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
」 研究 黃軒 生活習慣 女性 癌症寒冬吃薑好處多多 專業醫:降血糖、預防癌症與失智症
隨著天氣日漸轉涼,薑茶、薑母鴨等怯寒料理也開始出現在民眾的生活中。而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透露,薑除了有活血暖身的效果外,當中還含有薑油醇等多種珍貴的植化素,對人體健康有著許多好處。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蕭敦仁醫師在節目上表示,根據伊朗的研究發現,吃薑可以有效降低膽固醇、血糖水平。而印度科學家也發現,薑中的某些成分可以誘導癌細胞自然凋亡,對預防癌症有著一定的幫助。除此之外,美國學者曾讓常運動的受試者連續服用薑粉11天,結果發現薑粉能夠緩解運動帶來的疼痛感。而泰國一項長期追蹤研究則顯示,長期攝取薑粉似乎對預防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有一定的效果。蕭敦仁醫師解釋,薑之所以對健康有如此多的助益,主要是因為它含有4種珍貴的植化素,分別是薑辣素、薑油醇、薑油酮和薑烯酚。這些物質具有抗氧化、抗癌、暖身、提升免疫力、助消化、降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抗發炎、提高代謝等多重功效。蕭敦仁醫師表示,薑對人體的六大益處,分別是降低膽固醇、防癌、抵抗感染、降血糖、減輕肌肉疼痛與痠痛、預防阿茲海默症。但蕭敦仁醫師也提醒,雖然薑有諸多好處,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在使用之前還是要諮詢醫師的意見,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蘋果、谷歌手機瀏覽器阻礙市場創新? 外媒:英國將進行反壟斷調查
根據外媒報導,英國反壟斷監管機構在一項臨時決定中表示,蘋果(AAPL)和谷歌(GOOGL)將因其在手機瀏覽器領域的主導地位而面臨正式調查。該決定旨在遏止這兩家科技巨頭對行動設備系統的壟斷。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CMA)在一項臨時調查中表示,行動瀏覽器市場對英國的企業和數百萬手機用戶來說營運不佳。歐盟新規將賦予 CMA 把公司列為具有策略市場地位的權力。該機構表示,必須進行正式調查,以指定公司。該機構建議,根據將於明年生效的數位市場競爭規定優先調查蘋果和谷歌的活動。CMA研究發現,蘋果和谷歌形成了實際上的「雙頭壟斷」,蘋果的Safari 和谷歌的Chrome,包括手機裡操作系統、應用程式商店和網路瀏覽器。CMA表示,蘋果的政策阻礙了移動瀏覽器的創新。將在當地時間12月13日前邀請公衆就上述臨時調查結果發表評論,預計將在明年3月做出最終決定。對於上述 CMA 調查結果,蘋果表示不同意並稱這些干預「將損害用戶隱私和安全,且阻礙開發使蘋果與眾不同的那種技術的能力。」 而Google 的發言人則沒有立即回覆置評請求。
努力甩肉又肥回去!科學家曝殘酷事實:細胞有「肥胖記憶」
社會主流價值觀總是灌輸女性「瘦才是美」,減肥之路對不少愛美女性而言無疑就是天堂路,好不容易瘦下來卻又不知不覺復胖,讓人身心飽受煎熬,究竟為何減重成功後「又會肥回去」?對此,科學家表示,很有可能是脂肪細胞的「肥胖記憶」在作祟。根據英國《衛報》報導,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Zurich)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們之所以總是減肥失敗,體重像是溜溜球般上下移動,背後可能參雜許多原因,但導致反覆復胖的始作俑者恐是「肥胖組織」。科學家發現,人體的脂肪細胞似乎「存在記憶」,當人們長期處在肥胖的情況下,這些細胞就會自動阻饒有助於瘦身的生理機制,使減重者更容易發胖,「記憶似乎可以讓細胞對糖或脂肪酸做出更快的反應,甚至以不健康的方式進行」,而這也是為什麼剛開始減肥時很難維持體重的一項原因。科學家指出,因為脂肪的「生物記憶」讓不少人胖得很冤枉,其實以演化角度來看是有跡可循的,從古至今對於生物而言,食物短缺問題一直都是歷史上的常見挑戰,為了能夠活下去,人類與動物早已演化成囤積脂肪的生理機制,減少熱量吸收與生物本能原先就是背道而馳。對此,科學家也透露,儘管脂肪細胞的記憶會不停干擾甩肉計畫,但透過「長時間維持較低或健康的體重,就能抹去肥胖細胞的記憶」,不過換言之若肥胖的時間越長,也意味著記憶越難消除,復胖機率將大幅增加。
人類滅絕後世界大亂?科學家揭露1生物「接管地球」
未來某一天人類恐怕因為戰爭或氣候變遷滅絕,國外科學家指出,世界不會因此大亂,極大可能會由「章魚」接替人類主宰地球。有研究發現,章魚的智慧、靈巧性和適應力,在動物中脫穎而出,還有成為文明創建者的潛力;科學家們目前只是推測,但章魚的能力的確有科學依據。根據外媒《太陽報》報導,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庫爾森(Tim Coulson)表示,在地球上章魚是聰明、適應力佳和資源性豐富的生物之一,他說明章魚的高等神經結構、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都是構建文明的關鍵特徵;加上章魚天生的靈巧性,及早被發現會使用石塊建造棲息地,由此可見在未來演化下,章魚很有可能進化如人類。不過庫爾森也點出章魚的最大缺點,牠們的壽命和其他動物比起來較短,平均壽命約1.5年至5年,此外牠們的身體還缺乏骨骼結構,都是限制其社會發展的因素。然而庫爾森補充,章魚雖然壽命短但相對成長速度快,身體與心理成熟後繁殖率高,多少能彌補進化的劣勢。許多人會質疑章魚只能在水中生活,但庫爾森推測章魚在環境影響下,可能演化出類似水肺的器官,延長沒有水的生存時間,適應陸地生活,甚至進一步發展出捕獵陸上動物的方法。庫爾森也解釋為何不是靈長類動物、鳥類或昆蟲接替人類掌管地球,他認為靈長類動物和人類面臨的威脅類似,在氣候變遷和捕食者壓力下都可能走上滅絕之路;鳥類和昆蟲缺乏靈活性,難以製造工具或進行大規模環境建造。針對章魚最有可能接替人類主宰地球的假設,庫爾森強調目前只是推測,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因為演化過程受到隨機突變和環境變化影響,未來是否還會出現別的物種具備像人類的智慧或強大的適應能力,都是未知數。而這項假設也令許多人們反思,自身與地球的關係,是否對地球生態負責避免發生遭滅絕的那一天。
69歲婦高燒不斷、沒食慾 就醫檢查竟是肝膿瘍!還發現早期大腸癌病兆
69歲女士,因持續發燒以及食慾不振,在醫院接受電腦斷層檢查診斷出肝膿瘍,細菌培養是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感染控制後,進行大腸鏡的檢查,發現早期的大腸癌,轉介至大腸外科順利完成手術,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健康狀況良好。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化膿性肝膿瘍 易帶有大腸病變臺北榮總感染科林邑璁主任研究發現,因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感染而引起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很高比例帶有大腸病變。臺北榮總過去13年共有112位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接受完整大腸鏡檢查,其中有45位(40.2%)病人發現有大腸腺瘤性息肉,12位(10.7%)病人發現有大腸癌,大腸病變的比例相當高。此研究成果已於113年美國感染症醫學會的年會發表。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之化膿性肝膿瘍是臺灣很常見的地區性疾病,發生機轉目前認為是在腸道移生的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移行至肝臟,造成化膿性的病變,使許多不具有肝膽病變的人得到肝膿瘍。至於和大腸癌或腺瘤性息肉有高度關聯的原因,推測可能是肝膿瘍的病人腸道中潛在有異常,故在感染急性期治療病況穩定後,會將每位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轉診給腸胃科醫師進行大腸鏡檢查,查看是否有大腸黏膜的病灶。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變 50歲以上務必檢查大腸內的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變,如果未及時切除,有可能轉化為大腸癌。其中年紀超過50歲以上為發現有大腸腺瘤性息肉或大腸癌的唯一獨立危險因子。而近年來肝膿瘍病人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比例越來越高,2023年已達到7成,林邑璁主任呼籲,感染化膿性肝膿瘍的病人,特別是年紀大的人務必接受大腸鏡檢查,希望能夠藉此早期發現癌症或是早期切除腺瘤性息肉。
研究發現夫妻間「這年齡差距」最完美 差距大結婚6到10年關係滿意度急速下降
現代人在擇偶時,有些人認為若一切都合得來,就會不在乎與伴侶的年齡差距,近日據澳洲的一項研究顯示年齡差距較大的夫婦在結婚後的前6到10年內,關係滿意度比年齡相似的夫婦下降得更快,研究表明,在許多文化中,年齡差距1到3歲最為理想。對此,則有許多網友不同意,認為婚姻快樂與否全取決於伴侶的成熟程度。據《每日鏡報》報導,澳洲的一項研究發現,年齡差距較大的夫婦在結婚後的前6到10年內,關係滿意度比年齡相似的夫婦下降得更快,而年齡差距為4到6歲的夫婦其關係滿意度略有下降,年齡差距為7歲或以上的夫婦的關係滿意度則繼續下降。對異性戀夫妻來說,年齡差距1到3歲(男方比女方年長)是最常見的,滿意度也最高。簡而言之,研究似乎表明,在許多文化中,年齡差距1到3歲被認為是理想狀態,但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只要是年齡差距小於10歲的關係也會帶來相同的滿足感,但也強調「不過,在愛情方面,數字很少能說明全部問題,就算比伴侶年長或年輕得多,也有可能擁有完全適合你的關係。」結果一出,便掀起熱議,有許多網友表示不同意,認為一個人的成熟度比他們的實際年齡更能表明關係是否會成功,「這取決於成熟程度以及你們如何對待彼此。」、「2個成年人之間的年齡差距都是可以接受的,這更多的是個人包容力、相互吸引力和抱負,以及共同的生活方式偏好問題。」
受困外太空「滯留5個月」 NASA女太空人親揭暴瘦真相
美國太空人蘇尼塔威廉絲(Sunita Williams)和巴里威爾莫爾(Barry Wilmore)因波音Starliner太空船技術故障,被迫延長在國際太空站(ISS)的任務,原計劃僅為期8天的任務,現已持續超過5個月,兩人預計要到2025年2月才能返回地球。然而近期威廉絲體重驟減的照片引發外界對她健康的擔憂,對此,她也透過影片回應此事。根據外媒《每日郵報》的報導,59歲的威廉絲自6月以來一直在國際太空站執行任務,9月發布的照片顯示她的臉頰凹陷、身形憔悴,令外界擔心她的健康狀況惡化。一些健康專家和NASA內部人士指出,她可能因未能攝取足夠熱量而導致體重減輕。報導指出,有醫生告訴《每日郵報》,威廉絲的照片顯示她的面部凹陷,這通常是快速減重的跡象。另一位未具名的NASA消息人士對《紐約郵報》表示,NASA正在努力「穩定她的體重,並期望能扭轉這一情況」,暗示威廉絲在太空站期間未能跟上太空人所需的高熱量飲食。對此,近日威廉絲在NASA發布的影片中駁斥了外界對她健康的謠言,聲稱自己實際上「增強了肌肉」,並表示她的體重與出發時相同。她解釋這是太空中的液體轉移現象,這會導致人的頭部看起來腫脹、身體下部變瘦。這是失重狀態下常見的生理現象,並非體重驟減所致,「我的大腿和臀部變大了,因為我們做了很多深蹲鍛鍊」,威廉絲強調,照片中所見的身體變化是由於液體重新分佈,而非健康問題。研究顯示女性在太空中面臨的生理挑戰往往比男性更為嚴峻。NASA的研究發現,女性在太空中的血漿量減少比男性更顯著,這可能影響她們的卡路里消耗和體重控制。此外,微重力環境下的肌肉流失問題也使女性更容易出現體重變化。西雅圖的肺科醫生古普塔博士指出,長時間暴露在太空環境中的壓力會影響體重,尤其是在加壓艙內,氧氣含量低、營養攝入不足、鍛鍊受限等因素都會對太空人的健康造成挑戰。他認為威廉絲的體重變化可能是長期在太空中生活的自然結果,而非健康惡化的徵兆。目前NASA仍然密切關注威廉絲的健康情況,並強調正在採取措施幫助她保持健康,直到返回地球。
不只小米!評測機構點名智慧家電暗藏隱私危機 三星、華為也入列
隨著網路的高速發展,目前IOT(物聯網)的概念已經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家庭用品都連上了網路,從電視、手錶、門鈴,甚至是連空氣炸鍋都是如此。但根據英國最大的消費者評測機構《Which?》的最新研究,不少知名品牌的產品都有洩漏用戶隱私的風險,甚至將用戶的個人資料回傳到中國。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英國最大的消費者評測機構《Which?》的專家針對許多廠商的產品進行了隱私評級,其中主要是從用戶意願、透明度、資料安全、資料最小化、追蹤器和資料刪除等六個方面進行評判。而專家在其中發現目前幾款流行的空氣炸鍋不僅能「偷聽」使用者的對話,還可能將個人數據傳送到中國的伺服器。其中以Aigostar、Xiaomi Mi Smart和Cosori CAF-LI401S這三款空氣炸鍋尤其需要關注,因為它們不僅知道用戶的精確位置,還希望獲得錄音的權限。小米(Xiaomi)的應用程式甚至連接到臉書、Pangle(TikTok for Business的廣告網絡)和騰訊(Tencent)的追蹤器,Aigostar則要求用戶在設置帳戶時提供性別和出生日期。《每日郵報》曾為此詢問小米,小米的一位發言人表示,小米的空氣炸鍋並不適用錄音權限,該裝置也無法透過語音指令來進行直接操作。《CTWANT》也訪問一名消息人士,該名人士表示,小米的空氣炸鍋內並沒有設置麥克風等相關裝置,因此根本不需要取得錄音權限。有傳聞指稱該款空氣炸鍋一開始設計時,是要搭配小米自家的AI語音控制系統,消息人士推估應該是內部開發空氣炸鍋時使用到相關權限,但是到量產時因為取消配合計畫,所以移除麥克風等設備,但產品本身沒有特別移除錄音權限。而隱私洩漏問題並非只出現在空氣炸鍋上,《Which?》的專家測試了三款最受歡迎的智慧型手錶,分別是華為(Huawei)的Ultimate、Kuzil和WeurGhy的智慧型手錶。而研究發現,華為的設備需要用戶授權多達9項「高風險」權限,其中包括精確位置、錄音、訪問已儲存的文件以及查看已安裝的所有應用程式。而華為方面表示,這些權限是為了讓智慧型手錶發揮完整功能才需要的,而且在設置過程中已經向用戶明確說明。在智慧型電視方面,海信(Hisense)的40A4KTUK和三星的EU43CU7100KXXU在設置時,要求用戶輸入郵遞區號,而LG 43UR78006LK則雖然同樣也要求郵遞區號,但並非是強制提供。《Which?》的專家也注意到,海信的智慧型電視內部並沒有連接到任何追蹤器,但三星、LG的電視則連接到包括臉書和Google在內的多個追蹤器。除此之外,三星的電視應用程式還請求8項高風險電話權限,包括查看手機上所有其他應用程式的能力。對此,三星和海信的發言人均表示,他們非常重視客戶的隱私和資料安全,同時產品也有遵守相關法律規定。除家用設備外,智慧型揚聲器也存在隱私風險。《Which?》測試了Bose便攜式家庭揚聲器、亞馬遜(Amazon)Echo Pop和Google Nest Mini(2代)。其中Bose的揚聲器所要求的手機權限最少,但內置了多個追蹤器,其中包括臉書、Google和數位營銷公司Urbanairship的追蹤器。此外,亞馬遜Echo提供了一些選項,讓用戶可以跳過部分共享資料的請求。但是亞馬遜和Google兩家的產品,都沒有提供退出追蹤器選項。為此,亞馬遜發言人表示「產品設計中有包含保護客戶的隱私和安全,並讓他們掌控自己的使用體驗。例如,我們為客戶構建了易於使用的控制—包括物理按鈕或快門、簡單的應用程式控制以及設置過程中的提示,同時創建資源來解釋我們的設備和服務如何運行以及提供哪些選項。」Google的發言人則回應「我們非常重視客戶的隱私,Google的服務與產品均完全遵守相關隱私法規,並向用戶提供關於收集的資料及其用途的透明度。當用戶希望在Google Nest智慧型揚聲器和顯示器上增加隱私控制時,可以使用訪客模式來進行。當訪客模式啟用後,Google Assistant不會顯示或說出個人結果、個人聯絡人,並自動刪除音頻記錄和Google Assistant活動。」
單身比較快樂?國際研究顯示「憂鬱症風險會提高」:4類人更顯著
俗話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然而,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卻示警,根據1項橫跨7個國家、超過10萬人的研究,不論是在哪個國家,未婚者的憂鬱風險都顯著高於已婚者,約高出86%,而且抽菸喝酒、男性及受過高等教育的單身者,都有較高的憂鬱症風險。黃軒醫師昨(9日)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有女士某天向他傾訴,她自從結婚後,憂鬱症狀愈發嚴重。然而,隔天又有成熟的女士告訴他,在她過了適婚年齡後,憂鬱情緒比以往更加難以控制,「這2個故事剛好形成了有趣的對比:『結婚和未婚,到底哪種狀態,更容易導致憂鬱呢?』」對此,黃軒醫師最近也剛好閱讀到澳門理工大學綜合分析7個不同國家、涵蓋不同文化背景進行,並涉及超過10萬人的樣本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在哪個國家,未婚者憂鬱風險高於已婚者,約高出86%,尤其男性與受過高等教育的未婚人士,面臨更高的憂鬱風險。研究人員也認為以下4大主因,影響這些憂鬱症和婚姻的關係:國家差異:研究發現,婚姻狀況與憂鬱症狀之間的關聯,在不同國家有明顯差異。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和愛爾蘭)的未婚人士,其憂鬱風險顯著高於東方國家(如韓國、中國和印尼)的未婚者,尤其是那些離婚或分居的人,約高出36%。這意味著「西方國家未婚者的憂鬱症較高!」性別差異:研究指出,男性單身者的憂鬱風險,明顯高於單身女性,約高出25%。然而,如果是離婚、分居或喪偶的人士,此時性別的差異,對憂鬱風險影響並不顯著。這表示「男性單身者較易有憂鬱症!」教育差異:研究人員也發現,那些受高教育程度的單身者,在憂鬱症狀風險高於已婚人士,且高出34%,尤其是那些離婚、分居或喪偶的個體,這種差距更為明顯。這代表「對高等教育者來說,未婚、離婚、分居、喪偶,都會使他們很憂鬱!」習慣差異:這次研究發現,「飲酒」是導致憂鬱的顯著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墨西哥、韓國和中國的單身的人群中,其影響分別達到3.2%、34.1%和27.4%,也就是說韓國人最嚴重。此外,研究人員也認為,吸煙是提升憂鬱風險的潛在因素之一。這顯示「抽菸喝酒都會加重與婚姻有關的憂鬱症,尤其是未婚狀態。」黃軒醫師在文末也提醒,婚姻並非解決一切的靈丹妙藥,「我們選擇結婚,還是單身?應取決於個人的生活方式與需求。我們找到生活中心靈的平衡與滿足感,才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關鍵。你的幸福感受,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漱口水爭議2/「刺激黏膜、增生細菌」恐增4癌症風險! 醫:非單一原因勿恐慌
含酒精漱口水不僅會影響血壓調節,早在15年前就有研究認為其增加口腔癌風險,接著又有另一項研究稱咽喉癌也與其相關,都與酒精刺激黏膜有關。今年6月,比利時研究針對知名品牌的含酒精漱口水進行追蹤研究,結果發現會讓口腔增加2種致癌細菌,可能會增加食道癌、結腸直腸癌風險。不過,醫師認為癌症的發生非單一因素,呼籲民眾不必因此恐慌。 2009年,墨爾本大學口腔醫學副教授麥克勞在發表於《澳洲牙科醫學期刊》的報告中指出,他們評估數份研究後,「有充分證據顯示」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風險。報告指出,含酒精漱口水中的乙醇會讓致癌物更容易滲透進入口腔組織,造成傷害,酒精副產品乙醛據信也有致癌性,並可能在漱口時囤積在口腔中。 這份研究在當時引發軒然大波,部分牙醫師抨擊研究不夠嚴謹,且不該只以單一論文的結論作為定論。2014年,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牙醫學院資深講師David Conway在發表於《口腔腫瘤學》期刊的研究再度指出,一天使用含酒精漱口水超過3次,會使口腔癌和咽喉癌風險升高。英國牙醫師公會顧問Damien Walmsley教授當時也跳出來澄清「這項研究結果並非定論」。 2024年,比利時安特衛普熱帶醫學研究所團隊在《醫學微生物學雜誌》成果,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連續3個月每天使用知名品牌含酒精漱口水,然後再連續3個月使用安慰劑漱口水。研究發現,每天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後,參與者口腔中的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咽峽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這2種細菌的含量明顯增加,而這2種細菌都可能引發嚴重的侵入性感染,並與多種癌症有關,例如食道癌和結腸直腸癌。研究指出,含酒精漱口水會增加口腔癌、食道癌風險,其中與酒精會刺激口腔黏膜有關,比起吸菸風險更高。(圖/報系資料照)研究人員指出,知名品牌漱口水含有約20%的酒精,而酒精可能會擾亂口腔中的正常菌群平衡,導致某些有害細菌的滋生。雖然這項研究僅針對單一品牌含酒精漱口水進行測試,但研究人員認為,使用其他含酒精漱口水後,也可能對口腔細菌產生類似的影響。 針對漱口水致癌的疑慮,衛福部認為,傳統漱口水內含的酒精量,目前並無實證顯示會增加口腔癌機率。「酒精對口腔黏膜的刺激性,目前仍未有定論,衛福部也只說『未證實』而已。」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表示,口腔癌諸多危險因子中,酒精是最直接影響的關鍵,主要就是它長期對細胞會有不好的影響。 口腔癌防治先驅、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韓良俊也曾指出,酗酒、抽菸、檳榔導致口腔癌主要是「局部作用」,口腔黏膜直接受到這些危險因子的影響,而漱口時酒精停留在口腔的時間有時更長。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則認為,癌症的原因往往相當多元,並非單一因素就會致癌,漱口水會致癌目前僅是理論推測,尚無大型研究實證,因此不必過度恐慌。黃斌洋則認為,長期使用漱口水前,最好諮詢醫療專業人員的意見,並依據個人症狀選擇適合的漱口水,當症狀緩解時就不要再使用漱口水,以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常德桃花源1/陶淵明的烏托邦原型 日本臨濟宗、茶道發源地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1,600多年前,東晉陶淵明虛構了一個讓世人心之嚮往、兩岸學子背到滾瓜爛熟的故事,就發生在湖南常德;還有唐代詩豪劉禹錫、明代闖王李自成等各種歷史故事,都曾在此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當2024年CTWANT記者踏進這個文人墨客筆下的美麗新世界,此處已建起規模龐大的「桃花源旅遊區」,位於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桃花源鎮。桃花源鎮始建於秦代,到唐宋時發展到鼎盛,元代時毀於戰亂,明清後又開始復興,想尋找故事裡沒有階級、沒有剝削,人人自得其樂的理想世界;或是十里桃花拍美照,單純感受一下田園生活,都能在此找到答案。「2016年時,台北松山慈惠堂堂主郭葉子來這交流,我們都是王母娘娘的道場,一起聊母娘文化,不過台灣的傳統繼承得更好,我們因此學習很多,非常高興。」桃川萬壽宮道長徐理順向CTWANT記者說。桃花源過去是大型的道教聚集地,唐、宋最顛峰時有72座道觀,而萬壽宮是道教的第35洞天、第46福地,歷史已近1700年,宋徽宗還曾親自題字送來匾額。徐理順透露,這裡修復時挖到很多古文物,其中有一塊五彩斑斕的砂岩,自然形成的圖案看起來像鳳凰,覺得很神奇,當時不敢動它,就原址埋了回去。夾山寺方丈釋來見說,禪茶就是禪與茶的結合。(圖/朱明甫攝)「很多台灣、韓國、日本的師傅都會來這參訪茶道的源頭,」同樣是在湖南常德,除了道教聚集的桃花源,還有佛教聖地夾山寺。夾山寺方丈釋來見送給CTWANT記者一塊自種自產的茶磚「結緣」。他說,這裡的茶在唐代時就很有名,有部經典叫《碧巖錄》,是南宋圜悟克勤禪師,在夾山寺做了十年的方時整理出來的巨作,他也寫下「茶禪一味」這四字,弟子把這喝茶文化帶到江浙一帶,其真跡也被帶到日本,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這經典也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和日本茶道的鼻祖。「禪茶就是禪與茶的結合,」釋來見說,僧人因打坐時間長、運動少,所以喝茶可促進消化,也是怕打瞌睡來提神,跟茶有很多緣分,所以寺院漸漸建立起一套喝茶文化。一般寺廟只喝茶,但夾山寺是自種、自摘並有製茶基地,讓悟禪問道的人可先到茶園去採摘,茶室給所有人倒茶後,開始互相討論、產生思想的激盪。夾山寺有自己的製茶基地。(圖/陳曼儂攝)「其實禪茶對我來說,就是『拿得起、放得下』,但每個人會有不同的解讀,這也是禪宗的奧妙,」年紀還不到30歲的夾山國家森林園區的解說員唐偉說,這裡產的茶品質非常好,只是名氣不大,家家戶戶都會喝綠茶、紅茶或黑茶,「其實我覺得就是主打著一個開心、自由、隨意,喝的就是個心境。」唐偉笑著說。夾山寺景區除了禪茶,也可「巧遇」李自成的「闖王陵」,這位攻入明朝首都導致崇禎皇帝自縊、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闖王,有一傳說是他起義失敗、為了金蟬脫殼而出家做了和尚,歸隱於夾山寺。唐偉表示,當時是因為農民發現這裡的林場融雪特別快,在1980年後才被考古專家發現有寫著奉天玉大和尚墓的所在地,挖出了墓誌銘、坐化缸、骨灰罐等,還出土很多皇帝用的器具,經過研究發現是李自成。傳說闖王李自成最後出家做了和尚,歸隱於夾山寺。(圖/朱明甫攝)特別的是,這裡還有個「地下行宮」,因為李自成早上當和尚、但晚上會回到地宮睡覺,所以在地下鑿了個四通八達、隨時可逃走的地道,有很多出口,裡面還有放置床鋪和武器,「現在也還可以通行的喔。」唐偉輕輕地把密道的其中一個出口打開,透露出一股神祕的氣息。
最害羞止嗝法…手指戳入肛門30秒 釣出過來人狂推:真的有效
打嗝打不停是很多人都遇過的困擾,坊間也有許多偏方,近日有網友在益智節目看到止嗝方法竟是「手指伸進肛門裡」,因為藉由按摩刺激神經進而止嗝;而網友把奇怪的知識分享到網路論壇問真假,意外釣出不少過來人害羞承認真的很有效。一名網友在網路論壇Dcard上發文,他分享益智節目的片段,題目問「科學證實有效的止嗝方法是什麼?」,兩個選項分別是「A把手伸進肛門」、「B用手指戳肚臍」,參加的來賓各自做出選擇,只有1人選A選項,其他人都選B選項。隨後主持人揭曉正確答案為「A把手伸進肛門」,現場立刻傳來驚呼聲,而主持人接著說明,打嗝的原因很多,大多跟吃什麼有關係,喝氣泡飲料、吃很油或辣的食物都容易造成打嗝;有科學研究發現,狂打嗝又不停可以將手指伸進肛門,緩慢以圓周運動按摩直腸,達到刺激神經的作用,通常30秒就能見效,成功減緩打嗝頻率。原PO針對這個止嗝方法,也忍不住表示,「奇怪的知識增加了」,而貼文底下也引發眾人留言,「第一次聽到」、「深吸一口氣憋著或長吐一口氣憋著也很有效」、「啊?這方法不能隨時使用耶,哈哈哈」;不過意外釣出一些過來人害羞承認,「真的有效」、「滿有用的,只是不適合在大庭廣眾下使用的方法」、「我朋友試過很有用」。
心梗1個月前已有預兆 醫揭「5大非典症狀」:三高族群要小心
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示警,心肌梗塞早在發病前1個月內,恐已有預兆,但往往是非典型性的症狀,往往會被患者忽略。對此,他也整理出心肌梗塞的5大非典型症狀,包括消化不適或腹痛、呼吸急促、極度疲憊、頭暈或暈眩、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同時點名「三高族群」要更加警惕。黃軒醫師今(8日)早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而且症狀可能表現得較不典型。許多研究指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如胸痛、胸悶等。但在冬季,有可能被「非典型症狀」所掩蓋。黃軒解釋,心肌梗塞1個月前,可能就有症狀了,「美國心臟醫學會曾經研究發現,在未發生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這些常見的胸痛典型的症狀,男性29.7%、女性也只有57%,才有典型的胸痛。然而,在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取而代之的,是非典型性的症狀,這些常常被忽略,到了急性發作,往往已經來不及了。這些非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包括例如極度疲憊(70.7%)、睡眠不足(47.8%)和坐著休息,也會感到呼吸急促(42.1%)。這些症狀都使患者較難察覺病情,且可能更容易被忽略,導致延誤就醫,增加危險性。所以黃軒醫師也整理立冬後,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消化不適或腹痛:根據《PubMed》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冬季心肌梗塞患者中,有相當比例表現為消化不適或腹痛,類似於胃部不適的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問題。心肌梗塞引發的腹部不適可能是因為迷走神經受到影響,這會引發胃腸道的症狀。再者,心臟的缺氧可能引起內臟疼痛的傳導,導致上腹部不適。呼吸急促:另一篇《PubMed》研究發現,特別是在寒冷氣溫下,患者可能會感到呼吸困難,這是由於心臟負荷增加所致,但容易被忽略或誤診為呼吸系統疾病。心肌梗塞時的呼吸急促,主要是由於心臟供應血流的能力下降、急性肺水腫、呼吸系統氧氣供應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所引起的。極度疲憊: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常常表現出極度的疲憊。根據《PubMed》研究,這類症狀特別常見於老年患者,且往往不被視為心肌梗塞的指標。心肌梗塞會激增交感神經系統亢進,導致身體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這些荷爾蒙,雖能暫時幫助維持血壓和心臟收縮,但也會讓患者在急性期過後感到極度疲憊,尤其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其影響。頭暈或暈眩:在寒冷的環境中,血壓波動加劇,有些患者可能會經歷頭暈甚至暈厥現象。《PubMed》的一項臨床觀察指出,這種症狀在冬季特別突出,但常常被忽略。心肌梗塞時,心臟的泵血能力受損,導致全身的血壓下降。當血壓過低時,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從而引發頭暈或暈眩感。這種情況在心臟功能弱的患者中更為常見。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根據多篇《PubMed》文獻,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可能會感到肩膀、頸部或手臂的酸痛,這些疼痛甚至會擴散至上臂,而非傳統的胸部疼痛。心肌梗塞引發的強烈疼痛刺激會沿著神經傳遞,並影響到附近的神經分支。由於肩膀和手臂的神經靠近胸部,這些疼痛信號可能被「轉移」,讓人感覺到手臂或肩膀的疼痛。我們稱為「反射性疼痛」!黃軒續稱,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多樣化,可能會模糊臨床診斷,使患者容易誤以為是其他疾病。因此,冬天若出現上述症狀時,應特別警惕心血管問題的可能性,及時就醫檢查,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族群,他們常常出現的都是非典型的胸痛!
男子刺青突冒疹子! 就醫檢查竟是「刺青肉芽腫」作祟
25歲男性因追求流行在四肢刺青,在大面積刺青後,黑色顏料區域增生許多小丘疹,且開始感覺搔癢,因影響生活而到醫院皮膚科就診。經病理切片檢查發現,患者的丘疹起因於皮膚對黑色顏料過敏,引起刺青肉芽腫反應所致。後續經系統性治療(口服藥物1個月),外觀已恢復正常,不適症狀也得到緩解。黑色顏料過敏 出現丘疹反應安南醫院皮膚科主任羅子焜說明,因刺青須將大量色素顆粒注射入皮膚,因而引發多種發炎狀態,如過敏反應、感染及蟹足腫甚至皮膚腫瘤,皮膚最為常見的發炎部位,甚至引起全身性炎症如類肉瘤。刺青的色素主要可分為兩組:碳黑和偶氮/多環色素,碳黑(即無定形碳顆粒、印度墨水)主要存在於黑色刺青中,偶氮和多環色素則可創造幾乎所有可見光譜的顏色;而刺青色素所含的副產品和雜質,正是可能導致發炎和過敏反應的因子。不建議雷射去除刺青 恐致全身性擴散患者若因備感不適欲雷射去除刺青,羅子焜主任反而是不建議的,因為刺青顆粒很小。研究發現,皮膚中的刺青墨水可在血管或其他淋巴組織中找到,如肝臟、脾臟、腎臟和肺組織等,倘若進行雷射除刺青,可能引發刺青色素的全身性擴散,且排入淋巴結中的色素可能會與腫瘤轉移混淆,需要進一步淋巴結切片診斷。治療肉芽腫性發炎這樣做 出現不適症狀應就醫羅子焜主任指出,在病態生理學上,刺青肉芽腫反應屬於肉芽腫性發炎,與類肉瘤類似,目前已證實治療類肉瘤的方法,如局部/全身皮質類固醇和抗瘧藥物,同樣能有效治療刺青肉芽腫。總括來說,刺青肉芽腫是皮膚炎症中較為罕見的反應,通常由黑色刺青墨水引起,且難以處理。因此,若刺青後出現不適症狀,建議及早諮詢皮膚專科醫師,以獲得有效的治療。
不僅預防病毒感染! 新冠、流感疫苗有助減少「中風」機會
公費流感、新冠疫苗在10月同步開打,並在11月1日開放第二階段接種對象施打。接種疫苗能夠預防流感、新冠感染,不過有研究顯示,施打疫苗後不只能預防這些呼吸道傳染病,還有助於減少中風的機率。預防中風要小心新冠、流感 「這些」會加重發生機會天氣漸漸變冷,受到溫度影響,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因此增加。亞東醫院中風中心唐志威主任提醒,若要預防腦中風,除了要控制本身的慢性疾病外,這個秋冬也要特別注意新冠、流感,一旦感染會加重腦中風發生的機會。唐志威主任說明,這主要是因為在腦中風血管硬化的過程中,發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致病機轉,一旦感染、發炎造成血管嚴重硬化後,就容易造成血管栓塞,導致腦中風的發生,而流感、新冠感染後會造成一個全新的發炎反應,這樣的發炎反應會導致血管硬化加速。另外,流感、新冠感染後可能會造成發燒、心跳加快、呼吸喘等症狀,唐志威主任指出,這些也會加重心血管系統的負擔,一旦超過負荷,就會導致心血管系統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研究證實打疫苗除了能預防感染 還能降低中風風險不過,接種疫苗可以降低流感、新冠感染,減少發炎、血管損傷的機會,國外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接種流感、新冠疫苗確實可以減少中風的發生。唐志威主任指出,加拿大有一篇大型研究顯示,在2020年的時候發現打流感疫苗可以降低22.5%中風發生的機會。唐志威主任表示,另外在英國也有類似的研究發現,打新冠疫苗可以降低中風及腦動脈相關併發症的機會達2-3成,這些研究皆顯示民眾確實可以透過接種疫苗來降低中風產生的機會。接種疫苗除了可以預防感染之外,還可以保護大腦、心臟功能,因此唐志威主任呼籲,符合疫苗接種資格的民眾應打疫苗降低風險,特別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這個時候記得要去施打流感及新冠疫苗,減少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單腳站立」時間長短洩健康狀況 專家:沒堅持10秒死亡風險增加
單腳站立聽起來很容易,小朋友到大人應該都能隨意辦到,事實上這個動作能夠測試人的平衡力和整體神經與肌肉協調狀況,甚至能看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近期發現不同年齡層做單腳站立的標準時間不同,但未能堅持超過10秒的死亡風險會比較高。根據外媒《每日郵報》報導,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最近發現不同年齡層做出單腳站立的動作,能堅持住的時間長短曝露健康狀況,NHS的專家依研究指出,18歲至39歲的年輕人單腳站立要能超過43秒,為最標準的狀態;而40歲至49歲是40秒,50歲至59歲是37秒,60歲至69歲是30秒,70歲至79歲則是18秒至19秒。除此之外,NHS的專家表示,研究發現單腳站立無法保持平衡的人,隨著年齡增長,罹患健康問題的風險更高。早在2022年就有研究指出,中老年人單腳站立無法超過10秒,在10年內死亡的風險比能堅持單腳站立超過10秒的人高出84%。報導中也補充說明,平衡力之所以重要,因為全球每年有超過3千萬人因為嚴重跌倒就醫,而跌倒就與平衡力喪失有極大關聯。人站立時需要調動眼睛、內耳和全身肌肉及關節的神經判斷周遭狀況,再由大腦發出指令,調整腳掌、腳踝、大腿和和心肌群,還加上手部肌肉的協調,才能保持平衡站立,而單腳站立需要身體各部位肌肉更緊密協調才有辦法完成。
謠言謀殺了味精!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政治是玩弄下的高明騙術~一般民眾真的不易分辨民主政治下的黑與白、是與非!誠如此刻各種美食節目的非專業氾濫、當諸多民眾看了那些收費的美食節目還有網紅美食的報導誘惑,花錢消費之後、受氣、踩地雷,才知道上當了!這讓我想起數十年前的一樁食品冤案!1968一位叫John的醫生!他冒充自己是「華裔醫生」,以讀者投書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他說自己在吃完中國餐廳後渾身不舒服,頭痛、心悸、盜汗,噁心、身體麻痺等不適,出現這些症狀,他指責是中國餐廳大量使用了味精造成的。接著他又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沒有實驗數據的報告,說他自己將味精注射到老鼠及恆河猴之後,發現牠們畸形腦神經壞死。接著又爆料孕婦千萬不能碰味精,味精會給胎兒造成大腦發育不良,也威脅孕婦健康。從此「味精」被污名化、成了過街老鼠,甚至被當毒品看待!那麼味精到底是什麼呢?1908年一位日本教授(池田菊苗)他發現他新婚的太太煮味增湯加了昆布、比自己媽媽的好喝多了,經研究發現這類有鹽的昆布中有「麩胺酸鈉」,可以對任何食物提鮮,他開始生產這從大自然萃取的玩意兒、全球行銷發了財。當然廚師為了增添好吃度,尤其是中餐廚師常常過度的使用,咱們廚藝界就流傳一句行話「廚藝不精,猛放味精」!味精因為成分中有「鈉」,少許民眾的過敏體質的確有口渴的反應,競爭者的美國調味料食品公司、開始猛攻日本及台灣的味精製造廠商,瞬間「味精」就此被污名化了三十多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DA) 終於在1995年公佈食用正常消費量的味精對人體無害,而且無任何證據顯示食用味精和任何慢性疾病有關。這遲來的正義卻讓味精污名化了約三十年!當賴清德去祭拜八田與一之後、大家才開始研究那水庫及渠道早在清朝時期就已設置、日本人只是修整之後將嘉南平原增產的農作物徵收去當侵略者戰爭的備糧!更殊不知臺灣95座水庫有87個水庫是民進黨一直醜化的兩蔣父子在位時期所策劃興建的!若要說感謝建設台灣,賴清德是不是拜錯了碼頭?柯文哲被羈押已屆期滿,檢調明顯的違反法源、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以押逼供」,但這兩個月鋪天蓋地的利用媒體及特定媒體人,大肆渲染,讓柯文哲的人設黑到了極點。這又讓我們想到《戰國策.秦策二》中的「曾母投杼」,曾參的母親連續聽到「曾參殺人」了,心裡從不可能,一直到信以為真,丟下自己手中的工具,往外逃走,這就是流言可畏的另一證明。此刻的執政黨背棄了制度,破壞了官箴,將人民往戰火邊沿推送,我用「味精」與「曾參」的故事給大家提個醒,千萬不要讓政客把我們當「味精」、當「曾參」給消費了!
不吸菸肺癌2/空汙傷害不輸香菸 2時段勿戶外運動「機車族要戴口罩」
肺癌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已取代肝癌成為新國病。根據台大公衛學院研究,若持續30年暴露在一定濃度以上的空汙細懸浮微粒(PM2.5)中,罹患肺腺癌風險比每天抽一包菸還高,這或許是近來不吸菸肺癌患者激增的原因之一,醫師建議上下班時間最好別進行戶外運動,以免吸入大量空汙,而機車族也要佩戴附加活性碳的拋棄式防塵口罩,才能過濾廢氣裡的微粒與道路揚塵。「不只是台灣,全世界不吸菸的肺癌患者都增加!」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告訴CTWANT記者,肺癌是全球及台灣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9,700人死於肺癌,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近五分之一。雖然台灣近十年來肺癌的標準化死亡率有下降趨勢,但其發生率仍在增加,尤其是女性和未吸菸者的肺腺癌比例顯著上升,顯示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空汙正是原因之一,台大公衛學院今年5月發表研究發現,若持續30年暴露於PM2.5(懸浮微粒直徑小於或等於 2.5 微米的粒子)空汙環境中,罹患肺腺癌風險,會比每天吸超過一包菸的人風險高出1.044倍。此研究利用環境部2005至2020年全國PM2.5監測資料,再以空汙能見度、PM10推測1968至2004年各地區空汙PM2.5濃度,比對國內1997至2020年肺癌登記資料,此為全球首篇分析30年空汙與肺腺癌相關性研究,研究刊登於《環境研究》國際期刊。根據環境部統計,2023年各項空氣污染指標,PM2.5年平均濃度以雲林縣19.3微克/立方公尺(μg/m3)最高,主要是少雨、弱風天數多。其次為嘉義縣市及金門的18.8μg/m3,離環境部所訂中南部年平均值15μg/m3仍有一段差距。PM 2.5 已被證實是致癌物,肺部自然是首當其衝、最先受害的器官。長期關注空污的北醫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曾建議,民眾可先自我審視,平常最容易暴露到髒空氣的來源是什麼?例如鄰近工業區的居民須注意工業排放空氣污染物,都會區居民則受交通廢氣影響較多,因此必須從住家環境開始了解可能的污染物質,再以適當的方法排除或減少空氣污染物的來源,例如簡單的把窗戶關上、減少揮發性化學產品的使用、烹調習慣的改變、室內植物的擺設、空氣清淨設備的裝設等方法。至於交通,為了方便逼不得一定得騎摩托車時,莊凱任強調「口罩絕對是必備!」國健署建議機車族配戴附加活性碳的拋棄式防塵口罩(符合 CNS14756),除了吸附車輛廢氣中的有害氣體,也能過濾掉混合在廢氣裡的微粒和道路揚塵。由於這類口罩的活性碳會吸附污染物,長期使用後可能失效,因此不建議長時間重複使用。戶外運動的地點很重要,研究顯示公園比馬路旁更好,比較不會影響肺功能。(圖/記者方萬民攝)在《空汙世代的肺部養護全書》一書中,台大公衛學院陳保中教授提到自身的運動方法,「我通常早上6點多到醫院,避開高空汙時段;下班時我會走比較少空汙的『路線』,盡量避開大馬路,改走小巷弄」。運動也是同樣道理,盡量避開交通尖峰的上、下班時段,避免吸到廢氣。對於場地,陳保中教授也有一番見解,「河濱公園是蠻好的運動場地,車少、空曠,河道旁風大,有風流動能加速改善空汙;另外,台灣山林豐富,不必特別去挑戰大山岳,鄰近的小山丘也不錯,像台北近郊就有很多條親山步道,也是假日運動的好選擇。」「英國曾有一項研究顯示,長期在馬路附近運動的人肺功能較差,而公園運動的人則較好。」方昱宏認為空汙是長時間的影響,雖能「趨吉避凶」,但很難靠著短時間的措施,如空氣清淨機、口罩來達到完全預防的效果,還是必須由政府來改善空汙問題,才能根本解決問題。不過,方昱宏建議若要進行戶外運動,可到環境部的「空氣品質監測網」查詢空氣品質狀態,若出現紅色警報、甚至紫爆,就不要外出活動,才可以較有效的避免空汙危害。若必須外出上班或上學,國健署則建議配戴防霾(PM2.5)口罩(符合 CNS15980),以濾除空氣中的 PM2.5 微粒。
追蹤13萬人43年!新研究曝「1食物」恐害失智 醫示警:風險增14%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失智症及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發生率正在快速攀升,成為全球公共健康的重要議題。腎臟科醫師透露,根據美國研究,吃越多加工紅肉,失智症的風險越大,相較於每月攝取不到3份,每週攝取約2份加工紅肉者,認知障礙的風險會提高14%,建議吃紅肉還是以原型為主。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臉書粉專表示,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AIC)追蹤了超過13萬人長達43年,發現吃越多加工紅肉,失智症的風險越大,相較於每月攝取不到3份,每週攝取約2份加工紅肉者,認知障礙的風險會提高14%;若將每日的一份加工紅肉替換為堅果、豆類或豆腐,可以將認知障礙的風險降低20%。王介立指出,每日食用的加工紅肉每增加1份,與全球認知功能老化(包括語言和執行功能)額外增長1.6年相關。醫師補充,常見的加工紅肉包括香腸、火腿、培根、煙燻牛肉等,「我偶爾還是會吃紅肉,但僅限於原型紅肉,而且不是美食等級的不吃。」另外,營養師顏瑜萱也曾透露,多項研究發現,「麥得飲食」可降低阿茲海默症發病率,具體作法是多吃10種大腦健康食物,如綠葉蔬菜、其他蔬菜、堅果、莓果、豆類、全穀物、海鮮、禽肉、橄欖油和葡萄酒,同時少吃5種傷腦食物如紅肉、人造奶油、起司、糕點糖果以及油炸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