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析
」 英特爾 股價 AI 市值生物老化非恆定 研究曝44歲、60歲會「斷崖式衰老」
我們都知道人的老化是從25歲左右開始,剛開始不會有太明顯的問題出現,但隨著年齡的增加,就會開始感覺到自己一天不如一天,這種感覺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從內在來說,肌力不如從前、視力不如從前、恢復力不如從前、酒量不如從前、皮膚不如從前;從外在來說,身材不如從前,出現下垂臃腫感,臉部膠原蛋白流失,出現各種紋路、蘋果肌下垂,以及臉部不再有幼態感等的老化問題。本篇我們就來談談老化這個問題…生物老化絕非恆定老化主觀性的感受都是發生在30,40,50和60歲,一般來說,我們可能下意識的認為老化程度是固定的,也就是隨著時間規律地變化,但實際上,生物體的衰老卻不是恒定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在20歲的時候,幹細胞的數量是10億,到了50歲,就變成只有3億,從比例上來說我們會以為每年大約少了2,300萬的幹細胞,但實際上每個年齡階段的變化是不確定的,除了幹細胞的變化,體內的狀況也有不同的改變。研究發現44歲和60歲會「斷崖式衰老」一篇描述這些發現的論文是由斯坦福醫學團隊發表在今年8月14日的《自然衰老》雜誌上,發現我們體內許多分子和微生物的數量在40多歲和60多歲時急劇增加或減少。研究人員評估了25∼75歲人群體內的數千種不同分子,以及他們的微生物群,生活在我們體內和皮膚上的細菌、病毒和真菌,並發現大多數分子和微生物的豐度不會以漸進、按時間順序的方式發生變化。相反,我們一生中會經歷兩個快速變化的時期,平均年齡在44歲和60歲左右。這項研究的作者沈曉濤博士和邁克爾.斯奈德博士說:「人並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改變的;有一些變化真的很劇烈。事實證明,40多歲是一個劇烈變化的時期,60歲初期也是如此。無論你觀察哪一類分子,情況都是如此。這些巨大的變化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分子數量在兩個時間點都發生了顯著變化,而與免疫功能相關的分子數量在60歲出頭的人群中發生了變化。」數量的突然變化研究中觀察到,許多與年齡有關的疾病的患病風險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例如老年癡呆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在年老時急劇上升,而60歲以下人群的風險則逐漸增加。研究人員使用了他們追蹤的108人的資料,以更好地瞭解衰老的生物學原理。受試者們的追蹤期中位數為1.7年,最長為6.8年,並對樣本進行了多組學分析。年齡從25∼75歲不等(中位數為55.7歲)。參與者的體重指數(BMI)範圍為19.1kgm2至40.8kgm2(中位數為28.2kgm2)。參與者中,51.9%為女性(圖1a和擴展資料圖1a-d)。在每次隨訪,研究團隊都會收集血液、糞便、皮膚拭子、口腔拭子和鼻拭子樣本。結果顯示,大多數分子和微生物在人類衰老過程中都會發生非線性變化,包括四種不同的「衰老類型」,表明不同人的腎臟、肝臟、新陳代謝和免疫系統衰老的速度不同。這項新研究分析了幾年內每隔幾個月捐獻血液和其他的生物樣本,追蹤了包括RNA、蛋白質和代謝物,以及參與者微生物群的變化。研究人員追蹤了超過135,000種不同分子和微生物的與年齡相關的變化,總共有近2,500億個不同的資料點。研究人員發現,數以千計的分子和微生物的數量發生了變化,要麼增加、要麼減少。研究的所有分子中,約有81%的數量表現出非線性波動,這意味著它們在某些年齡段的變化比其他時候更大。當研究尋找數量變化最大的分子簇時,他們發現這些轉變在兩個時間段發生得最多是「當人們40多歲和60歲出頭時」。衰老發生非線性變化因為眾所周知,許多與年齡有關的疾病風險和其他與年齡有關的現象在人生的這個階段都會增加,40多歲女性身上發生的大量變化,讓科學家們有些吃驚。起初,研究人員認為,更年期或絕經期是研究中女性身上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從而導致整個群體出現偏差。但當研究人員按性別對研究物件進行分組時,他們發現這種變化也發生在40多歲的男性身上。這表明,雖然更年期或絕經期可能導致40多歲女性出現這些變化,但可能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影響著男性和女性的這些變化。生活方式和身體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健康和疾病風險在40多歲的人群中,與酒精、咖啡因和脂質代謝、心血管疾病以及皮膚和肌肉相關的分子數量發生了顯著變化。在60多歲的人群中,變化與碳水化合物和咖啡因代謝、免疫調節、腎功能、心血管疾病以及皮膚和肌肉有關。其中一些變化可能與這些年齡段的生活方式或行為因素有關,而不是由生物因素驅動。例如,酒精代謝功能障礙可能是由於40多歲人群飲酒量增加所致,而40多歲通常是人生中壓力最大的時期。雖然本實驗的年齡偏大,但並不妨礙我們重新認知衰老並不是線形的狀態,對於我們從事大健康的醫生來說,我們要知道身體並不是在斷崖式衰老才會有問題,更不代表其他的時間我們是健康的,很多時候,功能性的障礙並不會有明顯數位上的異常,「防微杜漸、治欲病之病」才是我們大健康產業需要關注的,興大家共勉之。(文章授權提供/醫美時尚)更多有關《醫美時尚》:www.dr-beauty.net
IDC:大尺寸面板10月衰退16.8% 明年Q1「這因素」淡季不淡
IDC國際數據資訊4日發布「全球大尺寸顯示面板出貨追蹤報告」,表示2024年10月大尺寸顯示面板月出貨量衰退高達16.8%,預計今年第四季難以扭轉,但有鑑於明年上半年的美國可能再次對中國的商品加關稅,有望推動2025年第一季需求成長,淡季不淡。IDC數據顯示,電視顯示面板出貨月減7.7%,顯示器面板月減17.7%、筆記型電腦顯示面板月減28%,平板電腦顯示面板則月減13.9%。IDC資深研究分析師陳建助表示,大尺寸顯示面板經過2024年第三季旺季備貨週期後,於2024年10月面臨大幅度需求修正,預期2024年第四季各應用大尺寸顯示面板季出貨亦將面臨衰退。但陳建助表示,有鑑於2025年上半年美國有可能再次加徵中國商品進口關稅,加上2024年11月起各應用大尺寸顯示面板需求持穩,甚至部分入門規格的需求已開始增加,預期2025年第一季大尺寸顯示面板季需求有望成長,淡季不淡。另一研調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日前公布的11月上旬面板報價,也顯示大尺寸電視面板已連二月持平止穩,因大陸「以舊換新」補貼政策發威,有效帶動電視銷售升溫。友達(2409)董事長彭双浪日前在法說會表示,第4季進入傳統淡季,但在大陸政策刺激消費下,預估友達面板事業營收與去年同期相當,智慧移動與垂直場域兩事業,也受總體經濟和季節性需求的影響,展望2025年,在同業「按需生產」與商用機種回溫,預期換機潮帶動下,對明年產業供需相對樂觀。群創(3481)也預期,大陸「以舊換新」消費補貼政策,可望讓電視面板價格持穩,第4季大尺寸面板出貨量季減7%至9%,平均售價(ASP)季減3%以內,但中小尺寸面板出貨量將季增17%至19%。IDC數據顯示,今年10月大尺寸面板出貨量,仍以京東方第一,占整體出貨34.4%,第二名是華星光電的14%,第三名是樂金顯示的11.7%,台灣的群創光電占11.3%,友達占8.6%。投顧預估,群創第四季營收將季減4.4%、至530.5億元,但有業外的售廠處分利益,預期每股稅後純益(EPS)將達1.46元,推動2024年正式轉盈。群創在4日盤中以15.45元撐平盤,友達則是小跌0.94%、約15.85元。
體重破百工程師吃3種藥仍控不住血糖 「代謝手術」成功減重、減藥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40歲的陳先生是一名電機工程師,身高190公分,體重123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34,罹患糖尿病三年,並伴有高血壓及高血脂,一直都以藥物控制,但因工作時間不正常及不良飲食習慣,糖尿病控制不佳。經過仔細評估後,接受「腹腔鏡袖狀胃切除手術」(縮胃手術)。術後兩年追蹤,體重降至96公斤,身體質量指數也降到27。最重要的是,術前使用三種藥物無法控制的糖尿病,在術後僅需使用單一藥物,醣化血色素降為6.3%,且血脂無需服藥控制,也無身體不適情形。減重手術治療糖尿病 控制血壓及血脂效果顯著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2012年至2020年研究分析,推估約有22萬人不知道自己已經罹患糖尿病,且約有20%民眾空腹血糖異常而不自知。肥胖則是另一個健康危機,依據國民健康署公布之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16年至2019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7.9%,而到了2017年至2020年為50.3%,顯示目前國人肥胖率已超過五成。奇美醫院代謝減重中心醫師林逸峯表示,臨床上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減重手術在糖尿病的治療上,有著相當大的角色。在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治療建議當中,也把減重手術列為建議治療方式之一。研究指出,經過減重手術治療後,除體重明顯減輕之外,糖尿病的緩解率也超過七成,對於血壓及血脂等控制也都有明顯的改善。有效控制代謝疾病、減少用藥 提升生活品質減重手術目前也被稱之為「代謝手術」,讓曾被認為是無法治癒的慢性病,藉由減重手術都可以獲得明顯的改善。隨著糖尿病病友年齡層下降,加上肥胖問題加劇,減重手術正逐步成為代謝性疾病治療的重要選項。林逸峯強調,減重手術的目的並非在於減輕體重,而是有效控制代謝疾病及肥胖引發的併發症風險。對於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且伴隨病態性肥胖的病人而言,不僅能減少或完全擺脫藥物的依賴,也能讓生活質量大幅提升,擁有更健康的未來。
日立能源:變壓器需求爆炸成長 2030年市場規模估達670億美元
全球最大變壓器生產商日立能源(Hitachi Energy)近日警告,電網設備升級帶來爆炸性需求,遠超過整個產業的供應能力,而這可能導致全球再生能源相關基建計劃延後。據能源諮詢機構Rystad Energy估計,全球變壓器市場規模2030年將暴增至670億美元。日立能源執行長沈瑞博(Andreas Schierenbeck)近日接受外媒訪問時表示,電力變壓器製造商提高產量的速度,無法趕上全球電網升級需求,特別是此時又面臨生成式人工智慧(AI)資料中心設備需求暴增的情況。沈瑞博警告,各地公用事業公司的建設計劃可能因此延誤,現有基建設施的使用壽命也可能被迫延長。變壓器產業多年來一直供給過剩,六~八個月內一定能取得供應。但隨著變壓器需求大增,如今市場規模480億美元的產業也不斷成長。Rystad Energy資深供應鏈研究分析師克里斯多福森(Edvard Christoffersen)推估,變壓器價格自2019年以來大漲40%,供給吃緊狀況可能至少持續到2026年底。
《黑白大廚》看健康2/小三生喊「眼睛好乾」 機車族剉著等!風吹空汙增風險
熱門實境秀《黑白大廚》冠軍、評審猛眨眼,疑似有乾眼症症狀,事實上,隨著3C產品普及,乾眼症已成為困擾民眾的常見文明病,甚至出現年輕化趨勢,醫師透露,竟有小三患者因眼乾而就醫。另外,廣大機車族也要當心,因為眼睛長期接觸風、空汙,也容易讓乾眼症更加惡化。依據美國眼科學會估計,全球約有3.4億人罹患乾眼症,光是美國就約有2,000萬名患者,台灣也不例外,根據健保署統計,乾眼症發生率每年正以10%的速度成長,近20年間每年患者增加人數從38萬人,大幅上升至70萬人,台灣乾眼症盛行率高達30%,每3人就有1人罹患乾眼症,推估約有700萬人飽受乾眼症所苦。林口長庚研究團隊更針對1997至2013年台灣健保資料庫中的乾眼症患者進行研究分析,發現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暴增53倍,而且確診時大多已出現角膜損傷的情形,風險較年長患者增加6.66倍,若不及早確診治療,可能致角膜穿孔、發炎潰瘍等併發症,恐有失明風險。「年齡雖然是乾眼症的危險因子之一,但並非絕對,臨床上看到很多年輕人病況比老人家更嚴重!」朝沐和安診所院長、眼科醫師陳韵臻透露,這與使用3C產品年齡逐漸下探有關,遇過最年輕的乾眼症案例是小三學生,自述眼睛乾澀不舒服,另一個小六學生則是眼睛乾到角膜已破皮。「過去幾乎不會有年輕的乾眼症患者!」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孫啟欽教授說表示,林口長庚研究團隊發表於美國眼科醫學會的期刊報告卻發現,1998年時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僅占0.01%,但2013年時卻暴增為0.53%。正常的眼睛表面有一層淚液層,由外而內分別為油脂層、水液層、黏液層,經由眨眼的動作而均勻分布,形成一個潤滑保護膜,如果有一層分泌不足或是分布不均勻,都會造成乾眼症,因此乾眼症成因可分為缺水型、缺油型、缺黏液型,其中缺油型乾眼症最常見,大多與瞼板腺功能障礙相關。孫啟欽教授說,一般來說每分鐘應該眨眼10~12次,每次眨眼就能刺激淚腺分泌,而使用3C時由於眼睛緊盯螢幕,就會減少眨眼次數,長期下來就會增加罹患乾眼症的機率。乾眼症的症狀千變萬化,包括畏光、疲勞、流淚等,多數人不容易立刻察覺。(示意圖/報系資料照)「體質也是原因之一!」陳韵臻表示,如果屬於易發炎的體質,眼瞼的瞼板腺也容易發炎,當影響分泌油脂的功能時就會造成乾眼症。「但乾眼症的症狀其實千變萬化,除了較常見的眨眼,還會視力模糊、眼疲勞、刺痛、畏光、分泌物、流淚等,有些人不會聯想到自己罹患了乾眼症。」若是在不知罹病的情況下,長期騎機車讓眼睛接觸強風、空汙,都可能進一步讓乾眼症更惡化。「例如新竹的乾眼症患者比例就很高,除了多是緊盯電腦螢幕的工程師族群之外,也和新竹風勢強勁有關。」陳韵臻建議機車族選擇有面罩的安全帽,或是配戴具有包覆性防風眼鏡來保護雙眼。想要治療乾眼症,必須多管齊下、內外調理。「首先要就醫確認乾眼症原因,如果屬於最常見的缺油型乾眼症,平常可熱敷眼睛軟化異常油脂,幫助維持瞼板腺通暢,也可以多點人工淚液維持眼部濕潤,避免因長期乾燥引發的慢性眼表發炎。」陳韵臻說,平時使用3C產品時則要做好防護措施,例如抗疲勞的多焦眼鏡或防藍光眼鏡,盡量減少眼睛的負擔,同時使用20~60分鐘就要看遠方讓眼睛放鬆。如果需要進一步治療,可以採用乾眼針疏通術,利用瞼板腺探針、瞼板夾、顯微刮刀、震動儀清潔儀等疏通瞼板腺。「另外,也可搭配使用用光熱儀器如全脈衝、ㄧ般脈衝或熱脈動儀,同步疏通瞼板腺及促進腺體分泌正常化。」不只如此,飲食習慣也要調整。陳韵臻建議多補充魚油、維生素D、抗氧化營養素等,同時也要多運動、睡眠充足,才能降低身體發炎指數,減少乾眼症機率。
G7國家首例!英國關閉最後一座燃煤發電廠 結束142年燃煤發電史
英國最後一座燃煤發電廠9月30日熄燈,結束英國142年燃煤發電史,也讓英國成為首個汰除煤電的七國集團(G7)國家。綠色活動人士盛讚英國政府在減少碳排、提供國際氣候領導力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據《衛報》報導,位於諾丁罕郡的拉特克利夫電廠(Ratcliffe-on-Soar)為英國發電57年,為200萬戶家庭供電,極盛時期曾雇用近3千名工程師。電廠最後的170名員工昨日被邀請一起倒數熄燈,電廠經理感嘆道,「過去這一年,充滿了令人心酸的時刻,離開之際,一定有人流淚。」英國是老牌工業化國家,燃煤發電史可追溯至1882年。在1980年代初,煤電占英國電力的8成,至2012年仍有4成,但隨著碳稅越發昂貴和更便宜的再生能源興起,煤電在過去10年逐步被淘汰。為達成減碳目標,英國於2015年宣布10年內汰除煤電,當時英國約有3成電力來自燃煤發電,但至2023/2024年,風力發電占29.29%、天然氣26.5%、核能13%、生質能為11.2%,而燃煤僅剩1.28%。其餘是太陽能、水力和淨進口電力。全球能源監測研究分析師指出,G7要確保在2035年實現汰除煤電的目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日、美和德國。因為煤電仍占德國電力的25%以上、日本更逾3成。英國能源部長尚克斯(Michael Shanks)說,該電廠關閉後,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140多年來,煤炭工人為國家提供電力,令人感激。擁有拉特克利夫電廠的德國能源公司Uniper執行長路易斯(Michael Lewis)說,「當我們結束這一篇章時,我們同時擁抱乾淨和靈活能源的未來。」氣候危機智庫E3G主任馬修(Ed Matthew)說,「英國是第一個建造燃煤發電廠的國家,也是第一個退出煤電的主要經濟體。這象徵真正的全球領導力,為其他國家指明道路。」
「流感+新冠疫苗」下月開打 大賣場設接種站「還有健康禮可拿」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近期公布2024年度新冠和流感疫苗的接種計劃,這項接種計畫自10月1日起分階段接種。其中北榮(台北榮民總醫院)宣布,將於27日上午9時開放網路預約掛號服務,但僅限公費成人流感和新冠肺炎疫苗。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這次全台共有3843家醫療機構成為新冠和流感疫苗的合約院所。其中,2914家提供兩種疫苗,882家僅提供流感疫苗,47家僅提供新冠疫苗。而為了方便民眾識別,疾管署製作4款不同顏色的布條,分別是藍色(兩種疫苗都有)、紫色(只有流感疫苗)、綠色(只有新冠疫苗)來方便民眾辨識,而橘色的布條則用於宣導疫苗接種開始。對於要同時接種兩種疫苗一事,疾管署推出「左流右新,健康安心」的口號,建議民眾左手接種流感疫苗,右手接種新冠疫苗,一次完成兩種疫苗的接種。不僅方便記憶,也能讓民眾獲得雙重保護。針對同時接種兩種疫苗的安全性,疾管署引用以色列一項研究結果,該研究分析2022至2023年醫療人員接種情況,發現同時接種兩種疫苗與只接種新冠疫苗相比,身體反應其實很相似。其中約52.1%的同時接種者和49.4%的單獨接種新冠疫苗者出現注射部位局部症狀,而27.4%的同時接種者和27.6%的單獨接種新冠疫苗者出現全身性症狀,如頭痛、肌肉酸痛和疲倦。大多數症狀不超過48小時。研究還顯示,兩組的新冠抗體效價相似,證明同時接種不會影響新冠疫苗的免疫反應。目前接種計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0月1日開始,主要針對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對象。第二階段從11月1日開始,新冠疫苗對象擴大到出生滿6個月以上的人(未列於第一階段者),而流感疫苗則針對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的成人。而為了提高接種便利性,疾管署也全聯、大潤發、家樂福等大型連鎖超市合作設立接種站點。約74家全聯和2家大潤發將參與此計劃。而前往接種站前100位接種的民眾,將可獲得健康禮品,包括礦泉水和季節水果(具體內容依現場提供為準)。疾管署表示,按時接種疫苗是預防新冠肺炎和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他們鼓勵符合資格的民眾在開放接種後儘快預約,並強調「左流右新」的接種方式既不會增加身體負擔,也不會影響疫苗效果,可以讓民眾一次獲得雙重保護,安心度過秋冬季節。
抗生素濫用太危險! 新研究示警:「超級細菌」未來25年恐釀4000萬人死亡
抗生素雖能用於治療和預防細菌感染,一旦開始濫用,就會產生抗藥性的問題。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在未來25年間,具有高抗藥性的「超級細菌」恐怕會造成將近4000萬名感染者死亡,其中又以老年人風險最大,因此研究者呼籲,應該重視開發新型抗生素,著手解決抗生素使用控管問題。根據《CNN》報導,這份報告在16日被發布於英國「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在2025到2050年間,全球將有超過3900萬人死於「抗生素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抗生素抗藥性」視為「全球最大的公衛威脅之1」,原因是人類、動植物濫用抗生素。報導指出,這項研究是全球首份追蹤「超級細菌」長期對全球影響並估計未來可能情況所做的研究分析,以「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全球研究」(Global Research 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GRAM)計畫進行,並由全球500多名研究人員參與調查,評估204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5.2億筆醫療紀錄,估算出1990至2021年的死亡人數,同時預測2050年的可能情況。研究指出,從1990到2021年,每年全球有超過100萬人死於超級細菌,同一時間,5歲以下兒童死於超級細菌的人數降低逾50%,但70歲以上死於超級細菌者卻暴增逾80%。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研究所(IHME)專家莫森(Mohsen Naghavi)認為,隨著全球人口老化,50歲以上民眾因抗生素抗藥性而死亡的人數,將會呈穩定性上升。該報告的首席作者,華盛頓大學教授、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所長穆雷(Chris Murray)表示,未成年人較不受因超級細菌感染致死,主要是疫苗接種、供水與清潔狀況改善等等,老年人則更容易嚴重感染。醫學教授梅斯特羅維奇(Tomislav Meštrović)也指出,老年人之所以更容易感染,與他們患有慢性疾病有關,係因患者需要經常插入靜脈注射或抽血,便會大大增加人體被感染的機率,進入血液的細菌更有可能具有高抗藥性。研究者依照當前趨勢模型推估,到了2050年,每年直接死於超級細菌的人口將接近200萬,也就是說,超級細菌將造成至少3900萬人死亡,死因與超級細菌相關的人數則會達到1億6900萬人。研究報告還提到,因細菌抗藥性、超級細菌感染致死的患者,恐怕會集中在南亞、其他亞洲南部和東部地區、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及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地區。研究者呼籲,各國政府應精準落實預防各種感染疾病、勿濫用抗生素等藥物,改善部分地區醫療護理、公共衛生制度,加速研發更多備用的抗生素,才能避免全球數百萬人因公衛危機死亡。
英特爾今年以來「股價腰斬」 恐被道瓊指數剔除
美國晶片巨頭英特爾(Intel)因1990年代的網路熱潮興起,與微軟一同成為首批被納入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的科技公司之一。然而今年以來英特爾股價大幅下跌,有專家預測,英特爾可能會被踢出道瓊成分股。英特爾於上個月發布第二季度財報,然而表現並未達到投資人預期,加上宣布裁員15%以上,導致股價單日暴跌26%,收21.48美元,創1985年來最大單日跌幅,英特爾今年以來股價可以說是已經腰斬。而半導體業界重量級人物陳立武(Lip-Bu Tan)也閃辭英特爾董事職位,有傳言稱他對英特爾的官僚主義文化,以及晶圓代工業務的未來方向感到不滿。根據《路透社》的報導,分析師與投資者指出,英特爾今年股價已下跌近60%,成為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中表現最差的公司。由於道瓊指數是基於股價加權,而英特爾目前是該指數中股價最低的成分股,這使得英特爾可能面臨被踢出的風險。報導中指出,英特爾若被移除出道瓊指數,將對其已受損的聲譽造成進一步打擊。先前英特爾已經因為錯失投資OpenAI的機會,未能在AI熱潮中占據領先地位,而晶圓代工業務也連續虧損。Gabelli Funds的研究分析師馬基諾(Ryuta Makino)認為,AI晶片大廠輝達(NVIDIA)有望取代英特爾成為道瓊成分股;不過西諾佛信託公司(Synovus Trust Company)的資深基金經理人摩根(Daniel Morgan)則指出,由於輝達的股價波動性較大,可能不符合道瓊工業指數偏好穩定股票的標準。摩根認為,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可能會被選入,該公司在美國擁有強大的產能,今年以來股價已上漲超過20%,達到211.09美元,接近道瓊成分股的平均股價209美元,有望成為取代英特爾的理想選項。
哪個工作快被AI取代?網點名「這職業」很有感:已快消失
輝達(NVIDIA)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訪台,掀起各界關注討論,也讓AI應用的議題成為焦點。對此,有網友就好奇詢問「什麼行業會最快因為AI消失?」許多人則紛紛點名「客服人員」最有感,坦言目前不少企業已引進AI客服系統,真人客服恐怕正在消失中。近日一名網友在PTT上發文表示,自己與老婆日前經過婚紗街,發現婚紗店倒了不少間,原PO認為,雖然單身族增加是主因,但或許與AI科技也有關,「只要用手機自拍一張照片,用AI軟體就可以產生一組在埃及金字塔、艾菲爾鐵塔、萬里長城出外景的婚紗照,可以換幾百套禮服、各種髮型,省錢省時又省力」。最後原PO直言,婚紗攝影產業可能會因AI受到衝擊,同時他也好奇詢問「未來有什麼行業、什麼職位會最快因為AI而消失?」此文一出,引起網友熱烈討論,紛紛留言表示「目前看起來是畫師,一堆AI圖、漫畫、動畫」、「線上客服」、「聲音文字影像類的工作先被取代」、「客服、翻譯這類型的最容易被取代」、「我還是覺得那種臨櫃服務員最快被取代」、「客服吧,現在差不多半AI了」、「計程車最快消失,中國一堆無人計程車了」、「翻譯吧,現在已經有眼鏡即時翻譯,也有櫃檯用透明玻璃即時翻譯了」。不過根據《websensa》報導,普華永道公司(PwC)分析各行業未來被AI取代的機率,結果顯示前十名分別為電話推銷員(99%)、會計師(98%)、保險福利經理(96%)、櫃檯接待員(96%)、快遞員(94%)、零售銷售人員(92%)、校對人員(84%)、IT專員(65%)、市場研究分析師(61%)、廣告銷售人員(54%)。
輝達股價飆升逾9%「市值暴增2180億美元」 創華爾街史上「第2大單日漲幅」
輝達(NVIDIA)於美股22日收盤後公布財報,顯示本季度營收達260億美元,同比增長262%,超出市場預期的246.5億美元,於是輝達股價也在美東時間23日飆升超過9%,根據倫敦證券交易所(LSEG)的數據,輝達當日市值暴增約2180億美元,創華爾街史上「第2大單日漲幅」。據路透社的報導,專注於圖形處理器(GPU)和人工智慧(AI)技術的無廠半導體公司輝達,於美東時間22日公布財報,本季度營收達260億美元,同比增長262%,超越市場預期的246.5億美元。每股收益(EPS)為6.12美元,超出預期的5.59美元。其中數據中心業務營收則在Hopper GPU的助攻下,達到226億美元,同比增長427%,為主要的營收增長動力。消息一出,隨即帶動美東時間23日開盤後的輝達股價,最終NVIDIA在當日飆升超過9%,市值暴增約2180億美元,收在1,037.99美元,漲幅大致相當於美國跨國電腦軟體公司Adobe的全部市值,而輝達的總市值2.55兆美元,則超越所有德國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和。截至22日,德國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和僅為2.315兆歐元(約合2.51兆美元)。繼去年飆升2倍多後,該公司股價今年(2024年)已上漲近110%,而這也讓輝達市值衝破2.55兆美元,進逼美股第2大市值企業蘋果(Apple Inc.)的2.87兆美元。而微軟(Microsoft)則是穩坐市值最大公司,達3.17兆美元。輝達股價23日的漲幅也頂住了美股整體的下跌趨勢,標普500指數當天下跌0.7%,7大科技股和成長型巨型股的其他6隻股票也收跌。輝達CEO黃仁勳曾在電話會議上指出,下一場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並重申AI將為「幾乎各行各業」帶來顯而易見的生產力成長。投資NVIDIA的Global X ETFs研究分析師卡斯比(Ido Caspi)也表示:「在其他企業競爭力落後多年的情勢下,我們相信輝達能夠輕鬆捍衛和維持其市場份額。」
憂Fed大唱鷹調 比特幣跌破5.8萬美元
繼6萬美元大關失守後,最大加密貨幣比特幣1日再摜破5.8萬美元價位,主要是聯準會(Fed)發布政策聲明前夕,市場憂Fed高唱鷹調,美國利率長久停留在高檔,引發加密幣恐慌性賣壓。據《路透》報導,周三比特幣跌幅多達5.6%,來到2月底來新低,之後跌幅收斂為4.8%至57,001美元。第二大加密貨幣以太幣,跌幅也有3.6%來到2,857美元,同樣也是2月來低點。根據道瓊市場數據(Dow Jones Market Data),比特幣4月份跌約17%,是自2022年6月來最差單月表現。相較3月創的73,803美元歷史高點,比特幣目前跌了22%,就技術面而言已墜入熊市,但今年迄今仍有35%漲幅,是去年同期漲幅的2倍,係受惠於比特幣ETF今年1月開放上市後,吸引數十億美元資金灌入。Fineqia研究分析師葛雷科(Matteo Greco)表示,近來比特幣的跌勢,可歸因於在2022年和2023年逢低進場的投資人,大舉獲利了結。而在今年初進場的ETF投資人,眼見股價大漲也趕緊脫手落袋為安。就宏觀面來看,聯準會台北時間周四凌晨的最新政策聲明,雖料將繼續按兵不動,但降息前景愈來愈黯淡,有投資人甚至悲觀預期今年降息希望渺茫,這會打擊到對利率敏感的資產,例如加密貨幣、新興市場股債甚或大宗商品。投資人已有所回應,美國前十大現貨比特幣ETF,遭遇美國證管會(SEC)1月批准上市以來,最大單周淨流出。比特幣6萬美元關卡失守,盤旋在5.7萬美元附近後,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看衰比特幣後市,預估這個最受歡迎的加密貨幣價格,還會進一步下探到5萬美元。資深交易員布蘭德(Peter Brand)更悲觀,指比特幣空頭格局已現,恐陷入長期修正,不排除跌到4.7萬美元至4.9萬美元。
常吸電子煙恐陷重金屬危害? 體內鈾含量高出100%
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經常吸電子煙的青少年尿液中鈾含量較對照組高100%,鉛含量則高出30%。研究分析了受試者的尿液樣本,參與者中包含65位間歇性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平均每天0.9次),45人偶爾使用電子煙(每天7.9 次),81人經常使用電子煙(平均每天27次)。受試者使用的電子煙風味分為四類:水果、薄荷、甜味或包括菸草、香料或飲料的其他風味。結果發現,相較於間歇性吸電子煙的青少年,偶爾吸電子煙者尿液中鉛含量高出40%,經常吸電子煙者則高出 30%;經常吸電子煙者尿液中鈾含量較間歇性吸電子煙高出100%。研究團隊也分析尿液中鎘含量與使用電子煙頻率的關聯,但沒有發現統計上的顯著差異。然而,使用甜味電子煙者尿液中鈾含量更高,含量比選擇薄荷電子煙的人高出90%。這項研究包含200名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者,部分數據來自美國另一項涉及1600名青少年的較大型研究。作者補充,該研究只分析單一時間點的含量高低,他們建議進一步追蹤時間推移與含量變化間的關聯,同時將地理位置也列入變因之一。根據澳洲酒精和藥物基金會數據,18至24歲群體中使用電子煙的比例已從2019年的5.3%增加到2023年的21%,14歲至17歲人群中也從1.8% 升至9.7%。日常飲食中有時也會發現少量的鈾和鉛等重金屬,馬鈴薯和蘿蔔等根類作物可能含有鈾,香菸和酒精中也會出現鉛和鈾。作者指出,甜味電子煙產品在青少年電子煙使用者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因為甜味可以抑制尼古丁的刺激性,並增強其強化作用,從而增強大腦的提示反應性(cue reactivity)。以上研究發表於期刊《菸草控制》(Tobacco Control),第一作者來自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吸菸有害健康!戒菸專線:0800-636363
168斷食法會增加心血管風險? 心臟科醫師曝:飲食習慣更重要
隨著168斷食法的普及,不少人開始每天集中在8小時內進食,並在剩餘16小時避免攝取卡路里,簡單且容易遵循的模式,吸引了眾多的追隨者,甚至包括一些國內外的知名人士。然而近期美國心臟協會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這種飲食模式對於已有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人來說可能會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此一說法仍存在爭議,且有進一步研究的需要。168斷食法可能增加9成心血管疾病風險?此項研究主要來自於上海交通大學公衛學院的學者鍾文澤,他原本計劃研究168斷食法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但最終的結果卻出人意料。研究分析了從2003年到2018年間約兩萬名平均年齡為49歲的美國成人飲食模式,結果顯示,每日進食時間限制在8小時以內的人群,其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比每日進食時間在12至16小時之間的人高出了91%,特別對於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如果每日進食時間限制在8小時內,其因心臟病或中風而死亡的可能性比未實施者高出了66%。值得注意的是,此項研究僅屬於觀察性研究,無法確定其因果關係。研究中的受試者之所以每日只能在8小時內進食,可能是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僅是出自於計畫性的斷食,例如他們有可能是因為生病或加班而無法有較長時間的進食,這些人本身可能已處於較差的健康狀態,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原因,而不僅是因為他們選擇了168斷食,需要再有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下定論。留意飲食習慣及內容,而不僅是關注進食時間對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穎灝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該定期測量血壓,並留意自己的飲食習慣及內容,而不僅是關注進食的時間,建議可專注在已被證實能夠改善心臟健康的飲食方式,例如DASH(防治高血壓的飲食方法)、pescetarian(魚素飲食)和地中海飲食等,從飲食方面著手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心臟健康。
168斷食恐增加9成心血管疾病風險? 觀察性研究未能證實因果
168斷食法是一種流行的飲食策略,每天集中在8小時內進食,剩餘的16小時則避免攝取任何卡路里。此法簡單易遵循,不少國內外明星亦因此瘦身成功,故吸引眾多追隨者。然而,近期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這種飲食模式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是在有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人群中,但對於這一說法仍然存在爭議和進一步研究的需要。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公衛學院學者鍾文澤,原本是想研究168斷食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結果卻出乎意料。研究分析了2003年至2018年之間2萬位平均49歲美國成人的飲食模式,結果顯示,那些每日進食時間限制在8小時以內的人群,其死於心臟病的風險較那些每日進食時間在12至16小時之間的人高出91%。其中,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如果每日進食時間限制在8小時內,其因心臟病或中風死亡的可能性比未實施者高出66%。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為觀察性研究,無法確立因果關係。關鍵是,研究族群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只能於8小時內進食。舉例來說,民眾可能因為生病食慾不佳或熬夜加班無法好好吃飯,才導致每日只能於8小時內進食,而非有計畫的自願斷食。這群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可能是因為本身健康狀況不良,而非斷食法所致。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下定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穎灝提醒,心血管疾病患應定期測量血壓,建議關注自身吃什麼比何時吃更為重要,可專注於已被證實能夠改善心臟健康的飲食方式,如:DASH(防治高血壓的飲食方法)、pescetarian(魚素飲食)和地中海飲食等,從飲食下手促進心臟健康效果更為顯著。
美國最新研究曝帕金森氏症與農藥使用有關 「這3種」藥劑影響最為驚人
帕金森氏症對全球人類的影響不容小覷,近日在美國神經病學會第76屆年會上發表了1項初步研究,研究指出帕金森氏症與14種農藥的使用有關,其中有3種殺蟲劑、除草劑如西瑪津(Simazine)、靈丹(Lindane,γ-六氯環己烷)和草脫淨(Atrazine)導致人們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最高。帕金森氏症患者增長速度驚人,在眾多神經系統疾病中排名第1,患者的大腦黑質(Substantia nigra)會因此病失去神經元,而大腦黑質的神經元負責生成多巴胺,作為在大腦中傳遞信號的神經遞質,因此患者的運動控制能力會被影響。研究人員自1980年代起,一直研究患者受影響的黑質神經元,是否與有毒化學物質有關。近日在科羅拉多州丹佛舉行的美國神經病學會第76屆年會上,來自麻州阿默斯特學院和亞利桑那州巴羅神經研究所、密蘇里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1項初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帕金森氏症與14種農藥的使用有關,其中有3種殺蟲劑、除草劑:西瑪津(Simazine)、靈丹(Lindane,γ-六氯環己烷)和草脫淨(Atrazine),對於人們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影響力是最高的。該研究分析了2009年參加醫療保險的2150萬人的紀錄,研究地區包含包括科羅拉多州、愛達荷州、堪薩斯州、蒙大拿州、內布拉斯加州、內華達州、新墨西哥州、北達科他州、俄克拉荷馬州、南達科他州、德克薩斯州、猶他州和懷俄明州的部分地區,並以郡為單位,分析自1992年至2008年的年平均農藥施用量。根據研究,除草劑「草脫淨」,接觸量最高與最低的案例,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可能性相差31%,在草脫淨暴露量最高的地區中,每10萬人就有475人罹患帕金森氏症;在暴露量最低的地方,每10萬人有398人患病。而西瑪津使用量最高與最低地區的居民,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可能性相差36%,在西瑪津暴露量最高的地區中,每10萬人中有411例帕金森氏症病例;在西瑪津暴露量最低的縣中,每10萬人中有380例帕金森氏症病例。至於殺蟲劑靈丹,接觸量最多的人們比接觸最少的人們,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可能性多了25%,在暴露量最高的地區,每10萬人,會有386人患病;在暴露量最低的區域,每10萬人僅有349人罹患帕金森氏症。儘管研究人員調整了其他可能影響帕金森氏症的因素,如空氣汙染等,研究結果仍然相同。在亞利桑那州巴羅神經研究所神經流行病學研究計劃擔任研究助理教授的克日扎諾夫斯基(Brittany Krzyzanowski)表示「先前的研究已經確定其他殺蟲劑和除草劑是帕金森氏症的潛在危險因素,何況尚有數百種殺蟲劑尚未被研究與該疾病的任何關係,此情形令人擔憂。」克日扎諾夫斯基更指出,未來仍需更多研究,來確定有毒化學物質與帕金森氏症的關係,並希望人們採取措施,通過降低這些農藥的使用量,來降低患病風險。
比戰爭、自然災害影響更大!新冠疫情衝擊 全球預期壽命縮短1.6年
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11日於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布研究指出,全球預期壽命於新冠疫情期間(2020至2021年)縮短了1.6年。研究員指出,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比半世紀內所有戰爭與自然災害更廣泛。目前國內新冠疫情仍處高原期,疾管署14日將討論是否比照美國,讓長者再接種一劑XBB疫苗。研究分析全球204國數據發現,疫情期間全球成年男性死亡率上升22%,女性死亡率上升17%。先前研究顯示,1950至2021年間全球預期壽命已成長23年,研究團隊稱新冠疫情象徵「預期壽命連續數十年延長後的逆轉」。研究第一作者、研究員舒馬赫(Austin Schumacher)指出,疫情期間有84%地區預期壽命下降,顯示出新冠病毒毀滅性的潛在影響。他表示,對世界各地的成年人而言,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甚至比半世紀內所有戰爭與自然災害都更加廣泛。在疫情初期便有所行動的澳洲與紐西蘭則取得相對較佳的結果。澳洲是預期壽命在疫情期間不減反增的32國之一,2021年死亡率只上升0.01%,紐西蘭則是超額死亡率最低的國家。國內疫情方面,過去一周共新增408例新冠中重症確定病例,較前一周新增523例,下降22%。死亡個案共60例,較前一周少10例,但疫情仍處於高原期。死亡病例中,最年輕為北部1歲男童,無慢性疾病,未曾接種XBB疫苗。男童染疫後,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心跳停止,使用葉克膜治療,仍不幸死亡,發病到死亡僅間隔5天。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美國建議65歲以上長者、免疫力不全及低下者,再接種一劑XBB疫苗。為增進高風險族群免保護力,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將在14日討論是否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