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醫學
」 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眠 心血管疾病 打呼 失眠降低睡眠呼吸中止併發症! 「1檢查」揪隱形殺手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影響睡眠品質,也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其關聯可從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時間點得到進一步證實。早在2005年,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夜間發生心因性猝死的相對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6倍。睡眠呼吸中止 嚴重可能猝死亞東醫院睡眠中心於2022年在美國睡眠醫學會官方雜誌上發表的研究也顯示,相較於白天發作的病患,夜間發生急性心房顫動的患者,其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危險對比值為5.5倍。心血管疾病長期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除了眾所周知的危險因子如吸菸和高血壓外,「睡眠呼吸中止症」更是常忽略的危險因素。定期進行睡眠檢查 減少健康威脅胸腔內科暨睡眠專科林倬漢醫師指出,即使是典型症狀如打鼾和精神不濟,也並非所有患者都會表現出來。對具有心血管風險的人群,定期進行睡眠檢查並重視睡眠品質和規律是至關重要的。大眾應該增強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認識,同時提高對心血管健康的重視程度,以減少其對健康造成的威脅。居家睡眠檢查 獲睡眠生理資訊林倬漢醫師解釋,居家睡眠檢查是一種舒適、方便的睡眠檢測方式。相較傳統檢查的複雜監測線路,它僅需要使用3到5條線路,專門設計用於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其主要優勢在於提高患者的檢查舒適度,避免因不適或緊張而無法入睡的情況。同時,免去前往醫院不便並大幅縮短等待檢查時間。睡眠檢查不僅能夠測量睡眠呼吸中止指數,還能提供更精確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睡眠缺氧債數值,讓民眾更深入了解自身的睡眠健康狀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避免不可逆憾事發生林倬漢醫師提醒,及早發現和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為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療計畫,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降低潛在的併發症風險,預防可能的心臟和其他相關健康問題,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不死癌症」導致山豬感冒猝死? 免疫權威:2重點是關鍵
藝人山豬(陳俊甫)昨日猝逝,享年38歲,家屬透露山豬是感冒未癒,經醫師診斷為肺炎,併發敗血性休克病逝。事實上,山豬身體健康狀況不佳,除了體重高達100公斤,還曾有心肌梗塞、高血壓、心悸、睡眠呼吸中止症等,且20多歲罹患「紅斑性狼瘡」,多年來都靠服用藥物、定期回診控制病情。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山豬猝逝?紅斑性狼瘡被指是可能的原因之一。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性疾病中致死率最高者,由於無法治癒,只能症狀治療,因此又有「不死癌症」的封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顧問主治醫師蔡嘉哲曾獲國家新創獎,也曾任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是免疫疾病的權威,他表示,「紅斑性狼瘡患者若沒有好好控制病況,只是一個小感冒也可能導致死亡!」蔡嘉哲醫師表示,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免疫系統異常的疾病,但如果有定期回診、服藥,同時調整生活作息,還是可以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但如果病況不佳、體內發炎因子過於活躍,一點點小感染就可能造成嚴重結果,甚至小命不保。另一個被懷疑是山豬猝死的原因是呼吸中止症,呼吸中止症不只影響睡眠品質,根據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也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早在2005年,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夜間發生心因性猝死的相對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6倍。亞東醫院睡眠中心於2022年在美國睡眠醫學會官方雜誌上發表的研究也顯示,相較於白天發作的病患,夜間發生急性心房顫動的患者,其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危險對比值為5.5倍。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暨睡眠專科林倬漢醫師指出,即使是典型的症狀如打鼾和精神不濟,也並非所有患者都會表現出來,這使得早期發現變得更加困難。對於具有心血管風險的人群,定期進行睡眠檢查並重視睡眠品質和規律是至關重要的。現在人們可以通過更為方便的「居家睡眠檢查」獲得準確的睡眠生理資訊。相較傳統檢查的複雜監測線路,它僅需要使用3到5條線路,專門設計用於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其主要優勢在於提高患者的檢查舒適度,避免因不適或緊張而無法入睡的情況。同時,這種檢查方式免去前往醫院的不便,並大幅縮短等待檢查的時間。林倬漢醫師提醒,及早發現和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為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療計畫,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降低潛在的併發症風險,預防可能的心臟和其他相關健康問題,進而提升生活品質。
7旬翁夜間頻尿還打鼾 醫師曝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有高機率會中風、失智
72歲林伯伯夜尿頻繁、白日精神不佳,並患有高血壓、高血脂、攝護腺肥大等問題,雖定期於心臟科和泌尿科追蹤治療,後來因打鼾嚴重,至基隆長庚睡眠門診進行睡眠檢查,發現林伯伯患有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HI為每小時34.4次),血氧最低降至76%。經使用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後,夜尿次數從原本4次降至每晚僅一次,夜尿次數明顯減少,明顯改善了白天的精神狀態和活力。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指人在睡覺時因呼吸肌肉放鬆、塌陷,造成上呼吸道狹窄或堵塞,使得睡眠過程中缺氧;好發於肥胖者,且男性多於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近50%有夜尿症狀。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周昆達表示,全台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者超過70萬名,嚴重威脅國人健康。基隆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任于鍾傑表示,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成因為上呼吸道阻塞,進而造成病患間歇性低血氧症,不僅影響睡眠深度及持續性,亦會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增加利尿激素心房利尿肽的分泌、並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得夜間排尿次數增加。有研究表示,AHI是夜間排尿頻率的獨立預測因子,與疾病的嚴重性成正比。夜尿不僅影響生活 恐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于鍾傑指出,研究顯示逾7成65歲以上老年人有夜尿症狀,80歲以上老人每晚夜尿3次以上比例更超過8成。夜尿可能由多種疾病引起,如炎症、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過動、神經源性功能障礙、睡眠障礙、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建議民眾若有夜尿症況應及早就醫治療、對症診治恢復健康。夜尿不是只有晚上跑廁所小毛病,而是會嚴重增加日間疲勞感降低生活品質,夜間起床甚至容易導致長者跌倒、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嚴重的健康問題。亦有報告指出,夜尿多於3次的人較夜尿少於3次的人更易生病。美國睡眠心臟健康研究會(SHHS)曾指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中風機率比起一般健康的人高出近4倍,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也會大幅提升,呼籲民眾不可輕忽。50歲以上男夜尿+打呼+高血壓 當心高風險該如何評估自己或枕邊人是否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周昆達提到,由於睡眠呼吸中止症者睡覺時上呼吸道會塌陷,很重要的表徵是打呼特別大聲,甚至會有明顯的呼吸暫停。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曾統計,近7成國人有打呼困擾,另外也有6成女性表示另一半睡覺會打呼,其中逾3成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危險群。睡眠技師洪曉菁表示,50歲以上男性若有夜尿合併打呼、白日精神不佳、肥胖、高血壓問題,則為睡眠呼吸中止症高風險族群。民眾若對自身健康或睡眠品質有所疑慮建議盡快前往就醫、安排睡眠檢測了解自身健康狀況。目前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標準方式之一為持續使用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研究顯示,接受CPAP治療的患者夜尿頻率平均減少了2.28次,透過CPAP暢通阻塞的呼吸道後可改善低血氧狀態,同時也可緩解夜尿症狀。
妳知道3/15是國際睡眠日嗎?一起許願讓今年的睡眠品質變好,即刻執行好眠運動!
妳知道原來每年的3/15是國際睡眠日嗎?這是由世界睡眠學會的前身『世界睡眠日委員』從2008年開始起舉辦的活動。發起目的主要是因為睡眠醫學專業人士和相關研究人員多年來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及報告,仍無法讓人們對睡眠重視,希望藉此影響並關心人們對睡眠重要性和其對健康影響的關注。LUSH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積極在身心健康環保等議題,並鼓勵大家將其放在首位,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在身心情緒上面建立更健康的狀態!今年剛好響應 3 月 15 日的國際睡眠日,LUSH特別精選能陪伴你入睡的香氣,還有讓妳早晨醒來的元氣品項,讓妳從早到晚都能被療癒滿足!體驗 LUSH 睡衣派對在 3 月 15 至 16 日期間,全台門市將開啟睡衣派對,不僅門市夥伴將會穿上獨特睡衣,在此期間,凡於 Google 我的商家上留下所在門市 5 星評論(附照片),即可免費獲得 1 個睡公主香氛皂試用品 ,讓 LUSH 為你的身心健康提供呵護,與你共度美好的入睡時光和充滿活力的早晨!陪伴妳香甜入睡的推薦產品(左)潤澤面膜配方蘊含富有美好成分的美麗在望面霜,讓肌膚一整夜都備受呵護感,更安心入睡。LUSH 甜睡潤澤面膜750元/ 125g;1400元 / 315g。(中)蘊含燕麥奶及溫和的植物成分,潤膚乳質地輕盈,易被肌膚吸收,且具為肌膚降溫、安定膚況;而薰衣草及土耳其玫瑰則能舒緩肌膚。LUSH 夢想成真潤膚乳1150元/ 240g;1950元/ 450g。(右) 揉合薰衣草精萃、洋甘菊精油與橙花精油等美好成分,舒緩壓力,讓你容光煥發。LUSH 水療按摩師建議可在睡前使用按摩芭,適量地按壓痠痛或較為疲勞的部位,例如:腰背、小腿或足部。LUSH 甜睡時光鎂鹽按摩芭570元 / 65g。(圖/品牌提供)早晨醒膚推薦品項:(左)成分包括蜂蜜和高嶺土,讓肌膚保持健康潔淨。早上使用完能讓肌膚煥發光澤。LUSH 薄荷清爽面膜670元/ 125g;1200元/ 315g。(右)富含如西西里紅橘精油和西西里檸檬等柑橘精油,為肌膚帶來陽光般的溫暖感,為肌膚補充水分。LUSH 橄欖枝沐浴露400元 / 100g;800元 / 250g;1300元 / 500g;2150 元/ 1kg。(圖/品牌提供)
夜尿頻繁要注意! 專家曝「7方法」改善:每晚2次以上應就醫
不少人會有半夜醒來上廁所的經驗,但頻繁的夜間排尿除了影響睡眠品質、使人感到暴躁外,也可能為潛在健康狀況的徵兆,若每晚需要起床2次(含)以上,則建議要去尋求醫師幫助。根據外媒《NBC News》的報導,正常情況下,人類能夠在晚上睡眠6至8小時不中斷,且無須起床排尿,是因為入睡期間,身體產生的尿液自然就會減少。而睡眠醫學專業臨床心理學家哈里斯(Shelby Harris)就指出,從睡眠中醒來上廁所1次仍屬於正常範圍,這種情形相當常見,但若經常性起床2次及以上,可能是患上了「夜尿症」。哈里斯表示,包括睡前喝太多液體、膀胱過動症、攝護腺肥大、糖尿病、某些含利尿劑的藥物、睡眠障礙等等,或是尿道、膀胱、腎臟感染,都可能造成夜尿頻繁。對此,哈里斯建議,可以先嘗試改變以下7個簡單的生活習慣:睡前3至4小時限制液體攝取量、晚上減少酒精和咖啡因的攝取、上床睡覺前先去洗手間、當天稍早服用利尿劑增加水分排泄、穿壓力襪或長襪、白天抬高雙腿、記錄夜間排尿習慣,以助於控制頻繁夜尿的問題。不過,哈里斯強調,由於夜尿可能有多種因素造成,有時需要進行專業檢查才能找到根本原因,若是夜尿變成常態性,改變生活習慣仍未見改善,還是要及時就醫治療,排除任何潛在的健康狀況。
夫冷落妻子寧可與女兒睡 她大表不滿網友提醒:事有蹊蹺
為了提升睡眠品質,據《基督教郵報》報導,美國睡眠醫學會在今年3月底調查2005位成人,詢問是否曾為了滿足另一半的需要而調整睡眠模式,約有三成的美國夫妻採取分房睡,不過在馬來西亞卻有一名人妻抱怨,丈夫寧可和9歲的女兒同房都不願意和她共枕,讓她飽受委屈。根據大馬網媒《mStar》報導,這名馬來裔人妻在社群平台上發文透露,她和丈夫已經結婚10年。當初是家長指配她的給丈夫為妻,儘管她百般不願意,但最後還是接受這門婚事,但她不滿,「自從有了孩子後,丈夫就經常當著孩子面前數落我,讓我顏面掃地,他說得好像我是個好吃懶做的妻子」。除此之外,丈夫不願意和她同床共枕,為了此事,2年前她也向宗教局投訴,不過丈夫經過輔導後,依然沒有任何改變。她指出,丈夫當時給出的理由是他很累,導致沒有任何「性」趣,同時對她懶惰的個性很不滿,「然而,我24小時全天候照顧孩子以及做家務,丈夫並不曾出手幫忙;我也只是回到娘家時才真的躺平休息,對於丈夫的指控簡直就是子虛烏有」。她說,自從見了宗教輔導師後,她和丈夫的感情更是越來越惡化,從去年8月開始就進入「冷靜期」。這名人妻表示,「丈夫如今以哄女兒入睡為由,要和女兒睡在同一個房間,但是事實上,我們10年的婚姻,同床共枕的次數是少之又少」。她甚至表示,「我想過離婚,但是又被兩邊的家人打消念頭,搞得我壓力很大。甚至,我還聽到丈夫對女兒說:媽媽何時要搬走」?人妻發文吐露心聲後引起網友熱議,紛紛對於男子的怪異行徑感到有問題,「他對你沒性趣,但是卻喜歡和女兒一起睡?況且女兒已經9歲了,一定又問題」!另外,還有網友表示,「父親居然對女兒說『媽媽何時搬走』這種話,感覺怪怪的」。甚至有網友提醒這名人妻要多注意丈夫與女兒的互動,對女兒應多加保護。人妻在社群平台上發文透露,,丈夫不願意和她同床共枕,寧可和9歲的女兒同房。(圖/翻攝自臉書)
氣溫驟降心肌梗塞病例增? 醫:與「這病」有關不治療恐致命!
近來天氣冷氣團、寒流接力來襲,全台氣溫陡坡式下滑,不少民眾都很有感,但當氣溫劇烈變化時,最怕產生心肌梗塞、中風等前兆。據門診統計,因氣溫驟降,心血管疾病患者也跟著增多,其中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因反覆暫時停止呼吸而發生缺氧,進一步造成高血壓,也讓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大增。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說明,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原因為睡眠時因呼吸道睡眠時因呼吸道肌肉放鬆、垂落或因頸部重量或結構問題,導致呼吸道狹窄,使患者呼吸變淺且費力,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打鼾聲,嚴重時便會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窒息。吳彥雯主任解釋,隨著睡眠間歇性缺氧的發生,造成睡眠片斷與胸腔內壓力波動,導致體內產生氧化壓力反應,包括交感神經活化、內皮功能障礙、代謝失調、全身性發炎等,最後影響心血管健康。病患將面臨心房顫動與其它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肺動脈高壓、甚至死亡等健康威脅,不可小覷。吳彥雯主任進一步指出,近幾年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睡眠品質在心血管健康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睡眠障礙情況常被忽略,因此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三大國內醫學會共同合作,發表台灣第一部有關睡眠呼吸障礙在心血管疾病(心房顫動、高血壓、心衰竭)評估與處置的臨床指引,建議醫師在門診時,應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說明施做心血管疾病篩檢的重要性,安排相關檢查或是轉介到心臟科門診,而對於高血壓、心房顫動以及心臟衰竭病患應加入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檢測評估,以便及時給予患者最適當的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依每小時的呼吸中止或減弱指數,嚴重程度可分為輕、中、重度:每小時五次以下:為正常。每小時5-15次:為輕度,只要每小時超過5次就應接受治療每小15-30次:為中度,糖尿病發生率較一般人高2倍每小時30次以上屬於重度,若再加上有慢性疾病且白天會昏睡,建議可考慮配戴正壓(陽壓)呼吸器,許多患者在使用後不僅睡眠品質優化,同時也能改善各項生理心理功能,甚至改善性功能障礙。吳彥雯主任呼籲,民眾應多加關心自己與家人的健康,若有打呼、肥胖、睡不飽睡不好、以及心臟問題等相關問題,應及早就醫,必要時要進行睡眠檢測,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擁有好的睡眠跟生活品質,以及心血管的健康。
安眠藥擔心吃一輩子?您可以有更安心的選擇
國人生活壓力大,安眠藥使用量逐年攀升,2022年國人吃下至少11億顆安眠鎮定類藥物!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執行長周昆達主任表示,長期失眠會影響白天的專注力與警覺性、情緒與工作表現,也會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憂鬱症的風險。呼籲民眾若有失眠困擾,可尋求睡眠專科醫師針對個人狀況進行治療,現有治療包括藥物治療、認知行為療法,搭配睡眠衛生,都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國人一年吞11億顆安眠鎮定類藥物根據健保署統計,2022年全國各層級醫療院所共開出11億2734萬7千顆安眠鎮定類藥物。周昆達理事長提醒,國人服用安眠藥的議題值得關注,特別是人生有很長時間花在睡眠,失眠的若只想吞幾顆藥快速了事,而不從根本檢討原因,恐怕會事倍功半,長期下來更會有影響健康的疑慮。人類睡眠機制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作息,包括睡眠,都會受到外界刺激與光照的影響。現代人的生活與工作壓力增加,吃得多又運動少,外界的聲光刺激也多,睡眠障礙的問題因此越來越多。加上現代人壽命延長,患有的慢性病增加,相關症狀,例如:疼痛等,都會影響睡眠的質與量。美國學者Spielman等人於1991年提出造成失眠的成因:包括失眠患者本身就具有一些容易造成失眠的前置因子(例如,容易緊張焦慮的特性),在有生活壓力或身體疾病等「觸發因子」的引發下,造成失眠的產生。當失眠症狀維持一段時間,加上一些「維持因子」的摻合,像是:躺下床就擔心睡不著,白天沒想到的事情一幕幕在腦中清晰地撥放,於是又拿起了手機……。如此惡性循環,造成慢性失眠的問題。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傳授3招 解決失眠困擾周昆達理事長分享,治療失眠當然要處理上面提到的因子,短期失眠可用安眠藥治療,長期則建議挑選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改善生活習慣與環境因素:改善睡眠衛生習慣、只有要睡覺才躺上床,躺下後過一段時間睡不著就離開床,睡前少用3C產品、保持臥室黑暗、通風,都有助於培養睡意。認知行為療法:學習放鬆與放下,別給自己太大壓力。藥物治療:短期失眠可以考慮使用安眠藥進行治療,但副作用包括次日日間的嗜睡、認知功能受影響等等;長期使用安眠藥,特別是半衰期較長的苯二氮平類藥物,也有增加失智症風險的疑慮。此外,呼吸中止症患者若是吃苯二氮平類的安眠藥,也會有加重呼吸中止的風險;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使用苯二氮平類安眠藥,也有報告指出會增加呼吸衰竭的風險。因此針對上述高風險的患者,使用助眠藥物要更加小心。目前市面上有一些新型安眠藥,呼吸抑制風險較小,提供給高風險患者更加安全的選擇。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執行長周昆達主任何為褪黑激素?如何選擇安全的治療策略?不少民眾擔憂安眠藥成癮,然而,坊間琳瑯滿目的產品,例如褪黑激素,真的有效嗎? 周昆達理事長表示:「褪黑激素」是腦部松果體所分泌的一種特殊荷爾蒙,關燈陷入黑暗後分泌量會上升,可調節人體日夜週期。褪黑激素產品屬藥品列管,在國外購買褪黑激素,也須注意安全性。「褪黑激素受體促效劑」為合成藥物,原理是作用在褪黑激素受體上,調節睡眠與覺醒週期,促進睡眠。經臨床研究驗證可改善失眠,效果比褪黑激素好,也較過去傳統鎮靜安眠藥溫和。並不會有抑制呼吸的風險,較適合慢性阻塞性肺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由於此藥會經由肝臟代謝,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小心使用。一位68歲老闆入睡困難,不得已服用安眠藥,卻出現白天嗜睡狀況,嚴重影響工作與開會,「沒吃睡不著,吃了又精神不濟」。同時他又有呼吸中止症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共病症,病患也很擔心用藥的風險,內心十分掙扎。經由醫病討論後,他改服用褪黑激素受體促效劑,終於能夠安心地入睡,他也很滿意藥物的效果。醫師呼籲,失眠是複雜且困擾的疾病。藥物選擇首重安全性,減少壞處、放大好處。民眾若有失眠困擾,可尋求睡眠專科醫師,針對個人情況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而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療失眠不能只靠藥物一途,維持睡眠衛生、改善環境與睡眠習慣同樣重要,方能一夜好眠。
睡不好真傷「心」 心房顫動患者高達53.4%罹患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
不少打鼾者也被診斷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此症在臨床上是相當棘手的疾病,因為看似不影響正常生活,讓許多民眾對之掉以輕心。但如今台大醫院、亞東醫院兩大醫學中心團隊研究證實,在心房顫動患者中,竟有有超過53.4%的人同時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因此,無論一般民眾、臨床醫師都必須更加重視睡眠品質與健康。一直以來,關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研究發現,隨著睡眠間歇性缺氧的發生,造成睡眠片斷與胸腔內壓力波動,導致體內產生氧化壓力反應,包括交感神經活化、內皮功能障礙、代謝失調、全身性發炎等,最後影響心血管健康。病患必須面臨心房顫動與其它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疾病、肺動脈高壓、甚至死亡等健康威脅。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過程。(圖/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台大醫院與亞東醫院兩大醫學中心團隊,針對這個議題自2020年起共同攜手進行相關研究,赫然發現在320名心房顫動病人中,確診有中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者竟高達53.4%,遠遠高於一般人。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表示,過去醫學界對心血管健康的評估,多偏重清醒時的功能表現。近幾年的研究發現,睡眠品質在心血管健康中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2022年美國心臟協會首度將睡眠狀態納入,與大家熟知的飲食、活動、肥胖、血壓、血脂、血糖跟抽菸等重要因子並列,成為評估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標。而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指的是每小時呼吸阻塞的次數超過15次以上。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資料,在流行病學調查是一到兩成,比例雖然已經不低,但上述研究卻發現超過半數的心房顫動病患併有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風險為一般民眾的三到五倍,對健康的衝擊可想而知。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強調,由上述研究可以說明,如果未積極治療睡眠呼吸中止,一旦造成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將更容易誘發心房顫動,危害心血管健康。若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旦有心臟問題,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比例將明顯提升,兩者互為因果、互相影響,結果就是造成無盡的惡性循環。由於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睡眠障礙常被忽略,且為使睡眠與心臟專業領域有更密切的連結,包括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三大國內醫學會共同合作,發表台灣第一部有關睡眠呼吸障礙在心血管疾病(心房顫動、高血壓、心衰竭)評估與處置的臨床指引,一方面強調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篩檢特定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則針對高血壓、心房顫動以及心臟衰竭病患,強力建議臨床醫師必須評估是否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給予確診後的治療建議。並期望透過這次合作編寫的指引公開發布,有效提升民眾對睡眠健康的重視,降低因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心血管問題。
影響睡眠品質原因多 專家曝睡眠不足恐造成「這4種」病症
你有被枕邊人踢下床的經驗嗎?這並非中邪,萬芳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陳兆煒表示,不同的疾病都有可能導致在夜晚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在睡眠醫學門診中,常見情形包括夜間磨牙、不寧腿症候群、週期性肢體運動障礙,以及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等症狀。病人在睡眠中經歷各種不自主的身體動作,如咬牙切齒、輕微的踢腿或是肢體劇烈的動作,這不僅會影響睡眠質量,還會干擾同床共枕的伴侶。長期睡不飽 恐引發多種病症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顯示,全台約有390萬人有失眠困擾,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睡不好的問題!「想睡卻睡不著、已經好久沒有睡飽了」這是許多失眠族的心聲。睡眠是一天當中放鬆身心的重要時刻,不過卻有許多人無法一夜好眠,長期睡眠不足,容易出現多種全身病症。反應遲鈍無法專注免疫力下滑引發心血管疾病為了確實釐清睡眠障礙的成因,睡眠醫學專科醫師會安排多項睡眠生理檢查,偵測記錄腦波、呼吸、手腳活動等生理反應,再依照檢測結果治療睡眠疾患,讓身體和心靈獲得修復,確保更健康與品質的睡眠。針對睡眠障礙解決方式,陳兆煒說明,夜間磨牙有時是日常壓力過大或牙齒排列不正引起,這時可以使用藥物或特製牙套,舒緩這類情形;不寧腿症候群病患會在準備入睡時,感受到腿部的不適需要移動腿部獲得暫時的緩解,抽血檢查確認是否鐵質缺乏,再適當補充鐵質。陳兆煒建議,有失眠困擾的民眾可以先嘗試調整生活習慣,像是睡前避免飲用刺激性飲品、抽菸、使用3C產品,營造舒適的入睡環境,倘若不見改善,就建議至睡眠障礙整合門診尋求醫療協助。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用再到醫院睡一晚! AI預測15分鐘即可判斷結果
近年來由於睡眠醫學的進展,有越來越多的睡眠障礙疾病受到民眾關注,特別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除了影響睡眠品質以外,它也被認爲與許多重要慢性疾病有密切關係,例如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憂鬱症與失智等等。然而其診斷率卻仍偏低,主要原因是自我察覺不易,以及傳統上的隔夜多功能睡眠生理檢查的可近性低,往往需要到醫院的睡眠中心睡一晚,並且排程較久。人工智慧超音波睡眠檢測儀 即時偵測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因此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居家睡眠檢測方式及新創的睡眠檢查方法被研發出來—「人工智慧超音波睡眠檢測儀」,可於短時間10-15分鐘內完成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篩檢及風險評估,已獲得美國FDA、歐盟CE、台灣TFDA核准。人工智慧超音波睡眠檢測儀是由臺大王鶴健教授超音波團隊與安克生醫陳正剛技術顧問(臺大工學院教授)共同研發出來之設備,也跟美國史丹佛大學睡眠醫學中心、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進行臨床試驗,成果證實可以有效並即時的偵測出容易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風險族群,以及早進行相關的診斷與治療。人工智慧AI輔助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透過這樣的創新智慧化超音波上呼吸道解剖結構檢測,比傳統的檢查更為深入檢測上呼吸道阻塞或狹窄的程度,並得知咽喉及口腔舌部等軟組織的軟硬度,配合相關耳鼻喉科、睡眠專科醫師的整體評估,透過人工智慧AI預測患者罹患OSA的中重度風險,不僅可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並可提供給臨床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手術治療的重要參考依據。根據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前瞻性研究顯示,約有九成的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可以藉由「人工智慧超音波睡眠檢測儀」被提早偵測出來,由於不少患者為非肥胖的青壯年齡社會中堅族群,這樣的檢測服務預期將能提升病友的睡眠與生活品質,並有效降低日後罹病的醫療支出與生產力減損,守護更多國人的健康。
AI協助擺脫「電線人」 身上僅一機!揪出睡眠呼吸中止症
36歲的張先生睡眠時鼾聲雷動,睡眠無法持續,也造成家人無法安睡,原來張先生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故在接受扁桃腺手術治療後,由中醫大附醫臨床團隊與人工智慧中心共同開發的「居家睡眠檢測系統-智眠檢」進行術後追蹤,大幅縮短檢查排程效率,以輕便簡易的裝置,居家就可將檢測結果上傳雲端,運用AI大數據建構的人工智慧模型,快速分析心電圖,以此持續追蹤後續病況,輔助醫師判斷其治療成效,結果顯示張先生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已獲得改善,有效提升睡眠品質。打呼是危險的訊號,研究顯示,50%打鼾者都是先打呼,接著產生睡眠呼吸暫停,可能導致心臟、高血壓、腦溢血、中風等疾病,對生命恐將造成威脅,嚴重者甚至會半夜猝死。中醫大附醫耳鼻喉部喉科鄒永恩主任指出,根據亞洲睡眠協會的調查,台灣有超過20%的人,約近500萬人患有睡眠障礙,然而實際願意接受診療的人數卻遠低於此數字。由於睡眠中心有其空間限制,能收治病人有限,而睡眠多項生理功能檢查 (Polysomnography, PSG)又需要病人一整晚配戴多種生理感測器:包括腦波圖、眼動電波圖、氣流、氧氣飽和度、心電圖或心跳速率等,多重電線在身上,形同「電線人」,病人更易緊張無法入眠,導致檢測可能失準。此外,睡眠中心亦需備有睡眠技師徹夜監看多種類的生理數據,進行標記與判讀,醫療人力資源需求亦大。睡眠中心杭良文主任表示,中醫大附醫睡眠中心目前已經使用「智眠檢」,在超過100位的臨床受試病人中,以廣達攜帶式AI心電圖測量儀輕便簡易的檢查方式,大幅提升檢測效率,結合後續AI分析心電圖訊號,能輔助醫師更精準辨識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協助縮短後續診斷與治療。中醫大附醫人工智慧中心許凱程主任提到,智眠檢可以根據睡眠呼吸中止發生時的心電訊號變化,使用深度學習方法辨別睡眠中止的嚴重程度。對於睡眠的呼吸中止事件和睡眠覺醒事件(因為呼吸中止而導致睡眠中斷)的偵測分別達到92.7%和93.2%的準確度,而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每小時發生30次呼吸中止)的分類更達到95.8%的準確度。此系統持續進行臨床測試中,後續規劃取得台灣食藥署智慧醫材認證,並導入臨床使用,預期將對睡眠醫學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人工智慧中心致力於臨床資料之應用,藉由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技術,利用醫院的醫療資料訓練智慧醫療神經網路模型。這些模型可提供臨床診斷的建議,並結合臨床決策系統,減輕醫護人員臨床工作的負擔。
台灣近500萬人睡眠障礙 中醫大附醫AI「智眠檢」準確揪病因
36歲的張先生睡眠時鼾聲雷動,全家人都睡不好,前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就醫,耳鼻喉科主任鄒永恩判斷為「睡眠呼吸中止症」,先以扁桃腺手術改善病症,術後追蹤由攜帶式AI心電圖測量儀「居家睡眠檢測系統-智眠檢」進行,裝置輕便,在家就可上傳檢測結果到雲端,運用AI大數據快速分析,輔助醫師判斷治療成效,提升睡眠品質。睡眠呼吸中止症 嚴重者恐半夜猝死打呼是危險的訊號,根據研究顯示,50%打鼾者都是先打呼,接著產生睡眠呼吸暫停,可能導致心臟病、高血壓、腦溢血、中風等疾病,嚴重者恐半夜猝死!鄒永恩指出,根據亞洲睡眠協會的調查,台灣有超過20%的人,約近500萬人患有睡眠障礙,然而實際願意接受診療的人數卻遠低於此數字。傳統睡眠檢查 床位難等又耗費醫療人力由於醫院床位限制,能收治病人有限。而且睡眠多項生理功能檢查(Polysomnography, PSG)需要一整晚配戴多種生理感測器:包括腦波圖、眼動電波圖、下巴肌電圖、氣流、氧氣飽和度、心電圖或心跳速率等,患者被綁成「電線人」緊張無法入眠,導致檢測可能失準。此外,睡眠中心亦需備有睡眠技師徹夜監看多種類的生理數據,進行標記與判讀,醫療人力資源需求亦大。▲傳統睡眠多項生理功能檢查(PSG)需要整晚配戴多種生理感測器,患者被綁成「電線人」緊張無法入眠,導致檢測可能失準。(圖/中醫大附醫提供)AI分析心電圖 一機搞定、準確度逾九成睡眠中心主任杭良文表示,中醫大附醫睡眠中心目前使用「智眠檢」,在超過100位的臨床受試病人中,與廣達合作攜帶式AI心電圖測量儀,以輕便簡易的檢查方式,大幅提升檢測效率,結合後續AI分析心電圖訊號,能輔助醫師更精準辨識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協助縮短後續診斷與治療。中醫大附醫人工智慧中心主任許凱程提到,智眠檢可以根據睡眠呼吸中止發生時的心電訊號變化,使用深度學習方法辨別睡眠中止的嚴重程度。對於睡眠的呼吸中止事件和睡眠覺醒事件(因為呼吸中止而導致睡眠中斷)的偵測分別達到92.7%和93.2%的準確度,而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每小時發生30次呼吸中止)的分類更達到95.8%的準確度。此系統持續進行臨床測試中,後續規劃取得食藥署智慧醫材認證,並導入臨床使用,預期將對睡眠醫學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中醫大附醫表示,人工智慧中心致力於臨床資料之應用,藉由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技術,利用醫院的醫療資料訓練智慧醫療神經網路模型,可提供臨床診斷的建議,並結合臨床決策系統,減輕醫護人員臨床工作的負擔。目前中醫大附醫人工智慧中心已取得十數項食藥署智慧醫材認證,將持續地研究和創新,期許在智慧醫療領域帶來更多突破。
褪黑激素改善失眠? 哈佛警示:兒童服用過量恐致死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外電報導】據台灣睡眠醫學會統計,每5人就有1人苦於失眠,為了避免安眠藥成癮,有些人改為服用較安全的褪黑激素來幫助入眠。然而,根據哈佛醫學院研究,兒童服用過量褪黑激素恐會引起身體不適甚至死亡!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也提醒民眾切勿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以免對健康產生危害。根據CNN和《紐約時報》報導,《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25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調查25種含有褪黑激素的品牌當中,標誌不實的產品多達22種,其中一款褪黑激素軟糖含量為標簽上所標注含量的347%,還有一款根本未測出任何褪黑激素含量,只有3個品牌所含褪黑激素量和產品標誌相差在10%以內。褪黑激素只要不過量都很安全,但過量可能對身體造成危險,例如導致嘔吐或呼吸困難。哈佛醫學院副教授彼特柯恩(Pieter Cohen)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2022年因兒童服用過量褪黑激素引起身體不適的求救電話激增。過去10年來,嬰幼兒照護者的求救電話超過25萬通,其中4000兒童住院,287人住進加護病房,5名接受機器催吐治療,2人死亡。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兒童醫院兒科教授布魯納(Cora Collette Breuner)警示,家長們給孩子購買褪黑激素軟糖來幫助改善睡眠,副作用包括嗜睡 、頭痛、焦慮以及晚上尿床或小便次數增加。原文出處:Potentially dangerous doses of melato褪黑激素治療失眠? 食藥署闢謠褪黑激素能否改善失眠?食藥署2日特別闢謠,褪黑激素是大腦松果體所分泌的激素,主要功能是調節人體生理時鐘。白天時,視網膜會把接收到的光線轉為訊號傳到下視丘,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夜晚時,人體會分泌較多的褪黑激素,可作用在大腦與人體各部位,使人逐漸產生睡意,進入睡眠狀態。雖然有研究指出褪黑激素可增進主觀睡眠品質、稍微減少入睡時間,但這些都不是用來評估睡眠改善的客觀指標。因此目前醫界對於褪黑激素治療失眠的效果沒有一致共識,有待更多研究評估,仍需長期、大量使用的相關研究證實。食藥署提醒,根據藥事法規定,褪黑激素產品屬藥品列管,擅自販售未經核准之藥品,屬違法行為。民眾切勿購買來路不明的藥品自行使用,因療效及安全性並未經過確認,可能對健康產生危害。並建議民眾作息要與日夜規律符合,才能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白天:應照到充足光線,一睡醒就要拉開窗簾、曬太陽。晚上:減少開燈、讓光線暗些,並減少使用螢幕、手機,避免光線刺激而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福音 APP紀錄睡眠讓你一夜好眠
白天嗜睡、睡覺打呼、半夜頻尿、晨起頭痛、怎麼睡都睡不飽,以上症狀你中幾個?不少民眾認為,睡覺時大聲打呼代表睡得好,其實不然。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自覺症狀,常認為自己是失眠、睡不好等睡眠問題。醫:肥胖、男性、壓力大者較易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台中慈濟醫院醫務秘書兼任睡眠醫學中心主任邱國樑醫師解釋,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原因為睡眠時因呼吸道肌肉放鬆、垂落、頸部重量或結構問題,導致呼吸道狹窄,使呼吸變淺且費力,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打鼾聲,嚴重時便會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窒息。其中肥胖、體重過重者較容易發生,且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23年調查顯示,近兩成逾40歲台灣男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高風險,是女性的九倍。再加上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睡眠時間不定,長期下來容易造成失眠,進而有較高的機率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傷身也傷「心」睡眠呼吸中止症顧名思義「睡眠過程中止呼吸」,因夜間反覆缺氧,常見的症狀有:白天嗜睡、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佳、性功能障礙。近年來流行性病學調查也顯示,罹患高血壓、心衰竭、缺血性心臟病、心房顫動、腦中風、肺高壓的病人中,其中有40%至80%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而患者往往因不了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嚴重性,導致錯失治療黃金期。如何判斷睡眠呼吸中止症?邱國樑主任說明,判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參考呼吸中止指數,即每小時若睡覺的時候打呼,但呼吸偶爾會停10秒以上,每小時有五次以上,就算是的睡眠呼吸中止症。5-15次是輕度,可以透過側睡或積極減重等方式改善,15-30次是中度,30以上屬於重度。邱國樑主任建議,若本身或枕邊人有打呼、白天嗜睡等常見的症狀發生或對睡眠呼吸中止症有疑慮的民眾,可至睡眠中心或胸腔內科等相關科別了解,進一步安排睡眠檢測及多項生理檢查以診斷是否確實有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APP紀錄睡眠情況 邁向好眠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針對嚴重的程度不同,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中重度的患者應優先考量配戴持續性正壓呼吸器,利用正壓空氣撐開上呼吸道阻塞的部位,維持睡眠過程中呼吸道的暢通。民眾也可透過手機下載APP進行雲端監控追蹤呼吸器使用情況、睡眠品質及記錄個人化的睡眠資訊,包含分析使用時間、睡眠過程中是否有漏氣、面罩脫落次數、窒息指數等使患者更能了解自己的改善情況。手機APP也可以記錄每天治療狀況,不只民眾參考,更可提供醫師判斷居家治療效果,作為治療調整的參考,提升居家治療品質。邱國樑主任呼籲,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治療以外也要改善生活習慣和多運動。如發現家人睡覺時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盡快到睡眠中心或胸腔內科等相關科別諮詢了解。▲手機APP雲端監控追蹤呼吸器使用情況、睡眠品質及記錄個人化的睡眠資訊,使患者更能了解自己的改善情況。
擁抱隱藏「4大優點」曝光! 心理師揭:可增強免疫力
你還記得有多久沒給所愛的人一個大大的擁抱了呢?諮商心理師余佳容表示,擁抱像是有種幸福的魔力,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不要低估擁抱帶來的治癒力,就像我們為了健康而鍛鍊身體、注意飲食一樣。」她更列出擁抱的4項優點,包括舒緩壓力和疼痛、增強免疫力、讓人更快樂、助於加深關係。談及擁抱的4項優點,余佳容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指出,首先是能夠舒緩壓力和疼痛,由於擁抱受到「催產素(Oxytocin)」的影響,會在人們或和寵物互相依偎的時候釋放,除了常讓人有平靜、放鬆的感覺,也會在體內產生像是消炎、加速傷口癒合、減少壓力與對酒精和甜食的渴望等一系列如「多米諾骨牌效應」的功用,因此催產素又被稱作「擁抱激素(Cuddle Hormone)」。余佳容進一步透露,《臨床睡眠醫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的研究甚至表明,重力毯也能舒緩壓力,因其模擬被抱著的感覺,所以能舒緩焦慮 ,幫助使用者進入寧靜的睡眠狀態。再者擁抱可增強免疫力,余佳容表示,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2014年以擁抱的方式評估約400名成年人的社會支持度,參與者會在2週內被詢問此時經歷的人際衝突次數與一天被擁抱的頻率;接著研究人員讓參與者暴露在一種常見的感冒病毒下,從而發現,受到社會支持及常被擁抱的參與者降低了感染風險 。此外,擁抱也能讓人更快樂,余佳容解釋,擁抱會增加一種被稱為快樂荷爾蒙的神經傳遞質「血清素」的生成 ,能讓人感到快樂、平靜和自信,若缺乏血清素則會導致睡眠障礙和肥胖 。最後,擁抱還助於加深關係,余佳容提到,「我們本能的會去擁抱那些我們知道正感受到痛苦的人,當你得到了一個你在乎的人的擁抱,它可以給你帶來安慰和安全感,有時候甚至能改變你一整天的心情。擁抱能讓我們以非語言的方式,去表達對彼此的理解。」她更呼籲,不要低估擁抱帶來的治癒力,「就像我們為了健康而鍛鍊身體、注意飲食一樣,我們也應該努力去和我們關心的人們保持聯繫。」余佳容指出,擁抱的優點包括舒緩壓力和疼痛、增強免疫力、讓人更快樂、助於加深關係。(圖/翻攝自余佳容臉書)
全球最快!10分鐘篩檢呼吸中止症 「AI上呼吸道檢測儀」無麻醉風險
睡眠障礙影響健康甚鉅,失眠者在白天時經常感覺疲倦,也影響到工作效率與情緒。台灣睡眠醫學學會針對40到65歲民眾的最新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高達10.7%,也就是全台有超過230萬人罹患慢性失眠症,平均每9人就有1人受慢性失眠之苦。杭良文主任表示「AI上呼吸道檢測儀」比較傳統診療方式更方便與精準,預期這項新篩檢服務能提高民眾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篩檢的接受度,進而增加就醫治療的機會。(圖/中國附醫提供)此外,臺灣男性每5人就有1人出現「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 )」常見的打鼾症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胸腔科杭良文主任表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常見的症狀以打鼾為主,然而,不少民眾對於相關睡眠檢測往往得花一個晚上在臉上、脖子貼滿電線,或是需要麻醉進行呼吸道組織塌陷的檢查,望而卻步。為了幫助打鼾民眾找到問題並緩解憂慮,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5月起啟用「AI上呼吸道檢測儀」,運用超音波檢測儀加上AI導航,最快在10分鐘內完成篩檢,並預測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也是全球最快的檢測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工具。杭良文主任進一步指出,他的臨床觀察,有打鼾症狀者,約有一半以上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症狀,日間會睡不飽、嗜睡、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倦、記憶力減退、早晨頭痛、脾氣暴躁、口乾、憂鬱等;夜間為打鼾、睡眠中呼吸中斷、嗆醒、睡眠中斷、失眠等。杭良文主任說,在診間經常看到病人的太太抱怨先生打鼾聲音太大,吵得讓人失眠,甚至得分房睡;或是突然的沒有鼾聲,也會嚇到枕邊人擔心先生的安危。詢問患者白天的症狀,多半有嗜睡、記憶力變差、情緒暴躁、夜間頻尿、時常做惡夢等情況。杭良文主任分析,「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造成間歇性缺氧,導致性全身發炎體質,加速老化,增加心血管疾病,若不盡早治療,將可能造成更多共病危機,甚至死亡風險。治療方面,患者於夜間在家中使用「單相陽壓呼吸器」改善缺氧、呼吸中止症狀,進而減緩老化、失能速度及減少心血管疾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杭良文主任說明,一般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方法,除了簡易型居家睡眠檢測外,最常使用常規標準工具為「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 / PSG )」:即腦波圖、眼動圖(EOG)、肌電圖(EMG)、心電圖、血氧飽和度、脈搏、口鼻呼吸氣流(Nasal– oral Air Flow)、胸腹呼吸動作(Thoracic Abdominal Effort)等,確診後若需進一步觀察上呼吸道組織塌陷型態及位置,則需要進入上呼吸道執行「藥物誘導睡眠內視鏡」,以提供更有效率之治療規劃。然而,藥物誘導睡眠內視鏡,需要進行麻醉,並進行約1小時侵入性檢查,執行過程亦具有相當風險。為了免除民眾對於侵入式檢查呼吸道組織的擔憂,以及省去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中國附醫睡眠醫學中心杭良文主任帶領專家團隊,研發「AI上呼吸道檢測儀」,避開了麻醉的風險。杭良文主任說明,「AI上呼吸道檢測儀」是以超音波掃描上呼吸道內組織,檢查軟顎、口咽、舌底、會厭軟骨在正常呼吸和深吸氣憋住之後的型態與位置變化,以AI大數據輔助分析,預測上呼吸道組織是否塌陷,準確率高達89%。杭良文主任強調,「AI上呼吸道檢測儀」具備「安全、快速、準確、標準」四大優點,比較傳統診療方式更方便與精準:透過雷射定位系統自動掃描,減少人為差異,確保結果的一致性,經過精密上呼吸道AI分析,民眾能在意識清楚的狀態下進行10到15分鐘的快速檢測,並得到分析結果報告,杭良文主任預期,這項新篩檢服務能提高民眾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篩檢的接受度,進而增加就醫治療的機會。杭良文主任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5月起於健檢中心,可提供「AI上呼吸道檢測儀」,結合AI智慧醫療快速診斷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上呼吸道的相關檢查並無侵入性、無輻射風險,只需10~15分鐘即可得知上呼吸道變化,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及醫療費用。
男子睡不好又鼾聲不斷! 靠手術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受不了老公打鼾!」是不少太太的心聲。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張廷碩表示,民眾若為中年肥胖男性,而且白天嗜睡、半夜打呼會被嗆醒,高達九成機率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猝死機率高出3倍!一位五旬男子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鼾聲如雷導致夫妻失和,動手術處理舌根與會厭軟骨,不僅改善症狀,更挽回了婚姻關係。不少民眾苦於打鼾、睡不飽。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23年調查顯示,近2成逾40歲台灣男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高風險,是女性的9倍。嗜睡、打呼嗆醒要警覺 猝死機率高3倍睡眠呼吸中止症肇因於肥胖、舌根肥厚、肌肉張力不足、下巴較小或後縮、代謝疾病等問題,導致患者重覆發生上呼吸道阻塞。好發於肥胖者、男性、中年族群、頸部粗短、有三高者。然而,高達近八成患者不知道自己有疾患。張廷碩提醒,民眾若有睡滿6-8小時,白天仍昏昏欲睡需灌咖啡提神,或是枕邊人聽到打呼聲與嗆咳驚醒,甚至打呼時會倒抽一口氣,有九成機率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若睡眠品質不好,不僅白天嗜睡、開車易出事,甚至恐引起嚴重併發症如高血壓、心肌梗塞、中風、心律不整、失智、性功能障礙等,尤其睡眠時猝死的風險更是高出3倍。微創手術技術,解決戴呼吸器不適和手術易染血問題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和非手術。非手術如正壓呼吸器、負壓呼吸器、牙套整形器、減重、側睡等。若患者佩戴呼吸器不適應,或非肥胖因素,可考慮動手術。不過,傳統內視鏡手術影像放大倍率有限,且口腔空間狹小、光照不足,醫師忙著一手拿內視鏡、一手持器械切舌根,「血很容易弄髒內視鏡!」新興微創手術傷口小 精準下刀成功率高新興微創手術技術:傷口小、下刀精準、成功率高 張廷碩指出,運用新興的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技術進行咽喉部位手術,可以獲得高解析度和能旋轉540度的極高靈活度,可放大患部影像10倍,減少手術過程中手震程度,提供更大的穩定度,無論是切割還是縫合都能更加精確地進行,特別是對於患有舌根肥大或會厭軟骨形狀異常的患者,微創手術技術能夠有效減少超過一半的呼吸中止次數和缺氧狀況。一位五旬男性外商屬中重度患者,因舌根肥厚、會厭軟骨又狹窄,嚴重打呼導致夫妻失和分房睡,配戴呼吸器倍感不適,使用側睡止鼾枕也無法適應。進行達文西手術切除部分舌根與扁桃腺,接著以雷射無線射頻手術修整舌頭與會厭軟骨,打通呼吸道之後,睡眠呼吸中止次數從每小時20次降至約7次,鼾聲也變小,夫妻又能同床共枕了。醫師呼籲,民眾若有睡眠與打鼾困擾,可進行居家睡眠檢查、STOP-Bang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風險評估問卷,或是The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ESS)嗜睡小測試。根據統計,體重減5%,呼吸中止次數就少15-20%,同時配合醫囑治療,都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維繫婚姻關係。
遭誤傳「被趙小僑急送醫」 劉亮佐「狂接朋友關心」澄清…坦言戴呼吸器睡覺
女星趙小僑和劉亮佐結婚後辛苦求子,終於在今年7月迎來女兒「典典寶寶」的誕生,夫妻倆時常分享近況,劉亮佐就在臉書分享自身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沒想到卻被以訛傳訛,遭誤解成「被趙小僑急送醫」,因此接到一堆朋友關心,讓他一頭霧水,再度發文澄清「我身體非常健康。」劉亮佐7日在臉書宣傳「Tssm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公益健走活動,並PO出整臉黏了各種管線的睡眠檢查的照片,「因為某一天小僑突然發現我睡覺的時候除了打呼之外有時候呼吸還會停止,於是開始擔心我健康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於是我做了睡眠的檢測也發現了我有中重度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沒想到貼文曝光後,竟被誤以為劉亮佐「被趙小僑急送醫」,導致他一早就接到一堆朋友的關心,讓他一頭霧水,急發文澄清「我很好很健康除了需要減肥之外,多年前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之後也都戴著呼吸器睡覺,總之,我非常好請大家不用擔心,也謝謝今天一早朋友們的問候。」(圖/翻攝劉亮佐臉書)
寒流索命2/房間過冷「會慢慢致人於死地」 太暖也不行!醫揭「最完美室溫」
天氣冷颼颼,就連待在房間都依舊危機四伏!醫師透露,若是室溫過低,人體長時間處於耗氧量過多的狀態下,恐怕會緩慢、無意識的猝死,但房間溫度太高也不行,室內外溫度相差5℃以上時,由於血管容易劇烈收縮,急性腦中風機率會增加4倍,建議室溫最好維持在18~20℃左右。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與陽明大學的共同研究,10名健康年輕男性在16℃較冷環境下,血壓升高到約130mmHg,相比23℃環境的120mmHg,兩種環境血壓相差約10單位。睡覺時差別更大,若在23℃環境下睡著,只有醒來當下血壓上升;但若在較冷的16℃環境入睡,最後一次做夢加上醒來時,血壓共上升2次。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表示,研究發現,氣溫低會增加血壓、血液黏稠度和心臟的負荷,使血液中膽固醇及纖維蛋白原數值上升,也會造成血液濃縮、發炎反應而容易引起血栓。當氣溫介於攝氏11~15℃時,發生心肌梗塞死亡的相對危險性是攝氏22~23℃時的1.31倍,氣溫每低1℃未來一個月內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增加2%。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則表示,氣溫驟降時要記得替「房間保暖」,他認為房間內太冷,猝死風險就會一直存在,一直待在過冷的房間內,很可能會緩慢的一步步接近猝死,因為室溫過低時,身體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體內兒苯酚胺分泌增多,會使人的身體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臟工作負荷增大,耗氧量增多,嚴重時心肌就會缺血缺氧而猝死。黃軒說,日本研究顯示,如果房間一直很冷,每下降10°C,血壓就會上升高8.2 mmHg,而當人正處於睡眠中時,心臟若一時負荷不來,就可能引發猝死。另一研究也指出,每當房間溫度每下降1°C,猝死的機會就會增加5.6%。但室內溫度並非愈高愈好,黃軒建議,室溫應保持在18~20℃左右,因為根據美國研究發現,室內外溫差若超過5℃,就算是身體健康、沒有任何病史、60歲以下族群,急性腦中風風險也會增加4倍,主要是血管會過於劇烈收縮。歲末年終有許多戶外活動,醫師提醒要做好保暖工作,就連臉部最好也戴上口罩遮擋冷風,才不會刺激全身交感神經,導致血壓瞬間上升。(示意圖/劉耿豪攝)所以當室溫低於20℃時才需要使用電暖器,黃軒說,建議把電暖器放置在窗戶旁邊,這樣冷空氣吹進來時就會變暖,比較能維持長時間的保暖,另外,也可以搭配風扇,因為暖爐的熱空氣會上升,只要把電風扇對著天花板吹,讓堆積的熱空氣散開,房間的溫度才會均勻。蘇彥伯則提醒,進出溫差較大的環境時都要注意保暖,除了外套、圍巾、帽子之外,其實也要小心臉部保暖,「國外有許多類似案例,只因為臉部吹到冷風,就刺激全身交感神經,進而導致血壓上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所以當氣溫非常低時,盡量別出門,如果真要外出,全身包緊緊之餘,也記得戴上口罩,防疫又能保暖!