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醫學中心
」 睡覺安眠藥擔心吃一輩子?您可以有更安心的選擇
國人生活壓力大,安眠藥使用量逐年攀升,2022年國人吃下至少11億顆安眠鎮定類藥物!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執行長周昆達主任表示,長期失眠會影響白天的專注力與警覺性、情緒與工作表現,也會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憂鬱症的風險。呼籲民眾若有失眠困擾,可尋求睡眠專科醫師針對個人狀況進行治療,現有治療包括藥物治療、認知行為療法,搭配睡眠衛生,都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國人一年吞11億顆安眠鎮定類藥物根據健保署統計,2022年全國各層級醫療院所共開出11億2734萬7千顆安眠鎮定類藥物。周昆達理事長提醒,國人服用安眠藥的議題值得關注,特別是人生有很長時間花在睡眠,失眠的若只想吞幾顆藥快速了事,而不從根本檢討原因,恐怕會事倍功半,長期下來更會有影響健康的疑慮。人類睡眠機制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作息,包括睡眠,都會受到外界刺激與光照的影響。現代人的生活與工作壓力增加,吃得多又運動少,外界的聲光刺激也多,睡眠障礙的問題因此越來越多。加上現代人壽命延長,患有的慢性病增加,相關症狀,例如:疼痛等,都會影響睡眠的質與量。美國學者Spielman等人於1991年提出造成失眠的成因:包括失眠患者本身就具有一些容易造成失眠的前置因子(例如,容易緊張焦慮的特性),在有生活壓力或身體疾病等「觸發因子」的引發下,造成失眠的產生。當失眠症狀維持一段時間,加上一些「維持因子」的摻合,像是:躺下床就擔心睡不著,白天沒想到的事情一幕幕在腦中清晰地撥放,於是又拿起了手機……。如此惡性循環,造成慢性失眠的問題。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傳授3招 解決失眠困擾周昆達理事長分享,治療失眠當然要處理上面提到的因子,短期失眠可用安眠藥治療,長期則建議挑選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改善生活習慣與環境因素:改善睡眠衛生習慣、只有要睡覺才躺上床,躺下後過一段時間睡不著就離開床,睡前少用3C產品、保持臥室黑暗、通風,都有助於培養睡意。認知行為療法:學習放鬆與放下,別給自己太大壓力。藥物治療:短期失眠可以考慮使用安眠藥進行治療,但副作用包括次日日間的嗜睡、認知功能受影響等等;長期使用安眠藥,特別是半衰期較長的苯二氮平類藥物,也有增加失智症風險的疑慮。此外,呼吸中止症患者若是吃苯二氮平類的安眠藥,也會有加重呼吸中止的風險;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使用苯二氮平類安眠藥,也有報告指出會增加呼吸衰竭的風險。因此針對上述高風險的患者,使用助眠藥物要更加小心。目前市面上有一些新型安眠藥,呼吸抑制風險較小,提供給高風險患者更加安全的選擇。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執行長周昆達主任何為褪黑激素?如何選擇安全的治療策略?不少民眾擔憂安眠藥成癮,然而,坊間琳瑯滿目的產品,例如褪黑激素,真的有效嗎? 周昆達理事長表示:「褪黑激素」是腦部松果體所分泌的一種特殊荷爾蒙,關燈陷入黑暗後分泌量會上升,可調節人體日夜週期。褪黑激素產品屬藥品列管,在國外購買褪黑激素,也須注意安全性。「褪黑激素受體促效劑」為合成藥物,原理是作用在褪黑激素受體上,調節睡眠與覺醒週期,促進睡眠。經臨床研究驗證可改善失眠,效果比褪黑激素好,也較過去傳統鎮靜安眠藥溫和。並不會有抑制呼吸的風險,較適合慢性阻塞性肺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由於此藥會經由肝臟代謝,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小心使用。一位68歲老闆入睡困難,不得已服用安眠藥,卻出現白天嗜睡狀況,嚴重影響工作與開會,「沒吃睡不著,吃了又精神不濟」。同時他又有呼吸中止症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共病症,病患也很擔心用藥的風險,內心十分掙扎。經由醫病討論後,他改服用褪黑激素受體促效劑,終於能夠安心地入睡,他也很滿意藥物的效果。醫師呼籲,失眠是複雜且困擾的疾病。藥物選擇首重安全性,減少壞處、放大好處。民眾若有失眠困擾,可尋求睡眠專科醫師,針對個人情況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而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療失眠不能只靠藥物一途,維持睡眠衛生、改善環境與睡眠習慣同樣重要,方能一夜好眠。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用再到醫院睡一晚! AI預測15分鐘即可判斷結果
近年來由於睡眠醫學的進展,有越來越多的睡眠障礙疾病受到民眾關注,特別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除了影響睡眠品質以外,它也被認爲與許多重要慢性疾病有密切關係,例如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憂鬱症與失智等等。然而其診斷率卻仍偏低,主要原因是自我察覺不易,以及傳統上的隔夜多功能睡眠生理檢查的可近性低,往往需要到醫院的睡眠中心睡一晚,並且排程較久。人工智慧超音波睡眠檢測儀 即時偵測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因此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居家睡眠檢測方式及新創的睡眠檢查方法被研發出來—「人工智慧超音波睡眠檢測儀」,可於短時間10-15分鐘內完成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篩檢及風險評估,已獲得美國FDA、歐盟CE、台灣TFDA核准。人工智慧超音波睡眠檢測儀是由臺大王鶴健教授超音波團隊與安克生醫陳正剛技術顧問(臺大工學院教授)共同研發出來之設備,也跟美國史丹佛大學睡眠醫學中心、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進行臨床試驗,成果證實可以有效並即時的偵測出容易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風險族群,以及早進行相關的診斷與治療。人工智慧AI輔助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透過這樣的創新智慧化超音波上呼吸道解剖結構檢測,比傳統的檢查更為深入檢測上呼吸道阻塞或狹窄的程度,並得知咽喉及口腔舌部等軟組織的軟硬度,配合相關耳鼻喉科、睡眠專科醫師的整體評估,透過人工智慧AI預測患者罹患OSA的中重度風險,不僅可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並可提供給臨床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手術治療的重要參考依據。根據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前瞻性研究顯示,約有九成的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可以藉由「人工智慧超音波睡眠檢測儀」被提早偵測出來,由於不少患者為非肥胖的青壯年齡社會中堅族群,這樣的檢測服務預期將能提升病友的睡眠與生活品質,並有效降低日後罹病的醫療支出與生產力減損,守護更多國人的健康。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福音 APP紀錄睡眠讓你一夜好眠
白天嗜睡、睡覺打呼、半夜頻尿、晨起頭痛、怎麼睡都睡不飽,以上症狀你中幾個?不少民眾認為,睡覺時大聲打呼代表睡得好,其實不然。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自覺症狀,常認為自己是失眠、睡不好等睡眠問題。醫:肥胖、男性、壓力大者較易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台中慈濟醫院醫務秘書兼任睡眠醫學中心主任邱國樑醫師解釋,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原因為睡眠時因呼吸道肌肉放鬆、垂落、頸部重量或結構問題,導致呼吸道狹窄,使呼吸變淺且費力,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打鼾聲,嚴重時便會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窒息。其中肥胖、體重過重者較容易發生,且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23年調查顯示,近兩成逾40歲台灣男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高風險,是女性的九倍。再加上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睡眠時間不定,長期下來容易造成失眠,進而有較高的機率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傷身也傷「心」睡眠呼吸中止症顧名思義「睡眠過程中止呼吸」,因夜間反覆缺氧,常見的症狀有:白天嗜睡、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佳、性功能障礙。近年來流行性病學調查也顯示,罹患高血壓、心衰竭、缺血性心臟病、心房顫動、腦中風、肺高壓的病人中,其中有40%至80%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而患者往往因不了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嚴重性,導致錯失治療黃金期。如何判斷睡眠呼吸中止症?邱國樑主任說明,判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參考呼吸中止指數,即每小時若睡覺的時候打呼,但呼吸偶爾會停10秒以上,每小時有五次以上,就算是的睡眠呼吸中止症。5-15次是輕度,可以透過側睡或積極減重等方式改善,15-30次是中度,30以上屬於重度。邱國樑主任建議,若本身或枕邊人有打呼、白天嗜睡等常見的症狀發生或對睡眠呼吸中止症有疑慮的民眾,可至睡眠中心或胸腔內科等相關科別了解,進一步安排睡眠檢測及多項生理檢查以診斷是否確實有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APP紀錄睡眠情況 邁向好眠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針對嚴重的程度不同,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中重度的患者應優先考量配戴持續性正壓呼吸器,利用正壓空氣撐開上呼吸道阻塞的部位,維持睡眠過程中呼吸道的暢通。民眾也可透過手機下載APP進行雲端監控追蹤呼吸器使用情況、睡眠品質及記錄個人化的睡眠資訊,包含分析使用時間、睡眠過程中是否有漏氣、面罩脫落次數、窒息指數等使患者更能了解自己的改善情況。手機APP也可以記錄每天治療狀況,不只民眾參考,更可提供醫師判斷居家治療效果,作為治療調整的參考,提升居家治療品質。邱國樑主任呼籲,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治療以外也要改善生活習慣和多運動。如發現家人睡覺時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盡快到睡眠中心或胸腔內科等相關科別諮詢了解。▲手機APP雲端監控追蹤呼吸器使用情況、睡眠品質及記錄個人化的睡眠資訊,使患者更能了解自己的改善情況。
全球最快!10分鐘篩檢呼吸中止症 「AI上呼吸道檢測儀」無麻醉風險
睡眠障礙影響健康甚鉅,失眠者在白天時經常感覺疲倦,也影響到工作效率與情緒。台灣睡眠醫學學會針對40到65歲民眾的最新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高達10.7%,也就是全台有超過230萬人罹患慢性失眠症,平均每9人就有1人受慢性失眠之苦。杭良文主任表示「AI上呼吸道檢測儀」比較傳統診療方式更方便與精準,預期這項新篩檢服務能提高民眾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篩檢的接受度,進而增加就醫治療的機會。(圖/中國附醫提供)此外,臺灣男性每5人就有1人出現「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 )」常見的打鼾症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胸腔科杭良文主任表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常見的症狀以打鼾為主,然而,不少民眾對於相關睡眠檢測往往得花一個晚上在臉上、脖子貼滿電線,或是需要麻醉進行呼吸道組織塌陷的檢查,望而卻步。為了幫助打鼾民眾找到問題並緩解憂慮,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5月起啟用「AI上呼吸道檢測儀」,運用超音波檢測儀加上AI導航,最快在10分鐘內完成篩檢,並預測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也是全球最快的檢測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工具。杭良文主任進一步指出,他的臨床觀察,有打鼾症狀者,約有一半以上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症狀,日間會睡不飽、嗜睡、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倦、記憶力減退、早晨頭痛、脾氣暴躁、口乾、憂鬱等;夜間為打鼾、睡眠中呼吸中斷、嗆醒、睡眠中斷、失眠等。杭良文主任說,在診間經常看到病人的太太抱怨先生打鼾聲音太大,吵得讓人失眠,甚至得分房睡;或是突然的沒有鼾聲,也會嚇到枕邊人擔心先生的安危。詢問患者白天的症狀,多半有嗜睡、記憶力變差、情緒暴躁、夜間頻尿、時常做惡夢等情況。杭良文主任分析,「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造成間歇性缺氧,導致性全身發炎體質,加速老化,增加心血管疾病,若不盡早治療,將可能造成更多共病危機,甚至死亡風險。治療方面,患者於夜間在家中使用「單相陽壓呼吸器」改善缺氧、呼吸中止症狀,進而減緩老化、失能速度及減少心血管疾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杭良文主任說明,一般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方法,除了簡易型居家睡眠檢測外,最常使用常規標準工具為「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 / PSG )」:即腦波圖、眼動圖(EOG)、肌電圖(EMG)、心電圖、血氧飽和度、脈搏、口鼻呼吸氣流(Nasal– oral Air Flow)、胸腹呼吸動作(Thoracic Abdominal Effort)等,確診後若需進一步觀察上呼吸道組織塌陷型態及位置,則需要進入上呼吸道執行「藥物誘導睡眠內視鏡」,以提供更有效率之治療規劃。然而,藥物誘導睡眠內視鏡,需要進行麻醉,並進行約1小時侵入性檢查,執行過程亦具有相當風險。為了免除民眾對於侵入式檢查呼吸道組織的擔憂,以及省去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中國附醫睡眠醫學中心杭良文主任帶領專家團隊,研發「AI上呼吸道檢測儀」,避開了麻醉的風險。杭良文主任說明,「AI上呼吸道檢測儀」是以超音波掃描上呼吸道內組織,檢查軟顎、口咽、舌底、會厭軟骨在正常呼吸和深吸氣憋住之後的型態與位置變化,以AI大數據輔助分析,預測上呼吸道組織是否塌陷,準確率高達89%。杭良文主任強調,「AI上呼吸道檢測儀」具備「安全、快速、準確、標準」四大優點,比較傳統診療方式更方便與精準:透過雷射定位系統自動掃描,減少人為差異,確保結果的一致性,經過精密上呼吸道AI分析,民眾能在意識清楚的狀態下進行10到15分鐘的快速檢測,並得到分析結果報告,杭良文主任預期,這項新篩檢服務能提高民眾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篩檢的接受度,進而增加就醫治療的機會。杭良文主任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5月起於健檢中心,可提供「AI上呼吸道檢測儀」,結合AI智慧醫療快速診斷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上呼吸道的相關檢查並無侵入性、無輻射風險,只需10~15分鐘即可得知上呼吸道變化,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及醫療費用。
高三女生上課常打瞌睡…連站著都能睡著 一查竟是罹患「這怪病」
對於高三的孩子來說,時間是無比珍貴的,然而大陸江蘇省淮安市一名高中女生小王(化名),卻總是上課打瞌睡,不僅如此,身為藝術生的她,甚至連站著畫畫也會睡著,究其原因竟是患上了一種叫「發作性睡病」的怪病。綜合陸媒報導,今年18歲的小王正值高三,多年前便出現了嗜睡的毛病,但一直未引起重視。直到近期,她的症狀開始越來越嚴重,上課、寫作業、坐車、甚至連站著的時候都可能隨時睡著。小王無奈表示,「上課上一半的時候就會突然睡著,畫畫畫一半的時候也會突然睡著,對我的學習造成的影響蠻大的」。多次尋醫無果後,小王的家長帶她前往淮安市第三人民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就診。經過反覆檢查,最終小王被確診患上了一種叫做「發作性睡病」的罕見病。據悉,這是一種典型的睡眠障礙,臨床上以長期夜間睡眠不佳、白天多發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發作為特點。主治醫師杭程透露,「發作性睡病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發病率只有0.02%,大部分發生在20歲以下的青少年身上。這種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危害也是很多的。這種不可預知的睡眠有可能會出現很多意外的事故,比如開車的時候症狀發作,可能發生車禍;做飯的時候突然發作,可能導致燒傷。」明確病因後,醫生立即為小王制定了以藥物治療為主,物理治療、中醫治療為輔的治療方案。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護下,小王的睡眠情況也在一天天改善。醫生提醒,發作性睡病多發於兒童、青少年,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不明原因的嗜睡情況,應及早就醫、排除隱患。
早早爬上床卻翻來覆去睡不著? 專家給7招:越逼自己睡覺越難入眠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不少人都有睡眠困擾,尤其明天如果有重要事情必須特別早起,如凌晨班機、學校開學等,反而會更讓人無法入睡。對此,睡眠專家建議民眾「不要強迫自己入睡」,因爲越想讓自己入睡,越難一夜好眠,建議有入睡困難的民眾,可以試試看幫助入睡7招。睡眠問題已經常為現代人普遍的文明病,芝加哥西北大學規律與睡眠醫學中心主任茲伊(Phyllis Zee)也表示,自己過去也常因為明日要早起,早早爬上床卻完全睡不著,但她也建議「如果你無法入睡,請不要擔心。它不會有幫助的」。「我一般的建議是不要強迫自己睡著,因為擔憂情緒會開始在你的腦海中反覆出現,讓情況變得更糟」,美國南加大凱克學院(Keck School of Medicine of USC)臨床醫學副教授達斯古塔(Raj Dasgupta)也表示「現實情況是,我們越是努力放鬆以強迫自己睡著,就會越擔心失去睡眠時間,變得更難以入眠」。至於要怎麼避免「入睡焦慮」?專家給出7招:別嘗試不可能的事:專家指出,除非你是早起的鳥兒,否則不要嘗試在晚上9點入睡,因為這對生物時鐘來說可能太早,只會徒增煩惱。專家建議,如果有早起需求,可以從8、9點左右,開始調暗臥室的燈光,嘗試將睡覺的時間設定在晚上10點。睡覺前避開藍光:達斯古塔表示「你還想避免藍光,它會欺騙你的大腦,阻止褪黑激素等關鍵激素分泌」,因此建議睡覺前2個小時內,最好避免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以避免藍光阻礙睡眠。冥想、正念和專注呼吸:專家指出,焦慮是睡眠一大阻礙,因此有睡眠困擾的民眾可以透過正念(mindfulness)及冥想,幫助恢復平靜,也可以透過「4-7-8呼吸法」專注在呼吸,方法是深呼吸4秒、屏住呼吸7秒,接著緩緩吐氣8秒,反覆幾次。引入日光專家表示,白天的自然陽光有助于幫助保持晝夜節律健康,因此適度曬太陽,或是拉開窗簾讓陽光進入房間,除了可以提供白天的能量,也可以增加夜間睡眠質量。找時間小睡突然早起可能會因為前一晚睡眠不足,導致「睡眠驅力」(sleep drive)很高,因此可以在午後找個時間小睡,然後在夜間盡量早點上床睡覺,尤其是晚上10點至10點半左右會比較容易入睡。避免攝取酒精和甜食達斯古塔解釋應盡量避免午後攝取咖啡因,睡前也盡量不要喝酒,因為2種物質都會影響睡眠,如果睡前肚子餓,可以補充少量不含糖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半夜被手機吵醒,不要擔心專家最後提到,由於工作型態,現代有不少人會在半夜接到長官、親友等電話,此時首先不要開燈,盡快結束通話後回到床上,如果10分鐘內睡不著,可以到另一個房間,開一個昏暗的光源,找一本無聊的書來讀,不要做其他事情,只需要冥想或放鬆。
睡覺如「斷片」要當心!「猝睡症」破萬人 3月起納入健保
你有過在非就寢時間如「斷片」般倒下呼呼大睡的經驗嗎?當心患有「猝睡症」。睡眠專家推估,我國患有猝睡症的潛在病患高達1萬1000人,因診斷過程繁複,加上健保未提供多元的檢查給付,導致每間睡眠醫學中心1個月平均僅能檢查1至2位病人,健保署日前發出公告,3月1日起將首度納入「多次入睡睡眠檢查」,提供另一檢查途徑,以服務更多人。睡眠醫學會學會監事、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黃玉書教授表示,根據國外研究,患有猝睡症的人口比率每10萬人為25至50人;以此推估,我國可能有6000至1萬1000名猝睡症患者。但從台灣健保就醫資料分析,長期接受診療的猝睡症病患卻少於千人,顯示高達8成個案並未得到適切診療。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醫師李信謙指出,診斷猝睡症,一般來說會讓患者進行5次的睡眠測試,只要有2次能在20分鐘內達到快速動眼期的睡眠,或平均入睡時間小於8分鐘即可診斷為猝睡症,需透過藥物控制以避免意外發生。由於猝睡症診斷需在病患非睡眠時間下進行測試,因此檢查時間多半在白天,但過去的「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並非針對猝睡症,且需在醫院過夜,因此造成願意提供猝睡症篩檢的醫院相當少,就算有態度也不太積極。健保署指出,目前僅有「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一項,但若要診斷一名患者是否有猝睡症,就必須進行多次的睡眠檢查,而醫院為避免被健保署盯上,多半會減少檢查頻率,導致真正有睡眠檢查需求的民眾,需要漫長等待才能進行檢查。這次健保署將多次入睡睡眠檢查納入健保給付,即可提供疑似猝睡症的患者進行專門檢查,每人1年限檢查一次,可透過胸腔內科、神經內科、精神科、耳鼻喉科、兒童神經科及兒童胸腔科醫師執行,執行後健保署將撥付7623點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