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費用
」 癌症 台積電 聯發科 研發 台版晶片法抄底撿四寶2/中國天量傾銷打壞亞洲石化市場 台塑轉身不易幕後大金主也愛莫能助
「中國以外的亞洲石化業者已無法再競爭,石化業在韓國正成為夕陽產業!」這句驚人之語出自首爾興國證券公司分析師張賢久(Chang Hyunkoo),據彭博報導,中國快速擴張的石化產業讓韓國這個亞洲第二大塑膠原料出口國製造商日子越來越難過,包括樂金化學(LG Chem)和樂天化學(Lotte Chemical)營運都受到衝擊。不趕快轉型、就只能關廠或出售。過去就算是2008年最慘的金融海嘯,面臨國際油價的驚天崩壞,台塑集團仍能挺過,就是因為他在許多領域占有市場龍頭地位,當年像是塑膠粉,就是世界最大生產廠之一,旗下包括氯乙烯(VCM)、液碱(Caustic Soda)、丙烯(Propylene)、環氧氯丙烷(ECH)、正丁醇(NBA)、碳纖(Carbon fiber)、 丙烯腈(AN)等產能,也都位居全球前五大。樂金化學是韓國最大石化產品製造商,但今年關閉一家苯乙烯工廠,轉投資太陽能和電池業務。(圖/翻攝自LG CHEM臉書)因為旗下產品多元且分散,受單一品項市場波動衝擊較低,確保台塑度過塑化產業的週期性問題,但「現在整個產業大反轉!」棣邁產業顧問公司總經理何耀仁跟CTWANT記者說,以石化業來說,大約7年會有一個循環,谷底之後就會往上走,「但現在不得了,不再是週期性的改變,而是結構性的改變,全世界目前的產能利用率掉到80%,但石化界的損益臨界點就是85%,而乙烯這種大宗產品更是在80%左右,只要低於這個數字,就會賠錢!」「前台塑員工路過,目前老人太多、轉型困難,除非大刀闊斧轉型成功,否則別進去買。」在各大新聞與股市討論區,都可看到類似的評論,「股添樂 股市新觀點」的分析師陳相州也提到,雖然台塑四寶在5月宣布增資100億元予台塑新智能公司,看來要大幅做電池產業,但這行業很困難,競爭對手也還是中國大陸。台塑資深員工也跟CTWANT記者提到,「這個集團真的太大,大到要改什麼都很慢」,就算是今年台塑董事長從林健男交棒給郭文筆,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換成曹明,看似新人新氣象,但所謂的集團,就不可能因為一個人而做出什麼改變。「台塑不會倒,但若沒辦法回應當前的世界變化與技術挑戰,就只能變成一家平庸的公司了。」「台塑一年營收幾千億,去年研發費用才28.07億,研發比重只有1.4%,」理財達人「存股總編」謝富旭在網路節目上表示,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有1500個博士在做研發,去年研發費用280億元,過去20年台灣發展最好的半導體產業,台塑集團卻沒有持續研發相關的特用化學品,讓市場機會都被日本人拿走,像是住友化學、信越化學等,「很可惜,就是創新不足。」現在要追上來,恐怕只能透過併購。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設立的長庚醫院,後來成為集團股價護盤手。(圖/報系資料照)外在有國際產能過剩,內部則是創新不足、沒有強而有力的話題領導台塑集團的股價向上,業內人士也跟CTWANT記者透露,其實過去台塑四寶被稱為「牛皮股」也是因股價起伏不大,而穩定的主因,就是背後有個「護盤手」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基金會、也就是長庚醫院,是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在1976年所創,刻意設計為四寶的大股東,除了讓企業獲利供給醫院使用,也可讓股權不分散,長庚醫院過去占台塑9.4%的股票,占台塑化5.78%,南亞超過11%,都是該企業的第一大法人股東,台化更高達18.85%,絕對是台塑四寶的大金庫,每當股價有重大問題時,長庚就會出手調節。但2017年時,長庚醫院爆發改革危機,經營權上也出現內鬨,最後請辭台塑、台化、台塑化3家公司董事,並決定不再加碼台塑集團持股,2018年政府修正的《財團法人法》,也規定財團法人對單一公司持股比率不得逾該公司資本額5%,長庚都已遠遠超過上限,沒有增持空間,所以失去對當前股價的調控機制,所以導致目前「不能以過去的經驗看待台塑的股票了。」業內人士說。
彭金隆看產壽險業規模「非常不對襯」 將大幅度開放政策「鼓勵創新保單」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6日表示,對於產險業「安定社會的貢獻,尤其是在防疫險上是有目共睹」。他也特別提到,「保險保單商品上會有大幅度開放示範的範疇,大家若對規定感到綁手綁腳,歡迎多多提出,都可以討論,鼓勵創新科技;保單週期短,容錯空間大,安全與發展併進。」保發中心董事長簡仲明也鼓勵產險業者「努力投資研發資源」,增加研發費用的比重;他以新加坡為例,保險業整體上投入的研發費用達到2億美金(以32.5元換算,約折合新台幣162.5億元),在創新科技上看到許多試驗、成果。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保險局長王麗惠、副局長陳清源等三位新上任今天出席產險公會會員大會。彭金隆表示,今天看到許多老朋友、新朋友,感到非常親切,大家也知道近期的金融市場非常(特別強調的說了三次「非常」)的不安。產險業是一個很重要的行業,在整個社會安定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有次和產險公會理事長李松季提說,「只要沒有產險,台灣一台飛機也飛不出去,車子一台也開不出去。」彭金隆指出,產險業可能在大家眼中每年是一個幾千億元的營收、獲利一兩百億元的產業,這是在台灣提供風險保障非常重要的產業。今天第一個就是表達產險業對社會安定的貢獻,特別是過去的防疫險對社會安定的效果,有目共睹,希望未來產險業繼續秉持這個精神,並分享對產險業的想法與期待。大家關心未來金管會施政的主軸,就如同理事長所說的「安全與發展併進」,創造一個新的金融市場,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會不會互相牴觸,常和大家分享的就跟「開車的剎車與油門一樣」,開車是往前走,剎車踩很緊是很安全,但是不會前進。前進的時候,勢必剎車與油門是互相搭配,且最重要的是剎車也是要非常穩健的。因此以「安全為基礎的情況之下,可以全力來發展市場」。譬如說長期來看產險市場,參考其他國家之況,台灣的產險、壽險在規模上的比例是非常非常的不對襯;產險業應該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受限一些條件,但也不致於此。開始承做「意外險」之後,產險業創造一個新的市場;未來可以想像還有哪些新的市場,從個人生活來看,有太多太多的地方沒有接受產險服務,除非是一些法治的部分,還有許多的空間;以此為未來施政主軸,做好安全,業界在有良好的自律、安全風險的管控,在發展部分,保險局這邊會全力支持。彭金隆並提到三點目標,首先是在「綠色保險商品」,是國家的政策與趨勢,從「UBI、電動樁保單」商品到背後的綠色營運模式,企業經營朝向永續發展,包括保單電子化與數位化、效率化,以及最高層次的綠色持有與發展綠色事業,協助台灣企業做轉型,鼓勵民眾過綠色的生活,期待這是產險業未來新的事業範疇、產險市場的新氣象。其次,著重「金融科技創新」上的保險科技創新,面對未來人力的減少,在招募人才上可以感受到壓力。過去大家以同業競爭模式、傳統性做為參考,許多行性在非高度監管中的創新科技突飛猛進,產險業可能還在故步自封,有幾個原因。第一是大幅度開放示範範疇,業者覺得有綁手綁腳之處都可以提出做法,鼓勵科技創新;第二是政策上的支持,產險業有其行業上的特性,產險業每個產險產種可以控制範圍、營運周期很短,其容錯的空間大,不像壽險業的長年期保單一旦發生錯誤的成本很高,產險業要轉型,他並以「有沒有哪家產險公司準備好做虛擬貨幣保單?」「金管會準備好了嗎?」這都是趨勢,需要好好的觀察。CTWANT也進一步了解產險業,以富邦產險來說,近期更傳出捷報,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頒發「企業保險智能規劃系統及方法」發明專利,富邦產險近期將以此專利基礎推出「企業保險智能規劃平台」,協助業務員為企業客戶提供更完善的風險規劃與說明。累計富邦產險共取得38項專利,包含13項發明專利,以及25項新型專利,專利數量為業界第一。富邦產險資深副總經理林國鈺說明,未來業務員僅需在「企業保險智能規劃平台」中輸入客戶基本資料與需求,即可完成客戶的風險評估,並為客戶量身訂製保障規劃、提供建議投保之商品。
路迦美妝保養營收助攻 董座:力拚T細胞治療五年獨佔優勢
以「癌症細胞治療」為核心事業路迦生醫(6814)董事長唐稚超指出,儘管在積極進行細胞治療臨床試驗下,讓全年營運呈虧損,但在雙引擎的「美妝保養事業」銷售業績年增率增加逾43%,細胞治療占比也成長到快10%,公司現金流充盈穩健,有效支撐免疫細胞治療的研發費用,讓路迦成為少數擁有自主現金流的生技新藥公司。路迦生醫致力拓展LuLym-T記憶型T細胞癌症應用,公司營收採雙引擎模式的「美妝保養事業」2023年占整體營收65.7%,銷售業績年增率增加43.4%;「細胞治療」占比則從2022年的4.8%增加4.7個百分點、達9.5%,透過多元化經營策略建構研發費用的現金流來源。路迦醫療長劉炳中2日並在群益證券與IRTrust合辦的「2024再生醫療產業研討會」中,以身為台灣的再生醫療產業供應鏈企業之一,分析目前的細胞及基因治療發展現況與趨勢,並分享路迦積極布局癌症細胞治療領域的最新營運近況、競爭力與未來發展策略。路迦持續在臨床試驗與技術進行改良,前進佈局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與中東國家等海外市場,2024年首度與泰國醫療團隊MD4簽訂50萬美元的醫療委託研究服務計畫外,並陸續和越南與馬來西亞等國的醫療服務團隊,進行合作合約的洽談與簽訂。加上此次韓國GCCell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逐步驗證公司的癌症細胞治療技術,可以輸出到海外執行,借助「美妝事業、醫管平台」所創造的穩定現金流,全力衝刺「LuLym-T」細胞治療事業持續放大,同時可望台灣的再生醫療雙法助攻下,目標期路迦五年內有獨佔市場先行優勢。
力拼2030減1/3癌症死亡人數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成關鍵
根據衛福部公布之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多年來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佔總死亡人數四分之一,每年約有超過5萬名國人因癌症死亡,癌症治療是台灣健康議題中極待解決的問題。賴清德總統也喊出健康台灣願景,目標在2030年減少因癌症死亡人數三分之一,顯示政府對癌症早期篩檢、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的重視。而基因檢測在精準醫療中更扮演了關鍵角色,不僅能識別癌症患者的基因突變、估計治療效期,更能因應腫瘤新衍生的抗藥性,迅速更換治療,從而幫助醫師為患者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隨著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正式納入健保,行動基因(ACT Genomics Co. Ltd.)協助將NGS檢測無縫整合到各家醫院的癌症治療計劃中,幫助更多癌症患者獲得更精準的治療,國家健康願景更邁進一步。醫療技術日新月異,標靶藥物治療癌症的效果優於傳統手術和化、放療,先進行基因檢測可找到患者可能的突變基因,更精準地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然而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的項目數量不同,費用也有所差異,自費價格約1到10萬元不等,對癌友而言更是筆不小的負擔。所幸自今年5月1日起,NGS納入健保給付,將以檢測方法、基因位點多寡及病人需求等條件,採取健保定額給付、民眾自付差額方式,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預估每年將有約2萬多名癌友受惠。國際上已有許多利用NGS檢測衍生的生物大數據進行臨床應用,進一步發展創新癌症醫療產品。例如韓國藉此提供公共衛生研究有效的資料和樣本管理系統;日本則成立專門負責醫療研發的資助機構以支援基因研究和數據管理。行動基因技術長陳華鍵表示,行動基因近期將通過與研究機構合作,發展基因檢測結合機器學習的本土疾病風險評估模型,以協助疾病預防與診斷。陳華鍵進一步說明,由於NGS檢測在分析過程中產生大量數據,需要強大的大數據處理能力來發現和再分析疾病。行動基因將持續透過機器學習優化演算法,並導入LLM與Generative AI科技,提升基因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行動基因目前也在研發深化AI科技的應用,並參與國際研究計畫,如美國癌症研究之友主持的同源重組缺失之生物標記協調專案(HRD Harmonization Project)。近期,行動基因更優化了其癌症基因檢測技術,不僅一次可檢測440個癌症相關基因、13個融合基因和350多種融合基因組合,涵蓋標靶、免疫、荷爾蒙和化學治療評估,檢測結果更於近日縮短至8個工作天,幫助醫療團隊更快擬定出最佳精準治療方案。行動基因研發團隊也持續觀察最新檢測形式,確保提供最具臨床價值的檢測。陳華鍵表示,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納入健保是台灣精準醫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行動基因作為醫療單位臨床及研究的精準檢測夥伴,致力於技術創新,研發費用更達2023年營業支出的26%,以提供更完善的專業檢測數據。未來將持續與醫療機構緊密合作,輔助臨床判斷與治療策略,共同推動癌症治療和精準醫療的進步與普及,造福更多癌症患者。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台股漲逾百點上看20700 台積電一開盤797元上漲11元
受到美股四大指數全面上漲,台股7日以20634.62點開出,上漲111.31點,台積電(2330)以797元開出,上漲11元至797元,目前來到795元;聯發科、聯電、廣達、京鼎、創見、立積等也都上揚,光罩(2338)來到75.7元、十銓(4967)來到114元,兩檔漲停板。美股周一四大主要指數全面收漲,道瓊工業指數上漲176.59點或0.46%,收38852.27點;標準普爾指數上漲52.95點或1.03%,收5180.74點;那斯達克指數上漲192.92點或1.19%,收16349.25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104.26點或2.21%,收4820.45點。亞股也表現不錯,日經225指數開盤上漲1%,至38,636.23點;東證指數開盤上漲0.8%,至2749.74點。韓國KOSPI指數開盤上漲1.6%,至2718.17點。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統計,上週(113/4/29~113/5/3)外資在集中市場總買進金額為5,704.49億元,總賣出金額為5,352.56億元,買超為351.93億元,另統計自113年年初至5月3日止,外資總買進金額為10兆1,760.76億元,總賣出金額為10兆1,897.62億元,累計賣超為136.86億元。上週外資在集中市場買超351.93億元,買超臺企銀5.90萬張最多,其次為開發金、國票金;另賣超群創5.80萬張最多,其次為矽統、京元電子。根據經濟部統計處整理台灣證券交易所2024年4月1日前公布的財報,發現去年製造業上市櫃公司獲利衰退,營業利益年減26.4%,但業者為了維持領先優勢,仍積極開發技術,讓研發支出逆勢成長,其中以台積電投入1787億元穩居冠軍,占整體製造業研發費用25.8%,聯發科投入806億元為亞軍,瑞昱投入201億元居第三。研發費用前3大公司為台積電投入1787億元居冠,年增11.1%,占整體製造業研發費用25.8%,金額及占比續創歷年新高;第二名是聯發科投入806億元,第三名瑞昱投入201億元。
台積電研發砸1787億元不手軟 但2023年營收最多的是「這家」
經濟部統計處整理台灣證券交易所2024年4月1日前公布的財報,發現去年製造業上市櫃公司獲利衰退,營業利益年減26.4%,但業者為了維持領先優勢,仍積極開發技術,讓研發支出逆勢成長,其中以台積電投入1787億元穩居冠軍,占整體製造業研發費用25.8%,聯發科投入806億元為亞軍,瑞昱投入201億元居第三。 每年均有公布財報之「製造業」上市櫃公司共有1101家,不過去年因為終端電子產品消費動能疲弱,產業鏈持續進行庫存調整,所以整體營收淨額18.87兆元、年減10.7%,其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電子零組件業分別年減9.8%、10.4%。而營業利益1兆4851億元,年減26.4%。經濟部表示,2023年營收淨額前3大公司依序為第一名的鴻海3兆4486億元、第二名台積電2兆1533億元,以及第三名的和碩為1兆1820億元。營業利益前3大公司則為台積電9074億元、聯電487億元及聯發科423億元。不過即使營收及獲利減少,研發支出仍逆勢成長,2023年製造業上市櫃公司研發費用6927億元,為歷年新高,年增2.9%,其中以電子零組件業研發費用4507億元居首。研發費用前3大公司為台積電投入1787億元居冠,年增11.1%,占整體製造業研發費用25.8%,金額及占比續創歷年新高;第二名是聯發科投入806億元,第三名瑞昱投入201億元。 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前3大依序為台積電6350億元,占整體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5成3,其次為聯電793億元,以及力積電的479億元。摩根大通最新報告表示,台積電在技術創新和先進封裝領域的地位,未來在AI時代將起到關鍵作用,透過一系列技術突破,台積電有望在未來幾年繼續保持在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地位。
全球經濟景氣寒冬即來臨 林岱樺:應協助中小企業渡難關
立委林岱樺2日在經濟委員會質詢指出,世界銀行在2024年初即預估全球經濟成長率將會從2023年的2.6%降至2.4%,呈現出連續3年衰退的情勢;台灣為出口導向的國家,許多產業在2023年已連續好幾季都呈現出口訂單衰退,甚至已有耳聞有部分企業已有在放無薪假,要求經濟部放寬對中小企業補助的審查機制。林岱樺質詢指出,因缺工、缺料、原物料上漲及貸款利息調整等原因,導致成本高漲,國內許多中小企業只能持續苦撐,或是甚至面臨倒閉關廠,對於國內產業遇到經濟景氣低迷的狀況,經濟部要如何協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林岱樺指出,市場憂心全球經濟展望趨於走緩,以出口為主要導向的台灣,在2024年經濟成長率是否還有機會「保3」? 同時再加上「俄烏戰爭」、「以巴戰爭」等戰爭仍舊持續中,若戰爭衝突持續擴大,想必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強烈的衝擊,屆時台灣出口訂單將很有可能持續衰退。林岱樺認為,台灣中小企業已然面臨景氣困境,尤其是中小企業金屬製造業在2014至2020景氣一直處於低迷衰退的境況,到了2021年則達到景氣高峰,景氣分數有16.85、景氣燈號則為黃紅燈,呈現揚升狀態。但在2021年景氣到高峰之後,因受到COVID-19疫情之影響,導致全球12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經濟造成莫大的衝擊,各產業經濟損失則難以估計,使得2022、2023景氣再度轉為低迷衰退。林岱樺表示,全球產業以積極朝向低碳減排、智慧化管理、生產設備自動化等方向努力,並深化ESG的經營理念,產業升級已是全球趨勢並勢在必行。而現今中小企業都會遇到「缺乏撰寫計畫書的專案管理師」、「無足夠人力沖銷研發費用」與「設備過於昂貴」等問題,這都是成業者無法順利推動產業升級的主要原因。林岱樺質詢指出,中小企業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但資本不如大企業雄厚,非常需要政府大力支持與協助。補助審查機制嚴謹固然是好,卻也造成中小企業望之卻步,她要求研議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審查機制,並以補助從寬,查核從嚴的概念下來處理進,並要求經濟部重新檢討ESG減排相關計畫與智慧化製造相關鏈結外,也應重新檢視中小企業申請科技專案審查機制,並研議購買機器設備相關的租稅減免或優惠方案,並積極推動機器設備國產化,以帶動台灣整體經濟發展。
塑膠射出機一哥2/靠「多色機」在全球競爭中出線 電動車減重商機成下一成長動能
國內塑膠射出機一哥富強鑫(6603),為何能成為全球前六大車燈廠塑膠射出機最大供應商?CTWANT記者專訪二代接班人王俊賢,「靠的就是在『多色機』的領先,全球競爭對手止步於4色,富強鑫卻已能開發出6色。」此外,富強鑫的利器還有省電環保的「全電式射出機」,以及可使用回收塑料和導入智慧化管理的射出機台,在全球產業ESG、淨零碳排的綠色轉型大趨勢中,成了新一輪帶動業績攀升的動能。富強鑫總經理兼執行長王俊賢接受CTWANT獨家專訪,帶著記者進入位於台南關廟、占地10甲面積的廠區,走進富強鑫智慧示範工廠,展示累積50年的創新研發實力。在潔淨的廠區裡,一台小型塑膠射出全電機正在為醫藥產業客戶微量生產藥罐蓋子,眼見白色與黃色小顆粒固體掉入機器中運轉,每經過約17秒,就會掉出12個橘黃色蓋子。機器中發生了什麼?「細小的白色固體就是塑料,和橘黃色的色母經過熔化後射出到模具裡,這時透過閉模力將液體塑料壓緊,再由冷卻水快速降溫,即完成塑形。」王俊賢說。王俊賢打開電路箱展示射出機台內部的配線是井然有序、一目了然,他分享,很多客戶是看配線及安全配置夠不夠完善,再決定要不要下單。(圖/記者劉耿豪攝)王俊賢表示,全電式射出機比傳統機器省電一半以上,是目前各大產業追求淨零排放、綠色轉型考慮汰舊換新的機台,2023年業績銷量年增長166%。富強鑫也鼓勵客戶使用回收塑料,能大幅達到節能減碳效果。不過他也強調,回收塑料形狀多變,不是每台機器都能吃入,富強鑫在這方面也有特別研究。而眼前正運作的機台還僅是單色射出成形,富強鑫最強大的優勢就是開發「多色機」。他以雙色車燈殼為例,過去透明和紅色部位,傳統要分2台機器,先做白的再移到紅色機台;現在同一機台內,就可以完成2種顏色的射出,「大部分同業還在搞雙色機,我們最多已經可以到6色,領先同業!」富強鑫的6色機,2023年剛開發成功。王俊賢走向另一機台,打開電路箱,裡面的配線有條有理,這是另一項讓他引以為傲的「隱藏版技術」。他形容這是日本職人精神才能完成的事,再加上遇危險即自動斷電的系統,讓富強鑫就連最基礎的機台也遠甚於同業。「很多客戶是看配線及安全配置夠不夠完善,再決定要不要下單;以對安全規範最嚴厲的美國來說,我們的機器都能出口,但很多同業因為安規過不了,只能做台灣市場。」王俊賢推估,在台灣,富強鑫的規模遠超越第二名至少3倍以上。富強鑫1980年代就導入E化,對於軟硬體的整合開發領先同業,如今富強鑫開發的iMF4.0智慧製造工廠系統,也協助客戶轉型智慧製造。(圖/報系資料庫)最後,王俊賢的腳步走到「iMF4.0戰情室」,牆上螢幕同步顯示外頭運作機器的生產效能。「這套系統可連結手機,不僅提供客戶遠端一機在手查看訂單、得知工廠運行狀態,未來我們智慧製造系統也會顯示碳足跡的計算。」他說,富強鑫透過物聯網連結與專業射出技術整合,讓設備效率或異常訊息能即時顯示,生產管理者能快速掌握並進行對策。跟隨在側的富強鑫發言人張銀鶯補充強調,富強鑫的核心競爭力不輸其他國外的競爭對手,尤其射出成型不只重於單機設備,也要和模具、週邊以及成形技術整合,富強鑫成立50年,累積超過萬筆參數與射出成型設備的客製化開發設計與製造技術應用經驗,「未來角色不會只是單純銷售硬體,而是強調軟硬整合搭配。」根據2022年年報揭露,富強鑫年度研發費用共1.1億元,研發團隊共98人。王俊賢認為研發創新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讓富強鑫能在一次次的大環境變革中搶占市場。隨智慧製造、工業4.0發展進程推進,生產流程簡化與節能意識提升,客戶對於客製化軟硬體設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此外,富強鑫也鎖定2大趨勢,一為綠色替代材料及成型新技術,其次是以塑代鋼、以塑代木、以塑代玻璃等永續材料或改善產品生命週期。王俊賢介紹富強鑫研發的物理發泡射出成型系統GENTREX,球鞋的中底透過物理發泡達到輕量化,預計2025年國際製鞋業禁用化學發泡劑後將成為替代技術。(圖/記者劉耿豪攝)歐盟2035年禁售燃油車,對電動車產業形成重大催化,電動車愈輕盈愈有利,也促使材料轉型,以塑代鋼,除了可減輕零組件40%重量,同時再生產階段也能耗用更少碳排,勢必放大各汽配業對於塑膠射出機的需求,為富強鑫帶來豐厚獲利。另外,富強鑫也已著手布局下一個成長引擎。2025年起國際製鞋業禁用化學發泡劑,而富強鑫戮力研發的物理發泡射出成型系統GENTREX,將有機會承接換機需求。王俊賢說,MuCell微發泡射出成型技術生產鞋中底,實現優質球鞋所需的輕量化、高彈性與低變型,物理發泡技術較傳統化學發泡技術約可減少60%的碳排量,並且鞋中底還可回收使用,有助於綠色循環。王俊賢回憶,上一次成功的產品「超大型水平對射機」推了10年,這次GENTREX也已經佈局7~8年。每項技術要看得到成績,他算算都要佈局8~10年的時間。不過也因為富強鑫的前瞻思維、不斷投入研發,50年來,才能在爬坡的賽道中,永遠維持續航力向前邁進。
材料界傳奇1/存股族追捧長興 董座高國倫親曝翻身500億大廠靠「這關鍵」
春節開工後,AI帶動科技股漲不停,合成樹脂、乾膜光阻大廠長興材料(1717)也傳佳音,元月營收告捷成長逾56%,股價更是默默放量跟漲,從28元衝破33元,單日交易量從千餘張暴增近2萬,投資人靜候8日配發股利決議。長興連續33年穩定配息,殖利率不時優於金融股,成了存股族最愛。此外,長興材料不只是「合成樹脂」亞洲主要供應大廠,特殊UV光固化原材料(一種經日光照射提高效能的黏著劑)做到全球前三大廠,台灣化學工業界的隱形冠軍,更是電子業電路基板PCB廠「乾膜光阻」材料全球第一大供應商。今年成軍邁向60年的長興材料,早已非當年的塗料樹脂小廠。CTWANT記者日前專訪68歲董事長高國倫,他道出關鍵,「我和爸爸有一個共同點,就都不是學化學、材料專業的理工人。」但是,「我們肯花研發費,創新力強,轉型全方位材料供應商,定位正確。」「父親學法律原本擔任公職,當年他40歲買下一家油漆公司創業,就是做公司管理。」高國倫告訴記者。高國倫父親、今年101歲的高英士,1965年以80萬元在高雄創立「長興化學」(長興材料前身),生產建築塗料用等的合成樹脂。長興材料原名為長興化學,創辦人高英士(圖中)在40歲那年辭去公職創業。(圖/長興材料提供)一年後,長興即損益兩平,並開始外銷到越南,接著擴大生產各種工業用樹脂,還在大陸、日本、美國、泰國、義大利、馬來西亞等地區擴廠,疫情間又切入生醫,2021年成為首家取得疾管署新冠肺炎快篩試劑授權量產企業。三十七年前進入長興的高國倫說,「長興一開始就專注在特用化學品,強調各種產品配方,與同業區隔競爭市場。」「與同業相較不同的是,長興重視研發,每年投入營收3%研發費用,在高雄、蘇州成立的長興研究所,人才就快600位。」以2022年來說,研發費用即達14.7億元。長興在1990年代透過工研院技轉,開始研發乾膜光阻,1997年正式成立「長興研究所」,現任長興總經理毛惠寬即是從長興研究員做起,服務資歷35年,他曾說到長興產品能做到領先品牌,主因鎖焦在「材料」開拓策略獨到,而利基點不僅著重研發,還要能搭上客戶產品趨勢切入市場。「一路走來,感謝許多人專注研發技術創新與生產團隊完成。」高國倫如數家珍地告訴記者,他們很多是來自化工化學等領域科學人,包括長興前董事長楊文雄、研究所第一、二任所長黃梧桐、黃舜仁(現為長興董事)。1967年長興化學的合成樹脂首度外銷到越南,左起為協理邱憲臣、同仁柳世猛、陳順雄。(圖/長興材料提供)其中,楊文雄曾為了提升研發能力向公司請假一年,自費到日本神戶大學高分子化學研究室繼續進修,返國後,不僅敏銳掌握工業趨勢創新研發,還善長原料成本控管,「他同時兼具化工人專業與財務管理,從研發創新到出任總經理、董事長,是帶領長興一路起飛的重要幹部。」一名長興主管跟記者說,他是深受長興員工尊敬的科學人。「黃舜仁所長則就像是一位夢想家,每每聽同仁暢談未來科技研發可能性,總是帶著微笑說『好啊!』給予鼓勵,不澆冷水。」一名研究員說。長興材料團隊研發力強,其中PCB廠必備的「乾膜光阻」,已拿下全球市佔率第一。(圖/長興材料提供)有了材料研發能力作後盾,高國倫接手董事長後的四年,也就是2014年,將長興化學更名為「長興材料」,讓長興「從化學原料為基礎,延伸到電子業、特用、生醫界的材料供應商」,期許成為世界材料大廠。如今,長興材料在全球生產基地25廠,海內外員工五千人,年營收從1998年破百億,一路翻倍到2021年破五百億。儘管去年景氣逆風,遇上升息、全球通膨、原物料成本增、電子業消化庫存等挑戰,長興材料全年營收滑落到425億元,但今年開春元月營收回到38.51億元、年增56.2%,加上今年順利出售蘇州長興光學材料100%股權,處分利益3.6億元進帳,去年低迷的股價也開始活蹦亂跳。問起對今年展望,高國倫笑呵呵地說,「審慎樂觀。」
高端腸病毒71型疫苗9月封緘出貨 4日股價跌逾5%
開學前後正是腸病毒流行好發期,腸病毒71型疫苗施打意願顯著提高。國內供應商高端疫苗(6547)繼8月首批疫苗順利出貨外,近期傳出第二批有望完成封緘檢驗,有助帶動公司第三季營運攀升。今(4日)股價下跌4.5元或5.8%,暫報73.1元。根據食藥署公告,高端疫苗首批封緘劑量約2萬劑,第二批也有超過2萬劑,預計第二批能於本月初完成封緘檢驗後上市,後續也將視市場需求持續供應。法人預期,市場對腸病毒71疫苗需求強勁,高端也積極配合生產。且第三季成長動能除腸病毒疫苗外,流感公費疫苗也陸續出貨,年底前供貨量持續拉升。高端因已無新冠肺炎疫苗出貨,前7個月營收掛零,在研發費用支出下,上半年稅後淨損5.26億元,每股稅後淨損1.6元,法人預期,8月起在腸病毒71型疫苗出貨帶動下,年底前營運可望持續加溫,不排除下半年單季出現轉虧為盈。
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6建議「加強台日半導體合作」 台版晶片法應納入中小型企業
三三會今(17)日舉行8月份例會,理事長林伯豐表示,上月舉行北海道經貿參訪團台日雙方討論最為熱烈就是半導體產業的議題,應在此領域密切合作,日本掌握半導體產業上游、關鍵性材料、零組件,並擁有大量研發成果及專利;台灣則在高素質人力資源、生產製造,以及完整產業供應鏈、網絡上具有優勢。林伯豐指出,為了維持台灣半導體的競爭力,日前政府公告「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2」台版晶片法於8月7日正式實施。申請門檻為研發費用需達新台幣60億元、研發密度達6%、先進製程設備支出達100億元。但美國、歐洲、印度、日本的半導體振興政策,適用於各個大中小型業者,台灣僅有大型半導體業者能適用。林伯豐建議政府應再降低申請門檻,擴大適用範圍,其中研發費用建議調降至新台幣50億元、研發密度5%,讓台灣中小型的半導體產業也能獲得補助。林伯豐說,日本曾經是半導體的強國,1986年日本生產的半導體產品全球市佔率曾高達45%。但在「美日半導體協議」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日本半導體產業受到影響。但於2021年制定半導體和數位發展策略,將以累計2兆日圓(約147億美元)的預算,振興半導體產業的發展。2022年台積電公司(TSMC)赴熊本設廠,重振日本半導體產業士氣,日本政府並將給予4,760億日元的補貼。林伯豐對台日在半導體供應鏈的合作有以下建議:一、台日半導體可以深化零組件、材料及設備製造面OEM的合作,台灣可以支援日本相關製造技術的需求。二、台日可以合資新公司,拓展半導體新事業,日本功率半導體製造商可與台灣公司成立合資企業,避免大規模投資的風險。三、台日企業合作拓展日本晶圓廠、智慧製造商機,台灣半導體廠已進行智慧工廠生產自動化,良率更高且生產效率更好,台日可以合作推動日本晶圓廠製造自動化。四、台日可以合作,共同拓展新南向市場,特別是半導體與智慧製造產業。五、台日合作培育國際人才,藉由舉辦研討會、課程研習、企業實習等,進行專業人才交流,培育國際人才。六、借助日本在新興科技領域的發展,強化台灣半導體產業出口市場,例如電動車、物聯網、人工智慧、元宇宙等。
台版晶片法修法過關 陳建仁:最快8月上旬實施
台積電全球研發中心週五(28日)啟用,行政院長陳建仁出席啟用典禮致詞時表示,有「台版晶片法」之稱的《產業創新條例》10之2已經審議通過,細則子法也有共識。可望在8月上旬前公告實施,透過投資抵減機制讓業者有更大投資誘因,在全世界競爭中保持領先。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2及第72條條文修正案俗稱「台版晶片法」。為鞏固台灣關鍵技術產業鏈地位,台版晶片法祭出史上最大投資抵減租稅獎勵,財經兩部會已於5月1日預告,訂定企業申請門檻為研發費用達新台幣60億元、研發密度達6%、購置用於先進製程的設備支出達100億元,且2023年起有效稅率為12%。據悉,子法修法作業進入最後階段,財政部與經濟部正在確認細部文字工作,最快下週回函經濟部,若一切順利,有望8月上旬前實施。不過,雖然台版晶片法針對半導體、電動車、5G等技術創新且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之公司,提供前瞻創新研發支出的25%,並得以購置用於先進製程的全新機器或設備支出5%,且該機器或設備支出不設金額上限。但有關研發費用門檻從原本的100億元降低至60億元的規定,仍有許多公司無法達標,紛紛表示「看得到、吃不到」。對此,由於母法中已訂定有效稅率門檻,因此可促使未達到此稅率基礎的業者努力達成,穩定國家稅收;此外,如未符合前述適用條件的公司,亦可申請產創條例第10條研發投資抵減及第10條之1智慧機械投資抵減。優惠。其中,研發投資於支出額15%內抵減當年度營所稅,或選擇於支出10%限度內,分三年抵減營所稅。
黃金大咖挺進2/癌友福音?細胞免疫治療提前上市 生技股看漲縮短投資回收也有風險
再生醫療概念股這三個月的漲幅近5%,其中向榮生技(6794)就有131.79%驚人,亞果生醫(6748)超過四成,訊聯(1784)、三顧(3224)、樂迦再生(6891)、台寶生醫(6892)、路迦生醫(6814)也都超過20%以上,長聖(6712)最新股價來到213元,2021年最高曾來到496元。以上皆為投入細胞治療為主的生技個股,另可見大集團投資身影,像是宏碁(Acer)為三顧與樂迦再生(二家為關係企業)的跨域開發合作夥伴,與三顧合作首案即瞄準個人化樹突細胞的癌症免疫治療開發,並以AI助攻三顧個人化「腫瘤新抗原DC」篩選。佳世達(2352)去年5月宣布,以5.45億元投資大江生醫集團旗下的大江基因(6879)私募案,就是以基因檢測、幹細胞及免疫細胞等產品的研發及製造為主。路迦生醫(6814)醫療長劉炳中告訴CTWANT記者,由於細胞免疫再生療法的研發費用太高,再生醫療雙法若通過,有了法源依據,有助於鼓勵更多醫院、企業投入這個領域,增加競爭力,建立價值鏈,並且隨著多元化產品上市也可以降低費用門檻。路迦生醫以免疫細胞治療培養技術提供為主,從其股價來看,今年2月行政院通過衛福部《再生醫療雙法》草案,包括《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以來,股價從30元逐步上升,最高到43.15元,目前在38元上下起伏。路迦生醫醫療長劉炳中,因為父母、親友罹癌而投入免疫細胞治療領域投資成立路迦。(圖/CTWANT資料照)劉炳中說,路迦在癌症細胞治療特管法部分,已從原本合作的花蓮慈濟、柳營奇美、新光、板橋中興、亞東紀念等醫院再增加臺北榮民總醫院就是做自體免疫細胞(CIK)治療第一至第三期實體癌,經標準治療無效或實體癌第四期之細胞治療技術施行計畫,近半年來累計收案治療人數,應用在大腸癌、肺癌、胃癌、胰臟癌及鼻咽癌上。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則說,目前關注再生雙法通過焦點之一,是可使二期臨床藥物提前於國內上市,未來已完成第二期臨床試驗的再生醫療藥品可有提件提早上市,將針對急迫性且沒有其他治療方式的疾病小範圍使用,許可期限將不超過五年。意味CAR-T、CAR-NK等細胞治療法經過基因改造,不適用於特管辦法,風險高但療效顯著的細胞治療藥物只要通過二期臨床試驗就可於台灣上市,也就是目前各界關注對於病患、藥廠的影響性,因此觀察生技個股可多加了解該再生醫療藥物的「投資報酬回收年數的縮短情況」。近期受到股民熱議的長聖,是由董事長劉銖淇醫師與醫界朋友於2016年共同創立,以幹細胞與癌症免疫細胞新藥研發為主,已連續兩年獲利,2022年營收6.28億元,獲利2億元,每股盈餘EPS為2.95元。黃文清說,業界多認為長聖為國內特管法細胞治療龍頭,主要是以中國醫藥大學、中研院等研究機構授權的技術,開發免疫細胞療法與幹細胞療法的新藥,與特管法下的細胞治療服務。目前多家醫院、生技業投入細胞治療,圖為台大醫院就CD19 CAR-T細胞治療兒童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發表成功個案說明。(圖/報系資料照)以長聖為例,可觀察其主要業務兩大塊,「新藥開發」有5項pipelines臨床技畫通過TFDA或FDA的核准正在執行中,以及「細胞委託製造服務」有45件細胞治療計畫通過特管辦法核准執行中。向榮生技股價4月28日以76.8元作收,研發幹細胞新藥、幹細胞技術應用與再生醫學領域細胞治療,今年3月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三期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核准執行,異體細胞庫登記申請也在去年12月獲得美國FDA來函通知核可通過,有利細胞產品推展到海外。亞果生醫研發生產人體組織器官修護用之生醫材料為主,從骨科、牙科、心血管專科、眼科、外科手術、傷口照護到運動傷害等專科使用之醫療器材,有膠原蛋白、超臨界二氧化碳技術,再生醫學細胞治療部分,再生細胞醫學上,以「膠原蛋白顆粒於促進毛囊生成或血管生成之用途」毛髮增生技術取得專利等。黃文清說,這一波再生醫療概念股的股價上漲,是股民對於未來再生雙法通過帶給的想像空間龐大,可多了解該個股在細胞療法研發進度,觀察授權的機會,評估公司長期營收挹注來源與可期的獲利。但他也提醒,投資人很難預測臨床試驗結果、醫療成效,待報告出爐揭曉恐有所震盪,還是要審慎評估自己的承受風險能力與財務狀況。
台版晶片法三讀通過 「研發+先進設備」抵減最高不超過50%營所稅
為強化產業國際競爭優勢,並鞏固我國產業全球供應鏈之地位,立法院會今(7日)三讀通過被稱為「台版晶片法案」的產業創新條例修法,針對技術創新且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公司,投資前瞻創新研發及先進製程設備,給與抵減租稅優惠,兩者抵減總額不得超過當年度應納營所稅額50%,創下我國最高的研發及設備投資抵減方案。立法院經濟、財政委員會去年12月聯席審查,今年1月5日經立院朝野黨團協商,因沒人持反對意見,結論均照行政院提案。行政院長蘇貞昌指出,此次修法對「在我國境內進行技術創新,而且位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的公司」,符合一定條件者,提供史上最高的研發及設備投資的抵減,將有助促進下世代關鍵產業與技術持續深耕台灣。其他三讀條文還包括,適用對象不限產業別,只要在國內進行技術創新且位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的公司,符合研發費用及研發密度達一度規模;有效稅率達一定比率,112年度為12%、113年度起為15%(但113年度可報行政院核定調整為12%);購置先進製程設備達一定規模,以上3要件均可適用。至於在修正條文施行期間,自民國112年1月1日起至118年12月31日止。行政院會於去年11月17日通過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2及第72條條文修正草案。函請立法院審議。此外,修正案中第10條之2新增的規範特別提及,於境內進行技術創新且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的公司,得享有前瞻創新研發投資抵減,當年度抵減率為25%;該公司購置供自行使用於先進製程的全新機器或設備,支出金額合計達一定規模者,當年度抵減率為5%,支出金額無上限。二者合計的抵減稅額不得超過當年度應納營所稅額50%。產官學界對「台版晶片法案」樂觀其成,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認為「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並提出兩點觀察:首先,在半導體逐漸變成國力發展指標的狀況下,各國都相當關切;不僅美國推出了「晶片與科學法案」,日本、韓國也相繼推出相關優惠措施,長期來看,很可能會造成大量的投資外移。因此,台灣勢必要推出自己的法案,留住資源。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表示,修法不會獨厚特定產業,只要是國內技術創新並居於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符合要件都可申請,也不侷限於半導體,包括5G或電動車等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都有機會適用。美中晶片戰開打尚未停止,中國已針對美國實施晶片出口管制向WTO提起訴訟,台灣處於重要地位,除積極立法鞏固我國產業優勢,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昨(6日)也公告,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關鍵一環,已於1月3日以第三國身分申請加入諮商,以確保國家戰略產業健全發展,但不代表台灣支持或反對當事國任何一方的立場。
行政院拍板晶片法案修正草案 祭出史上最高優惠
行政院會17日拍板俗稱台版晶片法案的《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2修正草案,針對技術創新且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公司,投資前瞻創新研發及先進製程設備,各給25%、5%投資抵減租稅優惠,兩者抵減總額,不得超過當年度應納營所稅額50%。蘇揆說,政府以行動支持半導體產業,這可說是史上最高研發及設備投資抵減法案。預計明年元旦上路,台積電及聯發科等大廠可望受惠。經長王美花指出,雖然台灣半導體技術在全球已經居於領先地位,但面臨許多競爭者進入,仍要保持領先並再突破,發展下世代關鍵技術,例如美國晶片法案每案提供30億美元補助建廠或半導體設備,予建廠及設備25%投資抵減租稅優惠、日本半導體復興計畫提供6,000億日圓補助建廠及設備費用50%、韓國K半導體戰略予最高40%研發投抵及10%設備投抵等,因此政府勢必要拿出可行方案。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則說,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是半導體,當前除美國提出晶片法案,日、歐也提出租稅優惠以重建半導體產能,為此我國也修正產創條例,是奠定我國未來半導體競爭很重要的基礎,有利鼓勵先進製程留在台灣。他說,台灣的半導體製程已領先全世界,我們要站穩這個利基,持續發揮優勢。據經濟部提出產創條例10條之2修正草案,鎖定技術創新且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之公司,提供前瞻創新研發支出25%抵減當年度營所稅額,另購置先進製程全新機器或設備支出予5%投資抵減率,且機器或設備支出不設上限,兩者當年度抵減上限不得逾30%,合計抵減總額不得逾當年應繳營所稅額50%。未來適用要件,主要指凡符合研發費用、研發密度達一定規模及有效稅率達一定比率,均可申請適用。至於所謂的「一定規模」,則將參考國內重要公司研發經費及研發密度,並在子法訂定。據悉,研發經費50、70、100億版本都會提出討論,研發密度(研發支出占營收淨額比率)則應會從逾5%起跳,6%~7%可能性居大。至於有效稅率,將參考OECD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稅率15%訂定,龔明鑫在審查時保留二項彈性,一是有效稅率須達一定比例以12%為基礎;二是實施時間採「1+1」彈性做法,也就是說,雖要接軌OECD,2023年為12%,2024年起為15%,但保留延後1年彈性,2024年度可審酌國際間施行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情形,由行政院核定調整為12%。
行政院今通過《產業創新條例》修正草案 最快明年元旦上路
行政院今通過《產業創新條例》第10之2條修正草案,針對技術創新且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公司,投資前瞻創新研發及先進製程設備得適用新的租稅優惠,經濟部表示,後續將積極與立法院朝野黨團溝通協調,早日完成修法程序,盼能在明年元旦上路。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這次修法對我國境內進行技術創新,而且位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的公司,符合一定條件者,提供史上最高的研發及設備投資的抵減,這將有助促進下世代關鍵產業,跟技術持續深耕台灣,鞏固包括半導體在內的整體產業鏈韌性,以及國際競爭優勢,這對台灣的國家安全及經濟安全都有實質助益。經濟部表示,近年一連串全球重大事件干擾供應鏈運作下,各國為實現關鍵產業自主化,紛紛就其關鍵產業祭出鉅額補貼及擴大租稅優惠,例如美國晶片法案提供補貼並針對建廠及設備投資給予25%抵減率的租稅優惠、日本提供建廠及設備補助、韓國給予抵減率最高40%的研發投資抵減及抵減率10%的設備投資抵減等。經濟部指出,本部借鑒各國獎勵措施並盤點現行法規,提具「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2、第72條修正草案,針對技術創新且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之公司,提供前瞻創新研發支出25%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並得以購置用於先進製程之全新機器或設備支出5%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且該機器或設備支出不設金額上限,二者合計的抵減總額不得超過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50%。經濟部表示,適用本租稅優惠的對象不限產業類別,凡符合研發費用、研發密度達一定規模及有效稅率達一定比率要件,均可申請適用。其中研發費用及研發密度,考量台灣產業要在國際供應鏈中持續保有關鍵地位,必須不斷投入資源進行開創性、突破性的研發創新。而一定規模,將參考國內重要公司的研發經費及研發密度,於子辦法訂定。另有效稅率部分,為兼顧租稅優惠及繳納合理稅負之政策目的,參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之稅率15%訂定。鑑於國際間推動期程不一,給予產業適當緩衝期間,112年度有效稅率之比率訂為12%,113年度起為15%,其中113年度得審酌國際間施行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情形,由行政院核定調整為12%。經濟部強調,後續將積極與立法院朝野黨團溝通協調,使早日完成修法程序,盼如期在112年1月1日起施行,至118年12月31日止。期望引導企業積極投入前瞻研發與先進製程,強化我國產業鏈韌性及競爭優勢,進而鞏固並提升我國關鍵產業在國際供應鏈的地位,讓我國產業成為保護臺灣國防經濟安全的堅實後盾。
台版晶片法今拍板!研發投抵25%營所稅 台積電、聯發科可望受惠
號稱台版晶片法的《產業創新條例》第10之2條修正草案,行政院今將排入院會議程審議,預計拍板定案後明年元旦上路,對位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的公司提供研發及設備投資抵減,其中前瞻研發支出抵減率高達25%,為產創最高抵減,台積電、聯發科等半導體大廠將有望適用,也被外界視為「護國群山條款」。草案中,明訂三大適用要件,要求研發費用及研發密度達一定規模外,有效稅率也須達一定比率。抵減率部分,前瞻研發支出當年度抵減率25%;購置先進設備當年度抵減率5%,且「無投資抵減支出金額上限」。官員指出,兩抵減各自上限不得超過當年度營所稅30%,兩項合計不得超過50%。經濟部官員指出,研發費用規模、密度仍待財經兩部會協調,在子法中訂定。其中有效稅率已達共識,擬配合OECD最低稅負制調整期程,亦即明年上路,有效稅率以12%為門檻,2024年隨OECD國家施行最低稅負15%配合調整,若屆時有變數,保留政院可延後一年的緩衝彈性,最遲2025年需達15%。據悉,研發費用與研發密度尚未定案,研發費用規模擬就50億元、70億元、100億元三種版本研商,研發密度(指研發支出占營收淨額比率)目前製造業平均為3.2%,國際關鍵地位企業勢必要更高,很可能落在6~7%,但不會到10%。至於先進製程設備投資門檻也以100億為思考起點。官員說,規模門檻越高、適用企業越少,若門檻訂在100億元,台積電、聯發科、聯詠都符合適用條件,但若門檻降低至70億元,聯電、日月光、南亞科、群聯、瑞昱等大廠都可進入安全名單,若降為50億元,適用業者會更多。面對美國晶片法案、日本半導體復興計畫、韓國K半導體戰略逐一出爐,為鞏固台灣半導體技術居全球領先定位,經濟部6月預告這項草案,特別鎖定符合「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企業,雖未限制產業類別,但以半導體等跨國高科技企業較可能符合適用門檻。
專家:高端次蛋白技術 售價不超過200元
高端日前主動公開新冠疫苗售價,但外界仍對其研發成本感到好奇。國內疫苗專家指出,高端採用次單位蛋白技術,售價照理不應超過200元,至於mRNA疫苗雖然是全新技術,但成本頂多貴2倍,也不應賣超過1000元。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指出,從過去經驗以及高端疫苗的開發過程來看,每劑疫苗價格都不該賣800元,其主要原因為高端是從美國國衛院技術轉移而來,代表根本不需要研發費用,且次單位蛋白質疫苗是我國以前就具備的技術,成本不應該高過200元。至於mRNA疫苗的生產成本,王任賢指出,其最關鍵、最複雜的技術在於包覆RNA的奈米脂質微粒屬於全新開發,這本來就是相當昂貴的材料,因此成本比傳統的次單位蛋白質疫苗高也算合理,推算成本價應介在400~500元之間。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認為,雖然次單位蛋白疫苗是我國以前就有的技術,但考量新冠病毒是全新疾病,開發成本比流感疫苗高也是合理,但合理成本價應在300至500之間,若製程穩定的生技廠能大量生產,成本還可以再降低。他也以同為次單位蛋白質的疫苗Novavax為例,每劑售價約400多元,但關鍵在於Novavax具有2000公升的發酵槽,可大量生產降低成本,此外該廠也有較成熟的技術能降低不必要的損耗,如此一來就能進一步壓低售價。黃高彬說,高端疫苗與聯亞疫苗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向美國國衛院取得技轉授權,照理說已省去研發費用,後者則是從頭到尾都自行研發、摸索,成本應會較高,不過他也強調,或許向美國國衛院申請授權必須付出龐大權利金,但只要高端不對外說明,永遠無法得知授權成本是多少。
陸累計增退減稅降費、緩稅費 達2.58兆人民幣
大陸國家稅務總局6月30日上午舉行落實新的組合式減稅降費政策專題新聞發佈會,指出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正在平穩有序落地,其中微型、小型、中型、大型企業存量留抵退稅梯次性集中退還的任務基本完成。截至6月25日,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累計新增退稅減稅降費與緩稅緩費約2.58兆元(人民幣,下同),預計上半年整體將新增2.86兆元。根據澎湃新聞引述大陸國家稅務總局說明,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中,既有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又有小規模納稅人階段性免徵增值稅政策;既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到100%,又加大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和小規模納稅人、小型微利企業、個體工商戶「六稅兩費」減徵力道。此外,既有減稅,又有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延緩繳納製造業中小微企業部分稅費並階段性緩繳社保費,強調這些政策將「真金白銀」直達企業,降低稅費負擔,緩解企業資金短缺等壓力,提振發展信心、穩就業保民生。
癌症新藥申請到健保同意給付 平均等待時間730天
46歲的阿煌,5年多前確診晚期肺腺癌合併腦轉移,因不符健保給付資格,只好自費救命,每月治療費用高達10幾萬,凸顯癌症新藥、新科技治療的可近性不足。民團表示,健保總額過去幾年的成長率約落在4~5%間,但癌藥的成長幅度每年約10%,從申請健保到給付平均得耗費730天,甚至等上3、4年,病友在忍受病痛之際,還要被迫面對生死抉擇。肺腺癌自費月花逾10萬阿煌罹癌時,發現腦中長了8顆腫瘤,但健保僅給付3顆的加馬刀治療,他問醫師「能不能健保付3顆,我付5顆的錢?」但醫師以健保無法分一半為由回絕,阿煌只好全自費治療。針對肺腺癌,他接受了化療、免疫藥物、抑制劑治療,合計每月得花上10幾萬,但僅化療有健保給付,好在有商業保險,每月的開銷也減至數萬元。為了繼續治療,阿煌耗盡了半生積蓄,只能重返崗位,到機車行工作到深夜,他表示,過去以為健保是什麼都保,生病都可以給付,但罹癌才得知很多治療都需自費。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癌症新藥、新科技研發費用高,對健保財務衝擊大,通過給付的時間也很長,即便給付了,適用的範圍也會限縮,很多病友等不到給付就離開人世,這種情況他基本上每個月都會碰到。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癌症新藥從送審到真正生效,平均得花費730天,中位數是561天,非癌症新藥則平均396天,中位數則約10個月,對病友來說,為了新藥等上3、4年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癌症藥費每年成長10%蔡麗娟指出,今年健保總額突破8000億大關,較去年增加了260億元,成長3.32%,但過去幾年成長率約落在4~5%,而癌症藥費每年成長幅度約10%,比總額成長率高出1倍,即使去年費率升至5.17%,對財政結構仍治標不治本,癌症新藥給付一樣困難。針對癌症新藥健保給付問題,健保署長李伯璋說,醫療分項費用中,藥品占率已達28.9%,健保的錢不能都拿來買藥。近期提出的部分負擔調整方案預告期滿,最快5月上路,盼透過改變民眾的醫療行為,讓財務更平衡,進而改善癌症、罕病等新藥納入給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