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藥物
」仲恩生醫35元登興櫃漲逾51% 董座:幹細胞藥今年將申請日本藥證
仲恩生醫(7729)上周五(8日)召開興櫃前法人說明會,於今(11日)以每股35元登錄興櫃,今早開盤股價上衝至53元,漲幅逾51%,隨後漲幅收斂至7.5%。董事長暨總經理王玲美表示,仲恩長期專注神經罕見疾病藥物研發,目前進展最快的是治療小腦萎縮症(SCA)的Stemchymal幹細胞藥物,預估將在2024至2025年提出日本藥證申請。仲恩生醫創立於2007年,致力於脂肪間質幹細胞投入罕見疾病療法藥物研發,期望為罕病病友提供有效治療方案,研發至今已累積多項創新幹細胞技術平台開發、前臨床及臨床試驗,開發適應症涵蓋小腦萎縮症、亨丁頓舞蹈症兩項罕病,以及急性發炎性疾病包含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急性肝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症等。仲恩生醫副總柯景懷進一步指出,經由動物實驗及離體細胞實驗證實,Stemchymal治療機制可透過特定的分泌因子,經由自體吞噬的路徑,達到減少異常蛋白質堆疊、調節發炎反應、抗氧化能力、支持神經細胞修復、生長;從動物行為實驗上可看到顯著的改善。目前市面上研發藥物多為單一靶點,柯景懷表示,而Stemchymal可多靶點全方位達到保護神經細胞及抑制突變蛋白質的堆積,明顯優於其他競爭對手。目前仲恩已與日本Reprocell、韓國SCM Lifescience 兩家公司達成Stemchymal技術授權,同時,仲恩也持續積極拓展其他國際市場如美國及歐洲等,爭取技轉授權到海外的機會。在藥證取得方面,仲恩生醫除日本市場預計在2024、2025年提出藥證申請外,台灣方面則可望在「再生醫療製劑條例」通過後,依「有附款許可」取得暫時性許可。搭配衛福部已於今年1月施行「已於醫藥先進國核准之罕見疾病藥品認定併查驗登記審查試辦方案」,兩種途徑都可能縮短Stemchymal在台上市時程,為台灣罕病病友提供治療方案,未來也將繼續專注臨床需求,以孤兒藥為目標,持續開發其他適應症。
大陸黴漿菌疫情爆發! 醫曝「皮皮挫」原因:沒事別濫用抗生素
中國、韓國、丹麥、瑞典等國近期爆發黴漿菌疫情,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也示警,根據過往經驗,鄰近國家如果有流行,國內1年內也可能發生,因此預估明年春天會有新一波黴漿菌疫情。對此,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則提醒,大陸黴漿菌疫情嚴峻主要是因為抗藥性極強,但其實台灣的抗藥性也高達6成了,因此奉勸各位醫師「沒事不要濫用抗生素」,否則遲早追上中國。針對國內黴漿菌疫情是否會受大陸影響,黃立民醫師指出,黴漿菌每4年就會流行一次,國內過去在2019年曾爆發過疫情,今年還沒有明顯疫情,因此2024年可能就會爆發流行。他也示警,黴漿菌潛伏期可以長達1至2週,且1年4季都可能流行。根據過往經驗,鄰近國家如果有流行,國內1年內也可能發生,因此預估明年春天會有新一波黴漿菌疫情。對此,顏俊宇醫師則在昨(29日)於臉書《雙寶爸的小宇宙|兒童感染科 顏俊宇醫師》發文解釋,何時該懷疑感染黴漿菌?他強調黴漿菌「不一定會發燒」,不過「久咳超過2週」、「乾咳或厚痰都有可能」,此外還會有肺外症狀如嘔吐、肚子痛,以及皮膚出現蕁麻疹、多型性紅斑(像標靶的疹子),有以上症狀就得懷疑可能是黴漿菌感染。但他也強調,黴漿菌潛伏期長達1至2週,所以通常是家裡成員前後出現久咳,比較不會同時爆發。至於黴漿菌的篩檢,顏俊宇醫師則說明,有喉嚨快篩試劑可做,但不是標準確認方式,「廠商給的資料和Gold standard PCR比起來敏感性高達80%,但查一下文獻黴漿菌抗原快篩的敏感性大概只有60%。所以快篩是可以拿來做參考,但假如快篩陰性,還是無法排除,因為有40%的可能是miss掉,所以還是要看診,交給臨床醫師判斷喔。」顏俊宇醫師也分析這次疫情「大家皮皮挫」的原因,主要在於中國黴漿菌對藥物抗藥性極高,怕這些抗藥性高的黴漿菌傳來台灣,但他提醒,其實台灣常用來治療黴漿菌的藥物Azithromycin(日舒)的抗藥性也已經高達6成了。因此顏俊宇醫師在文末呼籲,「訓練感染科的時候,老師們都會感嘆菌種抗藥性進化的速度,比我們人類研發藥物的速度快太多了,『所以我們醫生真的沒事不要濫用抗生素』!每次看診我都會跟家屬解釋,現在病情是什麼狀況所以我開了抗生素,盡量不要濫用,不然我們台灣黴漿菌的抗藥性遲早也會追上中國的!」
終於跟上國際!台大成立第一個「台灣腦庫」 有助研發新藥和治療方式
全世界已經有150個腦庫,台灣大學歷經6年,終於成立國內第一個「台灣腦庫」,未來希望針對小腦萎縮症、帕金森氏症、失智症、漸凍症等捐贈者所捐贈的腦做研究,找到更準確的治療方式,研發藥物救治病人。衛福部長薛瑞元則承諾,每年將會編列預算,撥款支援外,也會透過科技計畫等管道給予更多協助。台灣首座腦庫「台大醫學院台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5日舉行揭牌,幕後推手之一,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直言,「台灣有自己的腦庫,才能回答我們自己的問題」,建立台灣專屬腦庫有必要性。謝松蒼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1980年代透過腦庫,發現失智症患者腦部乙醯膽鹼神經元減少,提供失智症治療指標。國內如小腦退化疾病、漸凍人等大腦神經罕見疾病,這些都是無解的病,若經過研究,有機會了解新的致病機制,就有研發新藥的機會。他指出,以往台灣沒有自己的腦庫,需進行人類腦組織研究時,往往須向美國等其他有腦庫的國家申請,拿到的組織非常有限,且基因型、疾病樣態存在差異。至於國內樣本,則礙於法規,只能用病人術後的「剩餘檢體」,因此30年前,病友團體就不斷奔走呼籲希望有自己的腦庫。「台灣腦庫是個大愛的計畫」,謝松蒼有感而發表示,有位病人每次回診都會告訴他:「我走了,但我希望我的腦神經組織可以留下來,提供醫學研究,開發新的治療」,讓他印象深刻。謝松蒼強調,腦庫是搜集捐贈者往生後的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發藥物之用,也是國家研究強弱的指標之一,目前全世界包括美國、澳洲日本、中國大陸等有150多個腦庫,並多有政府經費支持,希望政府也能支持這樣的計畫。薛瑞元表示,支持腦庫有兩大方向,第一要維持腦庫運作,衛福部每年編列一定預算,加以支持;第二、對學界提出有意義的大腦研究,政府於科技計畫都會給予支援。至於經費來源,需視科技預算分配,經國科會、立法院通過預算。
每年65萬人創傷性腦損傷! 「降血脂老藥」成治療新曙光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台灣每年約有65萬創傷性腦損傷案例,其中約10萬人為中重度腦損傷,倖存者長期後遺症嚴重,包括神經功能受損及認知功能障礙等,失智症風險亦高於一般人4倍以上,但目前仍缺乏治療藥物。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林秀芳與研究團隊以「老藥新用」策略,發現降血脂藥「普羅布考」(Probucol)有促進神經可塑性及神經發育之特質,可促進腦神經細胞突起之生長,獲刊於國際知名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創傷性腦損傷極度不可逆 目前仍缺乏治療藥物國衛院副院長陳為堅表示,創傷性腦損傷泛指外力撞擊所造成的腦部傷害,常見於交通事故、摔倒和暴力事件等。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陳倩玫說明,創傷性腦損傷可能導致長期後遺症包含頭痛、暈眩、嘔吐、感覺障礙等神經功能症狀,及注意力不集中、記憶障礙、失智、失語等認知功能障礙;住院復健患者5年預後僅26%改善,另有22%不變、30%惡化與22%死亡。▲台灣每年約有65萬創傷性腦損傷案例,其中約10萬人為中重度腦損傷,倖存者長期後遺症嚴重。(圖/國衛院提供)頭部遭外力撞擊當下,除了局部腦神經細胞死亡,更恐造成腦神經網絡大範圍受損,包含瀰漫性軸突損傷、神經樹突退化、和突觸消亡等。但成年人大腦神經元新生能力及可塑性有限,若由其他未死亡之神經細胞來產生替代作用,也需要修復軸突和樹突,並重組腦神經網絡,速度緩慢,難見明顯功能性改善。因此,尋找及研發藥物刻不容緩。腦壞死區域減小、神經功能改善 成果登國際期刊林秀芳研究團隊以老藥新用策略,尋找可促進神經再生的臨床藥物,並探討其擴大應用至創傷性腦損傷的潛力。降血脂藥普羅布考是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藥物,研究團隊於離體細胞實驗發現:普羅布考有促進神經可塑性及神經發育之特質,可促進腦神經細胞突起之生長。▲在創傷性腦損傷之動物模式中,降血脂藥普羅布考可促進大腦神經新生及神經可塑性,可改善創傷性腦損傷,降低神經及認知功能障礙。(圖/國衛院提供)研究團隊於小鼠模式發現:在腦損傷後給予普羅布考,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之表現增加,新生神經細胞及增殖中之神經前驅細胞增加一倍,腦壞死區域減小33%;腦神經網絡修復及重組亦受到促進,壞死腦區四周神經樹突及突觸皆大幅增加,並和腦損傷後運動功能成正比,顯示普羅布考可透過促進腦神經可塑性,改善腦損傷後之神經功能。同時,普羅布考也可以降低腦損傷所引之認知障礙,記憶功能大幅改善,有望降低倖存者罹患失智症之風險。此研究成果於今(112)年6月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本項研究於小鼠模式發現降血脂藥物普羅布考可促進腦損傷後腦神經再生及可塑性,可改善腦損傷造成之神經及認知功能障礙,如未來於臨床試驗建立合適人體的劑量及療程,將有望擴大應用於創傷性腦損傷之治療。陳倩玫指出,這項研究為「老藥新用」,有助省下研發新藥的大量成本,讓藥物更快速且安全的應用於患者。不過根據現階段研究顯示,若創傷後3-7天才給藥,效果較為不明顯,因此需把握黃金用藥時間;且先前研究指出,若腦神經短時間發展太多,可能會促進癲癇,因此仍需要更多臨床資訊。 研究論文全文之網址:https://bps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bph.16157
國衛院發現「癌症轉移關鍵」 已著手研發藥物「精準斬斷疾病因子」
癌症轉移可說是癌症治療最棘手之問題,同時也是癌症患者之主要死因,而酸化的環境有利於癌症轉移。癌細胞為了快速分裂,常利用步驟較少產能效率較低的無氧糖解快速產生能量,而非步驟較複雜但產生能量較多的有氧糖解,這種特殊代謝現象稱為瓦氏效應(Warburg effect)。癌細胞可利用無氧糖解之代謝產物作為細胞增生分裂的原料,代謝產生的乳酸還會酸化腫瘤環境幫助癌細胞轉移,因此如何抑制癌細胞的無氧糖解作用,成了癌症醫療的關鍵問題之一。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褚志斌副研究員研究團隊利用攝護腺癌細胞進行研究,發現剔除KDM4C後的癌細胞,與醣類、蛋白質與脂肪代謝的重要基因與蛋白質都有被抑制的現象,細胞內粒線體能量代謝跟有氧呼吸功能都出現失能,而讓癌細胞賴以為生的糖解作用訊號與產生ATP能量代謝的路徑,也受到抑制,證明KDM4C基因對癌細胞代謝扮演關鍵角色。此研究成果於今年3月發表在國際期刊《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攝護腺腫瘤中的組蛋白去甲基酶KDM4C表現量較正常細胞高出許多,且KDM4C蛋白會促進攝護腺癌腫瘤生長。因此研究團隊透過分析臨床檢體發現,有發生轉移的攝護腺癌組織表現更多的組蛋白去甲基酶KDM4C基因,而當使用KDM4C抑制劑SD70時,癌細胞的移動與侵襲能力顯著受到抑制,顯示KDM4C可能在癌症轉移上,具有相當之重要性。在斑馬魚動物模型實驗中,再次證實剔除KDM4C基因能有效抑制這些腫瘤的轉移。研究團隊透過一系列生化實驗證明KDM4C可以直接調控致癌基因c-Myc基因跟蛋白質的表現量,c-Myc是最著名致癌基因之一,不但調控癌細胞的生長、存活,還調控許多新陳代謝酵素,其中在細胞無氧糖解時,幫助細胞將醣類代謝物最後轉化為乳酸的乳酸去氫酶LDHA就是直接受到c-Myc所調控的,研究團隊證實,剔除KDM4C的攝護腺癌細胞,在醣解作用的代謝基因與代謝物皆受到嚴重影響,且不論是剔除KDM4C基因或是c-Myc基因,皆可以減少細胞分泌的乳酸,同時導致細胞內丙酮酸的堆積,降低了癌細胞的轉移能力。過去雖了解LDHA會隨細胞內的c-Myc改變而改變,而癌細胞中的LDHA釋放乳酸導致周遭環境酸化,將有利於癌細胞的轉移與侵襲,但因為c-Myc蛋白的特性,在藥物與標靶治療的開發上有一定難度。此次發現組蛋白去甲基酶KDM4C透過調控c-Myc/LDHA/糖解新陳代謝路徑而促進攝護腺癌的轉移,是調控攝護腺癌細胞葡萄糖新陳代謝的重要關鍵,這結果提供了新的藥物開發資訊。目前國內外學者已著手開發KDM4C的抑制藥物,期望透過精準抑制腫瘤中的KDM4C/c-Myc/LDHA/糖解代謝,達到阻絕或延緩攝護腺癌轉移的新治療方針。
飯店大亨領軍台灣本土新藥開發團隊 催生惡性腫瘤小分子標靶藥全因這個心願
逾20年專注癌症、神經退化性與罕見疾病等新藥開發的長弘生物科技,已研發針對惡性腫瘤的小分子標靶新藥Cerebraca Wafer,將在花蓮慈濟、台北三軍與台中榮民總醫院完成二期臨床實驗,且準備在知名國際期刊Cancers發表,該支台灣本土研發團隊的突破不僅振奮醫藥界,也正籌備透過上市尋求國際合作。長弘生技創辦人、總裁陳和錦與董事長兼執行長周姵妏博士搭檔,多年來耗費許多心力與經費,一頭栽進重症患者新藥開發領域,兩人皆說,「是看到家人受到疾病苦痛而發願有機會回饋社會,能夠支持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的惡性腦瘤等藥物開發,是一種緣份。」出身中壢的陳和錦在家中排行第六,兄弟姊妹有九人,父親曾在瑞芳當礦工養活一家,國中畢業後在台中沙鹿高工半工半讀畢業,退伍後與友人創業賣電腦,在廢五金事業失利後到新加坡東山再起,攢到人生多桶金,並於15年前回到台灣入主日月潭、阿里山、嘉義等飯店,並投入新藥開發生技領域。花蓮慈濟院院長林欣榮教授為腦科學權威之一,擁有40年臨床醫療、臨床試驗經驗(左一),現擔任長弘生技顧問,右二為長弘生技創辦人、總裁陳和錦與周姵妏博士。(圖/長弘生技提供)陳和錦口中所說的家人即是他的母親,當年遍訪名醫尋找藥物,希望藉此緩解母親的病痛的過程中,得知林欣榮教授於2002年起即開始思索對抗惡性腫瘤的解決之道,與韓鴻志教授從中草藥萃取抗癌成分分析,驗證當歸分離小分子能針對腦癌等有抗癌療效,加上邱紫文教授加入團隊,展開藥物合成、劑型研究與製程開發。第一片攜帶抗癌小分子緩慢釋放錠片Cerebraca Wafer,於2006年問世;而陳和錦接觸了解該團隊的研究後,決定加入一起催生新藥,於2010年成立長弘生技,目前長弘團隊包含臨床醫學、病理、製藥生化等共二十多名專家所組成,已有超過100項專利等成果。長弘生技董事長周姵妏表示,多年來看到林欣榮教授這支研發團隊耗費心力研發藥物,身為患者家屬更能感受他們的付出與努力,也決定實際行動支持他們開發新藥的決心。周姵妏指出,以針對惡性腦瘤的Cerebraca Wafer來說,在治療復發惡性腦瘤的臨床一期試驗展現令人振奮的治療效果,受試者在傷口癒合、腦部相關不良反應等的安全性反應佳,無腦腫,接受最高劑量6片Cerebraca Wafer患者的最高存活期已經超過19個月,相較其他主流藥物多出2~3倍。一位患者的惡性腦瘤生長於脊椎處,由於治療手術無法切除中樞神經膠質母細胞瘤,接受醫師建議為Cerebraca Wafer專案恩慈試驗案,於術後腫瘤逐漸萎縮消失,現已存活超過兩年。(圖/翻攝長弘生技報告)長弘Cerebraca Wafer治療再復發腦癌臨床一期試驗的論文報告,也已經被知名的Cancers國際期刊接受刊登,能受到腦瘤界專家學者審閱,獲得同意發表,等於是對長弘所做的臨床數據一種認同與背書。周姵妏也提到,還有應用於治療胰臟癌之EF-009,已通過美國FDA與台灣衛福部核准,即將展開一期臨床試驗;針對漸凍症適應症之藥物之一期人體臨床亦 計劃於今年進行。目前長弘持續開發藥物陸續進入人體臨床試驗後,將拓展包含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小腦萎縮症、肝硬化、肺纖維化等適應症,並可望開發新一代免疫療法。Cancers國際期刊日前刊登出長弘Cerebraca Wafer治療再復發腦癌臨床一期試驗的論文報告,圖中為腦部切片。(圖/翻攝Cancers國際期刊)
中醫抗癌4/全球首例!牛樟芝硫化多醣體人工增量 可望延緩腫瘤生長
同樣含有β-葡聚醣的是享有「台灣國寶」封號的牛樟芝,2年半前,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盧美光研究員、台灣大學藥學系張嘉銓副教授與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林東毅助理教授共同組成的臺灣多醣體研究開發團隊,著重於開發牛樟芝多醣體相關抗癌研究。林東毅說,目前市面上的牛樟芝產品大多屬於三萜類成分,主打具有護肝功能或免疫調節,但其實牛樟芝也含有多醣體成分,主要存在於菌絲體中,分為兩大種類,一種是牛樟芝葡聚醣,另一種是牛樟芝硫化多醣體。目前研究顯示,牛樟芝硫化多醣體擁有較好的抑制癌細胞作用。牛樟芝成菇狀後,硫化多醣體成分會變少,如今林東毅等人透過人工培養方式,在菌絲體階段提升牛樟芝硫化多醣體含量,組成硫化葡聚醣,該成分能有效延緩腫瘤生長。(圖/林東毅提供)「於是我們就以人工培養的方式提升牛樟芝硫化多醣體含量,我們稱其為SGA(SulfatedGlucan of Antrodia cinnamomea牛樟芝硫化葡聚醣)。」林東毅說,研究時以肺癌細胞株測試,結果發現SGA能降低肺癌細胞上的轉化生長因子受器表現與誘導肺癌細胞重要的轉錄因子走向降解,在小鼠實驗上,大約20天就能有效延緩腫瘤生長。林東毅表示,SGA是全球第一個被多醣體研究開發團隊分析出其主要結構與抗癌功效的牛樟芝硫化多醣體,目前研究證實SGA在體外細胞測試與動物試驗皆具有減緩癌細胞生長的功效,研究成果也連續兩年刊登於國際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陽明交通大學助理教授林東毅表示,SGA在體外細胞測試與動物試驗中,皆有減緩癌細胞生長的功效。(圖/林東毅提供)林東毅說,目前研究只針對肺癌測試,未來仍需更多測試來鎖定適用對象、以及抗癌相關機轉與更細膩的數據,期盼未來牛樟芝硫化多醣體可以真正應用於臨床,也樂觀看待相關產學單位進一步研發藥物。然而牛樟芝多醣體研究尚在起步當中,相關資訊能需更多研究加以證實,民眾若有牛樟芝應用於臨床相關問題,建議仍須詢問專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