合止痛效果不理想、也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溫醫師說,這類神經調控植入式技術,如脊髓刺激術(SCS),透過植入放電的電極到脊椎內,以微創不破壞神經的方式,調控神經的疼痛傳導來阻斷大腦的痛覺感受,進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能更有效的疼痛管理,非常適合脊椎術後疼痛、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及周邊神經傷害、周邊血管問題、頑固性心絞痛等患者,已證實可以減少疼痛及改善生活品質。溫永銳進一步說明,脊髓刺激器植入方式有如心律調節器,首先會於患者背部脊椎內放入電極導線,並由患者操作連接於腹部的體外測試刺激器,經過數天或數周確認測試效果後,再將神經刺激器及電池永久植入體內。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刺激器還可偵測病患體位,調節電量及參數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且電池充電速度快、壽命長達10年,對於病患更便利,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若需進行MRI檢查也不受影響,初期建議每1~2個月回診確認效果及調整神經調控的狀況。疼痛逾6個月應主動諮詢醫師「疼痛不要拖、也不要忍!」溫醫師強調,許多慢性疼痛像是「不死的癌症」,例如,大家以為手術後疼痛是正常現象,其實開胸、剖腹等手術,容易造成神經傷害及神經痛;此外,帶狀皰疹也可能變成慢性神經痛。若是3~6個月疼痛沒有改善,會敏感化神經系統變成頑固難醫的疼痛,因此建議所有持續的疼痛,都需及早諮詢疼痛專科醫師接受治療。
蛇蠍女毒殺丈夫繼子 警「苦無證據」險放人…靠谷歌大神逆轉破案
阿根廷31歲女子凱倫(Karen Oviedo)去年2月被警方懷疑毒殺35歲丈夫及9歲繼子,但由於找不到明確物證及動機,導致案情一度陷入停擺,直到員警在凱倫的搜尋紀錄發現「什麼是最致命的毒藥」,才找到破口並一舉偵破。法院則在12月1日宣判弒夫殺子的凱倫無期徒刑。綜合外媒報導,門多薩省(Mendoza)瓜伊瑪倫縣(Guaymallén)的救護單位,在去年2月7日接獲一名35歲男子因嘔吐昏倒的緊急報案,然而,救護人員抵達現場時,卻發現傷患羅蘭多(Rolando Angel Aquino)的妻子凱倫「平靜與微笑著開門」。羅蘭多送院後2天便因中毒過深不治身亡,且屍檢報告指出,他體內的毒物是對心臟和肝臟造成損害、破壞神經系統,與作為引擎防凍液使用的乙二醇,員警進一步調查更發現,羅蘭多9歲兒子在2019年猝死時,也被檢查出神經系統異常與腦血栓,而貫穿這兩起事件的,正是3年前為羅蘭多女友,2年前成為他妻子的凱倫。然而,即使凱倫成為這兩起命案最大受益人,與羅蘭多父子死法太過相似,警方卻找不到具體事證逮捕凱倫,直到後來在搜尋紀錄中,找到「什麼是最致命毒藥」、「如何毒殺人」、「乙二醇」等關鍵字,以及凱倫在購物網站購買乙二醇的紀錄,才於今年2月將她逮捕並起訴。辯護律師雖試圖用「曾被丈夫性虐待」、「曾搜尋如何抵銷毒藥」幫凱倫辯解,但法院仍於12月1日宣判「在早餐柳橙汁下毒」的凱倫無期徒刑,而該刑為阿根廷現行法律最重的刑罰。
冷爆耳聾危機3/一條血管供應二部位 五大殺手導致聽力下降
耳朵內耳構造主要分成耳蝸與前庭兩個部位,中心診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賴建仲說,耳蝸主管聽力前庭主管平衡,但是兩個部位都是由同一條血管供應血流,而這條血管甚至比一條棉線還細,不論是因為病毒感染、外傷等狀況甚至是天氣過冷等,都容易造成血管堵塞,進而影響到聽力。天氣寒冷下,若沒有適當保護耳朵,細小血管會承受較大壓力,容易形成阻塞。(圖/報系資料庫)內耳分成耳蝸與前庭兩部分,耳蝸掌管聽力,前庭則控制平衡,但兩者都由同一條血管供應血流。賴建仲說,溫度變化大會導致血管急速收縮,因阻塞導致聽神經受損。提醒在早晨起床時應特別注意,先將手腳與臉部搓熱,避免立即處在溫差過大的環境下,否則可能會引發突發性耳聾。第二個常見的突發性耳聾原因是作息不當,像是熬夜、抽煙、喝酒等等,這些壞習慣所產生的身體毒素,也容易累積在內耳中破壞神經。除平日注意生活習慣外,可以額外補充一些抗氧化成分,如維他命B、C、鋅等。暴飲暴食、吃太油膩,易造成體內血脂過高,進而導致脂質沉澱堵塞血管。(圖/飯店業者提供)(禁止酒駕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飲酒過量害人害己)第三個原因是慢性壓力,壓力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導致血管收縮引起內耳神經萎縮。別讓急性壓力轉成慢性壓力,培養能轉移注意力的嗜好,找出能讓自己徹底放鬆的方法。另外,若是患有三高疾病,由於脂質容易在內耳細小血管內沉積,導致內耳血管內栓塞。提醒慢性病患本就是罹患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平時就應積極控制。醫師賴建仲指出,突發性耳聾多半發生於單側耳朵,最好能在3天內就醫。(圖/焦正德攝)最後是病毒感染,例如皰疹、水痘、腮腺炎等病毒,都容易入侵內耳神經,造成受損萎縮。在寒冬之際特別是上呼吸道感染應個別注意,如果病情拖得比較久,更應特別注意聽力有無出現異常狀況。(《周刊王》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戒菸專線:0800-63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